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ID里面不同阵营的角色 在中立ah手续费里可以相互买卖吗???

2007年《开卷八分钟》里推的书(含节目视频和部分书的在线阅读,更新到2007年9月)
访问:92871 回复:119 金币
发表于 2007-1-2 14:54 #1
2007年《开卷八分钟》里推的书(含节目视频和部分书的在线阅读,更新到2007年9月)
2007年1月1日
[phwmv]mms://vod.phoenixtv.com/2006/free/roxvideo/2007/01/01/6fbe1b3c-e929-497d-9f4a-e5efaac5f376.wmv[/phwmv]
视频下载地址
:mms://vod.phoenixtv.com/2006/free/roxvideo/2007/01/01/6fbe1b3c-e929-497d-9f4a-e5efaac5f376.wmv
推荐的书是:
书名:书读完了
作者: 金克木
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简介: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
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书、福尔摩斯读书法——怎么读书·读书·读物·读人——读通书等3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当代著名学者。祖籍安徽寿县,生于江西。1930年任香港《立报》国际新闻编辑。1939年任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1941年到印度加尔各答的中文报纸《印度日报》任编辑,1943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1946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克木陆续重印和出版的著作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文化猎疑》《无文探隐》《末班车》《孔乙已还乡》《风烛灰》等三十余种,译著有《古代印度文艺理论文选》《伐致呵利三百咏》《摩诃婆罗多插话选》等。
资料摘自
还提到了恺撒的《高卢战记》和《红楼梦》,其他的就不记得了。
大概记得道长的结束语是,世界每天出版三千种书,以每天读一本的速度,也意味着每天会漏掉2999本。我们的无知以每天2999倍的速度增长,所以读书要谦虚。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PS:2007年10~12月开卷下载地址 金币
发表于 2007-1-2 19:16 #2
2007年1月2日
[phwmv]mms://vod.phoenixtv.com/2006/free/roxvideo/2007/01/02/d1600407-c6a2-4be8-b93b-bde73c73b393.wmv[/phwmv]
视频下载地址
:mms://vod.phoenixtv.com/2006/free/roxvideo/2007/01/02/d1600407-c6a2-4be8-b93b-bde73c73b393.wmv
今天推荐了两本书:
书名:扎比芭与国王
作者: (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
译者: 于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简介:
  《扎比芭与国王》是一部寓言体作品,首版于2000年年底。该书在伊拉克引起了轰动,官方媒体番上阵,大肆渲染,一时好评如潮,洛阳纸贵;官方的电视台把它改编成了20集的电视连续剧,国家剧院把它改编成了歌舞剧。该书所受的“优厚待遇”,是伊拉克的任何一位作家任何一部作吕都没有享受过的,因此有关作者的猜测便是不无道理的。
  《扎比芭与国王》通篇为一位绰号叫“智多星”的老奶奶的讲述,通过描写扎比芭和国王之间的爱情,反映了宫廷内外的政治斗争。小说中扎比芭和人民群众为一方,以宫廷官僚和地主为另一方,斗争的焦点是君主制是否应该存在下去。国王开始时夹在两者之间,在扎比芭的影响下,他最终走向了人民。值得指出的是,扎比芭的形象具有明显的非现实品格,而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他只是一个村女,但进入王宫之后,她却大谈宫廷,大谈政治斗争,以她的出身,所有这些东西附加在她的身上都是勉强的。但《扎比芭与国王》一书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就是因为她已经成为政治的化身;小说的精髓便是她和国王之间的谈话,这种谈话占了该书内容的相当大一部分。
资料来自:
《扎比芭与国王》在线阅读
书名:全球反恐战争
作者:张锡模
出版社:东观国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張錫模
俄羅斯聯邦莫斯科大學政治學博士
現任國立中山大學中山所專任副教授
專攻地緣政治學、戰略研究、俄羅斯外交、中亞.中東區域研究、政治語言學。
这本书在大陆没发行,找到书的目录和作者的序,大家望梅止渴下吧。
文/作者序
本書記錄與解釋當代世界一場特殊的戰爭----「全球反恐戰爭」,時間涵蓋一九七九年至二○○六年,重點則放在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以降,以迄二○○六年夏天,大約五年間的戰局演變。
性質上,這是一部有關於政治與戰爭的專書。就像所有的戰爭一樣,不理解政治背景與原因,將無法理解戰爭的起因及指導戰爭行進的戰略考慮。同樣地,不理解戰爭本身特有的軍事邏輯,也將無法理解戰爭的政治影響,以及由此而來的後續發展。因此,本書著重於戰爭原理,以及戰爭與政治之相互關係的分析。
戰爭原理要求著人們注視全局。就像所有的大戰一樣,戰爭很少是單純的「雙人賽局」----兩個行為者之間的競爭,而更多是「多方賽局」----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行為者之間的競爭。毫無疑問,「全球反恐戰爭」的主角是美國與奧薩瑪.賓拉登的「基地」,但是,雙方的衝突涉及其他行為者----包括相關的主權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將其他的行為者捲入,而誘導與指引這些行為者行動的邏輯,並非反恐,而是自己在特定時空中的利益。這種「多方賽局」的特殊性質,使全球反恐戰爭的主軸,未必總是反恐,而是各自有異的思慮混合交錯,導致戰爭的內容變得更為複雜,恍若「戰爭之霧」----戰局中的當事人彷彿置身霧中,再怎麼努力也看不清前路。因此,基於解說上的需要,本書不僅在記錄與解釋「全球反恐戰爭」的政治與軍事,同時也在必要之處,處理當代世界政治、中東衝突、伊斯蘭世界內部的角力,以及特定國家的地緣政治。
不過,本書並未處理戰爭與和平的爭論,也未介紹戰爭與和平的哲學。確實,美國政府的行為,尤其是攻打伊拉克的決策,在美國國內及國際上都引起有關戰爭與和平的騷然物議。但是,這一類的爭論,並不是本書的主題,同時因為這不是簡單的是非題。乍看之下,戰爭與和平看似對立面,許多人也確實將反戰等同於護衛和平。但是,對作者而言,事物的本質顯然更為複雜。戰爭未必是和平的單純對立面,無戰爭狀態也不必然等於和平。有些時候,「戰爭」,確實如湯瑪斯.曼所說的,「只是對和平問題的怯懦逃避」;但是,關鍵之所在,正是「和平問題」
一九九一年波灣戰爭以降的伊拉克,形式上處於無戰爭狀態,這個國家的體質卻是不折不扣的「恐懼共和國」----一個通過國家機器暴力裝置施加在人民身上的恐懼來維持存續的共和國體制。就像所有的專制國家一樣,專制政府與被統治的人民(精確地說,臣民)之間,很難說有真正的和平。重要的是,正如同克勞塞維茲堅持戰爭是政治的手段一樣,對作者而言,和平也只是手段。的確,和平相當可貴,無論是基於真誠的信仰、現實的政治考慮,或是作為怯懦與投降主義的高級偽裝,誰會宣稱他不愛好和平呢?但是,和平並非人類的最高價值,人類的生命與自由才是,和平只是護衛人類生命與自由的手段。同樣的道理,誰不譴責戰爭呢?戰禍總是那麼地可怕,致使戰爭總是那麼地可恨。但是,終極的邪惡卻非戰爭本身,而是專制與侵略,以及由此而來的壓迫、卑屈、隸從、偏狹、價值危機,以及人格的凌亂。如果人們因為熱愛與尊重生命而愛好和平,那麼,他們不僅不能否認,而且必須確認,有兩件事,而且只有兩件事,可以賦予人類戰鬥的正當性與必要性----那就是生命與自由。因此,戰爭與和平的哲學,不是簡單的是非題,而是人類最恆久爭論的哲學論題之一。這不是本書的主題,自然不是應該處理的問題。
本書的任務不是政治哲學,而是科學,重心在理解「全球反恐戰爭」的因果,主旨是篩選與展示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展示戰爭為什麼是這樣發生而不是那樣發生,藉以精確理解當代事物的本質及其影響。作者希望,本書能夠對關切國際政治、中東、伊斯蘭、戰爭原理、美國外交政策,或者,純粹只是希望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事的讀者,有些微的參考價值。
在寫作的緣起上,本書是作者從事「伊斯蘭與世界政治」三部曲研究的副產品。三部曲的任務是理解世界政治原理與穆斯林世界之間的相互關係,著重在社會力學、政治思想與國際關係原理。其中的第一部曲「聖戰與文明」,於二○○三年由玉山社出版。此後,第二、三部曲遲遲未完成,那是因為作者功力不足,尚有一些研究盲點未能克服的緣故。不少熱心的讀者經常詢問第二、三部曲何時出版。對此,作者甚感抱歉,並希望本書能稍微彌補一下缺憾,儘管這本書並非三部曲的一環,因為本書的主題是戰爭,而不是社會力學、政治思想或國際關係原理。
(2006年9月11日.臺灣.淡水)
  序
  導論 第一章 戰爭的起源 第二章 國際聖戰 第三章 九一一 第四章 阿富汗戰役 第五章 非正式帝國 第六章 伊拉克戰役 第七章 從馬德里到倫敦 第八章 轉軸 第九章 伊斯蘭斷層線 結論 參考書目
表 目錄
表一 拉登的聖戰第一階段
表二 拉登的聖戰第二階段
表三 拉登的聖戰第三階段
表四 九一一攻擊中的四架死亡班機
表五 聯合國有關伊拉克的決議
表六 伊拉克政權移轉日程
资料来自: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金币
发表于 2007-1-3 19:04 #3
2007年1月3日
[phwmv]http://vod.phoenixtv.com/2006/free/roxvideo/2007/01/03/b07a2266-6e14-410d-9c4e-c2d73a125d46.wmv[/phwmv]
视频下载地址
今天推荐:
书名:唐代的外来文明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译者: 吴玉贵
作者: Edward H. Schafer / 吴玉贵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简介:
  《唐代外来文明》原名为《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
作者简介:
