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农场唤醒怎么不行更新不了怎么搞啊到%70就不行了

2010-11-5
2010-6-26
2010-7-6
2010-6-8
2009-7-4
2009-11-17
2009-11-6
2009-10-25
2009-6-19
2009-7-5
2006-9-19
2007-7-8
2009-1-7
2008-6-16
2007-7-8
2007-7-3
2008-3-15
2007-9-5
2007-7-12
2007-8-18
2007-6-8
2007-6-8
2007-6-9
2007-4-28
2005-8-23
2007-2-14
2006-1-17
2006-9-25
2006-7-12
2006-3-4
2006-6-6
2006-2-26
2006-2-6
2005-12-4
2005-4-4
2005-5-18
2004-7-30
GMT+8, 2011-8-1 17:58,
Proce ed in 0.299433 second(s), 4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2001-2009张玉怀的家园
( Sat, 27 Dec 2008 20:50:31 +0800 )
Description: 在深圳过了这半年,感觉还是成长了很多,技术路线上的转型,整体自信心的提升,放开手脚地做事,哈哈,感觉不错,就是有点水土不服,有时候病怏怏的。感谢中兴给了我这第一步的发展,我会从软件工程师做到系统工程师再争取有机会创业,我会坚定的相信自己勇猛的去闯荡天下。世界是由谁来控制的呢?这个我们都在思索的问题,***也许有一天会是我,这个邋遢的穷小子。
( Sat, 17 May 2008 11:20:07 +0800 )
Description: 飞回成都的路上,心情还是很不错的,三万英尺的距离,云上的时光如此美妙。 那天,一个同学过来耍,于是我们吃了午饭就去了游乐园,玩了几个项目后,我为自己今天驾车的顺畅沾沾自喜,我们边走边聊着走进了活水公园。 刚刚走过那片草地,正要上台阶的时候,募地,攸忽,突然,一阵眩晕侵袭了全身,???
我病了?不像啊,中风了也不会还能这样思考,跟着脚底下晃了起来,地震!肯定是地震了,我一把把同学拉了回来,站到刚才的草地里。这时候,脚下的地皮左右振荡起来,对面的通美大厦“哐哐“地响,真的就像要倒向我们,人们疯了一般往外奔跑,府河不停地抖动,大量的不知道哪里来的东西掉进了河里,人站不住,就跟正在被掂着的锅上边的蚂蚁一般。恐惧占满了大脑,世界末日大概就是这样,接下来真要有什么大的灾难也只能认命了。 一阵阵的震动之后,公园里都围满了人,惊惶失措的议论着,河水相当浑浊,向下游的流速加快了,通美大厦的窗户全部开了,有可能玻璃都被震碎了。想跟家里联系下,好不容易发了一条短信,打通了几秒钟爸爸的***。 暗自庆幸刚才没有在观景塔上......
( Sun, 11 May 2008 15:41:10 +0800 )
Description:
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 Thu, 8 May 2008 21:32:06 +0800 )
Description: 可能真的是这样。 我是个非常怜悯别人的人,对很多很多人习以为常的发生在人身上的事情痛彻肺腑的怜悯。 与你断断续续的进行了两年多的联系,我到现在只能说“你很可怜,可是,然而,不过,且,我暂时还给不了你想要的,到不了你希望的地步,我只能做我,走我的道路,感受我的痛苦、激情、快乐”。 我是个矛盾激烈冲突的人,我可以自己产生加速度创造奇迹,也很容易满足现状一步步走向平庸。我不会为自己的表现辩解,除非真的是被触到了自尊。据说B型血的人对于界定的态度是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处罚都要先触犯一下再说,好像真的是这样--我从小就是这样想这样做的,没法解释了。 我只是希望你好好对待自己,天底下的好男孩子多的是,不要有太多条条框框,连最该有的都没有过,还活个屁呀?!(抱歉,我最常用的粗口)。而且,实话实说,就是是按照你自己的计划走到后来,自己都会反问自己,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物极必反--只怕到时候会变的连自己都想不到的。 说的轻松一点吧,你让你对面的人很烦诶(他不是神啊,给别人&自己一个出口吧)
( Wed, 26 Mar 2008 20:54:11 +0800 )
Description: 其实很多女人外表很坚强,内心却还是柔弱,需要男人呵护的。她不在乎你给了她多少钱,却会永远记得你调皮的从路边花坛偷回的那朵放到她手中的月季花。她在厨房忙碌的时候,你从身后送来的一个吻会让她觉得幸福甜蜜。你们过马路时候,站在左边的你紧紧握住她的手,不论是什么年纪,都会让她觉得安全。
  世界上女人很多,美丽的,温柔的,聪明的,可爱的......可无论什么类型的女人,期待幸福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所以她们等待着一个男人的出现,等着这个男人对她们好。
  其实女人期待的对自己好,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她只希望自己的男人不要因为忙碌而忘记她的生日。想听他在耳边轻声说句,快乐吧,我的宝贝。这时玫瑰也可以省略。她只希望做家务累的时候,他轻轻抚摩自己的额头说声,宝贝,喝了牛奶再睡吧。即使对于家务,男人一窍不通。她只希望害怕或者孤单的时候,男人在身边搂着她的肩膀坚定的对她说,别怕,有我。
是的,有的时候,爱意是在不经意间流露的。可能男人你自己没感觉,可是女人却一字一句的记在了心底。她们会用更多的爱恋回报你。
  尝试着在出门之前吻一下你的女人。常常温存的告诉她,你有多么的爱她。休息的时候抢过她手里要洗的衣物。天气好的时候带她到公园散步。睡觉前给她讲讲公司里,回家路上看到的有趣的事情。偶尔耐心倾听女人讲的事情,即使你对白菜5角或是4角一斤不感兴趣。在她穿了新裙子的时候,认真的看2分钟,然后诚心夸奖一下她。如果裙子大了,就说你又苗条了,如果裙子小了,就说如果大一点会更漂亮。逛街的时候可以拉着女人的手或者揽着她的肩膀,因为这样,她会觉得幸福。
  女人都希望在平凡中被呵护,被爱着。你温存的点点滴滴一定能让她闻到幸福的芳香。其实女人要的幸福很简单。你要耐心的对你的女人好,不需要如火山火热,也不需要如海浪汹涌,细水长流就足够让她幸福一辈子。
  当上帝用亚当的肋骨造了一个夏娃时,就预示着男人该认真照顾身边那个是自己身上肋骨变的女子,好好爱她吧,否则你自己的胸口也是会疼痛的。
  跟着你,就是要你疼的...... !!!
( Wed, 12 Mar 2008 14:02:30 +0800 )
Description: 应该说每个人都会曾经有轻生的想法,大多是因为生活的压力大了,情绪调整不过来。 各个生活圈子的人都难以避免,不过做技术的人看起来特别明显,最近被曝光的两起事件给人震撼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自己学校的师弟。看了他的空间,有点心悸,人是可以被憋死的。 人为什么会抑郁:一方面是担心,害怕;另一方面是对于未来不可把握,自己的欲望过于强烈!所以适当地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喜欢自己,和乐观的朋友多交流,不要和别人对比,要喜欢自己!说起来很容易呵,真的要时时处处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我来说,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确实是应对压力和不良情绪的妙方,疾速运动中,你无暇顾及那么多事情,一切都被抛到了脑后,而运动后,思维变得很伶俐,做事效率也高了。 看其他人的系统理论书籍感觉对自己用处不大,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很难。再者,心理学研究我感觉就是伪科学,一个正在思考的脑袋思考自己怎么思考,该怎么思考,一定会把自己整崩溃,轻者人格和精神分裂,精神和肉体不能二位一体。
( Sat, 29 Dec 2007 14:10:14 +0800 )
Description:
我特别喜欢的一首歌,到现在也只找到了一个MV。贴歌词如下:
解小东、林依伦版
借风雷
射透千年朱廊玉榭
论英雄气节
儿女情暂别
江河乍裂
万马惊破一天残月
扫尽乱云重叠
何惜一腔热血
但愿人间从此硝烟绝
且让那些如烟岁月
丈量古今谁是真豪杰
人生无非相聚离别
却要揭开一轮明月
我上三山五岳
指点清平世界
踏千层云海
举手与天接
我上三山五岳
指点清平世界
踏千层云海
举手与天接
平生悲欢都了却
壮志飞扬豪情正激越
冯晓泉版
还来不及消去心中冰雪
翘首望 朗朗长天一轮皓月
团圆时节我们叹离别
这已是春光剔透的时节
不眠夜 起悲歌 声切切
当年路 今回顾 雨未歇
送多少长江水
让它奔流到沧海
把无限的相思凝成结
我上三山五岳
眺望升平世界
踏千重云海 举手与天接
百年悲欢 今朝了却
壮志飞扬
我们豪情正激越
愿滔滔江水从此不再离别
不再把相思凝成结
( Tue, 25 Dec 2007 19:34:06 +0800 )
Description:
详情见: 快要离开成都了,今天特地去了趟九里堤
按图片顺序注解:
金牛区人民法院
龙太子坎下老火锅(生命力旺盛啊)
智慧康城
西门口那条路
西门,以前千禧花园的广告多好看的,现在真破
浙江灌汤包早换了(在那里吃过多少回早餐啊)
1栋楼下的那条路
大门口,貌似变化不大
假山不喷泉,好像还是好的哈
我住过的那栋楼(2栋)
操场,沙地改假草了
球场对着的居民楼(球飞过去砸了玻璃就不敢去要回来了)
教室外的阅报栏
阶一(印象深的是傅英定的高数1)
快捷通道
第一次通宵的地方(还叫荆科,惊叹)
2栋后面的***亭
1食堂
我住过的宿舍(2-124)
1食堂内景
西花园
2食堂
最热闹的地方(3栋女生楼下那条路)
2栋的管理员(她居然还在!!!还记得我!!!,过去这么多年,她,这个当年的大美女
也开始明显的衰老了)
东边的荒乱之地
农民的菜地
交大东门(走几分钟就到了)
眷诚斋
活动的地方(来打过球)
镜湖(春风不改旧时波)
交大西门(还是那么热闹)
交大路?(劈山救母的雕塑早没了,这些店还是跟以前一样)
会展中心的真冰场没了(哭死)
加州旅馆
九里堤的来源:
在成都就在这个位置。当年诸葛亮曾经修了一道长堤,叫九里堤,来防止洪水的侵蚀。九里
堤在几十年前还可以看到它的遗址。近年因为城市的发展,遗迹见不到了。但地名还在,而
且还修了一个小游园,就是这个九里堤南园
附:2000级的一个师兄写的怀念九里堤的绝唱
怀念九里堤, 怀念的时候就没有一丝沉重么?
