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ロ 咸 袮 女马 了Bi ロ牙~ロ下 我 一ロ多ロ索!
( Wed, 1 Aug 2007 16:37:15 +0800 )
Description:
最近忙着在证券公司开了户,俺也学着炒点股,反正现在全民炒股热,别人能热,路也要热一热。
7月24日开了户,最近证券公司为了拉人,开户费用已经免了。7月25日购进第一支股票,
600106重庆路桥
,购入的价格是20.26,买了200股。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对股票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听从朋友推荐买的,我不知道买入的理由是什么,反正就是买了,这是我的“
处女股
”,哈哈。
不过最近几天来的情况并没有给我太多想象,大盘涨涨落落,重庆路桥今天(8月1号)已经到
了,不过我不打算马上出手,虽然不知道上行的空间有多大,但是我必须承认,心理上的象征意义对我来说已经很重要了,不能让“处女股”这么灰溜溜地收场。
7月26日,以11.66的价格购入
000767漳泽电力
300股。我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买这个,大概也是听从什么消息来的吧。7月31日,终于还是忍不住以12块整的价格完全出手。总算没有赔,挣了有几十块吧。出手的原因是我最近几天加强了学习,我不知道漳泽电力前景如何,也分析不出个所以然来,那就换手自己能相对了解一些的股票吧。 今天是8月1号,以11.49接近跌停板(11.48)的价格买进
600405动力源
300股。动力源主要是做电源产品的,一些大的电信企业的产品都用他的电源,应该还可以吧。不过收盘的时候,动力源还是跌停了。 大盘在连续创了新高后,昨天上涨幅度不大,今天狂泄170点,从4470多到了4300,许多股票也就跟着跳水了。不过这个时候,应该是购入的好时机。 接触股票一个星期来,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逐渐开始熟悉和学习,股票让我逐步开始关注经济,关注宏观形势,关注政治,开始学着以根更加全面的眼光来分析和看待一只股票以及股票之外的东西。
综合多方面意见,最近关注以下股票: 600019宝钢股份
。钢铁行业龙头,下半年看好,目前13块多,目标应在20块以上。 600582天地科技
。煤炭机械行业,年底有望达到66,明年会是一直百元股票? 600016 民生银行
。多位人士推荐,比较看好。 600472包头铝业
。受中国铝业收购的影响,近期看好,可以短期操作。 000800一汽轿车
。整体上市?不知道推荐的理由是什么,推荐短期操作。 000089 深圳机场
600269赣粤高速
,也有人推荐。 000933 神火股份
,有望突破45? 600188 衮州煤业
,目标价位24元。 000001 深发展、600486 扬农化工、600301 南化股份、000949新乡化纤
也都有人推荐。 朋友推荐了几个:
600811东方集团、600176中国玻纤
,都是属于精细化工方面的,短线操作。不过我看不懂。 短线也有人推荐
600370三房巷
,化纤类的企业,没什么利好消息,纯粹是技术分析? 当然,我的
600405动力源
就更在自己的推荐之中了。 文章引用自:
( Mon, 23 Apr 2007 06:28:59 +0800 )
Description: 13余万人将参加***考试
------------------------------------------------------
http://www.dahe.cn 河南日报 01 要闻2007年04月21日 本报讯 日前,全省2007年统一考试录用***报名与资格审查工作顺利结束,共有134957人通过资格审查并进行了确认。
许昌市直工委等三单位报考比例最高
报考比例最高的为许昌市直工委1名不限专业的科员职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拟录用人数比例为1099∶1;其次是省郑州少管所1名不限专业的科员职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拟录用人数比例为753∶1;第三是政协信阳市委办公室2名不限专业科员职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拟录用人数比例为624∶1。省人事厅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这些职位报考人数较多的原因,主要是职位设置的资格条件较宽。
应届毕业生报名者最多
报名的总体情况如下:报考省直单位的有32031人,报考省以下垂直管理系统的有68895人,报考省辖市直单位的17441人,报考县(市、区)机关的有16590人。
报考者中有博士研究生60人,硕士研究生6399人,大学本科生77770人,大学专科生50728人。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名的人最多,有54213人;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41368人,其他39376人。
这次全省统一考试录用***工作,社会关注度高,报考人数多。从现场报名情况看,人们普遍认为报名组织工作、服务工作做得比较周到细致。
将提高笔试命题的科学性
按照既定安排,全省将于5月20日统一进行笔试。省人事厅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全力做好试题的命制工作,切实提高科学性。为确保笔试顺利进行,将根据报名情况,合理设置考场并提前制订应急预案,抓好考点的安全保卫工作。 文章引用自:
( Thu, 22 Mar 2007 21:15:46 +0800 )
Description:
听混乱的觉得,天天都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考核干部、写材料、汇报,这一些都过去了。用去了三天的时间。
年初工作会,活动推介会的材料和细节问题也要来做。
还要给上级新来的领导准备一份汇报材料。
明天上午要开工作会和活动推介会,下午市里要开个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会。郁闷哦! 开始评选十佳人物了,我觉得超级无聊。
一是候选人大多都是单位的头头,据说评上的话要有一笔不小的费用,我估计这费用都不会自己套腰包。那肯定是公款埋单了。所以说超级无聊。 二是评选都是拉票。这两天不断有人采用***、短信、发纸条等方式要求帮忙投票。而且投票方式可以网上、固定***、短信投。有的单位还写通知要求单位必须投本单位候选人的票。哎,就算的这高科技手段都用尽,行政手段都使上,又能如何?就真正能选出“佳”人来? 三是“贿选”?这词可恰当?反正现在是投票的关键阶段,八仙过海是各显神通了。管理着旅游区的老总开始许诺在不久的将来,凡投该候选人的,凭论坛短信可以免费获得旅游区门票。有钱的候选人正好遇到了需要捐助的白血病患者就承诺要为其捐款。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看这十佳人物评选,真是无聊至极。浪费了大家的时间,浪费了公共资源,浪费了国家钱财,做着这样无聊而且无用的工作。最终的结果无非是举办的单位得了实惠、参与进来的单位(短信投票、固定***投票)分得一杯羹,参加者落了个名,国家受了点损失,投票者浪费了时间精力,国家浪费了财力物力。 我看这该是:“十佳”不佳,“十假”不假。
文章引用自:
( Mon, 19 Mar 2007 22:32:51 +0800 )
Description:
周一开始,抽调出去3天考核干部。
周三还打算开年初工作会和一个活动的新闻发布会。
单位被通报批评说卫生经常没人打扫,我看是事出有因,唉!
其实,开始、考核干部之类的事情,虽然都是形式,有时候觉得很无聊,但是这是在行政上工作必须要学会的本领,也是尽快熟悉行政活动的一种途径,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既然开会推不掉,既然形式改不了,那还不如在开会中听听精神,或者自己思考问题。考核干部是一个认识人,向别人学习的过程,这些都是行政上混下去的基本技能。
我希望自己能尽快熟悉这些。 文章引用自:
( Thu, 15 Mar 2007 22:49:23 +0800 )
Description:
这几天好忙,真的。 单位的老一去市里学习了,家里剩下我,整天开不完的会,平均一天一个还有富裕。还有别的事情要处理,还有自己的琐碎的事情。 帮人摆弄电脑,两次,前后花了5个小时,竟然都没有搞定,郁闷的要死。 小宋读报都没精力读了。 天气下雨,不爽。 司法考试停了好几天了,一眼都没有看。 上次的考驾照的科一,我也临阵脱逃了,电脑上的模拟题做了不到80分,去了也是送死。今天驾校打***要我重新预约考试。 开的读书观影版,门可罗雀,想关门大吉了。组织的活动也没人参加。 不过上下班,看路边的垂柳已经一天天多姿起来,我知道的,是春天来了。
文章引用自:
( Thu, 15 Mar 2007 19:51:03 +0800 )
Description: 实在忍不住了,还是想买书,挑来挑去,先买这几本吧,最近还想买,买书有瘾,可是银子不多啊!
