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什么qq飞车开道具技巧得A车机率最大

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3-12 20:48:46
2005年我去了一个论坛 里面有个斑竹叫GRAYKNIGHT.一直没注意此人,人称灰灰或骑士,一直以研究高端装备闻名.此论坛长期的泡菜安徽三人,GRAYKNIGHT ,炮灰向前冲,汉青.前段时间,GRAYKNIGHT发表了此文,记述了去年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绝对是不一般的震撼,一种全新的户外视野.他非科考队员,而以民间志愿者的身份参加此次远征.
本人征求他同意后,转帖于此,以飨众驴.因图片众多,文字叙述也多,一次不可能发完,争取早日和色影无忌,装备者论坛, 合肥鱼塘同步发表.
此人在淘宝有个店,旺旺号:grayknight ,他的此次科考真乃我江淮大地的骄傲!
始祖鸟与军大衣——一次远征的装备细节
未经作者同意,请勿擅自转载
洞房花烛、金榜题名,无非是最普遍的幸福观,然而之于我个人而言,可以不用朝九晚五的坐班,能在荒野中自在晃荡的日子更是无比幸福与纯粹,与此同时,拥有几件称手的宝刀战袍自然是非常必要与惬意的,在为一次远征筹划个人与集体装备的时候,陌生的环境、团队与任务使我不得不为手头具体资料的缺乏而大伤脑筋,只能凭借个人的以往经验与想象推论、只言片语的书面记载以及前辈们的口述整理出大致的装备思路,因此,在相对顺利的完成这次远征之后,我觉得有责任与义务去借鉴隔壁那个岛国民族的优点,用尽可能详实的数据、图片以及个人与他人亲历体验,来尽量严谨客观公正的阐述此种环境下的装备细节,与前行者宽慰,与后来者方便
地点:那个因头上长角动物闻名而又逐渐恶俗化的藏北无人区,以及顺带路过的新疆昆仑山区与阿尔金山区
时间:2007年10月-11月间约40天
行程:主要涉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山西部及西昆仑山,由新疆且末县出发,途径阿尔金山、银石山、昆仑山主峰慕士塔格峰、云雾岭、羊湖、黑石北湖,最后到达新藏公路上的达松西错、出叶城而结束,全程约2800KM
任务:中科院历时三年的可可西里科考计划最后一年,主要涉及地质、环境、生物、气象等多个学科,个人身份为随队志愿后勤保障人员
团队:科考队主要由科学家、司机、志愿后勤保障人员以及记者组成,最后完成全程的共有32人
环境:以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原山地及戈壁无人区为主,10-11月间气温约在-4与-20度之间
文章计划分六个章节连载完成,业余时间精力有限,每篇大约相隔两三天发布,分别是:
1、铁马冰河入梦来—介绍车辆的特点、使用与编组
2、铁打的营盘—介绍营地的组织与建设以及个人卧具
3、民以食为天—介绍高原高寒条件下的饮食及医疗保障
4、天下风云出我辈—介绍摄影器材与拍摄经验
5、小玩意大用场—介绍个人携行物品的实用经验
6、遥望青色的山岗—一些科考研究所需装备及总结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4-3 21:33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3-12 20:49:22
第一篇——铁马冰河入梦来
1、车队组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指望双脚完成这样的路线于我而言暂时不现实(可行性计划研究中),那么可靠的车辆是整个科考活动的基础,但好装备不仅仅是可以占有的,只有完善的组织与运用方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车队由乌鲁木齐出发时,共包括大小19台车辆,这其中包括:10台俗称陆地巡洋舰的丰田4500 LC100/80四驱越野车,2台中石化大型油罐车,2台联通CDMA基站通信车,4台东风六驱军用卡车,1台MAN 4驱卡车。组织与分工如下:10台小车为科学家、记者、志愿者乘用并装载随车人员的个人行李,同时担负着整个科考期间探路、联络及考察出行的用途,2台中石化油罐车及2台CDMA通信车分别负责油料及通信保障,但因轴距过长,车身太重,行进至阿尔金山腹地便被迫退出,另外几台卡车用途分别为:
东风A车——运载食品及炊事用具
东风B车——运载营地设施、帐篷及个人卧具
东风C车——满载油料(当油罐车退出后,由C车负责往返基地来回拉油)
东风D车——油料及车辆抢修工具(包括垫车木板等)
MAN四驱卡车——装载部分油料、发电机、医疗用品等等零碎物资,最主要的乘客是出发前固定在车厢底板上的一具IPSTAR卫星天线(当联通CDMA通信车退出后,对外联络就全指望这个锅了)
在乌鲁木齐装卸物资的大小车辆
10台丰田4500中有一台中途因车祸留在且末县修理,另外2台在途中运送突发病人撤离,因此,最终完成整个科考路线的车队只有7台越野车与5台卡车共12辆。应该说,这样的队伍组成,是在吸取了前两年可可西里科考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无人区各种意外包括陷车、车祸、迷路、救援、撤离、分队等情况的发生,经过综合计算与分析,具有很高可靠性、安全性与灵活性的强大组合,留有足够的“坏运气”余量,从而基本保证了整个科考活动的顺利开展,车辆太多,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各种意外几率也会增大,所谓多个香炉多个鬼,管理上也会增加很多困难;车辆太少,一旦计划有变或发生意外时将难以保障全体人员物资的安全,指望拨打110是不现实的。下面就将对每种车型的表现及使用分别叙述。
2、车型表现:
丰田4X4陆地巡洋舰(LC100/80):陆巡,这个在高原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干吗改成什么兰德凯路泽这么二流子的名呢?也许这个车型看起来没有悍马或路虎那样拉风,但就藏区的使用实际来说,它是当之无愧最为实用的,强劲的动力与通过性,极低的故障率、可靠的分时四驱系统,西藏与新疆各个破落小镇上充裕的配件补给,使它在我眼里几乎没有什么缺点可言,此次的陆巡基本都是跑过10万公里以上的老革命了,尽管这样仍然没有一台车出过关键性的故障,最多也就是开合车窗困难等小问题,总之,很好很强大,只是乘坐起来比卡车少了点野趣。
进入阿尔金山的前夜
阿尔金山保护站前,真的很象阿富汗
阿尔金山的早晨,再往南可就没这么长的草了~~~
由阿尔金山车尔臣河BC营出发,联通CDMA基站通信车留守
疾驰中的4500
紧跟车辙,回营的王道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3-13 19:23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2
阅读权限
混在宜城,给安庆人民添麻烦了。
发表于 2008-3-12 21:02:24
这么大的动作!看上去有种震撼的感觉!期待再续!
最近穷疯了,没钱买大饼,只好啃馒头;想吃大饼了,就把馒头拍扁……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2
阅读权限
E网新星, 积分 2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发表于 2008-3-13 08:59:15
继续等待。。。。。/em45/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3-13 19:15:03
水边的阿狄丽娜
没有交警,看不到红绿灯,汽油不要钱,只管撒欢的跑吧~~~~
耶稣光笼罩下的传奇陆巡
东风6X6军用卡车(EQ2100/ EQ2102,3.5吨):在06年的科考过程中,卡车选择的错误导致科考过程饱受挫折,长轴距的卡车根本无法适应复杂地形的考验,以至所有物资油料堆积如山全部集中在一台卡车上,中途还要反复回基地拉油,此次物资装备运输的主力军为装载5.88L康明斯柴油发动机的东风现役型号,平头凸头各两台,因为轴距较短,六轮驱动,这种部队里拉炮的家伙按说应该是此行所有车辆里通过能力最强的,但这只是理论上来说,事实上却成了最让人担心的车型,出发不久便接二连三出各种问题,最后4台车的方向机螺丝几乎全部震断,幸好带了电焊机才勉强支撑到公路上,部分车架严重变形或断裂,最搞笑的是我乘坐的车只有碰运气才能挂上六驱,挂上后却又摘不下来~~~在这个折磨人的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只能以牛车的速度前进,至于车窗车门打不开,自己把自己关着出不来(幸好有顶窗),暖风出问题等等倒也都是家常便饭了,总体质量确实令人汗颜,国货当自强,不过话说回来,驾乘大卡车越野七上八下的感觉却的确是高潮爽到难以形容,毕竟近三米高的宽广视野与强烈的路感比小车好玩的不是一点半点。
绿巨人们
受尽折磨的中石化油罐车,最终还是退回了且末县城
溯昆仑山河谷而上,进入高原平台
穿越昆仑山区中,月亮已升起
满载油料飞驰中的东风平头柴
翻越海拔5200米的昆仑垭口
冻土地带
闲庭信步
充作营地挡风墙的卡车们
MAN 4X4卡车:车如其名,卡车中的男子汉~百闻不如一见,德国卡车的质量还真不是闹着玩的,大小毛病一概没有,从头至尾全程连一个螺丝都没动过,不服是不行滴,动力极其强劲,爬坡过沟比东风的六驱还来的利落,别的车需要绕行的路段它能直来直去,看的旁人直砸舌,要说唯一的不爽可能是避震和座椅实在太硬了,坐了两天,在尾椎骨颠散架之前便逃到东风车里去了(用安全带把自己绑在座位上要舒服一点),留下无尽的遐想,若是有了钱有了闲,一定买它一辆改成房车玩。
月光下的MAN
MAN的脸
水边的MAN
在营地放下后挡板,卫星通信中
夕阳下的MAN
MAN的高大身形,象男人一样有值得依靠的安全感
3、车辆编组:
每天编组行进期间,由于地形的限制,车队平均时速仅能保持在10-20kM之间,通常早晨8点开饭(由于时区关系,天色约相当于内地6点),9点拔营,10点出发,中午约休息半小时左右加油午餐,拼命开到晚上8点天黑,整整10个小时,最快的一天也只不过开了180kM,最慢的一天仅跑出110kM。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动力不足及行车困难,陆巡的耗油量平均达到百公里30个油,因此当活动结束时,中石化赞助的20吨汽油与14吨柴油均已所剩无几(部分留置基地),由于卡车装油有限,中途特派两辆卡车返回出发营地拉油,油料消耗可见一斑。车队行进顺序通常为2部陆巡打头做斥候,紧跟几台陆巡与前方保持联系,中间为5台大卡,最后2台陆巡压阵,车辆之间保持在无线电通话范围之内,当然这个排列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常因维修车辆、科考需要或分组探路而有调整,但执行严格的编组纪律与通话纪律是必须的,车辆脱离编队或有路线变更均需要提前告之,应该说,严格的行车纪律是保持车队平稳行进的最关键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结合别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更习惯称呼其为“科考军队”。当车辆抵达营地之后,根据科考计划的需要,通常每个营地停留1-5天不等,在此期间,由数台陆巡担负每天的科考任务,以营地为中心,向周围最大限度的辐射,小分队出行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继续分组,但最低限度保持两辆车同行是不可违反的铁则。
只有在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带,才能难得的撒野
在可可西里腹地鹰嘴火山考察的小分队,三辆车组成
夜幕降临前急切冲向宿营地的车队
冲上新藏公路重新列队,再过几小时就能看见床、可乐、新鲜的蔬菜以及姑娘………….
