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中含有“朱得意”和“翟光秀”各一个字的名字情...

需要登录才能转帖!
需要登录才能收藏!
需要登录才能使用道具!
大帝国的涅磐
浏览量:1197 回复数:238 
分享到:
猫(101)
2006-12-28 07:04:00
扑(102)
记名,有空再看。
2006-12-28 08:40:53
猫(103)
上班没时间看,等下班后再来
2006-12-28 08:57:21
扑(104)
2006-12-28 16:39:07
第三章 毁灭太平的预言——大瘟疫与黄巾之乱
那是一个被预言笼罩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预言,在那个时代里被奉为神示。王莽篡汉,献图谶语言者,就达数十万人,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天命所归。
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也痴迷于此道,他老人家对各种稀奇古怪的预言图谶,简直到了迷信的地步。当年他起兵造反,就是因为李氏兄弟给他看了“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图谶。后来他手握重兵,割据河北,势倾中原,群臣劝他称帝,他却死活不肯——为啥呢?因为他觉得还差道手续,天命未予。亏得老同学强华了解他,编造了个“赤伏符”献上,说是“刘秀发兵备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刘秀这才觉得功德够圆满了,敢于当皇帝。
当了皇帝后,他仍然迷信不改,和大臣郑兴研究郊祀活动,竟提议遇到难办的问题以“谶”断之,对方受惊不小:老板啊,“谶”这个东西俺没读过,不专业啊!刘老板才不管你专不专业呢,眼睛一瞪:你说不读“谶”,那就是准备和俺作对了?瞧他这话说的!这位郑先生吓得连死的心都有了,赶快辩解:老板您误会了……俺,这个……只是书读得比较少(还没涉及到“谶”这么高深的东西),哪敢反对您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刘秀先生这个上不得台面的爱好,造成了东汉以来谶言流行的局面。
东汉朝以谶言而兴,又因谶言而衰亡。
公元一八三年,也就是东汉灵帝光和六年,一夜之间,京城洛阳和各地官府、寺庙的大门上,都被人用白土涂上了“甲子”二字。这是什么意思呢?许多人茫然不解。次年就是甲子年,难道是有什么变故即将发生?但另有一些人,却一点也不觉得疑惑,因为他们正在到处传播这么一句谶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他们正是“太平道”的信徒。
这些年,皇帝正忙着在后宫里开设商铺,亲自经商营业。还因为他喜欢乘坐毛驴车,导致京城中显贵纷纷效仿,一时毛驴都卖到了马的价钱。更有创意的是,他还给斗犬脑袋戴上“进贤冠”——当然,这也是根据狗的战绩高低而有所区别的,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唯贤是举,狗儿们绝无侥幸获官之嫌。
“进贤冠”本是朝廷中文官的官帽,戴在狗脑袋上,确实有些有辱斯文。不过当时民谣唱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看来配不上这顶帽子的,还不只是狗儿们的脑袋。
朝堂上折冲御辱的人才若此,也就怨不得野心家们蠢蠢欲动了。
2006-12-28 17:26:54
一、预言笼罩的时代
“太平道”的领袖人物,是张角三兄弟。
张角是冀州巨鹿人(今河北平乡县境),早在此前十多年,他便以帮人治病为手段,私下里传播太平道。他和他的弟子们,广泛活动于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州,经十多年的活动,竟发展起数十万教众。
他们传播的“太平道”,是个什么东西呢?“太平道”的核心理论,是源自《太平清领书》的《太平经》。早在西汉成帝时期,就有个叫做甘忠可的方士,编写了一部叫做《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的书,共十二卷,自称是天帝派遣真人赤精
子下界传授给他的,鼓吹汉朝应该改元变号,再次受承天命,以挽救危机。这个创意实在是荒诞不经。所以这位异想天开的甘神仙,被下狱处死。到了汉哀帝时,甘神仙的弟子夏贺良,再次将此书呈上,这回汉哀帝可是相信了,改年号为太初,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还恢复了前代已废的神祠七百余所,一年内祭神达三万七千次……这样的改#革,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这位夏贺良先生也遭到了他老师同样的命运。
然而这些思%想及其所依托的书籍,都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到了东汉,传说中的“神仙”于吉,得到了一百七十卷“神书”,号称是《太平清领书》。在顺帝的时候,由他的弟子献给朝廷,据说张角也从这部书中受到了启发。后人甚至认为,所谓《太平清领书》就是《太平经》。
那是个探索的时代,人们在不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但屡屡的错失,使得那个时代的智者们,走上了向神道寻求帮助的道路,这无疑是方法论的错位。然而即便在这些所谓的神授之书里,仍然有许多东西是立足于现实,反映着现实——因为传播这些思想的人们也是清楚的:无论怎样将精神寄托于神道,一切终归要回到现实中来。
除了前世诸人在虚无思想上的铺垫外,张角还有一个更有利的现实因素。
东汉末年,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瘟#疫时代。关于瘟#疫的起源,据说是源自两汉征讨外族的战争。《汉书》中记载了一名匈奴俘虏的话:“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 今人认为,这一记录反映了匈奴用病死的动物,向汉军传播传#染病的情况。
在当时西方世界的历史记录中,也对源自于匈奴的疾病有相当篇幅的描述。弗雷德里克•卡特赖特在他的大作《Disease&History》(中译本为《疾病改变历史》)中称:“公元一世纪末时,一个残忍好战的民族出现了。他们来自蒙古地区,横扫大草原直至欧洲东南。他们从中国以北地区出发,可能是被疾病或饥荒驱使,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些骑马的入侵者是匈奴人……匈奴人带来了新的传染病,造成了被历史学家称为‘瘟疫’的一系列疫症的流行。”
在东方,是远征归乡的战士,把来自异域的传染性疾病,带回了本土。而在西方,则是来自东北亚草原的入侵者带来了传染性疾病。从未接触过这些异域病毒的居民,缺乏抗体基因,对此毫无抵御能力,因此大量地染病、死亡。
灵帝时代,中国曾于公元一七一年、一七三年、一七九年、一八二年、一八五年五次爆发流行瘟疫。而在同时代的西方,罗马帝国也正被公元一六 四年至一八九年间流行的多场瘟疫所威胁。这一系列疫症,被称作“盖伦医生疫病”。
盖伦医生的名字之所以和这场大瘟疫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因为他躲过了这场致命的传染性疾病,还因为他留下了对这场瘟疫的描述。卡特赖特写道:“这种疾病初起的症状是发高烧,嘴和喉咙发炎,口渴异常并且腹泻。盖伦还描述道,到第九天出皮疹,有些是干燥的,有些化了脓。他推测许多病人在出皮疹前就死了。这些地方与雅典的瘟疫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无疑疾病源自东方并且使人的皮肤化脓。”一八零年,连罗马皇帝马可•奥略留也在这场瘟疫中死亡。一八九年,这场疾病又一次侵袭罗马城,高峰期一天就死了两千多人。
这一系列几乎同时发生于欧亚大陆两端的致命瘟疫,对东西方的历史进程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卡特赖特对这些瘟疫的评价是:“除了毁灭罗马帝国以外,公元头三个世纪的瘟疫还产生了两个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假如罗马帝国不是在基督教诞生后的一些年中受到无法治愈的疾病的打击,基督教就不能成功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力量,也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样的形式。再者,假如医学不是落入基督教会的控制之下,那么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一千年间的医学史就会完全不一样。”卡特赖特将瘟疫对宗教历史和医学本身的影响联系在了一起。
在东方,这场大瘟疫同样造成了类似的后果。
一方面,这场瘟疫削弱了东汉王朝,并导致异族纷纷进入帝国的疆域填补空隙,从而引起“五胡乱华”的大乱局。这场瘟疫还在此后不断折磨着据有中原的各个王朝,并结合其他动乱因素,使这个疆域广阔的帝国沉默数百年之久,直到唐朝才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另一方面,这场致命的瘟疫使得人们无法从现实中得到希望与帮助,转而向宗教信仰寻求解脱,从而导致一系列宗教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发展。各种各样的宗教流派蔓延开来,其宗教领袖中也不乏胸怀天下野望的家伙。
于是,天下变得愈发好玩起来。
张角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侥幸逃脱了疾病的魔爪,并趁机以医生的身份传播“太平道”的思想。在那样的时代里,能治好病的医生自然是备受人尊敬的,因此张角能在短短十余年间收纳数十万弟子,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早在传道之初,张角便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似乎治病的手段也颇说得过去。他派出自己的八个得意弟子,周游四方传播“太平道”,信徒颇多,甚至宫中的宦官,也有人信奉大贤良师。
张角将自己的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由一名渠帅负责统帅,成为地下军事化组织。经过十余年的经营,太平道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然而要想改朝换代,仅仅只有力量还不够,还得要有“天命”的眷顾。
《尚书》说得好,“天听自我民听”,所谓“天命”的眷顾,也不过就是舆论导向罢了。按当时流行的“五德始终”学说,汉朝是火德,尚赤色,将取代火德的,则是***的土德。因此《太平经》宣扬“赤德气尽,黄德当兴”,“火德销尽,土德当代”。所以张角自以为“黄天”,而《太平经》又以“甲子为初始”,有除旧布新之意,故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宣传口#号。
这个预言,笼罩在中原大地的茫茫苍穹之上。
东晋著名的道士葛洪,给张角的定性是旁门左道——“假托小术,坐在立己,变形易貌,诳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party,称合逆乱。”在他看来,张角既不好好治病,也不研究长生之术,简直是不务正业之至。
然而,葛洪只看见了历史的表象,并没有看见在冥冥中,操纵着历史进程的那些深层因素。他甚至都没有看见,历史正在他身边重演着,只不过是“太平道”变成了“天师道”。
那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2006-12-28 17:37:31
猫(107)
顶~~~~~~~~~~~~~~~~~~~~~~~~~~~~~~~~~~~~~~~~~~~~~~~~~~~~~~~~~~~~~~~~!!!!
楼主继续^_^
2006-12-29 09:05:38
扑(108)
实在是强啊 小弟佩服不已
2006-12-29 20:49:46
猫(109)
顶,记号一下
2006-12-29 21:03:24
扑(110)
太厉害了哦
好贴不沉,有时间接着看
2006-12-29 21:30:16
感谢楼上列位兄台的抬爱,同时也感谢猫扑为我等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
前一段分散发贴的时候,已经有出版商联系小弟了,顺利的话,新书很快就会出版问世,到时候,小弟一定在猫扑签名赠书,以答谢猫扑诸位网友的厚爱!
2006-12-29 22:41:37
扑(112)
2006-12-29 23:09:22
猫(113)
出版商联系了,意思就是不会再这里再续写了......
失望,要等到书出版还是漫漫长的一段日子啊...............................................
2006-12-30 13:13:41
扑(114)
顶一下吧~
2006-12-30 20:11:08
猫(115)
...................
2006-12-30 20:35:21
扑(116)
2006-12-30 21:07:27
猫(117)
2006-12-31 19:57:38
扑(118)
2006-12-31 20:26:16
猫(119)
2006-12-31 21:07:48
扑(120)
2006-12-31 21:49:16
猫(121)
楼主你真一强人
太详细了
眼都看花了
2006-12-31 21:51:36
出版商联系了,意思就是不会再这里再续写了......
失望,要等到书出版还是漫漫长的一段日子啊...............................................
--- zuojingy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书马上就上市了,但这里的帖子一定会继续,再次感谢支持我的各位老兄,祝大家新年快乐!
2007-01-01 11:06:51
二、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太平道”教众,计划于公元一八四年三月五日起事。
为此,教中重要领袖,大方首领马元义,组织荆、扬二州教众数万人,相约到期会聚于邺城举事。他又数次亲入京师,联系内应的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准备至期内外俱起。
然而事机不密,一八四年的二月间,张角的另外一位弟子济南人唐周,向朝廷上书告发此事。
东汉go-vern-ment大惊,迅速行动起来,逮捕并车裂了马元义,并任命钩盾令周斌全权负责调查侦破此案,根据唐周报告提供的线索,周斌在洛阳城捕杀了太平道教众千余人。
东汉朝廷并下令冀州地方官员,追捕张角等人。
张角闻讯后,自知事机已泄,只得派人星夜四出,通知各方提前举事。太平教众们头裹黄巾为标识,故被当时人称为“黄巾贼”,也有叫做“蛾贼”的。
于是,在这一年的二月间,中原大地黄巾四起。在“天下大吉”的呼声中,一个长达数百年的乱世即将到来。
张角兄弟三人起事于河北,张角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各路黄巾军一时蜂起,焚烧官府,劫掠聚邑,所在州郡失据,长吏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安平、甘陵两地的老百姓,甚至把汉朝分封去的诸侯王也抓起来以响应黄巾军。
“太平道”蓄势十余年,一朝爆发,可谓有天崩地裂之势。如果不是内应的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已先被捕杀,里应外合之下,东汉王朝恐怕很难再苟延数十年之久。
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汉灵帝即位之初,在宦官们的怂恿下,曾大行诛禁,将朝中的清流人士,或者杀害,或者禁锢。这一事件,史称“party锢”,这标志着汉末宦官势力的抬头,也被认为是东汉朝灭亡的预兆。
当时的太学生领袖郭泰就说道:“《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室灭矣,但未知瞻鸟爰止,于谁之屋耳!”
奸竖当权,清流止步,汉室是看来是要灭亡了,只是不知道鹿死谁手罢了!
未来那位领袖天下英雄逐鹿的老兄,此时年纪还小,和后来与他在官渡打得死去活来的那位袁绍先生,交情正好。
两个人都是少年,好为游侠,到处惹事生非。
人家娶新媳妇,这两个家伙潜入主人园中,半夜里四处大叫:“有偷儿贼!”等闹洞房的人都被他们骗出来之后,这两个家伙就拔出刀子冲进洞房,把人家新媳妇给劫持了。
在逃走的途中,慌不择路的袁绍掉进荆棘中,怕疼,不敢挣扎。咱们这位大英雄可真是不得了,就地大呼:“偷儿在此!”追击的人闻声赶来,袁绍大惊,也顾不得疼了,居然一跃而出。
于是两个人都顺利逃掉。
大概是因为这事儿,若干年后,他在许昌请大耳贼青梅煮酒,当两个人论及天下英雄时,他会大大咧咧地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那时候年幼的孙仲谋还没走上历史舞台,也难怪这两个人打破头都想不出第三个英雄是谁,只好互相吹捧,自我陶醉一番了事。
这些都是几十年后的事了。
张角起事的时候,这两位英雄正当壮年,然而境遇大不相同:一个是正规军统帅,家世显赫;另一位却只是个卖草鞋的,虽说顶着中山靖王之后的牌子,可还是掩盖不住穷得丁当响的事实。
眼前的黄巾起事,把汉灵帝气得不行。
为什么呢?
从登基起,宦官们就成天在皇帝耳边说“party人”祸国欺君,可如今呢?在皇帝身边的宦官中,就有“太平道”的内应,更让皇帝生气的是,居然连“十常侍”中也有人参与造反!倒是被他们成天诋毁的“party人”,却没听说有一个参与了“太平道”的。
这还了得?
当时的政治力量,分为三股:一股是宦官,一股是外戚,一股是party人。宦官已经证明是靠不住了,外戚虽然相对让皇帝放心些,但靠裙带关系谋来的高位,似乎还不能证明有相应的能力——能用的,就只剩下被禁锢的“party人”了。
所谓“party人”,都是当时一些有名望的清流人士,在朝野之间有很高的号召力。如最重要的“party人”李膺,当时人都以被他接见为荣,称之为“登龙门”;又如张俭,在“party锢”事件发生后,望门投止,四处逃亡,到处都有人肯冒着危险收留他——如孔融一家,竟争着为收留张俭领罪。《后汉书*张俭传》中称:“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在当年“party锢”最高潮时,连大名鼎鼎的度辽将军皇甫规,都因没能列名为“party人”,感到相当遗憾。
所以此时,皇甫规的侄儿皇甫嵩乘机向灵帝建议:“party锢久积,人情怨愤,若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今请先诛左右贪浊者,大赦party人,料简刺史、二千石能否,则盗无不平矣。”
灵帝遂在皇甫嵩的建议下,决定解除party禁。这一决定,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从客观上为东汉go-vern-ment平息黄巾起义,奠定了基础。
在解除party禁的之前,东汉go-vern-ment还诏敕各州郡修备攻守器具,简练器械,于函谷、大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八个关隘设置都尉,以拱卫京师洛阳。同时皇帝自己掏腰包筹措军费,并以西园厩马补充部队。
虽然已经遥遥欲坠,但东汉go-vern-ment还远没有腐朽到不堪一击的地步。
2007-01-03 21:55:49
三、从颖川到冀州
黄巾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力量相当分散,主要集中在冀州、颖川、南阳等三个地区,其他各部也只局限于本地。这就使得东汉go-vern-ment有可能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从初期的混乱中回过神来的朝廷,以外戚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封慎侯,统率左右羽林、五营营士屯于都亭,以拱卫洛阳。
以卢植为北中郎将,北上冀州讨伐张角。
以北地太守,沙场宿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朱儁发五校,并三河骑士及招募精勇四万余人,共同讨伐离洛阳最近,对东汉政权威胁最大的颖川黄巾军波才部。
《后汉书》称皇甫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己乃尝饭。吏有因事受赂者,嵩更以钱物赐之,吏怀惭,或至自杀”,可见皇甫嵩是一位很得军心的统帅。
公元一八四年,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四月中,皇甫嵩与朱儁联合进攻颖川黄巾军。一开始战事并不顺利,朱儁被波才军击败,皇甫嵩则退保长社。当时汉军兵力薄弱,而波才军声势浩大,皇甫嵩的部下都惶恐不安。
然而黄巾军毕竟缺乏军事经验,随即被皇甫嵩抓住了破绽。他冷静地对部下们说:“战斗的胜负,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兵法之奇变。你们看,黄巾军黄巾军虽然士气旺盛,但波才却缺乏军事常识,竟然在草丛旁建立营寨。如果趁月黑风高,半夜里放上一把火,敌军必定惊乱,这时候纵兵出击,必定获胜。”
于是皇甫嵩命令少数部下点燃火炬登城防守,给波才造成汉军主力忙于守城的假象。暗地里,他却组织精兵悄悄绕出包围圈外,纵火大呼,城中部队也击鼓出战,波才军大乱,四散奔走。
这时恰逢被时人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骑都尉曹操奉命率军来援,朱儁也组织残兵合力围堵败逃的黄巾军,波才军被斩首数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这是曹操这位未来的枭雄,第一次面对真实的战争。
东汉朝廷随即以此功封皇甫嵩为都乡侯。而朱儁却因与宦官有隙,未得封赏。
皇甫嵩、朱儁乘胜进攻汝南、陈等地的黄巾余部,在阳翟再次击败波才,在西华击败彭脱,其余黄巾余部或投降,或散去,颖川、汝南、陈等三郡都被平定。
皇甫嵩归功于朱儁,并替他上书求赏,朝廷遂进封朱儁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以皇甫嵩军进讨东郡黄巾,朱儁军进讨南阳黄巾。八月,皇甫嵩军在仓亭一战中击败黄巾军卜已部,生擒卜已,斩首七千余人,随即奉诏北上驰援冀州战场。
这时,冀州战场上战事并不顺利,东汉王朝虽先后派遣北中郎将卢植、东中郎将董卓指挥这一战场,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双方处于僵持中。因此,当皇甫嵩军平定颖川、东郡的黄巾军后,东汉王朝立即将这支主力部队调往冀州,以期打破冀州战场上的僵持局面。
冀州黄巾由张角兄弟亲自统率,有二十万之众,是黄巾军中最为强大的战略性力量。
卢植进入冀州后,与张角军连续交战多次,斩首万余人,双方僵持于广宗一带。卢植虽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牢牢牵制住了这支强大的黄巾军,为其他战场的胜利赢得了时间。
然而以皇甫嵩在颖川的辉煌胜利为参照,东汉王朝仍对卢植不满意,派遣小黄门左丰前往冀州前线视察战况。左右劝卢植贿赂左丰,卢植不肯,于是左丰回朝后,向皇帝说坏话,称张角军易破,只是卢植不肯尽心。朝廷听信了左丰的一面之词,将卢植用囚车征送京师,另派东中郎将陇西董卓替代他指挥冀州战场。然而董卓也好不到哪里去,他随即在下曲阳之战中失利,并因此获罪——不过这次小败仗似乎并没影响到他的政治前途。
这年十月,皇甫嵩率军进入冀州巨鹿郡,与人公将军张梁部对峙于广宗。此时张角已经病死,其部队由他的弟弟张梁率领,这支部队人数众多,精锐勇猛,皇甫嵩力战无功,随即闭门拒战。
张梁军多是临时招集起来的老百姓,缺乏与正规军对阵的经验,见皇甫嵩闭门拒战,逐渐松懈下来。
皇甫嵩在夜间组织好部队,于黎明时分驰突张梁军阵地,双方激战到晡时,张梁军支撑不住,大败。汉军阵斩张梁,击杀黄巾军三万余人,另有五万余人被挤入河中淹死,将士家属全部被汉军俘虏,辎重车辆被焚烧三万余辆。汉军破开张角的棺材,将尸体斩首送往洛阳示众。
广宗之战后,皇甫嵩又联合汉军巨鹿太守郭典进攻下曲阳的张宝军,斩杀张宝,俘杀黄巾军十余万人,将战死者的头颅堆积成塔,筑“京观”于下曲阳城南。
皇甫嵩因在平定黄巾军的战事中立下赫赫功劳,被东汉王朝任命为左将军,领冀州牧,加封为槐里侯,食邑八千户。
皇甫嵩是个有见识的官僚,他在冀州牧任上,以民不聊生,请朝廷用冀州一年的田租赈济灾民,缓和了社会矛盾,颇得老百姓爱戴。时冀州歌谣唱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当时,皇甫嵩威震天下。
黄巾起义,敲响了东汉王朝的丧钟,然而统治者们并没有因此而觉悟。
当时海内虚困,而朝政日乱,有识之士纷纷自谋前途,原信都令阎忠游说皇甫嵩道:“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机以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如今天下大乱,时机难得,皇甫将军您在刀刃上游走,总得有个打算吧?
皇甫嵩:“啊,您说啥?俺不明白……”
阎忠:“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扫,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威德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你皇甫将军威震天下,人心拥戴,然而朝廷昏暗,你立此不赏之功,很是危险啊!
皇甫嵩:“俺成天为国事操心,忠心耿耿,有啥危险的?”
