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楼 2011-04-11 07:26:59
、卫国的前生后世 其实,卫国在春秋战国历史上够窝囊的。
整个东周时代五百多年的历史上,卫国真正挺起腰杆的时候屈指可数,倒是不像话、没成色的事做的不少。
先说一则鼎鼎有名的故事。
卫国曾有一个国君,非常喜欢养鹤。
按说是人都会有爱好,不论是领导还是当兵的,都一个样,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个卫懿公同志喜欢鹤喜欢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刚当上国君不久,他就给鹤封了官,将军、司徒之类的都有;并且,他还让这些鹤像官员一样,乘坐公车,出入朝廷。
这样一来,大臣们不高兴了。他们抱怨,我们辛辛苦苦的,到头来还不如只鸟!
居住在卫国附近的翟人(当时的落后民族)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喜,这机会多少年才碰上一回啊!他们立即派兵攻打卫国。
卫懿公号召卫国人保护家乡,抵抗侵略;士兵们对他的话理都不理。这时候想到我们了,早干什么去了!
大臣们看到卫懿公焦急的模样,集思广益,劝说卫懿公采用下列方式打退翟人的进攻:派鹤将军到前线作战。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卫懿公说什么都晚了。翟人不费轻松之力,就攻入卫国,把仅仅做了一年国君的卫懿公杀了。
后来,多亏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讨伐翟人,将其赶出卫国,又帮助卫国修筑城墙,卫国才算没灭亡。 卫国还有一件事也很有名。
卫灵公当国君时,灵公的老婆南子(注意:不是太子他妈)与太子蒯聩有矛盾。蒯聩和戏阳遬商量:某日上朝时,戏阳遬刺杀南子。戏阳遬当时想也没有想,就答应了。
可是,回到家里,戏阳遬仔细想想,觉得不对头。南子是国君的老婆,国君比太子官大,自己把国君的老婆杀了,国君追究起来,自己还有命吗?他后悔了,不想按照蒯聩的指示做。
到了约定好的那天,蒯聩见戏阳遬没动静,就一次又一次向戏阳遬使眼色,催他赶快动手。戏阳遬装作没看见,就是不行动。
女人的心都比较细。南子看到蒯聩一次又一次朝戏阳遬挤眉弄眼,立即猜出蒯聩打算对自己下手了。她一害怕,当场叫喊起来:“太子要杀我!太子要杀我!”
卫灵公听后大怒,立即下令,抓太子。
蒯聩见状,知道杀死南子已经没希望了,自己反而有可能被老爹杀掉。于是,他不顾三七二十一,拔腿就跑,一口气跑到宋国;后来,他感到宋国也不安全,又跑到晋国,投靠了当时正在晋国当家的赵简子。 过了三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卫灵公到郊外游览。看着盛开的朵朵桃花,卫灵公感慨万千,向小儿子公子郢抱怨,说太子真不像话。抱怨之后,他对公子郢说,“我看你比蒯聩强多了,你做太子吧。”
公子郢推辞说自己才能有限,不足以担当此大任。卫灵公没有再坚持,两人换个话题,继续边走边聊。
谁也没有想到,到了夏天,卫灵公死了。国君的位置空了。
南子对公子郢说,国君生前很喜欢你,并且亲自说过让你接替他做卫国国君。公子郢的回答令人跌破眼镜,“太子蒯聩虽然不能做国君,但是他的儿子还在国内。我们可以立他的儿子做国君。”
南子无奈,立蒯聩的儿子做了国君,也就是卫出公。 卫灵公去世的消息传到晋国,蒯聩立即向赵简子要求回国。赵简子说,这是好事啊,我派人送你。
赵简子话说的很漂亮,事做的并不怎么样。他不想派军队送蒯聩回国,那样做有干涉别国内政的嫌疑。后来,赵简子想出一个简单省事的方法,他命令阳虎找来十几个卫国人,穿上孝衣,装着接太子回国奔丧的样子。蒯聩则低着头,哭丧着脸,披散着头发。他们一起向卫国走来。
卫出公的思想觉悟没有叔叔公子郢高尚,他听到自己的老爹要回来,心说你一回来我就做不成国君了,我不能让你回来。他立即发兵攻击老爸蒯聩。
蒯聩的几个人怎么能敌得住。没办法,他们保护着蒯聩到宿这个地方住下,一住就是十二年。 诸侯各国看到卫出公的老爹流亡在外,对卫出公多次指责。
这时,一个有点儿名气的人物出场了。这个人说起来同孔子还有点儿关系,他也姓孔,名叫孔悝。孔悝的爸爸是孔圉文子,孔圉文子的老婆是蒯聩的姐姐;孔圉文子有个仆人叫浑良夫,浑良夫长得很英俊。
孔圉文子死后,浑良夫就和孔悝的老妈,也就是孔圉文子的老婆、蒯聩的姐姐勾搭上了。孔悝的老妈经常派浑良夫到宿地看望蒯聩。
一次,蒯聩对浑良夫说,如果你能够帮助我回到卫国,我将来重重地报答你。第一,我封你做大夫,这样你就不用做家奴了;第二,即使将来你做错了事,犯三次死罪,我都赦免你。
浑良夫听后,感到不错。但是,他向蒯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娶孔悝的老妈做老婆。蒯聩很爽快地答应了。
卫出公十二年的一天,浑良夫偷偷把蒯聩带回卫国,隐藏在孔悝住宅附近的园圃里。黄昏时分,浑良夫和蒯聩男扮女装,围巾裹头,乘坐一位罗姓宦官的车子,向孔悝家中走去。
孔悝的家臣栾宁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说是亲戚。栾宁把他们放了进去,他们进入了孔悝老妈的房间。
吃过晚饭,孔悝的老妈拿着长矛(看来女人有时也很厉害),走在前面;蒯聩和另外五个人全身披挂,赶着一头猪(准备盟誓时用),跟在后面;他们向孔悝的住处走去。
孔悝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被老妈逼到墙角。老妈逼他发誓,赶走卫出公,扶蒯聩上台。
接着,造反者挟持孔悝登上一座高台,要他召集卫国群臣,拥立蒯聩。
栾宁正准备和朋友饮酒,听到政变的消息,立即派人去找子路(子路是孔悝的家臣,有勇力),要子路过来救孔悝;安排好后,栾宁护卫卫出公逃亡鲁国。 这时,子路也听到了政变的消息,他急忙往城里赶。快走到城边时,他遇到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羔。子羔当时是卫国的大夫,他告诉子路,城门已经关上了,你别去了;就是进去,也是死路一条。
子路说,既然我替孔悝做事,孔悝给我发工资,我就应当帮他。
子羔说你要不听就算了,反正我是不愿意再进去了。说完,子羔走了。子路快步如飞,继续赶路。走到城下,子路发现城门果然已经关闭。于是,他大喊,开门,开门!
守门的公孙敢听见是子路的声音,就对他说,你不用进来了,进来也没有用了,孔大人已经被他们绑到高台上了。
子路对他说,管他有用没有用,你放我进去。我既然拿了孔大人的钱财,总不能在这关键时候不替他出力。
这时,正好有使者出城,子路乘机进入城里,飞奔到高台之下。
高台之上,形势已是万分紧急。
子路劝说蒯聩放掉孔悝,蒯聩不听。子路准备火烧高台,蒯聩大急,立即派两名勇士下台对付子路,子路抵挡不住,帽子被打掉,帽缨被刺断。
子路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便不再进攻。他把帽子和帽缨从地上捡起,接好,然后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这时,长戈刺了过来,子路死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孔悝看到大势已去,也不再管什么忠诚不忠诚的,同意了造反者的要求,拥戴蒯聩做了国君,也就是卫庄公。 比较起来,前一件事的影响远不如后一件。
虽然卫懿公因为养鹤,导致国家被翟人占领,自己被杀;但是,借助齐桓公的仗义行为,卫国很快恢复了正常生活。
卫庄公政变的影响可没有这么简单。可以说,从这件事之后,一直到公孙鞅到秦国主持变法,卫国的动乱就没有停当过,国力当然也就越来越弱。国力越弱,人才流失越严重。威震天下的吴起,后来大名鼎鼎的公孙鞅都离开了卫国。
人才流失越严重,国家越弱。
在公孙鞅到秦国后的第五年,卫国国君自己都感到国家太弱了,太小了,称为公国要被别人笑话了,于是他很明智地要求大臣不要再称国君为“公”,而称作“侯”。
光在称呼上改有什么用!
赵国才不讲这些,在他们眼里,对你们这些不知道努力的国家,我为什么不打?我又不是谦谦君子,不打才是错误。
那就打。
等级:0级
积分 :98
42楼 2011-04-11 07:29:41
多谢三位版主将此贴设为精华帖。 以后请多多指教。
等级:0级
积分 :99
43楼 2011-04-11 07:30:29
、卫国的前生后世 其实,卫国在春秋战国历史上够窝囊的。
整个东周时代五百多年的历史上,卫国真正挺起腰杆的时候屈指可数,倒是不像话、没成色的事做的不少。
先说一则鼎鼎有名的故事。
卫国曾有一个国君,非常喜欢养鹤。
按说是人都会有爱好,不论是领导还是当兵的,都一个样,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个卫懿公同志喜欢鹤喜欢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地步。刚当上国君不久,他就给鹤封了官,将军、司徒之类的都有;并且,他还让这些鹤像官员一样,乘坐公车,出入朝廷。
这样一来,大臣们不高兴了。他们抱怨,我们辛辛苦苦的,到头来还不如只鸟!
居住在卫国附近的翟人(当时的落后民族)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大喜,这机会多少年才碰上一回啊!他们立即派兵攻打卫国。
卫懿公号召卫国人保护家乡,抵抗侵略;士兵们对他的话理都不理。这时候想到我们了,早干什么去了!
大臣们看到卫懿公焦急的模样,集思广益,劝说卫懿公采用下列方式打退翟人的进攻:派鹤将军到前线作战。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卫懿公说什么都晚了。翟人不费轻松之力,就攻入卫国,把仅仅做了一年国君的卫懿公杀了。
后来,多亏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讨伐翟人,将其赶出卫国,又帮助卫国修筑城墙,卫国才算没灭亡。 卫国还有一件事也很有名。
卫灵公当国君时,灵公的老婆南子(注意:不是太子他妈)与太子蒯聩有矛盾。蒯聩和戏阳遬商量:某日上朝时,戏阳遬刺杀南子。戏阳遬当时想也没有想,就答应了。
可是,回到家里,戏阳遬仔细想想,觉得不对头。南子是国君的老婆,国君比太子官大,自己把国君的老婆杀了,国君追究起来,自己还有命吗?他后悔了,不想按照蒯聩的指示做。
到了约定好的那天,蒯聩见戏阳遬没动静,就一次又一次向戏阳遬使眼色,催他赶快动手。戏阳遬装作没看见,就是不行动。
女人的心都比较细。南子看到蒯聩一次又一次朝戏阳遬挤眉弄眼,立即猜出蒯聩打算对自己下手了。她一害怕,当场叫喊起来:“太子要杀我!太子要杀我!”
