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女飞梭镭射多少个

主页 市场报 第十二版 文萃
2002年08月28日
  女职工体检至少两年一次 单位承担检查费用
  日前,北京市卫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人事局、市总工会、市妇联联合发文,要求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应至少每两年组织安排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健康检查,并承担检查费用。
  通知要求,用人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女职工妇科健康检查工作,统一建立女职工妇科健康检查档案。用人单位在组织女职工体检时,不能接受无妇科检查资质证明的医疗保健机构及人员进行妇科检查。
  (摘自《北京晨报》)
  ***普通话要达标 副部长带头参加测试
  据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透露,今后新参加工作的国家***都要先进行普通话测试,现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测试也即将开始,日前教育部在国家机关中率先开展了普通话的测试。
  参加8月26日测试的有副部长、司长,还有普通的***,教育部副部长兼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带头参加了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100个单音字、50个双音字,朗读一篇短文和现场准备一个命题的3分钟谈话。
  据介绍,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即普通话的三级甲等以上水平。
  据了解,国家***的普通话测试要求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必须达到普通话三级甲等的水平;1954年1月1日以前出生的***,不作达标的硬性要求,但鼓励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
  (摘自南方网)
  北京新***出首个大奖 明年奖金将增加
  北京市新版地税***第一个5000元大奖在朝阳区产生,幸运的私人公司老板王洋仅消费318元就抽中5000元大奖。北京市地税局局长王纪平为王洋发了奖。
  有奖***实施仅半个月,已经有不少消费者尝到了***中奖的“甜头”。据朝阳地税局统计,半个月已兑奖20多笔,领走奖金2万多元。北京市地税局王纪平局长表示,明年奖金将增加到3000万,同时增加10元、20元“小奖”,此举可将目前万分之几的中奖率提高到千分之一左右。另外,今年9月前,地税局还将制定举报假***的奖励办法。
  不过,也有读者提出质疑,如果是公款吃饭,拿的***再中奖,奖金到底该归谁?北京地税有关人士解释说,推出有奖***的初衷是培养大家索要***的习惯,同时有效控制税收。至于是否是公款消费、奖金又该归谁,地税部门无权过问。
  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的罗宁博士则认为,公款消费的***中奖应该归公。因为根据权利义务对应原则,谁尽了纳税的义务,由此而产生的收益就应该归谁。有专家建议,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税务部门只要在兑付奖金时,在用来报销的***票面上盖上“有中奖金额”的公章,举手之劳就可以让单位向中奖者索要奖金。或者公款消费的个人想自己保留奖金,可以选择不报销,按个人消费处理。
  (摘自《北京青年报》)
  都市女性爱“农活” “织布”成了新时尚
  都市女性喜欢上了农家玩意儿,最近随着一种外观精巧的迷你织布机俏销申城,自己动手“织布”开始成为一些上海年轻女性的新时尚。
  日前,记者来到沪上知名的人民广场地下购物街,在各种让人目不暇接的小玩意中,两架木制迷你“织布机”格外惹人注目。这种迷你织布机的高度只有五六十厘米,但木架、飞梭等部件一应俱全,架子上还密密地缠绕着五彩斑斓的线。店主顺手掏出一只漂亮的手机布袋说,这就是用迷你织布机织出的布缝制而成的。虽然布料有些粗糙,但也别具特色。
  记者了解到,这种以“DIY”为特色的迷你织布机刚一露面,就得到不少上海女孩的青睐。DIY是英文“DOITYOURSELF”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就是“自己动手”。在许多现代都市青年人的眼中,自己动手也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一位经营迷你织布机的店主介绍说,他们第一批进了100架织布机,结果不到1个月就全部售罄。
  “这两架是最后的样品,新货还得再等20天左右。”记者注意到,店主的登记本上,预订迷你织布机的人名已经超过20个。“织布”缘何成为新时尚?一位正在摆弄样品的年轻姑娘爽快地回答说,小时侯常觉得纺纱织布是件奇妙事,总想弄明白一丝一缕的线究竟是如何被织成布的;有了迷你织布机,就可以一偿儿时心愿,况且自己织布做一个手机袋送给朋友,既有趣又别致。
  (摘自新华网) 《市场报》 (2002年08月28日第十二版)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日 报 社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注册 我的快捷通道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还没有帐号? 赶紧 帖子
搜索 选中
2) ? 2 : value;
location='read.php?tid=36021 age='+page+''; return false;}">
2) ? 2 : value;
location='read.php?tid=36021 age='+page+''; return false;">Go
[分享]千年十大女杰
楼层直达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11-07-31
金山工业区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11-07-31 ┊ ┊ ┊ ┊ 发表于: 2006-11-19 16:40:33
中国部分
 李清照
   (公元1084—约1151年)
  南宋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神宗元丰四年生,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少时清照随父居住京城开封,熟读经史、诗词歌赋。18岁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丈夫知识渊博,爱好书画金石研究,清照与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他们流寓南方,后明诚病死,李清照只身飘泊于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她多才多艺,诗、词、文俱佳,尤以词著称。她的词前期描写少女、少妇生活,大胆抒发妇女的内心情感,后期词中反映她的不幸遭遇和国破家亡的感情。在宋高宗初年,她反对以高宗为首的民族投降路线,写下了一批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她的著作有散文《金石录后序》,曾刊行《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七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梁红玉
   (生卒年不详)
  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是著名的抗金女英雄。楚州(今长江下游淮安)人。父亲是一边疆武官,她自幼学得许多武艺与军事知识。后父亲不幸战死,她流落到了内地,与下级军官韩世忠结为夫妇。此后便随韩转战南北,后韩世忠任总兵大元帅之职。1129年,南宋赵构在朝野一致要求下,又一次表示要抗金,各将领相继开赴前线。就在此时,负责守卫杭州的苗傅等人乘机发动兵变,逼赵构让位给仅三岁的太子,由太后临朝辅政,目的是控制太后以投降卖国。为胁迫韩世忠,他们便把梁红玉拘禁起来,梁假意应允,被准许去见太后,她在太后面前揭露叛贼的险恶用心,太后被感动,让她速去请韩世忠平叛。平息叛乱后,梁红玉因功被封为“护国夫人”。1130年,金军攻杭州后北还,韩世忠在金山拦江堵截,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以八千兵大败金兵十万。
  黄道婆
   (公元1245—?)
  又称黄婆。元代女纺织技术家。发明了世界最早的轧棉机。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从黎族人学得纺织技术,居海南三十多年后,约于1295—1296年间回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传授有关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上海县港口镇北曾建有黄母祠。黄道婆借鉴海南黎族人的纺织技术,发明了脱除棉籽的搅车,又名轧车。这种轧棉机是由装置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将棉花放入两轴间的空隙碾轧,籽落于内,棉出于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棉纺生产中一项重大技术革新。美国直到1793年才造出轧棉机,比黄道婆的发明晚400余年。
  冯婉贞
   (公元1814—?)
