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u, 11 Jun 2009 16:19:07 +0800 )
Description: 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水浒传》吃的最豪放,好汉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牛肉、肥羊、再加上几样菜蔬就算齐了。反倒是武大郎沿街叫卖的炊饼更令人神往,公司里一位山东籍同事,把东北的火勺就叫作炊饼,我猜大概炊饼与火勺可能差不多吧,播放电视剧《水浒传》时正想看个究竟,不想武大郎的炊饼变成馒头,这个篡改不仅叫我不满意,也让阳谷人耿耿于怀了好长时间,好在去年在山东聊城吃到了这种“武大郎炊饼”,包装精美、薄薄的、很酥脆,好吃但填不饱肚子,想来武大郎早早就出门卖炊饼,这炊饼应该是早点一类的主食,而如今的“武大郎炊饼”只是徒有其名的旅游纪念品罢了。
《三国演义》吃的最随便,将士行军打仗自然对吃食不能很讲究,偶尔也有“酌酒称庆”的时候,也不过“杀牛宰羊”的套话而已,那杯尚温的美酒只为把关羽留给曹操的最初印象做实。如果没有“论英雄” 三个字的衬托,一盘酸酸的青梅就酒也实在算不上可口。周瑜假装醉酒,蒋干不知是计夜半盗书……,美酒佳肴在江山社稷面前都成了一带而过的道具。
《西游记》的主人公都是出家人,饮食当然是清汤寡水的,所以吃的最无味。就算是得道的神仙吃的也无非是龙肝、凤髓、猩唇、蟠桃、金丹一类虚无缥缈的东西。与出家人和各路神仙不同,妖怪们吃的倒是十分的原生态,蛇肉、鹿脯、熊掌、驼峰、獐狍鹿兔之肉、山蔬果品,喝的是香喷喷的羊酪椰醪、糯酒。当然,也包括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唐僧肉。
《红楼梦》就不同了,有人说,它是一部美食宝典。可不是,其中描写到的食物有近200种,有粥、有菜、有汤、有小吃、有正餐、有酒、有茶……。烹调方法也多种多样,炸、糟、炒、腌、烧、炖……。美味伴着书香扑面而来,至读得口内生津,饥肠辘辘,看来古典小说里就数《红楼梦》写吃的最有滋有味。
曹公写美食看似漫不经心的随文而出,其实却是精心安排的巧妙设计。一次,宝玉去探望宝钗。就是宝玉“灿若明霞,莹润如酥”的通灵宝玉与宝钗“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金项圈初次会面,引得黛玉“半含酸”的那段儿。薛姨妈留宝玉和黛玉吃饭,不仅备下了几样细巧茶食,还有宝玉爱吃的鹅掌鸭信。鸭信就是鸭舌头,这两样东西不仅容易入味,而且口感韧中带脆,绝对是下酒的好菜,宝玉当然就闹着要酒喝。虽然在今天的超市里白条鸭、鹅也有的卖,可是鹅翅、鹅掌、鸭舌、鸭蹼这些部位却都不见了踪影。要吃这几样东西也要到川菜馆才能吃得到,且价格不菲。薛姨妈最后怕宝玉喝醉,还做了酸笋鸡皮汤(贾府喜欢用鸡皮做汤,后文还有虾丸鸡皮汤),酸笋与北方的酸菜差不多吧。鸡皮虽不好看,却富含胶质蛋白,有韧劲、有咬头儿,况且红楼梦描写的那个年代,鸡皮没有时下肉食鸡皮下油腻的脂肪层,因此更应该脆滑无比。在北方酒后一碗酸菜汤,是饮者的最爱。书中的宝玉当然也痛喝了几碗酸笋鸡皮汤之后,又吃了半碗碧粳粥,真是酒足饭饱。
只顾说这些好吃的了,忘了说说此时黛玉的感受了,这才是曹公的本意。黛玉先是听见宝玉与宝钗有说有笑的,就已经有点不自在了。又见宝玉听从了宝钗喝热酒的劝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恰好雪雁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就趁机奚落宝玉一番:“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看似姨妈家里平平常常的一顿饭,却也写尽了黛玉小女人似的浪漫情怀。
说实话,贾家菜有些过于油腻。比如贾母爱吃的牛乳蒸羊羔、油炸野鸡,凤姐吃的火腿炖肘子,尤三姐吃的肥鹅、肥鸭等等。就连柳嫂子为讨好芳官,给她单做两菜、一汤、米饭外加甜点的套餐也感觉太油腻:一碗虾丸鸡皮汤,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碗热腾腾碧荧荧的绿畦香稻梗米饭。淡***的鸭子配上胭脂红的鹅脯肉,雪白的奶油松瓤卷酥配上一碗碧荧荧的香稻米饭,看了让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可实际上是脂肪含量高,维生素成分少。难怪芳官说:“油腻腻的,谁吃这些东西”,倒是后来的一碗汤泡饭来的爽快。
用今天营养学的观点来看,贾家菜的确是大鱼大肉有余,而蔬菜瓜果不足。吃回茄子却要“十来只鸡配它”,吃得刘姥姥直念佛。那个叫做“茄鲞”的东西,虽比起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做起来要简单得多,凤姐曾带着炫耀的口气细述了它的制作过程,可我却实在想象不出用鸡油炸过的茄子……,再“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是怎样的味道,反正不是东北人喜欢的那种咸鲜分明的口味。
这样油腻的食物,年轻的丫鬟***们可受不了,晴雯要吃芦蒿炒面筋,还特地嘱咐少搁些油才好。司棋要吃豆腐和鸡蛋羹,宝钗和探春要的则是油盐炒枸杞芽儿。不仅如此,看看平儿向刘姥姥都要了些什么?“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还说“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山珍海味当前,为啥偏偏爱吃“各样干菜”呢?还是厨娘柳嫂子一语道破“细米白饭,每日肥鸡大鸭子,……吃腻了膈”。想想贾府一顿轻轻松松的螃蟹宴,够刘姥姥她们家过一年的。再看看宁国府乌庄头敬献的全年收成单子,物质可谓极大丰富,贾珍却说“这够做什么的”。看来贾府的饮食消费也是一驾刹不住闸的马车,铺张浪费这四个字是形容不尽的。既然爱吃,又吃得起,那就吃吧,何况那时候还没有我们今天倡导的那些健康饮食的理念。
肥甘厚味的饮食,也许是大户人家的排场。可肠胃却不一定做主,这不贾母病了,巧姐也病了。王太医说得好“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轮到巧姐这儿,王太医说得更干脆“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
写下《品红楼话美食》的标题,本打算先举出几样好吃的来撑撑门面,不曾想一下子说到了饮食健康这个红楼美食的软肋上。不过也不要紧,想一想那年头,那是一个养猪不喂瘦肉精,养鸡不用激素和抗生素,养鱼不用孔雀石绿,辣椒油和腌鸭蛋里没有苏丹红,奶粉里不加三聚氰胺,土壤中没有化肥和农药,不用福尔马林泡海鲜……的年代。想想红楼年代的那些美食就心生羡慕,我敢说,那时候随便拿出一样吃的,就是营养的,就是健康的,那味道也绝非今天能比。
博客图片来自戴敦邦先生的《新绘红楼梦》 ( Thu, 11 Jun 2009 15:29:54 +0800 )
Description: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曾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此言不差,可“独”字就有些绝对了,其实能感受这份悲凉的还有秦可卿、贾政、凤姐、黛玉、宝钗,甚至还可以包括“醉骂”的焦大,说出“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那句俗语的小红,而我认为探春是其中领会“悲凉之雾”最为深刻的一个。
面对贾府这座将倾的大厦,一部分人是无可奈何、束手无策,一部分人是爱莫能助、听之任之,还有一部分人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只有探春能够居安思危,以先知先觉者的清醒头脑,通过种种努力试图延缓贾府的颓势。虽因机遇不佳而留下遗憾,但是命运的不济依然掩盖不住其光辉的美丽形象。
按照曹公对探春相貌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探春不仅是个漂亮女孩,还属于超凡脱俗的那种。漂亮可以是天生的,而优雅的气质绝对是文化积淀的结果,看看她书房的摆设我们就明白了。
红楼中聪明女孩不少,而探春的聪明却与众不同,如果说宝钗的聪明在做人,黛玉的聪明在做诗,那么探春的聪明就在做事。贾赦欲娶鸳鸯为妾,惹得贾母雷霆震怒,把王夫人等一并骂了进去。就在众人都屏息静气时,探春站出来说话了。她的话不仅平息了贾母的怒气,还替王夫人、薛姨妈等人解了围。敢说是胆量,那会说就是能力了。
探春对自己的能力是自信的,她多次说过“立一番事业”之类的话,纵观整个红楼,能说出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话来的只有探春。可同时,她又是自卑的,庶出的身份是她拂之不去的情结。
偏偏她的生母赵姨娘,又是那样一个不堪的人物。她只好竭力向贾政、王夫人靠拢,而远离赵姨娘。她不仅自己不认赵姨娘为母亲,甚至希望别人也忘记她是赵姨娘生的。她讨好宝玉,为他做漂亮的鞋子,更希望从宝哥哥那里得到关爱和庇护。可是,对比一下给妹妹宝钗精心挑选礼物的薛蟠,再看看探春要宝玉代买一些“朴而不俗,直而不拙”顽意儿时的态度,宝玉简直就是在敷衍这个三妹妹,难怪连探春都说自己是“没人疼没人顾的”。
有人说探春对待赵姨娘的态度太苛刻,可在我看来,是探春对生母行径极度失望造成的。假如赵姨娘能安守本分,探春定会对她有一番别样的亲情。也正因为如此,探春也是自尊自强的。探春的尊严,欺软怕硬、屡挑事端的王善保家婆子;故意出难题、存心刁难的吴新登媳妇都是领教过的。
其实探春并非缺乏亲情感,假如她是个绝情的人,假如她没有对家人和家族有深刻的情感,她又怎么能说出“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都像乌眼鸡”这样子痛彻心肺的话来?因此探春的爱是“爱之痛切”的大爱,也正是这种大爱促使探春在有机会拯救这个日益衰败的家族时能够挺身而出。
探春的挺身而出还源于她对贾府衰落的深刻认识,她曾经痛心疾首地说:“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可知这样大族人家, 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可惜这样字字千钧,切中要害的警世肺腑之言!没能引起当权者的足够重视。
探春的品性和才华是有目共睹的,仆人们开始对探春“都不在意”,可是“只三四天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黛玉称赞她“是一个乖人”,连一向目下无人的琏二奶奶也不得不承认:“她虽说是个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探春虽被王夫人委以重任,然而她兴利除弊的改革却没能使贾府这艘已然老朽的大船重新扬帆起航。
探春的改革在贾母、王夫人看来,只是小孩子“过家家”似的游戏而已,当聚赌、累金凤和绣香囊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大观园的现状在这些统治者看来,已是在探春手里变得混乱不堪了。王夫人要出面收拾残局了,在抄检大观院之后实际上已经收了探春的管理权。
审视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当改革没有成为真正统治者自觉自愿的行为时改革必然失败,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光绪帝的百日维新无不如此。即使探春有补天之才,她改革也必将化为泡影。
大观园又恢复“歌舞升平”的景象,这种粉饰过的太平盛世是最高统治层希望看到的。可作为清醒者探春的内心,是怎样的悲愤和痛切,又是何等的心灰意冷与无能为力。好在毕竟是家族的内部纷争,没必要出现你死我活的残酷结局,回顾中国历史,忠心耿耿却死无葬身之地者不在少数。