阎忠:“那么,俺不妨说得更明白一点……不过你得先保证不出卖俺……想当年,韩信因为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而不忍心背叛他,拒绝了蒯通劝他乘刘项对峙之机自立为王,放弃了三分天下的好时机,最后利剑已揣其喉时才后悔不迭。今天你皇甫将军威权重于当年的韩信,而当今皇帝的权势却远不及当年的刘项,正是独树一帜,夺取天下的好时机,可千万不能学韩信啊!”
所以,你应该“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响振于后,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官之罪,除群凶之积。”
如此,“虽僮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厉熊罴之卒,因迅风之势哉!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
否则,“夫既朽不雕,衰世难佐。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简而言之,东汉王朝已经腐朽不堪,难以尽忠辅佐了。如今万事俱备,你皇甫将军应该趁势造反,推翻东汉王朝,取而代之。如果放弃了这个机会,今后是要后悔的!
皇甫嵩吐吐舌头,原来你是要说这个啊!其实俺扫平黄巾,也不是有多大能耐,只是对方实在太差劲而已。俺是个比较传统的人,虽然做出了些成绩,但凭这点成绩就翘尾巴,想要造反,俺觉得还是太轻率了。即便像你说的那样,得罪了朝中的宦官,要被陷害,充其量不过是罢官闲居,就算被害死了也是有好名声的,造反的事儿,俺可是不敢与闻了。
阎忠看他是个榆木疙瘩,实在不开窍,没准还会去检举揭发呢,所以回头就逃走了。他像一颗流星似的从历史的天空中划过,只留下这段精彩的说辞。
次年,边章、韩遂作乱于陇右,这年春天,朝廷遣皇甫嵩镇守长安。
却说皇甫将军先前在冀州讨伐张角时,曾路过邺城,见中常侍赵忠家的房子规格逾制——处级干部居然享受了部级干部的待遇——很看不顺眼,送捷报时顺便就告到朝廷,把人家房子给没收了。另外,张让曾找他要五千万钱作活动经费,他也没给。
他也不想想张让、赵忠是什么人——汉灵帝经常念叨的就是“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啊!
当时他在冀州和张角对阵,朝廷正倚重他,宦官还不大敢生事儿。现在调到长安去了,宦官们就开始报复了。这两个太监向皇帝打小报告,说皇甫嵩连战无功,空耗军费,应该处分。
到了秋天,朝廷把皇甫将军征还京师,原来的封邑八千户,硬生生地扣除了六千户,左将军的印绶也给收回了,待遇又和平冀州黄巾以前一样。
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对皇甫嵩来说,功名确实有如梦幻。
汉魏之间的人对皇甫嵩的评价是很高的。魏太尉华歆称:“时人说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战,归功朱儁,张角之捷,本之于卢植,收名敛策,而己不有焉。盖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诚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则怨祸不深矣。”
2007-01-03 21:56:33
四、南阳之战
在皇甫嵩北上冀州的同时,朱儁也南下南阳讨伐南阳黄巾军。
南阳黄巾军有数万人,其领袖人物是被称为“神上使”的张曼成。中平元年三月间,张曼成率起事的“太平道”教众攻占了南阳郡治所宛城,斩杀了郡守褚贡。
然而这支黄巾军并无大志,攻占宛之后坐守孤城一百多天,既不支持近在咫尺的颍川黄巾军波才、彭脱等部,也不积极向四周发展,就这么发愣了一百多天。到六月,缓过气来的东汉王朝发动反攻,南阳太守秦颉率军进攻宛城黄巾军,击杀了张曼成。
黄巾余部拥立赵弘为统帅,虽发展到十余万人,但仍仅仅局促于宛城一地,无所作为。朱儁会同荆州刺史徐璆等部共一万八千余人,包围宛城,因双方兵力悬殊,从六月攻到八月,一直攻不下来。
朝廷里有人参劾朱儁,准备换人,多亏司空张温上奏章保他,称:“昔秦用白起,燕用乐毅,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认为他用兵已见成效,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建议继续观察一下。
朱儁在朝廷的催促下,奋力攻城,击杀了赵弘。黄巾军又推举韩忠为首领,继续占据宛城抵抗汉军。
朱儁在宛城外建立营垒,起土山以临城中,观察动静。汉军虚张声势鸣鼓攻宛城西南,朱儁自率主力五千人悄悄运动到城东北。黄巾军缺乏军事常识,大部队都集中到西南准备迎击汉军,而东北防守出现了空隙,朱儁趁虚而入,攻破宛城大城。
韩忠见大城已破,只得率残部退守小城,并向汉军求降。
汉军司马张超、荆州刺史徐璆、南阳太守秦颉等人都同意接受投降,但主将朱儁认为黄巾军起于内部叛乱,不同于外敌。如果接受投降,就等于纵容了叛乱分子有利就造反,不利也可以投降保命的侥幸思想,必将造成更多的新叛乱,因此拒绝了韩忠的投降。
据守小城的黄巾军见投降无路,只得拼死守城。
朱儁见黄巾军死守不下,遂撤围不攻。韩忠见汉军撤围,率军突出城外准备转移,黄巾军一出城就遭到汉军围攻,被斩首万余人,韩忠本人也被南阳太守秦颉所杀。其余黄巾军见无法突围,又退回城中,推孙夏为首领。
汉军急攻,未来将闻名天下的猛将,现在的小军官司马孙坚,率众先登,攻克城池。孙夏率部溃围而走,汉军追至西鄂精山,又一次大破黄巾军,斩首万余级。
几支最主要的黄巾军,至此都被一一扑灭了。为了纪念讨平黄巾的赫赫武功,汉灵帝决定改元中平。
2007-01-03 21:56:57
五、大耳贼的黄巾时代
黄巾之乱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这次起义在历史上所掀起的滔天巨浪。
中国历史的天空中,因此而增添了许多灿烂的星光。
有那么一位大英雄,据说祖上很了不得,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落魄得不行了。他爹死得早,虽说也曾举孝廉,做过官,不过只混到县令就去世了,没给他们孤儿寡母留下啥家产。
他们母子只能靠“贩履织席”过日子——所以后世有些不敬的家伙说他是个卖草鞋,其实这不够准确,因为他还兼卖草席呢!那些空有“四世三公”的家世,却被人贬为“冢中枯骨”的家伙,对此应该汗颜了。
他家东南篱上,有颗桑树高五丈余,远远望去,童童如车盖,据说是家出贵人之相。大英雄小时候,和其他小朋友胡闹,在树下做游戏,大言炎炎道:“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被他叔父听见了,吓一大跳——那可是皇帝的专车啊!免不了敲打他一下,警告道:“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十五岁那年,他在同郡前辈卢植那里求学,有个同窗好友,叫做公孙瓒,出自辽东望族。他一生事业的起点,就是结识了这个同窗。
然而这位大英雄,当时显然不是个读书的料,追求享乐,还颇有点玩物丧志——然而,年轻人,哪个没有荒唐过呢?
他长得有点畸形,手长过膝盖,耳朵也大得离谱——据说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所以后来被人送了个绰号“大耳贼”。
大耳贼年轻时,好结交豪杰,当地的恶少都愿意依附他,如嗓门奇大,一声喝断长坂桥下水的杀猪匠张飞。还有一些外地逃犯也跑去入伙,其中有一个山西人,后来混到汉寿亭侯。
说实话,把历史的纪录读来,总让人疑心他们是在道上混——说得小,是提着菜刀收保护费的,说得大,就是土匪了。那时候,他们还不是照亮历史的天空的那些璀璨的恒星。
这才是真实的而非演义的历史。
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经常来他家乡涿郡贩马,为了求个太平,免不得要给这些地头蛇点好处。大耳贼靠着这些好处费,居然纠合起一支小部队来。
黄巾起事后,天下翕然,人们免不了要有个抉择,即便像大耳贼这样的小毛贼,面前也摆着三条路。
第一条, 继续当土匪,这是危险性小,但也非常没志向的抉择;
第二条, 跟随黄巾军一起造反;
第三条, 响应go-vern-ment的号召,从军击贼。
大耳贼虽然本身就有“贼”的嫌疑,但他向来自认为是汉朝宗室,自然不屑于参加黄巾,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小部队去投军讨“贼”,归在校尉邹靖麾下,算是临时工的性质。
大耳贼第一次上阵,是随州军参加的一次野外遭遇战,他身中重创,躲在死尸堆中装死,后被他的死party们找到,用破车拖走,才得幸免。虽然三分曾把姓名标,但大耳贼的第一次,并不像演义中吹的那样辉煌,反倒是狼狈得紧。
好歹平定了黄巾,朝廷论功,除大耳贼中山安喜尉——这充其量也就是个县团级干部。即便只是个县团级干部,大耳贼当得也并不舒心,没过多久,朝廷就下诏沙汰以军功为长吏者。
恰逢督邮因公事来到县里,谣传说就是为了贬大耳贼的官。
大耳贼虽然心气儿颇高,但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他也只得去找汉寿亭侯、杀猪匠这些人凑点钱,拎了东西去见督邮,想走走后门,没承想对方竟然连见都不见他。
想他盖世英雄,也曾经落魄到这种地步!
大耳贼大怒,召集一帮人,诈称奉上级指示,突入督邮住的go-vern-ment招待所,把他拖出来,绑在树上一通痛打。然后解下自己的印绶,挂在督邮的颈项上,扬长而去。
这位督邮虽然挨了打,但却拣了个大便宜——打他的要不是汉昭烈帝,就凭他,也配上《三国志》这样的英雄谱?
2007-01-03 21:57:33
六、未了的余音
虽然冀州、颍川、东郡、南阳等地的黄巾主力纷纷被东汉王朝扑灭,然而黄巾起义所掀起的巨浪,正滚滚而来。
各地叛乱不断。
边章、韩遂起事于陇西。
张修的“五斗米道”起事于巴郡。
中平二年,河北有张牛角、褚飞燕、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文八、平汉大计、司隶缘城、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起事,大者二三万人,小者六七千人,张牛角战死后,褚飞燕接替他为诸军之首,改姓张,他就是史书上著名的黑山军帅张燕。
中平四年,蓟中有张纯的反叛,众至十余万。同年,长沙有区星起事,众万余人,后被议郎孙坚讨平,孙坚也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中平五年,河西白波谷有黄巾余部郭大等起事,寇太原、河东等地。同年,青州黄巾余部复起,寇掠州县,后发展壮大,号称百万。
这些起义或叛乱,或者称为割据一方的势力,或者为更强者提供了进身之阶。
中平五年,汉灵帝初置西园八校尉,以宦官蹇硕为统帅,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这两人从此成为乱世之枭雄。
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从此汉家权柄落入他人之手,兵戈纷争数十年不止。虽然东汉朝廷在名义上还存在,但历史已经进入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时代。
无数野心家、忠臣、猛士、智者、美人、凡夫、笨蛋将共同给中国的历史谱写一首英雄时代的史诗。
那,将是个多么璀璨迷人的星空啊!
2007-01-03 21:57:56
扑(128)
一个字,你娃"强"
2007-01-03 22:53:56
猫(129)
太好了,楼主,强烈支持你,等你新书出来,我还买来存起,^_^
2007-01-04 09:18:18
扑(130)
继续等待.......................................................................
2007-01-05 08:59:23
新书的封面,呵呵!
2007-01-05 19:18:26
扑(132)
2007-01-05 21:30:30
猫(133)
不在MP发了??? 欺骗了我的感情啊 55555
2007-01-06 20:39:25
扑(134)
留位,有时间再看
2007-01-08 01:09:21
猫(135)
楼主,你倒是更新啊,吊起很老火的^_^
2007-01-08 09:07:45
对不住,对不住,系统不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中断,今天杀了两个毒,似乎好点了!
2007-01-08 19:11:59
第四章 大鲜卑山在何方?——北魏六镇之乱
那是“五胡乱华”时代,一个真实而血腥的故事。
公元三九五年,占据中原的后燕皇帝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带兵八万北上,进攻鲜卑拓跋部建立的魏国。魏军坚壁清野,避而不战。拓跋珪率领部落畜产渡过黄河向西撤退,同时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派出大量轻骑抄略燕军后路,切断燕军的后勤补给和信息来源。
慕容宝出师时,其父慕容垂已经患病,他非常担心父亲去世后,留在都城中山的兄弟们会趁机夺取帝位,因此并未穷追魏军,而是屯兵黄河岸边,隔三差五地派使者前往中山探病。他的使者被游猎的魏军骑兵捕获,押送到黄河岸边,在魏军的逼迫下,使者大呼:“你父亲已死,快些回去吧!”慕容宝本是庸才,这次出师纯粹是为了镀金,在军中取得声誉,故浑不把胜负看在眼中,既然求战不得,便索性向远在中原的根据地中山退去。
当时黄河尚未冰封,慕容宝满以为魏军无法涉水追来,没有急行军以尽快脱离危险,还拒绝了手下加强警戒的建议。被他勉强派出担任后卫的燕军也大大咧咧,根本没有派出侦察部队,而是放任手下到处打猎。
然而,苍天不佑慕容,就在燕军撤退的那几天,来自北方的寒流袭击了黄河沿岸,一夜之间大河封冻,天地间一片肃杀。拓跋珪率两万精锐骑兵立即衔尾急追。就在燕军退到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西)的那天夜里,魏军骑兵追上了这群可怜人。魏军乘着暗夜的掩护,完成了战术展开。当黎明到来时,毫无防备的燕军将士惊诧地发现,身边的山头上全是黑压压的北魏骑兵……燕军很快就崩溃了,当场战死数万人,另有四五万人被魏军俘虏,只有庸碌无能的主帅慕容宝等少数人逃脱。野蛮的拓跋珪,下令将这四五万俘虏全部坑杀。
慕容宝仓皇逃回,这个败家子没出息到了家,为雪战败之耻,竟极力建议他久病的父亲千里远征,替他报仇。慕容垂身边重臣也认为,如果不以一战挫其锐气,拓跋珪将愈发轻视咱们的太子爷,将来太子即位后,他定会对燕国有觊觎之心。
次年,在他们的怂恿下,身为十六国名将之一的后燕老皇帝,七十一岁的慕容垂,抱病亲自远征北魏,老英雄果然不同凡响,指挥燕军于平城战役重挫魏军。燕军路经参合陂,只见旧战场上战死者的骸骨无人掩埋,堆积如山。燕军战士们纷纷在遗骸中寻找自己的亲人,死者父兄一时号哭,全军都沉浸在悲痛中。慕容垂设礼祭悼,感伤羞愧交集,竟至呕血,终于在回师路上死于上谷郡的沮阳。慕容垂是鲜卑慕容部最后一个堪称为英雄的人物,这尊战神倒下后,再没有人能够阻止拓跋珪开创北朝的步伐。
从此,北中国成为年轻的拓跋珪一个人的舞台,他寂寞地独舞,用鲜血浇灌起一个庞大的北魏王朝。然而,望气者以为戾气太重,上干天和,是子孙不得善终之相。
2007-01-08 19:16:02
一、迷失的民族
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圣山。
古东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破,孑孓走保乌丸山者,称为“乌丸”,走保大鲜卑山者,称为“鲜卑”。后“五胡乱华”时,鲜卑拓跋部坐大,遣人求其山而铭之,告祭列祖,《魏书》中载其铭文。
一千五百余年后,今人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处,当地人称作“嘎仙洞”的山洞里,发现了这一铭文碑。由此我们才可以确认,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大鲜卑山”。
来自大鲜卑山的鲜卑族人,曾在中国历史上抒写过宏伟的篇章。
汉魏以来,由于内地无休止的瘟疫与征战,人口大为减少,各边疆民族纷纷涌入富庶的中原,逐渐与汉民族融合,这个过程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鲜卑、氐、羯、羌这五个种族,所以史称“五胡乱华”。在这数百年的融合过程中,有数不清的种族屠杀,对异族的侮辱与蹂躏,野蛮的奴役与摧残。
历史滚滚而来,将一切劫数已尽的家伙无情地碾压在它的车轮之下,用尽奇技淫巧将他们或馨香或腐臭的骨肉血脉糅合在一起,放进中原这个大坛子里酝酿,生息,千百年后,就成了你我这帮人——所以我们当中免不了会有冒顿这样的冷血,也少不了宋襄公那样的书呆子。
鲜卑族就是“五胡”中的一支,其中著名的有段部、宇文部、慕容部、拓跋部等,他们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西秦、南凉、代、北魏等王国或王朝。拓跋部是鲜卑中比较后起的一支,他们兴起的时候,连慕容部的戏份都快唱完了,更早一些出道的段部、宇文部更是不知道猫到哪里去了,只留下几个孑孓的种子还孤魂野鬼似的在历史的角落里游逛——然而我们尽可放心,将来还会有他们的戏份,只是不再以这些部落的名称出现了。其中的佼佼者,如北周的创始人宇文泰,号称出自宇文别部的契丹族人等,还要在中国历史的舞台继续上演大戏。
拓跋魏的前身是拓跋什翼健的代国,后来被前秦的苻坚大帝所灭。据以八卦出名的《晋书》说,苻坚俘虏了什翼健先生后,认为他出自荒俗,缺乏教养,评价不是很高,然后——很有创意地把什翼健先生送进太学,专攻礼数,据说大帝本人还亲自去太学考究什翼健先生的学业。
苻坚在汉人王猛的帮助下,极力进行汉化改革和对外扩张,这个兼有着汉族睿智与胡族蛮勇的西陲小邦,曾一度统一了北方,建立起辉煌的前秦大帝国。可是北中国的统一是短暂的,随着前秦在淝水之战中的惨败,它又一次陷入大分裂。
拓跋珪是什翼健的孙子,他收集流散的部落,趁着中原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之机,在祖宗故土上重新建立起一个疆域之广袤远超过代国的强大王朝——北魏,他就是北魏开国之君道武帝。北魏王朝足足用了三代人的时间,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才扫平割据称雄的北燕、北凉和赫连夏,完成了对北中国的统一。
而差不多同一时代,南方的刘裕,也削平群雄,开创了南朝。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这期间,两条腿的南朝步兵,一过黄、淮进入平原,就被六条腿的北朝骑兵欺负;而骑兵偶尔南下临江,也被南方炎热的气候和复杂的河曲地形折腾得头晕眼花,被轻步兵打游击也是难受的事儿。
双方只好承认在疆场上各有长短,一时似乎决不出胜负。
于是斗争形式改为互相瞧不起,你称我为“岛夷”,我骂你是“索虏”。连外交使节友好出访,也想方设法要让人家出洋相,就是口头上占点便宜也觉得是国家的光荣。
这期间,南朝走马灯似的换王朝,而北朝走马灯似的宰皇帝。这样的时代持续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是所有皇帝家庭的噩梦。
北魏从道武帝开始到灭亡,前后不到一个半世纪,即便算上东西魏的那几个傀儡皇帝,老拓跋家统治北中国的时间也不过一百七十一年。在这一百七十一年中,老拓跋家先后为中国历史贡献了大小皇帝十八名,算是个皇帝专业户。这十八名皇帝中,有十三名属于凶死,被宰概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二,年龄最大的也不过活到四十五岁。有个别皇帝临死前精神崩溃,居然求菩萨保佑下辈子千万别干皇帝这个高危职业。
这个以杀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帝国,其统治是那么的脆弱!
在那个时代的北中国,民族矛盾相当尖锐。终北魏一朝,胡汉之争不已,作为统治者的鲜卑贵族拓跋氏,一直在“胡化还是汉化”的两难选择中走钢丝。
公元四九三年夏,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为名,迁都洛阳,并大行改革,企图以个人意志和国家强权来推动代北鲜卑部落的汉化进程。
首先,孝文帝对官制进行了改革。他任用王肃参考魏晋南朝的制度,对本朝原有的官职名称、礼仪和法律进行改革,使北魏政权组织进一步汉化。在任用官吏时,他不再拘泥于部落时代的血缘官制,而是汲取中原大一统王朝的统治经验,以是否贤能为臧否的标准。其次,孝文帝下令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
此前北魏的朝廷上向来是南腔北调,胡汉杂用,在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宣布不得以北俗之语用于朝廷,若有违犯,免其官职。在具体实行上,要求三十岁以下官员在朝廷上必须改用汉语讲话,三十岁以上难以改口的,可以适当放宽。
原来北方胡族人多为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孝文帝下令把胡族复姓改为音意相近或有渊源的单音汉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改为陆氏等,同时规定南迁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也不得还葬平城,而是葬于洛阳北邙山。
孝文帝还厘定族姓,为鲜卑族姓建立门阀制度。元氏为皇族,等级最高,其余的穆、陆、贺、楼、于、稽、尉等鲜卑大姓,均与汉族大姓相当,并带头推动胡汉贵族通婚,缓和了民族矛盾。
孝文帝这一系列改革,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迁入中原的代北部落,在形式上迅速汉化。然而,孝文帝的改革,并没有取得一劳永逸的结果——要让一个古老的种族彻底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绝不是一件易事。完成形式上的改造容易,但要从文化上彻底改变一个民族,仅靠一代人的努力是不够的。
在今后的岁月中,来自大鲜卑山与黄河的血脉和文化,还将不断地冲突、折中、交融……无数猛士效命于沙场之上,无数智者运筹于帷幄之中,为冥冥中的的劫数燃尽生命之烛。
那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这个来自大鲜卑山的种族,因为偶然的风云际会,挟着漫天风雪来到了祖祖辈辈神往梦寐的中原,并成为那里的主人。然而繁华并不意味着幸福,他们得到了中原,却失去了自己。当漫天尘埃落定,他们也被湮没在厚厚的黄土之下,空留下一段传奇故事。
从此,中国历史上再没见过鲜卑人。唉,寂寞的胡笳声中,大鲜卑山在何方?
