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永恒之塔,2010年10月19号十三区新服,黑暗使者,有没有天族的工会,或是家族啊,我想找人一起玩。老玩家
悬赏分:20
提问时间:2010-10-13 00:02
提问者:
我的QQ是。。867772338
推荐***
我也想去,天族,我会挂的,不会手动是肯定的,然后你可以找人一起玩,别找什么工会 家族的,玩游戏就好好玩自己的,干嘛去家族给人当小弟哈。
回答时间:2010-10-13 08:28
回答者:
采纳率:20%
擅长领域: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0-11-9
2010-3-29
2010-12-23
2010-8-24
2010-2-1
查看同主题问题:
其他回答
留守巅服 巅服是永恒的底线盾牌。
回答者:
2010-10-13 21:47
我去 不过一个人!
349747596!
回答者:
热心网友
2010-10-13 22:37
深谷腾龙-黑暗使者
公会:龙战丶军团
YY:109305
QQ:10135244(老群已满 请进新群!)
我们不喜欢约束~!
但我们热衷于游戏!
军团主打要塞!
也有相应管理,建设和组织各种FB固定队伍!
加入我们吧,
让我们一起在有限的时间里,
完成这份共同追求的无限快乐!
军团诚邀有雄心壮志的玩家 一起共商大事!
回答者:
2010-10-14 14:34
十三区新区玩魔族的加QQ14819878 YY20103091(暂定)
回答者:
2010-10-14 19:31
想是想玩 就是没有时间
回答者:
热心网友
2010-10-15 13:39
十三区新F 黑暗使者
丨隐龙丿弑天丨
欢迎大家入驻。
y:6060168
QQ群:93700912
招募各团团长。指挥打BOSS。精英人员
哥玩兄弟情。来素质人员一起发展
让我们团体一起。团体魔族。
前期主打魔族BOSS搞好兄弟们自身装备。后期主打要塞
回答者:
2010-10-16 15:01
分享到:
推广链接
用户名: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2011 Baidu我只是世间无数沸沸扬扬随风奔流的微尘中的一粒,但非常渴望能舞动自己的精彩人生。 虽然人生正值青春阶段,却已经历了酸甜苦辣,几起几伏。 爱历史、爱艺术、爱文学和影视、爱听音乐和旅游、爱锻炼身体但喜欢安静! 最成功的事情: A 征服极落后的英语,由倒数到全校竞赛第一名, B 以专业和文化双双第一的成绩考上广美版画系。 最失败的事情:A 大学学业上的迷茫困顿, B 对感情的过错和无知。 本是天地间一粒平凡的尘土,平庸,卑微,毫不起眼,但决定同命运战斗,便不再平凡!
( Sun, 16 Mar 2008 13:26:39 +0800 )
Description: 真的认为这是奇特的缘分,我很喜欢这个兄弟,他是我的大学同学陈晓明,2001年8月30日大学新生报到的时候一个很孩子气的男生排在我后面,不时的跟他朋友们聊天谈笑,突然他说到自己是版画系印刷专业的,这就是我的专业,于是我主动向他搭话了……这样,他成为我来广州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新同学,没想到我们以后关系越来越好成了好朋友,在班上我们一直是最信任和谈得来的朋友。我常常用广东话“爱”称他为小明或者明爷。 为什么说实在有缘分呢?除了上面的事情,我再告诉你这些你就明白了:我中学时候暗恋一个女孩子好几年,第一个进入我心里的女孩,她9月10日的生日,我后来得知而且完全没想到他也是这个日子生日。更奇特的是后来我有缘分认识和恋爱多年的女朋友名字也叫晓明,只是不同姓。直到现在我开了博客,网址公布在QQ后他又是第一个光临我博客的捧场者,(而我并没提示过他我开博客了,欢迎光临,是他天涯海角心里一直有我这个兄弟)。事后我一个人想起这些巧合的时候,真是感概万千,毕竟这一切都是我无法设计和料想过的,真的认为自己跟明缘分不浅,所以我们一辈子都会是朋友,至少我期愿如此!
( Wed, 5 Mar 2008 14:21:24 +0800 )
Description: 虽然我出生在1982年12月,但是谁也不知道我会在哪年去世。从小我就是个有些偏激的人,我有很多优点,也有些明显的缺点,有朋友评价过我:“不能成为出色的成功者就会成为可怜的失败者,你的性格和特点决定了你过不了顺畅而平凡的生活,走不了大部分人习惯的轨迹。” 回忆起来,确实如此!我小时候就希望自己能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也许这根源于家庭关系一直不太平,父母教育方式过偏激。我大学之前在家里没大声出过气,家教非常压抑和严厉,而且父母很喜欢控制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甚至多次想跳楼自杀(因为我当时不理解,不太能承受)。当然我并不认为父母给予我的成长环境和教育不好(至少现在我认为经历责难和严厉其实也是一种幸运),这使我长大后对很感兴趣或者很在乎人和事能超强的认真和专注。所以我认为他们的严厉以及给我心理的痛苦,使我形成了现在特别的性格(至少他们是希望督促我成为杰出的人),我向来认为性格不存在好和不好,只存在一件事情:“我应该利用我的性格和相关的优点,开创适合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任何性格和特点的人,合适的发挥才是最好的。 我成功过也失败过,具体来说,到目前为止我的失败感多余成功感。但只要生活着,我就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充满期待和信心,我知道人生的路途非常漫长,有很多酸甜苦辣,这过程就比如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次马拉松运动。只有苦难和失败才能铺就走向辉煌的道路。我永远坚信自己! 我的格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 ----每个普通人都该把握自己,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和别人比赛!为自己的生命奋斗!打造快乐潇洒人生。 人生在世也象竞赛,有时难免互相比较。但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不去比较他人,专走好自己的路,完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如果做到了,自然即使别人要跟你比,你也不会比他们差),辉煌时候不骄,底端时候不馁,不浮不燥! 寻找榜样如马云、史玉柱、雷军、牛根生、李阳、一休……等人。 如果把自己看成十六岁的人,那么现在我已经大学毕业,已经吃过非常多的苦楚,已经经历了感情的失败和折磨,已经看明白了很多社会上的道理,已经懂得了很多为人办事的规矩,已经有了非常多坚韧和抗压的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的财富和我的优势。那么跟那些伟大的人们相比,在他们十六岁的时候谁会比现在的我更出色呢?显然没人比得上我,我有足够的优势。那么我的人生会比他们差么?显然我也一定可以创造出色和成功的人生……现在,只要看未来了,大概我会活到八十岁(实龄90岁),我还有六十四年时间。这样我心态就会不那么急噪了,也会更自信更勇敢了。我要有更耐心、恒心、毅力来面对未来的日子。 好了!记住:我今年十六岁,所有的事业和生活以及理想都可以从这个来出发和行使。
( Wed, 27 Feb 2008 21:51:12 +0800 )
Description:
今天是2007年高考结束的日子,今年也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30周年的纪念。回想30年前恢复高考那段时光,真是感慨万千,思绪良多。30年前的恢复高考,虽然只是文革10年后的一条新政策,可那却是后来改变了多少千万人命运的人生转折点啊!在中国,高考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在那个年代真的是千真万确的。
1977年的时候,我应该上高三,却被下放到四川的农村插队,处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当时的条件相当苦,每天劳动一整天却只能挣两毛钱,四川农村的农活一年四季都十分繁忙,插秧、收水稻、种玉米、割麦子、挑大粪、交公粮、修果树、种西瓜等,几乎没有没干过的农活。我住的是一间像猪圈的小破屋,喝的是生井水,冬天冻了就喝辣椒水取暖,夏天蚊虫在身上叮咬了几百个红疱。每天忙完农活只有用每月配给的半斤煤油点灯来看书。除了看一些文学书籍,也回城里找朋友借一些其他的书来读。那时候,看书如饥似渴,但凡有纸张粘有文字的东西,就一定要找来翻来覆去的读好几遍。
除了不断地看书,我还自费订了几份报纸,其中有《参考消息》。不过,拿报纸得走五里路去公社取,于是我就每隔几天取一次。当时看报,特别是看《参考消息》,再加上每天听收音机,成了我获得外界信息的唯一来源。每天分析这些新闻消息,当时“知识越多越反动”和“读书无用论”思想还有很大市场,但我敏锐地发现许多政治词汇在开始发生变化,报刊上的字里行间散发着春天解冻的气息。
1977年10月12日晚,我干完农活刚回,我小茅屋里公社广播站每家每户都有的大喇叭突然传来消息,国务院发出通知,恢复在十年动乱中被中止的高考制度,通过考试招收高校学生。招生原则为: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这样就意味着要取消“文革”中通过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陋习,因为这种制度弊病太多,有而且学生质量根本无法保障,还助长了走后门、弄虚作假、讲关系等不良风气。这种推荐制度所规定的知识青年必须经过在农村两年劳动才有资格上大学的做法终于寿终正寝了。当时我在农村正好待了一年多,也有资格参加高考。不过原来的高考制度已停止了10年,这10年中积累下来的精英都有资格参加高考,包括“老三届”。那个时候,全国仅“知青”就有1000万人,另有600万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大批的回城青年和城镇工矿企业青年。一支十分庞大的队伍在等待着参加考试;而这一年全国高校只能招收20几万人,结果全国有十年漏网没有机会高考的570万考生参加考试,可见竞争相当激烈。
从公布招生简章到正式考试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具体考试日期定在1977年的12月10日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个人即要复习迎考,又要想清楚究竟考什么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我先是准备考理工科,但复习一段时间后发现我的效果总不如我的弟弟好(他那一年也参加高考),于是离考试还有20多天时,我决定改考外语,属文科类。我急忙把以前学的外语广播教材翻出来,又穷搜中学的有关文科教材以进行最后的冲刺。好在我文科方面底子还比较好,复习起来还是很快的。
1977年l2月是一个难忘的月份。我骑车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行了三十多里来到镇上,寄宿在一个朋友家里,开始了三天紧张的考试。那几天每天都复习得很晚,甚至到临进考场前一分钟还在看书。时间一到,把书包往外一放,拿一支笔就进考场了。就这样,一连三天考下来,人都要考焦了。除了数学感觉非常差外,其余的似乎都还可以。
考完后没多久,老乡突然来通知,需要赶30里路去镇上等候有无体检通知。结果,赶快爬了个拖拉机,赶到镇上。当时,每一个人都好像是在等着命运的宣判似的。只要上了体检名单,希望就大了。宣布下来,开始说没有,后来又说有,命运好像在开玩笑。不管有没有,我觉得需要马上赶60里路去县上的医院体检。于是我借了辆自行车。匆匆忙忙地又赶到县上医院,临近体检时,我挺紧张,听说一紧张就会血压高,于是就有人建议多喝凉水或醋,说这能降血压,为此我悄悄地打开县医院自来水龙头大口大口灌了一肚子凉水,还喝了半瓶醋。
体检完以后,本以为没事了,可以等通知了,但高考还没有完。不久又通知考外语院校的要去成都口试。于是又赶紧排队买了张大巴票赶回成都。口试设在一个中学内,到了现场,操场上黑压压的一片,一个个都在叽里呱啦地讲外语,顿时把我吓了一跳,心想,这下完了。因为我以前虽学了不少外语,但一直没什么机会讲,口语根本就不能提高。好在我进了考场很镇静,老师先叫我读一篇中文,又读一篇英文,再用英文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口语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要看你的口齿是否伶俐、发音是否准确。后来进了大学我才知道我的口语还算是考得好的。
不过,考完了口语还不算完,还得看能否正式录取。一段时间后,别人都纷纷得到了通知,我弟弟也拿到了;我觉得我复习的时间太短,今年肯定没戏,只有发奋苦读,来年再考了。突然有一天,我父母的单位上接到“招生办”的一个***,说外语学院的老师还需要我去面试一次,于是在父亲的陪同下,我又去见了外语学院来的老师。结果,面试完了还去一家医院重新量了血压。当时血压还是有点高,但医生手下留情了。
终于,全部的考试、体检、口试和面试都完了,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等候邮递员。邮递员似乎成了命运的使者,不,人生的主宰。最后,一封印有“广州外国语学院”的信函寄到了我家。拆开一看,我被录取了。当时,我感到邮递员几乎成了最可爱的人。顿时,我抄上我家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成都的大街上狂奔起来。刹那间,楼房也不那么灰暗了,街道也变得明亮起来,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生机。新生活的入场卷拿到手了,一下就从全国几千万的10年中没有机会考试的人群中,从全国570万的考生中,一跃冲刺到77年文革后第一批考上的27万大学生中的一员,人生新的地平线呈现出来,新的起跑开始了!