看了一点点,
那篇的怀恋。
是一段不敢随意开启的美好和沉重,
后面水,
一点点失落……
那年的我们
现在是研三了……
很多的故事
是带着甜蜜和
激动的东西
大江南北
游戏机都没有的岁月
羞涩于牵手的恋人
鹌鹑蛋,一块钱五个……
茶叶蛋,一块钱三个……
六楼机房
东门烧烤
但是没有忘记
最初认识的朋友
帮我排队报名的新同学
只要三块钱的平头
白色的米粥
新村没有的
不敢逃课的日子
绝无散漫的内心
偷偷看的那几个女生
现在该是别人的女友了吧
丝丝缕侣的东西
最最清澈的东西
六十几亩的地方
几十年后的故事
谁开启记忆?
记忆如洪水淹来
散漫的人
变了的东西
恰恰想起那时珍贵
( Thu, 20 Dec 2007 22:27:05 +0800 )
Description: 回顾从锐捷回来的这大半学期,浑浑噩噩的日子太多了,唯一做成的事情是签了杰得--自己觉得还过得去的公司,再就是卖掉了一些鞋,踢球受了一些伤,学校要求的那篇文章确定下学期可以发表,毕业设计现在才整,担心是必然的(暗自祈祷能顺利毕业)。 找工作这段时间有点乱,拿到不少offer,但是真正让自己心仪的很少,一个体会就是--自己做事太简单,没有什么精打细算的主意。可能是自己脑袋开始钝化了,没以前那么灵光--在电子科大7年的日子换来的就是这个吗? 珍惜剩下的在学校的日子,学点基础的东西,这才是我应该要做的。真正上班了感觉就是重复做一件事情,变成熟练工人,不能这样啊! 以前自己突然很闲了,或者心里有了小小的波澜的时候就会拿出本子随便写一些记录来表达自己的感想,现在基本没去上自习,这件事也丢了--我真的很情绪化(本质啊本质)
( Sun, 9 Dec 2007 11:48:10 +0800 )
Description: 一不留神都12月快中旬了,昨天看到了学院的论文提交通知,这才慌了神--我都还么开始做呢,从此刻开始做吧,再不做就来不及了,在外面耍的够多的了,我的学术水平还是不见长,剩下的学生生涯要好好把握了--知子莫若父母也,我真是一个懒得不能再懒的人呐
( Thu, 8 Nov 2007 18:16:55 +0800 )
Description: 忙的进入焦灼状态了,找工作:拒了中兴(让我去南研所),跟华为高管开高价没被接受,大唐莫名其妙的招聘过程(师兄说是个骗人的公司,也就算了),其他的也还没碰到比较合适的;想去证券公司不知道是不是妄想...... 培训班的课件制作陷入停滞,有点耗脑子噢 打算借12月去无锡的机会顺道去上海看看,打探一下,或许会有思想上的感触 运动还是要坚持的,好久没畅快地踢场球了,怀念金山体育场,以后工作了有这么个地方就爽了:)
( Sun, 16 Sep 2007 17:07:09 +0800 )
Description:
周日下午,坐在教研室的电脑前,满满的暖意和惬意充满了全身,太好了!
是睡了个好的午觉,听了几首好歌,或者看《北京人在纽约》领悟了什么吧,无所谓,我喜欢这感觉
( Fri, 3 Aug 2007 10:28:19 +0800 )
Description:
  今天,有荣幸来到各位从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之一毕业的毕业典礼上。我从来没从大学毕
业。说实话,这是我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刻。今天,我只说三个故事,不谈大道理,三个故
事就好。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怎么串连在一起。
  我在里德学院(Reed college)待了六个月就办休学了。到我退学前,一共休学了十八
个月。那么,我为什么休学?
  这得从我出生前讲起。我的亲生母亲当时是个研究生,年轻未婚妈妈,她决定让别人收
养我。她强烈觉得应该让有大学毕业的人收养我,所以我出生时,她就准备让我被一对律师
夫妇收养。但是这对夫妻到了最后一刻反悔了,他们想收养女孩。所以在等待收养名单上的
一对夫妻,我的养父母,在一天半夜里接到一通***,问他们“有一名意外出生的男孩,你
们要认养他吗?”而他们的回答是“当然要”。后来,我的生母发现,我现在的妈妈从来没
有大学毕业,我现在的爸爸则连高中毕业也没有。她拒绝在认养文件上做最后签字。直到几
个月后,我的养父母同意将来一定会让我上大学,她才软化态度。
  十七年后,我上大学了。但是当时我无知选了一所学费几乎跟史丹佛一样贵的大学,我
那工人阶级的父母所有积蓄都花在我的学费上。六个月后,我看不出念这个书的价值何在。
那时候,我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也不知道念大学能对我有什么帮助,而且我为了念这个
书,花光了我父母这辈子的所有积蓄,所以我决定休学,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当时这个决
定看来相当可怕,可是现在看来,那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决定之一。当我休学之后,我再
也不用上我没兴趣的必修课,把时间拿去听那些我有兴趣的课。
  这一点也不浪漫。我没有宿舍,所以我睡在友人家里的地板上,靠着回收可乐空罐的五
先令退费买吃的,每个星期天晚上得走七哩的路绕过大半个镇去印度教的 Hare Krishna神
庙吃顿好料。我喜欢Hare Krishna神庙的好料。追寻我的好奇与直觉,我所驻足的大部分事
物,后来看来都成了无价之宝。举例来说:
  当时里德学院有着大概是全国最好的书法指导。在整个校园内的每一张海报上,每个抽
屉的标签上,都是美丽的手写字。因为我休学了,可以不照正常选课程序来,所以我跑去学
书法。我学了serif与san serif字体,学到在不同字母组合间变更字间距,学到活版印刷伟
大的地方。书法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我觉得那很迷人。
  我没预期过学的这些东西能在我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
一台麦金塔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麦金塔里,这是第一
台能印刷出漂亮东西的电脑。如果我没沉溺于那样一门课里,麦金塔可能就不会有多重字体
跟变间距字体了。又因为Windows抄袭了麦金塔的使用方式,如果当年我没这样做,大概世
界上所有的个人电脑都不会有这些东西,印不出现在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字来了。当然,当我
还在大学里时,不可能把这些点点滴滴预先串在一起,但是这在十年后回顾,就显得非常清
  我再说一次,你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未来回顾时,你才会明白那些点点
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你现在所体会的东西,将来多少会连接在一块。你
得信任某个东西,直觉也好,命运也好,生命也好,或者业力。这种作法从来没让我失望,
也让我的人生整个不同起来。
  我的第二个故事,有关爱与失去。
  我好运-年轻时就发现自己爱做什么事。我二十岁时,跟Steve Wozniak在我爸妈的车
库里开始了苹果电脑的事业。我们拼命工作,苹果电脑在十年间从一间车库里的两个小夥子
扩展成了一家员工超过四千人、市价二十亿美金的公司,在那之前一年推出了我们最棒的作
品-麦金塔,而我才刚迈入人生的第三十个年头,然后被炒鱿鱼。要怎么让自己创办的公司
炒自己鱿鱼?好吧,当苹果电脑成长后,我请了一个我以为他在经营公司上很有才干的家伙
来,他在头几年也确实干得不错。可是我们对未来的愿景不同,最后只好分道扬镳,董事会
站在他那边,炒了我鱿鱼,公开把我请了出去。曾经是我整个成年生活重心的东西不见了,
令我不知所措。
  有几个月,我实在不知道要干什么好。我觉得我令企业界的前辈们失望-我把他们交给
我的接力棒弄丢了。我见了创办HP的David Packard跟创办Intel的Bob Noyce,跟他们说我
很抱歉把事情搞砸得很厉害了。我成了公众的非常负面示范,我甚至想要离开矽谷。但是渐
渐的,我发现,我还是喜爱着我做过的事情,在苹果的日子经历的事件没有丝毫改变我爱做
的事。我被否定了,可是我还是爱做那些事情,所以我决定从头来过。
  当时我没发现,但是现在看来,被苹果电脑开除,是我所经历过最好的事情。成功的沉
重被从头来过的轻松所取代,每件事情都不那么确定,让我自由进入这辈子最有创意的年代
  接下来五年,我开了一家叫做 NeXT的公司,又开一家叫做Pixar的公司,也跟后来的老
婆谈起了恋爱。Pixar接着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现在是世界
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公司。然后,苹果电脑买下了NeXT,我回到了苹果,我们在NeXT发展的
技术成了苹果电脑后来复兴的核心。我也有了个美妙的家庭。
  我很确定,如果当年苹果电脑没开除我,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这帖药很苦口,可是我
想苹果电脑这个病人需要这帖药。有时候,人生会用砖头打你的头。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
,我爱我所做的事情,这就是这些年来让我继续走下去的唯一理由。你得找出你爱的,工作
上是如此,对情人也是如此。你的工作将填满你的一大块人生,唯一获得真正满足的方法就
是做你相信是伟大的工作,而唯一做伟大工作的方法是爱你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找到这些
事,继续找,别停顿。尽你全心全力,你知道你一定会找到。而且,如同任何伟大的关系,
事情只会随着时间愈来愈好。所以,在你找到之前,继续找,别停顿。
  我的第三个故事,关于死亡。
  当我十七岁时,我读到一则格言,好像是“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
轻松自在。”这对我影响深远,在过去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如果今天
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干些什么?”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一个“没事做”的***时
,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变革了。
  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人生中下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
-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
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所知避免掉入自己有东西要失去了的陷阱里最
好的方法。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没什么道理不顺心而为。
  一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我在早上七点半作断层扫描,在胰脏清楚出现一个肿瘤,我
连胰脏是什么都不知道。医生告诉我,那几乎可以确定是一种不治之症,我大概活不到三到
六个月了。医生建议我回家,好好跟亲人们聚一聚,这是医生对临终病人的标准建议。那代
表你得试着在几个月内把你将来十年想跟小孩讲的话讲完。那代表你得把每件事情搞定,家
人才会尽量轻松。那代表你得跟人说再见了。
  我整天想着那个诊断结果,那天晚上做了一次切片,从喉咙伸入一个内视镜,从胃进肠
子,插了根针进胰脏,取了一些肿瘤细胞出来。我打了镇静剂,不醒人事,但是我老婆在场
。她后来跟我说,当医生们用显微镜看过那些细胞后,他们都哭了,因为那是非常少见的一
种胰脏癌,可以用手术治好。所以我接受了手术,康复了。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我希望那会继续是未来几十年内最接近的一次。经历此事后
,我可以比之前死亡只是抽象概念时要更肯定告诉你们下面这些:
  没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着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们共有的目的地
,没有人逃得过。这是注定的,因为死亡简直就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是生命变化的媒介,
送走老人们,给新生代留下空间。现在你们是新生代,但是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会逐渐变老
,被送出人生的舞台。抱歉讲得这么戏剧化,但是这是真的。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
是活在别人思考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
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
是次要的。
  在我年轻时,有本神奇的杂志叫做 Whole Earth Catalog,当年我们很迷这本杂志。那
是一位住在离这不远的Menlo Park的Stewart Brand发行的,他把杂志办得很有诗意。那是1
960年代末期,个人电脑跟桌上出版还没发明,所有内容都是打字机、剪刀跟拍立得相机做
出来的。杂志内容有点像印在纸上的Google,在Google出现之前35年就有了:理想化,充满
新奇工具与神奇的注记。
  Stewart跟他的出版团队出了好几期Whole Earth Catalog,然后出了停刊号。当时是19
70年代中期,我正是你们现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在停刊号的封底,有张早晨乡间小路的照片
,那种你去爬山时会经过的乡间小路。在照片下有行小字: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那是他们亲笔写下的告别讯息,我总是以此自许。当你们毕业,展开新生活,我也以此
期许你们。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非常谢谢大家。 Steve Jo ' Stanford Commencement Speech
Tra cript of Jo ' commencement eech(05-06-12)
Thank you. I'm honored to be with you today for your commencement from one of th
e fin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Truth be told, I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
e and this is the closest I've ever gotten to a college graduation.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three stories from my life. That's it. No big deal. Jus
t three stories. 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 ecting the dots.
I dro ed out of Reed College after the first six months but then stayed around