  晚清时谢文庄保卫战中的女英雄。北京圆明园附近谢文庄人。父亲冯三保祖籍山东,具有棍棒刀***的高强武艺,婉贞从小受父亲薰陶,也武艺高强。1860年8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占领海淀,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婉贞之父被群众推为御敌首领,多次带领群众抗击侵略军。她组织领导精通武术的男女青年与敌斗争。在一次战斗中,面对五六百敌军,冯婉贞认为“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决定“以我所长,攻敌所短”,率众埋伏,出其不意砍杀来犯之敌,共击毙敌人百余,残兵也被杀得败退逃跑,保障了谢文庄的安全。
  柳如是
   (公元1618—1664年)
  明末清初诗人。本姓杨,名爱,小字影怜,号靡芜君,后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祖籍嘉兴,因家道中落,被卖到当时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后几经转卖,又一度沦落风尘。1641年嫁给钱谦益。钱当时在文坛已享有盛名,而柳如是所作诗、词、赋,特别是词,均为钱谦益所不及。其传世之作,主要有《戊寅草》,前有陈龙序,收诗105首,词30首,赋3篇。《柳如是尺牍》一卷,收书札31帧。另有《湖上笔》以及所辑的《古今名媛诗词选》。
  秋瑾
   (公元1875—1907年)
  中国妇女运动先驱、近代民主革命家,诗人,革命烈士。号鉴湖女侠。她幼从父学,通经史,攻诗文词曲,又好剑术,善骑马。1904年夏,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筹旅费只身去日本留学。学习期间与陈撷芬重新整顿了以反清为宗旨的“共爱会”,继而又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同年秋,在东京创办《白话报》,鼓吹推翻清政府,提倡男女平权。同年末回国,在上海认识光复会会长蔡元培,回绍兴任明道女学堂教员,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1905年7月,再去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议员和同盟会浙江省主盟人。1906年初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发《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而愤然回国。在上海与易本羲创办中国公学,同年初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并和徐锡麟分别准备皖、浙两省起义,后因叛徒告密,失败被捕,殉难时尚吟“秋雨秋风愁煞人”之句,慷慨赴义而成仁。
  宋庆龄
   (公元1893—1981年)
  国际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国家领导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和著名领袖,孙中山夫人。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她向国内外介绍孙中山的遗嘱。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期间,坚决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人密切合作,对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发表声明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并组织中国福利基金会,在解放战争中,给予中国***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大的物质帮助。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从1951年起,一直担任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会长,热情关怀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并长期主持中国救济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81年4月加入中国***,并被第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向警予
   (公元1895—1928年)
  革命烈士。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和杰出领袖。湖南溆浦人。1915年投入新文化运动,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6年回乡创办溆浦学校,自任校长。同年加入***、蔡和森组织的新民学会,并于12月与和森及和森之母葛继亮、妹蔡畅等同船赴法国勤工俭学。是湖南妇女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倡人。1921年11月起程回国。1922年加入***。是***第一个女中央委员,***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参加起草了***中央关于妇女运动的第一个决议。大革命时期支持北伐战争。1928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在汉口江岸余记里刑场英勇就义。1939年***在延安举行的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大会上号召大家:“要学习大革命时代牺牲了的模范妇女领袖、女***员向警予!她为妇女解放,为劳动大众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一生。”
  董竹君
  (公元1900-1998年)
  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1900年生于上海一贫苦家庭。1930年,因思想政见分歧,和任四川省副都督的丈夫离婚,被当时进步人士誉为中国的“娜拉”。从四川返沪,接受一位友人资助的两千元,办起了锦江川菜馆。第二年增设“锦江茶室”。接受进步思想,曾从经济上和其它有利条件方面支援***地下组织和进步人士,资助进步刊物《妇女知识》、《救亡日报》等,创办了《上海妇女》杂志,出资筹办印刷厂和进出口公司,协助兴办文化公司等。1951年她将“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两块招牌及全部资产(当时约值15万美元,3000两黄金)献给国家。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
  吴健雄
   (公元1912—1997年)
  江苏太仓人。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同年自费留学美国。194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后入美国籍。长期以来,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原子物理学,并取得了两项重大成就。第一项是1956年以实验数据证明了李政道、杨振宁关于宇称不守恒律的新理论,由于这一新理论,李、杨二位曾获诺贝尔奖。她的第二项重大成就,是在1962年用实验证明了原子核衰变中向量由流的守恒性,被公认为“解决了原子和核物理方面的第一号谜”。她在物理研究方面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才能,使她多次获得特殊的荣誉。1973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1974年被选为美国最优秀的科学家;1978年她又获得以色列首次颁发的十万美元的沃尔夫奖金;此外,她还是美国自然科学协会第一位女副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
外国部分
  贞德
   (公元1412—1428年)
  法国民族女英雄,公元1412年出生于法国一农民家庭。在英法百年战争末期的1428年,英军占据法国北部,并围攻通南方的门户新奥尔良城,形势危急。1429年,贞德率军六千驰援,重创英军,解除城围,扭转了战局。贞德被称为“奥尔良”姑娘,成为法国人民爱国斗争的旗帜。后贞德被法国封建主出卖,在贡比涅要塞附近被俘。教会法庭秉承英人意旨,诬贞德为“女巫”,判处她火刑。1431年5月30日,贞德在卢昂牺牲。
  伊丽莎白一世
   (公元1533—1603年)
  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杰出女王。她享年70岁,莅临君位44年(公元1558—1603年)。女王在位的16世纪后半期,正值英国社会发生变革的重大转折时期。她能够顺应历史发展和英国社会变革的潮流,依靠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确立了新教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巩固了英国的政治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英国争得了海上霸权。伊丽莎白统治期间是英国历史上发展较快的时期之一,因其杰出的统治才能和政绩,在英国历史上被尊为一代明君。
  叶卡捷琳娜二世
   (公元1729—1796年)
  俄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女沙皇。她原为德意志一公爵的女儿,1745年与彼得三世结婚,1762年发动宫廷政变,废彼得三世自立。叶卡捷琳娜在位34年(1762—1796),期间她对内革除俄国政坛多年积垢,颁布了一些自由主义政策,对外热衷于扩张领土,两次同土耳其进行战争,三次参加瓜分波兰,夺取了今拉脱维亚南部经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直到克里米亚的广大地区,最终创造了18世纪俄国的“黄金时代”,在俄国乃至欧洲历史上留下了富有影响的一页。
  维多利亚女王
   (公元1819—1901年)
  英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女王。她享年82岁,在位64年(1837—1901年)。她在位期间,英国扩大了对殖民地的掠夺,一度取得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而此时期英国国内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英国人的生活方式给全世界以极大影响。维多利亚代表了一个时代,即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维多利亚时代。
  维多利亚女王忠于职守,有治国之才,她不仅勤于政务,而且热心家务,忠于丈夫。长期以来,维多利亚女王作为君王的楷模,受到英国人的崇敬和怀念。
  珍妮·亚当斯
   (公元1860—1935年)
   193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由美国的珍妮·亚当斯和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共同获得。
  珍妮·亚当斯的父亲是美国总统林肯的好朋友。珍妮自幼受父亲影响,对林肯推崇备至。191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珍妮应邀参加并参与组织了在海牙举行的国际妇女大会,在会上当选为该会议主席。参加会议的各交战国的妇女走到了一起,共同商讨国际和平问题。在当时美国一片主战的呼声中,珍妮的行动遭到多数人的误解。直至战争结束,在血的事实面前,珍妮坚持的观点终于被人们理解。1915年的海牙国际妇女大会后成立了妇女国际和平与自由联盟,从1919年至1935年,她一直担任该联盟主席。此间,珍妮曾担任过六个国际性妇女会议的领袖,这种光荣一直保持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居里夫人
   (公元1867—1934年)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法国物理学家,原籍波兰。1891年赴巴黎大学学习,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柏克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了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成就,并写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论著,对原子核科学的发展起了不少推动作用。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1903年,她和居里、柏克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她又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次是化学奖,而且是她独立获奖。她成了第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物。
  由于长期受放射线照射,居里夫人染上了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去世。
  雷切尔·卡逊
   (公元1907—1964年)
  海洋学家。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她1935年至1952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其专著《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强烈地震撼了社会民众。由于该书的影响,曾获诺贝尔奖金的DDT和其它剧毒杀虫剂终于被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彻底消除。它成了当时正在出现的环境运动的奠基石之一。
