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一片冰心,两行清泪,三分天意,四海为家,五蕴皆空,六韬满腹,七星拱照,八尺男儿,九九归一,十分桀骜。百无聊赖时,听千千阙歌,万般无奈际,读亿卷佛法。立此山头,写得风花雪月事,存此杂文,说尽破碎虚空意。
( Mon, 1 Oct 2007 12:42:00 +0800 )
Description: 今年
6月,“兰州牛肉面”限价事件被炒的沸沸扬扬,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同意见甚嚣尘上。认为当地政府关心民生、体恤民情者有之;认为有关部门无视法律、“越界”用有形之手干预市场化者有之。无独有偶,拉面事件余热未消,近日国家发改委认定,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串通涨价,违反《价格法》,并责令其立即改正错误,公开向社会作出正面说明,消除不良影响。“一声断喝”之下,方便面市场价格应声回落,急促“跳水”。主要方便面生产企业纷纷以促销为名,迅即将价格调低到涨价前的水平,消费者连声“叫好”。
从表象看,两例“涨价”事件仅是面条价格的问题,但细细思来,远非如此简单,实际上它是关系到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典型问题。两个“涨价”事件中,出于对消费者的保护,政府部门都选择了干预,但却显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干预的依据和意义也截然不同,一个涉嫌违背有关法律“献媚”民众,一个以法律之名以期实现社会公平价格,其中况味颇耐人寻味。
先说“拉面涨价”。这起“涨价”事件是市场供求关系中生产者因成本上升导致的无串谋的自发行为,这在市场经济中非常常见。如果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且消费者对拉面没有特殊偏好,由于面条的替代产品很多,消费者完全可以用“嘴”投票,价格高了就少吃或吃别的,市场在新的价格下会重新“出清”,供求关系将重归于均衡。但不巧的是由于当地的生活习俗导致此“面”对民众生活关系重大,需求弹性较低,当地政府则出于“好心”选择了干预,而且干预透彻,按照当前成本计算并发布了最高参考价格。但是,我们知道限定最高价的经济后果是产量降低、造成社会无谓损失,而且在限价下也未必能保证需求弹性较低的消费一方得到以往质量和规格的产品,这恰恰与政府支持“弱者”的干预初衷相违背。结果,政府的“好心”不一定做成 “好事”,招来“毁誉各半”。
与“拉面涨价”相比,国家发改委对方便面“涨价”行为的干预则更具有经济理论的依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从国家发改委对方便面“涨价”处理的通告来看,政府干预的依据是认定其“涨价”背后有价格“卡特尔”的垄断行为,违反了有关法律,悖逆了社会公平的精神。在这起案例中,政府把自身定位为市场失灵的“弥补者”,鉴于价格垄断必然导致低效率,为消除市场失灵,政府动手干预也就顺理成章,出师有名。值得一提的是,与“拉面涨价”显著不同,这起事件中,政府干预的是不公平的定价行为,而并非价格本身。
反思两起“涨价”事件,有关政府管理部门事实上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政府与市场的冲突,是选择干预还是不干预?如果干预,如何干预,是干预更多还是更少?两起事件的不同反应,也“影射”出当前我们的经济管理部门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时“肯定”和“模糊”的两种看法依然并存。一方面,在大多数经济管理部门的意识中,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中价格机制也就是市场机制必然要起到主导作用;而另一方面,对“市场失灵”的认识以及自身利益的考虑,又让经济管理部门在选择政府和市场中不停“摇摆”,常常南辕北辙,在应该选择市场的时候,频频干预,而在应该发挥政府作用时,却“无计可施”或“昏招叠出”。
回顾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从计划到市场,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争论,做出了许多艰难的选择,也遭遇过一些失败。但是,在中央政府的积极主导下,我国用短短二三十年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要用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取得的成就,并基本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可恰恰也正因如此,也导致我们的一些经济管理部门还习惯于过大的行政干预自由裁量权以及过度的自我授权,一些管理部门在面临政府边界问题——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关系的问题之时往往显得相当“迷茫”,时不时“站错位,入错队”,做了许多不该做的,也放过了许多该做的事情。当前,我国市场化的改革依然处在艰难的攻坚期。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难以遏制的地方投资“冲动”、只涨不跌的高位运行的房价、“读不起”的书、“看不起”的病以及呈现扩大趋势的贫富差距,成为我们高速经济增长中的不和谐音。这些问题的形成无不和市场化改革中政府的定位有着密切关系,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要求政府负担起曾经就必须负担的社会责任,履行实现公平竞争的管理义务,政府介入市场经济运行以弥补市场失灵和解决外部性问题已不可避免。
事实上,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已证明,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干预,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曾存在。相反,在许多情形下,政府这一类制度安排是市场作用有益的补充。显然,当前我们需要争论的已不是要政府还是要市场的线性发展思路,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政府在干预市场时是否正当,而这关键是要能分辨政府干预市场的理由、手段、程度和效果。从长远看,要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积极作用,保证政府自身不成为市场逐利的一方滥用干预权力,引导市场经济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通过建立完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形成必要的法律约束,在制度上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必要的基础。 打个可能不十分恰当的比喻,但能较形象反映当前政府在确定其边界时面临的抉择。市场、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关系就如大潮、“弄潮儿”和潮水治理者的关系。在改革中,我们“移山填海”掀起了这股利利于发展的市场“大潮”,为“弄潮儿”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但当“大潮”渐成气候,脱离河道,成为洪水,汹汹而来,危及“弄潮儿”生存之时,“疏”还是“堵”的选择决定了结局的成败,而制定判断“疏”、“堵”的原则则是在考验“治水者”的能力和水平。 ( Sun, 30 Sep 2007 18:28:00 +0800 )
Description: 一、 讨论继续…… 学海的再次回复:呵呵。能得天山这样一位辩友幸盛之至。但
字的限制实在太让人郁闷。只讨论第一点吧。记得似乎从康德起到现在的混沌论,偶然还是必然这个问题似乎确实被讨论的老掉牙了。纽约的蝴蝶挥一挥翅膀北京可能发生一场风暴。我们必须承认混沌论是一门科学,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不一定是全对的。就象
不一定等于
。因为到目前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尤其比起无垠的宇宙来说,人类的知识范围还实在太渺小,未知的东西还太多。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当时人们认为是科学,
年后被证否,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当时人们认为是科学,
年后被爱因斯坦相对论推翻。现在的混沌理论呢,至少现在还是科学…… 偶然和必然目前以人类的认知程度来说还太深奥,不能以此来完全解释宇宙万物的规律。但我想至少某些内容我们可以是确定的,不能一味的混淆偶然和必然。比如蝴蝶挥舞了一下翅膀,可能导致北京的风暴,但如果第二天彗星撞了地球,那我们绝对不能说是这只蝴蝶导致的。只能说这两件事有时间关系而无因果关系。同理第
天太阳会照常升起,那不是因为前一天太阳落下而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有些道理很简单,但人类因为自身认识有限产生的谬误反而将事情复杂化。 我认为,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中,凡事都存在着内在规律,有些规律很简单,就象地球自转太阳照常升起,那是因为我们知道。有些规律很复杂,比如对宇宙大爆炸的研究,大爆炸后的一秒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穷尽人类目前的智慧我们也无法还原,那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人类的认知还是有限。人类的运算能力也有限,当无数个互相作用的因素放在面前的的时候,结果将会如何,我们确实无法计算。此时混沌论和随机理论是我们目前的妥协方法。 但是对很多较为简单的现象来说(个人认为社会、历史科学中的规律反而较为简单),内在规律并不难找。用一句唯物主义者说的最粗糙的话,抓住主要矛盾。 比如说,地球为什么围绕太阳转?很简单主要矛盾是,两者都有质量,因为万有引力这个简单的内在规律存在,所以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了。但如果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将地球撞离了自己的轨道呢?这有可能,属于随机事件,或者说次要矛盾,但这没有发生。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操心。
换个例子,我们再看哥伦布发现美洲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偶然的吗?完全可以说是偶然的。如果没有葡萄牙皇室资助他根本没钱出海,如果无风季节再多两天,他可能就渴死在海上,甚至说的再无聊一点,如果他爸没遇到他妈……那就根本没哥伦布这号人。事实上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这些偶然因素有意义吗?我们只能说因为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同时地球确实是圆的而不是如其他人认为的是方的,(如果存在地球是方的而不是圆的这样的内在规律那结果就是哥伦布掉下深渊而不是发现美洲这个结果了),因为他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所以他发现了新大陆。这两个因为是必然因素。 当然天山兄说到,错误地给某个果套上了某个因,这在历史科学中确实经常发生。史料的有限造***类认知的有限,前文说过,任何科学都有可能被推翻,永远正确的那不是科学,是教条主义。我文中对民主制度起源的探讨,只是一个不成熟的看法而已,可能谬误之至。 有关天山兄商榷的
个问题: 1
,我对历史的研究很肤浅,但多看不同的史人对历史的记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历史,但始终认为有些史料对史实的描述比较客观,而主观的评价部分,则需要多用心去批判。 2