as a drop-in for another eighteen months or so before I really quit. So why did
I drop out? It started before I was born. My biological mother was a young, unwe
d graduate student, and she decided to put me up for adoption. She felt very str
ongly that I should be adopted by college graduates, so everything was all set f
or me to be adopted at birth by a lawyer and his wife, except that when I po ed out, they decided at the last minute that they really wanted a girl. So my pare
nts, who were on a waiting list, got a c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sking, "
We've got an unexpected baby boy. Do you want him?" They said, "Of course." My b
iological mother found out later that my mother had never graduated from college and that my father had never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She refused to sign th
e final adoption papers. She only relented a few months later when my parents pr
omised that I would go to college.
This was the start in my life. And seventeen years later, I did go to college, b
ut I naively chose a college that was almost as expe ive as Stanford, and
all of my working-cla parents' savings were being ent on my college tuition. After six months, I couldn't see the value in it. I had no idea what I wanted t
o do with my life, and no idea of how college was going to help me figure it out
, and here I was, ending all the money my parents had saved their entire life. So I decided to drop out and trust that it would all work out OK. It was pretty cary at the time, but looking back, it was one of the best decisio I ever ma
de. The minute I dro ed out, I could stop taking the required cla es that didn
't interest me and begin dro ing in on the ones that looked far more interestin
It wa 't all romantic. I didn't have a dorm room, so I slept on the floor in fr
iends' rooms. I returned Coke bottles for the five-cent deposits to buy food wit
h, and I would walk the seven miles acro town every Sunday night to get one go
od meal a week at the Hare Krishna temple. I loved it. 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
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 later on. Let me give you one example.
Reed College at that time offered perha the best calligraphy i truction in th
e country. Throughout the campus every poster, every label on every drawer was b
eautifully hand-calligraphed. Because I had dro ed out and didn't have to take
the normal cla es, I decided to take a calligraphy cla to learn how to do thi
s. I learned about serif and sa -serif typefaces, about varying the amount of s
pace between different letter combinatio , about what makes great typography gr
eat. It was beautiful, historical, artistically subtle in a way that science can
't capture, and I found it fascinating.
None of this had even a hope of any practical a lication in my life. But ten ye
ars later when we were designing the first Macintosh computer, it all came back
to me, and we designed it all into the Mac. It was the first computer with beaut
iful typography. If I had never dro ed in on that single course in college, the Mac would have never had multiple typefaces or proportionally aced fonts, and ince Windows just copied the Mac, it's likely that no personal computer would
have them.
If I had never dro ed out, I would have never dro ed in on that calligraphy cl
a and personals computers might not have the wonderful typography that they do
Of course it was impo ible to co 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
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10 years later. Again, you
can't co 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 ect them looking backwa
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 ect in your future. You have to trust in something--your gut, destiny, life, karma, whatever--because b
elieving that the dots will co ect down the road will give you the confidence t
o follow your heart, even when it leads you off the well- worn path, and that wi
ll make all the difference.
My second story is about love and lo . I was lucky. I found what I loved to do
early in life. Woz and I started A le in my parents' garage when I was twenty.
We worked hard and in ten years, A le had grown from just the two of us in a ga
rage into a $2 billion company with over 4,000 employees. We'd just released our finest creation, the Macintosh, a year earlier, and I'd just turned thirty, and then I got fired. How can you get fired from a company you started? Well, as Ap
ple grew, we hired someone who I thought was very talented to run the company wi
th me, and for the first year or so, things went well. But then our visio of t
he future began to diverge, and eventually we had a falling out. When we did, ou
r board of directors sided with him, and so at thirty, I was out, and very publi
cly out. What had been the focus of my entire adult life was gone, and it was de
vastating. I really didn't know what to do for a few months. I felt that I had l
et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of entrepreneurs down, that I had dro ed the baton a
s it was being pa ed to me. I met with David Packard and Bob Noyce and tried to apologize for screwing up so badly. I was a very public failure and I even thou
ght about ru ing away from the Valley. But something slowly began to dawn on me
. I still loved what I did. The turn of events at A le had not changed that one it. I'd been rejected but I was still in love. And so I decided to start over.
I didn't see it then, but it turned out that getting fired from A le was the be
st thing that could have ever ha ened to me. The heavine of being succe ful
was replaced by the lightne of being a begi er again, le sure about everyth
ing. It freed me to enter one of the most creative periods in my life. During th
e next five years I started a company named NeXT, another company named Pixar an
d fell in love with an amazing woman who would become my wife. Pixar went on to
create the world's first computer-animated feature film, "Toy Story," and is now the most succe ful animation studio in the world.
In a remarkable turn of events, A le bought NeXT and I returned to A le and th
e technology we developed at NeXT is at the heart of A le's current renai ance
, and Lorene and I have a wonderful family together.
I'm pretty sure none of this would have ha ened if I hadn't been fired from A le. It was awful-tasting medicine but I gue the patient needed it. Sometimes l
ife's going to hit you in the head with a brick. Don't lose faith. I'm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thing that kept me going was that I loved what I did. 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and that is as true for work as it is for your lovers. Yo
ur work is going to fill a large part of your life, and the only way to be truly atisfied is to do what you believe is great work, and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If you haven't found it yet, keep looking, and don
't settle. As with all matters of the heart, you'll know when you find it, and l
ike any great relatio hip it just gets better and better as the years roll on.
