君子剑的消魔和血魂琥珀魔域吸血鬼血魂可以叠加吗

【兵武阁】私家重地。 闲人免进!
【兵武阁】私家重地。 闲人免进!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25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 04:27 【兵武阁】私家重地。 闲人免进!
九短:刀、剑、鞭、锏、拐、斧、棒、椎、杵。
九长:刀、***、棍、钺、叉、铛、钩、槊、戟。
十八般乃:一弓、二***、三***、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初学记·武部·刀》:历代有吴刀、赤刀、容刀、鸾刀、郑刀、孟劳、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鸣鸿刀、百辟宝刀、百链、青犊、漏影三刀。
2、***
***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后汉已有载录,但是 度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始逐渐流行用***。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其中有:捣马突***、双钩***、环子***、单勾***、拐***、拐突***、锥***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至今尚有岳家***法。
3、剑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4、戟
戟为古兵器之一,创于弓箭之后,形与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说明在周时已广为使用。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5、斧
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非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刑罚之具。宋曾公亮《武经总要》载有大斧、凤头斧,都是隋、唐遗制。元代军队喜用小斧、大斧和宽体大斧。清代将士喜用双斧,斧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均可插腰,战场上使用灵活。
6、钺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彷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珬U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构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与銊,亦犹***之与矛,箭之与***,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
7、钩
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双钩之分。技法有钩、缕、掏、带、托、压、挑、刨、挂、架等。演练时起伏吞吐如浪式。
8、叉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至于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纯为花县人,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
9、镋
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楸E ,柄长六至七尺。镋始于明代,逐渐由***演变而成。至清代常见使用,现今使练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
10、棍
殳(棍)之由来已久,古人山居穴处,不免为蛇猛兽之侵凌,又无锐兵利刃以御敌;山间树木丛杂,随处皆是,往往折之以为自卫之器。殳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盖亦视人力而为标准者。
殳法初无一定之组织,任意扑击耳,后人实创之,惟嫌其太长,使展不甚便利,故改为八尺,易名为棍,后又以人体之长度为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间而止,名之曰齐眉棍,始有棍之传世。
本帖最后由 ,嘘__," 于 2009-10-4 00:59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254 沙发
发表于 2009-10-3 04:27 11、槊
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种。长一丈八尺,故名。
12、棒
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
13、鞭
鞭亦为短兵之一种,其由来与锏相同,惟戬必双用,鞭则有单双軮硬之分;考诸古籍所载,大都系单鞭硬鞭;稽之现在,则都重荼I蕖〕I鞭之制,不知起于何时?创自何人?至双鞭之法,疑后人因见于戬法双用,攻御并行之便利,故窃其法,易单为双。然鞭戬同为无刃之短兵,不过形式稍异;至若抡舞攻御之法,主力点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异,彼创双鞭者,亦正见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区别如是,而名称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节鞭,虎尾軮等数种,其余无论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厘定其名耳。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有的鞭首上联缀一条短铁链,上系两节铁棍,称做联珠双铁鞭。还有一种铁链夹棒,出自西北地区,是受农家打禾连枷启发创制而成的。
鞭、锏二者,始源甚早,但鲜见出土文物。《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
明代出现了两节铁鞭,其形略如宋代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怍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细圆体,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阵纪》说:「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各有专门,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此可知,明军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视以拳棍技术为基础,来提高高鞭的实战能。
清代鞭形制已有软硬之分,但软硬之广用,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因为当时满族人及北方人喜练这种鞭。当时为九节鞭,每一节长仅三至四寸,联以铁环,不用时,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围绕腰际。用时抽开鞭头,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击、笞、勾、缚,善用者常可胜敌人之刀剑,一击而可拖拉敌颈或腿,使其倒地。
鞭有单、双、软、硬之分,其质有铜、铁、铁木、纯木之别,与用皮革制成,驱赶牛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软鞭类的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与赶牛马的鞭子,在来源上,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鞭与锏使法相似,主要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以及绞压等主。它要求演习者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捷奋迅,与手法紧密配合。
14、锏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之不同而变更其名也。
考锏之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之出,则在秦汉以后,创自何人,亦不复可考;
惟以短兵利于步战之故,后人多有习之者,即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之;亦正如单遁I鞭之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也。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
清王《兵仗记》说:「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由以上历史专著,我们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节,而状为四棱体,二者长短因人而异,以力量大小而权衡。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
15、锤
属镐种。锤,是一种带柄的状打击兵器。元朝蒙古骑兵善用铁锤,一种六棱形,称「西夏帕耳」;一种锤头为六角形,用短铁链系於柄上,称「佛来尔」。清军入关前也很喜欢用锤,成立过铁锤军,定鼎中原后,遂不复用。
16、挝
属镐种。挝是一种构造较复杂的兵器。宋代有两种长兵,一种抓***,长二丈四尺;一种抓子棒,无刃而有铁爪,都有击抓之作用。但这种「抓」与「挝」是否一物呢?明茅元仪《武备志》上图示了一种双飞挝,「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马,用大力丢去,著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
挝兼有抓勾之作用,与宋之抓***、抓子棒相似,但挝要抛,而抓则不离双手;同时挝五指活动具有机械能力,被抓住即难逃脱,可辅助长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阵记》亦提到明有抓***与抓子棒,说明「挝」与抓」是有明显区别的兵器。清代有一种飞爪,脱胎於棉绳套索,《中国兵器史稿》说:「此器仅一绳一爪,爪以铁制,与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节。第一节之端锐利有如鸡爪,每一节相连之处,皆活络,装有极小及灵活之机关,能使各节伸缩活动,盖每节小机括,亦有弦索通於总索也。飞爪著人,将索一抽,小机括使爪深陷入人体,敌挣奔则愈深,万难逃脱。」估计,飞爪可能是承袭《武备志》之双飞挝而制,而且因明之双飞挝不便,而改为单爪。
17、拐子
短兵械.拐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由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四尺。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可双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三尺。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
18、流星锤
同属镐种。链子锤。
本帖最后由 ,嘘__," 于 2009-10-3 23:17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254 藤椅
发表于 2009-10-3 04:28 金庸武侠兵器。 (少了什么都来说)
  名称:卜刀
  说明:锐利的刀
  名称:屠龙刀
  说明:由玄铁所制成的长刀,削铁如泥的神兵利器。刀中藏有秘密 名称:单刀
  说明:约五尺的单面刀,厚重,有刀刃.除可以用爱砍杀敌人外,刀背亦可以拿来作打击武器 名称:雁翎刀
  说明:壮如燕子翅膀的蛋面刀,造形优美,但打击刀较弱,多为女性使用,最大的好处在于刀身较灵 名称:圣火令 (西域外滴奇特兵器) 名称:斩马刀
  说明:十分巨大的刀
 名称:穿云刀
  说明:刃纹自然形成奔云壮,刃质钢柔适中,翻飞自如
  名称:天竺弯刀
  说明:由天竺流传过来的弯刀
  名称:鸣鸿刀
  说明:传说汗武帝赐于东方朔之宝刀
  名称:关刀
  说明:十 分沉重的大刀,因关公而得名
  名称:柳叶刀
  说明:柳叶壮的薄钢单刀,通常以二支一同使用,较一般的刀刃为轻亦较不坚硬。
  名称:九怀刀
  说明:刀面极大的单面刀,刀背结有九个钢怀,无动、施用之时会发出动人铃音。
  名称:百练宝刀
  说明:以百练打造的宝刀 名称:紫金八卦刀
  说明:以深色金属锻造而成的八卦刀,较一般的八卦刀为之沉重,且锋利
  名称:破风刀
  说明:此刀极轻可轻易破风杀人于无形 名称:金背大刀
  说明:六尺来长的单面大刀,刀背以金材作装饰飾、,上有刻花宝石,相当沉重的大刀.