2007-01-08 19:21:36
二、北魏的衰亡
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北方胡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些改革虽然遗泽于后世,却因为对当时社会触动太大,不能为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所接受。智者的悲哀,就在于他有比常人更锐利的眼光,能洞察更深邃的历史与未来——而他身边的人却看不见。所以智者注定是寂寞的。
孝文帝就是这么一个寂寞的改革者。在他的时代里,各种明里暗里的反对声,此起彼伏,连他自己的亲儿子也反对他的改革,以至于父子相残。公元四九九年,孝文帝亲率大军抵御南齐大将陈显达的进攻,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也在回师途中病死。半途中的改革戛然而止,又一个乱世开始了。
孝文帝死后,其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
宣武帝继位时,年仅十岁,外戚高肇专权,为巩固宣武帝的帝位,他大肆屠杀宗室诸王。孝文帝的几个兄弟如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彭城王元勰等都被杀死,北魏统治阶层内部开始出现裂痕。
公元五一五年,宣武帝死,由其子元诩继位,是为孝明帝。孝明帝继位时比他爹还小,年仅六岁。元氏宗室诸王在任城王元澄的策划下,谋杀了权臣高肇,由孝明帝的母亲太后胡氏临朝听政。胡太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主,死后追谥为“灵”,故史书上又称为“灵太后”,在她当政期间,北魏国力迅速衰退。
公元五二零年,灵太后被她的妹夫元叉和宦官刘腾幽禁。然而元叉、刘腾更不像话,他们贪污腐化,贿赂公行,被时人比之为秦朝的赵高。元叉、刘腾专权四年倒台,灵太后又重出临朝听政,洛阳城如走马灯似的变换着主人。
当时元晖为吏部尚书,公开卖官,大郡主官可卖到两千匹绢,小一点的郡值一千匹,最差的也能卖到五百匹。元晖的生意做得太好,连吏部都被时人称作“市曹”——卖官的农贸市场。因为供不应求,所以吏部加快了地方官吏的更换速度,逼得官老爷们一到地方上就拼命捞钱——动作慢了就有收不回成本的危险。
有位宗室元诞先生,在齐州任刺史,颇有些不务正业。一日他问外出采药归来的和尚:“外面有什么消息啊?”和尚是出家人,不敢打诳语:“都说您很贪,希望您早点被朝廷撤换掉……”元诞先生大感不平:“其实俺是很本分的啊……齐州有七万户居民,我就任以来,平均一户还没有刮到三十文钱,怎么能算是贪呢?”
这话说得也是,朝中还有人号称是“饿虎将军”、“饥鹰侍中”呢,他元诞一个小小的州刺史,能贪得了多少?
河间王元琛据说是当时京城最有钱的人,家里吃饭的家伙都是来自西域的进口货,连马槽都是银做的。这个家伙可能是太有钱,所以觉得人生没有了追求,只好对人感叹道:“不恨我没见到石崇,只恨石崇见不到我!”石崇是谁呢?西晋超级富翁PK赛的冠军得主。
然而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当它过分集中到一部分人手中,就会造成另一部分人的极度穷乏。
每当乱世到来之前,连老天爷也会赶来凑热闹。那些年里,水灾、旱灾、瘟疫、地震,年年不止,人民流离死亡,到处发生叛乱和起义。
粗略地翻翻书,二十年间竟有大的叛乱七次之多:
景明三年,鲁阳蛮民起事;
正始三年,秦州羌人吕苟儿起事,众达十余万人;
永平三年,秦州沙门刘光秀起事;
永平四年,汾州山胡刘龙驹起事;
延昌三年,幽州沙门刘僧绍起事;
延昌四年,冀州沙门法庆起事;
正光二年,东益州、南秦州氐民起事。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沙门法庆的在冀州发动的叛乱。法庆鼓励杀人,提出杀一人称为一住菩萨,杀十人称为十住菩萨,他的部队很特别,不但杀官杀民,就连龙王庙也不肯放过——他本人出身和尚,又娶了尼姑惠晖做老婆,照理说算是佛缘深厚了,可他偏偏就喜欢“屠灭寺舍,斩戮僧尼,焚烧经像”——据说这叫做“新佛出世,除去众魔”。
这些叛乱和起义,虽都被北魏王朝次第平定,但它们揭开了乱世的序曲。
2007-01-08 19:22:22
扑(140)
为江上苇兄喝彩
2007-01-08 20:28:42
猫(141)
继续不要停哦
2007-01-08 20:35:31
扑(142)
响应129号召,为江兄来顶一个
2007-01-08 21:22:06
猫(143)
这个一定要支持下
2007-01-08 21:40:41
扑(144)
这个一定要支持下
2007-01-08 21:40:41
猫(145)
我也来顶一个
2007-01-08 21:50:00
扑(146)
楼主10周年庆典时你一定是名人
2007-01-08 21:55:33
猫(147)
哦也,终于更新了,过瘾,
嘿嘿,然后,楼主继续啊,顶!!!!!!!!!!!!!!
2007-01-09 09:07:52
扑(148)
2007-01-09 23:30:12
猫(149)
不错。记号
2007-01-10 00:31:56
扑(150)
上来望一眼,还是没更新,继续等待..........
2007-01-10 09:04:47
猫(151)
再等待...................
2007-01-11 08:58:36
三、塞上六镇
真正终结北魏王朝的,是来自塞上的“六镇之乱”。
所谓“六镇”,是指北魏在北方边境上设立六个军镇,它们分别是位于今内蒙古五原西北的沃野镇,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北的怀朔镇、位于今内蒙古武川的武川镇、位于武川东北的抚冥镇、位于今内蒙古兴和西北的柔玄镇、位于今河北张家口北的怀荒镇。
北魏初年,由于北方的柔然强大,经常南下骚扰北魏边境,所以从明元帝时代起,就在边境线修筑了东起赤城,西至五原长达二千余里的长城。到太武帝时代,又在长城要害之处设立了六镇等一系列军镇,以拱卫首都平城。由于当时的六镇负有拱卫首都的重任,故得到北魏统治者的特别重视,出任镇将的,都是朝廷亲贵,配属的军官也都是鲜卑贵族,不仅享受极其优厚的待遇,而且升迁的机会也很多,贵族子弟都愿意到六镇去从军。
然而自太武帝拓跋焘击破柔然后,原为防范柔然而建立的边镇失去了假想敌,军事地位一落千丈。到孝文帝时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六镇就连拱卫首都的职能也丧失了,再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北魏的军队有两种,一种为鲜卑兵,一种为非鲜卑兵,而以鲜卑兵为主力,六镇的将校士卒,即多由开国的所谓“九十九姓”部落之后担当。由于朝廷给予特殊照顾,在边镇上从军的鲜卑将士,并不因为军籍而影响将来的仕宦,甚至还视从军六镇为当官的捷径,往往以去边镇从军为荣。除鲜卑贵胄而外,高车族人也在六镇兵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车又称敕勒,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就是高车人斛律金所作。
这是六镇早期的成分构成。
到孝文帝迁都后,六镇成为北魏王朝的弃儿,从当年的高高在上,变成了如今的鸡肋。前往六镇从军的,不再是当年的贵胄子弟,而是一群群的犯人,朝廷的照顾性政策也被取消。边镇上普通将士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被镇将当成厮养奴隶一般。
这就很让六镇将士们不平了。然而还有更不平的。当时的政坛,讲究的是出身家世。让六镇将士感到委屈的是,本来同出一族,留在京城的支脉就保留了贵族大姓的地位,而戍守边疆的就“为清途所隔”,连入朝当官的资格都给取消了。
有人上书朝廷,“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也就是说,要把武人彻底从做官门第中剔出。这一提议导致在京的羽林、虎贲大为愤怒,聚集近千人,捣毁其家,朝廷也不敢过问。
对此,史书称为“识者知魏之将乱矣”。
有位来自怀朔镇的小邮递员高欢,适在洛阳,目睹了这一次暴乱。他回家后便倾家财结交豪杰,亲人故旧怪而问之,他答道:“吾至洛阳,宿卫羽林相率焚领军张彝宅,朝廷惧其乱而不问。为政若此,事可知也。财物岂可常守邪?”
此外,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之风,也远没有吹到六镇来,这里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胡族风格,对洛阳的汉化改革保持着根深蒂固的仇视与偏见。这就使得未来的动乱,不仅仅是是一次自下而上的革命,更是一次胡汉文化的剧烈冲突。
尽管矛盾已经根深蒂固,然而动乱的发生还是有些偶然。
公元五二三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的二月,柔然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向北魏请求援助未得到满足,其可汗阿那瑰遂率三十万部众攻入怀荒等镇,在遭到北魏反击后退走,掳走军民两千余人,牲畜数十万头。北魏铠曹参军于谨率二千骑兵尾追,至郁对原,屡破柔然,是这次反击中难得的胜利。
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弥,北魏名臣于栗磾之后。其先世均为北魏镇边将帅,曾祖于婆为怀荒镇将,祖父于安定为平凉郡守、高平郡将,父亲于提为陇西郡守,荏平县伯。于谨“性沉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法》。他年轻时眼界颇高,隐居不仕,有人相劝,他却道:“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吾所以优游郡邑,聊以卒岁耳。”后来他得到太宰元穆的赏识,许为王佐之才,从此进入仕途。
这次柔然入侵,北魏以尚书令李崇、于谨的东家元纂为统帅,动员了十万骑兵反击。李崇苦追了三千里地,一无所获,只有于谨与柔然前后十七战,取得了一些战果,还算是差强人意。目前他还是个小人物,但未来将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星之一。
北魏边镇民众遭此劫掠,无以为生,只得求怀荒镇将武卫将军于景开仓放粮赈济。于景是于谨的同族前辈,然而却没有他那个后辈的运道和头脑,他拒绝放粮赈济,被愤怒的军民杀死。
随后,匈奴人破六韩拔陵也在沃野镇的高阙戍聚众发动起义,杀死镇将,改元真王,得到诸镇胡汉军民纷纷响应。破六韩拔陵举兵后,向南方进军,并派遣别将鲜卑人卫可孤围攻武川和怀朔两镇。
这一次貌似寻常的分兵,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格局。未来的几十年中,怀朔镇将为中国历史贡献东魏、北齐两个王朝,还通过“侯景之乱”改写了南朝的历史,决定了梁、陈两个王朝的盛衰;武川镇就更不得了,西魏、北周、隋、唐都出自武川——想想看,没有隋唐的中国历史,该是个什么样子?
破六韩拔陵这次分兵,将北魏拓跋氏的天下送到了怀朔、武川手里。
一时间,英雄鹊起。
2007-01-11 20:27:46
四、怀朔武川
然而,当事人卫可孤先生,并不知道他手上把握着那么多个王朝的兴废。他只知道,这个怀朔镇是块难啃的硬骨头,重重围攻之下竟经年不克。怀朔镇镇将杨钧,在历史上不是个知名的人物,但他手下那些将校,却多在二十四史中有自己的列传——也就是说,假以时日,这帮人都是些了不得的角色。
当时最出名的,是尖山人贺拔度拔和他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杨钧以贺拔度拔为统军,其三子为军主,拼死抵抗卫可孤。卫可孤虽然兵力强大,一时倒也攻不下怀朔镇,双方僵持到次年四月,怀朔镇处境危急,杨钧遂派贺拔胜帅勇士十余人夜间突围求援。贺拔胜好不容易找到朝廷派来平定破六韩拔陵起义的临淮王元彧,才发现王爷胆子小,一路上正磨蹭着呢。经他一番苦劝,王爷总算许诺出兵援助——但一直到怀朔镇陷落,也没看见援军的一兵一卒。
贺拔胜得到临淮王的许诺后,重新杀回被重重围困的怀朔镇。杨钧立马又派他突围去武川察看情况。当时武川已经陷落,贺拔胜把这个坏消息带回怀朔后,怀朔镇人心沮丧,随即也被卫可孤攻陷,贺拔度拔父子四人被卫可孤俘虏。大部分军民被编入起义军中,如后来作《敕勒歌》的怀朔镇军主高车人斛律金,就被破六韩拔陵封为王。一部分人逃散,如省事司马子如、外兵史侯景、刘贵等人逃到山西秀荣,投靠了当地契胡酋长尔朱荣;前邮递员高欢则和他的几个死party,投奔起事于上谷的杜洛周军。
被卫可孤俘虏的贺拔度拔父子四人,与武川人宇文肱纠合同乡豪杰,趁其不备,袭杀了卫可孤。贺拔度拔不久即在与高车部落的战斗中阵亡,贺拔胜等人归附了广阳王元渊,宇文肱则辗转投靠了鲜于修礼。
五月间,临淮王元彧与破六韩拔陵会战于五原,战败;安北将军李叔仁也在白道吃了败仗,一时间破六韩拔陵声势大振。北魏改以老将李崇为北讨大都督。然而李崇也不能力挽危局,七月间,他手下大将崔暹再度在白道遭破六韩拔陵击败,塞外高车东西两部落也纷纷叛离北魏,归附破六韩拔陵。北魏罢李崇官,改以广阳王元渊为统帅。
元渊也没什么好主意,只好躲在广阳城里和破六韩拔陵相持。参军于谨献计,认为当前盗贼蜂起,不是仅凭武力可以镇压完的,建议采取怀柔政策,对起义者予以招降。于谨祖上世为北边镇将,故熟悉胡汉风俗,兼通各族语言,他单骑来到叛离的西部高车部落,游说其酋长乜列河。在他的劝说下,乜列河同意率部落三万余户南下投降元渊。
元渊本拟亲自率兵北上折敷岭迎接南来的乜列河部落,但足智多谋的于谨阻止了他,他还有更高明的计划。于谨估计,乜列河的南逃,必将引起破六韩拔陵的愤怒,他一定会派兵追击,因此魏军大可以乜列河为诱饵,设一个捕鼠夹子给破六韩拔陵钻。果然,破六韩拔陵闻知西部高车归服北魏后,引兵要击南下途中的乜列河部落,被元渊、于谨的伏兵打得大败。
柔然头兵可汗阿那瑰也率军帮助北魏王朝,大败破六韩拔陵,击杀其大将孔雀等人。破六韩拔陵屡遭败绩,为躲避柔然的攻击,南下欲渡黄河,元渊率众堵截,前后招降二十万人,破六韩拔陵本人战死,这次起义就此失败。
然而北魏并没有处理好这二十万降众,只是随随便便将他们分散安置于冀、定、瀛三州就食。冀、定、瀛三州,历来是世家豪族集中的地区,本没有这二十万降众容身之处。加之这里本就连年灾荒,人民饥馑,突然涌入二十多万人,社会矛盾就更趋激化。北魏王朝对投降者处置失宜,导致新的起义又迅速爆发。
2007-01-11 20:28:06
五、天下大乱
公元五二五年,北魏孝昌元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率六镇军民在上谷起义,沿用破六韩拔陵的“真王”年号,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次年一月,怀朔镇兵丁零人鲜于修礼也在定州左人城起义,改元“鲁兴”,也发展到十多万人。这两支义军在河北相互呼应,很快就占领了许多州县。
七个月后,鲜于修礼被手下将领元洪业斩杀,元洪业随即又被另一员大将葛荣所杀,这支军队遂落入葛荣之手。葛荣原是怀朔镇军官,他接手鲜于修礼军后,北上进军瀛洲。九月中,葛荣以轻骑偷袭,在白牛逻击杀了北魏大将章武王元融。他随即自称天子,建立国号“齐”,改元“广安”。
元融的战死,吓得在镇压破六韩拔陵起义中立有殊功的广阳王元渊停军不进,遭到朝廷的猜忌,怀疑他要谋反。他的谋主于谨甚至莫名其妙地被朝廷悬赏通缉。为了辟谣,于谨亲自前往京城洛阳向胡太后解释,他一走,元渊就晕菜了。他驻军定州,定州刺史杨津怀疑他要造反,连他手下的人也信不过他,群起驱逐,于是这位广阳王爷只得离军出逃——慌不择路中,竟然在博陵地界上被冤家葛荣的游骑俘虏,瞧他这倒霉的!葛荣手下原本都是破六韩拔陵的降众,元渊对他们曾有些恩惠,因此有不少人喜欢他。葛荣自己这个老大的地位本来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此时难免更有些惴惴不安,索性杀掉了元渊。也有传说称王爷是主动投敌的,所以朝廷把他的家眷都扣了起来。
元渊死后,北魏朝廷中就更没有像样的将才能够制住葛荣了。葛荣日渐骄傲,五二八年,他竟然袭杀了友军主帅杜洛周,吞并了杜的部队,部众号称百万。
葛荣虽然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在对胡汉矛盾的处理上,他也犯头疼。在其部队中,普遍存在着鲜卑人“欺汉儿”的现象,攻克城池后,还习惯于搞屠杀,保持着野蛮的胡族风气。因此他虽然纵横河北,但得不到汉族世家豪强的支持,始终没能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
却说怀朔镇被卫可孤攻破后,镇中豪杰四散,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的前邮递员高欢先生,逃走投靠了杜洛周。
高欢,字贺六浑,其汉名“欢”,即来自胡字“贺六浑”的音转。这是当时起自胡族底层,有胡汉双名者的常例——小时候爹妈胡乱取一个贱名给大家伙儿叫,以后出息了,有追求了,就觉得用胡族名字不体面,要改汉名。有的家伙偷懒,就据胡名随便找个音近的汉字换上,如北齐高欢之小字“贺六浑”,北燕冯拔之小字“莫里伐”等,高欢的死对头宇文泰,小字叫做“黑獭”,也以其音相近,取汉名“泰”。虽然有了文雅的汉名,但敌人常常不认账,战场上每以对方的胡族小名呼之,以表示侮辱。如邙山之战中高欢将彭乐追杀宇文泰不得,回报高欢称:“黑獭漏刃,破胆矣!”又如同一战中,贺拔胜率十三骑狂撵高欢,一路上大呼小叫:“贺六浑,贺拔破胡必杀汝!”都是此类。
高欢祖籍渤海,其祖父高谧在北魏朝中官至侍御史,因犯法被迁往怀朔镇。到他已历三代,虽然有汉人血统,但在习俗上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鲜卑人了。其家居白道之南,经常闹妖怪,“数有赤光紫气之异”,邻居都劝他父亲高树搬家,高树不肯,大大咧咧地说谁知道这不是吉兆呢?居之自若。高欢刚出生,他母亲韩氏就去世了,高树只好把他寄养在亲戚尉景家里。
高欢年轻时穷得丁当响,可是长得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口闪亮的大白牙。某日在城上执勤时,被大姓匹娄家的女儿昭君看上了。丫头她爹匹娄内干本不情愿把女儿嫁给高欢,但耐不住昭君死磨硬缠,勉强从了。内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段荣、二女儿嫁给窦泰,三女儿嫁给高欢——这个是最穷的。高欢娶了昭君后,才有了马,为镇上队主,后来又转为函使,干的是相当于今天邮递员的活,经常在怀朔与洛阳之间往来递送公文。这一行他干了六年,但仍然只是个小邮递员,在当时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偶尔收邮件的单位主管高兴了,也会请他吃肉。因为吃肉,还曾引出过一场风波。一次令史麻祥赏他肉吃,高欢不习惯站着吃(恐怕他也不知道洛阳城里还有这样的规矩),坐下就大嚼。麻祥大怒,认为这是不尊重他,就把咱们未来的北齐神武皇帝拖出去打了四十大板。
在怀朔镇上,高欢有几个至交好友,如鲜卑人段荣、窦泰,羯人侯景,匈奴人刘贵,户曹使孙腾以及司马子如、贾显智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高欢父子建立的东魏、北齐政权的支柱。
怀朔镇被攻破后,高欢投奔了上谷的杜洛周起义军,但他对杜的行事很不齿,暗地里和他的死party尉景、段荣、蔡俊等人策划谋杀杜洛周。然而高欢的计划败露,这帮人只得仓皇出逃,杜洛周派骑兵紧追不舍。高夫人昭君跟着先生逃亡,抱负着一儿一女,骑着一头牛混在这支逃亡队伍中。然而小孩子不知道体谅大人的难处,逃亡路上,高家大公子高澄闹别扭,无数次地从牛上掉下来。他爹爹又气又急,在多次警告无效后,竟弯弓搭箭要射死他。这可把他妈妈吓坏了,只得呼叫孩子他姨爹段荣帮忙。段荣跳下马来,把孩子拎上自己的坐骑,高欢这才作罢。这一幕,和当年汉高祖刘邦逃难时,把儿子汉惠帝、女儿鲁元公主推到车下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英雄气概。
高欢先逃到葛荣那里,呆了一段时间,觉得葛荣也不是他理想中的领导,又溜走了。放眼天下,像样点的英雄好汉似乎只剩下秀荣的契胡酋长尔朱荣。于是高欢不远千里,逃到秀荣去投靠尔朱荣先生。此时,他的铁杆哥们儿刘贵等人已经在尔朱荣那里混得很不错了,他们向尔朱荣极力推荐高欢,差点把他的本事吹到天上去。因为这帮人的吹嘘,尔朱荣对高欢也很有点好奇。
所以高欢一到秀荣,尔朱荣先生就亲自接见他。然而此刻的高欢,刚经历了一路劳顿,又担惊受怕,蓬头垢面,憔悴得要死,没有引起尔朱荣的兴趣,《北齐书》上说是:“先是,刘贵事荣,盛言神武美,至是始得见,以憔悴故,未之奇也。”
刘贵既然已经把牛吹到那个份上了,自然不能不负点责。他自掏腰包给高欢置办了新行头,再次引他去见尔朱荣先生。这次,尔朱荣决定在马厩里面试高欢,题目是给一匹脾气暴躁的烈马修毛。高欢大拍马屁,把作为道具的马服侍得舒舒服服,既不踢人也不咬人,全身放松让神武皇帝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任务。修完毛后,高欢起身道:“御恶人亦如此马矣。”尔朱荣一听,嗯,这话说得有点味道了,要不咱们找个没人的地方细聊?于是两个人跑到尔朱荣的卧室讲悄悄话,高欢道:“听说你有十二山谷的马,色别为群。你蓄养这么多马,准备干啥?”尔朱荣:“我这个人天生低调,不喜欢张扬……要不你说说看?”于是高欢就说开了:“俺觉着你是想造反。方今天子愚弱,太后mop.com L,孽宠擅命,朝政不行。以明公之雄武,乘时奋发,以清君侧为名,霸业可举鞭而定。你看俺说得对不对?”
尔朱荣:“嘿嘿……看来咱们可以谈点更深层次的问题了!”于是两个人从中午聊到半夜,极为投机。从此尔朱荣以高欢为亲信都督,每每参预重大军事谋划。
此时,京城洛阳发生了重大变故。
随着魏孝明帝的日渐长大,他和其母亲,执掌朝政的灵太后胡氏,围绕着最高权力的归属,发生了一系列争执,双方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了无可调和的地步。史书称:“魏灵太后再临朝以来,嬖幸用事,政事纵弛,威恩不立,盗贼蜂起,封疆日蹙。魏肃宗年浸长,太后自以所为不谨,恐左右闻之于帝,凡帝所爱信者,太后辄以事去之,务为壅蔽,不使帝知外事。通直散骑常侍昌黎谷士恢有宠于帝,使领左右;太后屡讽之,欲用为州,士恢怀宠,不愿出外,太后乃诬以罪而杀之。有蜜多道人,能胡语,帝常置左右,太后使人杀之于城南,而诈悬赏购贼。由是母子之间嫌隙日深。”这位胡妈妈老是把和他儿子一块玩的小朋友暗地里害死,她儿子当然不会高兴。
公元五二八年,北魏武泰元年初,孝明帝密诏尔朱荣举兵进京。尔朱荣在并州刺史元天穆、帐下都督怀朔镇名将贺拔岳以及高欢等人的怂恿下,遂打起清君侧的旗号,以高欢为前锋,向洛阳进军。
一出北魏版的“董卓之乱”就要上演了!
