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全集有多少集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会导致您不能正常的浏览网页。
丫丫网
切换地区
华北东北:
华东地区:
华中华南:
西部地区:
其他地区:
快速回帖 [ 3 回复 / 952 阅读 ]
#1 | 2011-03-11 16:58
版主 楼主 来自: 广东 惠州)
自从央视八套播放由沈好放执导,佟大为、黄圣依主演的电视剧播《下南洋》后,我家的遥控器基本被我家男人控制着,我是用尽了办法都抢不到,只有借着他去洗澡的工夫转换下喜欢看的台,他一过来又立马抢过去了,哼,臭男人,有啥好看的,不理你
不紧不慢甩过来一句话:男人都喜欢看这个电视剧的,我们公司的男人没事扎堆天天讨论剧情,咱也不能太落伍了不,也得潮点,妈呀,居然还会用潮这个词,逗的我呵呵大笑!
刚开始跟他一起看,根本提不起兴趣看这个片片,老爸来那会没办法陪他看过一个叫《南下》的片子,呵呵,今天又来了一个《下南洋》真萌呀!
陪他看了几个晚上,昨晚那个家伙一个劲的推我快点去洗澡,不喜欢看的电视还一个劲的盯着看干什么,呵呵,居然我也看上瘾了,美其名曰:爱他就陪他看《下南洋》吧!
2011年03月11日 17:00, 可爱的小洋洋 作第 2 次编辑
回复帖子
您还没有登录丫丫网,请先
快速导航
方法1:
点击复制本页地址给QQ/MSN/旺旺上的好友
方法2:
点击下面图标,一键分享
版权所有
全国论坛下南洋第1集
共40集
共40集
正在努力为您获取内容,请稍候…
大家都在看
小沈阳移情别恋
夏雨李幼斌蜕变之作
80后视角审视重组家庭
终结琼瑶剧时代
留守女性的命运沉浮
凌潇肃“本色演出”
黄志忠烹调人情冷暖
尹恩惠卷入"甜蜜绯闻"
林心如斗智汉室后宫
穿古装演现代爱情
三国硬汉荧屏斗狠
杨幂穿越斗计宫廷
当代艺女的爱恨悲欢
刘璇变身打女
一个女兵引发的血案
"albumId": "public",
"text": "奇谈全新改版,有奖“尝鲜”! ",
"href": "http://t.qiyi.com/t/3000116?refer=qiyi"
(共有
条讨论) 还可以输入
您还未登录哦,请登录后参与讨论。 如没有帐号,立即注册一个吧:)
您还未开通奇谈哦,请开通后参与讨论:)
正在加载请稍候...
人参与
一键分享
上映:
播放:
导演:
主演:
类型:
百度百科:
第1集剧情简介
演员表
豆瓣影评
下南洋第1集剧情简介:晚清时期,中国政局风雨飘摇,战乱不断,列强欺凌。无数华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涌入“下南洋”的大潮中。革命志士史致中和好友见阳春在回国途遇到***陶厚源,史致中为掩护好友简阳春送走侨批和革命党的经费,故意暴露自己,被抓进大牢。陶厚源诬陷史致中私通乱党,欲将史家满门抄斩。阳春不忍英雄断后,暗中救走致中之子,将其改名为简肇庆。史父在临死前刺死了陶厚源,阳春带长子肇兴远赴南洋,留下肇庆由妻子雅兰照料。 饰演
简肇庆
邝秋菊
陶舒燕
龙三爷
冼致富
您可能还喜欢
导演相关
零绯闻男人生存法则
和平时期的军旅人生
女犯与***的曲折爱情
全明星阵容轻松搞家装
孪生姐妹二十年后重聚
红楼梦巅峰之作难超越
亲情遭遇中西文化差异
深情慈母挽救绝症女儿
状元弃官当戏子
精彩娱乐推荐
网站 copy; 2011 QIYI.COM -
2011-03-03 20:43:46近代移民的生存悲歌:下南洋
《下南洋》评论
《下南洋》第一部分 《下南洋》第二部分 《下南洋》第三部分 我在想如何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概括杨金远的作品,如何完美的权衡小人物与大历史的关系。我们已知的历史总是有太多的遮蔽,这让我们的世界观缺乏真正的见识,而这又让我们的行动缺乏真正的力量。激进的维新分子黄泽如被迫远赴南洋开始在历史浪潮中的沉浮挣扎,前面大半生的惊魂甫定的生活似乎只是等待后面一连串历史的风尘。由公车上书的失败所引发的一次远洋之旅就这样成为了无数侨民的第一次南洋登陆。小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固然不是推波助澜,他们是风浪中的一叶小舟。是真实存在的,是不能被忽视的个体。 一切故事都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历史的进程总是伴随着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正如书中所说:生活总是在不停地折磨着还活着的人。只要你活多久,它就折磨你多久。等到有一天,你也死了,它就不再折磨你了。那就是人生。在阅读中,我会不由生出深深敬意。对历史,更对于一个个在文字中站立起来的人物,他们既有传统的担当,又具有真正的现代精神,二者的融合造就了民族的脊梁。 以往我们的传统史学对大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问题出在人们用某种绝对化的、单一化的宏大叙事模式去研究这些问题,抽去了这个“大历史”的生活基础。这次杨金远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生活基础还给“大历史”,这个生活基础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历史”。用个人生活的“小历史”去诠释“大历史”的意义。所以,他刻意钩沉、打捞的是何种历史碎片其实大可玩味。他打捞的热情决非出于闲逸的情怀,而是要绕过经院式的繁琐而实现的历史见解,直达历史的核心。 杨金远的写作,总是值得我们期待。他显然是个刻骨铭心的中国人,有着一种深刻地对中国问题和命运探究的渴望和抱负。这让他不断返回到现代国家的源流去追问,他成就了一种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结合起来的写作、发言。他显然回到了历史,重新去挖掘和梳理那些现代文明的脉络,但他也不是浸泡在历史之中。他是在历史的现场,现实的历史之中,这让扬金远的写作具有一种非凡地还原和揭示历史进程的品格。恕我直言,他尽力平静叙事的背后有一种历久弥香的“中国乡愁”。 以黄,陈两个家族在南洋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杨金远的新作,《下南洋》,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使南侨那段游离于大众视野之外的悲壮创业史得到全景式的展现。然而单单用创业史却无法概括这部作品,甚至无论以怎样的形容词置于主语之前,都显得十分的苍白与单薄。这不仅是一部记叙南洋华人艰难创业的作品,不仅是描述混乱时代中纯真爱情的故事,也不仅是南洋华侨在民族危难时义无反顾奔赴战场的抗争史。这是一部难以概括的作品,并不只因为这一作品拥有全景式的真实历史场面,矛盾激突的时代背景,细致而丰富的人物形象等等这一切你希望从历史小说中看到的元素;还因为它展示了那些你还没有了解的历史与思考。 不可被遗忘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三次非常有名的人口迁徙,后人将其归结为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相较于为国人所熟悉的闯关东,走西口而言下南洋却鲜有机会进入国人的视野之中。然而相对于前两次人口迁徙,下南洋所带来的影响其实更为深远。特别是在晚清时再次出现的向南洋进行的人口迁徙高潮更是对当今中国奇特的南洋局势带来了最直接的影响。《下南洋》用质朴而大气的语言,通过两个家族南下南洋寻求生存空间的浮沉兴衰如实展现了从清末到建国时期这半个世纪的时代缩影。无论在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南洋,还是在炮火纷飞的抗战战场;无论是在因当朝者的昏庸而背井离乡时,还是在为故土牺牲最珍贵的亲人后;以黄泽如为代表的南洋华人始终坚守着对故土对民族深深的眷念,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一直都珍视的品性——坚韧和善良,始终坚持着作为炎黄后裔的本色。我们这些在南洋之遥的胞泽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对民族,对故乡的遗忘;而我们又怎么能让那些他们不惜生命守卫民族之火不在异乡熄灭的历史在时光的流逝中被逐渐遗忘呢。 不应被忽略的思考 在作品《下南洋》中始终有个意象如同阡陌隐于荒草之下。这就是故土,祖国,中华民族甚至是已经覆灭的朝廷。这个意象始终贯穿于作品之中,然而却比我们的理解更加强烈。《下南洋》中那些去南洋的华人几乎都是被迫离乡的,或者是被朝廷驱逐而逃奔异乡,或者是因生活所迫而转赴南洋。但对于已无法生存的故土,他们却都始终固执地坚持着一种近乎迂腐的忠诚。尽管被朝廷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他们却一直对故乡对代表着故乡的朝廷怀着深深的挂念。在国家需要他们时他们可以不计得失,不计荣辱,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肝脑涂地。这在表面上很近似于“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或者是“宁可朝廷负我,我也不可负朝廷”的思想。然而不同的是在南洋华人心里,朝廷并不是单纯的朝廷,而是民族的指代,表面上对于朝廷的忠诚在骨子里其实是对民族之根无法阻挡的坚持。这些最初被迫远离祖国的华人却始终保持着对于民族最为真诚最为强烈的忠贞。 然而作品并没有止步于此,对于民族,故土,作品有更深刻的思考。区别于高伯“哪怕死也要死在大清国的土地上!”,虽然久居南洋但始终把南洋作为暂留之处,如果不能回到祖国再死去,那么也一定哀求他人将其遗骸带回祖国埋葬;黄佑国,一个在南洋长大的中国人却代表了另一种表达对民族的忠贞与热爱的方式。“他(黄佑国)开口就说,当然回南洋去,我的家在南洋呀!我的老婆孩子还有我的爹都在南洋呀!那里还有我们家的橡胶园呀!那些橡胶树都是我和我爹还有妹妹一起栽的,我爱他们,也爱南洋,等日本鬼子一赶走,我就回南洋去!”。老人想着死也要死到“大清国”的土地上,而年轻人虽然已经回到祖国却决定要回南洋。这样独特的对比不再只是表现出人们在不同时代中思想的不同,犹如人在历经千万磨砺后的领悟,故乡的概念在南洋华人之中终于脱离世俗的物质,向上升华为内心坚守的精神花园。故乡不再是狭隘的一间房屋,不再是具体的一片土地。即使是遥远的异乡,人们也可以称其为家,因为故乡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总结。而当用以自慰的“新福建垦场”终于在黄佑国那代人心中名副其实起来时,故乡在读者心中突然变得唾手可得却又琢磨不定起来。 《下南洋》对读者的一项重大考验在于作品将太多的内容压缩进了黄,陈两家区区不足百年的创业史中。阅读此书如同直面呼啸而来的海潮,又如同背负重物行走于雪山之颠;民族的苦难,创业的艰辛又或者爱情的美好,生死别离的幽怨,单单是任意的一点都足以成就一部作品,而作者却全然没有一丝吝惜读者的意思,把这许多思考与情愫的重担汇集起来一并扔给了读者,让读者如同在无边际的海面上漂浮着的一叶茫然无措的扁舟,迷失于航路之外。 据说起源于黄土文明的中华文化对于海洋始终怀着潜藏的畏惧。而《下南洋》所带来的如同漂泊于大海中无所依靠的阅读经历或许并非那么的让人愉悦,但若不亲历大海的狂怒与反复无常又怎能感受到风暴后蔚蓝大海的美丽。 路人乙 灾年饥荒,出洋讨生活;传言彼岸黄金遍地,越洋淘金碰运气;要不就是政治失势,海外避难。都说故土难离,但有几人能经得住老天爷的威逼利诱,甭管老的小的,谁都逃不脱,避不掉,书中的人物遭逢的即是这种命运。