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贴吧 按标题检索 按内容检索 按作者检索 网页搜索 音乐检索 |
第二课:《匆匆》教案与说课、反思与实录
人气指数:[ 3932 ] 本主题共有帖子数
第二课:《匆匆》教案与说课、反思与实录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请: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加以体会。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16.匆匆 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
一去不复返 默默时……遮挽时……
天黑时……睁开眼睛……
掩面叹息时……
课后教学反思:
《匆匆》一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节课中我一是重视了读指导,二是在读的基础上力争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因为教学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自己读课文,品读感悟,渗透了“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词句)、悟(感受)”的学法。并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基础上,也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从读到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在阅读中学习方法,在阅读中感悟和内化,提高语文素养。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为了追求课堂的完整性,我设计了一课时,使得课堂内容密度很大,节奏太快。课堂显得知识点的学习落实不够,课堂拓展延伸效果不好。还有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不够,把学生在课堂中谈到的有关岁月流逝的交流与感想没有很好的引导、拓展与延伸,把一节完全上成了完教学设计的过程,没创新,少发展,缺生成。 作者: 2011-2-18 10:16:14 2
《匆匆》教案与练习、说课与实录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匆匆》课堂实录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 何 捷
【课前谈话部分】:
师:孩子们,课前十分钟,咱们要互相认识一下,要谈话。说到谈话,我们来玩一个小小的对话游戏,就是请大家造句,很多小朋友一年级就会了,请大家用“不一样”三个字造句。
生:这里的学习环境和平时的不一样。
生:现在的环境跟以前不一样。
师:好的,你感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了。不一样,说说我吧
生:您──
师:说到“您”,这是个懂礼貌的孩子,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您的穿着与其他老师的穿着不一样。
师:我是按照要求这么穿的(笑声)谢谢,你非常敏锐的观察到了我的不一样。
师:再请你,你直勾勾的盯着我,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里的环境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
师:特别是这位老师──,请接下去说我。
生:这位老师比我们的老师要慈祥些。
师:哇,不错,谢谢你给予我这么好的评价。
生:老师,你不一样,你特别帅。
生:我会不一样的乐器。会钢琴,还会葫芦丝。
师:一生下来就会吗?
生:不是,是音乐课学习的。
师:是呀,过去不会,现在会。真不一样,掌声鼓励。今天这节课呀,你觉得他说得好,就自发掌声鼓励,好吗?
师:下一个同学要开始回答了,同学们用心地去听,还有哪些不一样?说说你的班上的死党,是谁?
生:小猴。
师:小猴同学,请你不要潜伏了(笑声)。请你站起来。(小猴同学站起)
生:他特别搞笑,有的时候感觉自己不一样,像个伟人。
师:小猴同学,你也说说她的不一样。
生:她有时候善良
师:请坐,会听吗?(学生自发鼓掌)
师:都说同桌是冤家,说说你的同桌。
生:我的同桌有时候很烦。
师:(问同桌)前面来个表扬,后面来个小小的批评,你承受得住吗?
生:我承受不住。
师:我来给你撑撑腰鼓鼓劲。来,你也来说说不一样的同桌。你承受得住吗?
生:承受得住。
师:你还能承受得住,你的承受感都比咱们强。(全场笑)
生:我的同桌不一样,他可爱唠叨了。
师:你有一个多好的同桌呀,是劳动委员吧?
生:不是,他从小爱唠叨。
师:长大后一定是个好妈妈,大家会听吗?(学生自发鼓掌)
师:你的难度增加,说说过去的你,现在的你,将来的你,这三个阶段会有什么不一样,会说吗?
生:我以前是小孩子,总被大哥哥大姐姐欺负,现在我长大了,也变成大哥哥了。
师:你也想欺负别人了?
生:不,我现在长大了,我特别想保护那些小同学。
师:为她的善良鼓掌,好样的。(生鼓掌)
生:我以前很不懂事,家长都宠着我,然后来到学校,我就认为别人也应宠着我。我在学校就很霸道,我经常欺负同桌,但他很包容我,很大度,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绅士风度,我现在不会欺负他了,我要像大姐姐一样爱护他。
师:(对同桌)你一定有话要说。
生:我谢谢她,至少他以后不会欺负我。
师:好,孩子们,今天就说到这。所有的不一样都是因为时间在悄悄的流逝,咱们今天学的课文也跟往常不一样。好,上课。
【课堂教学部分】
解题导入
师:(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
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字中?
生齐说:朱自清
师: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句话?
生用简短的话说朱自清的简介。(略去)
师:来,请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从文体特征入手,整体把握
师: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了,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板书:散文,对话,思考),那么,既然是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播放朗诵音频)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真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燕子去了……”这句话中感受到。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
师:还有哪些地方?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一段话话都可以。
生:“吃饭的时候……过去。”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体会到。(生读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问句:“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里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中感受到。
师:你从问句里可以感受出来,你关注了细节,了不起!
生:“我掩着面叹息,但是……闪过了。”
师:还有谁要读?
生:我想读第三自然段。(生读第三段)
师:还有哪些同学能从别的段落里感受出来?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
师:新遇到的词就能让你有感受,厉害。
生:我想说的第一自然段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抓住细节处啦,也抓住关键处了。不过建议你把“死而复生”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词语,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生:我想说第一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的飞快。
师:好孩子。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
静心涵咏,切己体察,品味感悟
(一)范例引路,多元品读第一段
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
师: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话了。我们先以第一段为例,看看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
生读第一自然段。(自发鼓掌)
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生:世间万物都能重新来过,但是时间不可以,作者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
生:“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来了。
师:这个孩子了不起,他不但读出了味道,而且还为我们提示了一种读书方法,抓关键词来感受。请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为我们读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师:还有很多孩子想说,但是时间有限,这样吧,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第一段,各读各的,读出各自的理解。
学生自由读文。
(二)辐射全文,放手自学自悟自品
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和作者一起思考后,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就来品一品这篇《匆匆》。再给你一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一分钟以后咱们再交流。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想品哪段就说那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
生读:我不知道他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
师:你姓周,我应该叫你周老师,因为你把我要说的全说啦。周老师,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师: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周老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八千多日子……”
师: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可是尽管再大,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
生: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品得好,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让我们也感受一下!
生:读句。
师: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谁还有别的感受,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其他孩子听听,看看能否听出来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看看谁是他的知音。
生:读“在默默里……泪潸潸。”
师:他是善读者,你们是善听者,谁是他的知音。
生:我听出了一种彷徨。
生:我听出了一种忧伤。
生:我听出一种矛盾。
师:你的知音真不少啊。所有愿意做小赵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小赵来领读,其他知音们一起跟着读。
学生站起来读
师:掌声谢谢自己吧。特别感谢赵老师,孩子们请坐。再最后品一处吧。
生:我想说说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过去。”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文中例举的这些事情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还有么?
生: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
生:玩游戏时,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这个时间用得值!
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
生:跨过。
生:闪过。
生: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多么形象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
学生自由读文。
(三)延伸拓展,引发思考
师:一篇文章永远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当你走到人生不同阶段,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对话也好,倾听也好,思考也罢,你觉得读得越是深入,品读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哪?
生:应该是思考
师: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
生:为什么要徘徊呢?