然而契胡大军刚开拔到上party,首鼠两端的魏孝明帝突然又改变了主意,发来私诏阻止尔朱荣继续前进。正在尔朱荣犹豫时,洛阳传来了二月间孝明帝驾崩的消息,尔朱荣大喜——现在总算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进京理由!
据说魏孝明帝是被他的亲生母亲灵太后毒死的。他死后,灵太后先是把孝明帝刚出生的女儿冒充为儿子立为皇帝。连大赦天下的过场都走完了,老奶奶又突然良心发现,觉得这样颠倒阴阳很是罪过,改为立三岁的小男孩元钊为帝——小孩子一时半会儿还长不大,有利于后party长期专权。
一时间洛阳城里闹得一塌糊涂。
尔朱荣得到消息后,对铁杆哥们儿元天穆道:“咱们刚死掉这皇帝,都十九岁了,天下还说他是幼帝呢!现在立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当皇帝,这不是拿天下开玩笑吗?我准备率铁骑赴哀山陵,剪除奸佞,更立长君,你看如何?”元天穆鼓励道:“那你就是当今的伊尹,霍光了!”伊尹、霍光都是前代辅佐少帝的名臣。
于是尔朱荣上表质问主持朝政的灵太后,文章写得相当流畅:“大行皇帝背弃万方,海内咸称鸩毒致祸。岂有天子不豫,初不召医,贵戚大臣皆不侍侧,安得不使远近怪愕!又以皇女为储两,虚行赦宥。上欺天地,下惑朝野。已乃选君于孩提之中,实使奸竖专朝,隳乱纲纪,此何异掩目捕雀,塞耳盗钟!今群盗沸腾,邻敌窥窬,而欲以未言之儿镇安天下,不亦难乎!愿听臣赴阙,参预大议,问侍臣帝崩之由,访禁卫不知之状,以徐、郑之徒付之司败,雪同天之耻,谢远近之怨,然后更择宗亲以承宝祚。”
这是篇冠冕堂皇的好文章,轻描淡写地把该骂的人都骂了。还把自己称兵犯阙行同叛逆的行为,说成是去向侍臣们询问皇帝的死因,并追究禁卫失职的罪责。一片耿耿忠心,溢于言表。
这篇事实上的檄文传到洛阳后,把灵太后一干人吓得够呛,急派尔朱荣在京城当官的堂弟尔朱世隆前往军前解释,但尔朱荣箭已在弦上,岂有半途而废之理?世隆只得无功而返。
尔朱荣率不足万人的军队南下,四月间,在河内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灵太后的所作所为实在太不得人心,她派出抵御尔朱荣的军队纷纷倒戈或溃散,连名将费穆都投降了。尔朱荣没经过激烈战斗就进了入洛阳城。
后party们各显神通,逃亡奔命。著名的后party人物郑俨,很老套地逃回老家荥阳躲起来,随后企图发动叛乱,被部下所杀;另一位和他齐名的徐纥,则偷了十匹御用好马,快马加鞭地逃到尔朱荣势力所不及的山东兖州,在那里鼓动魏将羊侃叛逃萧梁。等到高欢死,侯景投降萧梁,随即又发动叛乱围攻梁武帝萧衍所居的台城时,就是这个羊侃,死守台城半年,几乎使侯景功亏一篑。历史的进程,就是这么环环相扣的。
最有创意的是灵太后,她落发躲进了尼姑庵里——似乎觉得一个人出家场面不够大,又逼着大小儿媳妇们都剃掉头发献身佛教事业。这个愚蠢的女人,以为这样就没事儿了。
可是尔朱荣当然不会放过她。他派契胡骑兵将光头太后和她立的小皇帝元钊,一块拘押到自己驻扎的河阴,亲自接见了这两个倒霉的俘虏。在这里,灵太后充分发挥了自己长舌头的本领,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尔朱荣大感痛苦,只得拂衣而逃。随后这两个俘虏被沉入黄河中淹死。
尔朱荣又以祭天为名,把前来迎接新皇帝的众多北魏贵族、官员集中到黄河边上,先用骑兵包围了他们,然后责以天下丧乱,孝明帝暴崩,皆由朝臣贪虐,不能匡弼。随后,契胡骑兵对这群手无寸铁的可怜虫大开杀戒,屠杀了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仪同三司义阳王元略以下两千多人,因为杀人太多,连黄河水都被染成了赤红色。
有百余名朝士晚到,也被尔朱荣用骑兵围住,大声呼叫:“有能为禅文者免死!”其中一位侍御史赵元则先生战战兢兢地出来应试,毫无原则地写了篇禅让文了事儿。
尔朱荣此刻杀红了眼,篡逆之心已萌,完全不把自己刚立的孝庄帝放在眼中了,他下令军中大呼:“元氏既灭,尔朱氏兴!”全军高呼万岁,声震川谷。他又派数十人拔刀冲向孝庄帝的行宫,准备连这个傀儡皇帝都干掉,自己取而代之。孝庄帝的两个兄弟当场被杀,其本人被监禁起来。
然而此时尔朱军中诸将对是否该立刻篡位产生了争议。以高欢为首的造反派,支持尔朱荣篡位自立,而以贺拔岳为首的保皇派则坚决反对。尔朱荣心下狐疑不定,于是按照古老的胡族风俗,用铸金人的方式来占卜。前后四次浇铸,都不能成功(那时候的铸造水平真糟),于是觉得上天不支持他篡位,放弃了这个大逆不道的念头。贺拔岳痛打落水狗高欢,要求尔朱荣斩掉他以谢罪,多亏高欢人缘好,左右开脱说高欢这家伙虽然愚笨,说话不经过脑子,但如今天下多事,武将难得,还是留他一条命戴罪立功吧。高欢虽然因此保住了性命,但从此与贺拔岳结下深仇大怨。
这一次大屠杀,史称“河阴之变”,洛阳的北魏皇族几乎扫地以尽。然而笼罩在拓跋后裔们头上的诅咒还远没有结束,三十一年后,高欢的儿子高洋,又将残存的北魏宗室七百二十一人集体屠杀于邺城的漳水边,婴儿也不能幸免,被投于空中,承之以矛,死者的尸体都被抛入漳水中。下游剖鱼,鱼腹中常有人之爪牙,故邺下之人为之久不食鱼。
在外的北魏宗室听说“河阴之变”的惨剧后,大都悲愤异常。负责防守南方萧梁王朝的北魏宗室郢州刺史元显达、汝南王元悦、临淮王元彧等人纷纷投降梁朝。正前往相州赴任的太傅北海王元颢,也在汲郡得到河阴之变和葛荣南侵的消息,计无所出,千里迢迢南下投降了梁朝。
2007-01-11 20:28:35
六、葛荣败亡
河北的葛荣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并无逐鹿天下的大志向。范文澜先生评价道:“他们是变兵,是寻求生存的流亡者,是根本不知生产为何事的破坏者。”他们毫无纪律,专事屠杀掳掠,攻破沧州城,城中居民十之八九遭到屠杀,然而这还只是被历史记录下来的一小部分而已。
他们所到之处肆意残破,但从来没有萌生过收罗人心,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根据地的念头,这是胡族理念中所不存在的一个论题——他们因这个王朝的汉化而失去地位,因此坚决反对汉化,甚至于反对汉人,更不用说汲取汉民族统治思想中的那些精华了。数年间,葛荣空拥百万之众,却只不过是在华北平原上四处游荡就食。然而河北经数年战乱,也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不足以养活袖手坐食的成百万人。
葛荣遂分兵南下,其仆射任褒率军南掠至沁水。北魏军团也开始集结,准备寻葛荣主力决战。尔朱荣以上party王元天穆为前军,司徒杨椿为右军,司空穆绍为后军,而自己亲率左军。
五二八年,七月,葛荣亲率号称百万的主力部队,包围重镇邺城,外围游兵已活动到汲郡一带。尔朱荣亲率七千配有副马的精锐骑兵自晋阳出击,以狡黠善战的羯族人侯景为前驱,倍道兼行,东出滏口,越过太行山脉进入河北平原。
当时葛荣势力强大,横行河北无敌手,根本不把尔朱荣这区区七千人看在眼中,听说他来了,喜形于色,下令军中诸人各自准备长绳子,待尔朱荣“至则缚取”。葛荣将其百万大军,自邺城以北列阵数十里,箕张而进。
尔朱荣把部分兵力藏在山谷中,作为奇兵,分督将以上三人为一集团,每集团数百骑兵,到处扬尘鼓噪,虚张声势,让对手莫测多少,尔朱荣又以混战之中,刀不如棒,勒令全军将士每人准备木棒一根,置于马侧。同时颁布战场纪律,规定战时不以斩级为功,以防因此而扰乱阵列,影响己方骑兵机动。和葛荣的大大咧咧相反,尔朱荣战前的准备相当充分。
葛荣一方虽然人马众多,但布置太过分散,连葛荣自己也难以掌握。尔朱荣大将高欢,原来在杜洛周、葛荣手下都呆过,熟人不少,此时趁机于阵前招降了葛荣军中七个王和一万多人的军队。尔朱荣军事政治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高欢展开政治攻势,另一方面他亲自陷阵力战,率骑兵突破穿透葛荣的大阵,又从后返击,葛荣军大败,他本人于阵前被生擒,尔朱荣把他装入囚车送往洛阳处死。
此时,上party王元天穆的部队才进抵朝歌以南,勉强算是进入战场,而穆绍、杨椿两军还尚未出发。
当时,尔朱荣威震天下。
仗刚打完,贺拔岳兄弟突然跑来找尔朱荣,要向他推荐一个人。是谁呢?贺拔兄弟的武川镇老乡、通家之好宇文黑獭。
黑獭有个汉名,叫做宇文泰。他父亲,就是当年与贺拔兄弟的父亲贺拔度拔合力袭杀卫可孤的宇文肱。杀掉卫可孤之后,他们遭到降附破六韩拔陵的高车人的进攻,贺拔度拔战死,其三子四处逃亡,不停地换主人,最后投到尔朱荣帐下。而宇文肱则辗转来到河北博陵地界。
关于宇文肱一家人此后的经历,许多年后宇文泰的嫂子阎氏在给儿子宇文护的一封家书中有所描述,阎氏写这封信时,已经是八十岁了,但回首数十年前的往事,仍然悲不自胜:
“汝与吾别之时,年尚幼小,以前家事,或不委曲。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鲜于修礼起日,吾之阖家大小,先在博陵郡住。相将欲向左人城,行至唐河之北,被定州官军打败。汝祖及二叔,时俱战亡。汝叔母贺拔及儿元宝,汝叔母纥干及儿菩提,并吾与汝六人,同被擒捉入定州城。未几间,将吾及汝送与元宝掌。贺拔、纥干,各别分散。宝掌见汝云:‘我识其祖翁,形状相似。’时宝掌营在唐城内。经停三日,宝掌所掠得男夫、妇女,可六七十人,悉送向京。吾时与汝同被送限。至定州城南,夜宿同乡人姬库根家。茹茹奴望见鲜于修礼营火,语吾云:‘我今走向本军。’既至营,遂告吾辈在此。明旦日出,汝叔将兵邀截,吾及汝等,还得向营。汝时年十二,共吾并乘马随军,可不记此事缘由也?”
这个女人,十九岁嫁入宇文家,不久就死了丈夫。后来随公公宇文肱一家逃到博陵。鲜于修礼起兵时,宇文肱带着一家人想前往左人城,但不幸在路上被官军击败,宇文肱及两个儿子当场战死,宇文泰逃走。宇文肱的儿媳妇贺拔氏和儿子元宝、纥干氏和儿子菩提、阎氏和小儿子萨保(后来大名鼎鼎的北周权臣宇文护)共六个人,一块被官军俘虏。官军将俘虏们分赏给将校,阎氏母子被分给驻扎在唐城的元宝掌,与妯娌子侄们从此离散。元宝掌说来还是宇文肱的熟人,可似乎也并没给这对落难中的母子什么照顾。三天后,元宝掌将自己名下的六七十名俘虏押送京城,阎氏母子也在其中。走到定州城南,已是傍晚,押送的官兵就带着这群俘虏投宿在武川同乡姬库根家,其家有柔然奴仆同情这帮俘虏,瞅机会逃走,向附近的鲜于修礼军报了信。时在鲜于修礼军中的宇文泰得知消息后,于次日带了一帮人在途中设伏邀截,才救回了嫂子和侄儿。这个开创了四个王朝基业的大英雄,当时才十八岁,放在今天不过是个高三学生,但在那个乱世里,已经担负起了保护一个家族的重任。
后来葛荣取代鲜于修礼,宇文泰又继续在葛荣帐下效力。邺北之战中,葛荣军大败,年轻的宇文泰走投无路,只好通过老交情贺拔岳投降了尔朱荣。尔朱荣对宇文泰欣赏而又猜忌,将他带回根据地晋阳,后来拔归贺拔岳帐下效命,从此龙飞鹰扬。
对于投降的葛荣数十万众,尔朱荣怕立刻加以处置会导致新的变乱,乃诈称众人可以自由组合,愿意去哪里也可自便,于是数十万人一朝作鸟兽散。待这帮降众欢欢喜喜地各自分散,走出百里之外后,尔朱荣密令各地方将其分道押领,随宜安置,于是河北诸州皆被平定。但尔朱荣的处置方式,并不比北魏对当年破六韩拔陵军投降者的处理更为高明。这群胡族叛乱者,被强行迁离熟悉的草原游牧环境,失去了牲畜,又没有原住民汉人耕种的技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确实无以谋生,所以大大小小的叛乱仍然不断发生着。
2007-01-11 20:28:52
扑(156)
看完,顶,等待下次更新
2007-01-12 08:53:00
猫(157)
真正有文化的人来MOP了!
留名观看
2007-01-12 12:26:08
七、陈庆之北伐
纵横河北的葛荣虽然被勉强平定,但北魏王朝的忧患并未因此而减轻。自破六韩拔陵起事以来,北魏帝国的疆域内,叛乱四起。
如高平镇人赫连恩起事,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
秦州人莫折大提起事,杀秦州刺史,自称秦王。南秦州氐人张长命等起事,杀北魏刺史,响应莫折大提。莫折大提死后,其子莫折念生继位,自称天子。
凉州小军官于菩提等杀北魏刺史起事。
秀容人乞伏莫于、南秀容牧子万于乞真等聚众起事,被尔朱荣讨平。
营州人就德兴起事,自称燕王。
夏州胡人叛乱,包围统万城。
关中被迁蜀人起义,进攻长安城……
就在葛荣南下的同时,前幽州平北府主簿,河间人邢杲率河北流民十余万户在青州北海反叛,当时尔朱荣忙着对付葛荣,没功夫招惹他,只派出征东将军李叔仁敷衍,邢杲遂自称汉王,改元“天统”。等到葛荣败亡,北魏王朝腾出手来,立刻以上party王元天穆为主帅,费穆为前锋大都督,尔朱兆、高欢等名将皆在行间,出兵讨伐邢杲。
这时候,南中国的霸主,梁朝皇帝萧衍,见北方打得一塌糊涂,也渐生逐鹿中原之志。正巧“河阴之变”后逃到南方的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成天向他表决心,坚决要求回去当皇帝,于是萧衍遂以此为借口,派遣中国战争史上的传奇人物,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率七千白袍队,送这位王爷回洛阳当皇帝。
是先对付邢杲,还是先对付陈庆之,洛阳朝廷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决定先平内乱,成功之后再回师攻陈庆之——他区区几千兵,能成多大气候?
东方的战事不出所料,元天穆大军一到,邢杲就被俘斩。然而南方的战事却让魏人目瞪口呆。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自幼而跟从萧衍,酷好围棋,俩人臭味相投。据说只要是下棋,哪怕是半夜里,他也能随叫随到,而且精神头十足,所以“甚见亲赏”。但他箭术奇臭,据说射不穿札(估计这样的本事很难在战场上射死人),马术功夫也很差劲,完全不像是个武将的样子。
萧衍东下建业,篡夺南齐皇位的战争中,以陈庆之为主书。后在与北魏的战争中,这个怎么看不像武将的家伙被梁武帝“任人唯亲”地任为武威将军。然而萧衍的眼光不坏,陈庆之在浔梁之战中击败魏将丘大千等,屡立战功,随即转东宫直阁将军,赐爵关中侯。
梁大通元年,陈庆之随领军将军曹仲宗攻北魏涡阳。北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步骑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离涡阳四十里。陈庆之提议逆战,韦放则认为魏军前锋必是轻锐,打赢了不足为功,如战败则徒折锐气,建议以逸待劳。陈庆之道:“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他不顾众人反对,独与麾下二百骑奔袭,破魏前军,立下首功。
梁魏两军相持,自春天打到冬天,其间数十百战,梁军士气渐衰。北魏援兵准备筑垒于梁军之后,曹仲宗等恐腹背受敌,准备退兵。陈庆之杖节军门道:“共来至此,涉历一岁,靡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他是梁武帝的小兄弟,把皇帝这块牌子抬出来,曹仲宗等人哪敢不从?
当时北魏军修建了十三座堡垒,互为犄角。陈庆之衔枚夜出,攻陷其中四垒,涡阳守将王纬随之乞降。然而其余九城,兵力还很强。梁军展开心理攻势,大陈俘虏和斩级于阵前,鼓噪攻之,魏军大败,被梁军斩获略尽,死尸填塞,涡水为之滞留。梁武帝嘉奖陈庆之,亲赐手诏道:“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然而这些战绩,只不过能让他勉强跻身名将之列,真正能使他成为传奇人物的,是这次入洛之役。
陈庆之受命护送元颢北上,元颢在涣水边即北魏皇帝号,以陈庆之为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梁军自铚县出发,迅速攻克荥城,兵锋直指睢阳。
北魏守将丘大千曾是陈庆之的手下败将,这次他手里虽然有七万军队,九座堡垒,却扛不住陈庆之一天的进攻。梁军自旦时至申时,攻陷其中三垒,丘大千立刻斗志崩溃,投降了。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军二万人前来救援,进屯考城,城四周环水,守备严固。然而他也是不陈庆之的对手,梁军毫不费力地攻陷考城,生擒元晖业。
攻陷考城后,陈庆之剑指大梁,一路上北魏军民望风而降。傀儡皇帝元颢乐滋滋地跟在大军后面,不停地给陈庆之开空头支票,加官晋爵。封他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
梁军继续西进。北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人率众七万,据守荥阳。荥阳城池险固,魏军兵精势众,陈庆之一时竟攻不下来。此时,来援的北魏上party王元天穆的主力大军也已靠近荥阳,与城下旗鼓相望。
形势对陈庆之极为不利,梁军将士颇为恐慌。陈庆之解鞍秣马,召集将士讲话:“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亦无算矣。天穆之众,皆是仇雠。我辈众才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唯有必死乃可得生耳。虏骑多,不可与之野战,当及其未尽至,急攻取其城而据之。诸君勿或狐疑,自取屠脍。”咱们这一路上,杀人掳掠也不算少了,现在来的都是咱们的仇敌啊!如今敌人三十万,我只有七千人,没啥好多说的,只有拼死一战,死中求生。敌方骑兵多,不能与他们野战,只能趁着他们主力还没有全到,拼命先攻下荥阳城,才能在战术上占据主动。
于是梁军不要命地攻城,军中勇士东阳人宋景休、义兴人鱼天愍率先登城而入,荥阳城遂被攻破。梁军在内线刚攻破城池,外线数十万魏军已经团团包围了荥阳,陈庆之遂亲率三千骑兵背城死战,大破元天穆军。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逃走,大将鲁安在阵上投降,洛阳附近的北魏军主力彻底被击溃。梁军收荥阳储实,得牛马谷帛不可胜计,极大地补充了匮乏的军需。
梁军接着进攻虎牢关,镇守关隘的尔朱世隆可没有吕布、华雄挑战天下群雄的勇气,弃城逃走。孝庄帝元子攸闻讯,也逃过黄河向尔朱荣求援。洛阳城中,从梁朝回到北魏的临淮王元彧与安丰王元延明率领百官,封府库,备法驾,奉迎元颢入洛阳宫,改元大赦,履行成为北魏皇帝的正式手续。元颢以大功臣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
自荥阳逃走的北魏大将军上party王元天穆等人,收集余众四万人,攻陷梁军身后的大梁。元天穆又分遣王老生、费穆率军二万人,占据虎牢,以刁宣、刁双插入大梁、睢阳间,企图切断陈庆之和梁朝之间的联系,断其后路。陈庆之出兵掩袭,这些将领已无斗志,纷纷投降,元天穆也与十余骑北渡黄河。陈庆之又一次得到梁武帝萧衍的手诏嘉奖。
先是洛阳曾有童谣唱道:“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而陈庆之麾下尽着白袍,自铚县出发到进入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敌——童谣应验了。
陈庆之的北伐,是那个时代里最为引人注目的传奇故事。这个完全没有武将样子的棋痴,以如此微薄的兵力,远征遥远的异域,屡次与十倍乃至数十倍之敌搏战,居然还每战必胜,几乎征服了一个曾经无比强大的胡族帝国,这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十五个世纪以后,这位了不起的绝世名将,已没有一丝半点痕迹存在于这个古老民族的记忆中。反倒是远在异域的日本人田中芳树,却以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为蓝本,写出了一本激情洋溢的小说《奔流》——那真是个不可思议的民族。
然而,陈庆之的传奇事业仅仅是昙花一现,这得怨他的搭档实在没出息。元颢入洛路上身无寸功,全凭着梁将陈庆之那不足万人的白袍队打下江山,可他进入洛阳,还没坐稳皇位,就准备叛梁了。陈庆之要求把在北方的南人划到他帐下,元颢不准;陈庆之要求向梁朝请求援军,他也不准。陈庆之虽然神勇,但到底只有不足万人的军队,而对手是同样神勇,曾以七千破百万的尔朱荣、东魏北齐的开创者神武帝高欢、西魏北周的开创者宇文泰这帮人,何况还有乱世枭雄侯景、勇武绝伦的贺拔兄弟之辈为之爪牙!
而元颢自己无所作为,又不让陈庆之有所作为,真是个奇怪的家伙。
尔朱荣大军南下,与元颢对峙于黄河沿岸。元颢自守南岸,陈庆之守北中城,与尔朱军团三天打了十一仗,杀伤甚众。尔朱荣见对手顽强,难以取胜,一度准备北归晋阳,但遭到一帮文官道义上的谴责,又打消了念 需要登录才能转帖!
需要登录才能收藏!
需要登录才能使用道具!