哲学导论是为了和我下载的一个教程配套而选,走我自己的路是李泽厚的书,虽没看过他的书,但知道这书一定不差,关键是太便宜,才8块钱。批判性思维、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法律论证原理这三本纯粹是个人喜好。英语和下面的那本指南,是为了准备一个考试而选。
这次主要是照顾到考试用书,想另外买的一些杂书暂时还没有列上。不过书一次不要买太多,要不当月银子吃紧,细水长流…… 编号
货品号
商品名称
订购数量
销售价
哲学导论
7383997
走我自己的路——杂著集
29.8元
8818458
批判性思维——金理念丛书
9015515
法律推理与法律理论——博观译丛
9055747
法律论证原理:司法裁决之证立理论概览
9171747
英语词汇一本通(第二版)(附CD-ROM光盘一张)(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考试辅导丛书)
9186603
2006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联考考试指南
订购货款:
157.20元
发送费:
订购总计:
157.20元
实际货款:
157.20元
实际总计:
157.20元
订购日期:2007-3-1511:38:19
付款方式:建设银行网上支付
包装:不需要
余款处理: 留在当当
已付款:138元(2007-3-15 11:38:19)
使用帐户余额:19.2元 电子货币:0
会员卡类别:
会员卡号:
使用礼券价值:0元
礼券编号:
文章引用自:
( Mon, 26 Feb 2007 12:24:17 +0800 )
Description:
今年计划参加司法考试呢!前段时间根据律师阶梯网论坛的进度在学民法,不过十分惭愧,春节前有点忙,春节中只顾玩,直到现在民法的学习也没有按进度完成。 论坛上昨天开始民事诉讼法的学习了,语音课件是杨秀清的民诉,讲的很不错,我有中法网的基础课堂笔记这一系列的书,民诉就是杨秀清主编的,省得打印网上的笔记了! 听了讲课,又引发了我心中的蠢蠢的欲望,要是能去中国政法读个研究生,应该是件不错的事情吧,那我现在的副科级和这种稳定的生活可以舍弃吗? 晚上很晚了,沛男还在线,他去了招商局,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忙,接近凌晨还在加班,明天要开招商引资的会议。 聊天记录,存以备考,呵呵! ——————————————————————————————
2007-02-25 23:49:12 向向喂的猪
弄啥来还不睡 2007-02-25 23:49:40 笑看风云
加班们
2007-02-25 23:49:47 笑看风云
你在干啥来
2007-02-25 23:49:50 笑看风云
2007-02-25 23:50:13 向向喂的猪
去球吧
都嫩忙 2007-02-25 23:50:35 向向喂的猪
我看了回书
上来看看我的博客
想睡觉去了 2007-02-25 23:50:48 笑看风云
明天,开会,招商引资会
2007-02-25 23:51:16 向向喂的猪
办公室? 2007-02-25 23:51:13 笑看风云
2007-02-25 23:51:38 向向喂的猪
老晚了啊 2007-02-25 23:51:34 笑看风云
没办法
2007-02-25 23:51:38 笑看风云
2007-02-25 23:51:43 笑看风云
不怨政府
2007-02-25 23:51:48 笑看风云
不怨父母
2007-02-25 23:52:07 向向喂的猪
那你忙吧
不打扰你了 2007-02-25 23:51:59 笑看风云
2007-02-25 23:52:02 笑看风云
喷来们
2007-02-25 23:53:11 向向喂的猪
那都再喷喷 2007-02-25 23:53:18 向向喂的猪
我还不困 2007-02-25 23:53:26 笑看风云
感动啊
2007-02-25 23:54:06 向向喂的猪
你觉得我今后该做如何打算、。 2007-02-25 23:55:07 笑看风云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2007-02-25 23:55:39 向向喂的猪
岁初了
总在想这个问题 2007-02-25 23:55:43 笑看风云
刚看到网上说,红楼梦林戴玉也出家了
2007-02-25 23:56:09 笑看风云
我觉得,现代人活得有点赤裸裸
2007-02-25 23:56:24 向向喂的猪
我不会出家的
红尘很好
我喜欢这种红尘的感觉 2007-02-25 23:56:19 笑看风云
光顾吃了
2007-02-25 23:56:28 笑看风云
精神没了
2007-02-25 23:56:36 笑看风云
灵魂没了
2007-02-25 23:57:04 向向喂的猪
那怎么办呢 2007-02-25 23:57:20 笑看风云
寻找呗
2007-02-25 23:57:57 向向喂的猪
难 啊 2007-02-25 23:57:45 笑看风云
其实,人活着,必须得有一个支柱
2007-02-25 23:57:56 笑看风云
不管这个支柱是什么
2007-02-25 23:58:25 笑看风云
哪怕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平安
2007-02-25 23:59:05 向向喂的猪
我目前的支柱就是孩子 2007-02-25 23:59:02 笑看风云
这就知道你会说这个
2007-02-25 23:59:18 笑看风云
是啊,孩了会是一生的骄傲与幸福啊
2007-02-25 23:59:35 向向喂的猪
可是我还是想寻找自己啊 2007-02-25 23:59:31 笑看风云
不会吧
2007-02-25 23:59:48 笑看风云
你觉得哪个你,才是最真实的你
2007-02-26 00:00:20 向向喂的猪
还是我以前想象的是我要的 2007-02-26 00:00:26 笑看风云
领导?丈夫?儿子?父亲?学生?
2007-02-26 00:01:01 向向喂的猪
学术、学生、老师、思想者 2007-02-26 00:01:01 笑看风云
我思故我在
2007-02-26 00:03:11 笑看风云
其实,我最想的是做一个医生
2007-02-26 00:03:45 向向喂的猪
可是我们都在和自己的目标做反方向的赛跑 2007-02-26 00:03:42 笑看风云
2007-02-26 00:03:48 笑看风云
我在初中那时候
2007-02-26 00:04:07 向向喂的猪
我们能不能改变呢? 2007-02-26 00:04:55 笑看风云
就想着能做一个心理医生,我想这样补救一个人的思想,比补救一个人的身体,更有价值
2007-02-26 00:04:58 笑看风云
更有意义
2007-02-26 00:05:31 向向喂的猪
可以努力 2007-02-26 00:05:20 笑看风云
这时候,说这个话,你可能会笑我
2007-02-26 00:05:38 向向喂的猪
不会啊 2007-02-26 00:05:43 向向喂的猪
很正常啊 2007-02-26 00:06:15 笑看风云
我觉得现代人缺少的不是钱,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
2007-02-26 00:07:08 向向喂的猪
是啊 2007-02-26 00:07:51 笑看风云
你不一样
2007-02-26 00:08:17 向向喂的猪
怎么不一样 2007-02-26 00:08:05 笑看风云
你已经做得相当优秀了
2007-02-26 00:08:14 笑看风云
你太有才了!
2007-02-26 00:08:20 笑看风云
破折号
2007-02-26 00:08:28 笑看风云
宋丹丹说的
2007-02-26 00:08:31 笑看风云
你们宋家人
2007-02-26 00:08:48 向向喂的猪
笑话我 2007-02-26 00:08:42 笑看风云
2007-02-26 00:08:46 笑看风云
实话实说
2007-02-26 00:09:32 笑看风云
好了,不早了,你也赶紧睡吧
2007-02-26 00:09:49 笑看风云
我要把材料整理一下,不敢再聊了
2007-02-26 00:09:54 笑看风云
晚安吧
2007-02-26 00:10:12 笑看风云
两眼皮开始打架了 文章引用自:
( Sun, 25 Feb 2007 11:18:43 +0800 )
Description:
今天是年假后上班的第一天,上午接到通知,要去参加一个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欢送会。1000多名打算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等待在广场上,还有送行的家属和前来看热闹的人,广场上水泄不通。听领导讲话得知,这1000多人来自全县的170多个行政村,全县才216个行政村啊,可见外出务工的巨大吸引力,也可以说是城市的巨大吸引力吧。 好了,闲话少说,看看我拍的片子吧!由于今天前来的记者和摄影爱好者甚多,偶的破相机羞于见人,所以只是随手照了几张! 照相的技术很多人比我强,宣传报道的文字也很多人写的很OK,不过我只是从侧面来看这个问题。你看照片中这么“幼稚”的脸庞(我说幼稚不算过分吧),本来应该是读书上学的年龄,可是却要外出打工,这却怎么也让我高兴不起来,让我怎么都能感觉到“解放思想”所带来的心头一酸。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根据我的目测,这样年龄的务工者不在少数,所以我在想,我们都在说外出务工的好处,都在讲务工经济,都在说解放思想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和精力,是不是更多地来关注事情的背面? 停放在广场边长龙一样的车队,务工队伍中张张稚嫩的脸庞,今天的心情变得很沉重。回来的路上和今天一起去的同事聊起此事,他说现在农村初中尚未毕业的青年外出务工的很多,已经冲击到了义务教育。我在想,我们的《义务教育法》呢?谁来监督实施?谁来让这些本该上学而不是或不主要是去打工的年轻人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呢? 但是不管如何,我还是祝福外出务工的朋友们,一路平安!!! 文章引用自:
( Sat, 24 Feb 2007 21:28:27 +0800 )
Description:
今天天气晴好,随手拍了几张片子,呵呵! 可爱的小昆虫也知道春天来了! 阳光下,一辆寂寞的自行车,只是地上有些脏,嘿嘿! 玉兰花开了! 我喜欢这个色调,很怀旧! 继续! 这一株,花开的最好! 一些芽儿! 完了,就这么多! 相机很次,水平很次,不过拍的时候的心情很好! 文章引用自:
( Sat, 24 Feb 2007 10:41:32 +0800 )
Description:
本文转自:
如何学好法律英语三
一、我反对为英语而英语的“纯英语”主义。
人生苦短,而学海无涯。中、小学教育,偏重于基础,升入大学,便有了专业定向;工作之后,分工更细、定向更明确。学英语也是一样,要有明确的专业定向。同学们都希望法律英语的学习更有效率,也就是说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进步更快、成果更大。须专一精进,心无旁骛,放可中此鹄的。
国内关于英语的学习资料,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所谓“应试英语”,***、托福、雅斯等,这些东西,都是敲门砖,不是真知识。如果没有特殊需要(如出国或参加考试),不可以此学英语。另一类,可以称为“文化英语”,诸如名人演说、世界名著、英文电影、歌曲等,用来做个辅助和消遣可以,万万不能因此荒废专业;还有,就是“教科书英语”,从入门到精通、英语背诵文选、高级英文等等不一而足,同学们应该将之视为基本教材,学一套足以。一本一本地看下去,便是浪费时日了。凡此种种,都是“为英语而英语”的纯英语读物。
“纯英语”主义,说到底,是一种应试教育与出版社商业利益联姻的产物。学校、考试机构和出版商利用大众希望学好英语的心态,一方轻佻地许诺“精通”、“高级”“无敌”“高效(三十天就能流利对话?)”,另一方不断推出各类考试,颁发各种***,证明考生的英语水平。不断地有四级、六级、托福满分的神话传出,鼓动学子浮躁的心。
我在大学就过了六级,但初次与老外谈判,却如聋如哑,如白痴一般。来澳洲后,曾经在中餐馆打工,认识一些厨师、老板,完全不懂英文,或者只能说几句蹩脚的唐人街英文,生活也没有什么不方便,收入也比多数澳洲本地人要高得多。澳洲法学院的一个小师弟,12岁随父母移民来澳洲,英文几乎成为母语,中文只听说,不能读写,他很羡慕我的双语优势,我说:“但是你的英文很好啊!”他回答:“英文好有什么用,谁都会讲英语!”。我的英文不是很好,进饭馆不会点菜、别人将笑话听不大懂,看电视、听广播,最多懂80%,但有几次作业(这里称“a ignment”)在全班80几个学生中,却得了最高分。
我的意思是:(1)英语水平的高低,不能通过考试来评价(试问:通过专业八级的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与美国街头辍学少年相比,孰高孰低?);(2)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不是绝对的,做外贸的当然要学英语,可是,如果北京的哥不会说“hello”,难道老外就不来看奥运了吗?(3)学英语没有专业定向,实用价值不大。有些人甚至建议,一字一句的听写VOA。即使VOA100%听懂,也就是美国的中小学生的听力水平。对于一个中国人,花上千个小时,100%听懂VOA或能流利背诵林肯讲演,又有什么实用价值呢?