4、车辆维护与营救:
连续三年科考,之所以每年均选择10月左右进入可可西里,很大程度上是为避免夏季冻土消融所带来的陷车麻烦,结冰的河流也方便车辆通过,如果时间再晚,冰封雪原将会给找路与行车带来极大麻烦,因此10-11月间可谓进入可可西里的黄金季节,尽管如此,在白天的阳光作用下,行进过程中仍然不断有陷车发生,阳光下消融的冻土,河湖边的松软岸堤,压破的河床冰面、甚至某些盐碱滩都能让强大的陆巡无法自拔,配备的3台绞盘都发挥了称职的作用,只是需要注意牵引作业时所有人员必需远离钢丝绳,否则谁也受不了钢丝绳一旦断裂甩出的一鞭子。按照最坏的打算,还携带了一些厚木板方便在最困难的路段垫车使用,不过幸运的是这次老天爷没有给俺在高原上干这样的超级体力的机会。通常情况下,所有车辆行驶时均要求沿前车车辙跟进,避免误入歧途陷车是其一,另一方面也是最大限度减少对地表植被的损伤。在最可能发生意外的过河过程中,车队通常先由动力最强的MAN卡车冲锋试阵,小车随后依次而过,重载的卡车则留在最后。所有车辆由且末进入昆仑山区前便更换了机油与防冻液,尽管如此每天早上热车过程仍然必不可少,只有借助汽油喷灯的帮助,才能让油路从一夜的冰冻中缓过劲来。当车辆在营地休整期间,不断的检查与维护方能保证不在关键的时刻掉链子,临行前在乌鲁木齐购置了一台小型电焊机及配套器件,幸好有了这家伙才解决了无数小麻烦。在最后不得不把人的因素也列入到装备中来谈,毕竟再好的装备都需要人来发挥。10台陆巡的司机均为从拉萨连车带人一同招募,4台东风卡车中除一台属于中科院为科考专购由志愿者驾驶外,另外三台及司机均由新疆地矿队租用,MAN卡车及司机由中石油租用,几乎所有的司机都有常年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活和驾车经历,驾驶及修理技术自不多言,吃苦耐劳的同时,总结出很多对付恶劣自然条件的土办法,给予我们这些所谓的“户内人士”很多很有特色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在宿营经验上就得益很多,当然这些是后话,在此特向这些真正的老黄牛们致以敬意。
东风的老毛病又犯了,专家会诊中~~
不幸湿身,等待拖救中
极易陷车的冻土消融地带
陷车的东风,准备拖救中
献身冰河,看热闹中
最危险的时刻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铁马驰骋,夫复何求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3-13 19:22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09-11-28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28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17 积分
发表于 2008-3-13 19:54:43
看前面的图片,那阵势以为在演习呢。
很喜欢后面的图片,广袤的空间,任人驰骋。
本帖最后由 我舞弄清影 于 2008-3-16 09:20 编辑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26
阅读权限
行者无疆
发表于 2008-3-13 20:09:34
确实不错,怪不到那天见到我说了半天了。这样的一个行程,实在是诱惑啊,可可西里,阿尔金山,昆仑山也就罢了,慕士塔格,嗯向往。
23号准备和我一起去爬山吧。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14
阅读权限
发表于 2008-3-14 08:52:30
占个位子先,回头慢慢看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3-15 23:46:59
第二篇——铁打的营盘
这回基本是绕着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走,除了跑路,最重要的后勤工作就是察山观水选择合适的营地建营了,出于安全的考虑,大部队出发后,找营建营的工作都必须在晚8点天黑之前完成,理论上进入高原平台后找片开阔地不是难事,但每次操作起来都有不小的困难,营地通常选在面水环山的位置,以背后半包围的山体挡风,并方便取水,就像风水里选宅位讲究一个藏风纳气,建营也是同样的道理,倒不是宣扬什么封建迷信(实在有悖于科考啊~~),其实古人流传下来的这套东西,今天看来确实有它一定的科学道理包含在其中,回头来看满意的营地照片,还真是不经意间都蛮符合老祖宗说的那一套。
高原尽管大小冰川湖泊河流密布,想象中应该N层过滤绝对无污染还有点甜,但达到饮用标准的着实不多(具体原因后述),好容易找到适合的水源,附近有没有足以容纳这么大堆车及帐篷的平整硬地又是个问题,有了空地还不行,总不能扎到山顶上去喝西北风吧,于是就得找个相对低洼点且有山体遮挡相对避风的地方。如果因为时间关系,如果营地实在靠山,那么便采取车辆环绕或堵在上风口的办法,造就一个真正“铁打的营盘”,科考在昆仑山与阿尔金山期间,由于独特小气候的缘故,几乎每天下午必起大风,上午和晚上则是风平浪静,有山体和车辆做屏蔽,少吃几两沙子也方便串门,综上所述,找营地还真不是个轻松的活,部分靠经验,部分靠运气,为了将运气的比重加大,通常在快要到达预定宿营区域前,大队车辆停车休息,陆巡们两辆一组四处转悠,相互间保持通讯联系,最后总有一组能交上好运,然后便是峰拥而上占地为王,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有时候中途耽误时间太多,天黑前还没找到理想的营地,那也只能走哪算哪,车辆全部车头对内包成铁桶,打开大灯方便安营扎寨。
阿尔金山车而臣河边的BC营地
昆仑山野鸭湖边的C1营地
可可西里腹地依山傍冰河的C2营地
云雾岭北C3营地
黑石北湖C5营地
带领四个孩子造访C5营地的大尾巴狼妈
C5营地的早晨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3-15 23:51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3-15 23:51:45
在05、06年科考期间,科考队主要使用的为赞助商提供的双人及三人高山帐篷,经过总结发现,尽管这种蒙古包型传统高山帐轻便易搭建,抗风雪能力也很强,但缺点也显而易见,空间小,蓬松的羽绒服羽绒睡袋再加2个人进去活动都很麻烦,夜间冷凝水结冰严重,经常睁开眼能看到冰棱悬在脑袋上,另外就是相互交流困难,晚上想讨论个什么事都得串来串去钻来钻去,两下子就气喘吁吁了。因此,07年的科考回归传统,以大型军用帐篷为主,得到了一个相对腐败的生活条件。
参与科考全程的帐篷清单包括:
81式班用单帐篷三顶:分别提供科学家、志愿者与卡车司机、以及做炊事帐使用
87式四人帐篷两顶:分别提供志愿者以及记者使用
81式十人棉帐篷一顶:提供藏族司机使用
另外还有若干顶前两次科考留下的小帐篷作备用。
以最基干的81式班用单帐篷为例,这种帐篷的样子相信大家在电视上救灾节目里甚至建筑工地上都很容易看见,找块平整地面收拾干净,把帐布摊开,然后一个兄弟抱着爆破筒一般的3米2长38X1.2焊接钢管中柱一头冲进篷布中找准蓬顶支起,周围一干人等将10根1米6的25X1.2钢管撑起做围墙柱,同时周围用绳子拉直,最后抡起大锤将45公分长30X30X3的角钢玩命斜扎进冻土里(这个确实是体力活,高原上一个壮汉抡不了几十下就得眼冒金星,但06年曾出现过因为地钉没扎紧,整个帐篷飞上天的壮观场面,帐篷里的兄弟还一本正经的打着吊针………),于是一个像模像样边长4米8,建筑面积23.04平方米的“豪华公寓”就平地而起,标配12人使用,价格ONLY 112元/平米!这种帐篷的优点不言而喻,活动空间巨大,在里面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关键是有了生炉子的条件,想想外面冰天冻地狂风苦寒,里面却温暖如春可以围着火炉吃哈密瓜喝酒打牌吹牛拉面烤袜子看小电影,那可真不是一般的和谐社会场面啊~~~~(总计4个普通铸铁煤炉,出发时携带燃煤1吨,中途又和油料一起拉进来半吨,总计1.5吨烧的一干二净),只要打牢固地钉拉紧防风绳,外面再大的风雪也基本不用担心,防水帆布的材质透气性好,不会出现冷凝水的现象,最主要的是结实耐用,限于高原体能及装车条件,每次收帐及装车难免会有“暴力”倾向,另外使用火炉难免有火星相向,全仗着皮糙肉厚才不会出问题,相比之下,平时接触的户外帐篷还真是太娇嫩了。帐篷两个门进出方便,一周还有八个窗子,天气好的时候打开来做做日光浴还是很惬意的。当然了,说了这么多,缺点也还是有的,够重——单个帐篷重达57.5公斤(有车不是问题),另外搭建比较麻烦,没有七八个人搞不定,但好在人多力量大,程序熟练以后一个帐篷平均15分钟也就搞定,最后在地上铺上一层防水彩条布当底,把帐篷周边用土埋起防止串风,再将炉子搬进来烟囱架好,就可以正式乔迁鸟~~~,拍屁股走人也没那么容易,柱子绳子可以一拆了事,但地钉冻在土里起出来又得费一番工夫,每次必需得十字镐将冻土抛松,再用锤子将角钢敲晃,反复几次才能拔的出来,这个过程中角钢弯折损耗很大,因此如果以后有机会,有必要多备一些备用地钉,每次转移营地的建营拆营装卸大小行李设备的过程都是体力消耗最大的时段(没时间磨蹭通常一个小时就得全部装车走人),但好在这样的活不是天天有,不然也真是挺崩溃的。
结构示意图
首先摊开帐篷
周边围起
大功告成
81班用帐篷内景,每边睡六个,中间留作过道及对方个人行李
提供藏族司机使用的10人棉帐篷除了无中柱,使用预成框架结构不一样外,具有与81单帐篷几乎同样的优缺点,空间更大但也更重,搭建更复杂,特殊的是帐布为夹棉帆布,保温性能更好。
87式4人帐篷结构比较简单,单面坡型房结构,4根立柱,空间较小,不具备生炉子的条件,与别的帐篷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因此在有些人员相继撤出后一顶只做备用,另一顶为有“特殊需要”人士的别野(包括俺),原因都是炉子惹的祸。起因是某夜在班用帐篷里谦让来谦让去让俺拣了个最靠炉子的高档铺位的便宜,身上是够暖和了,结果半夜里闻不惯煤烟味被熏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加之炉火熊熊燃烧,帐内氧气愈加稀薄,拼命想把脑袋贴着的帐篷边掀起未果(不知哪位兄弟把土压的太实在了….),第二天恶心头晕了一整天,自此落下心病,和另两位受不起炉子福的兄弟卷起铺盖搬进了凉风许许空气新鲜的小别野……………
87式四人别野
给我温暖让我中毒的炉子
说起营地就不能不说说环保问题,几十号人,十多辆车,一个多月下来无可避免的会制造很多生活垃圾,因此每次拔营前,不可降解的垃圾如罐头盒、空油桶、电池等等全部装车直至带出无人区,塑料袋、包装纸等等焚烧后挖深坑掩埋。至于营地人员如厕问题,约定的习惯是背上铁铲出门右转,倒不是担心拉出来的东西不挖坑就无法降解,而是防止大风起兮手纸飞扬的尴尬场面…………
