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假说合集
发帖于:
发布时间:2007-9-3 11:12:26
共59条评论
浏览719IP
历史假说系列一秦异人之死!
我不敢颠覆历史,历史也不容我来颠覆,我没有这样能力或野心,我仅仅是在文字的海洋里肆意的YY一下,和大家调侃一些故事,分享一下自己对历史时间的一些看法。
今天,我们先从战国末年说起。
如果秦始皇在叫赵政的时候就被赵国杀死,历史的车轮将是何种轨迹?
想当年,吕不韦以投资者的眼光审视着赵政的父亲秦异人,异人孤独的,甚至是可怜的作为质子住在邯郸,秦国的黑衣虎贲军横扫中原的时候,赵国几乎杀掉了异人一家,当然也包括后来的始皇帝赵政。然而,历史没有给赵国买后悔药的机会,不论是什么人的疏忽也好,还是天命不该让赵政绝也好,这位后来的始皇帝逃离了邯郸,由于父祖两辈儿人的短命,嬴政做了秦国的君主,随后他横扫六合、气吞八荒,到了邯郸后,将年幼时欺负过他们母子的人统统或腰斩、或活埋于街市。至于再后面的秦国一统天下,再到二世时的崩溃,在这里我们就不多描述了,因为我的历史“反”说想说的就是“假如”,一系列的“假如”之后发生的更多的“假如”,以资大家娱乐。
好了,说归“正”转。战国后期,天下纷争,那时是个你有多少战车就能说多少话的时代,想当初武王分封诸侯,大家不是亲兄弟,就是比亲兄弟还亲的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的手足,偶尔几个前朝余孽,也都是有头有脸儿的人物,大家还是很和睦相处的,但是经过了西周后期的王权旁落,再加上春秋五霸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了战国时期,就真应了这名字了,不用解释,就是“战”。诸侯之间相互攻伐,但有时又相互结盟,大王们的女儿嫁到别国做世子妃,是政治的婚姻,那么大王们的儿子也有用啊,就是送到别国当质子,那时的盟约比纱都要薄,质子们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假如,赵国因秦国相攻而杀掉了质子身份的秦异人一家,那么,我们且先看秦国将会怎样。
秦孝文王,也就是异人的父亲,做了五十三年的安乐太子,秦昭王可是相当长寿了,一直把自己的儿子孝文王憋到了五十三岁才咽气,这位孝文王的儿子太多了,随便找了一个自己都叫不上名字的秦异人去了赵国,估计就算被杀了,也是无关痛痒的事情。可惜啊,安国君,即位才三天,就随他长寿的父亲去了。
依当时战国七雄的实力,其实能够与秦国抗衡的还有几个,赵国、齐国和楚国。我们逐一分析一下他们的特点,分析完后,我的第一段历史“假”说的结果,就出来了。由谁来一统天下,或者还会不会继续着战国时代。
先说赵国。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依仗廉蔺二人,国力大增,但是赵国地处山西南部、西部,以及河北北部,南有韩魏两国,韩国疲于贿秦暂且不提,这个魏国是春秋战国以来少有的无赖国家,仗着自己有些实力,四处攻伐,所以赵国所在乃是四战之地,自保尚且不足,更不谈争夺天下了。所以,赵国的命运是必将等待吞并的,不论是哪个国家一统天下,肯定不是赵国,他就算杀一百遍秦异人的头,也无济于事,顶多痛快痛快嘴和手脚,博得一时的爽快罢了。
然后说秦国。假如,嬴政已死,在众多的安国君的儿子中再找出一个秦王,我想应该不至于象嬴政的爸爸庄襄王那样短命的三年吧。在安国君的儿子中,据史料记载,大都是吃喝之徒,落得个自在大王倒是不成问题,孝文王安国君五十三岁去世,他的儿子最大的三十七岁,也是正值壮年,当个一二十年守成之君是没问题的。对于一个不思进取的君王来说,没有什么比混更有吸引力的了,后来的法家代表李斯也就不会登上历史的舞台,因为法家的思想是昏君最不喜欢的了,宁肯崇尚片面的老庄,也不会励精图治的,于是大秦的铁甲之师将慢慢荒废,充其量秦国对外的领土要求也就是折腾一下狭小的韩国和羸弱的周王室,再也不会有气吞山河的力量了。天下纷争的局面仍将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了。
再说楚国,西周初年,荆人的残部主要是季连的芈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商,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
既然如此长篇累椟的介绍楚国,就是因为楚国本可以成为一统天下的!然而,作为长期以来,被中原正统思想排斥在外的楚国,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劣等民族,即使势力达到了江汉以及河南南部,仍然被作为外来人看待。同样,楚国的国君在中原诸侯尚且称这公那侯的年代,已经将“王”字堂而皇之的放在了楚什么什么之后了,也当上了和周王室分庭抗礼的王了,所以楚王也是个自闭自大的集体。在春秋的时候因为身边有吴国这条鲶鱼,搅和的楚国只有勒紧全国的裤带,和鲶鱼们干,那时的楚国倒也算积极的,只是后来慢慢的也没落了。
还有,楚国是老子的故乡,整个楚国又相对与中原有着隔阂,于是小国寡民的思想也在楚国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上上下下。由于多年的被中原所排挤和道家的影响,造就了楚国人既排斥外界又有着极其强烈的对外仇视心理,体现到行为上就是多年后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所以,即使没有了始皇帝,但楚国也只能做到一个区域性大国,或者多年后其他国家崛起了,楚国仍然逃不开被灭掉的悲剧,似乎也是以黑色为主体色调的楚国注定就是屈原式的悲情结果啊。楚国是复仇者,而不是英雄!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齐国。齐国是老牌的强国,从齐桓公后,虽然有过数子相攻的混乱,也有田齐篡夺姜齐的杀伐,但是作为国家主体的疆域、军队、物产,等等,都留下了。假如嬴政被杀了,秦国不再象历史中那样咄咄逼人,那么齐国的日子其实并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因为山东六国,只有齐国不做贿秦的事情,齐国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才是一统天下的天之骄子,因为齐国拥有物产丰厚的平原,易于坚守泰沂之山,险阻黄河,千里海疆,天之尽头,带甲之士何止十万。
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齐国也有自己的致命伤,就是,因为齐国交通便利,有平原的官驿之道,也有黄河水路,海疆渔民出海为生,真正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不如秦国多,也不如赵国多。交通一旦发达,商业就自然会发达,流通这个概念在那时虽然很初级,但是其意义应该对于那时的齐国人并不陌生。我国古代,历来是重农轻商的,丢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对于农民来说,足以揭竿而起,或为国拼命,但是丢失了商品对于商人来说,其意义与土地之于农民,可就差得天壤之别了,因此,齐国越发达,其战斗力和战斗的意志就越薄弱,即使齐国人已富甲天下,谁让那个时代不欢迎商人呢,谁让我们自古就人口众多,哪个朝代都要解决吃饭问题呢。因此,齐国仍然将会是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国家,因为他的强大,同样,齐国仍然不会是一统天下的候选人,因为他的以及那个时代的局限。
其余的韩、魏、燕更不用说了,因此,如果嬴政被杀了,七国的局面将依然存在在历史的画面上一段时间,等待下一位强者的出现,但终将是要归于一统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学家通过历史考究得出的关于天下大势的必然规律,这同时也是应该遵循的一个前进守则。
陆续我将推出历史“假”说的其他内容,谢谢大家!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 .tiexue.net/post_2222647_1.html
关于 [原创]历史假说合集 的相关贴文
更多相关:
搜索更多内容:
[原创]历史假说合集 的精彩评论
楼主啊楼主!!!佩服你的热情!你的这一系列历史假说篇,让人大开眼界!时我也产生了要搞一个系列篇的激情!!!可惜我对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一些不自信啊.......
楼主这一系列历史的假说,都是特定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向原本已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的反方向发展!!!进而推断出历史假说发生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假设正像楼主想那样,这些历史假说真的全部或者部分成为事实,哪项在的世界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你或者我就不存在了............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停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应经成为过去,他是既定的事实不会再发生改变,但我们也应该有自己想象的空间,从原来的历史中假设,从发生的历史事实中寻找借鉴,对我们应该是一件好事...... 以下是引用adorecc
在第55楼的发言:
历史就是历史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让后人知道自己的不足
就像资治通鉴那样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假说是无法改变的历史
只有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的更远!
蜜蜂哥说的对啊,历史就是历史,不能改变,但是可以借鉴,用不同角度去借鉴!
历史就是历史
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让后人知道自己的不足
就像资治通鉴那样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假说是无法改变的历史
只有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的更远!
楼主你可以写当年假如丘处机没有遇到郭啸天和杨铁心了……
历史假说也可算“资事通鉴”,有借鉴意义。支持楼主继续出新作。并以此收藏。
终于见到大船的全集了!用了很长时间细细读完!
比第一次看的时候过瘾多了!
也再次从中读出了气势!
期待更多的好文!
期待大船!
帮主的确身手不凡,平常一集一集看还不觉得,现在把合集弄出来了,真的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期待帮主的下一个系列。 以下是引用观察哨
在第33楼的发言:
是否准备让我们惭愧埋头?
如此宏篇,我等何能企及?
再次瞻仰中……
呵呵,观察,你也不赖呀,看了你的帖子,尽是引经据典,想来老兄应该是位搞研究的学者。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学家通过历史考究得出的关于天下大势的必然规律.大船的一番"假说",给我我们另一种视觉.
是否准备让我们惭愧埋头?
如此宏篇,我等何能企及?
再次瞻仰中……
我晕啊,老大,这合集啥说也能整个几千分啊,历史假说在合集哟,可以拍成电影了
这一套合集看的确实很累.也比较吸引人.
但是我对于封建社会的顶峰
大唐帝国比较喜欢.
李渊开国 建立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使唐朝又达到一鼎盛时期.