和我中学同届的本班50多名同学,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全年级800多名毕业生,考上的也仅数名而已。这是“知识无用论”、“读书无用论”年代的结果。反过来,一个人只要有眼光,相信明天会更好,并时刻为之准备着、奋发着,功夫最终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
广州外院那一年在四川全省招收了5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报考广外是因为我有一个舅舅在广州,另外我觉得广州是中国最前沿的开放城市,还有著名的广交会。就这样,我成了广州外语学院英语系77级学生。
拿到录取通知书,我又坐上了回农村的汽车。此次回去,与一年半以前乘大卡车前往插队落户在心情上自然是判若云泥,想的都同样多,甚至更多。也使我想起了在农村度过的一年半艰苦岁月已成昨日,大学生活的新的一页正等着我去打开,二者的反差如此强烈,而转变的契机似乎只发生在一瞬之间,人生是多么地不可捉摸呀。抚今思昔,我更有理由确信,命运虽然无法预知,但“智慧可以战胜命运,在人们的思考范围内人是自由的”。
命运也不是机遇,而是一种选择。命运从来都不是一种可以等到的东西,而是一件需要去完成的事情。我从小就选择了刻苦读书这个命运,最终我做成了上大学这件事情。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虽然它的到来有机遇的成分,但偶然中蕴涵着必然,最终我把握住了。我同时想到许许多多在我之前已下乡插队五年或八年的那些知青,他们的青春和学习的黄金时代就这样被无声无息消耗掉了。
我也在想人生机遇和养兵千日的关系。如果没有“四人帮”的灭亡、***的复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局面,殊不知还有多少人的青青年华会被葬送掉。但另一方面,如果机遇来了,你没有很好的素质和日积月累、养精蓄锐的才华,再好的机遇你也抓不住,也是白搭。如果你相信机遇并永不泄气,也相信时刻准备着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那么长风破浪终有时。
人一生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棋,一步或几步走错了,就可能全盘皆输。对一个青年来说,上大学是很关键的一步棋。在大学期间,一个人将被塑造成形,将确立自己今后人生发展的基本方向。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对教育的依赖。青年受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发展教育又培养更多的青年,这样的良性循环,才会使人与社会相得益彰、日新月异。在这个意义上,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幸。 终于,我离开了插队一年半的农村。手续非常简单,不到一个钟头就把户口关系转了,就像当年从中学把户口转到农村一样。命运就是这样地离奇,一会把你抛到谷底,一会又把你抛向浪尖。
知青生活给我留下了感情复杂的记忆:自己曾经住过的小茅屋;走过无数遍的乡间小路;那些撒在田间地头的无数汗水、泪水,还有和农民结下的朴实的友情,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很多年后,有一次从加拿大回来,我还重回当年下乡的地方看望当年熟悉的乡亲们。我曾住过的小茅屋还在。现在想起来,农村的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又砥砺了我的意志,锤炼了我的性格,学到了在城市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不向命运屈服,勇于奋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而当时在中国农村的最底层,能在10年后恢复高考两个月内考上第一批77级大学生,也许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体现。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只有遍尝艰辛才能真正造就一种不轻易屈服逆境的性格,而性格就是命运。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我感谢这一段经历。它使我更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理解社会;同时也更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我觉得青年人适当的劳动和锻炼还是可行的,但一定不能不给人以希望,让人觉得前途遥遥无期,看不见尽头。这样不仅扼杀了个人命运,同时也阻止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人才的浪费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最大灾难。
在农村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深刻地理解了一个简单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在逆境中永不言放弃。身处逆境,一定要像贝多芬所说的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之抗争,发奋图强。命运总会青睐那些奋力拼搏的人。随着77级、78级高考的恢复,历时十年的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终于结束了。我们这最后一批知青的生活也随之成为历史,成了一名77级的大学生,这个有特殊历史符号意义的一代人。
"一个人只要有眼光,相信明天会更好,并时刻为之准备着、奋发着,功夫最终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
这话很有道理。 一阵《财经文摘》杂志的“图书栏目”就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进行了书面采访。现和新浪博友一同分享问答。 1.能称自己是一个爱书之人吗?阅读中的哪些精彩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
我是一个爱书的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中,阅读排在第一位。
喜欢读原版书,最近我喜欢读的一本新书,是约翰
纳斯比特的新著《定见》,英文是《Mind Set》。最近,我们还邀请了纳斯比特来专门为我们的商界名家午餐会作一个主题讲演。纳斯比特是当年《大趋势》一书的作者,可以说他和《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一起,差不多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实际上,人生的把握就是趋势的把握,所谓中国人讲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也。我相信他的新书《定见》也会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另外,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本书是《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这本书是在国外看的,被誉为找工作者的圣经。当年在国外留学后,为了找工作,发现这本书,还花了三个月时间来专门实践这本书,结果找了个好工作。现在,这本书有了中文版,所以经常向人推荐。 2.阅读对您生活、工作的帮助和启迪。 无论何时,书都是人的精神食粮。而这个精神食粮在人的困难时期,作用尤其明显。下乡的那段经历在我的人生中是很重要的一笔,就在那段时间,我感受到了书的力量。
17岁时,我下放到农村,四处秘密地找书看。我读了高尔基和伏尼契的作品,感觉他们就在不远的地方招手,告诉我“知识才能改变人生”、“苦难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明天过后,会有彩虹”。那时看过不少介绍自学成才的书,所以时常告诫自己一定不能放弃,要坚持学习下去,哪怕不能上大学,也要自学成才。当时还制订了详细的自学计划,每天晚上最晚关掉油灯,早上最早起床。读书的时候,如果是夏天,会有蚊虫叮咬,为了能坚持读书,就想了一个笨方法——多穿衣服,每次都搞得大汗淋漓。而取书和换书的地方则在20里山路以外的城里,每次走在那崎岖的山路上,心里都充满了希望。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要离开那这个穷乡僻壤,成就书中的理想。其实在那个时间里,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事业的方向在哪里。但是有一种感觉在左右着我,“人的一生肯定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否则枉为人过一生。”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考上了大学,成了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
在大学里,我学的是英美语言文学专业,自然对国外文学比较注重。那时我经常如痴如醉地饱览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从古希腊罗马文学到中世纪文学,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到十七、八世纪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文学,以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些浩瀚的文学作品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学校选学了不少英国文学作品,最初是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然后是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而文艺复兴以来影响最大的作家则属莎士比亚。直至今日,莎翁的戏剧仍盛演不衰。《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李尔王》……莎士比亚诸多的戏剧充分显示了他作为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的光辉。除了大读特读莎士比亚外,我还读了其他许多英国文学家的作品,包括拜伦、雪莱、济慈的诗歌,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等等。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都给予了我深深的营养,都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当然,给我印象很深的还有如培根的《论读书》。他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除了看文学性书籍和学习性书籍,当时还收听BBC、VOA,阅读《参考消息》。
回想成长的历程,处处散发着不可抗拒的书香。 3.您最近在阅读什么书,最希望推荐哪些书? 最近读的书:《世界是平的》
《财富的革命》
《全球新舞台》 《定见》 推荐的图书: 《中国通史》 《全球通史》 《中国哲学史》 《万历十五年》 《论语》 《古文观止》 《千家诗》 《人间词话》 《三国演义》 《曾国藩家书》 《家》 《围城》 《沙士比亚戏剧集》 《少年维特的烦恼》 《红与黑》 《牛虻》 《红翰·克利斯朵夫》 《安娜·卡列尼娜》 《我的大学》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百年孤独》 《柏拉图对话集》 《爱弥儿》 《人性的弱点》 《弗洛依德》 《国富论》 《物种起源》 《艺术哲学》 《美的历程》 《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 《文明的冲突》 《历史的终结》
《大趋势-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十个新趋向》
《第三次浪潮》
《高效率人的七个习惯》
《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
《执行》 4.你对“世界读书日”期间,我们国家号召的全民阅读运动的看法。
当今社会养成阅读习惯的人越来越少。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国民有阅读习惯的人只有5%。在读书指数较高的上海市,人均年读书也只有6-10册,而犹太人年均读书达64本。国人读书量的减少和部分人常年不读书的现状着实令人忧虑。
在国外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前后,图书馆、媒体、出版商、学校、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会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赠书、读书等活动紧紧围绕着阅读这一主题,这一天是全民阅读的欢乐节庆。说的人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期盼阅读春天的来临。读书是个人的行为,也是整个人类的行为。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即意味着明天,意味着希望:个人没有知识人生将会暗淡无光,人类没有知识社会将无希望。读书是创新的基础。一个不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一个创造力贫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网络时代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是信息爆炸,垃圾信息泛滥。与网络海量信息相比,经过精心编辑的书刊是人们获取精品知识和高价值信息的最佳载体,阅读更是提高自身素质开阔视野的捷径。通过过好世界读书日,可以引导和激发人们的读书积极性,把那些整天沉迷于饭桌、牌桌、歌舞厅以及网络聊天的人拉回书桌,逐步在全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形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和浓厚氛围。