So 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My third story is about death. When I was 17 I read a quote that went something
like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e right." It made an impre ion on me, and since then, for the past 33 years,
I have looked in the mirror every morning and asked myself, "If today were the l
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And wheneve
r the a wer has been "no" for too many days in a row, I know I need to change s
omething.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ve ev
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
g--all external expectatio , all pride, all fear of embarra ment or failure--t
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 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
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
About a year ago, I was diagnosed with cancer. I had a scan at 7:30 in the morni
ng and it clearly showed a tumor on my pancreas. I didn't even know what a pancr
eas was. The doctors told me this was almost certainly a type of cancer that is
incurable, and that I should expect to live no longer than three to six months.
My doctor advised me to go home and get my affairs in order, which is doctors' c
ode for "prepare to die." It mea to try and tell your kids everything you thou
ght you'd have the next ten years to tell them, in just a few months. It mea t
o make sure that everything is buttoned up so that it will be as easy as po ibl
e for your family. It mea to say your goodbyes.
I lived with that diagnosis all day. Later that evening I had a bio y where the
y stuck an endoscope down my throat, through my stomach into my intestines, put
a needle into my pancreas and got a few cells from the tumor. I was sedated but
my wife, who was there, told me that when they viewed the cells under a microsco
pe, the doctor started crying, because it turned out to be a very rare form of p
ancreatic cancer that is curable with surgery. I had the surgery and, thankfully
, I am fine now.
This was the closest I've been to facing death, and I hope it's the closest I ge
t for a few more decades. Having lived through it, I can now say this to you wit
h a bit more certainty than when death was a useful but purely intellectual conc
ept. No one wants to die, even people who want to go to Heaven don't want to die to get there, and yet, death is the destination we all share. No one has ever e
scaped it. And that is as it should be, because death is very likely the single
best invention of life. It's life's change agent; it clears out the old to make
way for the new. right now, the new is you. But someday, not too long from now,
you will gradually become the old and be cleared away. Sorry to be so dramatic,
but it's quite true.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 ed by dogma,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
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 drown out your own i er voice, heart and in
tuition. They somehow already know what you truly want to become. Everything els
e is secondary.
When I was young, there was an amazing publication called The Whole Earth Catalo
gue, which was one of the bibles of my generation. It was created by a fellow na
med Stewart Brand not far from here in Menlo Park, and he brought it to life wit
h his poetic touch. This was in the late Sixties, before personal computers and
desktop publishing, so it was all made with typewriters, sci ors, and Polaroid
cameras. it was sort of like Google in paperback form thirty-five years before G
oogle came along. I was idealistic, overflowing with neat tools and great notion
s. Stewart and his team put out several i ues of the The Whole Earth Catalogue, and then when it had run its course, they put out a final i ue. It was the mid
-Seventies and I was your age. On the back cover of their final i ue was a phot
ograph of an early morning country road, the kind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hitchh
iking on if you were so adventurous. Beneath were the word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It was their farewell me age as they signed off. "Stay hungry, stay f
oolish." And I have always wished that for myself, and now, as you graduate to b
egin anew, I wish that for you.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Thank you all, very much.
( Fri, 3 Aug 2007 10:16:01 +0800 )
Description: 做上班族有半年了,开始思考以后是不是还要过这样的日子。要是不上班--当然是针对做技术,做IT,我可以做什么呢? 我体能不错,踢球不会累,守门和助攻都值得一提,还可以练练过人,不过做职业运动员希望非常小,可以走足球裁判这条路。 我的语言天赋很高,英语水平自我感觉尚好,自学日语,我可以坚持,如果有机会做类似对外交流的事物还是愿意做。 做演员一直是我的梦想,自认为外形还可以,潜力也有,一直在寻找机会,学舞也是一个总想找时间做的事,得找个好的老师或舞伴了 其他的想法比如做主持,从政,还是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凝重的色彩,心气太稚嫩了 如果不能改变现状,就只有做技术了,对微波的兴趣还是要比数字系统大,毕竟前者才是本质,后者只是模型
( Fri, 27 Jul 2007 17:42:29 +0800 )
Description:
忙活了1个月,好不容易把板子发出去了, 虽然很多地方没搞清楚,不过还算是不错的开始,S3250P-24,这款交换机的PCB是我设计的,蛮有成就感,哈哈
( Wed, 11 Jul 2007 13:51:55 +0800 )
Description: 天雨虽广不润无根之木,佛法广大难渡不信之人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李商隱
錦瑟 回想初戀的時候,那種甜的發膩的蜜度讓人以為愛情是可以天長地久的,當你再度戀愛的時候,那個蜜月期就不自覺地縮短
白駒過隙,當戀愛次數越來越多時,大家對愛情的本質都會越來越清晰,
如果你有兩個禮拜的蜜月期,就應該感到偷笑了
愛情的蜜月期
真的是隨戀愛經驗多寡而成反比?
現在速食都市男女的戀愛模式基本上就是:「見面,做愛,回家」……讓人汗顏的潛規則
幽冥暗花——你是我心中的彼岸花...... 傳說中,彼岸花是開在冥界忘川彼岸的顏色像血一樣絢爛鮮紅的花,有花無葉,此花只開於黃泉,一般認為是只開在冥界三途河邊、忘川彼岸的接引之花,黃泉路上大批大批的開著這花,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
這也是冥界唯一的風景與色彩。當靈魂渡過忘川,便忘卻生前的種種,曾經的一切都留在了彼岸,往生者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 據說,守護彼岸花的是花妖曼珠,葉妖沙華。他們守侯了幾千年的彼岸花,但從來沒有見過面,因為花開的時候無葉,有葉的時候無花,他們瘋狂的思念著彼此,終一日,他們違背旨意偷偷的見了一面,那一年的彼岸花,紅豔豔的配著耀眼的綠色,格外的妖豔美麗,可是,他們卻因此被打入輪回,並被詛咒永遠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受磨難。從此,曼珠沙華多了一個名字——彼岸花。 傳說終歸是傳說,現實生活中,岸花屬於石蒜科,因為石蒜類的特性是先抽出花葶開花,花末期或花謝後出葉;還有另一些種類是先抽葉,在葉枯以後抽葶開花,所以才有
彼岸花,開彼岸,只見花,不見葉
的說法。曼珠沙華的美,是妖異、災難、死亡與分離的不祥之美,或者是因為它深豔鮮紅的色澤讓人聯想到血,也或者是因為它的鱗莖含有劇毒,它的形象通常是與
之類的概念相聯繫起來的。 相傳彼岸
無生無死
無欲無求
是個忘記一切悲苦的及樂世界
而有種花
超出三界之外
不在五行之中
生於弱水彼岸
無莖無葉
絢燦緋紅
彼岸花 多少煙花事,盡付風雨中;多少塵間夢,盡隨水東流,也許,有些事情是早已註定的,註定了我們,只能在空虛的兩端彼此抗衡;註定了我們,只是彼此的過客而不是永遠。彼岸花,永遠在彼岸悠然綻放,開到荼蘼花事了;
彼岸花,
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不相見,
事事違吾意,零落兩相離,
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蔡禹僧:从人格神到理性上帝——上帝观念的演变
● 蔡禹僧 一、唯物-唯心论与知识增长:上帝活着 何为上帝?人们常说“上帝在我心中”,分析哲学可以追问,这“在我心中”的“上帝”究竟是指的什么,是否真的有叫做上帝的东西在“我”“心”里居住,上帝观念在我们居住的世界有没有“客观对应者”?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像分析哲学那样刨根问底。即使维特根斯坦也不否认,日常语言之为日常语言,本身即包含着能够被公共领悟的含义。当然这并不妨碍追问“上帝”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回答上帝的“客观对应者”就是整个世界存在的原因。那么整个世界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只有上帝知道。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能知道全部原因,我们只能假设上帝对他自己全知(因为他就是原因本身)。正如英国现代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所言:上帝存在于人类未知的领域。
( http://www.tecn.cn ) 对于科学家来说,对上帝创造世界时遵循着统一的、和谐的思路的坚信不疑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起码在量子力学之前,对于科学家如开普勒、牛顿,甚至爱因斯坦就是如此。爱因斯坦说,“上帝不会掷骰子”,此处的“上帝”是指世界的“必然性”的因果联系。但爱因斯坦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的两个相对论已经超越了牛顿的完全决定论,例如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绝对的量。然而,完全决定论的破灭并不是说上帝已经无法理解。对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有着深入理解的霍金教授说:上帝有时候真是赌徒。即使全世界基督徒都说霍金亵渎神圣,但也不能剔除他如此判断所包含的真理——一句有关量子力学中微观量子运动“测不准”的形象描述。对于量子世界的上帝来说,他对于自己掷出的骰子的情形也是不能预先知道的。所以如果上帝听到霍金说他是赌徒时或许会会心地微笑,因为上帝知道,在当今时代,霍金是他的一个不可多得的知音。可以说,物理学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人类对上帝理解的深化过程。