  名称:绿波香露刀
  说明:刀上喂毒的臭刀,偏以香为名
  名称:宿铁刀
  说明:犀利非常,能一刀劈断三十片金属甲片
  名称:不二刀
  说明:神秘的刀
  名称:银弧刀
  说明:以银材制成的彎刀,刀身呈弧月壮,刀体轻灵,使用方便
  名称:虎头金刀
  说明:成吉思汗所使用的宝刀
  名称:金貂刀
  说明:平常看不到刀刃,只有貂头,但一按机关就会由貂口吐出一柄刀
  名称:鸳鸯刀
  说明:双刀,鸳刀長,上刻仁者,鸯刀短,上刻无敌
  名称:紫金刀
  说明:已紫金打造的刀,刀身为紫色
  名称:狮头宝刀
  说明:柄有狮头,狮头会动
  名称:缅刀(血刀)
  说明:即血刀,刀身软,可曲藏于外衣之下,刀身吸血无数,隐隐生出红光。
  名称:冷月宝刀
  说明:精钢缎造的单刀,刀柄上用金丝银丝让着一眉毛月之形
  名称:紫微软剑
  说明:剑身柔软,可卷缠,不易使用
  名称:回部古剑
  说明:回部代代相传的宝剑
  名称:新月匕首
  说明:长约六寸的剑形兵刃,双面有刃,柄为银铸,造形似虎或神兽。
  名称:湛卢剑
  说明:昔名铸造师欧冶子打造的五剑之一,稍逊于胜邪,但利于鱼肠
  名称:纯钧剑
  说明:昔名铸造师欧冶子打造的五剑之一,稍逊于胜邪,但利于鱼肠
  名称:胜邪剑
  说明:昔名铸造师欧冶子打造的五剑之一,最为锋利
  名称:巨阙剑
  说明:昔名铸造师欧冶子打造的五剑之一,居第五,云为利剑非宝剑
  名称:鱼肠剑
  说明:昔名铸造师欧冶子打造的五剑之一,居第四
  名称:黑剑
  说明:唐代中期的名家之作,剑刃为万锻以上之精钢。剑身布满精细密叠之锻纹,华而不耀,实而不浮。
 名称:冷凝剑
  说明:以镍和精钢合金锻成的剑,锋利且坚硬,除了砍、斩等剑技之外,更可以不考虑剑体直接打击。
  名称:烈焰剑
  说明:刃纹形成自然火焰状,无坚不摧
  名称:玉石短剑
  说明:用玉石打造而成,威力不强但可防磁
  名称:龙火剑
  说明:剑身赤红如血,运气使剑时散发出阵阵热浪
  名称:白剑
  说明:剑身通体白如雪
  名称:墨剑
  说明:剑身通体黑如墨
  名称:龙泉剑
  说明:浙江省龙泉县铸剑谷所产的玄剑长剑,虽名为玄铁,却仅是过碳生钢,剑身有一龙形,龙首向剑柄。   名称:松纹剑
  说明:剑刃再铸造时出现松纹的剑 碧水劍
  名称:真武剑
  说明:张三丰生时所用的一支青钢长剑,剑刃不时发出寒气,照人生痛 干将莫邪
  名称:君子剑
  说明:剑体呈古铜色,剑型古拙为春秋末年之作,当为精钢混赤玄金所锻而成。剑身刻有君子二字,与淑女为一对剑,两剑会相互吸引
  名称:淑女剑
  说明:剑体呈古铜色,剑型古拙为春秋末年之作,当为精钢混赤玄金所锻而成。剑身刻有淑女二字,与君子为一对剑,两剑会相互吸引 龙渊剑
 名称:金蛇剑
  说明:如长蛇游曲之状,蛇尾勾成剑柄,蛇头为剑尖,蛇舌伸出分叉,是以剑尖有两叉,极为沉重,由黄金其它金属所铸打而成,剑身有一道血痕自蛇首至剑柄,隐生寒光
  名称:玄铁重剑
  说明:以赤金锻成的大剑,长近一丈,常人未习此剑用法,取用不得。
 名称:白虹剑
  名称:倚天剑
  说明:由玄铁所制成的长剑,削铁如泥的神兵利器。剑中藏有秘密。
 名称:凝碧剑
小李飞刀
出跸刀
一柄黄杨木雕的弯刀,无鞘,艺术刀身长三尺半,上面雕有美人出跸图,图上人物凡143,马匹109,车辆16,云麾、车盖、仪仗等均历历可数,据说这些东西如果放为原大,那就要前后排上十来里长,如果化成图画,裱上手卷,也得绵延十数丈。画与雕刻都出自名家,形态逼真,神情生动。这柄木刀最后毁于一柄同样形状、刻有“小楼一夜听春雨”的魔刀,但持魔刀者却丧命于这柄出跸刀之下
望月宝刀
东瀛名匠望月达三仿中国剑型,花三十年功夫呕心沥血铸成的宝刀,原为幕府将军未忍割受,在战争离乱中流落到萨摩领主手中。领主为了换取钱帛米粮,派人持刀渡海到中国接洽,途中被 奉天会劫获。但宝刀上设有机关,不知密码者无法卸去外层钝刀,不能发挥宝刀威力。楚留香等人为了破获野心勃勃的奉天会,多次争夺望月宝刀,并终于在最后决战中以此刀破解了天外神爪绝技。(见古龙《假面传奇》)
温柔刀
昔年兵器大师郡空子制造的著名兵器,被应无手以一本残缺剑谱换去,又传给弟子狄于麟。据说温柔刀用冶炼利剑“灵空”的余铁炼就,其薄如纸,人被此刀杀后外面不见伤口,心内出血而亡。由于此刀杀人时温柔而充满了浪漫,如同情人的怀抱,故名。有四句话形容它:“有影无踪,有形无质,其快如电,柔如发丝。”(见古龙《那一剑的风情》)
刈鹿刀
春秋战国时铸剑名徐夫人之嫡裔徐鲁子耗尽毕生精力铸成,其名取意“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唯胜者得鹿而刈之。”此刀色泽淡青,杀人不见血迹。江湖上为争夺这把刀展开杀劫,萧十一郎等在其中风云一时。(见古龙《萧十一郎》)
七星绝命剑
一把三尺长的软剑。剑刃上嵌着七颗星状的暗器,一剑刺出,使剑人的内力劲透剑身之时,那七颗星状的暗器便飞脱疾出,出其不意地取人性命。此剑为江湖名宿玄机子祖传之宝,玄机子死后无嗣,七星绝命剑便落入其关门弟子崔北海的手中。但崔北海手持此剑多行不义,卒为大侠护花所败。(见古龙《吸血蛾》)
夺情剑
一代剑豪狄武子的兵器。狄武子爱剑成痴,孤傲绝世,直到中年时才爱上一位姑娘。不料就在他俩成亲前夕,姑娘却和他的好友神刀彭琼幽会。狄武子伤心之际,一剑杀了彭琼,从此以剑为伴,以剑为命,再也不谈婚娶之事。他的剑因而称为“夺情剑”。(见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本帖最后由 ,嘘__," 于 2009-10-4 01:00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254 板凳
发表于 2009-10-3 04:28 血剑
血剑削铁如泥的神奇兵器。此刻颜色血红,两指一弹便响起一阵龙吟。神剑无敌邱瑞山从沙陀派手中夺来此剑后,受伤隐居云雾山下迷宫中。四十年来无数武林高手觊觎此剑,皆在迷宫中迷路而死。邱瑞山后来传此剑给张定远,助他多次脱困。(见古龙《迷光血影》)
灵空剑
神兵利器,由铸剑大师邵空子炼成,未几邵大师请一名宿相此宝剑,那名宿却认为是一柄凶剑,那名宿却认为是一柄凶剑,剑身上光纹四射如火,主大凶,佩带都必定招致不详,甚至会有家破人亡之祸。善良的邵大师立刻就将灵空剑毁了,再用残剑的余铁炼成一柄其薄如纸的薄刀,后来神剑应无物以一本剑谱将之换走,又传给了他的爱徒世袭一等侯狄青麟,狄青鳞曾以之杀害河朔大侠万君武,由于又薄又快,杀人后竟不见血迹。(见古龙《七种武器》)
灵蛇剑
其形又细又长,能藏于竹竿之中,一旦出鞘寒光闪现,颤动如灵蛇,因而得名。此剑遇微风则会不停抖颤,让敌手看不出其剑尖指向何方,更看不出要刺向何方,连剑光的颜色都仿佛在变,有时变赤,有时变青。高手有用之,灵如青竹,毒如赤练,七步断魂,生命不见。(见古龙《七种武器》)
泪痕剑
一代杰出剑侠萧大师所铸的一柄天下无双的宝剑。此剑剑背上有一道痕迹,看上去有如泪痕。据传,此便出炉时,神鬼共忌,剑上显现出一种无法可解的凶兆,不但出鞘必饮人血,萧大师身边最亲近的一个人也将作为其祭礼。萧大师见此大惊失色,忍不住流下泪水,滴落在剑上,化做了泪痕,故名泪痕剑。(见古龙《英雄无泪》)
鱼肠剑
藏剑山庄的传家宝,少庄主游龙生把此剑送给林仙儿。相传鱼肠剑乃春秋时著名剑工欧冶子冶铸的宝剑。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造为大刑(型)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另据《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使专诸置鱼肠剑于中进之。”意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一说谓剑之文理曲若鱼肠。(见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传说中的名剑。当年邵空子铸罢离别钩和温柔刀后,将残铁熔合,又加上太行山最悲壮那一役的烈士热血,铸成了怒剑。怒剑初成,剑身上的光纹乱如蚕丝,剑尖上光纹四射如火;天地鬼神皆怒,苍穹雷声怒吼,春雨提前半月来临,故怒剑又名春怒。邵空子见状,认为此剑带有戾气,是不祥之物,于是以身相殉,剑亦不知所终。后来,一位神秘老人指点杨铮,在自己的心时在发现了怒剑,最终以赤手空拳战胜了执有温柔刀和离别钩的狄青麟。(见古龙《那一剑的风情》)
琥珀神剑
海内第一奇人屠龙仙子所制的奇异兵器,脸身赤红,并发出红色剑芒,由于剑鞘中衬有一层猫皮,与琥珀磨擦而生电,再以内力将“电”保留在剑身上不使发散,与人交战时对手势必触电,无法把持自身的兵器,从而克敌制胜。此剑屠龙仙子传给爱徒毛文琪,所向披靡,但仇恕无意间以竹剑对阵,电力受阻,遂击败毛文琪。(见古龙《湘妃剑》)查琥珀为非金属物质,磨擦虽可生电,但性极脆无法单独制剑,亦未闻能将之与钢铁合金。
蔷薇剑
这把剑上下里外皆赤红如血,剑在鞘中,同样可以杀人似刈草。这把剑的最可怕之处,本不在剑锋而在剑鞘。其便鞘系由“血蔷薇”的花汁染红,血蔷薇则是由五种毒血浇灌成的蔷薇,而五种毒血指的是七寸阴蛇、百节蜈蚣、千年寒螭、赤火毒獗,再有就是那些不忠不义的叛徒贼子。若是遇上了“五毒”,剑鞘上血蔷薇的花魂就会复活,而属于五毒的动物或人就会嗅到一种神秘、奇异的香气,眼前火红一片,战斗力也随之丧失,毙命于蔷薇剑下。但若是遇上孝子忠臣,义气男儿,这柄剑的威力就根本发挥不出来。