大帝国的涅磐
浏览量:1197 回复数:238 
分享到:
猫(101)
2006-12-28 07:04:00
扑(102)
记名,有空再看。
2006-12-28 08:40:53
猫(103)
上班没时间看,等下班后再来
2006-12-28 08:57:21
扑(104)
2006-12-28 16:39:07
第三章 毁灭太平的预言——大瘟疫与黄巾之乱
那是一个被预言笼罩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预言,在那个时代里被奉为神示。王莽篡汉,献图谶语言者,就达数十万人,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天命所归。
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也痴迷于此道,他老人家对各种稀奇古怪的预言图谶,简直到了迷信的地步。当年他起兵造反,就是因为李氏兄弟给他看了“刘氏复起,李氏为辅”的图谶。后来他手握重兵,割据河北,势倾中原,群臣劝他称帝,他却死活不肯——为啥呢?因为他觉得还差道手续,天命未予。亏得老同学强华了解他,编造了个“赤伏符”献上,说是“刘秀发兵备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刘秀这才觉得功德够圆满了,敢于当皇帝。
当了皇帝后,他仍然迷信不改,和大臣郑兴研究郊祀活动,竟提议遇到难办的问题以“谶”断之,对方受惊不小:老板啊,“谶”这个东西俺没读过,不专业啊!刘老板才不管你专不专业呢,眼睛一瞪:你说不读“谶”,那就是准备和俺作对了?瞧他这话说的!这位郑先生吓得连死的心都有了,赶快辩解:老板您误会了……俺,这个……只是书读得比较少(还没涉及到“谶”这么高深的东西),哪敢反对您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刘秀先生这个上不得台面的爱好,造成了东汉以来谶言流行的局面。
东汉朝以谶言而兴,又因谶言而衰亡。
公元一八三年,也就是东汉灵帝光和六年,一夜之间,京城洛阳和各地官府、寺庙的大门上,都被人用白土涂上了“甲子”二字。这是什么意思呢?许多人茫然不解。次年就是甲子年,难道是有什么变故即将发生?但另有一些人,却一点也不觉得疑惑,因为他们正在到处传播这么一句谶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他们正是“太平道”的信徒。
这些年,皇帝正忙着在后宫里开设商铺,亲自经商营业。还因为他喜欢乘坐毛驴车,导致京城中显贵纷纷效仿,一时毛驴都卖到了马的价钱。更有创意的是,他还给斗犬脑袋戴上“进贤冠”——当然,这也是根据狗的战绩高低而有所区别的,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唯贤是举,狗儿们绝无侥幸获官之嫌。
“进贤冠”本是朝廷中文官的官帽,戴在狗脑袋上,确实有些有辱斯文。不过当时民谣唱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看来配不上这顶帽子的,还不只是狗儿们的脑袋。
朝堂上折冲御辱的人才若此,也就怨不得野心家们蠢蠢欲动了。
2006-12-28 17:26:54
一、预言笼罩的时代
“太平道”的领袖人物,是张角三兄弟。
张角是冀州巨鹿人(今河北平乡县境),早在此前十多年,他便以帮人治病为手段,私下里传播太平道。他和他的弟子们,广泛活动于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州,经十多年的活动,竟发展起数十万教众。
他们传播的“太平道”,是个什么东西呢?“太平道”的核心理论,是源自《太平清领书》的《太平经》。早在西汉成帝时期,就有个叫做甘忠可的方士,编写了一部叫做《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的书,共十二卷,自称是天帝派遣真人赤精
子下界传授给他的,鼓吹汉朝应该改元变号,再次受承天命,以挽救危机。这个创意实在是荒诞不经。所以这位异想天开的甘神仙,被下狱处死。到了汉哀帝时,甘神仙的弟子夏贺良,再次将此书呈上,这回汉哀帝可是相信了,改年号为太初,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还恢复了前代已废的神祠七百余所,一年内祭神达三万七千次……这样的改#革,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这位夏贺良先生也遭到了他老师同样的命运。
然而这些思%想及其所依托的书籍,都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到了东汉,传说中的“神仙”于吉,得到了一百七十卷“神书”,号称是《太平清领书》。在顺帝的时候,由他的弟子献给朝廷,据说张角也从这部书中受到了启发。后人甚至认为,所谓《太平清领书》就是《太平经》。
那是个探索的时代,人们在不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但屡屡的错失,使得那个时代的智者们,走上了向神道寻求帮助的道路,这无疑是方法论的错位。然而即便在这些所谓的神授之书里,仍然有许多东西是立足于现实,反映着现实——因为传播这些思想的人们也是清楚的:无论怎样将精神寄托于神道,一切终归要回到现实中来。
除了前世诸人在虚无思想上的铺垫外,张角还有一个更有利的现实因素。
东汉末年,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瘟#疫时代。关于瘟#疫的起源,据说是源自两汉征讨外族的战争。《汉书》中记载了一名匈奴俘虏的话:“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 今人认为,这一记录反映了匈奴用病死的动物,向汉军传播传#染病的情况。
在当时西方世界的历史记录中,也对源自于匈奴的疾病有相当篇幅的描述。弗雷德里克•卡特赖特在他的大作《Disease&History》(中译本为《疾病改变历史》)中称:“公元一世纪末时,一个残忍好战的民族出现了。他们来自蒙古地区,横扫大草原直至欧洲东南。他们从中国以北地区出发,可能是被疾病或饥荒驱使,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些骑马的入侵者是匈奴人……匈奴人带来了新的传染病,造成了被历史学家称为‘瘟疫’的一系列疫症的流行。”
在东方,是远征归乡的战士,把来自异域的传染性疾病,带回了本土。而在西方,则是来自东北亚草原的入侵者带来了传染性疾病。从未接触过这些异域病毒的居民,缺乏抗体基因,对此毫无抵御能力,因此大量地染病、死亡。
灵帝时代,中国曾于公元一七一年、一七三年、一七九年、一八二年、一八五年五次爆发流行瘟疫。而在同时代的西方,罗马帝国也正被公元一六 四年至一八九年间流行的多场瘟疫所威胁。这一系列疫症,被称作“盖伦医生疫病”。
盖伦医生的名字之所以和这场大瘟疫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因为他躲过了这场致命的传染性疾病,还因为他留下了对这场瘟疫的描述。卡特赖特写道:“这种疾病初起的症状是发高烧,嘴和喉咙发炎,口渴异常并且腹泻。盖伦还描述道,到第九天出皮疹,有些是干燥的,有些化了脓。他推测许多病人在出皮疹前就死了。这些地方与雅典的瘟疫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无疑疾病源自东方并且使人的皮肤化脓。”一八零年,连罗马皇帝马可•奥略留也在这场瘟疫中死亡。一八九年,这场疾病又一次侵袭罗马城,高峰期一天就死了两千多人。
这一系列几乎同时发生于欧亚大陆两端的致命瘟疫,对东西方的历史进程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卡特赖特对这些瘟疫的评价是:“除了毁灭罗马帝国以外,公元头三个世纪的瘟疫还产生了两个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假如罗马帝国不是在基督教诞生后的一些年中受到无法治愈的疾病的打击,基督教就不能成功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力量,也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样的形式。再者,假如医学不是落入基督教会的控制之下,那么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一千年间的医学史就会完全不一样。”卡特赖特将瘟疫对宗教历史和医学本身的影响联系在了一起。
在东方,这场大瘟疫同样造成了类似的后果。
一方面,这场瘟疫削弱了东汉王朝,并导致异族纷纷进入帝国的疆域填补空隙,从而引起“五胡乱华”的大乱局。这场瘟疫还在此后不断折磨着据有中原的各个王朝,并结合其他动乱因素,使这个疆域广阔的帝国沉默数百年之久,直到唐朝才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另一方面,这场致命的瘟疫使得人们无法从现实中得到希望与帮助,转而向宗教信仰寻求解脱,从而导致一系列宗教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发展。各种各样的宗教流派蔓延开来,其宗教领袖中也不乏胸怀天下野望的家伙。
于是,天下变得愈发好玩起来。
张角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侥幸逃脱了疾病的魔爪,并趁机以医生的身份传播“太平道”的思想。在那样的时代里,能治好病的医生自然是备受人尊敬的,因此张角能在短短十余年间收纳数十万弟子,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
早在传道之初,张角便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似乎治病的手段也颇说得过去。他派出自己的八个得意弟子,周游四方传播“太平道”,信徒颇多,甚至宫中的宦官,也有人信奉大贤良师。
张角将自己的徒众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由一名渠帅负责统帅,成为地下军事化组织。经过十余年的经营,太平道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然而要想改朝换代,仅仅只有力量还不够,还得要有“天命”的眷顾。
《尚书》说得好,“天听自我民听”,所谓“天命”的眷顾,也不过就是舆论导向罢了。按当时流行的“五德始终”学说,汉朝是火德,尚赤色,将取代火德的,则是***的土德。因此《太平经》宣扬“赤德气尽,黄德当兴”,“火德销尽,土德当代”。所以张角自以为“黄天”,而《太平经》又以“甲子为初始”,有除旧布新之意,故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宣传口#号。
这个预言,笼罩在中原大地的茫茫苍穹之上。
东晋著名的道士葛洪,给张角的定性是旁门左道——“假托小术,坐在立己,变形易貌,诳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party,称合逆乱。”在他看来,张角既不好好治病,也不研究长生之术,简直是不务正业之至。
然而,葛洪只看见了历史的表象,并没有看见在冥冥中,操纵着历史进程的那些深层因素。他甚至都没有看见,历史正在他身边重演着,只不过是“太平道”变成了“天师道”。
那也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2006-12-28 17:37:31
猫(107)
顶~~~~~~~~~~~~~~~~~~~~~~~~~~~~~~~~~~~~~~~~~~~~~~~~~~~~~~~~~~~~~~~~!!!!
楼主继续^_^
2006-12-29 09:05:38
扑(108)
实在是强啊 小弟佩服不已
2006-12-29 20:49:46
猫(109)
顶,记号一下
2006-12-29 21:03:24
扑(110)
太厉害了哦
好贴不沉,有时间接着看
2006-12-29 21:30:16
感谢楼上列位兄台的抬爱,同时也感谢猫扑为我等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
前一段分散发贴的时候,已经有出版商联系小弟了,顺利的话,新书很快就会出版问世,到时候,小弟一定在猫扑签名赠书,以答谢猫扑诸位网友的厚爱!
2006-12-29 22:41:37
扑(112)
2006-12-29 23:09:22
猫(113)
出版商联系了,意思就是不会再这里再续写了......
失望,要等到书出版还是漫漫长的一段日子啊...............................................
2006-12-30 13:13:41
扑(114)
顶一下吧~
2006-12-30 20:11:08
猫(115)
...................
2006-12-30 20:35:21
扑(116)
2006-12-30 21:07:27
猫(117)
2006-12-31 19:57:38
扑(118)
2006-12-31 20:26:16
猫(119)
2006-12-31 21:07:48
扑(120)
2006-12-31 21:49:16
猫(121)
楼主你真一强人
太详细了
眼都看花了
2006-12-31 21:51:36
出版商联系了,意思就是不会再这里再续写了......
失望,要等到书出版还是漫漫长的一段日子啊...............................................
--- zuojingy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书马上就上市了,但这里的帖子一定会继续,再次感谢支持我的各位老兄,祝大家新年快乐!
2007-01-01 11:06:51
二、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太平道”教众,计划于公元一八四年三月五日起事。
为此,教中重要领袖,大方首领马元义,组织荆、扬二州教众数万人,相约到期会聚于邺城举事。他又数次亲入京师,联系内应的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准备至期内外俱起。
然而事机不密,一八四年的二月间,张角的另外一位弟子济南人唐周,向朝廷上书告发此事。
东汉go-vern-ment大惊,迅速行动起来,逮捕并车裂了马元义,并任命钩盾令周斌全权负责调查侦破此案,根据唐周报告提供的线索,周斌在洛阳城捕杀了太平道教众千余人。
东汉朝廷并下令冀州地方官员,追捕张角等人。
张角闻讯后,自知事机已泄,只得派人星夜四出,通知各方提前举事。太平教众们头裹黄巾为标识,故被当时人称为“黄巾贼”,也有叫做“蛾贼”的。
于是,在这一年的二月间,中原大地黄巾四起。在“天下大吉”的呼声中,一个长达数百年的乱世即将到来。
张角兄弟三人起事于河北,张角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各路黄巾军一时蜂起,焚烧官府,劫掠聚邑,所在州郡失据,长吏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安平、甘陵两地的老百姓,甚至把汉朝分封去的诸侯王也抓起来以响应黄巾军。
“太平道”蓄势十余年,一朝爆发,可谓有天崩地裂之势。如果不是内应的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已先被捕杀,里应外合之下,东汉王朝恐怕很难再苟延数十年之久。
然而历史是不容假设的。
汉灵帝即位之初,在宦官们的怂恿下,曾大行诛禁,将朝中的清流人士,或者杀害,或者禁锢。这一事件,史称“party锢”,这标志着汉末宦官势力的抬头,也被认为是东汉朝灭亡的预兆。
当时的太学生领袖郭泰就说道:“《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室灭矣,但未知瞻鸟爰止,于谁之屋耳!”
奸竖当权,清流止步,汉室是看来是要灭亡了,只是不知道鹿死谁手罢了!
未来那位领袖天下英雄逐鹿的老兄,此时年纪还小,和后来与他在官渡打得死去活来的那位袁绍先生,交情正好。
两个人都是少年,好为游侠,到处惹事生非。
人家娶新媳妇,这两个家伙潜入主人园中,半夜里四处大叫:“有偷儿贼!”等闹洞房的人都被他们骗出来之后,这两个家伙就拔出刀子冲进洞房,把人家新媳妇给劫持了。
在逃走的途中,慌不择路的袁绍掉进荆棘中,怕疼,不敢挣扎。咱们这位大英雄可真是不得了,就地大呼:“偷儿在此!”追击的人闻声赶来,袁绍大惊,也顾不得疼了,居然一跃而出。
于是两个人都顺利逃掉。
大概是因为这事儿,若干年后,他在许昌请大耳贼青梅煮酒,当两个人论及天下英雄时,他会大大咧咧地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那时候年幼的孙仲谋还没走上历史舞台,也难怪这两个人打破头都想不出第三个英雄是谁,只好互相吹捧,自我陶醉一番了事。
这些都是几十年后的事了。
张角起事的时候,这两位英雄正当壮年,然而境遇大不相同:一个是正规军统帅,家世显赫;另一位却只是个卖草鞋的,虽说顶着中山靖王之后的牌子,可还是掩盖不住穷得丁当响的事实。
眼前的黄巾起事,把汉灵帝气得不行。
为什么呢?
从登基起,宦官们就成天在皇帝耳边说“party人”祸国欺君,可如今呢?在皇帝身边的宦官中,就有“太平道”的内应,更让皇帝生气的是,居然连“十常侍”中也有人参与造反!倒是被他们成天诋毁的“party人”,却没听说有一个参与了“太平道”的。
这还了得?
当时的政治力量,分为三股:一股是宦官,一股是外戚,一股是party人。宦官已经证明是靠不住了,外戚虽然相对让皇帝放心些,但靠裙带关系谋来的高位,似乎还不能证明有相应的能力——能用的,就只剩下被禁锢的“party人”了。
所谓“party人”,都是当时一些有名望的清流人士,在朝野之间有很高的号召力。如最重要的“party人”李膺,当时人都以被他接见为荣,称之为“登龙门”;又如张俭,在“party锢”事件发生后,望门投止,四处逃亡,到处都有人肯冒着危险收留他——如孔融一家,竟争着为收留张俭领罪。《后汉书*张俭传》中称:“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在当年“party锢”最高潮时,连大名鼎鼎的度辽将军皇甫规,都因没能列名为“party人”,感到相当遗憾。
所以此时,皇甫规的侄儿皇甫嵩乘机向灵帝建议:“party锢久积,人情怨愤,若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今请先诛左右贪浊者,大赦party人,料简刺史、二千石能否,则盗无不平矣。”
灵帝遂在皇甫嵩的建议下,决定解除party禁。这一决定,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从客观上为东汉go-vern-ment平息黄巾起义,奠定了基础。
在解除party禁的之前,东汉go-vern-ment还诏敕各州郡修备攻守器具,简练器械,于函谷、大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八个关隘设置都尉,以拱卫京师洛阳。同时皇帝自己掏腰包筹措军费,并以西园厩马补充部队。
虽然已经遥遥欲坠,但东汉go-vern-ment还远没有腐朽到不堪一击的地步。
2007-01-03 21:55:49
三、从颖川到冀州
黄巾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其力量相当分散,主要集中在冀州、颖川、南阳等三个地区,其他各部也只局限于本地。这就使得东汉go-vern-ment有可能集中力量,各个击破。
从初期的混乱中回过神来的朝廷,以外戚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封慎侯,统率左右羽林、五营营士屯于都亭,以拱卫洛阳。
以卢植为北中郎将,北上冀州讨伐张角。
以北地太守,沙场宿将皇甫嵩为左中郎将,与右中郎将朱儁发五校,并三河骑士及招募精勇四万余人,共同讨伐离洛阳最近,对东汉政权威胁最大的颖川黄巾军波才部。
《后汉书》称皇甫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己乃尝饭。吏有因事受赂者,嵩更以钱物赐之,吏怀惭,或至自杀”,可见皇甫嵩是一位很得军心的统帅。
公元一八四年,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四月中,皇甫嵩与朱儁联合进攻颖川黄巾军。一开始战事并不顺利,朱儁被波才军击败,皇甫嵩则退保长社。当时汉军兵力薄弱,而波才军声势浩大,皇甫嵩的部下都惶恐不安。
然而黄巾军毕竟缺乏军事经验,随即被皇甫嵩抓住了破绽。他冷静地对部下们说:“战斗的胜负,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兵法之奇变。你们看,黄巾军黄巾军虽然士气旺盛,但波才却缺乏军事常识,竟然在草丛旁建立营寨。如果趁月黑风高,半夜里放上一把火,敌军必定惊乱,这时候纵兵出击,必定获胜。”
于是皇甫嵩命令少数部下点燃火炬登城防守,给波才造成汉军主力忙于守城的假象。暗地里,他却组织精兵悄悄绕出包围圈外,纵火大呼,城中部队也击鼓出战,波才军大乱,四散奔走。
这时恰逢被时人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骑都尉曹操奉命率军来援,朱儁也组织残兵合力围堵败逃的黄巾军,波才军被斩首数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这是曹操这位未来的枭雄,第一次面对真实的战争。
东汉朝廷随即以此功封皇甫嵩为都乡侯。而朱儁却因与宦官有隙,未得封赏。
皇甫嵩、朱儁乘胜进攻汝南、陈等地的黄巾余部,在阳翟再次击败波才,在西华击败彭脱,其余黄巾余部或投降,或散去,颖川、汝南、陈等三郡都被平定。
皇甫嵩归功于朱儁,并替他上书求赏,朝廷遂进封朱儁为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以皇甫嵩军进讨东郡黄巾,朱儁军进讨南阳黄巾。八月,皇甫嵩军在仓亭一战中击败黄巾军卜已部,生擒卜已,斩首七千余人,随即奉诏北上驰援冀州战场。
这时,冀州战场上战事并不顺利,东汉王朝虽先后派遣北中郎将卢植、东中郎将董卓指挥这一战场,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双方处于僵持中。因此,当皇甫嵩军平定颖川、东郡的黄巾军后,东汉王朝立即将这支主力部队调往冀州,以期打破冀州战场上的僵持局面。
冀州黄巾由张角兄弟亲自统率,有二十万之众,是黄巾军中最为强大的战略性力量。
卢植进入冀州后,与张角军连续交战多次,斩首万余人,双方僵持于广宗一带。卢植虽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牢牢牵制住了这支强大的黄巾军,为其他战场的胜利赢得了时间。
然而以皇甫嵩在颖川的辉煌胜利为参照,东汉王朝仍对卢植不满意,派遣小黄门左丰前往冀州前线视察战况。左右劝卢植贿赂左丰,卢植不肯,于是左丰回朝后,向皇帝说坏话,称张角军易破,只是卢植不肯尽心。朝廷听信了左丰的一面之词,将卢植用囚车征送京师,另派东中郎将陇西董卓替代他指挥冀州战场。然而董卓也好不到哪里去,他随即在下曲阳之战中失利,并因此获罪——不过这次小败仗似乎并没影响到他的政治前途。
这年十月,皇甫嵩率军进入冀州巨鹿郡,与人公将军张梁部对峙于广宗。此时张角已经病死,其部队由他的弟弟张梁率领,这支部队人数众多,精锐勇猛,皇甫嵩力战无功,随即闭门拒战。
张梁军多是临时招集起来的老百姓,缺乏与正规军对阵的经验,见皇甫嵩闭门拒战,逐渐松懈下来。
皇甫嵩在夜间组织好部队,于黎明时分驰突张梁军阵地,双方激战到晡时,张梁军支撑不住,大败。汉军阵斩张梁,击杀黄巾军三万余人,另有五万余人被挤入河中淹死,将士家属全部被汉军俘虏,辎重车辆被焚烧三万余辆。汉军破开张角的棺材,将尸体斩首送往洛阳示众。
广宗之战后,皇甫嵩又联合汉军巨鹿太守郭典进攻下曲阳的张宝军,斩杀张宝,俘杀黄巾军十余万人,将战死者的头颅堆积成塔,筑“京观”于下曲阳城南。
皇甫嵩因在平定黄巾军的战事中立下赫赫功劳,被东汉王朝任命为左将军,领冀州牧,加封为槐里侯,食邑八千户。
皇甫嵩是个有见识的官僚,他在冀州牧任上,以民不聊生,请朝廷用冀州一年的田租赈济灾民,缓和了社会矛盾,颇得老百姓爱戴。时冀州歌谣唱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当时,皇甫嵩威震天下。
黄巾起义,敲响了东汉王朝的丧钟,然而统治者们并没有因此而觉悟。
当时海内虚困,而朝政日乱,有识之士纷纷自谋前途,原信都令阎忠游说皇甫嵩道:“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机以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如今天下大乱,时机难得,皇甫将军您在刀刃上游走,总得有个打算吧?
皇甫嵩:“啊,您说啥?俺不明白……”
阎忠:“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扫,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威德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你皇甫将军威震天下,人心拥戴,然而朝廷昏暗,你立此不赏之功,很是危险啊!
皇甫嵩:“俺成天为国事操心,忠心耿耿,有啥危险的?”
阎忠:“那么,俺不妨说得更明白一点……不过你得先保证不出卖俺……想当年,韩信因为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而不忍心背叛他,拒绝了蒯通劝他乘刘项对峙之机自立为王,放弃了三分天下的好时机,最后利剑已揣其喉时才后悔不迭。今天你皇甫将军威权重于当年的韩信,而当今皇帝的权势却远不及当年的刘项,正是独树一帜,夺取天下的好时机,可千万不能学韩信啊!”