拔营前挖坑焚烧填埋垃圾
马儿有了窝棚有了,按说无人区的生活应该是无牵无挂,可以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潇洒去了,但翻开每个人的行李袋数数插头,就会明白现代人想彻底回归武侠时代有多少牵挂了——手台、手机、笔记本、数码相机、摄像机、MP3、数码伴侣、GPS、灯具
以及各种专用设备,摇摇头,帐篷搭完了就得开始另一项基础设施建设——电力保障
尽管很多设备可以通过车载逆变器进行充电,但在营地期间毕竟还是很不方便,尤其是低温情况下电池消耗奇快,指望车充是不现实的,另外卫星通信也需要稳定持续的电源,因此在乌鲁木齐装车时携带了三台额定输出5KW的汽油发电机,这三台发电机中有两台为今年某赞助商提供的旧货,小毛病一堆(有点不厚道啊!),临行前没有彻底检修结果进去后留下无穷后患(大意了大意了),另一台为前两次科考留下的,油箱压扁了一半,但看在是HONDA出品的份子上也装上了车做备用。三台发电机装在MAN卡车上,到达营地之后,放下栏板,一干人等七手八脚抬下车来(倒不是想拿这上百公斤重的家伙练举重,平地上维护操作加油要方便很多),一次倒进20L汽油(大约能支持全营使用8小时),调节好风门,玩命的抽几下起动绳就能响了,白天根据需要自上午开始发电至夜间12点结束,中间之用加一次油,理论上是很简单,但进入无人区后却遇到各种麻烦,首先是几个人轮流拉到眼冒金星手发软也不能启动(高海拔拉这玩意绝对绝对体力活),检查发现可能是风沙太大的缘故油路堵塞严重,因此每天清理油路与空滤成了功课,接着便发现帐篷里的电灯有问题,明明买的100W灯泡怎么这么暗啊,痛骂卖灯泡的JS之后才发现别的电器也不对劲,给电焊机供电死活焊温上不去,以为是“高反”还给它吸了不少氧气(人都没舍得吸~),拆开发电机电路发现输出电压线头不知怎么接成了输出110V(我说怎么这么省油啊,),过了几天发现油路干净了还是拉不着,现在是火花塞出了问题,好在陆巡上还有备用的,刚省心了几天,又莫明其妙出现了漏油,各路神仙会诊无果,反正还有备用的,但祸不单行,某天MAN飙的实在太猛了,把唯一一台状态好点的发电机消声器也在车厢里生生撞断了,声音吵点就吵点吧,总比没有的用强…….总之三台发电机拆东墙补西墙折腾倒最后,硬是把负责发电机的兄弟逼成了闭眼就能拆修的专家。
发电机,求求你啊不要坏
修理要命的发电机
发电机发出电来还不算完,你还得布线拉到每个帐篷里去,为了适应寒冷天气人踩车压野蛮使用的需要(断电是小事,若是有谁在无人区里触电身亡可就太冤了),从电料市场上买回来的所有插头、插座、灯座(塑料低温下受外力后极易脆裂,因此全部选用橡胶制品)等等全部打开来重新检查组装,外壳缠上厚厚的绝缘胶布加固,电线全部换成低温不易冻裂的橡胶外皮电缆线,尽管出发前折腾了几天是很辛苦,但在里面不用受罪抢修确实很值得。
出发前在宾馆房间里加工电料
出发时携带的电料物资如下:
防爆灯12个,电缆线50米,线盘5个(自带10米线),大插座20个,小插座10个,16A大插座2个,二眼插头22个,三眼插头2个,发电机备用插头1个,汽车过桥线4根X1.5,200W灯泡10个,100W灯泡40个,电工工具若干
每个帐篷提供1盏照明防爆电灯(炊事帐为方便做饭有2-3盏),其余的挂在营地周围车辆或帐篷上,方便营地人员往来,长插座每帐两三个不等,基本可以满足各种电器充电及设备,另外,为保证公用电力负荷输出及电压不稳,严禁使用电热毯电炉等大功率电器,当科考结束时,除卡车压碎插座一个,线盘颠散2个,灯泡损耗若干以外,基本比较圆满。
灯火通明的夜间营地
文章的最后,有了窝棚有了电,吃饱喝足就可以钻被窝了,按照在座各位的正常思维逻辑,十有八九会以为咱带的是奇厚无比的高级羽绒睡袋,但羽绒睡袋怕水,容易破损(帐篷里踩来踩去以及火星),人体伸展舒适型欠佳,最重要的是价格也很贵,此次借鉴了往年科考中藏族司机的经验,土洋结合,创造了一种很实用的睡眠系统。具体是外层一个巨大无比的帆布口袋(露营袋),底下塞进一床奇厚无比的军用防潮垫,再垫上一床军棉被,上层是两床军棉被当盖被(怕冷就继续塞),人钻进去以后把上口用绳子调节松紧,不怕水不怕火不怕挂不怕磨,紧急的时候可以直接露营,空间够宽敞,还不怕蹬被子。拔营的时候把这个大口袋连垫子被子一卷,打包带扎紧就可以直接丢上卡车了,体积和重量不是问题(咱有卡车呢),这么一整套价格只要500元不到~~~,这套系统一路用下来,整队人马没有一个负评,纷纷表示要带回家留用。顺便说一句题外话,尽管温度计上看这鸟地方真是冷,早晨起来被子外面也全是霜,但白天有太阳,晚上有火炉,空气够干燥,作为南方人实际上还真没觉得冷到哪里去,反倒是俺回来以后不适应了在安徽的家里冻的那个惨,真是没齿难忘…………
超大号帆布露营袋
酣睡中,被子上和帽子上白色的是冰霜
在银色月光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夕阳下的可可西里,何时再相会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3-15 23:53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3-17 08:07:48
第三章——民以食为天
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以及前两次科考成员的亲历总结,我曾经“自暴自弃”的认为高原这么多天折腾下来就算吃人参果也将个个都是形容枯槁两眼无光身轻如燕,好歹也能把小肚子给减下去点啊。但不幸的是到达叶城后才发现,面色红润的我体重居然和出发时一摸一样,更有甚者有人还长了6斤肉(真怀疑是不是有光合作用的特异功能啊),减肥失败了,这个责任只能归咎于我们的大厨干的实在是他妈的太好了!
从观感上讲,除了吃不上炒菜,大厨的这个野战厨房和大学里的食堂基本没什么区别,每天到了饭点上,只听一声吆喝,同学们便钻出帐篷敲着饭盒,按秩序排成一列,保温桶装着的饭菜汤分开来用大勺子盛给你,只不过房子换成了帐篷,也不用交饭票,嫌油水不够肥肉太少的还可以自己多扒拉点(只要能吃的下),也不用看大师傅的脸色,末了连碗也不用擦(多浪费水和纸啊,反正这里绝无污染,食物也不会变质,下顿还能吃到上几顿的味道…..),每天出门科考的或者转移营地时每车按人头分配有路粮,留守营地的(简称“手营”)可以溜进厨房里翻箱倒柜找点零食,冲上杯咖啡边吃花生米边晒晒太阳,晚上散步回来饿了还能在帐篷里的炉子上自助开小灶煮点方便面喝点小酒,偶尔还会有同学实在搀的慌了便主动跳出来给大家亮一手厨艺绝活,要是逢上有队员做寿,PARTY上更是特供菜接二连三……………多么惬意的集体生活啊,说实话直至今天我还挺留恋的,社会主义就是好呀就是好!
BC营地的厨房帐
在C1营地排队打饭
C2营地食堂外景
停在C3营地帐篷外的食品车,这个营地的食品份额已码放在帐外
当然这一切只是“看起来很美好”的部分,实际上,伴随着进入高原后每人不同程度的高反症状,味觉和食欲多少有所退化,加之食品相对单调,就餐环境不佳,南腔北调众口难调,因此很多时候吃饭与其说是一种自然需要,不如说是一项个人任务,不吃,每天就没力气出门科考,不吃,抵抗力和体能下降就容易生病,不吃,不但不能干活还会给大家添麻烦,总之,那可真就是白来了,因此,哪怕是蹲在野地里啃饼干,口感是木头渣子,也得自我安慰,就当是坐在文殊院的素斋馆里吃鱼香肉丝好了。而且相对前两次的科考而言,这都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06年科考期间专职厨师因高反严重提前下撤,物资准备工作也不完善,结果所有人啃方便面与萨其玛吃到吐,人间悲剧啊!
为了让大家体会到更逼真的“鱼香肉丝”效果,我们的食品保障专责志愿者——大厨,此行付出了远超旁人几倍工作量的巨大努力,光是在乌鲁木齐采购期间列出的长长清单就吓人一跳:其中包括馕1000个(中途拉油时又带回一批油馕),卤蛋1500个,很抱歉其他食品采购数字未有抄录,凭记忆回想起来的还包括香肠、牛羊肉各数百斤、咸鸡数十只、方便面数百箱、面粉、大米、面条、土豆、饼干、火腿肠、午餐肉罐头、奶粉,果珍、咖啡,茶叶、可乐、二锅头、花生米,大白兔、海带、咸菜、酥油以及各种调料辅料难以计数,为了解决果蔬问题调节口味以及补充维生素,特意准备了一批脱水蔬菜(花菜和笋干),沿途还采购了若干箱哈密瓜、香梨、苹果等等,整整装了一车。最后考虑到藏族司机的饮食习惯,还特意聘请了一名藏族厨师,考虑的可以说尽善尽美。
堆积如山的方便面
食品装车前的整理与清点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3-17 08:11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3-17 08:13:43
在阿尔金山晾香肠,可惜是川味的不是广味的
进入无人区后,所有食品基本上就是呆在一个天然冰箱里,保鲜自然不是问题,但冻的和石头一样的水果却味同嚼腊,为了补充维生素的需要,不好吃也就罢了,但俺却为了喝罐可乐却差点搭上小命——在拉环的一瞬间,在高原低气压与冻涨的双重作用下,在轻微外力的触发时,易拉罐一声巨响后轰然炸飞,开口如刀刃搬锋利,可乐冰四下飞溅,我靠这拉的简直是手雷啊!记得以后要买塑料瓶装的!
恐怖的可乐罐
根据往年的教训,满满一车的食品喝炊具,到达营地后常有为了找一件配料或者工具而把卡车返个底朝天,还没吃上饭先把人给累趴的惨痛经历,各种食品重新拔营装车后也更为混乱,因而此次所有食品包括配料预先按照营地数量平均分为若干等份,每到达一个营地后搬下一份即可,非常高效省心。
每天的三餐安排通常如下:早餐通常为羊肉面或面疙瘩等连汤带水的物质,拔营或科考出发早没时间磨蹭,图一个快速方便,早上比较冷,一口热的喝下去也很容易把胃暖热。中午通常部分人马在外科考,守营的人不多,也是做点简单的面条或泡馕或自己DIY下了事。晚上时间充裕,人口众多,晚餐就相对隆重一些,做一大锅米饭,煮上脱水蔬菜汤,炖上一盆羊肉,有模有样。最后是漫漫长夜无心睡眠,围着火炉没事干便可以杀罐午餐肉(可惜不是梅林的)烤烤馕煮煮方便面喝点小二(二锅头),可能真是味觉退化了的缘故,平时觉得暴难吃的垃圾食品午餐肉和方便面,在高原上也吃的有滋有味,胃口大开,食量比在家呆着都大很多,羡杀旁人的同时自己也觉得奇怪。
厨房帐内的午间小食
某队员寿诞开小灶之红焖羊肉
每天出门科考或是转移营地期间,路粮通常按人头分个小袋子,里面装有饼干、馕、煮好的牛肉或火腿肠,有时还有一个石头水果,经常要爬爬火山探探冰川,不是背相机就是背石头,不吃点实在的东西是不行的。与此同时,守营的家伙们闲着也是闲着,便变着花样折腾点吃的,煮煮糊辣汤、弄锅姜乐什么的,最厉害的是我们的新疆司机们,三天不吃拉条子便谁不着好觉,在5200的营地以非常严谨的程序一丝不苟的给全队做拉条子吃(光和几十斤面就能把人累半死啊),尽管俺至今没弄清拉面和拉条子的本质区别,但帮不上忙蹭吃蹭喝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下新疆男人真是好男人呀!