想想我们中国孩子从小学起就学英语,学到大学甚至博士毕业,至少也有10年。多少时间、精力用在上面。到头来,一入WTO,还是缺少英语人才。说明什么?方向错了!在大学就应该放弃大众英语教材,学习相关的专业英语。
纯英语主义,是一层窗户纸,大家谁都不想捅破!政府为了与世界接轨,需要英语人才,可对人才的评定,也只能通过考试;学校有教学计划,招生名额,考试通过率的要求,自然强调考试的重要;出版商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当然喜欢出版大众读物(专业英语书籍有几个人买?);海归派回国后,为了混饭吃或者炫耀,时不时蹦哒出几个单词,有意无意之间,也跟强调大众英语的重要性。谁都不捅破的结果,就是误人子弟,象困在地牢里的令狐冲,炼吸星大法,结果炼倒了。
纯英语主义,是将手段视为目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好英语的目的,对于中国人,是更好的交流、借鉴、吸收和评价。而现代社会又以分工细密、专业化为其特征。所以,在国内学英语没有专业定向,就是浪费时间。一句话,英语是钥匙。如果你天天为钥匙打光上腊,装金贴银,却始终不知道开哪扇门,你就是“纯英语主义者”,基本上是傻瓜的代名词。
二、我反对好高骛远的“名著主义”
学习法律英文,一定要脚踏实地,从基础学起。基础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有两特点:(1)介绍基本的专业词汇、逻辑分类和推理过程;(2)使读者对一门学问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名著和经典往往是对以往学问的总结、批判,进而提出新理论、新观点。因此,这些书不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教材来阅读。因为,没有这些基础知识、背景资料作为铺垫,费了半天劲,也是一头雾水。
比如,中国法律界一时对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探讨颇多,基本问题:“是先把蛋糕做大(efficiency)还是先把蛋糕分均(equity)”。围绕着这一问题,各种法学和经济学的经典、名著满天飞。如果要研究这个问题,其实应该首先读一本法理学教科书,了解“公平”的定义;再读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了解“效率”是什么。然后在看看这一争论的始作俑者,美国的“经济分析法学派”提出这一理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然后才能真正明白“whatare they talkingabout?”。这样,你会发现,其关键问题,在于“交易成本(tra actioncost)”理论的提出。然后,我们反问:中国法律的交易成本有多高,是否高到影响效率了?
因此,建议同学,在读所谓经典、权威、名著之前,安静下来,读几本教科书,把基本理论、概念搞清楚。在这点上,用中文学法律和用英文学,没有任何区别。
三、我反对不求甚解的“范本主义”
借助英汉词典翻译法律文书,通过“外贸书信选”或“涉外合同范本”学习法律英语,可以“速成”,不能通达。另外,“范本”并不规范,错译、曲解、牵强附会的地方很多。
我在国内做律师的时候,见到过很多“翻译公司”翻译的合同文本,其错讹之多,令人惊讶。原因很简单,字词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才有意义。法律英语学习者遇到的尴尬局面是,多数中英文的法律词汇,都不能准确互译。比如我在论坛中曾经解释过的“法人”一词,不能译为“legalperson”,因为“legalperson”在普通法中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法律后果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所以,法人应该译为“bodycorporate”。
所以,范本用以用来应急或者做个参考,但不能作为学习资料使用。最好的教材还是教科书(Textbook)。
另外,最好手头有一本英文法律词典,含有对法律名词的英文解释,尽量不用或少用英汉法律词典。我曾经用过三本英汉法律词典,都是强译,没有对相关词条的解释。比如:“tribunal”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英汉法律词典》中,被定义为(1)法庭、裁判所;(2)法官席、审判员席;(3)裁判、批判。如果在法律文书中出现“proceedingsin court of law ortribunal”,该如何翻译能?如果按该字典的解释,将这句话翻译为“在法院或裁判所进行的程序”,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裁判所”?其实,tribunal一词与法院相对,指行政裁量机关,也就是独立于法院之外的,对行政行为有权做实质性审查(meritsreview)的机关。(注:中国没有类似机关,因此不能直译)
四、我反对“多多益善”主义
英语国家的法律,都继承英国普通法传统,既包括成文法(statute)也包括判例法(caselaw)。如新西兰这样的小国的“法律”,印出来,也比四库全书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不要说美国、加拿大、澳洲还有联邦立法和州立法之分!
因此,即使是澳洲最高院大法官,也不敢说他精通“法律”(除非喝多了)。我们这些中国学习者,更不能奢望太多。所以,即使是法律书籍,也要有选择,不能看得太杂。如果对合同法感兴趣,建议先攻合同法总论。通了之后,再读合同法分论(如货物购销合同、技术转让许可合同等等)
前面说的专业定向,也包括在法律内的专业选择。以一两个法律部类为主,其他相关部类为辅,这才是一个聪明而有效的学习法。忽而宪法、忽而刑法、忽而国际法,看似花哨,也只是花拳绣腿而已。
另外,国内还有一些所谓法律英语教材,东拼西凑了一些文章,加上注释和译文,既无体系,又无侧重。这类读物,只能算作英文教材,不能当法律书学习。我们既然不能靠读法律文摘学中文法律,同样不能这样学英文法律。
总结:
(1)学习法律英语,是用英文学习法律,不是通过阅读法律资料学习英文。所以,要用法律的方法学习;不能用语言的方法学习。因此,我反对“纯英文”主义;
(2)法律的方法,就是从基础学起,找到法律发展的逻辑起点,了解名词术语的特定含义,把握法律单元的整体构架。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教科书。因此,我反对“名著”主义。
(3)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记问之学”,古人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因为背来背去,都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心得,不是真实的学问。学习法律英语也是一样。因此,我反对“范本”主义。
(4)最后,法律涉及面太广,因此,必须有专业定向,有选择,有取舍,有主次,有先后。把有限的时间安排好。否则,枉费心血,一事无成。因此,我反对“多多益善”主义。
简而言之,怎么学中国法律,就怎么学法律英语,就是宏观学习法的大总持法门。
文章引用自:
( Sat, 24 Feb 2007 10:29:44 +0800 )
Description:
本文转自:
如何学好法律英语二
关于如何学好法律英语,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学习的习惯也不一样,所以很难有一个“万精油”的方法。这里仅有几点个人经验,供参考:
1.坚持看原版的法律新闻,最好的地方如下:
,如果上网方便,最好每天去一次,哪怕是时间只够把新闻标题看完
2.坚持用原版的法律词典,最好的当然是black’s lawdictionary,不过,这两个地方的法律词典也不错:
。当然,刚开始用原版的法律词典可能有些不习惯,从长远来看,这是非常有好处的。
3.坚持读原版的法律书籍,总是有朋友来信问我法律出版社的那套影印本怎么样,我说如果到图书馆借不到更好的原版书,那这套书还是值得的一读的,特别是其中的torts,contracts,thelaw ofcorporatio ,甚至有许多网友要求我将这几本书弄成电子文本放在网上下载,我说这几本书又不贵,电子文本看着多累眼呀,网友笑着说,看电子文本有金山词霸,不用查词典。
4.坚持听原版的法律节目,c 和abc及 c每周都有与法律有关的节目,这些节目网上也可以收听,只不过要通过代理服务器,还好,这个网站可以访问:
只是这里的节目没有原文对照,听起来有些难。对初学者练法律英语听力,我编那个法律英语有声教程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这点上不多说了,再说就成广告了,嘿嘿。
还有一些:坚持分析原版的案件,坚持用英语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坚持用英语思考,用英语和朋友,和自己对话。
所有的这些,不如总结成一句话:营造环境,培养兴趣。
文章引用自:
( Sat, 24 Feb 2007 10:17:18 +0800 )
Description:
本文转自: 如何学好法律英语一
学法律的人,大多学过英语。但精通法律英语的人却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方法不当。过分重视字词、语法、句型等"微观"的语言现象,而忽略了对法律的整体理解和宏观把握,用学习语言的方法学习法律,是传统学习法之大弊。
法律是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而语言只是表述法律的工具。法律的原则有限,但表述的方法无穷。因此,如何表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律的实质。所以,宏观学习法,就是要求学习者,把各种微观的语言现象,放在宏观的法律语境中,去学习。这样,法律理解了,英语随之精通,可谓事半功倍、一举两得。如果坚持记单词、背短语这样的微观学习法,不知法律的内涵,不解法律的运用,一旦环境一变,表述不同,便又成陌路,必须从头学起。费时甚巨,收效甚微。
总之,文以载道,关键在道,不在文。因此,可以得意忘言,但不能因言而废意。佛家讲"借幻修真"。英语是幻,变化无常;法律是真,起止有定。借英语之幻,趋法律之真,这就是宏观学习法的大总持法门。详细说明如下:
一、英语的难易与法律的难易
在澳洲留学期间,我发现关于刑法的书,读得比较通畅,语言障碍也少;而财产法却艰涩、难懂,念起来非常吃力。而本国学生就没有这样难易差距的感受。我想原因在于,西方的刑法理论,与中国相似;我在大学期间,刑法又学得很好。由于对法律本身熟悉,所以,觉得刑法英语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反,澳大利亚的财产法是继承英国的传统,诸如财产权的相对性、衡平法产权等等理论,在国内,从未接触过。由于对法律原则的陌生,导致阅读的吃力。所以,英语本身无难易,难易取决于法律本身。对法律原则的理解越深、越透,表述法律的英语,就越简单、易解。
二、英语的不通源于法律的不通
在国内做律师时,翻译过很多英文合同,经常会涉及到某某条款是“condition”或“warranty”,当时就直译为“条件”或“保证”,仅知道“条件”是合同的重要条款,“保证”是非重要条款,但这又有什么区别呢?学了普通法才理解,这种区别的法律意义在于违约后的法律后果不同:违反condition,守约方有权终止合同,同时要求损害赔偿;但违反warranty,守约方虽然有权要求损害赔偿,但必须继续履行合同,否则,也是违约。Condition和 Warranty是两个再普通不过的词汇了,但在法律语境里,却有着特定的含义。因此,不了解法律,便不能掌握法律英语。
三、按照法律的原意,理解法律英语