,从天山兄的说法来看,天山兄似乎过于相信不可知论,这点我前面已经长篇大论过了,不再罗嗦。我的看法还是比较传统,先有生产才有相应的生产关系,这个是明显的,两个有先后时间关系的事物不一定互为因果,但我想果是不可能发生在因前面的。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可以认为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但并不象鸡和蛋的关系那样不可知。而是可以通过研究分析去了解的。 3
,最想讨论的就是这点了。民主制度是否是最优的,毫无疑问不是,至少目前的不是。不记得具体是哪位大人说过,最好的制度不是民主而是由一位开明君主统治下的集权。我们且不说这个论断是否荒谬,我们且先来寻找,这样的开明君主存在吗?李世民,算一个很开明的君主了,可能算是中国第一好皇帝。值得讽刺的是,李世民提倡纳荐,要求群臣进荐。说明这个开明的君主潜意识里认识到了民主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在独裁的统治下有几个大臣敢进荐呢?唯一敢的魏征差点被杀掉。这是何其悲哀?事实上自李世民之后,中国数百个皇帝,又能找出几个贤明的统治者呢?可见这位大人的想法实在是太理想化了。 事实上世界上除了独裁没有一种政治可以保证所有民众的声音达到一致同意。一致同意只会在独裁或专制下产生而不会在民主下产生,看看法西斯看看。。。。。就知道了。民主和自由的精髓不是所有人的一致同意或者是保证所有人的利益,而是保证每个人拥有、表达、发表自己自由思想的权力。在这个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诉求去最终影响最高领导者的决策。当然每个个体的影响相当有限,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以及党派。古代的部落,只有数十人,只需要开个简单会议,进行全民表决即可,现代则要复杂些,但原理不变。 所以反过来说,我们必须看到,民主并不能保证所有人的全部利益,甚至有时候不能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但我前面提到的权力,那太重要了,那不仅是基本人格权力的保证,集合在一起,它可以保证一个国家走的道路能够尊重基本的人性。 看看美国攻打伊拉克,美国的反战人士不能阻止,但至少他们可以天天去白宫或国会山游行。再看下美国拥有那么多的原子弹,事实上他想毁灭那个国家,毁灭他一百次也不成问题。但美国没有,动用原子弹不是总统一个人说了就算了。如果撒达姆或拉登拥有了原子弹,情况会怎么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事实上美国目前的军力,对全球任何国家都有压倒性优势,全球的军事力量是失衡的。而在独裁时代军力的失衡带来了什么呢?蒙古灭亡了众多民族国家,马其顿毁灭了大流士也结束了希腊民主。希特勒进行了种族灭绝。美国没有做这些事,我们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结果。但从内在原因分析,我们难道不可以说,这是一个拥有开化思想的民族,通过民主所做出的共同决策吗? 我的再次回应:
今天刚傍晚刚回来,不出所料,学海兄对我的可能表达的不是非常彻底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批驳。不过,我不得不做以下几点澄清,以免这场辩论沦为成为误解的源泉。 第一个必须澄清的是关于对必然与偶然的认识。学海兄用较长篇幅叙述这个问题,也举了一些包括混沌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的例子。对于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虽然确实如学海兄所说过于深奥,但我觉得当前的“科学共同体”对于二者的关系还是认识的比较清楚的,其中以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阐述最为透彻。
在我理解,正确剖析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就是对“科学”一词的解释,即在偶然事件中发现必然就是科学。换句话说,若能用一种(套)理论或规律来解释事实,并能根据理论正确
(注意是推测而不是预测)其发生、运行以及将来变化,我们就可以把其认为是科学,它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解释一系列相似事件,但它允许对假定进行修改以进一步扩大其解释范围,既可被证实(可重复检验),也允许证伪的可能(允许反常和反例)。正如库恩强调的,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源自于对共同规则,概念的共识,在一些大家都承认的假定下,去破解“谜题”——这就是常规科学。而科学进步则是源于反常诱使的常规科学的危机驱使产生的一种范式对于另一种范式的革命,如伽利略的动力学对亚里斯多德的动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对牛顿力学,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说对托勒密天文体系等等。范式对范式的革命,用库恩的话说,就是世界观的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新的认识仅仅是因为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或站在另一个层次。因此,接受伽利略,爱因斯坦和哥白尼的理论并不意味着亚里斯多德、牛顿和托勒密的体系不成功,直至今天牛顿力学依然主导着人类的创造,而哥白尼的学说并未比托勒密天文体系更精确,在今天,托勒密天文体系依然发挥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所以旧的范式仍然是科学,可能随着新的范式产生,原有假定改变,我们重持旧论也未可知,但那时的理解一定是在新的假定下的重新认识。必须重申,认识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其实就是认识科学本身,我重视偶然性恰恰是要重视必然,重视科学,而不是持不可知论。
学海提及的混沌学中蝴蝶效应是因为人类认识世界的范式发生了转变,是系统论对机械论的否定,也许它将成为人类科学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不是要对偶然性的任意夸大。万有引力定律也只是目前创造的一个较好解释事实的范式,但它显然不是终极,今天谁也说不清楚什么是万有引力,这是目前范式的局限。还有,太阳照常升起的规律只是因为我们当前对“日心说”范式的集体承认,也许若干年后,随着对天体运行认识“范式”的改变,后人也许会向今天我们否定地心说一样被否定我们,我们对太阳照常升起的解释有沦为被后人讥笑的对象之虞。
第二点要澄清的是我对偶然事件如何产生必然结果的理解。从学海兄对偶然的阐释,了解到学海兄显然误解了我对偶然事件的理解。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例,由哥伦布来发现新大陆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发现新大陆却一定是一个必然事件。哥伦布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对外贸易开始发端,航海技术日益成熟的时期,由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对金银的偏好,组织力量去发现新的能提供黄金的地方是一件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的事情,这就导致美洲的被发现只是时间问题,哥伦布无疑成为了这起必然事件中的幸运者,因为他的发现,人类开始了对地球的重新认识。我强调偶然性,是强调去发现经济社会现象中、历史事件中那些导致必然事件产生的偶然事件发生的条件,这些条件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与哪些必然事件不相关的,但事实上正是有了这些条件才能使得导致引起必然事件发生的偶然事件存在的可能,也能推出必然事件的产生,这就是所谓的“科学解释”。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常常犯了武断的毛病,对一些历史事件做了“虚假”的解释,对其发生的原因,做了错误的假定,这是值得警惕的。
第三个要澄清的就得回到这次对话的开始我们关于民主制度的讨论上来。关于生产与生产关系的争论我不想多做阐述,我赞成学海兄关于生产在先的理解,因为生产关系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世界才有的东西,而生产在一个人的世界也可以发生。我不是不愿意讨论生产和生产关系的话题,而是不愿意在“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或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类命题的范式下讨论。至于独裁和民主的解释,学海兄显然也误解了我的意思,我不赞成彻底的民主,也不同意独裁的发生,这一点应该和学海兄观点一致。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学海兄,一人独裁并没有真正达成一致的同意,独裁的一致同意是假相,因为独裁要保证在行动上的一致同意的监督成本和执行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独裁也容许民主的存在。需要强调的是,民主和专政其实一样不可爱,有些时候民主好,有些时候专政好,关键是要看民主和专政的成本如何,在实现民主的成本很高但又迫切达成结果的情况下,专政也是必须的,所以***提出民主专政的观点是深刻的理解了两者的辨证关系的,是人类发展到现在让人听的明白的“民主”提法。
西方民主面纱下其实掩盖了资本利益集团对这个国家另一部分人的专政,与其说是现代文明的进步不让布什发动核战争,不如说发动世界核战争不符合布什这一类利益集团的利益。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民主程序阻止集体非理性的出现的成本不断加大,但通过合理制度的设计可以防止那天布什发疯动用核武器,可却永远无法杜绝个人非理性的发生,
事件就是重要例证。伊拉克战争的发动恰恰是对西方民主的尖锐讽刺,在美国人一个又一个的运回死在伊拉克的士兵的时候,几个在白宫前呼喊的职业游行者代表的是什么民主呢?谁知道。
还有一点我要提醒学海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二战中是哪一个拥有了开化思想的民族在大发战争财?是美利坚合众国。若日本人没有对战略局势估计错误,“误袭”珍珠港,美国还是现在的美国吗?我看难说。当然,历史不允许假设,所以我们也只能做着“王莽谦恭未篡时”的假如比较了。
学海兄说,是民主的力量使得美国在拥有绝对压倒性力量的情况下,保持着目前和平和发展的局面。呵呵,我说错了,这个角度来分析是错的离谱。今天的美国与希特勒、马其顿和蒙古当然不一样,但他们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是后者是用武力征服统治世界,而美国是用一种叫
US dollar
的东西征服世界,他们也用武力,但这一武力只用在攫取世界资源的目的上。当今世界武力征服统一世界的成本高不可攀,美国人在越南战争以后就已经深刻的理解了这一道理,因此改变了他们征服世界的方式,很隐蔽,但依然残酷。因此,我们要看清楚民主的本质,就必须走近,揭开它并不可爱的面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民主制度呢?我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需要什么来保证呢?民主?自由?都不是,是监督成本较低的专政和执行成本较低的民主。 二、不是总结的总结 与学海的争论让我继续深入思考了一些哲学以及有关民主制度的问题,也算这一段时间思考的小结吧。但由于时间匆忙,讨论开始是中秋节,而讨论告一段落是国庆的前夕,事杂人忙,思绪很难集中,很多问题其实还没有说透,说清楚,但我想这有望留待思考成熟后再继续讨论。 用一句话做为这次讨论的总结较为合适,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 Tue, 25 Sep 2007 16:34:00 +0800 )