武功高强的剑客雁南飞枉持一柄蔷薇剑,却甘心情愿作武林恶魔公子羽折替身,因此,他虽能诛杀公孙屠等丑类,在大侠傅红雪的快刀之下却难逃窜公道。(见古龙《天涯明月刀》)
碧血照丹青
一把黑绿色的短剑,剑长一尺七寸,骤看似乎没有什么光泽,但若多看两眼,便会觉得剑气森森,逼人眉睫,连眼睛都难睁开。
“碧血照丹青”是一把上古神剑。据说自古以来,所有神兵利器在冶造时,都要以活人的血来祭剑之后,才能铸成,还有些人竟不惜以身殉剑,因此自干将莫邪始,每一柄宝剑的历史,必定有一段凄恻动人的故事。寻常的宝剑,只需一人鲜血祭之便可铸成,但这柄“碧血照丹青”,铸剑师的妻子儿女徒弟几个都相继以身殉剑,却都没用,铸剑师悲愤之下,自己也挺身跃入炉中,随后炉火竟立刻转青,又燃烧了两日后,一个过路的道人将剑铸成。先前那铸剑师在跃入炉中时,曾赌了个恶咒,说此剑若能出炉,以后见到此剑的人,必将死于此剑之下,果然,在“碧血照丹青”出炉的一刹间,天地俱为之变色,一声霹雳震倒,竟恰巧跌到这把剑上,于是就作了这柄剑出世后的第一个牺牲品。
“碧血照丹青”的所有者、移花宫邀月宫主视之逾拱璧,后来却在魏无牙的老鼠洞把这柄神兵交给了徒弟花无缺,以便让他杀死他自己的孪生兄弟江小鱼,造成一幕人间悲剧。在江小鱼的精心筹划下,邀月宫主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见古龙《绝代双骄》)
孔雀翎
天下的暗器共有三百六十余种,但其中最成功、最可怕的就是孔雀翎。
从外表看来,孔雀翎是个由纯金铸成、闪闪发光的圆筒,上面有两道枢纽,筒里的暗器便飞射而出,据说这些暗器发出来时,美丽得就像孔雀开屏一样,辉煌灿烂,然而,就在你被这种惊人的神灵感动得目瞪神迷时,它已经要了你的性命。
孔雀翎系由孔雀山庄的主人耗尽心血打造成功的。当时,三十六名无敌于天下的黑道高手为了毁灭孔雀山庄,竟结下血盟,联手进攻,结果全部丧生在孔雀翎下,从此,孔雀翎名扬天下。在此后的三百年间,也有近三百人死于孔雀翎,他们不是一流宗主,就是一代绝顶高手,都因进犯孔雀山庄而毙命。
孔雀山庄也唯赖孔雀翎,数百年来一直屹立江湖,八面威风。到孔雀山庄庄主秋凤梧之父那一代时,孔雀翎不幸被遗失在泰山之巅,未能找回,但江湖中未有人知,秋凤梧仍然能与***爱子地着平静幸福的生活。(见古龙《七种武器》)
工尺镖
江湖暗器。为一枚枚大小厚薄不同的银钱。练就工尺镖的人,能将银钱准确地射中对方的要害部位。银钱镖出手后发出“工尺”、“工尺”之声,竟能奏出古乐“四面埋伏”的音律第一句。此声音扰人心魄,使人精神分散,极易被击中要害,故得此名。工尺镖是无耳教教主江兆基的绝学,不幸被武林恶人学会,用此功伤人,嫁祸于无耳教,因此,使江湖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见古龙《剑气满天花满楼》)
五毒霹雳雷霆珠
江湖下五门中最的兵器。形状酷似流星锤,施展起来和普通流星锤也并无不同,只是那由铜铸成的圆球内还藏有厉害暗器,若是不敌对方时,暗器便如暴雨般射出,纵是一流高手,也难免被其所伤。因此,这件兵器的主人杨霆在武林中也算是个人见人怕的角色。他后来在参与一起争夺珠宝的纷争中被人杀死。(见古龙《绝代双骄》)
七星透骨针
江湖中威力仅次于孔雀翎的霸道暗器,系暗器大家七巧童子打造。据说七巧童子一生熬白了头发,一共也不过制成了七对。其外表是一只钢筒,里面装有机簧,机簧上附有七根带银针,发射时劲道奇强。练七星透骨针的人,都是左右双手联发,两筒共十四根银针激射而出,快且杀伤面大,令人猝难躲避。(见古龙《七种武器》)
暴雨梨花钉
号称天下第一的暗器,以银制成,外观扁平如匣,长七寸,厚三寸。上用小篆字体雕出:“出必见血。空回不祥。急中之急。暗器之王。”昔时武林中久负盛名的南湖双剑子周世明,一生残疾,智慧走上偏途,费尽心机制造了暴雨梨花钉,流传于世。多年来不少高手因此而丧生。这个号称世上最歹毒的暗器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后,被李玉函重金购得,来暗算楚留香,未能得逞。暴雨梨花钉使用时,二十七枚银从三排微孔中激射而出,其速度之快,使武功高强之人也难以躲避。(见古龙《楚留香传奇·铁血传奇》)
本帖最后由 ,嘘__," 于 2009-10-4 01:02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玉笔先生
看的离别多了,心也会痛。完全没有 ...
21 地板
发表于 2009-10-3 11:05 。 继续兵器武库。 谢谢袖儿爱妾相助。
唐家铁蒺藜
蜀中唐门素以制造和使用暗器闻名武林,而铁蒺藜是其祖传的具威慑力的一种。
铁蒺藜本非什么特别厉害的暗器,但唐门的却杀伤力特大,这是因为制造方法不同。一般的铁蒺藜,都是先造好模子,再把铁汁倒进去,等到铁斗冷却凝固,就算大功告成。唐家的铁蒺藜,要先打好一片片拼凑而成,它一打进人体,铁叶子就立刻散开。一颗铁蒺藜由十三片铁叶子拼成,每片铁叶子上都淬上了不同种类的剧毒,十三种毒性见血发 作即便是华佗再世也难以医救。难怪江湖中人都说宁可遇到鬼,也不愿遇到唐家暗器。(见古龙《名剑风流》)
情人箭
微型暗器,为一红一黑两枝小箭,上有剧毒。情人箭并不同时发射,而是黑箭那宛如情人眼波般的黑色所迷惑,正在心神荡漾之时,红箭已悄悄地进入人心深处。然后中箭者的血便如同情人的泪珠般流出。受青龙会指派前来谋害杨铮的年轻姑娘花舞语,为杨铮深沉而宽广的男子汉胸怀所感动,决定背叛青龙会,向杨铮倾诉爱情,却被青龙会派人用情人箭杀死。(见古龙《那一剑的风情》《情人箭》)
金豹使用的暗器。由于钥匙是日常生活用品,拿在手上不易为人注意,所以常能偷袭。钥匙又象征着权力、财富,金豹以它为暗器,也折射出他那出人头地的渴望。(见古龙《绝不低头》)
青魔手
一种铁手套,武林中最霸道的兵器之一,在百晓生的《兵器谱》中排名第九。伊哭采金铁之英,淬以百毒,锻冶七年制成青魔手。伊哭的弟子将其送给了林仙儿。(见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如果说霸王***是***中狮虎,那么这金***就可以算是***中的毒蛇,它的型式削锐,***尖锋利,***杆修筑,拿在手中不动,也同样能给一种毒蛇般灵活凶狠的感觉。这杆***本是由黄金混合精铁铸成的,不但比普通的***轻巧,而且***身还可以随意弯曲,因此金******法,也独创一格,与众不同。金***的主人徐用将祖传***法发扬光大为蛇***一百四十九刺,以此纵横天下,杀人无算,但却败在大侠丁喜手下,徐用遂决计隐退。(见古龙《七种武器》)
金伞居士覃豪所持奇门兵刃。与敌交战时,打开金伞,往往能在守护时反守为攻,伞上往往会有暗器乃至于毒物。伞招中最精粹的是三招共二十一式,使起来金芒闪烁,劲风呼啸,威力无穷。(见古龙《剑气满天花满楼》)
蛇形鞭
武林盟主郑思远所使用的兵器,虽说是蛇形,但鞭身上还有许多鳞片,硬中带软,软中有硬,如被打着,难有生还。(见古龙《剑气满天花满楼》)
一口平凡、普通、陈旧的牛皮箱子,赫然竟是天下最最神秘可怕、独一无二的杀人武器。箱子中不过装着一些各式各样的铁片构件而已,但它可用十三种不同的方法,拼凑出十三种不同形式的武器,且每一种形式都和常见的武器不同,至少都有两三种武吕的功用。相传为剑侠萧大师的绝世之作,集中了十三位绝顶武林高手的十三种最著名的武器之精华,可克制任何正宗或外门兵器。(见古龙《英雄无泪》)
霸王***
江湖上独一无二的一杆***,长一丈三尺七寸三分,重七十三斤七两三钱,***尖是纯钢,***杆也是纯钢。它的尖若是刺在人身上,那人固然必死无疑,就算被***杆扫中,也得呕血五升。霸王***的主人是大王镖局的主人一***擎天王万武,他脾气刚裂,老而弥辣,不仅拒绝了青龙会拉拢,而且长青镖局的主人、辽东大侠百里长青邀他联镖,他也丝毫不给面子,青龙会设诡计暗害了王万武,嫁祸百里长青。王万武的女儿王大***遂仗着一杆霸王***,游走江湖要会遍使***高手,以找到杀害其父的仇人。(见古龙《七种武器》)
九现神龙鬼见愁
一条江湖上罕见的金龙鞭,一眼看去,酷似金龙,龙的角左右伸出,张开的龙嘴里,吐出一条碧绿色的舌头。它的可怕之处,是它兼具九种妙用:其全身反鳞,不但可粘住暗器;龙角分犄,专制天上各门各派的软兵刃;龙舌直伸,打人穴道;那张开的龙嘴,咬人刃剑如探囊取物;除此之外,一双龙眼乃是霹雳火器,龙口之内,可射出十三根“子午向心钉”,见血封喉,子不过午。在必要时,那混身龙鳞,也全都可激射而出,伤人于意外。武林中寻常人等,固然难在此兵器下躲过,即使是那些高手、名宿,如不知底细,也同样会死于非命。江小鱼在地道里发现了这一凶险兵器,他害怕它为害江湖,便以利刃将之毁坏。(见古龙《绝代双骄》)
玄铁宝伞
奇门兵器,兼有长剑、判官首长和齐眉三种兵器的功能,撑开来还可以抵挡暗器。它看似一把普通的雨伞,伞骨却是用一种似铁非铁的稀有金属------玄铁铸造而成,玄铁的比重比普通铁重十倍;伞面则用一种似布非布的天蚕丝制作,一根天蚕丝强吊起十多斤重物,割不穿、撕不破。公孙隐少年时以此为兵器,后来传给孙儿公孙璞。(见梁羽生《鸣镝风云录》)
据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二四》:“天蚕出阳江,其食必樟枫叶。岁三月熟醋浸之,抽丝长七八尺,色如金,坚韧异常,以作薄葵扇缘,名天蚕丝。”天蚕,又名山蚕、日本柞蚕。蚕茧长圆形,呈绿色,能取丝。但小说中对天蚕丝的坚韧程度显然过分夸张了。