或许因为承载着弘扬主旋律的使命,因而主角的经历都较为典型;不过几位年长配角的身世遭际倒也值得谈一谈。 黄敬芳,书中主角黄泽如的老父亲,清末旧派人物,福建福清的土乡绅,受儒教忠君思想影响,有严重的“君为臣纲”情结。中日甲午海战,黄家长子为国捐躯,朝廷的赏赐与世袭云骑尉的荣誉曾令黄敬芳无比感念朝廷的厚爱,想当然地以为黄家就是古书上说的忠孝仁义的代表了。所以,当小儿子黄泽如因参加维新成了清廷追捕的要犯,黄家受株连被抄家时,黄敬芳直觉得对不住朝廷的恩遇。然而,作为一家之长,黄敬芳权衡再三,本该大义灭亲将犬子绳之以法,却还是把儿子逼出了大清国,去了陌生的南洋替黄家保下一根独苗,毕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父子俩此后在无相见之日,但老爷子的目的是达到了。由此,也引出了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的南洋故事。 高伯,黄泽如的老丈人,黄敬芳的亲家公。因灾年抗捐糊里糊涂成了造反头,只好逃到南洋来。好心的高伯伯收容了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两人日久生情,但高伯伯却未有要在南洋安家的意思。要知道高伯原是个本分的农人,一想到抗捐的事,他就认为那是自己一时头脑发热,“欺侮了一个不该欺侮的老实人”,成天只想着有朝一日能回大清国去。南洋对他来说,不过是暂时的落脚点。与女人的萍水相逢,也只能说是露水姻缘,不能长久。直到女人伤心离去而至沦落风尘,奄奄一息地死在他怀里,高伯才明白自己错过了什么。人常常对正在经历的毫无所感,往往对未来憧憬无限,等到经历过后又追悔莫及。女人死后,高伯也郁郁而终,回乡的梦也做到了头。 张家栋,日后叱咤南洋的张三年,来南洋的目的很单纯:不蒸馒头争口气。当年这穷小子爱上了富家女,富商自然不可能把自己的宝贝千金嫁给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于是富商的奚落成了张家栋南洋淘金的动力。年轻气盛的他当初也放过狠话:三年之内找不到金矿就跳江喂鱼。名字也由此改成了张三年。最后金子没找到,江也没跳成。毕竟惜命的主儿,此路不通就换条路走走吧。树挪死人挪活,找金子不成,张三年做生意倒是一等一的高手。几年工夫,“张三年”在南洋华人世界也算叫得响的名字,不仅帮黄泽如跟沙捞越的上层拉上了关系,打通关节,搞定开办垦场的相关事宜,还自掏腰包帮垦场解决了燃眉之急,稳定了垦场人心。从最初负气出走的愣头青,到几年后变身为沙捞越的“甲必丹”(侨长),张三年的南洋之行算是收获巨大。 但常言道,一个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风险也越大。这样一个举手投足都有意义的人物,注定在新加坡沦陷后为日军所忌惮,要么“哟西哟西”地当汉奸,要么“斯拉斯拉”地成烈士。张三年的结局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唯一的安慰就是和自己心爱的女人葬在一起。 陈忠祖,被张三年忽悠着一块下南洋的剃头匠,思想境界绝对的平民化:下南洋就是为了发大财。反正光棍一条,来去无牵挂。读者对他的了解,只能通过文中人物的转述,或是他托人捎给侄子的那封承载他多年希望的、饱含热切期待的信。虽然露面的频率充其量就是个“路人甲”,但却着实改变了另一个家庭的命运。从某种通俗意义上看,这种影响力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害人不浅! 末瓣辛香 下南洋和闯关东、走西口摆在一起,就知道故事里面少不了移民潮的大背景,震撼人心的生存挑战,催人泪下的故土情深。主角黄泽如从参加维新而被迫逃亡海外,到在异国开发垦场,种植橡胶园,支援国内抗战,迎接新中国成立,也算是见到了青年时代政治理想的实现。农民出身的陈可镜,虽然因二叔“善意的谎言”而倾家荡产,但在南洋凭着农人的勤劳智慧,不仅固守了本业,还开拓了另一番事业。老一辈华人张三年的命运,也是从赌气出走淘金的愣小伙,一变而为南洋华侨中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在这些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着艰辛的生活往事,同时也少不了给予关爱、无私奉献的多情女性的身影。 高兰香,逃犯之女,亦是逃犯黄泽如之妻,美丽贤良,即令初至南洋的遭际噩梦连连,她也从未埋怨过谁。男人是天,再苦再恶的环境,只要男人在,就能为她撑起半边天。为补贴家用,兰香去一户英国官员家庭当女佣。尽管丈夫曾提醒过她,但温良的女人总不自觉地以最真诚的善意去感知这个世界。很快,外表温文尔雅的男主人伯特原形毕露,悍妻珍妮为捍卫自己的利益及时出现,兰香得以从虎口逃脱,但一家人也因此被驱逐。经历此事,兰香深感内疚,后悔自己未听丈夫的忠告,还害得家人跟着受苦。可权力者并未因此善罢甘休,伯特利用兰香丈夫的入狱安危作筹码,威逼利诱,终如愿得逞。 兰香用贞操换回了丈夫,却认定自己已失去为人妻母,甚至为人的资格。她无法言说的耻辱,都化作无尽的愁丝,缠束着不再轻灵的身心,一层一层,把自己裹成不祥的黑茧,不再希求灵魂的出口。直到了却世间所有的牵挂,将自己这口黑棺抛入拉让江中,随奔腾的江水,融入逝去的生命之流。 兰香走了,留给丈夫一世的困惑与自责。男人的迟钝让人不忍,但或许越是这样的男人,越有人疼爱。当另一个女人炙热的目光时刻提醒黄泽如这份爱的真实存在时,他沉默了。这份爱令他感激,却无法对香香释怀。直到女人为他挡下那颗致命的子弹,他才明白,自己极力想去爱护和守住一个女人的感情,却也伤害了另一个女人的心。他这辈子,同时欠了两个女人的债。 当年,要不是桃子的富豪爹对张家栋的一番羞辱,恐怕张家栋还是张家栋,南洋也没了“张三年”这号人物。发达后的张三年只想有朝一日衣锦还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当年的耻辱统统扔在老家伙的脸上;谁知多情的桃子事后竟孤身一人来到南洋,寻找当年的有情人。怎奈命运弄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例子毕竟还是少数。吉隆坡的街头多了一个失心的疯女人,街头巷尾流传着一段寻人未果的悲情故事。得知事情真相的张三年,深感自己心胸狭隘,竟不如一个女人!在心爱的女人死后,三年幡然悔悟,全身心地投身到抗战事业中。 山子的死,曾一度让做母亲的李清华失去理智;当所有的家当被海贼抢走,丈夫也被贼船掠走杳无音信时,李清华哭干了所有的眼泪。生活总得继续下去。该忘的总得忘掉,一个人不能带着那么多的包袱活在这个世上。“女人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她们的死心眼和有望无望的等待”。于是,丈夫找来了;于是,又一个山子出生了;于是,异国种植的庄稼丰收了。于是,沙捞越的广袤土地上又多了一脉华人家庭的繁衍。 在这部以男人为主打的小说里,女性的塑造大多具备国人价值观中“贤妻”的特质:美丽勤劳,贤惠隐忍。她们坚贞的品行,在亲人们的生命记忆里,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鱼肉派 在中国人的字典里,“下南洋”曾经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词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与“闯关东”、“走西口”一样,既带着深深的无奈,又饱含浓浓的乡情。乘着近段时间央视热播移民剧的东风,《集结号》原作者率先推出了《下南洋》的小说版。 中日甲午海战,福州福清的黄家长子为国捐躯,换来了黄家世袭云骑尉的无上荣耀;怎料小儿子黄泽如却因参与维新成了官兵追捕的要犯,老当家黄敬芳权衡再三,决计让儿子远走南洋,为黄家留下血脉。上路之际,黄泽如带上了青梅竹马的逃犯之女高兰香。两个憧憬未来的年轻人,在船上遇到了去南洋接管产业的陈可镜一家。 陈可镜一家人的南洋之行,缘于二叔陈忠祖在南洋发现金矿的爆炸性消息。陈可镜的南洋梦,就在二叔的指引下做开了。在海上漂了七天七夜,又遇恶劣天气,靠岸遥遥无期;在儿子僵硬的小小尸首被面无表情的水手抛进无边的海水时;在被海盗劫持,又被糊里糊涂卖入矿区当“猪仔”时,陈可镜都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只要人不死,不怕没财发。何况二叔发现的金矿还等着他去继承呢。 和所有被各种发财名目勾引,而到陌生世界闯荡的人一样,陈可镜对前途信心满满,何况是亲人指路。当他带着妻子千辛万苦找到二叔的住地——沙捞越的首府古晋时,迎接他的是个叫阿茫的当地人。阿茫,当地伊班族,亲华派,跟着陈可镜的二叔学会了汉语,眼见着许多华人来这座小岛上寻寻觅觅,或为财死,或另谋出路。陈可镜的二叔属于前者。直到看到二叔的坟堆,陈可镜的脑子才开始有点清醒。 那么,所谓的巫鲁山金矿,也是假的了?阿茫肯定地答复他:山是有,但上山找矿的人一批又一批,还不曾见到有谁捧着金子下来。对金矿的执迷让陈可镜夜不成眠,他不知道眼下除了这件事,还有哪条路能让他们从万劫不复的境遇中脱身而出。直到有一天,农人的直觉让他发现了另一种宝藏——土地。 二十世纪初的南洋正处于英国等国的殖民统治下。为吸引大量华工来这片蛮荒之地垦殖,南洋诸国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沙捞越的国王就曾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当来沙捞越投奔陈可镜的黄泽如,看到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时,他已在设想粮食满仓、蔬果满地、人口满屋的情景了。组建垦场,让更多人的有田耕,有饭吃,有房住,是身怀救国宏愿的黄泽如最为真切的想法。相比之下,陈可镜的自给自足略显小家子气,但正是他这样千千万万勤恳知足的华人,才成就了异国的“新福建”垦场。尽管事业开头困难重重,但凭借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坚忍性格与互助精神,一群背井离乡的华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海外垦殖出了另一片世外桃源。 沙捞越的统治者做梦也不可能想到,那片长满各种野草灌木,只有那些野兽出没,荒凉得不能够再荒凉的地方,短短几年时间,竟会被一群来自中国的农民治理得像是人间天堂。而创办垦场的人,就是为了给穷苦的同胞谋一条生路,建一块海外乐土。天下没有真正免费的午餐,沙捞越的统治者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吸引华人,自然有着他们的利益考虑。贩卖鸦片,开设赌场,是黄泽如最为深恶痛绝的,但却是殖民者增加税收的捷径。为不使矛盾激化,黄泽如最终选择了离开。继任者陈可镜,以虎门硝烟的形式向殖民者表明了立场,捍卫了垦民们的利益与尊严。 卫东山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据说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但全国人民熟悉的是闯关东和走西口,对规模最为壮观,生存环境最为恶劣,也是对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影响最大的“下南洋”,则较为陌生。 南洋的地理概念从明朝时就有了,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极端黑暗的时候,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的居民不堪忍受国内的生活重负,铤而走险出海“下南洋”谋生,最终在当地定居下来。