Description: 一、缘起 最近认识了一位有见地有思想也和我一样喜欢篮球的的新博友,我不知道他姓字名谁,但这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流。今天他发了一篇博文名曰《西方民主制度起源的探讨》,说实话我对西方的历史的所知远不如对中国的稗官野史来得清楚,但本人素来以笔战脸皮厚著称,所知甚少也赤膊上阵,在这位朋友的博客评论栏撒野狂吠,留言一条后依然欲罢不能,故在自家地里重开炉灶,生火添香……
二、对话 人物:学海(新近认识的博友)、夏芜暧
(某位无党派女性常自称文盲的知识分子)、
我(某个比较八婆脸皮较厚的人士) 地点:学海家的会客厅 时间:2007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十五日 对话内容如下: 夏芜暧:年轻的时候喜欢看林语堂和顾准,其中顾准的《古希腊城邦制度》还被拿出来看了几个来回。与其说城邦制度是希腊的传统,希腊政治思想的潮流,倒不如说是一种个性——不愿放弃独立,要求自由和自治,对邻邦的独立却容忍,侵略和占领的意识薄弱。柏拉图的理想国,便是这样的城市国家,即城邦。对于希腊人来说,小即是美,任何东西只要适合于人的规模,适合于人的需要。如果我们都能有这样的认识,天下就太平了。让国家越来越好,而非越来越大,人们才能真正的过得幸福与安宁,这恐怕就是城帮最难以抗拒的魅力之所在了。 至于西主民主,我偶尔会想这么个问题,如果我赶在了1840年以前,世界会是啥样子?未必 没有过“东方民主政治”,那么我们不用学外语,大家都来朝拜东方天国…… 从卢梭主张人民主权开始,从“君权神授”到“国家契约论”,这个东东确实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西方民主政治又开创了政党政治的新时代。辉格党和托利党,简单地说就是强盗和流氓。几经演变,也就是英国现在的保守党和工党。维持社会和平保障形式平衡还是干嘛使呢? 不过我还是喜欢西方的东东比较多一点,包括政治的本来面目。至少西方的法治机制比我们的要可爱得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话在咱中国也天天有人说,可是真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咱没见过,例子就不需要列举了。 :柏拉图的小国理想同古希腊城邦起源是分不开的,前文说过,希腊的城邦本来就是一小股一小股的游牧部族在巴尔干地区建立的殖民点,逐渐兴起的,由于巴尔干地区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彼此的联系本来就不紧密。而彼此独立本来就是希腊早期的一种政治状态。只有象阿加门农这样的有野心的君王通过战争建立了希腊的联合体,而这种战争是柏拉图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也许正是对早期希腊政治状态的一种回述。 两党或多党制,正是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的另一种特征。且不论党派的起源或党章如何。单是两党制这种形式也必然要在较为民主的环境里才能产生,同时两党竞争是有效的提高执政素质和防止腐败的机制。看看德国的大臣因公车私用这样的小事辞职,议会里两党大打出手,这样的政治实在是要好看的多。 另外英国的工党和欧洲相当一部分国家的党派,在欧洲的共产国际运动中,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很大的。欧洲绝大部分企业都有工会,这也是共产国际运动运动的结果。目前欧洲的劳工阶级,通过工会和工党,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已经享受到非常大的权力和保障。小声说一句,欧洲很多国家比我们接近共产主义的多。 我的发言:二位,民主从来是部分人或少数精英群体的民主,亘古未变。希腊城邦制的产生中有两个因素很重要,一是贸易繁荣导致运输安全的需要,二是外部环境的恶劣如海盗横行。在这两个局限条件下,城邦制的建立其实就是必然了。 我总以为,制度变迁过程中,偶然的因素实在太多,而这些偶然因素很可能是一项制度变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局限条件,由于历史无法还原,你忽略了这些条件很可能得出错误的判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无论是辨证唯物的历史观,还是其他什么持中或偏激的历史观,都无法令人完全信服它们的解释。 还有,icy小朋友,西方的政治从来都不可爱,他们的让国人推崇备至的政治运行机制并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如果一定要说可爱,只能说在大多数事情上西方人比中国人更愿意把事情摆在桌面上来谈,无论结果他们最终是否愿意。这样的制度运行的成本显然是要远远低于国人会上奉承或不吭声,背后下绊子,捅刀子,这是文化造成的。在这一点上,小日本都比我们做的要好,工作中他们可以吵的天翻地覆,拍桌子,丢凳子,但会开完,无论意见如何相左,依然是好同事,这也是文化使然。不过,有渊源的两种东方文化分歧的产生,其原因何在,我至今没想明白,但隐隐觉得其中有被我忽略了的局限条件,可没功夫做足功课,也就暂置一边了。 也可能正是由于这被忽略了的因素,“关系”二字在中国就尤其要紧,人跟人,人与社会相处的学问在中国变得更加复杂了,搞得许多理想者和有识之士纷纷云“主义”,谈民主了,以求肃清纲纪,人人享有自由,但何其难哉。这是我们认识的局限! 学海的回复:对于天山的不同意见,我觉得很有必要讨论下。如果某个(些)原因导致了结果的产生,我们如何能去说原因是偶然的呢?难道是原因发生的本身是偶然的吗?但既然已经发生了,原因的存在就是确定的,我们不能称其为偶然。如果这个(些)原因还可能导致其他结果,只是随机(或者说凑巧)导致了这个结果,我们也不能称其为偶然原因,只能称其为随机因素。我认为政治制度的产生主要是由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式)决定的,这点我比较唯物,呵呵。 在古代7个主要文明中,只有希腊文明成为现代文明的起源。其他6个无一产生过类似民主的政治制度。我们可以看到埃及同样是农耕文明,同样产生了高度的集权和独裁。两河文明和印度文明同样是典型的农耕文明,高度的集权。希伯来文明,由于地理、宗教、民族战争等种种原因一直未曾壮大,产生民主制度的基础不存在。古波斯文明不太了解,是一个多神崇拜的独裁帝国。存在的时长有限也造成了民主制度不具备基础。可见生产和制度两者还是存在着联系的。
政治(说穿了就是统治方式)从来都不可爱,但相对而言民主比独裁可爱。西方民主制度至少从理论上保证了每个平民参与政治的权力。显然国会里的大打出手比起我们人大的沉闷来更能解乏。 我再次发言:看来今天是开启了一个有意思、有深度但被翻来覆去讨论了很多年的话题。学海兄说我过于偏重偶然因素,但是我得提醒学海兄,偶然即是必然,我们不能预计将来的发展是因为有太多偶然,而我们能总结出一个规律则恰恰是因为从很多偶然中找到了可能对的必然,注意,仅仅是可能!一旦想当然的认为必然,选择了错误的局限条件,结论也就南辕北辙了。 甲出现,乙随之出现,因此就认定甲是乙出现的原因的错误,在历史分析中比比皆是。变革年代的人尤其容易发生这种错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非常正确,而且绝对正确,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这样的理论没有任何解释力的,也不是科学。我建议学海兄在城邦制的问题上是否可借助一下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找一找哪些偶然的因素构成当时的局限条件,而在此局限下那种制度的成本更低?可能能够更清楚的看明白德先生和赛先生变迁的本来面目。 还有几点值得和学海兄商榷:一是我们看到的历史是被打上某个时代甚至某个作史人烙印的影像,它可能可信,也可能被移花接木,甚至与事实完全相反,需要鉴别;二是制度决定生产,还是生产决定制度本来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的一个问题,两者的因果循环关系纠缠不清,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三是何为理想的民主制度?这是非常难以解释,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世界中是没有这个问题的,它只存在于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世界。如果一个制度能保证取得一致的同意,我们认为这是理想民主的制度。但我们知道,一致同意的代价何其之大,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大多数时候所谓的民主都就意味着剥夺了一些人的自由决策权而行使另一些人的权力意志,这是任何一种目前能见到的所谓“民主”制度无法回避的问题。就这一点而言,我不认为西方比我们中国强。 三、小结 对话暂时到此为止,不排除继续下去的可能。但由于鄙人要出差几天,也就先来个小结。 一是本次谈话的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也就没有对错,大家多是自说自话,但谈话的起因很明确,是源于学海否定中学课本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认为民主制度的起源于早远的古希腊,好在我中学时从不好好学习政治历史这一类课程,虽然为了考试背了些诸如此类的定理规律,但没受荼毒,不过我反对学海认同的西方民主制度有多少先进性,也反对学海认为中国对现代文明没有做太多贡献的观点,前者我在对话中已简要反驳了,后一话题结论过于武断,我有空再予以“掰扯”。 二是本次对话虽源于学海兄,但且战且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的方向是我造成的,由于仓促,我很可能误解了学海兄的某些观点,在此我公开检讨,出差期间加强反思。 三是民主制度的话题其实非常枯燥,虽与世人都有关,但少有人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即使谈及也常流于肤浅或过于偏激,因此,此话题不好把握。今天国人普遍的误解有二:一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西学为中用本是好事,但过于机械的抄搬就难免出现问题,前车之鉴可不少。二是中国的制度一无是处,一项制度的好坏不能因为其有副作用而全盘否定,“存在即是合理的”的理念告诉我们,我们在分析一个国家这种更大的存在时候,首先要从大处去看其合理的部分,然后从小处去看能否遏制和减少它的副作用,若不能,再去考虑这一制度本身是否合理,而不是由于先入为主的偏见劈头上来就认为我们的制度有多少多少坏。 四是关于夏芜暧小朋友的发言让我非常吃惊,真是博览群书啊,出口顾准、闭口卢梭足见阅读题材之广,佩服佩服,对小朋友的博学真是景仰之至。 ( Fri, 14 Sep 2007 09:30:00 +0800 )
Description:
刻骨铭心的记忆
如果要对
世纪以来短短五六年最震撼性的事件做个排行榜,
日世贸双子楼在遭受恐怖袭击后轰然坍塌无疑将成为标志性事件。以此为界,世界头号大国——美利坚合众国开始了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反恐大幕”由此拉开,世界发展格局从此发生了深刻变化。
当然,改变的不仅限于政治。这样一次空前(希望也是绝后)的事件,给人心带来的震撼更是巨大。极少数的一些失去人类理性的恐怖分子,给整个世界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哪座已不复存在曾经是人类文明辉煌成果标志的建筑轰然倒塌,不仅给美利坚人留下一道永远不能忘却的创伤,也给世界人民敲响了警钟。
重揭伤疤的大片
五年后,奥利弗·斯通(
)这个曾经用《野战排》把越战血淋淋赤裸裸地摊开,用《刺杀肯尼迪》给死去的美国总统来个阴谋,用《生于七月四日》讽刺那些所谓的战争英雄,用史上首位拥有横跨欧亚非三大洲领土的马其顿帝
国短命
君主亚历山大大帝开涮,把卡斯特罗的画像挂在墙上、喜欢释放“重磅炸弹”、拿了两尊小金人的个性导演,这回用《世贸中心》再次揭开美国人心中最沉痛的伤疤!