卫灵公听后大怒,立即下令,抓太子。
蒯聩见状,知道杀死南子已经没希望了,自己反而有可能被老爹杀掉。于是,他不顾三七二十一,拔腿就跑,一口气跑到宋国;后来,他感到宋国也不安全,又跑到晋国,投靠了当时正在晋国当家的赵简子。 过了三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卫灵公到郊外游览。看着盛开的朵朵桃花,卫灵公感慨万千,向小儿子公子郢抱怨,说太子真不像话。抱怨之后,他对公子郢说,“我看你比蒯聩强多了,你做太子吧。”
公子郢推辞说自己才能有限,不足以担当此大任。卫灵公没有再坚持,两人换个话题,继续边走边聊。
谁也没有想到,到了夏天,卫灵公死了。国君的位置空了。
南子对公子郢说,国君生前很喜欢你,并且亲自说过让你接替他做卫国国君。公子郢的回答令人跌破眼镜,“太子蒯聩虽然不能做国君,但是他的儿子还在国内。我们可以立他的儿子做国君。”
南子无奈,立蒯聩的儿子做了国君,也就是卫出公。 卫灵公去世的消息传到晋国,蒯聩立即向赵简子要求回国。赵简子说,这是好事啊,我派人送你。
赵简子话说的很漂亮,事做的并不怎么样。他不想派军队送蒯聩回国,那样做有干涉别国内政的嫌疑。后来,赵简子想出一个简单省事的方法,他命令阳虎找来十几个卫国人,穿上孝衣,装着接太子回国奔丧的样子。蒯聩则低着头,哭丧着脸,披散着头发。他们一起向卫国走来。
卫出公的思想觉悟没有叔叔公子郢高尚,他听到自己的老爹要回来,心说你一回来我就做不成国君了,我不能让你回来。他立即发兵攻击老爸蒯聩。
蒯聩的几个人怎么能敌得住。没办法,他们保护着蒯聩到宿这个地方住下,一住就是十二年。 诸侯各国看到卫出公的老爹流亡在外,对卫出公多次指责。
这时,一个有点儿名气的人物出场了。这个人说起来同孔子还有点儿关系,他也姓孔,名叫孔悝。孔悝的爸爸是孔圉文子,孔圉文子的老婆是蒯聩的姐姐;孔圉文子有个仆人叫浑良夫,浑良夫长得很英俊。
孔圉文子死后,浑良夫就和孔悝的老妈,也就是孔圉文子的老婆、蒯聩的姐姐勾搭上了。孔悝的老妈经常派浑良夫到宿地看望蒯聩。
一次,蒯聩对浑良夫说,如果你能够帮助我回到卫国,我将来重重地报答你。第一,我封你做大夫,这样你就不用做家奴了;第二,即使将来你做错了事,犯三次死罪,我都赦免你。
浑良夫听后,感到不错。但是,他向蒯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娶孔悝的老妈做老婆。蒯聩很爽快地答应了。
卫出公十二年的一天,浑良夫偷偷把蒯聩带回卫国,隐藏在孔悝住宅附近的园圃里。黄昏时分,浑良夫和蒯聩男扮女装,围巾裹头,乘坐一位罗姓宦官的车子,向孔悝家中走去。
孔悝的家臣栾宁问他们是什么人,他们说是亲戚。栾宁把他们放了进去,他们进入了孔悝老妈的房间。
吃过晚饭,孔悝的老妈拿着长矛(看来女人有时也很厉害),走在前面;蒯聩和另外五个人全身披挂,赶着一头猪(准备盟誓时用),跟在后面;他们向孔悝的住处走去。
孔悝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被老妈逼到墙角。老妈逼他发誓,赶走卫出公,扶蒯聩上台。
接着,造反者挟持孔悝登上一座高台,要他召集卫国群臣,拥立蒯聩。
栾宁正准备和朋友饮酒,听到政变的消息,立即派人去找子路(子路是孔悝的家臣,有勇力),要子路过来救孔悝;安排好后,栾宁护卫卫出公逃亡鲁国。 这时,子路也听到了政变的消息,他急忙往城里赶。快走到城边时,他遇到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羔。子羔当时是卫国的大夫,他告诉子路,城门已经关上了,你别去了;就是进去,也是死路一条。
子路说,既然我替孔悝做事,孔悝给我发工资,我就应当帮他。
子羔说你要不听就算了,反正我是不愿意再进去了。说完,子羔走了。子路快步如飞,继续赶路。走到城下,子路发现城门果然已经关闭。于是,他大喊,开门,开门!
守门的公孙敢听见是子路的声音,就对他说,你不用进来了,进来也没有用了,孔大人已经被他们绑到高台上了。
子路对他说,管他有用没有用,你放我进去。我既然拿了孔大人的钱财,总不能在这关键时候不替他出力。
这时,正好有使者出城,子路乘机进入城里,飞奔到高台之下。
高台之上,形势已是万分紧急。
子路劝说蒯聩放掉孔悝,蒯聩不听。子路准备火烧高台,蒯聩大急,立即派两名勇士下台对付子路,子路抵挡不住,帽子被打掉,帽缨被刺断。
子路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便不再进攻。他把帽子和帽缨从地上捡起,接好,然后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这时,长戈刺了过来,子路死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孔悝看到大势已去,也不再管什么忠诚不忠诚的,同意了造反者的要求,拥戴蒯聩做了国君,也就是卫庄公。 比较起来,前一件事的影响远不如后一件。
虽然卫懿公因为养鹤,导致国家被翟人占领,自己被杀;但是,借助齐桓公的仗义行为,卫国很快恢复了正常生活。
卫庄公政变的影响可没有这么简单。可以说,从这件事之后,一直到公孙鞅到秦国主持变法,卫国的动乱就没有停当过,国力当然也就越来越弱。国力越弱,人才流失越严重。威震天下的吴起,后来大名鼎鼎的公孙鞅都离开了卫国。
人才流失越严重,国家越弱。
在公孙鞅到秦国后的第五年,卫国国君自己都感到国家太弱了,太小了,称为公国要被别人笑话了,于是他很明智地要求大臣不要再称国君为“公”,而称作“侯”。
光在称呼上改有什么用!
赵国才不讲这些,在他们眼里,对你们这些不知道努力的国家,我为什么不打?我又不是谦谦君子,不打才是错误。
那就打。
等级:0级
积分 :100
44楼 2011-04-11 18:11:19
哦,现在四个版主了。欢迎欢迎。
等级:0级
积分 :101
45楼 2011-04-13 07:36:28
、比比看谁的宝贝好 魏惠王西边安顿好秦国后,忙中偷闲,到东部边境进行打猎。巧得很,在打猎的过程中,他遇见了齐威王。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齐威王在两年前任用邹忌变法,又以雷霆之势烹杀阿大夫,奖赏即墨大夫,一时之间国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工作之余,齐威王带领几个亲信出外打猎。
两位君主碰面之后,都很高兴。大家就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闲扯了一阵,又就宫里宫外的琐碎小事品评一番。
聊着聊着,魏惠王突然问齐威王,“你们齐国有宝贝吗?”
齐威王愣了一下,心想这哥们怎么突然问这个问题,莫非有什么打算,我们齐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咋说一两件宝贝还是有的。但是,由于不清楚魏惠王的目的,决定说一次瞎话。
“没有。” 魏惠王一脸的不相信,你蒙谁呀,我就不信你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没有几件宝贝?
齐威王说,没有,我们确实没有。你们魏国有吗?
魏惠王心说,哥们哎,我就等你问我这句话呢?
齐威王话音刚落地,魏惠王就声音洪亮地说道,我们魏国虽然国家不大,但是直径在一寸左右的珍珠有十枚,这些珠宝真可谓光彩夺目,个个都能照亮十二乘马车远的地方。
听到魏惠王讲完,齐威王立即明白了对方的真实意图。他淡淡地说,像你们魏国那样的宝贝,我们齐国确实没有。
魏惠王一脸狐疑,真的没有?
齐威王语言干脆,真的没有!
那么大个国家,一个珠宝都没有,也未免太穷了吗?魏惠王笑着对齐威王说。
我们齐国虽然没有你们魏国那样的宝贝,但是我们有别的宝贝,齐威王仍然保持着平和的语调。
魏惠王眼睛亮起来。什么宝贝?说出来让我听听。
“我们齐国有四样宝贝。”
“才四个?”
“对,就是四个:第一个是檀子,守卫着南城地方,自从他到那里之后,楚国就不敢向北侵略我们了,泗水流域的十二诸侯开始向齐国朝贡;第二个是盼子,他替我守卫着高唐。因为有他,赵国人从来不敢在我们的西部边界打主意;第三个人是黔夫,我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怕他怕的要死,他们日夜祈祷,希望黔夫不要打他们;第四个人是种首,这可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治安专家,国内的盗贼听到他的名字,无不闻风丧胆。”
魏惠王的脸刷地一下红了。他为自己刚才的夸口后悔,忙不迭地说,我们也有这样的宝贝,像庞涓就是一个,他的老师非常有名。 齐威王笑笑。还有一个比上面四个人都厉害的人物,他没有告诉魏惠王。这个人不只是有一个著名的老师,还有一个比老师更著名的祖先。他的这个祖先曾经见过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并向吴王阖闾献过一部兵法。
吴王阖闾看过兵法后,觉得写得很好,就问来客,你的这部兵法我已经看过了,但是不知道具体效果怎样。能不能给我试验试验?
来客说,当然可以。
吴王阖闾说,用女人做实验,行不行?
回答是:行。
于是,吴王阖闾就把宫中的美女找出来,共计有一百八十人,交给来客。来客把女子分成两队,每队选出一名吴王心爱的女人做队长。然后,给美女们一人一杆大戟,列队训练。
来客向演习女兵宣布操练要领:“前进,昂首挺胸;后退,井然有序;左转,朝向左手方向;右转,朝向右手方向。”他告诫女兵,违反口令者,军法从事。
讲完之后,来客宣布操练开始。
不用说,你也能想象出来,一百八十名美女挤在一起的热闹情形。来客击鼓,命令她们向右转,她们不动;再击鼓,命令她们向左转,她们仍然不动。不但不动,反而大笑起来。
来客看见这种情况,说道:这可能是我给你们讲的不清楚,下面我再给你们讲一遍。他又把操练要领和纪律讲了一遍。
讲完之后,来客再次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命令。
女兵们怎么反应?
来客严肃地说,第一次,也许你们没有听清楚,可以原谅;但是,我又向你们讲了一次,无论如何你们也应当清楚了。既然你们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愿意按照要求做,那么我就只有按照规定办了。他挥手,示意把两个队长砍掉。
吴王阖闾见状,大惊,这个人真是,不就是一场实验吗?她们不愿意配合算啦,干嘛非要杀人,这两个女人是我最喜欢的女人啊!他急忙劝阻来客,说:放了他们!
来客说,不行。
吴王阖闾说,杀了她们,我以后天天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别杀了,我知道你的本事了,行了吧。
来客说,军中无戏言,不杀不中。
吴王一看,怎么今天遇见了这么个犟头筋?
眼看两个心爱的女人就要成为刀下鬼,吴王阖闾大吼一声,我是老大,你得听我的,不是我听你的!