白玉拂尘剑
魔教三大高手之一的通玄道长所携的一柄魔剑。此物乃用万年寒玉所制,不但坚逾精钢,挥动之际,还会发出寒气,普通练武之人连一拂也经受不了。而他练剑数十年,已把阳极真气融合在剑招之中,对敌时阴极真气源源从剑身发出,至阴至寒之气随着剑招的变化,也一招重过一招,剑光晶莹,宛如冰刀,周围气温也随之下降。(见东方玉《扇公子》)
白蜡针
以川地盛产的白蜡虫汁制成的针,作暗器使用。此针射入脉穴,白蜡遇热即化,蜡汁将随其血道走遍全身,可置人于死地。花明指使铁娥将三支白蜡针射入云海和尚的穴位。云海和尚自封血脉,有两支针没有生效,只眉心一针化去。他将化去的虫汁逼成一个血球凝于眉心,并封死各穴,使其无法串行。(见萧逸《天龙地虎》)
白眉针
一种剧毒暗器。入了人体,可循着穴道攻上心房,即刻死之。普通人中了白眉针,最多不能活过三天,功力较强的人,也只能活过一个月左右。精精儿用此暗器伤了窦令侃兄弟。(见梁羽生《大唐游侠传》)
地煞潜龙剑
武当山天风观金须道长张涵汪遥镇观之宝。这是一柄削钢斩铁、切金断玉的宝剑。绿鲨鱼皮鞘,金吞口,黄绒挽手,剑出鞘时,呛啷声音清脆、悠长,声似龙吟 ,剑身颤动,寒光闪闪,耀人眼目。(见郑证因著《鹰爪王》)
夺情剑
一代剑豪狄武子的兵器。狄武子爱剑成痴,孤傲绝世,直到中年时才爱上一位姑娘。不料就在他俩成亲前夕,姑娘却和他的好友神刀彭琼幽会。狄武子伤心之际,一剑杀了彭琼,从此以剑为伴,以剑为命,再也不谈婚娶之事。他的剑因而称为“夺情剑”。(见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冰魄银针
赤练仙子李莫愁所使暗器。针身镂刻花纹,打造精致。此针剧毒无比,一碰即中毒,皮肤全成黑色,若被碰破皮肤,顷刻便要丧命。李莫愁多次用此针取人性命。(见金庸《神雕侠侣》)
冰魄神弹
天山派暗器,乃用万载寒冰所炼。此弹蕴藏有奇寒之气,神弹发出,寒光冷气,凝成雾网,是一切炎药暗器的克星。(见梁羽生《云海玉弓缘》)
本帖最后由 简袖儿 于 2009-10-3 19:12 编辑
我是简袖儿。 死都不离开。
73047 帖子
4121 精华 积分
6190 威望
21 阅读权限
100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3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9 最后登录
2010-4-29 TOP
君子堂 - 玄霜庄庄主
发表于 2009-10-3 11:25 半死小弟。用你号继续哈
血魂神剑
相传为战国时代魔尊者所遣之物。血魂神剑的威力,主要在于剑柄上的那粒血魂珠。血魂珠本身能散发一种香雾,被香雾迷倒的人,需两昼夜才能清醒,持剑之人以本身真元通过握剑的手掌逼出血珠,光华透过剑身传出,功力最高的人,可将血芒逼涨到五尺,加上剑身与剑之长,一丈以内可以伤人。(见陈青云《残肢令》)
血痕剑
七煞儒生闵孝的兵刃。长三尺八寸,阔约两指,青光闪闪,宛似一泓秋水,寒光逼人毫发。剑背正中有一道鲜红血痕,直通剑尖,浑同血丝一样,天然生成。此剑为武林三宝之首,不但切金断玉,削铁如泥,而且谁若用此剑七年以上,必会与此心灵互相感应。每次江湖有杀劫来临时,剑背正中的血痕恍若在流动,而一沾血腥,这种现象就消失了。(见陈青云《沉剑迷星》)
阴阳三才夺
兵器。似戟非戟,似铗非铗,是一种十分歹毒的兵刃。通体约有三尺长短,顶上一个鸭嘴形的矛峰,下面托着血挡;血挡下面又有曲尺形的两根钢刺,五寸长,一指粗,一上一下,分列左右。这种兵刃由峨眉玄门派所传授,又名“指天划地”,利用血挡下面的钢刺,能锁夺敌人兵刃;顶上鸭嘴形矛子,两面微凹,见血透风,异常歹毒。(见朱贞木《罗刹夫人》)
冰魄寒光剑
以冰窟出万年寒玉所炼成的一把宝剑。此剑通体透明,耀眼生辉,剑一出鞘,便觉冷气森森,是下林异宝。此剑剑主为冰川天女。冰川天女善用冰川剑法操持此剑,威力甚大。(见梁羽生《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
朱雀剑
点苍派镇派之宝。相传为战国时一位剑圣所铸,剑芒紫红,剑身三尺,但是剑芒可伸至一尺,只要将内劲贯注剑尖,则剑芒又可伸张半尺,连剑身共有四尺半长。朱雀剑配合点苍海花剑法,威力无比,是以傲视江湖。(见陈青云《病书生》)
血剑2
号称武林第一神器。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杰,为它牺牲性命。数百年前,武林中出现一位“血魔王”,手中剑吹毛断发,削铁如泥,由于杀人太多,剑刃血气太重,最后,宝剑一旦拔出,不杀人便无法还入鞘中,故有血剑之名。血剑一出,无血不归。血剑一度曾为前辈贤者所得,拨乱反正,斩魔驱恶,为天下武林缔造一段清明佳话,故又有圣剑之誉。(见曹若冰《血剑屠龙》)
血魂神剑
相传为战国时代魔尊者所遣之物。血魂神剑的威力,主要在于剑柄上的那粒血魂珠。血魂珠本身能散发一种香雾,被香雾迷倒的人,需两昼夜才能清醒,持剑之人以本身真元通过握剑的手掌逼出血珠,光华透过剑身传出,功力最高的人,可将血芒逼涨到五尺,加上剑身与剑之长,一丈以内可以伤人。(见陈青云《残肢令》)
血痕剑
七煞儒生闵孝的兵刃。长三尺八寸,阔约两指,青光闪闪,宛似一泓秋水,寒光逼人毫发。剑背正中有一道鲜红血痕,直通剑尖,浑同血丝一样,天然生成。此剑为武林三宝之首,不但切金断玉,削铁如泥,而且谁若用此剑七年以上,必会与此心灵互相感应。每次江湖有杀劫来临时,剑背正中的血痕恍若在流动,而一沾血腥,这种现象就消失了。(见陈青云《沉剑迷星》)
阴阳三才夺
兵器。似戟非戟,似铗非铗,是一种十分歹毒的兵刃。通体约有三尺长短,顶上一个鸭嘴形的矛峰,下面托着血挡;血挡下面又有曲尺形的两根钢刺,五寸长,一指粗,一上一下,分列左右。这种兵刃由峨眉玄门派所传授,又名“指天划地”,利用血挡下面的钢刺,能锁夺敌人兵刃;顶上鸭嘴形矛子,两面微凹,见血透风,异常歹毒。(见朱贞木《罗刹夫人》)
阴阳五雷夺命追魂刺
系用千年灵鱼背脊,配以奇效异药,磨练而成的奇门兵器。追魂刺长约三尺五寸,骨端尖锐如剑,骨刃两边均有五寸长短的巨刺,骨根为把,系有阴阳二铃。追魂刺可发出***毒液,一般兵刃,遇之即熔。此兵刃本为五雷山镇山之宝,海天白鲸苗光宗趁五雷真人外出云游之际,偷携下山,为害江湖。(见梁羽生《武当一剑》)
冰弦剑
稀世宝剑。剑身细窄,刃薄,舞时劈风有声,音若冰瑟,故此得名。据伟为殷商七剑之一。(见萧逸《饮马流花河》)
没羽无声神火针
滇边金沙江独夫岗的通灵观主火道人崔镜虚创造出来的独门暗器。通灵观主崔镜虚亦属侠义道,他造出各种火器专为克制金沙江上的两股极具势力的水寇,以便救济商旅。他苦心孤诣精研出没羽无声神火针。只要打在匪船上,船立即就会燃烧起来。这种神火针一筒可连打三只,针形奇特,约有半寸长,有倒须钩,没入船体便无法起出。钢针的后尾以及用最烈火药制成的箭身,形同一排犬牙,能够穿行风力不受阻碍。后来凤尾帮老巢十二连环坞采用飞鸽传递密信。为了保护信鸽,击杀空中鹰鸷,亦曾使用这种神火针,绝无虚发。(见郑证因著《鹰爪王》)
沙门七宝珠
暗器。这各暗器是一枚银球,只有一颗龙眼大,球上还有小孔,打出来不微细的笛声。只有僧门中各派会打,西岳派慈云庵主最擅打此暗器,江湖上几无敌手。(见郑证因著《鹰爪王》)
判官笔
一种兵器。主要用于取穴打位。对于判官点穴笔,武学有云:“一寸短,一寸险!”普通的判官笔二尺八寸。
唐朝大内三大高手之一的宇文通(安禄山门下武士)所用的判官笔只有七寸长,实是短得不可再短,因此每一招都是欺身进搏,凶险万分。而更绝的是他这对判官笔在对敌时能陡然暴长七寸,原来他的判官笔共有四节,每一节长度七寸,一按机关,便可以一节一节的伸出来,全长仍是与普通的判官笔一样。但他这判官笔能瞬间暴长,威胁极大,不是武艺惊人之士难以躲避。(见梁羽生《大唐游侠传》)
武当七侠中的张翠山也曾使一柄镔铁判官笔,使对手闻风丧胆。他使判官笔在石壁上使倚天屠龙功刻出“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二十四个大字,令武功盖世的金毛狮王谢逊也不得不甘拜下风。(见金庸《倚天屠龙记》)
伽蓝剑
神剑。万载菩提木所制,坚逾金钢,可避百邪,任何神刃亦无法损伤分毫。天心大师佩挂此剑上百年,坐化前赠予华逸云。华逸云用此剑行侠仗义,去暴除奸,成为武林第一剑手。(见云中岳《霸海风云》)菩提树又名摩诃菩提。佛教徒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树下得证菩提果而成佛,故名。菩提树原产印度,晋唐时传入我国。此树属桑科,常绿乔木,在我国云南及广东均有栽培。树干富乳浆,可提硬性橡胶。所谓菩提木坚逾金钢之说全无科学根据。
本帖最后由 半水 于 2009-10-3 19:28 编辑
如果这一個世界渾濁的不像話,原諒我曾經眷戀太陽……
150987 帖子
1015 精华 积分
1929 威望
70 阅读权限
50 性别
男 来自
浙江 在线时间
9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9 最后登录
2011-7-20 TOP
武当派 - 道成道长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姑奶奶来也 . ...