影片把我们拉回到五年前的那一天。
日,天刚蒙蒙亮,纽约市港务局警官约翰·迈克劳林(尼古拉斯·凯奇饰)开车前往自己的工作岗位,一切皆如往常。然而很快,警方收到消息——世贸大厦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霎时四处混乱一片!没有丝毫迟疑,纽约市内所有消防队员以及***等都驱车赶往现场营救,迈克劳林警官和他的同事威尔·吉米诺警官(迈克尔·佩纳饰)也在营救队伍中。他们还并不清楚现场的情况,可是就像迈克劳林警官所说的“灾难没有计划”,面对吱嘎作响摇摇欲坠的高楼,面对惊天动地的倒塌,营救队依然迅速加入了援救。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大楼轰然倒塌、粉尘漫天飞舞,迈克劳林的拯救小组瞬间被困在了地底之下的废墟碎石之中。
疼痛、疲乏、氧气渐渐稀薄、身体被钢筋水泥压得动弹不得,身处险境的迈克劳林和吉米诺想尽办法寻找着还生的一线希望;而焦急的救援人员和他们的家人,也在急切地进行营救,祈祷他们依然生还。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所有的恐惧、彷徨、伤心、绝望从四面八方缓缓袭来,营救与自救在这惊心动魄且颇显漫长的
小时内同时展开了。废墟内两个旺盛的生命在备受煎熬……
这一回,大导演奥利弗·斯通通过惨痛现实还原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场“无关政治”、触及宏大“人性”的巨制。
因为爱所以坚强
作为首次直面“
”恐怖袭击的巨作,《世贸中心》真实还原了当时惨痛情景。如同好莱坞喜爱标榜的那样,打上一贯写实的奥利弗·斯通烙印的《世贸中心》,绝对是个真实的故事。真实,成为了影片最大的主题。据报道,斯通保持了对
历史事实的最大程度的尊重,为了保持影片的准确性,他采取了一种最为异端的拍摄方式,即严格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拍摄,不止如此,影片在洛杉矶拍摄的最初一个多月里,他还邀请一些
幸存者、目击者等亲临现场监督,做足了和家属的沟通工作,在充分把握故事情节细节和角色心态的同时,务必每个细节都和事实严丝合缝。
事实上,屹立在纽约闹市区的世贸双塔瞬间崩塌,
人丧生,在倒塌的高楼废墟中,被拯救出的只有区区
余人。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故事。影片通过真实叙述拯救两个余生者的过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生存和勇气的感人故事。鼓励活着的人要有生的勇气。也进一步向我们表明,在劫难面前,因为拥有爱,所以我们坚强;因为拥有爱,所以我们可以继续活着。电影重揭美国人这道伤疤,更重要的是要给生者予信心。正如电影海报上描绘的情景:双子塔虽然矗立在阴影中,可中间却是光明!用影片中结束时的一句话可以很好的概括创作者的意图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那一天,世界看到了恶魔的存在,但他们两人却看到了人性的善良、无畏和爱。”
( Thu, 6 Sep 2007 11:40:00 +0800 )
Description: 以下文字是偶然看见的,原题叫“别崩溃!女朋友升级到妻子后的BUG ”,估计是哪位技术人员休闲之作,搞笑的文字中影射的婚姻生活中的小摩擦和无奈矛盾有点意思,解决方案也是大多数人可以也应该接收的。纯技术文字里头原来也是可以蕴涵许多可以领悟的生活哲理。总之,不错。
亲爱的技术支持: 我急需您的帮助。我最近将“女朋友7.0”升级到“妻子1.0”,发现这个新程序意外地启动了孩子生产程序,而且占用了大量的空间和珍贵的资源。这在产品的使用手册中没有提到。 此外“妻子1.0”自动将自己***到其他所有的程序中,它随系统同时启动,监控整个系统的状态。“男人夜出2.5”和“高尔夫5.3”无法再运行,一旦运行该程序系统即行崩溃。试图运行“周日足球6.3”经常失败,而“周六购物7.1”却代之运行。看来我无法保留“妻子1.0”,因为它和我喜欢运行的任何程序都不相容。我打算回到“女朋友7.0”,可是这个程序又无法卸载。 请您帮帮我吧!
一名客户
亲爱的用户: 这是个很普通的问题,源于你对基本原理的不了解。很多的男人将“女朋友7.0”升级到“妻子1.0”,以为“妻子1.0”是一个“实用与娱乐程序”。然而“妻子1.0”却是个操作系统,是被设计用来运行所有程序的。你不可能清除“妻子1.0”,也不可能回到“女朋友7.0”,因为“妻子1.0”的设计中不具有这个功能,无论是卸载、删除或是清除已经***在系统中的这些程序文件,都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曾试图***“女朋友8.0”或者“妻子2.0”,结果是产生了更多的问题(参见手册中的赡养费/孩子的养育/律师费用)。我***过“妻子1.0”,我建议你保持现在的***状态,妥善解决遇到的困难。 当任何错误或问题出现的时候,不论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你必须运行“C://我道歉”程序,并且避免使用“退出键”。必要时可能需要运行“C://我道歉”多次,希望最终能使操作系统恢复到初始状态。 “妻子1.0”虽然是一个需要高保养的程序,但同时对人可能是非常有益的。充分地利用它,需要买些额外的软件比如“鲜花2.0”和“巧克力5.0”。 不要在任何情况下***“秘书(短裙版)”,因为“妻子1.0”不支持这种程序,而且系统多数时候肯定会崩溃。
客户中心 ( Fri, 3 Aug 2007 18:22:00 +0800 )
Description: 许久没来这里涂鸦,似乎有点冷清。有点对不住来我这里散散步的朋友。 其实生命中常会有没有心灵的文字驻留的时候,即使是所谓的读书人。思想者的可贵就在于他永远都支着个头在哪里思想,因为他是雕塑,可人却做不到。 到了一定年纪就容易缺乏叙述的激情,很多想法最终只能烂在心里,胎死腹中。曾经想做的很多事情要么搁置,要么夭折。不过,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也能冒出新的念头。所以说人的思想是无垠的。但是,现实的制约却非常现实,你永远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去实现你的海阔天空,去承受各种不同的声音的责难。这大概就是生活。 很憧憬***同志描绘的那幅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人各取所需,发挥自己的所长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景象,真的发自肺腑的希望哪在可以企及的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但100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告诉我们这个梦想依然遥远。 努力和奋斗是每个时代的人共同口号,已知世界的秩序和对未知世界的怀疑让人们只能用这个口号去鼓励自己,并用它鼓励众生,去承受所面临的艰难困苦,并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创造着自己时代的辉煌。 我们的时代的辉煌在哪里呢?谁知道。经常看到一些文人学者频频使用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的字眼。也许他们说的很正确,或许在一百年或者两百年后回过头来看,我们真的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也可能有助于我们面对这纷繁复杂的变化。 有一点可以明确,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人文、经济、社会、政治一切的一切都让人必须提高新陈代谢的速度去适应,唯恐为这个时代所唾弃,被滚滚向前的车轮撵个粉碎。我们的生活也被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快速膨胀的财富、日益升高的气温所笼罩。 李敖说,我们今天的中国是自汉唐来所未有之盛世,这显然是从国家的强大,繁荣和人民的富庶来讲的。可正是这种强盛的势头,反衬出了我们时代思想的羸弱。近些年来,政府不断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很大程度是针对我们原创能力的薄弱,而其源头就是我们自主思考能力的欠缺。西学渐进、传统精神的丢失,互联网世界的构建,渐渐让人满足于人云亦云,借鉴模仿成为我们做大多数事情的首选工具。诚然,借鉴模仿是一个很好的追赶路径,但借鉴模仿不可能带来思想的融会贯通,同时,又因为少了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也就浮躁一气,在大多数领域都没有了大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被我们的媒体给树立成了大师,一些靠编教材搞思想史起家的人,因为提了几句我们要发展股市的建议,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决策层重要的智囊。在艺术领域也是如此,前些天,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去世了,就有人叫着相声界进入没有泰斗的时代。不是我不尊重去者,可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没有泰斗已经好久了,不过,这大概是“皇帝的新装”说不得。 当可口可乐、肯德基和好莱坞大片进入一个国家的时候,不仅仅是带来了一种产业模式,更多的是它带进来的是霸道的商业文化。如果一个群体无条件的接收了这种文化,他失去的很可能是思考的能力,而一个失去思想的群体终究将被淘汰或同化。所以,我建议,吃肯德基的时候,最好拿一本《春秋》或《论语》下鸡腿,看完《哈里波特》,找本《镜花缘》瞅瞅。 不要误会我是一个狭隘的民粹主义者,我只是想说,在所谓的全球化、世界村的今天,我们和世界沟通的基础是自身的文化,沟通的桥梁是独立的思考,否则全球化就是欧美化或美国化的别称了。 昏头昏脑,不知所言,包涵包涵。
( Fri, 15 Jun 2007 16:33:00 +0800 )
Description: 2007
年大概会是中国的经济学家或者搞经济工作(研究)的人挺忙的一年。党代会的召开需要这些“江湖术士”打打前站,提提新的思路。有了这个背景,本以为加上目前股市的癫狂,猪肉鸡蛋加房价的乱涨能转移掉一些捣浆糊人的精力,可谁料想,世界银行的经济学者邹恒甫的北大教席被昔日“知音”张院长褫夺的新闻却在猪肉价格日涨中脱颖而出,成为浆糊界的头条。 这位号称“中国现代西方经济学教育第一人”的邹前辈,我国较早的哈佛大学海龟博士,这位曾以打倒“三纲五常”(樊纲、易纲、胡鞍纲、张五常)语出惊人的狂生,悲哀的向我们的教育部长周济乞求在北大教书的权力。看完他的公开信以及“我必须说话以捍卫中国普通大学教师的尊严、权利和自由”的长文,让人觉得悲从中来,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界的现状,用人大张鸣的话来说,我们的大学已经衙门化、帮派化、黑社会化。抛开邹恒甫与张维迎的恩怨不说,从邹的叙述中我们很容易联想起这种***塔里,学堂之上的争斗。你可以选择不斗,但你必须选择你站在那边,如果你不斗,如果你蔑视潜规则,不表明你的立场,好,请你离开。或许有人会说,离开就离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地,但是仁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叫你离开你一定要离开呢?离开以后别处会更好吗?大家都是聪明人,***显然而知。邹选择了一种我不是很欣赏的方式对体制进行了抗辩,不过我欣赏他是个骨鲠之士,这样的人现在太少。若他所说都是事实,我们只能感谢,感谢他让我们有了对我们最高学府的“黑暗”所在的知情权。 张维迎这号人物近几年来甚嚣尘上,郎顾之争中他几乎成为“落水狗”,不过他倒也不在乎,抖抖身上的脏水继续跑路,因为对他来说大众都是无知的,谁能了解他这位农民的儿子的一番苦心,厉害。北大改革,他又站在他的“大学逻辑”的旗帜下雄心勃勃,不过好像还是碰了一鼻子灰,所谓的改革也没见多少成效。不过,他在潮起云涌中,终于把厉“股份”一脚踹下拿下了院长宝座,真厉害。 邹披露的张写给他的让他滚蛋的英文信开篇张写到:“
I am sorry, since I have been not able to find you, I have not been to talk about the decision to you face-to-face.
