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仙镇破阵布政使在那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正文 生态旅游
历史人文景观
作者:[本站编辑] 转贴自:[
]  浏览:[1761]
汉代帝王馆——两汉历史及帝王介绍 在果都大观园的最东北角,有一坐气势雄伟的大殿,这就是汉代帝王馆。 汉高祖
,这位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当欧洲腹地还是一片荒凉野蛮世界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在中原致力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封建文明社会,为华夏大地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高祖与他建立的汉朝,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族”、“汉人”、“汉字”、“汉文化”的汉,就是汉高祖刘邦肇基的汉朝的“汉”,生生一个汉字,仿佛成了炎黄子孙的代名词,刘邦和他帝登九五的皇帝子孙们,将汉民族的大船驶进了世界历史的滔滔大河。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驼铃声,在刘邦身后57年响起,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传递到西方,使当时的欧洲人把遥远的东方看作是梦寐以求的天堂。 汉代帝王馆
——是两汉历史和文化景观的浓缩。馆内设有东西厢房。西厢房塑有西汉惠帝刘盈、文帝刘恒等12皇帝和高祖后吕雉、武帝后陈阿娇的塑像;东厢房塑有东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等12皇帝和光武帝后阴丽华的塑像。馆内还塑有代表汉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地动仪、浑天仪、日规等。 西汉的建立 西汉从前202年,刘邦称帝起至8年王莽建立新朝止,共十四个皇帝,因国都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之西而得名。 楚汉争战,最终以高祖的胜利而告终,经调整统治政策,恢复发展经济,平定潘王,巩固统一,集中皇权,奋斗不已,奠定了四百余年的大汉基业。
汉高祖 刘邦 刘邦,字季,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生于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名瑞,兄弟四人,高祖排行老三,长兄名伯,次兄名仲,少弟名交。刘邦少年进读了一些书,性格豁达粗犷,待人宽厚,初为泗水亭长。秦末,起兵抗秦,被拥为沛公。初从项梁。项梁死,与项羽并肩伐秦。怀王与诸侯约,先入关中者王之,令沛公西略地入关。项羽欲与沛公同往,因其为人剽悍猾贼,所过无不残灭,怀王弗许。沛公引兵西进,至高阳,得郦食其。沛公问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进而以破陈留之计,沛公从之,遂下陈留。郦生弟郦商,以四千人从沛公。至此,沛公之兵约一万四千人。后用张良计,定南阳,破峣关,入关中,秦王子婴出降。沛公屯兵霸上,约十万人。按怀王之约,沛公当王关中,但项羽凭借实力,破关而入,分散诸侯,负怀王之约,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羽以为“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企图置刘邦于西南僻壤,且以秦之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王关中以拒刘邦。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所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就此可于彭城一享太平,独霸天下。而事与愿违,刘邦就任汉王,以巴、蜀、汉中为基地,北定三秦,又逐鹿中原,平定天下。刘邦以布衣之身,一反夏、商、周、秦之贯例,而登上皇帝宝座。刘邦自入汉中后,一展宏图,节节得胜,成就汉朝基业,成为一代有名的开国皇帝。 刘邦的成功离不开辅佐他的文臣谋士、武臣上将,这就是后人说为所谓的“布衣将相之局”。汉代帝王馆内也可见其八位文臣谋士、武臣上将的塑像。 首先是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曾是高祖最得力的谋事,惠帝即位也是吕后采纳了他的见解,西汉建立后,就辞官还乡。 其次是萧河,西汉建立后被任为丞相,高祖曾说,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响,我能力不如萧何。 再次是曹参,沛郡人,秦时任县狱掾,与萧河、高祖关系密切,在县称为“豪吏”,随高祖起兵,身经百战,历任中涓、五大夫、执主、将军、左丞相等职,高祖去世后,被任齐相国,封平阳侯。 次之是陈平,继王陵之后的又一个丞相, 以前曾是楚王项羽重用,后被高祖设为谋事,刘邦大败项羽,就是采取了他的离间之计。 次之是攀哙,是吕后的妹夫,以前曾是一个卖狗肉的屠夫。威武神勇。 次之是夏侯婴,西汉建立后被封汝阳侯,以前曾是一个车夫,后随高祖反秦,屡立战功。 次之是周勃,西汉建立后被封太尉,为人敦厚,不善言辞,为安定刘氏江山做出了贡献,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勃安刘”。 最后是王陵,继曹参之后的又一个丞相,以前曾是一个轿夫。 刘邦的旁边绘有其四位夫人像,并展示了其四位夫人各自不同的命运。 戚夫人,刘邦的爱姬,生一子,名如意,常随刘邦出征,深得刘邦喜爱,刘邦死后,吕雉为皇太后,将戚夫人囚禁在永巷,身带刑具,命他整天春米,后置于厕中,被称作“人彘”。 吕雉,刘邦的正妻,吕公的女儿,生性残忍,生一子一女,子为惠帝刘盈,女为鲁元公主,刘邦死后,惠帝即位,吕雉为皇太后,由于惠帝的软弱,政权都被其母吕后的宗室掌握,这就是历史上的“吕氏专权”。 曹氏,刘邦的外妇,刘邦青年对,曾是一个酒色之徒,与曹氏偷情生一子,名刘肥。 博氏,刘邦的妃子,文帝之母,很少得到刘邦的宠幸,后被吕后发配到边疆地带,文帝即位后,被封为皇太后。
惠帝 刘盈 公元前211年,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前202年,立为皇太子,时年9岁。十六岁即位,为惠帝。惠帝年幼没有娶妃,当了皇帝以后,取张氏为皇后(张氏为惠帝外甥女,吕氏名亲上加亲,实为篡权)后无生子,抱后宫美人子作为儿子,起名刘弘,后被立为太子。惠帝去世后,被吕后立为皇帝(故张皇后后来在诸吕叛乱时,因党于吕氏被废处于北宫)。在位期间最值得称道的是对长安城的修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与之媲美。在位七年,前195年寿终,享年二七三岁。
高祖后 吕雉 吕雉,汉高祖的皇后,中国著名的女政治家。汉初,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统一局面。后忍辱化戈于匈奴,但惯用诡诈、权术手段凶残受到史学家的谴责。前180年卒终年六十二岁,先后执掌朝政长达十六年。
文帝 刘恒 吕后八年(前108)的秋冬,刚满二十二岁的代王刘恒与他的母亲薄氏及臣僚,心情波澜起伏,不能平静,真是忧心忡忡,又喜出望外。吕氏掌权期间,曾立刘弘为帝,刘弘非刘氏宗亲,乃别人所生,抱养姓刘姓,陈平、周勃平叛诸吕叛乱,废刘弘、立刘恒为帝。称帝后试探迈步,渐固根基。与民休息,漫步升平,被称为“仁君”、“明君”、“好皇帝”。。公元前157年夏季六月已亥日,卒于长安未央宫,年四十五岁,在位二十三年。
景帝 刘启 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文帝刘恒之子,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之父。文帝在后元七年病逝,三十二岁景帝刘启即位,削藩割疾,平定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治国安民,休养生息。宽以待下,择贤任人。温柔敦厚,骨肉情深。景帝于后元三年,(前141)死在未央宫中,在位十六年。终年四十八岁。
武帝 刘彻 刘彻,西汉第五个皇帝,在位五十四年,终年六十九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晚而改过,顾托得人,上承“文景之治”,下启“昭宣中兴”作为一代雄才,栽入史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时代。
武帝后 陈阿娇 陈阿娇,长公主(汉景帝姐姐)刘嫖的女儿,汉武帝皇后。有一天,王美人带着刘彻向长公主请安,长公主把刘彻抱过来问道:“阿娇嫁给你做妻子好不好?”四岁小刘彻笑道:“好!若得阿娇作妇,当造金屋藏之”。这就是“金屋藏娇”的由来。因在宫中施巫术,被打入冷宫,几年后在悲愤中离开人间。
昭帝 刘弗陵 昭帝,婴儿号曰“鉤弋子”,名曰弗陵,母为拳夫人,怀胎十四月出生。传说汉武帝刘彻出访,路过一个河间,有会观天象的待从奏告“河间有祥云,此地必有奇女”,于是在河边寻找,果真找到一位奇女子,只见她姿色佳丽,两手握成拳状伸不开,武帝握着许久,不想一掰女子的两手分开了,于是带回宫中,封为嫔妃,号曰“拳夫人”。昭帝年仅八岁就承嗣皇位,政事一一决于霍光,年满十八,加冠亲政,但军权大事仍委霍光。霍光执掌大权但不跋扈,故有“成王不疑周公,昭帝委托霍光”的历史美谈。在昭帝和霍光的治理下,出现了“中兴”局面,亲政三年暴病而亡于未央宫,在位十三年,年公二十一岁。 (注:昭帝后到宣帝称帝前,霍光曾立刘贺为帝,后又被其废掉,在位二十七天)