唐朝时期对于后来的 文化
经济以及外交都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假"说系列之终结篇
从今年的7月17日,我推出了历史假说系列一秦异人之死,到昨天8月29日,除去周末和个别日子我犯懒,三十天的时间里,我每天有一篇历史假说发表在“历史杂谈”版区。在此,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封楼帮的兄弟姐妹们,是他们的无私点击使我的文章得以很快的转正,另外,由于我的封楼帮一般活动在水区,所以在回复中多少会有一些水区的特点,还请斑斑们见谅。其次,我要感谢杂谈区的斑斑们,月沧海、雁去衡阳、知松,还有我们以前的小雪号航母,感谢你们辛勤的工作。第三,也是我要在这篇“历史假说完结篇”中要重点感谢的人,那就是所有点击过我文章,并留下与我有不同意见的朋友们。
之所以要写这篇“完结篇”,不是单纯的因为要宣告什么的结束,而是我希望再一次用另一种说话的方式来表达我,对历史假说其真正存在的意义。诚然,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是不由现代人意志转移的既定了的事实,假如一万次也对过去的史实毫无影响。于是,有的朋友会说我无病呻吟、废话连篇,等等。
那么,我想问一个问题,在我们古老的国家过去的几千年的历史中,有没有人在看到前朝历史时,因为过去的昏暗、腐朽、弊政,等等,而感到扼腕痛惜的?有没有人在看到当时的种种前车之鉴被忽视于当权者的眼中,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着过去,为此感到当权者的无知?于是,有的人开始假说了,也有的人开始批驳假说了,各有说词,假说的人希望通过假说来告诉现在的人,所有事情都是有可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只要选择是正确的;批驳假说的人也在说,对于都已经过去的事情,你还假说什么,这样的废话会有用吗?
这就是批驳假说的人的历史感。假说对过去的历史没有一点作用,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过去,而且我本人也没有异想天开到要改变过去的地步,但是,假说对现在的有作用的,想想看,我们的历史是不是惊人的相似,前几天还有朋友以此为题在杂谈区发表过文章。为什么惊人的相似,就是因为许多人漠视了,当年的假如变成了明日的后悔药,可是你早干什么去了?
我本人非常非常喜欢历史,二十四史我已经同读了一遍,有些本册已经不止三遍了。在我看到书中的兴衰治乱、朝代更替、皇权纷争、分分合合之时,我内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压抑,也有一些对古人的敬仰和埋怨。我为我们的国家,拥有如此辉煌的过去、如此精细准确的史料记载而兴奋的冲动;也对历代中,那么多有规律的劫难、争斗,而对古人的漠视规律、大得失而小天下小苍生的做法而埋怨;同时对我无力也决不可能有力去改变过去的命运而无病呻吟式的压抑。
周武王搞分封,是因为诸侯们以其跟着他推翻了商纣王,而且那个时候中央的控制能力、交通状况,不足以使中央政府能控制到那么大的地区,所以当时的分封是正确的选择。可是到了汉朝,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自己的部队驰骋中原,当时的汉朝廷的能力绝对能够媲美秦王朝,以汉朝的实力控制自己广大的疆域是没问题的,而且交通也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而刘邦却以嬴政忽视宗室,无人护卫京畿为理由,再次恢复奴隶社会初期的分封制,导致日后的七王之乱。到了西晋,又捡起了分封制的衣钵,干脆连封国的座位都没坐热乎呢,就来了个八王之乱,痛痛快快的把国家给折腾灭亡了。刘邦和司马炎不是明白人吗?不能这么说吧。他们都是开国的皇帝,政治经验丰富、军事手段高超、人力资源管理的也到位,就是因为他们漠视历史的规律。
胡亥从小是由赵高陪伴长大的,因此他宠信赵高,宦官当政,这或许有的可说。汉桓帝为什么也要宠信宦官,刘禅为什么要宠信宦官,唐肃宗为什么要宠信宦官,明神宗为什么要宠信宦官,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宠信宦官??这么多宠信宦官的统治者,他们应该比我们现代人更了解宦官啊。宦官是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甚至是虐待被统治阶级的产物,宦官是受害者,也是苦命的结果,但是他们一旦在历史的舞台上出现唱了主角,那势必会生出祸乱。宦官由于后天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在宦官身边的帝后们难道不知道吗?同样,他们也一而再、再而三的漠视了历史的规律。
吕雉乱了汉初,杀了不少刘姓的王侯,刘盈像皮影一样坐在长安;贾南风乱了西晋,倒是没杀什么人,却和更多的人上了床,弱智的晋惠帝只知道这个好玩、那个好玩,西晋灭了;武则天成功了,唐高宗是惧内的祖师爷,几个儿子废了立、立了又废、废了又立,上上下下的坐电梯一般,姓李的死了不少,姓武的猖狂了不少,后来姓武的又死了不少,国家的实力就这样内耗着;叶赫那拉氏,祸乱大清朝,居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皆与国之欢心”,她是怎么一步步登上了最高的权力宝座。我没有歧视女人的含义,后党在政权中的把持,对国家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毕竟在封建社会的帝制中,国家是皇帝家的,是男人的,如果后党当权,势必要镇压皇室宗亲,才能使自己的脚跟更稳定,女人们嫁给了皇帝,她们相信的人是谁,会是三宫六院的皇帝吗,她们应该更相信自己的父兄家人,因此,后党的当权带来的是“鸡犬升天”。皇帝们一次次的又漠视了历史的规律。
汉初的霍光,东晋的刘裕,接下来的萧衍、萧道成、陈霸先逐个称帝,北朝的高欢、宇文泰各自篡位,唐代的杨国忠、李林甫乱政。一个个要么是窃国之人,要么是奸佞之徒,要么是权高震主,权臣的实力过于强大了,直接影响到了封建制度下的帝王,一言堂变成了外姓旁人的了,君臣猜忌,直到君臣互杀,同样是内耗着自己的国力。
刘邦的白登山被围,险些丧命,一辈子都恶心这件事;西晋王朝被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追的跑到了江南,大分裂再次降临中国;隋唐时期的突厥南侵、安史之乱、回纥人劫掠长安;契丹人强逼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给岁币一直给到了南宋向女真人称“父皇帝”;到了明朝,明英宗在土木堡作了八年的俘虏。元、清两代也都是少数民族的政权,但是人家统一了中国,作为中华大家庭出现在历史中,这里就不多说了。刚刚说到的这些中原被游牧民族侵略,为什么每次都要以几乎同样的理由输给人家呢?难道就不能从作战战法上有什么创新吗?难道就不能借鉴以往我们胜利的经验吗?中原政权一定要打不过游牧民族吗?没人去想啊,历史的规律被漠视习惯了。
假说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假说的意义没有消失,别让现代人再犯“历史敏感症”了,也别犯“历史规律神经末梢坏死症”。
今明两天,会把历史假说的合编版整理出来,发在历史杂谈区,以供大家随意“唾骂”!
再次感谢大家的点击。
历史"假"说系列之二十五--"长命百岁"的福临
大家都知道“康乾盛世”,这个时代是本已经末落的封建社会了,但是在清帝国前任几个皇帝的统治下,使其又如“起死回生”一般,全国不仅赋税大大增加,国力也日渐雄厚,经理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位皇帝,国家均有战事,平定全国、剿灭残明势力、前三藩、平台湾、亲征准个葛尔丹、雅克萨之战、镇压罗布藏丹增、下没阿拉伯布坦、平定新疆大小和卓木、平定西南大小金川,可以说战火也是一直没有间断过;再看民生方面,黄河改道造成的黄水泛滥三十余次,淮河水年年涨,仅山西一省的旱灾前后家起来就有四十余年份。经历了这么多,怎么还会有“康乾盛世”呢?是历史的欺骗,还是“康乾盛世”果真有如此巨大的“消化能力”,可以承载那么多的重担。
不需要有***,因为历史已经是历史了,而且中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战乱”的历史,“康乾”的功绩已经“登记造册”了,今天的主题也仅仅是与此无关。
“长命百岁”的福临,这是今天的主题。历史中的顺治帝福临,大家都应该知道,幼年登基,属于政治斗争的产物,既不能让豪格上台杀多尔衮,也不能让多尔衮上台杀豪格,于是,身为皇子的福临即皇帝位。可以说,作为一个孩子来说的福临,小小年纪就没有了父亲,却已身为一国之君、众矢之的。直到顺治帝亲政之前,福临一直是在教训和监督下渡过的。自幼的坎坷,甚至是惊吓,成年后慢慢形成了内向、内敛、不喜沟通的自闭性格,婚姻生活上的不幸也给福临以沉重的打击,“我喜欢的离我而去,喜欢我的我却想离去。”
人这种生命体是非常微妙的,在佛法中的轮回六道中是这样描述的“佛法是使众生脱离苦海的大船,佛法需要发愿,需要有脱离苦海的心愿;天人道无有众苦,但享诸乐,临命终时方体味恶臭,此时发愿俱已晚矣;阿修罗道,终日杀伐,屠噬同类,四于非命,无愿可发;畜生道,有心无智,遭人屠戮,虽有恶苦,但无心发愿,任人宰割;饿鬼道,终日饥馑,嘴漏腹漏,无乐之念,心受诸苦,已是应该,故愿发何处,地狱道,驱驰赶杀,切心裂肺、铁水沸煮其身,不得超生,无可发愿;唯有人道,有心有智,七情六欲、但受八苦,亦趋诸善,所谓苦乐人生,故此得生人道,俱可发愿,修习佛法,脱离苦海。
顺治帝的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只一僧人与福临机缘巧合,两人讲习,切磋佛法,福临似乎终于找到了自己不幸的所有理由,也找到了脱离苦海的指路明灯。无奈,天花来袭,顺治帝本来身体嬴弱,经常心悸失眠,他常叹自己“骨瘦如柴,寿命难过卅。“皇贵妃董鄂氏所生的皇四子相继离开人世,使得福临万念俱灰,终日郁郁寡欢,染上了天花,顺治十七年福临死于养心殿,终年24岁。
顺治帝的死去,给了玄烨以机会,因为他出过了天花,福临留下的皇子都是小阿哥,所以玄烨天花未死,给他也带来了后福。其实福临的幼年即位,就可以说是大清帝国的瓶颈时期了,玄烨的再次幼年登基使得“瓶颈“再度来临。我们假说将改变福临的命运,既然玄烨染上天花可以平安渡过,那福临为什么不能呢?