  爱德华·谢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世界著名汉学家和语言学家。早年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人类学,后在伯克利获得东方语言学博士学位。谢弗精通汉语和日语,并通晚法语、古拉丁语等十数种古今语言文字。
道长说这本书可以说是唐朝媚外总记录,还提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下面就是英文版的封面。
资料来自: 《唐代的外来文明》在线阅读
引用:
原帖由
甜心李敖
于 2007-1-3 18:58 发表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4 19:28 #4
《大崩壞》推薦序:人類明天的大哉問 文 / 蕭新煌
戴蒙是寫人類歷史大題目的作家,前一本大著《***炮、病菌和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是如此,這本新書《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更是如此。前書副標題中有「命運」(fates)一詞,新書原文副標題則有類似「成敗、興亡的抉擇」(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之字眼。可見身為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戴蒙,關切的確實在於解釋人類不同社會的興衰與浮沉命運。
照說這樣的「大哉問」應該由歷史學家、哲學家、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提出並解答,可是戴蒙卻以醫學院演化生物學的訓練,做出了頗有說服力的「環境典範」論述。他的前後兩本書也有一個共同的特色,也就是展現「科普」的魅力:戴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舉例遠至伊甸園起源,近至現今大企業的環境責任;或是撫今追昔,抑或是預知未來。
讀科普類的巨著,讀者必須有某種心理和情緒的準備,亦即一方面面對大量的故事、案例、資訊和知識,一方面卻又難步步檢驗作者運用多方訊息欲傳遞的某個大論述或特定大理論。因此,我建議讀者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不妨先以開放的心胸、帶著多少質疑的態度,隨著作者行筆與之進行一章一章的「對話」,然後找尋自己可以感到放心的「結論」(不管有多少結論)。
就像戴蒙所說,全書訴說的不全然是一個又一個過去人類社會的崩潰、滅絕或敗壞,也不盡然可用「物競天擇」的命定論來一語道破這些沉淪的歷史。本書有意點出的是,人類社會也可以發揮集體智慧去因應、克服並應變一道又一道足以挑戰人類存亡的關卡。戴蒙在這本長達十六章、厚達六百餘頁的書裡,最關切足以導致人類崩壞的大關卡與可能肇因:來自自然、環境和生態體系的大毀壞,以及人類自己「自作孽」破壞了賴以維生的生態環境資源,咎由自取;或是有「自知之明」的價值、制度去珍惜資源,應變環境變化,最後得以轉危為安?讓我獲益頗多的是各章陳述的生態破壞、氣候變化兩大「客觀因素」,以及敵對鄰國入侵、交易友邦的支持等兩大「主觀條件」。對不同社會的提升或沉淪,這些主、客觀因素代表了可能左右命運的力量,戴蒙並以幾個已崩壞和成功存活的人類社會做為比較研究的佐證。
這本書熱切地想與讀者分享的是,當今人類要記取諸多「前車之鑑」,以及諸多更應「銘記在心」的關鍵明智抉擇。對於中譯本副標題所問:「人類社會的明天?」本書提示的***既直接,又富禪意:「在於抉擇。」此種抉擇即是人類在環境品質的經營上進行明智、嚴肅和良善的抉擇!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
《大崩壞》推薦序:沒有回饋,就是崩潰 文 / 李家同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和社會崩潰的事件,馬雅文明是一個例子,復活島是另一個例子。在亞洲,最有名的應該是吳哥窟。這些都是比較極端的例子,除了這些極端例子之外,我們還有很多比較溫和的例子,例如:羅馬帝國的滅亡。
要研究一個社會如何崩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本書作者戴蒙試圖以非常科學化的態度來試著解開這個謎,也試圖用非常通俗的言語來陳述他的研究結論。像這樣的做法,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因為我們誰都希望能知道人類社會如何崩壞的,但是我們又希望這些書淺顯易懂。
如果我們到坊間翻閱最近出版的書,一定會發現這本書是異類。絕大多數的書都是教你如何發財,或者如何成為電子新貴,或者教你如何帶領你的公司,使它有一天成為台灣的前一百名,甚至世界的前五百名。本書卻提出「居安思危」的觀念,我們不能只想發展,也要想想我們能不能永遠無限制地發展下去。
「永續發展」,或者是「永續經營」,是熱門話題,國科會也一直對此議題有興趣。但是,我們真的能永續發展嗎?我們的問題在於人類發展了科技文明,而且以此自豪,卻不了解當人類發明如此多的偉大玩意兒之際,同時也消耗了地球的寶貴資源。就以石油來說吧,石油遲早會用完的,用完了以後怎麼辦呢?會有替代能源嗎?既使有,也還是會用完的。可是,人類對此毫不關心,好像地球上的能源無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實哪有這回事!我們的能源有一天會用完的,用完了以後怎麼辦?
我們能否永續經營,是一個很傷感情的問題。在我看來,我們大概不可能永續經營。因為地球上的資源有限,也不可能再生,總有用完的一天。一旦資源用完了,人類的科技文明也一定會結束。
我們雖然不能永續經營我們的文明,但我們應該至少設法延長文明的壽命。我是學電機出身的,容我在這裡提供大家一個建議。在電機的領域中,震盪器的原理最為奇特,任何一個震盪器都像無中生有的過程,我們由一個極小的訊號開始,經由放大器的作用,這個訊號被放大了一點。最重要的是,放大的訊號必須由一個回饋線路回饋出來,因此再輸入的訊號又稍微大了一點。如此反覆多次,訊號就越來越大,直到訊號穩定為止。
因此,我們不妨想想,我們的社會有沒有回饋的作用。如果我們人人都有回饋的作用,我們的社會就會穩定地運作。沒有回饋的社會,最後一定會衰敗。
(本文作者為前暨南大學校長,現為暨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大崩壞》推薦序:文明延續在於選擇 文 / 朱雲鵬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台灣中部南投縣集集鎮附近發生芮氏規模七.三的大地震,震央在北緯二十三.八七度、東經一百二十.七五度,也就是日月潭西方十二.五公里處,震源深度約七至十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嚴重的災害,包括二千四百五十五人死亡、一萬一千三百零五人受傷,房屋全倒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五戶、半倒四萬五千三百二十戶。九二一大地震揭露了台灣森林濫墾及其所引發的土石鬆動、河床淤積等問題,並深深地考驗著台灣政府當局對賑災的應變能力。
二○○一的九月十一日,美國紐約雙子星大樓發生恐怖攻擊事件。緊接著美國攻打伊拉克、南亞突如其來的大海嘯、侵襲美國紐奧良並引發世紀大遷徙的卡崔納颶風。這些陸陸續續發生的天災與人禍,對當今的人類文明是否意味了什麼?
戴蒙透過徒留巨大石雕的復活節島、遭遇連年大旱的阿納薩茲印地安部落、走上末路的美洲馬雅文明、消失於格陵蘭的維京人等古代社會,歸結出這些文明社會之所以消失的五個原因:一、生態環境的破壞;二、氣候變化;三、強鄰壓境;四、友邦的支持與否;五、當社會面對環境問題時有何應變能力。此外,戴蒙並以紐幾內亞高地的育林行動與日本德川幕府的森林管理等成功案例,說明文明社會若採取適當措施仍得以存續。
除了對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的解析研究,戴蒙更針對當今世界存在的諸多問題及危機提出警告,包括人口問題引發的悲劇(如盧安達)、生態環境破壞與汙染問題(如中國)等。接著他以「群體決策的失誤」為切入點,分析群體的理性及非理性決策所引發的問題與危機,並於書末以第一世界的諸多反省及實踐──如歐盟的誕生、第一世界人口成長率的下降──做為改善世界現況的期待與希望。
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甘迺迪曾說過:「權力的問題在於如何讓有權利的人為民而活,而非違背民意。」或許戴蒙最終的期盼是:現代世界因全球化的連結與人類對歷史教訓的學***,能透過當代社會的運作機制,延續人類文明的下一篇章。
別忘了,創造歷史的正是人類,而非歷史本身。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諮詢委員、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兼台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大崩壞》推薦序:覆亡社會的啟示 文 / 劉紹臣
本書討論的主題是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變化,這是一個非常複雜、跨領域的問題,橫跨環境、生態、經濟、社會、政治,憑一人之力很難寫得如此深入、正確此完整。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戴蒙舉出世界各地十多個大小國家、由古至今的社會實例,根據生物化學、地球化學(即生地化)進行深入與量化的分析,討論各個國家、社會盛衰興亡的各種可能因素。幾乎每一個例子,人為的生態環境破壞都是崩壞、衰亡的主要因素,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在成功的例子中,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也不可或缺。
戴蒙的專長是生地化研究,但他除了絕頂聰明之外,顯然也博學強記。戴蒙從考古、社會、經濟到氣候變化的討論皆頭頭是道,尤其在缺乏完整資料(如歷史記載)的情況下,作者大膽假設、多方小心求證的嚴謹態度,是每個科學工作者學***的好榜樣。
全書最重要、也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這十多個實例,約占全書的四分之三篇幅,其中大部分的例子是失敗或接近失敗的。戴蒙舉出約十個古今的國家或社會來討論,當中明顯成功的實例只有三個。作者對失敗之例的描述最為詳盡,也最引人入勝。關於復活節島民及格陵蘭維京人的命運,作者的刻畫極吸引人。尤其是後者,戴蒙以三個篇章深入探討維京人盛衰興亡的遠由、近因,不放過任何考古佐證。這些篇章讀起來好像身臨其境,自己也跟著作者進行考古挖掘、研究分析,也在格陵蘭的冰天雪地為生存奮鬥。但是,讀完那三章之後,我一想再想也無法接受戴蒙認為格陵蘭維京人不吃魚的理由。我無論如何也無法原諒那些維京男人,竟眼看著親人餓死,卻不在夏天把隨手可捕得的魚曬成魚乾,以備不時之需。更何況,他們有好幾百年的時間可以向印紐伊特(愛斯基摩)鄰居學呀!