对于探春的结局,曹公是作为一个皇室联姻的牺牲品的悲剧来写的,其实这已经是红楼众多女子中最幸运的归宿了。“瑶池仙品”的酒签,“日边红杏倚云栽”的配诗,“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的的判词,还有展翅高飞的凤凰风筝,都预示着探春的远嫁。一曲《分骨肉》中“奴去也,莫牵连”是探春去意已决的凛然神情。假设探春利用婚姻为自己选择一条海阔天空的未来之路又何尝不是一个更好的结局。以探春秉公办事,大刀阔斧的作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不卑不亢,气宇轩昂的士大夫之气。加上她的宏图大志和精明之才,还有她意境高雅的情趣,心地善良的爱民情怀,这位美丽的异国王妃,一定会造福那里的一方百姓,这朵美丽的玫瑰一定会在异国的土地上开得更绚丽。
把探春比作玫瑰花是有根据的,贾琏的小厮兴儿就曾眉飞色舞对尤氏姐妹说:“三姑娘的混名儿叫‘玫瑰花儿’,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有刺扎手……”。而我却真的觉得探春是大观园里一枝独秀的铿锵玫瑰,虽跨越百年却依然能感觉她的存在,因为她的故事今天还在上演……祝福探春,祝福今天的探春们。博客图片来自戴敦邦先生的《新绘红楼梦》
( Wed, 10 Jun 2009 11:14:54 +0800 )
Description: 山东中西部之旅(下)——泰山之巅与孔子故里 如果说本次山东之旅最向往的地方,那就是登泰山了。我们驱车从济南出发,来到闻名遐迩的泰山脚下,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按照朋友的安排,我们先座旅游车,再从桃花源乘缆车登顶。旅游车在蜿蜒的靠溪公路上疾驶,沿途树木苍翠、溪潭清澈、彩石绚丽。缆车在摇晃中急速攀升,窗外峡谷间的景色掠眼而过,当初李白游泰山时“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就是这种感觉吧。
登上南天门,泰山云海的壮景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望着一片云雾飘渺之中的齐鲁山峦,方领诗人“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诗句的意境。我们沿着石阶一路向上攀登,在沿途犹如刀削的悬崖峭壁上,镌刻着数不清碑碣和摩崖石刻,记载着君王将相、文人墨客、先贤雅士对泰山的敬仰,抒发着登山者对人生的感怀。
站在泰山之巅的天街,凭栏远眺、思绪万千。在我看来短短半日的泰山之游,就浏览其自然风光都是远远不够的,能在这里感悟一下泰山的历史与文化就足够了。
有着“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自古就是帝王的封禅之地。“封禅”本是源于先祖们对自然山川日月崇拜的祭祀天地之礼,后来才演变成帝王们答谢天帝受命之恩,报答后土功绩的隆重仪式。
舜帝在泰山顶上点燃的柴火早已灰飞烟灭,传说的七十二代君王祭祀泰山的活动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自秦始皇带着征服四海后的豪迈,在这里举行国家正式的封禅大典开始,有六位皇帝在泰山上正式举行过封禅大典。自南宋到清末,皇帝到泰山封禅在形式上基本废止了,但每年都派大臣代表帝王来泰山祭祀,祭祀实际上就是原来封禅的延续,只是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实,古代帝王封禅泰山,也不是谁想来封禅就来封禅的,封禅过后也未必就永葆江山社稷、实现国泰民安。但是,不论是只留下廖廖几字的“秦刻石”,还是洋洋千言的《纪泰山铭》。不论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双束碑”,还是汉武帝的“无字碑”。我们都可以从帝王们歌功颂德的刊石中,触摸到帝王们封禅时思想脉络,任何镌刻都不可能永远不朽,岁月的风风雨雨会让它们变得模糊。而历史却是公平的,他们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世评说。
不过,一座自然的山岳,受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其本身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泰山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
伴随着帝王们封禅泰山的脚步,加之原本固有的以盘古开天传说所代表的泰山崇拜。于是,达官显赫蜂拥而至,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他们朝山览胜,赋诗撰文,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不论是史学家“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的价值取向,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还是黎民百姓窗台上祈福平安的“泰山石敢当”。都代表着中国人对泰山无比的尊崇和膜拜,所以,泰山还是一座民族之山、历史之山、文化之山、吉祥之山。
在登上泰山的“文化人”中,圣人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大哥大”,站在“孔子小天下处”的石刻前,遥想当时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慨叹,使我对午后的孔子故里之旅充满了期待。
进入曲阜市区,满眼的仿古建筑让我们产生恍如隔世的感觉。孔庙与孔府相邻的街道两旁,是经营笔、墨、纸、砚、篆刻、字画之类商品的摊点。立等可取的篆刻、匠气十足的字画、明显带有旅游纪念品性质的书房用品,加上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趋之若鹜的导游团伙,现场的氛围与我想象中的孔府、孔庙所代表的深厚文化相距甚远。
我是凡夫俗子,所以只能按俗人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徜徉在雕梁画栋、金壁辉煌的孔庙,和奇花异石,亭台曲桥的孔府。遥想孔子当年三间茅草屋的简陋,和他不能施展鸿鹄大志的抑郁。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尊孔崇儒的表现给我一种“做秀”的感觉。
站在孔庙高大的孔子塑像前,听着工作人员“拜一拜吧,可保佑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的劝说,心中哑然失笑。其实,曲阜之行本来是有叩拜孔子打算的,可我拜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儒家传统文化,看来即便是孔子的家乡人,也未必能读懂他的思想。
走过孔府里表示“男女授受不亲”的水池,这个水池曾经被“小将”们砸得四分五裂,如今摆在那里,显得是那样的具有讽刺意味。《诗经》不是收录了那么多赞美爱情的诗篇么?儒学不是承认“食色性也”么?看来“孔老二”蔑称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
仰望院落中参天的苍松翠柏,不禁浮想翩翩。朱熹、二程、以及所谓的当代大儒们,他们对儒家经典所作的不论是注释还是诠释,不论是演绎还是演义,他们在解读孔子的同时,也是在借儒家学说为统治阶层服务。
也许是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充满了景仰,才会产生这么多的疑问和思考。遗憾的是,这些疑问和思考都没有***。直到走出曲阜,这种遗憾的感觉依然挥之不去。遗憾的不仅如此,还有对“秦刻石”、张迁碑、衡方碑……这些书法名碑,虽近在咫尺,却只能擦肩而过的惋惜。
晚餐是在一家装饰高雅、古趣盎然的酒店里进行的。醇香的泰山白酒,把在泰山之巅的畅想与在孔子故里思绪醉得很深、很沉。
一周的山东之旅结束了,回想这次借工作之便的寻根之旅、友情之旅、文化之旅感受颇深。山东是儒学的发源地,这种影响了中国以至世界的哲学思想,已经植根于这块齐鲁大地的每一块土壤。体现在商家诚信的服务,体现在朋友周到细致的接待,体现在宴席上主陪、副陪、偏陪的座次,体现在三杯、六杯、九杯的敬酒方式,体现在店铺门额上的楹联……,体现在山东人不经意间流露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 Sat, 13 Dec 2008 13:05:39 +0800 )
Description: 汽车在通往济南的公路上奔驰,山东宽敞的公路令我们心生羡慕。可到了济南又开始羡慕在这样繁华都市中,竟有这样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大明湖。我们沿着湖堤走着,回转的长廊、波光粼粼的湖面、时而跃起的鱼儿、湖边的枯荷、岸上的翠竹、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一幕幕美景映入眼帘。泛舟湖上,望着头顶掠过的水鸟,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据朋友肖先生说,在几年前这里的景象还不是这样,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趵突泉等泉群停喷,有着“众泉汇流”之说的大明湖,因为没有了新水的注入,而变得……。经过济南人民几年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人与泉争水的矛盾,诸泉终于苏醒过来,大明湖又现碧波荡漾的美景。在经历了泉水停喷到复喷这段苦苦等待的过程之后,济南人在“用水”与“保泉”之间找到了平衡。
据说大明湖在一年四季当中,以秋天的景致最为宜人。我们也算赶上了好时节,虽然家乡此时已是秋风瑟瑟、树木凋零。可这里仍然毛竹苍翠、芭蕉婆娑,我们游览了历下亭、铁公祠、南丰祠、北极庙和遐园等多处名胜古迹,其中铁公祠印象最深,著名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镶嵌在这里。有趣的是铁公祠门口台阶中间的条石,因为小孩子常把这里当作滑梯来玩耍,天长日久,坚硬的石头竟被磨出了两道明显的沟痕。朋友肖先生承认,他小时候就经常来这里玩耍,不知这两道沟痕是否也有济南博友“阿香”的功劳。
走出大明湖,不远处就是趵突泉公园。我们游览之时园内正举办菊花展,到处菊花飘香,给幽静的园林增添了几分喧闹。这里古朴典雅、曲廊环绕、群泉汇聚,喷突腾涌的趵突泉当然是众泉之冠,济南“泉城”的称谓就由此得来吧。
对趵突泉公园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一潭潭清澈的泉水外,就是坐落于万竹园中的李清照纪念馆了。许多名家墨迹的石刻,收录了这位中国最有才华女人的名篇佳作。竹影里的朵朵菊花让我想起了那一曲《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因有“不饮趵突泉,空负济南游”之说,我们也俯身喝了个痛快。痛快的不仅仅只有我们,在一条清澈的水池内,还有两只快乐的海豹,这种经过千万年进化从陆地重返海洋的哺乳动物,在泉水中仍然生活的悠然自得。
看看下午的时间还早,我们决定到章丘去采购大葱,刚刚进入章丘界内,就看到路边有许多卖葱的货车,而朋友肖先生却提醒我们说,只有到了女郎山才有正宗的章丘大葱。在弥漫着浓郁葱香的农家小院里,我们不仅当场品尝了大葱,还听女主人讲述了“葱仙女”的美丽传说。
章丘大葱果然名不虚传,甜脆微辣,难怪当年曾作为送给斯大林七十大寿的礼品。百脉泉是没有时间观赏了,黄家烤肉也没有机会品尝了,可满嘴的大葱味,却是章丘留给我们最深刻的记忆。
回济南市区的途中,看到路边的广告牌上写着:“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齐鲁儿女期盼着———第11届全运会在这里举行”。我们也正好路过正在兴建的全运会场馆工地,据说这里刚刚发生了火灾,看来也是好事多磨。
祝愿济南承办的全运会取得成功!期盼全运会带给济南人民更多的福祉!祝福济南的博友“阿香”开心顺利!生活幸福!