生:作者为什么说他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回去呢?
生: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师:在第二节课前还请大家准备以下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2.搜集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3.按照课文后的第3题要求写几句话。孩子们,下课。
生:老师,再见。
教师感言:
有人说这堂课上得很实,甚至有些平。的确如此,单看实录和设计,你似乎不能感受到一丁点儿教师的光彩,不能领略到些许设计的巧妙之处。但是我却对这“实”和“平”抱着满心的欢喜,实中见效,平中出奇。
相信大家在师生课堂对话的言语中能分明地感受到孩子智慧的火花,发现孩子的思维是火热积极的,这正是有效课堂的最关键之所在。其实,这样独特的体验也正迎合着《匆匆》作者朱自清先生努力营造的氛围。文章就是一段段看似平淡的文字,是类似吃饭,洗手,发呆,睡觉等生活的碎片的组合。但是,在这样如同从水面上滑过的文字背后是朱自清追寻时间无痕踪迹的情绪流动,是他在无限惋惜之余的自我解嘲,更是发出生命呐喊的前奏,其犀利之笔触妙不可言,言而不尽。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句都能牵动着读者的思绪飞逝,如一条流动的河,一首快节奏的曲,一串前赴后继的碎浪。无刻意雕琢,却有着音乐的律动之美,节奏的跳跃之美,诗人的情怀自然不受拘束地表现。文章正是作者在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对未来的严肃思考,对生活的执著追求时发出的最强音。品读这样的文字,你不能急躁,需静下心来细细品,慢慢嚼。我的课堂设计就是给孩子创造咀嚼文字的最佳气场。
这样朴实的课同时又具备3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返璞归真。我仅仅在作家简介和名家朗诵两个环节使用了多媒体,其他时间都留给师生共同品读文章所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本文的关键词、重点句也不用幻灯片出示,而是让学生在默读、自由读、有感情品读、听读的过程中自己动笔,动脑找出,品其用法,悟其蕴含的感情。这样的设计在当今的小学语文大型公开课上可谓大胆,不过其正体现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精髓,是一种原生态,无干扰的纯阅读过程。孩子们正是经历了这样的真读书过程才读出真味,品出真情。孩子在课堂上每一个读的活动都是用心参与的,学习活动频繁,思维紧张活跃,真正做到了用心会文,涵咏品味。
其次是体现了还学,让学于学生的课改重要精神。本课设计中,我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读书、思考、倾听、批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回忆、口头表达,孩子学得格外充分,老师仅仅担当示范、引领的角色,没有侵占他们学习的时间。据统计,仅提供给孩子参与各种形式读书的时间就确保有十分钟,这十分钟是不受任何干扰,没有任何提示的自读自悟,切实保障他们能沉浸在文字中。
第三是授之以渔,注重了学法迁移和运用。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这是品读散文的3个“口”。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品读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形成认识后还能指导自己的读书实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这一切,都是一堂语文课的价值所在,是留给孩子学习的“福音”。 作者: 2011-2-18 10:16:43 3
《匆匆》教案与练习、说课与实录
《匆匆》课堂教学实录片断及评析 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活动
支玉恒|徐学政同教《匆匆》
文章作者:吴琳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张光璎互动评课
精彩实录
张光璎:
《匆匆》这篇散文原来是在中学课本中,现在刚刚编入小学六年级。文章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难度相当大。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朱自清在写这篇文章时,境遇不好,有点儿无所事事,感到很无奈,因此,有感而发,感叹人生短暂,时间匆匆,想到自己没有做什么,因而更觉时间可贵。
作为小学生来讲,该理解到什么程度,要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去考虑。因此在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方面,是值得我们来探讨的。
支老师最了解您的徒弟,请您先来评一评小徐的课。
支玉恒:
刚才张老师提出的这一问题确实很值得我们思考。这篇课文放在小学,虽然放在了六年级——小学的最高学段,还是难度很大的。那么,教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我确实也想过这个问题。一篇散文,如果喋喋不休地去讲、去问,就等于把这篇好文章给糟蹋了,那是对朱先生和他的这篇名作的亵渎。
怎么讲呢?我想,教学中,应把教学手段简化到最简化。我今天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就简化到了一个字,那就是“读”。早上,我和张老师聊天,她说:“语文姓‘语’,阅读姓‘读’。”所以我想,既然是阅读这课书,咱们就“读”,所以我的设计就是通过让学生很好地读,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感染了以后,学生才能悟到一些东西。
我今天准备了一张光碟,是播音员朗读的《匆匆》。我曾用它在别的地方上过一次课,当时,学生自己读,再听播音员读,再自己读,变化很大,效果极好。我向大家坦白地说,我不会用,也从来没用过什么课件,今天想用一用,还没放出来(众笑),所以客观上影响了效果。所以,我一直主张,课件不在多,也不在精,就在是不是确实有效。我觉得这个“朗诵”真有效,真想用它。
我对这课的想法是:在反复的、多次的、有滋有味的读中,让学生首先受到感染,受到启发,然后就用这三步实施教学——用心灵去诵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诉。看看作者表面的文字后面,还有什么心里话要对你说,要让学生去倾听。听出来以后,不让学生说,还是让他读,通过语感把他得到的信息传达给别的同学。别的同学接受了他的语感再来说,“我”听到了什么。因此,这节课,对课文的理解方面,我一个问题也没提,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读,读了自己来讲,自己来表达。而且在读中,我启发学生有个性地表达。至于学生说到、理解到什么程度,我没有定框框。我认为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理解到什么程度,没有给学生设定标杆。
十一、二岁的小孩子,能把朱先生在几十年前写的文章读出来,体会到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就已经很好了。不能再往深处追,否则越追越没底。我是这么想的,不知合适不合适。以上是我针对刚才张老师提出的问题先来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至于徐老师的课,说来很惭愧,我没有尽到师傅的责任。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帮助他仔细研究,和他一起认真切磋。从今天上课的情况看,总体还行,但遗憾的是学生的情绪始终没有调动起来。这也就是这篇课文,非常深沉、细腻,情感都隐藏在字里行间,用这样的基调还能讲得下去,如果换上别的课就不好说了。所以今后上课还要多点儿激情,如果不能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恐怕教学进行得就会有点儿困难。
徐老师这节课也主要用了“读”的方法,但不同的是,我让学生读时,是让学生去倾听——“听听作者跟你说了什么?”实际上还是让学生读,而徐老师却问得比较直接。当然,这有客观原因,大会的组织者给我的时间是两节课,给徐老师只有40分钟,他没办法像我那样慢慢去往外引。因此,有时就显得有些牵强。另外,教师刚刚范读之后,就让学生谈感受,尽管是让学生谈谈“初步感受”,我认为也是太早。
至于别的,我还真说不出什么,徐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光顾想我自己的课怎么上了。(众笑)还是你们二位说吧。
张光璎:
刚才支老师提的都是问题,其实这节课还是很不错的,应该充分肯定。我想还是请徐老师自己先说说吧,实事求是地说说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哪些,或者也可以谈谈自己认为还存在的问题。
徐学政: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用支老师的话说,就是要用最简单的办法,比如“读”来解决语文的问题。我认为一节语文课,只要读出味道来,说出感悟来,就应该是一节好课了。我想这样做,但今天做得不太好。我也准备了用于指导“朗读”的课件,但今天上午看了吴老师上课(指会场音像设备故障),我也没敢用。(众笑)我想,要是用不好,还不如不用。(众笑)可我读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众笑)
其实我的课特别简单,就是想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然后在读中把对作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说一说。老师们今天都看到了,我和学生的交流确实存在着障碍,当然责任在我,支老师刚刚也批评了。跟学生的交流不够顺畅,也不够融洽,我自己也觉得有些别扭。我想,实际上让学生读过文章之后说感受,确实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我在学校里常和老师们交流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让学生读文后说感受,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比如什么是感受,感受哪些内容。又比如,你可以感受“情”,可以感受“理”,可以感受“表达”“方法”“内容”……你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感受,你可以培养他。今天我试图这样去做,我告诉学生这些就是你的感受,但孩子们总认为比较高深的东西才是感受、感悟,这是个误解。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想体现对“朗读”的这样一种理解:告诉学生要读好,必须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以情来带声,才能声情并茂。这也是我要在电子板书中体现的内容,因设备故障,没有显示出来,即这16个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刚才支老师给我很多面子,推说没有听清楚,其实是不好意思批评我。其实没关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教学都是一种实践,有尝试,有遗憾,有总结,才能有提高,我先检讨到这儿,请老师们批评。(笑声、掌声)
《匆匆》课堂教学实录片断及评析
执教:徐学政
教学片断:读中积淀语感,用中感悟提升
生:我想读一读第3段。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段具体写出了时间都是怎么过去的。
师:那好,你读吧,我希望大家听你读,能够感觉到时光的流逝。
生读:(深沉地)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读得好吗?你们眼前出现时间怎么过去的情景了吗?