至於成功的例子,戴蒙以兩個極小的原始社會為例,即紐幾內亞高地居民與面積約四.六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兩百人的太平洋熱帶島蒂蔻皮亞。第三個成功實例則是德川幕府時代(1603 -1867)閉關鎖國的日本。然而,戴蒙不認為現代的日本是成功的,因為日本依靠大量外國能源及木材等資源。事實上,戴蒙故意不舉現代的成功例子,就是因為全球化之故,各個國家互相依賴,牽一髮而動全身。也因為如此,戴蒙苦口婆心,希望全世界的人相倚為命,從遠方的人們或古人犯的錯學到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同時,他也希望讀者了解,全世界的興亡人人有責,盡一己之力永續經營,讓人類的明天變得更好。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资料来自: 这本书在大陆也是没得卖的啦,大家只能嚼别人嚼过的馍咯,下面帖子里有相关的读书札记。
书不是在二十四小时内看不完,而是在二十四小时里买不到。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4 19:43 #5
《大崩坏: 人类社会的明天》读书札记 1
社会崩坏的五个框架(37-40页):
1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气候变化
3 强邻威胁
4 邻近社会的支持转为薄弱
5 社会面对问题的应变力
「过去人类社会的环境破坏主要可分成八种:每一种的严重性因个别例子而有差异:山林滥伐和生物栖地的破坏,土壤问题(包括侵蚀、盐化和肥力流失)、水管理 问题、过度放牧、过度捕捞、新物种引进、人类膨胀以及平均每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渐增等。这种种行径犹如自掘坟墓,使得人类社会不知不觉走上毁灭之 路。」(29页)
「过去人类社会因上述八种环境破坏走上绝路。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除了上述八种,还新增了四种: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有毒化学物质在环境中沉积、能源短缺,以及人类将地球的光合作用使用到极限。」(30页)
第一部:现代蒙大拿
第一章 在蒙大拿的长空下
蒙大拿州位于美国西北上端,与加拿大接壤,以风光明媚见称。几十年前,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矿产发达,人均收入可以排上美国各州的前十名,现在是五十个州的第四十九。究其原因:
采矿:矿产公司不妥当使用带剧毒的化学剂(例如以氰化物溶解金矿)和采矿方法,污染水源。
森林:过度砍伐,以清场式的「皆伐」代替选择式的「择伐」,彻底破坏森林的再生能力。蒙大拿气候寒冷,树木再生周期长(六十年)。第一波的砍伐过 去后,林业公司不愿意投入资金。因采伐留下的残枝和初生幼树,森林有过多的燃料载量,山火频繁。但居民为了要保存「大自然环境」,反对政府的治林计划。
土壤:过度放牧导致土地侵蚀,不适当大规模种植苹果耗尽土壤氮素,现代化的深耕方式把土壤表层以下的矿物质翻起,过度使用含矿物质的地下水作灌溉,导致土质盐化。
水:全球暖化,令高原冰原水源减少。旧水坝失修。因土地细分,人们没有动机节省用水。加上外来人口日增,对水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
外来物种:因为人们不经心引入外来物种,导致本土物种灭绝或大量减少。 金币
发表于 2007-1-4 19:46 #6
《大崩坏: 人类社会的明天》读书札记 3
第六章 维京:前奏与赋格
维京人源于北欧,除了在斯堪地那维亚半岛定居,更流窜欧洲各国,抢掠维生,又借着航海技术,向西扩散(从793年开始),先后在大西洋多个大小岛屿建立殖民区,而崩坏的过程各有不同。
来自海外的移民在新的土地上落脚,常会把家乡的生活方式融入新的生活中。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资本」。(232页)
维京人到冰岛和格陵兰殖民,也带同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的动植物,但作物和新环境格格不相入,最后面临严重的后果。
维京人先后在北大西洋建立六个殖民地,结局大不相同:「奥克尼、雪特兰和法罗诸岛的殖民顺利发展了一千多年以上,从来没有遇上严重的生存问题;冰岛经历贫穷和政治动荡的考验,最后还是撑下去了;维京人在格陵兰的殖民地生活了四百五十年左右,最后消失了、至于在温兰则待不到十年就知难而退。这些殖民地有如此不同的结果,显然知环境差异有关,最主要的四个变因如下:船只从挪威或不列颠航行前来的距离、来自其它族群(非维京人)的阻力、是否适合发展农业(特别是纬度和气候),以及环境脆弱的程度(是否特别容易发生土壤侵蚀或森林砍伐殆尽的问题)。(238页)
奥克尼岛:位置较南(离不列颠以北不远),气候和暖,土壤肥沃,因冰川作用营养得以再生,适合耕种。(240页)
雪特兰岛:奥克尼岛以北八十公里,较为偏远,风力强劲,土壤比较贫瘠,农业生产力较低,可养羊,不能养牛,愈来愈倚重渔业。(240页)
法罗群岛:位处更北位置,北极圈南方480公里,农牧季节短,面积小,海风劲带盐雾。幸好潮湿多雾,维京人可以控制土壤侵蚀。位于航行路线(海流关系),可以输入物资(240页)。
冰岛:多活火山,寒冷多结冰,水多(泛滥多),风劲:土壤容易侵蚀。维京人初到时,发现地貌和挪威相似,其实有重大不同之处:气候较寒冷、生长季节更短;冰岛的土壤很脆弱(初见的肥沃表像是数百万年的积累;活火山灰肥沃,但要有植被保护。一旦维京人清除植被作耕地,火山土壤失去保护,败坏得快)。过度放牧。(243-250页)
温兰岛:位于美洲东北海岸。维京人到美洲比哥伦布早了五百年。虽然当地环境条件好,适合殖民,但当地已有印第安人占据,当时的航海条件不适宜长途航程,无以维继。所以小型的殖民社区只维持了十年。
第七章 繁华如烟:维京人在格陵兰
五个社会崩坏的框架全都适用于格陵兰。
气候:严寒、多变、多风和多雾。因为气候变化影响农耕蓄牧。维京人初到格陵兰时,正值短暂的中世纪暖期(800-1300),他们可以说是大自然欺骗了。
自远古以来,格陵兰如同其它极地,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影响了当地动植物生长,和原住民的存活。在这段时期定居在格陵兰的,除了维京人,还有印纽伊特人;前者灭绝,后者成功克服小冰河期的挑战。
维京人主要靠牲畜维生,但饲养的不够,必须捕猎野生动物。维京人花了很大气力在格陵兰饲养牛,但牛不适应寒冷气候。在青黄不接期间,维京人要靠野生动物捱过难关,主要是驯鹿和三种海豹。从研究维京人骨骼的碳同位素分析(从而测出食物的同位素特征),发现维京人初到之时,吃的食物只有20%是海产,到了快灭绝之时,比例已高达80%(276页)。奇怪的是维京人少吃四周盛产的鱼类。这可能是维京人对吃鱼有后人不明解的禁忌(278页)。
维京人在格陵兰建立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是从挪威移植过来,有五个特征:群体生活、暴力倾向、阶级分明、保守和欧洲本位。
BW注:研究格陵兰的古气候历史多以「花粉研究」和「冰芯研究」进行。资料颇有趣,转录如下:
花粉研究:「一般人不见得对湖泊或沼泽的底部有兴趣,但那可是花粉学家的涅盘——挖得越深,就愈接近过去;愈深层的泥巴就是愈久远的年代沉积下来的东西。以沉积物样本中的有机物质进行放射性碳元素年代测定,科学家就可以推测沉积物形成的年代。再者,每一种植物的花粉在显微镜下看起来的形态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从沉积物样本中的花粉得知,在哪个年代那湖泊或沼泽附近有什么植物。」(264页)
冰芯研究:「科学家可以利用冰的年纹层来研究。年年落在格陵兰冰盖上的雪,堆积得愈来愈厚,愈来愈重,下层的雪就会被挤压成冰。冰雪含有三种不同的氧,这三种都是氧的同位素,也就是三种原子量略有不同的氧(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最多的是自然氧(占99.8%),也就是氧16(原子量为16的氧),但还有少许(0.2%)的氧18,氧17的量就更少了。这三种氧的同位素都后稳定,没有放射性,但还是可以利用一种称为质谱仪(ma ectrometer)的仪器区别出来。冰雪形成的时期愈和暖,雪中所含氧18的比率就愈高。因此,每一年夏天降下的雪,其中氧18的比率要比同一年的冬天的来得高。同理,如果某一年的气候特别温暖,和寒冷的一年相较,同一月份的氧18比率也会较高。
「因此…从冰盖往下钻,然后测量每一层冰氧18的比率,逐渐往下之后,你会发现氧18的比率会出现高高低低的波动,因为你从某一年夏天的冰层钻到前一年冬天的冰层,再进入前一年夏天的冰层,这是可以预期的季节性气温变化。接下来,你也会发现每一年夏天或冬天的氧18比率也有差异,这就是无可预期的每年温度波动。因此…研究冰芯,可以得知每一年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研究冰芯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测量连续两个夏季(或冬季)之间的冰层厚度,就可看出那一年的降雪量。