( Tue, 18 Nov 2008 22:36:19 +0800 )
Description:
山东在古时候是个地理概念,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因是齐国和鲁国的属地,所以又称齐鲁大地。
东北人对这块齐鲁大地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因为这里是大多数的东北人真正的故乡。我曾听长辈说过,我们家的祖辈就是在顺治年间,由山东移民至此的。因此,对山东十分向往,这种向往既有关历史与文化,更缘于内心的归属感——我来自山东。这次终于有机会来到山东中西部的几个地方,圆了一份萦绕心头多年的梦想。
带着家人、同事的祝福登上了列车,在铁轨单调的“隆隆”声中昏昏睡去,醒来时已是东方放晓,当车厢间的提示牌上滚动出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心头不由得一振,“山东!‘俺’来也!”
走出聊城车站,呼吸着迎面吹来比家乡略感温暖的空气,不禁浮想翩翩,不知我的祖辈们,也是在这样的季节里,背井离乡、拖儿带女,踏上前途未卜征途的。
我们在处理完公务后,来到了被朋友称之为“老城”的
聊城古城。素有“凤凰城”之称的聊城古城,被波光粼粼的东昌湖环抱着、簇拥着。城中的光岳楼竟是
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的中国三大名楼。
不平凡的建筑,一定会有不平凡的传说。这座不用一颗铁丁,完全为榫卯结构的楼阁,传说在初建时,每遇到困难总有一位神秘老者的相助。而如今这座楼阁真正的设计师和工匠们也同那位老者一样,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透过光岳楼的窗口,遥望古城四周。曾经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恍如隔世。我曾向城下的老人打听古城周围仿古建筑修建的时间,他竟一脸的茫然。是啊,我们不也对周围悄然发生的变化,由熟视无睹到浑然不觉么?
眼前的景阳冈,让我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这里曾是藏龙卧虎之地,连当年的武二郎自己都说:“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
武松打虎虽
有酒后逞强的味道,但能为民除害的就是英雄。
不管是武松成就了阳谷,还是阳谷成就了这位打虎英雄,反正聊城的大街小巷都可看到“景阳冈酒,英雄的酒”的广告牌。而景阳冈“
三碗不过冈
”酒幌下的那碗白酒,确是纯粹景阳冈酒那种
甜滋滋的味道。
在还没有掌握蒸馏制酒技术的年代,《水浒传》中那坛
叫做“透瓶香”或“出门倒”的美酒,与武松折断的
哨棒一样,只为把英雄的壮举演绎得更铿锵有力罢了。
都说英雄美女,都说侠骨柔情。英雄也只有在恰当的时间,遇到恰当的美女时,才会产生
可歌可泣、传颂千古的爱情。然而,当打虎英雄与美丽的
潘家六姐儿相遇时,情况却有所不同
潘金莲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成了几百年来坏女人的样板。我在敲打这篇文字时,电视正在播放美国喜剧《一个头,两个大》,主人公查理的妻子正准备抛下同情人生下的三个混血儿子离开查理,这位红杏出墙的女人对查理说:“我的心找到了归宿,就让我的心跟着心的感觉走吧!”说罢跳上轿车,跟着她的黑人武大郎情人绝尘而去,这也许是美国式的幽默,或者是现代人的无奈。但无论如何,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潘金莲罪在杀夫,而不在于她个人品格上的堕落。她更不应该承受“千古淫妇”等道德意义上的唾骂,她是人生命运的不幸,是人性压抑的悲剧。
人是容易从一个极端,走上另一个极端的。饮鸠止渴就是一例,在封建道德体系下,潘金莲迫不得已地以极端的手段和巨大代价的付出,去追求女人爱的自由和性的权利,而其悲惨的结局至今还令我们感到颤栗和惋惜。
漫步在根据《水浒传》和《金瓶梅》故事,修建的狮子楼以及紫石街等人造景观里,仿佛仍然能感到那种人性与伦理较量后的
迷惘与挣扎
,依稀体会到世俗与情感在沉沦中的
彷徨与无助。在否定个体人性存在的社会里,装饰得再美丽的道德桂冠,也掩饰不住其毁灭青春,扼杀人性的罪恶。
沉重的心情直到来到坐落于运河西畔的山陕会馆才慢慢轻松起来,精巧的园林设计、美轮美奂的雕塑、奢华艳丽的戏台,还有皇帝名流们的题字匾额,无不流露出山陕两地商人出手的阔气。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还在缓缓流淌,这条造就聊城四百年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古老河道,如今早已不见往日
帆樯如林、舟楫相接
的繁忙景象。只有河堤上的棵棵垂柳与座座船闸,默默诉说着这座“
江北水城
”的历史变迁,见证着
漕运商业带给聊城厚重的文化底蕴。
为了减小篇幅,相关图片欢迎查看相册!
( Mon, 3 Nov 2008 14:41:41 +0800 )
Description:
俗话说:“农业稳则天下安”。在中国历史上凡有作为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会利用各种政策不断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例如井田制、
初税亩
两税法
青苗法、摊丁入亩等等,以此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年前,在以花鼓戏闻名于世的安徽凤阳有个小岗村,那里的
户农民,秘密地在“集体耕地承包到户”的契约上按下了手印,这
颗鲜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新一轮土地革命的序幕。
年后,中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的成就,
单就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就是我们对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一系列
惠农、强农、富农重要举措的出台,必将为我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初读红楼时就惊喜地发现,在
贾府中也有一位富有改革精神的女子,她提出了类似于我们今天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奇思妙想,她就是贾府三***——探春。
探春实行承包制的灵感来自于游览赖家花园后,对于大观园价值的重新认识,“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在探春的创意下,经过平儿、宝钗的完善,一项颇具新意的改革举措出台了。主要内容是:在仆人中挑选出老成本分,懂得园艺管理老妈妈。将大观园中的竹林、花圃、土地等
承包给她们,不必交纳租税,出产的物品除了满足贾府日常使用外,其余作为承包者的报酬贴补家用。
这项改革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一是花园各处有了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职责清楚,防止管理上出现的推诿扯皮和临时指派的忙乱现象。二是园内种植的作物可以做到
变废为宝、
物尽其用,防止了浪费。三是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有收入,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四是
使用和培养了园艺人才,
节省了雇用花匠等人工费用。
探春提出的这些改革,用今天的企业八股的话来说就是:贾探春同志强化大观园管理的举措,以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为目的;以互利双赢、利益均沾、多劳多得为依托;以
地尽其利,人尽其用、盘活资源
为保障;最终实现大观园,以园养园、以园促收、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
探春的改革还不止这些,她认为铺张浪费是造成贾家“外面架子虽未倒,内囊尽已上来”的症结所在。于是,停发
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费,取消了姑娘们每月重复列支的化妆品费用。
探春的这次改革虽然
规模不大,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兴利除弊的实验。要知道贾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就来自土地田庄,如果能将探春的改革在逐步完善后,推而广之的话,那成效可就大了,不仅可以延缓贾家的败落,贾家甚至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
想在风雨飘摇中力挽狂澜的探春,也似乎找到了根除贾家衰败的法子。可她忽略了一点:改革只能是自上而下的,更是需要权利作绝对保障的。她的改革没能得到贾母、王夫人的大力支持。就是说,这项改革,没有成为贾府最高统治者自觉自愿的行为。所以,她的改革只能无功而终。这也说明
贾府已经腐朽到
没有自我更新能力
的地步,也揭示出中国封建王朝已经走到了
穷途末路。
面对这样的结局,探春的悲愤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她既看到了贾府深层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看到了抄检大观园所预示的贾府最终悲惨的命运。
探春在大观园的改革失败了,即使成功每年也不过四百银子的收入。
还不够贾赦买一个侍妾嫣红的钱,更不足应付周太监一次敲竹杠的银子。可谓杯水车薪,是
不能改变贾府日益衰败命运的,但却给这个摇摇欲坠的没落贵族家庭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
同时也反映出人才被压抑、被闲置,虽有才能而不得其用的苦闷。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一位女子能有这样的远见与谋略,比起
只知道肥甘厚食、肆意挥霍
、一昧享乐的“
寄生虫
的确难能可贵。有人说宝玉具有忧患意识,我看他的忧患意识不如探春。一次,
黛玉同
宝玉谈论起探春理家时说:“
要这样才好,咱们也太费了……,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可宝玉却
嬉皮笑脸地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不短了咱们两个人的”。连“
不管事
”的黛玉都能替贾家盘算盘算,这个承载着贾府未来的贵公子,居然说出这样没道理的话,难怪黛玉听了也懒得搭理他,转身找宝钗说笑去了。
探春是有
“补天”
思想的,可是
“补天”错了么?儒学不也有“补天”思想么?孔子错了么?我们可以幸灾乐祸地看待历史上每个昏庸腐朽王朝的覆灭,但是对那些曾经力挽狂澜的忠贞之士,是要寄予同情和尊敬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
曹公给
探春的
判词和
宝玉生日宴上的酒签,都
暗示探春最终坐船渡海远嫁,成为一位异国的王妃。
真希望探春像风筝一样断线远飞,大观园外定会找到那片属于她的天空。如果
真的象
她期待的那样走出去,以
聪明才志和
爱民情怀,确是可以
“做一番事业”的。贾家
骨肉分离之不幸,确是探春下嫁之地黎民百姓的幸事。愿这朵
绚丽的铿锵玫瑰尽情绽放,
成为红楼女子中的一个奇迹,一段传奇。
感谢曹公为我们塑造这样一位,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一枝独秀的贵族女子形象,让她百年来一直萦绕在红楼爱好者的心中。她的改革,让今天的我们产生
惺惺相惜之情,也只有今天的我们才能读懂
她的故事
博客图片来自戴敦邦先生的《新绘红楼梦》
( Tue, 28 Oct 2008 15:25:45 +0800 )
Description: 一日小酌,由盹而酣,恍惚见郭君推门入室,曰:“中央美术馆邀我举办书画展,你定要为我作序”,闻听此言上感五雷齐轰,下觉肝肠寸断,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猛醒时已通身冷汗滂沱。披衣细想,就郭君现有书画之成就,在央美办展定为期不远,果真嘱我为序真乃攀风附雅,光耀门庭之幸事。遂起身作此文,以备不时之需。
郭君自幼酷爱书画,求学刻苦,常废寝忘食,以至后来阴阳失调,五脏受损,积劳成疾。曾患小恙,每日五更至腹内乱响,必起出恭,中医谓之“五更泻”。吾等为其忧,郭君却从此受益,在厕间常左手各朝碑拓,右手名家墨迹。今天欧、颜、柳、赵,明日苏、黄、米、蔡 。郭君此间屏气凝神、微睁双目、上下皆通,茅塞顿开,渐进超凡入圣之境地。郭君忆起往事感谢之情溢于言表。因罗隐有“绷丝采怨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王勃《铜雀妓》中也有“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的诗句。故书斋号为“五更榭”,因五更尚早又称“早榭”。别署亦多,有我送他之“墨迹”,其自谦为“笔人”,因常有发音不准者故不常用,还有时自称“夜郎”,大约取夜夜做新郎之意吧。
郭君书画之功力深不可测,却较年青,只三十有六,属相为鸡,“鸡”者“吉”也,其体貌也颇具吉像,凤首、鸡胸、鹤腿、鸭步,面似鸭蛋,长颈鸟喙,肤若鹅脂。特别是那副公鸭似的好嗓子,大有东汉蔡伦,明朝郑三保之遗风。
郭君三真六草各体俱知,无所不能。观其楷法,明眸顾盼、搔首弄姿、楚楚含情。有如杜十娘江船临窗粉腮垂泪、眉目传情。又如花魁王美娘赤足西湖摆胯提臀、摇曳多姿。还好似三姐玉堂春袖中之玉笋尖尖,裙下之金莲窄窄。郭君犹善行草,其行草好比贵妃出浴,仙娥弄影,红莲映水。好似善歌舞女,樊素口初启,小蛮腰扭动,甩水袖,撩裙摆,兰花慢展,步步翠莲,风情万种,妩媚可爱。郭君用笔以求险求奇著称,即有排山压卵之趋,又有巢毁卵破之势。险如美女摇摇欲坠的低腰裤,险若靓妹千钧一发的吊带裙。郭君犹嫌不足还要险中求奇,低腰要至脐下三寸,吊带还要迷你十分。
用美女系列来形容郭君的书画艺术,他是高兴的,因为本性使然。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而我要说:“吾见好书画如好色者,郭君也”。但是,郭君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也耗尽了原已不多的精力,以至心有余而力不足。郭君书坛名声渐起,可枕席功夫渐废。真是“得之桑榆,失之东隅”。
郭君属于要么不做,做就做很好的那一种。以前从未见他作画,一日兴致所至刷刷点点一幅墨竹跃然纸上,只见此竹漆黑乌亮,扣若有声。我等羡慕得恨不能立伐此竹,铺地板、打家具、烧竹碳必是良材,足见笔力厚重。
郭君师从前人却不泥古,敢于挑战权威。笔势俊逸雄强,天真烂漫,浑然天成的苏体,在他眼里只是“还能看”,足见其大气磅礴。不知一生纯白,了无机心的苏学士,闻此言还能否做到眼观鼻、耳听息、心平气和。正是古有癫张、狂素,今有郭痴、郭呆。对于郭君的书画艺术之高我等只能远观,望尘而难及,磬南山之竹虽多,我却只能书其万一。荀子有曰:“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郭君——书坛立马横刀之一员大将,却匍匐身躯蜿蜒蠕动,将来定能蜕变羽化,展翅飞行。谨以拙辞,遥祝展览成功!