中国法律理论与普通法有很大不同,加之中国的法律又不健全,因此,多数英文的法律名词和术语,都很难在中文中,找到与此相对应的确切的词汇。如“unjustenrichment”可直译为“不当得利”,但其法律含义却比《民法通则》中的“不当得利”宽泛得多,不但包含了《民法通则》中的92条“不当得利”、93条“无因管理”的情况,而且还有违反信托义务(fiduciaryduty)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取得的利益。另外,agreement和contract,可以翻译为“协议”和“合同”,在中国法律中,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根据普通法规定,有要约和承诺,便是一个agreement,而agreement只有在采取书面形式(deed)或有对价(co ideration)支持的情况下,才能成为contract,具有法律效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按照法律的原意,理解英文。不可望文生义,生搬硬套。
四、遵循法律的学习规律,学习法律英语
与任何学问和手艺一样,法律有其自身的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英美法学院均设有核心课程(coresubjects),学生必须先行完成核心课程,才可以修其他法律部类。中国法律英语的学习者,难以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按照这一规律,按部就班地学习法律,在一些基本概念和分类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盲目自修。我个人认为,“开卷有益”不适合法律英语的学习。只有当掌握了法律基础之后,才是开卷有益,否则,只能造成理解上的艰难和混乱。
五、听说读写译
以前的应试教育,强调读和写,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现在各种考试都加了听力单元,以弥补以前的不足。我也曾用一年半的时间,专门练习听力。国内甚至有人建议,一字一句地听写美国之音。其实,语言不需要天才,只需要功夫,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念佛、参禅、学密,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一门深入,便可直趋菩提。英语也是一样。听说读写译,一门通了,其他四门皆通。因此,哪一门你更喜欢、对于你更方便学习,就练哪一门。完全没有必要将其割裂开来。
六、普通英语与专业英语
语言的水平与重复的数量成正比。想想一个中文字或词,我们每天要听、说、读、想多少遍,而一个英文单词,我们曾使用过多少次。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母语与外语的区别。同理,除两千左右基本词汇之外,每一种专业英语,都有自己特定的词汇群落。将这些特定的词汇,重复的遍数越多,就越熟悉,使用起来也越得心应手。同样,在相同的时间里,看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一个特定词汇的重复几率就相对少了,熟练程度也随之降低。因此,学语言一定要专,不要杂。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职业分工愈来愈细。要学法律英语,就一门心思地学,非法律英语不学,读书是它,上网是它,写作是它,念兹在兹,必定成就。反之,没有专业定向,泛泛而学,除了能和老外聊聊天外,没有太大的用处。
七、总结
法律英语很难学,难在对英语法律本身的陌生。因此,想学好法律英语,就必须蹋下心来,不赶时髦,不求热门,把法律的基础打好。一位英国大法官曾经说过,学法律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所需要的就是常识和干净的指甲(Nothingbut common se e, and relatively clean finger nails)。
看似复杂的法律,无外乎在说两件事:一是对法律适用环境的描述;二是对法律后果的描述。“杀人者死”,就是一条法律。杀人,是法律的适用环境;死,就是杀人的法律后果。法律的发展在于(1)对适用环境的描述越来越详细,比如,将故意和过失、因果关系、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精神状态等等理论,引入“杀人者死”这一条基本规定中,从而使法律更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适用性,以减少执法者的主观因素,保证法律的客观和公正;(2)法律后果的可选择性也越来越多,使其更合理、更人道或更公平。因此,无罪、社区服务、强制治疗、关监狱和死刑,都可能成为杀人的法律后果。
而西方法律发达的地方,就是对法律环境的描述比我们细致,精确。比如将“lackof will”,“mistake offact”,“provocation”,“compulsion”,“emergency andnece ity”等等情况,均列为对“杀人者死”这一条基本法律原则的除外条款。这些情况,是中国法律没有涉及到的。同时,法律后果的多样性,和更趋于人道的倾向,也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法律是一种逻辑游戏。法律的基本原则是游戏起点,从这个起点按照常识,推演下去,就是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比如,形式诉讼法,总的来说,有两个逻辑起点:一个是有效的发现、制止和惩罚犯罪;另一个是,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所有刑事诉讼法的原则,都是从这两个起点推演产生的。我的一个导师,经常在讲座中说,学法律一定要知道“Whatthey are talkingabout.”比如有人争论犯罪嫌疑人有没有沉默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上面说的两个逻辑起点或基本原则的冲突之处。如何解决这种冲突,就是对是否承认沉默权的***。不承认沉默权,就是要求嫌疑人必须证明自己没有犯罪,但这又于无罪推定和举证责任在公诉人一方,这两个理论相违背;但承认沉默权,就不会有人会主动坦白、交待。所以,为了鼓励嫌疑人说话,普通法采用了所谓"认罪换减刑"的理论。也就是坦白必须从宽。但并不是所有的认罪,都可以得到减刑,要视认罪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又衍生出很多法律原则,作为对认罪换减刑的除外条款。
写了这么多,无非在说一件事情:学习法律英语,就是学习法律;学习法律,就必须知道“whatthey are talkingabout”,要知道法律在说什么,就要找到那个议论的逻辑起点;要找到这个起点,就必须从法律的基础学起。这就是宏观学习法的全部内涵。有了基础知识,便找到了法律的逻辑起点;找到了起点,就会了解一项具体法律原则提出的前提、意义和适用范围;这样就能学好英语国家的法律;法律通了,法律英语也就精通了。
八、作者
以上都是作者碰壁后的教训。为学法律英语,在国内时,用去了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可总是不得要领,难以深入,渐渐的竟成了我生活中的"鸡肋",为此大为苦恼。索性在三十岁时,出国留学,所求的只是一个通达。现在,通达不敢说,但似乎有些明白,得了点感悟。
普通法源于英伦,是世界法律史的一个特例。可是,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继承了普通法传统的国家,竟然能在一、二百年之中,在两块新大陆之上,建立四个几乎囊括了所有种族的移民国家,而且可以迅速繁盛起来。可见,普通法确实有其超胜独妙之处,值得我们这些以法律为业或相信法律的人学习、思考和借鉴。
因此,利用假期,在澳洲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青青孜巾,悠悠我心”,还望同仁珍惜。
文章引用自:
( Sat, 24 Feb 2007 08:03:21 +0800 )
Description:
1、把一本不太大的字典放在你的面前,深呼吸,3,2,1,放松,进入“高速学习状态”,心情平静,呼吸舒畅,自我确认“字典的内容会完全摄入到我的潜意识当中,让我好好享受这个游戏”。使用桔子法,想像视线开始扩展,睁开眼睛。
2、调换到软眼,进入摄像焦点状态,开始对字典进行影像阅读,为了保持潜意识的安定,请保持稳定的节奏,以2秒以页的速度轻柔地翻页,注意力集中在默念的话语上,同时放一小部分注意力到呼吸上,使呼吸保持深度。使用软眼,柔和地注视着整个页面。保持注意力集中,当觉得注意力开始涣散了,就停下来,准备开始玩游戏。
3、好的,停下来,再自我放松一下。让你刚刚影像阅读的任意一个字自发而安静地出现在你意识当中。也许你会有一种“构造”出这个字的感觉,你要知道,你并没有在意识上阅读过字典的页面。轻轻地,让一个字自发地出现。
4、闭上眼睛,在你脑内的想像空间中,想像出一个和刚才的字典同个样式的书页,让它放在你面前。想像你可以同时完全看清左右两边的书面。在上面,你轻轻地“召唤”出刚才出现在你脑中的那个字,观察这个字在书页中的位置。
5、当你已经完成上面的步骤之后,轻轻地张开你的眼睛,在字典中查找到刚才的那个字。比较一下,看看位置是否相同。
翻译,By:界之巡行/童牧晨玄
文章引用自:
( Fri, 23 Feb 2007 21:33:53 +0800 )
Description:
昨天天气晴好,和老婆孩子一起去县城后面的万国山上玩了。万国山的休闲公园正在修建中,有些古老的东西,正在逐步的逝去…… 关于孩子的一些照片,已经可以从
这个博客来访问了,不重复发了! 下面这些,是属于逐渐逃离我们视野的一些东西! 这样的房子只会越来越少,如果是新建房子,肯定都是楼房了,而这些东西,也是属于我们曾经经历和书写的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会不会很快就忘记这些呢? 这是一个水塔?应该是的。战天斗地、引水上山,还有大大的五角星。这应该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东西了吧。下面的水泥字虽然不完整了,但是可以推断是55或者65年的。即使按照65年来计算,也已经40多年了—— 还有这个,够节水吧,呵呵! 这个,历史的味道还不那么浓重。 磨盘与碾子,本是一对,奈何流落路边?
文章引用自:
( Fri, 23 Feb 2007 21:15:27 +0800 )
Description:
前后申请过几个博客,都没有好好来维护。 最早是在5Q上,由于是在教育网,我从公网访问有时候很慢很慢,现在,5Q的博客也不知道哪里去了,上面的一些东西也没有了! 后来是在bokee上,更新了一些,也没有继续了。最近登陆上去,原来的文章都不见了,不过2005年的文章通过下面这个地址还是可以访问的。 再后来就是在sina上的这个了,申请后好长时间没有用,最近才开始更新。 前几天在blogcn上也申请了个,只发了一篇,使用不习惯。 在beibeike上申请的,是给孩子申请的。 总的来说,sina的这个将来主要以个人、学习、思考、读书为主;在beibeike上的当然是以家庭、孩子为主了;bokee上的打算做个健身、保健方面的,这样就不会内容很乱了。 在sina上2006年7月7日以后的文章都是从原来的博客上转过来的,转得吐血,很多也没什么用了,索性就不再转了! 人总是在不断失落些什么么?
文章引用自:
( Fri, 23 Feb 2007 18:06:47 +0800 )
Description:
在贝贝客这个网站,给我的宝贝宋奥游开了个博客,欢迎朋友们去看看! 文章引用自:
( Sat, 10 Feb 2007 15:12:52 +0800 )
Description:
上下班,我骑自行车或步行在这个小城。年关临近,街上的人渐多起来,我总无缘无故想到一个词语来描绘自己的状态,游弋。
游弋,其实是把周遭看作水而自己只是置身其中而非其中一员。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喜欢从局外人的眼光看这个小城的鲜活声色。
如是天天反反复复的游弋。
我问自己,年是什么?
我说,年是一锅靓汤。
时间是火候,商家是原料,人是汤。
越来越临近年,火候就越旺,人声就更加鼎沸,汤就越有味道。而年像一锅靓汤的另外一个缘由就是汤对身体的滋养正如年对心灵的滋养。我们可以千里万里行走,可以好男儿志在四方,唯独过年,总是让人千方百计要回家或者刻骨地思家。这种朝圣般的现象正是对心灵的绝妙滋养。和亲人在一起,思念亲人,凡此种种情感,如此浓厚,只有一锅煲了一年的靓汤才有此功效。!