「冰芯还暗藏着另一种气候证据——风暴度,这就不是研究树木年轮可以得到的数据。暴风雨的强风把…近海的盐雾吹到内陆,盐雾飞到冰盖上空有些会变成雪落下来,这种雪就含有海水的钠离子。强风也把远方大陆的灰尘吹到冰盖上,而沙尘内含钙离子。纯水形成的雪就没有钠、钙这两种离子。如果在某一年形成的冰层中含有高浓度钠离子和钙离子,那一年必然多狂风暴雨。」(264-5页)
第八章 挽歌
这一章是叙述维京人在格陵兰的灭亡。
维京人破坏格陵兰的环境:
森林砍伐:破坏天然植被(建立农场,取得木材和柴薪)因为气候关系,格陵兰的植被生长极慢。没有林木,维京人无法取得足够柴薪生火(连打铁,牛奶消毒也做不成),又不像印纽伊特人懂得用鲸脂等海兽脂肪来生火照明。
土壤和草皮的破坏:格陵兰土壤由火山灰形成,十分脆弱;失去植被保护,土壤侵蚀严重。切割草皮用作砌墙和燃料。
冰岛只有维京人,而格陵兰有维京人和印纽伊特人。印纽伊特人是极地民族,懂得利用环境(盖冰屋,海豹皮小艇等),是海陆狩猎高手。
维京人自视甚高,不屑向印纽伊特人学习。
总结:格陵兰的维京人灭绝,是因为破坏环境,气候变化,失去挪威的奥援,与印纽伊特人交恶,以及本身的保守民族性。(315页)
第九章 另辟蹊径:纽几内亚高地、蒂蔻皮亚岛和日本等成功的故事
「由上而下」的管治:纽几内亚高地和蒂蔻皮亚岛
适合小型社会(例如小岛屿)统治,国王拥有整个岛屿,放眼长期利益。中、大型岛屿往往由几个统治者瓜分,没有共同的长期视野。
纽几内亚高地:农业发展已有七千年,一向自给自足。适应能力强。
蒂蔻皮亚岛:与世隔绝,发展出独特农耕方法,竟然有七种人口调节方法(***中断法、堕胎、杀婴、单身生活、自杀、离岛外逃,以及已经成为历史的种族战争导致灭族。)现在,蒂蔻皮亚岛的人类保持在1115人。
「由上而下」的管治:日本的德川幕府
德川家族在1615年结束战国时代,和平和繁荣让日本人口数量激增。日本经济自给自足,物料(尤其是木材)也如是。1657年江户(东京)大火后重建,缺乏木材,令日本人醒觉。「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日本的人口数量渐趋稳定,资源的补充几乎也扺得过消耗的速率。这种转变是好几代将军「由上而下」雷厉风行的结果。他们崇尚儒家思想,提倡俭约、累积资源,才能逃过资源耗竭的危机。」(351页)
这些改变包括:更加依赖海产食物,减轻农业的压力;采用避孕方法达致人口零增长;减少使用木材;种树还林。
现在,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很高,其实大部份的森林在三百年前已砍伐殆尽,现在所见的森林是经过仔细经营之后再生的。
(BW:日本从外国—尤其是中国—进口一次性的筷子,看出原因吗?) 金币
发表于 2007-1-4 19:52 #7
《大崩坏: 人类社会的明天》读书札记 4
第三部 现代社会
第十章 非洲的人口悲剧:卢安达的种族屠杀
卢安达(和邻近的蒲隆地)的种族屠杀,并非单纯的种族暴力,背景原因有:
人口:卢安达独立后,人口增加快,到了1990年,密度已超英赶荷;全国可用土地已投入农业,但因生产方法落后,人均农获已退回60年代水平。过度农耕导致土壤侵蚀,人口众多导致人均农地减少。农地分配不均,大农场日多,穷人的农地更小。因而土地纠纷日多,甚至手足相残。人口问题是远因,政客煽动的种族愁恨是近因。这就是马尔萨斯人口论所预言的悲剧。
第十一章 一屋二家:多米尼加与海地
两国同处一岛,但多米尼加在森林覆盖率、经济发展和自然保育体系,远远优胜于海地。
除了社会和政治的差异,多米尼加的地理条件也较好(雨量、土壤)。两国同样由独裁者统治,个多米尼加「由上而下」强制执行环境政策;海地独裁者中饱私囊之余,任由环境败坏。
第十二章 中国:摇摇摆摆的巨人
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增加率因人口政策而受控;每户人口减少,但户数大增;人口老化,儿女数目减少,离婚率增高,三代同堂减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人口冲击有增无减。城市化脚步很快。
经济:快速成长。最大煤矿生产国(世界25%)和使用国,最多肥料生产国和使用国(世界20%),农药生产和使用是世界第二(世界14%),最大钢铁生产国,电力和化学织品产量全球第二,第三大原油消费国。国民食用多肉少素,导致牲畜渔产粪便污染。汽车以几何级数增加。乡镇企业造成污染。
「然而,中国经济这么多「傲人」第9一,却是建立在落伍、效能差,又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科技之上。中国工业生产的能源效能只有第一世界的一半,例如制纸消耗的水就比第一世界国家多两倍以上、灌溉系统效率低也造成水的浪费,还有土壤养份流失、水的优养化以及河流沉积物增加等问题。中国能源的四分之三都仰赖煤矿,不但带来空气污染、酸雨等问题,也是能源效率不足的原因。…」(419页)
环境:滥垦滥伐,破坏环境,自古有之,以二次大战后加剧。
空气:污染严重超标、酸雨问题。(420页)
水:缺水(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25%,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排放污水,河川断流严重、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灌入,地层下陷。航度减少。(420-1页)
土壤:19%土地受侵蚀;土壤流失、肥力减少,盐化,过度放牧开垦,荒漠化。
食物:人均食物产出减少,粮食有短缺之虞。(421页)
垃圾:资源回收做得很少。垃圾和工业废料污染土地。(421页)
栖地破坏:全世界森林资源最少(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世界人均0.64公顷),森林覆盖率16%(日本74%)。草地和湿地退化。人均草原面积不及世界人均的一半,90%草原已退化,使长江和黄河泛滥成灾,频率增加。湿地减少,控水能力减弱。(422页)
生物多样性消失:人均鱼类消耗量25年增加5倍。原生物种有20%濒临绝种,外来物种繁衍扩散。超大型工程雪上加霜。(423页)
以上环境败坏做成的影响:
经济代价:约当年国内生产毛额14%。(425页)
健康代价:三个例子(城市居民的平均血铅浓度是世界其它地区的两倍,空气污染导致每年30万人死亡和540亿美元医疗开支(约当年国内生产毛额8%),世界最大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425页)
天灾往往因为人祸:沙尘暴增多因为人为破坏环境(425页)。
输入污染:世界工厂;输入工业垃圾,输入污染密集产业和物料(在外国已禁制)(427页)
输出污染:源自中国的侵略性生物祸及其它国家,输入木材(导致木材输出国滥伐),气体排放(破坏臭氧的氯氟羟,外国禁止,中国是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12%,到2050年,可能高达40%;最大氧化硫生产国)(428-9页)
对中国未来的展望:摇摆不定,环境在人为破坏之下急遽恶化,同时政府也在大力补救。(431-4页)
第十三章 淘空澳洲
人类对澳洲环境造成的冲击:土壤、淡水资源、和距离。
土壤:全世界最贫瘠,植物生长率最低,因为没有火山灰、冰河和地壳变动补充。(438-9页)土壤生产力低,要靠施肥和大面积耕种。海岸沿线徜不到河水冲刷下来的肥土补充,渔业受冲击(渔场面积世界第三大,渔获第五十五)(442页)土壤盐度高(海风吹盐到内地;地势低,海水倒灌;内陆淡水湖干化,盐份风送四周)(442页)
淡水资源:雨量低,难以预测(圣婴现像和南方振荡),气候变化是远忧;(443-5页)
距离:与外国市场距离太远,国境之内的距离也远。(446页)
过往的错误:发展牧羊(土壤贫瘠,草原不能支持),输入兔子和狐狸(没有天敌,繁育迅速,泛滥成灾),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开垦,破坏植被)(452页)
土地退化的成因:植被清除、过度放牧、兔子泛滥成灾、土壤肥力耗竭、土壤侵蚀、人为干旱、杂草、政策错误和土壤盐化。(459-64页)
其它环境问题:森林砍伐(森林覆盖率世界最低,还在砍伐)、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减少(海水养份得不到河水冲刷补充,过度捕捉海鱼;淡水鱼现有量多,生产力低)、淡水不足(可供城市使用的水源已经用尽,其它的远离城市;几项大型水利工程失败;水质不佳,因为农药污染和盐份)和外来物种入侵(上面提到的兔子和狐狸之外,还错误引入海蟾蜍等等;澳洲没有严寒冬天杀死输入的昆虫;轮船的压舱水带来海洋生物)。(465-9页)
希望与转机:民众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改变农作和放牧方式,组织民间团体,「由下而上」,政府也改变政策。(470-6页)
(BW:以前不知道澳洲的情况是这样的。) 金币
发表于 2007-1-4 19:54 #8
《大崩坏: 人类社会的明天》读书札记 5
第四部 殷鉴
第十四章 千古恨事:群体决策的失误
为何人类群体会以灾难性的决策自我毁灭?