不论福临的性格如何,他毕竟是皇帝,他的亲政使得刚刚入主中原的大清王朝得以顺利走过了第一次“瓶颈“时期,而且顺治帝极其厌恶明末腐败的官场和吏制,他对惩治***污吏是毫不手软。顺治朝期间,对满汉等民族问题,也是颇有手段的,诚然那个时代满汉有别,以满族为优等民族,但是顺治帝对满人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不仅对满人祖先留下的技能,如骑、射、刀、棍,要求八旗子弟保持满人的习俗,而且对于他们的文化教育也十分重视,重视汉化教育。顺治帝自己喜欢汉学,还给皇子们安静派了汉族饱学之士为师,又令满族王公大臣的同龄子弟入宫伴读,对教育要求颇高,一致前明贵胄子弟好逸恶劳,长大以后只会渔肉乡间的恶习。
顺治帝的“长命百岁“会使得自己身后也多出若干位皇子,但是不论多出多少位皇子,佟氏所生的玄烨则不一定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一是因为佟氏是汉人,祖先归顺的早,于是给予了满人的待遇,被编入了八旗,但实际上的血统仍是汉族血统;二是因为佟氏生产比较早,顺治帝若能活过四十岁,那么佟氏也到了年老色衰的时候了;三是因为即使在佟氏年轻时,也没有受过太多恩宠;四是因为,清代立储由皇帝自己说了算是由康熙帝开始的,而乾隆帝则是第一个由”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出来的第一个秘密储君,因此,顺治帝之后由哪位皇子继位,是要由议政大臣决定的。
由于福临的“长命百岁”,朝中的汉臣仍将继续处于从属地位,因为顺治帝从小到大,身边仍是以满蒙为主,他仍对汉人有些半信半疑,再加上他并不喜欢与人沟通,因此顺治朝的整体氛围,应是以保守为主,活跃不足,也不太可能有什么改革出现。其实,大清之初,前明留下的弊政后患还是很多的,如果再给顺治帝四十年的寿命,这四十年他能对国家做什么,能使国家产生什么变化?
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土地圈占、河槽不畅洪水肆虐、三藩初封边疆不稳、民族对立情绪仍然很浓。这些问题在真实的历史中,都在顺治帝死后的四十年之内由他的继任者玄烨完成了。这说明,这些矛盾都是必须要解决的,而顺治帝能不能完成这些呢?
第一,“土地圈占”,满州贵族放马跑圈,圈到了多少土地就强占多少,不管汉族农民的生计问题,这是顺治帝在位时,以“给满人生活“为名下传的旨意,因为八旗不打仗了,入关后要吃饭,因此要重新土地,再加上下面的人矫旨为名,肆意变本加利,造成了几十年后的恶果。从此来看,顺治帝不会改变的。
第二,河槽不畅,这个事顺治帝估计是会做的,因为这是最基本的生命保障问题,和国家赋税来源问题。修筑河堤是一个办法,开凿河渠、人工湖也是一个办法,南方河网多,土质松,那就开渠造湖,北方土质干硬,那就筑堤坝。顺治帝会改变河槽不畅的问题。
第三,三藩初封边疆不稳。三藩刚刚被分封到云贵、两广、福建,边疆战势未平,终福临一生也对三藩是“有求必应“。顺治帝足够冷静,但绝不足够果断,或许内向的性格,会使得三藩能够传至三世四世。
第四,民族矛盾。顺治帝是提倡“满汉有别”的,就这一句话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长命百岁”的福临会因为他的性格弱点,把一个新王朝的锐气磨没了的,历史没有选择再给他四十年,而是让他的后世之君开创了“康乾盛世”,我们并不是要抹杀顺治帝的历史功绩,但是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顺治帝的性格也造就了他这样一位少年天子,但是也注定了他不能有他儿孙那样的丰功伟绩,没关系的,历史就是历史,再怎样给谁几百年也无济于事了。作为大清帝国的第一个入关的皇帝,顺治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明天请继续欣赏,历史假说系列之康熙之子“各个”都登基!
历史"假"说系列二十---铁木真“夭折”
那还是一次余世维老师的一次培训课上举的例子,说得是中美两个国家的历史教育方式的区别,余老师滔滔不绝的说了一系列成吉思汗布西征之后的欧美世界历史的变化,那历史轨迹和脉络的把握非常流畅。我今天的假说牵扯不到那么远,因为本人的历史假说系列是基于我们的中国历史来开展的,假说之后的影响和各种可能,均以我们中华大地为舞台的。
在开始之前,我想对大家说,今天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将与我以往有很大不同,它更像我在为大家画一幅画,一副以草原、城郭、长江、黄河、市井为底板的画,我国有名画《清明上河图》,勾画了无数栩栩如生的形象,把宋朝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发达勾勒的淋漓尽致,我的这幅画没有那么好的背景,但是为什么叫这篇假说为一幅画呢,看完了就会知道了。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
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打败塔塔儿人。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 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 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
有的朋友会问,铁木真在没有成为成吉思汗的时候,还只是在蒙古草原上的故事,能算得上中国历史吗?***是明确的,铁木真应该是中华民族历史舞台上的英雄。
铁木真夭折的机会太多了,塔塔儿人的追杀、乃蛮部落的敌视、扎答阑部落的反目、克烈部的诛杀,等等机会,在铁木真称为成吉思汗之前,他有太多机会离开历史的舞台了。
画面展开了。。。。。。
思越千古,将时间的光芒折返回千年前,蒙古蛮荒的大草原、中原金帝国的斜阳、江南南宋的依旧富庶、西北西夏王国的没落、西辽国的苟延残喘、西南大理国的悠闲,一切似乎定格在静态的画面上。
由天空向下俯视的目光,向北推移到蒙古的草原上,仍然处在四分五裂状态下的大草原上,部落之间为了牛羊和奴隶依然在相互的攻伐着。蒙古部落,孛儿只斤氏的铁木真,被他的杀父仇人,塔塔儿人,也给杀害了。大草原上没有了铁木真,似乎是强者林立了,克烈部的王罕,乃蛮部的太阳汗,扎答阑部落的札木合,还有草原上的“豺狼”,塔塔儿人、泰亦赤乌人,以及曾经的朋友弘吉剌部落、篾尔契人。这里是一个只有豪强,没有英雄的年代;这是一个只有群狼,没有豹子的草原;这是一个只有秃鹫,没有雄鹰的天空。蒙古的草原将会走向哪里?
手中的画笔向南延伸着,蒙古草原的南面是曾经骁勇善战的金帝国,他拥有草原民族的彪悍,也具备了中原民族的稳健,虽然已经是日暮西山了,但是依旧以宗主的地位,册封着漠北草原的各个部落,也以皇父的身份,享用着南宋进贡来的岁币。女真人已经被深厚的汉族文化底蕴浸染了将近百年了,当年的金戈铁马,也渐渐的变成了城市里的声色犬马了。虽然女真人的发型没有变,服饰没有变,但是内心的追求却变了,生存的空间却变了,生活的需求也变了,变了这么多,但是金帝国的实力依然雄厚。铁木真的死,使得金帝国的百万主力铁骑,没有找到合适的消灭者,所以,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依然是金帝国的梦想,只是如今已经没有了百年前从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走出来的,那份必胜的豪气、舔血的尖刀!没了,或许少了。。。。。。
蒙古草原的无法统一似乎已经是既定的现实了,金帝国已经占领了广大的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了,草原的生活对于女真人来讲,已经是身后且百年前的回忆了,他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富庶和安稳,住宫殿要比住帐篷舒适得多啊。因此,草原的诱惑力已经不能诱惑女真人了,富庶且一直昏庸的南宋才一直是女真人的妄想。
说到了南宋,其实铁木真的是否存在,似乎对于南宋灭亡的结果影响不大,到了宋理宗的时代,偏安江南已经是南宋朝廷最大的追求了,每年不以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核算依据了,而是以纳贡于金帝国的岁币是否收齐为参照了,因为有了岁币,就有了自己暂时安稳的座椅。南宋的麻木是不可理解的,甚至于金哀宗时妄图谋取四川,也没有引起南宋统治者的重视。江南仍然像一幅具体的山水画一样,市井之内,依旧是叫卖声声,早已经没有了“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心思,一切都给人以慵懒的感觉,虽然人们觉得这样很悠闲,但是“吴侬软语”的身边就是嗜血如命,且疯狂到只知道扩张的游牧部落,以及有着世仇的女真人。刀架在了南宋朝廷的脖子上了,而他们依然泡着茶,听着小曲儿,欣赏着梅雨季节带来的江南特有的烟波之妙的美景,谈论着明前茶和普通茶之间的区别。
铁木真的不存在,导致了历史的进展定格了。本文的写作风格就是在力图更加静态的把世间的画面展现给朋友们。
中华大地上的几种势力,都相互制衡着。
蒙古草原上的群狼,无力南下,只能在原地争夺着地盘和猎物,偶尔的时候,金帝国的皇帝也会眷顾一下寒冷的北方,册封一些人的同时,再去挑起草原上的争斗,这是他们的目的,也是他们在中原能稳稳的坐得住的保证。
金帝国仍然想把分界线划到长江边上,这样的话,就可以拥有江淮之间那片梦寐以求的土地了,至于长江南边吗,地方太大,气候也太热,不如江淮这地方好啊。派兵去啊,女真人有很多连马都不会骑了,还是轿子舒服啊,在汴梁、在长安、在幽州,生活的已经很好了,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晒太阳,如今还要去打仗吗?女真人有地方享受了,可不能因为江淮的好,而丢掉了享受的性命啊。
江南人的耕种仍然在继续,老百姓就是这一点好,有了土地,有了收成,就什么都有了。当年躲避战乱逃到南方的北方人已经经历了三四代人了,中原什么样子都流传不下去了,他们熟悉的是水稻,而不是小麦和高粱了。南宋这个偏安的朝代在历史上只有一点做的非常好,就是到了灭亡的时候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都能保证农民有土地,经历了盛唐时期的封建经济的顶峰之后,宋朝已经将小农的自给自足式的经济形势也发挥到了极致。“过日子”,成为了江南百姓生活的百分之百。北伐?是什么?不知道了,也淡忘了,模糊了。北伐还能有大米吗,北方能有这里这么多鱼吗?我们的水牛到了北方还能在河塘里洗澡吗?家里什么都已经不错了,我们过得很好啊。
时间静止在了这一时刻,暂时分裂的天下在等待着英雄,将会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也不知道,英雄的夭折,意味着时间的停滞,时代的静止,至少在我的这幅画里,是静止的!
明天请继续欣赏,历史假说系列之忽必烈的“西征”!