”呵呵,真是佩服,开人都开的这么道貌岸然。言下之意,不是我不敢找你,是我实在找不到你,所以不能
face to face
的对你说你被开了这件事。写信者的快感扑面而来。若不是邹的公开,真不知道到这位一场讲座要拿五万人民币的“高人”,也有这样龌龊的一面。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是“又见张维迎”,想想觉得这名字不配见人。也就改了,毕竟人不能沾了没品的东西。真不明白,古人就早已经明白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我们现在的一些号称学富五车的文人却好像不懂。我不知道张先生在演绎他的大学逻辑的时候,是否真的觉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而在他坚持他的企业家理论的同时,是否真的明白老百姓是什么意思。从他这几年来的所行,所言,我想,他不明白。 大学是什么?大学的精神是什么?现在我们的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大声的疾呼要制度治国,可是就在他们在自己制定制度的时候却常常忘了制定制度的初衷,相反制度成为了他们圈定自己势力范围的。人大的张鸣、清华的陈丹青、社科院的易宪容的出走,还有现在的邹恒甫被辞退,我们可以出于人性本善,社会光明的基调认为这是正常的人才流动。可我们是不是要想想为什么这些有些才华也有点狂气的学者在离开时都把“剑锋”指向了我们的体制。可能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恩怨,但你无法否认他们是无法忍受体制禁锢而做出的无奈考虑。我们的学校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大学是在教书育人吗,受学生喜欢,而且水平高的人学校为什么不能包容呢?在物质文明不断繁荣的中国,何以如此缺乏学术的大师呢?我们的大学为什么越来越象官僚机构?偌大的校园为什么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呢?市场的理念一定要所向披靡涉及到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吗?它就用之四海而皆准吗?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办成工厂、做成产业吗?太多太多的为什么得不到解答。 我相信邹恒甫不会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如果这种体制继续存在,出走会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娜拉出走了,她得到了自由。可陈丹青们、邹恒甫们出走了,我们却丧失了自由。 很喜欢
陈寅恪的一句诗,也是邹恒甫先生推崇的: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虽然意境很高,但希望这不会成为每个求索真理的人最后的心理慰藉。因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凡人…… ( Tue, 22 May 2007 16:05:55 +0800 )
Description:
山远天淡,
绿草青青湖水蓝,
湖光五分,
山色一半,
几只黄鹂探看。
思倦语黯,
白云依依山头乱,
佳人一畔,
柔情两断,
梦中灯火阑珊。
( Sun, 1 Apr 2007 13:16:46 +0800 )
Description: “长安一夜雨,便添了、几分秋色。奈此际萧条,无端又听,渭城风笛。咫尺层城留不住,久相忘、到此偏相忆。依依白露丹枫,渐行渐远,天涯南北。 凄寂。黔娄当日事,总名士如何消得。只皂帽蹇驴,西风残照,倦游踪迹。廿载江南犹落拓,叹一人、知己终难觅。君须爱酒能诗,鉴湖无恙,一蓑一笠。”这是纳兰的悲叹,也是世人对于无常和不遂人意的无奈歌唱。 生活中的悲剧元素总是如此的让人震撼。身临悲剧的场景的大多数人都很难感受到这种悲剧的美,只有很少的一些人能把这种情绪升华成美,而对于大多数的作为第三者的审视却也常常发现欢乐总是那样肤浅,悲伤却常常深邃。所以,我们老是说着:简单就是快乐。 悲剧产生美感,是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长期养成的恻隐之心,怜悯之心。我们对于发生在别人身上,但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往往来得敏感。这种敏感可能来自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对孤独的惧怕。自有文明始,或自人类群居始,人类对大自然无常的惧怕漫漫衍生出了对依靠的眷恋。亲情、友情、爱情皆从对这种依靠的需要中派生,亲情给予人生存的安全感,友情给予人自我肯定的借鉴,爱情给予人未来的希望。正如马克思所阐释的,从人类文明开始萌芽的那一刻起,人就是社会的人,人之间的交流体现的都是复杂的社会关系。 这样干巴巴的言语,可能会打消很多人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美好的朦胧感。这样赤裸裸的功利关系,也可能让哪些酷爱圣洁的人觉得龌龊肮脏。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不能因为要懵懂的憧憬而不顾事物的本质。人生于世,从个体而言,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得到认同的权力。从最低层次的生存的权力,到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都是如此。不被认同的人,在俗世生活往往是孤立的,是可悲的,是没有自由的,也是得不到发展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可笑在于,它陷入了套套逻辑,自己的路的可贵,就在于虽然不要求所做的事事都让人认同,但其发展的结果却是被大多数人觉得认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似乎不要人认同的话,其实蕴涵的就是追求认同。 当然,认同是要有基础的。孔丘同志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其中阐述了孔同志对他个人发展生涯规划的精要概况,为“立”于世而“学”技能、“学”概念、“学”社会关系,在能较好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立”之后,进而能理解和掌握复杂的世事,不被表象迷惑,进而能从容应对各种变故,听取和吸收正反意见,最后达到不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自由境界。孔同志活了七十三岁,也就是说他能从心所欲也就三四年。据载孔同志智商是很高的,他花了七十年才达到自由境界,那么显然对于我们这些资质一般的人来说,自由之路将更加漫长。正所谓“曲高和寡”,这个世界上能自由而不越矩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孔丘同学就成了大家膜拜的圣人了。 再回过头说开头的话题,人们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热爱,正是因为这几种人类情感带给我们的自由感,对于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知心朋友的友情和甚至带有一些动物性的爱情,都是因其带给人的无拘束,无条件认同而美丽。有了亲情、爱情和友情,一定程度上你就得到了某种认同,某种自由。但我不得不再泼一漂冷水,这种自由也依然是不牢固的,在复杂的世间,一切都充满了变数,亲情反目成仇、朋友形同陌路、夫妻同床异梦的故事举不胜举。因此,自由依然是很难得到的。 寂寞自由路,孤独求索途。按照孔丘同学的成长经验来看,要自由哪怕是短暂的自由,都必须经历这几个阶段或者说几件事:学习、自立、在困惑中活着、有点明白的生活,内心平静的对待各种变故和不同意见……惟有如此,方能自由。 ( Wed, 14 Mar 2007 17:16:55 +0800 )
Description: 文人为什么这么惨?有友归纳如下,可谓真知灼见,存此为诫: 1.文人个人意识太重,难以和一般人同化,并看不起上层和低层人士; 2.文人满足于“知”,而不是“行”,难以做出实际贡献; 3.急于表现和证明自己,容易黔驴技穷,被人看透和控制; 4.容易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无法依靠自己,而成功者首先须自立; 5.文人无行,文人相轻,文人并不算一个行业,难以形成一个群体或阶级来保护自己的生存和社会地位; 在社会化大分工不断强化的今天,文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依附性越来越严重。在权力,物质以及功利化思潮面前,他们十分的脆弱。文化对他们已经遥远,取而代之的是文字和概念游戏。以前是投靠权力-御用文人,现在投靠金钱-雇佣文人。难怪老毛把他排行第九。不冤枉。
( Thu, 8 Mar 2007 18:35:19 +0800 )
