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夏称为修真之龙的传人人?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字体大小:
[转载](杂谈)华夏·中华·中国三个不同概念
(2011-05-02 09:38:44)
标签:
分类:
原文地址:
作者: 儋耳游子(叶落) 【导读】 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华民族”?我看许多人不见得清楚这个概念。日本史学家说中国历史上曾两次亡国。第一次指灭宋建元,第二次指灭明建清。他们还有个提法,即“大和帝国”。那么,到底宋、明两朝算不算亡国呢?如果按照日本史学家的说法,“大和帝国”(囊括中国、朝鲜等国在内)成立的话,后果会如何呢?最终是日本灭了中国,还是中华同化大和?这是个值得玩味的问题。我想,要回答中国是否有过“亡国”,你得首先弄明白这个“中国”的概念不可。目前,我国有个特殊“国情”,有个“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旧中国”-----中华民国并存于世界的问题。其实,中国的概念是很含糊的。我们总是说,我国“自古以来”,这个“古”从什么时候“自”起?这就是笔糊涂账。海峡两岸所谓“一中各表”又怎么个表法?这些也是个没有理顺的问题。我国的史学家们学富五斗,学了那么丰厚的史学知识,面对这些亟待重新认识的重大问题,却装疯卖傻,时至今日也没有找到一个科学的、让人信服、明确的,谁都能接受的说法。“国庆”有人说是“祖国生日”?即,把1949年说成“祖国生日”。按照这个逻辑推论,那么,宋、明与民国,算不算“祖国”?我认为,且不是逻辑混乱,概念不清,这里有许多矛盾问题,人们往往无所适从。不问则罢,问起来都说不清楚。真的。故且重修本文示众。但愿给你点启发与知识。 (一) 问题的提出。日本史学家咬定: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曾两次亡国。第一次,指灭宋建立元朝。即:宋帝国末年,战乱四起,北方的蒙古金帐汗国势力不断扩大,东北至鄂霍次克海、西至基甫罗斯、南到中国南海、北到西伯利亚,华夏民族也在蒙古铁蹄下亡国了,历经十五代皇帝,一百六十三年,被蒙古人统治,对于强悍的侵略者——蒙古,我国人民无力抵抗,沦为亡国奴;第二次,指的是满朝灭明建立清朝。即:北方的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族(后称满族),当时,势力范围在东北亚一带,建国为“金”,后改国号为“清”,是一个部落酋长国,马背上的民族,于明帝国末年入侵中国,灭明帝国后,将“大明帝国”改称“大清帝国”,华夏民族再次亡国,又被满人统治了二百六十余年(1644年—1911年)。侵略者(有称征服者)于1912年被中国人民推翻,华夏民族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中华民国,中国人终于结束了长达二百六十余年的亡国奴生活,有了自己的政府。按照日本学者的说法:满人被推翻后,事实上处于无政府状态,满人大量流亡国外,中华民国政府并没有归还满清侵占的别国领土,后来居住在日本列岛的和人、琉球人,借助当时中国内战和政府政局不稳,以种种借口侵占了满州(原满清的东北),后来1937年9·18发动了正式的侵华战争,建立了以溥仪为皇帝的“满洲国”(注:当时许多国家,包括前苏联都承认满洲国)。 按照日本史学家的说法:俄罗斯占领的不是中国的领土,只是满清的领土。依据是,当时中国人都已经亡国了,哪有什么领土呢?!满人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外兴安岭、黑龙江以东和库页岛让给俄罗斯,也是满人的无奈之举,中国怎么能替满人索要土地呢?满人领土的丧失与华夏民族没有任何关系。反而,中国却没有归还原蒙古国南部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提出:“试想,如果当年侵略中国的,不是满人而是日本人,灭亡了中国后成立了“大和帝国”(“和朝”),那么,它的领土面积将包括今天的日本列岛、韩国、朝鲜、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等国,如果某天日本人被推翻了,韩国、朝鲜、日本列岛、菲律宾等国被帮助中国赶走日本的盟国占领并归并到它的版图,中国还要向盟国索要吗?显然不能,但中国为什么就转不过这个弯呢——蒙古人、女真人与“和人”(日本人)有什么不同,都是外族入侵,都是华夏亡国”。换句话说“新官无法理旧账”。 嗯,
如果我们按照一般世界惯例看,日本史学者的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明、清,两朝都是外族推翻汉族中原政权后建立起来的王朝。客观的讲,中原帝国无力抵抗,原先人民沦为亡国奴,这是事实,也真是要正视,这不是爱国不爱国的问题。如果日本学者提出的观点成立,显然具有颠覆性,即,它无疑对传统的“中国”概念是一个强烈的冲击;如果日本学者的观点成立,将彻底改写“中国历史”!因为,这个观点直接涉及到了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才是“中国”?二是,中国历史上两度发生的外族入侵,算不算“亡国”?请读者注意,要回答这个问题,光从国家形态变化上看问题是不够的。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解决个问题:“祖国”与“国家”概念有什么不同?卢梭是个著名的流亡者,他曾经写信给朋友说过:“组成祖国的不是城墙,不是人,而是法律、道德、习俗、政府、宪法和由这些事物决定的存在方式。祖国存在于国家与其民众的关系之中。这些关系发生了变化或者没有了,祖国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它已经死亡了”。 换句话说,文化消亡了,法律、道德、宪法、习俗没了,就等于祖国不存在了;如果这些依然存在,国家并没有灭亡,只是政权交替,亡朝罢了。这个道理就如同“爱国不等于爱朝廷”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考量中国究竟是不是亡国,必须从我国的民族结构,和民族文化传承,及国家主体生命来说起。你要说亡国,从国号上看,从主政的民族外来这点看,似乎是亡国。毕竟,它和一个国家内部,民族间的战争纠纷有所不同,它涉及到了外来民族的侵略,尤其是统治者身份不同,即,国家主权的颠覆,有个外来民族更换易主的问题;但,你要说没中国未曾有过亡国,也没亡国,因为看上去国家的统治者被外来民族替代了,国体政权支柱被颠覆了,但外来民族文化则被侵占国原有民族文化同化掉了,被侵占国其文化的本质没有因为占领而根本改变!只是政权形式上易主,好像一家酒店产权转移,换了个新主人罢了,并没有像侵入罗马的日耳曼人那样,揿起了根本颠覆湖床的怒涛,原有文化被转移融合,相反,外来文化被同化消融。北京文化的多元现象,最具代表性,充分证明了这点。归根结底,就是没亡国!特殊就在这。这要看你站在那个视角看问题了。 纵观日本史学者的论述,他们偏偏忘记了非常重要的、我上述阐述观点的二点依据: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同化力;第二个是“中国人”的概念。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不只是蒙古族与满族入侵,还有过好几次大的外族入侵,如五胡乱华。五胡何曾乱?元人入侵,满人入关,都是以入侵开始,以互相融合而告终。蒙古族、满族,最后都被同化得无影无踪。你以清朝为例,清朝基本上是明朝体制的延续,没有太大的变动,到了清朝末年,除了皇帝和几个大臣以外,除了那条辫子象征满人以外,还有多少原汁原味的满文化依存呢?基于这点,我就敢说,那怕日本大和民族在中国这块地皮上建立所谓“大和帝国”得以成立的话,最终的结局也是相同的,犹如一把盐巴撒到大湖里无影无踪------蒙族、满族,变成中华56个民族-----大和民族进来的话,无非是变成中华57个民族之一!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人是逃过一“劫”了,今天这样讲话?试问,当年征服了欧洲大半的蒙古族,侵入中国(那时候的所谓中国并不包括蒙古)建立元朝后都落得个犹如一瓶墨水倒进大湖,被彻底消融这个下场了,你区区岛国几个屁民-------日本大和民族比得上当年的蒙古族强大吗?元朝,清朝最终都没了,还“和朝”?呜呼!真是这样!我们许多人没看到这点。忽视了中华民族的同化能力,也混淆了国家与祖国的概念。 你别说我奇谈怪论。本来道理就是这样!打仗死那么多人干啥,不打了。我就依照你日本学者的说法,把今天的日本版图并入中华版图,或说把中华版图并入日本版图,把两国改为“大和”国得了,什么名称无所谓。你说到底谁亡国?日本大和民族在这个众多民族当中,是不是“大和国”的少数民族?肯定是!我们要正视一点:整个地球,不论哪个经度上,都有自己抢来的土地。任何国家、主权、领土疆界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都是历史演化、时代变迁、人民意愿、政权较量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什么地区是“自古以来”恒古不变的。今日中国版图和疆土,在过去的数千年中,演变也非常多样。我国西藏就是元朝的时候开始并入中国版图的,是蒙古族弟兄给咱中国“挣”来的地皮。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岛国,日本学者的思维没有多民族共融国家学者的那般思维,不像咱们有过这种多民族并存经历,所以他们看问题片面。加之,它的特殊在于它没有与其它国家有陆域边界线。日本人发迹,内靠维新,外靠侵略殖民,中国还是这种侵略的受害者,二战结束前日本在东北所谓“满洲国”工业产值就大于其本土产值。问题在,如果蒙古民族和满族原先属于“外族”的话,华夏民族的汉族政权是两次亡于外族入侵,这个没错。但不争的事实是,后来与整个华夏民族融合了,相当于“入股”溶为一体后,这两个民族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和日本北方四岛被前苏联占领,人口全部迁走不同。 这里要指出,日本学者偷换概念,他们只提“华夏民族”不提“中华民族”。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一种阴谋。华夏民族与中华民族的概念,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多民族的统称。但,华夏民族提法在前,当时没有包括东北部分。日本一直把东北境内的中国人称为“满人”,把内陆的中国人称为“支那人”。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其中包藏着日本人的祸心。我们不要上当把“中国”仅仅理解为汉族的中国。日本学者认为,当时“中国人”已经亡国了。这话不对!我国是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但不等于就是汉族的国家。它和单一民族的日本不同。你日本人可以成为大和人,但中国人不但是汉族人。别拿你日本人的思维来作为逻辑推理“中国人”。对吧。一直以来,不少人推崇以汉服作为中国的“国服”,这种提法是明显带有歧视性的。