历史"假"说系列十九---秦桧“北伐”
今天假说的主人公是南宋奸相秦桧,题目是“秦桧北伐”,大家不要笑啊,这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秦桧在历史中扮演的投降派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北民间流传给夸大了,另外,岳飞的形象已经太高大了,已经是神位了,再加上后来元朝末年的反元农民起义几乎都是以岳武穆的形象来召唤人民对蒙古人的仇恨,以及后来的后金入中原,反清复明,都把岳武穆的神龛搬到台上,于是秦桧的汉奸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了。
本人不是要给秦桧平反,说实话,我也崇敬岳飞将军,我也痛恨卖主求荣的汉奸秦桧,但是历史本身是不能夹杂个人喜好的,历史上真实地秦桧是什么样子,以及我的假说“秦桧北伐”要如何北伐,它有什么历史依据,或者说能否延续某一时段历史的轨迹,这才是最重要的。
假说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秦桧其人,这是大部分记载中秦桧的形象:
秦桧:(1090~1155) 中国南宋权奸,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登进士第,官至御史中丞。曾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金军攻占开封后,欲立张邦昌为帝,秦桧进议状,主张另立宋宗室为帝,遂被金军驱掳北去,旋即降敌在金廷大倡和议,故于建炎四年(1130)被放回南宋。秦桧得宋高宗信任,官至宰相,因提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罢相闲居。绍兴七年(1137),秦桧任枢密使,与宰相张浚劝说宋高宗收回由岳飞并统淮西等军的成命,招致淮西军的哗变投敌,八年,秦桧重新拜相,力主和议,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十年,金朝都元帅完颜宗弼领兵南侵,岳飞等军大举北伐,屡破金军,进逼开封,秦桧却怂恿宋高宗迫令班师。十一年,宋高宗与秦桧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军权,诬构谋反罪状,杀害岳飞,与金朝再次签订屈辱的和约。宋向金称臣、纳贡、割地,金规定宋高宗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再次任相18年,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篡改官史。他还任用李椿年等推行经界法,丈量土地,重定两税等税额,又密令各地暗增民税十分之七八,使很多贫民下户因横征暴敛而家破人亡。
好了,大家看好了,这就是秦桧的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桧在金兵攻陷开封之前是主张坚持抗战的,反对割地求和的,但是后来变成了主张划淮河而南北分治,并且代表皇帝向金国使者跪接国书。
假说开始了。秦桧之所以在起初主张抗战、反对张邦昌为帝,主张立宋朝赵姓宗室为帝,这是因为秦桧至少也是在大宋儒学的环境下,以读圣贤之书进入的官场,忠君爱国的思想也影响了他的一生,至少要忠于主子,就不能做违背赵家的事情,立张邦昌为皇帝,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主张抗战也是因为中华的正统思想,认为天下为中华是正溯,其他蛮夷均是小国下民,秦桧也认为堂堂大宋之禁军怎能被女真蛮子击败。然而,双方实力的差距、军队战斗力的差距,使得北宋王朝的大厦瞬间倒塌,秦桧也被俘虏去了金国。到了金国后,秦桧耳熏目染,目睹了金国的强大,与宋王朝的腐朽相比起来,秦桧自知双方的差距,也明白了战争对于两国来说,是从理解的根源上就有了区别。战争对于金国来说,就是生存,是拓展生存的空间,是普通人建功立业的唯一渠道;战争对于宋朝来讲,就是防御,以保全自己的土地,建功立业在宋朝的重文轻武的国策下还有科举这条路,至于打仗拼命来说,不划算啊。因此,秦桧已经意识到了,战争的结果必将使宋朝覆灭。
秦桧被放回南方以后,做了宰相,他依然主张和谈,这与主张北伐的一批将领发生了矛盾,其中,岳飞是主战派的灵魂人物。
且说宋金第一个和约签订不到一年,金统治集团内部就发生了政变,对南宋主张用诱降讲和策略的挞懒被杀,宗弼(兀术)上台。从绍兴十年(1140年)起,金撕毁和约,以宗弼当统帅,挥军直取河南,陕西。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刘琦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痛击金兵,打出了一个大好局面。金兵将校纷纷准备投降,甚至素以狡悍著称的金帅乌陵思谋,也控制不了部下,只能下令待岳家军到即降,岳飞非常高兴,对部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女真族根据地),与诸公痛饮耳!” 秦桧却想把淮河以北土地送给金朝,命岳飞退兵.秦桧深知岳飞抗金意志不可夺,就先撤张俊、杨沂中的军队,而后说岳飞孤军不可久留,严令迅速退兵。以赵构、秦桧为代表的南宋投降派是实权派。他们既担心抗金战争的顺利发展会激起女真贵族的不满,也忧虑岳家军的迅速壮大,会威胁他们的统治地位,因此,胜利在望之际,迫令岳飞撤退。
历史上的岳飞北伐就这样荒诞的结束了,而我的假说中的秦桧北伐却刚刚开始。秦桧之所以叫岳飞回撤也是有根据的。现在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双方战争的态势在这一时刻,是有利于南宋的,因为作战的区域在黄淮之间的北宋旧地。当年的黄淮之间,比现在有所不同,因为黄河时常改道,一会儿北向并济水、无定河入渤海,一会儿又南下夺淮河河道入黄海,一会儿又南北分流,所以黄淮之间也是河网密布。这种地形不利于女真人的骑兵作战,大名鼎鼎的铁拐子连环马就被岳飞的步兵钩镰***屠灭殆尽了,岳家军以轻装步兵为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作战是更适应于骑兵的。因此,朱仙镇的战役失败,不证明女真人的军队弱于岳家军。
其次,双方军队的组成成分不同。岳家军是由江淮之间的农民,钟相、杨幺的洞庭湖归顺的农民起义军,还有大江南北城镇里的手工业者组成的,他们是无产者,或者是社会的底层人民,他们有渴望反抗压迫的意愿,战斗力比宋王朝的禁军要强得多。女真人的金兵呢,他们是由女真游牧部落的青壮年男子,部分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以及极少数北方的汉人组成,游牧民族是具有极强烈迁徙习惯的民族,他们认为对外扩张就是在为自己的饭碗找食物,是一种为生存而战的概念,再加上游牧部落重死轻生,作战时毫不畏惧,因此女真人的战斗力也是一场强悍的。岳家军的主题成分是农民,农民的生存在于土地,有着很深局限性,虽然国家败亡了,自家的土地也不可能保全了,但是离开眷恋的土地去远方作战,这是农民组成的军队面临的最困难的思想工作,岳飞是一代名帅,他用自己的身先士卒、用自己的报国之心,逐一的感染着自己的士兵,岳家军有北伐的意愿,但是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这个阶级组成的军队的战斗底线,跨过淮河时仍然是我们的故土,跨过黄河时依然是我们的故土,直捣黄龙时,我们的故土就已经远离了我们了,而且气候、水土都不适应,岳家军的战斗力如何保证,而此时的女真人则到了再退就是死的地步了,胜败不战已分明了。
第三,双方军队后勤供应的方式不同。岳家军的南方军是汉人,汉人的饮食结构是粮食、蔬菜、肉类,并且以植物型为主,历来战争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驮马拉的跟随部队行进,或者在部队赶到作战地点后,运送给养的人马迅速跟上,作战部队只随身携带几天的口粮。女真人则不同,他们的饮食结构是肉类为主,没有蔬菜和粮食是经常的事,女真人不需要大量的运送粮食,他们随军带有牲畜,牛羊等,这些牲畜是可以自己跟着部队奔跑的,一般女真人行军都是由一支轻装骑兵突前,大部队随后,牲畜也在后面,牲畜的后方还会有一支骑兵保护,这样会大大减少给养运输的人力物力,投入作战的部队机动性、灵活性大大提高,也没有断粮的后顾之忧。然而,岳家军的粮食不会自己长上腿和部队一起跑过去,这样北伐长驱直入,难免保证漫长的补给线不被从中破坏,从而难保北伐军的战斗力能永久保持到黄龙府。
以上就是秦桧让岳飞回来的重要原因,至于那些准备投降的金兵,缴获的辎重等等,对于战略来讲,都是不值一提的。
起初,我还在想,当年的秦桧和后来抗战时期的汪精卫是不是有一些想象的地方,他俩都是对外入侵时的主降派,也都是以汉奸著称历史上的。后来我发现,秦桧和汪精卫还是有所区别的,秦桧不让岳飞北伐也有可能是意识到南宋的实力不足以和金国对抗,但是金国的现状也不可能打到南方来,于是划淮河南北分治是最符合双方实力,以及符合天下百姓向往和平的要求了。而汪精卫则是十足的汉奸,不值一提!
秦桧的“北伐”并不是军事上的北伐,而是政治上的一种平衡做法,来解决宋王朝的生存危机。诚然,即使秦桧当初没有叫岳飞回来,那么岳家军面临的困难,会在北伐的坚定意志下化为乌有吗,不能!跨过黄河,进入河北后,首先就要面临的是后勤问题,就算当地的老百姓可以提壶灌浆的慰劳岳家军,但是到了幽云十六州北面,别说汉族百姓不多了,就是人烟都稀少了,吃什么喝什么?岳家军的全军覆灭不是仅仅的一支部队的覆灭,那是南宋小朝廷存在的保障,是南方人民的心里屏障,所以,岳家军不应该有败绩。秦桧对岳飞采用了“莫须有”的加害,是令人痛恨的,这个不在假说范围之内,我依然痛恨他。
秦桧的“北伐”也是一种制衡的手段。保留北伐的趋势,同时与金国签订合约,将仇恨蕴藏在民间,将国家的赋税换成岁币的收放,成功的“愚民”的同时,也将统治阶级与老百姓的矛盾转移到了对金国的痛恨上了,因此历史中记载的南宋后期的农民起义很少,几乎都是针对北方女真人的,难怪南宋的皇帝在临安都想不起回归汴梁了,原因就是秦桧的这一转移矛盾的手腕太高明了。
秦桧的“北伐”同时又是一种北伐的可能。毕竟,淮河以北的土地在外族人手中,南宋朝廷很容易统一起国家的目标,尤其是在国家需要有统一目标的时候,这对一个时刻有强敌入侵的相对弱一些的国家来说,这是多么重要啊。
假说到这里,大家能否明白秦桧“北伐”的含义,不北伐是为了什么?