( Wed, 27 Feb 2008 15:49:15 +0800 )
Description: 01.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02.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03.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04.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05.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06.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07.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08.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09.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10.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11.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12.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13.青春一经典当即永不再赎。
14.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15.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16.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17.当一个人真正觉悟的一刻,他放弃追寻外在世界的财富,而开始追寻他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18.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9.不论你在什麽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後就不要停止。
20.不论你在什麽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後就不要悔恨。
21.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2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23.『不可能』只存在於蠢人的字典里。
24.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25.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於家。
2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27.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28.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29.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30.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
31.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32.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33.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34.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35.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36.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37.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
38.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
39.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
40.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麽也请你拥抱黑夜。
41.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
42.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43.当你能飞的时候就不要放弃飞。
44.当你能梦的时候就不要放弃梦。
45.当你能爱的时候就不要放弃爱。
46.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47.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48.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49.快乐要懂得分享,才能加倍的快乐。
50.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51.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52.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53.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54.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55.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56.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57.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著。
58.所有欺骗中,自欺是最为严重的。
59.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60.把你的脸迎向阳光,那就不会有阴影。
61.经验是由痛苦中粹取出来的。
62.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
63.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
64.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65.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66.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机会。
67.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暇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
68.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69.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
70.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71.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72.要克服生活的焦虑和沮丧,得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73.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
74.孤单寂寞与被遗弃感是最可怕的贫穷。
75.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76.漫无目的的生活就像出海航行而没有指南针。
77.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78.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79.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80.学做任何事得按部就班,急不得。
( Wed, 27 Feb 2008 15:02:39 +0800 )
Description:
(当代留学生领袖)
这两天看到新浪博客教育频道在谈论留学经历的专题后,自己不禁有很多感想。经历很多事情后,人会发现最经不起计算的恐怕是时间。掐指一算,自己离开中国赴北美留学距今已经二十年有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有一百多万学子留学海外,我不过是莘莘学子其中之一,然而,在外留学那几年的经历对我个人来说却是百分之百,成为个人生涯难以遗忘的浓墨重彩带的一笔。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出国前我已经做好了艰辛奋斗的准备,但我在内心坚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国人属于中国,中国人也属于世界。对这一点,我在出国前夕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思考,也成为我毅然选择留学的直接动因。
如今,留学的日子甚至出国那天的场景依然能在我脑中重现。1984年的7月,北京到加拿大还没有直航飞机,不像今天,加航每天有班机直飞加拿大。我首先搭乘中国民航飞机飞越太平洋到旧金山,再横跨北美大陆到纽约,然后从纽约转机到多伦多,这才来到以风景迷人著称的枫叶之国。
初到北美(包括在纽约转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节奏一下子快了许多。一切都是那么高效率地运转着,就连出租车的速度,街上行人的步法也比国内快许多。人们忙忙碌碌都在干自己的事,很少看见游手好闲者。再有就是所谓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这从我一下飞机,开始自己料理自己的一切时就强烈地感受到了。
在国内时“组织”是真正的,甚至是唯一的主体。个人不须多费脑筋,凡事都找组织,一切都听从组织安排:从小学习有组织给你规定的学校;大学毕业工作,组织给安排了;就连有的恋爱婚姻也由组织上给你决定;结了婚家庭矛盾,组织都要插手调解。似乎缺了组织,每天就不知干什么了。东方的家族、集体观念深入中国人人心,再加之计划经济时代高度一体化的时代经历,让人们从小就很少有自我的感觉,个性的需求。如果自我意识太强,不仅会被别人视为异类,而且自己也会有寸步难行的孤立感。人人都是公家的人,都是集体中的一颗“螺丝钉”。在这样的环境和传统中长大,对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和把握自己的命运是十分不利的。
在国外则完全不同,西方人张扬个性,也尊重“小我”的利益,所以一切都要靠自己。自己选择,自己决定,甚至自我监督。“组织”一下没有了。开始时我不免有一种空荡荡之感:我的大脑意识到了我的自由,但我的身心尚不足以承受这种自由。不过,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一切得从零开始,得从另一个崭新的传统开始;我必须迅速改变自己,否则很难立足于此。出国之前,我已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自然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当一个人在一种单一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生活久了之后,会对周围的很多事习以为常,而不觉得有质疑和探寻的必要。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甚至会认为人生下来就理应是这样的。然而,到了北美,我却会突然发现自己原有的许多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和国外的格格不入。我开始感觉到双方在文化上和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我惊讶:同在一个太阳下面,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却是如此不同!