生:出现了。
师:真的假的?真出现了?能说说当时你的眼前怎么出现的吗?
生:我感觉到时间弃他而去,拦都拦不住。
师:你能说说自己的时间都是怎么过去的吗?
(生有些犹豫)
师:就像书上那样说。
生:(想了想)于是,看书的时候,日子从书上过去;说话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生笑)
师:说不出了,谁还能继续?
(很多学生举起手)
生:嬉戏时,时间从嬉戏的欢乐中过去。
师:就一句?其他人要说吗?
生:写作业时,时间从笔尖划过。
师:真有诗意。
生:于是,下棋的时候,日子从棋盘上飞去。
生:于是,梳头时,日子从梳子间溜去。
生:于是,在听老师讲课时,日子从耳边过去。(众笑)
生:弹琴时,日子从琴键间溜去。
师:哪位同学能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连续说三句?
(学生有些犹豫)
那你能否把刚才同学们说过的整合在一起,连续说三句?
生:于是,读书时,日子从眼前掠过;弹琴时,日子从指间划过;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闪过。
师:时间过得快吗?
生:快。
师:我不知你们读朱先生的文章时怎么想,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读了一头汗,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快四十岁了……
生:快死了,紧张。(众大笑)
师:不是因为快死了,你不是我的知音。(众笑,有生举手。)
生:我想,您当时的想法应该是,朱自清先生22岁就有这样的感悟,而您都快四十岁了,时间还没有利用好,而且也还没有朱自清这样的想法。
师:你真是我的知音哪!我惭愧啊!是因为读了朱先生的文章而惭愧啊!(众笑)你们读朱先生的文章有什么想法?
生:我也和朱先生的感受一样,感觉到时间过得太快了。比如,我们每两周有一次形体课,两周好像很长,但每次好像没多长时间就又上形体课了。
生:我觉得我们现在虽然才十几岁,但也应珍惜时间,尽可能节省一分一秒,珍惜有限的光阴,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做些力量。(众笑)
师:做些力量?
生:做些事情。
师:说得好。这些都是你们读了文章后的感悟。读书贵在有所感悟。你们可不可以用一句简短的话,把你心中感受最深的东西写出来,行吗?试试吧。
(生写,师指名写得快的同学把自己的话抄在黑板上。)
师:(3分钟后)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随意地)时间如水,生命如歌。
师:请你挺直胸脯,再读一遍。
生:(很庄重地)时间如水,生命如歌。
生:时间就像一阵风,转眼就会过去,我们为什么不珍惜时间呢?
师:他用了比喻,很贴切。
生:时间从来不等人。
师:你可以在后面再加一句。
生: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意间12年晃如一日,在嬉戏玩笑之间一晃而过,真是可望而不可及。(生鼓掌)
生:(较快地)朱先生仅22就有如此感悟,吾等虚度十数年光阴……
师:等等,等等,(众笑)你写得有点像文言文。读快了,别人听不懂,慢一点,重新读一遍。
生:朱先生仅22即有如此感悟,吾等虚度十数年光阴而不及朱先生之万一,愧乎!(众笑,报以掌声。)
师:我想问你个问题,今年几岁?
生:12岁。
师:12年是不是什么都没干?
生:差不多吧。(众笑)
师:在这12年中你有没有骄傲的事情或令自己满意的地方?
生:有。
师:哦,那你刚才是谦虚,说自己虚度光阴,其实是想以后再加倍地——
生:努力。
师:说得好。刚才那位小朋友像诗人,你像古人。(众笑)让我们来看一看黑板上写的几句话。
生读:时间过得太快了,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
生读:以前的日子过去就过去了,但今后的日子绝不会白白浪费。
生读: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中,为自己和他人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生读:我们虽然没过多少日子,但我们还是浪费了许多。
生读:时间如生命,我们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时间。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品读、仿说,带领学生从婉约的文字走进现实的生活,感受时间流逝的伤感。学生在组织语言的同时,积淀着语感,生成着理解,思维异常活跃。教师及时、睿智的点拨、启发和幽默,使课堂充满生气,学习氛围轻松、愉悦。课堂上几次出现的笑声,都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语文学习中的自然表现。“将自己学文后的感受用一句话写出来”的练习,不仅拓展了思维,也为不擅口语表达的孩子提供了展示个性的空间。 《匆匆》课堂教学实录片断及评析
执教:支玉恒
教学片断:用心灵去诵读
师:请大家把课文各自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吗?
生:好。
师:我知道你们肯定不会说“不好”,但好在哪里你们还不太清楚。谁敢起来自己读一读?
生:(读)“燕子飞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读得不错,谁来接着读?
生:(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不“禁”这个字读jīn,不读jìn。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都能读吗?
生:能。
师把话筒传给其他同学,一个接着一个读下去。
师: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你们自己评价一下,刚才第一遍读得怎么样?
生:不好。
师:读得还不错,但是有个缺点。你们刚才所有同学读课文都是用“嘴”读的。你们知道作家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是用什么写的吗?
生:心。
师:是用“心灵”写成的,所以我们读它也应该用什么去读呢?
生:心灵。(教师板书“心灵”)
师:对,用心灵诵读。(师板书完整:用心灵诵读)
师:想学学么?
生:想。
师:我告诉你们,一篇好的散文你们一边读一边似乎能听到作者心灵的脉动,能读出他情感的流淌,思绪的奔涌;一篇好的散文你能听出作者对如烟往事的回忆,读出他对现今生活的思量,也能读出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请听我读。
师范读。
师:请自己再读一遍。
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
(指名学生再读,一人一句读下去。)
师:大家听,跟刚才我们“用嘴读”那一遍一样不一样了?