明天请继续欣赏,历史假说系列之----夭折的铁木真。
历史"假"说系列十八---“七”代十国
假说到了五代十国了,本文的题目叫七代十国,是因为今天的主人公是后周世宗柴荣,还有宋太祖赵匡胤,这两个人的一丝一毫的改变,都有可能改变历史行进的轨迹,或是四代十国,或是六代十国,也可能是七代十国。
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也是大分裂的时代,但是这次的大分裂比起以前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黑暗的程度远远比不上以前,一会儿我一一解说。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实际上十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被灭时已是979年。五代是中原上的五个王朝,先后与之并存的十国除北汉外都在秦岭—淮河以南。欧阳修在他写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呜呼开头,这并不是他装腔作势,不说其他,单后来的残酷刑罚“凌迟”(即千刀万剐)就是在五代乱世出现的。但这时期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后周柴荣十年统一战争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其他方面,如火药、印刷术的发展,词的出现,也是有所成就的。
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唐朝灭亡后,在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五代存在了凡53年,共更换了八姓十四君。后梁建立后,梁太祖朱全忠与河东军阀、沙陀贵族李克用继续争夺霸权,交战不已,各地藩镇的骄横局面也没有多大改变。912年,朱全忠被其子杀死后,政局更为混乱,结果为后唐所灭。后梁统治共17年。
923年四月,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十月攻灭后梁,建都洛阳,史称“后唐”。 庄宗毙于流矢,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明宗)。唐明宗改革了庄宗时的一些弊政,在位七年,战事减少,农业屡有丰收,人民获得了短期的喘息。明宗死后,由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攻杀,不久被后晋所灭。后唐统治14年。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的北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岁贡绢帛三十万匹和认辽朝君主耶律德光为父皇帝等条件,取得辽兵的援助,推翻了后唐,建立了政权,国号晋,迁都开封,史称“后晋”。 后晋以后,幽云十六州成为辽军南下攻掠中原的基地,致使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947年初,辽兵攻入开封,后晋亡。后晋凡十二年。
当辽兵攻入开封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仍用后晋天福年号,争取后晋旧臣归附。当辽兵北退后,他很快进入洛阳和开封,并在开封建都,国号汉,史称“后汉”。 后汉高祖做了11个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刘承祐继位后,忌杀大臣,天雄节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汉,隐帝被杀。后汉仅统治四年就灭亡了。
951年正月,郭威在开封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 周太祖出身贫寒,知道民间疾苦,称帝后虚心纳谏,生活节俭。他吸取前四代过分信任武夫的教训,留心人才,并力图革除弊政,采取了严惩***污吏、奖励生产、废除苛捐杂税以及免除牛租等措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得到发展。954年,周太祖死,养子郭荣继位(世宗)。周世宗在周太祖改革的基础上,继续革新政治,训练军队,开始进行统一战争。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
十国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有的是你在这边唱,我在那边跳的。
假说从后周世宗柴荣开始说起。柴荣是五代期间不可多得的圣祖明君,他在经济、政治及军事上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为之后的宋基本同意奠定了基础。柴荣仅仅在位五年,不要多说,哪怕在位二十五年呢,历史都将扭转。
柴荣鼓励开垦荒地,留驻逃荒的百姓,有待从辽国返回的汉族百姓,减轻贫苦农民的赋税,但增收官僚、地主的田租,倡导平均主义,兴修水利,抑制寺院经济,严肃军纪,抗击北汉、契丹的联合入侵,攻取天水、凤县、武都,取得了入汉中攻蜀的有利条件,三次亲征南唐,取得江淮之地,从辽国手中夺回了瀛、莫、易三州和三关。这就是世宗柴荣在五年内所做的事情的一部分。当时的后周,国力强盛,声威大振,北边的辽国不敢南下,南方的南唐划江屈喘。让我们再给柴荣二十年的寿命,后周虽然地处四战之地的中原,但是柴荣西边已经取得了入川的有利地形,南边已经控制了江淮一带,扼守住了南方割据势力可做迂回的咽喉,北边震慑了辽国,复夺三州三关,辽人不敢南下。既然时间已经给了柴荣,那么摆在他面前的只是统一天下的顺序问题了。自五代以后,开封逐渐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开封地处平原,但是当时的黄河经常改道,恰好为开封提供了以黄河为主防御设施的便利条件,主要抵御来自北方的进犯,而南方则是自己的后方,或者是一些不思进取的势力,因此柴荣的主要矛盾在于北方的辽国,先平定南方还是先进攻辽国,后世的赵匡胤采用了赵普的意见,先易后难,先扫平南方的势力,再返回头消灭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十六州,柴荣不妨也采用“后人”的方法,反正南下的几条路都在自己手中。
于是,过程我不用多说了,结果几乎和后世的北宋相同,再去征讨辽国的时候,柴荣也是拥有了足够的底气。那到底能不能一举消灭辽国呢?后世的北宋没有做到,反而将辽国越养越大,最终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但是我认为柴荣是可以将辽国消灭的,那时因为后周实行的军事制度和之后赵匡胤改革了的军事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柴荣实行的禁军制度,因为五代时期,柴荣也深知武将拥有兵权,可以废立皇帝,剥夺武将的兵权又不现实,因为那是个分裂且战乱四起的年代,因此,柴荣集中了能控制的几乎所有精锐部队,组成禁军,赵匡胤就是禁军的将领,这支禁军的调动权在皇帝自己手中牢牢掌握。柴荣在位五年,御驾亲征的战役几乎用去了四年的时间,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就是因为柴荣要亲自指挥外出的军队,除了柴荣深谙兵法韬略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兵权在握,可以强化皇帝的威严与实权,如果是在治国之时,我们可以觉得这种做法是属于不会授权,久而久之国家好像只有皇上一个人在干活,低下的臣子越来越无能,但是柴荣这时候处于战乱年代,这种做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而赵匡胤呢,他在建立宋朝后,采用了比较平和的“杯酒释兵权”的做法,接触了几员战功卓著的大将的兵权,然后在地方实行文官负责制,沿袭柴荣的禁军制度,但是指挥作战的将军们,则是要与地方军队的将军们来回来去的轮换岗位,地方军也随时要调到中央做禁军,禁军也要随时戍边,目的是为了使士兵与军官互相不熟悉,这样可以防止低下的人拥戴将领做出什么谋反的事。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低军队哗变的危险性,但是将与兵互不熟悉,互不适应,打起仗来,士气如何调动,部队如何整体调动,所以,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位也曾御驾亲征辽国,但最终都功败垂成。
柴荣的禁军制度至少在战争年代是非常适应当时的环境需要,因此柴荣征辽,很有可能成功,收复幽云十六州应该没问题,再之后的辽国也将陷入无险可守的境地,直捣上潢府,迫使辽人提前三百年西逃、北遁、东迁,打乱了后世的蒙古、女真、甚至花剌子模的历史轨迹,偶然成为必然。
如果柴荣的死,能够换来宋朝的来临,也是值得的,因为赵匡胤确实是一位比较有成就的皇帝,至少在处理功臣的问题上,他要比汉高祖、汉武帝、朱元璋等人明智的多。“杯酒释兵权”,这一高超到极致的政治手腕,就连现如今也令人叹服。然而,赵匡胤身后的事情却也留下了不少玄疑,赵光义不能不说也是一位比较有造诣的帝王,不论是“金匮之盟”,还是“烛影斧声”,毕竟他使得大宋王朝得以延续下去了,统一了大部分中华所谓的正统之地。如果赵光义不具备他已经具备了的条件和素质,那么,宋也可能是“梁、唐、晋、汉、周”之后再添上一个“宋”,十国虽然结束了,但是五代依然会延续,宋的身后也许又会如十国一样分崩离析,等待六代十国的终结者是谁,也许是北方的辽,也许是东北蛮荒之地的女真,历史不需要也许,历史需要我们现代人去揣摩时运,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环节,别再犯前人的错误,珍惜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不论是四代十国、六代十国、七代十国,都是假设的,真正的还是五代十国,趋向统一是那个年代的特点,不会有逆历史潮流的胜利者的!这句话最重要。
下周一请继续欣赏,历史假说系列之----秦桧北伐!
历史"假"说系列十七---安史之“治”
这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啊,这一节文章的题目也是超级、无敌、变态、无奈、不知羞耻、郁闷的题目。安史居然都能称为“之治”了!难道要让安禄山、史思明,甚至安庆绪、史朝义之流得了天下吗?到哪说理去啊?没地方可去,无理可说,就在这里叨咕叨咕吧,谁让这里是假说的天下呢。
我们的大唐,是中国历史的骄傲,经历了经典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精彩的大唐把自己的精彩演绎到了极致,似乎再也没有继续精彩下去的可能了,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这就要转变角色了,他要成为开元盛世的掘墓人,这真是成也李隆基,败也李隆基啊。
唐玄宗改元天宝之后,政治越来越腐败了,李隆基没有了年轻时的勤政和上进心,沉浸于享乐,朝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着,又放任边疆将领各自拥兵自重。其中,安禄山,一人领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重兵在握。公元755年,安禄山趁唐帝国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纠集了奚族、契丹、室韦、突厥、杂胡、汉人等民族,共十五万人,第二年就攻入了长安,安禄山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青、高仙芝、哥舒翰闭门不出,杨国忠逼其出兵,也被安禄山击败。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发生了“马嵬之变”,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进入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溯方节度使,封诏讨伐安禄山,次年郭子仪举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进军河北,会师于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河北之地,。之后,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史思明投降。公元758年,史思明复反,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至公元761年,史思明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唐代宗即位,从叛军手中收复了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了,我们曾经辉煌的大唐盛世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为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分裂也做好了政治准备。
有个问题,就是封建军阀到底能不能仅仅靠军事实力夺取天下,或者夺取天下的局部。历数往昔,汉高祖刘邦是封建军阀,汉光武帝刘秀是封建军阀,但是刘邦和刘秀都不是仅仅依靠军事实力,刘邦军的战斗力不及项羽,刘秀军的战斗力不及绿林和赤眉,最终夺取了天下,是靠了政治上优势和时运上的把握。三国时期的封建军阀就更多了,逞一时之快的大有人在,笑到最后的几乎没有,就算是曹操,也只能含恨不能跨越长江、饮马江东。西晋的建立不是靠封建军阀,司马氏一家是权重的大官僚,一步步蚕食了曹魏的统治实力,但是八王之乱却是不折不扣的封建军阀,乱了半天,谁也没有好结果。之后的北方十六国都属于军阀建立的国家,一会儿一个不说,就其内部构造来讲,也不能够上国家政权的级别,政治机构极其简单,有军队就可以了,谁不服打谁,看上谁也打谁。好不容易隋唐统一了,过了俩盛世,安史之乱又来了,还是封建军阀。
好了,假说开始!