煮点糊辣汤
味道着实不错
在C2营地拉条子的新疆好男人
专业手法
忙吃忙喝的同时自然也要小小总结一下:此行公认的最耐吃最好吃的东西是新疆特产的馕,尤其是2元一个里面有洋葱鸡蛋撒了芝麻那种,锅盖一般大小,百吃不厌,干吃烤着吃泡着吃煮着吃炸着吃怎么吃都好吃,方便保存也特补充能量,每天坐在卡车里越嚼越香啃完一个一天不饿,还不会象饼干一样干嗓子要常喝水,新疆司机还人人准备一个布口袋(装矿石的地质采样口袋),又透气又方便,小食里最受欢迎的是大白兔和葡萄干,前者过于经典自不多说,后者塘分高能量大,对改善高反症状的厌食症状很有作用。再反过来说说反面的,尽管携带有高压锅专做煮米饭用,但普遍反映米饭口感不佳,能量补充不如面食那么实在,做起来也比较麻烦,因此建议仅做调节口味时的副主食,毕竟高原条件下,面食确实是王道,但其中偶尔一次熬粥,效果却极其惊艳,南方同学们就着萝卜干赞叹不绝喝得呼天抢地底朝天。另一个不太成功的食品就是火腿肠,这玩意里面淀粉实在太多,味精也太多,补充不了多少能量还容易坏胃口,天一冷就成了冰棍可以咔嚓折断,如果换成母亲牌牛肉棒该多好呀,尽管确实有点贵。最后阐述一个简单的事实,据大厨本人讲,整个科考期间他就从没洗过手,大部分人也从不洗碗,可见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王道。
馕可真是个好东西啊
晚间在炉子上热馕
出发之前,百密一疏,怎么也没有想象到大小冰川湖泊河流泉眼密布的高原上还会发生水危机——水很好看,但尝起来却是海水般咸涩的,着实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由于可可西里分布众多的盐碱地带,相当部分的湖水河水无法直接饮用,这个问题在可可西里三年科考过程中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靠蒸馏无法得到足够的用水,消耗燃料代价也太大,普通的净水器和净化办法也完全发挥不了作用。在最漂亮的C5羊湖营地,眼望着一片蓝色湖光美景却口干难耐,连旁边山坡上堆积的冰化开来都是咸的(到达营地当晚煮方便面没感觉出来,第二天才发觉~~),幸好靠储备的一些矿泉水才渡过难关,找营先试水成了铁律。
在BC营地的车尔臣河畔挖泉眼取水,河道里的水泥沙含量实在太大了
在C1营地凿冰取水
痛苦的C4羊湖营地,累死人凿的冰也是咸的
在炉子上“烧烤”矿泉水
然后得说说具体的炊具了,此行根据不同的烹饪方式需要,分别携带了煤气炉与汽油喷灯连炉架两种方式,当然帐篷里的煤炉也可以辅助炖个菜煮个汤什么的,以汽油喷灯最为好用,持续打上气后喷发极其猛烈,谈笑间坚冰灰飞烟灭,效率最高,但通常为节约燃料考虑,只在早晨使用,中午晚上使用煤气炉相对多些,这个没有什么特殊注意的时候,只是在行程尾声,一个煤气罐的阀门在车上颠坏了,丝丝冒着白烟,吓的众人一身冷汗。
BC营地的汽油喷灯与炉架,借给路遇的哈萨老汉煮羊肉
此行个人餐具为科考队统一配发的普通不锈钢饭盒,就是圆盘带盖那种,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把手不牢靠盖子容易丢端着容易烫手,不过大多数人也不太在意,我事先打了小算盘用的是跟随多年的军用三件套饭盒,图一个结实方便,拆开来刚好一个汤盘一个菜盘一个饭盒,组合起来也可以扣的很紧装点剩饭可以车里帐篷里随便扔,有个提手很方便架在炉子上煮东西吃,算是比较满意的一个家伙,东西很便宜只要几十块但是惹的很多人眼红那,尤其是那些常常把手烫的直摸耳朵的兄弟~~~
挂面、配发饭盒与“小二”
我的军用饭盒
最后再批判下出售军用折叠小板凳的JS和制造商,筹备物资时比较匆忙没有仔细验货(谁想到这种玩意还有假冒伪劣!),结果行程不到1/3所有数十个小板凳便全部散架坏光还无法修理(连接螺栓折断),平均使用寿命不超过2小时,损耗率高达100%,害得所有人只能站着蹲着或躺在铺盖上吃饭,尽管不影响科考本身,但对众人吃饭时的心情和饭量都有严重打击,可谓罪大恶极十恶不赦!
行走江湖,安全第一,在无人区里面身体真出了点什么状况,唯一的选择只有简单治疗后用最快速度下撤,在此行C2及C3营地,分别有队员因严重高山反应及阑尾炎而送回且末县,关于医疗器械方面俺实在是个外行,刻下仅列出出发前的药品准备清单(中途拉油回来时又有所补充)。
实用中,由于大部分队员上高原后都患上慢性咽炎(缺氧,用嘴巴呼吸冷风闹的),甘草片之类的止咳药以及消炎药消耗量很大。维C银翘片最受欢迎,这玩意预防感冒容易帮助睡觉还甜甜的蛮好吃。麝香正气水对付肠胃问题最管用且极便宜,另外从前两年的经验看,每天定量输些葡萄糖液对体能恢复与减轻高反症状有极大帮助,但今年因队医的问题(就数他病的最厉害!),所有葡萄糖注射液都被大家当糖水喝了。每天多吃点醋(比如我),以及在帐篷里炉子上烧点醋对预防感冒也极有好处。为了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行前每人都发了一瓶21金维他,用下来感觉不错,口腔没有溃疡出现,还有某厂商赞助了很多提高免疫力的胶囊,俺一直错当成抗高反药坚持每天吃,还赞叹效果的确不错,回家后才发现说明书里压根就没这功能~~,另一样挺受欢迎的东西是红牛,这个饮料本质上是归属在药品类,司机喝了比较提神醒脑好开车,理论上还有缓解疲劳补充维生素的作用,当然大部分人和我一样还是一直把它当糖水喝的,只是第一别喝太多(上火太厉害),第二喝着比较累,每天众人晃红牛罐子融化冰块几乎成了一道风景(估计消耗的能量比喝下去的多)。
红牛与地质锤
针对最为重视的高反问题,此行还携带有高压氧仓一个,说白了就是一个密封的橡胶棺材,若有高反急症患者就躺进去充上足够的氧气然后火速拉出去,幸好没有用上。血氧仪也是个很好玩的东西,往手指上一夹便能测出血液含氧量,大家一路心惊肉跳的看着自己从99%随着海拔升高直线下降,心速却直线上升,可以当作个人身体适应能力的一个参考,但不具备绝对意义,比如俺血氧最低降到65%时仍然感觉不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人已逐渐适应,头晕恶心睡不着觉的情况越来越少,血氧普遍保持在80%左右,行为和平原已没什么区别,只是爬山干活得悠着点多喘几口气。总之,高反问题只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值得正视但不值得渲染和恐慌。本人属于不强壮但比较皮实的体质,得益于如此完善的医疗保障措施及科普教育,也许是免疫小胶囊的作用,一路上除了煤气中毒那次外便几乎再无小恙,没磕什么药便平安无事到达公路上,只是乐极生悲,到达有人区的第一个晚上便扁桃体发炎发烧趴下了,敢情是心理免疫防线撤的太早了!
检查高压氧仓
感谢大厨的辛勤工作,厨房,永远是最温暖和值得回忆的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3-17 08:19:07
品牌介绍Arc' teryx-始祖鸟(ZT))
始祖鸟这个牌子不必多说,加拿大的顶级户外品牌,1989年创立于加拿大VANCOUVER,至今其总部,设计工作室,和主要生产线依然在温哥华。由于其对新工艺和新技术近乎疯狂的追求,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成长成为公认的北美乃至全球领导型的户外品牌,在服装和背包领域类有着不错的产品。它的产品主要涉足于徒步、攀登和冰雪运动。  
  Arc'teryx的名字和商标图案来自于人类所知最早的鸟类生物Archaeopteryx,即始祖鸟,图案形象基于1880年前后于柏林发现的“HMN1880柏林标本”(Berli ecimen),迄今最完整的始祖鸟化石。因此Arc'teryx品牌中文一般称作“始祖鸟”,俗称“鸟”,“小鸟”,或“加拿大鸟”,以区别于另一个使用鸟类图案商标的美国品牌O rey,美国鸟.  
  Arc'teryx的前身叫RockSolid,由DaveLane和JeremyGuard创建,最早的产品是攀登装备,使用热压合技术设计和生产的Vapor安全带(Harne ),该产品也成为Arc'teryx最流行的产品之一。公司运营的第二年,伴随公司的扩建,Arc'teryx推出了采用同样Vapor技术的Bora系列背包。1996年Arc'teryx获得了WLGore公司使用Gore-Tex织物的授权,开始生产其崭新的户外技术服装系列。  
由于对新技术和新工艺近乎疯狂的追求,以及对产品设计和做工不惜工本的强调,Arc'teryx迅速被公认为最高端的户外品牌之一,同时也带来通常不菲的售价。其服装系列最畅销的产品包括ThetaSV及GammaMX夹克,Arc'teryx的设计也获得了backpacker,Outside,Climbing,Men'sJournal,Powder等专业户外杂志的众多奖项。
2002年Arc'teryx公司被Addidas-Salomon集团收购,随后,伴随2005年Salomon从A-S集团分拆售予芬兰AmerSports集团,如今Arc'teryx是Amer旗下Salomon集团的子公司。但是Arc'teryx仍然保持了其在温哥华的独立运营,虽然有部分附属产品的生产移至了新西兰、越南和中国等地。Arc'teryx的产品线今天依然只涉及户外服装、背包和攀登护具。
  对于Arc’teryx来说,最出彩的当然是她的服装系列,无论是hardshell还是softshell,几乎件件都可以用艺术品来形容,而且服装的功能完善,细节出色,给户外使用者充分的体验和完善的保护,让我们更接近大自然的挑战。从白雪皑皑的高山到细雨纷飞的草原,Arc’teryx都可以给你带来最快乐和本质的户外体验。但就其目前的价格来说,因其产地以及所有材料和对技术和功能的极端追求,绝大部分产品依然是属于户外服装中较高端的产品,即使是对于欧美国家的高收入人们来说也是如此。目前的Arc’teryx部分产品已经有所改观,相对低端的一些服装已经开始在中国,越南等地生产,降低相应的生产成本,同时不改变其对质量的苛刻追求。对于这部分产品,大家也可以放心的使用。
SV-SevereUse向导级别
AR-All-RoundUse多用途
LT-Light轻量
SL-SuperLight超轻量
MX-MixedUse混合用途
SK-SkiSpecialized滑雪专用
RT-Rolltop卷口防水
M-Mountain登山用途
LS-LongSleeve长袖设计
SS-ShortSleeve短袖设计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09-3-30
阅读权限
E网新星, 积分 20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9 积分
发表于 2008-3-24 23:29:31
NB/em66/ /em66/ /em66/ /em66/ /em66/ /em66/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3-25 23:33:48
继续................................................................