文化冲击体现在很多方面, 九月份开学以后,印象最深之一是我很快发现,北美是一个重口才的社会。在一个重个人表现和重口才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这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像我们从亚洲或东方国家来的学生在这方面则往往吃亏,其原因一是因为母语不是英语,另一个是被传统的“言多必失”、“沉默是金”所束缚。孔子曾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给所谓“君子”立下的标准。从小教师、家长也向我们灌这样的准则,那就是一个人应该少说多做,甚至应该当一个埋头拉车、一声不吭的老黄牛,总之说得愈少就愈好。而在西方,尤其在北美情况却大异。北美人从小重视口才,社会也更欣赏并承认那些雄辩滔滔的人,沉默寡言之人则很容易被认为是病人,应该赶快去看心理医生。再看看西方的政界领袖,个个都巧舌如簧。刚去加拿大就发现,我们的许多课的学分都与课堂发言和口头交流直接相关。如今想起来,国内后来流行的美国口才专家和讲演大师卡耐基的许多著作,包括前一阵大家注意到成功与“社交商”的紧密关联,都强调了口才和演讲才能的重要性。而二十多年前,刚出过留学的我为此深感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其不同的结果。由于当地本土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中,所以他们天生就特别放得开,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成理,就能得分。我开始上课的时候也比较拘谨,但后来发现若不争着发言,成绩就会受影响,于是只有入乡随俗,逐步修正自己的传统习惯,大胆开口说话,训练自己的演说与表达口才。后来的职业生涯证明,这时的种种训练是我成为国际人道路上关键的一步。
还有就是,北美学术界一点也不欣赏那种深藏不露的人,你有什么观点,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听一听,哪怕你就是重复张三李四刚说过的话,再加上你的评语或见解,也比一点不说要强。在北美读管理和文科,似乎没有什么对与不对的问题,也不存在什么是真理什么不是真理,更不存在什么主义不主义。即便是荒诞不经的问题,老师也允许讨论。关键是如何来组织材料,论证观点。教授不轻易区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更多鼓励的是独创,是言之成理,以理服人。
我记得有一次作业,由于以前在国内学习辩证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就在文章中说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老师看了在这句话旁边批道,凡事可不可以一分为三,一分为四?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思索,不迷信任何权威、不迷信条条本本。学生在这种训练下,大脑是解放的,思想是自由的,任何学术上标新立异都受到鼓励。在国内读书,好像经常都觉得沉默是金,学任何东西都必须“认真”而不强调去探索、反思、批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埋头记笔记,下课便是“消化吸收”。 我深知,在国外的留学生涯因人而异,有人很快如鱼得水,有人却始终压力重重。这取决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和适应能力,也取决于对艰难环境的承受能力。这种艰难往往不全是物质上的,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到了一个新的国家,新的环境,举目无亲:以前家庭、社会和朋友的联系和支持都显得那么遥远。这是一场比意志、比毅力、比承受能力的较量,与其说要战胜周围的环境不如说首先要战胜自己。 后来我听说过不少留学生在国外自杀的事件,死因自然并不单一,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不耐无归属感的折磨。这种无归属感若和生活的压力结合在一起,就更可怕了,而后者同样普遍存在。包括一些学有所成的中国留学生或学者,在找不到工作时也只有依附学术机构打杂,甚至去当廉价劳工,于是博士生洗碗的事早已不是新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连进入当地一般社会都谈不上,更不用说主流社会了。
对种种留学生活的艰辛和压力,即使去之前我做好了相当思想准备。但是仍然有让我倍感孤独和困难难以排解的时候。遇到这种时候我就不断暗示自己:当年那么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18岁的我尚且能够承受,那么,今天的我在思想、意志、经验诸方面较之18岁时早已成熟得无可比拟,难道会惧怕“洋插队”的挑战不成?! 关于已经过去二十余年的留学生活我有太多清晰的记忆,有时自己独处的时候想起来内心充满怀念和难以言传的滋味,酸甜苦辣皆俱。然而,毫无疑问,我的国际化的职业生涯是从留学开始的,这就足以让我对那段时光怀念不已 最近买了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社交商》一书,读完很有意思,早在十年前就看过他的很有影响的成名作《情商》,印象深刻。两本书联系起来,让我想老生常谈一次“智商决定成就是一个神话。” 中国的教育中很重视考试成绩,很看重学生的成绩和智商。实际上,学习成绩和智商只是判断未来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一个方面而已。电影《阿甘正传》的叙述语调平淡不惊却在多年后还长久的感彻人心。阿甘只有75的低智商使他进入小学困难重重,但就是这样一位被认为是低智商的人,后来却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可是,周遭那些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生活得并不成功。长久以来,智商对于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丰富而言,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而这种假设从阿甘身上以及今天的种种研究看来只是一个神话。 在现代社会学方面,所有伟大的成就——不管是牛顿的或是爱因斯坦的、黑森堡 (Heise erg) 的、还是派拉克 (Planck) 的——不能仅被视为纯粹是伟大思想的成果,因为缺乏具有动力的情绪及“富有预感”的感觉或直觉,是绝对无法造就这一切的。也就是说,他们如果只是智商(IQ)高,情商(EQ)、社交商(SQ)、胆商很低的话,很难成就大事。 所谓智商(IQ),就是把握世界(环境和人)的多方面的信息并作出恰当反应,以获得幸福和快乐的能力。以理性和量化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能力,只是人的智力的一个方面,它的有效性有赖于特定的情景。但财富竞争的逻辑下日益单维化的世界要求人的智力也单维化,作为衡量理性化和数量化把握世界效率的智商,成为评判人智力高下的唯一标准。人的智力的其他维度(如情感、社交)被大大忽视了。而忽视情感性智力和社交性智力的结果,是人脑越来越趋向电脑化,人越来越机器人化——拥有高超的智商、在情感和社会交往中的弱智儿。 1995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的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综合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的成果,对“智商的暴政”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那一年他出版了《情商》一书,先是在美国,然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情商对于智商的优越性一时成为时尚话题。他在书里说,人生成就只有20%归诸IQ,80%取决于其他方面,也就是风靡一时的公式:20%智商(IQ) + 80%情商(EQ) =100%成功。而人的七种基本能力(自信、好奇、意图、自制、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合作)都与EQ有关。 从目前现有的资料来看,EQ的确很重要,甚至比IQ更重要。有人说经验与教育对提高IQ效果有限,然而在用心的教导下,EQ确实可通过学习加以改善。 有些人在潜力、学历、机会各方面都相当,后来的际遇却大相径庭,这便很难以IQ来解释。曾有人追踪1940年哈佛95位学生中年的成就(当时能够上长春藤学校的人IQ差异较今日为大),发现以薪水、生产力、职位高低来说,在校考试成绩最高的不见得成就较高,对生活、人际关系、家庭、爱情的满意程度也不是最高的。 十年后,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戈尔曼又写出了新近的《社交商》一书。揭示单维智力(智商)的有限性以及这种单维智力的滥用造成的恶果,展现智力的多维性和完整性,是与《情商》一书一脉相承的主题,但“社交商”的提出视野更为开阔,为人类智力提供了一幅整体的、全景性的图景。 人类大脑的复杂程度在动物世界中独一无二,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也难以计量,同时这两者都在同步进化。大脑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理解和反映他人的反应。社交活动大致可分为:理解他人和表达自我。我们如果准确地了解大脑在这过程中的功能,所谓的社交商的含义也就尽在其中了。 我们在读一首诗时并非只是直接地识字,弗洛斯特也说,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那种东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社交商》中作者告诉我们,人对世界的把握能力和反应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交往能力和对话能力,智商所衡量的那种智力只是这种交往和对话能力相当有限的一部分。如果以这种智力来作为生存的基本技能甚至唯一技能,就如同只以一官而不是五官来感受和把握世界,陷入心理上的残障而不自知。人与世界、与他人的对话决非仅仅是理性的、可编码的对话,比这种对话更能把握来自环境和他人的真实而隐秘的信息,决定人能否与环境和他人和谐相处的,是一种可称为“原对话”的对话。在“大路神经系统”之外,是一套更加精微,当然也更容易被人忽视的神经系统——“小路神经系统”。“大路神经系统”只能把握显性信息,让人对世界和他人进行粗放的反应,而“小路神经系统”却能捕捉到大量隐性的信息,这种信息就类似于我们读诗歌时的“意会”,“功夫在诗外”。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最真实的信息和沟通就是被“大路神经系统”漏掉的那种东西。如果不借助于“小路神经系统”,我们无法与人进行深切的沟通和交往,无法进行对话之外的“原对话”。而所谓社交商,就是衡量我们与人进行深切交往和原对话,实质性影响他人并被他人所影响、提升的能力。 按照戈尔曼的说法社交商已成为衡量生存能力的一项基本指标,将决定我们的心智表现,并决定我们将来的走向与可能取得的成就。比如人在职场有“智商决定是否录用,情商决定是否升迁”的说法,那么社交商则决定着人在职场内外的生活质量。而转回来说情商,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情绪、是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情绪、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五项能力可判定情商的高低。因而,两本书读下来我个人觉得所谓的社交商就是情商的一个分支,社交商是情商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社交商简而言之就是与他人的交往的能力。 近来,除了戈尔曼所说的情商和社交商的提法挑战着智商决定成就的说法,我觉得还应有胆商的说法。胆商,则是一个人胆量、胆识、胆略的度量,体现了一种冒险精神。胆商高的人具有非凡的胆略,能够临危不乱、破釜沉舟、力排众议;具有决策的魄力,能够把握机遇,该出手时就出手,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环境的变化。没有敢为天下先、勇于承担风险的胆略,任何时候都成不了大业。大凡成功人士,都有着敢闯敢试敢干的过人胆略。有了上面所说的情商和社交商决定人的情绪管理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胆商能作为补充必将达到非凡成就。 看来,在成功商数中,占20%的智商是成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剩下的情商和社交商是成功的心理基础,胆商是成功的前提。要有所成就,几者缺一不可。这样,再一次映证了智商决定成就只是一个神话。在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人才应该具备多种素质,包括智商、情商、社交商和胆商。 游伯龙曾说过:“没有好习惯,很难成功,没有坏习惯,很难失败”。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还曾经有一位著名作家说过,幸福是对重复的追求,所谓重复就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同一种行为模式和情绪模式,换言之,幸福是对习惯的满足和追求。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习惯也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别。良好的习惯会把人引向幸福、成功之路,恶劣的习惯却可能毁掉一个人。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已经失败的人和已经成功的人之间,惟一不同之点,在于他们有不同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切成功的钥匙。坏的习惯,是敞向失败的门。因此,要遵守的第一个法则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全心全力去实行。小孩子的时候,会为感情而冲动,就要全力遵守习惯。在你一生过去的行为当中,你的行动受俗念、情感、偏见、贪婪、恐惧、环境、习惯所支配,而这些暴君里,最坏的就是习惯。因此,如果决定要全心全力服从习惯的话,一定要全心全力服从良好的习惯。必须将坏习惯全部摧毁,准备在新的田畦,播下新的种子。
根据人们的经验,凡事变成习惯就容易做。因为,多次重复一个行动,那你就会逐渐掌握做这件事的诀窍,找出做这件事的最佳方法。熟能生巧,运行自如,你离成功的目标就不远了。如果你多次重复一种情绪,那么,它们很快就会成为精神活动的一部分。而最重要的是,它们会溜进心灵,变成奇妙的源泉,永不停止,创造幻境,并使你做出你不能理解的事情。 当这种情绪被奇妙的心灵完全吸收的时候,每天早晨,你便开始带着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一种活力醒过来。你的元气将会增加,你的热忱将会升高,你迎接世界的欲望将会克服一切恐惧,你将会比你想象中的快乐更快乐。 最后,你发现自己已有了应付一切情况的方法。不久,这些方法就能运用自如。因为,任何方法只要练习,就会熟能生巧,难的也变成容易的了。当一种习惯,由于经常反复地练习而变成容易的时候,你就会喜欢去做。你一旦喜欢去做,就愿意时常去做,这是人的天性。 我觉得有些习惯对我来说是终生受用不尽的。例如还算敢于做决定,敢于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做出不同的抉择,干一件事就一定要把它干到最佳程度的习惯,不轻易放弃的习惯等等,都使我受益非浅。对于一名有志于人生成功的人来说,我以为良好的习惯也是他们前进路上的助力,在素质培养中,应该使自己拥有更多的良好习惯。这里可列举几条:
第一种良好的习惯就是要有条不紊的来做任何事。 第二种良好的习惯: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做事。 第三种好的习惯:当你碰到问题时,如果必须做决定,就要决定,不要迟疑不决。
第四种好的习惯:学会如何组织、分层负责和分享。 第五种良好的习惯是守时和守信。
第六种良好的习惯是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第七种好习惯就是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对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我这一生培养了一个最好的习惯,就是博览群书和喜欢去各种各样的书店,包括阅读报刊杂志、上网和收看重要的电视等。我现在每到一个国家或城市,我必须要去的就是当地的书店,阅读当地的报刊,上互联网等。我很难想象要没有这些资讯的来源,生活和工作将会是多么地乏味。实际上,我从这些阅读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不仅对我的生活和人生有帮助,也对我的工作和事业有帮助,使我总是了解时代的最新动态,走在时代的前面。这种爱阅读的习惯是我终生受用不尽的。我很同意金庸说的一句话,宁愿做一个囚犯有读不完的书,也不愿做个衣食无忧的人但没有读书的自由。
( Sun, 24 Feb 2008 17:54:40 +0800 )
Description:
学习李阳老师积极的精神财富!(他的博客里有非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在此选登若干截选而已) 昨天,我去了一所私立学校演讲,这是我最特别、最难忘的一场讲座,因为在座的学生让我想起了我的中学时代。
我的初中和高中是在迷乱和痛苦中度过的。高一就五门不及格,物理题不会做,就直接离开考场。当时留着长发,对漂亮女生非常感兴趣,下了无数次决心好好学习,但决心都超过不了24小时。数次地要求、强迫父母给自己办理退学手续。在高考前两个月,死活要放弃高考!我曾经是多么无助和懦弱的人!在高考的第二天,家附近的汽油库爆炸了,汽油库的房顶被炸上了天,碎片把我房间的窗户都砸破了。当时我觉得可能是发生了地震。当我跑出房间,发现整个家属区被熊熊烈火包围,人们处于无比的恐慌之中。而我当时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太好了!把这一切都烧了吧!我不用参加高考了!幸运的是,大火很快被扑灭,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去了考场。
到了大学之后,发现同宿舍来自湖北、湖南的同学高考成绩比我高了近两百分,毫无疑问,大学的前两年,我又在极度的自卑中度过!