428 退役版主
发表于 2009-10-3 13:01 老身没进来
老身只在空中观望 红红翠翠,年年暮暮朝朝 脉脉依依,时时鲽鲽鹣鹣
182573 帖子
4530 精华 积分
9154 威望
428 阅读权限
110 来自
天涯海角 在线时间
4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7-21 最后登录
2011-7-30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万恶滴九阴呀~!快点开测 ...
发表于 2009-10-3 13:13 UID
146670 帖子
9279 精华 积分
14599 威望
207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武林 在线时间
75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8-3 TOP
君子堂 - 赤霞庄庄主
好再来面摊——摊主
发表于 2009-10-3 14:38 眺望一番,我没进来哈~~~
203903 帖子
3018 精华 积分
5449 威望
133 阅读权限
90 性别
男 来自
山东临沂 在线时间
30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9-13 最后登录
2011-2-7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发表于 2009-10-3 15:30 私家的兵器库。 血气煞气很重。 远观不可近碰哦~~~
、古金有兵。 则主而生。 万物有灵。 择主其性
本帖最后由 ,嘘__," 于 2009-10-3 21:15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玉笔先生
看的离别多了,心也会痛。完全没有 ...
发表于 2009-10-3 15:58 血气煞气我倒是一点都不怕。爷速度更新,不够的话我上面那楼送你都行。
我是简袖儿。 死都不离开。
73047 帖子
4121 精华 积分
6190 威望
21 阅读权限
100 性别
女 在线时间
37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9 最后登录
2010-4-29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发表于 2009-10-3 16:34 原始社会兵器-----三代兵器
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面的条件。当时由生产工具转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镞,石矛,石斧,石锛,石戚,石钺;石锤,石戈,等等。箭镞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应用和狩猎活动的普遍存在。弓箭的用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射向禽兽的箭镞,开始转向人类自己,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的武器。在山西、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者都曾发现了被箭射中的人类骨骸;而在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镞深射进去达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断的骨制箭镞残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约5600年前的遗骨上。至于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点都可以发现,但因为容易腐烂,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种类有骨镞,骨锛,骨刀,骨斧,骨刺兵,贝镞,贝刮刀,蚌刀,角兵。原始玉兵是中国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莹剔透,精美绝伦,是中国兵器中的瑰宝,作用为礼仪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种:玉钺,玉刀。
本帖最后由 ,嘘__," 于 2009-10-3 21:22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发表于 2009-10-3 16:46 夏商时期,服装、礼仪、语言、生产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渐认同,有了诸夏的概念。原来生存于诸夏中间而又外于诸夏的族群,即成为四夷。西周末至春秋,诸夏曾受到四夷严重的威胁。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2)”。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来保护,周王本身,正是由于挡不住犬戎而迁都的。这种现实刺激了华夏的民族情绪之高涨,夷夏之辩兴起,“尊王攘夷(3)”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被提出,春秋五霸出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开燕路(4)”。齐国登高一呼,实际上代替周王承担天下共主的实际责任,使诸夏从各自为战、各个击破的可怕前景里解救了出来。这些成就的背后策划人便是管仲。有了霸主挺身而出,一度危亡的民族形势得以扭转。因此虽然管仲的道德并不完美,孔子仍要赞赏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5)”。有了管仲,华夏民族从第一次危机中挺了过来,并且不断壮大。生存在中土的四夷经过五霸及七雄的讨伐,逐渐消灭或融入华夏,中土农耕基本经济区趋于形成。大一统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古书上有“杼作甲”、“杼作矛(6)”说法,谓杼注意兵器的制造。,《国语·鲁语》也有“杼能禹者也,夏后氏报焉(7)”的说法,认为杼能继承禹所开创的事业,因此用隆重的“报”祭来祭祀杼,以怀念他的功绩。还有学者推测“二里头文化”中包括夏朝文化,由此推断当中出土的兵器为夏朝兵器。但缺乏有力的证据。夏朝存在着制作精良的兵器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目前的研究资料还不能为确定夏朝兵器的存在拿出有力证据,实为一大憾事。但流传下来的夏代玉兵确是晶莹剔透,极为精美。《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在戎(8)”。在商代,青铜是用来制作祭祀用的礼容器及事关生死的兵器的。兵器攸关生死,所以其对新兴质材的运用,绝对要比祭祀礼容器要更敏感。在中国,最早尝试用红铜和铜锡合金者,就是兵器和工具,这是华夏文明进入青铜时代的重要标志。此外,它决定中央共主之兴替,以及列国存亡。中国幅员辽阔,青铜兵器的出土资料类别琐碎而庞杂,在名形,分类与分期上。研究成果粗精不一,各区域特性的探索也繁简不同,欲建立较客观的青铜兵器发展史殊非易事。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二里头三期,中国已进入使用青铜兵器阶段。到商朝末年中国的青铜兵器至少已经出现了600年了。现在发现最早的铁兵器是西周时期的玉柄铁剑。到东汉末年青铜兵器已经完全被钢铁兵器所取代。因此,中国青铜兵器最少发展了约1500年。此期间,随着功能的复杂化以及杀伤力的增强,因时因地各具特色。它们反映了铸造技术的改进,作战方法的变迁,主力兵种的取代等等。青铜兵器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二里头三期商晚期、西周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三个阶段。青铜兵器的器名,功能与分类一向并不统一。我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敌我双方的距离远近不同而对兵器有不同的设计与要求,区分为长兵:
长兵必须***木柄才能完成其功能。戈是最主要器类。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片尊:早期的片尊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戈也可能用于刺击,但它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这种形制就是《周礼-考工记》中说称的“勾兵”。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宽度 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图}。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00年。曲内戈: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直内戈: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本帖最后由 ,嘘__," 于 2009-10-3 21:27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发表于 2009-10-3 16:46 戟的命名,来源于安徽舒城九里墩出土的“蔡口戟”。《说文》:“戟,刺兵也(9)。”古人经常将戈,矛或斧系缚在一起使用{也有铸为一体的},使其兼有钩、啄、刺、割四种功能,杀伤力强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在木柄上。这种新型的兵器就叫做戟。但曾乙侯墓出土的多戈戟,有戈无矛,但自名为“戟”,这应该是戟的另一种形式。戟的木柄很长,约在330公分左右{注}。据《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规格是:戳广寸半,内长4寸半。胡长6寸,援长7寸半,刺长6寸,重1斤4两,柄长1丈6寸(10)。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体铜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汉、晋各代。南北朝后逐渐被***代替,变为仪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整体铸戟是一种将“矛、戈合铸为一体的兵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矛为主体,旁边生一横刃,柄装于矛体的骸部这种戟杀伤力强,但钩啄时容易掉头。另一种则以戈体为主,突出前边的锋刺;有的戳把锋端铸成反卷的钩状。这两种戟的制造工艺都很复杂,技术要求较高,而且青铜质地易脆,折,使用起来总容易掉头,是商周时期制造的较原始的戟,后来很快地被战争实践所淘汰。分铸联装戟:戈矛分铸联装的戟。出现于春秋时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别铸造再联装在同一木柄上。这种戟直刺有力,横钩也不容易脱落,因而杀伤力大大增强。其柄有木制的,也有竹制的。积竹柄戟:以竹、木、漆等复合材料为柄的戟。其构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较租约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与木棒平行地包在木棒外边,然后用丝线缠紧,再涂上黑漆或红漆,使其光亮平滑。这种竹木兼用的柄,刚柔相济。比单纯的木柄坚韧而有弹性。1971年湖南长沙。溯城桥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铜戟中有一部分这种积竹柄戟。钩戟:亦作勾戟、钩棘。古代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淡于勾戳长镶也”。裴驱集解引如淳曰:“长刃矛也”。亦曰:“钩 似矛。刃下有铁,横方上钩曲也(11)。”“谢灵运《撰征赋》:“钩棘末耀,陨前禽于金塘。(12)”三戈戟是一种矛、戈分铸联装戟。战国时期出现。由三戈一矛***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与春秋时期单戈戟的区别除了由单戈变为双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细雨尖锐,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内,其它戈无内。溯北随县曾候乙墓中曾出土。卜字戟:钢铁制成的戟。铁戟的戟刺尖锐细长,侧旁小枝由原来宽肥而有中脊变成象前锋一样窄长尖利。内已消失,用来缚柄的胡加长,整个戮近似于“卜“字形,故又称”卜字戟“。这种铁戟刃锋尖利,杀伤力强,是步骑兵的主要兵器。繁戟是中国古代仪仗用戟。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臣可以持戟侍立皇帝身边。皇帝命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统兵征伐。常常赐以繁戟,“以代斧钺”。允许他专征、专伐,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为了表示隆重。在这艾皇帝新赐的戟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这种有衣的戟就叫做繁截。后来,繁戟成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身份的仪仗物。根据隋制、唐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13)”。唐以后,文武官员郡以门前列戟为荣。门戟是仪仗之物。用木头制成,设在门外的戟架上。天子宫殿门、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及各州公府门口都设门戟,以示隆重。仪仗闲的戟,造型华丽,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武将手持的“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造。 