( Tue, 28 Oct 2008 15:22:53 +0800 )
Description: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盛赞中国古代陶瓷、明清家具的同时,也称赞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说它是一个非常优良的制度,理由就是“学而优则仕”,它让平民百姓的孩子与纨绔子弟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中国古代十年寒窗的读书人,最高的人生理想就是考取功名,以此来显耀门庭,光宗耀祖,不管他叫吕轻侯(武林外传),还是叫贾雨村。
男人是不会把爱情当作生命的全部来追求的,也更懂得靠征服世界去征服女人的道理。贾雨村当然也不例外,这位湖州来的年轻书生,暂时割断对甄府丫鬟的幻想,在士隐先生的资助下,考中了进士,没过几年,当他再次巧遇娇杏时,已经成了知府大人,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是谁说的“少年得志”是人生的一大不幸,果不其然。不到一年,贾雨村就被皇帝罢了官。此时贾雨村的表现倒也可圈可点,在安顿好家小之后,便“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去了。这显然是在同僚们面前作作样子,以保持原有的潇洒风度。其内心的惆怅与隐痛也是可想而知的,难免用多少个不眠之夜来反省自己。
我们也不妨探讨一下贾雨村被革职的真正原因,看看曹公怎么写的吧,“虽才干优长”,就是说有超常的才学和能力,这是为官的基本素质,这一条可以放过。“未免贪酷之弊”,“未免”二字大有含义,说明当时的官吏们“贪酷”是普遍现象,既然是普遍现象这一条也算通过,看来惹怒上司的真正原因就只有最后一条“且恃才侮上”了。短短数语把贾雨村因为自负所表现出来的自命不凡,和初入仕途由于缺乏经验造成的毛躁与莽撞描述的淋漓尽致。
然而峰回路转,贾雨村赶上了朝廷重新启用他们这些“靠边站”的官员。人不能在一个地方跌倒两次,聪明的贾雨村更不会。重整旗鼓的贾雨村少了一份自负与傲气,多了一份谨慎与谦卑。他在贾政的协助下“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出任了应天府知府。他上任办理的第一桩案子,就是两家争买一婢引发殴伤人命的旧案。门子献给贾雨村的“护官符”自然是照单全收,可是“扶鸾请仙”的馊主意操作性就太差了,难怪贾雨村连说“不妥,不妥”。贾雨村斟酌再三之后,“徇情枉法”胡乱了结此案,还急忙修书两封向贾政和王子腾表功。全然不顾自己曾许下的“务必”将英莲“寻找回来”的诺言,任凭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落入火坑。此时的贾雨村已经从一个有着非凡抱负、志向高远的儒生,蜕变成一个无恶不作、贪赃枉法的酷吏,也完成了从官吏到黑心政客的过渡,他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后来在王子腾的推荐下,又升至大司马,可谓一帆风顺,官运亨通。
在此之后的贾雨村大概连曹公也懒得写他了,零星的几次有宝玉讨厌贾雨村每次来访都要见他,引发了宝玉对仕途经济的议论。还通过平儿之口得知,贾雨村为贾赦“智取”了石呆子的家传宝贝扇子,贾琏因此还被贾赦胖揍了一顿。只凭贾琏的那句“为这点子小事,弄的人家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的公道话,我就对贾琏平添了几分好感,比起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生活上的不检点算不得什么。贾雨村的所作所为,让一向息事宁人、心地善良的平儿都一反常态地咬牙痛骂贾雨村是“饿不死的狗杂种”。惹得贾琏在还不知贾雨村是否真的被降职的情况下就诅咒贾雨村“他那官儿也未必保的长”。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对贾雨村有着特别深刻印象。他一个提纲挈领式的人物,《红楼梦》就是以“假语村言”来提醒读者,总领全文的。贾雨村的为官之路,正是他人性的蜕变的过程,从颇有志向的布衣才子,一点点被肮脏的官场腐蚀、扭曲、异化,最终成为一个良心丧尽、人性泯灭、恩将仇报、见风使舵的黑心政客。在那样一不腐化就行不通,不堕落就没有出路的环境里,贾雨村的蜕变又是那样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我常常设想,贾雨村是否会在某一个皎洁的月色里,回忆起那个寒衣破庙的中秋之夜,这个本可以为黎民百姓做一些好事的官吏,是否也会透过良知的微弱的闪光,发出一声悲凉的哀叹呢?
( Tue, 28 Oct 2008 15:06:25 +0800 )
Description: 蔡义江先生对红楼诗词曲赋的研究颇有造诣,但他说贾雨村是个“穷酸儒生”,我却认为有失偏颇,“穷”是事实,不穷也不会寄身庙中,以卖字为生。不穷也不会进京来考取功名,以求再整基业。“儒生”也没问题,有资格参加会考至少也要具备举人资格。唯独“酸”字不敢苟同, “禀性恬淡”的甄士隐愿意与其交往,还说他是“非久困之人”,实践证明他的话很有预见性。贾雨村对甄士隐中秋之邀“并不推辞”,对其资助也不过略表感谢,还并不在意八月十六是否为黄道吉日,五更便起身赴京,初看贾雨村也算是个潇洒之人,只是有点自负而已。
蔡先生的“酸”大概是指贾雨村凭借对甄府丫鬟的性幻想,所作的那几首诗吧。其实这也容易理解,文人是感性的,虽然穷困潦倒,但并不妨碍他对飘然而至的“颜如玉”存有幻想,也期望夜读时有红袖添香为伴。仁清巷里的葫芦庙,当然比不了永济的普救寺,有崔莺莺那样的名门闺秀暂住,贾雨村更没有张生那样幸运,有红娘那样的侍女来牵线搭桥。于是,略有几分动人之处的甄府丫鬟,让贾雨村的幻想也有了真实的依托,梦中的佳人终于在现实中得以兑现。如果没有后来的故事,这场一厢情愿的爱情,也会告一段落,再无后文。就像我们年轻时都曾有过的经历: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瓢泼大雨不期而至,电闪雷鸣之际同在一个屋檐下避雨的漂亮女孩紧紧抓住了你的胳膊,然而大雨并不会像你期待的那样长久,当女孩带着感激与腼腆的微笑,同样是“行去几回头”的离去时,那提着白色裙摆逐渐消失的倩影,犹如雨过天边的那一朵白云,连同那场没有结果的美丽邂逅,永远定格在你的记忆里。
想来当时的雨村也把此事当作一个梦想,并不存有太多的奢望,但这个无心的回眸,却像一针没有副作用的兴奋剂,刺激着雨村的神经,愉悦着他的身心。于是,欣喜若狂的他写诗抒发壮志情怀。试想一下,恰逢中秋佳节,这个孤单、落魄、窘困的穷儒生,除了幻想还有什么娱乐的项目?今天的我们是否也该给雨村一份宽容与理解。
有人凭借“钗于奁内待时飞”这句诗,推测薛宝钗在最后嫁给了贾雨村,我对这种猜测不置可否,就给孤儿寡母的宝钗一个较好归宿的初衷,探讨一下薛宝钗改嫁贾雨村的可能性,以及他们婚后的幸福指数。首先,他俩的对仕途经济有着共同的追求,雨村的“人间万姓仰头看”和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意境上是何等的相似。其次,就宝钗头脑冷静的禀性来说,人处困境,在生存成为第一要务的时候,改嫁雨村也符合情理。再说,历来就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说法,袭人改嫁蒋玉菡,宝钗在“无奈”之下改嫁贾雨村似乎也符合曹公原意。再预测一下他们婚后的生活,贾夫人丫鬟出身,勤俭持家没问题,相夫教子就差多了。宝钗就不同了,不仅能持家而且懂得生活情趣,可以丰富雨村的精神生活。再说二人同为才貌双全难免英雄相惜,甚至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婚后生活自然幸福美满。
咳!为古人捏合婚姻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管是“金玉姻缘”还是“木石姻缘”,都象征了人类婚姻两种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即以物质为基础,还是以感情为基础。正是这两种价值取向,演绎了我们人类多少或喜或悲的爱情故事。婚姻也是一种缘分,换句话说就是运气,那个叫做娇杏的甄府丫头,正像她名字的谐音“侥幸”那样。既然享受知府夫人的尊贵,谁还在乎当初的回眸是否出于真情,谁还追问当时“乘夜只用一乘小轿”的迎娶,是否只为了圆一个书生青年时的梦想。
( Tue, 28 Oct 2008 15:04:02 +0800 )
Description: 王熙凤虽是邢夫人的儿媳,但她们的婆媳关系并不好,连兴儿都知道邢夫人抱怨王熙凤是“雀儿拣着旺处飞,黑母鸡一窝儿,自家的事不管,倒替人家瞎张罗”。然而有贾母撑腰,邢夫人也不能把王熙凤怎么样。远有讨鸳鸯做姨娘不成的恼怒,近有借200两银子过中秋不果的怨气,新仇旧恨干柴烈火般在邢夫人的胸中燃烧。于是这个绣着“两个妖精打架”的香囊,就成了邢夫人收复失地整治儿媳的利器。
绣春囊事件最终引发了抄检大观园行动,在整个抄检过程中邢夫人的陪房和心腹王善宝家的表现最为积极和踊跃。然而事与愿违,一心想借此机会给那些不“趋奉”自己的小丫鬟颜色看的王善宝媳妇,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先是挨了探春“排山倒海”似的一掌,又从自己外孙女司棋的箱子里搜出了潘又安的情书。平时连账本、花名册都要彩明来念的凤姐,居然变得识文断字,还字正腔圆地从头到尾朗读起情书来,害得王善宝家的丢尽了脸面,只恨没有地缝钻进去。