第四篇——小玩意大用场
本来此章是打算用作第五章,但想来想去,考虑到结构的层次感,还是把它往前挪挪吧。
理论上来说,公用的装备和食品在乌鲁木齐采购,赞助商提供的一些服装及个人用具也届时分发到手,各位大可以戴副墨镜甩着双手背个小包带几件换洗内衣就当网友见面一般潇洒飞来了。可是,尽管出门前将个人行李一再精简,俺还是气喘吁吁的拖着个120L的大驮包出了门,等到了集结点一看,如此累赘的倒也不止我一个,似乎每个队友也都是“重装“上阵,那么现在回过头来可以总结一下,到底这120L的空间里,哪些是可带的,哪些是可用可不用的,还有哪些根本就是压舱的。
总体来讲,此次赞助商提供的一整套制服——包括羽绒服、冲锋衣、冲锋裤、抓绒衣、抓绒裤各一件,质量都还是很不错的,基本比较适应此次实际需要。冲锋衣在这里的用处不大,也就是个外套的功能,好在款式颜色还挺漂亮,出发和结束时大家精神焕发集体作秀一下也就完成使命了,滑雪款设计的冲锋裤倒是一直穿,没有什么特别的亮点,反正够结实,估计使用了PU类防水材料的缘故,透气性实在不怎么的,不过在低温环境中也没可能感受到明显的闷热,运动量大的话裤管内可能会结点冰。抓绒衣和抓绒裤也没什么好说的,普通面料普通款式,其实作为中间层,更好的面料和款式在这里也发挥不出来多少优越性,外穿的羽绒服应该是这堆服装里最值钱的,奇厚无比,看来赞助商是下了血本了,款式细节与面料防水耐磨能力都不错,这点基本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我能挑出毛病的地方只有一个,尽管有了雪裙设计,但是没有配合的收腰功能,腹部不能贴紧,穿起来多少影响点保暖性,尽管标签上注明的羽绒蓬松度只有550,也没有用什么高科技的工艺和面料(对于这种外穿型PARKA类羽绒服来说,重量大点蓬松度低点算不上什么问题),但只要够暖和够结实,就已经达到了设计目的。以此类推,最不起眼的军大衣便成了最受欢迎的服装(这里的军大衣指的是那种毛里夹皮的款式,比普通的军棉大衣要暖和很多),道理同样——够暖和够结实,而且比其他服装更方便,走到哪都能靠能躺能坐,能当被子盖,能当垫子使,而且还特耐脏,甚至坐在炉子边的防火性比别的尼龙服装要好的多,设计也挺人性化,下摆左右各有一个护膝可以绑在腿上,增加了腿部保暖性,总之除了笨重些,几乎没有别的毛病了。正是因为军大衣如此的优秀,以致于赞助商今年只同意买几件给司机和厨房用——06年科考时人手一件军大衣从早到晚,羽绒服上赞助商的LOGO可全都算是白帖啦~~~~~
基本无用的冲锋衣
万能的军大衣
这个自然是不用说的,越暖和越好,当然还得兼具排汗功能,最好穿久了还不会起什么异味,干燥的地方也不要有静电或,触感好还不起球,这些功能需要什么神秘的高科技吗?其实不需要,天然羊毛材质的内衣当之无愧就是最好的,只是有点贵,另外有前辈提起羊绒衫内穿效果更是奇佳,估计确实如此。如果不打算那么奢侈,很多功能纤维如COOLMAX/CAPLINE等等材质的内衣也不错,只是皮肤触感和保暖程度稍逊。户外运动中最守鄙视的棉质内衣也不是不能穿,并不是每个人都得每天出营爬山背石头,因此运动量不大在车里或营地的时候穿穿也不错。最后一个关键问题,几十天不洗澡不洗衣(洗完就成冰棍了),得带多少套内衣?象南方那样天天洗澡换内衣是不可想象的,其实在高原干冷环境呆过的同学都晓得,由于温度低空气极干燥,体表很少有汗液积存,长期不洗澡不换内衣倒也不会感觉太别扭(某些有洁癖的同学及女生勿视),反正俺一共只带了三套:杂牌的双层美丽奴羊毛内衣,PATAGONIA CAPLINE内衣,普通棉内衣各一套,效果基本和预想的一样,至于内裤嘛,也是如此,用不着天天换,随便穿啥甚至不穿,总之别穿一次性纸内裤,会很不舒服滴。
出发前最头疼的装备就是它了,因为我觉得我现有的几双户外鞋都不是很适合这样的用途,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暖第一,防水第二,舒适和耐用第三,因此能有双毛里或夹化纤棉的雪地鞋是最好不过了,再去专门定一双正牌货有点浪费,毕竟俺一年也用不上一回,于是出发前就把希望交给了乌鲁木齐的军品店,果然还真找到了便宜大碗的东西——一尺来高的军用长筒大皮棉靴啊,下半部分是类似地质鞋的翻毛皮,上半部分是耐磨的棉质材料,内部是厚厚的毛里,足足有2CM厚,底下是厚厚的毛毡垫,价钱只要120,简直是白送,夫复何求哇!当然了,代价是过于笨重了点(这一双鞋估计可能有3-4公斤?),另外防水性能估计也一般(只要不是在雪地里爬一天是足够了,还连雪套都省了),对于车上和营地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考察爬山的时候再换上我的LOWA 徒步鞋也不迟(后来也懒得换了,穿大靴子爬山笨重点,可真是够暖和)。自从有了这个大家伙,俺事先准备的一双TNF羽绒营地鞋就完全没了表现的机会。根据同行者的体会,他们选择的军用03防寒鞋也不错,轻便保暖,样子也挺时髦,但穿这个鞋我几年前曾经有过惨痛教训,防水一塌糊涂,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袜子的要求最简单,保暖保暖还是保暖,奢侈点就穿羊毛袜,保暖舒适没的说,节约点就普通的袜子一次穿两双,或者说只要你的鞋够大,想穿几双穿几双,除了自备的Bridgedale羊毛袜以外,为了防止拖车或是某些情况下不慎失足,我还带了两双英军GORE-TEX袜套以备万一,防水而且保暖,还好没有用上。
超值的军皮棉靴
放在车里备换的LOWA
据统计人体散失热量的30%是通过脑袋溜出去的,因此选择一顶足够保暖的帽子是必要的,而有帽檐的帽子还可以避免高原强烈的阳光直射或雪花直飘眼睛,于是我们细致的赞助商提供了保暖但是无帽檐的抓绒帽与有帽檐但是不保暖的棒球帽各一顶,这下够完美了吧,可不久俺就发现有仁兄创造性的将这两个帽子套在一起戴,效果也确实1+1大于2,尽管看起来火星了一点。为了耍酷或者说显示个性(大家衣服都一样,大部分情况下确实只能通过各人的帽子和背包等细节从远处区分开来),我把赞助的帽子扔近了包里,自备了OR的GORE-TEX牛仔帽与带护耳的羊毛保暖帽各一顶,前者沿途果然吸引了大票眼球,保暖防风遮阳都不错,但硬硬的帽檐坐在车里靠头时非常令人恼火,睡觉的时候更是只能横着戴出海盗的效果,想想方圆数百公里内也没有什么姑娘看,于是不久便也丢进包里,换上了OR的羊毛保暖帽,尽管看起来是有点土匪的效果,但是保暖舒适都不错,缺憾是那护耳设计的太过短小了,而且不能收紧,没风倒还好,一有风的时候恨不得把耳朵揣进口袋里,琢磨来琢磨去,还是那种比较老土的雷锋式军棉帽好用,如果觉得棉质的材料过于厚重,我倒是发现现役英军或德军的防寒帽更实用些,可惜当初没有带上。
OR GTX牛仔帽
OR防寒帽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3-25 23:37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3-25 23:52:28
手套和围巾
考虑到驾驶以及一些修理维护工作的需要,科考队筹办物质时准备了百来双线手套与一些耐磨的胶掌心手套,基本满足了司机的要求。置于个人自备的手套嘛,原则上防水保暖就好,因为高原的雪含水量极低,抓起来都是一把粉状,因此不作极限登山用途的话,实际防水要求并不算很高,大部分人带的滑雪手套就已基本够用,当然最好再备双较薄的抓绒手套,拍照或是做点小动作都方便些。我带了TNF的GORE-TEX滑雪手套与BD的Windpro抓绒手套各一副,前者只在出营的时候备上,大部分时候都是戴着BD,结果一路用下来10个手指漏了三个洞。围巾也是个必不可少的东西,可以说它塞住脖子能起到半件大衣的作用,管他什么材质,只要保暖就行,因此基本上是比拼各人老婆女友情人小蜜手艺的擂台,俺情人是OR,于是带了条OR的抓绒脖套,胜在轻便且弹力强,风大的时候可以拉起来把嘴巴挡住,但是保暖要稍逊一些。
墨镜与防晒用品
对于不近视的人来说,墨镜的选择很是简单,选购的时候注意镜片透光率,抗紫外线能力,镜片材质抗冲击力与耐磨能力即可,具备偏振功能最好。但对于象我这样的四眼娃,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曾经试用过好几种带墨镜夹片的近视镜架,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夹片不稳固容易脱落,或者就是前夹片过重压的鼻子疼,直到肉疼不已的换了RUDY的卡瑞博欧钛镜架,这个问题才算基本圆满得到了解决:第一:上翻墨片夹足够坚固好用,第二:重量够轻,鼻子上多一副墨片也没觉得累,但凡事总有遗憾,由于外形比较低调(原本定位为高尔夫运动),因此镜片包覆面不够宽广,风大的时候还是四面透风感动的满眼热泪,这个时候就开始后悔没把家里带微型风扇的UVEX大雪镜带来了。尽管男人不靠脸面吃饭,但紫外线灼伤皮肤总是件痛苦的事,死皮赖脸也有碍观瞻,于是出发前在乌鲁木齐买了一大瓶防晒霜与唇膏,但没想到的是最后嫌麻烦连包装都没开又带回来了,因为根据私下交流的经验,不洗脸最管用,脸上分泌的油脂就是最好的防护层,当然这得有个过程,于是“坚持”从出发起就没洗脸,等进了可可西里时便已经积攒了足够的本钱,数十天后,当我用温水刷掉那层“壳”后,十分欣喜的发现只是黑了一点点,自始至终也没暴死皮。
RUDY近视墨镜
水壶:尽管喝红牛不要钱,但整天喝冰疙瘩总不是个事,每人得自备保温水壶一个,冲冲咖啡喝喝茶,因为通常不会总随身带,所以体积和重量都不是问题,但通常1L左右的已经足够用,至于牌子和性能嘛,反正选择真空的通常差距也都不大,做工好点的令人放心一点而已,而且保温能力和热水的多少成正比,和打开的次数成反比,尽管我带的是号称同级别里世界最轻的0.8L象印TD10水壶,在这里显得有点浪费,但时常早晨发现里面结的全是冰喳喳。广口的太空杯倒是个好东西,睡前倒了热水进去丢进被窝,至少整个前半夜脚是不会冷的。
洗漱用品
前面已经说过了,俺坚持了数十天不洗脸,但是,为了与野兽相区别,俺还是准备了一点洗漱用品的,刷牙,这个实现起来有点麻烦,毕竟喝的热水是不好浪费的,冷水又太冻牙,那么就带点漱口水吧,不过记得睡觉时放在被窝里,否则早晨起来全冻成冰疙瘩。洗澡,是痴心妄想,但带点湿纸巾睡觉前擦擦身体还是可以的,记得千万要买一片一片独立包装的,在炉子上烤热了用比较方便,若是买的大包装的,那就等着用冰板砖搓澡吧!对了还有别忘了脑袋,几十天不洗头,连睡觉都戴着帽子,该会狠痒吧?但痒不痒我不知道,因为在乌鲁木齐时就干脆斩草除根——剪光拉倒,从此三千烦恼丝再也无忧,只是小心感冒。