在中国。矛又名 销、镀,后进化为***。矛由矛劈、骸、柄、韦尊四部分组成。矛劈,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路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柄。柄为竹制或木制,长为2丈或2丈4尺。为了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柄端有 [釜] ,用来插地。最初用尖形约石块或骨角做矛头,绑在竹木杆上,商周时期,矛头改用青铜制造,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以后,改为铁制。由于***的出现和兴起,矛的作用减弱,晋以后矛逐渐演变为***。酋矛:中国周代铜矛。史料记载,酋矛柄长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国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步卒用于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间,最长者达297厘米。夷矛:中国周代铜矛。夷矛柄长2丈4尺(周制),是兵车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长的一种兵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楚矛,柄长7米以上,折合周尺恰为“丈八长矛”。正是《周礼-考工记》中所称的“刺兵(14)”。
钺主要盛行于商后期及西周早期。自命名者极少。“钺”只是对这种直内弧刃的边刃器的习惯性称呼。而钺,斧,戚三器形制类似,所以古时这三种名称经常混用。从文献中看,钺的使用者及功能都非常特殊。钺与征伐之权息息相关,具有征伐权力的军事首长,可以被赐而持有钺,文献中更记载:钺的持有者最高是王。
大刀的典型形制是刀身长条形,上部厚而有脊,是为刀背,有的刀背上还有齿狀扉;下部为刃,刀刃分为凸凹两种;刀尖前冲且微向上翘;刀柄如同扁茎剑一样,由刀背部向后延伸出一段柄舌,便于***木或玉制刀柄;刀身上有时还铸有目雷、饕餮等商文化的代表紋饰。
本帖最后由 ,嘘__," 于 2009-10-3 21:39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发表于 2009-10-3 16:47 殳是先秦时代的车战兵器,功能是用于撞击,是打击型兵器,不但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一般认为殳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东周时期使用普遍,有的史书上称作“杵”或“杖”等。后来又称作“棍”“棒”。商周时代,车战盛行。早期的殳,是一根八棱形的坚实粗木棒,长度一般为一丈二尺左右。据史籍记载,商代末期战争中已大量使用殳。《尚书.武成》中有“血流漂杵(15)”等语,杵,就是商代士兵所使用的殳。史籍中有关殳之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16)”周朝把殳列入“车之五兵”,是实战兵器。帝王或诸侯出巡时,前导勇士也执殳开道,即所谓“旅贲以先驱(17)”。战国兵书《司马法》说“执羽从(18) ”,说明殳还同 旆并用,又是军事指挥的一种标帜。殳的形制与尺寸,据《考工记》载,“殳长寻有四尺”(19)。东汉人郑玄注曰:“八尺曰寻”(20)。因此,从古代文献上看,殳的长度“寻有四尺”(21),即为一丈二尺了(约3米)。殳柄为竹木混合制成(考古学术语称之为“积竹木 ”),呈八棱柱形或圆柱形,在柄端安有青铜殳头,称为“首”。在柄尾***有起保护作用、使柄尾经久耐用不开裂的细长铜帽,称做铜 (这种铜 还广泛应用在东周时期的戈、戟、铍、矛等长柄兵器的末端,作用相同)。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华夏大地烽烟四起。随着车战的流行,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的殳,战斗力也大大提高。这一历史时期,是殳作为典型兵器的辉煌年代。《六韬.军用篇》有“方首铁(22) ”的记载,“方首铁 ”就是方形铁头的殳。《吕氏春秋.贵卒篇》也有关于中山国的力士穿着铁甲、手持铁杖作战的记载(23)。春秋晚期,楚、蔡等国出现了兼有砸击和刺杀功能的有刃铜殳,这种殳在3米多长的八棱形积竹柄顶端,装有一个青铜殳头,殳头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状、锋利异常,可以刺杀; 部厚重,带有尖刺或饰以浮雕纹饰,可以砸击。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还套装有第二个带刺的铜箍,是一种很有威力的车战兵器。从出土实物来看,殳的金属首多为青铜制,可分有尖锋的实战用“锐殳”和无尖锋的仪仗殳。曾侯乙墓共出土7件锐殳、14件晋殳。锐殳(器上铭文自称为“殳”)为前端似矛带刃、后端有刺球的青铜殳;晋殳(墓中出土的竹简上称之为“晋”)则无刃仅有铜套。两种兵器的杆均为积竹木 ,即以八棱形木杆为芯,每个棱面贴宽约1厘米左右的竹片,外面密缠丝线、革带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红漆或黑漆。杆通长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其中3件锐殳刃部较长,顶端有尖锋,呈三棱矛状,并在锋后装有带尖刺的铜箍,一侧的刃上皆铸制鸟篆书一行:“曾侯越之用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惟一一次出土自铭为“殳”的兵器,真正彻底解开了殳的形制之谜。湖南省长沙市战国楚墓出土的殳首,像一个平顶的圆套筒。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殳首在圆套筒顶端呈三角锥状,长约10.5厘米,径2.3~3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装长木柄。此种殳应为秦始皇卫队的仪仗兵器。以上两种殳都属于仪仗兵器类的晋殳。对于殳之名称的由来和殳实战作用,汉代刘熙的《释名》解释说:“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桎于车上使殊离也。(24)”这就是说,殳主要用于车战,在两军车马交错冲撞时使其分开,故有棱而无刃。今天考古学上东周墓葬的发掘证据表明,汉代刘熙的记载,是将礼仪用的“晋殳”误作先秦车战实用殳了,曾侯乙墓出土的实战用殳,不但有棱,而且有锋利无比的刃。从《释名》对殳的定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汉代,车战实用的锐殳已然不传。所以,殳的定义应为:殳,车战兵器,分为实战用“锐殳”和仪仗用“晋殳”两类。锐殳刃部较长,多为青铜制,一般呈三棱矛状、锋利异常,可以刺杀; 部厚重,带有尖刺或饰以浮雕纹饰,可以砸击。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还套装有第二个带刺的铜箍,晋殳(墓中出土的竹简上称之为“晋”)则无刃仅有铜套。两种兵器的杆均为积竹木 ,即以八棱形木杆为芯,每个棱面贴薄竹片,外面密缠丝线、革带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红漆或黑漆。杆通长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
铍是古代的一种长兵器,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过去很多出土的铍兵曾被误作短剑。我国最早的古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著)这样解释铍的概念——“铍者,剑刀镡也(25)”。 铍的外形极似短剑,铍之锋和短剑相同,平脊两刃,铍身断面为六边形,形制极像短剑,长约30~35厘米,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在长柄上。后装长约3~3.5米的积竹柄或木柄,是一种极其锐利的刺杀兵器。从文献资料看,铍可能起源于殷周之际,盛行于战国秦汉。铍最早被称为“夷矛”,春秋战国时期名称又演变为镁、铍、钛等,东周时代的宋、吴、秦、赵、燕等国长铍盛行,应用很广。这种兵器古书记载颇多,但可惜长期以来一直无完整实物出土。秦俑坑中出土的铜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铜铍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銎)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铍的长柄末端装有铜镡,铍身还配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铁兵器逐渐取代青铜兵器,铍亦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铍之(即长柄)有积竹、木柄两类。而铍也有扁茎铜铍和铜铍两种,铜铍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的赵、楚等国。扁茎铜铍主要流行于秦国。
本帖最后由 ,嘘__," 于 2009-10-3 21:46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发表于 2009-10-3 16:48 短兵:
短兵不需要***木柄就可以使用。剑,《说文》:“剑,人所带兵也。(26)” 《释名-释兵》:“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27)”说明剑的功能是防身的。先秦時期,中国的兵器一般都用青铜铸造,实战用的都是铜兵器,特別是剑。数量庞大的出土实物证实,用青铜铸剑的历史一直延续到西汉前期,虽然铁器在西周晚期就已经问世了,但是从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绝大部分仍然是青铜剑,可以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內,是青铜剑一统天下。根据全国各地出土的实物,归纳分析其长度、外形特点、裝饰图案、花纹特征,基本上可分为如下几个系统。
中原系统
历史上把黃河中下游地区称为中原,包括河南、山东和山西、陕西等地区,汉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上述这些地区內出土的大量青铜剑,有着不同于殷商时期北方草原遊牧民族所流行的特征,学术界把这类剑定义为中原古剑。中原古剑始于西周,原始形状為为直身、扁茎、尖锋,茎与身之间无剑格,剑柄需要另外安裝。春秋战国时期,这类剑开始发生变化,剑的结构日趋完美,逐渐形成圆首圆茎、茎上有时有箍(箍是为了便于在柄上缠裹丝绳,握持更舒适有利),茎与身之间有剑格、剑身直而中间起脊、剑身的断面为扁三角形、剑锋圆尖的标准是扬。这类剑的另一种式样则保持了西周时扁茎无格的特征,剑身前部有的还略微收細,剑脊有时出现二条或三条,剑身断面为扁平型或菱形,与这类剑一起往往还同时出土很多雕琢精美的玉制品,经研究和复原,全都是剑身和剑鞘上的裝饰,这类用玉制部件作装饰的剑称为玉具剑,在汉代十分盛行。玉具剑大部分仍是青铜剑,少数是铁剑或铜柄铁剑。