绣春囊事件的最终结果是,晴雯死了,司棋、四儿被逐出大观园,芳官、藕官、蕊官出家做了尼姑。照理说贾府的太太、夫人们也算是见多识广的女人,不至于因为这点小事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况且邢夫人的丈夫贾赦就是个地道的色鬼,“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能放手”,难怪凤姐怀疑绣春囊就是贾赦的侍妾嫣红和翠云丢的,贾府中从来就不缺少性丑闻这一类的谈资。用贾蓉的话说:“各门另户,谁管谁的事?都够使的了。从古至今,连汉朝和唐朝,人还说‘脏唐臭汉’,何况咱们这宗人家!谁家没风流事?……”柳湘莲说的更直白:“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在贾母的眼里成了“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的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轻描淡写中看出贾府中的男男女女不检点的性生活是有传统的。只是不能说破,否则就会享受马粪填嘴的待遇。
一个小小绣春囊何以吓得邢夫人“连忙死紧攥住”?眉眼像林妹妹的晴雯在王夫人眼中何故就成了勾引宝玉的红颜祸水?司棋的恋情在贾府的太太、夫人们眼里怎么就成了洪水猛兽?***只有一个:贾府的太太、夫人们在性道德的评判上存在双重标准。
相传日本有一位郡主与自己侍卫官同领警幻仙姑所训之事后,感觉甚爽,就问:“我们的臣民百姓也是这样么?”侍卫官说:“是,天下的男女都这样”,郡主自言自语道:“我们尚可,臣民百姓也能享受如此的快乐,实在可惜!”看来这种双重标准的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
越搅越浑的艳照门也是一样,道德卫士们看得垂涎三尺,骂得口吐白沫,真是婊子牌坊尽占,鲜鱼熊掌通吃。就是忘了“好傻好天真”的女明星们也适用“食色性也”的古训,这种双重标准的现象也存在于我们现代人的头脑里。
我们无意对这种双重标准的现象说三道四,黑格尔说的好“存在就是合理”。关键是如何在这种双重标准的评判下,管好自己的裤带。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这种生活方式不要触及社会道德的底线。最后把刘姥姥的那句名言送给大家:“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 我看也是悠着点,量力而行最好。
( Tue, 28 Oct 2008 14:54:14 +0800 )
Description: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一部《红楼梦》写尽了春恨秋悲,花容月貌。曹公一定没有想到在他的《红楼梦》诞生200多年以后,这部残缺不全的文学巨著还会成为人们常说常新的话题。
初识《红楼梦》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源于课本中收录的一篇《林黛玉进贾府》,这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里面奇怪的名字如:贾雨村、李纨、袭人。精心构思的人物出场如:未写其形,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欲扬先抑的贾宝玉。还有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如:鬓发如银的贾母、观之可亲的迎春、见之忘俗的探春。以及膏梁锦绣、钟鸣鼎食之家的繁文缛节。怎样一个腾挪跌宕,异彩纷呈。作者娓娓道来,余韵悠扬。而当时懵懂无知的我仿佛进入了一家人口众多的大杂院,望着张长李短的不知所云。不管怎样,这成就了我的红楼缘分,虽然这缘分犹如美女回眸,嫣然笑靥般短暂,却留给我在以后的日子里足够的联想与期待。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就买了一套《红楼梦》,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是1982年的再版,这个以庚辰本为底本的三卷本,我至今仍认为是最好的刊行本,不仅正文贴近早期的版本而且注释和校记也较为详实和准确。多年以前在旧物市场曾看到这套版本正式出版前的征求意见稿,当时因为残缺且价格不菲,所以没有买下,现在想起来不禁捶胸顿足,扼腕长叹。
十几年来这部《红楼梦》伴随着我的桌前几旁、床头厕上,已经变得封皮脱落,破烂不堪,对红楼的感受也在不断的刷新。红楼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完的,不感受人生的卑微,就不会理解刘姥姥供人取笑的酸楚。不体验寄人篱下,就读不懂妙玉用洁癖来维护起来的自尊。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就不会喜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蕴藏其中的韵味!不经历仕途的曲折就看不到贾雨村被官场熏黑的政客心灵。不感悟世事沧桑,也就呼吸不到华林之内的那份悲凉。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楼里人物们的面孔也鲜活起来,仿佛跨越百载而生活至今,只不过贾府***们的“茉莉粉”和“茯苓霜”换成了“雅诗兰黛”与“欧莱雅”,史湘云佩戴的“金麒麟”变做美眉们颈上的新款手机与“MP3”,而“绣春囊”就是翻版的“艳照门”。如果把贾府比作一个现代企业,那些红楼小资们或是矫情或是娇憨或是精悍的表演还在继续。也一定还会上演小红与贾芸两个职场精英,强强联手的爱情传奇。虽然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一些物品的功能和性质都没有多大的变化,人们情感的表达和思维方式没有多的区别,这也是《诗经》中的浪漫诗句仍能引起我们情感共鸣的原因。
人们常说《红楼梦》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评析红楼的文章多如牛毛,不说还好,一说就重复,且有了抄袭的嫌疑。其实,关于红楼的论著也就是所谓“红学”,是伴随小说创作就开始的,先有脂砚斋、畸笏等人的评语。再有索隐派、评点派、考证派。期间还有拥黛派和拥钗派之别,红学家们唇***舌剑,互不相让,各派别针锋相对,几挥老拳。对红学家们的艰辛求索,我深表敬意。对那些故弄玄虚,欺世盗名之作也颇不以为然。
《梦话红楼系列》记录了我多年来零零散散的心灵感触,所谓“梦话”就是梦中说话,然而梦中的你是最真实最本性的你,我也试图用人性中最本性的特质来贴近红楼,解读红楼。
( Sun, 26 Oct 2008 13:58:07 +0800 )
Description:
解放初期,为了方便铁东与铁西之间的交通,缓解家乡紧张的交通状况,家乡的第一座大型跨线桥,于
月竣工建成。
在此之前,家乡还没有一座桥梁能与之相媲美,因此这座桥的建成可说是当时的一件大事。而给这座桥起一个好听名字,也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相关部门讨论后决定,通过报纸等媒介向广大市民征集桥名,把命名权交给市民。当时的征集活动特别火爆,收集到了近千个名字,而经过层层挑选和民意调查后,这座桥终于有了响亮的名字——虹桥。
虹桥呈抛物线形,状若彩虹卧波。它总长
米,宽
米。有主桥三孔、桥台两座、
小拱三座、
桥两边设有上下桥梯四座,方便行人上下桥。从此虹桥不仅
肩负东西交通枢纽的重任,
也成为家乡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更承载了家乡人太多美好和快乐的回忆。
小时候,我每次从桥上经过,都会停下来,看看桥下来来往往的列车、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北面雄伟的高炉。长大以后,每次从异地归来,只要看到它的身影,都会在心里悄然涌出“到家了”的温暖与感动。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
岁的虹桥老了,曾经美丽壮观的虹桥如今已是重病缠身。市政府决定对虹桥进行改造,工程即将开工,从上月
日起,桥体已经封闭并开始拆除。
随着家乡城市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改造的速度越来越快,到处都写着大大的“拆”字,现在想找一座
年以上的建筑,已经很难了。典型的土炕式北方民居、庭院风格的日式建筑、俄式的尖顶红楼……,都已经十分少见了。虽然这些建筑有些破旧,甚至是殖民统治时期的遗留物,可它们毕竟承载一段抹不去的历史,见证着一个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不反对城市具有现代化的气息,可这些老建筑一旦被拆除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就有了断层,这座城市的韵味也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今天的市政府领导们,能像
年前把虹桥的命名权交给市民那样,把是否拆除虹桥的决策权也交给市民有多好。如果虹桥能够保存下来,成为一座步行桥有多好……。
再见了!虹桥!我代表家乡的市民,向你道一声“感谢”,感谢你
年来为我们提供的方便。我也替那些曾在你身上乱贴乱画的人们,向你道一声“对不起”。也更请你原谅那些开着超过你承载能力的货车,从你身上隆隆驶过的司机们。还有那位非在你身上***霓虹灯,把你打扮得像一位出入风尘女子的决策者。
再见了!虹桥!当我听说你就要被拆除时,曾试图把桥头上铸有你名字铁板收藏起来,却没有成功,因为那块铁板连同桥上所有的金属都早已不见了踪影。好在封桥的当天,相机为我和你留下最后的合影,那一天的薄雾映衬着你即将远去的朦胧身躯。
再见了!虹桥!不论将来的新桥有多么漂亮。你仍然犹如一道彩虹,萦绕在家乡人的记忆里。
博客所用照片除我的作品外,部分来自网络和博友“冬”的相册,在此致谢!