决策失误路线图:
(1) 无法预见危机—没有经验;即使以前有经验,也无法保证社会能预见问题的发生,特别是过去久远的经验已经遭到遗忘(483页);错误模拟,以不适当的过去经验解读表面相似的新问题(484页)
(2) 不知不觉—问题发生后仍然不能察觉:有些问题在萌生之初实在难以察觉;远距管理;问题的发生,不声不响,缓步徐行,而且有着上下起伏。「悄悄变化的常态」形容长期、缓慢、受到许多讯号干扰而难以察觉的变化。「景观失忆」—景观变化非一朝一夕,蓦然回首,才惊觉景观已改。(486页)
(3) 合乎理性的恶劣行为—人皆逐利,逐的是私利。「理性的恶劣行为」就是「对我个人有利,对你和其它人不利」。虽然道德上会受到指责,但往往没有法律约束或法律执行不力。(488页)(参见 公地悲剧 )
带来灾祸的价值观:行为源于价值观,深植于文化的宗教价值观常是毁灭行为的起因。价值观也有不合时宜的时候。(494-5页)
其它非理性行为造成的灾难:个人短期和长期动机的冲突;决策团体的心理(小众服从大众,而大众是错的);心理否认(不承认有问题,就是没有问题)(496-8页)
行动失败:「问题过于困难,不是我们现有能力所能解决;其次,虽然有解决办法,但代价太大;再者,可能我们做的努力太少或为时已晚。」(498页)
第十五章 大企业与生态环境
讨论大企业的外部效应。以油田,矿业,林业,和渔业的例子说明企业在追求本身利益时,也可以照顾环境,改善环境,达到共赢局面。
第十六章 相倚为命
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556-68页):
(1) 加速破坏自然栖地
(2) 人工养殖鱼类不得其法
(3) 大部份的野生物种、种群和基因多样性已经消失
(4) 土壤侵蚀速度大于形成速度、肥力消失、盐化
(5) 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
(6) 缺乏淡水
(7) 地球光合作用有上限:「阳光带来的能量几乎被人类用光了,剩下的一点点才留给自然界植物,如天然的森林。
(8) 化学工业与其它许可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会产生有毒化学物质,或是将这些有毒废物排放到空气、土壤、海洋、湖泊和河流。(参见《寂静的春天》)
(9) 外来物种对原生物种做成祸害
(10) 因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暖化
(11) 人口增加
(12) 人口增加对环境的冲击
环境问题的十二个迷思(和反对这些误区的论点)(573-84页):
(1) 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就像鱼与熊掌,难以两全—暂时或短期内不处理环境问题,拖延处理的最终成本更昂贵(因为问题不为因为不处理而自动消失的)
(2) 环境问题交给科技去解决就好了—经验证明,科技只是增加我们做事的能力,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科技往往有盲点,也带来无法预见的副作用。
(3) 如果耗尽了一种资源,总是可以找到其它替代资源,满足同样的需求—这种乐观的看法忽视了没能预见的困难,和转换所需的时间。况且新资源有地域的限制。
(4) 世界没有食物短缺的问题。食物已经足够,只要解决食物分配、运输的问题,把多余的食物送到需要的地方就可以了;绿色革命使得稻米等作物出现高产量的种类,加上基因改造作物,世界的食物短缺问题因而迎刃而解—第一世界只愿意救急,不愿意长期救济;基因改造作物(黄豆、玉米、芥子和棉花)是用作动物饲料、工业用油或纺织用,不是人类的粮食;穷人没有钱,没有诱因推动食粮的基因改造。
(5) 从人类平均寿命、健康和财富等一般指标来看,过去几十年来,人类的情况已越来越好—世界财富分布不均,以往的社会也是由盛而衰,最终崩坏。
(6) 过去不知有多少次,环境保护论者悲观的预言最后证明只是危言耸听。为什么这次我们要相信?—反对环保论者也有错误。可能是因为环保预警,有些问题得到解决。
(7) 人口危机已经解决了。由于世界人类成长率已在逐渐减缓,今后世界人类数量可望趋于平稳,不会变成现在的两倍—即使人口平稳,更多第三世界人民追求改善生活,对资源的需求有增无减。
(8) 这个世界容得下无穷无尽的人口,因为人可以创造更多的东西,带来更多的财富,人口永远不嫌多—人口分布不均;观察的事实:人口愈多,人口成长率越高,代表的是贫穷,不是财富。
(9) 关注环境是件奢侈的事,只有第一世界有钱的雅痞才做得到。先进国家那些收入丰厚、注重生活品味的专业人士,没有责任告诉三餐不继的第三世界居民该怎么做—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的地球,唇齿相依。第三世界居民不是不知道环境问题,只是没有能力处理。
(10) 环境问题即使迫在眉睫,也不是现在,而在遥远的未来。那时我早已不在人世,因此现在不用着急—我们对下一代有责任。
(11) 现代社会和过去崩坏的人类社会—如复活节岛、马雅文化和阿纳萨兹印第安部落—哪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不能把古老社会的经验直接套用在现代社会—现今世界最动荡不安的地区,也是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第三世界的环境问题往往是源于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崩坏,有骨牌效应。(585-92页)
(12) 现今世界的主宰者是强势的政府和大公司,我一人之力能做什么?—至少有六种有成效,可采取的行动:投票选出关注环境的政治人物、拒绝购买不关注环境的企业的产品、透过家人,朋友发挥影响力、在所属团体发起行动、改善自己居住社区的环境、支持环保组织(倒读603-600页)
(完)
资料来自: 金币
发表于 2007-1-5 19:38 #9
2007年1月5日
[phwmv]http://vod.phoenixtv.com/2006/free/roxvideo/2007/01/05/7eaf24c1-131a-4839-95f8-377f28c61eb0.wmv[/phwmv]
视频下载地址
No Smoking
Luc Santa
A ouline, New York
Publisher' Description
“Imagine Audrey He urn conquering New York without a cigarette (or that a urdly long cigarette holder). Would Jackson Pollock, Bob Fo e, W.H. Auden, or Edward R. Murrow have flourished in a smoke-free city?” The New York Times
Can you imagine Groucho Marx without a cigar? Do you remember that a few years ago smoking was allowed in airplanes? Can you tell when New York sto ed smoking?
In the not so distant past, posing seductively with a cigarette was de rigueur for Hollywood types. How many celebrities today dare to even hold one? No Smoking is a tribute to the 20th century, a century that created, promoted and glorified the cigarette and then suddenly declared war on it.
Some photos from the book
资料来自
P.S. 海底的光缆还没好吗?!开国外的网站找这本书的资料好慢啊。。。phx03
道长在节目里show过的照片就在视频里看好了,我没找到,放上了书里的其他照片。
哈哈,现在禁烟的香港,道长只能看这本书过干瘾啦。
那本书的名字叫No Smoking ,里面却是各式各样有关抽烟的照片。与现在实行禁烟的香港中,身为烟民的道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我对香烟的味道过敏,所以我极其痛恨身边有人抽烟,但听听道长说身为一个比较有见地的烟民的观点和解读,也是件相当不错的事。而且,我不认为这是个公益节目,需要帮禁烟打气。不预设立场的去听道长布道,再去反思,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是件惬意的事情。在推荐No Smoking的这件书上支持道长,同时也坚决地支持禁烟。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8 19:16 #10
2007年1月8日
免费在线看视频
视频下载地址
书名:群众的智慧 (The Wisdom of Crowds)
作者: 索罗维基 (James Surowiecki)
译者:杨玉龄
出版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在這本令人讚嘆不絕的書中,《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致力探討一個認知上雖很單純,但實質上卻極具複雜度的想法:一大群人比一小群菁英份子還來得聰明,不論這群菁英份子有多聰慧,前者更擅長解決問題,更能蘊釀出革新,更能做出智慧決策,甚至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
這些似乎與我們直覺不符的想法,可以伸展出許許多多的分枝,深入商業運作、知識的累積、經濟體系的整合、乃至我們的每日生活之中。作者索羅維基用他那看似無止盡的廣博學識,以及清新可喜的敘述方式,帶領讀者穿越一個又一個的領域,像是流行文化、心理學、生物學、經濟行為學、人工智慧、軍事歷史以及政治理論,來證明這個想法在真實世界裡是如何運作的。
然而,即使在書寫這些充滿知性的內容,索羅維基還是有辦法以趣味的手法來呈現。他在書中所舉的例子都很紮實、很出人意表,而且很好玩。為什麼你排的隊伍總是看起來最長?為什麼你在世界任一角落買一顆螺絲帽,都能與距離它一萬英哩之外的一顆螺絲釘相吻合?如果你得在某一天,在巴黎與某人碰面,但卻沒辦法聯絡到她,你們可能會在何時、何地碰面?塞車是怎麼形成的?什麼方法最有機會贏得電視益智節目的獎金?為何你在凌晨兩點,走進一家便利商店想買瓶果汁,而果汁就會坐在架上等著你?為什麼好萊塢的黑幫電影,能讓我們了解企業是怎麼回事?
《群眾的智慧》是一部聰明絕頂但又容易理解的傳記,傳主是一個點子,這個點子可以教導我們如何過日子、如何選擇領導人、如何做生意、以及如何思考這個世界。
作者簡介
索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
目前是《紐約客》雜誌專任作家,幫該雜誌撰寫商業專欄「金融篇」(The Financial Page)。此外,他的文章散見相當多刊物,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藝術論壇》《連線》(Wired)雜誌以及網路雜誌《記事本》(Slate)等。他目前定居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譯者簡介
楊玉齡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著作有《台灣蛇毒傳奇》、《肝炎聖戰》(皆與羅時成合著)、《一代醫人杜聰明》,譯作有《雁鵝與勞倫茲》、《基因聖戰》、《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達爾文與小獵犬號》、《大自然的獵人》、《佛克曼醫師的戰爭》(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以及《番茄一號》、《打造IBM》(遠流出版)等。
在適當的情境下,群體將聰明無比,而且比群體中最聰明的個人還要聰明
--牛隻猜重比賽的例子:787人的猜測平均值與牛的實重只差1磅
--美國潛艦“天蠍號“失蹤事件 : 群體的猜測統合出失事地點
--“超級大富翁“現場觀眾表決結果命中率91%, 高出專家的命中率65%許多
--太空梭“挑戰者號“失事後的股市反應 : 股市直覺的找出了該謂失事負責的供應商。
--Google的“Pagerank alogorithm“ : 網頁世界的“投票“機制
--IEM(愛荷華模擬交易市場)的總統大選預測,49次的平均誤差值是1.37%
要讓“群體的智慧“成形的四大要素
--多樣性
--獨立性
--分權化
--有一個可以統合群體中眾人意見的機制
一、多樣性
單由菁英組成的團隊,由於成員間具備的能力太相似,反而不會勝過由較多樣化成員(前提是,還是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組成的團隊。
平均不是平庸,多樣化可以相互抵消彼此判斷中的謬誤並增加正確資訊的選項。
“和諧的團隊“會關閉成員的心智,營造出“從眾的壓力“(改變自己的想法比挑戰群體來的容易)---線的長度的心理測試:對於明顯可辨識的三條線的長度,但是只要其他人堅持錯誤的說法,很少有人可以說出自己相信的結論。
二、獨立性
蟻群「循環磨」(circular mill)的悲劇—反覆繞直到力竭而死,欠缺獨立性造成,因為每一隻螞蟻都只跟著前面的走,而沒有試圖找新的路。
獨立性對於群眾智慧非常重要,因為:
1.它能使一群人的錯誤不致發生關連,而不至因此危害到群體的判斷
2.獨立的個體比較可能擁有新資訊
1:100 vs. 1000:100,000 –100人裡的一個人向天上看,可能只有旁邊的幾個人受影響,但是10萬人裡的1000人(同樣是1/100)向天上看,也許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
“常識告訴我們,在名譽層次上,以尋常的方式失敗優於以不尋常的方式成功“
資訊階流效應—群體的成員以他人的判斷作為自身判斷的依據,當資訊階流超過一定程度之後,它會很合理的令眾人停止注意自己擁有的資訊
(選餐館的例子、網路泡沫化)
聰明的模仿有兩個條件
1.剛開始時要有各式各樣的選擇與資訊
2.至少要有部份人願意在群眾前公開自己的判斷,因為此舉可以打亂資訊階流,讓大眾恢復由自身擁有的資訊或知識作判斷
團隊決策要成功,竅門之一在於:讓人們不要太在意旁人說什麼
三、分權化
例:Linux vs. Windows--前者就是分權化的好案例,每一個獨立的程式設計師都可以做出貢獻。
但,分權化系統只有在“內部擁有管道以聚集體系中所有人的資訊“的情況下,才能彰顯真正的智慧,少了這種管道就無法提出聰明的決策
四、統合性
--街頭行人的流動—無意識的自然可找到移動的節奏與韻律
--排隊、先到先坐—無意識的就解決秩序的問題
--“約碰面“的例子—在沒有講好時間地點的情況下,憑著個人的猜想卻很有可能見的到面。
統合性來自於“對於他人反應的猜測“,以及“共通經驗“、“文化“、“***俗“,藉以提升決策的效率
人們為何要合作?