所以,你应该“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响振于后,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官之罪,除群凶之积。”
如此,“虽僮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厉熊罴之卒,因迅风之势哉!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
否则,“夫既朽不雕,衰世难佐。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简而言之,东汉王朝已经腐朽不堪,难以尽忠辅佐了。如今万事俱备,你皇甫将军应该趁势造反,推翻东汉王朝,取而代之。如果放弃了这个机会,今后是要后悔的!
皇甫嵩吐吐舌头,原来你是要说这个啊!其实俺扫平黄巾,也不是有多大能耐,只是对方实在太差劲而已。俺是个比较传统的人,虽然做出了些成绩,但凭这点成绩就翘尾巴,想要造反,俺觉得还是太轻率了。即便像你说的那样,得罪了朝中的宦官,要被陷害,充其量不过是罢官闲居,就算被害死了也是有好名声的,造反的事儿,俺可是不敢与闻了。
阎忠看他是个榆木疙瘩,实在不开窍,没准还会去检举揭发呢,所以回头就逃走了。他像一颗流星似的从历史的天空中划过,只留下这段精彩的说辞。
次年,边章、韩遂作乱于陇右,这年春天,朝廷遣皇甫嵩镇守长安。
却说皇甫将军先前在冀州讨伐张角时,曾路过邺城,见中常侍赵忠家的房子规格逾制——处级干部居然享受了部级干部的待遇——很看不顺眼,送捷报时顺便就告到朝廷,把人家房子给没收了。另外,张让曾找他要五千万钱作活动经费,他也没给。
他也不想想张让、赵忠是什么人——汉灵帝经常念叨的就是“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啊!
当时他在冀州和张角对阵,朝廷正倚重他,宦官还不大敢生事儿。现在调到长安去了,宦官们就开始报复了。这两个太监向皇帝打小报告,说皇甫嵩连战无功,空耗军费,应该处分。
到了秋天,朝廷把皇甫将军征还京师,原来的封邑八千户,硬生生地扣除了六千户,左将军的印绶也给收回了,待遇又和平冀州黄巾以前一样。
在这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对皇甫嵩来说,功名确实有如梦幻。
汉魏之间的人对皇甫嵩的评价是很高的。魏太尉华歆称:“时人说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战,归功朱儁,张角之捷,本之于卢植,收名敛策,而己不有焉。盖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诚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则怨祸不深矣。”
2007-01-03 21:56:33
四、南阳之战
在皇甫嵩北上冀州的同时,朱儁也南下南阳讨伐南阳黄巾军。
南阳黄巾军有数万人,其领袖人物是被称为“神上使”的张曼成。中平元年三月间,张曼成率起事的“太平道”教众攻占了南阳郡治所宛城,斩杀了郡守褚贡。
然而这支黄巾军并无大志,攻占宛之后坐守孤城一百多天,既不支持近在咫尺的颍川黄巾军波才、彭脱等部,也不积极向四周发展,就这么发愣了一百多天。到六月,缓过气来的东汉王朝发动反攻,南阳太守秦颉率军进攻宛城黄巾军,击杀了张曼成。
黄巾余部拥立赵弘为统帅,虽发展到十余万人,但仍仅仅局促于宛城一地,无所作为。朱儁会同荆州刺史徐璆等部共一万八千余人,包围宛城,因双方兵力悬殊,从六月攻到八月,一直攻不下来。
朝廷里有人参劾朱儁,准备换人,多亏司空张温上奏章保他,称:“昔秦用白起,燕用乐毅,皆旷年历载,乃能克敌。”认为他用兵已见成效,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建议继续观察一下。
朱儁在朝廷的催促下,奋力攻城,击杀了赵弘。黄巾军又推举韩忠为首领,继续占据宛城抵抗汉军。
朱儁在宛城外建立营垒,起土山以临城中,观察动静。汉军虚张声势鸣鼓攻宛城西南,朱儁自率主力五千人悄悄运动到城东北。黄巾军缺乏军事常识,大部队都集中到西南准备迎击汉军,而东北防守出现了空隙,朱儁趁虚而入,攻破宛城大城。
韩忠见大城已破,只得率残部退守小城,并向汉军求降。
汉军司马张超、荆州刺史徐璆、南阳太守秦颉等人都同意接受投降,但主将朱儁认为黄巾军起于内部叛乱,不同于外敌。如果接受投降,就等于纵容了叛乱分子有利就造反,不利也可以投降保命的侥幸思想,必将造成更多的新叛乱,因此拒绝了韩忠的投降。
据守小城的黄巾军见投降无路,只得拼死守城。
朱儁见黄巾军死守不下,遂撤围不攻。韩忠见汉军撤围,率军突出城外准备转移,黄巾军一出城就遭到汉军围攻,被斩首万余人,韩忠本人也被南阳太守秦颉所杀。其余黄巾军见无法突围,又退回城中,推孙夏为首领。
汉军急攻,未来将闻名天下的猛将,现在的小军官司马孙坚,率众先登,攻克城池。孙夏率部溃围而走,汉军追至西鄂精山,又一次大破黄巾军,斩首万余级。
几支最主要的黄巾军,至此都被一一扑灭了。为了纪念讨平黄巾的赫赫武功,汉灵帝决定改元中平。
2007-01-03 21:56:57
五、大耳贼的黄巾时代
黄巾之乱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这次起义在历史上所掀起的滔天巨浪。
中国历史的天空中,因此而增添了许多灿烂的星光。
有那么一位大英雄,据说祖上很了不得,不过到他这一代,已经落魄得不行了。他爹死得早,虽说也曾举孝廉,做过官,不过只混到县令就去世了,没给他们孤儿寡母留下啥家产。
他们母子只能靠“贩履织席”过日子——所以后世有些不敬的家伙说他是个卖草鞋,其实这不够准确,因为他还兼卖草席呢!那些空有“四世三公”的家世,却被人贬为“冢中枯骨”的家伙,对此应该汗颜了。
他家东南篱上,有颗桑树高五丈余,远远望去,童童如车盖,据说是家出贵人之相。大英雄小时候,和其他小朋友胡闹,在树下做游戏,大言炎炎道:“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被他叔父听见了,吓一大跳——那可是皇帝的专车啊!免不了敲打他一下,警告道:“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十五岁那年,他在同郡前辈卢植那里求学,有个同窗好友,叫做公孙瓒,出自辽东望族。他一生事业的起点,就是结识了这个同窗。
然而这位大英雄,当时显然不是个读书的料,追求享乐,还颇有点玩物丧志——然而,年轻人,哪个没有荒唐过呢?
他长得有点畸形,手长过膝盖,耳朵也大得离谱——据说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所以后来被人送了个绰号“大耳贼”。
大耳贼年轻时,好结交豪杰,当地的恶少都愿意依附他,如嗓门奇大,一声喝断长坂桥下水的杀猪匠张飞。还有一些外地逃犯也跑去入伙,其中有一个山西人,后来混到汉寿亭侯。
说实话,把历史的纪录读来,总让人疑心他们是在道上混——说得小,是提着菜刀收保护费的,说得大,就是土匪了。那时候,他们还不是照亮历史的天空的那些璀璨的恒星。
这才是真实的而非演义的历史。
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经常来他家乡涿郡贩马,为了求个太平,免不得要给这些地头蛇点好处。大耳贼靠着这些好处费,居然纠合起一支小部队来。
黄巾起事后,天下翕然,人们免不了要有个抉择,即便像大耳贼这样的小毛贼,面前也摆着三条路。
第一条, 继续当土匪,这是危险性小,但也非常没志向的抉择;
第二条, 跟随黄巾军一起造反;
第三条, 响应go-vern-ment的号召,从军击贼。
大耳贼虽然本身就有“贼”的嫌疑,但他向来自认为是汉朝宗室,自然不屑于参加黄巾,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小部队去投军讨“贼”,归在校尉邹靖麾下,算是临时工的性质。
大耳贼第一次上阵,是随州军参加的一次野外遭遇战,他身中重创,躲在死尸堆中装死,后被他的死party们找到,用破车拖走,才得幸免。虽然三分曾把姓名标,但大耳贼的第一次,并不像演义中吹的那样辉煌,反倒是狼狈得紧。
好歹平定了黄巾,朝廷论功,除大耳贼中山安喜尉——这充其量也就是个县团级干部。即便只是个县团级干部,大耳贼当得也并不舒心,没过多久,朝廷就下诏沙汰以军功为长吏者。
恰逢督邮因公事来到县里,谣传说就是为了贬大耳贼的官。
大耳贼虽然心气儿颇高,但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他也只得去找汉寿亭侯、杀猪匠这些人凑点钱,拎了东西去见督邮,想走走后门,没承想对方竟然连见都不见他。
想他盖世英雄,也曾经落魄到这种地步!
大耳贼大怒,召集一帮人,诈称奉上级指示,突入督邮住的go-vern-ment招待所,把他拖出来,绑在树上一通痛打。然后解下自己的印绶,挂在督邮的颈项上,扬长而去。
这位督邮虽然挨了打,但却拣了个大便宜——打他的要不是汉昭烈帝,就凭他,也配上《三国志》这样的英雄谱?
2007-01-03 21:57:33
六、未了的余音
虽然冀州、颍川、东郡、南阳等地的黄巾主力纷纷被东汉王朝扑灭,然而黄巾起义所掀起的巨浪,正滚滚而来。
各地叛乱不断。
边章、韩遂起事于陇西。
张修的“五斗米道”起事于巴郡。
中平二年,河北有张牛角、褚飞燕、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文八、平汉大计、司隶缘城、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起事,大者二三万人,小者六七千人,张牛角战死后,褚飞燕接替他为诸军之首,改姓张,他就是史书上著名的黑山军帅张燕。
中平四年,蓟中有张纯的反叛,众至十余万。同年,长沙有区星起事,众万余人,后被议郎孙坚讨平,孙坚也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中平五年,河西白波谷有黄巾余部郭大等起事,寇太原、河东等地。同年,青州黄巾余部复起,寇掠州县,后发展壮大,号称百万。
这些起义或叛乱,或者称为割据一方的势力,或者为更强者提供了进身之阶。
中平五年,汉灵帝初置西园八校尉,以宦官蹇硕为统帅,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这两人从此成为乱世之枭雄。
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从此汉家权柄落入他人之手,兵戈纷争数十年不止。虽然东汉朝廷在名义上还存在,但历史已经进入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时代。
无数野心家、忠臣、猛士、智者、美人、凡夫、笨蛋将共同给中国的历史谱写一首英雄时代的史诗。
那,将是个多么璀璨迷人的星空啊!
2007-01-03 21:57:56
扑(128)
一个字,你娃"强"
2007-01-03 22:53:56
猫(129)
太好了,楼主,强烈支持你,等你新书出来,我还买来存起,^_^
2007-01-04 09:18:18
扑(130)
继续等待.......................................................................
2007-01-05 08:59:23
新书的封面,呵呵!
2007-01-05 19:18:26
扑(132)
2007-01-05 21:30:30
猫(133)
不在MP发了??? 欺骗了我的感情啊 55555
2007-01-06 20:39:25
扑(134)
留位,有时间再看
2007-01-08 01:09:21
猫(135)
楼主,你倒是更新啊,吊起很老火的^_^
2007-01-08 09:07:45
对不住,对不住,系统不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中断,今天杀了两个毒,似乎好点了!
2007-01-08 19:11:59
第四章 大鲜卑山在何方?——北魏六镇之乱
那是“五胡乱华”时代,一个真实而血腥的故事。
公元三九五年,占据中原的后燕皇帝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带兵八万北上,进攻鲜卑拓跋部建立的魏国。魏军坚壁清野,避而不战。拓跋珪率领部落畜产渡过黄河向西撤退,同时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派出大量轻骑抄略燕军后路,切断燕军的后勤补给和信息来源。
慕容宝出师时,其父慕容垂已经患病,他非常担心父亲去世后,留在都城中山的兄弟们会趁机夺取帝位,因此并未穷追魏军,而是屯兵黄河岸边,隔三差五地派使者前往中山探病。他的使者被游猎的魏军骑兵捕获,押送到黄河岸边,在魏军的逼迫下,使者大呼:“你父亲已死,快些回去吧!”慕容宝本是庸才,这次出师纯粹是为了镀金,在军中取得声誉,故浑不把胜负看在眼中,既然求战不得,便索性向远在中原的根据地中山退去。
当时黄河尚未冰封,慕容宝满以为魏军无法涉水追来,没有急行军以尽快脱离危险,还拒绝了手下加强警戒的建议。被他勉强派出担任后卫的燕军也大大咧咧,根本没有派出侦察部队,而是放任手下到处打猎。
然而,苍天不佑慕容,就在燕军撤退的那几天,来自北方的寒流袭击了黄河沿岸,一夜之间大河封冻,天地间一片肃杀。拓跋珪率两万精锐骑兵立即衔尾急追。就在燕军退到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西)的那天夜里,魏军骑兵追上了这群可怜人。魏军乘着暗夜的掩护,完成了战术展开。当黎明到来时,毫无防备的燕军将士惊诧地发现,身边的山头上全是黑压压的北魏骑兵……燕军很快就崩溃了,当场战死数万人,另有四五万人被魏军俘虏,只有庸碌无能的主帅慕容宝等少数人逃脱。野蛮的拓跋珪,下令将这四五万俘虏全部坑杀。
慕容宝仓皇逃回,这个败家子没出息到了家,为雪战败之耻,竟极力建议他久病的父亲千里远征,替他报仇。慕容垂身边重臣也认为,如果不以一战挫其锐气,拓跋珪将愈发轻视咱们的太子爷,将来太子即位后,他定会对燕国有觊觎之心。
次年,在他们的怂恿下,身为十六国名将之一的后燕老皇帝,七十一岁的慕容垂,抱病亲自远征北魏,老英雄果然不同凡响,指挥燕军于平城战役重挫魏军。燕军路经参合陂,只见旧战场上战死者的骸骨无人掩埋,堆积如山。燕军战士们纷纷在遗骸中寻找自己的亲人,死者父兄一时号哭,全军都沉浸在悲痛中。慕容垂设礼祭悼,感伤羞愧交集,竟至呕血,终于在回师路上死于上谷郡的沮阳。慕容垂是鲜卑慕容部最后一个堪称为英雄的人物,这尊战神倒下后,再没有人能够阻止拓跋珪开创北朝的步伐。
从此,北中国成为年轻的拓跋珪一个人的舞台,他寂寞地独舞,用鲜血浇灌起一个庞大的北魏王朝。然而,望气者以为戾气太重,上干天和,是子孙不得善终之相。
2007-01-08 19:16:02
一、迷失的民族
许多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圣山。
古东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破,孑孓走保乌丸山者,称为“乌丸”,走保大鲜卑山者,称为“鲜卑”。后“五胡乱华”时,鲜卑拓跋部坐大,遣人求其山而铭之,告祭列祖,《魏书》中载其铭文。
一千五百余年后,今人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处,当地人称作“嘎仙洞”的山洞里,发现了这一铭文碑。由此我们才可以确认,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大鲜卑山”。
来自大鲜卑山的鲜卑族人,曾在中国历史上抒写过宏伟的篇章。
汉魏以来,由于内地无休止的瘟疫与征战,人口大为减少,各边疆民族纷纷涌入富庶的中原,逐渐与汉民族融合,这个过程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其中最著名的是匈奴、鲜卑、氐、羯、羌这五个种族,所以史称“五胡乱华”。在这数百年的融合过程中,有数不清的种族屠杀,对异族的侮辱与蹂躏,野蛮的奴役与摧残。
历史滚滚而来,将一切劫数已尽的家伙无情地碾压在它的车轮之下,用尽奇技淫巧将他们或馨香或腐臭的骨肉血脉糅合在一起,放进中原这个大坛子里酝酿,生息,千百年后,就成了你我这帮人——所以我们当中免不了会有冒顿这样的冷血,也少不了宋襄公那样的书呆子。
鲜卑族就是“五胡”中的一支,其中著名的有段部、宇文部、慕容部、拓跋部等,他们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燕、西秦、南凉、代、北魏等王国或王朝。拓跋部是鲜卑中比较后起的一支,他们兴起的时候,连慕容部的戏份都快唱完了,更早一些出道的段部、宇文部更是不知道猫到哪里去了,只留下几个孑孓的种子还孤魂野鬼似的在历史的角落里游逛——然而我们尽可放心,将来还会有他们的戏份,只是不再以这些部落的名称出现了。其中的佼佼者,如北周的创始人宇文泰,号称出自宇文别部的契丹族人等,还要在中国历史的舞台继续上演大戏。
拓跋魏的前身是拓跋什翼健的代国,后来被前秦的苻坚大帝所灭。据以八卦出名的《晋书》说,苻坚俘虏了什翼健先生后,认为他出自荒俗,缺乏教养,评价不是很高,然后——很有创意地把什翼健先生送进太学,专攻礼数,据说大帝本人还亲自去太学考究什翼健先生的学业。
苻坚在汉人王猛的帮助下,极力进行汉化改革和对外扩张,这个兼有着汉族睿智与胡族蛮勇的西陲小邦,曾一度统一了北方,建立起辉煌的前秦大帝国。可是北中国的统一是短暂的,随着前秦在淝水之战中的惨败,它又一次陷入大分裂。
拓跋珪是什翼健的孙子,他收集流散的部落,趁着中原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之机,在祖宗故土上重新建立起一个疆域之广袤远超过代国的强大王朝——北魏,他就是北魏开国之君道武帝。北魏王朝足足用了三代人的时间,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才扫平割据称雄的北燕、北凉和赫连夏,完成了对北中国的统一。
而差不多同一时代,南方的刘裕,也削平群雄,开创了南朝。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这期间,两条腿的南朝步兵,一过黄、淮进入平原,就被六条腿的北朝骑兵欺负;而骑兵偶尔南下临江,也被南方炎热的气候和复杂的河曲地形折腾得头晕眼花,被轻步兵打游击也是难受的事儿。
双方只好承认在疆场上各有长短,一时似乎决不出胜负。
于是斗争形式改为互相瞧不起,你称我为“岛夷”,我骂你是“索虏”。连外交使节友好出访,也想方设法要让人家出洋相,就是口头上占点便宜也觉得是国家的光荣。
这期间,南朝走马灯似的换王朝,而北朝走马灯似的宰皇帝。这样的时代持续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是所有皇帝家庭的噩梦。
北魏从道武帝开始到灭亡,前后不到一个半世纪,即便算上东西魏的那几个傀儡皇帝,老拓跋家统治北中国的时间也不过一百七十一年。在这一百七十一年中,老拓跋家先后为中国历史贡献了大小皇帝十八名,算是个皇帝专业户。这十八名皇帝中,有十三名属于凶死,被宰概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二,年龄最大的也不过活到四十五岁。有个别皇帝临死前精神崩溃,居然求菩萨保佑下辈子千万别干皇帝这个高危职业。
这个以杀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帝国,其统治是那么的脆弱!
在那个时代的北中国,民族矛盾相当尖锐。终北魏一朝,胡汉之争不已,作为统治者的鲜卑贵族拓跋氏,一直在“胡化还是汉化”的两难选择中走钢丝。
公元四九三年夏,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以南征为名,迁都洛阳,并大行改革,企图以个人意志和国家强权来推动代北鲜卑部落的汉化进程。
首先,孝文帝对官制进行了改革。他任用王肃参考魏晋南朝的制度,对本朝原有的官职名称、礼仪和法律进行改革,使北魏政权组织进一步汉化。在任用官吏时,他不再拘泥于部落时代的血缘官制,而是汲取中原大一统王朝的统治经验,以是否贤能为臧否的标准。其次,孝文帝下令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
此前北魏的朝廷上向来是南腔北调,胡汉杂用,在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宣布不得以北俗之语用于朝廷,若有违犯,免其官职。在具体实行上,要求三十岁以下官员在朝廷上必须改用汉语讲话,三十岁以上难以改口的,可以适当放宽。
原来北方胡族人多为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孝文帝下令把胡族复姓改为音意相近或有渊源的单音汉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步六孤改为陆氏等,同时规定南迁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也不得还葬平城,而是葬于洛阳北邙山。
孝文帝还厘定族姓,为鲜卑族姓建立门阀制度。元氏为皇族,等级最高,其余的穆、陆、贺、楼、于、稽、尉等鲜卑大姓,均与汉族大姓相当,并带头推动胡汉贵族通婚,缓和了民族矛盾。
孝文帝这一系列改革,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迁入中原的代北部落,在形式上迅速汉化。然而,孝文帝的改革,并没有取得一劳永逸的结果——要让一个古老的种族彻底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绝不是一件易事。完成形式上的改造容易,但要从文化上彻底改变一个民族,仅靠一代人的努力是不够的。
在今后的岁月中,来自大鲜卑山与黄河的血脉和文化,还将不断地冲突、折中、交融……无数猛士效命于沙场之上,无数智者运筹于帷幄之中,为冥冥中的的劫数燃尽生命之烛。
那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这个来自大鲜卑山的种族,因为偶然的风云际会,挟着漫天风雪来到了祖祖辈辈神往梦寐的中原,并成为那里的主人。然而繁华并不意味着幸福,他们得到了中原,却失去了自己。当漫天尘埃落定,他们也被湮没在厚厚的黄土之下,空留下一段传奇故事。
从此,中国历史上再没见过鲜卑人。唉,寂寞的胡笳声中,大鲜卑山在何方?