曾经车水马龙的虹桥,是家乡重要的交通枢纽。
绿色掩映下的日式建筑
桥座上铸有“虹桥”名字的牌子
虹桥封闭当天家乡电视台在做现场报道
家乡市民在与虹桥作最后的告别,也表达了他们依依不舍的心情。
( Wed, 22 Oct 2008 09:15:45 +0800 )
Description:
春日春风有时好,
春日春风有时恶。
不得春风花不开,
花开又被风吹落。
这首打油诗是宋代无名氏的咏春之作,诗从两个方面对春日春风作了客观的评价,也表明了世间万物普遍存在的辩证关系。所谓“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而人性又何尝不是如此。
《红楼梦》的高妙就在于曹公在刻画人物时,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可爱的人物,往往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而有性格缺陷的人物,往往又有其可爱的地方。没有缺陷,人物就没有了生活气息。没有了可爱之处,也就谈不上艺术性了。这也是许多红楼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进行评判的原因。
宝玉的丫鬟晴雯,就是这样一位
优点与缺点泾渭分明,可爱之处与性格缺陷共溶共存的
人物。
红学前辈们注重的是
晴雯的反抗精神和
叛逆性格,却少有人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体会这位情窦初开的女孩,缠绵悱恻的爱意情怀。在
怡红院里很难说有哪个丫头不喜欢宝玉,但多数都是各怀心腹事,与其说是喜欢宝玉这个人,还不如说是窥视宝二姨娘的位置来得更实在一些。小红不过为宝玉倒了一杯水,就受到麝月秋纹的一顿酸溜溜的冷嘲热讽,让人不由感慨怡红院的丫头们个个不简单。可晴雯却与她们有着很大的差别,
晴雯对宝玉的爱情是热烈而
是坦荡而无愧的,
忘我的
更是纯洁而唯美的
这种爱恋在晴雯一出场就已经显露出来,宝玉醉酒回到怡红院,晴雯先接出来,先是抱怨道:“要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的我们等了一日……”。当宝玉问起:“我写的那三个字在哪里呢?”时,晴雯笑道:“……我生怕别人贴坏了,我亲自爬高上梯的贴上,这会子还冻得手僵冷的呢”,引得宝玉连忙给她焐手。我们也许只注意到晴雯的干练麻利和直言快语,却没有留意晴雯言语间流露出的少女情怀,“半含酸”的黛玉就敏感地扑捉到了这个情节,可是已经吃了宝钗半天的醋,自己也累了,这会子还是来个
眼不见为净吧,
她的不辞而别就是明证。
判断是否爱上一个人最好的标准就是看是否会嫉妒。晴雯妒忌袭人就是显而易见的。按理说晴雯比袭人的起点要高些,虽然她俩都是贾母派到宝玉房里的,可贾母眼中的袭人是个“没嘴的葫芦”,看重的是她比别的丫鬟更能尽心尽力。在一贯以貌取人的贾母心中晴雯才是准姨娘的重点培养对象。贾母曾说:“但晴雯这丫头我看她甚好……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的用心,连黛玉、凤姐都看得很清楚,聪明的晴雯当然不会不知道。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宝玉对她的宠爱,晴雯就有了太多的安全感和优越感,以为未来的一切会顺理成章地如期而至。于是,她闭起眼睛由着性情跟着感觉走,以一个漂亮女孩贯有的率真娇纵、
胸有成竹
、无所顾忌地生活着。
晴雯知道自己是个漂亮女孩,她也曾说“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要知道“水蛇腰,削肩膀”可是那个时代
美女的标准体形
。她却可能不知道自己在爱着宝玉,她这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只在日常细节里有不经意的流露。赵姨娘的丫鬟
小鹊传来口信
说老爷要检查宝玉的作业,晴雯不仅深夜相伴,还出主意说宝玉受到了惊吓,帮助宝玉逃过一劫。最明显的是“补裘”这一节,贾母赏给宝玉一件雀金裘,不小心烧了一个洞,第二天还要穿这件衣服出门,却没有一个裁缝会修补。正在为难之际,晴雯不顾自己重病缠身,连夜将衣服补好。后来有一次晴雯说自己:“又懒,又夯,性子又不好,又没用”时,袭人就拿这事来调侃晴雯,她只是笑,这一刻的晴雯,即是温柔可爱的,也是幸福快乐的。
可是面对袭人和宝玉云雨之后地位的上升,特别是被宝玉骂作“蠢才”,袭人半藏半露地称起
“我们”时,
晴雯的这份很女孩子气的感情终于爆发出来。“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不是我说,正经明公正道的,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
晴雯的反唇相讥,把贾宝玉气得五官挪位,
一屋子人闹得不可开交,一直到晚上,宝玉赴宴归来,双方才和解。在宝玉看来“
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算是“千金难买一笑”。而在晴雯看来,是她重新赢得了宝玉的宠爱。但她不与宝玉同洗暧昧的鸳鸯浴,她更在乎宝玉的心。
有人说晴雯
锋芒太露,不懂做人的技巧,我看未必。王夫人把晴雯叫来训斥,晴雯一看那架势,就知道自己被暗算了。听听她与王夫人的对话,晴雯回答得多聪慧,多高明。我看
晴雯是太骄傲、太自负,不屑使用技巧而已。不懂也好,不屑也罢,不注重
做人的技巧总要吃亏的。
宝玉的奶娘李嬷嬷是个挺讨厌的人物,有意思的是,她在怡红院里犯了两次相同的“错误”,就是把宝玉留给丫头的美食给拿走了。同样是这一件事,晴雯和袭人的反应就完全不一样。
晴雯不假思索地表达了不满,从而引发了宝玉摔茶杯、撵茜雪、逐奶妈,险些酿成一场大的风波。
只图一时的口舌之快,
也不想想宝玉正看李嬷嬷不顺眼,又在醉酒的状态。她的所作所为
,是不计
后果的随心所欲。
而袭人则不同,只是淡淡地说,上次吃了这个东西不舒服,言外之意是李嬷嬷吃了正好,宝玉也就不好说什么了。这就是袭人识大体,顾全大局,懂得隐忍的地方。
“抄检大观园”的时候,王善保家的不知深浅,挨了探春的一掌,这一掌打得过瘾。在怡红院晴雯掀翻了箱子,这箱子掀得也痛快。可话又说回来,探春是贵***,她那一巴掌,王善保媳妇挨得无可奈何,只能暗气暗憋。可晴雯是个丫鬟,她所要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可怕的。要知道在
紧要关头是落井下石还是雪中送炭,差别可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晴雯的
厄运终于降临,她被逐出大观园。此时的宝玉终于听到了
晴雯的爱情誓言:
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
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
晴雯的哭诉亦如
张镐哲的情歌:“如果再回到从前,所有一切重演……”
痴公子的泪眼永远也读不懂
晴雯完整的爱情,晴雯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呼唤的不是自恋的宝玉,而是生她却不能养她的母亲。宝玉
祭奠晴雯的过程,与其恢宏的祭文《芙蓉女儿耒》相比,也显得有些虎头蛇尾,看了让人心寒。
一直不愿意把晴雯上升到“反封建斗士”的高度,那样即无聊也无趣,在我看来她只是一个很简单也很普通的女孩子。但她对宝玉纯真的情感,却是弥足珍贵的。
博客图片来自戴敦邦先生的《新绘红楼梦》
近来公务缠身,即无心情更新文章,也没时间拜访朋友,千万见谅!我会补回来的!!
( Fri, 26 Sep 2008 15:29:53 +0800 )
Description:
法国作家
莫泊桑
笔下那个叫做
玛蒂尔德
的女人,为了贪慕一时的虚荣,弄丢了朋友的项链,那条美丽的钻石项链成了套在她脖子上的枷锁,断送了她后半生的幸福。作者对她有讽刺,但也有同情,毕竟
喜欢炫耀
是我们人类的通病。
赵姨娘
就没那么客气了,他
笔下的
赵姨娘
言语粗俗、
恶毒。
让她事事出丑、处处碰壁。只要
她一出场,永远是鸡飞狗跳、横冲直撞,最后落得人仰马翻、悻悻收场。
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
赵姨娘
极度的厌恶之情,甚至脱离了他塑造人物形象一贯的美学原则。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
赵姨娘
是怎么混到这步田地的呢?首先要从她的姨娘身份说起,
赵姨娘
那种从外面买来做妾的,她的出身有点像
,是“家生子”,这可以从其兄弟
赵国基
死后的赏银中得到确认。从
王夫人
对她想骂就骂的态度来看,她不可能象
那种由陪房丫头收房的。以
择妾“
要模样儿好,要性格好
”的标准来看,她也不可能是从大丫头中提拔的。最有可能的是,年少轻狂的
,一时冲动,“幸了”这位赵姓女子,这有点类似
的情节,或者象
面前诽谤
时说的
“逼淫母婢”。望着这位女子提起裙子逃开的背影,已经清醒的
可能懊悔不已,但
以他的秉性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更何况
从她身上得到了,从
王夫人
周姨娘
那里得不到的东西——畅快而和谐的性爱。于是,
那里讨
她做妾,这可从
做妾的描写中找到
这样的线索,
又不好拨这个不是亲儿子却要生活在一起儿子的面子。于是,这个贾府中的
小丫头或粗使丫头,摇身一变,成了
赵姨娘
。这虽是我的臆猜,倒也还算解释的通,为什么
赵姨娘
这样一个
泼妇似的女人能成为荣国府主子
的小妾,
为什么
的起居由
赵姨娘
服侍得多些。
为什么
王夫人
都从心眼里看不上
的原因。不管怎样,
赵姨娘
之妾的确有点
穷人乍富、小人得志的味道。
人生中追求的东西有很多,有些是你可以拥有的,有些是你永远也得不到的,还有一些,其实是你根本不需要的。
学会品味和享受已经拥有的,整个人就会呈现满足而温和的状态。
以这样的眼光去静观人生,即是几分智慧,也可以少些无谓的痛苦。
赵姨娘
如果能像
周姨娘
那样,不存奢求、
安分随时,
关门过自己的日子,
她在贾府的处境应该是不错的。在母以子贵的家族和年代里,她儿女双全,女儿,才貌都是人尖子。儿子,虽不是特优秀,可好歹也是一位爷。贾政对她也比对王夫人和周姨娘的关爱要多一些。按理说,她除了生活无忧之外,还应该拥有更多的情感寄托和天伦之乐。
赵姨娘
不明白这一点,在
她觉得自己有了仗恃,有了资本以后。当
无数的可能与希望在她面前展开的时候,
她开始不甘心了,
想拥有的更多,而且越有,越觉得还应该更有。越有,越觉得不满足,越觉得不公平。得不到,就
气愤填膺
欲望像毒蛇一样,日复一日地噬咬着她的内心。
她寻衅滋事、
耍泼弄刁,
时不时地找机会闹一场,可越闹,越没主子奶奶的身份。越折腾,越爬不上她要的地位。越争夺,失去的越多。
愚不可及的表演,让她
越来越
令人厌恶。
她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她对周围的一切都耿耿于怀、
斤斤计较,她
气急败坏、怨气冲天、四处树敌。
尊贵身份和地位,看似
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却又远在天涯、遥不可及。
赵姨娘
得又得不到,放手又心存不甘。她痛苦中煎熬,在煎熬中扭曲。
长期严重的心理失衡和扭曲,也让她内心的阴暗面恶性膨胀,整个人也变得抑郁和躁狂。她的言行既害人害己,也伤害了包括女儿在内那些应该她爱也应该爱她的人,也让她失去了所有的身份和尊严。所以说,
她的悲剧在她幸运的成为姨娘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注定了。
赵姨娘
也曾想过巴结讨好,但以她这样一
个头脑蠢笨,
手段拙劣,
无算计
言行无一得体
,连马屁都拍不响的人来说,这门微妙的学问太高深了,太难掌握了。再说,谁又稀罕她的讨好?