安禄山是不打折扣的封建军阀,虽然他自幼贫苦,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献媚,爬上了三镇节度使的高位,但他还是军阀。要说政治抱负,安禄山确实有一些,不然他不会再唐玄宗和杨贵妃面前装的那么乖,以博取皇帝的信任,他好做好造反的准备。直到发动兵变的前一天,安禄山还是个忠臣的形象。兵变之初,安禄山兵锋所致,无一不所向披靡,攻城略地也如摧枯拉朽一般。问其原因,因为唐朝以前实行府兵制,唐玄宗时以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这些招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到地方军阀的收买和笼络,和将领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的关系,加之,开元年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利越来越大,形成了“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尾大不掉的局面。到了天宝年间,边境节度使的军队已达到五十万,占全国总兵力的百分之八十五,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安禄山手中)和西北,而中央的军队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在内地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安禄山的军队不胜才怪呢。
我们所说的“安史之治”并不是要让安禄山之流真的得了天下做皇帝,而是看看,如果安禄山没有被剿灭,或者坚持的时间再长一些,我们曾经辉煌的大唐是什么样子。
安禄山攻陷了长安之后,立即称帝,李隆基仓皇间逃往四川,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一些坛坛罐罐,似乎准备的不能说不充分。难道是安禄山有意让李隆基跑的吗?也许是吧,也许安禄山觉得李隆基到哪里他都不怕,因为他太了解这位曾经的主子了,所以干脆让李隆基继续活着,省得换了哪位皇子即位,自己摸不清对手出拳的套路。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也许就是安禄山犯了军阀或农民军习惯性的错误,或者说这是由于阶级性质决定的,军阀的政治素养决定的,安禄山急于在长安城内享受它认为来之不易的战果,而放弃了继续扩大和圆满其战果的机会,最终让敌人得以喘息。
李亨的即位,使得郭子仪成了灵武节度使,这是一支防御西面回鹘人和吐蕃人的精锐之师,现在成了剿灭安禄山的先锋部队。此时的安禄山应该不要象历史中那样打一打就决定离开关中,返回他自己的根据地河北。这是假说,安禄山立即派兵增援大散关、函谷关、南阳关,派少部分兵力驻守潼关,毕竟威胁主要来自于西面和南面。另外一方面,安禄山不是汉人,他不会具有大汉族沙文主义的正统思想,他会派人去联络回鹘和吐蕃,郭子仪率灵武的精锐之师要东进袭取关中,那么回鹘和吐蕃可乘虚而入河西走廊,别象历史中那样,让李唐借了回鹘兵。凡事都是需要沟通,造反更不会例外。
安禄山守住了关中,就等于震慑住了关东,因为潼关以东的广大地面上,河北、山西、辽西、辽东是自己的老窝,山东、河南是自己策马而来的地方,江南、江淮的军队所剩无几,南方的节度使实力很弱,这时候全国的重心都集中在关中一带,等到郭子仪对大散关久攻不下之时,也是他要兼顾自己后方之日,节度使的官虽然当了,但是如果被鞑子们占据了自己的地盘,官将不官啊!到时候,放弃所奉之诏,回兵驰援灵武也不是不可能的,若不想腹背受敌,总得割舍一方,如果安军势利足够强大,郭子仪倒戈也是有可能的,关中就铁定是安禄山的了,李亨如果能安守汉中,再驻兵剑阁,也许能保蜀中偏安,至于外面的世界啊,对于李亨来说,那就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了!
一般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几个主要的统一的朝代,都有自己的瓶颈时期,按理说唐朝的瓶颈时期在李世民夺嫡时已经被镇观之治平稳的过渡过去了,这次的安史之治则应该是敲响了唐帝国的丧钟了。中华历史的版图上,将提前上演分崩离析的又一次大分裂,没有五代十国了,因为安禄山占据了关中之后,以他的军队以及所谓的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直是不用什么外因就能很快瓦解的。安禄山是个混世魔王,他绝不是政治家,他所带兵打出的地盘也会被他的兵给重新分疆裂土的。
史思明就是时刻要准备和他分家的一位。
你居关中,我居关东,谁去江南我无所谓,有我一片天空,有你一隅沃土,等我看你不顺眼时,我自将过去打你,要不你杀我,要不我宰你,只杀一个好,还是屠你整个家,看谁说了算,看谁手里刀,抹了你脖子,再去灭其他。
你们说,这算多少代多少国啊?历史又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等一位真英雄,或者要等外族首领来纳入我中华民族?
安史之治,此“治”非彼“治”,不是治理,也不是制理,更不是智理,最终的“之”才不会理。安史之治的“治”,是“痔”,是“滞”,是“炙”,是“窒”,是“痣”,是“膣”,是“彘”!
这才是我要说的啊!
明天请继续欣赏,历史家说系列之----“七”代十国!
历史"假"说系列十六---李世民的玄武门之败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败
呵呵!假说已经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了,大唐盛世!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开元盛事令人神往,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仇,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梦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这是唐朝乐队的成名曲之一《梦回唐朝》的一段歌词,后人对唐朝多以崇敬、追思、自豪为心情的主体,外国人也对中国人的称呼一度是唐人。
我们再来一段歌词,男耕女织丝路繁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纸香墨飞词赋满江,豪杰英气大千锦亮!这一段把久远以前的唐朝盛世描写得淋漓尽致。的确,唐朝好,唐朝盛,这是历史的公认,历代的史官们都把唐朝的贞观之治描写得象人间天堂一样,也把贞观年间发生的事情,刻画成理想国一样。
忆昔开元全盛日,天下朋友皆胶漆,眼界无穷世界宽,安得广厦千万间!这是《梦回唐朝》歌中的最高潮,唐朝乐队的主唱丁武用戏曲念白一般的音调诠释了这一段歌词。这句话同样把唐朝的美好唱得象浓重、金碧辉煌的皇家画卷一样美丽。
歌颂大唐盛世的歌曲、诗词,何止千万啊,本人也知道唐朝对我国历史留下的功绩和辉煌。但是假说进行到这里,应该说说反话了,唐朝的国脉太长了,至少比之前的“短命隋”要长的多,漫长的三百年把史书、史官的眼睛左右的也太长了,流传到民间的也饱受大唐朝廷的价值观所限制,于是不论是大唐本朝,还是后世撰写史书的史官,都或多或少的给与了唐朝以及唐朝的历史以偏爱和关照。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后来又设洛阳为东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复大唐国号。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我们今天的假说是围绕着李世民来展开的。先说说玄武们之变,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四日)高祖下令召兄弟三人进宫查问。建成、元吉进宫途经玄武门时遭到李世民及秦王府精兵伏击,两人被杀,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之后李世民几乎杀光了哥哥及弟弟的儿子们,一日之内,李渊就剩下李世民这一个继承人了,无奈退位,贞观年开始。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李世民成功了,他拥有了贞观之治的美名,也有了圣贤帝王的美誉,但是,如果他不成功呢?要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死的机会可太多了,任何一次的被太子李建成杀死,我们的假说都可以开始。我们就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失败开始说起。
且说,那日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起来到玄武门外,李世民的伏兵杀出,二人突出重围,也不进宫了,因为进去了也会被李世民的人马将皇宫围住,还不如杀出重围,自己手中的兵力也十分雄厚,太子和齐王合兵一处,应该强于秦王的人马。皇帝李渊得知玄武门外的事情之后,大怒于李世民,秦王的人马没有成功将太子和齐王杀死,李世民此时也知道等待他的是什么。
他有两种选择,我们先说第一个。
第一个,李世民自杀谢罪。此时的秦王已经知道自己难逃皇父的降罪,而且外面还有太子和齐王的军队,自己虽然在灭隋和清剿割据势力时积攒了一些人材和军队,但是太子和齐王也没闲着,他们也同样势力雄厚,再加上李渊,自己一定是死路一条,没想到设计周密却功亏一篑,只有死了。
李世民一死,太子和齐王自然取得了胜利,基本上是兵不血刃,日后李建成可以顺顺当当的做了皇帝。李建成其人,隋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起兵反隋,密召他与其弟李元吉至太原援助。授左领军大都督,封陇西郡公。义宁二年(618),李渊即位,立建成为皇太子。李建成为人豁达宽厚,喜好饮酒、女色、打猎,长期在京辅佐李渊确立唐初大政。我们可以看出,李建成几乎是前朝废太子杨勇的翻版,真要是论起亲戚来,李建成兄弟几个还得叫杨勇杨广表叔呢。上一集说到,杨勇当了皇帝,太平天子是没他的机会了,但是这李建成却和杨勇还有所不同,就是李建成不象杨勇那样的混日子。做太子的时候,李建成就网罗了一批象魏征这样的人才,既然李世民能用,李建成就更没有不用的道理了。唐朝初年和隋朝初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唐朝继承了隋朝大部分衣钵,无论从政治制度、经济改革、税收改革、行政制度,都大体沿袭了隋朝,而且通过隋朝的覆灭,唐朝初年是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的;而隋朝呢,继承了南北朝大分裂的烂摊子、北方胡汉混居的杂乱局面、流离失所的难民、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什么好的也没有。所以,李建成和杨勇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问题的困难程度也不一样,再加上李建成的政治抱负远比杨勇要高得多,他还有魏征这么一位名臣,所以李建成做了皇帝后,唐朝的盛世依然会出现的,只不过李建成没有李世民的魄力,大盛之世也许不会象贞观那样彰显得繁华和华丽。因此,李世民的自杀,导致了李建成的顺利登基,国力得以保存,没有了贞观之治,也会出现建成之治之类的盛世。
再说李世民第二个选择。既然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逃离了,父皇李渊也知道了玄武门这里出了事,那么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进皇宫,控制住李渊,李世民直接逼父皇将皇位传给自己,造成既定了的事实,然后再和李建成与李元吉决一死战。
如此一来,皇宫里仅凭那么一点守卫,是一定保不住皇宫的,秦王率兵杀入是必然的。劫持了父皇李渊,李渊无奈被迫传位于李世民,秦王当即做了皇帝。此时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会闲呆着的,一定是带领手下的重要人物冲出了长安城,洛阳他们不能去,因为东都洛阳是李世民的老窝,他们只能往老家跑,晋阳!那里有太子和齐王的势力。双方的大战在所难免,留给双方的战场主要将以河南、山西、关中、河东为主。论军事实力,李世民自然占得上风,多年带兵打仗积累了许多作战经验和一批能征惯战的将军,太子和齐王手下则缺少能统兵挂帅的能人。此时的李建成,应该处于山西境内,眼下手中的军队不如李世民、将军也不如李世民,那怎么办。求助,向外界求助。最可能帮助自己的是两股势力,一个是山西、陕西北部的突厥人,另一个是河西以带一级以西的回鹘人。远水解不了近渴,先找突厥人来,等稳定住战局,再派人联络西边的回鹘人。于是,李建成将早石敬瑭几百年“引狼入室”。不论双方谁胜谁负,获胜方也会将自己的实力损耗到所剩无几,失败方也将落得被斩尽杀绝的地步。这时候,无论是回鹘人,还是吐蕃人,甚至东北的奚人、渤海人、西南的南诏,西边的土谷浑,都能够到中原来掠夺一把,中国大地上将会有更多的异族在横行,而统治者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成,都只能忍气吞声了,好一些的可以卧薪尝胆,不好的干脆逆来顺受,大唐盛世将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的无影无踪,真的就是和没发生过一样。
玄武门之变已经放在历史画册中了,它是无法被改变的了,但是假说中的演绎能让大家看出,一个人的一个举动,就可以改变一段历史,是倒退还是前进,谁说了算,运势!