( http://www.tecn.cn ) 信仰上帝存在和不存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表面看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世界观,但绝对不会导致两派对世界诸现象的感知产生出不同乃至对立的结果,如对色彩、声音的感觉都是同样的。因为“人类”同属于高级动物,因此不同信仰的人群如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对于人生境遇的喜怒哀乐,都差不多相仿,只有风俗的差别而已(例如失去亲人后的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表现出悲伤,只是葬礼的形式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信仰人群中有些不同)。所以,有神论科学家和无神论科学家发现世界奥秘的机会均等,彼此不会因为信仰的不同而使得上帝对双方的研究成果的获得有所偏袒,因而双方也没有必要强迫对方改变信仰。宣称自己是所谓彻底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人可能很迷信,例如夜晚走在坟墓边很恐惧,大概是害怕某个亡魂会伸手把他拽进坟墓;宣称相信上帝的人也可能是盗贼或通奸者,全然忘记在西奈山的摩西从上帝那里得来的诫命。并且可以肯定,牛顿、爱因斯坦以及霍金教授所说的上帝肯定和那些虔诚的教士、划十字的老妇人所理解的上帝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种不同是因知识结构决定的价值观所造成的,在我们承认人类知识增长带来的进步的同时,应该对各种不同的价值观采取平等的态度。
( http://www.tecn.cn ) 科学并不与上帝观念相矛盾,否定上帝存在的唯物主义也并不一定导致科学发展。英国科学史家W.C.丹皮尔认为,“唯物主义”之所以被无知无识的人视为坚定不移的信仰,只是因为它太简单的缘故。农夫说只要踢一脚石头就能驳倒贝克莱主教的唯心主义,但要和农夫讲述清楚“现象”和“实体”则必须从读书认字开始;如果向他进一步解释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虚,只是电子波动的云雾,则必须向他传授物理学;如果说服他我们世界的诸多存在者的存在形式并非是单纯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则需要让他理解电磁场论和质能互换的爱因斯坦方程。
( http://www.tecn.cn ) 现代天体物理学中的已经成熟的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是由大约一百五十亿年前的一个无限稠密的质点(宇宙奇点)爆炸而来,现在的宇宙还处在大爆炸延续的膨胀阶段中。哈伯定律告诉我们,距我们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离开的速度与离开的距离成正比。当然,离我们无限遥远的星系就可能有无限的速度——这个推论又不成立,因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要求光速是极限速度,任何物质运动不能超越光速,就是说,不可能存在离开我们无限遥远的星系。因此可说我们的宇宙并非是没有边界的,康德关于世界有限与无限的二律背反看来只是思维的背反而不是世界本身的背反。科学家还不能设想宇宙膨胀率是否有一天会变成零或者膨胀率为负,如果宇宙膨胀率为负,我们所处的这个正在膨胀的宇宙就会变成崩塌的宇宙,甚至有可能收缩到它当初大爆炸的起点——无限稠密的质点。无限稠密是“物”,是“有”,但同时此“物”、“有”的稠密是虚假的稠密,因为宇宙中尽管大约有亿个(亿后面八十个零)粒子,但还有同样多数目的反粒子。在宇宙奇点,粒子/反粒子是相互抵消的,所以宇宙中的物质—能量刚好是零,因此宇宙奇点可以被理解成是绝对的“无”。“有”与“无”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庄子·齐物论》把二者“齐一”了,黑格尔《小逻辑》也认为“纯有即是无”。无论把宇宙奇点看成是“有”还是“无”,既然其中包含着发展成宇宙的种子,那么它也可被理解成是“理”,是“心”(天心、道心的存在是因“吾心”的观照——没有人类的思辨怎么会有天心、道心的命名呢)。从这一意义上说,世界起源于“无”并没有错,就看我们如何理解“心”、“物”、“无”。因此,《老子》的“天下万物归于有,有归于无”以及宋明理学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万法归心”与现代宇宙学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对于认识外在于我们的世界和内在于我们肉体的心灵来说,纯粹的思辨和科学实践的探索都是重要和必需的。
( http://www.tecn.cn ) 一般说来,不以知识作基础的唯物主义与不以知识作基础的唯心主义同样有害。因此,信仰上帝存在并通过对上帝的造物——宇宙与人的理性沉思,进而作为对上帝进行理解和探索的思维方式(所谓唯心主义)与另一种思维方式——把世界作为不受任何非物力量统摄支配而进行认知的思维方式(所谓唯物主义),是可以一致起来的,前提是如果二者都努力寻求知识增长。欧洲基本采取了第一种方式,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起码对于认识心灵之外的世界来说,欧洲人努力理解上帝的方式比其他方式更有效,因为严格意义的自然科学诞生在欧洲并得到高度发展。
( http://www.tecn.cn ) 世界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永远是不可能完善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上帝是一个人类理性可以理解的上帝,而我们人类发现自身有限性的理由,是假设有一个无限全知的上帝的存在。其实中国人理解上帝的“方便法门”可以从中国哲学的“天”开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意思是说天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当他的弟子颜回死了之后,孔子悲伤至极地说“天丧予”。此“天”是什么呢?是人类无法更改的命运。人在天面前是渺小的,因为天长久而人短暂,天无穷而人有限,天是人的造者,人是被造者。天固然有自然之天的意思,但中国人理解天更多的时候是形而上之天,而形而上之天除了命数之天的意义之外,还有理法之天、天道之天的含义。中国道家学说的“天道”也并非是指人发现的自然逻辑,任何人发现的自然逻辑仅仅是“道”给这个具体人的一个侧面,“道”是不可能被任何人全知的。此种形而上之“天道”已经接近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自然哲学家所理解的上帝了。
( http://www.tecn.cn ) 自然科学家试图理解上帝的构思和试图理解自然的奥秘只是同一意思的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而把宗教和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未免太简单化了。就像古希腊的自然科学脱胎于希腊人的形而上学一样,文艺复兴后的信仰上帝的科学家也从对上帝的追索中发展了自然科学。形而上学和科学不是一开始就泾渭分明的。牛顿的力学方程式中尽管没有上帝的概念,但牛顿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上帝预设的。牛顿、开普勒把自己观察的自然现象用数学模型表达出来,至于宇宙为什么会遵循这样严格且完美的数学模型的表达,并且可以被“人”这种动物发现,则不是牛顿、开普勒所能回答的。在任何一本物理书籍中都不会有关于这样问题的***:自然界为什么存在万有引力?自然界为什么会有进化?——达尔文的进化论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所以古往今来的形而上学家乃至现代自然科学家都不得不承认,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永远是一个未完成的问题。当然属于分析哲学的语言学家倾向于宣称本原问题是一个“无意义”的伪问题,但这种宣称似乎不能剥夺一个降生世界的少年人对世界存在的惊讶以及提出那个古老问题的欲望——世界存在的原因,尽管这个问题永远不能获得终极圆满的回答。凡是对现代科学有起码常识的人都不会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一天能穷尽宇宙人生的全部奥秘。所以人类认识的相对性使得人类永远不会有取消上帝存在的理由。
( http://www.tecn.cn ) 当尼采的“上帝死了”的箴言被一些学者重复的时候多半是不理解上帝观念的意义,上帝是人类“发现”的,但上帝的思想——外在于我们人类的世界之内部逻辑,是有限的人类永远也不能完全读懂的。我们对于世界的知识好比我们围绕自身画的圆圈,所画的圆圈越大就会发现圆圈外面的区域越大,圆圈内部永远是有限,而圆圈外面永远是无限。人类的知识增长越多就发现自己未知的领域越广泛。人和上帝的关系是有限和无限之间的关系,具体的人会死亡,但我们没有能力判断无限的上帝会不会死亡,因为我们并不理解上帝“活着”的状态和“死亡”状态的差别。以功利主义态度来判断,只要太阳不熄灭,地球不崩塌,说明上帝对人类没有失望,因为阳光雨露是上帝“活着”的证据。其实宣扬太阳中心说的布鲁诺并不讳言上帝,只是他理解的上帝比当时教会理解的上帝更具有进步意义。再说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究竟有没有中心以及如果有究竟在哪里,人类至今并不知道。哥白尼和布鲁诺所理解的上帝显然比当时教会人士的理解前进了一步,但宣称代表上帝的教会并不代表上帝,因为上帝永远不会选定愚蠢的人作自己的代表。人类的每一次科学发现都朝上帝的思路接近了一步,但我们永远不能穷尽上帝的思路。上帝是什么?上帝就是包含人类在内的整个宇宙的创造者,只要你认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产生是有原因的,你就是相信上帝的存在,因为最终原因=上帝。“上帝的思路”近似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或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天道”。“绝对精神”、“天道”、“上帝的思路”可以被语言学家说成是没有意义的概念,但人类的日常语言离开这些概念似乎就无法准确、清晰地表达思想。语言学家无法实现使人类用“科学语言”表达思想,因为直至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为躲避形而上学语句而人工发明的“科学语言”是成功的。“上帝”等形而上学词句不仅不是冗余,而且是科学家思考世界的不可少的工具。不仅“上帝”,就是像“原子”、“生命”、“物质”等语词也不是可以完全明确定义的“严格科学”概念,其中的“形而上学性”是无法剔除的。一般说来,一个总体论的名词总是包含着人类并没有完全理解的东西在内,我们更不能因为人类为概括对自身和世界的领悟而历史形成的名词概念包含着未知的东西而不使用它,而如此总体论的名词概念是不可能不包含形而上学性的,对诸如此类“形而上学性”语词理解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正是人类知识增长的过程。或者可以说,起码在欧洲,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对上帝概念观念理解的完善过程。
( http://www.tecn.cn ) 正像耶稣理解的上帝和他同时代的文士理解的上帝有差别一样,人与人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对上帝的理解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上帝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展中的概念,上帝观念的发展过程正是人类心智乃至人类文明的完善过程。
( http://www.tecn.cn ) 二、上帝“杀人”还是“道法自然” 《圣经》记录的是人类(当然只是人类中的一部分)关于上帝观念的早期演化历程。当然《圣经》也可以作历史文本阅读,因为它所记录的许多事件已经被考古挖掘的材料所证明,例如希伯来人从埃及的统治下逃离的经历。但《圣经》记录的历史毕竟不同于中国两司马的信史,具体的细节也不能作教条主义的理解。例如,红海海水出现一个走廊,让希伯来人经过,等到埃及士兵过来时海水合拢,埃及人却被淹死了。这些故事或者是无中生有的捏造,或者是某种比喻的巧合,也可能是希伯来人过海时风平浪静,而埃及士兵过海时忽起风暴,于是《圣经》早期编纂者就“创作”了这样的奇迹。但海底出现走廊的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物理学定律在几千年前和今天并没有任何的不同。又如说亚当、挪亚活了九百多岁,亚伯拉罕九十多岁还能使妻子受孕等,这些都是不可信的。这说明人类早期上帝观念的幼稚,以为上帝为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可以如此偏袒他们,随意改变作为液体水的性质和人的寿数。当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怪罪他们无知,因为人类的“成熟”正是从早期的幼稚发展而来的。耶和华在当时也只不过是偏僻地域的一个弱小民族的小神,后来经过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从人类的理性精神出发才逐渐地使其上帝的观念完满起来,而现代自然科学则又在扬弃有关上帝的诸多怪力乱神的粗糙观念之后才使之扩展成与宇宙法理同一的境界。
( http://www.tecn.cn ) 在上帝观念完满的过程中,上帝永远是人类理解的上帝,人类借助上帝的观念也理解自身和自身的行为原则。上帝是无为的——在创造了天地人之后就放手不管了,还是无所不为的——在每一件人事和物事中上帝始终是否为参与者都依然取决于人类的理解。除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四季变化等外,社会历史都是人自身的行动,上帝的在场和不在场完全是人类理解的所以然问题。你可以让上帝名义上“负责”,也可以不让上帝“负责”。上帝的名义可以是正义,也可以是貌似的正义而实质是非正义,利用上帝名义对邪恶的惩罚本身也可能因为行为方式的过激或激端而表现为邪恶。因为对上帝理解的歧义,使不同人群对上帝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理解也必然有所不同。例如作为战争的双方都可能祈求上帝或其他神明保佑,但谁是胜利者则似乎与双方理解的上帝或神明并没有必然性的因果关系,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民心士气、力量对比、用兵的智谋乃至运气等诸多因素。所以有学者统计上帝究竟“杀”死了多少人,以此指责上帝的残暴或信仰上帝的有害实在是对上帝观念的误解。何止是《圣经》记录的杀人数目呢,你可以说上帝“杀”死了所有的人,因为古往今来的所有人都已死和必死,如果你理解的上帝司管人类生死,难道所有的人不都是上帝所“杀”吗?如果他使人长生不死难道不是更好吗?问题是你这样理解上帝时你还得感谢上帝,因为人是上帝所造的——哪怕是达尔文意义的“造”——千百万年的进化。没有生又如何谈得上死呢?