据权威资料统计,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大约有一千五百万中国人到东南亚国家寻找出路。《下南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从清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半世纪的时间跨度,变幻莫测的时代洗礼,真实再现了老一辈南洋华侨艰苦创业的历程。 到南洋谋生,看似风光打洋工,实则异常艰辛。对流入地而言,华工一直是南洋开发的生力军。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雕刻师、锁匠、泥瓦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因中国当时是一弱国,华商即便经济地位首屈一指,也难免受到排挤欺凌。他们从无数切身的遭遇中深深感到,中国的政治非革新不可,热烈希望振兴中华。他们把资金投向近代工商业,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如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都是由侨商创设的。 民族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也使得华侨在投资国家建设的同时,时刻关注祖国的命运安危。八年抗日战争中,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应该说还有一个“海外战场”,这一战场是由世界各地华侨开辟的。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是南洋著名的侨领,抗战期间***了大批资金、药品支援抗日前线,还把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阶级、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方言、甚至不同政治形态的海外华侨团结在一起,共同抗日。当时全世界华侨约为一千多万,陈嘉庚召集起来的就有七八百万之多,正所谓一呼百应。当时,海外华商遭受日本帝国主义及所在地宗主国双重压迫,自身就有着抗击日帝的迫切要求。另外,广大华侨的民族归属感,爱国心,以及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为抗战团结了更为广大的力量。 如今,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世界。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正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他们中有郭鹤年这样影响东南亚经济走向的商界豪贾,也有陈永栽这样征战沙场多年的老企业家,更有林爱莲这样年轻富创造力的新晋后辈。现在,背靠日益崛起的中国,新一代华人正在续写新南洋故事。 黄敬芳这一生最引为自豪的事是他生了黄泽国这样一个儿子。 黄泽国是他的大儿子。在黄敬芳眼里,那是一个非常老实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黄敬芳几乎就没有骂过他一回。后来,黄泽国考取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当上一名北洋水军,黄敬芳就更加看重他了,觉得大儿子给黄氏家门贴了一张金字招牌,整个家族的门庭都跟着光芒万丈了。一八八七年,黄泽国随民族英雄邓世昌赴英国接收“致远”舰回国;一###四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奋勇作战,后因日舰围攻,全舰燃起大火,邓世昌驾舰快速冲向敌舰,以求共亡,不幸被敌鱼雷击中,全舰包括邓世昌在内二百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其中就有黄敬芳的大儿子黄泽国。黄敬芳晚年失子,痛不欲生。但这个大儿子,却也让黄敬芳挣足了门面。黄泽国殉国后,清廷政府很快追封黄泽国为参将(正三品)衔,赠“武威将军”,钦赐恤银五百两,祭葬银二百两,钦赐良田二十亩,荫一子,世袭云骑尉。那是何等的荣耀!黄敬芳虽然失去了儿子,却也领略到他这一生最为风光的时刻,邻里乡亲,衙门市井,整个福州府福清谁不敬他黄敬芳几分,看人家都养出什么儿子来了?真叫人羡慕! 然而,大荣过后却是大耻。黄敬芳连做梦都不会想到,才刚刚得到朝廷的褒赏,紧接着,黄家却因为黄泽如的事被朝廷抄了家。 黄敬芳这辈子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黄泽如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是最小的一个。孩子生多了,自然顾不过来。对这个儿子,黄敬芳几乎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所有的感觉就是这个儿子与其他几个儿子比起来,好像特别会读书,又好像特别胆小怕事,连平时说话的声音都小小的,不敢大声。黄敬芳似乎不太把心思放在他的身上,至少觉得这样的孩子不会给自己招惹什么麻烦。但事实上黄敬芳小看了这个最小的儿子,他一点也不知道,在他看来那么胆小怕事的新科举人黄泽如,会在他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已经给黄家闯下了大祸。 还是因为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的中国紧接着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天天忙于割地、赔款、开放门户,干尽了丧权辱国的事。就是在这种时候,以康有为为首的在京应试的十八省举人一千余名,联名上书皇帝,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读书人黄泽如集国恨家仇于一身,他作为福建的应试举人,也参加了这一行动,并接受了维新思想。一###八年六月,年轻的光绪皇帝经不起维新派的怂恿,“诏定国是”,宣布变法。黄泽如更是错误地判断形势,紧紧追随康有为等于鞍前马后,认为只有推行新政,中国才有希望,并与福建数百举人联名上书陈政。却谁知,时仅百日,这场热热闹闹的变法就被光绪身后的那个女人慈禧给镇压了下去。康有为、梁启超赶紧亡命国外,光绪帝被软禁起来,“戊戌六君子”血溅菜市口。随之,变法新政期间上书的人全部被究办,杀的杀,逃的逃,抄家的抄家,新政顷刻烟消云散。参与变法的黄泽如也成了朝廷捉拿的对象,被追得无处藏身。 事实上,对儿子黄泽如所做的一切,黄敬芳一无所知。当朝廷派官兵抄家时,他还没弄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他甚至跟那些官兵大声理论起来,斥责那些官兵休得无理,哪个家都可以抄,怎么好抄一个被朝廷追封过的功绩赫赫的家门呢!那些官兵自然不可能去买黄敬芳的账,他们除去抄家外,还要抓人,他们说黄泽如是朝廷要抓的犯人,无论如何要黄敬芳交出黄泽如。黄敬芳这才知道那个他一直不放在眼里的举人儿子冒犯了朝廷,已经给家门带来了灭顶之灾。心里不由得大骂黄泽如混蛋,感叹都是同一个父母生的孩子,为什么就不会像大儿子黄泽国那样,给他争一口气,给黄氏家门争光呢? 福清在清朝时隶属于福州府,正当福州府衙的官兵和黄敬芳到处在找寻黄泽如的时候,几天后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晚,黄泽如却已经偷偷回到了福清,突然出现在黄敬芳的面前,这委实让黄敬芳吓了一跳。那时黄泽如几乎成了一个雨人,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干的地方,雨水从黄泽如身上滴沥搭拉往下淌着,很快就把他站的地方淌出一个水坑来。此时的黄敬芳根本不去管儿子是死是活,也一点不想听儿子解释什么,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把儿子狠狠地臭骂了一顿。他说你为什么要去得罪朝廷?朝廷对我们黄家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天高地厚,我们子孙万代感激都来不及,你这个没有良心的人却为什么要去跟朝廷作对,跟国家作对,做出对不起朝廷,对不起国家的事? 黄泽如看父亲怒气冲冲,只好解释说,爹,你听我说,我们不是跟朝廷作对,我们也没有做对不起朝廷对不起国家的事,我们只是呼吁朝廷别相信那些洋人,不能对那些洋人太迁就软弱,让那些洋人有机可乘,欺侮我们大清国,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 黄敬芳听着,破口大骂起来:人家皇帝都能当,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都管得过来,要怎么处置那些洋人还用得着你去教吗?你别再为自己狡辩了! 但是,骂也只能出出气,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儿子已经成了官兵的捉拿犯人,黄敬芳知道眼前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儿子逃过这一劫,否则,要是让官兵抓了去,儿子就只有等死了! 这天晚上,黄敬芳开了两条路让儿子作选择,第一条路,向清政府自首,以求得朝廷的宽恕,以免一死;第二条路,下南洋,自此诀别家乡,到海外过逃亡的生活,永远别再回来了! 黄敬芳的口气不容置疑。他知道,虽然给儿子指出了两条路,但儿子是万万不能走第一条路的,那是一条死路,不归路。倘若真的向朝廷自首,则意味着他将永远地失去这个儿子。而儿子不但会白白丢了性命,还将给家门带来毁灭性的损害,那是黄敬芳最不能忍受的,他是一个相当看重名声的人。大儿子黄泽国刚刚让黄氏门庭光彩夺目,他不可能又让这个儿子给毁了。儿子唯一的选择只能去南洋了。这种选择相当合情合理,因为当时福建和中国南方各省沿海一带,到处都有办理类似出国劳务的“猪仔馆”,有数不清的福建人和中国南方沿海的人以为南洋遍地是黄金,只要肯弯一下腰,就可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富翁似的,于是通过“猪仔馆”跨上去南洋的轮船,到南洋淘金去了。黄敬芳的女人,也就是黄泽如的母亲李氏也觉得儿子唯有这条路好走了。当然,她的心情和黄敬芳一样,他们并不是让儿子去南洋淘金去的,他们只是不想眼睁睁看着儿子因为留下来而丢了一条性命。哪个孩子都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从这一点意义上说,女人都要比男人感性,比男人的心肠要软,她们更加看重的是儿子的性命,那些虚无缥缈的名声与儿子的性命相比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 当然,最后的选择只能由儿子自己决定。 黄敬芳问儿子到底要选择走哪一条路,其实,没等黄泽如开口说话,黄敬芳已经替儿子作出了决定,黄敬芳说,去南洋吧,你给我走得远远的,我永远不想见到你了! 黄泽如不可能想到他的处境会变得如此的糟糕。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法的主要意义在于抵御外强的侵逼,他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要说错,那就是错在稚弱的革新派不该和势力强大的保守派进行较量,正当革新派不辞辛劳,锐意改革的时候,保守派却在磨刀霍霍,准备废掉光绪皇帝,彻底摧垮变法运动。一场戊戌变法运动,前后不过百天,就这样失败了。