  德兰修女
   (公元1910—1998年)
  原名阿格内斯·贡扎博业吉乌,印度慈善工作者,印度的天主教仁爱传教会的创建人。出生在斯里普里(今南斯拉夫境内),阿尔巴尼亚族人,后入印度籍。12岁当修女,1950年在加尔各答创建传教会—慈善会,该慈善会已在印度及世界其它各国创办50余所学校、医院、济贫所等。1952年创立救济濒死贫民的“纯心之家”。1963年印度政府授予她“莲花主”勋章。1964年在西孟加拉邦建立麻疯病患者收容区。1977年获剑桥大学名誉神学博士学位。曾先后获印度尼赫鲁奖金、美国约瑟夫·肯尼迪基金会奖金和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和平奖金。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奖金。
  在授奖仪式上,德兰修女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这是因为我认为,他们授予我这笔奖金,是他们认识到世界上还存在着穷人。”
  英迪拉·甘地
   (公元1917—1984年)
  印度首位女总理。出身名门望族,祖父曾任印度国大党主席。父亲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曾连任四届印度总理。1943年与律师费罗兹·甘地结婚。1946—1964年任总理府的“女管家”,积累了丰富的政治与外交经验。1966年1月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任女总理,此后两次蝉联总理职务,兼任过部长。1977年反对派逼她辞职后退出政治舞台。1980年转败为胜,第三次当上总理。1984年10月31日在新德里的住宅外面遇刺逝世。在世界现代史上,英迪拉·甘地是担任总理职务最长的女性。其前后任职时间逾14个年头。
  昂山·素季
   (公元1945- )
  缅甸政治领袖,一生都在为实现缅甸人的民主主义理想而奋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缅甸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作为独立运动领导人的昂山(昂山·素季的父亲)始终在和英国的斗争中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然而,1947年,右翼分子却暗杀了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1988年,她的出现,使所有反政府的力量又重新汇合到一起。一夜之间,在素季的组织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政党——全国民主联盟。但是,素季却因为鼓吹民主、“煽动民心”而被捕,开始了她的被软禁生涯。
   1990年,全国进行选举,全国民主联盟击败由军政府组织的一个御用政党——“全国统一党”,从而成为领袖党。但是军方并不承认这次选举结果,也未释放昂山·素季。1991年,昂山·素季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而她那句“非暴力就是意味着与残暴政府的坚决抵制与对立”也成了她的名言。1995年,被软禁了6年的昂山·素季终于获释。
转载于《龙城青年》杂志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QQ 854949475(不表身份不加)
一个纵情自然人文的上海金山旅游人
走遍金山 旅游金山博客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11-07-31
金山工业区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11-07-31 ┊ ┊ ┊ ┊ 发表于: 2006-11-19 16:42:10
   (生卒年不详)
  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是著名的抗金女英雄。楚州(今长江下游淮安)人。父亲是一边疆武官,她自幼学得许多武艺与军事知识。后父亲不幸战死,她流落到了内地,与下级军官韩世忠结为夫妇。此后便随韩转战南北,后韩世忠任总兵大元帅之职。1129年,南宋赵构在朝野一致要求下,又一次表示要抗金,各将领相继开赴前线。就在此时,负责守卫杭州的苗傅等人乘机发动兵变,逼赵构让位给仅三岁的太子,由太后临朝辅政,目的是控制太后以投降卖国。为胁迫韩世忠,他们便把梁红玉拘禁起来,梁假意应允,被准许去见太后,她在太后面前揭露叛贼的险恶用心,太后被感动,让她速去请韩世忠平叛。平息叛乱后,梁红玉因功被封为“护国夫人”。
1130年,金军攻杭州后北还,韩世忠在金山拦江堵截,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以八千兵大败金兵十万。
——今天金山区兴塔的韩坞传说就是韩世忠战争过的地方
但此处的金山也可能是江苏镇江金山
[ 此贴被文艺委员在2006-11-19 18:11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QQ 854949475(不表身份不加)
一个纵情自然人文的上海金山旅游人
走遍金山 旅游金山博客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11-07-31
金山工业区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11-07-31 ┊ ┊ ┊ ┊ 发表于: 2006-11-19 18:12:21
列入英烈名录的171位女性(上)
WOMEN.SOHU.COM 2004-01-14 10:59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概 述
  上海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其中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巾帼英才不乏其人。古代就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书画家管道昇、能工巧匠朱克柔、韩希孟等。近现代又有农民起义领袖周秀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女司法部长史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妇女运动先驱杨之华、教育家吴若
安、著名记者浦熙修、女牧马人归侨黄志红等。还有居住上海的外籍女记者史沫特莱。更有许多女革命烈士、文坛名流、实业界人士、社会活动家、专家学者等等。
  按照生不立传的原则,凡对上海、全国作过重要贡献的已故的上海妇女,以及对上海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已逝世的外地妇女,均为本篇入志人物,并撰写其传略,以垂千古。
  列入英烈名录的人物,主要是为革命和建设事业英勇牺牲的妇女,她们是民政部门追认的烈士。
  本篇列入传略的共171人,以生年先后次序排列;列入英烈名录的共118人,则以卒年先后次序排列。
  一、人物传略
  朱克柔(宋朝人)
  朱克柔,名强,字刚,出生于宋宣和、绍兴年间,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幼习绘画与缂丝(也称刻丝),积累配色和运线经验。她与定州的沈子藩等同为宋代缂丝名家。
  朱缂被誉为中国缂丝技术的高峰,其作品成为当时官僚文人争相抢购之物。朱启钤作《丝绣笔记》上云: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清代安仪周《墨像汇观·名画》中收有朱克柔缂丝作品,文彦可题字云:朱克柔,以女红行世,……此尺帧,古澹清雅,……至其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宜宝之。
  朱克柔的传世作品之一《莲塘乳鸭图》,制作工巧,生意浑成,可谓巧夺天工。另一缂丝作品《山茶蛱蝶图》,于磁青色绢上,用彩纬缂织盛开的三朵山茶花和一只飞舞的蛱蝶,为宋代缂丝画中绝佳作品。今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等处均藏有其传世作品。
  管道昇(1262~1319)
  管道昇,字仲姬,一字瑶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生。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嫁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为妻,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管道昇所写行楷与赵孟?颇相似,所书《璇玑图诗》笔法工绝。精于诗。尤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其创作经验,都总结在其所撰《墨竹谱》一书中。亦工观音、佛像。多次被召进宫中作画。所写《千字文》,元仁宗令人装上玉轴,藏于宫中。元延佑六年(1319年)卒。存世的《水竹图》等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竹石图》1帧,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黄道婆(宋末元初人)
  黄道婆,也称黄婆、黄母,名佚。宋末元初人,生于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市闵行区龙华乡东湾村)。黄道婆出身贫苦,受封建家庭压迫,遂流落崖州(今海南省崖县一带)30余年。崖州是黎族人民生活聚居的地方,当地盛产棉花,其纺织技术远胜江南。由于长年生活崖州,黄氏从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
  元元贞年间(1295~1297年),黄道婆乘海舶回归故里,向乡民推广植棉,传授棉纺织技术。同时对轧花车、弹棉椎弓、纺车和织机等工具进行改革。她把去棉籽的踏车改为手摇轧棉的搅车。弹花原用1尺5寸长的竹弓线弦,改用四五尺装绳弦的大弹弓,用弹椎敲击绳弦,强劲有力,所弹棉花松散洁净。乌泥泾一带原来使用手摇单锭纺车,三四人纺出的纱仅供一架织布机之需,黄道婆参考丝和麻的纺车构造,把纺棉车改造成脚踏三锭式,使纺线速度大为加快。黄道婆还总结出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花的织布技术,使普通的棉布呈现出美丽的图案花纹。经黄道婆改革后的棉纺织工具,使制棉手续从轧料到织布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操作规程。这种改良的纺织工具,后来推广到上海乃至江南各地。当时,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可与崖州被媲美。由于乌泥泾棉布销行日广,使农家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大为改善。纺织业也因而在古代上海各业中独占鳌头。
  黄道婆逝世后,里人为其择地营葬并建祠。为了更好地纪念黄母,上海市有关单位于90年代初,以上海植物园里的黄道婆纪念堂为中心,拓地为先棉圃,还筑了仰黄亭。
  朱 氏(明朝人)
  朱氏,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适宋姓。善烹调,积数十年经验,口授其子宋诩(字久夫),编著《宋氏养生部》六卷。全书分:一、茶制、酒制、酱制、醋制;二、面食制、粉食制、蓼花制、白糖制、蜜煎制、汤水制;三、兽属制、禽属制;四、鳞属制、虫属制;五、菜果制、羹制;六、杂造制、食药制、收藏制、宜禁制。每类下分若干细目,记载各种食品制法。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刊印,传于世,为中国古代食物制作专著。
  丁娘子(明朝人)
  丁娘子,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居东门外双庙桥。擅长弹棉织布。弹棉技术极为熟练,操作时花皆飞起。用以织布,最为精软,人称丁娘子布、飞花布。
  松江贡布中,以丁娘子布为上选,多供宫廷使用。用之制衣,轻软保暖,备受欢迎。因此,四乡妇女纷纷学习弹制。
  《上海县竹枝词》中有:丁娘子布号飞花,织纳纹工出下沙。一种斑斓如古锦,产从上海也名家。上海人曹树翘的《织布行》诗里有斜飞九寸出油墩,娘子道婆重沪邑句。杨光辅在《松南乐府》中把丁娘子布与露香园顾绣相提并论。
  王凤娴(明朝人)
  王凤娴,生活在明万历年间,字瑞卿,号文如子,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自幼聪颖。长适进士张本嘉,生二女引元、引庆,亦能诗。著有《翠楼集》、《贯珠集》、《焚馀草》五卷。《焚馀草》辑入《女中七才子兰咳二集》中。
  韩希孟(明朝人)
  韩希孟,明末人。明嘉靖年间,上海九亩地露香园顾名世一家曾以其刺绣技法和独特风格的绣品名扬江南,称为顾绣。但真正使顾绣遐迩闻名的是顾名世的次孙媳韩希孟。韩希孟的最大贡献是使顾绣技艺臻于成熟,被当时著名画家董其昌誉为针圣。
  韩希孟的作品追求绘画效果,以名家手笔为蓝本绣画,多摹绣宋元名家名画,绣成画册、手卷等陈设品,以针代笔,刻意效仿,深得名家笔意,达到画绣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诗人郭荣在题韩希孟绣品《序言》中写道:凡人物、翎毛、花木、虫鱼之类,深浅浓淡,无不如意,亦无针痕线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故其作品被称为绣画。当时不少文人墨士为韩希孟绣艺所折服,纷纷咏诗作文称誉之。韩希孟的绣艺为顾绣增添了艺术内涵,从而确立了顾绣卓越地位,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所创绣法称为露香园顾氏绣,亦称韩媛绣。