2007-01-08 19:21:36
二、北魏的衰亡
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北方胡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些改革虽然遗泽于后世,却因为对当时社会触动太大,不能为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所接受。智者的悲哀,就在于他有比常人更锐利的眼光,能洞察更深邃的历史与未来——而他身边的人却看不见。所以智者注定是寂寞的。
孝文帝就是这么一个寂寞的改革者。在他的时代里,各种明里暗里的反对声,此起彼伏,连他自己的亲儿子也反对他的改革,以至于父子相残。公元四九九年,孝文帝亲率大军抵御南齐大将陈显达的进攻,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位伟大的改革家也在回师途中病死。半途中的改革戛然而止,又一个乱世开始了。
孝文帝死后,其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
宣武帝继位时,年仅十岁,外戚高肇专权,为巩固宣武帝的帝位,他大肆屠杀宗室诸王。孝文帝的几个兄弟如咸阳王元禧、北海王元详、彭城王元勰等都被杀死,北魏统治阶层内部开始出现裂痕。
公元五一五年,宣武帝死,由其子元诩继位,是为孝明帝。孝明帝继位时比他爹还小,年仅六岁。元氏宗室诸王在任城王元澄的策划下,谋杀了权臣高肇,由孝明帝的母亲太后胡氏临朝听政。胡太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主,死后追谥为“灵”,故史书上又称为“灵太后”,在她当政期间,北魏国力迅速衰退。
公元五二零年,灵太后被她的妹夫元叉和宦官刘腾幽禁。然而元叉、刘腾更不像话,他们贪污腐化,贿赂公行,被时人比之为秦朝的赵高。元叉、刘腾专权四年倒台,灵太后又重出临朝听政,洛阳城如走马灯似的变换着主人。
当时元晖为吏部尚书,公开卖官,大郡主官可卖到两千匹绢,小一点的郡值一千匹,最差的也能卖到五百匹。元晖的生意做得太好,连吏部都被时人称作“市曹”——卖官的农贸市场。因为供不应求,所以吏部加快了地方官吏的更换速度,逼得官老爷们一到地方上就拼命捞钱——动作慢了就有收不回成本的危险。
有位宗室元诞先生,在齐州任刺史,颇有些不务正业。一日他问外出采药归来的和尚:“外面有什么消息啊?”和尚是出家人,不敢打诳语:“都说您很贪,希望您早点被朝廷撤换掉……”元诞先生大感不平:“其实俺是很本分的啊……齐州有七万户居民,我就任以来,平均一户还没有刮到三十文钱,怎么能算是贪呢?”
这话说得也是,朝中还有人号称是“饿虎将军”、“饥鹰侍中”呢,他元诞一个小小的州刺史,能贪得了多少?
河间王元琛据说是当时京城最有钱的人,家里吃饭的家伙都是来自西域的进口货,连马槽都是银做的。这个家伙可能是太有钱,所以觉得人生没有了追求,只好对人感叹道:“不恨我没见到石崇,只恨石崇见不到我!”石崇是谁呢?西晋超级富翁PK赛的冠军得主。
然而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当它过分集中到一部分人手中,就会造成另一部分人的极度穷乏。
每当乱世到来之前,连老天爷也会赶来凑热闹。那些年里,水灾、旱灾、瘟疫、地震,年年不止,人民流离死亡,到处发生叛乱和起义。
粗略地翻翻书,二十年间竟有大的叛乱七次之多:
景明三年,鲁阳蛮民起事;
正始三年,秦州羌人吕苟儿起事,众达十余万人;
永平三年,秦州沙门刘光秀起事;
永平四年,汾州山胡刘龙驹起事;
延昌三年,幽州沙门刘僧绍起事;
延昌四年,冀州沙门法庆起事;
正光二年,东益州、南秦州氐民起事。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沙门法庆的在冀州发动的叛乱。法庆鼓励杀人,提出杀一人称为一住菩萨,杀十人称为十住菩萨,他的部队很特别,不但杀官杀民,就连龙王庙也不肯放过——他本人出身和尚,又娶了尼姑惠晖做老婆,照理说算是佛缘深厚了,可他偏偏就喜欢“屠灭寺舍,斩戮僧尼,焚烧经像”——据说这叫做“新佛出世,除去众魔”。
这些叛乱和起义,虽都被北魏王朝次第平定,但它们揭开了乱世的序曲。
2007-01-08 19:22:22
扑(140)
为江上苇兄喝彩
2007-01-08 20:28:42
猫(141)
继续不要停哦
2007-01-08 20:35:31
扑(142)
响应129号召,为江兄来顶一个
2007-01-08 21:22:06
猫(143)
这个一定要支持下
2007-01-08 21:40:41
扑(144)
这个一定要支持下
2007-01-08 21:40:41
猫(145)
我也来顶一个
2007-01-08 21:50:00
扑(146)
楼主10周年庆典时你一定是名人
2007-01-08 21:55:33
猫(147)
哦也,终于更新了,过瘾,
嘿嘿,然后,楼主继续啊,顶!!!!!!!!!!!!!!
2007-01-09 09:07:52
扑(148)
2007-01-09 23:30:12
猫(149)
不错。记号
2007-01-10 00:31:56
扑(150)
上来望一眼,还是没更新,继续等待..........
2007-01-10 09:04:47
猫(151)
再等待...................
2007-01-11 08:58:36
三、塞上六镇
真正终结北魏王朝的,是来自塞上的“六镇之乱”。
所谓“六镇”,是指北魏在北方边境上设立六个军镇,它们分别是位于今内蒙古五原西北的沃野镇,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北的怀朔镇、位于今内蒙古武川的武川镇、位于武川东北的抚冥镇、位于今内蒙古兴和西北的柔玄镇、位于今河北张家口北的怀荒镇。
北魏初年,由于北方的柔然强大,经常南下骚扰北魏边境,所以从明元帝时代起,就在边境线修筑了东起赤城,西至五原长达二千余里的长城。到太武帝时代,又在长城要害之处设立了六镇等一系列军镇,以拱卫首都平城。由于当时的六镇负有拱卫首都的重任,故得到北魏统治者的特别重视,出任镇将的,都是朝廷亲贵,配属的军官也都是鲜卑贵族,不仅享受极其优厚的待遇,而且升迁的机会也很多,贵族子弟都愿意到六镇去从军。
然而自太武帝拓跋焘击破柔然后,原为防范柔然而建立的边镇失去了假想敌,军事地位一落千丈。到孝文帝时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六镇就连拱卫首都的职能也丧失了,再得不到朝廷的重视。
北魏的军队有两种,一种为鲜卑兵,一种为非鲜卑兵,而以鲜卑兵为主力,六镇的将校士卒,即多由开国的所谓“九十九姓”部落之后担当。由于朝廷给予特殊照顾,在边镇上从军的鲜卑将士,并不因为军籍而影响将来的仕宦,甚至还视从军六镇为当官的捷径,往往以去边镇从军为荣。除鲜卑贵胄而外,高车族人也在六镇兵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车又称敕勒,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就是高车人斛律金所作。
这是六镇早期的成分构成。
到孝文帝迁都后,六镇成为北魏王朝的弃儿,从当年的高高在上,变成了如今的鸡肋。前往六镇从军的,不再是当年的贵胄子弟,而是一群群的犯人,朝廷的照顾性政策也被取消。边镇上普通将士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被镇将当成厮养奴隶一般。
这就很让六镇将士们不平了。然而还有更不平的。当时的政坛,讲究的是出身家世。让六镇将士感到委屈的是,本来同出一族,留在京城的支脉就保留了贵族大姓的地位,而戍守边疆的就“为清途所隔”,连入朝当官的资格都给取消了。
有人上书朝廷,“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也就是说,要把武人彻底从做官门第中剔出。这一提议导致在京的羽林、虎贲大为愤怒,聚集近千人,捣毁其家,朝廷也不敢过问。
对此,史书称为“识者知魏之将乱矣”。
有位来自怀朔镇的小邮递员高欢,适在洛阳,目睹了这一次暴乱。他回家后便倾家财结交豪杰,亲人故旧怪而问之,他答道:“吾至洛阳,宿卫羽林相率焚领军张彝宅,朝廷惧其乱而不问。为政若此,事可知也。财物岂可常守邪?”
此外,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之风,也远没有吹到六镇来,这里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胡族风格,对洛阳的汉化改革保持着根深蒂固的仇视与偏见。这就使得未来的动乱,不仅仅是是一次自下而上的革命,更是一次胡汉文化的剧烈冲突。
尽管矛盾已经根深蒂固,然而动乱的发生还是有些偶然。
公元五二三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的二月,柔然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向北魏请求援助未得到满足,其可汗阿那瑰遂率三十万部众攻入怀荒等镇,在遭到北魏反击后退走,掳走军民两千余人,牲畜数十万头。北魏铠曹参军于谨率二千骑兵尾追,至郁对原,屡破柔然,是这次反击中难得的胜利。
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弥,北魏名臣于栗磾之后。其先世均为北魏镇边将帅,曾祖于婆为怀荒镇将,祖父于安定为平凉郡守、高平郡将,父亲于提为陇西郡守,荏平县伯。于谨“性沉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法》。他年轻时眼界颇高,隐居不仕,有人相劝,他却道:“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吾所以优游郡邑,聊以卒岁耳。”后来他得到太宰元穆的赏识,许为王佐之才,从此进入仕途。
这次柔然入侵,北魏以尚书令李崇、于谨的东家元纂为统帅,动员了十万骑兵反击。李崇苦追了三千里地,一无所获,只有于谨与柔然前后十七战,取得了一些战果,还算是差强人意。目前他还是个小人物,但未来将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星之一。
北魏边镇民众遭此劫掠,无以为生,只得求怀荒镇将武卫将军于景开仓放粮赈济。于景是于谨的同族前辈,然而却没有他那个后辈的运道和头脑,他拒绝放粮赈济,被愤怒的军民杀死。
随后,匈奴人破六韩拔陵也在沃野镇的高阙戍聚众发动起义,杀死镇将,改元真王,得到诸镇胡汉军民纷纷响应。破六韩拔陵举兵后,向南方进军,并派遣别将鲜卑人卫可孤围攻武川和怀朔两镇。
这一次貌似寻常的分兵,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格局。未来的几十年中,怀朔镇将为中国历史贡献东魏、北齐两个王朝,还通过“侯景之乱”改写了南朝的历史,决定了梁、陈两个王朝的盛衰;武川镇就更不得了,西魏、北周、隋、唐都出自武川——想想看,没有隋唐的中国历史,该是个什么样子?
破六韩拔陵这次分兵,将北魏拓跋氏的天下送到了怀朔、武川手里。
一时间,英雄鹊起。
2007-01-11 20:27:46
四、怀朔武川
然而,当事人卫可孤先生,并不知道他手上把握着那么多个王朝的兴废。他只知道,这个怀朔镇是块难啃的硬骨头,重重围攻之下竟经年不克。怀朔镇镇将杨钧,在历史上不是个知名的人物,但他手下那些将校,却多在二十四史中有自己的列传——也就是说,假以时日,这帮人都是些了不得的角色。
当时最出名的,是尖山人贺拔度拔和他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杨钧以贺拔度拔为统军,其三子为军主,拼死抵抗卫可孤。卫可孤虽然兵力强大,一时倒也攻不下怀朔镇,双方僵持到次年四月,怀朔镇处境危急,杨钧遂派贺拔胜帅勇士十余人夜间突围求援。贺拔胜好不容易找到朝廷派来平定破六韩拔陵起义的临淮王元彧,才发现王爷胆子小,一路上正磨蹭着呢。经他一番苦劝,王爷总算许诺出兵援助——但一直到怀朔镇陷落,也没看见援军的一兵一卒。
贺拔胜得到临淮王的许诺后,重新杀回被重重围困的怀朔镇。杨钧立马又派他突围去武川察看情况。当时武川已经陷落,贺拔胜把这个坏消息带回怀朔后,怀朔镇人心沮丧,随即也被卫可孤攻陷,贺拔度拔父子四人被卫可孤俘虏。大部分军民被编入起义军中,如后来作《敕勒歌》的怀朔镇军主高车人斛律金,就被破六韩拔陵封为王。一部分人逃散,如省事司马子如、外兵史侯景、刘贵等人逃到山西秀荣,投靠了当地契胡酋长尔朱荣;前邮递员高欢则和他的几个死party,投奔起事于上谷的杜洛周军。
被卫可孤俘虏的贺拔度拔父子四人,与武川人宇文肱纠合同乡豪杰,趁其不备,袭杀了卫可孤。贺拔度拔不久即在与高车部落的战斗中阵亡,贺拔胜等人归附了广阳王元渊,宇文肱则辗转投靠了鲜于修礼。
五月间,临淮王元彧与破六韩拔陵会战于五原,战败;安北将军李叔仁也在白道吃了败仗,一时间破六韩拔陵声势大振。北魏改以老将李崇为北讨大都督。然而李崇也不能力挽危局,七月间,他手下大将崔暹再度在白道遭破六韩拔陵击败,塞外高车东西两部落也纷纷叛离北魏,归附破六韩拔陵。北魏罢李崇官,改以广阳王元渊为统帅。
元渊也没什么好主意,只好躲在广阳城里和破六韩拔陵相持。参军于谨献计,认为当前盗贼蜂起,不是仅凭武力可以镇压完的,建议采取怀柔政策,对起义者予以招降。于谨祖上世为北边镇将,故熟悉胡汉风俗,兼通各族语言,他单骑来到叛离的西部高车部落,游说其酋长乜列河。在他的劝说下,乜列河同意率部落三万余户南下投降元渊。
元渊本拟亲自率兵北上折敷岭迎接南来的乜列河部落,但足智多谋的于谨阻止了他,他还有更高明的计划。于谨估计,乜列河的南逃,必将引起破六韩拔陵的愤怒,他一定会派兵追击,因此魏军大可以乜列河为诱饵,设一个捕鼠夹子给破六韩拔陵钻。果然,破六韩拔陵闻知西部高车归服北魏后,引兵要击南下途中的乜列河部落,被元渊、于谨的伏兵打得大败。
柔然头兵可汗阿那瑰也率军帮助北魏王朝,大败破六韩拔陵,击杀其大将孔雀等人。破六韩拔陵屡遭败绩,为躲避柔然的攻击,南下欲渡黄河,元渊率众堵截,前后招降二十万人,破六韩拔陵本人战死,这次起义就此失败。
然而北魏并没有处理好这二十万降众,只是随随便便将他们分散安置于冀、定、瀛三州就食。冀、定、瀛三州,历来是世家豪族集中的地区,本没有这二十万降众容身之处。加之这里本就连年灾荒,人民饥馑,突然涌入二十多万人,社会矛盾就更趋激化。北魏王朝对投降者处置失宜,导致新的起义又迅速爆发。
2007-01-11 20:28:06
五、天下大乱
公元五二五年,北魏孝昌元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率六镇军民在上谷起义,沿用破六韩拔陵的“真王”年号,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次年一月,怀朔镇兵丁零人鲜于修礼也在定州左人城起义,改元“鲁兴”,也发展到十多万人。这两支义军在河北相互呼应,很快就占领了许多州县。
七个月后,鲜于修礼被手下将领元洪业斩杀,元洪业随即又被另一员大将葛荣所杀,这支军队遂落入葛荣之手。葛荣原是怀朔镇军官,他接手鲜于修礼军后,北上进军瀛洲。九月中,葛荣以轻骑偷袭,在白牛逻击杀了北魏大将章武王元融。他随即自称天子,建立国号“齐”,改元“广安”。
元融的战死,吓得在镇压破六韩拔陵起义中立有殊功的广阳王元渊停军不进,遭到朝廷的猜忌,怀疑他要谋反。他的谋主于谨甚至莫名其妙地被朝廷悬赏通缉。为了辟谣,于谨亲自前往京城洛阳向胡太后解释,他一走,元渊就晕菜了。他驻军定州,定州刺史杨津怀疑他要造反,连他手下的人也信不过他,群起驱逐,于是这位广阳王爷只得离军出逃——慌不择路中,竟然在博陵地界上被冤家葛荣的游骑俘虏,瞧他这倒霉的!葛荣手下原本都是破六韩拔陵的降众,元渊对他们曾有些恩惠,因此有不少人喜欢他。葛荣自己这个老大的地位本来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此时难免更有些惴惴不安,索性杀掉了元渊。也有传说称王爷是主动投敌的,所以朝廷把他的家眷都扣了起来。
元渊死后,北魏朝廷中就更没有像样的将才能够制住葛荣了。葛荣日渐骄傲,五二八年,他竟然袭杀了友军主帅杜洛周,吞并了杜的部队,部众号称百万。
葛荣虽然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在对胡汉矛盾的处理上,他也犯头疼。在其部队中,普遍存在着鲜卑人“欺汉儿”的现象,攻克城池后,还习惯于搞屠杀,保持着野蛮的胡族风气。因此他虽然纵横河北,但得不到汉族世家豪强的支持,始终没能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
却说怀朔镇被卫可孤攻破后,镇中豪杰四散,出过远门见过世面的前邮递员高欢先生,逃走投靠了杜洛周。
高欢,字贺六浑,其汉名“欢”,即来自胡字“贺六浑”的音转。这是当时起自胡族底层,有胡汉双名者的常例——小时候爹妈胡乱取一个贱名给大家伙儿叫,以后出息了,有追求了,就觉得用胡族名字不体面,要改汉名。有的家伙偷懒,就据胡名随便找个音近的汉字换上,如北齐高欢之小字“贺六浑”,北燕冯拔之小字“莫里伐”等,高欢的死对头宇文泰,小字叫做“黑獭”,也以其音相近,取汉名“泰”。虽然有了文雅的汉名,但敌人常常不认账,战场上每以对方的胡族小名呼之,以表示侮辱。如邙山之战中高欢将彭乐追杀宇文泰不得,回报高欢称:“黑獭漏刃,破胆矣!”又如同一战中,贺拔胜率十三骑狂撵高欢,一路上大呼小叫:“贺六浑,贺拔破胡必杀汝!”都是此类。
高欢祖籍渤海,其祖父高谧在北魏朝中官至侍御史,因犯法被迁往怀朔镇。到他已历三代,虽然有汉人血统,但在习俗上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鲜卑人了。其家居白道之南,经常闹妖怪,“数有赤光紫气之异”,邻居都劝他父亲高树搬家,高树不肯,大大咧咧地说谁知道这不是吉兆呢?居之自若。高欢刚出生,他母亲韩氏就去世了,高树只好把他寄养在亲戚尉景家里。
高欢年轻时穷得丁当响,可是长得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口闪亮的大白牙。某日在城上执勤时,被大姓匹娄家的女儿昭君看上了。丫头她爹匹娄内干本不情愿把女儿嫁给高欢,但耐不住昭君死磨硬缠,勉强从了。内干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段荣、二女儿嫁给窦泰,三女儿嫁给高欢——这个是最穷的。高欢娶了昭君后,才有了马,为镇上队主,后来又转为函使,干的是相当于今天邮递员的活,经常在怀朔与洛阳之间往来递送公文。这一行他干了六年,但仍然只是个小邮递员,在当时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偶尔收邮件的单位主管高兴了,也会请他吃肉。因为吃肉,还曾引出过一场风波。一次令史麻祥赏他肉吃,高欢不习惯站着吃(恐怕他也不知道洛阳城里还有这样的规矩),坐下就大嚼。麻祥大怒,认为这是不尊重他,就把咱们未来的北齐神武皇帝拖出去打了四十大板。
在怀朔镇上,高欢有几个至交好友,如鲜卑人段荣、窦泰,羯人侯景,匈奴人刘贵,户曹使孙腾以及司马子如、贾显智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为高欢父子建立的东魏、北齐政权的支柱。
怀朔镇被攻破后,高欢投奔了上谷的杜洛周起义军,但他对杜的行事很不齿,暗地里和他的死party尉景、段荣、蔡俊等人策划谋杀杜洛周。然而高欢的计划败露,这帮人只得仓皇出逃,杜洛周派骑兵紧追不舍。高夫人昭君跟着先生逃亡,抱负着一儿一女,骑着一头牛混在这支逃亡队伍中。然而小孩子不知道体谅大人的难处,逃亡路上,高家大公子高澄闹别扭,无数次地从牛上掉下来。他爹爹又气又急,在多次警告无效后,竟弯弓搭箭要射死他。这可把他妈妈吓坏了,只得呼叫孩子他姨爹段荣帮忙。段荣跳下马来,把孩子拎上自己的坐骑,高欢这才作罢。这一幕,和当年汉高祖刘邦逃难时,把儿子汉惠帝、女儿鲁元公主推到车下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英雄气概。
高欢先逃到葛荣那里,呆了一段时间,觉得葛荣也不是他理想中的领导,又溜走了。放眼天下,像样点的英雄好汉似乎只剩下秀荣的契胡酋长尔朱荣。于是高欢不远千里,逃到秀荣去投靠尔朱荣先生。此时,他的铁杆哥们儿刘贵等人已经在尔朱荣那里混得很不错了,他们向尔朱荣极力推荐高欢,差点把他的本事吹到天上去。因为这帮人的吹嘘,尔朱荣对高欢也很有点好奇。
所以高欢一到秀荣,尔朱荣先生就亲自接见他。然而此刻的高欢,刚经历了一路劳顿,又担惊受怕,蓬头垢面,憔悴得要死,没有引起尔朱荣的兴趣,《北齐书》上说是:“先是,刘贵事荣,盛言神武美,至是始得见,以憔悴故,未之奇也。”
刘贵既然已经把牛吹到那个份上了,自然不能不负点责。他自掏腰包给高欢置办了新行头,再次引他去见尔朱荣先生。这次,尔朱荣决定在马厩里面试高欢,题目是给一匹脾气暴躁的烈马修毛。高欢大拍马屁,把作为道具的马服侍得舒舒服服,既不踢人也不咬人,全身放松让神武皇帝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任务。修完毛后,高欢起身道:“御恶人亦如此马矣。”尔朱荣一听,嗯,这话说得有点味道了,要不咱们找个没人的地方细聊?于是两个人跑到尔朱荣的卧室讲悄悄话,高欢道:“听说你有十二山谷的马,色别为群。你蓄养这么多马,准备干啥?”尔朱荣:“我这个人天生低调,不喜欢张扬……要不你说说看?”于是高欢就说开了:“俺觉着你是想造反。方今天子愚弱,太后mop.com L,孽宠擅命,朝政不行。以明公之雄武,乘时奋发,以清君侧为名,霸业可举鞭而定。你看俺说得对不对?”
尔朱荣:“嘿嘿……看来咱们可以谈点更深层次的问题了!”于是两个人从中午聊到半夜,极为投机。从此尔朱荣以高欢为亲信都督,每每参预重大军事谋划。
此时,京城洛阳发生了重大变故。
随着魏孝明帝的日渐长大,他和其母亲,执掌朝政的灵太后胡氏,围绕着最高权力的归属,发生了一系列争执,双方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了无可调和的地步。史书称:“魏灵太后再临朝以来,嬖幸用事,政事纵弛,威恩不立,盗贼蜂起,封疆日蹙。魏肃宗年浸长,太后自以所为不谨,恐左右闻之于帝,凡帝所爱信者,太后辄以事去之,务为壅蔽,不使帝知外事。通直散骑常侍昌黎谷士恢有宠于帝,使领左右;太后屡讽之,欲用为州,士恢怀宠,不愿出外,太后乃诬以罪而杀之。有蜜多道人,能胡语,帝常置左右,太后使人杀之于城南,而诈悬赏购贼。由是母子之间嫌隙日深。”这位胡妈妈老是把和他儿子一块玩的小朋友暗地里害死,她儿子当然不会高兴。
公元五二八年,北魏武泰元年初,孝明帝密诏尔朱荣举兵进京。尔朱荣在并州刺史元天穆、帐下都督怀朔镇名将贺拔岳以及高欢等人的怂恿下,遂打起清君侧的旗号,以高欢为前锋,向洛阳进军。
一出北魏版的“董卓之乱”就要上演了!