中国不是汉族一家的国家,它囊括56个民族,华夏民族就是中华民族,满族融入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中国,就是满族的代言人,它没有权力索要被侵占的土地,谁有权力索要?别以为华夏民族就是日本单一的大和民族。这是两个不同概念。我们也不要以为中华民族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就把中华文化理解成儒家文化啊,中华文化不仅仅是儒家文化,还包括其它文化。有孔子,还有老子,墨子,韩非子等。孔子的祖先是不是汉族,还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中国社会历久不变,说它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即,国家社会的主权支配地位和国号变化罢了。早在四千年前,中国已有文化,自从汉朝以后,儒学基本成为中国文化主流,一直延续至今,与其并时而开放过的文化之花的民族,无不零落消亡;只有它一条老命直活到今天,文化未曾中断,民族从未灭亡,在这三四千年中,不但活着而已,中间且不断有文化的盛彩。 中国文化造成我国同化能力相当强,历史上只见它一次又一次同化了外族,而没有谁从文化上征服过它的事。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特殊现象,你怎么可以割断文化上的这一现象,以“国号”的更易去证明其“亡国”呢?这种说法十分幼稚。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文明,就像一个平静的大湖,千百年来几乎停滞不动。这也正是中国落后于当代世界的根本原因。别忘了,当古代西洋文明没落以后,于中世的黑暗时代,历史的本流处于干枯状态期间,中国文明的大湖反而出现了最汪洋的全盛时代。在第四世纪北方侵入来的所谓五胡蛮族,不久也被这湖水所吞没而同化了。这些蛮族在北方建立了十六个几乎完全与中国文明相融合的国家,在晋朝灭亡后,约有一世纪半南北朝时代的战乱之间,与南方诸国相竞争相混合。到了第六世纪末叶,中国又渐渐统一与隋朝了。 其后三百余年间隋唐两朝的治世,使中国成为了当时的世界中最安定的文明国,达到繁荣的绝顶。那破坏于秦而复兴于汉的儒学,在这期间大为发达,产出灿烂流丽诗文;佛教也因为与印度直接交通输入而广泛普及;各流各门的钟楼伽蓝耸立于一切深山冷谷之内;幽雅庄严的佛像佛画把当时美术的显著的进步流传到今天。就社会的全体而言,并没有产生什么本质的进步和有过根本的变化。中华民族的经济生活,依旧一点没有脱离古代以来的旧套,在丰饶肥沃的大平原里保守着那祖先传来的农业生产力所生的社会制度;中国人安然的在这种静稳的范围内过活。商业与货币虽然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并没有像古代希腊那样在社会内获得重要的地位。在这个万物宽裕而悠长的巨大社会里,市场上物物交换,还流行得很广泛。这里并没有农奴制度,连兵农的封建的阶级差别,也不甚明确。哪怕到了唐朝末年,虽然有了与阿拉伯的海上贸易通商及基督教的的输入事件,也没有形成推动社会变化的气候,连以前北方蛮族的入侵一并在这沉滞的人类大湖里所揿起的那样表面的波纹也没有。 成吉思汗(注:称号的本意是指“大海一般,权力无边的王者”)是个征服者,他指挥的蒙古骑兵到他临终时也不过12·9万人,其中的5/6归幼子拖雷所有,长子术赤占领俄国南部,部下实际只有4000人,他却无情地侵入从东欧到朝鲜的几乎所有文明核心区,建立起迄今为止幅员最为辽阔、也是史上唯一一个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大帝国。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的儿子,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任大汗,将帝国的版图又扩大了一倍。他们兵进欧洲,入侵俄罗斯、波兰和匈牙利。当他们即将把维也纳摧毁时窝阔台突然驾崩。按照蒙古帝国的法律,当汗王驾崩后,所有的首领都需回蒙古重选大汗。要不是这条律令,恐怕就没有今天的欧洲了。蒙古族侵入西亚和中东欧洲对于他们来讲,属于缺乏吸引力的贫穷多山的地区。他们最主要的目标始终是富饶而肥沃的中原大地。后来在忽必烈率领下,他们夺取了中国的南部,把宋朝灭亡,建设了连接欧亚两洲的一大蒙古帝国;这诚然是流入东洋史上中国文明的大湖里的外来蛮族的最大浊浪。然而也仅仅是浮动于这悠久的大湖水面上,并没有像侵入罗马的日耳曼人那样揿起了根本颠覆湖床的怒涛,不过一百年光景,在十四世纪中叶,又被中国的原住民族明朝所灭亡了。满清入关也不过三百年,其结局不也一样被吞没、被同化消化掉了么?更有一事可说明:犹太人的民族个性最强,世界有名,他们亡国后四处流浪,竟然仍保持其遗风故俗,数千年不变不改。但是他们虽然在任何国度内总不同化于人,唯独到中国却不自觉地大为同化了。明清两代居然有应试做官者。河南开封城内俗称“青回回”又名“挑筋教”者,就是他们。以至于西方人说“中国几乎是一切原则的例外”不无道理。 从文化的层面看二千年来的中国,只能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一个具有松散政治形态的大文化区,和历史上的西方各国不同。中国文化始终没有变化,受外来文化影响,以至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以至于世界史学家都很难判断二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属于什么社会,难于判它为某阶段。象冯友兰给中国历史断代,他把上起周秦下至清末,只划分成两大阶段都有争议。研究中国民族性的世界其它学者都说,中国与西方有一根本不同点:西方认为个人与社会为两对立之本体,而中国则以家族为社会生活的重心,消纳了这两方对立的形势。道理很简单,中国就好象这一幢楼,楼的主人换了,住户还在并不等于楼也灭了不存在了。作为楼的主人,你可以代表楼“讲话”但这毕竟是阶段性的。楼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你的存在。中国的历史就是不断的“改朝换代”延续到今天的。这就是帝国在前进道路上所付出代价成本之一,即,发展速度缓慢,无法与世界先进文化同步并进,造成我国自16世纪以后落后世界,总是一些挨打、内乱的历史,腐败、落后的原因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的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共有56个民族大家庭 ,其自具特征,自成体系,成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未曾中断。你看早期的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文化,不是或已夭折,或已转移,就是失去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有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翻开各国社会形态发展史,找不到象中国这样自秦代至鸦片战争二三千年来文化传承不断,社会形态不变现象的,以至于许多中外历史研究学者都感到迷惘。这也正是中国长期以来封闭落后,民主发育迟缓,不同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作者把中国社会历史人为的割断成几截来说事,这样的说道不可笑吗?蒙古最早一开始即金朝的下属,他们称及金国人为汉人。蒙古原本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难道不是这样吗? 根据日本学者的说法所提供的历史地图看,隋朝没有山东和辽东。试问,它怎么出兵朝鲜?隋朝地图不包括西安、洛阳、扬州,当时的隋炀帝是在“国外”做皇帝?山东的起义军怎么攻打朝廷?唐朝不控制西域李白怎么走到长安?这个地图哪个国际历史界公认?如果秦朝没有四川,它的官员怎么修都江堰?日发动正式侵华战争是1937年7月7日?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对此我认为,我们过去所说的“八年抗战”这个说法是其实是不够准确的。日本侵华应当从日本侵占东三省开始,抗日战争应该从日本侵华那天开始。(你不承认这点,意味着你否认抗联抗日,意味着你默认日本人搞的“满洲国”合法存在!我到今天始终就不明白为什么提“八年抗战”这个错误提法。难道蒋介石说了算吗?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承认满洲国,这本身就是出卖中国的行为,是十分错误的。所谓“满洲国”实际就是中国,其皇帝就是原来统治中国的溥仪。他与他的祖先没入关前不同。实际和今日的台湾“总统”一个道理。你打败仗了跑回你老家,跑到另外一个地方组建政府,不等于国家分裂。满洲国当年也有几个国家和它建立“外交关系”(包括前苏联),如同今天台湾也类似,难道有几个小国承认就合法了吗?就不是中华民族了吗?那不对!) (二) 要回答中国历史上有无亡国历史,当然首先得清楚第一个概念,什么叫“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从什么时候算起。在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一个邦国是以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城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那时候的所谓“中国”,即“中央之城”,或者“中央之邦”。由于那里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成为“国中”“土中”或“中原”。“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上(1963年出土)。它的出现,与东亚大陆最早的王权国家(或王朝)的形成是同步的。“中国”一词在东周时期成书的《尚书》和《诗经》等书中也有记录,是周公教导他的弟弟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的训告之词。但那个中国指的是关中至洛河一代的中原地区。诗经中指的也同一意思。甲骨文中有发现“中商”,其含义与西周时代的“中国”大致相当。
到了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的“华夏”做注释的时候,是这样写的:“华夏为中国也”。这就是“中国”这个词的最早来源。在他的心目中,“华夏”就是“中国”的同义词。因为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自称“华夏”在先,他们把边境人民称为“蛮”、“夷”