  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有韩希孟的仿宋元名迹册页10余幅,其中《洗马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等为其精妙传神之作。辽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纂组英华》一书曾将其绣品彩印成册,并撰文介绍。从此,韩希孟和其顾绣,被载入不列颠大百科全书,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刺绣女工艺家。
  彭 氏(?~1648)
  彭氏(或称彭妃),奉贤奉城(今属上海)人。明末永宁王世子妃。清军攻入江西,永宁王父子殉国,彭妃入闽聚众数千,连克宁化、归化等10余州县,清兵畏之。终为叛将王梦煜击败被捕,解至汀州。就义前,对明朝的叛将降官进行谴责,洋洋数千言,词义慷慨,不屈而死。
  曹锡淑(清朝人)
  曹锡淑,清乾隆五年(1740年)前后在世,字采荇,上海人。曹一士、陆凤池之女。好读书,工诗。嫁同乡举人陆正笏。婚后,闺中时有唱和,相互切磋,锡淑的诗词章法,日有长进。著有《晚晴楼诗草》二卷、《拂珠楼偶钞》二卷,传于世。
  王兰修(1796~1850)
  王兰修,字仲兰。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代画家。陈文述(1771~1843年)之女弟子。工诗能文,尤善画人物。有《王母宴瑶池图》,极为生动。
  曹鉴冰(清朝人)
  曹鉴冰,字苇坚,号月娥。娄县(今上海松江)人。清代画家。出身于诗画世家,遂亦工诗词、书画,被誉为有淑真、仲姬之风。长适同邑张曰瑚。家贫。曹便授学徒经书,以自给。甚为时人所重,称为苇坚先生。著有《绣余试砚词》、《清闺吟》。
  丁 妟(清朝人)
  丁 妟,字寄生。江苏南汇(今上海南汇)人。清代画家。适松江张氏。工写花草禽虫,被时人评为秀色入纸,气韵天成,深得北宋人法。曾与其女合画《聚芳呈瑞图》。一时,闺秀名媛争为题咏。
  丁 佩(清朝人)
  丁佩,字步珊,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刺绣名家。她与颖川进士陈毓桐结为伉俪。
  当时宫廷刺绣颜色乖违,其风格不易为民间刺绣艺人所接受。丁佩的绣品,完全继承民间刺绣的朴素的艺术特色。她从绣花卉开始,然后涉及山水、人物,有些作品的意境,甚至为画作所不能达到者。
  丁佩由于长期从事刺绣,总结出一整套刺绣技法经验,并借鉴绘画、书法理论,著成《绣谱》二卷,刊行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对刺绣工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周秀英(?~1855)
  周秀英,清代农民起义领袖。青浦白鹤塘湾(今上海青浦)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青浦在连年歉收的情况下,知县余龙光还限期追征已豁免的钱粮,激起民愤。在周秀英及其父周立春带领下,青浦农民群起武装抗粮。同年九月,连续击退青浦知县和苏州知府所部的进攻。周秀英身先士卒,白鹤江一仗,打得清军落花流水。群众歌颂周秀英:女中英雄周秀英,大红裤子小紧身,手提大刀百廿斤,塘湾桥上杀四门。
  次年春,太平军攻下南京,周秀英父女与嘉定南翔农民秘密组织罗汉党联合,并得到上海小刀会刘丽川的帮助,举行嘉定起义,于八月初三(9月5日)占领嘉定。农民起义军先后攻下嘉定、上海、南汇、川沙、宝山、青浦6座县城,并改用太平天国年号。清廷调动苏、松两地驻军进行反扑,连攻青浦,农历八月二十日(9月22日)城陷。周立春力竭被俘,英勇就义。
  周秀英与罗汉党徐耀率部分义军撤至上海,继续同清军作战,被推为女将军。青浦、宝山等县城失守后,清军围攻上海,周秀英和小刀会将士坚守上海县城18个月,屡立战功。咸丰四年一次战斗中,周秀英率200余义军由上海城内冲出,大败清军。清军勾结英、法侵略者在上海城四周建筑围墙,围困义军。义军处于断粮困境,于咸丰五年正月初一(2月17日)从上海城西门突围。周秀英率部且战且撤,在虹桥附近牺牲。
  徐婉珊(1866~1947)
  徐婉珊,广东中山人。父亲是中国近代实业家。徐婉珊年轻时热心教育事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徐婉珊39岁时用妆奁费在上海爱而近路(今安庆路)创办了启秀工艺女塾,自任校长,聘请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并从本校毕业生中择优培养教师。清宣统二年(1910年),学校经迁移和扩充校舍,增设初中部和高中部,改名私立启秀女子中学(今为上海市第十二中学)。附设小学、幼稚园及义务小学。学生从30多人发展到560余人。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校舍毁于战火。徐婉珊四处集资,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634号重建校舍,坚持办学。
  抗日战争期间,徐婉珊在校内举办国货展览会抵制日货,动员学生缝制寒衣、棉手套支援抗日军队;不受汉奸吴世宝的利诱,拒绝吴世宝当启秀女中校董;把自己的银器、衣物等***义卖,支持学校教师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民国28年12月,该校教师茅丽瑛遭敌特暗害,住医院抢救,徐婉珊冒险前往看望。茅丽瑛牺牲后,徐婉珊在全校开展悼念活动,带领全校师生去万国殡仪馆参加对茅丽瑛的公祭仪式。
  徐婉珊曾先后收养过十几个贫穷的儿童和遗孤,有的抚养***,有的大学毕业。
  徐氏创办的启秀女学校曾获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颁发的嘉禾一级勋章。1985年,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夫人林佳楣为母校题辞播下革命火种,培养建设人才。
  陆***(1867~1916)
  陆***,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花鼓戏申滩时期(沪剧前身)的知名女艺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从师演唱西乡花鼓戏,工旦角,擅长演《卖红菱》、《庙堂相会》、《拔兰花》等戏。还能串扮生角,演《朱小天十八押》等戏。在上海、青浦、松江等县村的演艺界极有名气,俗称西帮。后来陆***进入上海租界,同东乡花鼓戏艺人会合,结班同演,任主角。为有别于东乡艺人陆***,人称大陆***。民国5年(1916年)去世。
  丁月心(1867~1953)
  丁月心,又名金兰。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人。嫁与松江吴姓为继室。不久夫亡,去湖州福音医院工作。后任教于松江松筠女子刺绣学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丁月心任松江景贤女校国文教员兼校务管理。三十三年,接办景贤女校,聘著名学者任教。率先让女儿入学以为倡导,亲自动员亲友送女儿入学。对家境贫寒的学生予以豁免学费。于是学生增至120余人。随之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添设分校。民国元年(1912年)3月,孙中山莅松,亲题怀清台竣匾额赠与丁月心,并与之合影留念。历年省、县视学来校视察,该校都被评为成绩优良单位。5年8月,教育部颁给丁月心金色一等奖章和奖状,并授命松江县公署每年拨款补助景贤女校。她在办学9年中,累计共捐资12600多元;先后变卖田产200余亩,还典卖嫁妆饰物。后因女校经费无着,由他人接办。由于事业受挫,爱女病故,转而信佛教。在松江创办佛学会,任会长。
  民国25年,原景贤女校学生、***党员姜兆麟遭国民党政府通缉,向之求援。丁月心冒险收留,使之匿居松江,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月心被选为松江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嗣又受荐为苏南文史馆馆员。
  赛金花(约1872~1936)
  赛金花,原名傅彩云,江苏盐城人。幼年为生活所迫,卖与苏州妓院。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收为状元洪钧侍妾,洪出使欧洲时,她随同前往。洪钧病死后,她来沪重操旧业,于光绪二十年在九江路彦丰里开设妓院,以曹梦兰为名挂牌,名噪一时;二十四年,改名赛金花,在天津开业;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居北京石头胡同为妓;三十一年,至沪再度为妓,居所以京都赛寓名。民国7年(1918年)嫁人后居住北京。
  秋瑾(1875~1907)
  秋瑾,原名闺瑾,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喜填词作诗,骑马击剑。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
  秋瑾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初回国,不久至上海,设立革命活动机关--锐俊学社(又名锐进学社),积极联络同志,准备武装起义。为宣传妇女解放思想,鼓动妇女参加民主革命斗争,秋瑾创办《中国女报》月刊。通过该刊,秋瑾控诉封建社会种种压迫妇女的制度与恶习;痛斥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重男轻女的谬论。秋瑾探索出女子受压迫的原因在于经济上不独立,提出: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求艺不可,非合群不可。因此,大声疾呼必须大兴女学,并提出必须成立妇女联合会,妇女解放运动必须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这些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女报》虽仅出版两期,但在当时的确起到了迷津筏、暗室灯的作用,使不少处于黑暗迷津中的同胞姐妹起而投入革命。
  清光绪三十三年,秋瑾赴绍兴,主持光复会训练骨干的革命据点--大通学堂,同时联络江浙各地会党。与安徽徐锡麟相约,浙、皖两地同期起事。由于消息泄露,大批清军包围大通学堂,为掩护多数学生撤退,秋瑾率领部分学生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同年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
  民国2年(1913年),孙中山亲至秋瑾墓前祭奠,题赠巾帼英雄匾额。民国28年,周恩来回绍兴指导革命,亲笔写下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的题词。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牺牲的女革命家。后世汇集其诗词出版了《秋瑾女侠遗集》、《秋瑾集》。
  徐宗汉(1876~1944)
  徐宗汉,原名佩萱,又名黄宗汉,广东香山(今珠海市)人。出生于上海。18岁结婚。未几夫殁。徐宗汉全力资助女医师张竹君创办医院和女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制造、运输***弹和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后与民主革命家黄兴结为夫妇。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张竹君的帮助下,徐宗汉等人乔装成中国赤十字会救护队队员,运送***弹从上海到达武汉。民国5年(1916年)5月,徐宗汉随黄兴居住上海。民国8年,五四运动发生,她与上海博文女校校长李果等发起成立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任会长,并代表团体参加全国各界联合会。其寓所成为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全国妇女界联合会、各界联合会的联络点,孙中山给全国各界联合会的捐款,都由徐宗汉递送。她典卖自己家产支持联合会活动,还资助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民国10年,上海成立俄灾赈济会,徐宗汉任该会演讲部主任,到各处演讲,呼吁捐款救济苏俄难民。她支持李达等创办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声》半月刊,以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机关刊物名义出版。民国11年2月,资助***开办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平民女学。
  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成立妇女界慰劳护国将士会,支援十九路军,徐宗汉被选为常务委员。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QQ 854949475(不表身份不加)
一个纵情自然人文的上海金山旅游人
走遍金山 旅游金山博客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11-07-31
金山工业区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11-07-31 ┊ ┊ ┊ ┊ 发表于: 2006-11-19 18:14:18
施淑懿(1876~1945)
  施淑懿,号学诗。江苏崇明(今上海崇明)人。出身官吏之家。自幼好吟诵。17岁习诗。
  施氏关注时局变幻,时怀忧国之心。作诗言志:燃眉祸急瓜分苦、力将大厦快支扶,以为一掬维新泪,将能唤起同胞爱国魂。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诗曰:他时众志成城日,世界嘻嘻说共和。在诗中还提出男女平权。辛亥革命前,率先剪辫。光绪三十一年放足会成立,被推为会长。是年,应聘任教于崇明第一所女子学校--尚志女塾。民国2年(1913年)任尚志小学部校长,9年任县女子职业学校(后改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向学生灌输女子自立的思想,教导学生要洗除脂粉闺中气、济济咸明自主权。五四运动期间,施淑懿身体力行,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参加。