装包的时候突然发现,跟俺的本行——电有关的乱七八糟小玩意实在是太多了,两个手机、笔记本、GPS、剃须刀、掌上气象台、2个灯具、激光测距仪、三个胶片相机,彼此的电池还都不通用,俺还没带数码相机和MP3,这各种备用电池、充电电池、旅行充电器、车载充电器等等就已经把脑袋搞大了一圈。为了统一电池,两个手机分别是NOKIA的2865(CDMA)和N70,方便在于充电器和电池通用,互相也能用蓝牙互传数据,由于没带数码相机,N70的200万摄像头拍拍到此一游一路传回家里倒也合格,平时还能当MP3用。至于CDMA信号的2865,除了只发挥过一次***作用外,绝大部分时间当成笔记本的无线网卡用,但也基本只在乌鲁木齐发挥过作用,实践证明,南疆的各个县市CDMA上网速度从来就没超过2位数。SONY UMPC笔记本和麦哲伦探险家500 GPS都是耗电大户,为此特地准备了旅充和车充各一套,发挥的作用将在后面谈到。剃须刀用两个5号电池,这个最方便,在里面用下来也没换电池。两个灯具都使用7号电池,一个是袖珍的ARC AAA,整天揣口袋里,晚上往帽檐上一夹,睡觉都可以不用拿掉,出帐尿尿用特方便,另外一个灯具是1W LED的PRINCETON EOS,狠经典的轻量级头灯,由于夜间基本活动范围不会超出营地几十米半径,因此基本没有派上用场。掌上气象台、激光测距仪以及胶片相机都是各种专用电池,好在用电量不大,各带两个备用电池的足矣。MINOX的掌上气象台是个不错的玩具,平时当表用看看时间温度气压海拔做做记录,刮风的时候来了兴致便举起来看看风力到底有多大,风寒效应带来的体表温度是多少,还有个没想到的娱乐作用是——被人拿在嘴上吹,比拼谁的肺活量最大~~。LEICA 7倍激光测距仪最大量程800米,狠合适准确测量河流的宽度以及某些地形的尺寸,平时也可以当望远镜用(但视场比较小),说白了也是个玩具,后来玩腻了就丢进包里了,顺便说一句,由于经常干燥起风沙的缘故,高原上是个特别毁装备的地方,一会功夫所有机器便都弄的灰头土脸,轻则磨损外壳,重则损坏设备(俺在里面拆修了一个普通话机,发现所有缝隙都塞满了沙土),因此打算带贵重电器的兄弟得做好思想准备。为了做万一的考虑,比如发电机全部OVER的困境,俺还自备了功率6W的Brunton折叠太阳能充电器一个,只可惜发电机最终挺了过来,英雄无用武之地,实验了一次便再也没拿出来过,彼时的心情,好比爱玩电筒的人士天天晚上盼着停电一样~~~,顺便说一句,并不需要给每个电器单独配一根连接太阳能充电器的线,那样会烦死的,只需要带跟点烟器接头就OK,所有车充线都可以使用这个标准接口。
方便夹在帽子上的ARC AAA小手电
玩具之MINOX掌上气象台
玩具之LEICA激光测距仪
折叠太阳能板
再翻翻,看看包里还带了些什么不用电的特别家伙,防滑脚链,是个轻便的好玩意,偶尔在冰川和冰面上走动,带登山用的冰爪就太笨重夸张了,把这个往脚上一套就OK,几乎增加不了什么重量。针线盒与修补贴,这个就不用解释其用途了。德军版瑞士军刀,可能是最大众的装备了,尽管最没个性最中庸,但好用够用,其实我本打算带更轻便的蜘蛛C11,但无奈出发前不知丢哪个角落里去了,总之刀这玩意越简洁越好,别幻想自己是兰博,也别总意淫什么野外生存,实在没必要刻意渲染夸大它的用途,还有个RECTA DP10指北针,配合科学家手里的1/10万地质图看看地形很好使(很遗憾没机会偷出来几张),不过这次最主要的用途是给IPSTAR卫星锅找方位和角度(根据GPS定位的经纬度计算出锅的朝向和俯仰角),又快又准。
德军版瑞士军刀
RECTA指北针作业中
实践证明——出远门,有车坐,只要够结实,包越大越好,倒不一定真有这么多东西塞进去,而是考虑到出次远门有那么多好玩的纪念品往家搬(想想喀什的大巴扎),上司要打点,父母要孝敬,朋友要俱到,120L的所罗门驮包够结实但还真是不够大,另外一个惨痛的教训是,同志们啊,记得以后买驮包一定得买带轱辘的,肩扛手提上机场那个痛苦啊~~~~。所有上面这些零碎不会一股脑丢进驮包,我们还需要防水整理袋,这个主要起塑料袋的作用,但更结实更环保,尤其对于我这种爱收拾的人来说,把各种装备分门别类装进不同颜色的袋子整理好也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找起东西来也更有效率。本章最后登场的是这篇文章的题花——始祖鸟,很抱歉让它这么晚登场没有任何忽悠大家的意思,尽管俺的鸟东西不少,但此次想来想去能劳驾它的也只有这个包了,大背包咱用不上,还是RT25最能代表鸟的性格也是俺使用率最高的物件之一,于是我每天带着这只黑色的小强,或是装点随身的零碎与路粮,或是跟着科学家们爬爬火山背背石头,结实耐用,细节贴心,卷口设计取物方便,背负还可以,这就足够了,难道非要背着这么个价值昂贵的黑口袋吗?其实具备同样特点,能替代它的便宜包包太多了,只不过数它外观更好看,使你自信更强,细节周到,让你感觉更好,如果你愿意为它多掏银子,它也不会让你失望,总之,在这个渺无人烟的旷野中,只要能物尽其用,管它是军大衣还是始祖鸟,无论它原本是草根还是贵族,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足够实用好用适用,那么就是好装备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3-25 23:56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4-3 20:49:05
第五篇——天下风云出我辈
第五篇——天下风云出我辈
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是:50年前,禄来双反与LEICA M系旁轴便是公认的高原高寒地带最好的摄影器材,我们可以从高原当年留下的各种影像资料与相关文章中不时邂逅这两种相机的身影,探险者、登山家以及记者等挎着它们经受住了从墨脱到珠峰等各个环境下的考验;而今天,尽管科技水平与生产力已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不管是服装还是车辆还是通信方式,几乎所有装备都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ROLLEIFLEX与LEICA M, 50年不变,仍然廉颇不老,展现了惊人的生命力,是我心目中最可靠称手的必杀利器。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影像泛滥的时代,人人都可以用数码相机甚至手机轻松拍摄出完美的影像,丝毫不费力气的记录下眼前发生的一切,不管是脚下的一颗沙粒还是头顶的月亮,似乎都是唾手可得,在这样的时候,仍然拿着一台使用胶片、全手动机械操作、定焦镜头的相机,即使不被认为是老土,至少也会被当成食古不化的典型。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尽管50年以来获得影像的方式已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我们可以更快更方便更省心的得到满意的图片,并用超乎想像的速度传播和复制,然而,在我个人看来,影像本身质量的提高程度却相对有限,这么说也许难以令人置信,但在我看来有一下几点分析:
1、尽管数码影像的理论像素值突飞猛进,达到或超过同等规格胶片已是迟早的事,但是至少在短期内,要达到高质量银盐胶片的色彩、层次以及质感还是有一定难度,至少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令我满意的产品出现。
2、光学设计乃至光学材料本身并没有发生多少突破性的变革,尽管非球面、超低色散玻璃以及浮动镜片组等工艺设计的使用对镜头的小型化以及光学表现有相当改善,可以轻松制造出一些曾经难以想象的镜头规格,但对于一些常用焦段的镜头尤其定焦镜头来说,由于本身就早已达到了很高的起点,许多传统的镜头设计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干脆成为一个经典的象征而引以自豪,成为极限的标杆,例如50年代ROLLEIFLEX上的PLANAR镜头设计一直到90年代末的2.8GX型上都是一摸一样,只是镀膜工艺得到了改善(最后期FX型号镜头结构的更改主要是迫于使用环保玻璃的压力),至于光学玻璃本身,铺天盖地的树脂玻璃的使用只是给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带来了好处,其性能并没有突破自身固有的瓶颈。
3、影像的实现方式没有发生变革,不管怎样的相机,目前实现成像的原理依旧是最基本的快门+光圈,万变不离其宗,最现代化的相机不过是将这个思考、计算与操作的过程大大简便化、快速化了,而对影像本身却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高原高寒且没有电池铺的无人区,只要能得到理想的照片,满足环境需要的选择便是合理的,相对而言较有“文物感”的传统机械相机并不存在影象质量上的劣势,欠缺了便利性,但是拥有可靠性的优势,方便了后勤管理,这些是我所着重关注的。
基于以上考虑,在折衷了画质、可靠性与便携性的综合需求之后,我携带了三台相机来完成“到此一游”的拍摄计划,它们分别是:75周年纪念版ROLLEIFLEX 2.8GX”、LEICA千禧黑漆纪念版M6+50/1.4 a h标镜、LEICA丁丁纪念版Minilux
75周年纪念版ROLLEIFLEX 2.8GX,经典中的经典,一个外观类似爷爷级别的全金属机械双镜头反光长盒子,拥有120中幅相机里最好的标头——80/2.8 PLANAR,选择这个纪念版的原因只是觉得复古的外观铭牌比较好看(可惜背带环的设计并没有复古)。尽管对前代不少精巧的功能进行了删剪,但丝毫不影响其卓越完美的总体机械结构设计,高度的可靠性,镜间快门几乎无震动,极方便手持,体积与重量都相对较小利于携带,对我个人而言,在户外风光用途,其可靠性、画质与便携性的综合优势是难以超越的,它也从未让我失望,此次中途发现由于低温,测光电池电量已过早耗光,备用电池也带错了型号,但却丝毫不影响拍摄——反正基本上是只信赖手持测光表的读数,这就是全机械操作的好处。
ROLLEIFLEX,永远是无法逾越的巅峰