来客说,我们现在是进行军事操练,在军队中,我就是老大,你的命令不管用。
说完,毫不犹豫地把两个女人的头砍下。然后,再训练。
女人们开始明白不是闹着玩的,于是,让她们干什么她们干什么,该跪就跪,该跑就跑,该跳就跳,像机器人似的。
训好后,来客向吴王阖闾报告,请他下来指挥一番,验证验证效果。吴王阖闾鼻子早气歪了,说你回去歇歇去吧,我不看了。
虽然吴王阖闾对来客杀了他两个心爱的女人很生气,但是他也知道这个来客确实非同一般,属于难得的将才。于是,在过了一段时间,怒气消解后,他正式任命这个来客作为吴国的将军。
这个来客没有辜负吴王阖闾的期望,不分日夜,精心调教吴国军队。几年之后,他指挥吴国军队西破强楚,攻入楚国都城郢,楚王狼狈逃亡乡下;接着,他又北上中原,威震齐晋。
估计,看到这里,不用我说,你可能已经猜出这个来客的名字了。他叫孙武,也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写有同他本人一样著名的《孙子兵法》。
齐威王没有告诉魏惠王的那个人就是孙武的后代,前不久刚刚来到齐国。他的名字是孙膑。 等级:0级
积分 :102
46楼 2011-04-14 19:03:51
、进军 魏惠王起了个早,赶了个晚集。
赵国先动手了,赵卫之间的战争爆发。
卫国不愧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赵国面前他菜的很。赵国根本没有怎么费劲,就把卫国的漆和富丘两个地方占领了。
君急忙向保护国魏国求救,说你要是不帮助我们,我们就不向你交保护费了,我们把赵国当老大。
听到消息,魏惠王很生气。他生气的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你这个卫国也真是,只会听听儒家经典,念念诗经,拜拜周礼,一点儿本事都没有,咋说也得撑个一年半年啊;
第二,赵国也太不像话,我正准备打你呢,你等着呗,还不老实,跑去打卫国去了,还打那么凶,好像你是天下第一似的。
上一阶段魏国还在发愁,找个啥借口去打赵国呢,总不能平白无故地说,小子,爷爷手痒了,想揍你一顿。
那样的话,说出去多不好听,显得魏国和街头无赖一样没有水平。现在倒好,送上门的理由。
并且这个理由说出去还非常冠冕堂皇:帮助弱小国家摆脱奴役。 魏惠王立即发布国内动员令。
好在魏国早就开始准备军用物资,这会儿差不多齐备了,否则还真的有点儿来不及。军事将领也早就物色停当,将军是庞涓。
这没有什么第二选择。
名师之徒、精通兵法、深受国君欣赏;单单这三条,尤其第三条,就使得许多竞争人选感到争也争不过,于是主动放弃了。
感觉到光是自己一个去帮助卫国,进攻赵国,显得天下老大的威风有所欠缺,魏惠王略加思索,派人通知宋国,我要帮助卫国,攻打赵国,你们参加不参加?
宋国想,你专门派人通知我,啥意思啊,不是明摆着要我跟着你参加打仗吗?既然你是老大,不听你的能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没办法,跟着你混吧。
可是,宋国不想得罪赵国。
在答应魏国的同时,宋国派人去赵国,告诉赵成侯,魏国军队很厉害,宋国如果不同意,担心受到魏国的打击报复。因此,宋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帮助魏国攻打你们,希望你们能够谅解。
赵成侯当然明白宋国的意思,他对宋国使者说,宋国不能对抗魏国,这我了解。但是,打败赵国后,魏国会更强大,这对宋国有什么好处呢?
使者说,魏国的话,我们敢不听吗?
赵成侯说,干脆,这样好啦,你们假打,慢慢地进攻,拖延时间。
使者说,行。
双方然后议定了宋国进攻的城市。
就这样,宋国加入了攻打赵国的行列。
本来,魏国还想再拉几个帮忙的,但是军情危急,来不及了,这样拉过去打吧。 魏国不愧为天下第一。
三下五除二,轻轻松松,就把看起来强大无比的赵国打得稀里哗啦,由进攻战立马转入防御战,从胜利者变为失败者。
赵国也不打卫国了。
大军撤回,看好自己的地盘再说。
魏惠王根本不是见好就收的那种人,看见落水狗不打,他会半个月都睡不好觉。你赵国军队撤回又怎么样,撤回了我也照样打你。
战场转到赵国境内。
赵国军队发现自己的作战方法出问题了。当初,遇到卫国军队的时候,横打竖打,左打右打,前打后打,怎么打怎么赢;现在,遇到魏国军队,还是老打法,咋打都打不过,这就邪门了。
魏国军队越打越兴奋。
宋国军队也很兴奋,跟着老大就是不一样,胜利的滋味就是好。
卫国军队的兴奋尽头也不亚于宋国,毕竟,可以报仇了。
他们是越打越兴奋,赵国可是越打越兴奋不起来,一个魏国都干不过,再加上两个帮忙的,更是死定了,早知道这样,也不去打卫国,惹这个马蜂窝了。
可是,后悔有用吗? 经过快乐而又紧张的战斗,庞涓发现赵国的首都怎么这么近啊。
仔细一看,哎呀,打到邯郸了。
太快了。
那就啥话也别说了,打邯郸吧。
于是,魏、宋、卫三国军队把邯郸包围了。
君这下着急了,都怪自己,净想着雄起一回,扩大扩大地盘,梦想一举吞掉卫国,让其他国家也看看赵国并不像你们想想的那样弱,也是个爷们。
现在,抱怨什么都没用。想个法子,撵走城外的这批人才对。
劝说,估计没有用,虽说自己和魏惠王聚会过几次,讲过开展国际合作、不做敌人做盟友之类的话,但是谁也不把这些话当真。大家都知道,这些话,都是台面上的,讲还是要讲的,要是当真,死了都不知道咋死的。
打吧,死路一条。人家没打到邯郸之前,自己就抵抗不住,难道到了邯郸,自己就有了天神的帮助,有了神武之力,能够一巴掌打死三国军队?
投降吧,又有些不情愿。不管如何,自己和魏国当年同朝共事,一个肩膀头,谁也不比谁高,现在自己如果对魏国低头称臣,这脸面往哪里搁,以后在诸侯各国中还怎么混? 左思右想,赵成侯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大臣提醒他,别钻牛角尖了,想想别的办法。比如,看看别的国家愿意救我们不愿意?只要有人愿意帮忙,啥问题都解决了。
赵成侯连连称道,好主意,好主意。
使者先到韩国,把礼物送给韩相申不害,说明来意。申不害答应把赵国的情况向韩昭侯反映,但是没有对韩国出兵做出保证。
他不是国君,做不得主。
申不害就魏国围攻邯郸的情况向韩昭侯进行了详细的回报,并说赵国使者就在宾馆里呆着,等着你做决定。
韩昭侯说,就国际关系来讲,你认为,我们和赵国好,还是和魏国好?
申不害说,关系嘛,两国都差不多,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还真难区分个高低。
韩昭侯接着问,你认为我们救赵国好,还是不救赵国好?
申不害不知道韩昭侯的意图,不敢直接表态,“这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赵国的存亡,我要回去好好考虑考虑。”
韩昭侯心说,这个老滑头。你考虑去吧,我让你考虑,我看再见你时,你咋说。
出宫之后,申不害想,我得想个办法,不然下次韩昭侯问起来就不好回答了。既然你是当家的,我就想办法弄清你的想法。
申不害找来赵卓和韩晁。
韩昭侯非常信任这两个大臣,有事常和这两个人商量。
申不害不动声色地对他们说,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赵国和魏国打仗,魏国把赵国的首都包围了,赵国估计快完蛋了。
赵卓和韩晁说,哪能啊,咋说赵国也是强国,不会像你说的那么快。
申不害把消息透露给这两位能臣后,知道这二位肯定会在韩昭侯面前议论这件事,就借故离开了,然后他派人观察动静。
果然,这两个家伙在韩昭侯面前议论起这件事。 韩昭侯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参加评论。但是,他的语气太平静了,简直就像谈论中午吃了什么饭一样,没有一点儿感情。
后来,韩昭侯的思想还是流露出来了:他不想让韩国介入。
当韩昭侯让申不害谈论想法时,申不害说,由于韩国刚刚变法,国内的一摊子事还顾不过来,赵国的事情就不用管他了。
韩昭侯说,申先生英明。
使者在韩国活动、游说的结果就是如此。 赵国派出的第二路使者去了楚国。
楚宣王很开明,让大臣们就此事不要顾忌,畅所欲言,发表观点。经过会后整理,发言情况如下:
昭奚恤说,救赵国不如帮助魏国,魏国是大国,这仗肯定打得赢,赵国死定了。跟着胜国混,有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赵国完蛋之前,必定负隅顽抗,如果形势发生变化,赵国没有完蛋,赵魏两国也会两败俱伤。可是,这对我们楚国并不是坏事。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考虑,救赵国都不如帮助魏国。
附带说明,昭奚恤是楚国的令尹,相当于中原诸国的丞相。
柱国景舍不同意他的观点。
柱国是官职,相当于中原诸国的将军。
景舍说,昭奚恤讲的不对,他没有看清现实,仅仅是从理论上分析。大家想想,魏国正在前面攻打赵国,他最担心的是什么?魏国担心楚国从后面捅他一刀。如果我们不救援赵国,而去帮助魏国,也就是楚、魏共同攻击赵国了,赵国能抵得住?傻子也看得出,赵国肯定敌不住。这怎么会是两败俱伤呢?
如果楚国不去援救赵国,危亡情势下,如果我是赵国,我就壮士断腕,割让土地给魏国,以求和平。然后,我就和魏国合作,对求援而不施以帮助的国家进行报复。那样的话,楚国将会处于长期的战争之中。
综上所述,我的意见是,出兵救赵,但是少出兵。赵国看到我们救他,必然与魏国拼死抵抗;然而,魏国看到我们的军队对他构不成威胁,就会加紧攻击赵国。胶着状态一旦形成,魏国、赵国都将削弱。
估计此时,齐国、秦国也不会闲着,这两个国家历来就不是省油的灯,对魏国的强大早就眼红了,削弱魏国的机会又如此难得。他们必定趁火打劫,进攻魏国。结果是,这一仗魏国必败。
楚宣王说,还是你分析的有道理,就按照你说的办,我们发兵救援赵国。领兵人选吗,也不用找别人了,就是你啦。
第二路求援使者完成任务。 赵国向齐国派出了第三路使者。
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齐威王召开了紧急会议。
看到主要官员到场以后,齐威王直奔主题,说明召集大家开会的目的:救赵还是不救赵?救赵有哪些好处,不救赵有哪些好处?
他要求大家不要拖泥带水、打官腔。
按职排辈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齐国自然也不例外。国君讲过之后,就该相国讲话了。邹忌是相国。
邹忌的看法是:不如不救赵。
理由如下:方今英雄并起之时,有力者宰割天下,无能者任人处置,这是人人明白的道理,不用多说。助人为乐,救弱抑强,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并不见得对我有利。魏国,势力之强,非我齐国所能敌。
大臣段干纶不同意他的意见。
段干纶说,不救赵,对齐国更不利。
齐威王问,这是为什么?你讲讲道理。
段干纶反问,如果我们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魏国攻破邯郸,这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吗?
齐威王说,我问你,你又反问我。
段干纶笑笑,这道理很明白,不用我多讲,魏国本来就已经是天下第一强国,等到他们攻破邯郸之后,他们就会强上更强。作为我们的西方邻国,你是希望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还是希望它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齐威王说,你不用讲了,我明白了,发兵救赵国,向邯郸进发。
段干纶说,又傻了不是。刚才相国说的很好,平白无故地做好人好事,不符合当今世界潮流。魏国打赵国,我们干嘛替赵国扛?我们需要考虑,进发邯郸能够使齐国的利益最大化吗?绝对不能。
他们打,让他们打吧。
我们不如南下,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两线作战。如果魏军攻破邯郸,我军就趁其疲惫之机发动进攻,削弱其实力。
通过这种方式,赵国衰落了,魏国不行了,天下第一就是我们齐国了。
齐威王听从段干纶的意见,出兵南下襄陵。 等级:0级
积分 :103
47楼 2011-04-17 18:35:23
、秦国在干什么 赵国认为韩国能够帮助他,楚国能够帮助他,齐国能够帮助他。结果呢,韩国保持了中立,楚国、齐国虽然出兵,但是却存心不良。
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替赵国考虑。
这世道令人寒心!