公平與信任為群體成員帶來最高的利益或降低不必要的損失、成本
(最後通牒遊戲、公共財產遊戲、定價銷售)
團隊為何會失敗?
--失去多樣性以及獨立的意見
--缺乏異議份子,產生“團隊極化“現象
“協商常反而造成群體的「極端現象」“—開始妥協、從眾,讓群眾的智慧無法發揮。
英文版封面:
英文版有声阅读下载地址
资料来自:
P.S.(个人的观后感,不代表节目内容和立场)道长提到的这本书里“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观点,在去年大概是8月份(不太记得了)的Harvard Busine Review里有讲过,这本The Wisdom Of Crowds自己也有翻过,好难得看了一本书是道长推荐的。
群众不完全是随机分布,自己总觉得,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将人们以某种形式分开、类聚,形成圈子,这既不是人们的预见,也不是人们的设想,也不是人们的意志,它只是符合某种一致的意见、集体偏好或公众意愿。个人身处其中,是很难综合起各方的思维和立场,而且更多时候是不会去在意还有别的什么想法。同时,个人的选择意愿和最后宏观上达到的结果往往又是没什么关系的,像经济萧条,银行挤兑,通货膨胀都是这样的例子。群众的意见,多样性和独立性,从整体来看是有的,但要有什么样的机制去保障和组织起这一个个智慧,相互制衡,但又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得到***,解决问题。这样的民主方式是需要很详尽到每一步地去组织,不然,群众的智慧就浪费了。群众可以是盲目的,同时也可以是智慧的,就要看用什么样的方式。就像水,水里有无数的水分子,它们往哪个方向跑的都有,这是微观的看法,从整体看,水又是往一个方向流,很有力量,要怎么用这股力量,筑坝,疏导,引流,等等。
道长最后提到的“和谐”,和谐也不一定是把长的砍了,短的拉长。这样的和谐是一种限制,就像筛豆子。这也是不稳定的和谐吧,在平静的表面下藏了更多的不安,不算是真正的和谐。把和谐看成目的,而不是手段。那就比较有希望了。
看完这本书后,推荐再看一本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ing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icr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一本以“人以群分”为出发点,介绍个人行为的意图和集体行为的效果之间的关系,的书。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9 19:12 #11
2007年1月9日
免费在线看视频
视频下载地址
书名:
今日的伊斯兰:穆斯林世界导论(Islam Today: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Muslim World)
作者:
阿克巴·阿赫美德(Akber S. Ahme)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內容簡介
在我們的世界裡,伊斯蘭是一項挑戰,一種神秘,一個謎題。本書意在稍微闡釋伊斯蘭的意義。作者希望傳達在今日身為一位穆斯林的感覺:穆斯林面對的主要問題、歷史如何勾勒他們對於目前的感受、為什麼他們對於經常出現在新聞上的若干議題感受強烈、他們的宗教信仰(伊斯蘭)的主要特色是甚麼。
世人以許多不同方式看待伊斯蘭。伊斯蘭不只是具有吸引力的神秘詩賦,高妙的對稱的建築物,祕傳的素菲神秘主義思想;伊斯蘭也是走在街頭的群眾,青年攻擊大使館,電視螢幕上自我鞭笞的意象。它不只是神學;它也是辯教(polemics)、爭論、媒體意象、衝突、一種觀點。
本書出自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系列節目。目的是要協助瞭解遙遠且未知的神秘國度。在這個因為對於其他民族無知而越來越充滿仇恨的世界裡,這是迫切需要的。本書將檢討穆斯林的社會與***俗、態度,書中精神是在強調,觀察其他民族不是在觀察異國的、奇異的、怪誕的事物,而是在觀察不同的事物。重點不是在降低差異,而是在解釋差異。
作者介紹
阿克巴‧阿赫美德Prof. Akbar S. Ahmed
1943年1月15日出生,現為美國華府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伊本‧卡爾敦伊斯蘭研究講座」教授(the I Khaldun Chair of Islamic Studies)兼國際關係教授,也是個傑出的人類學家、作家、影片製作家。
他長久積極投入宗教對話(interfaith dialogue)與全球伊斯蘭及其對於當代社會衝擊之研究。
阿赫美德教授撰有許多探討當代伊斯蘭的著作,包括《發現伊斯蘭:了解穆斯林社會與歷史》(Discovering Islam: Making Se e of Muslim History and Society),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據以拍製六卷電視錄影帶「生活的伊斯蘭」(Living Islam)。
他的《後現代主義與伊斯蘭:困境與承諾》(Pos***ernism and Islam: Predicament and Promise)獲得「阿馬菲獎」(the Amalfi Award)提名,他的《今日伊斯蘭:穆斯林世界簡介》(即本書)獲得「洛杉磯時報」遴選為年度最佳非小說。
英文版:
资料来自: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10 19:24 #12
2007年1月10日
免费在线看视频
视频下载地址
今天推荐:
书名:
千面美食家: 一個美食評論家的喬裝祕密生活 (Garlic and Sa hires: The Secret Life of a Critic in Disguise)
作者:
露絲.賴舒爾 (Reichl, Ruth)
编/译者: 黃芳田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著名的“米其林”美食評鑒,每年有無數神秘客在各家餐廳穿梭,他們的結論,深深影響了眾人的決定和餐廳的命運。而在紐約,也至少有一百萬以上的紐約客受到《紐約時報》餐廳評論的影響。這些美食影武者如何觀察一家餐廳?如何決定給幾顆星?
本書作者露絲.賴舒爾,就是這藏鏡人之一。
她在即將接任《紐約時報》餐廳評論員前,意外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紐約各大餐廳的廚房裡已貼出她的照片,嚴陣以待。
因此,即使她已具備一流餐廳評論員需要的條件:懂吃、會吃、知識豐富、文采一流,卻還得再加上一個關鍵條件:不被餐廳認出來,如此才能寫出專業的評論。
為了與這些精明的餐廳過招,作者決定喬裝打扮成不同身分,微服出巡,以便和其他顧客感受同樣的服務和食物水準。於是,她化身為拘謹的退休教師、動人的金髮尤物,頤指氣使的老太太、怯懦樸素的老婦……這些精彩有趣的扮裝過程,不但讓她得以掩飾真實身分,還能從另一種角度體驗生活。
英文版封面:
Book Review:
Garlic and Sa hires
by Ruth Reichl
Written by
Published August 15, 2006
Things I ate while reading
Garlic And Sa hires
: bourbon chicken with a side order of Shanghai noodle a Big Mac and frie frozen Crustini; an orange. These convenience eats took on the flavour of four-star meals, thanks to Ruth Reichl' delicious descriptio of sumptuous dining.
Garlic and Sa hires
is a book that you read with all your se es. As a profe ional food critic, Reichl is a virtuoso at making tastes, smells and textures waft from the page to the palate, and her technique is in fine form throughout the book.
These delectable descriptio , however, are not the meat and potatoes of the book, but its de ert. The main course is Reichl' story, her recollectio of her personal experiences as the Gray Lady' quot; official taster. Food is a part of that, food is sometimes a metaphor for the life of that, but it' not the whole story.
Restaurant reviews are a serious busine , perha nowhere more so than at the
New York Times
. They can tra form a restaurant' bottom line from red to black; their stars can make or break a chef' career. It is, therefore, in a restaurant' best interest to try to please a visiting reviewer, wowing them with quicker service and plumper berries, dazzling with the best seat, the best staff, the best food, the best wine. They'll post reviewer #039; photos like a wanted list, researching the methods that might be used to impre them. Restaurants do their best to create a coordinated attack, a gastronomic shock and awe.
Critics, meanwhile, try to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the flashy fireworks, to experience the restaurant the same way their readers would. Reichl discovers the degree to which this will be a challenge in New York before she has even left L.A., when her seatmate on the plane declares:
You're the restaurant critic of the
Los Angeles Times
, but you're about to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staurant critic in the world. You start at the
New York Times
o quot;—she pauses for a moment, calculating—Friday, September third... The place I work i #039;t the world' best restaurant, but the bo has a standing offer of five hundred bucks to anyone who ots you. Forget anonymity. A good review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is worth thousands... Could be millio .
And so Reichl becomes of a mistre of disguise, festooning herself in unlikely jewelry, shellacking makeup on her usually naked face, stuffing her wild hair beneath wigs of every colour. The proce itself is fascinating, as Reichl finds a disguise, and the character to go with it. Her experiences are a primer for creating alternate personae, detailing the hunt for clothing, hair, makeup, and the su equent tra formatio . It' fascinating to watch how Reichl inhabits these made-up people, and how they change the way she experiences fine dining, both from external measurements, but also how her own internal gauges readjust to change her measures of a positive visit.
This is not a tell-all biography, but Reichl' personality is present throughout the book. Generally, the chapters relate her arrangements to visit a restaurant and the su equent restaurant recon tri , followed by a reprint of the resultant
review. The deco truction of the critical proce was the most intriguing part of the book. We have the casual retelling of the experience, with the human details, a telling of the kind you would exchange with friends if you were ga ing about what was new. Reichl allows you to see how that relates to a polished, precise, impersonal critique of the restaurant itself. It' as though you are glim ing Oz behind the curtai I could #039;t help but be mesmerized by the Goldberg devices steaming away behind the efficient final product.
I started reading
Garlic and Sa hires
late at night, and I had to force myself to put it down. As with an ambrosial meal, I kept wanting just one more bite, one that would linger long after I pushed away from the table. Reichl offers something that is both new and familiar, a variation on a traditional recipe. In doing so, she has created something quick, satisfying and delicious.