宣帝 刘询 刘询,小名病已,汉武帝的曾孙,在登基之前命运坎坷,在民间长大***,因受祖父“反叛”之罪牵连,曾渡过五年的铁窗生涯,后被霍光为首的朝廷大臣接进皇宫,从而一步登天,成为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十八岁即位之初,就表现灵活的外事策略和机智的斗争手段。消灭了霍家势力之后,他“亲躬万机,励精为治”成为一代名君。历史上称“昭宣中兴”,汉宣帝可称上中兴盛世。在位24年,享年42岁。
元帝 刘奭 (前75——前33),宣帝刘询的长子,母亲许皇后,在宣帝为平民时,生于民间,两岁即位,九岁时被立为太子,宣帝黄龙元年(前四十九年)宣帝去逝,二十七岁的元帝刘奭即位,其性情懦弱偏好纯儒,宠奸住佞,不亲政事,贪图安逸,使西汉王朝走向下坡路。在位十六年,终年四十三岁。
成帝 刘骜 刘骜,字太孙,甘露三年生,母亲王政君,十九岁继承皇位。班彪曾这样赞美成帝:“善修容仪、尊严若神、博览古今、宽纳直谏,公卿称职,奏议可述”,但可惜政绩平平。史记载他“幸酒、乐燕乐”,故成帝时期,阶级矛盾极为尖锐,而成帝还在歌舞升平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使西汉王朝更快走向自已的末日。在位二十七年,终年四十六岁。
哀帝 刘欣 刘欣,元帝之孙,出生时伯父成帝在位,因成帝无子而继承皇位,时年十九岁。哀帝生活简朴,史载“雅性不好声色”,故下诏罢乐府宫,反对贵戚生活奢侈,不曾广立嫔妃,只设一傅皇后和一董昭仪,但宠幸董贤(董昭仪的哥哥),颇有同性恋之嫌。他竭尽全力试图挽救西汉王朝的统治危机,却因身体多病而失败。哀帝即位的第二年,改元“建平”,四年后又改为“元寿”,第二年六月病故。在位七年,享年二十六岁。谥号“孝哀”皇帝。
平帝 刘衎 刘衎,中山孝王刘兴之子,汉元帝之孙。年方二十六岁的哀帝刘欣死后无子,在公卿大臣的拥戴下,年仅九岁的刘衎登上了未央宫皇帝的御座,成为西汉的第十一代皇帝。汉平帝患有肝病,不能统理天下,年迈的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委政王莽。平帝新婚二年,被他岳父——王莽为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进贡椒酒毒死,是年十三岁。
孺子 刘婴 刘婴,广戚侯刘显的儿子,元五年始,王莽把新婚不久的女婿——汉平帝杀了,为达到专权的目的,年长的一律撇开,把年仅2岁宣帝最年轻的后裔刘婴放至尊位上,元始六年,正式做起了他的“摄皇帝”,三月立刘婴为皇太子。皇太子和摄皇帝是两姓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显然绝无仅有的。公元23年被李松所杀,是年二十岁。
新帝 王莽 相传刘邦为泗水亭长时,一次押解刑徒去京师咸阳,为秦始皇修皇陵,途中有一条大蛇挡路,蛇告诉刘邦说他贵为天子,拥有四海,但它决心给他捣乱。刘邦拔剑要斩杀它,蛇说:你斩吧,你斩我的头我闹你的头,你斩我尾我闹你尾。刘邦一听将它拦腰斩断,结果大汉江山在中间出了乱子,在两汉之间横插进一个为时17年的新朝。王莽,济南郡东平陵人(今山东章丘西),祖父王禁,生8男、4女,其中二女王政君被召进宫,做了元帝刘爽的皇后,从而使王氏进入皇室宗戚。王莽自22年步入仕途,费劲心机,从小小黄门郎到大司马,步步高升,再到摄皇帝,始建国元年(9)元旦,在未央宫前殿隆重地举行了新朝皇帝登基大典,最终代汉而立建立了他的新朝,为政17年,后危机四起,身死斩台。
淮阳王 刘玄 刘玄,字圣公,刘邦的后裔,生性懦弱、胆小怕事,绿林军大败王莽后,为反新复汉,于地皇四年(23)拥刘玄在淯水之滨称帝,建元“更始”,后移都洛阳,最后迁都长安。后赤眉军逼近,推翻其皇帝宝座,被吊死在郊外。
西汉王朝的衰亡 从西汉第八代皇帝汉元帝刘奭起,由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黑暗,皇帝的断代,再加上无能的统治,外戚专权,最终使摇摇欲坠的西汉王朝逐渐走向灭亡,开始王莽新朝的统治。
东汉的建立 新帝王莽虽然代汉而立,为政17年后危机四起,最后绿林军获胜而告终。汉室虽动荡,但根基却没有动摇,从而出现了东汉王朝。 东汉自25年刘秀称帝起至220年曹丕代汉止,共有十三位皇帝(好多历史记载中,少帝刘辩没有给以做记载)
光武帝 刘秀 刘秀,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二十八岁刘秀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三十岁称帝,在位32 年,卒于建武中元二年,活了62 岁。昆明一战,初露锋芒,平定河北,即位鄗城,建都洛阳,坐胜赤眉,削平割据,柔治天下,修身齐家,欲为明君,开始了光武中兴的汉室新局面……
光武帝后 阴丽华 阴丽华,南阳新人,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汉武帝曾先立郭皇后为后,因其狠毒,废郭而立阴丽华为后)。刘秀于新野邂逅阴丽华,为其美色所动,曾对人说:“仕宦当做执金吾(‘执金吾’次于大将军的一个官名)娶妻当所阴丽华”,可以看出阴丽华是刘秀梦寐以求的美人。不久于阴丽华结婚,时年刘秀29 岁阴丽华19岁。婚后因多为征战,常把阴丽华带在身边,故生子较多,汉明帝刘庄就是她在征战中所。史记载她温柔贤惠、恭俭、不喜哭谑,少踏玩,是一个正派女人。
明帝 刘庄 刘庄,幼名阳,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其母阴丽华。十岁时“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明帝自已对这一占也很自负,所以即位以后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他不仅对下级宫员严历,对重臣监督也很严。永平朝的吏治为后世史不家夸赞,建武三年(59)即位,时年30岁,永平十八年秋,病逝于洛阳东宫前殿享年四十八。
章帝 刘烜 刘烜,汉明帝的第五个儿子,生于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其生母为贾贵人。永平18年秋,刘烜即位,时年十九年。他忠厚仁义,笃于亲系,魏文帝曹丕曾拿他和明帝比,说明帝精明强干,但过于严厉,章帝才是一个忠厚长者。章和二年,章帝去世,时年三十一岁,在位十三年。
和帝 刘肇 刘肇,生于章帝建初四年,章帝的第四个儿子,其母梁贵人。建初七年,被立为皇太子。章和二年,东汉章帝去世,刘肇即位,是为和帝,时年十岁,窦皇后也改窦太后,建号“永元”,因和帝年幼,政权为窦氏所掌握。永元四年,和帝十四岁,已进入少年的和帝开始不满于自己无权的地位,利用身边的宦宫来消灭窦势力,这场斗争,开东汉历史上宦宫与外戚争权的新局面,自此,纷纷扰扰60年,东汉政治舞台上进行的都是外戚和宦宫争权夺利的斗争。政治的内耗,败坏了政治,激化了社会矛盾,把东汉王朝推向衰败。在位期间曾派班超出西域长达30年,西域50国成为东汉的属国,使西汉对西域的经营进入全盛时期。公元108年,和帝去世,享年27岁,在位17年。
殇帝 刘隆 刘隆,生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和帝和邓皇后的小儿子。刘隆生下来百多天,汉和帝去世,当夜这个尚在褓中的娃娃,正式即皇帝位。邓皇后升为邓太后,监朝听政。但她在听政后与历史上其它外戚专权时期不同,并未表现出专权骄横,飞扬跋扈的神态。邓太后听政之后,首先对一此弊端进行调整、革除。还十分注意节俭与劝农,执政后降低经费,受灾地区免征田租以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八月仅仅当了八个月东汉最小的皇帝刘降悄然离开人世。因夭折而不成亡,故溢号“孝殇”皇帝。
安帝 刘祜 公元106年的八月殇帝早世,邓太后与哥哥邓骘密谋,迎立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这个刚满十三岁的孩子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政务仍掌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安帝亲政,因安帝长期不满于受制于邓太后的地位,故在外戚与宦宫的斗争中,宦官集团又一次得势,生活奢侈、贪污受贿,干于政事、无恶不作,且天灾连年,过境多事, 国家政治经济危机四伏,125年在南巡途中去世,在位二十年,终年32岁。
顺帝 刘保 刘保,刚生下时,母亲李氏就被阎后害死,自己刚当了几年皇太子又被废,后在宦官孙程、王国等人的拥立下,即皇帝位,是为顺帝,这一年刘保十一岁。顺帝亲政以后,天公不作美,洛阳地震,汉阳陷裂,其它十二个郡国也发一场蝗灾。政治上日益腐败,羌族起义又爆发,耗费军费八十多亿,在内忧外患中,顺帝逝世,在位十九年,终年三十岁。
冲帝 刘炳 刘炳,生于汉安元年,顺帝刘保唯一的一个儿子,其母虞贵人。建康元年,刘保病重,刘炳被立为皇太子。八月顺帝刘保去世,年仅两岁的刘炳即皇帝位,成为东汉王朝的第九个皇帝,因其年幼,有其母虞贵人抱着听政。冲帝在位期间,正值东汉王朝的中期,永嘉元年(145),仅做了五个月皇帝的刘炳病重去世,终年才三岁。在他死后,由于权利的争夺,东汉王朝又进入了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