遥想当年,周礼还成为人人心中的行为规则时,如果出现倚强凌弱者,不用求爷爷告奶奶,大家就会群起攻之,把霸道者制服。
想想齐桓公,更是令人佩服。
山戎侵略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二话不说,发兵就去讨伐山戎,打得山戎鬼哭狼嚎,一直追到孤竹国才算罢休。
燕庄公非常感激,对齐桓公千谢万谢。临到齐桓公班师回国时,燕庄公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觉间,燕庄公走出燕国国境,进入齐国地盘。
齐桓公一瞧,这燕庄公也太重礼节了。可是,你这样一来,叫我咋办?按照周礼,诸侯之间相送不能送出本国国境。齐桓公思索片刻后,毅然决定,燕庄公走进的齐国国土,全部送给燕国。
瞧瞧齐桓公这是啥思想,不但免费帮助别人打跑了敌人,还把自己的东西、最值钱的国土送给了被帮助者。
再看看现在的齐国、楚国,不禁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确实,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是有差距的。
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像韩、楚、齐那样,有一个国家就表现的很好。虽然赵国没有向他们求援,但是他们还是主动出兵,帮助赵国。
赵国之所以不向这个国家求救,是因为赵国认为这个国家帮不上自己的忙。
帮忙是靠能力的,不是说想帮就帮。没有能力,不但帮不上忙,还很有可能越帮越忙,越帮越乱。
这个国家在许多时候,常常是自己都顾不了自己,人家不打他,他自己国内闹腾的都让他忙不过来了。它不光光是没有实力帮忙,而且还很少参与中原地区的事务,整个一三不管国家,仿佛佛教中的方外之地。
没有能力参与,别人也不邀请参与,渐渐地,这个国家一点一点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人们做任何事时,都想不起这个国家。
连一起落难、一起受罪都不愿找你,你可以想想这个国家混的。
这个国家就是秦国。 事实上,秦国现在比前些年强多了。
虽然秦国的变法时间还不长,一些措施的成效还没有体现出来,但是,明显的改变还是有一些:
街头无聊、闲逛、寻衅滋事、惹是生非的人少了;
官吏们的办事效率提高了,只要是需要当天处理的事情基本上当天就能处理结束,拖拉扯皮的现象大大减少;
跑官要官,四处活动,到处寻找就业机会的儒生们纷纷离开秦国,一个接一个地到东方诸国去了;
倒买倒卖、活跃经济的商人们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公开炫耀财富,金镏子、银戒指之类的东西能不戴就不戴了,天上人间之类的豪华娱乐场所也不敢去了;
土地开垦的数量逐步增加,农民们不再天天埋怨,辛勤耕作的自觉性和自愿性大大提高,对农业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当然,更多的变化反映在下面两件事上。 第一件事,违法犯罪现象大大减少。
从前,秦国同其他国家一样,按照周礼教导社会大众,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一旦做了坏事,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会看不起你,三里五村的人都会鄙视你,令你无法做人,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严重者,还会记录到官方的黑名单中,治保主任隔三差五找你一次麻烦。
广大人民群众从小都在这种教育中长大,骨子里对官方的这套宣传非常相信,所以,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名誉去赌。
可是,偏偏有些人对这些教导不理胡,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只要有好处,管他什么名誉不名誉,那些都是大瞎话,看不见,摸不着,虚得很,总没有眼前的利益实惠。
再说,只要混得好,有钱花,有权用,别人还会看不起你,巴结你都来不及呢?所以,别听上面的宣传,那都是骗老实人的,谁听谁吃亏。
说到做到,他们用行动证明了道德的软弱。结果,他们发财了,富裕了,快乐了,牛了。
榜样的力量无穷大。
一些意志远没有圣人坚强的同志看到,老实本分听从教导,规规矩矩守礼做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没有一点自由;不按牌出牌,到处坑蒙拐骗,小偷小摸的人反而过得滋滋润润、潇潇洒洒的。
他们睡不好觉了。都是一辈子,几十年光景,老子干嘛不过的好一些,让老婆孩子也能穿金戴银,人前人后风光一把。
思想决定行动!
从此,他们行动起来。向不要脸的***学习;向没有脸的***学习;向黑心肠的奸商学习;向一切坏蛋王八蛋学习。学习那些人的无耻、贪婪、卑鄙、邪恶、奸诈,学习那些人的不顾廉耻、没有廉耻、不讲廉耻,学习那些人的勇往向前,百折不回,不顾一切。
然后,大肆制造含有什么什么胺的奶粉,生产吃了不但不治病反而会生病的药品;宣传通过勾结官员得到的所谓驰名商标。
这样一来,你想想,违法犯罪的还会少吗?不但不少,在公开曝光、宣传之前,本来一些不好不坏的中间人、不知道社会如此精彩的人也动摇了,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到轰轰烈烈的为自己利益奋斗的行列中。
反正社会现象是笑贫不笑娼。就是被官府发现了又如何,还不是进去教导教导,上上政治课,有啥屁用,出来了老子照样干,社会群众的白眼能把你怎么样,不看他们就是了,街坊邻居敢讽刺你,嘲笑你,他们没有这个胆;老子是连官府都不怕的人,还怕你们!
假如不被官府发现,老子的日子就过得舒服了,还不是天高任我飞,海阔随我游,想干啥干啥,想找谁的麻烦找谁的麻烦,老子到哪里受到的还不是鲜花、掌声、美女的微笑,崇拜者的羡慕? 现在,经过公孙鞅一整顿,整个情况大变。
秦国的社会治安情况大为好转,地痞无赖、流氓阿飞、奸商豪民、***污吏纷纷学好,一霎时间,个个成为了社会良民。
公孙鞅让秦国社会出现小康局面确实不是吹嘘,有历史记载为证,况且这个证明公孙鞅做法正确的、还是当时以及后来都竭力反对公孙鞅、诋毁公孙鞅的儒家学派,并且是儒家学派的第三号人物:荀子。
这些改变都因为公孙鞅这个人。他从来不按老规矩做事,也不对你宣讲道德的重要性、诚信的价值、社会评价的利益所在;他也不在你做了错事之后,仅仅对你劝说一番,然后让你回家,去接受公众的舆论惩罚。
这些常规的方式他都不用。
公孙鞅的观点是,对品行高尚的人,什么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爱护国家,帮助他人,拾金不昧等等,根本不用教导,在一般情况下,他都能认认真真去做。
对于那些本质就道德败坏的家伙,公孙鞅认为,天天教育,月月教育,年年教育,也不会起到一点儿作用,他该咋做照样咋做,该犯错继续犯错,别说你教育他们,你就是把周礼让他背会,把道德书籍挂到他的脖子里,他还是丝毫不改。
你没有见到那些经常犯错的家伙吗?今年犯了,被逮住了,关几天,出来了;过不久,他又犯错,进去了;出来,又进去;又进去,又进去。
最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认识了。
(岂止是认识,熟悉的很!)
教育者想尽千方百计,还是没有使被教育者悔过自新,重新做人。道德说教走进了死胡同。
对这些被教育者,公孙鞅的做法很简单。他说,那些虚的哄哄一般人还管用,对你们一点儿效果都没有,这些你们明白,我也明白。以后,咱们就不用这一套了,换种新的方法。
这套方法叫做轻罪重罚。
犯死罪,不用说了,肯定判死刑;问题是以后犯个再轻的罪,我都让你记一辈子,不但让你记住,让你的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记住,让你的子子孙孙都记住。下面是举例说明:
比如,你在大街上小便。
以前政府的做法是劝说,电视劝说,报纸劝说,社区大妈劝说,街头自愿者劝说,说这样做显得你太没有修养了,不注意卫生,人要有廉耻之心,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
可是,你听了吗?
根本没有。
你说,他们说他们的,我尿我的,我总不能被尿憋死吧。
好,既然劝说不起作用,我公孙鞅就不再劝说你。
我罚你。
瑞典规定,在公共场所随地小便者,一旦发现,罚款
瑞典克朗,约合
多元人民币。
瑞典罚的够重的了吧,我公孙鞅的规定比瑞典的还重。我砍掉你一条腿,或者一只脚。
再比如,酒后驾车不是管不住吗?你不是有钱,自认为能够在撞死人后,顶多,扣几个月的驾照,赔几个小钱完事了吗?
好,我就叫你酒后驾车。
我既不扣你的分,也不扣你的驾照。我判你刑:也不管你是开宝马的,还是驾驶奔驰的,也不管你是官员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酒后驾车,造***命或者重伤的,一律判死刑;然后,立即执行,***毙。
看还有人敢酒后驾车?
我就不信治不了这个小小的酒后驾车行为。
你说,法律专家说了,这交通肇事属于过失犯罪,不能判那么重;再者,人家国外都没判死刑的,我们要是判个死刑,人家会笑话我们。
公孙鞅说,你这个书呆子。
任何法律都是人规定的,既然能制定就能修改。现在,社会已经变了,老方法不起作用了,还照搬老一套,抱着过失犯罪、故意犯罪的划分不放,社会问题只会越来越多,矛盾只能越来越激化。再者,国外的观点和专家的观点就那么重要吗?国外的情况和我们的一样吗?国外的酒后驾车有我们这样疯狂吗?
为了真正控制酒后驾车,我们的法律应该在交通肇事罪之外,再规定一个罪名,专门针对酒后驾车的情况。
无论何时,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法律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存在的,是为了人民的和平生活存在的。
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现存的法律就是有问题的,需要修改的法律。 第二件事,公子王孙恨透了公孙鞅。
你说,这些公子哥们能不恨公孙鞅吗?从前,他们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小时候啥活儿都不用做,啥技术都不用学,只要不是白痴,长大之后,基本上都能混个一官半职,吃香的喝辣的,想怎么风光怎么风光。
还不是家庭出身好,爹妈老子有本事。
这里我要说一下,在早先时候,贵族子弟想当个官,容易的很。可以说,比上麦当劳吃顿快餐都简单。因为,当时的官员选拨制度是推荐。
谁推荐?
当然是官员推荐,啥时候也轮不到老百姓推荐。
官员又是哪些人?
皇亲国戚,七大姑八大姨,二舅子三外甥的,以及姻亲朋党,反正不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寻常百姓。
推荐谁?
这是一个想都不用想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官员,就推荐什么样的后备人员。
相比较而言,平民子弟想当个官,那可是难多了,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你朝里都没有人,还想做个官,舒服舒服,能会容易吗?
你说我有本事,我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
这顶什么用!
你再有才,再有本事,可是根本就没有人赏识你,推荐你,任用你,一切都是白搭;还不如那些没有本事,没有理想,天天一饱三倒的家伙。
起码,人家不会感到委屈。
当时,也不是一个国家,许多国家都是这样搞,也没有人认为不正常。越是落后的国家越是如此。秦国的官员里面,公子哥们比别的国家都要多。 当然,这都是以前的情况。
自从公孙鞅变法后,形势急转直下。
贵族官员子弟再想象以前那样轻轻松松当上官,门也没有,公孙鞅把所有的道路都给堵死了。
请客送礼,不行。
游说忽悠,不行。
大棒施压,不行。
一句话,要想当官,可以,立军功来。没有军功,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当不上官。但是,话又说过来,只要你能够立有军功,即使不是贵族子弟,也能当上官。
也就是说,根本不讲究你的身份。管你是公子王孙,还是农民,一样对待,有军功,就有官做,没有军功,就没有官。
这样一来,公子哥们傻眼了。
从前谁好好训练过刀***啊!虽说周礼规定,诗书礼御骑射都应当精通,可是,实际上根本没有人把那当回事。练也练了,可是,练的并不能上阵杀敌。
后来,他们想,我们这么些人,你公孙鞅总不能真的一刀切,一个都不让做官,你的官都从下层人里挑?