生:不一样了。
师:这种文章它含有深深的思考的意味,有叹息,甚至于还有一点淡淡的哀愁,所以读的时候不能读得太实在,太饱满,要读得空灵一点。大家听我读。
(师故意读得厚重而高亢)
师:这样读还像在思虑,在叹息吗?还有一点点哀愁吗?
生:没有。
师:所以要读得空一点,虚一点,要以气送声。
(师再读一遍,读得效果很好。)
师:这种读法不太容易学,不过我相信咱们班同学一定行。你再读一遍,要比刚才读得好。
生:(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实是渐渐空虚了。”
师:还要读得有起有伏。(师示范读)
生:(读)“但我的手确实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的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师:针尖上一滴水多不多啊?
生:不多。
师:微乎其微,滴在大海里还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你们听我读,看见看不见了?(师读,把“滴在大海里”加重了语气。)看得见还是看不见?
生:看得见。
师:你们再听。(师读,句尾读得轻而虚。)这才是无影无踪。你再读读。
生:(读)“像针尖上一滴水……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好不好?
生:好。(鼓掌)
师:谁也能像他这样读一读?
生:(读)“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众掌声)
评析: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书,不但使学生在充分的读中逐渐积累了语感,同时也使教师及时了解到读中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的指导做好准备。在朗读指导中,教师以自己出色的朗读功底,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一遍遍做出示范,不但教给学生朗读的发音技巧,也让学生通过朗读,用心灵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魅力。 第四,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点燃火把的火种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请注意,这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许来自学生,也许来自老师。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依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我们并不要求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可以留着让学生继续探索。一句话,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今天,徐老师虽然在朝这方面努力了,但还有所欠缺。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在这么大的场合,讲这样难度较大的课,能够把握到这种地步,是很不错了。 作者: 2011-2-18 10:18:15 4
《匆匆》教案与练习、说课与实录
接上帖:
张光璎互动评课
精彩实录
张光璎: 《匆匆》这篇散文原来是在中学课本中,现在刚刚编入小学六年级。文章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难度相当大。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朱自清在写这篇文章时,境遇不好,有点儿无所事事,感到很无奈,因此,有感而发,感叹人生短暂,时间匆匆,想到自己没有做什么,因而更觉时间可贵。
作为小学生来讲,该理解到什么程度,要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去考虑。因此在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方面,是值得我们来探讨的。
支老师最了解您的徒弟,请您先来评一评小徐的课。
支玉恒: 刚才张老师提出的这一问题确实很值得我们思考。这篇课文放在小学,虽然放在了六年级——小学的最高学段,还是难度很大的。那么,教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我确实也想过这个问题。一篇散文,如果喋喋不休地去讲、去问,就等于把这篇好文章给糟蹋了,那是对朱先生和他的这篇名作的亵渎。 怎么讲呢?我想,教学中,应把教学手段简化到最简化。我今天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就简化到了一个字,那就是“读”。早上,我和张老师聊天,她说:“语文姓‘语’,阅读姓‘读’。”所以我想,既然是阅读这课书,咱们就“读”,所以我的设计就是通过让学生很好地读,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感染了以后,学生才能悟到一些东西。 我今天准备了一张光碟,是播音员朗读的《匆匆》。我曾用它在别的地方上过一次课,当时,学生自己读,再听播音员读,再自己读,变化很大,效果极好。我向大家坦白地说,我不会用,也从来没用过什么课件,今天想用一用,还没放出来(众笑),所以客观上影响了效果。所以,我一直主张,课件不在多,也不在精,就在是不是确实有效。我觉得这个“朗诵”真有效,真想用它。 我对这课的想法是:在反复的、多次的、有滋有味的读中,让学生首先受到感染,受到启发,然后就用这三步实施教学——用心灵去诵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诉。看看作者表面的文字后面,还有什么心里话要对你说,要让学生去倾听。听出来以后,不让学生说,还是让他读,通过语感把他得到的信息传达给别的同学。别的同学接受了他的语感再来说,“我”听到了什么。因此,这节课,对课文的理解方面,我一个问题也没提,就是让学生自己来读,读了自己来讲,自己来表达。而且在读中,我启发学生有个性地表达。至于学生说到、理解到什么程度,我没有定框框。我认为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理解到什么程度,没有给学生设定标杆。 十一、二岁的小孩子,能把朱先生在几十年前写的文章读出来,体会到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就已经很好了。不能再往深处追,否则越追越没底。我是这么想的,不知合适不合适。以上是我针对刚才张老师提出的问题先来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至于徐老师的课,说来很惭愧,我没有尽到师傅的责任。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帮助他仔细研究,和他一起认真切磋。从今天上课的情况看,总体还行,但遗憾的是学生的情绪始终没有调动起来。这也就是这篇课文,非常深沉、细腻,情感都隐藏在字里行间,用这样的基调还能讲得下去,如果换上别的课就不好说了。所以今后上课还要多点儿激情,如果不能用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恐怕教学进行得就会有点儿困难。 徐老师这节课也主要用了“读”的方法,但不同的是,我让学生读时,是让学生去倾听——“听听作者跟你说了什么?”实际上还是让学生读,而徐老师却问得比较直接。当然,这有客观原因,大会的组织者给我的时间是两节课,给徐老师只有40分钟,他没办法像我那样慢慢去往外引。因此,有时就显得有些牵强。另外,教师刚刚范读之后,就让学生谈感受,尽管是让学生谈谈“初步感受”,我认为也是太早。 至于别的,我还真说不出什么,徐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光顾想我自己的课怎么上了。(众笑)还是你们二位说吧。
张光璎: 刚才支老师提的都是问题,其实这节课还是很不错的,应该充分肯定。我想还是请徐老师自己先说说吧,实事求是地说说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哪些,或者也可以谈谈自己认为还存在的问题。
徐学政: 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用支老师的话说,就是要用最简单的办法,比如“读”来解决语文的问题。我认为一节语文课,只要读出味道来,说出感悟来,就应该是一节好课了。我想这样做,但今天做得不太好。我也准备了用于指导“朗读”的课件,但今天上午看了吴老师上课(指会场音像设备故障),我也没敢用。(众笑)我想,要是用不好,还不如不用。(众笑)可我读得不好,让大家见笑了。(众笑) 其实我的课特别简单,就是想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然后在读中把对作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说一说。老师们今天都看到了,我和学生的交流确实存在着障碍,当然责任在我,支老师刚刚也批评了。跟学生的交流不够顺畅,也不够融洽,我自己也觉得有些别扭。我想,实际上让学生读过文章之后说感受,确实要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我在学校里常和老师们交流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让学生读文后说感受,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比如什么是感受,感受哪些内容。又比如,你可以感受“情”,可以感受“理”,可以感受“表达”“方法”“内容”……你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感受,你可以培养他。今天我试图这样去做,我告诉学生这些就是你的感受,但孩子们总认为比较高深的东西才是感受、感悟,这是个误解。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想体现对“朗读”的这样一种理解:告诉学生要读好,必须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以情来带声,才能声情并茂。这也是我要在电子板书中体现的内容,因设备故障,没有显示出来,即这16个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刚才支老师给我很多面子,推说没有听清楚,其实是不好意思批评我。其实没关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教学都是一种实践,有尝试,有遗憾,有总结,才能有提高,我先检讨到这儿,请老师们批评。(笑声、掌声)
张光璎: 刚才徐老师很谦虚,其实最好的评价就是大家的感觉。我今天是第一次听徐老师的课,我就来说说我总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凭着自己的主观去推断的。听课后,我在本子上写下了自己的感觉:真实、朴实、扎实。