LEICA千禧黑漆纪念版M6+50/1.4 a h标镜,作为一个被捧上神坛的机种,关于它的口水贴和故事已经实在太多,它到底是神话还是皇帝的新衣在这里不打算多废话,只是我选择它的理由很简单——用着踏实,尽管现在的数码相机或传统电子类相机也已经非常可靠(从此次的出行看,大部分队友的数码相机也都没出什么岔子,存在问题的基本都是低温导致的电池原因而已),但总觉得包里装上这个家伙才能放心下来,我既不需要太担心低温,也不用考虑电池充电或数字文件的存储,更无惧成天灰头土脸的风沙,路途的颠簸或意外的小磕碰也可以无视,所以,我可以更好的照顾好自己而不是为机器操心,我相信它的生命力就如同相信自己,仅此而已。选择这个纪念版本的理由还是比较好看,黑漆磨掉以后露出古铜的边缘蛮有味道的,MP的外形下还多了小虚荣的可乐标,既然这样干吗不直接选择MP,从设计看似乎MP的取景器是要好些,但实际使用中我也没觉得M6的取景器在眩光下有多少影响,相反,M6的大盘快门旋钮在戴手套情况下更方便拨动,这个在我看来更重要,实战中M6果然也暴露出了传说中的小问题,某些低温情况下测光罢工(我用的还是锂电池),不过影响不大,还是测光表可靠。50/1.4 a h标镜,没什么好说的,从做工到画质都无可挑剔,只是大光圈的威力极少有机会施展,早知如此还不如带上短小的50/2.8,也许有人会奇怪我为什么如此热衷标镜而不是风光常用的广角,其实走到那片高原上你就会明白,可能是我个人的视角问题,标头就足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所见,太广的视角反而有些难以控制。
弱光下的细节表现力,是LEICA的看家本领
LEICA丁丁纪念版Minilux——此行70%的片子都是这个傻瓜机拍的,我步入户外的第一台相机就是Minilux,因此对其有着超乎一般相机的感情,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是可以装进口袋的钛合金机身里藏着一只真正优秀的LEICA 40/2.4镜头,这就足以体现它的价值,实用中,由于小巧轻便,也确实是我此行出机率最高的相机,在需要登山考察时,我通常把沉重的摄影包丢在车里,只在羽绒服口袋里装上它随手咔嚓。其实我柜子里类似的袖珍旁轴相机林林总总也有十多台,但在以往的多次实践中发现还是Minilux的抗寒性能最好,另外考虑到这台是铭刻有丁丁在西藏拍雪人图案的纪念版,也算是带着它去了原本就应该去的地方,了却一桩心愿——可惜没能看见雪人:)
后视镜中的MINILUX
尽管我对收集各类摄影包有着不亚于相机的嗜好,但打开柜子检阅了一番还是觉得没有适合此次用途的,真对应了那句俗语——女人总觉得柜子里少一件衣服~~,我需要的是一个方便机动的大腰包,也可以单肩背,容积刚好能装下ROLLEIFLEX与M6,还得有装小附件的空间和外挂选择,面料要相对轻便的尼龙,当然还得耐用,简单筛选下,***是Lowepro的off road,另外,为了方便外挂我的UMPC和Minilux,另外还配了两个Lowepro小挂包,刚好通过两端的外挂系统固定上,总之一切看起来很美,不过等所有这些玩意装进去之后才发现,这么重的一堆挂在腰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一路还是只当单肩包使了。
尽管行千里不带针芥,乱七八糟可用可不用的附件越少越好,我还是忍不住往摄影包里塞进了这些东西:ROLLEIFLEX的遮光罩与UV(人懒,带了从来没用),短快门线,吹气球,M6用的中灰镜(也是没用上),擦镜布,毛刷、备用电池以及GOSSEN LUNA PRO测光表,GOSSEN是我最满意的一件附件,装配了一个可拆卸的5度点测光头,我觉得用于风光摄影已经足够,最大的好处是体积比别的点测表要小的多。
我的摄影包及内容物
此行另外一件重量/利用率奇低的附件是三脚架,其实这与三脚架本身没什么关系,主要是个人习惯使然,白天科考没有多少空余时间和体力让你架起架子慢慢折腾,我的几台相机快门振动几乎没有,而且都是标头,手持基本不用担心,因此只有晚上拍拍营地夜景才用的上三脚架,担心碳素架子在低温下经受不住粗暴折磨,因此还是使用的传统铝合金脚架GITZO 1126+NB3云台,总重约1.5公斤,高原上也算是个不小的负担了,但不带还真的不行。
人肉IS脚架,肩扛队友的CANON 600炮打猎
用胶片机的直接后果就是驮包中相当大的空间被胶卷占用了,由于对可能遇到的场景与风光心中无底,因此本着用不完总比买不到好的原则带了98个胶卷上路——66卷135及32卷120规格,清一色的KODAK 100VS反转片,我挺喜欢100VS 色彩风格,尽管颗粒相对有点点粗,最后只用了三分之一不到,另外为了伺候这些宝贵的底片,还准备了一个图马克的大号防X光袋——毕竟飞来飞去被机场X光照来照去总归是不太好。
100VS最让我喜欢的暖系硬朗色彩表现
说器材本身说多了好比菜里味精放多了一样容易倒胃口,所以最后不妨谈谈使用,这个季节高原上通常不用考虑防水的问题,下点雪那么低的含水量只要及时擦拭掉都不会带来麻烦,烦恼的只是无休止的尘土,放在外面一会便能钻满机器的每个空隙,队友的变焦头吃土吃多了转起来吱吱想,听着都吓人,因此没事还是刀***入库全装包里好,即使如此,我的MINILUX最后镜头盖也出现了偶尔打不开的迹象,原因就是前盖转轴处尘土进多了。三台机器基本上分工明确:ROLLEIFLEX用于营地或科考停留过程中拍拍风光,LEICA M6用于行进车辆上抓拍或在营地拍摄一些花絮,Minilux用于远离车辆和营地,登山过程中拍摄所见到的一切。当然这个组合有个大缺陷,既不能拍远,也不能近摄,既够不着藏羚羊,也拍不了火山石的特写,行前曾考虑过要不要带上NIKON F100和300炮,但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毕竟根据以往的经验,多个香炉多个鬼,且不说多这么一大套系统出门的累赘,机器越多分散的精力越多,留给思考的空间就越少,什么都想拍的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拍不好,月满则亏,还是老老实实用好我最熟练的焦段拍我最感兴趣的题材吧,必杀技练好了,可比万金油来的利落的多,于是,大部分时间都只是用我的SWAROVSKI 8X20远眺一下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狼、鼠兔等等的身影,不过由于某种机缘,这些动物们有时候走近拍也不是太难的事。
随我久经沙场的SWAROVSKI 8X20,优雅的外表下有一颗极其坚硬的心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4-3 21:07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4-3 21:10:00
事实上,走上那片高原才发现,可可西里内陆的光辉可能长期以来被藏羚羊给掩盖了,那绝不是一片令你感到寂寞的荒原,各种类型的火山、冰川、土林、盐诏等地质现象更让我感冒。对比了下队友们手中的机器,唯一让我感兴趣的是可变宽幅的HASS XPAN,个人看法,如果将来还有机会重回这片土地,我会用它换下我的M6。说到题材,也就刚好延伸一下,很多人认为带昂贵的相机,用昂贵的反转,就该节约的拍,最好的风光场面用一下,别的时候不那么有价值的场景交给小数码就足以,而在我看看,恰恰是旅途中很不经意的一些小场景,小花絮,更能记录下那时那刻的感受与体验,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瞬间,这些场景与花絮,在我看来与壮阔的风光一样值得记录与珍视,同样需要用最完美的影象素质来体现,毕竟照片是拍给自己看的,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灵魂与思想融入其中,充其量便只是个会用相机的操作工,另外很多特殊的地理表象,尽管看起来似乎不具备什么美感,但是具有极重要的记录意义,在往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其价值的所在,而胶片与机器的损耗,相对于机遇与耗费的时间而言,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多拍拍到此一游又何妨
5000米以上唯一的植被——柔籽草
柔籽草根系极其发达,说是草,实际上硬的象个大土块
探头探脑的藏羚羊群,通常公羊不怎么怕人,但凡水草丰盛的地方,一天内见到数十群上千只不是什么难事
邂逅野牦牛得绕着走(中间的黑点),六驱卡车都让它三分,据说顶翻陆巡是常事
阿尔金山下的狐狸木乃伊
高原生物链的最低层阶级——鼠兔
荒原中的狼,尽管曾经在秦岭一臂之遥接触羚牛,但估计只有这种地方,才能有机会用小广角镜打狼
狼与人的目光交流,大部分情况下,它们都是极其狡诈的精灵,习惯孤傲的站在不远的山崖上,冷冷的看你经过,当发现你的目光在注视它后,再一声不响的转身走开
可可西里星罗棋布分布有数千个湖泊,形态各不相同
湖水退去后留下的冰凌
好玩的盐诏,冬季枯水期露出湖心的小岛
不同颜色的水体
夕阳下的蔚蓝海子
褶皱的山体
夕阳下的草甸
河流密集的冰原
冰川——众神的宫殿
宫殿内景,阳光下冰块碎裂声此起彼伏,在宫殿里拍照片还是挺恐怖的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4-3 21:17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2
阅读权限
人像摄影
发表于 2008-4-3 21:18:05
弓虽巾占西丁页!!! 女
〓★ 『冰摄影』顾客交流群:118283998!★〓 ——时尚 专业 高品质 上图就是硬道理 拍砖才是亲兄弟 TEL:
18955698455 551277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4-3 21:25:42
红色的鹰嘴火山,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
红色的鹰嘴火山,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
走近鹰嘴火山
山顶天外来物一样的石柱,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鹰巢
火山的确是个好东西,什么宝贝都能喷出来,山坡下遍地玛瑙绝非夸张,当然要找到好质地的也不那么容易
这种形态的火山石,如果运气和眼力够好,敲开能找到红宝石与绿宝石,当然通常都只笔尖大小……….