于是,他们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拧上劲了。
公孙鞅一看,好,咱们瞧瞧,到底谁硬过谁!我就不信,别人当上了官,你们能不眼红,你们能够晚上照样睡的像死猪一样。 正巧,这时传来了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消息。
秦孝公征求公孙鞅的意见,是不是趁着魏国在东面作战的机会,我们在西边干他一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公孙鞅说,还是领导高瞻远瞩,眼光比当兵的强多了。我也认为,这是个机会,打打再说,看看我们和魏国到底差多远;另外,我们变法有一段时间了,打一仗也看看我们的变法效果怎么样。
就这样,君臣二人想到一块地里,不用赵国求援,秦国主动卷入了战斗。
秦国进攻的地点是元里。
等级:0级
积分 :104
48楼 2011-04-18 18:21:30
第七章 围魏救赵 1
、赵国不经打 赵国迎来了最大利好
齐国、楚国大军答应救赵,先头部队开始向赵国进发;秦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也在西线同魏国展开了战斗。
魏国的形势却不太好。
宋国虽然明着和魏国站在一起,实质上也就是充个数,并不真的希望赵国怎么样,赵国灭亡对宋国并没有好处。它的新国君是子罕,以前干建设部长工作。前一阶段刚通过政变,杀死宋桓侯,篡位登上宝座。目前国内局势不稳,旧贵族不甘心失败,正在伺机夺权。这个节骨眼上,子罕不希望和诸侯们闹僵。他的意思很清楚,只当是一场国际联欢会,凑凑热闹算啦。
卫国也出了问题。
本来是因为赵国侵略卫国,战争才爆发的。按说卫国应当非常愤慨,意志非常坚定地站在解放者魏国这边,毕竟人家是因为你才打的这个仗。你是保护家园,魏国是抗赵救你。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你卫国都应当和魏国站在一起,肩并肩作战。
现实相反,卫国和齐国站到了一起。
对此,卫国有苦难言。国家太小,实力太弱,打又打不过人家,赖也没有人家赖;靠外交,糊弄糊弄老百姓可以,蒙住大国太难。
齐国已经发话,你卫国遭受赵国侵略,我们很同情;但是,你们和魏国联合,攻打人家赵国的都城也不对。做人要讲道理,不能得理不饶人,该让步时要让步,赵国占领你的地方你们不是都要回来了吗?那就见好就收,哪能还不依不饶呢?马上归队,和我们一起打魏国,不然,我们先灭了你。
胳膊拗不过大腿,卫国无奈,只得脱离魏、卫联盟,加入齐国军团,对自己的解放者魏国发动攻击。 消息传到魏国,魏惠王气坏了。
你这个卫国,还不如小人。小人也没有你变脸变得快,人家顶多退出战斗,不打了,坐山观虎斗。你呢?竟然对解救者动起手来。要不是我们魏国,你小小的卫国早被赵国给灭了。
他妈的!
骂完卫国,魏惠王想到另一个战友宋国。他早就听人说,宋国根本就没有打算认认真真打这一场战斗,只是凑凑热闹。以前,魏惠王也没多想,真打也好,假打也好,多一个人,总多一份气势吧。现在,不一样了。卫国反戈投敌,魏国的军心受到很大影响。
宋国不能再有个三长两短了。魏惠王立即派使者到宋国,向宋国国君子罕发出警告,不要学卫国的样子,否则没有好果子吃。
子罕一听,非常生气,魏惠王你真是个混蛋,吓人来了。你要是好好安慰安慰我们,我们宋国还承认你是大哥,跟着你混;现在你板起面孔训人,谁听你那一套。
就这样,宋国反了。他们也加入到攻打魏国的阵营。 魏惠王大怒。
这些龟儿子,都翻了天啦。我就不信我们魏国治不服你们。等到我灭掉赵国之后,再来一个一个收拾你们。传令三军:以最快速度,攻下邯郸。
就在国际局势有利于赵国时,赵国抵抗不住了,邯郸马上就要被攻破。
赵成侯心里这个急啊。韩国不用说了,明摆着不愿意掺和进来。齐国、楚国既然已经答应出兵,怎么行动慢慢腾腾的,像散步似的;再者,你们朝邯郸这面来呀,打魏国的襄陵有什么用?十个襄陵也没有一个邯郸重要啊!别说打不下来,就是打下来对魏国又有什么影响。真是,也不知道脑子里都是咋想的。
赵成侯无论怎样抱怨,援军始终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人家有人家的打算,谁会像你想的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魏国军队真正厉害。
就在赵成侯等的双眼欲穿时,邯郸被魏国军队攻下了。
这里插入一点:战国初期,单打独斗,没有哪个国家能抵住魏国。打仗时,魏国军人个个是拼命三郎,二杆子劲头十足,勇猛得很。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魏国有一套非同一般的奖励制度。魏国规定,一旦成为魏军士兵,家庭的所有徭役、赋税全免。
这就意味着,如果家庭出了一名士兵,全家的负担都没有了,庄稼活想干多少干多少,想怎么干怎么干;乡里的里正、三老见了你的家人,不但不敢耍横,而且离老远就同你的家人打招呼,热情的很。与没有士兵的家庭相比,这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
没有士兵的家庭只能种田,还要缴纳各种各样的税,还要在农闲时节承担各种各样的无偿劳动。再怎么努力,即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只能处于社会的底层,任由一级一级的官员蹂躏、侮辱、批评、责骂,甚至殴打。
有这种奖励制度作后盾,魏国人的当兵热情在各国中最高。魏国年青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当兵,当兵,当兵。
但是,魏国的兵并不好当,可以说是各国中最严的。单说选拔考试,就不轻松,不说是千里挑一吧,起码也是百里挑一。个头、体重、奔跑、耐力,样样都要经过严格考核,有一项不过关,就当不成兵。
战国中前期,魏国之所以能够傲视诸侯、指点江山,关键点就在于此。有这样的士兵,攻下邯郸,非常正常;要是攻不下邯郸,才是意外呢! 南线战事没有悬念。
齐、宋、卫三国在没有费多大劲的情况下,就把魏国的襄陵包围了。三国军队在襄陵城外举行了盛大的会师仪式。
楚国军队也没有闲着,柱国(将军)景舍把大军驻扎在魏国睢水、浍水一带,等待时机。
正如赵成侯所想,十个襄陵也抵不上一个邯郸,包围襄陵对魏国影响不大,魏国军队继续在赵国境内东奔西走,左冲右突。按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用不上半年,赵国就彻底完蛋了。
伤心之下,赵成侯逃出邯郸。 齐威王听到邯郸城破的消息,第一感觉就是:赵国真的不经打,起码也得撑他个半年八个月的,消耗消耗魏国的兵力。
现在咋办?
不救吧,从道义上说不过去,大家都在一片土地上共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救你吧,魏国军队这么厉害,你这不是让别人分担祸患吗?
思前想后,啥都别说了,再帮你一回吧。可是派谁去指挥齐国军队呢?
齐威王早就听说庞涓是一名不世出的人才,魏惠王也对他亲口讲过,庞涓是天下第一流的将领;魏军攻赵,一路北上,所向无敌,顺利占领邯郸,充分说明庞涓真的不简单。
齐威王找来相国邹忌商量。 听完齐威王的话,邹忌没有发表意见。
打仗是将军的事情,理所当然应当由将军领兵,这是无庸置疑的。可是,齐国的将军是田忌,和邹忌有矛盾。
公孙闬看出邹忌的心思,他对邹忌说,不用考虑,推荐田忌。
邹忌不解,为啥?
公孙闬说,道理很简单。如果田忌胜了,国君会说你不计个人恩怨,为国举贤,奖赏肯定少不了你;如果田忌战败,死了也就拉倒了,假如没有战死,肯定受到国君处罚,甚至可能被处死。
邹忌不是傻瓜,当即明白了。他向齐威王推荐了田忌,田忌成为了齐国的将军人选。
田忌也不是傻瓜,他知道凭自己的两把刷子去把天下无敌的魏国军队打败,想都不用想,一点儿可能性也没有。
那么,田忌怎么办呢?田忌找了一个帮手。这个帮手是孙膑,孙膑是魏国将军庞涓的同学。 等级:6级
积分 :252
49楼 2011-04-19 13:02:00
太精彩了。我每天都看一遍。
等级:0级
积分 :105
50楼 2011-04-20 07:26:38
、谁说老实人不吃亏 孙膑是庞涓的同学。
这事儿,孙膑承认,庞涓也承认。他们的师傅,有人说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具体真假,我不知道。
假如属实的话,那么这个鬼谷子先生就是历史上最厉害的人物了,比以前的孔子、以后的诸葛亮都要厉害。
你想想,两个徒弟都这么厉害,师傅还不是厉害的没有边了。况且,还不止这两位。据说,苏秦和张仪的老师也是鬼谷子。
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这四位,任何一位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家喻户晓的人物,都对历史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鬼谷子如果真是这四位的老师,他的法力真正大的不可想象了。可惜,鬼老师的事迹历史上没有记载。 好了,不管这些了,我们接着聊孙膑和庞涓。
这哥俩当时的成绩应当是很好的,不然庞涓同志不会刚一毕业,就顺利地找到工作,当上了魏国的将军。要知道将军可是一个非常高的官职,没有两三点真功夫根本不行。魏惠王虽然非常注意家庭出身,师承何处,但是他也不会把国家最高军事将领的位置轻易许人。所以说,庞涓还是有点儿真本事的。
与孙膑相比,庞涓的本领还差点。庞涓也知道他和孙膑之间的差距,非常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怨不得他,并不是他不努力。他始终在拼命学习,抓紧一切时间,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可是,到头来还是比不过孙膑。
人与人之间有差别,不承认这点不行。伤心之余,庞涓无可奈何地承认,自己这一辈子没有办法超过孙膑了。
在魏国当上将军后,庞涓一直担心,万一孙膑到了另一个国家,像自己一样坐到将军的位置,自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魏国就只能一败再败了。
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庞涓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既然没有好办法,干脆劝孙膑到魏国来吧,到时候再慢慢想办法,总比让他去别的国家好。
于是,他派人到师傅那里接孙膑。
孙膑挺高兴,庞涓这家伙还不错,当官了还想着老同学,思想境界就是不一样啊,既然他在魏国国君手下做将军,估计靠着他的面子,自己做个中层领导应该没啥问题。
孙膑的要求并不高。
他不像有些名牌高校毕业生,刚出校门,就豪气冲天,非要到某个大型企业里面做个总经理;总经理做不成,起码也要做个副总经理,你让他从基层干起,他会满脸不屑地对你说,兄弟不会,你另找人吧。
见孙膑的想法只是如此,庞涓很爽快地答应了。 两同学在魏国重新相聚,有着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
这哥俩和孔子、墨子、庄子、商鞅等人不同,人家学的是治国理论,怎样使国家强大,称王称霸,让人民拥护,令他国屈服;他们学的是兵法,怎样行军打仗,怎样排兵布阵,在那个地方设埋伏好,在什么情况下发起进攻有利。因此,他们的谈话内容集中在各国实力、军事情况和作战风格。
而要谈这些,不能不谈到魏国。
魏国是天下第一强国,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不讨论他你讨论谁。就像现在大家聊天时,谈到军事话题,肯定聊美国军事如何如何,俄罗斯和日本军事如何,你绝对不会聊非洲某个不发达国家的军事如何。