明天请继续欣赏,历史假说系列之----安史之治。
历史"假"说系列十五--杨勇的太平天子能做成吗?
杨勇的太平天子能做成吗?
我改变了文章的题目,因为在我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杨广在文中的地位似乎不重要了,倒是杨勇身上的矛盾多了,于是就改了名字。
假说的历史终于可以离开黑暗的南北朝了,我似乎应该长出口气了,因为中国历史上的黑暗中世纪结束了,接下来应该是稍显光辉一些的隋唐了。其实也确实如此,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当然了唐朝中后期是稍微乱了一些,可是那也遮掩不住盛唐的辉煌。
今天的假说到了隋朝了,我们就开始说说隋朝。
隋朝,始于隋文帝杨坚,终于隋炀帝杨广,共两位皇帝。杨光之后虽然有恭帝杨侑、秦王杨浩、泰皇帝杨(什么也记不得了)在位,但他们都是傀儡皇帝,且在位时间极短,史书上都不把他们列入隋帝的行列了。隋朝结束了中国南北朝的大分裂局面,使得中国又形成了大一统的天下。
隋朝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过渡朝代,文帝和炀帝在位共计三十八年,在这三十八年;i,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首先在政治上,隋朝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机构,恢复了被废除多年的三师、三公、九卿的旧制,确立了三省六部的新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两代而亡的朝代了,它与秦的灭亡相比,我们也能发现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隋与秦都是通过强大的武力,从关中这片沃土出兵,统一了分裂多年的中国,而隋和秦紧接着都完成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经济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又对人民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致使民不聊生,破坏农民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终于导致国家毁于一旦。然后,隋和秦也都为后面的汉和唐,奠定了物资财富丰盈的积累,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我们引以为豪的汉唐经典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隋炀帝杨广,如果按照假说,杨广会成为一名贤明的王爷。在假说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杨广其人。隋炀帝杨广,又名杨英,小字阿摩,公元581年封为晋王,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他立有大功,并笼络了一批人材,一心要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杨勇由于生活奢侈,渐渐失去了隋文帝的欢心。杨广就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节俭,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与此同时,杨广又勾结和杨勇不和的越国公杨素,在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极力中伤杨勇,诬陷杨勇在文帝生病期间,说他盼望父皇快死。文帝听后逮捕了杨勇,于公元600年废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篡位的第一步成功。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卧床,杨广认为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怎样处理将要到来的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给了文帝。文帝读后大怒,马上宣召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此时,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无耻地调戏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杨广的蒙骗,拍着床子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皇后误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围的爪牙的密报,忙与大臣杨素商量后,带兵包围了皇宫,赶散宫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谋杀了文帝。杨广又派人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还没有作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就这样,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史称炀帝。
以上是唐朝史官记载的内容,现代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些描述有可能是唐朝史官为了宣扬以唐代隋的正义,而故意对杨广进行了夸张的丑化,杨广可能根本就没那么坏。
再看看假说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杨勇。按照假说,杨勇将继杨坚之后成为大隋的第二代皇帝。杨勇这个人,史书上评价的是好学,性格宽和厚道,有什么说什么,不刻意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喜欢在一些细节上彰显一下自己的喜好,不喜欢受约束,也就是说是个性情中人。其实杨勇的缺点并不是很鲜明,想比起前朝的昏君暴君来说,杨勇的缺点几乎可以被忽略了。这也就意味着,杨勇没什么不可以做皇帝的致命伤。
假说正式开始。
杨广从十三岁开始,被封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二十岁时担任讨伐南朝陈的军队行军大元帅,第二年,杨广得胜归来,被封为太尉,这时候的杨广,可谓是功盖当世,权倾一时,作为藩王,这已经是最顶端的荣誉了。历史在此时截然转向,杨广珍惜眼前得到的人间富贵,一心一意的为父亲的家天下打理着,想着哥哥以后继承了帝位,自己要为兄长出力,拱卫好杨家的天下。而杨勇呢,也许依然我行我素的在等待着登基的日子,但是他绝对不会着急,这不是他的性格。
话说隋文帝杨坚寿终正寝之时,也就是太子杨勇即位之日。杨勇一心要做个太平天子,以他的能力和心智也就做个太平天子就不错了,能不能做好还不一定呢。国家的军政大事都会落到杨广身上,杨勇对他这个弟弟,应该是百分之百的信任,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懒得猜疑别人,何况假说中的杨广是千古第一贤王呢。
杨勇做皇帝,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有几件事将是他绝对不会做的。
第一件事就是远征高丽,这种事情在杨勇心中是多余的,没事征发全国壮丁,百万之众,连兵千里,去打一个他都没搭理过的小国,杨勇绝对不会喜欢这样的政绩和功绩。不打高丽,这倒是对天下的百姓有好处,毕竟可以不去那么老远打仗啊,而且事实上的远征高丽,隋朝是损失惨重啊。
第二件事就是修造大运河,杨勇喜欢热闹,但是他喜欢的热闹是那种在酒桌上的小热闹,可不是满天下铺开了的热火朝天的热闹,修了大运河,无非是为了去江南玩。杨勇一辈子也没怎么离开过国都长安,杨广修大运河是因为他灭陈的时候见识过江南的秀美,他禁不住江南的诱惑,杨勇则不同,他认为皇宫里的美女和美酒就足够让自己乐的了,所以他也不会想起修运河这回事。
第三件事就是修建东都洛阳,杨广修洛阳,能用200万民夫,杨勇呢,还是因为没出过远门,也不想出远门,洛阳对杨勇的吸引力并不大,真正的吸引超不出长安城方圆几十里,也就打打猎而已。
这些事如果不做,对于百姓来说倒是好事,可是有些事杨勇也不会去做,或者自己不会想着找别人做,就是不好的事了。比如说:
第一,武备荒废。杨勇不是马上的太子,对于兵戈之事不甚明了,而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厌烦这些的,这一定会造成国家武备的荒废。隋唐之际,来自外部的威胁主要是早期的突厥人和后期的吐蕃人,尤其是突厥骑兵。历史上,公元615年,他再次去北部边境巡游,突厥几十万骑兵突然来袭,把他围困在雁门(今山西小代县),他只能抱着幼子杨杲日夜啼哭,束手无策。最后接受了大臣苏威等建议,重悬赏募兵,各地县令纷纷应募,领兵前来求援,使他才得解围。杨勇的无作为必定会引来突厥的侵略,所以这将成为杨勇为帝以后最大的威胁,也许就是致命的威胁。
第二,吏治败坏。杨勇想做太平天子,以他的性格,一定不大会严格约束官员的,再加之平时对政务的不闻不问,底下的官场在没人管的情况下,能好得了才是怪事呢。吏治的腐败,同样会带给百姓不幸的,虽然少了真实历史中的徭役,却多了假说中的***的苛捐杂税,百姓依然苦不堪言啊。
第三,子弟误教。杨勇是个混子啊,他的儿子也很多,妻妾成群,史书上说的,还做太子时,就已经有了二十五个儿子,那闺女更是多了去了,这要是当上了皇帝,儿子还得翻两番多啊。杨勇估计是只管播种,不管生,不管养,更不管教育了,于是皇子们“自由”的生长,皇家的子弟要是这样养,没有一个能好的,长大了又要重演南朝的杀戮兄弟子侄的历史悲剧了,又是一个历史的噩梦轮回,最终有多少儿子也没用,全都被杀光。
杨勇的太平天子能做好吗?
历史虽然可以假说,但是也要基于一定的条件,杨坚留下的儿子就这么俩能说到史书上的,谁当了皇帝都不会好,这也不能怪老天只给隋朝两代的时运了,还是谁也不怪,都过去了。
杨勇梦想的太平天子,终归是做不成了,他只会给中国弄得更加千疮百孔,也许等不到李渊起兵,突厥的铁蹄就将中原大地踏得稀烂,中国又一次要在异族的蹂躏下,靠长江来延缓灭亡,大分裂重新开始,或者说大分裂压根儿就没结束过。
明天请继续欣赏,历史假说系列之----李世民和杨广!