还有雪,该是这锅靓汤的调料,没了雪,年似乎就没了味道。
年似乎真的是一锅靓汤了,顺着锅沿的缝儿溜出来的香味已经泄露了这一年的秘密。
年啊! 文章引用自:
( Fri, 3 Nov 2006 22:09:43 +0800 )
Description:
我交朋友,其实是分为四种类型的,或说是四等。用一个词即可说明问题,赏心悦目。一等者既赏心又悦目,二等者赏心但不一定悦目,三等悦目而不赏心,四等者两者皆不具备。
赏心便是可以做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悦目是说这样的朋友光鲜可人、体面、拿得出手。
赏心悦目者,既是心灵的伙伴,又是行动的榜样,有这样的朋友在,心情愉悦,所向披靡。但这样的朋友少之又少,凤毛麟角,一生若能得一二者,也算是至大的福分、前世的造化了。二等者可以娓娓长谈,可以心照不宣,但不足为外人道也。譬如丑妻,可敝帚自珍。绵长的情谊如细细春雨,个中妙味,非春草不能知也。悦目而不赏心者,那便是泛泛之交,但不可或缺。这等朋友如在街头“打旺”(重庆话,指在街头看美女,重庆话有“三天不打旺,视力要下降”之说。),少则养眼,多则眼花。最后一等不提也罢,这样的朋友不交便是福。
凡此种种朋友,你可都有么? 2006.11.03
文章引用自:
( Fri, 3 Nov 2006 22:08:48 +0800 )
Description: 这个问题实在太傻。不过,从否定的角度来回答这个提问的话,还是有点意思的。
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中谈到在某些特定的时代,某些人要强迫别人接受所谓的“境界高尚的思想”时说,“……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座鸡窝……”。
和不是鸡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也有一种***。我听过著名文学评论家、洛阳师专(现在的洛阳师范学院)原校长叶鹏先生的一次讲座,叶老先生用他软软的江南味的普通话谈到不肯人云亦云时说,“我脖子上长的不是向日葵”。我在台下,听到叶老先生说这番话时,觉得这个和蔼而儒雅的老头真是可爱极了。
脖子上长的这个暂且称之为东西的“东西”说来可真不简单,唯心主义者认为这多姿多彩的世界皆由“心”而生,他们称之为心的,实际上都来自我们脖子上的这个“东西”。即使们唯物主义者不也认为,脖子上的这个“东西”是思维形成的物质基础么?没了这个东西,恐怕我们都只是一堆行尸走肉,是一堆堆的“物”了吧!
脖子上长得当然是头颅,头颅里当然是大脑了。可是要让大脑成为大脑而不是鸡窝或向日葵的话,说来还真是不容易。世上有太多的权威,太多的邪恶,有太多善良的愚蠢时刻准备着叩开我们的头颅,闯进大脑。要做到不受愚昧左右,不被权威压倒,不让邪恶侵略,我们就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和诱惑。权威者总喜欢拿我们做臣民,大多人也习惯于把头颅作别人的牧场,任人信马由缰,不怕过度放牧;邪恶者却拿人的大脑当除夕的夜空,任意燃放那妖艳耀眼的烟花而不怕烟花伤人,更不怕留下成堆的炮灰和垃圾破坏环境;若是邪恶者的烟花,尚且可以用“禁放”的条例来管治,可善良的愚昧却让我们“难以抗拒你容颜”,我们不忍心拒绝善良,无意间就接受了愚昧,褴褛衣衫的下面却有一颗蛇蝎的心。这样看来,让大脑成为大脑还真是不容易。
我们骂人说“这人没脑子”时,着实很伤人,说别人“猪脑子”也让人很是不痛快,而“头脑简单”被人认为是贬义也在于我们降低了人家脑的功能(其实我觉得“头脑简单”挺好,至少活得不累)……凡此关于“脖子上”的种种,还有更多,你看了能回答我的提问么? 你脖子上长的是什么? 2006.11.03
文章引用自:
( Fri, 6 Oct 2006 09:30:47 +0800 )
Description:
我在汝阳在线论坛上的一篇回复。黑色字体为原帖子内容,红色字体是我的回复!
原帖子: "黑头"(法律)管不主"红头"(文件),"红头"管不主"无头"(领导指示)
—— 眼下在法律界比较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你说的现象确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的时期还比较严重,不过就目前的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情况要好的多了,我们正在建设法治国家
,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和趋势。建立法治国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啊,况且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家,所以
要有信心。
至于法、政策、党之间的关系,法学界关注已久,只是一些问题涉及面比较广,比较敏感,并没有象一般的法学问题那样讨论的比较多,有时间你可以搜索搜索一些法学家的文章看看,我比较推崇贺卫方,北大的教授,网络上有他的博客,他的文章也多了去了,看了他的文章,你会
有一些启发的。当然有些人大教授的文章不要看,看了就当没看,纯粹是为政客织遮羞布,没啥意义。
另外这是一个比较敏感和严肃的法理学问题,并不象我们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帝王专政)的时代流传下来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天子(最高层的统治者)犯了法,也是要与最低层的农民一样受到同等法律的制裁!尽管有些时候也有损私的时候,但也说明了帝王统治阶级对低层庶民的重视;对法规制度的重视!
要说中国法制史,我还是学过一些的,包括西方的法制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几千年来在中国只是口号而已,纵观中国的法制史,你会发现,从先秦时期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人不得享受礼所赋予的特权,大夫犯罪却不适用肉刑)到后来汉朝的“上请制度”,规定一定范围内的贵族官僚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理,必须报中央请求皇帝裁断,而大多能得到减免刑罚,是“刑不上大夫”的延续。再后来,曹魏《新律》中的“八议”制度(八类特殊人物犯罪是要给予特殊优待的,要“议”,不能直接适用法律),就是我们自认为是最辉煌的唐朝,人也是分等级的,特权者、良人、贱民在适用法律上也多有区别,更不要说皇亲国戚了。到了元朝,蒙古人占据了中原,蒙古人色目人犯罪处罚要轻的多,可是汉人犯罪就不一样了,动辄死刑。这只是一些大致的线索,有兴趣你可以翻翻中国法制史,大凡受到制裁的皇亲国
戚,大多是犯了危及皇权和国家社稷,对封建伦理道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的人,一般的犯罪是危及不到皇亲国戚的。
当然还有另外的一条线索,比如法家主张的刑无等级并付诸实施,明代厉行的重典治吏,采用廷杖制度(违反朝廷旨意,不管官大官小,在朝廷上当众打屁股
,呵呵)等可以说是另外一种注解,但是总体来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空话。
况且你要认识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皇帝是受不到法律的制裁的,最终还是“人治”而非法治。所以我们看这个问题,看中国古代的历史的
时候,不能只从表面看,要看的深入一些,看到实际的东西。
对法制史我也只是粗浅的认识,这个问题太宏大,我得修行还不够啊!一起学习。
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伟大领袖***领导我们的时候,所有的法规制度在实施当中也是按照“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来实施的,就是自己老婆也是一样,那时候的党确实是真实领导我们寻找光明的党。
对***我是心存最深厚的敬意的,但是仅从“法”这个角度来说,我对他老人家却并不怎么看好。***领导我们的时代,说到底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人治”,距离我们理想中的法治还差的远,这个问题我不便深入谈,个人修行也有限,不过我只是说一点,任何问题,你带一点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去看,去想,看有没有另外的一种解释。
我尊崇和思念我们伟大的领袖***,也热爱我们的中国***!
呵呵,好同志! 在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体系当中,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是党大于法律,还是法律大于党!我也是在迷茫中。。。。。。。
你的迷茫可以理解,但是这句话是有一点逻辑矛盾的,你的话暗含了一个前提,就是这种问题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中,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两者之间是没有必然的联系。伊拉克是什么国家制度,在伊拉克是谁说了算?有法律可言么?
-----------
最后来点总结。看这个帖子有几天了,我一直只是看,没发言,是在是觉得这个问题宏大,不好说什么。今天早上忽然心血来潮,说了这么多
,有几点需要说明:
1、我说的那些话有些逻辑混乱。我们到底是谈人治法治的问题,还是谈政党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我们把这两组概念弄混了。但是我要说原因是
在你的文章中产生的。你标题似乎是谈法、政策和人治,说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似乎又是在谈论人治法治,最后的问题又牵扯到了法与政
党的问题。你的混乱导致了我的混乱,你问题提得不够严谨。不过这几组概念还是又内在联系的,实际上是人治和法治的问题,政党和政策过分干预和影响法的效果,实际
上是人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2、文中谈到的这些纯粹个人观点,我已经尽量避免谈论政治和敏感话题了,特别是在这个敏感的时期,我虽不是论坛名人,但还是有人知道我
是谁,希望不会引起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吧!
3、回到问题本身,你的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似乎也没有确切的***,或者说有些话不说大家都明白,说了也没什么必要。从西方国家法治化进
程中得出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法治国家的重要特征即法为国家的最高准则,一切人、政党、政治力量都受法的领导,法是至高无上的,而我们国
家情况比较特殊,我们在建立法治国家,但是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也许我们走的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子。
4、个人一些观点。政党接受法律监督,法高于政党意志,这是法治国家的一个特征。法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是人民的法,而我们的党是人
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从这一点上看政党当然要守法,也就是你说的法大于党;从另外的论证来看,我们的政党是一个有着特殊的历史、任务和
使命的党,党领导一切(你理解一切的含义么),这两者中间的关系我还需要再说明么?
5、最后的最后,我说了,这是个宏大的问题,不仅仅是法学的问题,但是从法学的角度可以作更多的诠释,可以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所以建
议有时间读一些法律方面的书,特别是法制史和法理学的书,也许会有所启发,同时和欢迎和楼主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也欢迎大家多
拍砖啊,呵呵!
祝大家国庆快乐!!!