北方系统:北方系统的青铜剑分布地区很广泛,在今南起河北,北至吉林, 东至朝鲜半岛,西至內蒙古和山西北部等地区都有属于这一类型的出土实物。这一系统的剑內部变化比较多,按照外型特征的差异比较区分,基本可以分成三大类型,每一大型之內又可分为几种或几个支型。
曲柄劍
剑身平直,中脊起棱,曲柄,柄上多数饰几何紋,柄首作羊、马等兽首型,兽首下部一般都有环,柄与剑身之间有时一侧,有时两侧都有凸出的小尖齿,以此作为剑格。这一型剑的实物很少,根据同时出土的其他青铜器的紋饰、器型推测,其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晚期,這种剑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剑,从以马、羊等动物头作裝饰的特点分析,基本可以确定是西北草原游牧民族的物品。
柳叶剑
以其剑身形如柳叶而得名,剑刃平直,中脊起棱,剑身断面呈扁長菱形,与曲柄剑相同,剑身、首、茎都是一次铸成。按剑首、茎的特征,柳叶剑又可分为两种支型。第一种剑剑身和茎之尖有两个尖角外撇的小齿,小齿连两测剑刃处都有缺口,剑茎扁平,有的中间有沟槽,茎首作鸟兽头、蘑菇、梳齿、三蛇纠结等形,茎上饰锯齿、圆点方格、动物、兽面、夔龍等花纹。茎上花纹以前两种为最多,后两种只出现在极少的剑上。第二种剑剑身和茎之间有较明显的向两侧凸出的剑格,格呈长方、橢圆、半月、鸟兽首等形,茎首作橢圆、双环、兽面等形。
曲刃劍
这类剑剑身较宽,剑刃弧曲,茎与身之间沒有剑格,根据外形也可分为两种:一种近似柳叶剑,茎与身连为一体,一次铸成;另一种无剑茎,剑脊前长出一段用于***木柄,木柄的柄首(即茎首)很宽大,与柄成T字型,柄首顶部挖有凹槽,凹槽內嵌有用石料、赤铁矿、磁铁矿、青铜等材料磨制铸造的,或用泥捏烧制的剑柄段加重器,又称“枕状物”或“枕状器”。这两种的剑身都有些像拉长的葫芦,有的在剑身中部向两侧突起尖角,有的全部是曲线。
  北方系統
北方系統的青铜剑,无论年代早晚,器型尺寸都比较短小,剑身加剑茎一般在35厘米左右,短的只有25厘米,最长的也沒有超过40厘米,在长度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系统的剑。
巴蜀系统:今天的四川盆地,春秋战国时存在着巴、蜀两个奴隶制王国,流行于这一区域內的青铜剑即称为巴蜀剑。巴蜀剑都是扁茎无格,茎上一般有一至二个穿孔,便于安裝木柄时钉钉之用。柄以两块木片夹在剑茎外,用小钉钉合后,外面缠以细绳並髹漆加固。剑身分为两种,一种较宽,中脊成圆柱形隆起,脊侧有的有较宽的血槽,剑身上大都铸有虎皮、半圆形、三瓣花等花纹和手心、花蒂、人头、虎、鸟等符号。另一种较窄、厚,表面无花纹、符号,也沒有剑脊和血槽,这种剑有的是双剑,出土时两把插在同一个剑鞘內。巴蜀剑的剑柄都很长,有的剑出土时残存的剑柄就有16.5厘米,据考证最长的可达剑身长的二分之一,根据《汉书》等史籍的记载,这种长柄剑不仅可以手握刺击,必要时还可以投掷杀敌。
西南夷系统
“西南夷”其名,取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战国至西汉中期,在今云南滇池地区和洱海地区是西南少数民族夜郎、且兰、滇、雋、昆明、邛都等民族的聚居地,汉帝国的统治者将其统称为西南夷。西南夷剑根据外差异最显著的特征可分为三大类。
沒有剑格的剑、一字型剑格的剑和剑身与剑茎之间有三叉型脊棱的剑。这三个支型的剑,剑茎与剑身都是一体铸成的,茎大部分为圆柱形,少数是扁茎,剑茎的造型千变万化,有的直接用动物和人的形象組成,在剑茎和和身上一般都雕刻有虎、豹、猴、蛇、蛙、花草、人兽相搏等典型的滇池地區青铜文化图案花纹。西南夷剑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铜柄铁剑,尺寸一般比铜剑长,剑首与中原古剑接近,在铜剑茎与铁剑身之间还有一段铜剑身,这段铜剑身有的做成尖齿状剑格,有的在两侧铸有乳钉和小圈,表面铸有花纹,其作用很可能是为了加固铁剑身与铜剑柄的衔接,所以长度有時超过了剑茎。
吴、越、楚铜剑
吴,越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制剑诸侯国,史籍记载两国曾大量生产过“扁之诸剑”和“步光之剑(28)”,这两种剑都因精良绝伦而闻名于世。越灭吴后,又为楚所灭,但是其铸剑的技术代代相传,影响十分广大。七十年代在浙江长兴、雉城、李家巷、吴山一带出土的吴越楚铜剑,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二千余年,但依然光泽如新锋利无比,完全如史籍中所说的“锋锐锷利,以刺刺入,以击则断”。吴、越、楚铜剑按其外型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第一种剑在剑身、剑茎和剑格上都铸有花纹,剑格成方形或双耳形,有的接近于中原剑格,剑身有两种,一种从上至下直线收細,一种中部较宽,上部略窄。剑身中间有的起脊,有的脊变成了方棱,这一型剑与西南夷剑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二种剑外型与中原剑完全相同,但剑格装饰比较华丽,剑脊的两侧有血槽,或者是双脊;第三种剑具有西南夷剑的一字型剑格,这类剑外表朴素无任何裝饰。
本帖最后由 ,嘘__," 于 2009-10-3 21:58 编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发表于 2009-10-3 16:48 刀为边刃器,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於原始的石刀,并出现了大型的战刀。周代所用的环首长刀,不仅汉代亦用,而且传至日本、朝鲜。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复佩剑,可见刀的使用源远流长。《说文》:“刀,兵也,象形。(29)”商刀的典型形制为曲柄,柄首以动物头做裝饰,兽首下也有小环,柄身刻有几何纹;刀身单刃,背部亦有脊;但刀尖不像中原系统向上翘起得很明显,刀身也比中原系统的要窄,身与柄一次铸成,其外形与曲柄剑很相近,有理由说它实际上是曲柄剑的前身,与中原系统一样,也分凸凹刃两种。周{包括春秋战国}人喜用剑,不喜用刀,反到是最近广西桂林出土的两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穿孔弯月石刀,制作极其精美。让人赞叹。  
远射器弓箭
传说中国的东夷民族是弓箭的发明者。记载有关弓箭制造标准的最早资料是《周礼 考工记》了。该书详细描述了制造弓与箭的选材、工艺流程等。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反曲复合弓最巧妙的一点是制作中有一步通过火烤使弓体反曲的步骤,这样,根据力学原理,弹性势能将大大增加。进入青铜时代以后,弓的形制经过改革更富弹力。在商代已出现了用两层以上材料粘成的合体弓,比原始的单体弓更为强韧,大大延伸了箭的射程。商周时期的车战中,弓箭是双方主将执掌的主要兵器,在号称“周代兵器宝库”的曾侯乙墓中存有大大小小4500余件周代武器,其中就有木、竹制作的长弓、短弓、单弓和双弓等,同时还有一些箭杆为竹质、长约为70厘米的箭,其青铜箭镞则有扁体双翼形、三棱形、四棱形等多种形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高级一些的复合弓开始面世。 弓箭作为能够远距离射杀敌人的武器,被列为兵器之首,其应用自是相当普遍。当时的贵族、将门之子被从小教习射箭;作为一门技艺,“射”成了公亲大夫必须通晓的“六艺”之一,不仅在国君会盟、宴会上被视为一种很上档次的礼仪,而且在民间风俗中也以它作为礼节。哪家生了男孩就在门口挂一张弓,期待男孩长大后勇武有力,能挽善射。持弓者的力气至关重要,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气特别大的勇将则能拉开300斤的强弓,因为弓的挽力决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确度。由于射击对象的不同,箭杆、箭镞的尺寸、形状和重量有所调整变化,商代的铜箭头已颇阴毒,凸脊、三角形扁翼,当箭头刺入身体后,两翼的倒刺会牢牢钩住合拢的伤口难以拔出,血槽就像吸血蝙蝠般抽出敌人的血液。时至战国,新兴的三棱翼样式更使箭即便拔出伤口也更难愈合,并且相应的血槽增至六个。箭筒,就是存放箭的袋子或筒。最初用皮革、木料、竹子制成,后来用金属制作,装饰有花纹和金属牌子。有的箭筒按放箭的数量分成几格。装备弓的步兵或骑兵通常将箭筒佩于右侧,拍在挂马刀的腰带或专门的腰带上,而将带套 (名为鸣套)的弓佩于左侧。有时,箭筒上面还罩上一个套子,名为筒套,防止箭因天气阴湿受潮。
中国***: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中期***,木制***臂,铜制簿钒。据《释名·释兵》:“钩弦者日牙(31)”,用来钩张***弦。悬刀又称机拨,是拍发用的板机。牛,又称垫机。在张***时,用它把牙和悬刀钩合茬一起。发***时,拍扳悬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钩紧的***弦突然驰开,把***箭发射出去。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门------“望山”。用来瞄准,***机组合后,装在一个匣里,称为簿郭。在中国,***最早用于打猎,约在春秋时代始用于战争,盛行于汉、晋至唐。各代***的种类较多。性能也不尽一致。如战国时期分夹***、痰***、唐***和大***。中国古代盛***箭器。《汉书·韩延寿传》:“抱***负简。(32)”颜师古注:“衡者,盛***矢者也,其形如木桶。(33)” 连***是可同时发射许多箭的***。约出现于战国末期。《墨子·备高临》篇记载,为专门守城战设计的连***弓力很大,要用十个人推动绞车才能上满弦。连***用的矢“长十尺”,用绳子拴住箭尾,射出后,可以用镀护收回来。这种重型缉***,主要是用来射击城外敌军的守城战具(34)。《六稻·虎稻·军用篇》提到,发射“赤茎白羽,以铜为首”或“青茎赤羽,以铁为首”的长箭的“绞车***”与五尺车轮绞车连***(35)。
防御:甲,胄等。
盔甲,《释名·释兵》:“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36)”甲是古代作战中人马防护装具。中国传说蚩尤发明甲,在夏代常备军已装备甲。早期的甲以藤条·木片、皮革等原料制成,以皮革为主。商代一般以整皮护驴干,四肢不着甲。由于整片皮裹身不便于作战,至迟到春秋末期已出现由小块皮革联缀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块、甲袖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小块革以丝带连接。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盔甲常被合称,其实也有护头和护身之分。中国最早的盔甲实物出土于商代,之后形态和质料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直到今天的头盔和防弹衣。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甲又名铠,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
盾是古代一种手持的防卫兵器。开始用木、竹、皮革,后来用铜铁制造。形体多为长方形、圆形或梯形。表面涂以色彩及图式。背后有握持的把手,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后来又出现了铁盾。木盾外侧表面中央通常固定乍块突起的金属板--------铁护手。盾包有一层或数层皮革,可防止箭、矛和剑的伤害。作战时,可将盾用皮带系在一只手臂上,或执其把手;行军时,以盾内侧的皮带挂在背后。盾的证面通常绘有各种彩色图案、标志、徽章等。中国古代盾牌又称“干、秉甲”。占人作战,左手秉盾以自卫,有手持刃以杀敌。盾一般不超过三尺长,多为长方形或梯形,也有圆形的。较大的盾叫“吴魁”,或称吴科。战车用的盾较小,称为矛盾。盾的后面有把手,便于手持作战。大型的防盾称做。彭排,高约八尺,牌长可蔽身,内施***木倚立于地,供城守、水战,布营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战具。盾大部分用木头、藤、竹制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铜铁盾因份量重,除仪仗用外,很少在战场上使用。盾的表面涂漆,并绘有龙虎、神怪、鸟兽花纹。殷商时期,盾牌上装有青铜饰器,多制成狰狞的兽面或人面,藉以恐吓敌人。东周流行长方形木后,表面涂漆,纹饰精美。春秋时代盾成为主要卫体护具。
/意義是三小 我只知道義氣 不知道意義
146535 帖子
3835 精华 积分
8874 威望
254 阅读权限
110 性别
男 来自
福建-厦门 在线时间
6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6-26 最后登录
2011-4-5 TOP
君子堂 - 九宫老人
血以后是黑暗,比血更红的是黑暗。 ...