质帝 刘缵 刘缵,是章帝刘烜的玄孙。曾祖刘伉是章帝的长子,因其生母粱太后在宫中的地位卑贱,被剥夺了继承皇位的权利,但在他八岁那年,梁太后的哥哥梁冀贪图其年幼易于维护自己的权利,把他推上皇帝的宝座,故权利控制在梁冀手中。一次上朝,皇帝以他儿童特有的率直和天真,当着群臣的面叫梁冀“跋扈将军”,惹得梁冀大怒,后因此被梁冀毒死,年仅九岁,仅做了六个月的皇帝。质帝既是斗争的产物,又是祭坛上的牺牲品。
桓帝 刘志 刘志,章帝曾孙,父亲吾侯刘翼,为刘翼妾所生。质帝死后他在外戚梁氏的一手操纵下做了皇帝,年方十五岁。梁太后临朝听制,梁翼把持朝政。桓帝在位二十一年,前十三年基本是一个傀儡皇帝,生活糜烂,光宫女就万余人,先后立了三个皇后。真正亲政是他在位的八年,八年中,“三断大狱,一除内嬖,再诛外臣”。所谓“三断大狱”,一是诛灭梁冀,二是废免邓氏,三是禁锢党人。“一除内嬖”就是抑制宦官,“再诛外臣”就是杀成缙和刘质。168年卒于洛阳宫,年仅36岁
灵帝 刘宏 刘宏,解渎亭候刘苌的儿子,章帝的玄孙,母亲董氏。纯属荒唐皇帝,视宦官为衣食父母,对权柄不感性趣,情愿交给宦官把持,但他也有爱好,置买田宅,想着法子玩。如用四头驴驾车,满御花园里跑,引得达官争相仿,使得驴价培涨;还给狗戴上文臣戴的进贤冠,配上绶带,逗它们玩;在后宫,设置市肆,让宫女贩卖物品,自已换上商人的服装,在市肆中饮宴取乐;最可乐的还在苑园悬出卖官的公开价格,当面议价,缺有好坏,价有高低,除了皇位不卖,其余的都可以拿钱买。宦官弄权,灵帝的茺淫,原本即已腐朽的东汉帝国,经张角领导的黄巾军一击摇摇欲坠。在帝国临终的哀声中,年方三十四的灵帝结束了短暂的荒唐的一生。
少帝 刘辨 刘辨,灵帝之子,十七岁即位,尊母为何太后,委政舅舅何进。不久董卓逼迫何太后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第二年,袁绍等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派郎中李儒进杀少帝。时年十八岁。
献帝 刘协 刘协,生于光和四年(181),其母王美人。董卓废少帝刘辨后,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九岁。后被曹操扶持过都许昌。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控制下度过余生。建安二十五年(202),曹操病死,其子曹丕袭爵为魏王,在这一年,曹丕逼献帝逊位,自称天子,标志东汉政权的最后灭亡。又过了14年,献帝死击,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终年五十四岁。
东汉的灭亡 东汉王朝从中期起,外戚专权放纵,宦官弄权乱政,桓帝,灵帝后宫中丽人逾万,荒唐皇帝卖宫,官僚地主贪残,农义起义风起云涌,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使东汉王朝迅速走向没落,群雄角逐,使四百余年的两汉王朝,最终走向彻底的灭亡,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东汉和西汉 西汉从前202年刘邦称帝起到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止,共有14个皇帝。因国都长安(今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之西,而得名。东汉从25年刘秀称帝起至220年曹丕代汉止,共有13个皇帝。
注:参照书目《皇帝大全》、《史记》。
仙人承露盘 汉武帝时期,武帝身体经常不适。秦始皇派徐福海上求仙方的故事深深影响着同样想得道的汉武帝,皇帝想升仙,自然就给了道士们信口开河的好机会。于是有个道士向汉武帝进言说,用天降的露水搅拌玉石的碎屑一齐服用,可以止住阴气,永生阳气,长生不老。急着成仙的汉武帝信以为真,便派专人于五更托盘接雨露服用,不久身感倍适。遂派工匠修造一接露大盘用来接露,工匠按武帝的旨意巧妙构思,建成一个高20余丈的铜柱,又铸了一个小铜人,专门为他托盘承露,承露盘和圆形槽用来收集仙露,然后由东南角的刻槽流出,浅盘中满溢的露液再流到承露盘下的凹槽。仅仅为了接一盘露水而搞出这么多的名堂,真是够浪费的。但以求藉此长生不老吗?武帝常以次接晨露饮用,不久身体病愈,为之取名字“仙人承露盘”。 关于承露盘最早的记载可见于西汉史料,多置于宫廷之中,东汉以来,成为道教宫观中的必备之物,其用途是收集仙露以供修道者服用,以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效。可舍得花钱浪费的不只汉武帝一个人,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不满足于只做地上的“天子”,也还惦记着成仙这回事,在皇家苑囿纷纷模仿汉武帝建造“仙人承露盘”。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在北海的琼华岛修了这么一个铜仙人,不过他还是比较聪明和节约的,知道想要取露水只要早点起床,沿着河塘多找几张荷叶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劳民伤财,柱子用不着搞得那么高,取个意思就差不多了。再后人以次来祭拜天神,祈求上天风调雨顺。
吕公嫁女及吕氏专权 吕公,单父人(今山东单县),和沛县县令是好朋友,在他家乡结了仇人,为了逃避仇人报复,带着全家人来到沛县,投靠县令,沛县的官吏和名人听说县令来了贵客,都去祝贺。按当时的习惯贺客要送贺礼。萧何是沛县的主吏,专管钱财的事,他帮县令对来贺的客人说:“贺钱不过千的坐在堂下,过千的请进来坐在堂上”。刘邦只是个亭长,地位并不高,也没有带来一个贺钱,可他为了巴结县令的这位朋友,竟毫无愧色地大声说:“刘邦送贺钱一万”。然后大摇大摆地走到堂上。 吕公听说有人送贺钱一万,认为来的一定是县里的大人物,就赶忙起坐到门口迎接.吕公会相术,他见这位自称送一万钱的人,高鼻大脸,满嘴胡须,是富贵人相貌,很是敬重,请刘邦入坐上席.别人看不惯刘邦的这种做法,议论纷纷.刘邦却无所谓,也不在乎别人讲什么,心安理得地坐在了上席,与吕公交谈起来,谈得也甚是投机. 宴会结束后,吕公请刘邦到后室,郑重其事地对刘邦说:我从小学过相术,给很多人看过相,但没有遇到一个富贵能超过你的相貌的.希望你今后要努力,自重自爱,成就一番事业.我有个女儿,人品很好,想把她许配给你,不知你是否愿意?” 刘邦虽然知道经过一番交谈后,吕公很是器重自己,但想不到他会把女儿下嫁给自己.吕公是县令的好友,现在吕公愿意将女儿下嫁给自己,这是交结官场的好机会,当然求之不得.刘邦马上高兴地向吕公致谢,答应了这门亲事. 当吕公回到家里,把他嫁女儿给刘邦的决定告诉自己的妻子时,妻子对他的这种草率的做法十分不满,责问他:“你平时很爱惜自已的女儿,常说要把她嫁给一个贵人。沛县令和你是好朋友,他向你的女儿求婚,你都没答应。为什么也不跟我商量,就擅自决定把女儿嫁给刘邦呢?”吕公理亏,讲不出什么道理来,就蛮横地说:“这不是你们女人能懂的事。”很快让女儿和刘邦成了亲。 吕公的女儿叫吕雉,字娥佝。(刘邦当皇帝后封为吕后,生一子一女,儿子刘盈,刘邦死后继皇帝位,就是孝惠帝;女儿鲁元公主,嫁张耳的儿子赵王张敖。吕雉有两个哥哥,大哥吕泽,二哥吕释之,后来都参加了刘邦反秦的起义斗争,被封为侯。吕雉有一个妹妹叫吕须,嫁给了刘邦的朋友樊哙。)刘邦三十岁时才当了泗水亭长,吕公嫁女给他的时候,已经三十几岁。吕雉是一位很能干的妇女,从她后来与刘邦的关系看,她没有反对这门婚事。结婚以后,刘邦在外面当他的亭长,从事政治活动,她在家里带着子女们种地,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刘邦的参加反秦斗争,她也是很支持的,经常派人给他通风报信。她没有随刘邦参加西征,后来刘邦与项羽对立,她成了项羽的俘虏,受尽了苦难,几乎被项羽所杀。当刘邦与项羽以鸿沟为界,暂时取得妥协时,她才被项羽释放,与刘邦重新团聚。刘邦与吕雉的婚姻,从当时看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但她对以后刘邦在政治上的帮助,如:与萧何同谋设计擒韩信,消除刘邦一大威胁;谋杀彭越,不留后患,都显示了吕后的刚毅,在“佐高祖定天下”(《史记》),稳定江山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的。吕公看中刘邦,能把女儿嫁给他,也确实也很有政治眼光。因为这门亲事从当时看来,刘邦是高攀了,并不门当户对。因为谁也想不到,恐怕也包括吕公在内,刘邦日后会当上皇帝。 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去世,惠帝即皇帝位,吕后成了吕太后。当惠帝看到母亲吕太后对戚夫人和赵王如意的残酷虐杀,因之愤懑忧郁,不理政事,在位七年就去世了。惠帝在位时,吕后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硬将其亲外孙女(即惠帝妹鲁元公主所生)张氏给惠帝立为皇后。这桩荒唐的婚姻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张皇后没有生育子女。这样,惠帝一死,就缺人皇位继承人,吕太后的地位和权力因之发生危机。所以当惠帝一死,吕太后内心的恐惧和忧虑大大超出过悲痛,只是乾号而不掉泪。当时张良之长张辟疆,年十五为侍中,觉察到吕太后此种矛盾心理,就向丞相陈平进言,示意吕太后起用吕氏家族。果然,吕太后因此打消了顾虑,立即为惠帝发哀落泪。随之起用诸吕,封吕姓四人为王,六人为列侯,作为她掌权的支柱。于是“吕氏权由此起”。由于惠帝张皇后没有生育子女,吕太后只好取惠帝后宫之子继承帝位,由她临朝称制,直接把持朝政大权。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理政、掌握实权的皇太后。惠帝在位七年不理朝政,掌权的实际上是吕后。惠帝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为时八年多。