( http://www.tecn.cn ) 如果拘泥《圣经》记录的上帝“杀”人数目作为指责上帝残暴的理由,以此逻辑,那么在非耶和华信仰的民族,不信上帝的野蛮人应该是没有任何野蛮杀戮才对,而实际上许多没有开化的野蛮人中有食同类的习惯,这种食人习惯甚至在十九世纪初期美洲的一些岛屿上依然存在。
( http://www.tecn.cn ) 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又指责谁呢?只能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天了?这个转换看似肯定却成就了否定。因为“天”的自然意义是超越正义和非正义的,太极图标示的阴阳互补的“自然”是“天”无为而无不为的外化,即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二者对立的统一,因此也是对二者的超越。怨天,依然发生,但不会像约伯那样具体。即使赵国的妇孺们呼唤“老天爷”,“天”也总是无动于衷。因为坑杀四十万降卒的悲剧并不能说明“天”和秦国人站在一起,正像荆轲刺秦、张良博浪沙击始皇车、楚霸王火烧阿房宫之发生并不说明“天”把原六国遗民当作自己庇护的子民一样。善恶因果关系的完成只不过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天”的一个“无为而为”,而不是人力强为的历史自然环节。因此,“天”不是一个可以被指责的对象。而中国的“天”道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超越了任何站在具体的民族与国家立场上的善恶价值观,地域的辽阔博大和文明的一脉相沿正与这种天道观念相联系。中国的“天”更具现代意义的是,远离人格神而与自然本身的进化同一(“道法自然”),已经接近现代人对上帝的理解。这是中华民族另一个“早熟”的例子。
( http://www.tecn.cn ) 与这种自然主义的世界观相一致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从野蛮到逐渐文明的“自然”过程,所以我们似乎不能埋怨祖先作为野蛮人的残忍,正像我们不能埋怨某些食肉动物的残忍一样。但我们时常检讨人类野蛮历史的意义尽管对历史已经无补但却对现实有益,因为我们——地球上惟一知善恶的生物,不能放弃对于野蛮历史的沉思乃至谴责。而检讨与谴责必须明确,人类野蛮历史的最直接责任者只能是历史中的人类本身而不是神,即使“自然”也只不过是我们今天总结历史的一个方便使用的概念,抽象地说“自然”命定了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过程,有上帝观念产生的地方和没有上帝观念的地方都不能逃避这个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战争的意义曾等同于野蛮征服和无节制的杀戮。而在战争中尽力避免对平民的杀戮和伤害是历史晚近时期才逐渐形成的观念(又是一个经常被无意或故意违反的观念)。也就是说即使上帝不在场,《圣经》记录的上帝名义下的罪恶依然要发生,可能换了别的名义。因此,超越形而上学的历史观而以人类法律约定的文本来观照具体的事件,结论必然是——杀人的过程和结果只与杀人者有关而必须由杀人者负责,任何罪恶与上帝和神明肯定无关,尽管杀人者总是借助上帝和神明的名义,但根据“名义”不能判定杀人者是正义还是非正义。何况正义和非正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而善与恶的历史作用自从黑格尔辩证法肯定恶的历史作用以来一直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争论不休。当然,即使恶真的有“进步”的历史作用,但以此为借口鼓动新的恶则是更大的罪恶,例如上世纪德国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者以及东方集权主义和专制极权者的灭绝人性的罪恶则是必须打入地狱底层的万劫不复的“根本恶”(“根本恶”是康德使用的词汇)。《圣经》记录的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不是神的历史,而人的历史总是和关于神的观念相联系的,所以人的历史中包含着人的关于神的观念的历史。而人性之恶染在神性上是不能使人逃避其历史存在的责任的。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此在的人在天地人神中居于优先地位,人在四者中是被造者,但同时又是创造者,是人的目光照亮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历史,自觉其存在的历史中的人是惟一可以反省自身和世界存在意义的存在者。人作为世界上惟一自觉其历史性存在的存在者使其精神的发展不再完全受纯粹自然法则的支配,人对历史的反思使“根本恶”的发生并一定成为“必然”,这是自由的人类对未来(将发生的历史)应抱有的信念。
( http://www.tecn.cn ) 正因为如此,从《旧约》的“以命偿命,以眼还眼”到《新约》耶稣的打右脸给左脸的教训是上帝观念演变的证明,神性从暴戾变得宽容正折射了人性的同一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并不难于理解,而且正好符合人类理性精神对自身成长历程的期待。
( http://www.tecn.cn ) 三、中世纪——人类精神成熟的重要环节 历史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过程,因此我们无法设想,如果希腊不被征服,人类的知识是否能沿着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思想方法长足地进步;我们也无法假设,罗马帝国如果不灭亡或者基督教不在欧洲传播该是如何的情景,是否人类文明能平坦地发展而没有中世纪的长达四百年的黑暗时期?在人类文明史中,古希腊的思想家与中国的先秦思想家基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似乎呈现出相似的情况,即在生机勃勃的思想发展和百家争鸣之后忽然被道德律令束缚了创造能力,在中国是汉代以后的儒家思想,在欧洲是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提供了人类沉思上帝的契机,也限制了对上帝沉思的广阔空间。无神论并不一定能导致科学,例如中国的玄学基本是无神论的,但没有产生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一般也被认为是无神论的宗教,但其中注重思辨的唯识论也没有演绎出任何严格意义的科学思想。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是基督教催生了欧洲科学的诞生,但在有神论基督教的欧洲大陆产生了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自然科学是毫无疑问的。冯友兰先生认为:“按照大部分的经院哲学家来看(罗吉尔·培根包括在内),哲学与科学的作用是解释《圣经》的内容。现代欧洲继承了这种对外界知识的检验精神,在中世纪的欧洲与现代的欧洲之间没有清楚的分界限……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与西欧中世纪对外在世界的兴趣和中世纪的学术方法是一贯的。”这种转换正像但丁《神曲》的上帝观念对教会上帝观念的转换一样,不仅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而且歌颂了上帝的光辉,且对用上帝的名义愚弄民众的狭隘宗教势力进行了惩罚——把教会中罪恶的神职人员如教皇放在了地狱的地层。
( http://www.tecn.cn ) 一般说来,各种宗教的共同特征是禁欲主义(中国的道教非禁欲的自然主义或者是少数的例外之一),即使不是宗教但有宗教作用的儒家思想也主张克制欲望。或者可以说,人类在其文明发展史中,总要经历一段宗教禁欲时期,用以内省人类自身人之为人的根据,然后才有可能对外在世界作进一步的深入沉思。作为地球上的高级动物,人类保留着一般动物的属性,满足自身欲望是自然赋予其本性,但人类的可贵之处是,认识到一般动物意义的满足欲望对整个的人类发展是有害的,所以宗教禁欲并不像后来其被日益异化的情形那样显得无益乃至有害。我们今天以审美的眼光来看荷马史诗描述的英雄行为可以发现,这些英雄行为尤其闪烁着诗性的光辉,例如为争夺美丽的女子海伦而发动长达十年的战争可以说是阿凯亚人创作的一首伟大的浪漫主义史诗。然而,人类的这个时期是人和神都处在无法无天的时期,作为审美者的我们也许总是发自内心地赞美荷马描述的英雄主义,因为那是人的神性与神的人性同时张扬的时代,但那样的时代无论如何已经不适合于“我们”——现代人生存,原因很简单,我们已经“成熟”了,比起张扬个性的英雄时代我们更崇尚法律、遵守道德、克制愤怒。因此,人类的成熟是不断地矫正自己的任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宗教是不可避免的。崇尚法律,遵守道德,克制愤怒,忍让,不放纵欲望不是我们人类“天生”的品格,而是人类经过一代复一代的先觉者思考后教导的结果,或者说是人类自己不断学习传统并丰富传统的结果。这个不断学习和丰富的传统就包括宗教和一般道德内容。虽然禁欲、道德比起英雄行为和浪漫的诗情显得枯燥乏味,但人类的理性精神正是从显得枯燥乏味的宗教和一般道德传统中成长起来的。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的罗马英雄埃涅阿斯比起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的希腊英雄阿伽门农、阿基琉斯、奥德修斯更加具有克制愤怒、遵守命运、忍辱负重的品格。由此我们看出,人类文明的历程到罗马时代已经期待着某种新东西的产生。如果把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作为人类精神发展的高峰,那么这种新东西从对人类自我生物性欲望的克制发展到对精神自由的压抑似乎是使人厌倦的反动力量,然而我们又不能否定,正是这种新东西衔接了宙斯与上帝,使基督教的来临成为某种必然,而且上帝观念一旦与希腊精神相融合,就使欧洲人迸发出了对世界理解的巨大潜能。我们不能异想天开地假设历史的章节本可以删改,而必须认识到历史是一部写满了人类成功与失败、文明与野蛮、理想与教训等的教科书,并且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必须十分小心,不能孩子气地进行简单的善恶划分。