  民国7年,施淑懿捐赠自己珍藏的3000余册图书给县图书馆。民国9年,她为推广国语,北上入京,参加蔡元培主办的国语讲习所,学习拼音字母。回崇明后,在《新崇明》报发表白话自由体诗《哭彩凤吾友二首》。一生著作甚多,付印的有《泪痕吟草》、《冰心阁诗集》、《清代闺阁诗人徵略》等。
  陈英(1876~1964)
  陈英,浙江绍兴人。出身制扇世家,自小跟父亲学就一手铲贴、泥金花式技艺。后与丈夫王星斋(制扇名匠)在杭州创办王星记扇庄。夫妻精工细作的泥金花式扇,曾作贡扇选入宫廷。王星记扇庄生产的花式扇珍品,多出于陈英之手,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王星斋早逝,陈英把手艺传其子王子清。
  民国27年(1938年),王星记扇庄由杭州迁沪,先后在九江路和南京路营业。其时,陈英虽年逾花甲,但技艺不减当年。扇庄引进日本、法国制扇款式,创制了檀香绢扇、白骨绢扇、乌竹绢扇和戏曲、舞蹈用扇,名人书画雕刻扇等多种品种。
  抗日战争胜利后,京剧大师梅兰芳演出《贵妃醉酒》使用的泥金花扇,亦为陈英所作。其作品受到曲艺家和收藏家的青睐,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奖,在国际贸易中有一定地位。
  张竹君(1876~1964)
  张竹君,广东番禺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毕业于广州博济医学院(今中山医学院)。翌年,在广州办褆福医院、南福医院和育贤女校。张氏力主维新,提倡女权。光绪三十年二月,日俄战争爆发,她受命组织救护队。当张竹君到达辽东半岛战场时,战争已息。于是折返,路经上海,因沪上士绅坚留,遂在上海行医办学,任爱国女校女工传习所教习。创办育贤女校,同时开设医院与卫生讲习所。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与绅商李平书合办上海最早的一所女子中西医学院,任院长,亲授西医课程,并在校侧开设附属女病院,作为实习医院。清宣统元年(1909年),任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监院(院长)。
  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张氏在上海组织中国赤十字会,正欲率领救护队员赴武昌战地救护伤病员,恰遇徐宗汉求援,于是掩护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党人乔装队员运送***弹到武汉。汉阳弃守时,张竹君和徐宗汉用赤十字会的渡船救黄兴脱险。战争结束,起义军授予张竹君巾帼伟人匾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授予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十字军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民国元年(1912年)回沪,仍主持医院工作。3月1日,发起设立中国最早的护士专业学校--女子看护学校。
  民国2年,上海白喉流行,张竹君四处募款,开设时疫医院,治愈大批患者。民国6年,在星加坡路(今余姚路)开设健华颐疾园,施诊给药。
  民国8年,山东饥荒,即奔赴灾区主持赈济工作。民国15年,上海霍乱流行,健华颐疾园改为临时沪西时疫医院,收治患者数百人。次年冬,劳勃生路(今长寿路)石灰窑一带大火,烧毁棚户百余间。张氏连夜组织救护,并收容无家可归者,供衣物食宿。
  上海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日战争期间,张氏虽年事已高,仍率助手去战地救护伤员。
  何香凝(1878~1972)
  何香凝,原名谏,又名瑞谏,别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东渡日本,先后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和丰乡女子美术学院攻读博物科及绘画。
  在日本,何香凝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光绪三十一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何香凝为该会第一批会员。民国13年(1924年)1月,何香凝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活动猖獗,以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为核心的国民党左派与之展开激烈斗争。何香凝支持八一南昌起义,从民国17年起,毅然摒弃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切职务,专心绘画,过着清苦生活。后居法国巴黎郊外,以写画为生。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何香凝立即回国与中国人民共赴国难。抵沪后,首先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所得款项作为救护抗日伤员费用。蒋介石血腥镇压要求抗日的爱国学生,何香凝和宋庆龄一起提出抗议。民国21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何香凝把上海爱国妇女组织起来,执行慰劳和救死扶伤的任务,并亲赴前线慰问抗敌将士,发动妇女赶制棉衣裤30万套,送至前线。还会同陈铭枢夫人、蔡廷锴夫人、蒋光鼐夫人先后开办三所伤兵医院,和宋庆龄一起开办一所有300只床位的国民伤兵医院,及时救护众多伤员。她曾从上海赶到南京面见蒋介石,请求发兵支援十九路军抗击日军,蒋坚持不允,何香凝极为愤怒,返沪后,将自己裙子邮寄蒋介石,并附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赴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以示谴责。
  一·二八抗日战争受到挫折,何香凝得知东北义勇军在关外尚在英勇抗日,立即组织国难救护队备办药物赶赴东北,救护伤兵与难民,并发起募款,支持东北义勇军抗日。何香凝积极参与以宋庆龄为首发起组织的民权保障同盟的工作。民国23年8月,何香凝、宋庆龄带动众多爱国人士在中国***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上签名。民国25年1月,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何香凝被选为理事。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成立,何香凝被选为常务委员。11月23日,国民党悍然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在上海的全国各界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等7人,何香凝与宋庆龄等即发表《为七领袖被捕事件宣言》,并于次年6月和宋庆龄等16人发起爱国入狱运动,严正指出爱国无罪,如爱国有罪,则香凝甘愿入狱。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发生,何香凝领导上海22个妇女团体成立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任该会主席。后改名为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会上海分会,她任慰劳分会总务组长。八一三战争爆发,上海慰劳分会即奔赴前线慰劳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部队。何香凝还通过上海女青年会女工夜校发起组织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该团在抗日战争烽火线上随军服务3年之久,辗转18个省市,完成了宣传、救护、慰劳的任务。上海沦陷后,按照中国***的安排,何香凝离沪赴港,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何香凝于民国37年元旦组织在港的国民党民主派人士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何香凝被推举为中央常委。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82岁高龄时,又当选为民革中央主席。
  袁希浩(1880~1943)
  袁希浩,上海人。出身书香门第。她自小刻苦学习,古文修养很好,还大胆为自己放足。为求自立,进务本女塾求学,毕业后应聘到浙江湖州湖群女塾任教。
  民国元年(1912年),袁希浩在其父支持下,变卖首饰,筹措钱款,在上海西仓桥(今河南南路西仓桥街)自办一所爱群女校,为当时上海城内唯一的女子学校。袁希浩自任校长,自编教材,亲自授课。她亲定勤、慎、庄、俭四字校训,还亲作校歌,勉励学生为女子争光。女校经过不断扩充,增添设备,学生由第一批7人增加到400人。民国21年,女校分为高、初中两部。高中部设普通科与商科;初中部增设应用文、簿记、救护、野外知识等选修课程。学生增至1300余人。当时,爱群女校在上海女校中享有盛誉。
  民国21年冬,袁希浩哮喘病发作,身体极差。袁希浩56岁时,主动提出退休,并推荐了新校长,还坚辞校董会提供的退休生活费。她说:大家在新校长的支持下,关心爱群,发扬光大,为女子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就遂了我的心愿。我退休后的生活,不必为我操心。
  --------------------------------------------------------------------------------
  陈撷芬(1883~1923)
  陈撷芬,笔名楚南女子,湖南衡山人,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是上海爱国女学校第一批学生。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其父陈范在沪办《苏报》,陈撷芬就在《苏报》上发表诗词小品。陈撷芬16岁时,在其父支持下,主编上海最早的妇女刊物《女报》,不久停刊。光绪二十八年续出《女报》(月刊)。次年,《女报》改名《女学报》。陈氏自任主笔,撰稿甚多。该刊主要栏目有:论说、白话演说、女界近史、译件、尺素、词翰等。主要内容是:戒缠足,兴女学,提出争取女权、妇女独立、男女平等的主张,并以《红灯照》等反清革命故事鼓励妇女起来斗争。该刊随《苏报》附送,有女苏报、小苏报之称,发行于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受到各界欢迎。同年,《女学报》与《苏报》馆同被清政府查封。父女亡命日本。在日本东京续编《女学报》第四期,由上海发行,约于光绪三十年初停办。
  陈撷芬在日本结识秋瑾,加入了反清会党三合会及留日女学生组织共爱会。光绪三十年与秋瑾改组共爱会,被推为会长。后肄业于横滨基督教共立女校。她与杨镌结婚后,同赴美国留学。
  陆灵素(1883~1957)
  陆灵素,原名守民(一作秀民),字恢权,号灵素,别署繁霜、华泾乡姑、黄叶遗孀,江苏青浦(今上海青浦)人。南社(文学团体)社友。自幼敏慧好学。早年就读于上海城东女学,后转入黄炎培创办的广明师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去安徽芜湖皖江女校任教。清宣统二年(1910年),与上海华泾刘季平(刘三)结婚。刘季平曾于光绪三十二年清明葬烈士邹容于华泾,因此名闻于世。
  陆灵素、刘季平夫妇均参加南社。灵素深娴诗体,雅擅词章,长于南北曲。每宴客,妇唱曲,夫吹箫,宾客欢腾。爱植梅,善酿酒,苏曼殊、柳亚子等曾为座上客。季平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灵素亦在北京,与陈独秀、沈尹默等有往还;季平在南京任教时,灵素与黄炎培、柳亚子有交往。
  民国27年(1938年)刘季平病逝,陆灵素蜗居华泾黄叶楼搜集整理遗稿,辑为《黄叶楼诗稿尺牍》。灵素整理的其夫遗作,曾寄柳亚子校正,时值抗日战争期间,不幸失于战火,至民国35年才以副本油印面世。其诗文多辑入《南社丛刻》。
  伍哲英(1884~1960)
  伍哲英,福建长乐人。早年毕业于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又在纽约市雷恩医院进修产科。民国8年(1919年)回国,在北京协和医院任护士长。翌年来沪,任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总护士长。偕同仁创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护士学校,并在护校授课。民国13年,中华护士学会选出4名代表出席万国护士大会,伍哲英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女性,其余3名系外籍人士。民国15年,被选为中华护士学会会长,为国人担任会长之第一人。民国19年至26年,任上海伯特利医院护校校长兼总护士长。抗日战争爆发,护校被迫停办,伍哲英带领护生到伤兵医院参加救护工作,并亲自护理重伤病员。此后,又创办上海济民医院及南洋医院高级护士学校,任校长兼两院的总护士长。民国27年,任中华护士学会上海分会首届理事长。民国37年,任万国护士会副会长。曾先后出席芬兰、加拿大国际护士会议和日本红十字会会议。
  上海解放后,伍哲英历任上海市第二护士学校校长、上海市卫生局护理顾问。1956年退休后仍然每周去护士学会、护士学校工作。
  伍哲英毕生致力于护理专业和教育事业,深受护理界的尊崇。
  陈君起(1885~1927)
  陈君起,原名墨云,又名振。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因反抗封建婚姻离家出走,求学于上海务本女塾。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后,至南京任小学教员。
  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后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2年底,为南京妇女问题研究会负责人。民国13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8月,加入中国***。其居处是***员活动的场所和通讯联络站。