“戎”、“狄”,华夏位居中央,所以,便称之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孙中山先生口号里的“鞑虏”就是指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他是以汉族为中心哦)第二个概念:所谓“中华民族”概念。它的产生,最早是梁启超提出来的。他考虑到中国由多民族构成并且日益走向融合的状况,便将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英文“ethnicgroup”译成日文的“民族”相组合,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说,以此来包含国内各民族。中华民国建立后,首任总统袁世凯便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意在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这个概念也就被全国接受了。后来,孙中山觉得“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是,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孙中山的提法为后来新中国汇集56个民族共组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了理论前提。就是说,“华夏民族”或者“炎黄子孙”提法,仅仅是认可黄帝为先祖而已。把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说成是“炎黄子孙”还是以偏概全,缺乏科学性的表述,严格说是不利于国内多民族团结的。“ 综上,我们不难明白,我国的历史很悠久。西方学者把秦朝至清朝的二千多年,称为中华帝国时期。因为从秦朝开始有了皇帝制,而此前的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不过是“王”,而不是皇帝。西周与东周(春秋战国)的封建体制下,作为政治上的“共主”的周王,通过诸侯对王畿以外的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春秋战国时代就没有明显的“国界”,只有“邦界”)。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由皇帝直接统治全国所有的郡县,直至乡村。这种制度与帝国体制的建立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说,在秦朝以前,是没有“中国”国家这个概念的。从秦朝开始,到满清这一段,应当算是“中华”。所谓的“华夏”就是囊括夏商周三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即,今天的“中国”谓称,有两个涵义: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中华民国”的简称。准确的说,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应该是“中华民国”的简称(CHNA.CHA是通行世界的“中国”源于中华民国)。至于你说“中国”从什么时候算起?就应当从中华民国算起。华夏、中华、中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三个发展阶段。这不是一笔糊涂账。就好像你说中国有多少年历史一样,那才是个糊涂账。有说三千年、四千年、五千年。没有统一过。我国领土疆界与世界各国一样,自古以来演变非常多样,政权的更替和国号的变化更是多样。如果你一定咬住“中国”这个词,从最早出现在典籍上算起,就是从唐代计起。这样说要挨骂。那好,记得秦朝开始把“相邦”改为“相国”,我国的大一统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中国应该从秦始皇统一算起较合理。 为了区别开来,我们就把中华民国称为“旧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新中国”。不管你怎么说,新也罢旧也罢,“中国 ”就一个。当今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解读则不同,概念之所以混乱,究其原因就是让“新中国”的提法搞模糊了。习惯上我们为区别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对前政权,我们称之为旧中国,即把国民党时期的“中华民国”称旧中国;把后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叫新中国。严格说,这样的称呼并不科学。中国就是中国,中国的历史可以根据不同的朝代划分,但根本就不存在新旧的问题。尤其是结束封建社会之后,所谓“新、旧”社会,实际上还是同属于一个历史时期,只是政权更替,执政党更迭,为区别于政治大事件便于称呼罢了。如果“新、旧”的提法成立,历史当然从旧的,即从“CHNA.CHA”算起,这一来只能说明“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了。难道不是吗?这个逻辑推论是合理的,但谁也不接受。中国的历史难道仅仅从中华民国算起吗?所以我认为,这里有毛病!“新”的政权的成立,意味着“旧”的政权已经作废,不复存在。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新、旧中国”的区分,这是个误区--新的取代旧的还是一个中国。你看清朝换了多少个皇帝,改了多少个国号,国家始终就一个:满清国。中华民国也罢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罢,不就是个国号名称吗?值得一提的是,***取代国民党取得执政权后,让美国势力干涉,没有在联合国及时的取得合法席位搞复杂化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地位后,很大成分上就意味着国民党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在野党。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已经进入民主社会,大陆和台湾制度背景不同,一时间无法理顺两岸关系,那就留待以后大陆也进入真正民主社会后由下一代人去逐步解决了。 其实,美国、日本等世界大部分国家也有两党之争,不也存在轮流执政现象吗?共和党,民主党不管哪个党上台都是美利坚合众国,不会分“新美国”“旧美国”!就中国人多事,爱内斗才这样。试想一下,如果过去1949年,咱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推翻国民党后照样称原来的“中华民国”的话,能有今天台湾海峡两岸为“一中各表”,一个中到底指那个“国”而争吗?***取代国民党,无异于共和党取代民主党,美国还是美国。***取代国民党执政,国家还是原来的国家!内斗的结果是同一个民族互相残杀,死伤无数,国土丢失,代价惨重!有例是被前苏联斯大林钻空子,蒙古跑出去了,西藏与印度交界也不见了一块,咱的海棠变成公鸡,1949年后我国版图减少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换句话说,国民党输掉的不仅仅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权,还包括多个台湾面积的土地啊;内斗的结果是被日本钻空子,在战争赔偿问题上捞了便宜;内斗的结果今天台湾极力扩展外交空间,大陆打压其生存空间,被一些非洲国家看好这点钻空子打“中国牌”,左右逢源捞援助得好处,且不说两岸之间结下的心结不知需要多少年才能打开,搞得我们的外交辞令是动不动一句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这几乎成了我国处理外交关系的一个砝码。泱泱大国去乞求别人的承认? 如果两岸统一有这事吗?一听这话,我顿时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有种耻辱感。一些聪明的弹丸小国利用这点,今天和大陆建交,明天又断交去和台湾建交。明明一个中国却被别人利用了我们的不和。日本人战后感激蒋介石就在这。以至于我国和日本重新建立邦交的时候,还谈到战争赔偿问题,我们还是“新官理旧账”尊重过去。历史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平心而论,国家民族的利益,远远高于政党的利益。***也罢,国民党也罢,不就是个“执政权”的问题吗?如果国共两党团结,有这个空子被别人钻吗?外族入侵给我们造成的损失,远远没有族内彼此内斗消耗损失大!算算这笔账吧。祖宗留下的财产都因为两党不和“打架”折腾弄丢了!当年重庆谈判如果达成两党和解,也就不存在三年内战,中国早就是个民主国家,早就是个世界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了。这点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今天历史已经走入21世纪,国共两党第一、二代领导人早已经作古,昔日党派之间的胜败,领袖人物之间的个人冤仇和意识形态之争都已经是昨日黄花。所谓“两国论”是“特殊国与国”的“两国论”,是介于统独之间的言论。所谓“特殊”就是指“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承认。“特殊”也指“中华民国”在联合国没有席位。一中各表的“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既各自独立,又互相重叠的“国与国”。大陆有一种“我是国,你不是国”的思维,不允许台湾说“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并视之为台独言论。台湾能否反过来说,大陆有“陆独”言论呢?拳头大就是唯一合法政府,拳头小就不是。这样有点说不通。那种拳头小的只能归顺拳头大的,明显的是封建思维,不是民主思维。“我是你的,你是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大陆与台湾“一中各表”的涵义。如果把“两国论”理解成“一中各表”,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统一谈判了,哪有台独的问题?两岸有各自的“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国共两党要跳出过去国共之争的历史情愫,一切以民族大义、两岸人民福祉为标准,以一种全新的、不同角度的超前思维来看待和处理两岸关系完成祖国统一了。 封建社会我们的祖宗----君主老是骄傲自大,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民族的概念,自以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天底下都是他的“皇土”,外国使者来访都得要求人家跪拜就在这。在国界问题上始终没有明确过。真正理顺国与国边界,还是改革开放后才得以基本完成的,许多人忽视了这点。尽管如此,那只能说是亡朝,不能说是亡国,毕竟,我国情况特殊,和世界其它国家一度亡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只要中华文化这条脉不断,李登辉也罢,陈水扁也罢,马英九也罢都不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这个基本事实。