他前后掌握皇以权达十六年之久。所以《史记》一书干脆省略惠帝不写,将惠帝与吕后临朝称制的事,一并写入《吕太后本纪》,给吕后以帝王之尊。班固著《汉书》,分别写了《惠帝纪》和《高后纪》,同样也给吕后以帝王之尊。事实上,刘邦死后长达十六年,主持朝政的不是别人,正是吕后。 吕后有任用私亲的一面,如大力起用诸吕;但又有任用贤能的一面。她依靠萧何、曹参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总的说来,历史上的吕后在政治上是无为而治的人。然而正是由于她的无为而治,却保护了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所调整了的现实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是合理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权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在客观上就保护了当时合理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因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所以惠帝“垂拱”,吕后女主“政不出房户”,相国曹参“日饮醇酒”,无为而治,对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采取不干涉政策,结果反胜于自作聪明的统治者的庸人自忧,竟然出现了“天下安乐”的太平景象,给“文景之治”准备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前提。所以说吕后是历史上的一位正面人物,她对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的。
注:参考书目《史记》、《汉史》
刘邦宠妃戚夫人 在汉代帝王馆的正殿刘邦的塑像旁有他的四位夫人,最受宠的当所戚夫人。 楚汉相争,两军在彭城(今徐州)南发生大战。结果楚军“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流。围汉王三币,大风从西北起,折水发屋,扬砂石,昼晦,楚军大乱,而汉王得与数十骑遁去”《汉书?高帝纪》。汉王逃到了今天睢宁县梁集乡戚姬苑一带。戚姬父女俩把汉王藏在井里,避开了楚兵的追击。汉王得救。戚父又热情地接待了汉王,还让年青美貌的女儿戚姬陪汉王侍寝。汉王深为感激,并一再向戚氏父女表示:在得到天下后,一定接回戚姬完聚。汉王离去。戚姬有孕,后生子如意。如意被刘邦封为赵王。汉五年正月,汉王击败项羽,取得天下,即皇帝位。刘邦不负前言,派人将戚姬母子接到了身边。戚姬母子到了刘邦身边后,深得汉王的“爱幸”。刘邦把戚姬带在身边东征西战,还常常“令戚夫人楚舞,自为楚歌”,又“令戚夫人日夜侍御”。对于戚姬生的儿子如意,由于如意外貌、性格和刘邦酷似,更得刘邦的欢心。刘邦常常把“赵王如意抱居前”。当时,刘邦已把吕后生的儿子嫡长子刘盈立为太子,刘盈仁弱,刘邦不喜欢,所以常常想废掉刘盈的太子地位,立如意为太子。这在封建时代,即使是处于皇帝地位的刘邦也是无法办到的事。刘邦对戚姬母子的恩宠,自然要引起吕后的疾恨,也为后来戚姬母子的不幸遭遇埋下了祸根。 刘邦死后,孝惠刘盈即帝位,吕后掌权,戚姬母子立即遭到了吕后的迫害。吕后先将戚姬囚在“永巷”折磨。戚姬悲泣的喊道:“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常与死为伍。相隔三千里,当谁使告诉?”。吕后把赵王如意“酖杀”后,又把戚姬“断手足、去眼、煇耳、饮暗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戚姬因遇刘邦而处于显赫的地位,也因刘邦去后遭到杀身之祸,并殃及自已的儿子。自古以来,处于政治旋涡中的中国许多女子,其命运往往向两极发展,戚姬的命运并未脱离这一轨迹。
注:参考书目《史记》、《汉书》
丰县人——李卫 李卫,字又玠,号恰亭,赐谥“敏达公”。生于清康熙27年(1688年)正月初一,卒于乾隆3年(1738年)十月二十二日,享年51周岁。 电视剧中李卫早年流离失所,行乞街头。其实李卫家境丰厚,颇有田产。其父早逝,其读书一目十行,不求甚解,不太注意文字词句,但特别注意钻研治国安邦的道理。康熙五十四年以国子监太学生身份(相当于现在博士学位),年仅27岁被选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完全不似剧中目不识丁的社会混混形象。 康熙对李卫的观察试用,雍正对其赏识擢拔,乾隆对其恩宠有加,康、雍、乾不仅仅是清朝、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皇帝,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和认同,可见生命只有51年的李卫其德、能、勤、绩绝非常人所能比拟。 李卫最大的特点是一个“勇”字,即勇敢任事,只要符合政策,对国家有利就坚决地完成。雍正帝批示:“尔为人刚直,毫无顾忌”。乾隆皇帝批示:“实心办事、勇往直前,无所瞻顾”。李卫在户部任上,有一次康熙帝的长子指使人在河北省税中,额外加税私用,李卫便勇敢地把多收部分用醒目的封条封起来,并报告皇帝依法处理;在刑部尚书任只有43天,刑部案件因各种关系经年累月得不到处理,李卫到任后便关闭刑部大门,所有案件依《大清律例》倾刻裁决,几十天办好了几年的案子,以及后来和各个***的斗争,都表现了其非凡的勇气。曾有大臣当着雍正皇帝的面说:“臣学李卫之勇,但不学其粗”。 李卫办事认真也是出了名的。他负责赈灾,便一一核查,细心谋划,无一人饿死;他负责地方治安,亲自到江海巨盗出没处调查,亲自领兵肃清盗匪;他负责海关贸易,亲取百货加以衡量,根据实情,定出税率,并刊于木版上立于关前,一并遵守;并在各海口处设立水师营,增强海防,并亲自操兵器,训练士卒;他负责水利,便亲自勘河道,月余行程三千里,吃住在工地上;特别是他在浙江,认为修海塘是浙江第一大要务,公款不够,他出卖上垄沟(徐州东南部)88顷,下垄沟(徐州西北郊)12顷,共100顷田产捐款,至今浙江杭州仍有其修西湖、海塘的碑记;他“昧爽而起(天不亮起来办公),夜分不寐,勤于政事,所经事项井井有条,绝无差错”。 李卫的清正廉洁也是出了名的,康熙帝夸奖他能贿请不受,操守清廉。雍正帝评他批一个“廉”字。 李卫也颇具外交才干,在他任浙闽巡抚期间到澳门巡视,见澳督府悬挂的地图竟然将澳门纳入了葡萄牙版图,遂提出了严正交涉,迫使澳督撤下该地图,换上了大清地图,并于次日登门拜见李卫,维护了中华泱泱大国的尊严。李卫报国心切,忧国忧民,表现出了非凡的治国才干和高尚的操守。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写给李卫一幅对联:“治洽东南吏民遵表范,诚孚中外政教本公清”,横批:“公谨廉干”。特别是横批四字是对他多么高度的概括和评价啊!这幅对联是刻在紫檀木版上的,仍保存在丰县大沙河镇李老家其后人家中。李卫去世后,乾隆皇帝赐谥“敏达公”(公是最高的爵位),并御书碑文,可以说当时的中央政府给了他最高的荣誉和最好的评价。 李卫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流芳至今的英名,最主要的是他能顺应历史潮流,为国家的统一强盛和人民安居乐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其操守清廉、贿请不受,对后人有着莫大的教育意义。 电视剧《李卫当官》为戏说,虽然与历史相差较远,但其清官形象没变,鲜活、生动、丰满,为广大人民群众乐于称道和传颂。
注释::参考书目《清史稿》
关于李卫 李卫字又介,号恰亭,康熙25年,1686年正月初一午时生于丰县大沙河镇六座楼村,当时异香满堂,大家都很惊奇,李卫七岁时入村塾读书,有奇才,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十岁时父亲死了,后来弃文习武,如鱼得水,拜师少林门派,学习武功五、六年,拳脚兵器样样精通,尤锐意钻研,治国安邦道,研读兵法,为后来的仕途打下了基础,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李卫任户部郎中,有一次随都御史朱轼去山西赈灾,由于李卫筹化细心,办事认真所经州县请客送礼都不接受,照章办事,山西灾民无一人死亡,朱轼回京后以“才能敏干,操守清廉”向康熙帝汇报,康熙帝非常高兴,说这些部下比李卫强的人没有几人。 雍正元年,升云南盐驿道,由于母亲年老,李卫不愿就任,皇帝便下谕说:朕新政,万里外边疆无信任的人委派,你千万不能推辞。恢复了盐业的生产,平息了物价,老百姓安居乐业,雍正又做了这样的批示:而为人刚直,居心莅事,忠诚勤敏,朕所深知,览所奏数折,实一片血诚,毫无顾忌,且其中分析款项井井有条,甚属可佳,殊不负朕一番识拨也。不久,升任云南布政使,并御笔亲书“公谨廉干”大幅匾额以示奖赏。 1725年,雍正三年,李卫升任浙江巡抚,奉旨入京,赏赐花翎(清代唯有有功勋的人和蒙特恩者才有此赏赐),此时李卫母亲病了,要回乡探母,雍正亲写“永锡康宁”四个大字以及一些华丽的丝织品和人参,貂皮送于其母过寿。 雍正6年,李卫统帅各将士,在江浙一带,剿灭江洋大盗,没有一个漏网,东南数千里没有盗贼扰民,老百姓安居乐业。 李卫身为朝廷重臣,时常被召入宫,与皇帝共议国家大事。 雍正5年,1727年李卫任浙江巡抚,因浙江东部靠海,水害十分频繁,李卫在筑塘设闸,升渠开荒,发展生产,深受老百姓爱戴。 由于李卫身兼各要职,昼夜忙碌,积劳成疾,乾隆三年8月,皇上拜见太陵时,李卫随行,半途发病而归,皇上让太医诊视无效,死于这年的十月二十二日,终年52岁。 李卫文章转载