通过这场变法运动,却也让黄泽如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个道理就是百姓们天天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叫“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大多是一批缺乏###经验的书生,他们虽然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具有政治热情和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一场变法运动,让黄泽如伤透了心。他觉得自己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到头来反弄得连个立足的地方都没有,有家难回,有国不能留。这个雨夜对黄泽如来说显得特别的漫长。冷雨叩窗,发出有如马蹄敲地的声响,好像朝廷官兵正千军万马追杀而来。或许,正像父亲所说的,摆在他面前的路也只有去南洋了,他已经别无选择。而且是,这一走,他将有可能客死他乡,将永远不能再回到故土来了!一想起这些,黄泽如忽然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人抛弃了的孩子,一股悲凉和失落顿时涌上心头。 尽管他表示同意去南洋,但同时,他却向自己的父母说了埋藏在心底里多年的一个秘密。他在向父母说出这个秘密时显得有些羞涩,好像要说出的是一个不可告人的勾当。从黄泽如吞吞吐吐的话语中,父母双亲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爱上了一个叫高兰香的姑娘,他说他必须带她一起走。黄敬芳问儿子高兰香是谁,黄泽如说,她就是咱们村高家高伯的香香。母亲李氏先叫了起来,说,你说的是香香姑娘呀!你爱上香香姑娘了?黄泽如说,是的,娘。这回轮到黄敬芳吃惊了,他逼问儿子说,你必须给我说清楚,你是说你爱上高伯家的那个丫头了?黄泽如还是那句话,他说,是的,爹! 如果说黄泽如参加维新让黄敬芳大感意外的话,那么,现在儿子说他已经爱上了高伯家的香香丫头,听了同样让他目瞪口呆。要知道,那高伯是什么人?福州府方圆百里,有谁不知道他高伯是官兵通缉的重犯! 有史记载:光绪一十八年,福建到处闹旱灾,烈日炎炎,赤地千里,福州府福清尤其重。时年天大旱,水泉涸,早稻不能下种;继而秋旱,有三分之二晚稻枯死,民把稻秆拔起当柴烧。岁饥,民多流殍。 可就是在那样的年景,朝廷仍然横征暴敛,不把百姓的死活当一回事。事实上在那件事发生之前,高伯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民而已,整个福清大地,没有几个人认得他。但就是这个普普通通的草民高伯,有一天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件事说简单其实也非常简单,也不知道高伯哪里来的能量,他在私下里联合了几百家农户起事,他们坚决拒绝乡官的征粮收税,将那些乡官从家门口统统赶走,还把已经被抢走的粮食统统给抢了回来。那支队伍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后来的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几千人。队伍越来越大,势不可挡。起事成功后,那些饿得发昏的农民简直把高伯当做他们尊奉的神明,把他高高地抬起来,在村街田野边行边歌。 其实,那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挑战。天真的高伯连拿鸡蛋碰石头那个最简单的道理也没有搞明白,结果引来了一场残酷的镇压,所有参加抗征的乡亲每人被打了二十大板后,才被允许放回家,抗征发起人高伯则差点被官兵打死,投进了大牢。那些善良的乡亲自然不能眼巴巴看着高伯死在牢里,他们积极开展营救,在一个风高天黑的夜里,对生早已绝望的高伯终于被乡亲们救了出来,并送到了停在海边的一条木船上。 事后,在回想当时的情形时,谁对那条木船和船工似乎都没有更多更深刻的记忆,就好像那是一场梦境。全部的记忆就是乡亲们把口袋里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了那个船工,说那些都是百姓的命钱,他们叫船工赶紧带高伯走。船工说,去哪里?乡亲们一时被问住了。从内心来说,他们确实也说不出来到底要让船工带高伯去哪里好,他们只希望高伯能够逃得远远的,逃到朝廷抓不到他的地方去。那样他们就放心了!乡亲们于是说,越远的地方越好!船工说,什么叫越远的地方越好?远又是指哪里?天边?海角?中国?外国?乡亲们说,你别管中国还是外国,也甭管天边还是海角,反正越远越好,越快越好! 听话听音,船工不是傻瓜,他不可能看不出来他们交给他的这个高伯是一个什么人。但既得人钱财,就得***,那是做人最起码的道理,船工拍着胸脯当即向乡亲们表态,他知道该把高伯送到什么地方去,请他们放心。到了这种时候,乡亲们不放心也得放心了,不然他们要怎么办? 但不管怎么说,自此后高伯就像是一团蒸气,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从福州这块土地上消失了。谁也不知道高伯究竟去了哪里,有人说他已经死了,有人说他去南洋了,反正各种的说法都有。官兵虽然下了通缉,满世界要抓他,抓了几年,却连个影子也没抓着。高伯走时留下了妻子和一个女儿,那女儿就是高兰香。 黄敬芳并不想去弄明白儿子是怎样爱上高兰香的,爱那种东西又是实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有谁能够解释得清楚?他心里只是在想天下的女人多的是,哪个女人不可以爱,为什么偏偏要去爱上一个朝廷钦犯的女儿? 说服儿子改变选择是徒劳的。在这件事上,做父母的只好作了妥协和让步。其实说白了高家和黄家只是邻居,数墙之隔而已。兰香姑娘是他们看着长大的,他们觉得有这样一个女孩子陪着儿子过一辈子,也该放心了,却又止不住心生遗憾,那遗憾主要是来自香香的父亲高伯。虽说几年前的那场抗征风波高伯并没有做错了什么,他的整个思想动机就是替百姓说话,但造成的后果却是极其严重的,因为他已经公开和朝廷作对,得罪了朝廷。那朝廷是你一介草民能够得罪的吗? 黄敬芳想不到现在自己的儿子几乎犯了和高伯一样的错误,一样成了朝廷要抓捕的对象,这样一来,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事却因为一种特殊的关系相互抵消了。黄敬芳不禁苦笑着对李氏说,我们现在哪还有什么资格去嫌弃人家?要走就让他们一起走好了。永远别回来了!说罢,让李氏赶紧去为孩子准备行李。李氏听着,落下泪水来。她知道,孩子这一走,恐怕就永远也见不着他了。她把自己的心事诉说给男人,黄敬芳听了也满目凄迷,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但他强装嘴硬说,那要怨谁?都是他自己找的! 儿子黄泽如的心情却一点也没有像他的父母那样沉重。尽管故土难离,但在儿子看来,只要有高兰香相伴,就是走到天涯海角也不会觉得寂寞。他和高兰香之间其实也不存在什么秘密、私约,两个人从小在一起长大,彼此心里都装着对方是相当正常的,根本用不着相互表白,更用不着山盟海誓,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足以让对方为自己坚守一辈子。黄泽如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因此当他在雨中敲开高家的门,向高兰香她娘提出要带高兰香去南洋时,在一边的高兰香除了表现出少女那种特有的羞赧外,她相当的平静,一点也不觉得惊奇,倒好像是黄泽如多年前向她允诺的一件事现在终于得以兑现了一样。 这个夜晚对高黄两家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两家人几乎谁也找不到任何借口和理由来阻止这两个年轻人的美好将来,就好像那是命中注定的,所有一切只能照章办事。快到天亮的时候,两家人除了黄敬芳忙着找人替两个孩子办理去南洋的一些事务外,也不知道大家在忙来忙去到底在忙些什么。无非是没完没了的不放心,没完没了的叮嘱。高兰香的母亲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个事实的,她满含着热泪对黄泽如说,泽如你听好了,我把兰香交给你了,现在你要当着你爹你娘的面保证,你会对她好。高兰香却觉得娘的话有些多余,她太了解黄敬如了,否则她也不可能爱上他。没等到黄泽如表态,她赶紧对娘说,娘,你就放心好了,你的女儿是不会让人家欺侮的。泽如他不是那种人。娘说,还没嫁过去,就已经向着他替他说话了?反正都是你自己愿意的,到时受苦受难你也怨不得你娘。又转脸对黄泽如说,既然兰香那样说,我也没有什么话要说了,人这一辈子,过好过歹都是自己的命,今天你们就当着两家大人行个礼,拜个堂,完了后我家兰香就是你的人了。 两个孩子给大人们行过大礼后,天也快亮了。到处都听得见鸡叫狗吠的声音。 孩子们要上路了。 黄泽如总觉得父亲对他误会太深了,总觉得肚子里有话想在走之前跟父亲解释清楚,否则,以后就很难有机会了。临出门时,他对黄敬芳说,爹,你的儿子真的没有做什么对不起朝廷的事。你的儿子也是为了大清国好,想改变眼前的状况。现如今,凡志士仁人,谁不为大清的腐朽和无能焦急,你儿子不过是替百姓说了一些他们想说而没有说的话而已,并没有做错什么事。 黄敬芳虽然心里也想着儿子不可能做出那种大逆不道的事,嘴上却说,走了就走了,还要说那么多的废话干什么? 黄泽如便不好再说什么了,心想,总有一天,父亲一定会理解他的。朝廷也会理解他的。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行为不会有错。 高兰香的娘除了给女儿一些盘缠外,还给了女儿一小袋子的灶土,让女儿带在身边。那是家乡的一种风俗习惯,凡家里有人要出远门,做父母的都要让儿女们带着,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儿女们到了要去的地方后,在以后他们要天天生活的水缸里或沟渠里撒上一把灶土,以防水土不服,叫服水土;另一层意思则要明白多了,人行千里,身边却仍然带着故乡的泥土,叫离家不离土,它随时随地提醒着你,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故乡的人。 此情此景,伤离痛别,高兰香早已泣不成声了,她说,娘,女儿走了,今后你自己一个人,你可要自己照顾好自己。 娘说,你自己顾好自己,别让娘操心就行了。 又说,香香你可听好了,不管你去了哪里,千万别像你爹一样,一走就把家都给忘了,把娘给忘了,连回来都不想回来了。 高兰香流下泪来,她说,娘,兰香不会。兰香会天天想娘的! 娘又说,这些年你爹连个音讯都没有,也不知道他是死是活,也有人说他去南洋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到了南洋就去找他,难说他真的就去南洋了。要是你们能够在一起,娘也就放心了。 高兰香说,我知道了,娘!…… 兰香娘心里确实是那样子想的。自从兰香爹被乡亲们救了送到那条船上后,她天天就在心里想,兰香爹能去哪儿呢?死了吗?不会的,凭直觉,她知道兰香爹一定还活着。那么,会不会像大家在传说的那样,真的到南洋去了?否则的话为什么都几年了还不见他回来?但从那以后,兰香娘对南洋这个名字就特别敏感起来,只要谁一提起南洋,她就会竖起耳朵去听,就好像正在说一件跟她有关的事。后来,一首叫“下南洋”的歌谣在七乡八村到处传唱,她竟然也学着唱了,每当一个人寂寞时都要哼上几声。哼着哼着,泪水就下来了。那首歌谣是这样唱的: 阿哥出门去南洋, 漂洋过海到外乡, 哥哥身体要保重, 有了身体好还乡, 人争口气佛争香, …… 阿哥出门去南洋, 一路行程路头长, 阿哥到了南洋后, 书信赶紧寄回家, 免得妹妹挂心肠, …… 兰香娘觉得每次哼这首歌谣时心里都酸酸的,哼着哼着,泪水就要拼命流下来了,她于是不敢再哼下去。