道长还在一开头提到了这本书:
Michelin Red Guide 2006 France: Hotels &am Restaurants (Michelin Red Guides)
道长还提到了纽约的Le Cirque餐厅,大家有兴趣的话,到它的官方网站看吧,
资料来自: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11 19:06 #13
2007年1月11日
免费在线看视频
视频下载地址
今天推荐:
书名:
兵以诈立
作者:
出版社:中华书局
  这本小书,重点是讲兵法中的哲学:一是兵法本身,二是兵法中的思想。为此,我在书中加进了有关的军事知识,还有思想史的讨论,内容比以前丰富,结构比以前清晰,讲法也轻松愉快。希望读者喜欢它。
  《孙子兵法》在兵法类的作品中出现最早,但其闳阔深远,却迄无超越者。此书真可谓集运用之妙的大成。在以往所有的军事思想家中,只有克劳塞维茨可与之相比,但就连他,也比孙子要“过时”,显然有点古老陈旧,尽管他著书立说,比孙子晩了两千多年。孙子有更清晰的眼光,更深刻的见解,和可以垂之永久的魅力。
作者简介   李零,生于1948年,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徒张政烺先作周铜器研究。1982年华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年至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澧西队徒事考古发掘。1983年至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上地制度史的研究。一九八五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零教授长期从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著有《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放虎归山》、《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绩考》、《(孙子)古本研究》、《吴孙子发微》、《郭店札简校读记》、《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简帛文献兴学的术源流》、《花间一壶酒》等。
在线阅读
还提到另一本李零教授的书:
资源来自: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12 19:19 #14
2007年1月12日
免费在线看视频:
视频下载地址:
今天推荐的是一本给小朋友或陪小朋友看的书:
书名:
动物必须刷牙吗?
作者:(德)
亨宁·维斯维 (奥)君特·马太 图 王萍 万迎朗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编者按—— 作为动物园园长,我早已习惯被一些动物爱好者刨根问底。而他们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一样奇怪有趣。比如刚过早上7点,就有人通过***用天使般的声音问我:动物是不是也必须刷牙啊?它们不会自己刷牙,但总有办法来保持牙齿健康。比如鳄鱼会请小鸟做牙医,医生鱼也会在大海里开牙科诊所!还有人问我:萤火虫会私奔吗?它们当然不能了,至少我们德国的大萤火虫就很忠诚,因为没有翅膀的母萤火虫反正也飞不走。不,这其实不是她想问的,她的问题更多是出于“电学”上的考虑。
  为了在早上喝第一杯茶之前向大家解答这些事实上并不简单的问题,我尽我的一份微薄之力,开办“巴伐利亚三台动物系列”这个广播节目。在一年时间里,它每天清晨在刷牙和喝咖啡的间隙播出,短小精悍,妙趣横生。节目所引起的反响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而瓦利·米勒——巴伐利亚电台的自由撰稿人动听的童音也借此家喻户晓。我的朋友君特·马太又将电波的内容转换成一系列精美绝伦的插图。这些图片用不着痕迹的幽默再次强化了主题,让我们在刷牙之后能面带笑容迎接美好的一天。
  作为编者,我们希望所有读者都能从此书中领略到无穷乐趣,这是我们编制此书的源泉和动力。 (亨宁·维斯纳)
作者简介 亨宁·维斯纳(He ing Wie er),1944年出生于奥得河边的小城尼斯。在慕尼黑和吉森学习兽医学。现任德国慕尼黑海拉布伦动物园园长,兼任慕尼黑大学动物学教授,国际动物园和动物保护组织顾问。
画家简介 君特·马太(Gǖnter Mattei),1947年生于奥地利。现居住在慕尼黑,为自由画家及书籍插图作者。他和海拉布伦动物园有多年合作关系,慕尼黑动物园著名的宣传画都出自他的手笔。
译者简介 王萍、万迎朗现分别在波恩大学攻读翻译学(硕士)、生物学(博士)学位,合译有《少儿动物百科全书》之《非洲动物》、《动物的孩子们》(宁夏少年儿童出版社)等。
1.海豹会咆哮吗?
2.动物开展体育运动吗?
3.麝牛使用哪种香水?
4.母鸡会咯咯笑吗?
5.山羊爱发牢骚吗?
6.灰老鼠灰溜溜吗?
7.动物怕黑吗?
8.为什么蜜蜂没有蜂腰?
9.鹅会起鹅皮疙瘩吗?
10.被淋湿的萤火虫会短路吗?
11.动物也度假吗?
12.牛喜欢牛铃吗?
13.猪会吹口哨吗?
14.螳螂信仰上帝吗?
15.刺猬到底有多少根剌?
16.有没有不生小兔的兔子?
17.猪肮脏吗?
18.乌鸦是惯偷吗?
19.浣熊需要洗衣板吗?
20.狼真像童话里描述的那么凶恶吗?
21.驴为什么长着长耳朵?
22.为什么貂鼠喜欢拿电缆当面条?
23.蝙蝠是老鼠吗?
24.蚂蚁能跑多远?
25.德国牧羊犬懂英文吗?
26.青蛙为什么能预报天气?
27.蚊子有饱的时候吗?
28.骆驼抽烟吗?
29.动物们都有好水性吗?
30.蛇有尾巴吗?
31.土拨鼠有嗜睡症吗?
32.鳄鱼会流泪吗?
33.袋鼠的育儿袋能当购物袋吗?
34.小牛也长乳牙吗?
35.猎獾犬是狗类中的侏儒吗?
36.信鸽能当邮递员吗?
37.动物必须刷牙吗?
38.蜗牛能搬家吗?
39.为什么鹳会叼来婴儿?
40.为什么乌龟很早就开始长皱纹?
41.臆羚剃须吗?
42.黑羊是另类吗?
43.大象的皮厚吗?
44.剑鱼是和平主义者吗?
45.公山羊好色吗?
46.斑马身上为什么有斑马纹?
47.寿命只有一天的蜉蝣是如何度过这一天的?
48.人们是怎么训练恐龙的?
49.野外有泰迪熊吗?
50.储蓄猪吝啬吗?
51.驼鹿接吻吗?
52.千足虫真有一千只脚吗?
资源来自:
这是德国一家动物园园长在广播电台做的一个小节目,专门回答小朋友们关于动物的有趣问题。在一年的时间里,它每天清晨在刷牙和喝咖啡的间隙播出,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看完目录,估计没几个人能回答出来这些希奇古怪的问题。书上说,这是一些有趣而难以回答的问题。如果你想要得到准确的***,最好是请教一位动物园园长。或者,阅读本书。你得到不仅仅是知识喔。
这本书想看,还是买吧,里面很多插图的。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15 19:02 #15
2007年1月15日
免费在线看视频:
下载地址:
书名:
十年后的台湾
作者:
出版社:INK印刻
內容介紹
二○一五年的台灣會是個什麼模樣?
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預想十年後的台灣?本書作者提出「十年遠見」思維,為的是讓更多「十年後台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而多元想像才能創造多元未來。用「未來歷史」來檢驗現實,對現實提出警告,要求現實該為未來做準備,不該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等待未來降臨。讓台灣有機會提早為十年後的境遇做準備,看看十年時間,如果提早走不同路做不同準備,台灣可以躲掉哪些危險?台灣人能多創造出哪些幸福來?
本書第一章從歷史舉例說明「十年遠見」的真實意義,第二章到第六章則分別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產業和國家體制,不同面向進行思考。〈序章〉和〈終章〉則是想像兩種二○一五年台灣圖像。一是假設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那麼十年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大局?另一種則是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找出對的方法,做好準備,那麼,十年後台灣雖然不會變成天堂,卻有機會蛻化成為充滿美麗、平和、繁榮的健康社會。
書中強調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武力犯台,而在於快速地從全球化世界體系中被邊緣化。為擋住將台灣封閉起來的趨勢,努力將台灣拉在世界網絡之內,不要向邊緣孤立情境流離出去,應當保存台灣好不容易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這是《十年後的台灣》貫串全書的主要三大用心。
作者介紹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之音《台北話題》主持人、政治大學中文系、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等職,現為《新新聞》周刊總編輯、東森ETFM聯播網《1200領先開講》主持人。楊照藉書寫釋放對社會的關懷,以不滅的熱情思索人生與文學,犀利的風格在文壇中生代裡獨樹一幟。曾獲得聯合報小說獎、賴和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等,並榮選為1996年年度出版風雲人物。著有長篇小說《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1994年「開卷」十大好書),中短篇小說集《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散文《為了詩》、《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悲歡球場》、《場邊楊照》、《CaféMonday》、《迷路的詩》、《軍旅札記》,文學文化評論集《我的二十一世紀》、《知識份子的炫麗黃昏》、《流離觀點》、《夢與灰燼》、《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在閱讀的密林中》、《問題年代》等。
资料来自:
P.S.呵呵,相当有趣啊,一本书有两个颜色的封面,一个蓝,一个绿,是想说蓝绿两边的读者通吃?还是说,这本书的观点,在蓝派人眼里是泛蓝的,在绿派人眼里是泛绿的?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18 19:32 #16
2007年1月18日
视频:
[phwmv]mms://freevideo.phoenixtv.com/freevideo01/2007/01/18/53115d8b-3c36-460f-961a-d91d5d02e69a.wmv[/phwmv]
下载地址
书名:
与生命相约
作者:
一行禅师
译者: 明洁 明尧
出版社:橡树林文化
內容簡介
一行禪師說,當一個題目很有意思時,你不用很費勁就可用心傾聽,在那是全神貫注是不需要努力的,而理解就在全神貫注中。這本書就是這樣,在傾聽故事中,不知不覺讓佛法滲透你的意識。這本書是由一行禪師的三本著作《初戀三摩地》、《般若之心》、《與生命相約》集結而成。在《初戀三摩地》,你可以看到在一般大師身上絕對聽不到的「一行禪師說自己的初戀故事」,而由此來了解大乘佛教經典寶典《金剛經》、《華嚴經》、《維摩詰經》、《法華經》,《般若之心》談《心經》,《與生命相約》則是談小乘佛教的《上座比丘經》,告訴人們如何活在當下。在他的深入淺出的闡釋下,不僅易懂,而且容易在生活中實踐。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
當今國際社會中最具宗教影響力的僧人之一,以禪師、詩人、人道主義者聞名於世。1926年生於越南中部,十六歲時再歸原寺當見***僧,後來赴美研究並教學。越戰期間返國從事和平運動,對於越南的年輕僧眾起了重大啟發,戰爭結束代表參加巴黎和談,越南赤化以後,被放逐至今仍不得回國。但長期以來,他一直從事救援難民的工作,1967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1982年他在法國南部建立了「梅村」禪修道場,並赴世界各地弘法。1995年曾到台灣弘法並主持禪七法會。他的著作超過八十本,都是教導人們在生活中實踐佛法。
P.S. 道长在节目里提到这本书可能在大陆就有简体字版的,我找了一下,在大陆出版的名字叫《与生命相约——一行禅师佛学讲演录》,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这是分上下两册的书。在北京西单书店,或北大旁边的万圣书园就有卖,其他地区我还没找过,大家去问问大一点的书店都可能找到。
下面是《
与生命相约——一行禅师佛学讲演录
》的目录,和这上下两册的在线阅读。
中文版总序(一)法 一行禅师
中文版总序(二)净慧法师
生活禅系列丛书总序 净慧 与生命相约
《上座比丘经》与《胜妙独处经》
跋地罗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
不要拒绝世界和社会
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烦恼习气
现在也是由过去构成的
不要让自己迷失于未来
过去和未来存在于当下
从当下发现生命
宁静、自在、快乐的生活
超越生死
体味和平
生命是一种奇迹
吾人如花
化烦恼为菩提
我们已经到达了
琴瑟人生
和平规约
爱的行动
祥和社会之基础五戒
建设僧团
契入终极真实
般若之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互即互入
空掉了什么?