1996年,李登辉以54%的高票击败另外三组候选人,成功当选台湾第一届民选总统,他在就职演讲中说道:“我们已经清楚的证明中国人有能力施行民主制度,运用民主政治……今天的这个庆典,不是为了庆祝任何一个候选人的胜利,不是为了庆祝任何一个政党的胜利,而是为了庆祝我们两千一百三十万同胞追求民主的共同胜利,是为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自由与尊严,在台澎金马获得肯定而欢呼。”我们把“台独”这一条罪状扣他李登辉头上。其实李登辉本人对“台独”这个说法颇为不屑,他认为台湾早就已经实现了主权的独立,这是一个既成事实,事实不会因他人承不承认而有所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李登辉会在99年提出大陆和台湾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为什么要加上“特殊”两字,而不直接说是“国与国”呢?因为李登辉不仅不愿维持两岸分裂的现状,恰恰相反,他才是真正为和平统一做出了建设性努力的人。我始终就不相信台湾能整出个第二个“中国”! 何况,台湾人原本就是中国人,能有今天,其“原始资本”是从大陆搬运过去的,“创业者”的蒋家父子都是大陆过去的,否则的话那里来的一九六三年,台湾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一九六八年增长率达到223%,居世界首位。东欧苏联解体,都是因为民族不同,闹的独立才分野,台湾不存在这个问题。事实上,台湾从来就没有脱离过中国,只是台湾当局不接受大陆当局提出的香港模式的所谓“一国两制”罢了;现实的存在原本就是一国两治。所以也就不存在“祖国统一”问题,论说不“统一”只不过是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有两个政府,即一个国家两块政府招牌。台湾是个民主社会,香港虽说“一国两制”社会范本,实际香港并不是民主社会(没普选没标志)台湾不接受当然是可以理解的。等到大陆今后也进入民主社会,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大家都赞同“九二共识”那就好,别闹分离别动武,都是炎黄子孙。衷心希望海峡两岸能签订和平协议,维护国家利益,不统但别独,不独就别打,留待更聪明睿智的下一代后人去处理这道历史难题吧。 中国历史上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今天已经不是过去。我们也要客观存在的“正视现实”,就是不要回避中华民国(以下简称ROC)定位的问题。台湾蓝绿的最大公约数是ROC,台湾的政治人物没有一个敢讲ROC不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自称的“ROC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是属于“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范畴,也就是“九二共识”的范畴。
一个中国原则,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PRC)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方面不接受大陆对外反复强调的一个中国原则。在“九二共识”基础上,2005年连战以国民党主席身份,登陆展开破冰之旅。“九二共识”,指的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大陆方面的“一个中国”指的是“PRC”(覆盖台湾地区),台湾方面的“一个中国”指的是“ROC”(覆盖大陆地区)。而实际上,PRC只对大陆有管辖权,ROC只对台湾有管辖权。从1912年到1971年,ROC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时间将近60年。从1971年至今,PRC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时间将近40年。两者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时间相差20年。现在PRC在国际上代表中国,而回到国内,PRC与ROC是同时存在的。1971年ROC自动退出(不是被赶出)联合国。当时***和蒋介石都不同意中国分裂成两个国家,就这样在联合国一进(PRC)一出(ROC)。当时美国想把中国分裂成两个国家,如果ROC不退出联合国,就有可能出现PRC与ROC并存于联合国。2008年为了总统大选,民进党举行“入联公投”,国民党不得不跟进举行“返联公投”。马英九说,若将“返联公投”与民进党的“入联公投”同等看待,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国民党的“返联公投”是“维持ROC台湾现状”;民进党的“入联公投”是“打破ROC台湾现状”。现在国民党执政的台湾不再要求重返联合国。冷战时期的东德和西德,曾经是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这并不妨碍德国的统一。现在的南韩和北韩,也是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最终也会统一。假设大陆与台湾从1971年开始暂时分裂成两个国家,也不会妨碍两岸的最终统一。 现在形势不同了。因为大陆大,台湾小,(不像东西德或南北韩,势均力敌),也就不可能出现“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局面。国际上承认PRC,国内承认ROC,也许是个折衷妥协的办法。ROC定位问题,是不能模糊处理的。正视ROC在台湾存在的现实,是尽早建立两岸政治互信的极其重要的步骤之一。管辖权在台湾的ROC的重要性非同一般:除了在联合国没有席位外,具有一个主权国家所有的特征,并且已经告别威权统治、进入民主化的正轨。两岸本着“对等、尊严”的原则,在“九二共识”(隐含一中)基础上,进一步互相承认(PRC与ROC),就可以加速两岸统一的进程。PRC+ROC=?也许***就两个字“中国”(China)。敏锐的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应该看到,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商业的发展和武器的进步使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多地成为一种“没有硝烟的另类战争”:贸易战争、资源和环境的战争、高科技和管理的战争等。这些“没有硝烟的战争”正越来越决定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亡国不亡国,不止是过去的概念了。国家的概念弱化了,欧盟就有27个国家,尽管它们仍然拥有不可剥夺的主权,但各国同时又交出若干外交、国防以及管理各种传统的国内事务的权力给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委员会的统一运作下,欧盟内“国家”的地位被弱化了,初步实现了欧盟27国一家共存共荣理想。欧盟这种“后主权国家”模式比过去的“联邦制”更松散。说两岸问题是“世界上最难处理的政治地雷”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中国历史遗留的最大难题。我们以什么模式解决两岸问题,那是考验两岸政党领袖政治智慧的一道课题,看来这是留给后人的事了。 我们耳膜里常出现一个“亡党亡国”的词句,意思是党完了国也就亡了。这是屁话!作为政党,那不过是一个团体,团体可以灭亡,但祖国不可能因你党亡而亡。马英九在台湾胜选感言中说到这么一句话:“在中华文化的地区里,台湾是真正民主唯一成功的一片土地”。之前,在人们的概念中台湾民主虚伪,动不动就“打架”。这是误解,从中国人的国民党下野到它重新上台,国民党赢了没有大肆欢庆,同是中国人的民进党谢长廷输了,也输得漂亮坦然认输,没有情绪失控,台湾局势并无大变。中华民国依旧是中华民国吧。这就给我们一种启示: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中国文化在现代化政治发展中,是能够接受民主的。台湾的李、陈、马怎么换还是那样。我们不要否认事实。这个两蒋失败后跑到台湾,我看最大的遗产“贡献”恐怕是留给中国人这个启发吧。不管民进党怎么不好,至少它的出现结束了国民党专制的历史,有了它才有普选和政党轮替的民主机制。从历史宏观发展看,台湾这个成功范例只是开始而已,预示着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改造不是没有可能。(
儋耳·叶落) 关于钓鱼岛的真相 1925年美国与荷兰之间的帕尔马斯岛一案中,国际法庭就已经表示,先发现不代表主权就一定是你的,必须实施有效的统治才行,哪怕是插个国旗也好(帕尔马斯群岛是西班牙早在16世纪就已经发现的,后由荷兰实际统治,此后西班牙通过巴黎和约将菲律宾及沿海岛屿割让给美国,美国认为其中应包括帕尔马斯岛,但国际法庭认定这次割让无效,该岛仍然属于荷兰)。我国钓鱼岛问题复杂就在于,清王朝时期可能是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皆是粪青”的传统思维影响,以为自己眼睛能看到的就算是咱的领土了,除了时有渔民路过打打酱油以外,基本就没有什么在钓鱼岛上直接展示自己主权的行为了。反观日本政府则在十九世纪末花大量的精力研究过钓鱼岛,发现此岛并没有清政府管辖的痕迹。但是日方注意到该岛已由中国命名,且接近清朝势力范围,所以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是清朝领土,日本仍然担心“万一有何不测,则难以收拾”。到1895年,一场甲午海战把日本人的翅膀打硬了,于是立即将钓鱼岛划入冲绳县管辖范围,建立界标,次年又将此岛租给古贺辰四郎搞个体经营,到1909年时岛上已有移民近250人。日本方面的问题在于,他们虽然进行了实际统治,但直到1952年的《日本外交文书》第23卷才对外公开宣告过钓鱼岛已被划入冲绳县,行事隐秘,颇为猥琐,对时效占有的主张有一定影响(所谓“时效”即哪怕一国用武力强行占领他国领土,只要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和平统治,则可合法获得此领土。为了避免助长侵略,另要求占领方需公开宣告主权,且其它国家对此没有异议才算数。该原则一直争议较大,但实际案例中仍有应用。日方即使在“无主地先占”这一环失利,仍然可以转投“时效”的主张)。但日方的“秘而不宣”对钓鱼岛“无主地”的属性并没有影响,而清政府既没公开宣告过主权,也没进行过实际统治。那怕在岛上立个主权碑或者插根旗杆,让我国渔民上去对着旗杆撒泡尿也好。问题是都没有。或许是这个教训太深刻了,我们近年才开始在原先遗漏的南沙部分岛礁上补放主权碑的其中原因了。 中方认为钓鱼岛是包含在“台湾附属岛屿”内随着《马关条约》一起割让给日本的,可见确实是清朝领土,理应遵循《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公告》中的有关规定还给中国。问题是,日本早在《马关条约》前三个月就已经将钓鱼岛划入冲绳治下,而且当时清政府担心日本的魔爪伸得太长、把福建沿海岛屿也一并扩展到“台湾附属岛屿”中去,要求双方以地图形式确认割让的领土,而日方所出示的地图中根本没有把钓鱼岛画在其中。此后双方签署了《交接台湾文据》,表示一切“均皆清楚”。很不幸,今日的保钓人士似乎仍然没搞清楚。