文章引用自:
( Fri, 14 Jul 2006 18:37:26 +0800 )
Description: 今天,就是今天,热的要死。我讨厌透了这样的天气。可能因为生在冬天的缘故,我总觉得更喜欢冬天的冷,让人冷静,让头脑清醒。 而热让我几乎失去理智。 我更多的时间是在单位住,卧室没有空调,甚至没有吊扇,这30多度的气温,全靠我那可怜的小台扇不停送来暖暖的,暧昧的风。 我要看书,汗水就从身上流下来,很快就能湿透衣服,我只好光着膀子,甚至只穿内裤在屋子里。一盆清凉的水是我最好的消遣和奢侈。有时候汗水滴到书本上的时候或者胳膊粘住了书页的时候,我就能让自己很清楚地记得,这些东西,确实是用汗水换来的。 在我现在工作的这个地方,等级分明。最高的头头有空调,几个副头头有吊扇,我这等一般同志,嘿嘿,自己想办法吧。不过这样也好,让我时刻记得自己的位置。虽然谈不上卧薪尝胆,不过这样总还是有益的,算是自我激励吧。 午休或者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我最畅快的时候,洗过冷水澡,开了我的台扇,脱光衣服,一丝不挂,晚上的话就关了灯,把窗户开圆,如果偶尔有风吹来,那可是再好不过了。 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最真实,裸露着身体,看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 裸露了的身体的话是最凉快了,当然,这是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下最好的选择了,我也很乐意每天享受这么一些裸露自己的时刻,不知道算不算癖好,或者不正常? 今天中午的时候我在想,我们不是也给自己的思想穿看了很厚的衣服么,这么热的天,思想会不会捂出痱子呢?要不需让思想也也裸露了呢? 不要告诉我说思想也空调的啊! 文章引用自:
( Thu, 13 Jul 2006 21:13:07 +0800 )
Description: 昨天晚上和一些朋友吃饭,谈点事情,饭桌上有60年代生人,有前70年代生人,还有我这等后70年代生人,当然,两个后80年代生人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后80年代。 曾经觉得年龄是个漫长的过程,毕业后工作了二三年后,依然还有人问我是否还在上学,似乎在那个时候对年龄还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在原来的单位工作,我一直是年龄最小的。 等来到这个单位工作之后,年轻人逐渐多了,比起周围的同事来说,我不再是最小的了,有的有了孩子,开始问我叫伯伯了。 今天,和后80年代生的在一起,感觉完全的不一样。 我老了么?应该还没有。 我成熟了么?应该也还没有。 文章引用自:
( Tue, 11 Jul 2006 21:00:34 +0800 )
Description: 晚上上网浏览,看见论坛上金老师说今年的招生目录和参考书目已经公布,连上西南政法的网站来看,果然如此。 非常感谢金老师,能在论坛上或者qq上耐心地回答问题,帮助我还有很多同学学习法律逻辑,我买不到书的时候还给我邮寄书过来,只能在心里说声谢谢。 当然还需要记忆的名字有:许智平同学,谢谢你帮我购买和邮寄书过来;陈一娟同学,谢谢你的笔记,那么工整和详细;co er529,你是斑竹和群管理员;东江湖,和你聊天次数不多,但为你的学识折服。还有很多其他的朋友,认识大家,真好。 与去年比,今年的招生目录和参考书目变化不大,新增了伦理学等专业,不过与我无关,我不考。和专业招生规模和去年基本相当。今年法律逻辑专业的情况如下: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 030121法律逻辑学01审判逻辑02侦查逻辑03法律思维与司法技术04法律规范逻辑 导师
卢景德 李顺万金承光 张 静 招生人数
12-14 接受推免生数
2 考试科目
①101统考政治
②201统考英语或202统考俄语或203统考日语
③701法学综合A(含法理学70分、中国宪法40分、中国法制史40分)
④811专业基础(含形式逻辑原理100分、法律逻辑学50分)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①民事诉讼法学②民法学 复试(面试)
①外国语听说测试②本专业综合知识 参考书目如下:
701法学综合A用书:
法学理论:《法理学初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法理学进阶》付子堂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法律史: 《中国法制史》曾代伟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宪法学: 《宪法学教程》文正邦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版;
811专业基础用书:
《形式逻辑》金岳霖主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实用司法逻辑学》雍琦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或《法律逻辑学》雍琦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法律适用中的逻辑》雍琦、金承光、姚荣茂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招生人数和参考用书和去年没有太大变化,只有法制史换了新书。导师中增加了张静老师。努力吧,希望今年能考上。 文章引用自:
( Tue, 11 Jul 2006 20:21:52 +0800 )
Description: 生命之舟需要轻载,太多的欲望使我们精疲力尽,其实,很多东西并不值得我们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去追求。 忘记了在谁的博客看到的这句话,很喜欢。 我们不能否认所处的社会欲望太多,所以我们才会很累。 我们24小时开着手机,又是因为多少欲望的使然呢? 曾经有一段,我索性关了自己的手机放在家中,上班不骑车只步行,觉得很是轻松。 没有手机,自己忽然的就像身处孤岛,只是最最熟悉的人知道办公室的***,有急事可以联系。但没过多久,一些朋友就开始问?怎么?***丢了?换号了?等等等等,任我如何解释,别人都觉得我太不够意思,只好重新开了手机。 我骑车步行的时间,第一天就有人问怎么没骑车,我说车忘单位了,第二天只好答想步行锻炼身体,但是任我一遍遍解答,很多人还是不厌其烦地问,我走路上班,于你何干?后来我明白了,大多数人并不真正关心我为何走路上班,要不为什么问一遍问一遍的老是记不住,别人关心的只是自己好奇心,或者别人只是随口。 但我解释了N遍了,很烦。只好又重新骑车。 其实都是欲望,自己的,别人的。 文章引用自:
( Mon, 10 Jul 2006 19:21:53 +0800 )
Description: 我很喜欢这句话,也深深记得说这话的人。 可是,这个人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 深深记得那些日子,在网络上聊天,或者***,geffery,你知道么? 一直想写一些文字来纪念你,可是却总不知道如何开头。 以前给你***的时候你总是故意不接要我听你的彩铃。“老天,请你给我机会,别让……” 上次,应该也是最后一次打的时候才知道,你,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让你感觉无奈,又无限满足和留恋的凡尘。 我记得那一天,2006年4月7日。据说是你离开的日子。 那一天我在郑州,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我要出去玩,同行的朋友说,小心,等明天论文答辩结束在去玩吧,正事要紧。万一出车祸了,就…… 我当时很不乐意他这么说 没想到就在那一天,车祸,却…… geffery,是巧合么?是宿命么? 我不知道,片刻心灵宁静的时候,写这些文字给你。 我还要告诉你,知道你离开的那天,我哭了,真的。 文章引用自:
( Fri, 7 Jul 2006 14:24:39 +0800 )
Description:
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别人也不知道! 我们奔向各方,我们又在同一个地方相遇。 我们行色匆匆,我们又急着感悟人生。 我们的身体上带着各种的镣铐,我们又带镣而舞。 文章引用自:
( Fri, 7 Jul 2006 10:14:56 +0800 )
Description:
窗 由于工作变动的缘故,而今,我的窗外是一块庄稼地,夏收小麦,秋收玉米,一年四季,风景总会不同。渐渐的,我忘记了原来那扇临着街的窗的风景。 现在的窗外是彩色的,单纯而富有魅力。 下雪的时候,漫漫的白透出些许的绿,该是城市生活中久违了的吧!我倚窗而望,望这茫茫的白渐变为油油的绿,那便是春天的色彩。这个时候,能看清远处的村庄和炊烟,田地里也有劳作的人们,这风景便是活动的了。 庄稼生长的速度让人惊讶,日子在他们快活的生长中也变得明朗起来。当布谷开始鸣叫的时候,窗外的风景便逐渐变得金黄,灿灿的黄和烈烈的日头、沉甸甸的穗儿,庄稼内心的喜悦在最后一片麦子被放倒的时候,被麦穗自己表达着。 褪去金黄,地里仍是稀疏的绿,但不用多少时日,这绿就会变得让你心醉。高秆的庄稼排列整齐,成了一片,分不清你我。生长、成熟、死亡。这些庄稼重复着奉献自己蓄谋了整个季节的心事。 当然,我的窗外也会传来春日的鸟叫和夏日的蛙鸣,更神奇的是,庄稼生长拔节的声响和冬夜娑娑的落雪,都会让人觉得惊奇和心动。 我爱上了这扇窗,因为这扇窗让人从来都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因为这扇窗让我成了自然和收获的近邻,因为窗外上演的,是如此一卷让人惊心动魄的风景。 2006.6.28早晨
文章引用自:
( Fri, 7 Jul 2006 09:54:01 +0800 )
Description:
我已经在新浪BLOG安家了,欢迎你时常过来做客,大家多多交流哦。我会把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记录下来一块与你分享。也希望你记住我的BLOG地址,你可以把她添加到你的收藏夹,也可以把她复制下来告诉你的朋友们。
:)
我的BLOG地址: 文章引用自:
( Sun, 24 Apr 2005 21:05:26 +0800 )
Description:
完美生活
歌手:
专辑:
完美生活
编曲 吉他:李延亮
鼓:funky末吉觉贝司:李剑
录音师 混音师:刘宇
录音室 混音室:声音录音棚sound studio
青春的岁月
我们身不由己
只因这胸中
燃烧的梦想
青春的岁月
放浪的生涯
就任这时光
奔腾如流水
体会这狂野
体会孤独
体会这欢乐
爱恨离别
体会这狂野
体会孤独
这是我的
完美生活
也是你的
完美生活
我多想看到你
那依旧灿烂的笑容
再一次释放自己
胸中那灿烂的情感
我多想告诉你
那依旧灿烂的笑容
再一次释放自己
歌手:
专辑:
原唱:许巍
天边夕阳再次映上我的脸庞
再次映着我那不安的心
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
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
我是永远向着远方独行的浪子
你是茫茫人海之中我的女人
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
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总是在梦里我看到你无助的双眼
我的心又一次被唤醒
我站在这里想起和你曾经离别情景
你站在人群中间那么孤单
那是你破碎的心
我的心却那么狂野
你在我的心里永远是
你总为我独自守候沉默等待
在异乡的路上每一个寒冷的夜晚
这思念它如刀让我伤痛
总是在梦里我看到你无助的双眼
我的心又一次被唤醒
我站在这里想起和你曾经离别情景
你站在人群中间那么孤单
那是你破碎的心
我的心却那么狂野
总是在梦里我看到你无助的双眼
我的心又一次被唤醒
总是在梦里看到自己走在归乡路上
你站在夕阳下面容颜娇艳
那是你衣裙漫飞
那是你温柔如水
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歌手:
专辑:
歌名:
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演唱:许巍
专辑:
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夏日一阵雷雨后
看到美丽的彩虹
当你偶然回想昨天
四季悄然在流转
你曾有不平凡的心
也曾有很多的渴望
当你仰望头顶蓝天
才发现一切很平常
这一切的转变
是如此地简单
这一切的转变
在你不经意瞬间
这一切的转变
是如此地简单
这一切的转变
在每个平淡瞬间
平淡瞬间
永远自由的心
歌手:
专辑:
歌名:
永远自由的心
演唱:许巍
专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当悲伤困扰的时候
当亲爱的人远走的时候
当欢乐来临的时候
就听到心在轻声歌唱
namo amitabha yeah
当天空阴霾的时候
当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
当天空湛蓝的时候
就听到心在轻声歌唱
namo amitabha yeah
namo amitabha yeah
回复 2006-06-2811:03:08
为什么我的留言我看不到啊?