Description: 最近以来,好像快要丧失了思想(注:此处动词:思&am 想)。乱七八糟的事情一箩筐,天天好像进展也不大,每天都一身疲惫,没有忒高兴的事,也没忒不高兴的事;不想想到的事,也不想想不到的事。只是觉得每天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效率却出奇的差,哪状态好比汽车没了油老突突、热气球喷不出气直往下降。 这感觉太差,典型的工作疲劳。 其实自己很明白,当人不作任何思考做着日常的哪些事盲目往前的时候,生活就失去了意义。说意义真的太沉重,但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只是有些人举重若轻,有些人举重是重罢了,因人而异。我总觉得我应该是那种举重若轻的人,但这段时候却老觉得重就是重,要把它看着是轻,不是那么容易。 书法,移情怡性,但好久不写了。 看书,本是我最大的休闲,但最近看书带着无数功利。不是说看的书不好,是看书的心态不再怡然,也无法自得。 运动,对如今的俺已是一种奢侈的行为了。搞不清那个热爱运动的青年去了何方?上礼拜骑着车驮着老婆去工大打了场篮球,准头还在就是体力太差,看着哪些活崩乱跳的孩子们,对,就是孩子们,吼吼,只能叹息,廉颇老矣! 工作,从来没这么疲于应付过,当年我在学校作业从来不过夜,一向麻利的我,不知咋地动作开始出其的迟缓。对了,这就是症结所在,虽然所有的压力都是自己暗示给自己。 嗯,自言自语的梦呓依然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我在想,究竟人行为的意义何在,这真是个大问题,真如经济学里所说的,人是为各自利益奔波的一个群体吗?行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哪利益的意义又何在呢?利益代表着自我的享受,哪享乐的意义呢?…… 这种问题就像我的一位逻辑混乱的也有章法的可爱小朋友的套套逻辑:“为什么要工作?成为女强人。为什么要成为女强人?赚钱钱。为什么要赚钱钱?为了自己的脸保持新鲜。可是,我成天闲着躺着才能让脸好好的,而且女强人没几个是美人。”真怀疑“正常”人的逻辑思考能力是否能解决如此不着边际的问题,我总觉得是在我们思考系统出现了突变时候才能产生如此让你难以回答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俺和偶哪位有空也玩那个游戏:你爱我嘛?爱!——为什么爱?因为你也爱我啊?——哪我不爱你的时候你爱不爱我?不知道!——哪就是说我先爱你你才会爱我?不是。——哪是什么?不要问这种让人头疼的问题好不好?反正我现在爱你……——哪你现在爱的是那个爱你的我,还是你爱的我呢?倒…… 一切都如此无厘头,我发现现代人需要的就是这种无厘头,你永远搞不清是想要哪个事发生,还是要那个事本身。有人说,要的是过程美,有的人说,要的是走近的美。无论什么美,跳出去看未必是美。可我们却如此一往直前。 是现代人错了,还是我错了?恐怕没有人回答。一味的想,很容易变成《武林外传》里的那个姬无命。 尼采说,上帝死了,哪人性复苏了吗?谁又说,我死了?哪什么又产生了?无厘头中有的都是我们想穷尽的思考,可我能思考出我为什么是我吗?最后恐怕就是,我是谁?谁杀了我?是我杀了我…… 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前后后,人永远不能全方位的看问题,所以也永远看到的是问题的一部分。看到乐观的时候,容易坚强,看到悲观的时候,容易颓废。坚强和颓废有时就是角度的些许差别,要坚强还是颓废,你自己选择!但有一点得提醒自己,也建议大家,无论结局如何,过程永远是酸甜苦辣,百味俱全的。 结束梦呓,结束颓废,套用莎翁名句结束无厘头:生活啊,你的名字是选择。祝脆弱的女人三八们,节日快乐。哈哈,别说我骂人,你有你的选择……
( Fri, 5 Jan 2007 10:10:33 +0800 )
Description:
“轻薄为文、厚重为人”这么一个题目,是某个早晨心中突然一闪念,觉得有些许震撼。为防忘却,故在这块自留地上记了下来,不想年头一阵忙乱,
年已经过去了快
天,依然是颗“苗木”。回头来看,算是给自己下了个套,心中的一闪念变成了命题作文。
人的思想很古怪,曾经觉得重要的东西,过了时间若干,就觉得并不那么重要了。“轻薄为文、厚重为人”或是人生某一刻的点滴体验,或是先前所思所想所行的高度概括,当在心头一闪念的那一刻真的觉得有必要隆而重之的,大篇幅阐述之。但忙碌了那么十来天,当我想起停下来看看风景时,却觉得完全可以向孔老夫子学习,述而不作。不过,犹疑婆妈再三,又觉得还没到老夫子那种境界,也为了给
年开个篇,毕竟逝者如斯,能在太阳底下记录下当时的月亮也是不错。
先说轻薄为文。中国人自古就有以文取仕,以文会友,以文鉴人品,以文载道,以文传兴替的光荣传统。因此,文名不仅被皇室贵胄所重,而且也被普罗大众追捧。文名显著的读书人也就广受人尊重。自古以来能让人记得住的名人,多数是因为写了一些好的文章,让后人反复吟诵瞻仰。如司马迁、李白、苏东坡……即使到了现代依然如此,搞研究的如果文章写的好,就被人称为学者;机关里文章写的好的人,被人称为笔杆子;新闻调查报告写得好的人,被人称为知名(著名)记者。诸如此类。看来,“文”这个东西从古至今都是为中国人所推崇的。可为什么我却要说轻薄为文呢?说出来你别不信,没有别的缘由,是因为直觉。但仔细推敲,我这个直觉还是非常准确而又有道理的。轻薄的本意是既轻且薄,引申可为轻佻,不庄重,缺乏份量。我认为一纸“高”论,一曲抒怀,本身并无所谓份量,有份量的反而是读文听曲的人的感受,是否产生共鸣。有两则案例每当我想起时,总会哑然失笑。一是骆宾王写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一是陈琳写的《为袁绍讨曹操檄》。两个被“妙文”所骂的人,看到骂自己的文章的时反应出奇的相似。一个被列举二十桩罪,被骂为出身低的狐狸精的置之一笑,连夸写檄文的是人才;一个被骂了八辈子祖宗的,却连称感激治好了他的偏头疼,后来还给了骂他的人官做。我想这是当年骆宾王和陈琳两位“高士”咬牙切齿、搜肠刮肚、铆足吃奶的劲写檄文的时候所无法想到的。想来,没有这两个看文人的如此反映,这两篇檄文估计也早已淹没在故纸堆中了。所以,我说为文只能轻薄,如果郑重其事,往往会如骆王二人之可笑。另外,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为文的轻薄还在于你要条分缕析,抽丝剥茧,把复杂的东西说的清楚,说形象,这归根到底还是要照顾读“文”之人的感受。只有读的人觉得受到震撼了,你的“文”才有其价值。因此,对于作“文”之人,有“轻薄”的心态和“轻薄”本事很重要。
再说说“厚重为人”。这里把为文和为人放在一块讲,不是因为“轻薄为文”与“厚重为人”有必然的联系。一个善文的人,未必是一个厚重的人,一个厚重的人也未必善文。而且作文“轻薄”如鸿毛的人很多。只要受过一定训练,掌握了一定技巧,疯子都能写出漂亮文章。事实上,一个有轻薄为文本事的疯子就可能是一个好的文人。疯子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腻而生动,但由于大多数的疯子都缺乏轻薄为文的能力,无法用能让人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大家就把他们就当成疯子了。而象尼采这样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掌握了轻薄为文的本事,就被我们归类于天才之列。
我这里把为文和为人放在一块讲的原因是:厚重的人做出的好文,好文由厚重的人来作,对我们这个世界很重要。厚重,顾名思义是敦厚稳重。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待人要厚道,德行重如泰山。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古今中外,我们常常把那些忧国忧民,为生民请命的人认为是厚重的人。但事实上,历史的车轮到了公元
年的今天,这样的标准显然过于笼统,也不合市场逐利的潮流。我倒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厚重的人的价值体现在他要能反映大多数人的良好诉求,尤其是在通过为文这个途径反映自己和公众的诉求时,不夹私愤,也不惧潜规则。今天,网络的发达已经让大多数人拥有了为文表达自己看法和诉求的权利。但却有很多人由于网络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的脱离,在错用这种权利,有些人在网络上跟风不负责任的表达自己并不是太明白的事情,一个本不是事情的事情往往由于无数的“板砖”和跟贴远远偏离了其本来面目。也有一些人借用这种力量,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和身份对一些难以辨清的问题和矛盾发表带有自身利益背景的言论,哄抬和炒作,误导那些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们,达到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种现象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仔细琢磨起来,但凡哪些跟贴的人有些许厚道,但凡哪些胡乱为文的人有些许德行,世界就不会如此多事,我们生活的环境也会和谐可靠的多。
呵呵,说着说着就开始跑题了,再继续下去就要开始谈以德治国了,此处应不谈“正事”,看来我“轻薄为文”的本事真是不咋地,不过“厚重为人”却是我努力的目标。我想只要大家努力,当这个世界有那么一个还算庞大的群体开始厚重了,能不能轻薄为文就不重要了。
有哲人说过,道德和幸福没有必然联系,但若同时拥有了道德和幸福,你就达到了真善美的境界。
年,愿这个世界厚重而不再混沌,愿这个世界的人们厚重而再不势利,愿这个世界所有的文字厚重而不再轻薄。
( Sun, 31 Dec 2006 14:11:58 +0800 )