人们对完美无损东西总是倍加爱惜,就象在整洁的环境里会爱护它的整洁,而在脏乱的环境里会更加肆意地破坏一样。对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在得志的时候人们会有意无意用地维护他的尊严和形象。可一旦这个人
受到了挫折,大家又会乘机打击他,对他落井下石。这就是所谓的“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赵姨娘
尊严和形象在
自轻自贱中
一落再落,在众人的趁火打劫下很快就溃不成军了。
我猜测在
小的时候,可能从他的长辈那里,听说过这个坏女人的故事。这个坏女人在他们家败落的时候曾经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甚至有可能直接伤害过年幼的
曹雪芹
,使他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和憎恨。因此,在他的潜意识里,这个女人是不可饶恕的。他要这个女人在他的笔下永远不得超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茉莉粉、蔷薇硝引发的那场混战,在
赵姨娘
被五个小戏子,弄得狼狈不堪时,
开心得要命,而
的笑反映的却是
的心头之乐。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不乏
赵姨娘
这样的人,他们
蝇营狗苟、百般
地混进本不属于他们的群体。然而,他们的品行和能力却没能随着地位和待遇的提高而提高。他们妨贤嫉能、争风吃醋,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他们
唯恐天下不乱,
煽风点火、挑拨离间、造谣中伤地制造是非,这些人也许要比
赵姨娘聪明一些,但就其危害性和可恶程度来说,真是有过之无不及。
其实,
赵姨娘
活得也够可怜的,当
马道婆
向她讨几块
绸缎做鞋面时,赵姨娘说:“你瞧,那里头还有块象样儿的么?有好东西也到不了我这里,你不嫌不好,挑两块去就是了”。说得令人同情。
赵姨娘
倒也难得的明白了一回,
将玫瑰露、茯苓霜的事
承担下来,
竟怀疑
有私,和
翻了脸。这时读者都以为
赵姨娘
也一定会怀疑
,谁知她却责骂
“没造化的种子”,并安慰
“好孩子,他辜负了你的心,我横竖看得真。”这时的
赵姨娘
,竟有几分可爱了。这也是翻遍全书,
赵姨娘
唯一的亮点。
博客图片来自戴敦邦先生的《新绘红楼梦》
( Thu, 11 Sep 2008 08:16:34 +0800 )
Description:
袭人也许是红楼众女子中遭受非议最多的一个了,说她明白世事、顾全大局者有之;说她平和温顺、恪尽职守者有之;说她貌似忠厚、暗箭伤人者有之;说她委曲婉转、媚主求荣者有之……。
每个人的理想是不相同的,对于一个丫鬟来说,在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做小妾,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鸳鸯可以不愿意,但是袭人自有一番思考,至少她是在为自己的将来作打算。为了这个目的,袭人可说是煞费苦心,使尽手段。
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这话没错。袭人的机会伴随着宝玉的首次“梦遗”,一起来了。虽是宝玉“遂强与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但是前文“胡乱吃毕了晚饭”中的“胡乱”两字,也把袭人姐姐春心萌动之际的意***迷,描写得淋漓尽致。“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那只是袭人给自己行为找到的理由,而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我们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我们很想做一件不应该做的事情时,也会给自己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使之合理化,这样至少在心理上可以说得过去。即然是自欺欺人就难免心中有愧,只好用多做点分内的事情,来解脱内心的不安。袭人也是这样,
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
袭人侍宝玉更为尽心
,便是实证。。
他们俩是“欲拒还迎”,是“半推半就”,
还是“跃跃欲试”状态下的“一拍即合”,只有当事人最清楚,我们不去
乱猜。但是,
袭人依从宝玉的性要求,更多的是基于对自己身份和未来的清醒认识而非纯粹的爱情,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有了,名分却不见得顺理成章,袭人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她的姨娘之路还任重而道远,她还要继续做处心积虑的准备。
首先要巩固现有的成果,袭人从家里吃年茶回来,就以“赎身”作借口,对宝玉来个“约法三章”,“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后文可以证明,宝玉的“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的承诺只是情急之下的胡言乱语,是根本无法兑现的。
袭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她还只是个卑言轻的丫头,虽然宝玉对她的身体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产生习惯性的依恋,可她的将来还是不能得到明确和肯定说法。这一时期,袭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做,直到宝玉挨打之后,她对王夫人讲了自己的“小见识”,她的未来才变得柳暗花明起来,王夫人默许了她与宝玉的关系,还将她的月例钱提高到二两银子,这分明就是姨娘的待遇。
因为被王夫人器重,袭人也越发的自重起来,就是背人处,也不再与宝玉亲昵了。总觉得
性关系这东西犹如溃堤的洪水,只要喷涌而出,就很难控制,
袭人在这一点上能做到收发自如还真不容易。
王夫人在袭人母亲患病和去世时,不仅放了她长假,出行也风光华丽,袭人可以凭这些来告慰母亲了,她的那颗争荣夸耀之心在亲友面前也赚足了面子,她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当然她也有伤心的时候,宝玉的“窝心脚”踢得她,心拔凉拔凉的,担心自己成为“废人”,什么是“废人”?大概是指不能生育吧。
里的女人们怀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不知这个深宅大院里,到底有什么房中秘术,能让今天看来都难以避免的麻烦事,轻松地得以实现。如果宝玉和袭人在某次“
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
”时,一不小心“
暗结珠胎
”,以王夫人的脾气是绝对不能允许他们“
奉子成婚
”的,那袭人的命运就惨了。
让袭人黯然神伤的还有
晴雯、李嬷嬷等人的讥讽挖苦和宝玉对她的误会。成龙大哥说的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为实现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在正面人物那里叫做百折不挠,在反面人物身上就成了不择手段,有了人们的好恶,词汇也很难保持中立。当王夫人从王善保媳妇口里听到晴雯这个名字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谁是晴雯?”如果平时袭人经常在王夫人面前打晴雯的小报告,王夫人怎么会连晴雯是谁都不知道呢?看来晴雯之死是与袭人无关的。她是王夫人妯娌间斗法的牺牲品。当然,袭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也扭曲过自己,她伤害的是黛玉,她觉得宝钗比黛玉更适合自己生存。看看三十四回袭人与王夫人对话的这段文字,我也不知道该用“聪明、智慧”还是用“狡猾、奸诈”,来形容袭人的表现。
对于袭人最后嫁给蒋玉菡,
曹公是有一点不舒服的,我们不要责怪这个生活在二百年前,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男人的守旧与迂腐。那种恋人出嫁,新郎不是我的感觉,谁也不会好受。再说,不论从蒋玉菡(有玉)的名字,还是从他能得到宝玉的赏识和认可来看,想必蒋玉菡也是一个和宝玉颇有相似之处,同样懂得怜香惜玉的好男人。就是从今天的角度看,虽然蒋玉菡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但就其生存能力来讲,不知要比落魄后的宝玉要强多少倍。所以袭人
嫁给蒋玉菡,
也是她以自己有限的见识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的无奈之举,我看曹公对袭人最终的命运安排还是充满祝福的。
曹公说
堪羡优伶有福
”,我想也是。不论
嫁给谁,都是谁的福分。
袭人这样的女人,可能不会特别的“懂你”,但她可以让你得到很真实的关心和体贴;她可能不是你事业最有力的支撑,但她不招惹是非,更不会给你太大的压力。因此你会拥有一个安逸平稳、氛围轻松的大后方,这样的大后方是多少成功男士梦寐以求的?
有人说袭人文化水平低,
娶了她可能会缺乏交流,会很闷的。我看未必,谁规定的?交流就是
诗词歌赋,就是品茗听琴。风花雪月当然是交流,家长里短的唠闲嗑也是一种交流啊,宝玉不也时常对袭人说一些“化烟”、“变灰”、“各人得各人的泪”之类的疯话么?细想想我们又有几次和老婆谈论深邃高远话题的机会,文化水平关乎生活情趣,但文化水平却不是生活情趣的全部。看看时下那些虽受过高等教育,却爱慕虚荣、矫揉造作、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白领小资吧,我看知书却未必就达理。其实,我们要的不过是平平常常的日子和实实在在的生活。
今天的我们,不应该嘲笑和讽刺
袭人的人生理想和她为实现理想所付出的努力,
对于袭人来说,给宝玉作妾,是她最好的人生出路和归宿。其实,我们不也在为自己可以看得见的幸福而奋斗吗?
大观园是宝玉美好的精神家园,但多年以后,这里的所有的花都凋谢了。这个“花”姓女孩也不能逃过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的命运,曹公在
薄命司
中的判词,蒋玉菡的酒令,都是袭人最后结局的谶语。
袭人的原型一定是在曹公身边生活过多年且和他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一位女子。在她短暂的幸福过后,是更加凄惨悲凉的结局。每每想起这些,就懊悔自己也曾经对她的怨恨和鄙夷,也忘记了世人对她的嘲讽和批判,而只剩下袭人那个“似桂如兰”的漂亮女孩,在“柔媚娇俏”时刻的那份温柔。
博客图片来自戴敦邦先生的《新绘红楼梦》 这篇文字从创意到成稿,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思绪总是时断时续,文章也改来改去的不能完成,不知是袭人真的难写?还是我应该暂时放下“梦话红楼”系列的写作,再读几次红楼呢?