文章引用自:
( Sun, 17 Apr 2005 22:41:07 +0800 )
Description: 编者按:伴随《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的修订以及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出台,中国法律职业化程度步步加深,未接受系统法学训练的非科班生愈来愈难走入法律职业领域。今天法学院校里的莘莘学子,将是明天打造法治国家的栋梁。可以说,法学教育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影响从未有今天这么强烈、直接。
偏居西南一隅的西南政法大学,曾被称作中国法学的"黄埔军校",也有人评价它是中国法学教育最成功的典范。解读"西南现象"是法学界的共同兴趣。但今天,这所传统名校因为远离中国的政治或经济中心,她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政策上被一步步边缘化。
但西政遇到的问题也是几乎所有中西部高校面临的难题。值此西政5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解读她的兴衰浮沉,或许能为中国法学教育格局提供一个观察的模本,也能为中国20多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得失提供一面镜鉴。
□本报驻京记者 赵凌
2003年9月20日,一场平静的秋雨落在山城重庆。
著名的歌乐山下,西南政法大学正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风雨苍黄五十年。这场绵绵不绝的雨平添一种喧闹中的清冷。
西政的50年比任何一个政法院校都值得记忆。这个被歌乐山裹挟的小地方走出了中国法学界的"半壁江山",他们的名字在今天光芒夺目———20位大法官、大检察官,多位最高政法机关的管理者,数十位影响中国法学的学者。
西政创造了法学界传奇的"西南现象"。
西南现象的造就者,一位见证了西政风雨历程的古稀老人,在校庆这天却忧伤地说:"我没有一点心情参加这个聚会。对学校我现在只有凄凉,有什么值得庆祝呢?"
曾经的宠儿
西南政法大学前身为西南政法学院。1953年9月20日在全国院系调整中,西政合并5所大学法律系而成立。
重庆沙坪坝区钟灵毓秀的歌乐山下,庄严肃穆的烈士墓旁,400亩荒坡上,西政就此诞生。这里曾是"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旧址,是美蒋特务囚禁、屠杀革命者的地方。校史记载,选址这里"正好以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教育青年、培养政法干部"。
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学校经受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发展步伐逐渐缓慢。和所有遭遇"运动之苦"的中国高等学府一样,在"砸烂公检法"、"停办政法院校"的恶浪中,西政被停办近十年。
正如西政1978级学生、学者贺卫方所言,1978年恰好是西政50年历史的分水岭。此前的25年历尽磨难,凄风苦雨;此后的25年劫后重生,柳暗花明。
泥泞的黄土路、简陋的校舍、机器轰鸣的操场———复办后第一批入校的1978级学生曾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刺痛———这就是向往许久的学堂?感情受挫的他们打出了"稀烂政法学院"的标语。
那时他们并不知道,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遍体鳞伤的学校得以保全是多么不易。
1971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许多高等院校包括所有的政法学院在这次会议上决定被撤销。
西政几位资历较深、在运动中饱受磨难的老先生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他们顶着自己头上已有的政治高帽,不止一次地给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写信,苦苦恳求保留学校。这段历史被西政称为著名的"护校运动"。
历时一年的"护校运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曲终但人未散。1973年最高人民法院通知西政"三不动":人员不动、校产物资不动、图书不动。西政以这样的方式得以保全,同时期的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等其他4所政法院校均被"五马分尸"。
22年后,2000级新生在课堂上听青年教师卢云豹讲起这样的故事:"文革"时,学校的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师被分别监禁,一位老先生四下打听老教师们关押的所在,秘密记下。"文革"一结束,老先生按图索骥,一一找回,西政以最快的速度重建。
1978年2月18日,国务院高教部决定将西政列入全国首批重点院校,而且是司法部所属全国5所政法院校中惟一一所重点大学。这个光环让西政人倍感鼓舞。得益于政策的不断眷顾,西政被批准提前于其他政法院校一年恢复招生。
西政得以鹤立鸡群并伴随长久的荣耀,西政校友承认那是当年连续的"政策占先"所成就的。当年西政是中国教育管理者眼中的"宠儿",被戴上"惟一"、"重点"、"最早"这样一顶顶桂冠。
"西南现象"
"卡车沿嘉陵江溯流而上。我对于江河并不陌生,但是当日的观感却很特别。左面高岸,右面深谷,江水浩荡,烟雾迷茫。此情此景,与卡车上一群胸怀远大、豪情万丈的年轻人当时的心情不是很相配吗?"
西政1978级学生、学者梁治平至今难忘1978年到校第一天的情形。
那一年和梁治平同时到校的还有夏勇、贺卫方、王卫国、龙宗智、江山、蒋庆、顾培东、程燎原、王敏远、陈泽宪、江必新、张穹、于安、周强......他们成为日后的俊杰。
"当时全国总共有5所院校招收法律专业的学生,但西政的人数最多。我们那届同学大概有360多人,我记得仿佛跟一年的天数一样多。"贺卫方笑着回忆。
1978年全国共有5所院校招收法律专业的学生。西政是惟一一所单科学院。而西政招生的人数比其他4校的总和还要多。这使得西政日后因"人多"而"势重"———这也是西南能够成为"现象"的原因之一。
20多年后,在北京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场面。一次法学研讨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端坐上席,以长辈口吻招呼大家。指点一人,问何校毕业?答曰:西南政法。又问一人,复曰:西南政法。此时有人开玩笑:江老不必再问,你已被西政包围。江老不信,指问:这位中央广播学院的女教授也是?女士一笑:是。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在其所著《从法学引注看中国法学的现状》中开出的国内法学学者"大名单"——近乎一半出身西政。
有人评价说,西政的"新三届"(1978级—1981级)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成功典范。他们的学术或政治成就对中国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所谓"西南现象"的大致含义。
西政毕业生遍布中国司法实务界和学界。翻开几所重点大学法学院的名录,西政血统的教授不在少数。现在的西政学生常经意或不经意地在闲聊时说上一句:"最高法院一半人是西政的。"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在为西政1979级学生邱兴隆的博士论文作序时写道,"我对西南政法大学情有独钟......似乎歌乐山有一种仙气,从歌乐山走出的学生都有一种成仙得道的感觉。"
感恩母校
贺卫方说,在那个时代,学校对批判和论辩精神"表现出了非常可贵的宽容"。当年有一些同学常常跑去重庆最中心的地方解放碑,向群众发表演讲,告诉大家"中国应该朝何处去"。
西政1979级学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卫平回忆,有一段时间,端着饭碗,看看教室、食堂红砖墙上张贴的各种"大字报"一样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以当时之认识,墙报上有些观点真是惊世骇俗。
曾经有记者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夏勇,你在北大、哈佛学习过,哪位老师对你影响最大?夏勇说是西政的杨景凡和林向荣老师,他们在学界并不十分显赫,但我从他们那里学到最多。
西政1979级学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至今记得手捧学校油印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时的激动。西政1978级学生、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宫晓冰说,西政所幸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离散,图书资料没有流失。"学校保留了一批当时在全国法学院系有名望的学科带头人。图书馆保有的图书数量在当时各政法院系名列第一。"
20多年后的一天,已经成为知名学者的梁治平感慨:"同今天的许多大学相比,我的大学简陋、残破和狭小得不宜称为大学。但那确确实实是我的大学。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曾经把一段青春留在了那里。我的大学之所以无愧于大学之名,是因为她保有一种开放、自由和平等的精神。我曾经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其中成长,了解世界,认识自己。"
教育改革下的节节失利
当西政毕业生们带着西政人特有的荣耀和情结努力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他的母校却遭逢1990年代后连续的变故。
直到1990年代中期,西政在法学教育中仍保有傲视的姿态和实力。西政1979级学生、毕业留校任教的张绍彦回忆,"1993年到1997年是西政发展最快、步伐最大的5年,也是人气最旺、最有生机的5年。那个时候,学校哪个老师出了著作,发表了有影响的文章,全校师生员工都会议论、称誉。虽然老师们心里也有对学校的很多不满,但能感觉到当时那种向上的气息,感觉到自己是在大学堂里。"
那几年,在中央"把中国政法大学建成我国政法教育中心"的指示下,中国政法大学也在迅速崛起。但在西政学生眼里,中政大不过是"天子脚下一朝得势的暴发户"———它的学术影响力与西政无法比肩。
1997年底"211工程"的失利是西政困境的标志。"211工程"是1995年教育部提出的重大构想———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宏大工程。
司法部当时所属的院校只有一个进入"211"的名额。时任西政校长种明钊说,那两年他只顾得拼命创造条件以符合"211"标准,学校为此扩大招生数量,也建立了一些虚设机构以"充实"学校规模。
西政最终没有进入"211"。"作为一个单科类的学校,有些规模是很难达到的。"种明钊至今无奈地说。失利不仅意味着两年辛劳的白费,更意味着将不能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钱对这个学校太重要了。种明钊说,当时每年2000万元的财政拨款,70%用来发工资,"科研投入、学校建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中国政法大学最终也未能进入"211",这让西政多少有些平衡———这至少说明了西政并没有被超越。
失利后的西政并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变故正等着自己。
1999年末,西政校园开始传出这样的消息:西政将被并入重庆大学!"我感到家园被毁了。"一位远在北京的西政毕业生说出了闻听此消息时的刹那感觉。
"高校合并"是当时中国教育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1997年,高校"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推出,改革的目标是组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提高高校综合实力。那个时期,有人惊呼:"中国高校合并疯了!"
西政将被合并?最为震惊和痛心的是那些曾为西政的建立和复办付出全部感情的老教授,以及那些留在母校任教的1978、1979级学生———"西政没有了?!"