Description: 2006年就快过去,站在这个年尾年头的关节点,总觉得要说点什么,留下点蛛丝马迹,以待来日追寻。 2006年,对所有成长的孩子来说可能是普通的一年,他们依然在应付着老师的作业,奔着升学的目标努力。但2006年对于所有已经成熟或正在成熟的半大孩子来说肯定会是重要的一年,都会有着这样或那样重要的事件发生。 孩子总是要长大,长大就必须面对。这是每个处在成长的关节坎上的孩子们必须记住的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 2006年发生了什么?我们又面对了什么?分类叙之,不求全面。 娱乐圈(注:读做猪圈的“圈”)。郭德纲在官非中如日中天;一群被潜规则蹂躏或者愿意被蹂躏而又开始不高兴的人浮起出水面告诉了大家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年尾圈内的肥猪们的大作纷纷面世,“装大猪”开始注意人物和故事用大波波娃拍摄越加暴露的限制级片——古代版雷雨,疯大猪找到大款自绝于人民拍起了看不懂的中国版的哈姆雷特。还有一些瘦肉型的中猪小猪拍了一些八卦如我也记不住的片。另外,超女,红楼选角都只把整个圈搅得粪味十足,肥力无比,到处哗啦啦的下着铜钱。 文化圈。说实话,我是个没啥文化的人,也不知道多少文化界的事,即使是我知道的那些文化界的一点点大事,也乏善可陈。没看到有谁跳出来讲啥思想,只看到一人讲着刘备曹操如日中天,一群人又群起攻之,说他误人子弟。唉,我这个文盲只能叹息读书人的事情,越发搞的象我们大老粗似的,一言不和,唾沫腥淹死。但不管怎么说那个本只想讨口饭吃,但没想到饭讨的让人眼红后又被群殴的新时代说书人,口袋并没有因为几个红眼病患者的攻击而瘪下去,只见得山起云涌,钞票垒成了山,触到了云。当然文化圈也并不是完全无可取之处,值得一提的是半个人,这人分上下出了一部小说,上半部写的是悲情时代,但下半部却写成了灯红酒绿。看来两个时代的烙印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如此明显,这位兄弟把一部小说分界而出,一半是苦水,一半是烈酒,让人如坠云雾。只能称其为高人了事。 政治。这个话题敏感,不符本博主创版之初衷。略去不谈。不过一年来国内一些***污吏的纷纷落马让老百姓大呼痛快,年末时一个曾被称为枭雄的老头被绞也让人感叹:时代变了!真的变了! 经济。两个大数,GDP和外汇储备。2006年中国GDP增长在两位数10%以上,外汇储备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就这两个数应该能看出我们的经济依然龙气十足。另外,如死灰复燃般的股市也让国人和广大股民觉得形势真的好起来了。但是,我还是要站在盛世危言的那一派这边。因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隐忧是显然易见的,如贸易投资双顺差问题、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产能过剩、投资率过大、万元GDP能耗不降反升等等问题,都让人觉得我们的经济有在钢丝绳上快跑的感觉。而由于体制、结构和素质性原因引起的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增长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大等等问题都让人心提在喉。看来未来要向中央确定的向“又好又快”方向发展再迈一步都会非常艰难。 世界。世界如此纷扰,情绪如此萧条,一切却又那么繁荣。朝圣的依然朝圣,打仗的依然打仗,贫穷的依然贫穷,吃饱的依然吃饱。饿死的依然没粮。世界还是照样复杂。我们依然在寻找和平,我们依然在绝望中希望。我们依然幻想明天会更好。还是那个世界,一年中,我们可能更懂了他一些,我们也可能更模糊了一些。还是那个世界,一年中,我们看到了丑恶,也因此看到了善良。还是那个世界,一年中,我们忘记了悲伤,因为我们又遭遇了幸福。还是那个世界,天气虽然已开始反常,但我们的日子依然照常。还是那个世界。一切皆逝,一切重又开始。 我。……(由于比世界还复杂,又略去。) 2007年!!!!!!会怎么样? 最近接受了一个思想,我们的现在是要由过去和未来来证明存在的。我们的过去证明了我们的存在,那未来必然要继续开显我们的存在。时间的三维,让我们无限遐思。未来你有什么愿望?有人说,有多少愿望,才有多少希望。你又有多少欲望。又有人说过,你要多些愿望,少些欲望。深奥!我喜欢张中行的一本书的书名,禅外说禅。禅以不立文字传世。要开显禅意,不立文字何以可能。西方哲学告诉我们语言是证明存在的重要工具。既然要得禅心,立禅意,借助语言就必不可少了。因此,我可能懂不了不立文字的禅,但我可以在禅的圈外说禅悟禅。 2007,我希望在娱乐圈内的好好搞娱乐,文化圈内的好好搞文化,政治圈内的好好讲政治,经济圈内的好好抓生产,世界圈内的好好搞和谐。当然这是美好的愿望,就当扯淡,毕竟我不是娱乐圈,也不在文化圈,更谈不上政治圈,与世界圈相距遥远。真想不出我是来自那个圈,或许就是一只来自遥远的外星猪圈。谁知道呢。 2006年12月31日13:30。实在太忙,中午牺牲睡觉胡说八道一番。大家权当胡扯。猪2007年大家一切顺利!也猪大家日子过得象宠物猪一样,想吃吃,想睡睡,不用那么的辛苦。
偶还是相当滴朴素吧,偶就是个朴素滴银!!!
( Thu, 16 Nov 2006 18:44:09 +0800 )
Description:
一 我,叫天山顶上的冰,不住在你知道的那个天山,已不是水冻成的冰。 我,叫天山顶上的冰,生活在恋恋风尘,经常幻化***形。 我,叫天山顶上的冰,外表僵硬生冷,但包藏着一颗温暖的心。 二 我,从没被人叫过天山顶上的冰,我的名字自己也记不清。 我,很久没看到过天山顶上的冰,我的梦里总是不放晴。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幻***形,来到这恋恋红尘。
三 来到这里很久,我快记不起天山的风景。 不知经历了几朝,见的人也数不清。 总觉得这里的人很怪,永远触不到他们的心。 四 记得很久以前,我认识一个人姓赢。 我和他从小一起长大,他说他要天下太平。 后来天下真的太平,他却活埋了很多的人。 我问他为何?他说:他们长了坏心。
五 后来,我一直在漂泊红尘,又碰到了好多颗看不清的心。 我已不觉奇怪,人们本就看不明。 这样过了很久,直到遇见王昌龄。 我认识他的时候叫辛渐。 至今我无法忘记那时的情景。 我好像是要取道扬州西去洛阳,他执意要给我送行。 我们在芙蓉楼整夜谈天喝酒,也不知道喝了多少斤。 临别时他说会思念我和洛阳的朋友,还念了首诗给我听。 天明启程,他送我走出很远,过了一亭又一亭。 我回头看他,日出光辉中,我第一次看见了人晶莹的心。 六 又漂泊了好几世, 我回到了江南。 现在生活的地方好怪,到处是好多层的房子。 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格子中,从一个格子出来,每天坐着会自己跑的格子去另一个格子。 当然,我更加看不到了他们的的心。 七 最近,我常做着同一个梦, 梦见我回到了天山顶, 天山顶上放了晴。 阳光中,我又见到了山顶上的冰。 还有, 他们温暖而又晶莹的心。
( Thu, 9 Nov 2006 13:52:10 +0800 )
Description: 最近老听到一首歌——千里之外,很好的一首歌曲。本来不是很喜欢费玉清,也听不懂“舟节轮”,但这两人放一块,有趣了,一个给人感觉干净而又优雅,一个邋遢非常以为老子最大,一个优雅的象淑女,一位邋遢的是痞子,真是一清二白、一塌糊涂。而且两个人的声音也有如其貌,有天壤之别、尘宇之分,也不知道谁那么缺心眼,非得把他们捆绑在一块,大概现而今流行不搭,都打“十三不靠”的牌,我们土了,老在平胡,玩着顺子,也就落伍到欣赏不了这流行文化了。 不过,这歌还是有它的好处,让你锻炼了听力,不听这歌你还不一定真知道那个什么轮子的声音有多破,有多么口齿不清,不听这歌你也无法知道费的玉石之声的可贵。正如歌名,两人相隔千里之外。一个是贵族,一个是乞丐,一个是破锣,一个是玉石。破锣声中,偶有天籁,这是运数也或是劫数!唉,就是可惜了这歌!糟蹋了首作品。 总在想,上帝常常给先天不全者于俗世大名,这或许是一种平衡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是如此的公平,一起感恩吧,同胞们!
( Mon, 30 Oct 2006 22:16:37 +0800 )
Description: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工作关系,去了趟九华山,走马观花,自觉自悟,沾染了一身佛门青烟、九华霞雾而归。 九华山近千年来,已是佛山之代名。当年释迦牟尼佛立下这众生寄托之教,阐明那世间苦谛(世间之苦)、因谛(苦之缘由)、灭谛(苦之消灭)、道谛(灭苦之法),教诲那愿以一生继承其志宣扬佛法教义之僧众时,当已知道众生皆在因果轮回之中。一切轮回又需寻己之因,证己之果。故佛自西方传至东土后,经小乘佛法盛行演化成大乘佛法一统天下,各地信众由心缘而发,朝拜合缘之佛,因缘际会,礼圣随心之菩萨。佛门高僧由己至彼,纷纷开辟道场弘扬因果之论,三宝真义。其基本教义,皆为教众生明苦之由、寻得真妙灭苦谛得以成道。 细细数来,自佛教传入中土以来,几经演化,至今佛教已统领全国四大名山,一曰四川峨嵋、一曰山西五台山、一曰浙江普陀山、一曰安徽九华山。各大名山皆有圣德主之。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表“大行”,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表“大慧”,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表“大悲”,九华山则为地藏王菩萨金乔觉的道场,地藏王菩萨是表释迦佛法中的“大愿”。当年地藏王化身金乔觉卓锡九华时,发下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愿力之大,贯通三界五行。由于佛教中等级亦森严,地藏王因其所发大愿未完成,虽然已具备成佛的条件,也只能被称为菩萨(佛教中称那些还没有修行成佛但以达到佛果的修行者)。但也正是因为其愿力之大,朝山者千古不断,香火日益鼎盛,成就了九华山“莲花佛国”的美誉。 九华之行来去匆匆,置身于云蒸霞蔚之中,行走于先圣故道,看着这清净之地,世俗之人不远千里万里至此,熙熙攘攘,虔诚膜拜,只能感叹今日虽佛之真谛依旧,槛外之人求佛之愿力却世俗日甚,但见那穿梭于佛门中求取世俗功名利禄的贵人达官,无限感慨,若世人皆如此,菩萨之“大愿”何时得证? 正所谓:谁谓菩萨大愿成,世人追逐功利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清心普善人?