电视连续剧《李卫当官》在国内各家电视台热播后,李卫成了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当然,人们知道的仅仅是艺术化了的李卫,与历史上的真正李卫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历史上真实的李卫 字又玠,1686—1788 并不是出身于市井的小混混,而是江南铜山(今徐州市)一家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康熙五十六年,李卫花钱捐了一个官。《清史稿·李卫传》载: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据《小仓山房文集》载,李卫在户部供职期间干了一件让当时还是亲王的胤祯刮目相看的事:当时分管户部的一位亲王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李卫屡次谏阻都不听,于是在走廊上置一柜,写着“某王赢钱”,使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雍正十分看重李卫“勇敢任事”的优点,一继位就任命李卫为云南道盐驿道,次年擢升为布政使掌管朝廷重要税源的盐务。雍正三年 1725年 又被擢升为浙江巡抚兼理两浙盐政。雍正五年,李卫“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翌年,朝廷又以“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又“非戢盗之才”为由,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节制。”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雍正十年又内召署理刑部尚书,寻授直隶总督。 李卫任浙江、直隶总督十多年倒做了几件让世人称赞的好事。李卫管理盐政不仅加强了沿海各关隘的巡缉,打击不法商贩盗卖私盐等活动,同时还改革盐政税赋制度,“诸场有给丁滩者,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无给丁滩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此举,既稳定了盐业生产,又增加盐业税收。当时,因浙江人汪景琪著《西征随笔·历代年号论》中,影射雍正年号不吉利和礼部侍郎查嗣庭在科举考试中取“维民年止”句为试题所犯下“大不敬”之罪,“停浙江人乡会试。”李卫出任浙江总督后一面“文告严督,”一面上书朝廷“浙江士子感恩悔过,士风丕变,乃命照旧乡会试。”李卫治理海塘成绩卓著。他在海宁自翁家埠至尖山间的近百里海塘险要塘段抢筑乱石塘、柴塘近2300丈,缓和了危急形势;并且设塘兵200名及千、把总等员弁分驻沿塘常年修护。在海塘“招民垦田,於本年起科;设灶煎盐,官为收卖;渔舟入海,给牌察验;鱼盐徵税,充诸项公用。”李卫剿匪十分称职,“盗匿山泽间,诇得其踪迹,遣将吏捕治,必尽得乃止。以是所部乃无盗”。李卫对整肃吏治也著有成效。江南督臣范时绎、按察使马世 庇护张如云及其党羽以符咒惑民,李卫毫不徇情上书弹劾,使“时绎夺官,世 、空北皆坐谴,云如等论斩。”雍正十一年,李卫不顾忌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鄂尔泰的地位和眷宠均在自己之上,公开上书指参其弟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使鄂尔奇被革职查办。雍正十二年,他“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地”;雍正十三年,他“疏劾总河帡藻贪劣”。所以,雍正对李卫的评价是“嘉许之怀,笔莫能罄。……非深悉朕衷,毫不瞻顾,安肯毅然直陈。” 当然,李卫也是一个“维吾尔族姑娘”,满头小辫子———缺点不少,诸如恃才傲物,对上司无礼,在自己的执事牌子书写“钦用”,有时也接受礼物等。为此,雍正也曾多次告诫他“嗣后极宜谦恭持己,和平接物。川马、古董之收受,俱当检点。两面‘钦用’牌,不可以已乎
是皆小人逞志之态,何须乃尔。其克慎毋忽。”并且很严肃的警告他“书云习与性成,若不痛自刻责,未易改除。将来必以此受累,后悔何及
”但是,这一些,都不足以影响雍正对李卫的信任。原因何在
雍正在浙江总督程元章密参李卫离任后还干预浙江事务的奏子上批道:“李卫之粗率狂纵,人所共知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洁,勇敢任事,以挽回瞻顾因循,视国政如膜外之风耳。”可见,雍正有知人和用人之明。
附:《清史稿·李卫传》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世宗即位,授直隶驿传道,未赴,改云南盐驿道。雍正二年,就迁布政使,命仍管盐务。三年,擢浙江巡抚。四年,命兼理两浙盐政。疏言:“浙江户口繁多,米不敷食。请拨盐政归公银十万,委员赴四川采运减粜,款归司库;有馀,以修理城垣。”卫整理盐政,疏言:“诸场有给丁滩荡者,以丁入地,计亩徵收;无给丁滩荡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又言:“浙省私贩出没,以海宁长安镇为適中孔道,请设兵巡隘。”又言:“江南苏、松、常、镇四府例食浙盐,镇江接壤,淮盐偷渡。请敕常镇道及京口将军标副将、城守参将等督饬将吏水陆巡缉。五年,奏修海宁、海盐、萧山、钱塘、仁和诸县境海塘。
  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六年,奏言:“江、浙界上盗贼藏匿,浙省究出从盗,咨江南震泽县捕治,竟以替身起解。案中诸盗,江南督臣范时绎留以待谳。今察出有举人金士吉等徇庇,当请褫夺,并提江南所留诸盗穷究党羽,剪除巢穴。”得旨嘉奖。温、台接壤,濒海有玉环山,港岙平衍,土性肥饶。前总督满保因地隔海汊,禁民开垦。卫遣吏按行其地,奏请设同知,置水陆营汛。招民垦田,於本年起科;设灶煎盐,官为收卖;渔舟入海,给牌察验;鱼盐徵税,充诸项公用。卫经画浙东诸县水利:鄞县大嵩港溉田数万亩,岁久淤浅,卫令疏濬,筑塘设闸,开支河溉田。镇海灵岩、大丘二乡有浦口通海,旧有闸已圮,卫令修筑。定海多旷土,卫令察丈清理。上虞濒海潮汐没民田,卫为奏请除额;县有夏盖湖,积淤多已成田,卫令察丈,许民承业升科。
  上以江南多盗,时绎及巡抚陈时夏非戢盗之才,命苏、松等七府五州盗案,令卫兼领,将吏听节制。时议增筑松江海塘,并以旧塘改土为石,上复以时绎未能董理,令卫勘议。卫诣勘,奏言:“松江海塘已筑二千四百馀丈,未筑者当令仿效海盐旧塘,石塘后附筑土塘,宜一例高厚,岁派员修治。”上从之,仍令卫会时绎、时夏董理。上以卫留心营务,江南军政举劾,复命卫会同考核。寻遣侍郎彭维新等如江南清察诸州县积欠钱粮,亦令卫与闻。七年,加兵部尚书。入觐,遭母丧,命回任守制。寻复加太子少傅。江宁有张云如者,以符咒惑民,卫遣诇察,得其党甘凤池、陆同庵、蔡思济、范龙友等私相煽诱状。八年,卫令游击马空北往捕,时绎故与云如往还,与按察使马世烆庇不遣,贿空北还禀卫。卫疏劾,上遣尚书李永升会鞫,时绎夺官,世烆、空北皆坐谴,云如等论斩。九年,疏请改定苏州府营制。
  卫在浙江五年,莅政开敏,令行禁止。上以查嗣庭、汪景祺之狱,停浙江人乡会试,卫以文告严督。逾年,与观风整俗使王国栋疏言两浙士子感恩悔过,士风丕变,乃命照旧乡会试。上督责各直省清釐仓库亏空、钱粮逋欠,卫召属吏喻意,簿书、期会、吏事皆中程,民间亦无扰。
  十年,召署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十一年,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上为夺鄂尔奇官,命果亲王及侍郎莽鹄立、海望按治,得实,请罪鄂尔奇。上以鄂尔奇为鄂尔泰弟,曲宥之;奖卫,命议叙。乾隆元年,命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敕卫覈议。卫请以营田交诸州县收管,分辖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统率经理。下部如所议。二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赐四团龙补服。三年,疏劾总河硃藻贪劣,藻弟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上命尚书讷亲、孙嘉淦按治,夺藻官,并罪蘅如律。
  卫在直隶六年,莅政如在浙江时。屡奏请审正府县疆界,改定营汛,增置将吏。卫尤长於治盗。盗匿山泽间,诇得其踪迹,遣将吏捕治,必尽得乃止。以是所部乃无盗。病作,乞解任,遣御医诊视。卒,赐祭葬,谥敏达。
  世宗在籓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其在云南,或有餽於卫,卫又令制“钦用”牌入仪仗。上谕之曰:“闻汝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川马骨董,俱当检点。又制‘钦用’牌,是不可以已乎?尔其谨慎,毋忽!”卫奏言:“受恩重,当不避嫌怨。”上又谕之曰:“不避嫌怨,与使气凌人、骄慢无礼,判然两途。汝宜勤修涵养,勉为全人,方不负知遇。”及赴浙江,时河决硃家海,上命中途与河道总督齐苏勒议施工。卫见齐苏勒,决口已合龙,议颇不相协。卫录问答语以闻。会卫族弟怀谨等居乡放纵,卫令淮徐道捕送拘禁,族人腾谤。卫疏言:“臣开罪范时绎,又与齐苏勒不无芥蒂,皆臣本籍大吏,恐因家事心迹难明。”上谕之曰:“时绎不足论,齐苏勒与有芥蒂,或汝礼貌疏慢所致,咎不在齐苏勒。凡审事辨公私最为不易,向日於邻里乡党间先存嫌怨,则又当别论。朕每言公中私、私中公,枢机正在於此。”及在直隶,上复谕之曰:“近有人谓卿任性使气,动辄肆詈。丈夫立身行己,此等小节不能操持,尚何进德修业之可期?当时自检点,从容涵养。”