1988年,在大喊英语四个月之后,我的一口流利的英语重写了我的人生。
我昨天面对的就是这样一批学生:重点中学、公立中学全部录取完毕之后剩下的学生,英语成绩一般都在三四十分。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和热情,但个个都看起来特聪明和可爱!
我和他们分享了以下的观点:
第一、成绩差也是值得骄傲的东西,因为这证明我在其它方面会有所发展。
第二、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要爱自己,要尊重自己,要为自己感到自豪和骄傲。
第三、当什么功课都学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学好英语和电脑,这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两条腿。
第四、传统的教育是扼杀创造力、打击自信心的!不要被传统教育吓倒、打倒!
第五、要勇敢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兴趣的东西。可能是这个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将来会成就自己的一生!
第六、绝对不能虚度光阴,自暴自弃,每天都要全力以赴!
第七、礼貌、自信和责任感比学习成绩重要一百倍!
第八、要成功,先把自己的头发理短、指甲剪短!
第九、英语再难也没有父母把我们养大难!
第十、英语是弱智的语言,长得和拼音完全一样!只要会汉语拼音,就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决定全力以赴帮助这批可爱的、潜力巨大的孩子在英语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你们等着看! · Giving up is the ultimate tragedy.
放弃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剧。 Don't let life discourage you.
不要让生活打败你。 To be succe ful, you've got to be willing to fail.
要想成功,你就必须愿意失败。 He's no failure if he's not dead yet.
如果他还活着,他就没有失败。 What does no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没有要我们的命的事情让我们更强壮。 Not failure, but low aim, is a crime.
不是失败,而是胸无大志,才是一种罪。
· 关于挫折的全部秘密
·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按照福音的解释,
人生来就是要受罪的,生命原来就是痛苦的积累。
漫漫人生路,无论你如何设计,总逃不脱命运的安排,失败与挫折总会光临你的温馨小屋。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存在,他自身和他所处大小环境的诸多特点决定了失败与挫折终将伴随其左右。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你会发现,你很难找到一个彻头彻尾的成功者,每一个人都是失败与成功的聚合体,并且,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越是取得大成就者,其所遭受的挫折一般也越残酷与严重
。“伟人的一生势必不幸”
,这是以“文坛上的拿破仑”自比的巴尔扎克得出的辛酸的人生结论。 有的人总认为自己生活得不愉快,认为自己是世上困难最多、境遇最糟的人,其实,在这个大千世界上,遇到和你同样的难题,甚至比你更大的困难的人又何止千万!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难题,无论他是老人还是孩子,是总统还是平民。人的一生都在与无尽的困难与难题搏斗,而人生的幸福便也在其中了;一旦你失去了烦恼的纠缠,生活也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没有挫折的人生只是一种幻觉 -- 如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这种危险的错觉会误导思想,使人迷茫并误入歧途。追求没有困难的生活,就像捕捉变幻莫测的幻影,只是白白浪费心力罢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难题,请接受并永远记住这个事实。 无论你是适应一项新的工作,还是在培养一种更健康的行为方式,既然出现了错误就说明你在某一方面偏离了方向,无疑你需要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成功者视失败为朋友:失败能提供宝贵的信息,告诉你下一次不要如何去做;
失败是有益的向导,而不是退却的信号。 以制造摩托车闻名于世的本田公司的创立者本田宗一郎,对于他的成功做了以下的说明:“我的人生99%都是失败。”本田宗一郎正是把那99%的失败当作养分,才获得了1%的成功。换句话说,只有能够利用失败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如果想干一件新的工作,
你最好准备用
50%的时间去失败。
因此,若是害怕失败的话,那就绝对不可能向新的课题挑战,即使挑战,也必然失败。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利用失败,能否在失败中有所收获。 失败是金钱与时间的试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个试验的话,你就无法成为成功者。曾以《衣裳哲学》而闻名的英国评论家托马斯说过这样的话:“最终的失败就是不能认识失败”。《衣裳哲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书的大概内容是,我们可以把失败作为成功的衣裳,只要我们能不断地修改失败的衣裳,必将创造出惊人的“时装”。 很多人都留下了有关成功与失败的名言。史蒂文森说:“我们的工作不是成功,而是在不断的失败中前进。”乔叟说:“失败不是害怕的理由,而是新鲜的刺激。”本田宗一郎说:“我现在的成功完全是从过去的失败中获得的。我的工作就是全部失败的连续。”郎费罗说:“失败的反面就是成功,而且还是成功的若干个补充。”克莱尔说:“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必须先从失败开始。”爱迪生说:“成功不是运气和才能的问题,关键在于适当的准备和不屈不挠的决心。”以上这些对成功和失败的论述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
说实话,对于失败,如果你有如此坦荡的胸襟,则挫折也将不成其为挫折了。 我亲爱的博友们,2008年,让我们以“全新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事业,
每天快乐地、激情地、充实地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 再忙也要疯狂读书!
昨天又来到了我热爱的湖南,下飞机第一件事就是去找常德米粉吃。如果吃到好的米粉,一天都觉得精神爽。
从明天开始,又要连续狂拍
天的电视节目了。这是我第一次涉足幼儿教育的领域,我怀着无比虔诚和神圣的心情在从事这件事,因为我知道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品德和性格就是在六岁以前完成的!
这套系列节目的名字叫:
Crazy Baby!
通过我和卡通木偶的合作来教小孩子们汉语、英语、好习惯和各种知识。就在这个月,
Crazy Baby
将在金鹰卡通卫视播出。
很多朋友问我,人生怎样才能成功。我见过很多成功人士,从他们身上,我总结出来一点:再忙也要疯狂读书!
每天无论多么累,都要用冷水把自己浇醒,读
分钟书再睡觉!
一定要再次提醒你,也提醒我自己:阅读的速度就是人生成功的速度!
不能一日无阅读!
阅读的人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最成功的人!
阅读将振兴一个民族!
阅读魅力无穷!
让每天中国的饭店少一点人、书店、图书馆多一点人吧!
让这个好吃的民族、好请客的民族、好比赛喝酒的民族、好拉关系走后门的民族开始疯狂读书吧! · 我要提高我的身体智能 · 重要信念一:
身体活动增加大脑的血流量。 重要信念二:
强壮、灵活的肌肉越多,把新鲜氧气运输到身体各部分,
尤其是运输到大脑的能力就越强。 重要信念三:
体育运动能够对纪律、目标和健康积极影响,
并能提高学习成绩! 重要信念四:
一切活动应该给体育锻炼让路!