我说,这是一节常态课,平平常常才是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当然,徐老师刚才说他做了很多课件没打出来,我觉得朱自清的形象打出来还是很有必要的,至于其他的倒也未必。因为学生根本不知朱自清是谁,年代太久远了。这节课,朱自清的形象一直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很深的印象。老师没有追求什么华丽的东西,确实是一节常态课。一线的老师每天都在上课,每天都上不止一节课。请问,你又有多少时间能去做这个、做那个?能够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上课,这就是常态课,我们应该呼唤这种常态课。 这是对这节课总的感觉,我很欣赏今天徐老师的这节课。 具体地说,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篇课文,学生基本上是“读”懂的,是通过“读”来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这篇文章思想内涵很丰富,朱自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自己的境遇不好,非常失落,总觉得自己该做的没做出来,时间匆匆而过,有感而发。今天进入小学教材,文章的语言又有很多地方与现在的文章不一样,文风、格调等都与现在有很大差别。学生如果不很好地去读,是不会懂的。 今天,徐老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把心沉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沉到字里行间去吟诵、去咀嚼、去品味,再产生共鸣。语文课姓“语”,阅读课姓“读”。别说小孩了,就是我,接到评课任务后,备课时也是一遍一遍去读,一遍一遍加深理解,直到现在,我也觉得自己还有好多地方没有理解好,又何况一个孩子呢?今天,徐老师在“读”这方面,是下了工夫的。 第一,我给他粗略统计了一下,这节课对全文读的数量起码在十遍以上。 第二,读的形式很多,有老师范读、指导读、学生齐读、个人品读,还有同学之间互相教着读。最后一个男孩子,就是读不出来,老师便让前面的女生,一句一句教他读。为什么要这样?——真正去读,让每一个人都入境,入到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 第三,读的方法也很多:在读中释疑解惑,扫清障碍;教学生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教学生在读中品词品句。如“头涔涔”“泪潸潸”的指导,老师就很注意咬文嚼字。教师不是支解课文,单独解词——什么叫“头涔涔”,什么叫“泪潸潸”,而是把词的理解,融到课文的整体中去,因为每个词都是为文章的整体和中心服务的,作者绝不是为用这个词而用这个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实际上是让学生体会到“日子过得太快了”的一种无法接受的、伤感的情绪。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很注意读的技巧的指导。现在的课,很少有读的技巧的指导,似乎话剧演员才需技巧。其实,语文课的读也有技巧,这种技巧的指导是一种渗透。比如:音调的问题,速度的问题等。刚才支老师讲到“情绪还不够”,我倒是觉得今天徐老师还是注意这个问题的,当然“够不够”再说,他还是注意到了的。 第五,教师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地去读。这篇课文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而过,就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时间已经从身边悄然溜去。联系了实际,人人入境,品词品句,人人动情。这样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确实需要打动学生的心。这种“打动”,绝不是靠教师去说教,完全应该在语言文字中去动心、动情。 今天,教师指导读得这么丰富,读完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感悟。最后,教师让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一句话。最后一个小孩写的像古文似的,挺有意思的,真的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现场的,没有任何准备的,这便是“读”产生的与作者的心灵碰撞的火花。于是,我想到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在课堂的这一瞬间,我们的教学触击了学生的灵魂,产生了那么光彩的火花,学生写出了那么光彩的话!
在释疑解惑中学生自己读,在彼此合作中互相帮助着读,在有滋有味中去吟诵,在静心思考中去感悟……我觉得今天徐老师在这些方面做得不错。 语文课凭借的是字、词、句、段、篇,靠的是听、说、读、写、思。其实,又返璞归真了,语文课规律的东西就是这些。其中“读”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我认为今天这班学生是读懂了这篇文章的。我认为,今天的阅读就应呼唤这种常态的、让学生潜心读书的课。 以上是我今天最突出的感受。 再想谈一点,我认为徐老师今天对教材的基调把握得是很准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对于一篇文章来讲,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个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文章的情感,通过教学,转化成学生的情感,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刚才支老师讲,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重、凝重,我不这么理解。我认为今天这节课,还就得沉重一点,凝重一点。(众笑) 为什么这么讲呢?一篇文章就像一支曲子、一首歌,每首歌都会在前面写上它是什么风格。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浆》前面就写着“愉快、活泼”,节奏3/4拍,速度就是轻快的。又如《国歌》前面写着“庄严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就是“深沉地”,是对往事的回忆。不同的歌词配不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表达不同的感情,每一首歌从歌词、旋律、节奏等等都要综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语文课也是一样,在备课时,也要给它定个调。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今天上午,吴琳老师讲的《九寨沟》,九寨沟是个美不胜收的人间仙境,如果给它定个调,就应是轻松愉悦的;再如《丰碑》这篇课文,写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就应是悲壮的;《***广场升国旗》是庄重的;而《匆匆》呢?我说,是深沉的、凝重的。今天,徐老师很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这个基调。如果没有理解教材,就定不准这个基调。既然是“深沉的”“凝重的”,肯定读起来就慢一些,无论是教师的语言,还是学生的语言,都要创设这样一种氛围。 这里,我插一个课例。不久前,我听一位青年教师讲《再见了,亲人》,那是一篇情感非常丰富的课文。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当大家要分手的时候,难舍难分,这种感情应是崇高的,情感的基调应是“依恋的”。而这位老师却让学生表演,志愿军和小金花一组,志愿军和大娘一组……演成小话剧一样,一节课热热闹闹、嘻嘻哈哈,把这么好的一个作品,全都破坏了,学生还能受到什么情感熏陶呢?我认为,这位教师没有把握住教材。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现在很强调一些形式的东西。我并不反对一些必要的形式,如多媒体教学,如吴老师的《九寨沟》一课,后面出现一些动物的课件,那课件绝对是好的。前面景物的课件,在品味语言之后再出现,也绝对会让文章锦上添花。我的意思是,我并不反对多媒体。老教师,不是传统的、陈旧的代表,我们赞成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但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而内容,是必须在备课时把握住的。所以,我认为今天徐老师对这篇文章把握的度是合适的。学生知道时间匆匆,时间无情,人的一生应该有所作为,就可以了。 至于如何把握教材的情感基调,我想,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作者的情感,通过与作者心灵的碰撞化为自己的情感。教师自己要先入情,这是第一个层次——“我”先进入教材。第二个层次是走进课堂。怎样才能把教师体会到的情感让学生自己去吸收、去感悟,而不是教师讲出来呢?这就要求师生都要很专注,像沙里淘金一样,去发掘、品味文章中的语句,去引发学生从未有过的发现。这篇文章难度很大,怎样让学生去发现呢?这就要从语言文字中去品、去读。 这时候,教师便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媒体,要起到这样一个桥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到语言文字之中去,去体会这种深沉、凝重的情感,使学生心动、情动。这样,作者的感情、教师的感情、学生的感情才能融为一体。这种“融为一体”,在课堂里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淌,绝不是装模作样、虚情假意。如果不能把学生带进去,老师的感情再丰富,也是在做戏。因此,我认为这节课,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调上还是准确的。 最后,我也想再提些建议。这节课,在给学生的自主空间方面应该再大些。学生是主体,文章难度又大,是否可以让学生质疑问难,学得再主动些?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谈到如何评价一节好课,讲了很多,我从中选择几点,可以和今天的课挂上勾。 第一,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场所。这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取再也不是灌输和注入,必须是双边活动,必须是心灵碰撞以后生成的活的知识。绝不同于话剧,可以提前彩排。 第二,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这也就是说,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应该得到发展。 第三,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它最显著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这也就是说,课堂上,要让学生大脑极度放松,学生的才智、聪明才会在课堂里得到最好的发挥。 作者: 2011-2-18 10:18:33 5
《匆匆》教案与练习、说课与实录
特级教师薛法根课堂教学实录——《匆匆
师:同学们可能都不认识我,我姓薛。有同学姓这个姓吗?(无人举手)这个姓很少,所以很珍贵。
(生笑)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 课 读题——
生: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你在预习过程中都预习了什么?