心里想着,这都是谁呀,写了这样一首歌,好折腾人的。 黄泽如在当着两家大人的面行大礼的那一刻,就仿佛觉得自己的肩上一下子被压上了几百斤重的担子,沉甸甸的。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整天在街上写标语,喊口号,动不动就参加游行###的小青年了,那些激情澎湃都将成为过去,接下去,他已经属于高兰香,属于这个崭新的家庭,他已经是一个有了妻室的男人和丈夫了。他必须承担起一个男人和丈夫应当承担的责任。那时福建还没通上汽车,连一条公路都没有,而要去南洋的船只有厦门才有,每半个月开一个班次。从福清到厦门,如果走路,要走两天两夜。离开家里后,黄泽如便带着高兰香一路不停地往南走。 路上,高兰香问黄泽如说,大家天天说南洋,南洋到底在哪里? 黄泽如说,在南边。 高兰香说,南边是哪里啊? 黄泽如说,南边在天边,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你怕不怕? 高兰香说,有你我就不怕! 但一想起就要漂洋过海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心里终归有些伤感,又说,我们这一走,要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黄泽如没有回答。他转身看着刚刚走过的那条土路,灰灰黄黄的,就像一条肠子弯弯曲曲向远方伸展而去。黄泽如心想,那个生他养他的故乡正在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也许,他这一走,得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能回来;也许,这辈子就永远回不来了。黄泽如突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样的热爱自己的国家,他的内心也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样的脆弱,脆弱到简直想大哭一场。此刻,故乡在他的心里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一尊至高无上的神,需要他用整个身心去顶礼膜拜。他禁不住拉着高兰香一起面对故乡的方向齐刷刷跪了下来,双双叩了一个响头,他在心里呼喊着:大清国,我还要回来的! 他们又继续开始赶路了。 正是秋天的季节,路边的野草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丰沛和润湿,变得干巴巴的,没有一点鲜活。树上的叶子也开始黄了,风一吹,叶子像一片片铜钱似的从树上飘落下来,铺得满地都是。但太阳依然毒辣地照着这两个年轻人,他们只管往南边走着,连他们自己也没有弄清楚到底已经走了多少路,翻越过多少座山梁。到厦门的时候,两个年轻人几乎都累垮了。那时,天已经黑了,他们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灯下,黄泽如看着高兰香被鞋磨出了血泡的脚,心里有说不出的疼痛和难过,他把高兰香揽在了怀里。那是他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一个女性,接触高兰香,不免有些生分和慌乱。黄泽如说,都是我害了你,你后悔不?高兰香摇着头说,不后悔!那一刻,高兰香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了,什么苦呀累呀,与眼前黄泽如对自己的爱一比,那又算得了什么?她在他的怀里默默地接受着他的抚摸,气也变得越来越急促起来,身子在微微颤抖着。她突然按住了黄泽如正在她身上抚摸的那只手,两眼直视着黄泽如说,你等等,你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黄泽如说,你说吧。高兰香刚要开口,想了想又不说了。其实,她本来想问黄泽如,他凭什么那么自信她就会跟着他走?但在话要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又突然改变了主意,觉得那个***其实就在自己心里装着,何必要再作证实?结果那句话就成了另一个意思。她说,泽如哥,我娘说了,行了大礼后我就是你的人,反正这辈子我就跟你走了,你就是想丢掉我,我也不依你了! 黄泽如把她抱得更紧了:你放心,就是死,我们也要死在一块。 高兰香不让他说下去,她说,为什么要说得那样难听?我们都要好好活下去,活得白发苍苍,活到我们都走不动了,让我们的儿孙们来搀扶着我们。 高兰香说着,自己已经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 在等待去南洋的轮船的那两天时间里,两个年轻男女的身体犹如干柴碰上烈火,终于熊熊燃烧了起来。从福州到厦门的一路劳累对他们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积蓄了将近二十年的能量,他们像是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全部给释放出来,然后一点不剩地给挥霍掉,烧毁掉一样。他们除了一日三餐不得不离开床上外,就是不顾一切地缠绵着。他们都是第一次体会到男女之间居然会有那样的快活和幸福的事。在那之前,男女性事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纸空白,他们甚至于还不知道各自的性器除了小便外,还可以进行交媾,进行一种身体语言的特殊交流。而那种交流是无比愉悦的,刻骨铭心的,他们就像是两个刚刚接受启智训练的小男生和小女生,对方身体上的每一个发现都让自己充满了好奇和神往,他们就那样被对方的身体诱惑着,痴迷着,探索着。他们哪里能够想到,其实,一场灾难早已经悄悄地在等待着他们。 几天后,他们从厦门港坐“吉顺号”轮船起程,直奔南洋。没有风,天蓝蓝的,天上有几朵白云在飘着。黄泽如和高兰香从来没有见过那样大的轮船,船舱里分上下两层,层与层之间只有半个人高,人要进舱里,只能弯着腰走路。每个人分一张窄窄的席子,可以躺着,但由于空间太小了,连腿都不敢伸直。一条船男男女女一共挤下了二百多号人,那些人大都是从福建要去南洋谋生的。当轮船就像是一个可以移动的岛屿,慢慢地离开码头,离开港口,向南边的方向开去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还在甲板上呆着,不愿意到船舱里去。那种心情很奇怪,尽管大家对就要到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和兴奋,尽管大家平时对自己的故乡多多少少怀有怨气和不满,但当现在真正要离开她的时候,大家的心情又特别的不舍起来。许多人都面对码头的方向久久地在甲板上跪着不愿意起来,他们都哭了。高兰香受到感染,也泪流满面,呜呜放声哭起来。她紧紧地拉着黄泽如的手不放开,好像有满肚子的话想要跟黄泽如讲,却一句也说不出来。黄泽如把她搂了过来,一时又想不出用什么话语去安慰她。 “吉顺号”轮船一出港口,风就变大了,海浪不停地拍打着船舷,被风吹起的浪花像雨一样洒落在大家的脸上,流到嘴里,又咸又涩的,在甲板上的人这才纷纷回到船舱里去。高兰香到舱里坐定后对黄泽如说,你知道吗,刚才那一瞬间我就好像是心被人家给割走了似的,觉得整个人都空落落的,我知道他们的心情一定跟我一样。黄泽如说,不然为什么要说故土难离呢?兰香说,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让生活给逼的,要是日子能够过得下去,谁还愿意去那么远的地方?高兰香说着拿眼睛看黄泽如,意思是要他给一个***,却发现黄泽如并没有在听她说话,而是在听坐在他们对面的一个小男孩所唱的一首歌谣:火船驶进七洲洋,是好是歹全是命,时来金银用船载,运倒连命都丢掉…… 那男孩才五六岁年纪,看似随口在唱,声音又很稚嫩,别人听来,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心情。小孩的身边,坐着一对年轻夫妇。他们是孩子的父母,听他们的口音,黄泽如想应该是兴化府一带的人,果然,一打听,便知道是兴化莆田人,那是与福清相邻的一个地方,古时福清也同属兴化府,但自唐圣历二年起福清便归属福州府。尽管如此,因为两地接壤,百姓之间多通婚,多讲与兴化同一种方言,实际上等于是同乡了。那年轻夫妇,男的叫陈可镜,女的叫李清华,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只差一个字。小男孩叫山子,他们一家人是要到南洋投奔陈可镜的一个二叔的。陈可镜的二叔陈忠祖是个剃头匠,十多年前去了南洋,陈忠祖当初去南洋不是想去剃头的,他是跟着民间一个姓张的打金匠,想去南洋找金矿的。据说那个姓张的打金匠曾经在北方的一个金矿里当过几年采金的矿工,很有两下子,懂得如何找金脉,就动员二叔一起去了南洋。据说后来金矿没找到,陈可镜的二叔陈忠祖便在南洋经营一个小饭庄,做起了闽菜。陈忠祖一直独身,现在老了,连个接班的人都没有,便捎回一封信给陈可镜,让他带妻儿到南洋继承他的事业和家产。陈可镜正因朝廷腐败,愁着生活越来越无望,一听说二叔要人,赶紧把两间老宅和一分薄地卖了,买了船票,带着所有家财携家带口地直奔南洋去了。其实,陈可镜还有一样东西放在心里没有告诉黄泽如和高兰香,那件事就是他的二叔在信里告诉他们,二叔和那个姓张的,已经在南洋一座叫巫鲁山的山上找到了一条金脉,二叔让陈可镜赶紧过去跟他一起开发金矿。那种说法有点像在童话里才发生的事,陈可镜自然无法相信,但认真想了想,他还是信了。地球如此之大,地下什么宝藏都有,而大多数的宝藏不都是在偶然中被人发现的吗?南洋地产丰富,二叔本来就是跟那个姓张的金匠去南洋找金矿的,为金矿而去,又苦苦找寻了十多年,终修成正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吉顺号”就像是一个没有了火性的老人一样,慢吞吞地向南太平洋的方向漂去。轮船越往大海开,风浪也就越大,靠在码头上看着还挺大的一条轮船,到了一望无际的海上,简直成了一片随风起舞的树叶,随时都有可能被风浪给吞噬掉。船上许多人都是平生第一次坐船远行,这时许多人都开始晕船了,哇啦哇啦大口吐起来,有的连血都吐了出来。船才离开厦门两三天,风便越刮越猛,到后来船就已经无法再行驶了,船主只好把船停靠在一个小岛边上抛锚避风。但停下来依然不能解决问题,风依然刮,船就像是一只秋千,在宽阔的海面上飘来荡去。抛锚几天后,便开始有人生病甚至死人了。船主也不多讲,让人抬着死尸就往海里扔,一时弄得整条船的人都惊恐和悲伤起来,再也没有刚上船时的那种激动和兴奋。但是接连死了几个人后,大家也就麻木了。怕只怕自己也落了个和他们一样的命运。 小男孩山子已经发热两天了,不吃不喝的。才短短几天时间,眼窝已经深深地凹陷下去,本来乌亮的双眼,已经没有了一点光泽,变得暗淡无神。那首一直不离口的歌谣,他也已经无力再唱了,人一整天都在迷迷糊糊睡着。陈可镜夫妇着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从儿子刚开始生病那会儿,李清华就抓了一把从家里带来的香灰,又化了一张符一起泡水给山子喝,可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所谓香灰,实际上是香客在寺庙焚香时留在香炉里的那层灰土,那是他们家乡的一种风俗,说是人出门生病时,喝了泡有香灰和化了符的水后病就好了。但香灰最终也没能救得了山子的命。山子在要断气的那一刻,引来了李清华撕心裂肺的哭嚎,几乎所有船舱里的人都被她的哭声震撼了。李清华抱着山子边哭边骂陈可镜说,我们为什么要去南洋?我们要是不去南洋,山子不是好好的吗?山子你死得好冤啊!娘对不起你啊! 陈可镜也在哭着,叫着:山子!山子!…… 不一会儿,船主叫两个水手下来收尸。那两个水手要去抱李清华手里的孩子时,李清华却死活不肯,她紧紧地护住怀里的山子就是不松手。