锻炼时的自我激励语言:
我正在引导我的身体,
达到最大程度的健康水平。 回想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和社会都在强调“大脑的智能”,无论是学业上的,还是商业上的。这将导致两个结果: 第一、取得了很高的学业成就,但身体却完蛋了,而且心理也非常脆弱。 第二、事业成功了,但勾心斗角、心力交瘁! 这两种情况都有一个特点:无法充分地享受生命和生活! 我身边的人,包括我自己,都非常不注重锻炼,锻炼处于生活中最不重要的地位,可以给一切学习、工作、社交活动让位。 从今天开始,我要在全国所有的疯狂英语爱好者当中,推广“身体智能”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能过一种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生活。 小布什凭什么当上总统
· Nothing can add more power to your life
than concentrating
all your energy
on a set target.
把所有精力集中在你的目标上,
你将充满力量! 崇尚读书的中国人可能不大明白:没读过多少书的小布什,凭什么打败学识渊博的戈尔,成为美国总统。 小布什自己也承认,小时候他十分调皮捣蛋,12岁开始学抽烟,说话带脏字,欺负自己的弟弟。去教堂碰见修女不是说:“***,您早!”而是说:“嗨,小妞儿,看起来够性感的哟。”气得老布什夫妇只能面面相觑。 小布什上中学时成绩奇差,好玩、喜恶作剧、见到书本就头痛。后凭借父亲的关系进入耶鲁大学,主修历史,成绩很一般,大多数课程仅得C。他还修过政治学和经济学,但成绩十分糟糕,惟有哲学和人类学成绩好一些,获B+。他在耶鲁选修《美国政治制度导论》,仅获73分,《国际关系导论》也只有71分。 没能想到这样一个“小混混”,在他53岁时竟成为美国总统。 你可能会说,小布什当上总统,是因为朝里有人——曾当过总统的老布什肯定给过他不少帮助。但朝里有人,自己多少也得有些本事吧。 小布什书读得不好,在其他方面却有过人之处。大学四年玩乐嬉笑中,他结识了四千多耶鲁在校生中的四分之一,这一千多名同学为他日后从政打下了人际关系的基础。 一千多人的名字常人是记不住的,而小布什做到了。他早年的同事马克安奇说:“即使你和他只见过一面,他也能记住你的名字。” 可见小布什交朋友用心得很。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小布什交友的本事的确不一般。1994年他竞选得克萨斯州州长成功。得州的副州长是民主党的元老,任副州长20多年,脾气大、不好合作是出了名的,连民主党的州长也觉得此君难缠,可共和党的小布什却能把政见不同的副州长弄得服服帖帖,以至此君最早放言道,小布什早晚会成为美国总统,令民主党人哭笑不得。 夜深人静时,你可以在脑子里过过电影,看自己可以记住多少朋友的名字、相貌、生日……过去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朋友也须像积累知识一样积少成多。 读书要用心,做事要用心,交朋友是与人交心,岂不是更要用心? 训练意志的三种方法 在我20多年的演讲和教学生涯中,碰到过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和锻造自己的意志?如果做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信守承诺的人?如何才能坚持不懈?如何战胜自己的惰性? 今天是星期一,崭新的、充满期望和神秘的新的一个工作周又要开始了!我在祖国的安徽省向全国的英语学习者问好! 其实,我要郑重地告诉你:我李阳,一个在人们心目中非常自信和成功的人,其实每天都在和自己的惰性做斗争,每天都在寻找榜样的力量!经过20年的挣扎,我找到了增强自己的意志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今天特别与大家分享! 坚定信念一:意志是我们真正的、唯一的财富!
坚定信念二:学校就是培养和锻造我们意志的地方!
坚定信念三:让孩子残废的最快方法就是给他安逸的生活!
坚定信念四:严格科学的教育就是最伟大、最深刻的爱! 特别赠送一:意志的力量
The power of will Will is the master of the world.
意志是世界的主宰。
Will ope the door to succe .
意志打开成功的大门。
People do not lack strength; they lack will.
人们不缺乏力量,他们缺乏意志。
Lack of of will power and drive cause more failures
than lack of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因缺乏意志和干劲比因缺乏才智和能力而导致的失败多。
Great souls have will feeble ones have only wishes.
伟大的灵魂拥有意志,而软弱的灵魂只有愿望。 特别赠送二:培养意志的三种方法
Three Simple Ways
to Increase Your Willpower 神奇方法一:要尽量多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神奇方法二:要尽量少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神奇方法三: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之前,
先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 读文学作品对现代青年没有什么用!
The only thing that can stop you
is the doubt that you carry in your mind.
唯一可以阻止你的是你脑子里存在的疑虑。 台湾商业教父张忠谋是一个疯狂的阅读者和思考者。 关于阅读,他发表了下面的观点: 谈到阅读,我要从“终身学习”开始说起。 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终身学习”,一个是“独立思考”。“终身学习”里包括阅读,而且占了终身学习里一半的分量,不过终身学习并不是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那种每个人都可以做,我所指的终身学习是
“有计划、有系统、有纪律”
地在阅读。 什么叫有计划?就是要先定计划。至少应该是半年的计划、一年计划,甚至是更长的计划。每个人生的阶段都有许多计划,例如我进入半导体业以后,我本来实学机械,那时候已经有MIT(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硕士学位,但是我连晶体管是什么我都不知道。进入半导体业的头一个计划就是苦读半导体,以后一生都在延续,因为我一直都在半导体业,只是苦读半导体相关内容的程度减低了,因为别的东西我也要学。 系统常常是整套的,比方说我在大学起就在想,我不会去做教授,我会做经理人。做经理人是有一套要学的东西,要懂的财务看表报、要懂的股票市场等等。这是做经理人一定要的。假如那些你都相当熟了,那就把自己的视野再推广一点,关心国际情势之类的。 那些文学啊、诗词啊,我从来没有时间看。
我的阅读系统里最多是半导体知识,后来,尤其是最近
10年、20年,就变成世界级CEO所应该知道的东西,有些世界级企业的CEO就只是CEO,不是世界级的人(笑),但有不少的却是世界级的人物,他们不经关心公司本业的事,也知道世界经济,地缘政治,这多是世界级CEO应该知道的。 有纪律,就是自己每天有多少时间就读多少书。台湾一般应酬占的时间太多,你若是把应酬出入的时间也算进去;当然吃饭是要的,但吃饭休息,一个小时就够了,那你就省了两个小时,可以用来阅读计思考。 终生学习的另外一般就是“聆听”。 聆听是能够从他人那里学习,当然对方也要从你这学习,朋友也好,甚至是开会,你都能学到很多,这常常是比阅读的效益更大,所谓“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茅塞顿开,正是如此。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听”,而听是太被忽视的艺术,绝大部份人不善于听,假如他们真的听会更了不起。若是一个人常常打断你,你就知道这个人大概不会听了,也没有耐性,这种人往往很聪明,应为他们以为已经知道你会说什么了,尤其是碰到我这种人,讲话比较慢,就常常被打断。很聪明的人常常打断我,帮我讲完了,可是他们90%是猜错了我想说的话,那他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当然我会纠正他,但也不是每次都纠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常常对方只要跟你意见稍微不同,有点批评的意思,这个人的态度马上就转变为防守的立场,想要反驳,那就更失去学习的机会了。 要阅读的东西太多了,选择非常重要,不然效率也不高。读书的方法我也很老实,不太赞同速度,因为我认识会速读的人,都是读得很多,但了解很少。 接着是“独立思考”。
不论别人告诉你,或你从文章上看什么,不要马上就相信。你要想想看,他讲的话,举证了什么?他举的证是否有偏见?他可能举了某几个例子,但不举别的。就算他举了蛮好的例子,但那些证据是否导引到他的结论? 我觉得一般人的独立思考比终生学习更缺乏,这两个习惯从年纪轻时就要养成,尤其是独立思考。终生学习即使是中年以后才养成还是有可能的,但是一个人学习的效率,的确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降低。 独立思考也要看你有多少数据,如果你看的东西很少,那你独立思考的材料也很少,不过我刚才讲的态度仍然很重要,不要人家讲什么信什么。我强调两点,一个是“听的多、看的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强”,任何一件事你会听到两面、三面不同的结论,那你独立思考的材料也多了。第二点是“态度问题”,也就是“critical thinking”;独立思考直译成英文是“lndependent thinking”,但我觉得“critical thinking”会表大得更传神。 ( Sun, 24 Feb 2008 15:12:29 +0800 )
Description:
许多人注重吃饭,却不注重学习。实际上,学习是最重要的“吃饭”,是给自己的大脑“吃饭”。
在这里我想讲两个问题,一是个人学习,二是团队学习。
一、个人学习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行动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四肢先行式”,一种是“大脑先行式”。
两种模式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前者“有勇无谋”,做了10件事,可能有6件有毛病,既浪费资源,又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后者“谋定而动”,也许只做了8件事,却有6件做成了,既节约了资源,又比前者多做成2件事。
我们的观点是,“一两智慧胜过十吨辛苦”。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一个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个人只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么这个做事少的人就是聪明人,那个做事多的人属于“相对较笨”一族。就财富的创造而言,脑袋决定口袋。