  民国14年6月,陈君起参加南京市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大会和大youxing,沿途讲演、散发传单,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慰问遭开除的爱国女学生。是年秋,任共青团南京地委妇女委员兼***第三支部书记。翌年,兼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民国15年3月12日,陈君起参加孙中山陵墓奠基典礼,遭国民党右派雇用的流氓袭击而受伤,但仍与张应春等人护卫柳亚子脱险。同年10月4日,陈君起遭军阀孙传芳逮捕,关押三个月,经***营救出狱,调江西南昌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工作。民国16年4月回宁,任***南京地委妇女委员兼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一天,陈君起同***南京地委书记等10人在开会时,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秘密处死。时年42岁。
  施***(1890~1974)
  施***,又名吴银弟、施银弟,江苏南汇(今上海南汇)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进美商鸿源纱厂做童工,后该厂卖给日商,改为日华纱厂。民国11年(1922年)在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日华纱厂工人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下发动了三次罢工。施***为工人代表,与日本厂主和军阀当局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翌年,受浦东纺织工会委托,到烂泥渡工人俱乐部筹备工人夜校。民国14年加入中国***,是上海产业工人中较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后在日华纱厂工会工作。先后参加五卅运动和三次武装起义,并积极支持儿子施量才担任第三次武装起义敢死队队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施***为躲避反动派的追捕,迁居浦西,进振泰纱厂做工,在白色恐怖下与党失去联系。八一三事变后,她进安乐纱厂做工,因被飞梭打伤眼睛失业,以跑单帮为生。抗日战争胜利进中纺六厂做工。
  上海解放后,施***参加工会工作,1950年4月任上海纱厂工会副主席,1952年任上海纺织工会女工部副部长。1955年5月退休,1956年10月重新加入中国***,1957年12月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一至第五届人大代表,市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担任上海市总工会筹备联络处副主任、上海市总工会执委等职。
  施***退休后参加市工人文化宫组织的老工人讲师团,向广大工人、学生、教师、居民群众宣讲上海工人阶级斗争史达320次,受教育群众达20余万人。并义务参加里弄工作,为居民排忧解难,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吴若安(1890~1990)
  吴若安,原名杏宝,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人。幼年家贫,13岁才进上海务本女塾小学部求学,由于成绩优良,连续跳级,毕业后进中学部继续学业。清宣统三年(1911年)中学毕业,学习成绩名列第一。中学毕业后曾执教母校及南洋女子师范等学校。辛亥革命时曾组织学生参加救护队工作。五四运动中在上海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民国26年(1937年)8月,南洋女中校长凌铭之病逝,吴若安继任校长。恰值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吴若安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学生和教师为慰问前线抗日将士、救济难民进行募捐活动。日军侵占上海后,吴若安为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在学校加强了语文教学,大讲文天祥的《正气歌》,以激励学生敢于与敌伪作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若安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参加示威youxing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并多次掩护***地下党员和学生免遭国民党政府的迫害。民国35年,吴若安参加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中等教育研究会和小学教师联合会,并担任理事。38年春,为了迎接上海解放,***上海地下组织发出护厂护校的号召,吴若安任校长互助会主席,发动师生做好护校工作。
  解放后,吴若安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历任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五届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四、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
  吴若安执教70个春秋,桃李满天下。
  华吟梅(1891~1912)
  华吟梅,名兆英,又名震雄,江苏金山(今上海金山)人。少年时受新思想影响,胸怀振兴华夏、提倡女权之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上海天足学校,假日回家,常宣传读书、放足,作《劝止缠足论》。后建立天足分会,发展会员数百人,任浦南天足分会部长,年仅14岁。清宣统二年(1910年),她与庞镜如在上海西园举行文明婚礼,开创乡里新风。华吟梅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赞助地方创办孤贫儿院。辛亥革命爆发,松江光复,她拔簪助饷,支持丈夫参加山东光复之役。旋参加在沪成立的女子参政同志会。逝世后,《妇女先驱》刊印《华吟梅悼词》两集,其事迹编成两出新剧公演。
  尹锐志(1891~1948)、尹维俊(1896~1919)
  尹锐志(锐忠)、尹维俊(维峻)姐妹两人,系浙江嵊县人,光复会成员。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尹氏姐妹同抵上海,翌年,秋瑾等人在上海设置光复会的固定机关,由尹氏姐妹掌管日常机关事务,并从她俩名字中各取一字名为锐俊学社。学社表面上是提供借阅书籍的文化机关,实际上是光复会的总枢纽,在此联络各地会员准备起义。尹氏姐妹除主管机关外,还经常奔走于学生、军人之间,往返于江浙之地,发动群众,筹措资金,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各种准备。
  武昌起义后,光复会在沪同志计议起事,尹氏姐妹直接参加进攻闸北***局和江南制造局的战斗。上海光复,锐俊学社成为江浙一带起义指挥部,尹氏姐妹奔走各地,递送情报,筹集物款,联络同志。在杭州起义时,尹维俊率上海组织的敢死队携带大批炸弹前往支援,为光复杭州立了战功。尹维俊复又参加攻宁战斗,带领女子荡宁队为攻克南京作出贡献。
  攻城急需炸弹,锐志返沪彻夜赶制。制弹引起爆炸,锐志受伤后被捕,经营救出狱,又抱病赴宁巡视军务。民国成立,尹氏姐妹被南京临时政府委任为总统府顾问。孙中山誉尹氏姐妹为浙江女英雄,时人则将这一对姐妹与秋瑾共称为中国近代史中女界之三杰。
  郑毓秀(1891~1959)
  郑毓秀,又名苏梅,广东宝安人。幼年在家延师受业。后入天津教会崇实女校读书。14岁时赴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她与汪精卫、李石曾等人组织京津同学会,进行反清秘密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返国,参加辛亥革命。民国3年(1914年),郑毓秀在法国学法文,后入松堡大学求学,获法学硕士学位。民国8年,她被委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随员。民国14年,撰写论文《中国的立宪运动》,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同年秋,由中国政府聘为驻欧调查委员。翌年4月回国,与丈夫魏道明在上海法租界设立联合律师事务所,是中国第一位女律师。曾任西山会议派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财务委员。民国16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郑毓秀被选为上海市临时政府委员。4月,任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地方审判厅厅长。11月,被任命为上海临时法院院长,未就职。不久,任法租界第二特别法院院长。民国17年初,郑毓秀由南京国民政府派赴巴黎,谋建中法外交关系。此后,历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民法编纂委员、建设委员会委员、赈灾委员会委员、上海法政学院院长、各国援华会名誉主席。解放前,定居美国。
  郑毓秀在上海期间,曾任国际妇女法学会亚洲分会会长、上海妇女会理事长、上海女子参政会会长。还参加过争取女权、声援北伐等活动。民国9年在上海被10多个妇女团体代表推荐,出席在瑞士召开的万国女子参政会。民国12年5月,出席在罗马召开的国际妇女参政会第九届大会。
  郑毓秀著有《我的革命时代》、《童年和革命的回忆》、《中国的立宪运动》、《国际联盟概况》等。
  艾格尼茨·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1892~1950)
  艾格尼茨·史沫特莱,美国女作家、新闻记者。在学生时代就参加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被学校开除,还坐过牢。
  民国17年(1928年),史沫特莱以《法兰克福时报》特派记者身份来华,翌年夏到上海工作、生活了7年。她参加和支持进步组织的革命活动。撰写文章,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和残酷,反映工农大众的悲惨生活,介绍中国红军的抗日事迹。她还为宋庆龄介绍结识了许多外国朋友。民国20年3月,史沫特莱获悉柔石等20多位青年作家、艺术家遭国民党政府杀害,就和鲁迅、茅盾等撰写告西方作家的声明,亲自译成英文发出,得到西方作家的响应,50多位美国作家联名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同年7月,上海成立营救国际友人牛兰夫妇的营救委员会,宋庆龄任主席,史沫特莱任书记。该委员会与国际援救牛兰委员会秘密合作,积极开展营救活动。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爆发,史沫特莱去前线进行采访,撰写战时通讯报道。她第一个捐款支持宋庆龄等人筹建伤兵医院,第一个志愿当护理人员。她还冒险进入日军侵占的闸北地区,寻找鲁迅等中国朋友。12月,史沫特莱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下简称同盟),成为宋庆龄的得力助手,并和美国记者伊罗生共同创办同盟机关报《中国论坛》。民国22年2月,史沫特莱同宋庆龄一起接见英国著名作家、世界反帝大同盟名誉主席萧伯纳。5月,又同去德国驻沪领事馆递交同盟致德国政府的抗议书,抗议德国政府的法西斯暴行。6月,同盟领导人杨杏佛被害,史沫特莱冒着生命危险参加大殓。还协助同盟与第三国际和苏联有关方面建立联系。其上海寓所曾给工农红军第十军军长周建屏居住和治病。她与政治形势学习小组的外国朋友,在家中学习马克思、列宁理论和各类文件,听***地下党人谈解放区反围剿斗争的情况等。
  史沫特莱逝世后,按照她的遗言,骨灰移葬中国北京。
  1992年12月,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政府、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在史沫特莱的旧居,吕班路85号(今重庆南路185号)勒石纪念。
  陆定华(1893~1959)
  陆定华,浙江嘉善人。3岁丧父,依靠经商的兄嫂生活。17岁得母私蓄资助,至松江美术学校学习。后被兄逼回,经两次逃婚,最后还是被迫适谢姓商人。她因不堪忍受封建婆家的压迫,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私离婆家,到工厂学织布,至医院学当护士,均被丈夫发现追逼回家。次年生子谢克东后,又携儿离家,在上海摆米摊度生。
  民国13年(1924年)1月,陆定华进商务印书馆装订车间工作。次年在***秘密党员的启发教育下,积极参加该馆第一、二次大罢工,任工人代表,与资方谈判取得胜利。五卅运动中,陆定华卧轨挡车,迫使英商一路有轨电车停驶,保证了罢工罢课罢市的全面实现。民国14年秋参加中国***,任商务印书馆第一、二届工会执行委员兼女工部宣传主任等职。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陆定华担任商务印书馆救护队队长。由于叛徒出卖,先后两次被捕,受尽酷刑审讯,都因未供一言而交保释放。出狱后不得不离开商务,入国华订书作做工。当时,陆定华虽没有接上组织关系,但仍担任工人代表领导罢工,取得胜利。工人增加了工资,她却第三次被捕,被关入苏州高等法院看守所,一年后经人保释出狱。陆定华返沪后找到***组织,接上组织关系。
  卢沟桥事变后,党组织派陆定华到江南抗日游击区从事地下交通工作。民国32年,日军清乡扫荡,她第四次被捕,因审问不出口供而释放。民国34年夏,陆定华至苏中根据地与儿子团聚。由于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参加革命斗争,以及4次被捕所受的折磨,身体受到严重摧残。解放后,党组织安排她在无锡干部疗养院休养。
  姜兆麟(1893~1971)