历史“假说”系列之十三--司马氏家族遗传病
我的假说进行到了东西两晋,深深的感觉到了举步为艰,因为这一段黑暗的历史几乎没有好转的可能,即使假说得掉转180度,充其量也只能稍稍扭转一点点,或者扭转一小段时间,之后的历史又会交回黑暗的年代。
本文的题目是“司马氏的家族遗传病”,看似不象是要假说,倒是象要阐述什么观点。其实,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也实出于无奈。翻开《晋书》,或者其他什么描述东西两晋的书卷,看看那些貌似可怜的晋朝皇帝,一个个说好听的都是“英年早逝”,说不好听的就是早衰,有的甚至连怎么死的都记载的不清楚了。
司马炎想把皇位由傻儿子过渡传给他认为聪明无比的孙子司马迥,然而没有想到,他的宝贝孙子,在他死后被恶毒的儿媳妇贾南风害死了,司马衷无力理政,48岁的时候死去了,身后连个顺当的继承人都没留下,由晋武地帝的第二十五子司马炽,司马炽继承了司马衷的烂摊子,自己也并无雄才大略,312年,匈奴军进攻洛阳,司马炽被俘虏,次年被杀,时年30岁,之后国不可一日无主啊,于是又找出了晋武帝的孙子司马邺,一个13岁的孩子做了皇帝,由琅琊王司马睿和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进攻长安,司马邺也被俘虏了,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西晋就这样“顺顺当当”的被匈奴给灭了,还好咱有条长江,琅琊王司马睿带着坛坛罐罐跑到了江南,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元帝司马睿在位6年去世了,时年47岁;
元帝长子司马绍23岁即位,从小就与众不同,他在位4年,巩固了东晋在江南的统治,就是做皇帝的时间短了点,死的时候才27岁;
司马绍的长子司马衍5岁即位,在位18年,22岁就死了;
司马衍的弟弟司马岳即位3年,死的时候23岁;
司马岳的儿子司马聃2岁即位,17年后19岁时又死了;
司马衍的长子司马丕继续着他堂兄弟的位子,20岁即位, 在位5年,吃了长生不老药死了;
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在位5年后,被废;
之后也不知道哪找出来的曾叔祖辈分的司马睿的最小的儿子司马昱,即位时都52岁了,结果热闹了一年就死了;
司马昱的儿子司马曜当上了皇帝,这位晋孝武帝一会将是我们的重点,能假说的也就是他了;
孝武帝的儿子司马德宗和司马德文先后做了皇帝,这是东晋最后两位皇帝了。
就这样东晋也被刘裕的宋给取代了,江山又改名换姓了。
晋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是短命鬼啊!一个个都是十八九、二十来岁就驾鹤西游了,我们翻开史书,皇帝的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长,但是象晋朝,尤其是东晋的皇帝,如此集中的夭折确属于异常了,除了因为被杀、被废以外,司马绍、司马衍、司马岳、司马聃这几位都是在二十多岁以内就离开了人世,根据本人对史料的掌握,加之自己的分析,这些小皇帝过早的离开人世的原因,主要有这几点:
1、 幼年登基,无法也无资格承受治理国家的压力;
2、 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在十来岁的时候,没有生理成熟的条件;
3、 急于传宗接代,早婚早育使得生理不健全的情况下繁衍下一代,自然不会发育良好;
4、 小皇帝都有皇太后或其他大臣、诸侯王辅政,作为傀儡,受惊吓是“必修课程”,导致心力疲惫。
司马丕例外,他是吃长生不老药死的,属于废物系列的!
司马昱也是例外,年过半百了才被找出来做了皇帝,稀里糊涂的一年之后,就撒手而去了,貌似也活了大半辈子。
这里,我们唯一能够假说的就是晋孝武帝司马曜了,也只有他能够对得起我们的假说。他继位,当时才11岁。一开始由太后摄政。14岁时(376年)开始亲政,改年号为太元。当年他改革收税的方法,放弃以田地多少来收税的方法,改为王公以下每人收米三斛,在役的人不交税。此外他在他在位期间试图加强皇帝的权力和地位。383年前秦进攻晋,试图灭晋,在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胜。晋孝武帝即位时期由于税赋改革与谢安当国,被称为东晋末年的复兴;但是谢安死后司马道子当国,以及晋孝武帝嗜酒成性,《晋书》说“醒日既少”,优柔寡断,导致东晋政局再度陷入混乱。晋孝武帝由于对他当时宠信的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已经快要三十岁了,按年龄应该要被废弃了”,导致当晚张贵人一怒之下杀了他。死后葬于今江苏南京的隆平陵。
这是真实的晋孝武帝司马曜。本来的,他有多好的机会重新振兴祖宗的基业啊。假说开始。
晋孝武帝司马曜对于税收、加强皇权的改革,从当时的效果来看,是成功的。尤其是对于皇权的加固,自西晋惠帝司马衷以来,八王之乱过后,皇帝的权利似乎只剩下了象征的作用,废立无比的随意,被外族俘虏后受辱而宰杀也快成了规律了。司马曜的改革大大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时间,朝野上下,一股向善的风潮吹起,谢安就是那个时代凤毛麟角的能人。轻赋税,驻流民,课农桑,建府兵,东晋虽偏安东南,但是大有挥师北进的迹象。
皇权得到了稳固,司马曜又值盛年,383年前秦进攻晋,试图灭晋,在淝水之战中晋军大胜,前秦败回北方后,由于自身的不稳固,庞大的前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了,北方再次陷入了分裂的混乱中。当时北方的汉族人民已经开始大量的向江南迁徙,留在中原的多和胡人混居,前秦为了消灭东晋,征发了各个民族的百姓加入南征的军队,组成的结构本身就很松散,而且士气不高,再有那个时代的北方处于哪个民族掌权,哪个民族就作威作福的年代,整个中原除了氐族以外,其他的匈奴人、羯族人、羌族人、鲜卑人、丁零人、汉人,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说胡人担心东晋军队杀回北方会消灭自己,可是留在北方的广大汉族人民,实际上是非常希望东晋军队能够借淝水之战的胜利回师中原,恢复汉族的统治。
此时的司马曜有这个能力,因为他的改革已经在江南见到了成效,国家的粮食比以往都要充足,军队有北伐的士气,百姓们愿意为回归故土而出粮出力,就差司马曜点个头,下一道圣旨就行了。而且北方各个割据势力,在前秦覆灭后,又在做着恶性循环的相互攻伐,已经到了“孜孜不倦”的着迷地步,哪有精力和能力抵挡东晋的北伐部队啊。因此,司马曜势必会成为改写历史的中兴之君,还都洛阳一定会在司马曜人到中年之前完成的。
中国的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南方统一北方的记载呢,司马曜的北伐将会扭转这一历史规律,北方少数民族在不能形成合力的时候,将会被司马曜一一击溃。匈奴人当时的汉化已经很深了,故此,匈奴人将会彻底被纳入汉族;氐族是当时的“前任统治者”,各民族都会将仇恨发泄在他们身上,除了在历史中消亡,氐族没有别的归宿了;羯族作为氐族的近亲,会一起被消灭;鲜卑人当时还是有点实力的,除了做一些面子上的抵抗以外,他们将会逃向东北,因为那里他们可以去欺凌比他们要弱小的朝鲜半岛上的先民,朝鲜的历史也会随之改变;丁零人继续向漠北迁徙,也许会提前蒙古人的形成;羌族则继续着他们在西部的奴隶生活,直到下次机会的出现。
这样一来,隋唐的功绩要被司马曜提前得了去了。也许历史这样会更好一些啊,说归说,做归做,司马曜还是要按照史书上那样糊涂的死去,假说也仅仅是我们一时的快感,但是,还是那句话,我们有好转的可能,但是都被昏庸和腐朽轧成齑粉!
明天请继续欣赏,历史假说系列之----南北朝皇帝们都被驴踢了脑袋!
历史"假"说系列十二---司马氏到底傻不傻!
中华大地经历了东汉后期超级腐朽的统治,以及三国尽两百年的战乱,人口锐减,到了三国后期,司马氏掠取了曹魏的政权,虽然是取之不公,但是司马氏上台以来总体的政策还是有利于历史的发展的,天下分崩离析的时间已经不短了,百姓们盼望过上和平的生活,说实在的,统一与否对于处于被封建统治阶级愚弄的状态下,对于百姓来讲并不是一个很形象的向往,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耕牛、守成和生存的希望,谁能给与他们这些希望,他们就会拥护谁,处于中华主导地位的中原大地上,权力的把柄掌握在新兴的司马氏手中,他们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他们是中华政权的争夺者,他们要得到统一的天下,他们要夺取更多的权力和财富,于是司马氏要把国家的车轮驶向统一的道路,这几本与百姓们希望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相一致。
与司马氏为敌的蜀汉早在曹魏末年就已经归化了中原,阿斗在洛阳的酒宴和在成都时摆放的差不多的味道,只不过自己过着愚弄自己的生活而已。另一边,孙氏的子孙们早就没有了祖先们的睿智和勇敢,换来的是骄奢淫欲、横征暴敛,司马炎已经将龙椅坐在了自己的屁股下面,挥鞭所致,必将是他垂涎已久的江南富庶。
三国的分裂结束了,百姓们的好日子似乎来临了,然而时间也是那么的短促,短到老一辈人仍然活在痛苦的记忆中,而新一代人却在受着轮回的煎熬,中华大地上的生灵们,等待他们的是一轮新的分裂高潮,是一个以屠杀自己兄弟子侄手足为乐事的疯狂年代,是一个不能挺胸抬头说自己是华夏人的黑暗年代,是一个以相互攻伐为快感的变态年代,是一个不吃人肉不喝人血就不是人的野蛮时代,是一个士族地主、封建军阀嗜血统治的年代,总之,罄笃难书的罪恶弥漫在中华大地上。
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人的原因。司马炎篡取了曹魏的政权后,消灭了吴国,也平定了蜀地自“永嘉之乱”以后遗留下的后遗症,国家初步安定,司马炎认为曹魏之所以能被自己取代,除了祖辈的功绩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皇族子弟在四方拱卫,所以才造成了司马氏在中央夺权后,全国全面的崩溃,如果有了皇族手足在全国各地的护卫,那就不会有被篡夺政权的可能。于是,司马炎又恢复了废除几百年的分封制,司马氏各个封了这王那王,就连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的叔伯兄弟的儿子,以及他们儿子的儿子,甚至已经出了五伏的八竿子打不着,十竿子能够着的亲戚,只要姓了司马,就都是王。这些王海不是名义上的王,都是是真正能够统治一方的诸侯,手底下都有一套完备的政权机构,也都握有重兵,最不济的野有个一万来人,而且他们对各自管辖的封地都有权征税、募兵,俨然是一个个小朝廷。国家又回到了过去,知道的是司马炎分封,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姜子牙又活了呢,一时间天下四处跑“马”。
我们可以理解,司马炎是要吸取前朝的教训,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再被他人窃取。可是,本人又要叹气了。我在困惑,古代帝王们读不读史书,更确切的问,古代帝王们到底读不读书。难道又是因为人性的弱点,一拥有权力的同时,也随即丧失人性的优点,以及理智、善良、安详、平和、睿智、忠孝、仁义……,都没了,全都没了。
司马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也有自己的难处,因为封建传统和伦理标准,应该立嫡长子,可是司马衷是个低能儿,还处于琢磨蛤蟆是为了官家叫还是为了私家叫的阶段,而司马衷的儿子确实十分聪明,因此,司马炎也是寄托在自己的嫡长孙能够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