讨论到最后,哥俩公认,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如果魏国的国家政策不发生变化,至少在五十年内,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超过魏国。
通过讨论,庞涓更加坚信了自己的看法:孙膑的能力远远超过自己。 看到别人比自己强,自己心里很高心,这样的人不能说没有,但是毕竟不多。大多数人的情况是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同学又怎么样,还不是谁能力强谁的日子过得舒服,谁笨蛋谁过得窝囊,这道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
庞涓虽然官拜大将军,威风凛凛,在世人眼里,已经是风光无限,可是,每每和孙膑谈过话之后,他都感到并不很愉快:孙膑太厉害了,他的能力超过了魏国所有人。
庞涓暗想,这不是个好现象。如果魏惠王发现孙膑比自己本领强,那么自己的将军肯定干不成。别的不了解,魏惠王的脾气还是了解的。
有大才不用,用小才,你当魏惠王是笨蛋啊。
不行,孙膑在魏国一天,自己就一天睡不好觉。长此下去,不得失眠症,也会得精神分裂症。得想个办法,把孙膑结果掉。
可是,早在一起读书时,就听孙膑说,他的祖先孙武留下了一部兵法,共有十三篇。要让孙膑死之前把这部兵法写出来。
这里附带说明一点,战国时代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许多书籍、官方文件都是刻到竹片上。现代的一个小册子,在战国时候就是一捆竹片,沉重的很,携带很不方便。
所以,孙膑并没有把这部奇书带在身边。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多亏孙膑没有把这部书带在身边,否则他早就死了。 据说,庞涓先找人伪造了一封书信,从齐国送到魏国,书信的内容是齐威王劝他回齐国效力,别净是替外国人卖命。
(孙膑是齐国人。)
要命的是,庞涓把书信中的一些关键字眼故意涂改了。
孙膑接到书信之后,也没怎么在意,就把它随手扔到一边。他是个老实人,对突然来了一封信,要自己回齐国做官,并没有多想。自己在魏国过得好好的,何必回齐国折腾呢。
实际上,他应当想想,那么多年,都没有人想到你,请你做官,怎么突然有人想到你了?你的名气也不大。别说是在国际上,就是在魏国,知道的也不是很多。所谓的名气,实在是小的很。在人们印象中,孙膑只是庞涓将军的一个同学,靠着庞涓的关系,来到魏国,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
之后,庞涓又故意设置一连串巧合,让孙膑一步步走进圈套。孙膑被魏惠王下令,抓了起来。罪名是里通外国,阴谋发动叛乱。
孙膑说,这是诬陷,我没有做那些事。可是,辩解没有用,换来的是毒打。不承认,继续打。
孙膑希望庞涓替自己辩解,庞涓是自己的同学,对自己的行为最了解。
庞涓当然替孙膑在魏惠王面前讲了情,要不然,按照魏惠王的脾气,敢造我的反,吃了豹子胆了,立马拉出去砍了。
孙膑没有被处死,但是他的双腿膝盖以下被砍掉了。
孙膑对庞涓很感激;魏国人也说庞涓是个好人,为了让孙膑免于一死,庞涓在国君面前竭力劝说,那份友情,令人感动。 孙膑成为了残废人。
他开始悲观失望,感叹自己满腹才华,一腔热血,却生不逢时,无人赏识,不能像孙武一样,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青史留名;
他开始学会仇恨,心想一旦找到那个诬陷自己的人,必定要将他碎尸万段,然后把他的骨头磨成灰,碾成粉,倒入江河,让鱼虾吞食;
他开始想到死亡,与其受人耻笑,被人蔑视,生不如死,还不如死了算啦,一了百了,脱离苦海。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痛苦、绝望告诉好朋友庞涓时,庞涓制止了他,劝他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活下来。
孙膑苦笑,这活着的感觉不好受。
庞涓说,你找点儿事做吧,转移转移注意力,比如把你祖先的兵法十三篇写一写,只当练练字,找个精神寄托。
孙膑说,也好。 兵法一篇一篇刻在竹片上。
庞涓天天派人看望孙膑,然后把孙膑写好的兵法拿走,说是欣赏欣赏。
孙膑没有怀疑,他继续写。
这是孙膑现在所能做的唯一事情了,他希望借此消除自己的痛苦与悲哀。恍惚中,孙膑感觉到,在刻写的过程中,自己成了一名领兵打仗的将军,正在运用神奇的智谋,排兵布阵,攻城克敌。
接着是荣誉、鲜花、掌声。 这种状态一直在继续。
直到有一天,庞涓的一个小兵实在不忍心看着孙膑这样一天天写下去,把十三篇兵法写完,然后被庞涓找个借口杀掉,这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的小卒告诉孙膑:一切都是圈套,一切都是假的。
孙膑惊呆了。
他不相信多年的同窗好友会做出如此卑鄙下流的事,使用如此卑鄙下流的手段,拥有如此卑鄙下流的心肠;自己对这个人曾经是多么信任,想对待大哥一样对待他,爱他,敬他。 第二天,孙膑疯了。疯的不知东西南北,不识张三李四,不管礼义廉耻,不顾嘲笑讥讽。估计到处撒尿、鼻涕吐沫满脸等等非同常人的情况避免不了的;是不是更进一步,想某些大学生一样在大街上裸奔,不清楚。
庞涓不相信孙膑真的疯了。
他派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探,挑衅,孙膑都没有反应,一直对试探者傻呵呵地笑,笑了再笑,一直笑的试探者感觉再不走,自己马上也会疯掉。
但是,庞涓还是不信。
他派人监视孙膑。无论孙膑走到哪里,监视人员都在不远不近的地方跟随着,观察着,记录着孙膑的一举一动。
时间长了,监视活动有些松懈。监视人员烦透了,天天跟着个疯子,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恶心死人了。他们希望孙膑生病死了,或者被车轮轧死,或者被疯狗咬死。如果那样,这个差事就可以结束了。
有时,监视人员想,庞涓既然对这个疯子不放心,干嘛不杀了他?
心里不乐意,上头考察又不勤,工作自然就懈怠了,看管的时候也不像以前那样,有个风吹草动,就神经兮兮,警惕万分。
尤其在晚上时候,监视人员更加不管事,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打牌赌博嫖女人,反正是这类人员常干的事他们都像以前那样照样干。 突然有一天,监视人员想起好几天没有见到疯子了。这家伙上哪里去了?他们急忙到处找。这毕竟是庞涓将军安排的工作任务,不明不白的把被看管人员弄丢了,肯定要吃招呼的。
找来找去,凡是能够找到的地方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也许,这个疯子死了。可是,死了也会有尸体啊!这个孙膑,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难怪上天了不成?
最后,监视人员想,孙膑可能死了,然后被疯狗吃了。
按照这个说法,监视人员向庞涓进行了汇报。庞涓当然不信他们的说辞,对他们痛斥了一顿,骂的他们狗血喷头,然后又对领头的两个家伙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这个事儿结束了。
等级:0级
积分 :100
51楼 2011-04-20 19:44:28
交流贴,继续努力发好帖
等级:0级
积分 :106
52楼 2011-04-21 18:08:03
、从小事也能看出有没有才能 孙膑到哪里去了?他去了齐国。
在孙膑装疯的那段时间,正巧有齐国使者到魏国办理外交事务。孙膑对使者说了自己的才能和遭受的不幸,并说自己是齐国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国,请求帮忙。
使者答应了。
对同胞的不幸遭遇,使者非常同情,他不愿意看到孙膑再继续过这种非人的生活,就把孙膑偷偷安排在车辆上,带到了齐国。
在齐国,孙膑见到的第一个人是田忌。
田忌在齐国属于公族,和国君同一个祖先。孙膑来到齐国,田忌很高兴。他想,作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本领自然会有一些。但是,孙膑的本领有多高,田忌不清楚。
不久,在一次娱乐活动上,田忌见识了孙膑的才能。
娱乐项目是赛马,比赛规则是每人挑几匹马出来,比比看谁的马跑的快。当然,为刺激参加人员的积极性,赛马时要押赌注,比如金子多少多少。赢一场比赛,得一笔金子。
这种活动,齐威王经常参加。田忌也经常参加,可是他老输。
这次,比赛之前,孙膑先对田忌的参赛马匹观察一遍,然后对田忌说,你放心比赛吧,想下多大赌注下多大,我保管你赢。
田忌将信将疑,这些马,我哪个不清楚?参加过许多次比赛,从来没有赢过。难道你会变魔术,让他们飞起来?
孙膑又劝,说他有办法。
田忌说,我就听你一回,押一千金。
比赛开始前,孙膑对田忌说,第一场,让你最赖的、跑的最慢的马上场。
田忌说,别人第一场都让跑的最快的马上场,你让我用跑的最慢的马上场,这不是明摆着输吗?
孙膑说,第一场必须输。
田忌不解。
果不其然,田忌第一场输了。
到了第二场,孙膑说,这次让你跑的最快的马上场。
田忌听从了。
第二场田忌赢了。
第三场,不用孙膑安排,田忌也知道该让哪匹马上场了。因为,只剩下一匹马了。
这次,田忌又赢了。
总计下来,田忌胜两场,输一场,总分第一,别人的钱都哗啦哗啦地归他了。田忌很高兴。
齐威王很奇怪,这个田忌今天咋回事?以前从来没有见他赢过,就他那些驽马,再跑一次都赢不了自己的马,可他却胜了,你说邪门不邪门。田忌肯定捣鬼了?得问问他。
田忌大笑,和你比赛我哪敢捣鬼啊。
齐威王也大笑,不捣鬼,你那些马能跑过我的马,谁信啊!
田忌说,别,别。我给你说实话吧,这次比赛时,有高人给我指点。
齐威王说,哪个高人,把他叫出来我见见。
田忌说,这还不容易,我把他带来给你见见。
孙膑过来了,他向田忌和齐威王解释了其中的道理:常规情况下,第一场比赛出场的都是最快的马,第二场,次之;第三场,更次之。如果田忌按照这样的思路派自己的马上场,他肯定一场都赢不了。这是以前的比赛都已经证明过的。于是,我告诉他,第一场,用最不怎么样的马上场,和别人最好的马比赛;第二场,用最好的马和别人一般的马比赛,第三场,用一般的马和别人最差的马比赛。
齐威王恍然大悟。
从赛马这件小事中,田忌和齐威王发现:孙膑是个人才。
等级:3级
积分 :31
53楼 2011-04-21 20:15:28 个人意见我选宋朝 宋朝时期社会最发达,政治权力一直在玩权力平衡,当然玩的不昨么好
。( 以文抑武, 对后妃、外戚、宗室、宦官的抑制,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宰辅集体领导制当然皇权是中心。很多权力制衡现在还在用。)
社会发展到一个高度商业化的时期
(城市化率为历朝最高,网上传言21世纪才重新达到那个水平。),
达到历史进程的关口
(王安石变法,历史上只那么几次变法,每次都是社会发展体现。美国有一亚洲史学家
罗兹墨菲
在亚洲史上对宋朝有全面的分析) 历史学家批判它,是因为它未能顶住异族入侵而被蒙古人打垮。然后大家就都不喜欢了。当然战国也非常不错,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有专利社会革命并取得成功的时代。 生活在一个发达的社会比较有有味一点,在一个到处是峰火的时代生活可不是好主意。
等级:0级
积分 :107
54楼 2011-04-23 12:44:08
、桂陵、桂陵
) 齐国部队第二次出征了。
这次的领军主将是田忌,孙膑做他的军师。
田忌说,我们前面一支部队已经驻扎在襄陵,再去襄陵没有什么意义了。既然魏国的主力在邯郸,我们向邯郸进攻。怎么样?