  姜兆麟,又名姜兆林,化名姜石梅等。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于松江县城内。自幼随父读书识字,随母习幼科推拿,20岁时在景贤女校专修科结业。婚后9月,其夫病故,备受封建夫家折磨。在其弟姜长麟与侯绍裘的开导下,冲出封建家庭,走向社会,至景贤女校分校主持校务,并加入中国国民党,开始投入革命。
  民国14年(1925年)1月,姜兆麟入上海大学政治训练班学习,加入了中国***。从此,做党的秘密工作,办小学校、开裁缝铺、设小儿科诊所,以各种身份掩护党的机关。大革命时期,松江***地下组织的联络点就设在她家(松江城内中心弄19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民国17年调***淞浦特委任内部交通,并与淞浦特委负责人严朴以夫妻名义住机关。在多次农民暴动中,她经常以家庭妇女、基督教徒等各种身份与反动军警周旋,避过检查,将弹药武器、党内文件与上级指示安全传递至农民领袖手中。后调***江苏省委工作,省委机关被告密,情况危急,兆麟以绣戏袍作场为掩护,沉着应付密探,使省委机关安全转移,被夸为保护机关的能手。民国21年,上海***中央机关遭严重破坏,姜兆麟与严朴被调至中央局机关居住,他们由假夫妻成为真夫妻。在此期间,他们曾掩护大批中央领导人员离沪赴苏区。
  民国22年,姜兆麟以一双半小脚翻越虎头山封锁线,抵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先后担任财政部会计、国民经济部会计兼节省委员会和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主任等职。翌年10月,红军长征,她因患重病留下,6天后被捕,受到严刑审讯,她始终伪装成批售冬笋的贩子,8个月后获释,行乞返沪,与党失去联系,潜身佛学会任会计,并以小儿推拿为谋生职业。
  1949年松江解放后,姜兆麟重新入党,先后在松江专区人民医院、松江地委供给科、专区妇委工作。1957年4月入松江城区卫生院组成妇幼科推拿研究室。此后经常向干部、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斗争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著有《幼科推拿入门》。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QQ 854949475(不表身份不加)
一个纵情自然人文的上海金山旅游人
走遍金山 旅游金山博客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11-07-31
金山工业区
注册时间
2005-11-14
最后登录
2011-07-31 ┊ ┊ ┊ ┊ 发表于: 2006-11-19 18:17:20
宋庆龄(1893~1981)
  宋庆龄,祖籍广东文昌,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出生于上海。早年在上海中西女塾求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赴美入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获文学士学位。民国3年(1914年),任孙中山秘书。4年,她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5年,随孙中山来沪,协助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和国民政府委员。两次当选国际反帝同盟大会名誉主席,后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主要领导之一。宋庆龄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国民党右派进行斗争。
  民国14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全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宋庆龄立即发表谈话,谴责英、日帝国主义暴行,号召全国人民共起奋斗,为民族争独立。她创办出版《民族日报》,还与沈仪彬、于右任等人组织五卅事件失业工人救济会。
  民国21年,宋庆龄与蔡元培、杨杏佛等在上海组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主席。她还保护、营救了陈赓、廖承志等大批***党员、爱国民主人士和共产国际工作人员牛兰夫妇等。翌年5月13日,她在上海发表声明,并与蔡元培、鲁迅、史沫特莱等向德国驻沪领士馆递交抗议书,抗议希特勒迫害德国进步人士及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宋庆龄在上海《申报》发表《宋庆龄之宣言》,谴责国民党残杀邓演达、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等法西斯暴行,揭露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卖国投降活动。
  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十九路军顶住国民党政府的压力,抗击入侵的日军。宋庆龄与何香凝同去慰问将士,并捐送大批物资。又与何香凝等人置办一所国民伤兵医院。并以国际反帝大同盟之名,致电世界各国著名进步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呼吁支持中国人民抗日。
  民国22年秋,宋庆龄和***江苏省委共同组织世界反战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的远东泛太平洋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大会通过决议,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对苏区红军的五次围剿。民国23年,她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任主席。民国24年1月,她致信美国人民,吁请反对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12月,北平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宋庆龄即捐款资助。
  宋庆龄帮助斯特朗、史沫特莱、斯诺三位美国记者去延安采访。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柯棣华等国际友人来到中国,都在她的帮助下,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民国25年,宋庆龄在上海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勒令解散,她不予理睬,反而致函赞扬救国联合会领袖沈钧儒等宁愿坐牢不愿卖国的爱国精神。同年10月,出任鲁迅治丧委员会委员。11月,她和救国会领导发表《告全国人民书》,抗议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七君子。次年6月25日,她扶病赴苏州高等法院守候传讯,掀起了一场爱国入狱运动。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宋庆龄支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抨击蒋介石的反共政策。
  民国26年12月,宋庆龄接受***中央的建议,离沪赴港。民国27年6月,她创建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及上海分会,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保盟向国内外传播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情况,披露皖南事变真相,还募集资金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保盟更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民国34年12月宋庆龄返沪,领导中国福利基金会继续从各方面支援解放区。同时,她还领导上海地区的救济和教育儿童的工作,帮助湖南、广东、福建等灾区生产自救,全国有5000名儿童得到资助。民国38年4月,她把基金会的有关物资提供给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以迎接上海解放。
  建国后,宋庆龄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代表中国多次出访各国。曾被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
  1950年4月,宋庆龄创办新中国最早的儿童杂志《儿童时代》半月刊。8月,将中国福利基金会改名为中国福利会。1951年,她把所得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0万卢布捐赠给中国福利会,在上海扩充和创办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1952年创办《中国建设》杂志,向国外报道中国建设情况。1953年创建上海市少年宫。1954年,她将《为新中国奋斗》一书的稿费捐赠给朝鲜孤儿。1958年,她领导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儿童艺术剧场在上海正式启用。
  宋庆龄于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5月16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陶 承(1893~1986)
  陶承,湖南长沙人。少时进湖南湘绣馆学刺绣。清宣统三年(1911年)与欧阳梅生结婚。民国16年(1927年)在***汉阳县委负责掩护机关、保管文件的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陶承转移至上海。民国18年6月担任上海工会联合会的机关掩护工作,一月后,调至共青团中央秘书处掩护机关。该机关设在公共租界卡德路(今石门二路)树德里一幢小洋房内,陶承的对外身份是国民党第九军顾祝同手下副官的太太。平时负责收藏与分发文件工作,开会时担任警卫。当时***领导存在左倾盲动主义,一味号召中心城市不断举行youxing示威与飞行集会,造成大批积极分子被捕,秘密机关屡遭破坏。由于陶承的掩护工作十分巧妙,出入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在两年***青团中央秘书处这个机关没有遭到敌人破坏。民国20年11月,陶承被调至***中央国际事务团去掩护机关,该机关设在公共租界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张家花园一幢三层洋房内,陶承的对外身份是商务印书馆林股东的太太。翌年初,因交通员被捕叛变,机关遭破坏,陶承与党失去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得到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消息后,母子三人即随难民群辗转抵汉口,通过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将儿子稚鹤送到延安,陶承服从组织分配,只身奔赴重庆。
  民国27年,陶承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从事机要工作,后调第五保育院。民国32年夏,组织决定她去延安。陶承经受了丈夫欧阳梅生、儿子欧阳立安、欧阳稚鹤先后为革命牺牲的严峻考验,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坚持革命工作,民国37年加入中国***。建国后,先后在政务院、内务部、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工作。著有《我的一家》,发行600多万册,成为进行革命传统、革命理想教育的优秀教材,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革命家庭》。
  向警予(1895~1928)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笔名振宇,土家族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学生时代就积极投入反对袁世凯和抵制日货运动,成为当时学生运动中的活跃分子。中学毕业,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于民国5年(1916年)夏在家乡办起男女同校的溆浦小学堂。民国7年4月加入新民学会,创办妇女刊物《女界钟》,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翌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提出中国将来的改造完全实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为此,必须先要组建***,以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至此,向警予已从一个急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民国11年初,向警予返国抵沪,同年上半年参加了中国***;7月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她担任了***中央妇女部的领导工作,兼任上海地区妇女工作。翌年9月,她被选为***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又被任命为国民运动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国共第一次合作时,***中央派一批党的领导干部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向警予担任青年妇女部部长助理,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运动委员会秘书。