( http://www.tecn.cn ) 四、人格神上帝的三个时期 《圣经》记录的上帝观念演变的历史其实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精神史。《圣经》之所以被广泛传播,除了一些历史的偶然因素外,主要的恐怕还是其本身具有人类精神成长的普遍性,因为《圣经》中上帝观念演变史可以在诸多民族的精神成长史中找到相似的对应者。为说明上帝演化的历程,可将上帝观念的演化概括为四个时期:上帝的“女娲时期”;上帝的“宙斯时期”;上帝的“耶稣时期”;上帝的“理性时期”。其中“理性时期”又包括三阶段:托马斯·阿奎那的第一推动时期;拉普拉斯—牛顿的完全因果决定论时期;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非完全决定论时期。
( http://www.tecn.cn ) 我们的认识总是在比较中完善起来的,例如能从女娲、宙斯之于耶和华上帝的“相似”中更能区分其差别。但这差别却不能简单否定最高神明在各民族发展中的普遍性,即耶和华上帝“征服”各民族“异教神”的过程也可看作是“异教神”与耶和华上帝融为一体的过程。
( http://www.tecn.cn ) 关于天地、人类的由来,是人类“觉醒”之后最初发出的疑问,正像儿童的某个时期喜欢向父母问自己如何由来的一样。由于人类不能回答天地与人类的由来的问题,于是几乎在每一个民族的神话中都有神明开天辟地、造人的“创世神话”,这种把不能理解的东西归予神是一种既方便又圆满的方法,符合人性发展初期的一般逻辑规律。《旧约·创世记》里的上帝也是如此,例如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在这里,我们不能埋怨《圣经》早期作者的想象力的缺乏,因为一句话式的创造本领包含在神明的神秘中,这种神明万能的观念一直延续着,到了耶稣也认为——人不能的神都能。后来,牛顿正是从《圣经》中获得启示,认为光是上帝最初的创造,因而最具有神性,并用三棱镜***出日光中三种单纯的光波(更完善的波谱——不同频率的光波呈现逐渐变化的连续的谱系以及把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统一起来是晚近时期的事)。不过《创世记》作者最用心构思的还是人的创造:“神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和女。”这里神的性别是模糊的,按字面的理解,仿佛兼具男性与女性的特征,与中国创世神话的女娲的女性特征只略显差异;女娲造人的材料是土,而耶和华上帝造人则没有指出明确的材料。可以看出,《创世记》里的耶和华上帝是人格神,和其他任何民族的早期的精神创造力一样,希伯来人的思维也习惯于具体形象。把神描绘成形象的,如人形,这是人类早期创世神话的一般特征。到了托马斯·阿奎那时代,上帝作为第一推动者、一切原因的最终原因那已经是十三世纪的事了。在《创世记》里,男人与女人在第六天似乎已经被创造好了,而在伊甸园中,女人是上帝用最初一人的肋骨造的。《创世记》的编纂者受所处历史和自身所属民族的限制大概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如果天地人及万物是耶和华所造,那么其中的“人”当然也包括埃及人,但在亚当子孙的繁衍谱系中似乎没有埃及人的位置,埃及人的由来没有说明。在《出埃及记》中可看出,埃及人不仅不是上帝的子民,而且处在与以色列民族的保护神耶和华上帝敌对的位置。这显然是狭隘的,注定要被耶稣以后的基督教传教者所扬弃,否则基督教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
( http://www.tecn.cn ) 《创世记》中耶和华上帝是一位人格神,与中国创世神话中的女娲形象相一致。二者的一致性还这可能与对同一次世界性“大洪水”的共同记忆有关。女娲补天的原因是因为“天”出现了“漏洞”,因而使洪水肆虐,其补天的漏洞是为了拯救人类;而耶和华上帝用“挪亚方舟”使人和动物得救。虽然方法不同,但目的和效果是一致的。而且中国的两河流域——长江与黄河地区广阔膏腴的平原和温和的气候使中华民族的性格宽博、冷静、平和,所以能从神话世界中较早地脱离出来,较早地进入真实地记录历史的时代。况且“中国人”的历史概念正是从对野蛮征服者的文化征服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历史的炉火中经历锻炼日趋成熟而形成了在亚洲不可逾越的文化霸权,可以藐视任何貌似强大的征服者,即使“异族”真的实现了对中国两河地区的军事“征服”,但也不得不在文化上“被征服”而被纳入中国人的文化体系,最终以湮灭或弱化“异族”民族性的方式皈依中华文明。所以中国人总能从容不迫地记录自己经历的真实历史,不需要编写恶狠狠的可怕寓言为自我压抑的心灵获得解脱,因此不像以色列民族那样因为民族的弱小和寄人篱下受迫害而对神明赐予“正义”有泪流满面、如饥似渴、诅咒发誓的虔诚渴望。
( http://www.tecn.cn ) 弱小民族需要一个强大的神明,世界历史便选择了希伯来人创造一个后来具有世界意义的大神的使命。《圣经》把神话、历史、最高神的观念、寓言等杂糅于一体,显示出了以色列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历史上以色列人民曾三次大规模流散,失国达一千八百年(上世纪有六百万人遭德国法西斯屠戮,1948年才得以复国)。正是以色列民族的不幸历史幸运地成为完善上帝观念的最初原因,使在古希腊文化曾繁盛一时的欧洲通过嫁接基督教文化而成长出理性上帝变为可能。用另一种话语表达是——上帝用苦难启示希伯来民族对他的理解。
( http://www.tecn.cn ) 《旧约》中《出埃及记》以后的部分可称为上帝的宙斯时期。这位耶和华上帝的性格和古希腊人的神明宙斯是很接近的,例如喜怒无常、暴戾——这是人类精神赋予神性以人性的特征。神明是情感支配的神明,而不完全是理性的神明。耶和华是以色列民族精神的统治者,但他统治的方式却不完全是精神性的,而是物化的,甚至是很具体乃至有点繁琐——例如为了香炉的事还要亲自出面告诉摩西。所以《旧约》中的耶和华上帝是具体的统治者,尽管他的形象没有宙斯那样具体,但他的行为——用人可以听到的声音发号施令——表明他依然是一个物化的神,耶和华关心的那些事都是一个世俗王者所关心的。我们在希腊更成熟的时期的精神产品——希腊悲剧中可以领略到神谕不可抗拒的命运——俄狄浦斯王(Oidipous)在尽力挣脱神谕的行动中正好完成对神谕的验证。神谕昭示:俄狄浦斯王将杀父娶母;为逃避神谕,俄狄浦斯王出生后被弃山谷,却被牧羊人救得,最终没有逃脱杀父娶母的神谕。索福克勒斯笔下的外在于人类神明所具有的超越具体事物而达到的等同“命运”,在《旧约》耶和华上帝那里显然远没有达到。就历史的过程看,希伯来与希腊显然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然人类之为人类正在于不同民族的精神成长过程都显示出一定的相似性。在古希腊人心目中,宙斯被想象成血肉之躯的统治者,他与人类中的最高统治者的差别除了威力更大之外即是“不死”,而人都是要死亡的,除此之外他似乎与一般英雄没有什么不同,例如喜欢美色(扮天鹅将丽达奸污)、容易发怒(放射毁灭性极大的雷霆)。耶和华不如宙斯性格外露,但喜欢肥美的烤牛肉似乎有悖他当初创造万物的初衷。这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因为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必然反映在对神的理解上,例如以色列人自己喜欢吃烤牛肉就以为耶和华上帝也必然有此嗜好。那种以今天的价值观埋怨耶和华噬血、好杀的人是没有历史地理解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没有把上帝观念与人类精神成长作统一观。正是人类自身对正义的理解只停留在为宣泄愤怒情感拔剑而起的阶段,才把耶和华上帝描述成顺应自己意志的神。以色列民族的先知每当面对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发生就说耶和华必对此报复时,耶和华的性格也就存在于此先知的心胸中,而一个先知的心胸——必然是那个时期人类精神的体现(《旧约》记录的以色列人的任何一个“先知”的心胸都没有达到老子的《道德经》所达到的高度和境界)。历史还要等若干年才能把耶稣的“拔剑者亡于剑”这样伟大的观念注入人类的心灵。