两个水手哪里依她,一把夺过了山子,抬着就要往舱外走。李清华急了,“扑通”一声扑到了水手面前,跪着求他们放过山子。她说,你们不能把我的孩子丢到海里去!他还是个孩子,求求你们让他跟我们一起到南洋去,我求求你们了!我给你们磕头了!转头对男人陈可镜说,快跪呀!咱们求船主了!…… 陈可镜知道人家不可能听他们的,但仍然还是和自己的女人一起跪在了他们的面前,哭天抹泪要求他们不要把山子丢到海里去。其实,那两个水手从内心来说虽然也非常同情,但毕竟,风还在没完没了地刮着,谁又知道船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南洋呢?他们不可能让一个死了的人继续留在船上。他们说,不是我们想把他扔到海里去,可不扔到海里又怎么办?等到了南洋,他早就腐烂发臭了。 他们说着,不由分说抬起山子就走。陈可镜李清华一边哭一边在后面追着,到了甲板上没等他们最后看上孩子一眼,那两人用力一抛,山子的身体在空中划了一个弧后,像一片树叶似的掉落在海面上,转眼间,一个浪头就把山子给吞没了。李清华捶胸顿足起来:山子!我可怜的山子!…… 风终于小了一点,“吉顺号”又一路向南开去。船主非常清楚,船要是再不开走,船上的水呀粮呀什么的,就全没了,全船的人都得给饿死。这时,晕船和生病的人也已经越来越多,死人的事每天都在发生。高兰香起初还能撑得住,还劝陈可镜两口子想开点,她说,清华姐,你千万想开点,都说一个人的寿命是由老天爷定好了的,如今老天爷要让山子走,要让山子去脱胎转世,说明山子这辈子的光阴已经尽了,就是想留也留不住。你就让他安安静静地走,你不要哭坏了自己的身子。话虽然那样说,但她仍然从心里替他们感到难过,悲伤。可是到了后来,她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扛不住了,头晕得不成样子,只觉得天旋地转,好像整条船都翻了个儿,她一个劲地往外吐东西,吐到最后,连黄水都吐了。黄泽如虽然也晕船,但多少比高兰香好一点,在一边细心照应着她。高兰香只恨不得船能够马上靠岸,她觉得自己再也撑不下去了,时不时便有气无力地对黄泽如说,泽如哥,我们快要到了吧?怎么还没到呢?我怕是熬不到南洋了。我真担心我会像他们一样死去。黄泽如忙说,别乱说,你要挺住,挺挺就到南洋了。 黄泽如明明知道自己在骗高兰香,却不得不这样说。 高兰香于是说,我知道你在骗我,我们这才到哪呢?其实我们才走一半都还不到。 高兰香没有说错,到现在为止,除去避风的那几天,他们所乘坐的这条轮船实际上才在海上航行三天三夜,而要到达南洋,则需要七天七夜,也就是说,在没有风的情况下,正常航行还需要四天四夜才能到达南洋。 好不容易又熬了两天,眼看着南洋就要到了,风也变得小了,船也不再拼命摇了,大家都在心里松了一口气。谁都想着尽快结束这个可怕的旅程。只有陈可镜两口子没有什么反应,这些天,两个人几乎把眼泪都哭干了,尽大家怎么劝,依然不吃不喝的。才短短几天时间,就失去了一个儿子,对他们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个打击更大的了。 开始有人到甲板上走动了。都闷在船舱里有十多天了,大家一到了舱外,空气清新,海风轻吹,立即感到人变得精神了许多。但海依然宽阔,依然看不到海岸线,海空之间,只有鸥鸟跟轮船一起飞翔。这当儿,有人叫起来说,你们看,那边有一条船开过来了。大家寻着方向望去,在西南边的海上果然有一个豆子大的黑点,但只转眼间,那黑点便越变越大,终于让人看清那真的是一条船。而且那船劈波斩浪,快速地朝轮船这边开着,几分钟不到,就要开到眼前了。船主这时惊恐万分,喊道:不好了!海盗来了! 由于大家多是第一次坐船,从来就没有过这方面的经历,船主在第一次叫喊时大家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于是船主又大声喊着,海盗来了!我们已经被海盗船撵上了! 这一下,大家都听清了,船上骤然骚动起来,不管在舱里的还是在舱外的,大家鬼哭狼嚎一般在船上四处乱窜。好多女人和孩子都被吓哭了,也有吓得往海里跳的。船上顿时乱作一团。船主倒是比较镇静,他冲慌乱的人群喊着:大家不要慌,那些海盗只要钱财不要命,到了这种时候,钱财都是身外之物,丢了可以再赚回来,都听我的话,他们来了都把钱财交出来,一分钱也不要留,大家保命要紧! 船主话音未落,海盗船已经靠了过来。十几个面蒙黑布、手持刀剑的海盗立时跳到了“吉顺号”,到各个船舱里大呼小叫要大家赶紧都把钱财交出来,交了不杀人!大家从没有见过这种阵势,哪敢抗拒,海盗还没走到身边,就都把身上贵重的物品统统丢给了他们。也有护着贵重的物品不肯交的,那些海盗只消举刀在他们面前轻轻一晃,便吓得他们老老实实都把东西交了出来。高兰香行囊里的那些盘缠是临走时她娘给她的,这时也被抢了去,只留下几件衣服和娘给她的那一小袋子灶土,高兰香捧着灶土,悲声放哭。 李清华却死活不肯把一个行李包交给两个海盗,她像是护着自己的生命一样护着它。那里面装着他们卖掉老宅所得的全部家财,也是她和陈可镜最后的精神寄托,她不可能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希望也交给海盗。海盗哪里依她,一把夺过行李包就要扬长而去。不管是黄泽如还是陈可镜,倘是这时能够头脑清醒,明白那个破财消灾的道理的话,此后也不会有任何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糟糕的是他们急得一时都糊涂了,就像英雄救美一样,他们不可能对正在发生的事无动于衷。也不知道哪来的胆量,他们似乎并不惧怕那些海盗,并不惧怕什么刀子,似乎是两人早已合谋过了一样,他们不顾一切一齐扑到海盗身上想夺回那个行李包。在那种情形下,他们的任何反抗或者想达到什么目的显然都是不可能的和非常可笑的。事情的最后结局是,马上便有好几个海盗闻声赶来,把黄泽如和陈可镜痛打了一顿,抓到海盗船上给带走了,留下的两个女人追到甲板上,哭天喊地也已无济于事。这时船主埋怨她们说,一直跟你们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丢了可以再赚回来,你们偏不听,现在可好,连人都让人家给抓去了,现在你们哭又有什么用? 两个女人这时已经成为完全失去了理智的疯子,又好像是还抱有一线希望,她们苦苦哀求船主开着轮船去追那些海盗。船主听了觉得好笑,他说,你们没看见那海盗船开起来简直就像要飞起来一样,我们这条破轮船能够追得上人家吗?这是一;第二,就算让我们给追上了,你又能怎样?你拼得过人家吗?你要是拼得过人家,刚才我们这些人的东西,还有你们的男人就不会都让他们给抢去了。 两个女人彻底绝望了。双双跪在甲板上号啕大哭起来。 那时,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海天一片灰蒙蒙的,海面上,海盗船已经离轮船越来越远,不一会儿功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已经被洗劫一空的“吉顺号”就像是一条耗尽了体力的老牛,又慢腾腾地向南开去。 两天后,历经劫难的轮船终于停靠在了新加坡莱佛士码头。秋天的异国风情对那些刚刚经历过一场噩梦的人来说,已经没有了一点的吸引力,有的只是惊魂未散和一生都无法忘却的痛苦记忆。轮船也已经成为灾难的象征,大家唯恐躲它不及,船一靠岸,都赶紧离开它投亲靠友去了。船上的水手在清舱时却发现还有两个人没有走,也不想走。一个是高兰香,一个是李清华。突如其来的变故和灾难已经彻底把两个家庭击得支离破碎,两个女人欲哭无泪。她们已经把眼泪都哭干了。从她们的角度来讲,接下去,她们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高兰香和黄泽如本来就是急中无路才来南洋的,从一开始,他们到南洋几乎就没有什么目标,一切只好等待到了南洋再说,走一步看一步。而现在黄泽如已经不在了,她高兰香一个人能去哪里?前面的路又在哪里?李清华和陈可镜倒一开头就目标明确,是投奔陈可镜的二叔来的,但她只知道二叔在南洋的马来亚,至于马来亚哪里,确切的地址却在陈可镜身上放着,她是一点也不知道的。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眼下,她们已经身无分文,她们已经寸步难行了。当然,最让她们挂心的还是她们的男人。男人是天,男人不在了,天也就塌下来了。她们在想,这会儿,他们的男人会在哪里?他们不会有事吗?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来呢? 水手赶紧把她们的事向船主报告。很快,水手带着船主来了,船主虽然也非常同情她们,但同情归同情,同情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仍然还得让她们下船。总不可能把她们留在船上。但尽你船主怎么说,她们就像是耳朵聋了似的,没有作出任何的反应。船主心烦了,多催了她们几句,她们就都哭了,眼泪汪汪的。高兰香已经跪在船主的面前说,求求你不要赶我们走,一下了船我们就连个藏身的地方都没有了。我们真的已经无路可走了!我们求求你们了! 船主叹了一声说,不是我们要赶你们,可你们不走又怎么办?我们这是船,不是旅馆,你们赶紧下船吧,我们船过几天就开了,你们总不可能跟着我们走,跟我们回大清去。你们总得要留在南洋等着你们的男人吧? 船主替她们作了分析。他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她们的男人不可能被那些海盗给杀了,如果那些海盗想杀他们,当场就已经把他们给杀了。他说你别看那些人手里操着家伙,能不杀的他们也尽量不开杀戒的,他们也怕报应。他们把人抢走无非有两种可能,第一,逼良为盗,把他们抢走后经过一番调教,逼迫他们归顺,亦成海盗;第二,南洋到处都有做苦力的矿场,海盗完全可以将他们卖给矿场,还可赚取一笔钱财。也就是说,不管海盗以哪一种方式处置他们两个人,生命暂时是没有危险的。因此,船主安慰她们不要过于担心,只要他们还活着,找到他们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其实,李清华她们并不是有意要给船主出难题,而实在是想不出她们究竟要去哪里,现在听船主这样说,李清华也觉得如果继续留在船上也不是办法,不管前面的路多么艰难,多么凶险,仍然要去面对,她觉得都是因为自己害了黄泽如,害了高兰香。从年龄上讲,她比高兰香大了几岁,她觉得自己要拿出当姐姐的样子,于是她过去扶起了高兰香,一起朝舱外走去。在她们要离开轮船的时候,船主让水手拿了一袋子的黑面饼给她们。船主说,你们也知道的,船上所有值钱的都让海盗给抢走了,一样也没留下,这些面饼拿着路上吃吧,只要保住身体,总有办法好想的。 两个女人心里只想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她们下船后脚踩在南洋土地上的那一刻,脑子几乎一片空白,对她们来说,南洋是那么的大,又是那样的陌生,她们不知道这第一步究竟要迈向哪里。高兰香终于抱住了李清华,两个人哭成一团。高兰香说,清华姐,我们这下要去哪?我们已经没地方可去了! 李清华只顾哭着,哭了好一会儿才说,兰香,我们的命怎么一样的苦?老天为什么对我们这样不公平? 南洋的秋天其实跟中国的夏天差不了多少,天气依然很热,太阳像一个白色的汽球挂在天上,整个南洋的土地成了它的一个大烤箱,只要你稍稍动一下就热得浑身冒汗。风倒是不小,把树叶吹得哗啦啦响,但吹到身上的依然是热风,烫烫的,黏黏的,加上天然的海洋气候,风里还夹带着咸咸的鱼腥气。几乎满眼都是棕榈树、芭蕉树和许许多多说不出名字的热带植物,那些富有南国特色的房子就坐落在一片片的雨林里。李清华和高兰香漫无目的,也不知道她们的目的地到底在哪里,异国的风情对她们来说已经毫无意义,她们就像是两个把家财输得一干二净的赌徒一样,心里只有悲伤和后悔,后悔不该选择南洋之行。这一年,高兰香才十八岁,李清华也才不过二十二三岁,但她们的心境却完全变得像两个已经白发苍苍的老太婆。 两个人各怀悲伤走着,谁也不敢再提到船上发生的那些事儿,生怕伤了对方的心。但终于,两个人都走不动了。