  高宗南巡,见西湖花神庙卫自范像并及其妻妾,号“湖山神位”,谕曰:“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毁之。 历史上的李卫究竟什么样 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李卫当官》如今正进入一个剧情高峰期,青年演员徐峥饰演的诙谐李卫也深入人心。但是历史上的李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点连徐峥本人也并不是十分清楚,他说自己接戏时导演只告诉他几句有关李卫的历史,“满人,不识字,四爷的家奴,爱骑马,爱收藏小玩意”。 平步青云 李卫是江苏徐州人,他生于康熙26年(1687),死于乾隆3年(1738)年。李卫家庭富有,为此他出钱捐了个监生资格。在康熙56年(1717),李卫出任了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又任户部郎中。到了雍正即位后,也就是康熙61年(1722)底他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因为政绩显著,在雍正2年(1724)超擢云南布政使,3年(1725)任浙江巡抚,4年(1726)兼理两浙盐政,5年(1727)任浙江总督。10年(1732),任直隶总督,直至辞世。 大字不识 由于李卫的官是捐来的,并不是科举出身,所以他大字不识几个。师爷等人起草公文奏章,都要读给他听,有不合意的地方,他就口述修改,而且往往能切中问题要害,对此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总以为有神相助。李卫的过人机智由此可见一斑。 李卫在公干之余喜好听人说书,他最喜欢听一位叫季麻子的说书人讲汉唐故事。每遇到忠贤遭到不平,李卫就会呜咽、愤恨,甚至拔剑而起。 虽然识字不多,但李卫对文人、对文化事业还是非常看重的。历史上记载,他曾出钱修过浙江通志,建过书院,给在读士子以丰厚的膏火钱。在雍正年间,因浙江人发生多起文字狱,雍正一怒之下停止浙江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以作惩处,后来在李卫的努力下,雍正7年恢复了科考。第二年殿试的一甲3名,即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因此文人对李卫的印象都很好。 喜爱武艺 李卫身体魁梧,身高6尺2寸(合今天2米左右),膀大腰圆,臂力过人。据说,李卫的两个鼻孔中间相通,麻子脸,而且麻点有铜钱大小。李卫好习武,召兵设勇建营,专门练搏击拼刺之法。每当捕盗之时,李卫都要身披金甲,亲自登台指挥。李卫还向雍正主动请缨,要到军前冲锋陷阵,雍正批示说,这些事还轮不到你。 不畏权贵 当李卫还是微末小吏时,就表现出一种不畏权贵的刚直。他任户部郎中时,管理银库事务。有某位亲王的属下对于收缴的白银都要每千两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李卫坚决反对,但亲王属下执意要收,李卫就将银柜抬到廊下,写上这是某某亲王的“赢余”,指明是非法收入。亲王闻此大惊,下令停收库平银。雍正也正是欣赏李卫的这一点,即位后大加重用。特别是专门为李卫设了浙江总督一职,全权负责这一重要却难于治理的地区。 狂纵傲慢 李卫也有缺点,就是狂纵傲慢。在云南做布政使时,与按察使张谦不和,后更与贵州威宁总兵石礼哈互相参奏。李卫对上司不敬,私下里呼云贵总督高其倬为“老高”、云南巡抚杨名时为“老杨”。每次弹劾他人,李卫还将奏章向弹劾之人展示。李卫在浙江为官时,每次出门都要绣衣衮袍、声乐齐鸣,前呼后拥,引得人们争相观看。 李卫还曾着力改观西湖景色,他把自己的塑像放在供奉花神的主殿里,甚至在一小神龛内放置了一张他和妻妾们的画像,他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乾隆45年(1780),乾隆南巡时,见此十分不悦,下令毁掉。 缉枭捕盗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在浙江,李卫坚决推行“摊丁入地”的赋役制度改革,清查、弥补亏空及各地积欠的钱粮,清丈土地,修建浙江海塘,成就斐然。其中最有名的是缉拿私盐。清代划分十几个盐区,浙江盐区是其中之一,浙盐在浙、苏、皖、赣四省行销。但清代体制僵化,在浙盐区靠近两淮盐区的地方,不能买就近便宜的两淮之盐,只能吃价高的浙盐,因此导致越区贩私盛行,官盐运销不畅。李卫加强缉私队伍力量,重点打击具有强大组织的大盐枭。沈氏是著名的盐枭,其部下数百名,拥有大船数艘,经常击败官兵,走私气焰非常嚣张。李卫任用韩景琦,与沈氏斗法,终于将其擒拿。 李卫最擅长的是捕盗。当时江南盗贼出没、横行,李卫认为青楼***、酒坊茶肆等是“盗线”,不能禁绝,否则很难跟踪盗贼。他或是命人乔装改扮混入贼窝,或是令已归诚的盗贼暗通情报,每次出击时,李卫都将一锦囊交与将士,定能直捣贼巢,大获全胜。结果江南“千里如枕席”,社会治安大为改观。 李卫与吕四娘、甘凤池 雍正的死因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逃出了官府的捉拿,长大后拜甘凤池为师,学得飞檐走壁的功夫,取了雍正的项上人头。吕四娘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负责捉拿吕留良子孙的正是浙江总督李卫。 甘凤池武艺高强,江湖之上名气很大。他早在康熙时期曾在浙江参加过反对朝廷的“朱三太子案”。雍正时期,又联系张云如等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他们尊奉侨居在海外“吕宋山岛”的“朱家苗裔”为“真主”,准备于雍正8年秋天举事。雍正7年(1729),李卫侦破了这一集团。据记载,甘凤池并未表现出什么英雄气概,而是在李卫的诱逼之下,叩头乞求宽恕,并出卖了同志。后来甘凤池等人被判处死刑。 李卫当官 李卫与田文镜、鄂尔泰是雍正最欣赏的3个地方官,雍正称他们为“模范督抚”。除了他们对雍正绝对忠诚外,主要是因为他们治国的本领。 “为政之要,全在用人。”古今同此一理。在清初,当时主要与民休息,培植民生元气,因此对于“清廉”的要求无疑居于首位。但当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以及初步解决了西北准噶尔问题后,康熙本应及时调整用人政策,不仅要重“守”即操守,也应重“才”,但康熙未能如此,其结果康熙后期“清官”遍地,官员只图清廉虚名,不做实事,甚至***也扮为“清官”,吏治腐败,民生日困。雍正即位后,与李卫谈论用人时,视清官为“木偶”,因此雍正的用人“才”重于“守”,也就不拘成规,不论资格,不重科举出身。特别是李卫,非科举正途出身,但能做到封疆大吏,这在整个清代是不多见的。李卫死后,朝廷赐予的谥号是“敏达”。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李卫为官的一生。
呼唤李卫
  一段时间以来,好几个省级的卫视台都在热演一部名为《李卫当官》的电视连续剧,由于时间关系,对该剧我没有全看,但是断断续续也看了十几集。历史上是否却有李卫其人,我没有考证过,至于其中的故事情节我也只以戏说观之,根本没有把他当作正史加以正视。
  电视剧中有这么一段:李卫当了苏阳县令,四爷(雍正皇帝做皇子的时候)许诺给他30万两银子,让他治理苏阳河堤,为了这30万两银子,李卫追查前任,求告河督贺大人,在岳姑娘的帮助下好说歹说才讨得15万两,偏偏这李卫不识时务,仍然不依不饶,还要求上司继续追加拖欠银两,逼得上司没有办法,不得不和他说了实话,朝廷下拨的银两有二三成用到百姓身上已经不错了,剩下的银两都用来改善衙门办公条件和给官员更换新轿子挪用了。看到这里,不仅李卫不信,就连我也不信官场会如此黑暗,***会如此大胆。 但是5月19日凌晨发生在湖南长沙市湘江决堤一事,竟让我让我看到了和电视剧中极为相似的一幕,惊奇之余,使我才不得不相信我们现在的所谓个别“人民公仆”与那些封建官吏比起来,不仅缺乏为民服务的良知,而且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报道:某市一垸1998年即被列入国家搬迁移民计划,在此难发生之前10年来已经发生3次溃堤决口了。但至今这里却也没有人迁出来。一位村民说:政府每户补偿5万元,但是到老百姓手里只有1万元,结果村民把钱都退回去了,致使这次决堤造成全省436万人受灾,233万人成灾;11.6万人被洪水围困,至于其他经济损失尚不可知。事后又据5月23日晚新华社播发的一条电讯载: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该相关的9名有关责任人分别受到记过、撤职处分.。处分渎职者固然大快人心,但是人们不免要问:“政府拨给每户5万元的补偿,为什么只给村民1万,其余的4万元那去了?”按照《李卫当官》剧中描述的那样,难道那4万元真的被我们的某些公仆改建了“官衙”、更换了“轿子”不成?媒体没有报道,我也不敢妄加揣测,但是村民受灾,国家受损失却是真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难得宝贵的;国家财产是神圣的,作为政府官员,我记得《七品芝麻官》唐成曾经说过:“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也记得我们的某些官员常把“当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口头禅,在这里,人们不免又要问:当地的官员们,你们为民作主了吗?你们造福你们那里的一方百姓了吗?我想也许有人会说:做了,为民作主把村民的安家费挪作了他用,抑或改建了新的“官衙”和更换了新的“官轿”,造福了一方***,却坑了一方百姓!