  在上海时,向警予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解放的文章,特别是***中央历次关于妇女运动的文件和决议,大多数都是由她提议和起草的。向警予关于妇女运动的文章约40篇,分别发表在《向导》、《前锋》、《觉悟》和《妇女周报》、《妇女杂志》等刊物上。
  向警予深入到上海大学和平民女学的女学生中,向她们介绍各国妇女运动的情况。杨之华、张琴秋、钟复光等早期的妇女运动骨干,都得到过她的关心和帮助。当时上海的几次重要的女工运动,向警予皆参与领导。民国13年12月,为支持孙中山北上召开国民会议,向警予组建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带动了全国各地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建立。又于次年3月召集上海80余妇女团体举行女国民大会,代表女国民争人格、争权利。五卅惨案发生后,向警予带领妇女上街宣传、募捐和示威。她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名义,发动全市妇女踊跃参加顾正红公祭大会,并作为代表之一向上海市总商会交涉,要求总商会下令罢市,取得成功。6月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向警予对该会各项斗争作了具体部署,使各界妇女在宣传、募捐、声援罢工工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民国14年10月,向警予至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民国16年3月回国,4月出席***第五次代表大会。她先在武汉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后调***汉口市委宣传部和***湖北省委宣传部工作,担任党的地下机关刊物《长江》的主编。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向警予坚持在武汉领导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出卖,民国17年3月20日被捕,5月1日英勇就义,时年33岁。
  王国秀(1895~1971)
  王国秀,又名竹素。江苏昆山人。民国10年(1921年)7月赴美,在惠斯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求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民国16年回国。历任上海中西女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历史教师,上海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执行委员及主席。民国37年8月,王国秀又赴美国惠斯利大学历史系授课。1949年10月回国,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主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院长、震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中华基督教全国女青年协会名誉主席。
  建国后,王国秀曾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民主妇联执行委员,上海史学会理事。
  著作有:《十八世纪中国茶和工艺美术品在英国流传状况》、《中世纪英国妇女生活史》、《阿拉伯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王国秀在文化大革命中遭诬陷,1978年11月恢复名誉。
  耿丽淑(1896~1995)
  耿丽淑,原名塔利塞·格拉克(Talitha Gerlach),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村家庭,毕业于巴特勒大学社会经济系,又先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系、芝加哥大学时事世界系学习。民国15年(1926年)由美国基督教女青年会派到中国工作,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曾冒险掩护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的苏联顾问鲍罗廷夫妇。民国23年,她任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学生部主任干事,参加了路易·艾黎和汉斯·希普发起的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政治学习小组,参加开办三和里女工夜校,提高上海女工的知识水平,启发政治觉悟,为培养上海女工工作和妇女运动的骨干作出贡献。八一三事变后,耿丽淑参与创办难民收容所、伤兵救护站,组织教会大学学生至前线慰问抗日将士,开展义卖活动支持抗战。她还参与埃德加·斯诺等发起以宋庆龄为名誉主席的中国工业合作促进委员会的工合运动,以帮助中国难民生产自救。民国27年,她与吴耀宗等组成保卫中国同盟上海分会,筹集、运送医药物资支援新四军。民国35年受宋庆龄邀请担任中国福利基金会执行委员。翌年12月被美国教会召回,在美国期间任中国福利呼吁会主席,呼吁美国人民在医疗物资、儿童保育方面给中国人民以帮助。1951年,她秘密绕道回到中国,任中国福利会顾问,后任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上海宋庆龄基金会顾问。
  1986年耿丽淑90岁生日时,上海市市长***代表上海市政府授予荣誉***,表彰她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作出的贡献。1987年获上海市公安局颁发的中国永久居留资格***,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荣誉奖、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颁发的上海工作纪念章、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的人民友好使者称号奖章,还有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的荣誉***,赞扬她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耿丽淑逝世后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外国人墓区。
  姜辉麟(1897~1933)
  姜辉麟,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幼年进景贤女校免费就读,毕业后又自学三年。
  五四运动中,姜辉麟接受新思想,向往妇女解放,即与胞姊姜兆麟倡设天足会松江分会,大力提倡不缠足运动。后挣脱封建家庭束缚,走向社会,到景贤女校分校任教。民国10年(1921年),原籍松江的***党员侯绍裘与国民党左派朱季恂返回故里,宣传革命思想,姜辉麟深受教育,于民国1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此时,姜辉麟与母、姊一起剪去发髻,开创松江妇女剪发新风。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一向为姜辉麟所尊崇的***党员侯绍裘、张应春等惨遭杀害,激起了她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于是不顾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毅然加入中国***,到奉贤任***奉贤县委交通联络员。
  民国17年,姜辉麟奉命转移南桥,旋又调到上海市区,任***淞浦特委机关秘书。不久,她到南汇县新场镇和周浦镇担任联络和掩护***南汇县委负责人吴仲超的工作。姜辉麟化名石贤,以行医为合法身份,建立了***的秘密机关,经常从上海市区向奉贤、南汇往返运送党的秘密文件、宣传品和武器。
  民国18年秋,姜辉麟又被调到上海沪西小沙渡及沪东杨树浦工厂区从事妇运工作。后在虹口岳州路创办立中小学,作为开展革命的立足点。夜间开设女工文化补习班,宣传革命思想。民国21年,姜辉麟被调至南京***江苏省委工作,不幸被捕入狱。敌人施用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次年上半年,姜辉麟被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牺牲时年仅36岁。
  解放后,姜辉麟被追认为烈士。
  松江县(今松江区)人民政府为其立碑纪念,陈云为之撰写碑文。
  俞庆棠(1897~1949)
  俞庆棠,江苏太仓人。民国8年(1919年),她在上海圣玛利亚书院求学期间,担任该校学生会主席。五四运动中,俞庆棠和全市各校代表一起组织上海学生联合会,被选为上海学联代表,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
  民国8年8月,赴美留学,进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和教育学。担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会长,经常与中国留学生议论国是,发表政论文章。民国11年4月,学成归国,任江苏省立第二师范教师和上海大夏大学教授。民国16年6月,任中央大学区扩充教育处处长,受命规划江苏全省社会教育事业。在俞庆棠的统筹组织下,江苏的民众教育蓬勃开展,成效卓著。两年内全省开办了1341所民众学校,310所民众教育馆,82所农民教育馆,在苏州开办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经俞庆棠亲自校订的《民众读本》成为全国民众教育的主要教材。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为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各地学生赴京请愿,当局勒令请愿学生悔过,俞庆棠挺身而出,慷慨陈词,明确指出要求抗日无罪、请愿学生无过,并出面营救被捕的学生代表。
  民国27年3月,俞庆棠在庐山妇女谈话会上认识了中国***方面的代表邓颖超,邓鼓励她努力开展战时后方妇女生产教育工作。8月,俞庆棠到达重庆,着手创办妇女生产教育实验区,作出了优异成绩。宋美龄想重用她,但她对国民党政权的黑暗腐败痛心疾首,即以上海家中需人照料为由,于民国28年春返沪,执教于沪江、东吴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俞庆棠担任上海市教育局社会教育处处长。在***地下党员张执一的影响下,她对民众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整顿恢复上海原有的图书馆、博物馆、公共体育场、民众教育馆的同时,立即着手分期分批分块地建设上海各区、县150所民众学校,并亲自主持上海市实验民众学校。该校教师大多是有民主思想的青年人和***员,因此民主气氛非常浓厚,成为当时名闻遐迩的民主堡垒。反动当局不能容忍她继续执掌社会教育大权,民国35年下半年,俞庆棠被迫辞去社会教育处处长之职,专任实验民校校长。继而上海市参议会提出要撤销实验民校,俞庆棠就带领全体师生、家长、棚户区居民到市参议会去请愿,送去了庆棠以身殉校在所不惜的抗议信,市参议会只得通过保留该校的决议。
  民国37年秋,俞庆棠被迫出国考察。1949年5月回国参加全国教育会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典礼。10月3日就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症,夜以继日地主持草拟1950年全国社会教育计划。
  1949年12月4日星期日,俞庆棠主持了一天的会议,晚上又与人一起研究社教规划,由于劳累过度,致脑溢血逝世。1985年,实验民校校友会在原上海实验民校(今胶州路601号)校园内建立俞庆棠先生塑像纪念碑。著作有《民众教育》等。
  刘王立明(1897~1970)
  刘王立明,原名王立明,曾用名李梦梅、邝志洁。安徽太湖人。幼时免费入教会所办福音小学读书。小学毕业,由学校保送免费入九江儒励书院求学。民国4年(1915年)在儒励书院读书时,加入世界妇女节制会,并在中华分会中任职,这是她参加妇女运动的开始。妇女节制会是国际性妇女运动组织,偏重促进妇女身心健康,禁吸鸦片、节制饮酒、节制生育。翌年,王立明作为中华妇女节制会代表赴美国参加世界妇女节制会议。同年考取了留美学习的奖学金,在伊利诺州西北大学获硕士学位。归国后担任中华妇女节制会总干事,在全国广泛建立分会,会员发展到1万多人,被推选为会长。创办妇女刊物《节制》月刊。
  民国12年,王立明与哲学博士刘湛恩结婚,刘任中华基督教全国协会教育总干事,一心想以教育救国,两人在救国事业上志同道合。民国13年,上海成立了妇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王立明与向警予、杨之华、刘清扬等妇女界领袖共同参加了这个活动。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王立明夫妇在上海投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立明即率领中华妇女节制会人员及时参加何香凝领导的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任该会农村妇女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沦陷,租界成为孤岛,王立明坚持留沪,带领中华妇女节制会参加了许广平领导的上海妇女界难民救济会,为难民救济工作日夜奔忙。
  民国27年初,因刘湛恩拒绝出任汪伪教育部部长而不断遭到恫吓与威胁。同年4月7日,刘湛恩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