时隔25年,西政又上演了一场"护校运动"。西政最终被保住。他们觉得西政的精神在这场运动中得以传承。
据说,这场护校风波甚至震惊了公安部、司法部和教育部,由三部派大员赴渝解决。
沉浸在护校成功后的亢奋中不到一个月,改革再度袭来,西政遭遇了校史上最大的变故———下放重庆管理,由全国性大学变为地方性大学。"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一位西政的老师至今不解。
当年国务院规定大多数部委不再具备教育管理权,部委所属的一些著名院校与部委脱钩,或者并入教育部所属院校,或者划归地方。此举的目的是改革中央和地方的条块分割体制,避免大量重复建设。
在这次部属院校改革中,中国5所政法院校的命运各不相同:中国政法大学是最大的受益者,成为政法院校中惟一被整体划归教育部管辖的高校。中南政法学院与中南财经大学合并,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学院而存在,由教育部主管。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和西南政法大学被下放地方。
下放前夕,学校领导到北京四处请求"收留"———教育部不要,司法部不要,公安部不要。校长田平安激动地质问相关人员:你们了解西政的历史吗?!
奔波和恳求没有改变西政的命运。从此下发给西政的文件以这样的形式开头: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
报纸上开始看到:"重庆的高校要立足本市,主要为本市培养人才。"重庆市内招生的名额开始增加,这所曾经汇集各地学子的校园到处充满了川音。
那些离开的人
学校开始走人了。开始是零星的,后来成了规模。
1997年下半年,在西政呆了14年的张卫平萌发了下海的念头。1979级的张卫平1986年西政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7年已是博导的他在法学界颇有影响。
张卫平说,当时西政的问题在于已经形成这样的氛围:离开西政就是一种成功。见面老有人这样问:怎么还在学校,你还是有能力的嘛。
2000年前后,中国法学教育的重新布局和法学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法学人才的市场化开始显现。各大学四处挖人组建或者充实自己的法学院。西政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2001年至2002年,西政人才地震。一年多时间,8位青年教授离开学校,4位青年博导调离。这些人都是西南学术的代表人物。
全校师生、西政校友、法学界大为震动!有人惊呼,这何尝不是又一"西南现象"?!"西南现象"20年后再度轮回,不过却是聚与散的分别。
邱兴隆因为带走一批人前往湘潭大学,被一些人视为"伤害母校最深的人",甚至被称作西政的"叛徒"。邱对此表示反感,"人才流动是好事,何必总是说流失呢?这是个观念问题。"
1978级西政学生、法理学教授程燎原的走最让人惊讶。熟悉他的师生说着同样的话:"连程燎原都走了!"被西政老师们私下里视为精神领袖的他,是一个学术扎实、与世无争的学者。
离开西政两年后,远在湖南的程燎原说出了他离开的真正原因,"这是一个伤心的话题,我常常不愿谈起。"
2001年,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看到学校的此种情景,程燎原倡导同仁们商量如何帮助学校渡过危机。
此时重庆有关部门决定安排程燎原出任重庆市某司法部门要职。考虑再三后,程燎原放弃了这个从政的机会,打算继续自己的学术。程的举动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他的故事在校园里被传为佳话。
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选择留下却使得学校领导大为不满。"或许是因为我的不识趣破坏了他们与上层的良好关系,学校感觉到了工作上的被动。"程燎原至今也是猜想,"我感觉到自己即使想安心做学问也变得困难,到后来发现只有离开。"
2001年4月,程燎原离开生活了24年的西政远赴湘潭。
听到程燎原要走的消息,在黑暗的办公室里,王人博呆呆地坐了几个小时。在西政,他和程燎原互为知己,也是最好的学术搭档。他们合作完成的《法治论》在学界引起轰动。
在学校中层干部大会上,王人博流下了眼泪,"程燎原走了,我可能也呆不久了。都走了,我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
2003年,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台上,面对陌生的学生,王人博常常忍不住说起西南,说起他田园牧歌般的生活。他总想倾诉。
他说,我一直把西政看作是我的家。在西南政法,我生活了23年。23年,那可不是人生的一个瞬间。
当所有的家当被装进行囊的时候,当送别的学生泣不成声的时候,当北京的风沙吹打双眼的时候,王人博说,"我时时感到离家的凄凉。"
内外交困中的西政
2002年,有关机构做出中国法学教育排名,西政位列12,前12名除西政和中国政法大学外,全部为综合性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排名第五。
校园因为师长的离去倍显空寂。西政校园网的BBS上弥漫着愁绪和悲愤,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西政的衰落"。探究衰因成为西政学生共同的命题作文,诸如"西政之死揭秘"的分析文章不断抛出。
西政的校友们也忧心地遥望着母校,他们中很多人所执教的学校,其影响力和地位早已超过了母校。
和一些国家重点扶持的全国重点大学动辄几个亿的投入相比,西政每年的财政拨款为5000万元。现任校长龙宗智说,"我理解国家需要几所学校去成为世界一流。但国家也不能忘记还有使公办院校得以维持下去的责任。"
张卫平就坦言,他到清华,看中的是北京地理优势和名校品牌优势。他认为北京的确是做学术最有利的位置,能体现学术研究上的"马太效应","我的感觉是,在京外打十***,也不如在京城发一弹。"
1990年代中期担任西政校长的种明钊早已感觉到:在北京办一件事需要五分的力,在西南就得需要十分。
离开西政的人大抵朝两个方向走:北上和南下。北上是为了学术的提升,南下是为了生活的改善。西政太尴尬,提供不了精神也提供不了物质。闭塞,这个曾经成就西政踏实作风的因素,在今天却带给它最致命的伤。
"学校给不了他们50万,也不能保证他们住上三室一厅。"一位西政的老领导因为留不住人颇感无奈和委屈。西政一位老师至今记得自己为买房到处借钱的穷酸样,"甚至都向远在北京的同学开了口"。
1997年、1998年,时任校长的田平安发现学校居然出现了给本科生排课排不下去的情况。一些老师托人求学校少给自己排课,那时多数老师都在外面兼课挣钱。
西政人才流失最汹涌的时候正是田平安任内。"一些走掉的人事后对我说,离开是因为看到我和其他校领导长期的矛盾斗争。他们很寒心。"卸任一年多的田平安坦率地说。2002年4月,校长田平安和党委书记李国林分别被免去各自职务。重庆市委有关领导在学校的教师大会上表示,"这一届班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团结"。
西政也是田平安的母校,他说他至今最喜欢的学校还是西政。
能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2001年,一场全国竞赛西政拿了冠军,在赛手归校的报告会上,有一句话赢得了满场的掌声:"我们太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我们的实力了。"
曾经对西政的谩骂在西政厚重的历史面前尘埃不起。而现在一场比赛的胜利,一句辛酸的话,体育场内激动的学生......却在昭示着一个让西政学生倍感失落的事实:西政的历史,西政的实力,西政的精神正在被他人所忽略,淡忘。
2002年,诸多老师纷纷离去......我们始终不明所以。惊疑中,种种猜测纷纷浮上来......猜测的声音后来渐小,而怀疑却成了西政学生的一种可贵的精神——怀疑我们的所学是否能和他人一比,怀疑地处偏僻是否真是西政的劣势,怀疑学校制度,怀疑校领导对教育是否口惠而不实!上个学期,换了校长。西政的学生仍在怀疑,而这种怀疑已成了一种思考方式。思考自己的命运,思考如何使西政再度强势。
这是西政BBS上一篇著名的网文。
龙宗智就是在这种怀疑中走上了西政校长的岗位。西政是他的母校。来西南执政前他在四川大学任教,已是一名知名的学者。
龙宗智最终临危受命是因为"还是想做一些事情,看自己能不能承担挑战"。
他深知目前西政的艰难。"由地方来办全国重点大学本身就很矛盾。全国性的大学本应由国家来办,现在交给地方,地方也有压力,作为学校无论是从地位上还是经费投入上都受到影响。"
"地处这个地方,靠什么留人,这是西政的难题。虽然现在教育并没有完全产业化、市场化,但教育人才实际上已经市场化了。"龙宗智认为在这种无序的竞争中,最先受到伤害的就是中西部的院校,"这些学校财力总是有限的。"
有些东西是一个校长可以改变的,有些则无能为力。后者成分似乎更大,特别是对于一个被边缘化的学校。
一头白发的老校长种明钊1953年来到西政读书的时候,正是学校挂牌之日。当了这么多年的校长,他深感在中国当校长的艰难:"到底什么决定着学校的命运?以西政为例,是不是重点大学,是不是进了‘211'的重点大学,是不是全国性大学,所在的城市是普通城市还是直辖市?重庆如果不是直辖市,西政的处境可能更惨。"
当种明钊把自己的困惑说给加拿大学者听时,加拿大人惊呼:"你们中国太复杂了。"
一些西政学生把龙宗智比做普京,西政则是俄罗斯———一个没落的贵族。龙宗智说,我并不那么强硬,我习惯一点一点地改变,"我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能重建西政曾有的对中国法学界、法学教育界的重要影响。"
2002年7月,学校出台政策,最高拿出50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2003年7月,西政被授予全国首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一些曾经离开的老师已经回来了,一些人即将回来。浓雾深锁的歌乐山,黄叶翻飞的校园。西政在慢慢透出复苏的气息。
文章引用自:
( Mon, 4 Apr 2005 22:09:48 +0800 )
Description:
记单词的书和方法这么多,我到底该相信谁呢?
http://www.kaoyan.com 2005-04-01 考研加油站 新航道学校 摘自:北京新航道学校考研英语培训教材《2006考研英语核心词汇笔记》
随着考研的不断升温,英语越来越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而英语复习之难却让人痛苦甚至绝望。英语果真如此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吗?学好英语、获得高分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根据十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征服英语并不难,关键要过词汇关。
对于词汇,不能说考生们不知其重要性,更不能说考生们对它不重视。在考研辅导班,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上学路上,有人拿着词汇书边走边看;上楼梯时,有人抱着词汇书若有所思;课间休息,很多人看着词汇书争分夺秒......我很佩服同学们的学习精神,但我同时不禁在想:大家如此勤奋努力,为什么学习中还有那么多障碍、考试时还有那么多麻烦呢?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发现同学们背单词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他。
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我们一般只记一个单词的一个词义和一种用法,而考研英语作为一种较高程度的水平考试,它要求的是全面了解这个词的词义和用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词多义和一词多用。由于有些同学在思想上还没有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背单词时还停留在一词一义、一词一用的阶段,尽管背了不少单词,做起题来仍然捉襟见肘、处处被动。如1999年翻译题第72题中考到discipline,对于这个单词,许多考生都知道(或者只知道)是"原则",而在题中它实际上另有其义——"学科"。再如1999年第74题和第62题都考了enquiry(或inquiry),大家常把它理解成"询问",但在这两个题目中它表示"探究、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