  戏说也好,杜撰也罢,李卫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小混混,靠着四皇子的简拔做了苏阳县令,他首先想到的是桃花汛来临之前要修好堤坝,保障辖区一方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甚至为了修河银款不惜三番五次向上司催款,比比李卫,时下我们的某些所谓“公仆”难道一点也不感到汗颜吗?孔子曰:为政以德。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试问:这些领导,你们的官德何在?你们治下的民众又贵在何处哪?
  由是,我呼唤为民请命的现代李卫?可是,李卫何在呢? 李卫墓及其挖掘 李卫、字又玠,号恰亭,古彭李氏始祖七公(字正居)十一世孙,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一,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二十二日,享年五十有一。 李卫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既今人言国防部长)兼直隶总督(既今人言北京军区总司令)等职。李卫在职期间,整顿盐务,肃清吏治,平反叛乱,兴修水利……政绩卓著。由于李卫身兼多职,以国为重,积劳成疾,乾隆皇帝遣御医医治无效,病卒后,又派专使前往祭奠,并备抚恤厚礼,将灵柩火速送回家乡,敕令专使长途护送,葬于丰南皇甫楼西、杨家集东赐茔(现江苏省丰县大沙河岳庄村祠堂),谥号“敏达公”,入贤良名宦等祠。乾隆皇帝还亲自撰写碑文,对李卫一生的功绩、政绩进行表彰,全文约三百字。在高大雄伟、透龙雕刻的碑身上刻有“圣旨碑”三个大字,碑文的开题是: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卫。文后落款是乾隆四年十月四日,碑文用汉、满两种文字写成,矗立在李卫墓旁,供后人瞻仰。 时至文革期间,由于受“破四旧,立四新”的影响,当时任果园革委会武装部长的史为锦带领民兵,找到时任岳庄大队书记侯洪亮、主任张凤昌,由他俩领路,于1969年冬把墓凿开。当时,坟头满地,惟有此墓大于其他坟墓好几倍,墓前方(南)立有一块碑,上写“圣旨”,(碑文): 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副都御史、直隶总督、谥敏达李卫碑文: 封疆宣力,邀显秩于生前,纶z酬庸,贲殊施于身后。式稽彝宪,用锡嘉铬,尔原任直隶总督李卫,干练夙彰,清勤素著。始有名于郎署,绩著兵农。旋莅任于监司,欢腾商灶。荐历屏藩之寄,遂膺节之钺荣。两淅抚绥,布嘉献于泽国。三吴督师,留遗爱于江关。载晋官衔,入司邦禁。迨京畿之总制,益失寅,恭耕河务之分劳,克摅诚荩,惟任事之亮天瞻顾,斯奉公之积有声称。自患沉疴,特遣医而诊视,爰领良药。俾回籍以闲居,冀享期颐。何图沦逝,专员赐奠,备赠恤之隆仪。灵榇遄归,敕护持于长路。谥之敏达,荷此恩光。于戏(是),建宅挞之丰碑,龙文丕焕,表勋献于丽藻。马鬣增辉,勋尔子孙,敬,豕庥命。 乾隆四年十月初二日 墓由石灰、青秸灰汇合制成,甚为结实。墓凿开后,墓穴四米见方大小,朝向东南。墓穴内有椴木棺材三口,最东首棺材内有尸骨一具,焚化比较厉害,在头颅处有黄金帽顶一个,在手的位置有付金镯子,根据金帽顶和东为上首之说应为安葬李卫的棺木;在中间的一口棺材内,尸骨焚化较轻,衣服还完好,在头颅的上方着一顶凤冠,身围有一条玉带,棺木上“一品诰命夫人……”等文字还依稀可见;最西边的棺木内尸骨焚化最很,棺木已经腐朽烂。看棺木的焚化程度为一合葬墓,焚化最很的为人亡得早,后又起坟合葬过来的。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陪葬物品发现。 开棺后发现棺木有贵重文物,立即让民兵严加看护,并立即报县,县派当时任文化局长的华凤同带领博物馆工作人员到此做文物清理保护工作,县里也立即向省里作了汇报。四天后,南京博物馆派人来,把黄金帽顶、凤冠、玉带等贵重有重要价值的文物运回南京,珍藏保护在南京博物馆。“圣旨碑”运至丰县存于丰县博物馆,尸骨给于掩埋后立碑以作纪念。(注:原国营丰县果园总场,1985年设一级政府成立丰县岳庄乡,1987年撤乡建镇改为岳庄镇,1993年岳庄镇更名为大沙河镇)
  相关链接:
更新时间:2006-5-10 14:53:00
Copyright 2008-2012
版权所有:丰县大沙河镇人民政府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丰县信息中心命运承载无限可能,我在希望中前行。。。。我的QQ304064939 |
| 文章列表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丁亥年中,余归浔阳,途经汉口,有友相约,故逗留几日。翌日见天稍晴,遂一同徒步江游。是时江雾缭绕,行舟点点,岸柳抽翠,丰草幽幽,于是绕道龟山,攀青苔,随势而上,拨密枝,顺夹缝,曲折逶迤。至山顶,见有街市横贯东西,旁有牌上书两字:天街。天街疏疏,物在人无,唯有茂林森森,阔处极目远眺,天地浩淼,水天一色。对岸高塔碧身,伟岸而立乃黄鹤楼。古人崔灏登楼有感,提笔疾书: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如今想来却也叫绝!于是心潮涌动,兴致盎然,付语:千古豪言留万世,一抹幽魂化轻愁,拢目天涯水尽处,孤舟半叶翩然来。 又一日与友分道,友下宁波我至九江。夜半分别,吾东行寻车,约九时许出发,夜黑道远,极速而行。三更而至,旧地重来犹觉不同,昨日地主今日客,今日沉稳昨日浮,他日长天留烧饼,而今却是挂镰钩,呜呼!浔阳地冷伤客心! 而后同窗依稀而至,前扑后拥,满心欢喜,情绪激越,言语欢快。却忆昨日同座而寡言,相顾而漠然,流金岁月肆意挥霍!想来依旧令人痛心疾首,慨叹不绝。每每绪来,相聚共饮,不醉不休,酒意难挡,遂劲舞而K歌,通宵达旦,犹不疲倦!纵然间,韶华易逝,聚短而离长,挥手送别那些远去的背影。。。 往事已矣,回京后多有碾转,而后工作渐入佳境。行事事诚清而冷静,为人善良而稳重,窃以为有决心有努力有忠诚必成业。空暇时,多为情忧,年华不待,真爱难求,漫漫人生,吾爱何方?