发表于 2009-10-3 16:52 明代冷兵器按来源可分三类
宋代传统兵器;明代自制兵器;仿制的日本式兵器。明代长兵,一部分沿袭旧制,一部分自行改进或创制。一般长刀长***均为沿袭旧制者。明代创制长兵可分为刺兵,钩兵,馇兵,砍兵,铲兵,叉兵,镗兵及筅兵。大概有镗,马叉,铲,钩镰刀,双飞挝,狼筅等几类。狼筅: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采用的一种防御性武器,分竹、铁两种。竹狼筅是用长而多节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铁如小***、两旁多留枝刺,用火熨使之有直有钩,再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药。筅长一丈五尺,要有九层至十一层为最好。《武备志》说:“附枝软,则刀不能断,层深,由长***不能入,故人胆自大,用为前列,乃南方利器(60)”。它通常在鸳鸯阵中与其它兵器配合使用,以长***夹其左右,镗钯、大刀接应于后,才能发挥出它的效能。戚继光的部队,在平倭战争中,用狼筅对付倭寇的长刀,取得了良好效果。标***:是用臂力投掷兵器,以杀伤敌人。明代标***,有与盾牌并用的标***和战船上使用的犁头镖和小镖三种。标***长约七尺,前粗后细,铁锋重大,***的重心在前,所以投得远,准而有力。镗钯是一种多刃兵器,始创于明代。镗钯原先用于狩猎,又叫叉,不是军中兵器。倭寇入侵我国南方省份,猎户参加战斗,才开始使用镗钯。明代军事著作《武备志》中说:“此器自有倭时始用,在闽、粤、川、贵、云、湖皆旧有之,而制不同(61)”。戚家军使用的镗钯类兵器有镗钯、杷、扒、镗、铲、马叉等六种。镗钯长七尺六寸,重五斤,前有三刃,中锋长出二寸,坚锐如***,两旁为四棱刃的“横股”。它不仅可刺,又可“架”敌人的兵器,“兼矛盾两用”。距敌远时还可用它的两股作为发射架以燃放火箭,敌近时则用它本身进行格斗。长***是明朝军队近战的主要武器。***头长度为三寸至七寸,重量不超过四两,以竹或木为杆,长一丈二尺左右。加刀棍是戚继光所创的独特兵器。刀长五寸,刀下为大棍,可打可刺。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要求加刀棍的制作“刀更短更妙(62)”,棍把要刻有凸棱,与刀刃方向相同,便于戚家军士兵夜间遇警时,知道加刀棍的刀刃方向。明代由于倭寇入侵,因此明刀受倭刀影响巨大,有相当一个时期和相当数量的明制官刀均在加以改进后仿制于倭刀。由于这种战刀在灭倭,御虏的战争中威力巨大,又是戚继光戚将军从日本率先引进,所以被后人尊称为戚家刀。 但了明代,刀剑已经转变成为战场上的辅助性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无法与汉唐时代的刀剑同日而与,开始进入式微阶段。不过这种式微是针对整个刀剑发展史而言。客观分析明代刀剑,无论从材料,工艺,品质还是功能看,都从未停止发展。明代刀剑从一器多用转向单一功能,骑兵刀和步兵刀分离, 长刀,腰刀,短刀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使用技法更加成熟和专业。这种刀剑细分的原则更加符合近现代战争的原则,实属合理进步之举,由此造成的部分功能的缺失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很多观点单纯地指责明腰刀不如日本刀的杀伤力强,这种说法看似事实,但并不客观,因为当时日本打刀{日本武士最常用的一种刀}双手持握{在马上也是用单手握},一般都长达五尺左右,其功能是纯粹的攻击兵器,而明腰刀为单手使用{也有双手刀},属于火器,长兵器或团体作战的辅助兵器,其功能要求与倭刀不尽相同。如果一定要比较,也应该用明双手长刀。事实上,戚继光军队为抗击倭寇而启用的长刀长达六尺五寸,功能应该只强不弱!另一种说法认为明刀不如日本刀精致,制造粗糙。如果指外装的话,应该承认大部分明刀确实不如倭刀装饰精美,日本武士所持之刀被视为生命{普通的士兵也不会被装备打刀,一般都只能使用弓箭,长矛},无论刀条还是刀装,都由专门的匠人独立制作,大多是私人订制的,属于贵重品,甚至可世代相传,当然比明代由国家配备的军刀要细致精美。如果从刀刃质量看,以目前存世之明代刀剑实物和部分研磨过的样品看,明刀始终与倭刀有一定的差距。因为中国刀剑在锻造结构上有着致命的缺陷,中国的传统锻造方法自宋以来以夹钢为主,刃体结构为刀体软,刀刃硬,硬度有余,弹性不足,在格斗中无法有效的消除应力,而热处理方面,倭刀运用的是从中国学习但经过改进的“敷土烧刃”法,这样倭刀的刃口硬度极高,而刃体相对较软,并且倭刀的锻造结构类似于中国的包钢,是坚硬的皮铁包裹着柔软的,有弹性的芯铁,属于竹子{外硬里韧}形结构。所以单纯从武器方面比较,倭刀普遍要比中国刀质量要好。但是夹钢刀是军队的制式辅助武器,使用者多为普通士兵,属于大规模战争中的消耗品,并且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以由国家的军器机构大批量迅速制造。可以满足大规模战争的需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只要精工锻造,热处理得当,造出的刀剑性能绝对可以满足战斗要求。除了这两种基本工艺外,明早期高级别刀剑的旋焊工艺已经相当成功,当时的工匠已经完全掌握了从中西亚传播过来的大马士革刃的制作方法,同时予以改进,出现了旋焊嵌钢和旋焊马齿夹钢等工艺。而且明代一直保持包钢工艺,只不过多在贵重刀剑上使用。明中期后,随着仿倭刀剑的兴起,相信这种本来属于中国的工艺又被部分从日本借鉴回来并得以发扬光大。剑为军官配兵。不属于主战武器。明代皇帝的御用兵器很是特别,是为当时一大亮点(63)。其中有铁锏二具,铜柄铜护手,甚为精致。鱼骨剑更是明帝的特殊武器。以两面有齿形刺的鲨鱼鳃前凸出之直骨为刃,而装以饰铜之木柄,造型极为奇特古怪。杂形短兵大概有铜锤,铁标***,短柄三叉,戟形短***,二节铁鞭等等几类。明代还发明了介乎于短兵与射远器之间的系兵。系兵就是以绳索或铁链将一个兵器栓住,收执索链另一端,然后用力抛出,以所系之器伤人。茅元升在《武备志》中列出三种:飞锤{流星锤}, 双飞挝,飞钩。明代弓制与宋元弓制相近,分大弓,常弓及大***数种。明箭种类颇多,有明代马箭,令箭,球箭,响箭{鸣镝},长杆火箭,步箭,穿耳箭等等。军队使用的弓除了宋时使用的4种弓以外,还有开元弓、小梢弓、西番木弓3种。见于《武备志》的***有神臂弓、蹶张***、腰开***、窝***、双飞***等(64)。腰开***是将一根有勾的带子系于腰后,张***时将勾挂于***弦上,然后身体向后倒,腿向前蹬,利用全身的力量将***上弦。双飞***是一种装在简易木架上的守城***。窝***是将***弦上好后,挂上绊线藏于路旁,用于预防敌军偷营劫寨。 明中期以后,由于火器制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