生:我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你很自觉,没有要求,你能自觉地读3遍。不错。
生:我先看了预习提示,然后根据预习提示中的问题,去读课文。
师:能够根据预习提示有针对性地预习,很好。
生: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想好了。
师:(笑)了不起,***都想好了,能透露一个给我吗?
(生笑)
生:不能。
师:还保密呢!你能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收获就要比一般同学多。
生:我借助工字典解决了预习中不认识的问题。
师:能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是会学习的同学。
生:我边读边想有什么问题,想了每一段的段意思。
师:一边读一边想,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师:好像还有很多同学搜集了许多名人名言,是你吧。
生:高尔基曾说了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师:这句话记得吗?能背出来吗?
生:“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师:小结:大部分同学都认真读了课文,有的根据预习提示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有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的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你们在预习时自觉做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这个习惯,你必定受益终生。
师:课文读了三遍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读了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生无一人举手)
师:(笑)你们都统一要求读三遍啊?
师:读得怎么样,你来选择其中一段读,我们看看你读得三遍与他人读得三遍有什么不同。
师: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很流利。这第二个句子很长,“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得很流利,不错。谁再来读给我听听,也能像他读得那么流畅吗?
师:别急着坐下,考一考,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想些什么?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略停一下)这一段中有问句,感情要深厚一些。
师:你注意了这段中有4个问句,感情不同,他注意到了,两位同学这一段都读得很好,边读边思考,说明他们读得很专心投入。
师:谁来读读其他的自然段,是不是都像他们一样认真?
生读第四小节(强调“呢”)
师:他读得很投入,(笑了)因为他的得很沉重。内容可能很沉重,但有些词语可以读得比较轻快。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依然强调“呢”)
师:比较轻快,很好!但是,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呢”呢?
生:因为作者好像是有问题在问我。
师:谁能不通过强调“呢”来体现这是问句。
生读得很好。
师:美吗?想她一样读,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全新的感受。
生:我来读最后一小节。
师:为什么?
生:一来是这一节很短,二来是这一节也很重要。
师:我们就请你来读读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师:他虽只读了一句话,这却是课文的灵魂,这个问句的***文中没有。正是因为这个问句,使这篇文章成为千古名篇。
生读第二小节。
师:你有点忧伤的语调,不错。
师:你们看第三小节最长,谁有勇气来读读第三小节?
师:这么长的段落,读得这么流利,看来是真的下了一番工夫。
师:看课题,“匆匆”就是“急急忙忙”的意思,脚步匆匆,吃饭匆匆,洗脸匆匆……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
生齐:时间。
师:先别急着告诉我,请你大声朗读全文,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是什么匆匆。
生大声读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
师:课文有一个词,写出了什么“匆匆”?
生:课文写的是“日子”匆匆。
师:“日子”就是时间,就是时光,意思是一样的。
师:我们每天都在过日子,往往就这最普通的事情,就容易被忽视。在作者眼中,日子有什么特点?到底是怎样的?请你们再认认真真地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日子有什么特点?好吗?
生:我觉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这是日子最大的一个特点(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你再看一看,这段话中还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师:(强调这句话: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从这句话中又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不入题)
师:日子能偷吗?能藏吗?又到哪里去了呢?不知道,日子无影无踪(板书:无影无踪)
我们齐读这句话。
师:听我来读。……一起再来读。
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排比句。
师:你注意了句式的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都是讲了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
师:你讲得很好。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那叫失而复得。
你来读一读。
师: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他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
师:日子去了也应该是可以回来的啊?
生:不可以
师:日子与桃花、燕子、杨柳比有什么不同?
生: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作者为什么还这样写?
生:作者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他很渴望时间回来。
师:是啊,他很留恋。(板书:留恋)
生:他很无奈
师板书:无奈
师:读书后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蕴涵了怎样的感情,这叫会读书。
请大家把那种留恋、无奈、怅然若失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我相信,此刻你再来读这一段,感觉就不一样了。
师:不错,体会到、感受到的都包含在读书中,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课文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也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无影无踪的。但在作者笔下,日子是匆匆的,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觉得到的。日子的影子是怎样的?
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日子的样子。
师:日子是有样子的,找到了吗?
生:没有
师:再读读,找找日子的样子。
师:找不到没有关系,你去读读第三自然段,日子是什么形象?找找。
日子的影子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日子是什么样子的?
师:找不到没关系,请你接着读第4自然段,(众师笑)读了这一段如果再找不到,那就真得糟糕了。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段中,你找到的日子的样子是怎样的?
众生举手
师:把你找到的句子画下来。
师:请画出来的举手。
师:请你往上看,第2、3自然段中,日子的影子在哪里?请你画下来,一定能找得到?
师:现在都找到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大家读读3、4自然段,发现在作者笔下,日子、时间、光阴是能看得见的,是形象的。
谁来读一读。
生: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有影子吗?
师:现在你能看到八千多日子的影子吗?
生: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有多大?
生:一点点
师:也就是说,八千多日子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你经历了只不过半滴水都不到。你有什么感觉?
生:……
师:你们算算,八千多日子相当于多少年?
生:24年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24岁。你读到这个句子时(板书:八千多日子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你能感觉到、能摸得到吗?你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体会?
生:日子太容易被人忽视了。
生:时间太短暂了。
师:时间很珍贵,你一生有几个八千多日子?那仅仅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时间太珍贵了
师:因为少,所以珍贵,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话。
师: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是有限的,人一生只有几个八千多日子,只有几滴水一样短暂,(板书:短暂)属于你的时间就像一滴水,你现在连一滴水都不够。人的生命在时光的大海里,可以忽略不记,是那样的渺小,想到这里,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明白吗?
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时间是用不完的,没想到,你的生命是短暂的,是有结束的那一天的,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还怎么认为?