| 2007年09月23日 星期日
21:00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文字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来临.古今往来,人们喜欢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客居他乡的游子,只要默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古绝唱的诗句,定会独对明月抒发悠悠的思乡之情,心里蕴藏多少的乡愁,多少的故人情,皆于午夜魂牵梦萦时沉醉. 分离的爱侣每每念起"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皆会在这个诗情画意的月圆之际,仰首望月遥寄对恋人撩人的相思情愫,让思念伴随着桂花习习袅袅,幽幽悠悠的清香,托秋风送爽至爱人身边萦绕弥漫,深情抛洒源源不断的爱恋. 喜欢月亮纯洁,清冷的美,喜欢月亮清幽如水的温柔光茫,赋予人们安祥与宁静.喜欢在静谧的月色下让秋风轻触心灵深处,让烦琐的心事纷纷洒落满地,心也变得纯粹与空灵. 月亮是如此的明亮.她不象太阳般放射耀眼金辉,只是将自己温柔而娴静的光轻轻无私地清泻到琼楼玉宇,茅屋陋舍,小庭深园.无论是达官显贵或平凡百姓,皆能沐浴明月的光辉,踏着一地的银辉欢聚一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一轮皓月,映照了多少人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古今中外多少的悲欢离合!天上人间,千百年来,如水的月光被人们倾注入了浓郁的感情,令多少文人豪杰为之而吟颂. 月至中秋分外明,眺望当空的明月,不禁感叹光阴如水般飞逝,转眼已是金风送爽. 中秋万家团圆的日子,月是故乡明,让我们共同翘盼着团圆的日期! 明月皓皓,月圆人团圆,心随月儿明.人们的心里对亲人写满了企盼和祝福,亲情、友情、爱情会浓稠再浓稠,在这个节日的氛围中得到了升华!我用心在默默祈祷祝愿!托明月捎上我对朋友们深情的节日祝福! 让我们一齐举杯共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
| 2007年08月10日 星期五
中国各省名字的由来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 2007年07月30日 星期一
月白风夜吼
长草拂履衣
拢目浏旷野
白骨垒森森
屡有棺离盖
活蹦兔数出
转瞬草中没
棺中余鲜骨
或疑死非痛
悠然含笑姿
疾步寻人迹
终夜无应声
| 2007年07月30日 星期一
23:39 生的探究
总是想把短暂通过自己的努力演绎成永恒
总是想将飘渺的虚无经过自己诠释为真实
可代价却是流逝了自己最宝贵的年华
还有我一颗真诚火热的心
而当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时候
我并没有太多的伤感和后悔
一念之间的偏差
是意识的驱使,还是自然的宣泄?
是情感的迷茫,或是思想的叛逆?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方法没有错,方向错了
当古训得到应验的时候
我发现超越平凡的代价
近乎于真理的东西
想颠覆它会让你浑身碎骨,万劫不复
如今我是迷途知返,当即收手
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一笑了之
呵呵。。。
生命,多么可贵的东西
总觉得怎么度过都是一种浪费
看到那些高贵的生命在瞬间灰飞湮灭的时候
我觉得只能崇敬而不能效仿
伟大的死亡,不如平凡的活着
| 2007年06月12日 星期二
| 2007年04月29日 星期日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前言 姓是标志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首要条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每一个成员。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无疑就是一个姓氏悠长、神秘而又扣人心弦的寻根隧道,探讨这种联系的过程不仅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寻根之旅,更是对中华姓氏文化的一次学习和巡礼。而且,对于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而言,我们今人能够直接“看到”并触手可及的那些,除了猿人化石、甲骨文字、秦砖汉瓦、典籍文献等实体文物和载体文物之外,还有一个至今仍然生生不息地繁衍延续着的活化石,那就是人人皆有的姓氏。 据统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已达近12000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正因之,以其为内核的中华姓氏文化才理所当然成为一种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现象,才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因而古往今来,对于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一直史不绝书,尤其是近些年来,“寻根问祖”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涌潮,而寻根的捷径就是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另外,通过姓氏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途径。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也是打开交流通道的最好媒介;探究姓氏蕴含的奥秘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兴趣,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也是从姓氏开始的。为了满足海内外朋友对于姓氏文化的这种迫切需求,我们组织大量专家学者,在借鉴参考同类图书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分析论证,最终推出了这部《中国姓氏地图》。 顾名思义,《中国姓氏地图》的最大也是最突出特点即是以地图的理念立体诠释姓氏的源流、播迁。作为一般地图,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明确无误的指南性,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地图轻而易举地查找到需要查找的东西,本书的“地图”当然也具备这个基本功能。姓氏的独特魅力,文化的博大精深辅以地图般的精确指示,展开一幅五千年姓氏的长卷,让你饱享文化大餐。另外,本书还拥有完备丰富的资料性,尽可能提供给读者更加丰富、全面的信息。精选近千幅图片,从名姓、名人、名地、名事入手,几乎囊括与姓氏有关的方方面面,给读者全新的视觉感受。按图索骥,每一姓氏的肇源地、播迁路线、主要分支、始迁祖、历史名人等跃然纸上,一目了然:无异于带你穿越时空隧道,让你在进行一次饶有趣味的寻根之旅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感悟姓氏文化的精髓。 在体例编排和版式设计方面,本书也不无独到和创新之处。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百家姓》为底本,结合姓氏发展的最新趋势,精选100多个姓氏,既增补了新涌现出的大姓,又照顾到历史上的“名姓”,兼容并蓄、古今咸宜,力争再现姓氏文化的全貌。第二部分考辨姓氏源流变迁,将有关姓氏文化的趣闻轶事娓娓道来,让你耳目一新,既学习了知识,又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体验。我们相信,中华姓氏文化还是第一次以如此面貌呈献给读者。 作为“中国文化地图系列丛书”的一种,本书虽然拥有上述诸多优点,鉴于能力和水平之限,不足和遗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朋友不吝指正。 第一部分:《百家姓》中第一姓赵《百家姓》中第一姓(1) 翻开《百家姓》,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赵钱孙李”,赵姓为什么能在《百家姓》的五百多个姓氏中位居首位,成为《百家姓》中的第一姓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编订的,而宋朝是宋太祖赵匡胤创立的,既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赵姓居《百家姓》中的首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可见,赵姓作为帝王之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为显赫的。但是,赵家天下的结局似乎过于悲惨,先有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后来南宋又被蒙古人所灭,整个赵宋王朝彻底崩溃。 一、周穆王赐赵城,因邑为姓 赵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据历史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驯马和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爱。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赐给造父赵城(在今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由此,中华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赵姓形成。 此外,在赵姓发展史上,因帝王赐姓、冒姓,或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二、两度立国,名人辈出 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孙叔带因受排挤,率领部分宗族投奔晋国,而没有迁往晋国的赵氏宗族仍居住在赵城。从此,赵姓不但在晋国扎下根来,而且逐渐昌盛壮大,“三家分晋”后所建立的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被秦灭亡后,赵姓出现了两大分支——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赵国末代君王赵嘉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赵悼襄王之子赵迁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其后裔在汉时又自房陵迁居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赵姓另一支派——涿郡赵氏。此后赵氏又不断向外扩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到了宋代,随着赵姓王朝的建立,赵姓的地位更为显赫,且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宋朝时300多年,有18位赵姓皇帝。 赵姓中不但出帝王,而且贤士名人也不少,是一个声名显赫、人才济济的姓氏。帝王有赵武灵王雍、南越国王赵佗、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等;名臣有平原君赵胜、宋宰相赵普等;将帅有战国时的名将赵奢、三国时蜀国被先主赞为“一身都是胆”的赵云等;文人有著名的书画家赵昌、赵孟、赵原等。此外,赵姓中还有一些特殊人物,如“纸上谈兵”、祸害赵国的赵括,“指鹿为马”、搅乱秦政的宦官赵高,以色媚人的汉宫皇后赵飞燕等。 三、赵姓名人 1.汉宫飞燕 赵飞燕是歌舞伎出身,被汉成帝看上后进入汉宫,备受宠爱。传说赵飞燕自幼聪明灵巧,精于气术,体态轻盈纤细,行动轻柔飘逸,可掌上起舞,故称之为“飞燕”。 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随后也进入汉宫,也被封为婕妤,两人的显贵程度超过整个后宫。赵飞燕恃仗成帝的宠爱,在汉宫专横跋扈,祸害其他嫔妃。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六月,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更加骄奢。成帝还专为其妹合德修建了一座昭阳殿,对她极为宠幸,称其为“温柔乡”,并说:“我就老死在温柔乡算了,决不能像武皇帝还要去寻求什么白云仙乡!”昭阳殿耗费巨资,用朱红色粉饰庭院,殿中用赤墨漆涂饰,四壁均镶嵌黄金,台阶为汉白玉。殿内陈列着蓝田璧、明珠、翠玉等名贵饰品,这在后宫是前所未有的。 赵飞燕长期未能生育子嗣,害怕自己皇后的位置受到威胁,因此急于求子,开始与多子女的侍郎、宫奴私通,整个汉宫一片***。成帝有所耳闻,但在赵合德的解释下,很快就当没事发生。赵飞燕更加荒淫无度。她还时刻关注后宫,发现有后妃怀孕就将其杀死。一时间,后宫之中不少妃嫔离奇死亡,人心惶惶,谈“孕”色变。 成帝40多岁时,仍无子嗣,便立侄子定陶王为太子。公元前7年,成帝在未央宫突然去世,民间传说是赵飞燕二姊妹的***使成帝纵欲身亡的。皇太后派大臣调查,赵飞燕二姊妹无奈,自缢身亡。 2.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 赵匡胤是北宋王朝的创立者,即宋太祖。他祖籍河北涿州,属涿郡赵氏后裔,是一位文韬武略兼而有之的铁腕式明君。***诗词《沁园春·雪》中所说“唐宗宋祖”之“宋祖”指的就是赵匡胤。 公元960年,契丹入侵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奉命带兵迎敌,驻扎在陈桥驿。因“主少国疑”,民间传言“出兵的日子册立天子”,所以军士们全副披挂,来到赵匡胤寝门前呼喊:“诸位将帅无主,愿意拥立太尉做天子。”赵匡胤未及开口,众人就一拥而上将他抬出来,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喊“叩见万岁”,拥立他为皇帝,这就是“黄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