怎样做到“大脑先行”呢?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习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任何一个人,如果一生下来就与其他动物为伴,那就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差别。狼孩、猪孩的案例早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我在长江商学院上课的时候,著名人文学家、全球新儒学专家杜维明也向我们强调了这一点:“人不学习与其他动物没什么差别。”我续了第二句话:“个人学习比不上团队学习。”还有学员补了第三句话:“如果学习的方向错了,还不如不学习。”。
老虎、狮子、北极熊,身体比我们强壮得多,为什么弱于人类?主要是因为它们不能传承与学习。我们可以借助文字学到五千年前甚至一万年前的知识,而它们连上一代的智慧都继承不全。所以,人生虽然不满百,却可“活到”五千岁、一万岁。但如果放弃学习,就等于主动缩短寿命,“自绝于历史”。
二、团队学习
学习不是目的,学以致用才是目的。
所以,衡量学习是否有效,得看三个方面:一是学没学,二是学什么,三是大家学还是个人学。
我是特别强调“团队学习”的。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事业瘫。如果团队成员学习的内容不一样,那么,这个团队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打架团队”。
蒙牛创立8年来,由我个人出资先后给不同层次的员工赠过6次书、送过6次碟。
6次所赠的书分别是:《海尔中国造》,《不战而胜》,《谁动了我的奶酪》,《西点军校》,《自动自发》,《大国崛起》(***)。
6次所送的碟分别是:《大染坊》,《大宅门》,《乔家大院》,《汉武大帝》,《大国崛起》,《亮剑》,我把它们简称作“亮剑中华五大片”。每了确保“看片无障碍”,第一次送碟的时候,我还一一对应给每户人家都赠送了DVD播放机。
送这些书与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团队学习,形成“团队三共”:共识,共鸣,共振。这“三共”是有顺序的,“共识”在先,“共鸣”随后,“共振”最后,这是团队建设的“三步曲”。
人非“生而知之”,那么,一定是“学而知之”、“思而知之”、“行而知之”。所以,必须坚持团队学习,学相同才能思相近(共识),思相近才能言相和(共鸣),言相和才能行相辅(共振)。
“共振”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18世纪,一队士兵由于齐步走而震塌了一座桥,这就是共振!而美国发明家特士拉则称:“用一件共振器,我就能把地球一裂为二!”当然,我们要的是正面共振,不是负面共振。
团队学习追求高度一致,即使所学的内容一样,只是学习的时间顺序不一样,那也不行。众所周知,力有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点。实际上,我认为力还应有“第四要素”,那就是“时间”。团队成员之间,即使力的作用点一样,方向也一致,大小上也是尽己所能,但惟独时间不一致,那又有什么用呢?要是派他们去拔河,肯定不会常赢。
实际上,一个团队的胜负,核心在于企业文化。不坚持“团队学习”,就不会有同心同力同赢的文化。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要脱胎换骨必须“两步走”:第一步,通过学习效仿文明先驱;第二步,通过创新自作文明先驱。但没有第一步,哪来第二步? 工作29年来,我只干了一件事:种草、养牛、挤牛奶。养牛时做的是这件事,当工人时做的也是这件事,自己创业后做的还是这件事。
在我们厂区,最大一块标语牌写的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它时时提醒我们要进行战略聚焦。
这8年来,无数的人向我“劝进”过,一会儿有人说这个产业好,一会儿又有人说那个产业好……面对一切诱惑,这一阶段我们坚守乳业,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就是在乳业里,我们也尽可能采取聚焦策略。刚开始那几年,我们只做六七个产品。2000年的时候,有一次去酒泉参观一家乳制品企业。在展览室里,陈列着四十多种产品,可谓琳琅满目!于是,随行的领导很不高兴地责怪我:“你们才做六七种。”我没说什么。等宾主双方在会议室里座谈的时候,酒泉的那位厂长喜滋滋地说:“去年我们销了5万多元,今年的发展态势非常好,计划做到48万元的销售额!”阿弥陀佛,他40多个产品全年才销48万元,我的六七个产品那时已经销到2个多亿了。接下来,轮到批评我的领导自觉难堪了。
所以,做产品,最需要讲究的就是“优生优育”。生下羊,哪怕一窝也不值钱;生下虎,哪怕一只也大有本事!滥生滥育,生得越多浪费越大!
遍览六大洲,世界上大凡成功的企业,80%以上一业为主。在我们乳制品这个行当里,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世界500强的巨匠在做,例如,牛奶有帕玛拉特,奶粉有阿拉•福兹,酸奶有达能,冰淇淋有和路雪……你如果什么产品都想做,那么,就意味着你与很多个世界冠军在对打;对抗一个犹恐不胜,何况是对抗许多个专业化队友呢?
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体育行业。试问在体育比赛上,射击、游泳、举重、滑冰、自由体操、篮球、足球、乒乓球,哪个世界冠军不是只做一个领域的项目?至今我还没听说过乒乓球冠军同时夺得举重第一,或者射击冠军同时拔得游泳头筹的案例。
所以,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如果聚精会神只做一件事,做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东也想做,西也想做,不能做到专一、专注、专心、专业,那么,到头来,每个领域都可能只是个二流角色,弄不好还会沦入三流、末流。
迄今为止,做企业成功的招数很多,但有一条肯定屡验不爽:聚焦,聚焦,再聚焦! 好多人对我的名字好奇:姓“牛”不说,还叫“牛根生”,难道天生就是一个做牛奶的?
今天不少网友也谈到了姓与业的巧合,网友“正名”还追问:“您原本本名就是牛根生还是做了与牛有关的事业而改名的呢?”
我来到世上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经历了人生的第一场变迁。
1958年,我出生在呼和浩特郊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当点小官,任生产队的小队长。那时候用现金代公粮,父亲作为小队长得带头交,可是又没钱。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就把办法落在卖孩子上。我是五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出生还不到一个月。父亲狠狠心,就把我卖了,价钱是50元人民币。那时候的50元不得了,一元钱相当于一块现大洋。城市每人每月有5块钱生活费就够了,农村则只需3元。
买我的养父姓牛,职业是养牛,从此,我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牛根生”这个名字是养父取的。由于养父养母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所以给我取名“根生”。
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家庭:养父解放前被抓过壮丁,当过***,在国民党逃离大陆前,阴差阳错,文档上给了他一个虚拟的头衔——警长;养母当过国民党高官的姨太太,在旧社会里就飞机上飞机下。这样两个特殊的人,处在那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自然没有好果子吃。
解放战争期间,身为官太太的养母曾把自己的财产广为散发,一部分直接送人,一部分作了寄存,东寄存一点,西寄存一点。20世纪60年代,生活困难,养母领着我试图找回那些寄存的东西。人家不仅不认,还把我们母子俩轰了出去。过去的朋友,最终都反目成仇。没钱反而不会有这么多的仇人。你的我的,有钱没钱,河东河西,人情冷暖,在幼年时便给了我太深的体验,这是“体而知之”,不是“学而知之”。
文革期间,养父养母被拉去批斗,并被责令扫马路。母亲病重,扫不了马路,就由我替她扫。我那时也就八九岁的样子。怕同学们看见后取笑,我每天凌晨四点钟就起来替母亲扫大街。
即便这样,同学们还是知道了。我的噩梦随之来临。母亲挨批斗的时候,我就在一旁搀着,接受一阵又一阵唾骂……到了班里,不管男生女生,谁不高兴了都可以打我,有时甚至一群人围上来轮番打我,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蹲在墙角,抱紧脑袋,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多年后,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还手呢?”我告诉他:不还手挨的打会少得多,一旦还手就可能没完没了地挨打!
我也不能总挨打呀。自己斗不过,就得想办法团结和发动别人。母亲给我一毛钱、两毛钱,我都和大家一起花,结果,大家都听我的话,时间长了,我让干啥就干啥,我让打谁就打谁。于是,我一步步成了“孩子王”,从此远近闻名。如果问我“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理念起自什么时候,我想应该就是这个时候——当然,不是说那时候就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句式,而是说有了萌芽状态的理念。
我十四岁的时候,养母去世了;不满二十岁,养父也离开了我。孤独的我,挨过饿,受过冻,遭过打。那时候,我也申请过救济。没有党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照,我就没有今天。我对党的认识全是体会的,不是背会的。
养父死后,子承父业,我“顶班”进了养牛场。养父前前后后养牛、送奶38年,我到今年也与牛整整打了28年交道,父子两代人合起来,做“牛的事业”已有66年。
日月翻转,物去人非,抚今追昔,涕泪横生。惟养母嘱咐我的两句话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 闯事业就像走迷宫,“自古成功在尝试”。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三换思维”:换位思考,换心思考,换向思考。
有个经典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不少人还是免不了重蹈覆辙。一位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作一幅画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够了,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用上一年的时间?”门采尔反问道:“你为什么不倒过来试试?”