说到这里事情已经非常不妙了,但这还没完,日方还有一个主张,即钓鱼岛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理应属于日本,因此中国这边还得拼着老命去证明绝对没这回事。根据中日双方的古籍记载,在古琉球时期,钓鱼岛肯定不属于琉球。但是自日本1895年将钓鱼岛划入冲绳辖境以来,不仅是日本和美国,连中国都开始宣称钓鱼岛属于琉球了。1953年《人民日报》和1968年台湾的《联合报》倒还不算什么,杀伤力最大的是1920年民国驻长崎领事给日本政府发出的感谢状,里面直接称钓鱼岛为“日本帝国冲绳县八重山郡尖阁列岛”。而美国在1950年发布的军政府22号令、1952年68号令、1953年27号令以及日本政府在1952年发布的《日本外交文书》中都将钓鱼岛算作琉球的一部分,其立场是非常明确的。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其实一直在做出种种与自己的主张自相矛盾的举动。之前有《文汇报》报导指出1944年日本政府曾自摆乌龙,把一起发生在钓鱼岛周边的渔场纠纷判决给台北州管辖,后经考证发生又是个伪证,看来唯一一个搞不清钓鱼岛到底属不属于琉球的国家就只有咱们中国了。事实上,今天还有一批保钓派的理论便是“钓鱼岛属于琉球,琉球属于中国,因此钓鱼岛属于中国”。更牛逼的是,直到70年代钓鱼岛发现石油之前,中国在七十多年的时间里,也从来没有对日本或美国在钓鱼岛上进行的统治表示过任何异议。即,中国在钓鱼岛发现石油以前,从来没有真正将该岛看成过自己的领土。近年在东海发现海底蕴藏大量油气资源之后才开始说“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这话,挥舞着那几本古书,对外装流氓破坏中日关系,对内搞忽悠煽动民族主义,对种种近现代的不利证据采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态度,仿佛我们假装不知道别人就不会提了,把耳朵捂上铃就不会响了。琉球现在属于日本基本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要想让日本人吐出琉球,只能期待他们国家里也出个像***那样视领土如粪土的神人了。这里不是我偏向日本,而是求实讲话。 附帖:清、元两朝简介 历史上的清朝。 清朝為女真族開國,文化傳統迥異於關內,但200多年的統治體系和思想仍沿襲漢族,並且沒有超出明朝,反有很大的退步,在推動經濟與文化發展方面不盡如人意,這一特點在清朝乾隆之後表現明顯。儘管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清朝的經濟實力約為世界的三分之一,仍為世界強國,但已經無法抵禦英法等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而至於門戶洞開。從1860年代初期開始,清朝統治集團中的開明派痛定思痛,發起持續30多年的洋務邉樱爸畜w西用”、富國強兵,到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前,清朝的經濟與軍事實力明顯強於日本,但落後的統治體系、軍事思想最終導致軍事慘敗,之後清朝陷入列強瓜分之中,陷入辛亥革命前的風雨飄搖。客观的说,清朝政權實際上在鴉片戰爭結束後就要被消滅了。因为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紫禁城不知道被攻下過多少次,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是這樣,義和團邉訒r也是這樣,都是最高統治者全部逃離紫禁城。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紫禁城被占領了、被攻破了,滿清王朝已經結束了。但是,清王朝卻又通過締結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把滿清王朝維持了下來。本來早已滅亡的王朝,慈禧太後居然讓它活了30多年.“中国”的面积就是继承清朝的主权与“土地资产”,奠基在封建历史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换句话说,中华民国的主权与国土面积就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周恩来总理当年接见溥仪家族成员时候都认可这点。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与国土面积,当然也是继承了中华民国的衣钵那是无疑的。然而,当我们以上述地图和我们今天的地图比照一下,你发现什么了呢
?! 历史上的元朝。
公元前3世纪,在荒僻的中国北方活跃着几支游牧民族,其中主要的一支是匈奴族。他们在大漠南北、叶尼塞河上游和贝加尔湖(古称北海)等寒冷粗犷的广大地区放牧、劳作、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被称为“胡人”,并曾被北方的燕国收容。到秦汉时代,匈奴族一分为二,北匈奴被远驱到阿尔泰山、高加索山脉以西,进入欧洲(即现在的土耳其人,(注:原文有误,匈奴人西迁,普遍说法为定居匈牙利,演变为马扎尔人,但仍有争论);南匈奴则降汉。公元47年,匈奴正式成为汉朝的属国。阿尔泰山以东、贝加尔湖以南、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大片地区成为中国的土地。中国皇帝允许各种不同的游牧民族继续在那里繁衍生息。那里也相继出现了很多兴盛一时的民族,如高车、鲜卑、柔然、突厥等,这就是蒙古祖先。但那时蒙古作为一个民族还没有形成。
唐代,中国开始在那里置府设州,实行直接的有效管辖。到了12世纪末、13世纪初的宋代时,北方游牧部落的一支开始兴起。因部落名字的缘故他们被称做蒙古人,其发祥地在中国东北地区。 1162年,铁木真降生在一个尚武、并时常陷于部族仇杀的蒙古部落里。1206年他44岁时,平定了多数蒙古部族,在斡难河畔建立蒙古汗国,当上了全蒙古的领袖--“成吉思汗”。蒙古部落曾是与南宋并列的控制华北和西北某些地方的金朝的地盘。蒙古建国之初,曾向金进贡,要求金朝承认其汗国地位。金朝断然否定“蒙独”要求,成吉思汗不满,在羞辱金朝使臣和金朝皇帝后,兴兵讨伐。
从那以后的半个世纪中,蒙古骑兵成为横跨欧亚、天下无敌的一支劲旅,不断南征北战。马蹄到处,百姓命断,城头换旗,生灵涂炭。当时的文明还没有制约野蛮武力的办法,“文明”的民族反而显得苍白。
从1211年开始,成吉思汗大举南侵西进。先后灭了西辽(今属新疆)、花剌子模(今俄国境内)以及西夏(甘肃等地)。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率领右手军征战“林木中百姓”,将斡亦剌部(明代的瓦剌),贝加尔湖的不里牙惕(今俄国布里亚特)和牙忽惕(今俄国牙库特)等地归属于蒙古。
成吉思汗于1227年死于侵略征途上,他的儿子们接下他的大旗继续征战南北。1234年,蒙军在宋军配合下灭了金,然后加大了向东、西、南三个方向的扩张。1238年破莫斯科,1240年陷波兰,1241年灭高丽,1258年又占了黑衣大食的首都巴格达。蒙军所到之处,到处烧杀劫掠,世界各族无不闻风丧胆。可汗曾规定,蒙古大军到处,开城请降可免死,若有抵抗,破城后一律屠城。蒙古继续向中亚、西亚及欧洲进军,横扫高加索地区、里海、波罗的海沿岸,占领了大片土地,建立了前无古人的丰功伟绩。
经过70年的南进西征,蒙古于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打败南宋,统一全中国,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超级大国。
元朝的建立,为中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融合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蒙古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始更进一步与内地融合,并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后来蒙古人失去天朝政权,但是明清以来,蒙古人做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从未与中国隔离开来。中华民国直到今日都不承认“蒙古国”的独立,不是没有原因的,也是正确的!你说: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民国之后,大概割让了将近400余万平方公里。 缅甸:
江心破,相当于安徽省的面积。1956年的中缅边界条约,我们做到了英国没能做到的事情:沿着麦克马洪线和1941年英军声称“抗日”而越界的占据线,把在清代属于云南省的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给了缅甸,占缅甸现有国土面积六十七万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强。 部分西沙群岛,部分老山。1965年,为了支援越南的抗美战争,周恩来和越南总理范文同签署协议,将我国北部湾里的白龙尾岛(越南称夜莺岛),出借给越南政府,让其在上面修建雷达基地,作为预警轰炸河内的美国飞机。这个岛屿,至今越南没有归还。北部湾是个圆形的,世界少有的辽阔的大海湾。白龙尾岛就是这个圆心,有了它,简直可以轻易控制整个北部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最近北部湾划界,白龙尾岛已经划到了越南海域内。“白龙尾岛”问题(注:目前该岛属于越南所有,我国的地图没标)白龙尾岛是南海诸岛中最大的海岛,位于海南岛与越南的中间,战略位置极其显要,面积达9.96平方公里,是台湾控制的太平岛的2倍,我方控制的永兴岛的4倍。与其它南海诸岛不同的是,其他岛屿都是珊瑚岛,而白龙尾岛则是大陆岛,上面有山川河流,茂密的森林!相对于西沙,白龙尾岛更适合居住.该岛在历史上一直由中国实际控制,清代中法战争后被法国殖民者占领。1955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该岛,到1957年3月交给越南。这期间,该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儋县,即我老家。岛上设立有“儋县人民政府浮水洲办事处”,区级行政单位。同时设立有党的基层组织“***儋县委员会浮水洲工作委员会”和驻军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分区浮水洲守备大队”。银行、供销社、小学校、渔农生产合作社等,均使用浮水洲名称。过去我儋州渔船出海作业,一般都走到越南沿岸去了,浮水洲成了中转补给站。我舅舅就在岛上的水产部门工作。后来,随着美越战争的爆发,越南不得不寻求中国的支持。为了给海防和河内的的防空增加预警时间,希望有一个好的战略纵深!最终***同意把白龙尾岛划入越南领土。现在倒好,岛上的雷达过去监视美国,今天掉转过来监视中国来了。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等到我们海洋意识进步后才醒悟,中国多次提出收回白龙尾岛的管理权。送出去的东西如泼出去的水易放难收。1999年12月30日,签订《中国和越南陆地边界条约》,云南老山和广西法卡山划归越南。 