生:他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二十几年里,他没有做什么有成就的事情,所以他“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是啊,当他突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时,很难受,你有过这种感受吗?作者蓦然地发现八千多个日子已经过去了,你们13年已经过去了,我们齐读……
生读……
师: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听不见。有影子吗?看得见吗?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忽视了时间
师:读到这里,你不要急于回答,读第四自然段,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师:八千多日像针尖上的一滴水,那每一个日子也是看得见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他是什么样子的?
生:飞快的
师:读得好,但是还抓不住,我要让你抓住。
生:太阳有脚……
师:是啊,太阳有脚,像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我们读这句话。
出示:……
师:你有没有看到他的脚步?
生读……
师:这都是时间的脚步在那儿移。怎样地挪移?
生读:轻轻地……
师:快吗?慢吗?所以吃饭时……
师:时间都是慢慢地悄悄地挪移,我们一起俩读
师:开始是挪移,后来从哪里看到他的脚步匆匆而过?
生:跨过、飞过、闪过、溜走(板书)
师:时间的脚步是怎样匆匆的呢?……
师:你从这些词语感觉到什么?或是有什么发现?
师:所以,日子是有形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有脚,我可以让他停下来,可是他与人有什么不同?
生:人的脚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自由停下来,而时间的脚步一去不复返
师:他的脚步只能匆匆而过,你想留也留不住,挡也挡不住,读第一句。
师:……表达作者对时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无奈
师:你能留住吗?那种对日子的无奈表现得非常清楚。(板书:无奈)
师:第四自然段中,你找到日子的形象了吗?
生:……
师:青烟、薄雾,看得见吗?你看多形象,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朝阳蒸融的样子,你看过吗?
作者说八千多日子……
为什么把时间比作青烟、薄雾?而不是比作一滴水?
生:因为被微风吹散的青烟、被蒸融的薄雾都无影无踪了。
师:说得多好啊。八千多日子就想青烟薄雾无影无踪、没有痕迹。主要告诉我们八千多日子没有在生命中留下任何痕迹。我们来读……
生读……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痕迹吗?
生:没有
师:要急促些,听老师来读
师:这里有两个问句一样吗?为什么要反问一个问题?
生:强调了没有留下一点点的东西
师:对,这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为什么?
往前看,读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师:八千多日子……留下两样东西,一是徘徊,一是匆匆,他没有做什么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东西。八千多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有怎样的感情在里面?
生:后悔
生:惭愧,因为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
师:……
师:这个“平”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理解
生:我觉得来得时候、去的时候不能一样平凡,应该做点什么
师:有点懂了
生:不能平静地、白白地走这一遭
师: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它告诉我们,一生要有所作为。人生短暂,生命有限,岁月无情,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走这一遭呢?怎样有所作为呢?所以作者留下这样一个疑问,齐读最后一节。
师:在作者眼里及笔下,日子匆匆过去,是有形象的,八千多日子……(指着板书总结)
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一句话。
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
他为什么这样写?
生: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师:是啊,一个需要用一生思考的问题,人生一去不复返,人生该留下一个怎样的痕迹,今天留一个作业:为这个问题写一个***,想想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
师:把这句名言送给大家,我们共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师:看看现代人是如何看待时间的……
将时间用于工作,那是成功的代价。
将时间用于思考,那是智慧的来源。
将时间用于运动,那是青春的奥秘。
将时间用于阅读,那是知识的源泉。
将时间用于爱人,那是幸福的所在
将时间用于奉献,那是人生的真谛
将时间用于空想,那是生命的浪费
将时间用于微笑,那是减负的良方。
将时间用于计划,那是你能做好上述一切秘诀。
师:相信大家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对时间会有自己的理解,会有自己珍惜的方式!下课。 作者: 2011-2-18 10:18:52 6
《匆匆》教案与练习、说课与实录
《匆匆》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作者: 2011-2-18 10:19:11 7
《匆匆》教案与练习、说课与实录
《匆匆》课堂实录
深圳市福田区华新小学 谢家碧
教材简析: 《匆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第2课。这篇散文朱自清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抒情散文。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充满着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慨依托于燕子、杨柳、桃花等多种可观的大自然景观中,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的小诗。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感悟语言的美,进而感受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理解讲述能力,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有待引导。
探究目标:
一、你用什么方法读、写、理解课文的生字、新词?用哪些方法将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二、请你结合实例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和运用的修辞手法。你能背诵课文吗?你了解朱自清吗?
三、课文描写了一些生活细节表明日子去来匆匆,请你找出来,并联系生活实际再列举一些。读了这篇抒情散文,你有什么感想呢?请说一说或写一写。
探究重点、难点:
一、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研读文本,悉心备课——个性朗读 议中促学——展示学习成果,彰显个性风采”,在学生自主、合作习文怡情中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时安排:
课前准备:
一、“探究目标”发给学生。
二、学生理解旁批课文。
三、学生参与备课。
自主、合作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个性朗读 议中促学)
一、自悟读法 张扬个性
师:今天我们共同探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匆匆》,首先我们探究课题,当你初读课题时,产生过什么疑问,怎么解决的?
生1:课题写的是什么匆匆?通过备课我知道是时间来去匆匆。
生2:我对《匆匆》这个课题的理解是:“匆匆”的意思是急急忙忙的样子,“匆匆”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对时间易逝的体验与感受。这个课题起到了直接点明中心的作用。
生3:《匆匆》这篇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通过反复读课文,明白了课文讲的是时间的匆匆,体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惋惜之情。
师:从你们探究课题的方法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备课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聆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字音,参照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放录音朗读)
师:欣赏情境,进一步体会情感。(放课件情景)
师:用自己或小组喜欢的方式练读,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悟。(学生练读,教师巡视了解)
师:检测练读情况,挑战读,学习PK组。
生:我们组与阳光学习组挑战读第四自然段:从“我何曾……一遭啊?”我们组的要求是要读出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年华虚度的强烈情感。
两组挑战读:(略)
师:听了两个组挑战读后,有同学想评价吗?