( Fri, 29 Aug 2008 10:28:17 +0800 )
Description:
转眼间在雅虎开博已经一年了,在这段日子里与大家以文会友,彼此真诚地沟通与交流,感觉收获颇丰。以往只在网上浏览新闻、接发邮件的我,居然也成了网络的常客,而且只要有时间就流连忘返在空间里。感谢雅虎,给我的思绪插上放飞的翅膀。感谢空间,让我的心灵有了停泊的港湾。感谢朋友,是你们让我体会了被关怀的温暖。在此,我借开博一周年之际对朋友们说一说我的感受。
关于我的文章
我是喜欢写一些东西的,除了企业八股之类的公务文章以外,还写一些对事物的所思所感,我的作品也在家乡的报纸和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但多数都保存在我的文档里秘不示人。自从开博以来,使得这些游戏之作有了交流的机会。看到朋友们对我文字的热心点评,我很感激,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我笔耕不止的最大动力。
自己不是大作家、大文豪,我也写不出什么佳作名篇,但毕竟是自己点灯熬油的辛劳之作。所以,当看到自己的作品曾被人多次转载时,很气愤。我也曾提出过警告,可还有一些人摆出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继续我行我素,真希望雅虎在保护著作权上有所作为。我再次郑重声明:“本博作品,拒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有的朋友对此不理解,跟我说“有人转载,说明你的作品有人喜欢”。可我却认为:一个不爱惜自己作品的作者,不是一个好作者。
我的同事曾经对我说:“看你写的东西,觉得你有八十岁”。我大笑说:“那你们就等着为我祝寿吧”。我承认我的文字的确老气了一些,以后我会力求突破,写出新鲜一点的文章来。不过,大家不要对一个
岁的老男人有过高的期望。但我保证,我的文章决不会伤害谁,更不会借机发泄对任何人或事的仇恨。
关于我的朋友
我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许多朋友,开博以来使我又多了一个交往的圈子。也许每个人开博的初衷各有不同。但是,不论是谁开博都离不开博友的支持,可以说是朋友在点缀你的空间。
首先,我觉得做朋友就要懂得互相欣赏和尊重。
加一个人做朋友,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让你鼓足勇气点击“加为好友”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彼此的欣赏,朋友之间的相互欣赏让空间变得温暖起来。
曾经收到过“你的文章华而不实”、“我讨厌你写的东西”等等,诸如此类的留言和点评。我赞成不同意见之间彼此交换观点,但这种带有侮辱性质,恶语相加的留言和点评,已经超过了交流的范畴,让人看了很不舒服,也是对他人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我奉劝这些人,当你看到不喜欢或看不懂的文章时,最好管住自己的嘴巴,安静地离开。
空间里常说的一句话叫做“我的地盘,我做主”。这话本无错,你可以在自己的家里为所欲为,却不可以在别人的家里乱贴一通。不论是在现实社会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里,尊重主人毕竟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不要把你的广告和与文章无关的留言贴在人家的空间里,你的乱贴乱画就是网络里的“牛皮癣”。也建议雅虎强化“黑名单”的功能,不让“牛皮癣”有滋生的机会。
其次,我觉得做朋友就要懂得真诚地沟通与平等地交流
一年来,我幸运地交往到雅虎中最真诚的朋友群,是你们真情的惠顾,温馨的祝福,精彩的点评,平添了我继续留在这里的决心和勇气。
我曾半开玩笑地给几次催促我“印证”的朋友留言:“是朋友就要多沟通、多交流。否则,我更新朋友的速度比更新文章还快”。其实,我说的是实话。我遗憾地看到,最初成为好友的那些“朋友”,如今所剩无几。大家都知道,删除“朋友”是件即尴尬又无奈的事。曾经有位“朋友”不停在博客里追思她的旧爱,我也曾耐心地劝慰、开导她。可她从不回应,甚至变本加厉,后来我实在无法忍受她祥林嫂似的唠叨,只好删除了她。也有这样一些“朋友”,开博初期热情蛮高的,后来不知是江郎才尽,还是条件不允许,就再不见更新了,对这种“死博”,我只能删除。还有一位“朋友”他的文章很好,且更新的速度极快,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是他唯一的读者和点评者,而我却见不到他有只言片语的回访,我无奈地删除了他。我觉得沟通应该是相互的,交流是平等的。我也相信,没有人愿意被俯视,更没有人愿意拿热脸去贴别人的冷屁股。
“关注你的人”是雅虎一个很可爱的功能,让我对一些朋友有了一种“离而不弃”的感觉,我也时常去拜访那些被我删除的“朋友”,也有个别被我删除的“朋友”在沉寂数月之后突然造访,让我很惭愧。我希望朋友们假如你有事不得不离开一段时间,请你说明一下。我的朋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父母需要照顾的,有公务缠身不得不离开一段时间的,我都会给他们保留位子,真诚的朋友是不会被删除的。
我是来雅虎“玩”的,“玩”累了或者“玩”腻了,就会离开,到时候我会正式的与各位朋友说声“再见”!不辞而别毕竟是不礼貌的。顺便提醒各位,由于担心时间的关系忽视了那位朋友,所以我的朋友数量不会超过
关于点评
每当拜读朋友的佳作,总要留下几句点评。俗话说:“文怕落地寂无声”,我理解这种感受。其实,我也很在乎
朋友的留言和点评,这既是一个人被认可的心理需要,也是朋友间的一种关怀,一种相互欣赏的彼此支持,毕竟没有一个博主的文章是写给自己看的。
其实我和朋友一样都很忙,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处理。我虽不是个很讲究的人,但我觉得,一个肯花上十分钟时间为你的文章作出点评的朋友,绝对值得你回复,相信这点时间还是有的,哪怕只有一句“谢谢”也是必须的,这也是我承诺“有评必复”的原因。
如果你没有鲁迅的文章好,如果你没有徐静蕾名气大,那就拿出你的真诚来,“有来有往”才是空间里的硬道理。
都说“开个博客不容易”,一年来,我体会了这种“不容易”,可是我还要选择坚持,因为在这里,我享受了瞬间安逸与恬淡,找到了可以记录心路历程的平台,得到了交流思想的最好依托,也让我也学会了朋友间彼此的欣赏和包容。
( Tue, 26 Aug 2008 14:56:22 +0800 )
Description:
日晚,在北京“鸟巢”熊熊燃烧了十六天的奥运圣火渐渐熄灭,一届“无以伦比”的奥运会完美谢幕了。 从北京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刻起,我和周围的朋友、同事一样,放下所有能放下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观赏比赛。随着比赛的进行,我发现我们的注意力在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从关注金牌的数量到关注奖牌的数量。从关注中国运动员有希望夺冠的赛事,到关注几乎所有赛事。从只为中国运动员“加油”,到为所有的运动员“加油”。从为获得奖牌的运动员鼓掌,到为坚持比赛却没能获奖的运动员鼓掌。从欣赏赛事对决的精彩,到欣赏人类的运动之美。
这种转变,是奥林匹克精神给我们心灵带来的一次升华。这种精神即包括美国选手迈·菲尔普斯在“水立方”创造
枚金牌的奥运传奇,也包括来自伊拉克唯一的女运动员达娜在女子
米预赛中遭淘汰的身影。然而,他们都是英雄,同样赢得数万观众的欢呼和掌声。当达娜穿着
恤,一双旧跑鞋出现在跑道的那一刻,许多人潸然泪下,这个历经战火的国度,能够分享奥运会带来欢乐的本身,就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做出的最好诠释。
我们关注杜丽获得的那块射击金牌,
天前失望的杜丽泪流满面,她在我们无法想像的痛苦中煎熬,然而她没有倒下,她仍在拼搏,完成了凤凰涅
般的自我超越,最终站在了领奖台上。拼搏、进取、奋斗,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前行。
举重台上,韩国运动员李培永第一次挺举就左腿受伤,在教练搀扶下回到了休息区。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忍痛走上举重台,一次、二次、三次……最终都失败了,但现场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这位举重台上的英雄。
无论是什么体育项目的赛场,赢得喝彩的绝不仅仅是最快者、最高者、最强者。那些无法争金夺银但仍拼搏不已、永不言弃的人,同样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践行者,同样是真正的英雄。
生活在这块东方广漠大地上的古老民族,从来不缺少海纳百川的胸襟。是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更加的广纳与博收,更加的开放与包容。
女子羽毛球双打赛场上,虽然我们不敌日本运动员,但现场观众毫不吝啬地把掌声送给了获胜的日方,为对手喝彩,给对手掌声。这样的情形在其他赛场上也屡屡地出现,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摒弃狭隘的观念,敞开宽广的心胸。
而这种宽容与理解,也体现在那些“海外军团”和“外援军团”上。无论是走出国门的“海外兵团”,还是来到中国的洋教练,他们都是体育交流的使者,都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积极实践者,这种包容的心态在后奥运时代将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
开幕式上,不同字体的“和”字造型传达着同样的心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和谐。这次奥运会上,没有看到朝鲜和韩国运动员携手步入会场是个很大的遗憾。但是,在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两国关系趋于紧张之时,两国运动员在领奖台上的热情相拥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奥林匹克运动从一开始就承载着人类和平和友谊的美好愿望。
另外,中国奥运百年圆梦的过程本身,既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充分的体现。从中国申奥的艰辛历程,到面对突然袭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到最后奥运的成功举办,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了我们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
更为惊喜的是我有机会走进“鸟巢”近距离观看比赛,亲身感受现场的热烈氛围,这也算是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具体体现吧!
北京奥运会结束了,但在奥运赛场内外得到充分展现的奥林匹克精神,作为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得到更高的尊崇,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必将更加充分地融入中华大地,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再见了北京奥运会,尽管我们不想说再见!
( Fri, 1 Aug 2008 09:05:04 +0800 )
Description:
如果在红楼众多的女子中,找出一个人见人爱、近乎完美的人物,那就是
在回目中直呼为“俏
”,并花费了大量的笔墨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德、才、色俱备,没有一点贬抑,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一、待人善良且细腻的
贾府表面上是一个“富而好礼”、“宽以待下”的家族。而实际上正如
所说是“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
不可能不存心机,不可能没有城府,但她让我们感觉更多的是她心思的细腻和为人的善良。 贾府里真正关心
刘姥姥
的人不多,
却是当中最真诚的一个,她善意的安慰心怀忐忑的
刘姥姥
,帮助她收拾行李并安排好返程的一切事情。
要强娶
的时候,
更是旗帜鲜明地站在
一边,在
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她同情和支持。
尤二姐
进入大观园后,受尽了折磨和迫害,也是
给予力所能及的照顾和救助,她是
尤二姐
人生最后的温情。
她看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这宛若人间仙境的世界里,一群身披红色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的少男少女中,唯有贫窘的
邢岫烟
穿了件旧毡斗蓬,显得拱肩缩背,十分可怜,就也为其准备一件大红羽缎斗蓬。
二、对
小心且忠心的
是凤姐的心腹,也是她自小的丫环,二人的关系有些像
。她们是有一些姐妹情份的。但是她能得到
的信任与欣赏,最重要的是她对
小心侍奉和一片忠心。即使偶有越位,在一些事情上自作主张,也是设想可以得到了
的支持后才做的。
过生日,拜寿送礼的人不少。
不仅又是赏钱又是道谢,还向
详细作了汇报,除了不得不收下的几样作纪念外,其余的不是拒收,就是收下后随即赏给他人。可见
小心谨慎、处事低调的作风。
用大伙的工资放贷盈利,
巧妙地替凤姐隐瞒过去。
尤二姐
的事,虽说是公开的秘密,却无人告诉凤姐,是
听到了风声,告诉凤姐的。要知道这是关系凤姐根本利益的大事,
是不能不说的。
三、处事灵活且才智超群的
的处事风格与
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论在王家还是在贾家,多年的基层管理经验使她看得很清楚,在这些大户人家里,不仅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日常事务更是夹缠不清,况且人多嘴杂,真要较起真来谁还无错。因此,她深谙“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她遵循“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处事原则,她认为这才是兴旺之家的长治久安之法。
偷镯子的事,她连
也未汇报,就让
等人低调处理了事。她这样做,一来保住了怡红院的声誉,二来免除
等人管理上的失职,三来也避免了
王夫人
对大家的责备。
另外,
的聪明才智令人钦佩不已,只是碍于
的存在,自己不好锋芒太露而已。但遇到
怒发冲冠雷霆俱下时,她也会投其所好,娓娓劝解,使得
的震怒化为乌有,从而保护了许多无辜的奴仆。
偷了玫瑰露给
,这案子本不复杂。可细心的平儿,想到这事必将牵涉到
赵姨娘
,更会让
丢尽面子。瞻前顾后、左右为难的背后是她投鼠忌器,体贴
庶出的苦恼与敏感的良苦用心。后来
为保全大家,就自己承担下来。但
觉得这样一来,
还会监守自盗,
也不能引以为戒。就把她俩一起叫来,旁敲侧击一番。如此一来,既保全了
,又还了
的清白,同时也警告了
。看来唯有才智超群的
,才让这桩谜案水落石出,获得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
的苦衷与无奈
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里,
时常要面对
的刻薄和
的花心,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痛。周旋于他们之间使她心力交悴,她只能用温柔和忍让来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