道空万岁
愉快的延续
月亮总是月亮
佛是由非佛的因素构成的
萨婆诃
青翠的苹果汁
念头之河
阳光和绿叶
黑暗变成了光明
扣上你的夹克之歌
花三个小时品一杯茶
在工作中培养觉照
珍贵的微笑
呼吸调柔
一首诗和一株薄荷
建设精神家园
歌唱,尽情地歌唱
由睡到醒
觉照、专注、般若
熬一锅玉米
参公案
觉照既是因又是果
想象不可想象
一粒盐融入大海
活得安详
痛苦不是全部
受和想
修行的心
为和平而工作
互即互入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培养爱心
大乘佛教的出现
春之美
捕蛇的更好方法
切穿妄想的金刚石
三法印
溯源而上
解脱之门
僧伽/团体
华藏世界
法华经
步入终极空间
太阳我的心 不要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中
当你患流感的时候,不要洗冷水澡
看护好园中的苹果树
不要沦为殖民地
所知不离能知
放下内和外
实相不可以言诠
般若是禅定的结果而非思维的结果
蜜蜂之舞
不可名状
谁在知?
蓝天有知
风有知
每一行为是它自己的主语
无生物啊,你有灵魂吗?
所知以无尽的方式展现自己
在苹果树下享受人生
心物不二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太阳我的心
互即互入
开眼入定
觉悟和慈悲如影随形
令人心碎
和解源自慈悲
慈悲的地盘越来越小
无惧于生死
三世一毛端
从相对论看法界无尽缘起
渡河之筏
能放下才能发现
心生万法
观察者与参与者
山依旧是山,河依旧是河
优昙花仍在开放
如来非来非去
生死之网可以被撕碎
一片树叶可以引导我们直接契入无相之实相
无碍的心和无碍的物
大圆镜
意和识
用般若之眼观实相
阿赖耶识是一还是多
让觉照之太阳照亮法体
从相互依存(Paratantra)到圆满真实(Ni a a)
理事不二
幸福源于对生命的觉照
为正念生活创造条件
亲爱的,你是谁?
方位之标准
一封情书
欲静则静
结果会立竿见影
一切取决于安详
菩萨慈眼视众生
看看你的手,我的孩子
你为什么哭,姊妹?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1、一行禅师在赵州柏林禅寺藏经楼上的开示
2、一行禅师在赵州柏林禅寺关于行禅的开示
在线阅读
: 资料来自: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19 18:57 #17
2007年1月19日
[phwmv]mms://freevideo.phoenixtv.com/freevideo01/2007/01/19/f0dc91dd-f99c-4d27-a9f7-9073783e1998.wmv[/phwmv]
下载地址
:mms://freevideo.phoenixtv.com/freevideo01/2007/01/19/f0dc91dd-f99c-4d27-a9f7-9073783e1998.wmv
书名:
处处有音乐
作者:
辛丰年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辛丰年曾是80年代《读书》十大作者之一,在读书界有很大的声望,其论乐文字在广大知识阶层中颇受欢迎,读书界有很多人在多方寻找他的所有著作。本书是著名老乐迷辛丰年于1999—2005年间所有谈音论乐文字的最新结集。主要是在《万象》《音乐爱好者》《视听技术》上所发表的文章。有读者称:“辛丰年在《万象》上的文字比《读书》时代更好了,更加自由随意海阔天高。”这本新的集子里,我们不仅可以再度品味到老乐迷灵动浑然的读乐文字,也会看到一个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乐隐”辛丰年。本书读者主要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群体,以及知识阶层中的“辛迷”。
   本书是著名老乐迷辛丰年先生于1999—2005年间所有谈音论乐文字的最新结集。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十几年里,辛丰年的音乐随笔一度充当了很多人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今日龙钟人共老”,老人依旧隐居在江滨小城中,继续着他钟爱了一生的音乐生活。这本新的集子里,我们不仅可以再度品味到老乐迷灵动浑然的读乐文字,也会看到一个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乐隐”辛丰年。
资料来自: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22 22:52 #18
2007年1月22日
[phwmv]mms://freevideo.phoenixtv.com/freevideo01/2007/01/22/4a720251-4d9f-40ee-8aeb-85a858 30af.wmv[/phwmv]
下载地址
书名:
论语释注
作者:
杨伯峻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24 02:08 #19
2007年1月23日
[phwmv]mms://freevideo.phoenixtv.com/freevideo01/2007/01/23/88934066-4901-429f-9a19-66aa11ddf3ce.wmv[/phwmv]
下载地址
:mms://freevideo.phoenixtv.com/freevideo01/2007/01/23/88934066-4901-429f-9a19-66aa11ddf3ce.wmv
书名:
于丹《论语》心得
作者: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主攻广播电视媒介学,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
   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曾获199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香港沧桑》等20余部大型专题片及《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等栏目撰稿人。
   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还要接着讲《庄子》,讲《世说新语》,讲唐诗宋词。
资料来自:
在线阅读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25 18:55 #20
2007年1月25日
[phwmv]mms://freevideo.phoenixtv.com/freevideo01/2007/01/25/58a2b3a7-73b2-4f92-b2ba-065c824ee645.wmv[/phwmv]
下载地址
:mms://freevideo.phoenixtv.com/freevideo01/2007/01/25/58a2b3a7-73b2-4f92-b2ba-065c824ee645.wmv
书名: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作者:
(美)史华兹
译者::程钢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简介 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它奠定了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大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或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在这部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中,作者从中西比较的研究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主义倾向及其相关预设。本书曾荣获Phi Beta Ka a的Ralph WaldoEmerson Award和美国历史学会的James Henry Breasted奖
作者简介   本杰明・史华兹(Ben jasmin l.Schwartz),生于1916年12月12日,卒于1999年11月14日。1960年起任哈佛大学教授,并以其博雅和睿智,在该校东亚中心被尊称为“学者的学者”。除了作为其扛鼎之作的本书,还写有《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的兴起》(1951年)、《寻求富强:严复和西方》(1964年)、《共产主义和中国:变动中的思想意识》(1968年)、《中国文化的价值》(1985年)和《中国及其他》(199年)等。
英文版封面:
资料来自: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26 19:54 #21
2007年1月26日
[phwmv]mms://freevideo.phoenixtv.com/freevideo01/2007/01/26/f4321a03-d601-49c3-836b-fd63b929e71c.wmv[/phwmv]
下载地址
书名:
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
作者:
黄进兴
出版社:先晨
大陆版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一、 个人观点
1. 所谓道德自主性:以西方观念解释中国思想之限制的例证
2. 道德自主性与责任伦理:康德与韦伯的分歧点
3. 孟子的四端说与道德感说
4. 十年之后:后记
5. 韦伯论中国的宗教:一个比较研究的典范
6.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迷思或事实?
二、 皇帝、儒生与孔庙
7. 清初政权意识形态之探究:政治化的道统观
8. 道统与治统之间:从明嘉靖九年孔庙改制论皇权与祭祀礼仪
9. 权力与信仰:孔庙祭祀制度的形成
10. 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
11. 孔庙的解构与重组:转化传统文化所衍生的困境
三、 理学、考据学与政治
12. 朱陆异同:一个哲学诠释
13. 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的发展为例证
14. 学案体裁产生的思想背景:从李绂的《陆子学谱》谈起
15. 学案体裁补论
四、 附录
16. 梁启超的终极关怀
17. 评Hoyt Tillman 的 Utilitarian Confucianism
18. 评 Benjamin Elman的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开卷八分钟
周一至周五 18:45(首播)
周二至周六 6:25 14:05(重播)
节目博客
: 金币
发表于 2007-1-30 01:16 #22
2007年1月29日
[phwmv]mms://freevideo.phoenixtv.com/freevideo01/2007/01/29/f57c14a0-c031-42d9-bae4-b12d9b67c199.wmv[/phwmv]
下载地址
书名:
失语者的呼声
作者:
潘毅,黎婉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乐施会在中国发展援助项目的经验,就是通过加强与各级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民间组织、贫困及弱势者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全社会共同协作的前提下,完成扶贫和维权的目标,共同解决打工者、下岗工人、非正规劳动者,特别是妇女和残疾人士所面对的问题。至于此等工作能否成功,则取决于我们在集思广益的时候,有没有反映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心声,能不能确保她们的声音被聆听。《失语者的呼声——中国打工妹口述》一书,是“女工关怀”一次很好的尝试,它以最直接和全面的方式,记录了基层打工女性的声音,使她们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实践表达意见的权利。
   本书记录了16位打工妹口述的故事。
   当打工妹满怀憧憬地来到城市以后,她们常常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的超时加班,职业病和工伤的威胁,拖欠工资和人身侮辱,还要面对城市的冷漠与歧视。然而,她们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