在蒙古以东的中国北方领土有三大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兴地区”,乌苏里江以东的“乌东地区”,有40万平方公里,还有一块就是库页岛。这些领土虽然被俄国侵占,但历届中国政府没有放弃索回权利。***说不要收回沙皇占领的土地,但并未签约。然而,***到莫斯科,在1991年5月16日,签订了主动弃权的《五.一六协定》,即《中苏国界东段协定》。北洋军阀政府也没有放弃索回被帝俄侵占领土的权利。在中华民国历史上,1912年到1928年,北洋军阀的各个派系先后控制着北京政府。1916年至1928年间就有三十八届内阁。《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是在“贿选总统”曹锟时期的北京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苏联谈判代表是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卡拉汉,中国的谈判代表是中俄交涉督办王正廷。王正廷主张先解决中苏两国间的“悬案”,然后承认苏联。卡拉汉则表示,在中国未承认苏联前,不能正式谈判。1924年3月16日后,北京政府撤销了王正廷职务和“中俄交涉督办公署”,由外交总长顾维钧直接与卡拉汉交涉和会谈,1924年5月21日正式签署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是中俄、中苏两国间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的一个“平等条约”。协定规定在签字后一个月内,双方举行会议,并在这一会议中“将中国政府与前帝俄政府所订一切条约概行废止,根据相互平等原则及苏俄两次对华宣言的精神,重新订约”。协定规定,“苏联废除帝俄政府与第三国订立的妨碍中国主权及利益的一切条约与协定,双方声明以后任何一方均不订立有损对方主权和利益的协定。”
根据国际法原则,《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依靠武力或武力威胁强加中国的,并因此侵占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条约,中国有权不承认,有权要求废除。1924年《中苏解决县案大纲协定》签订后几个月,“贿选总统”曹锟在军阀混战中倒台,接着段祺瑞任“临时执政”,一年半后,北伐战争爆发。中苏两国边界的“悬案”实际上并未解决,这与苏联不遵守《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有关,与中国局势不断变动有关。 “中蒙友好协议”
蒙古独立,部分周边土地被俄国吞并。1945年8月14日,中国新任外交部长王世杰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是日本宣布投降前一天,王世杰声明在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公投证实蒙古人民独立之愿望,中国政府承认外蒙独立。1945年10月,外蒙古举行公投。1946年1月,根据投票结果,中国政府承认了外蒙独立。由于1950年2月14日,中国的***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在1945年8月与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因当事方苏联一方违约而终止,所以,后来退居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仍然坚持“外蒙古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61年10月,蒙古加入了联合国。1962年12月26日,中蒙两国签订了边界条约。2000年12月3日,外电报导说,蒙古国的大呼拉尔日前讨论了一项提议,提出把蒙古并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部份,以及蒙古与中国建立联邦国家。在二十一世纪,蒙古是否会与中国合并或组成联邦国家,完全取决于中蒙两国人民的意愿,从国际法上说,中国已无权要求收复外蒙的土地。 1945/1950年两份“中苏条约”条文对比 二战以后,中苏两国签订过两份“友好条约”,一个是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另一个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了便于对照,现将这两份文件拆开,将相同的条文排在一起。■表示中华民国政府1945年签订的条约,★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0年签订的条约。 一、有关外蒙古:
  ■苏联承认中国对蒙古的宗主国地位;苏联必须在1950年内撤走在外蒙古境内的所有驻军。苏联同意中国政府对蒙古的驻军,但其驻军不能用来反对苏联。苏联强烈要求25年以内中国政府同意外蒙古举行公民表决,由联合国监督表决的公平性。
  ■中华民国政府声明对外蒙古有不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政府1950年10月10日恢复对外蒙古驻军,用于保护领土完整,不用于反对苏联,在同一时间实行蒙古高度自治。中华民国政府同意100年以内让外蒙古人民举行公民表决,由联合国监督表决的公平性。公民表决的先决条件是1911年被苏联用武力驱逐出去的原外蒙各族居民迁回原地,参于投票。中国政府认为,公民表决是决定自治,不是决定独立。
  ■双方同意就蒙古问题继续进行谈判。双方同意就东蒙问题继续进行谈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条件承认外蒙古独立,取消国民政府关于外蒙的不平等条约并愿意根据联合国民族居住权原则把南京政府用武力霸占的外蒙领土还给外蒙。 朝鲜:
部分长白山和天池的一半。1962年,金日成以长白山是自己在日本殖民朝鲜时打游击的地方,希望中国能了解朝鲜人民对此地的革命感情,将长白山划给朝鲜。当时***反苏,在共产国际里很孤立,为争取朝鲜成为反苏盟友,同意把长白山的一角(有说是1/2,另个说法是53%
)和八个山峰中的三个划给了朝鲜,这就是1962年中朝边界协议的来源。 尼泊尔:
部分喜马拉雅山。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朗玛”为藏语“女神第三”的音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舆全览图》上作朱母郎马阿林。1961年10月5日,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在北京参加了国庆典礼后,与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签署了中尼边界条约。该条约第十一条规定,边界线在延着分水岭到兰巴山口后:再延山脊大体东南行,经过卓奥友山、普莫里山(尼尔朗古)、珠穆朗玛峰(萨加码塔)和洛子峰,到马卡鲁山;然后延山脊向东南转东而行,到波底山口。边界线划过珠穆朗玛峰顶。当时尼泊尔国王的地位并不巩固。马亨德拉在上一年解散了民选政府,把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与信奉民主政体的印度的关系降到最低点,印度暗里支持反对派在印尼边界的游击活动。马亨德拉对北京也谈不上特别友好,CIA在1960年开始训练中尼边界的藏民武装。这位国王,北京可以压一下也可以拉一把。为了与印度争当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龙头老大,北京对这位毫无谈判实力的国王,送上如此重礼--部分喜马拉雅山。远在英国人知道珠穆朗玛峰之前,中国已经对她作了勘察和测量。比英国人早了一百四十年,清代的三名官员,在绘制西藏地图时,就把珠穆朗玛峰载入了铜版的《皇舆全览图》。“舆”指广阔的土地,《易经。说卦》曰,“坤为地,为大舆”。
“皇舆”就是皇家的土地,“舆图”就是地图,在古文里常作“疆土”。但《辞海》不能明着告诉读者,我们打倒了皇帝,顺带也卖了他的家当。后来中国和巴基斯坦谈判边界问题时,巴基斯坦援引珠穆朗玛峰的先例,把喀喇昆仑山的主峰乔戈里峰(即西方登山界所称的K2,海拔8611米,世界第二高峰)割走了一半。文革后,外交谈判逐渐地公布了一些。1988年出版的由前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任主编、现任外交部长钱其琛任副主编的《当代中国外交》,透露了割让珠穆朗玛峰是最高领袖的亲自决断。而周恩来不愧为周恩来,说到这件事,他总要引用一遍***的话,然后说,自此之后,中国政府一直是这个态度。周不愿承担这份责任。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编一本有古地名的地图集。比较清代,中国方面让出的二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地段有七块之多,最大的超过二千平方公里。这本地图集里,珠穆朗玛峰标在中国境内。这本地图集是保守的。据清代的舆图,现在远在边界线之南的干城章嘉峰(藏语“五宝雪山”之意,海拔8585米,世界第三高峰),当年也是中国的领土。1962年中国和尼泊尔谈判边界时,***指出:珠峰举世闻名,中国和尼泊尔单独拥有都不好。最好是一家一半,让它成为边界之峰,友谊之峰。 图瓦共和国: 唐努乌梁海原来是外蒙古的一部份,于外蒙古独立之时,被苏联侵吞。地处外蒙古西部、西伯利亚以南,北靠萨彦岭,南抵唐努山,是位于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被前苏联侵吞之后个瓜分为三个部分: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图瓦共和国以西属于阿尔泰共和国的部份,以及蒙古的库苏古尔省。但由于后两部分事实上已没有了唐努乌梁海的痕迹,因此,通常所指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实质上是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1916年12月28日,由于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决定由乌里雅苏台佐领专员兼管唐努乌梁海事务,恢复对该地区行使主权。1918年-1919年,沙俄被苏联***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派兵驱逐盘踞在唐努乌梁海地区的沙俄残余势力,重新将唐努乌梁海纳入中国版图。但是,在北伐战争期间,中国让其再次丢失。上述国土丧失的历史中,绝大部分国土割让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封建王朝或者国民政府时期。 分享
已投稿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后一篇:  
 ***: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为什么我们又称为中华,华夏?
为什么我们又称为中华,华夏?
为什么我们又称为中华,华夏?