李清华还发起了高烧,脸红得就像是贴了一张红纸,人也迷迷糊糊的,像要昏过去似的。高兰香慌得不行,赶紧扶着她在路边躺了下来。路边有一条快干涸了的小水沟,水沟过去栽种着一片芭蕉树。按照民间的做法,人在发高烧的时候,不外乎用一些土办法进行治疗,用芭蕉叶凉敷身子就是其中的一种。高兰香急中生智,蹚过小水沟摘了两片芭蕉叶,一片铺在地上,让李清华躺在上面凉身子,另一片则撕成几个碎片敷在李清华的额头上。路上不时有行人走过,他们好像并不关心她们在做什么,只管在走他们的路。也不知道到底凉敷了多久,李清华的烧仍然不见退,身上越发烫得吓人,还不停地说着胡话。高兰香急得呜呜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清华姐,你别吓人好不好?现在我只剩下你了,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要怎么办? 天慢慢地黑了下来,路上的行人也变得越来越少。荒郊野外的,就她们两个女子,高兰香害怕极了,她决定背着李清华走。她想只要把李清华背到有房子、有人烟的地方,事情就好办了。李清华比高兰香要高大,高兰香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她背了起来。也不知道到底走了多远,天已经全黑了下来,不时有萤火虫在面前身后飞来飞去,高兰香背着她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走着,身上汗流如注。高兰香觉得那是她十八年来走得最为漫长、最为艰难困苦的一条路了。 李清华终于退烧了,在她的背上醒了过来。李清华求高兰香放下她,高兰香其实早就背不动了,只是害怕才让自己硬撑着,一步一步一直坚持着走下去。现在看李清华醒来,原先的那份坚持早已崩塌,她彻底垮了,屁股朝地上一蹲,委屈地大哭了一场,反倒让李清华回过头劝起她来。劝过后,她对高兰香说,兰香,我们这是在哪?我们这样子走下去不行的,要走到哪里才是个头?这样走下去要死人的!我们不能够再往前走了。 高兰香止住哭声,心想李清华说得也是,可不走又怎样,她们现在口袋里连一分钱也没有,别说找个地方住下来,就是想吃口饭也吃不起。她说,那依你说我们要怎么办? 李清华说,我想我们应该先找点事情做,打打工,边打工边打听他们的消息,无论如何我们要先找到他们。 高兰香说,可是,在这人生地不熟的,人家又不认得我们,我们到哪里打工去? 李清华说,不管怎么说,总得要想些法子的。 又说,你在家里都能干些什么?你能洗衣做饭吗? 高兰香低下头说,我娘很疼爱我的,在家时所有的家务活都是我娘一个人做的。不过没关系,我可以学着做。 李清华心里酸楚地想,是呀,现在到了南洋可没娘在身边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我想我们可以去找户人家,替人家洗洗衣服,做做饭,要不就给他们带带孩子,我们女人也只有这些事好做了。要是真的像船主说得那样,那些海盗不会害了他们的性命的话,那么,只要我们有事情做,有饭吃,硬撑着活下去,我们总有一天会找到他们的。 李清华说着,突然发现自己的肚子已经空空如也,特别想吃东西,便说,我饿坏了,还有面饼吗? 李清华一说,倒提醒了高兰香,这才发现自己也已经快一天没吃一点东西了,两个人便都坐在路旁,拿出船主送给她们的黑面饼有滋有味地吃起来。都在心里想着,还是船主想得周到,要不是他的这些面饼,这下她们还真不知道要怎么办。 吃着吃着,两人都犯困了。本来,她们打算继续往前走的,可天实在太黑了,几乎看不到两三米开外的地方,在这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的地方,她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方向感,连东西南北都分辨不清楚,她们又能去哪里?于是决定就在路边坐一夜。高兰香说,清华姐,我真的很害怕,要是碰到坏人我们要怎么办?没等李清华回答,她头一歪就已经靠在李清华身上睡着了。她太疲劳了。李清华虽然也又困又累,加上烧还没完全退下来,她也很想能够好好睡一觉,但她不敢,她担心如果真的碰上坏人要怎么办?而且从年龄上讲,她是高兰香的姐姐,本身就有责任保护好高兰香。这一刻她意识到了自己使命的神圣和崇高。从内心来说,她觉得自己真的很对不起高兰香这小两口子,当初海盗在抢劫时要不是她的愚蠢和坚持,黄泽如和陈可镜也就不至于让海盗给抓去。两家人也就不至于落到现在这步田地了。从这一点上说,她更应当对高兰香他们有所偿还。 可是高兰香睡去没多久,李清华终于抗不住睡魔,也跟着睡着了。她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男人陈可镜和高兰香的男人黄泽如坐着一辆汽车回来了。不停地朝着她们按喇叭,陈可镜说,你们躲到这来了,让我们好找!李清华哭道,把我们两个女人扔掉自己跑了,你还有脸说我们?陈可镜说,好了好了别哭了,快上车跟我们走吧!李清华破涕为笑,咯咯咯笑起来。 李清华醒来时失望极了,在她面前哪里有什么陈可镜,也不见黄泽如,汽车倒是有一辆,那是在赶她们的,原来昨晚天黑没看清,她们把人家的道给挡住了。那时高兰香也已经醒了,两人赶紧起身给汽车让道。这一觉,她们睡了好几个小时,太阳都已经出老高了。她们揉了揉眼,又继续赶路。其实,往前面走不多远,拐一个弯,就到一片很大的居民区了。那时的南洋,经济一点也不发达,南洋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可做,也有个别有钱的人买了小火轮,经营火轮运输业去了。有的则雇了一些工人到山上开矿,大发国家的矿产资源财。大多数的南洋人除去做一些小***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职业可做。虽然说那时在南洋的中国人还不是很多,但能够提供给刚从中国来的移民的职业很少,基本都在干一些打杂和重体力方面的活计。主要有这么几种,当时最流行的叫法是“一轮”、“二轮”、“三轮”和“四轮”。一轮是指踩缝纫机,那个职业一般是妇女做的,相对来说轻松一点;二轮是指踩脚踏车;三轮是拉黄包车。这两个职业都是拼体力的,相当辛苦,南洋当地人谁也不愿去吃那种苦,所以便成了才来南洋的中国人的首选职业。四轮则是指干汽车修理工,替人家修理汽车或给那些庄园主开汽车。 李清华和高兰香的情况跟别人不同,现在她们已经一无所有,她们的想法非常简单,只要有人能收留她们,给她们一碗饭吃,给她们一间破屋子住,让她们干再苦再累的活儿也行。她们觉得自己已经比乞丐好不到哪里去了。她们就这样漫无目的地在街头巷尾走着,心里多么希望在这时有人叫她们一声:喂!你们不是想有事情做吗?你们跟我走! 可是,那种声音始终没有在她们耳旁响起过。这时,她们倒是听到身后有人在用兴化方言说话。那纯正熟悉的土腔土话马上吸引了她们。 人真是奇怪,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最念着乡情。一句浓浓的乡音,可以唤起你对故乡的无穷记忆和思念。眼下,这两个几乎已无路可走的女子也一样,已经好些天没有听到人说家乡话了,现在突然在这异国他乡听到,觉得格外的亲切。一句乡音就使得她们心潮澎湃起来。她们寻着声音望去,原来,两个四十开外的大嫂正站在街上用家乡话你一句我一句聊着。尽管不外乎说一些孩子和家里琐碎的事,但重要的是,她们已经给正苦于走投无路的李清华和高兰香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她们终于遇上老乡了。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让她们激动的?在她们看来,碰到老乡就好,碰到老乡就等于多了一条门路。那两个大嫂正说得起劲,忽然发现有人在注意听她们说话,其中一个便不再说,自顾自办事情去了。还有一个大嫂却在看着李清华她们。心里想李清华她们没有道理这样听人家说话的,除非跟她们熟悉。李清华就冲她笑了笑,李清华说,人说有水的地方就有兴化人,想不到在这碰巧遇上老乡了!大嫂这才发现原来是碰到乡亲了,也兴奋起来说,是呀!是呀!你们是哪的?你们怎么会到这里来? 短短几天时间,李清华她们所受的委屈和灾难实在没法用语言来表达,跟大嫂没说上几句,两个人便都哽咽起来,说不下去了。大嫂非常同情她们的处境,劝她们放宽心,说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运气要是不来,急又有什么用?有些灾祸你就是想躲也躲不过,你不去想它,反而就没事了。李清华说,她们也是那个意思,眼下她们只是想先找个事情做,先找个落脚的地方再说。 李清华在说这话的时候,大嫂已经在心里替她们作打算了。大嫂于是说,如果实在没地方去,就先到我家染坊做点事。你们要是相信我的话就跟我走好了。 李清华和高兰香一听都笑了,这是几天来她们第一次这么开心。她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自己听错了。笑罢,高兰香问大嫂:你们家真的开了染坊?你说的是真的吗? 大嫂说,难道你还不相信我这个老乡? 李清华赶紧说,相信!我们相信!可是我们行吗? 大嫂说,反正是让你们打帮手,干粗活,又不是叫你们当师傅,还什么行不行? 李清华说,那太好了,我们这下就跟你走。 原来,这个大嫂叫阿春,阿春的丈夫叫刘文海,刘文海家从祖上开始就在兴化开染坊了。他们一家人早在十几年前就到了南洋,在街上开了一间染店,生意做得并不大,现在她家除去她和丈夫外,还有一双儿女,儿子叫刘阳,女儿叫刘英,染坊里并没有雇外人,所有的活儿全是一家子几口人自己在操办的,日子过得不好也不差。现在阿春收下两个老乡,完全是出于一种同情心,实际上是给她的家里又加了两双碗筷,增加了一份负担。 阿春的染坊开在一个胡同里。到了染坊,阿春带李清华和高兰香见过刘文海和她的一双儿女,又烧了一锅水让她们好好洗了个澡,李清华她们才洗过澡,就见阿春早已摆了一桌子的饭菜在等她们,感动得两个女人都哭了起来。晚上,睡在床上,好像在做梦一般。心想总算暂时有个立足的地方了。但是,越是这种时候,她们就越是强烈地思念起自己的男人,心想这些天来他们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他们不会有事吧?海盗会不会去伤害他们?他们现在到底在哪里呢?一连串的问题不断从心底里涌了上来,却一个也解答不了,不禁都在暗暗落泪。 李清华和高兰香并不知道,正当她们日夜想念她们的男人时,两个男人此时其实就在与新加坡仅一条长堤之隔的马来亚半岛一个叫马六甲的地方。 当年广东人和福建人歌谣里唱的,民间里所说的下南洋实际上指的就是到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而那时的新加坡连同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和槟城等,同属于英国的殖民地,两地可以自由进出,不受什么限制。 陈可镜和黄泽如至今也没有弄明白自己怎么会让海盗给抓走了。事后认真想想他们是多么的傻呀!他们两个人的命难道就值包里那一点点的钱吗?如果当时就让海盗给杀了该怎么办?而且,他们也太不自量力了,就凭他们两个人,他们就能够从那些强悍的海盗手里夺回那个行李包吗?他们能够打得过那些强悍的海盗吗?女人哭哭啼啼是女人的事,女人可以没有理智,但作为男人的他们怎么可以没有理智?想想实在是太可笑了!不过,有一点是他们意料之外的,那就是他们落入海盗手里后,那些海盗倒没有去伤害他们,海盗当时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抓走他们的,永远便成了一个谜。如果一定要找到一种理由的话,那就是对这两个男人的反抗,海盗们所采取的一种本能的镇压和报复。 离开了“吉顺号”后,海盗们完全陶醉在劫获后的狂欢之中,似乎早已忘记关在船舱里的两个男人。陈可镜和黄泽如总是忘不了从海盗船上逃走的情景。那已经是他们被抓到海盗船上第二天的早晨。天已经亮了,太阳刚刚从海平面上升起来,透过舷窗,可以看到近在眼前的海岸线和海岸上的各色房子。