鹰嘴火山的背面,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起来都象一只巧夺天工的大鹰
袖珍的尖子火山残骸
爬上山顶居然也是个大鹰巢(中间蜂窝状物体),主人不在家,岩壁下藏羚羊等尸骨无数
一座比较正统的火山,看帽子就知道
烧黑坍塌的山体
火山口现在已是个冰湖
一半是雪山,一半是火焰,黑石北火山群落,可能是国内已知最年轻的死火山,黑色的火山灰遍布方圆数十公里,可以想见喷发时的猛烈
壮观的火山石林
恐怖的黑色大地,背景为火山残骸
破碎的火山口,长城般的石墙绵延数公里
登高而往,恍惚处身魔幻世界
新藏公路上的幻觉
本帖最后由 汉青 于 2008-4-3 21:28 编辑
阻挡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09-11-25
阅读权限
E网新星, 积分 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8 积分
发表于 2008-4-4 11:51:31
圣地~~~~~
很壮观~~~
前途就是前面的路~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8-1
阅读权限
E网明星, 积分 11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98 积分
发表于 2008-4-16 22:42:38
第六章——遥望青色的山岗
可可西里,蒙语称该地区为“阿钦公加”,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岗”,另有一说为“美丽的少女”(以发音不同而异),不过我个人的想象力怎么也没法把这地方和少女联系到一起,还是“山岗”这么低调的词好了,从理论上说,这里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不过随着牧业及矿业的逐渐侵占,保护前景似乎也不容乐观,沿途尽管并没有见到什么盗猎分子(准确的说是人都没见到,总体而言最近两年打击盗猎成果不错,而且这个季节盗猎的也懒得来,通常四五月间较多),各种野生动物貌似也优哉游哉,种群数量恢复十分乐观,但偶尔可见的废弃油桶、酒瓶、营地设备以及挖车痕迹,联系起不断上涨的矿物资源价格,预示着这里的平静已在逐渐被打破。自1987年中科院可可西里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以来,时光已静静流逝20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也走过12年的历程,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地质地貌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因此,本年度的科考目的主要有:1) 研究青藏高原陆内俯冲与造山作用,高原的抬升历史;2) 采集和建立可可西里地区的种质资源;3) 揭示该区15年来生态与环境变化趋势及高原对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4)研究可可西里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关系。当然具体的研究过程对于我这样的外行简直是盲人摸象,最多也就是看个热闹,每天跟着科学家出去转悠,总结下需要带的装备倒是必要的。
首先,可以列入我此行最遗憾装备的是——地质锤,武装到了牙齿,怎么就没想起来带这玩意呢?(经验啊经验,居家旅行杀人越货必备!),这回跟随科考等于是上了地理速成班,各种石头拣了一口袋,实战比课本上好玩的多,科学家人手一把,见到“可疑”的石头就随手敲开,成因、结构、研究价值娓娓道来,当然我个人还有个比较庸俗的念头,总想拣着大个的石榴石或狗头金(从理论上讲,火山喷发物里出现金刚石也是有可能的哦~~),蹭了专家的锤子才发现,这玩意也还真有好坏之分,国产地质锤的手感、力道、耐用程度还真是比洋牌子差不少,举个例子,同样敲开一块石头,只要掌握发力诀窍,美产ESTWING的出力要小很多,还不震手,锤子重量也轻很多,这之中既有设计的原因,也有材料的原因,尽管价格差距也悬殊,但基础工业差距可见一斑。
美产ESTWING地质锤
国产地质锤
GPS早已不是个神秘的东西,因此车载的手持的队伍里有很多台,但路遥知马力,有些东西不拉出去溜一圈还真不知道好坏,首先出局的是一台车载GPS,按照常理,它老老实实呆车里不担心风吹日晒还有暖气吹能长腿跑了不成,只是没想到卡车太颠簸,驾驶室里人与装备齐飞,横空出来一小包将GPS电源插头砸了个稀巴烂,这玩意又不能换电池,可见长期野外使用,皮实与方便后勤管理为第一要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麦哲伦探险家500,起初还像模像样装了个车载支架,后来觉得用起来麻烦干脆就直接丢在风挡前随它蹦达,于是它就这么一路随车轮起伏蹦达碰撞了少说几十万次,除了按键接触不良的老毛病,还真的什么问题都没有,第二个回合是电池考验,大家都知道,现代电子元件,低温的可靠性通常都问题不大,关键是电池,这里面又数锂电池低温表现最佳,因此使用锂电池的麦哲伦探险家又占了上风,1400MAH的电池,尽量减少背光亮度,低温下顶上十几个小时很轻松,别的使用AA电池的就比较麻烦,更换比较频繁,当然AA电池的好处是比较容易买到,但在这里没法体现出优势。硬件这里比较了,接下来得说软件,这次最让我吃惊的是,GPS里装的全国基础交通信息图里,可可西里地区无人区里“道路”竟然四通八达,实践下来还真的完全可行,当然道路是没有的,估计是当年测绘人员一路摸索开过的记录数据,尽管由于岁月变迁具体路辙已有所变化,但大体的行进路线还是很精确的,不得不对测绘行业的前辈们佩服一下先,当然科考并不是按部就班轧马路,很多需要考察的地方可以说是100%的处女地,这个时候就需要地图来发挥作用了,能有最新的1/50000的国家基础地理数字信息库当然最好了,但是咱没有,花钱也买不到,科学家带的是1/100000的地质图,和等高线图很类似,但是多了很多地质信息,不够精确倒也不碍事,毕竟是21世纪,还有别的办法,无敌的GOOGLE EARTH和网上下载的美国航天局SRTM数据便派上用场了,前者比较直观,后者可以转化计算为等高线图,再与普通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库相结合使用,强强联手,通过Global Ma er与Ozi软件与GPS搭配,真正是无往不利了!当然,笔记本就少不了。
车头的麦哲伦探险家500,车载支架还没拆
SRTM数据自制等高线图
笔记本,既然有配合GPS使用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它,那么它也得经受住考验先,众所周知,传统硬盘在高海拔使用时,由于低气压可能造成磁头不稳定,对数据读取的可靠性是个考验,前两年科考中已出现过若干起类似“事故”,开不了机或者数据损坏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甚至还有IPOD罢工),相对而言,低温下某些液晶屏花屏倒算可以忍受的缺陷了。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我得准备一款使用闪存硬盘或固态硬盘,体积与重量尽可能小巧,还不能牺牲硬件性能的本本,这样的本子当然非UMPC莫属,出于性能与工业设计美学的考虑,我使用的是SONY UX18,它具备以上所有要求,重量500克不到,推拉设计,只比巴掌略大,512M内存,1.2G主频,16G闪存硬盘,以及分辨率达1024X600的4.5英寸高清液晶屏,总之除了价格太贵,待机时间勉强够用的缺陷,别的还真找不出什么缺点了。由于个头小巧,UX18此行充分发挥了机动性的优势,无论是在飞驰的卡车上导航,还是埋头在被窝里看片,都可谓得心应手,而且从不担心会出故障,尽管风沙把商标都给磨花了,机器本身还是可靠如常。
足够小巧的UX18
UX18上网
UX18表现虽神勇,但原始的纸和笔仍不可少,毕竟方便啊,采购的物资,当天的计划,路线的安排,注意的事项,尽管龙飞凤舞,但烂笔头胜过好记性,原则上讲小本子+圆珠笔可能一块钱就能搞定,但本着精益求精,完美至上的思想,我还是不必要的奢侈了一把——Moleskin笔记本+太空笔,前者故事多多,但确实精干好用,样子好手感好,而且和我的UX18一样面积,后者没觉着有啥特别,不用也罢,最遗憾的是本人字太丑,实在对不住它们啊………..
Moleskin笔记本和太空笔
GPS和笔记本,只是告诉自己在哪里,并不能告诉别人你在哪里,这么大的团队出动,有个三长两短什么的,及时通信联络也很重要,当然海事卫星***可以简单搞定,但毕竟我们生活在21世纪嘛,有更好的技术干吗不用呢,这里介绍一下IPSTAR,该系统原理是使用一台直径1.8米的锅型天线,采用频率复用和类似移动通信的蜂窝波束技术,接受IPSTAR卫星传送的实时数据,使用起来只需根据所处地点位置计算相对卫星位置,将锅调整俯仰与方位角,通常接收速度能达到一百多K/秒(比城市里CDMA上网实际还快多了去),而且可以同时接入普通***使用,的确是多快好省,实用中发现除了某些环境限制外(发射角遮挡),基本传输速度都很稳定,只是调整过程比较麻烦,由于锅本身重量不大,因此日后若还有机会,不妨考虑架设在皮卡上使用,装设电动调节机构,那时候可真就指哪打哪了。
装设卫星天线
工作原理
架设完毕的天线
可以使用普通***
至于近距离通信,这次赞助商提供了一批摩托罗拉GP328手台,很遗憾没有配备大功率车台,因此GP328承担了所有联络重任,客观的说,这个5W的30兆频段短波调频军标机器本身还是很好用很皮实的,相对紧凑轻巧,可靠性很高,待机时间也尚可,通话质量达到了相当水准,还有个咱用不上的防爆功能(静电屏蔽),装设车载天线后,某次开阔地通信甚至意外的达到了近30公里之遥(额滴神啊!),本来这个家伙是非常强大的,但是一些做工与设计均很糟糕的小附件破坏了我对它的好印象——车载天线接头容易拉脱,腰带背卡几乎没有人能完全卡上,充电器过于脆弱,稍微一碰就接触不良无法充电,可惜了一款好机器,可谓细节决定成败。
MOTO GP328手台
装备总结到此完毕,尽管有些朋友对科考的目的、动机或成效可能会有怀疑,毕竟咱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仰真空,谁都不知道该为谁而奋斗的“浮躁期”,一个上至政府,下至布衣,全民缺乏公信力的年代,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用我的亲见和所闻来告诉自己,这个时代,还是有着这样一个群体,凭着纯粹的热情,有着自己的理想,在踏踏实实的努力做事,尽管所从事的职业与学科不能一夜成名,难以平步青云,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未来数年或数十年间也未必能迅速带来丰厚的收益,给你看的见摸的着的回报,但是,一个严谨的学科需要这样的基础,一个强大的国家更需要这样的根基,基础性研究,从来就是立国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捷径通向罗马!当然,对于媒体的一些不负责任的夸张、渲染与哗众取宠,只能当作CNN,大家娱乐一下博个开心就可以鸟~~~~
采集水样
采集岩样
采集土样
采集冰样
检查狗熊残骸
最后延伸一下,口水一下有关大型团队装备的组织与准备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点可不比平时出游前提个塑料袋逛逛超市就能解决,路线安排、物资的种类、数量与细节,人员的分工与合作,相关单位与部门的协调,赞助商与媒体的要求,纷繁浩杂,通常提前几个月就要必须着手开展,当然如今有了网络的帮助,很多筹划过程要告效率一些,以本次活动为例,一些赞助装备及不方便在乌鲁木齐采购的装备,提前很多天便要求发送至乌鲁木齐指定地点,其中对讲机在中铁快运“失而复得”还闹了点故事,在拉萨包租的车辆由一名志愿者带队至乌鲁木齐集结,一辆中科院的东风卡车由志愿者接车从湖北赶赴新疆,从10月10日起其他志愿者基本集结到位,在乌鲁木齐紧张工作五天才基本完成所有物资准备及车辆保养等工作,最后从乌鲁木齐到且末的沿途,还有不断的修整与补充,甚至还包括了交通事故的处理,总之得益于主办方及志愿队长的丰富组织工作经验与强大领导能力,整个筹备工作才显得有始有终,忙而不乱,总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装备硬件问题,而是对整个团队工作能力及人员素质的综合检验,从这个角度来说,类似部队作风的执行力与管理方式倒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习惯称其为“科考军队”的原因,这是一个男人该来的地方,锻炼的不只是身体,开拓的不止是眼界,更应学会忍耐、服从、付出与协作,施展技能与头脑,是一个体现你自身能力、价值与抱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