(已解决问题)
最佳***
汉民族古称华夏,其民族基础由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统一过程而奠定。华夏族大发展是在夏、商、周三个时期。散布于黄河流域和长城流域的各民族,逐渐同化于华夏族中。
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所以称“华夏子孙”。
中华民族一词,人人在用,天天在用,我们的国歌中也提到了中华民族。但是要问:何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究竟包括哪些人?也许有很多人就说不清、道不明了。
我们不妨先看看国内外一些语文工具书上对中华民族一词的解释。外国的工具书解释得极为简单,不论是中华民族还是汉族,他们一律释为Chinese。我们对他们难作苟求,这种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他们当然更难说得清楚。但是海峡两岸出版的工具书如果解释错误,那就说不过去。可惜事实正是如此。可以说,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所有的工具书对中华民族一词的解释都不确切。
大陆新版《辞海》释曰:我国各民族的总称。
台湾三民书局版《大辞典》释曰:族名,指组成中国各民族的集合体。
但如此解释,显然不妥。因为, 一、民族与国家本来是不同性质的两种群体,不应混为一谈。二、按照以上的解释,中华民族既然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那就可以说中华民族=中国人,也就是把几千万海外华人扫除在外。
错误的产生,绝非无因。我们过去对民族与国家的区别一向不太重视,混淆不清,由来已久。民族之说,产生于近代,历史上则常以国家代替民族。过去所说的爱国思想,实指民族意识;所说的爱国志士,实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时期,既有中华民族的提法,又有中华国族的提法,或竟直称为国族。这就真正把民族与国家混为一谈了。对日抗战期间,国家至上与民族至上并提,只见其同,未见其异。国歌中也只提中华民族而未提国家。在进行宣传教育之时,分不清民族与国家,尚无大碍;但是科学的研究历史之时,却不容许存在这种混淆。我们在探讨什么是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时候,一定要摆脱国家这个概念的纠缠,纯粹从民族角度上去探讨问题。一定不要忘记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国家、政权是人为的这种根本区别。
那么,中华民族究竟应该如何解释?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人?实际上应该包括:
一、 汉族(也无论是居于国内还是国外)。
二、 居于国内的各个少数民族。
三、 海外华人(包括未入外国籍的华侨与已入外国籍的华裔)。
在解释中华民族一词时,除了说明哪些人属于中华民族之外,还需要说明中华民族是由华夏族、汉族逐渐发展而来的。华夏族是民族,汉族是民族,中华民族还是民族,这三个民族又没有单数复数之分,三者之间究竟有何不同?这是外国人觉得很难理解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追溯一下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在长时期中逐渐发展、演变的经过。
夏代以前,中华大地上各部落、部族迁徙不定,分合无常。自夏代至秦汉,为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出彼入,通过互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当时的诸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血缘不同的各族共用夏礼而被称为诸夏,正因为有了一个诸字,说明是复数而非单数。诸夏又称华夏。因此华夏族并非单一民族,而是以华夏文化为纽带而结合起来的民族联合体。
汉武以后,华夏族逐渐改称汉族。经过从夏到汉约两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诸夷已先后融入汉族,只有北方、西方、边疆各地还存在一些少数民族,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进、退、分、合,变化无常。总的发展趋势则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在人口上常占优势,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取得了主体民族地位。汉族也不是单一民族而是一种民族融合体。
活动于中华大地上的人群不只是汉族,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可以合称中华各族。中华之称,魏、晋之际,已见端倪。元末农民起义军与清末革命志士都正式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中华者,恢复中华各族所共同建立之国家(并非只是汉族建立的国家)。近代西方殖民者东来,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中华各族在外力冲击之下,才开始意识到求同存异、团结御侮之必要。所谓同,是中华文化之同;所谓异,是各民族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之异。在外侮日亟的情况下中华各族乃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乃是以中华文化为纽带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中华儿女与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
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血缘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对炎黄子孙之称反对最力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91年5月,我们在上海会晤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直指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因此,他认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场合里,不要使用炎黄子孙一语。
1996年8月,笔者到滇西少数民族地区参观考察,听到一些彝族学者提出了中华彝族的说法,觉得此说值得肯定,值得赞赏。因为其中的中华二字是指文化传承,彝族二字是指血缘关系,中华彝族就是接受了中华文化的彝族子孙,其含义既简单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于炎黄子孙之说,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听惯了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那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传播是以发源地为中心,然后向四方辐射。简言之,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始祖,一块发源地,一条母亲河,中华文明只有一个中心,逐渐传布四方。历史真相真是如此么?绝对不是。这个古史框架是由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司马迁也并不能畅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东夷的伏羲与出身南蛮的神农都比出身于西戎的黄帝历史悠久,但是汉武帝自比黄帝,一定要以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从,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些真实情况,希望读者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到了近代,我国的考古工作刚刚起步,著名的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来向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挑战,大胆指出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中华大地上至少已有三个民族集团互争雄长,各个集团对于创造中华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儒家的孔孟出身于东夷集团,道家的老庄出身于南蛮集团,中华民族并非只是炎黄二帝的子孙或者黄帝一人的子孙。
后来由于东南百越地区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来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又由过去的三分法修正为四分法。不论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华民族历史一元论总是彻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来代表中华民族,是以偏概全,显然不妥。
海外华人与华族
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虽然古已有之,但是过去用得不多。直到改革开放,随着许多海外华人的归来,此语才在报刊上大量出现,足见使用此语者以海外华人居多,海外华人之所以乐于用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来借指中华民族,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一、缺少更为恰当的名称可用。在这个世界上,凡是身居国外的人们最常用的自称,就是我是某国人。我们的海外华人大量出国的时候是在清代,当时是异族入主中原,汉人受到迫害,凡是亡命国外、浪迹天涯的海外华人,都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对清王朝抱有敌对情绪。许多民间组织更是公开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要他们说自己是大清国人,他们当然不愿意。何况清廷也十分顽固,认为出国即叛国,视他们为自弃王化的顽民,对他们采取一种既鄙视又仇视既不承认又不保护的恶劣态度,处处加以打击,使他们沦为没有祖国的海外孤儿。他们很难选择一个适当的自称,只好怀恋祖国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自称汉人或唐人。
二、为什么选择了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并非乐意迁移与到处流浪,而是安土重迁,留恋故国田园祖宗坟墓的民族。海外华人的祖先由于种种不得已的原因,例如灾荒。战乱,地少人多谋生不易而冒险犯难,扬帆出海,心情沉重,前途渺茫。他们不是西方殖民者的武装殖民,而是并无祖国支持的和平移民。到了海外之后,手无寸铁,没有半点特权,头顶别人的天,脚踏别人的地,只靠自己胼手胝足,艰苦奋斗,并与当地民族和平相处,才能立足谋生,其中苦楚自不待言。因之身居海外,魂系中华,午夜梦回,常思故国。当时他们所接触到的许多别的民族,不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黄种人,其历史文化全都没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即使他们当时事事不如人,只要一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马上心情振奋,豪情满怀。因为此语包含了以下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是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我们的处境不管如何困难,生活不管如何艰苦,都要努力奋斗,为祖国争光,不能辱没祖先。炎黄子孙一语,久已成为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
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又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离乡万里?熏举目无亲,一旦遇到炎黄子孙,自然亲如家人。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是回顾历史,就会看到此语在海外华人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我们在学术研究中与外交场合中固然不宜使用此语,以免产生误解;但是在一般场合,民间场合,为了增进民族情谊,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的原则,对炎黄子孙一语,但用无妨。
中华民族一词正式形成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正式的简称。对于国名我们可以简称为中国,对于族名却不能简称为中族。把中华民族简称为汉族更加不行,因为这就排除了汉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但是简称为华族是可以的。华族一词,许多工具书上都未列词条。《辞海》有此词条,但其含义是旧称高门贵族,与中华民族的简称毫不相干。华族的词源来自海外华人。例如新加坡把国内的马来人称为马来族,也就相应地把华人称为华族。
探讨至此,我们就不难把这些来自中外古今的形形***的名词,形形***的称呼梳理一番,理顺其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中华民族 是一个比一般民族高一档次的民族共同体。长期以来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民族。其中包括汉族(无论居于国内还是国外)、居于国内的各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包括华侨与华裔)。