( http://www.tecn.cn ) 反对对耶和华和宙斯进行比附的事实是,如果宙斯(古罗马的朱庇特)是古希腊人(到古罗马)的“耶和华”的话,却为何没有形成信仰宙斯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最终征服了罗马人成为“国教”,罗马人自己的神倒成了异端,这的确值得历史学家们分析。需要指出的是,以色列人关于耶和华上帝的观念到公元一世纪耶稣诞生后,的确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目前的四福音书分析可知,耶稣被认为是上帝的儿子,是上帝派到人间的使者,许多人信了他。在耶稣死而复活到最终“升天”,他的言行迅速地传播开来,到达并蔓延整个欧洲大陆。如果要追索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就只能从以色列民族自己的处境去分析,借用黑格尔的语言,即从他们民族的“民族精神”去思考。对于强大的罗马人的统治,以色列人没有能力反抗,名义上统治他们的希律王家族的种种秽行更让他们反感。他们祖祖辈辈信仰的耶和华神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来拯救他庇护的人民呢,这是以色列民族的烦恼。解决这种烦恼的最容易想到的办法是以色列民族产生一个英雄,带领以色列人去推翻罗马人的统治,建立一个强大的独立国家,就像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以后在约旦河地区约书亚击败诸王所做的那样。但是,在摩西、约书亚乃至大卫以后,以色列似乎再也产生不出伟大的民族英雄了。听耶稣讲道时,以色列人或许也寄希望耶稣成为民族解放的领袖,但耶稣认识到自己没有组织和统帅人间军队的才能,也没有出奇制胜的权谋,或者他自己本来就蔑视这种才能和权谋,其思想——忍让、克制、博爱与这种世俗雄心格格不入。他在传道生涯中尽力避免和罗马人发生冲突,有的只是关于上帝进行最终审判的信心和对摩西十诫等观念的理解——强调敬神和爱人如己是最大的诫命。他要解救的不仅是以色列人,而是包括罗马人在内的所有人。在一个崇拜暴力、充满罪恶的时代,耶稣的博爱思想是极为可贵的,这和早他五百年的东方的另一位伟大觉者释迦牟尼的“众生平等”思想不谋而合。假如以色列民族不是那样弱小(人数总是很少),而是从中产生了像刘邦、项羽那样野心勃勃的领袖或者诸葛亮那样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扭转乾坤的话,耶稣或许就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耶稣了,他死而复活的“奇迹”可能被门徒们当作装神弄鬼的东西而遭冷遇,其本人也可能湮没在千千万万没有名姓的人物中——当然这完全是假设。正因为以色列不是中华民族、罗马民族那样强大的民族,所以它也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罗马民族那样的民族英雄。以色列民族的“民族精神”是要从精神上而不是从世俗政权上征服罗马乃至世界。这正是真正意义的宗教精神,即普遍性意义的宗教是从解决人生的烦恼出发,而不是从某些人群(如国家、民族、阶层)实际利益出发。耶稣从解决自己民族的烦恼出发拓展了人类精神的空间,使每一个想象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心灵油然而生崇高和悲悯的情感,上帝的光辉在耶稣殉难的十字架上闪光,基督宗教超越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而在世界广泛传播。
( http://www.tecn.cn )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东方。释迦牟尼(乔答摩·悉达多)诞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问某人为什么痛哭不止,此人说,太子将成为世界的王而不是我们这样小国的王。此人所谓的“世界的王”其实是预示释迦牟尼所领悟的真理将传遍世界的意思。而传遍世界的宗教不可能是拘泥于某个民族解放的理论,而必须是具有普世性的真理。目前来看,具有普世性的“真理”只有两种——宗教与科学。
( http://www.tecn.cn ) 反过来说,正因为中华帝国、罗马帝国的强大,使其在产生民族英雄的同时耽搁了产生宗教领袖的机会,这个机会给了以色列民族的耶稣和其他民族的少数几个人。在耶稣之后,人类精神的创造力更加强大,知识更加丰富,其中就包括耶稣、释迦牟尼等觉者的贡献。然而此时,即便强大的帝国再产生耶稣那样自信是最高神儿子的人,将会遭到世人的嘲笑。没有最高神之子的真实声音,朱庇特沦为异教神,玉皇大帝仅仅是传奇小说的“笑话”(中国北方一些地区把说书也叫说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是中国、希腊、罗马的最高神没有成长为统摄世界理性上帝的一个原因。
( http://www.tecn.cn ) 当然,对于基督教发展为普世性宗教,我们也不能否认历史的某些偶然性作用。耶稣是木匠的儿子,他的门徒都是些渔夫之类的粗人,他们的“学历”都无从谈起,但两千年来,无数博学的人研究关于耶稣言行的著作却汗牛充栋。无论你相信不相信耶稣死而复活的“奇迹”,但有一个奇迹是无法否定的,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耶稣的生与死那样被一代复一代的亿万人所关注,而且似乎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名字能够比耶稣基督在人类心灵中“活”得更长久。所有的英雄都可能被历史遗忘,但惟独耶稣恐怕要“活”到世界末日。
( http://www.tecn.cn ) 《新约》中耶稣的某些“神迹”可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例如使瘫痪多年的病人站起来行走,使盲人复明,使包着裹尸布的死人从坟墓里复活等。假如人的瘫痪和眼疾并不太严重,或者一个人假死却被误认为真死而遭埋葬等情况,“因信得救”是可能的。“信心”可以转化为人的身体内部真实的力量,但“因信得救”只能在一定限度内有效,“信心”不可能是万能的。而且,把耶稣当成包治百病和显神通的巫师是令耶稣极为反感的,他实在不愿意人们这样误解他。当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求耶稣显神迹时,耶稣不无愤怒地说:“一个邪恶***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你们看。”耶稣对求看神迹的人是由衷厌恶的。当耶稣被钉十字架时,过路的人嘲笑他:你既然是神的儿子,神为什么不救你从十字架上下来呢?但话音刚落,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使目睹耶稣死亡的人震惊,并相信耶稣的确是神的儿子。根据《新约·马太福音》记载,“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随着这声呼唤,在耶稣气绝的同时,“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百夫长和看守耶稣的人看见地震并所经历的事,就极其害怕,说:‘这真是神的儿子!’”随着耶稣的死而发生的地震征服了在场的人,他们一定认为耶稣的死和地震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现在看来,如果真的有这场地震的话,这也只是自然界运动(地震)与人世间的事变(耶稣的死)的“巧合”,就像1976年中国伟大人物的去世并不是引发唐山大地震的原因而仅仅是巧合一样。地震只是地壳运动造成的,和任何人的生死都没有任何联系,自然界和人世间不存在如此直接的“天人感应”,但在耶稣所处的时代,“巧合”就是“神迹”。当然,现代以色列人也不再把诸如“哭墙”流“泪”的巧合事件作为“神迹”来看了,但在两千年前,上帝还没有隐退到科学的背后时,他似乎是直接参与人世间的活动。耶稣的死“引发”地震的“神迹”向人“证明”了,耶稣的确是“上帝之子”。这是基督宗教发展中的一个偶然性因素,与其他因素一起便成了基督教思想迅速传播世界的原动力。
( http://www.tecn.cn ) 《旧约》时代的“万军之耶和华”是战神、民族保护神、个人保护神,与宙斯神的“功能”是完全一致的。但耶稣诞生后,人类历史的发展最终使这个过程成为现实:人格神的耶和华作为精神上帝诞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耶稣的《新约》使自身演化为理性上帝成为可能。之后,人类又花了两千年的时间才逐渐剔除上帝身上的诸多物性,而使其成为纯粹的精神性。这种精神性体现在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中,如哲学和自然科学。当初,耶和华上帝作为精神领袖时以色列人赋予了他诸多世俗王者的物性,而欧洲人从物理世界推导上帝存在的时候才真正赋予上帝纯粹的精神性。
( http://www.tecn.cn ) 五、理性上帝 欧洲特有的理性精神孕育出的杰出大脑在基督宗教传至欧洲后对《圣经》进行了理性思考,一方面是大众接受的基督教思想的日益广泛传播,一方面是经院哲学家对于上帝观念理解的日益深化。上帝创造世界之前不可能有时间——这样的语句是明显不同于希伯来人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在耶稣的话语记录和圣保罗的书信中找到。作为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即世界的一切存在物本原于水;而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程度燃烧又在一定程度熄灭。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现象中寻找统一性的原因和秩序,这是古希腊人自然哲学中最可贵的精神,甚至不在于他们把原因和秩序所归结的究竟是什么(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以及伊壁鸠鲁的原子、柏拉图的理念等等),他们的思维方式启发后来的哲学家——世界发展和流变是有其统一性的原因和秩序的。这个古老的信念一直延续到爱因斯坦,他的成功(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和失败(统一场论)都与这个信念有关。当然,“统一性”并不等同于完全决定论,这是量子力学对爱因斯坦的超越。时间和空间问题是作为一切自然科学基础的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