曾国藩所率湘军与太平天国军作战,连吃败仗。幕僚草拟奏章,中有“屡战屡败”字样。曾国藩大为不悦,提笔改为“屡败屡战”。同样两词,顺序一换,战无不败的颓唐之师就变成了百折不挠的威武之师。
两个故事,一个道理:要想知道,打个颠倒。不管螺丝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山重水复,此路不通的时候,换换位,换换心,换换向,往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邯钢的成功,来自成本倒推。
蒙牛的高速,来自目标倒推。
人的导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原点导向式”——从现有资源出发,正向推演,步步为营,如同笑话《一个鸡蛋的家当》所言的那样:一蛋生一鸡,一鸡生多蛋,多蛋生多鸡,多鸡换一牛……另一种是“目标导向式”——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步步链接: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不问我的一双手能干多少件事,惟问移泰山需要多少双手;不问我的一口锅能煮多少斤米,惟问劳千军需要多少口锅;不问我的一盏灯能照多少里路,惟问亮天下需要多少盏灯!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目标导向式,就是在原点与目标点之间架起最短的桥梁。臭皮匠与诸葛亮之间有什么区别?一提到箭,臭皮匠想到的是砌多少铺子,砍多少竹子,铸多少模子;诸葛亮想到的却是“草船借箭”。
市场竞争,资源互动,人无边界,财无边界,物无边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标的诞生,不仅是个抱负问题,也是个方法问题;目标的伺服,不仅是个机械过程,也是个能动过程。“原点导向式”,先点兵后打旗,捡到篮里才是菜,从有做有;“目标导向式”,先树旗后招兵,没到篮里也是菜,从无做有。有的人广阔天地无作为,有的人螺蛳壳里做道场,心大天也大,志阔地也阔。古人讲“善假于物”。只会用自身肢体作战的是低等动物,能够用十八般武器开战的才是高等动物。只会盯着脚尖就事论事属于一般智慧,能够运筹千里谋定而动才是高级智慧。
(有网友问“要想知道,打个颠倒”是什么意思,故将撰写于2003年5月的本人拙作粘贴于此,与大家交流) 大地方有大地方的天性,小地方有小地方的禀赋,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补偿机制作用下,小地方反而容易逼出大思维。
大家试想一下,东京的企业是在3000多万人口的背景下做起来的,纽约的企业是在1000多万人口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北京上海也各拥有1000多万人口,而我们呼和浩特总人口才100多万。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只有像鄂尔多斯广告语所说的那样——“温暖全世界”,才能成为国家品牌、世界品牌。如果鄂尔多斯的羊绒衫只是“温暖”呼和浩特,只是“温暖”内蒙古,能够成为国际品牌吗?不可能。所以,我们只有具备全国视野乃至全球视野,只有把产品销到全国、全世界,才能做出国家级或世界级品牌。
历史和自然规律,也证明了这点。像可口可乐公司,地处美国的亚特兰大;像阿拉-福兹公司,地处丹麦的奥胡斯;像奔驰公司,地处德国的什么地方?是柏林吗?是法兰克福吗?不,是斯图加特。像利乐公司所处的是什么地方呢?——“聋得”(隆德)听不见!美国IT行业的中心,既不在纽约,也不在华盛顿,而是在硅谷。所以,世界级的大公司,往往出在小地方。大家看看世界500强,算算规律。雷德蒙德,因为微软公司而闻名;斯图加特,因为奔驰公司而传名;举母,因为丰田公司而更名。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是当时的大城市吗?不是。因此,古人留下一句话:“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
为什么小地方反而容易有这样的天赋?因为小地方想做大事的时候,思维上往往想的是全局!你想,东京的企业只要占领了东京,就可以是日本老大;北京的企业只要占领了北京,就可以是中国老大;而我们呼和浩特的企业,只有占领了全国市场,才可能排得上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办法。
说到“物竞天择”,自然就说到了竞争。事实上,一个地区有两个竞争型企业,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奔驰与宝马,那是一种幸运;之所以可口可乐走出美国摆遍全世界,是因为百事可乐逼宫城下;之所以奔驰跑得快,是因为宝马撵得紧! 这是竖在我们总部办公大楼旁的一个企业文化牌。牌上的文字来自“西点军校”:“超乎常人想象的关怀,是明智;超乎常人想象的冒险,是安全;超乎常人想象的梦想,是务实;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
我感觉,蒙牛这几年的发展,与这几句话包含的理念非常巧合。
但今天这里只说最后一句:“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
目标决定行动。如果你确立的目标是60,就会以60的导向行动;如果你确立的目标是40,就会以40的导向行动。
在原企业,当销售收入只有一两个亿的时候,我就提出,在全国31个省的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建一个冰淇淋工厂,这样,一个工厂一年销5000万元,年销售收入就将是15个亿!
我的上司瞪大了眼睛——怎么可能?
我就据理力争:全国省会城市中,有谁不吃雪糕吗?昆明不吃?还是拉萨不吃?……它怎么能不吃呢?关键是没人想这个事。
上司反问我:即使真能建这么多厂,厂长从哪来,管理人员从哪来?
我说,从社会上聘呀。
上司说:那是人家的人呀。
我说:什么叫“人家的人”?哪个人过去不是“人家的人”!
我由此深刻地体会到:当一个管理者主观上区分“你的人”、“我的人”的时候,那就接近画地为牢了!
从1999年到2005年,蒙牛的年均递增速度是158%,换句话说,平均折算,每一年我们都会把原来的“一个蒙牛”变成“两个半蒙牛”。当然,起初几年是一变三、一变五,后来几年是一变二、一变一个半。而第二名增长速度最快的时候,也就是48%。
这里面就有一个“敢想不敢想”与“会想不会想”的问题。
首先,我分析了全世界乳业发展的规律。发现乳业的先发国家在发展到我们这个阶段的时候,GDP每增长1%,牛奶就增长3%。所以,我想信,中国牛奶的增长空间很大。
分析完世界规律,我又分析国内的情况:国内有多少个企业?国营企业有多少,民营企业有多少?认识到这个规律的有多少,认识不到的有多少?我估了一下,由于中国总体经济是按10%来发展的,所以,按照大规律,牛奶行业就将至少按20%的速度增长;那么,牛奶行业那多出的10%由谁来完成?肯定是由认识到这个规律的企业来完成。
所以,当一些企业每年为自己40%的高增长欢欣鼓舞时,我们把增长速度设计成了行业平均速度的10倍、5倍(前几年与后几年有所区别)。这样,我们就走在了前面。
记得2002年我们做三期工程时,有竞争队友蔑然一笑:生产出来,卖给谁?卖给谁?
但当我们2003年做四期工程的时候,竞争队友就急了……
记得2001年完成7.24亿元。在当年前三季度完成6亿元时,10月份我提出一个5年规划,也就是“2006年要完成100亿”——这相当于2000年中国乳业全行业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啊!这个话说出来,全乱套了,当时开会的人全乱套了。记得当时很多人跟副董事长说:“邓哥,你带上老牛去看看病吧。”还有人和党委书记说:“卢大姐,你带老牛看病的时候,到精神病院也查查。”你想,当时只达到6个亿,定100亿的目标就是它的十五六倍——就像今天我们做5年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定15倍,常温奶就将是2000多亿,全集团就将是3000多亿——这不是需要去医院看看病吗?
在一片质疑声中,我耐心做董事的工作,做高管人员的工作……勉勉强强,大家通过了这个“五年规划”。记得在总结会上,我说:“这也是我这个总裁胆子小,是姓牛的、属鸡的,如果我要是姓王的、属老虎的,那就定的不是100亿,而是200亿!”
到了2002年,当蒙牛销售收入达到16.7亿元的时候,大家才开始真正信服。到了2004年,蒙牛销售收入蹿升至72.138亿元时,大家又仿佛觉得我当初定的计划“偏小”了。2005年,我们提前一年实现目标,销售收入达到108.25亿元。
2001年要是没有这个“百亿计划”,蒙牛几年来的资源配置结构就不可能那样“大派”,那样富有“吞吐性”——会不会盖第一批全球样板工厂,会不会建第一批国际示范牧场,会不会放眼华尔街携手摩根,会不会开拓香港市场并最终上市——都很难说。我相信,“有准备的仗”和“没准备的仗”,一定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打法。有目标不一定赢,但没有目标一定会输。 ( Sun, 24 Feb 2008 15:10:44 +0800 )
Description:
(4月11日在集团储备干部开训仪式上所讲的话)
什么叫“储备干部”?根据谐音,我把储备的“储”改为相处的“处”,干部的“部”改为布置的“布”,这样就成了“处备干布”。
第一,“处”。从今天开始,你们将相处更难处的人,处理更难办的事。过去你经营好自己就可以了,现在你得经营好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做好这个准备,没有建立这个心态,那么,我建议你和人力资源打招呼,趁早把自己换下来。否则,从今天开始,你就难上加难了!
第二,“备”。你们是不是准备好了要干更苦更累的活?是否准备好了献出自己的智慧成就他人的功劳?你们是否准备好了为别人的失误承担连带责任?这个事情如果你没准备好,那就真的有问题。
第三,“干”。你要干什么呢?要干他人干不了的、也不愿意干的、甚至是干了以后费力不讨好的事。要是没有这个特点,这个岗位就没有理由非你不可。
第四,“布”。设计和布置他人想也没敢想,或者想了不敢去做的事和物。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能不能打开局面,能不能带出一个李云龙所说的“嗷嗷叫”的团队,就看你敢不敢涉难事、碰难题、攻难关。
这是我理解的“储备干部”,等于“处备干布”。
实际上,人是最重要的。蒙牛之所以发展到今天,与我们的人力资源非常有关系。比如,凡是我们做得好的市场,那里一定有着非常过硬的人;如果我们的某个市场做得不行,那里的人肯定有问题。假使你放了本公司最厉害的人在某个市场,还是不行,那就说明你放的人还是不如竞争队友所放的那个人。
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至少不要就事论事,凡事三思而行。“三思”是什么意思?是想三次吗?不是。“三思”,第一是“思危”,第二是“思退”,第三是“思变”。
关于“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不用”,我这里准备了两组观点,一组是借别人的,一组是我自己的,今天都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先说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一组观点:三种人不能用。第一,不孝顺老人的,同等条件下,不要用。对你而言,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是超过你的父母的?你对他薄情寡义,我们团队里和你相处就肯定比较难。不要以为有了钱,给点钱就算孝顺,不是的,“孝”容易,“顺”就难了。第二,爱受枕头风左右的,不要用。第三,管不了自己孩子的,不要用。
再说我自己的一组观点:三类人优先用。第一,出身贫寒、经历坎坷的人,优先用。苦难是一笔财富,我们要运用这种财富。第二,从业时间长、岗位变换多的人,可以优先考虑。人考虑问题,换角度非常难,没那个角度就没那个景观。老站在一个角度就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上下左右前后六面都换过,思考问题就容易全面。所以,换岗轮训,非常重要。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