生1:阳光学习对“不甘年华虚度的强烈情感”把握好一些。
生2:两个组抑扬顿挫都做得比较好。
师:还有组想挑战吗?啃书悦组。
生:我们组与书为伴组挑战读第二自然段,要求读出惋惜、伤感之情。
两组挑战读:(略)
师:有个人挑战读吗?潘思帆。
潘思帆:我向潘嘉维挑战读第3自然段,要求读出彷徨、惋惜之情。
两个学生挑战读:(略)
师:哪个组愿意示范读?读书王组
生:我们组示范读第4自然段,我们要读出作者对时间的惋惜之情。
读书王组朗读:(略)
师:在读这段时,要把握好语气、语调,示范读(略)。
师:有个人愿意示范读吗?卢琼玉。
卢琼玉:我示范读第一自然段。朗读(略)
师:读这段时,要注意语调、节奏,凸显鲜明对比。引导学生明确读重音的字词。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中“去”、“再来”、“枯”、“再青”、“谢”、“再开”读重音。
学生:齐读这一句。
二、议中解疑 合作探究
师:下面把时间交给各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围绕“探究目标”解答每一个问题;将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不能解答的,请教老师。
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约十分钟)。教师深入各组了解学情,参与讨论。
师:为了下一节课“学习成果汇报”顺利而有效进行,将“探究目标”分派到各学习小组,第一个探究目标书屋乐组和阳光学习组;第二个探究目标书为伴组和读书王组;第三个探究目标学习PK组和啃书悦组。请各小组做好“学习成果汇报”准备。
各学习小组选择展示讲解的方法、策略,合作演练。(约十分钟)。 第二课时(学习成果汇报)
师:这节课是各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书屋乐组。
主持人:首先我们组说词语意思,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文中“词”。
生1:请同学们等我说完意思后再猜词语。 1.蒸发,融化。(蒸融)
2.的确。(确乎)
3.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空虚)
4.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涔涔)
5.形容泪流不止。(潸潸)
6.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尽管)
7.指眼睛定定地看的样子。(凝然)
8.遮挡,挽留。(遮挽)
9.非常灵活。(伶伶俐俐)
10.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徘徊)
主持人:接着我们组展示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生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请同学们一起回答)
是头涔涔(cén)还是(chén) 答:前一个
是泪潸潸(san)还是(shan) 答:后一个
是挪移(nuá)还是(ná) 答:前一个
是蒸融(zhēng)还是(zhēn) 答:前一个
是赤裸裸(luǒ)还是(kē) 答:前一个
是徘徊(huí)还是(huái) 答:后一个
是凝然(níng)还是(nín) 答:前一个
是遮挽(zhē)还是(zē) 答:前一个
主持人:下面我们展示在文中找有下列形式的词语(AA式)(ABB式)。
生3:在文中找出下列形式一样的词语。
AA式 例:匆匆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ABB式 例:赤裸裸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AA式的词语,例如:匆匆。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ABB式的词语,例如:赤裸裸。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主持人:然后我们组展示阅读练笔。
生4: 读《匆匆》有感 陈镛伟 读了《匆匆》一文,我对时间开始惋惜,时间都在一天一天地离我而去。
《匆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表达了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的主题。 生活的每一天时间都在流逝,日子将去而不返,而有些人真正在做有意义事的时间很少,做无意义的事却很多,比如沉默。我觉得沉默是人生中最无意义的一件事,当沉默时你脑袋里空白,心里什么也不想,手脚都不
动,试问:这有什么意义呢? 人总是生活在反反复复的日子里,比如我们小学生一大早起来,洗完脸,刷完牙后,时间就从洗脸,刷牙里过去了;吃完早餐上学,一直到中午放学整整过了4、5个小时,时间又过去了;吃完午饭,接着上下午的课,回到家写作业,又过了4个小时,时间又溜走了;吃完午饭,洗完澡,刷完牙,睡觉,时间又流逝了。日复一日,时间悄然流逝。 人每天真真正正在做事的时间只有8到9个小时,这短短的时间难道不应该抓住时间,干些有意义的事情吗?正所谓:当你回首,你会发现时间走得很快;但你停留,你会发现时间走得很慢。珍惜时间吧!朋友!
主持人:最后我们组以领读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 陈镛伟:“燕子去了”全组:“有再来的时候”;陈镛伟:“杨柳枯了”全组:“有再青的时候”;陈镛伟:“桃花谢了”全组:“有再开的时候”;陈镛伟:“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全组:“是有人偷走了罢:”陈镛伟:“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全组:“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陈镛伟:“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齐:书屋乐组展示完毕。
师:阳光学习组展示。
主持人:我们组主要探究的是第一个探究目标,首先,我们展示仿写课文中的两个句子
生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仿写:玩电脑的时候,日子从鼠标、键盘上过去;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放声大笑的时候,日子便从笑声中过去。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仿写:过去的日子如落叶,被泥土掩埋了,如历史,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了。
主持人:然后我们展示阅读练笔。
生2: 长河远逝,岁月无痕 ——读《匆匆》有感 读了《匆匆》一文,我忽然想起了歌曲《昭君出塞》中的一句歌词——长河远逝,岁月无痕。 岁月像是无边秋风中的萧萧落叶,不经意中随风而逝。落叶上,印着我们的欢喜、悲伤、苦涩、泪水。不留痕迹地远去,我们想伸手接住自己的一片,他却早已不知去向。留给我们的,只是对“光阴似箭”的叹息……
岁月像是巫女手中的魔杖,不经意魔杖一挥,将未来变成现在,将现在变成过去,将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 岁月无痕。无痕的岁月,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主持人:接下来是我们对《明日歌》的理解(欧阳婧祎、徐凯、曾妍展示) 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理解:明天又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如果我们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那么势必虚度光阴,一切事情就会错过机会。一般的人苦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老将到。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人的一生有多少个明天?请您听我的《明日歌》吧。
主持人:最后我们接龙朗读第二自然段。 (欧阳婧祎)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张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陶佩佩)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齐:阳光学习组展示完毕
师:书为伴组展示。
主持人:我们组主要展示第二个探究目标,首先由我们组展示句子理解。
生1:读“燕子去了,有再来……….再开的时候。”
生2:这些句子写出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感觉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生3:读“在默默里算着……..也没有影子。”
生4:作者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无边无际的大海。日子在这里显得多么渺小,消失得多么快。
生5: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白白走这一遭啊?”
生6:在作者的不断追问,反问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想虚掷光阴,体现出作者不愿放弃身边每一秒。意思是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做过一些自己认为有益的事,日子就过去了。已经过去的日子就算白过了。
下面一学生补充: 这句话既是作者对时间飞逝的感叹,又是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内心表白。
又一学生补充: 作者认为自己没有做有意义的事,前面的那些日子就算白过了。
主持人:最后由陈嘉欣配音背诵。
陈嘉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我的背诵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放音乐,随着音乐声,饱含深情地背诵课文。)
全组齐:“书为伴”小组展示完毕。
师:读书王组展示。
主持人:我们组主要展示第2个探究目标,首先我们组分析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一、《匆匆》这篇课文处处抓住“珍惜时间”来进行描写。如:第一自然段中说燕子去了,有再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了,有再生长出来的时候;桃花凋谢了,有再盛开的时候。而时间过去了,却没有再回来的时候。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时间的来之不易,提醒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二、《匆匆》一文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匆匆流逝的时间写得具体形象。例如:第三自然段中的“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段话中“太阳轻轻悄悄地挪移了”由于我无法拽住时间的流逝,所以也只能“茫茫然跟着旋转”。突出了时间是无情的,时间是不会等待你的,提醒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篇与《匆匆》结构十分相似的散文,朱自清的《春》。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篇散文也是总分总的结构,文辞隽永,文中通过描写春境中的人和动植物等,体现出春的美好。 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这段话中的小草仿佛不是单一的植物,而是人们的朋友,伴侣。文中描写的草和人相处得如此融洽,突出了春天的美好。 还有“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段话描写的是春境中的人。一到春天,人们便纷纷出来活动、玩耍,可以看出人们对春的喜爱以及春的美好。 除了这几段,文中还有许多地方也突出了春的美好,希望大家有空去欣赏这篇散文。
主持人: 接着展示作者简介。
生2: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生3:朱自清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其作品文字简约,亲切自然,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朱自清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