然而契胡大军刚开拔到上party,首鼠两端的魏孝明帝突然又改变了主意,发来私诏阻止尔朱荣继续前进。正在尔朱荣犹豫时,洛阳传来了二月间孝明帝驾崩的消息,尔朱荣大喜——现在总算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进京理由!
据说魏孝明帝是被他的亲生母亲灵太后毒死的。他死后,灵太后先是把孝明帝刚出生的女儿冒充为儿子立为皇帝。连大赦天下的过场都走完了,老奶奶又突然良心发现,觉得这样颠倒阴阳很是罪过,改为立三岁的小男孩元钊为帝——小孩子一时半会儿还长不大,有利于后party长期专权。
一时间洛阳城里闹得一塌糊涂。
尔朱荣得到消息后,对铁杆哥们儿元天穆道:“咱们刚死掉这皇帝,都十九岁了,天下还说他是幼帝呢!现在立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当皇帝,这不是拿天下开玩笑吗?我准备率铁骑赴哀山陵,剪除奸佞,更立长君,你看如何?”元天穆鼓励道:“那你就是当今的伊尹,霍光了!”伊尹、霍光都是前代辅佐少帝的名臣。
于是尔朱荣上表质问主持朝政的灵太后,文章写得相当流畅:“大行皇帝背弃万方,海内咸称鸩毒致祸。岂有天子不豫,初不召医,贵戚大臣皆不侍侧,安得不使远近怪愕!又以皇女为储两,虚行赦宥。上欺天地,下惑朝野。已乃选君于孩提之中,实使奸竖专朝,隳乱纲纪,此何异掩目捕雀,塞耳盗钟!今群盗沸腾,邻敌窥窬,而欲以未言之儿镇安天下,不亦难乎!愿听臣赴阙,参预大议,问侍臣帝崩之由,访禁卫不知之状,以徐、郑之徒付之司败,雪同天之耻,谢远近之怨,然后更择宗亲以承宝祚。”
这是篇冠冕堂皇的好文章,轻描淡写地把该骂的人都骂了。还把自己称兵犯阙行同叛逆的行为,说成是去向侍臣们询问皇帝的死因,并追究禁卫失职的罪责。一片耿耿忠心,溢于言表。
这篇事实上的檄文传到洛阳后,把灵太后一干人吓得够呛,急派尔朱荣在京城当官的堂弟尔朱世隆前往军前解释,但尔朱荣箭已在弦上,岂有半途而废之理?世隆只得无功而返。
尔朱荣率不足万人的军队南下,四月间,在河内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灵太后的所作所为实在太不得人心,她派出抵御尔朱荣的军队纷纷倒戈或溃散,连名将费穆都投降了。尔朱荣没经过激烈战斗就进了入洛阳城。
后party们各显神通,逃亡奔命。著名的后party人物郑俨,很老套地逃回老家荥阳躲起来,随后企图发动叛乱,被部下所杀;另一位和他齐名的徐纥,则偷了十匹御用好马,快马加鞭地逃到尔朱荣势力所不及的山东兖州,在那里鼓动魏将羊侃叛逃萧梁。等到高欢死,侯景投降萧梁,随即又发动叛乱围攻梁武帝萧衍所居的台城时,就是这个羊侃,死守台城半年,几乎使侯景功亏一篑。历史的进程,就是这么环环相扣的。
最有创意的是灵太后,她落发躲进了尼姑庵里——似乎觉得一个人出家场面不够大,又逼着大小儿媳妇们都剃掉头发献身佛教事业。这个愚蠢的女人,以为这样就没事儿了。
可是尔朱荣当然不会放过她。他派契胡骑兵将光头太后和她立的小皇帝元钊,一块拘押到自己驻扎的河阴,亲自接见了这两个倒霉的俘虏。在这里,灵太后充分发挥了自己长舌头的本领,絮絮叨叨地说个没完,尔朱荣大感痛苦,只得拂衣而逃。随后这两个俘虏被沉入黄河中淹死。
尔朱荣又以祭天为名,把前来迎接新皇帝的众多北魏贵族、官员集中到黄河边上,先用骑兵包围了他们,然后责以天下丧乱,孝明帝暴崩,皆由朝臣贪虐,不能匡弼。随后,契胡骑兵对这群手无寸铁的可怜虫大开杀戒,屠杀了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仪同三司义阳王元略以下两千多人,因为杀人太多,连黄河水都被染成了赤红色。
有百余名朝士晚到,也被尔朱荣用骑兵围住,大声呼叫:“有能为禅文者免死!”其中一位侍御史赵元则先生战战兢兢地出来应试,毫无原则地写了篇禅让文了事儿。
尔朱荣此刻杀红了眼,篡逆之心已萌,完全不把自己刚立的孝庄帝放在眼中了,他下令军中大呼:“元氏既灭,尔朱氏兴!”全军高呼万岁,声震川谷。他又派数十人拔刀冲向孝庄帝的行宫,准备连这个傀儡皇帝都干掉,自己取而代之。孝庄帝的两个兄弟当场被杀,其本人被监禁起来。
然而此时尔朱军中诸将对是否该立刻篡位产生了争议。以高欢为首的造反派,支持尔朱荣篡位自立,而以贺拔岳为首的保皇派则坚决反对。尔朱荣心下狐疑不定,于是按照古老的胡族风俗,用铸金人的方式来占卜。前后四次浇铸,都不能成功(那时候的铸造水平真糟),于是觉得上天不支持他篡位,放弃了这个大逆不道的念头。贺拔岳痛打落水狗高欢,要求尔朱荣斩掉他以谢罪,多亏高欢人缘好,左右开脱说高欢这家伙虽然愚笨,说话不经过脑子,但如今天下多事,武将难得,还是留他一条命戴罪立功吧。高欢虽然因此保住了性命,但从此与贺拔岳结下深仇大怨。
这一次大屠杀,史称“河阴之变”,洛阳的北魏皇族几乎扫地以尽。然而笼罩在拓跋后裔们头上的诅咒还远没有结束,三十一年后,高欢的儿子高洋,又将残存的北魏宗室七百二十一人集体屠杀于邺城的漳水边,婴儿也不能幸免,被投于空中,承之以矛,死者的尸体都被抛入漳水中。下游剖鱼,鱼腹中常有人之爪牙,故邺下之人为之久不食鱼。
在外的北魏宗室听说“河阴之变”的惨剧后,大都悲愤异常。负责防守南方萧梁王朝的北魏宗室郢州刺史元显达、汝南王元悦、临淮王元彧等人纷纷投降梁朝。正前往相州赴任的太傅北海王元颢,也在汲郡得到河阴之变和葛荣南侵的消息,计无所出,千里迢迢南下投降了梁朝。
2007-01-11 20:28:35
六、葛荣败亡
河北的葛荣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并无逐鹿天下的大志向。范文澜先生评价道:“他们是变兵,是寻求生存的流亡者,是根本不知生产为何事的破坏者。”他们毫无纪律,专事屠杀掳掠,攻破沧州城,城中居民十之八九遭到屠杀,然而这还只是被历史记录下来的一小部分而已。
他们所到之处肆意残破,但从来没有萌生过收罗人心,建立一个巩固的后方根据地的念头,这是胡族理念中所不存在的一个论题——他们因这个王朝的汉化而失去地位,因此坚决反对汉化,甚至于反对汉人,更不用说汲取汉民族统治思想中的那些精华了。数年间,葛荣空拥百万之众,却只不过是在华北平原上四处游荡就食。然而河北经数年战乱,也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不足以养活袖手坐食的成百万人。
葛荣遂分兵南下,其仆射任褒率军南掠至沁水。北魏军团也开始集结,准备寻葛荣主力决战。尔朱荣以上party王元天穆为前军,司徒杨椿为右军,司空穆绍为后军,而自己亲率左军。
五二八年,七月,葛荣亲率号称百万的主力部队,包围重镇邺城,外围游兵已活动到汲郡一带。尔朱荣亲率七千配有副马的精锐骑兵自晋阳出击,以狡黠善战的羯族人侯景为前驱,倍道兼行,东出滏口,越过太行山脉进入河北平原。
当时葛荣势力强大,横行河北无敌手,根本不把尔朱荣这区区七千人看在眼中,听说他来了,喜形于色,下令军中诸人各自准备长绳子,待尔朱荣“至则缚取”。葛荣将其百万大军,自邺城以北列阵数十里,箕张而进。
尔朱荣把部分兵力藏在山谷中,作为奇兵,分督将以上三人为一集团,每集团数百骑兵,到处扬尘鼓噪,虚张声势,让对手莫测多少,尔朱荣又以混战之中,刀不如棒,勒令全军将士每人准备木棒一根,置于马侧。同时颁布战场纪律,规定战时不以斩级为功,以防因此而扰乱阵列,影响己方骑兵机动。和葛荣的大大咧咧相反,尔朱荣战前的准备相当充分。
葛荣一方虽然人马众多,但布置太过分散,连葛荣自己也难以掌握。尔朱荣大将高欢,原来在杜洛周、葛荣手下都呆过,熟人不少,此时趁机于阵前招降了葛荣军中七个王和一万多人的军队。尔朱荣军事政治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高欢展开政治攻势,另一方面他亲自陷阵力战,率骑兵突破穿透葛荣的大阵,又从后返击,葛荣军大败,他本人于阵前被生擒,尔朱荣把他装入囚车送往洛阳处死。
此时,上party王元天穆的部队才进抵朝歌以南,勉强算是进入战场,而穆绍、杨椿两军还尚未出发。
当时,尔朱荣威震天下。
仗刚打完,贺拔岳兄弟突然跑来找尔朱荣,要向他推荐一个人。是谁呢?贺拔兄弟的武川镇老乡、通家之好宇文黑獭。
黑獭有个汉名,叫做宇文泰。他父亲,就是当年与贺拔兄弟的父亲贺拔度拔合力袭杀卫可孤的宇文肱。杀掉卫可孤之后,他们遭到降附破六韩拔陵的高车人的进攻,贺拔度拔战死,其三子四处逃亡,不停地换主人,最后投到尔朱荣帐下。而宇文肱则辗转来到河北博陵地界。
关于宇文肱一家人此后的经历,许多年后宇文泰的嫂子阎氏在给儿子宇文护的一封家书中有所描述,阎氏写这封信时,已经是八十岁了,但回首数十年前的往事,仍然悲不自胜:
“汝与吾别之时,年尚幼小,以前家事,或不委曲。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鲜于修礼起日,吾之阖家大小,先在博陵郡住。相将欲向左人城,行至唐河之北,被定州官军打败。汝祖及二叔,时俱战亡。汝叔母贺拔及儿元宝,汝叔母纥干及儿菩提,并吾与汝六人,同被擒捉入定州城。未几间,将吾及汝送与元宝掌。贺拔、纥干,各别分散。宝掌见汝云:‘我识其祖翁,形状相似。’时宝掌营在唐城内。经停三日,宝掌所掠得男夫、妇女,可六七十人,悉送向京。吾时与汝同被送限。至定州城南,夜宿同乡人姬库根家。茹茹奴望见鲜于修礼营火,语吾云:‘我今走向本军。’既至营,遂告吾辈在此。明旦日出,汝叔将兵邀截,吾及汝等,还得向营。汝时年十二,共吾并乘马随军,可不记此事缘由也?”
这个女人,十九岁嫁入宇文家,不久就死了丈夫。后来随公公宇文肱一家逃到博陵。鲜于修礼起兵时,宇文肱带着一家人想前往左人城,但不幸在路上被官军击败,宇文肱及两个儿子当场战死,宇文泰逃走。宇文肱的儿媳妇贺拔氏和儿子元宝、纥干氏和儿子菩提、阎氏和小儿子萨保(后来大名鼎鼎的北周权臣宇文护)共六个人,一块被官军俘虏。官军将俘虏们分赏给将校,阎氏母子被分给驻扎在唐城的元宝掌,与妯娌子侄们从此离散。元宝掌说来还是宇文肱的熟人,可似乎也并没给这对落难中的母子什么照顾。三天后,元宝掌将自己名下的六七十名俘虏押送京城,阎氏母子也在其中。走到定州城南,已是傍晚,押送的官兵就带着这群俘虏投宿在武川同乡姬库根家,其家有柔然奴仆同情这帮俘虏,瞅机会逃走,向附近的鲜于修礼军报了信。时在鲜于修礼军中的宇文泰得知消息后,于次日带了一帮人在途中设伏邀截,才救回了嫂子和侄儿。这个开创了四个王朝基业的大英雄,当时才十八岁,放在今天不过是个高三学生,但在那个乱世里,已经担负起了保护一个家族的重任。
后来葛荣取代鲜于修礼,宇文泰又继续在葛荣帐下效力。邺北之战中,葛荣军大败,年轻的宇文泰走投无路,只好通过老交情贺拔岳投降了尔朱荣。尔朱荣对宇文泰欣赏而又猜忌,将他带回根据地晋阳,后来拔归贺拔岳帐下效命,从此龙飞鹰扬。
对于投降的葛荣数十万众,尔朱荣怕立刻加以处置会导致新的变乱,乃诈称众人可以自由组合,愿意去哪里也可自便,于是数十万人一朝作鸟兽散。待这帮降众欢欢喜喜地各自分散,走出百里之外后,尔朱荣密令各地方将其分道押领,随宜安置,于是河北诸州皆被平定。但尔朱荣的处置方式,并不比北魏对当年破六韩拔陵军投降者的处理更为高明。这群胡族叛乱者,被强行迁离熟悉的草原游牧环境,失去了牲畜,又没有原住民汉人耕种的技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确实无以谋生,所以大大小小的叛乱仍然不断发生着。
2007-01-11 20:28:52
扑(156)
看完,顶,等待下次更新
2007-01-12 08:53:00
猫(157)
真正有文化的人来MOP了!
留名观看
2007-01-12 12:26:08
七、陈庆之北伐
纵横河北的葛荣虽然被勉强平定,但北魏王朝的忧患并未因此而减轻。自破六韩拔陵起事以来,北魏帝国的疆域内,叛乱四起。
如高平镇人赫连恩起事,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
秦州人莫折大提起事,杀秦州刺史,自称秦王。南秦州氐人张长命等起事,杀北魏刺史,响应莫折大提。莫折大提死后,其子莫折念生继位,自称天子。
凉州小军官于菩提等杀北魏刺史起事。
秀容人乞伏莫于、南秀容牧子万于乞真等聚众起事,被尔朱荣讨平。
营州人就德兴起事,自称燕王。
夏州胡人叛乱,包围统万城。
关中被迁蜀人起义,进攻长安城……
就在葛荣南下的同时,前幽州平北府主簿,河间人邢杲率河北流民十余万户在青州北海反叛,当时尔朱荣忙着对付葛荣,没功夫招惹他,只派出征东将军李叔仁敷衍,邢杲遂自称汉王,改元“天统”。等到葛荣败亡,北魏王朝腾出手来,立刻以上party王元天穆为主帅,费穆为前锋大都督,尔朱兆、高欢等名将皆在行间,出兵讨伐邢杲。
这时候,南中国的霸主,梁朝皇帝萧衍,见北方打得一塌糊涂,也渐生逐鹿中原之志。正巧“河阴之变”后逃到南方的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颢,成天向他表决心,坚决要求回去当皇帝,于是萧衍遂以此为借口,派遣中国战争史上的传奇人物,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率七千白袍队,送这位王爷回洛阳当皇帝。
是先对付邢杲,还是先对付陈庆之,洛阳朝廷争论不休。最后还是决定先平内乱,成功之后再回师攻陈庆之——他区区几千兵,能成多大气候?
东方的战事不出所料,元天穆大军一到,邢杲就被俘斩。然而南方的战事却让魏人目瞪口呆。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自幼而跟从萧衍,酷好围棋,俩人臭味相投。据说只要是下棋,哪怕是半夜里,他也能随叫随到,而且精神头十足,所以“甚见亲赏”。但他箭术奇臭,据说射不穿札(估计这样的本事很难在战场上射死人),马术功夫也很差劲,完全不像是个武将的样子。
萧衍东下建业,篡夺南齐皇位的战争中,以陈庆之为主书。后在与北魏的战争中,这个怎么看不像武将的家伙被梁武帝“任人唯亲”地任为武威将军。然而萧衍的眼光不坏,陈庆之在浔梁之战中击败魏将丘大千等,屡立战功,随即转东宫直阁将军,赐爵关中侯。
梁大通元年,陈庆之随领军将军曹仲宗攻北魏涡阳。北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步骑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离涡阳四十里。陈庆之提议逆战,韦放则认为魏军前锋必是轻锐,打赢了不足为功,如战败则徒折锐气,建议以逸待劳。陈庆之道:“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他不顾众人反对,独与麾下二百骑奔袭,破魏前军,立下首功。
梁魏两军相持,自春天打到冬天,其间数十百战,梁军士气渐衰。北魏援兵准备筑垒于梁军之后,曹仲宗等恐腹背受敌,准备退兵。陈庆之杖节军门道:“共来至此,涉历一岁,靡费粮仗,其数极多。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他是梁武帝的小兄弟,把皇帝这块牌子抬出来,曹仲宗等人哪敢不从?
当时北魏军修建了十三座堡垒,互为犄角。陈庆之衔枚夜出,攻陷其中四垒,涡阳守将王纬随之乞降。然而其余九城,兵力还很强。梁军展开心理攻势,大陈俘虏和斩级于阵前,鼓噪攻之,魏军大败,被梁军斩获略尽,死尸填塞,涡水为之滞留。梁武帝嘉奖陈庆之,亲赐手诏道:“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然而这些战绩,只不过能让他勉强跻身名将之列,真正能使他成为传奇人物的,是这次入洛之役。
陈庆之受命护送元颢北上,元颢在涣水边即北魏皇帝号,以陈庆之为使持节、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梁军自铚县出发,迅速攻克荥城,兵锋直指睢阳。
北魏守将丘大千曾是陈庆之的手下败将,这次他手里虽然有七万军队,九座堡垒,却扛不住陈庆之一天的进攻。梁军自旦时至申时,攻陷其中三垒,丘大千立刻斗志崩溃,投降了。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军二万人前来救援,进屯考城,城四周环水,守备严固。然而他也是不陈庆之的对手,梁军毫不费力地攻陷考城,生擒元晖业。
攻陷考城后,陈庆之剑指大梁,一路上北魏军民望风而降。傀儡皇帝元颢乐滋滋地跟在大军后面,不停地给陈庆之开空头支票,加官晋爵。封他为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
梁军继续西进。北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人率众七万,据守荥阳。荥阳城池险固,魏军兵精势众,陈庆之一时竟攻不下来。此时,来援的北魏上party王元天穆的主力大军也已靠近荥阳,与城下旗鼓相望。
形势对陈庆之极为不利,梁军将士颇为恐慌。陈庆之解鞍秣马,召集将士讲话:“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亦无算矣。天穆之众,皆是仇雠。我辈众才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唯有必死乃可得生耳。虏骑多,不可与之野战,当及其未尽至,急攻取其城而据之。诸君勿或狐疑,自取屠脍。”咱们这一路上,杀人掳掠也不算少了,现在来的都是咱们的仇敌啊!如今敌人三十万,我只有七千人,没啥好多说的,只有拼死一战,死中求生。敌方骑兵多,不能与他们野战,只能趁着他们主力还没有全到,拼命先攻下荥阳城,才能在战术上占据主动。
于是梁军不要命地攻城,军中勇士东阳人宋景休、义兴人鱼天愍率先登城而入,荥阳城遂被攻破。梁军在内线刚攻破城池,外线数十万魏军已经团团包围了荥阳,陈庆之遂亲率三千骑兵背城死战,大破元天穆军。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逃走,大将鲁安在阵上投降,洛阳附近的北魏军主力彻底被击溃。梁军收荥阳储实,得牛马谷帛不可胜计,极大地补充了匮乏的军需。
梁军接着进攻虎牢关,镇守关隘的尔朱世隆可没有吕布、华雄挑战天下群雄的勇气,弃城逃走。孝庄帝元子攸闻讯,也逃过黄河向尔朱荣求援。洛阳城中,从梁朝回到北魏的临淮王元彧与安丰王元延明率领百官,封府库,备法驾,奉迎元颢入洛阳宫,改元大赦,履行成为北魏皇帝的正式手续。元颢以大功臣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
自荥阳逃走的北魏大将军上party王元天穆等人,收集余众四万人,攻陷梁军身后的大梁。元天穆又分遣王老生、费穆率军二万人,占据虎牢,以刁宣、刁双插入大梁、睢阳间,企图切断陈庆之和梁朝之间的联系,断其后路。陈庆之出兵掩袭,这些将领已无斗志,纷纷投降,元天穆也与十余骑北渡黄河。陈庆之又一次得到梁武帝萧衍的手诏嘉奖。
先是洛阳曾有童谣唱道:“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而陈庆之麾下尽着白袍,自铚县出发到进入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敌——童谣应验了。
陈庆之的北伐,是那个时代里最为引人注目的传奇故事。这个完全没有武将样子的棋痴,以如此微薄的兵力,远征遥远的异域,屡次与十倍乃至数十倍之敌搏战,居然还每战必胜,几乎征服了一个曾经无比强大的胡族帝国,这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然而十五个世纪以后,这位了不起的绝世名将,已没有一丝半点痕迹存在于这个古老民族的记忆中。反倒是远在异域的日本人田中芳树,却以这个传奇人物的故事为蓝本,写出了一本激情洋溢的小说《奔流》——那真是个不可思议的民族。
然而,陈庆之的传奇事业仅仅是昙花一现,这得怨他的搭档实在没出息。元颢入洛路上身无寸功,全凭着梁将陈庆之那不足万人的白袍队打下江山,可他进入洛阳,还没坐稳皇位,就准备叛梁了。陈庆之要求把在北方的南人划到他帐下,元颢不准;陈庆之要求向梁朝请求援军,他也不准。陈庆之虽然神勇,但到底只有不足万人的军队,而对手是同样神勇,曾以七千破百万的尔朱荣、东魏北齐的开创者神武帝高欢、西魏北周的开创者宇文泰这帮人,何况还有乱世枭雄侯景、勇武绝伦的贺拔兄弟之辈为之爪牙!
而元颢自己无所作为,又不让陈庆之有所作为,真是个奇怪的家伙。
尔朱荣大军南下,与元颢对峙于黄河沿岸。元颢自守南岸,陈庆之守北中城,与尔朱军团三天打了十一仗,杀伤甚众。尔朱荣见对手顽强,难以取胜,一度准备北归晋阳,但遭到一帮文官道义上的谴责,又打消了念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