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的别称,文化的色彩较浓。
炎黄子孙 (或黄帝子孙)中华民族的别称,血缘的色彩较浓,在海外华人中使用的较多。
华族 中华民族的简称。
海外华人 包括华侨与华裔,即具有汉族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血统而移居海外者。海外实际上是指国外。
龙的传人 中华民族的另一种别称,是指中华文化的继承者、接班人。
荒诞的台湾民族之说
在对中华民族这个名称及其含义进行探讨的时候,我们竟然发现了最新的人造神话:居然有人提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百年前知识分子捏造出来的。1993年12月11日的《台湾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奇文,文中说:
事实上,'中华民族'一词乃是百年前的中国知识分子为成立一个近代国家所建构起来的概念。从章太炎、孙中山的著作可知此一既念所蕴含的汉人沙文主义。它在过去是为统一的中华民国汉人政府服务,在今日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汉人政府服务。今后国民党政府若继续以'中华民族'的虚妄情感蛊惑台湾人民,将使台湾陷入随时被中国并吞的危机。
这篇文章没有作者署名,而是由台湾当时的一些社团联署。不言而喻,是由一小撮台独分子抛出来的。这种荒谬的提法不值一驳,任何反驳都是浪费笔墨,浪费时间。可笑的是,他们不仅断言中华民族并不存在,而且发出警告,连中华民族这个词都不许再提,谁提谁就要承担蛊惑台湾人民之罪。
对于一个历史悠久并且拥有广土众民的中华民族,他们可以否认其存在,认为是由少数人捏造出来的。而对于根本没有那么回事的所谓台湾民族,却又大吹大擂,大肆宣传。他们说,台湾民族是由台湾四大族群共约2300万人组建起来的。这四大族群是: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50多年前由大陆迁来)与原住民。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其次是有共同的文化传承,这是最普通的常识。台湾的四大族群之中,除了原住民外,其余三大族群都是三四百年以来从大陆迁到台湾去的,迁移经过,斑斑可考,绝大多数人都能拿出自己的家谱,指出自己的原籍。他们当然都是汉族,他们带到台湾去的也就是汉文化,中华文化,哪有什么台湾民族之可言。拙著《台湾先住民史》(1999年9月九洲出版社出版)已经指出,台湾的原住民40万人,其祖先也都来自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都是古越人的后裔,是从6000年前到5000年前陆续迁入台湾的。他们虽然不是汉族(6000年前哪有什么汉族?),却是古越人(即百越集团)的后裔,当然也属于中华民族。台湾著名民族学家阮昌锐教授在《台湾土著族的社会与文化》一书中也说:
大体上,我们或许可说,今居于山区的泰雅族、布农族等是早期迁入者,其文化较近大陆系,大约在六千五百年前到四千五百年间自大陆迁入,可能与绳纹陶和龙山形成期有关。至于居住在平地的诸族如阿美族、卑南族、葛玛兰族等,迁入较晚,其文化接近南岛系。然而,南岛系的民族,经考古学家与民族学家的研究,其祖居地在中国华南地方,所以,无论是自中国大陆直接来台或由大陆而南洋再由南洋而台湾,台湾山胞之祖居地仍是中国大陆。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确定;台湾山胞是中华民族的一支。
2001年秋,笔者与阮昌锐教授共同前往海南省五指山区黎族村寨考察民情风俗,生活习惯,发现同是百越后裔的海南黎族与台湾原住民相似到惊人的程度。笔者还认为:台湾岛在距今8000多年前才露出海面,这里不可能形***类。既然原住民的祖先全都来自大陆东南地区,就不应该称为原住民,而应该称为 先住民。
李登辉、陈水扁以及一小撮台独分子都好像是魔术师,居然敢变这样的戏法,在人们一眨眼之间,把庞然大物的中华民族变成了一阵青烟,不见了。却推出来一个七拼八凑不伦不类的台湾民族来。可是戏法很快地就被揭穿,他们当不了台湾民族的始祖,却成了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
其他***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华,是为“章服之美”也,
夏,是为“礼仪之大”也。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
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
中华的由来
“中华”始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若使游步于中华。”这中华主要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华字古同花字,美丽而有光彩,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人们,自认为是“冕服章采”的文明地区,自称中华,以后逐渐扩大为全中国的别名。
另一个说法是:宝鸡天台山有一座巍入云霄、气势雄伟壮观的奇峰,人称天柱峰。天柱峰上有座“莲花顶”。每当日落日出之时,这里霞光辉映,雾海翻腾,石莲游浮,蔚为壮观。人们称誉此峰此景为“三味生奇花”。相传,中国国名“中华”即由此而来。
转贴于 学生大读书站 http://book.studa.com
传说,炎帝神农成王之前,在天台山练出了一身好武艺。一次,他约请天下部落首领,汇聚天台山比武论艺,还邀请了天帝仲裁。由于炎帝神农武艺超群,天帝感到欣慰,想提携炎帝为人间帝王,便有意发下一道口谕:“谁能一夜建造一座登天梯,使茫茫大海之中长出石莲,我便封谁为人间帝王,统管天下大事。”
炎帝神农果然在一夜间造成了三座排空的天柱峰,怀中抱着一座石莲。天帝一见,万分惊喜,当即封炎帝神农为“赤帝”。随后,天帝沿着天柱峰登上了莲花顶,腾云驾雾,升天而去。
炎帝神农作为一代帝王,分管南方天下,南方属火,所以号称“炎帝”。炎帝施行仁政,受到人们拥戴。后来,炎帝神农为了驱瘟除病,造福人类,亲自尝百草,制百药,终于制服了瘟疫。而他自己却因吃了毒草“火焰子”,不幸死于莲花峰下。
炎帝神农的子孙后代,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便以“三味生奇花”为缘由,把天台上莲花峰称为“中华”(古代“华”与“花”相同)。世人的纪念炎帝神农的功德,便沿用此称,把中国叫做“中华”。
参考文献:
《中国网》
偶说简单点吧:
偶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华夏子孙!!!
“华”原指红色。中华儿女千千万,不爱绿装爱红装。
相关问题










热门问题
友情连接:
Mem cache Off, Copyright 2005-2012
版权所有为什么称中华儿女为龙的传人?
发布时间 2010-01-08
  龙文化门户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把自己视作龙的传人。但是,什么是龙? 为什么称中华儿女为龙的传人?什么是中华龙文
化?这在今天依然是令很多人会感到茫然的问题。据一项在海内外开展的“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大型调研工作”显示:在关于“什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项上,有87.7%的人选择了中华龙,并认同“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的称谓。但当问到为什么将中华儿女称为龙的传人时?有44.7%的人回答不知道,另有33.7%的人选择习惯性称谓但不清楚原因。总体而言,无论国内人群或海外华人、华侨,大多数对龙的实质象征意义并不了解。而在进一步询问有关中华龙文化的内涵时,有6.45%的人回答是“团结合力”,另有19.2%的人选择是“吉祥如意”,而回答不知道的人有72.1%。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长李靖在会上宣布这项调查结果时不无忧虑地说:上述情况反映出,参与本次调研的人群对中华龙的认同度达到了较高程度,然而他们对中华龙的精神象征、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却知之有限,并迫切表达出对系统了解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愿望。
  而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中国实力的增强,海内外开始热炒“中国威胁论”,别有心裁者更指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本身就是侵略的象征符号。于是,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相继出现了有人提出由于西方的误解,要修改龙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意见,从而也在媒体和网络上引发大讨论,还发生过河南省新郑市有关公司不经批准、在始祖山头盲目兴建几千米长的龙身,并试图通过卖龙鳞赚钱的事件。因此,专家们认为,这说明中华龙形象的神圣感在新的时期需要结合新的精神元素加以继承和丰富。
  为了化解国外、特别是西方社会对中国龙的各种误解这一根本性的文化障碍和症结,使中华龙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升华中华儿女,尤其是中华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2006年10月,由我国八个民主党派、国务院五个部委、全国政协两个专门委员会共同发起和组织实施的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多名负责同志发出呼吁:应该在海内外征集创意和设计,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一位于北京中轴线的“龙脉”上建设一条中华和平龙。
  这一倡议,得到了***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北京市政府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根据他们的批示意见,经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处多次磋商研究,今年7月13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下达中华和平龙选址方案的文件,建议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先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区东侧标段开展设计工作,设计方案将由北京市规划委组织专家审定并报北京市政府。
   为此,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面向全球开展中华和平龙创意和设计的征集工作,以期集中全球华人和国际友人的智慧,塑造众望所归的中华和平龙形象。组委会在今天发布的征集公告中呼吁:海内外中华儿女和国际友人积极参与中华和平龙的创意和设计征集工作,提交的征集作品要求是原创,在继承中华龙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出创新,融入现代化元素,使中华和平龙的艺术形象更具有神圣、神奇、神往的风格,该征集活动从2007年9月18日开始,持续到12月31日结束。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这必将在海内外华人和国际友人中,引发一场中华龙文化的理念和艺术形象的大讨论,从而推进中华龙文化的提升和发展。
  背景资料介绍:
  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一直将弘扬中华龙文化作为己任。2000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国家体育总局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龙文化艺术节,同时组织了“华夏龙情”大型系列演出。钱其琛同志和担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和担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织指导单位的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宗教局等部门都分别为这些活动撰文、题词、致函。2004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举行“龙的传人”大型演出并结合举办祭祖活动,担任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还分别为举办的弘扬中华龙文化的活动撰文。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举办的中华龙文化活动中,突出强调了一个基本理念,即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团结合力”,这一是因为龙的形象是诸种动物形象的合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二是因为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民俗,如舞龙、赛龙舟等,都是一种集体合力项目,个人在比赛中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将个人力量完全有机融入集体力量中,在集体价值中升华个人价值,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宣传的这种龙文化理念在海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
[ 点击数:
] 相关内容
查无记录
| | | | | | | | | | | | 版权所有:深圳市华夏千龙文化艺术传播中心
| 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 | 联系我们 | 网民举报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