孙膑笑而不答。
田忌说,你笑什么,有话就说!
孙膑问田忌,如果有一堆乱麻,七缠八绕,很难理出个头绪。你的力气大,使劲扯他行不行?
田忌说,那不是越扯越乱了。
“用拳头猛捶乱麻,行不行?”
“当然不行。”
“对,扯它不行,捶它也不行。找到线团的结头,然后慢慢去解行不行?”
田忌似懂非懂。
“换个例子,两帮子人正在打架,你直接上前,劝他们住手,他们听不听你的?”
“可能不听。”
“说不定架没有劝下来,你倒被他们的拳头打伤了。”
“那怎么办?”
“趁着其中一方不注意,对其薄弱部位猛袭,使他在不留神的情况下,被你击中,然后被迫停止斗殴。”
田忌看着孙膑,我知道你的本事,你也别给我打比方,举例子了,你说,我们的大军往哪个方向去吧?
“我的意见你听不听?”
“听。”
“不去邯郸。”
“不去邯郸怎么救赵国?”
孙膑说,刚才我不是才给你上过课吗?怎么举一反三的本领一点儿没有?不去邯郸,是因为邯郸是主战场,魏国最强的兵力都在那里。我们去了,还不是找死?兵法上讲过,避其锋芒,攻其薄弱。既然魏国的精壮人马都在邯郸,国内留守人员必定疲弱,我们就去攻打这批不强的人马。
田忌迟疑道,“我们打大梁?”
“对,攻打大梁。大梁是魏国的首都,我们打大梁,魏军必定赶回相救。这样,赵国的局势不就改变了吗?”
“有道理。”
虽说田忌同意孙膑的意见,直捣大梁,但是,职业军人的敏感性提醒他还是应该稳妥一些。于是,在向大梁进发的同时,田忌派了一支部队向南进攻宋、卫两国交界处的战略要地平陵。
进攻平陵的指挥官是两个都大夫。 齐军向大梁进发的消息传到庞涓耳朵里,庞涓非常生气。这是谁出的馊主意,真狠毒。你说,你攻大梁,我要是不去救,万一大梁有个三长两短,魏惠王还不把我的人头取下;再说,魏国的精壮人马现在都在外面:邯郸一批,襄陵方向被齐、宋、卫联军困住一批,睢水一带同楚国交战的一批,西部边疆龙贾手中一批,元里一带同秦军交战的一批。这四、五下一分散,大梁哪里还有精壮人马,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人员。别说打仗,靠他们守城都很难。
庞涓感叹,没想到,这年头还有人敢太岁头上动土,找魏国的麻烦。以往,都是魏国找别人的不是,别国谁敢打魏国的主意。
生气也好,感叹也好,都是无用,还是回兵救大梁要紧。庞涓留下一部分人马守卫邯郸,率师朝大梁奔来。 行军中的齐国军队知道他们是去进攻大梁。
士兵们边走边议论,这魏国是天下第一强国,我们打得过人家吗?还是去打人家的首都,就不怕被人家打了。魏国军队的勇猛,他们虽然接触的不多,但是听到的不少。尤其在这次邯郸战役中,许多魏国士兵勇猛作战的故事流传很广。什么打掉了一只胳膊还在厮杀,肚子破了,肠子流出来了,往里面一塞继续战斗等等,别说齐国的士兵,天下的士兵都听说了。
从心底里,齐国军队有些胆怯。
要说也是的,碰到这些说是人但是比机器都厉害的动物,谁不害怕!
当进攻平陵的军队战败、两个都大夫被俘虏的消息传到田忌军中的时候,军队中出现了恐慌情绪。一些士兵跑路了。
田忌和孙膑很苦恼。对齐军士兵的心理素质和战斗水平,田忌和孙膑很清楚。他们知道,靠这些人同魏国军队硬碰硬,打硬仗,要想取胜,可能性不说没有,起码百分之一都不到。
三晋之师,天下无敌,这绝不是虚传。
可是,打不过,也得打啊,总不能拿着计算器一比较,哦,人家比我强,我打不过他,算啦,不打啦,或者投降啦。
想办法嘛。
正面交锋不行,我们就从侧面进攻。田忌和孙膑商量,攻打大梁只是一个幌子,绝对不能当真。如果真的攻打大梁,一天两天打的下来吗?虽说魏国的留守人员水平较次,可是人家也有有利条件,并不是站在那里等着你砍杀的。
魏国的有利条件是大梁城的城墙。
不管咋说,在没有飞机、大炮、火药的时代,一道宽大的城墙就是一道难以突破的屏障,再加上护城河,想要一天两天攻下来并不容易。如果短时间内攻不下大梁城,庞涓的部队赶到了怎么办?
到那时候,大梁城里的军队向外突击,庞涓的军队向里进攻,齐国的军队还不成了端午节的粽子,只有被吃的份儿,没有吃的份儿。 孙膑告诉田忌,齐国军队不到大梁城下,大梁城下不是好地方。我们是寻找战机。
田忌问,怎么找?
“找个地方歇歇,等着庞涓的军队过来。”
分析一大圈后,孙膑认为桂陵这个地方不错,是打埋伏战的理想位置。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田忌。
田忌一笑,你是军师,我听你的。你说怎么打我就怎么打,不用商量。但是,你能保证庞涓一定从桂陵回大梁吗?
孙膑说,能够保证。
田忌说,这我就有点儿奇怪了,难道庞涓不怕我们在这条道上设埋伏?
孙膑冷冷地说,庞涓就是知道这条道上有埋伏,他也会来;因为他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谁能成为他的对手。
接着,孙膑的语调转向愤怒,“起码在以前,他还承认有一个叫孙膑的人比他厉害;可是现在,在他心中,孙膑已经死了。”
见到触动了孙膑的痛楚,田忌急忙换个话题,让孙膑分析庞涓的军队啥时候能够赶到桂陵。孙膑估计庞涓赶来的速度会非常快。
你想想,首都马上就要被别人占领了,他能敢不快吗?
“明天能赶到这里吗?”
“一定能。” 为了促使庞涓快速进军,孙膑使出了千古绝招:
、军用物资一律卸下,轻装上阵,急行军;
、把队伍分散,让庞涓感觉齐国兵力单薄,战斗力不强。
这不是气庞涓吗?集中起来阵地战役都打不过人家,还把兵力分的那样散,这里几百人,那里千把人,不是找着挨打吗?把庞涓当成白痴啦。
孙膑用的招数就是让庞涓生气、愤怒,就我这样的齐国军队,照样打你天下第一强国的都城,你能把我怎么样!
庞涓果然很生气。奶奶的,就这种兵,还要打仗,丢人显眼。看我不把你们一个一个砍掉、杀头,让你们知道魏国不是好惹的。
既然你不带粮草辎重,我也不带;既然你是急行军,我也急行军;谁怕谁啊!
哼! 等级:6级
积分 :271
55楼 2011-04-25 01:08:54
等级:0级
积分 :108
56楼 2011-04-25 06:56:57
多谢千首观阴的支持。
等级:0级
积分 :109
57楼 2011-04-25 06:59:27
、桂陵、桂陵
) 庞涓确实是庞涓。
尽管不只一个将领劝他别走这条离大梁最近的路线,庞涓还是坚决走了;战车之上,庞涓高呼,当今天下,谁奈我何?
庞涓有理由傲气。赵国不是千乘大国吗?自赵襄子之后,不是没人敢找赵国的麻烦吗?现在怎样?强大的魏国军队不但找了赵国的麻烦,而且占领了赵国的首都邯郸,烧了他们的房子,抢了他们的女人,他们不是连个屁都不敢放吗?
齐国军队又如何?
庞涓告诉众将,诸位要搞清楚,现在的齐国早就不是齐桓公时代的齐国了。别看齐威王用了一大帮子文臣武将,社会名流,贤达人士,其实这些人全是废物,没有一个能挡住魏国的战车。
接着,庞涓又对楚国军队,宋国军队,秦国军队进行逐一点评,真可谓:马不停蹄奔大梁,豪气冲天论诸侯。
天下之大,说英雄谁是英雄?
庞涓是也。 众将见说也说不过庞涓,劝也劝不动庞涓,心中虽然一百二十个不满意,也只得按照他的命令,快马加鞭奔大梁而来。
一路上,庞涓唯恐大家懈怠,不停地鼓励众人。庞涓许诺,打败齐国之后,大家痛饮三天,不醉不休。
时间飞快,前队人马报告,桂陵就在前方。
此时,天上正在下着雨。
十月的雨。
一个将领向庞涓请示,是不是让士兵休息休息,过几个时辰之后再行军。庞涓拒绝了。
庞涓骂道,不看看现在是啥时候,国君急的嗓子眼都冒火了,你们还打算在这里歇歇逛逛,慢慢悠悠地赶路。军情火急,必须以最快速度赶到大梁。
劝说无效,继续赶路。
终于,魏国士兵在疲惫、饥饿、愤怒情况下,在泥泞中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跋涉几个时辰后,赶到了桂陵。 桂陵。
等待已久的齐国军队终于看到了天下无敌的魏国军队,双腿残疾的齐国军师孙膑终于见到了威风凛凛的魏国将军庞涓。
战争开始了。
庞涓指挥魏军发起第一轮进攻,战车在泥泞中滚滚向前。齐军严阵以待,弓箭手拔箭,搭弓。
,四百米,三百米,二百米,魏军的战车越来越近。
“放箭。”
只听一声令下,齐军乱箭齐发。
魏军战车上不断有人被射中,然后倒下,但是,战车仍然继续向前。眨眼之间,就要冲进齐军阵地。
突然,齐军向两旁闪开。
战车冲过了齐军刚刚呆过的阵地。魏军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两侧就受到了齐军新一轮的箭雨。
庞涓大怒,他命令魏军原地待命,以守代攻。魏军不愧为天下第一劲旅,在
如此劣势情况下,没有后退一步。
大约半个时辰后,齐军放箭的速度慢了下来,田忌正准备从后面发起进攻时,魏军抢先发起了进攻。
魏军同齐军一样,也是放箭。箭矢如雨般落向齐军的阵地。齐军中有人中箭倒下了,齐军的放箭速度更慢了。
孙膑见状,急忙命令部队增援。
战争进入胶着状态。 庞涓非常着急,他没有预料到突然陷入齐军的劫杀,更没有料到齐军远比他想象中的勇敢。
如果这个状态持续下去,魏军肯定输掉战争,庞涓暗想。毕竟,魏军是在长途跋涉几天之后,刚刚到达这里的,士兵体力消耗很大,没有来得及补给。
不行,必须快速结束战斗,庞涓决定。
这边,田忌也感到吃惊。魏军怎么这么顽强?陷入包围之中,还能够毫不畏惧地英勇作战,确实少见。他本以为,魏军一旦发现陷入包围,一定惊慌失措,匆忙作战一阵之后,就狼狈而逃。
看来,战争要持续长一点时间了,田忌暗想。
孙膑看出了田忌的心思,他对田忌说,不要担心,魏军现在的进攻已经是强***之末,不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把厮杀拖延到下一个时辰,我们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田忌说,好,我们就拖到下一个时辰。
孙膑补充道,魏军不是铁打的,假如在下一个时辰,魏军能够继续像现在这样拼命,我孙膑宁愿剜掉双眼。 庞涓不相信孙膑的话,他决定把魏军指挥成铁打的军队。他命令士兵第三次向齐军阵地发起进攻。
这时,长矛代替了弓箭,近距离厮杀开始了。魏军仍然十分勇猛,他们似乎不知道恐惧,不知道退却。
齐军中有人胆怯了。
田忌很清楚,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现在必须打掉士卒的畏惧心理,把士气鼓舞起来,否则齐军不可能赢得战争。田忌命令车夫,向齐军的指挥战车冲击。他要用行动告诉士卒,跟我来,我们拼下去。
田忌的行动果然起到了示范作用,齐军的士气又高涨起来,猛虎般冲向魏军。魏军的进攻势头被遏制了。
接下来,战争被拖长了。 庞涓的心一点一点下沉,他预料到了结果:这一仗将要失败。他后悔不该抛下大队人马,搞急行军;更不该从这条危险的道路前往大梁。
他看到战场外一片又一片的桐树,繁华落尽,肃杀,冷漠;战场内,魏军疲惫不堪,手中的长矛越举越吃力。
又是半个时辰过去了。
魏军的颓败趋势越来越明显,很显然,魏军坚持不下去了。庞涓狠狠地咬咬牙,留得青山在,不拍没材烧。然后,他以最快动作脱下盔甲,换上士卒服装,指挥车夫向外冲去。 接下来,没有意外的事情发生,战争变成了屠杀,任何悬念都没有。魏军士卒一个接一个地被长矛刺中,倒下战车,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倒在阵地上。
最后,一切都结束了,战场恢复了寂静。
魏国军队败了。
虽然魏军打胜了邯郸战役,之后还将取得襄陵战役的辉煌胜利,但是,在桂陵这个地方,魏军确凿无疑地败了,并且败得及其狼狈,几乎全军覆没,仅仅逃走了数量很少的人马。 当胜利的旗帜插满阵地的时候,齐国士兵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魏国军队不是不可战胜。
作为齐国军队的最高统帅,田忌无法控制内心的喜悦。他大声地笑,放肆地笑,肆意的笑声在阵地上空久久回响。
哈哈哈,哈哈哈,齐国胜了,齐国胜了!