两个男人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他们心里相当清楚,他们将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趁船还没靠岸想办法逃掉,要么等船靠岸后随海盗处置,而两种选择都面临着不可预见的变数。陈可镜问黄泽如说,你会游水吗?黄泽如开始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他说,你为什么要突然问这个?话没说完,黄泽如已经自己意识到陈可镜的意思了,赶紧说,你是说我们要逃跑?陈可镜说,只有走这条路了,我们说什么也要拼一下,否则,船一旦靠了岸上,到底会发生什么事谁也无法料想到。黄泽如马上响应说,逃就逃,我们总不可能这样白白等死,与其等死,还不如拼出一条路来。你说吧,我们该怎么逃? 实际上,可供他们逃跑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从舷窗口逃走。从刚才被关进船舱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注意到那个可能给他们带来生机的舷窗了。两人心知肚明,只是谁都没有去点破它。这中间当然还有一层原因,在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海盗就是让你跑,你又能跑去哪里?还不照样要被海浪给吞没了,要葬身海底?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海岸已经近在咫尺,这个时候要是再不跑就没机会了。再说,他们也必须逃走,他们心里最惦念的是两个女人的安危,两个女人至今生死不明,她们到底在哪呢? 到了要逃走的那一刻,两个男人立下了口头的生死约定。那种生死约定有点类似江湖上的那一套,就差没有刺血盟誓了。他们决定,他们中间不管是谁活下去,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找到已经失散的两个女人,然后带她们回到中国去。南洋固然好,谁都想往南洋跑,可一个举目无亲的女人在异国他乡要怎么过?两个男人几乎被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感动得泪花闪闪,咬了咬牙,两人一前一后从舷窗口跳到了海里。 事后想起这件事时两个男人竟然满脑子空白,一点也想不出自己是怎么游到岸边的。而实际的情况是那时刚好涨潮,海浪就像在卷帘子,高高低低地向岸边席卷而去,也就是说,他们完全是借助海浪,被滚滚而去的浪潮推到岸边的;而如果真的让他们自己游的话,能够顺利游到岸边那是不可想象的。 两个男人于是被浪潮送到了马来半岛的马六甲。 马六甲是马来亚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载的王国。马六甲的得名据说来自一棵树。十五世纪,苏门答腊王子苏拉漂洋过海流落来到马来半岛,王子无意之中看到在一棵树下有一只鼠鹿正在与一只野兽激斗,王子很为弱小的鼠鹿担心。然而,出乎王子意料的是,鼠鹿最终还是战胜了那只强大的野兽。王子感到相当欣慰,从中获得无限的力量。他认为那完全是一棵神树,是神明在暗中保护了鼠鹿,他于是问随从说那是一棵什么树,随从说,叫马六甲树。王子于是决定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来,重新建立王朝。这块土地他就命名为马六甲。 还有一种传说,说是一个被放逐到马六甲的兴都王子在马六甲树下休息,忽然发现这里风貌天成,最终择此而居,并把此地起名叫做马六甲。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关于马六甲的传说,但不管以哪一种方式冠名,马六甲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明朝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时,就有五次到达马六甲。据说,华人移居马六甲就是始于郑和的水手们和当地的马来族姑娘通婚,因此,这里的人都认为他们是郑和水手的后代。当地甚至还流传着明朝公主汉宝丽嫁给马六甲国王的故事,更是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增添了许多美丽的想象。实际上,马来亚的马六甲和槟城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便涌来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的商人。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力,于是出现契约劳工,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卖“猪仔”。而那些“猪仔”几乎都来自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区。他们被“猪仔”贩商运到殖民地,以债权身份从事强制性的劳动。这种契约移民性的劳工由来已久,马六甲和槟城还有专门机构从事“猪仔”的***,对劳工开有价码,进行公开的***。尽管当时中国有海禁条例,公民不可自由出入国境,但禁而不止,仍然有大量的劳工经由葡萄牙人管控的澳门源源不断逃到南洋和许多国家,或干脆由“猪仔”贩商到中国收买地方官员放人出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一八六〇年英国和法国与中国满清政府签下《北京条约》后,才使得***人口合法化,劳工出洋一时达到高潮。而马六甲,当时也有一大批的中国劳工被卖到那里做苦力。 陈可镜和黄泽如被浪潮冲到沙岸上时,他们都已经被浪头打得昏头昏脑了。等到他们清醒一点的时候,他们仍然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何处。只有一点他们是清醒的,那就是他们还活着,他们已经离开那群海盗了,这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活着,他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女人了。从中国出发的“吉顺号”目的地是新加坡,这一点在那天“吉顺号”刚出发时就已经明确了。关键是,两个女人到了新加坡后到底会去哪里?是呆在新加坡等他们?还是满世界跑着找他们?如果是后者,那就糟糕了,要想找到她们就相当的困难了。根据时间推算,从他们被海盗抓走到现在,头尾也才不过短短两三天的时间,两个女人再跑会跑到哪里去呢?最大的可能是,两人这时应该还在新加坡。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摆在两个男人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也是他们唯一要走的一条路,那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他们的女人。 两个男人离了沙岸,准备晓行夜宿,一路找他们的女人去。问题是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如果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就好了。偏偏不是,就像唐三藏西天取经必然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样,他们找寻女人的道路必然充满艰辛和曲折。两个男人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片湖泊,那些湖泊清澈碧绿,漂亮极了。实际上两个男人此时已经走进了一个锡矿的矿区,那一个个漂亮的湖泊实际上就是已经废弃了的矿坑矿池。两个男人并不知道他们已经身处险境,从他们走进矿区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人盯住他们了。这时有人冲他们走了过来,对方也是一个中国人。那人似乎早已知道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似乎非常明白两个男人眼下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他把他们带到他住的地方,拿出馒头和一些好吃的招待他们。那些食物对两个已经被饿了几天的男人来说简直是致命的诱惑。看他们把东西吃得一点不剩了,才听那人问他们是不是想找个事情做,如果想做的话,他可以帮他们的忙。 黄泽如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反而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 那人说,马六甲。 马六甲?马六甲又是哪里?向两个一点也不知道马来亚地理的中国人说马六甲,等于白说。陈可镜说,马六甲是哪里?这里离新加坡远吗? 那人说,马六甲就是马来亚的马六甲。怎么?你们想到新加坡去? 黄泽如说,是,我们要到新加坡去找人。和我们一起来的人这会儿在那里等我们。 那人听说他们要去新加坡,故意叫起来说,去新加坡那才叫远了,没有两三个月是走不到的。两个男人听了都倒吸了一口冷气,心想怎么会那么远呢,到底有没有搞错?而事实是,那人在有意欺骗他们,因为从马六甲到新加坡,充其量也不过二百多公里的路程。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就是走路走到新加坡,也不过五六天的时间。 那人趁热打铁,进一步说,其实依我看你们可以先在矿上找点事情做,说一句唐突的话,像你们目前这种情况,人还没走到新加坡,就要先在路上给饿死了。 尽管说得很吓人,两个男人还是执意要走。黄泽如瞅了那人一眼,又瞅了瞅陈可镜,然后说道,我们还是走吧!我们不可以再耽搁了,要是再耽搁下去我们就再也找不到她们了。恩人的厚意我们永生难忘,容当我们改日再来报答! 热面贴了冷屁股,那人心里有点恼火,但他没有挂在脸上,他轻描淡写地说,也好,你们既然决意要走,我想留也留不住,这样吧,你们先等着,我这就去给你们准备一点路上吃的,让你们带走。 那人走后,两个男人还在为这个素昧平生却像火一样热情的陌生人感动着,这时,走来了两个壮汉,壮汉让陈可镜和黄泽如跟他们走,走不多远,壮汉已经把他们带到了一个棚区,那棚区矮矮的,比一个人高不到哪里,一片连着一片,占据了大半个山头。棚里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清,只有仔细看时才能看清里面有一双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烁。两个壮汉其中的一个指着棚区里的两个空铺对陈可镜和黄泽如说,你,还有你,一人一床。床头的衣服呆会儿给换上,记住,到了这边要懂得这边的规矩,不可以乱来。 事出突然,两个男人没有一点的思想准备,听着听着都懵了,脑袋瓜子一下子涨得比水瓮还要大。陈可镜忙说,喂!你们这是要干什么?你们大概搞错了,我们不是来这里打工的,我们是要到新加坡去的。黄泽如也说,是呀,你们一定是给搞错了,我们并没有说过要在这打工,我们还得到新加坡去,那边有人在等着我们。 那人说,错不了,已经有人把你们卖给矿上了!知道吗?现在你们的身份是这里的矿工,你们就安心留下来吧,反正到哪打工都一样。 两个壮汉说完就走了,就好像是他们几乎天天都在处理类似的事情一样,根本就不太把这当一回事。但对陈可镜和黄泽如来说,却犹如晴天霹雳,两个人都傻眼了,他们想不到两个大活人眼睁睁会让人家给卖了还都不知情,还要去感激人家,想想自己说有多傻就有多傻!不禁怒从心起,想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