所有人都处于兴奋之中,除了孙膑。孙膑本来希望通过这一仗,抓到那个曾经同自己亲密无间、曾经为了功名权力把自己双腿砍掉、并且企图杀死自己的人,报仇。可是,仗打完了,那个人却逃走了。那个人又回到了魏国,继续当他的将军去了。
孙膑仰天高呼,苍天啊,你为何对他如此关照!
等级:0级
积分 :92
58楼 2011-04-25 10:09:45
贴个标签
等级:6级
积分 :276
59楼 2011-04-25 12:19:38
可以找出版社了,精彩
等级:0级
积分 :35
60楼 2011-04-25 20:34:51
楼主文笔非常好。。。。我喜欢看。。。每天都来看看有没有新内容。
等级:0级
积分 :110
61楼 2011-04-26 07:17:39
谢谢hah225,千首观阴,yangxiao1103.
等级:0级
积分 :111
62楼 2011-04-26 19:25:14 6
、秦国赚了大便宜 正当魏国和赵国、齐国在北面、东面忙活的时候,秦国也没有让魏国在西面闲着。
按照公孙鞅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不说是千载难逢吧,起码三年五年遇上个这么好的机会并不容易。再说,秦国变法有一段时间了,该看看成效如何了。
公孙鞅和秦孝公商量,同魏国打一仗。秦孝公说,好。
征兵令发布了。
秦国人对征兵令什么态度呢?可以说非常热情。这里面的原因要讲一讲:在科举制度和公开选举制度出现之前,对于有野心、梦想和不甘平庸生活的人来说,当兵打仗无疑是现实理想抱负的一条捷径,比起别的方式要简单的多。社会下层子弟更是这样认为。没有任何关系,没有背景,没有可以借助的力量,再不愿意到战场上拼着性命干上一场,想当官,一点门儿都没有。受制度限制,秦国在变法之前,农家子弟即使参军打仗,也没有机会当官。变法后,这种情况变了,任何人只要作战勇敢都可以当官。因此,征兵令下达后,秦国掀起了一股当兵热潮。二狗子,三豹子,张家的崽、李家的郎,纷纷找到兵员管理办公室领导,要求到前线去,立功杀敌,为国争光。年迈的爹娘、如花的媳妇虽然知道一上战场,刀***无情,可还是希望自己的亲人不但能够毫发无伤地回来,而且最好立个功,在乡里乡亲面前炫耀炫耀。
有了这样的士兵,秦国的仗就好打了。
那就打吧。 秦国军队痛击魏国军队的第一场战争发生在元里,光听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个打仗的好地方,而且还准能打胜仗。
元里元里,原来你们就蹲在这里。
蹲在这里干嘛?
等着被人打。
好,那么我们就不客气啦。
秦国士兵如同下山的猛虎,扑向魏军,魏军根本没有防备。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东方和北方战场,想着在西边,只要魏国不动手,秦国绝对不会主动开战。
在选取进攻地点上,秦孝公和公孙鞅煞费脑筋。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为了防备秦国,龙贾几年前就在西边修了长城。公孙鞅认为,作为变法后的第一仗,说啥不能打败;如果打败的话,以后的许多工作就难做了。秦孝公认为公孙鞅的考虑有道理。他提议,绕过长城,向北。
北面就是元里。 魏军由于没有防备,初开始比较被动。但是他们毕竟久经沙场,见的最多的就是战争,他们很快稳住局势,跟秦军玩起了消耗战。魏军心说,就你们这些三流国家的不入流的军队,还想和天下第一的魏国军队硬碰硬,简直是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秦军看到魏军如此顽强,一个个心说,这官看来并不好当;别说当官,弄不好官没有当上,小命早就没有了。但是,战斗进行到这一步,不豁上去也不行。 公孙鞅在魏国时就仔细研究过魏国军队。他发现魏国士兵作战十分勇猛,比其他国家的军队都敬业。一上战场,个个都是拼命三郎,浑身是胆,不把对方的刀***当武器。他认为大家都是人,谁也不比谁特殊,都是长着两只胳膊两条腿。魏国士兵之所以打仗时如此拼命,肯定有某些原因。
后来,公孙鞅发现,这个原因就是魏国的政治为军事做了让步:任何人只要能够当选为士兵,全家赋税和徭役全免。当然,这个兵除非战死,永远都是兵,无论年老,年轻。
再后来,公孙鞅发现了这种制度的弊端:魏军的战斗力将越来越弱。他的理由是,士兵会年老,年老的士兵无论怎样努力,战斗力都很难超过年轻士兵。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谁都明白。然而,听起来简单的有时候并不简单。从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三代一百多年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公孙鞅不但发现了魏国军队的弱点,而且找到了破解之道。在秦国变法时,公孙鞅提出不采用魏国方式征兵。他向秦孝公建议,当兵不能免除家庭赋税和徭役,但是如果立有军功,可以根据功劳大小享受不同的待遇。公孙鞅认为,这样可以保证秦国的战斗力不会由于士兵体力衰竭而下降,从而建立起永远都是由最强军人组成的军队。
现在,到了检验这些措施正确与否的时候。 魏国士兵发现,这次遇到的秦国士兵和以前的不一样,个个好像都有几条命,只知道一个劲儿往前冲,冲,冲。看着堆积如山的尸体,看着一次次不断冲上来的秦军,魏国士兵第一次孬了。他们开始后撤。他们没有想到,后撤行动激起了秦军更强的斗志。
结果怎样,想都不用想。魏军败了,败在了曾经的手下败将手中。七千名魏国士兵死了,元里失守了。
秦军再接再厉,乘着士气高涨,继续进攻,几天之后,魏国的军事重镇少梁被秦军占领,秦国对魏第一阶段战役结束。 看来,魏惠王的眼光有问题。
魏惠王一直认为龙贾是一位优秀的将领,有龙贾镇守西部边疆,西部肯定万无一失。谁想到,龙贾的水平比起吴起差的远。
吴起镇守西部时,几十年间秦国不敢向东迈进一步;并且,他还时不时找找秦国的麻烦,让秦国一直安生不了。那时,秦国别说收复失地,新的土地不被吴起夺走就算万幸。
可是这位龙贾先生呢,自从到了西部之后,除了修修长城之外,整天就是练兵,别的事啥都不做,秦国也不怕他。就像这次,修的长城再好,秦国不走这里过,又有什么用。
先生啊,下次别再干这劳民伤财、啥作用没有的活了,留着点精力想想主意,练练士兵,同秦国打仗吧。 说实话,秦国是个逮着机会不放、力争把一切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主儿。他们并不只同魏国干仗,还同韩国干了一仗。
申不害在韩国主持变法的事情,整个诸侯国都知道了,秦国当然也知道。秦孝公想,韩国本来就比秦国强大,如果再变变法,把不好的东西改掉,以后将更强大。一个魏国就够秦国头疼的,再加上一个韩国,东部边疆从此将永无安宁之日。不行,得趁着韩国还没有更强的时候,捅他一家伙。管他打过打不过,先打打再说。
于是,秦国派公子壮领兵,深入韩国内地,包围了韩国的焦城。
韩昭侯同申不害一合计,秦国打过来了,我们也不用想其他的办法,同他打就是了,谁怕谁啊!
焦城之战开始了。
也许是韩国的防守力量过于强大,或者公子壮的指挥不得方法,总之,打了一天一夜,焦城还是牢牢地控制在韩国手中。
公子壮一想,别打了,拉锯战持续下去,秦国未必是对手。反正我们这次只是练练手,试试新兵实力,焦城打不下,换个地方。
新地方是上枳。还好,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最后攻下了。然后,秦军就接着打。
秦国接下来的进攻可谓势如破竹,一举占领安陵、山氏两地。为了防止韩国反攻,公子壮招募民夫连夜动手,在新占领的三地修建工事,筑城。
上枳、安陵、山氏三地位于魏国和韩国交界之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从此,秦国向东扩张有了立足点。 对魏、对韩军事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秦孝公。他的兴奋溢于言表,变法就是好啊!从前,秦国老是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见了三晋之师就像老鼠见了猫,挨打的时候比打别人的时候多;现在呢,再看看谁是老鼠,谁是猫。
秦孝公决定论功行赏。不管是公子王孙还是平民子弟,只要是在对魏、对韩战役中立功的,一律有赏。具体赏赐情况如下:
斩得敌人士兵人头一颗,赏赐爵位一级,另赏田地一顷(一百亩)、住宅九亩;再赏“庶子”一人替该名士兵服徭役;想要当官的,给他个五十石的官让他当。斩得对方士兵人头越多,赏赐越多。
在战场上立功的下层人士高兴了,他们说,国君的这个方法好,比从前的规定要好上几百倍,要是一直按照这种方法,农家子弟就有出头之日了。
但是,贵族们很不高兴,他们认为这些浑身发出汗臭,整天在田里耕作的家伙夺走了他们应有的美好生活。按照周礼的说法,这些人只能做奴仆,哪里配上做官,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超过自己,当上更大的官。 经过短暂休整之后,公孙鞅发现机会又来了。魏国和齐国在襄陵较上了劲。公孙鞅想,趁着有利的国际形势再捞上一把,应该比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强。
他向秦孝公谈了自己的看法,秦孝公完全同意。
等级:0级
积分 :112
63楼 2011-04-29 07:13:45 7
、从襄陵到安邑 襄陵是个好地方,典型的平原地区,行军打仗的最佳选择。它在魏国境内,四面邻国分别为韩国、楚国、宋国、齐国,地理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睢县。
魏国邯郸之战胜了,桂陵之战败了,同赵、齐等国的对阵结果是一胜一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