( Tue, 17 Oct 2006 10:14:18 +0800 )
Description: 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选择,大大小小,非此即彼。经济学还告诉我们,选择是要付出成本的,做此事的代价就是你不能做彼事。 管理学告诉我们,人是理性的人,但又是有限理性的,因为你所有的选择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的最满意的抉择。 马克思告诉我们,我们是社会的人,在经济人的选择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在衡量着社会利益,社会成本。马克思还教导我们,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路是畅通的,但却是漫长的。 我告诉我自己: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一切顺生…… 前些天一个朋友说她要关博,今天她真的关了,留下荒芜一片。我欣赏她的果敢和绝决,也认为她选择荒芜理由充分,这是她的理性情况下的最优选择,作为朋友当然无条件支持!不过就此少了个了解朋友的窗口也深觉遗憾!遗憾之余还是到她的博里冒了泡,写下了“白茫茫一片,这世界兀自无常,兀自思量。雪上爪泥、云中雁羽,噗拉拉飘飘荡荡,空留下无限惆怅!”这样一句不文不白的牢骚…… 细细思来,物质的痕迹很容易抹去,人最怕的是生活在心中的投影。若它是悲伤,则不堪回首,若它是欢乐却又难觅那曾经的灯火阑珊倒影池塘,也就依然的悲伤。 不要哭泣,我们无法逃避,我们无奈之中发现自己痛恨俗世却无法遗世独立。爱与恨、情与愁、痴与乐,在五道轮回中不停翻滚!天外飘来的不是绝尘之音,空气中到处弥漫的是甜脂腻香。 忘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事前承诺,忘了所谓的辉煌、光荣和梦想,舍去的境界如大德载道、慈悲盖天,摆脱欲望的人生是如释重负飘飘荡荡随风荡漾的羽毛,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欢乐,也没有悲伤。 所以,我不要大雄之力,我不要挥斥之能,我不要如来之智,我不要上帝之手…… 我只要天风吹我,我愿乘风飘摇,化作一管羽毛,不顾方向,不着痕迹,处处逍遥。
( Fri, 22 Sep 2006 11:44:51 +0800 )
Description:
一、不坚强的我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但九月十八日晚上十点半,我发现自己不是。我终于明白,所谓坚强不过是因为伤痛没有触及最柔软的里边的人的梦呓。身边最亲爱的人的一次事故,证明了我的彻底地不坚强。 在知道我的那个她遭遇车祸的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脑子一片空白,我记不起自己是怎么跌跌撞撞出的门,又是怎么没命的跑到事故现场的。当看到被撞的一塌糊涂的尼桑车,我只能用颤抖的声音不停的问:“人呢”。那一刻,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无助的人。那时只有一个念头,见到平安无事的她!
二、丢失的一夜 我是无神论者,虽然我喜欢佛理和禅学的深邃博大,但那与佛教徒是两码事,所以我从不认为佛祖和菩萨有保护世界上善良人、惩戒罪恶的义务。可在人最软弱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如梦幻泡影、如雾又如电的有为法,那些因果报应论在你心中的作用。一切肯定的理性在意外、在突然、在可能丧失你最珍贵的东西面前,是那样的脆弱。那个彻夜未合眼看着她痛苦的表情的十几个小时里,我在心底一遍遍的求上天、求佛祖保佑我的那个善良可爱的她。我和她的同事不停的相互安慰,说会没事的,没事的。但那颗忐忑的心却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如铅重的石头压在胸口,不能呼吸。至今我也分不清在那夜感觉到她肿起的眼和脸一点点消退,是真实的还是幻觉。那一夜在我记忆里完全模糊,只隐隐觉得所有一切都是要她快点好起来,仿佛整个世界停止转动,只剩下精神的静寂。
三、执着与爱 不知道这个世界确切从何时开始有了爱情。或许很早有了,或许很晚。 人类进化之前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群居的生活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人的孤独感。而现代人已经过着和祖先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人之间物质的差别、文化的差别以及人类大范围流动导致的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使得男女之间的爱情在人成年后甚至凌驾于亲情之上。但这是一个物欲横流、感情泛滥的时代,你已经见不到“常存抱柱信”为等钟情女子而被河水淹没的尾生那样的执着痴情的人;也早已不能奢望焦仲卿和刘兰芝演绎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淹没尾生的河水和埋葬焦刘的孔雀坟,冲刷掉了大多数都市中人心中对感情的执着,也埋葬了进化过程中原本单纯的爱。 我不能确定我是否有尾生的执着,也无法过滤自己被俗世沾染的爱。但我开始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现世里只要你是一个害怕孤独,并执着于让你感到不孤独的另一半的人,你就是一个懂得了爱的人。害怕孤独的人才能爱,懂得执着的人才能得到爱。这是爱的充分必要条件。 四、感谢佛祖 随后的两天,我都没去上班,虽然有一堆很急的任务要处理,但那都不重要。只有我的那个她才是当下最需要我的。在挂了两天盐水之后,我的那个她好多了,虽然嘴巴有点肿,眼睛还不能完全睁开,但能看的见了,医生也说没啥问题了,一颗久悬的心放下了不少。而且她也一天比一天开朗,我们笑她:春光灿烂猪八戒。她也不生气,跟我们开着玩笑,说等养好了给我们取个还要厉害的外号。 感谢佛祖,感谢佛祖保佑了善良可爱的她平安无事。 也祝愿一切善良可爱的人们一生平平安安。佛祖会保佑你们的!
五、各回各家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执着的爱只要处理得当,只会升华不会消失。每个人都将得到自己的归宿,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家,身体的、心灵的。人生恒久的痛苦,在爱的短暂幸福面前微不足道。沧海桑田、江河变换,淹没不了一个永久的主题:爱情。 宇宙中这个渺小地球上一种被自己归类于灵长类的动物,不同于这个星球上其他物种,他们伟大,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一种互相支撑的力量,找到了一种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信任。他们不再惧怕孤独,无论风吹雨打。通过这种力量他们都将找到归宿,找到自己的家,身体的、心灵的。再一次感谢佛祖赐予了我们这种力量,我们将永远善待她、珍惜她。她是我们创造这个世界的源泉,多少的繁华都不能遮掩她的光芒。她就是“爱”。 各回各家,用你最真切的爱意善待你身边的爱人吧,一片让你永远不孤独的天空在等着你。
( Sun, 27 Aug 2006 18:34:41 +0800 )
Description: 梦中寻那桃花源,醒时操觚八股文。无聊无力无心情,没劲没劲!秋意渐浓,决意修养生息。稍后再见。贴两张心烦意乱时写的字,笔笔如墨猪,乱!乱!乱!
临王羲之《丧乱帖》
( Mon, 14 Aug 2006 13:28:19 +0800 )
Description: 热,夏天的燥热,台风压抑集聚的热,一场午后的雨掀起的湿热。贼热! 炎炎夏日,热的实在难当。因此,每周一次的篮球取消,门自然是不出的,整整两天躲在家里眯在床上看《流金岁月》,香港的肥皂剧就是好看,真得感谢tvb感谢年迈的邵逸夫的员工们总能把那点鸡毛蒜皮和永远感人的亲情爱情倒腾的那么热闹好看。在热闹中,时间如泼向干涸土地的水一样消逝的无影无踪。整整两天能稍微安慰一下的事情,就是整理了一些书法资料,看完一本弱智通史,认真的写了几张大字,而最具市场价值的事情是为那个她完成作业写了篇读后感“赚”了她两百块稿费(本来说好是五百的,我给打了个四折,哈哈)。 真正要做的事情都堆积着。依然的懒,总得等到最后一刻再连夜赶工。虽然宿愿已经开始动工,材料应该说也准备的非常充分了,光电子版本的材料就有好几个G了,不过消化需要一段时间。一开篇写王羲之碰到了一些困难,所以博客上一直只见一个引子,真是辜负了常来我博客刷新的兄弟姐妹。大概万事开头难,虽然构思已久,一写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点眼高手低,批评人家的时候从来是感觉不到那难处的,写的时候才发现有了意图之后的文字是那么的面目可憎。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先不顾及什么体例结构了,先随着性子写,思随笔走,手指挥脑袋吧,等我年纪大了、闲下来了的时候再慢慢整理。 时间如流水,无情不顾而去;梦想似落花,飘浮无定难逐。美好的愿望总局限于残酷的现实,宏伟的目标常困扰于蹒跚的步伐。一切无常。 好在,我依然坚信,信念将征服无常。努力吧,懒惰的人是可耻的…… ( Fri, 11 Aug 2006 13:11:37 +0800 )
Description: 引子:一日千载 公元一九八三年,绍兴兰亭流觞亭。 此时正值上巳,惠风和畅,万物更新,天朗气清。亭的正南方,有一开阔地,叠石为凳,绿柳成荫,一条“之”字形小溪穿行而过。溪水旁不远临时安置了一张桌案,一群白发苍苍的老者侧立其旁看着一位老者写字。只见这位老者略为沉吟,提笔写下四个苍劲古拙的隶书大字:一日千载。 写字的老者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家沙孟海,而其旁的哪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也都是当代著名的书家,有舒同、李长路、沈迈士、诸乐三、徐邦达、邓白、费新我、钱君匋…… 时年八十四岁的沙孟海在随后的跋中记述了当时的盛况:“右军禊后千六百三十周年,癸亥上巳兰亭续集,以舒同先生为首,来自十九省市男女书法家二百余人,永和无此盛况,用谢安语记之。” 一日千载,盛衰变换,朝代更替,人物流转。就在这里,在一千六百三十年前的上巳之日,同样的曲水流觞,同样的书家云集。 在那一日,一个被时人称为王右军的人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在那一日,一位被后世称为“书圣”的人写下了一篇“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书法作品;在那一日,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用黑与白表达了他的豁达,向后世子孙展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他,就是王羲之。
( Tue, 8 Aug 2006 18:11:35 +0800 )
Description: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写一部关于中国书法史的书。目前市面上也有些类似题材的作品,但都是危然正襟,严肃叙事,一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嘴脸,让人不寒而栗。因此使酷爱涂两笔、又孜孜不倦于书道的酸泡我产生了这么一个宏愿。 既然是愿望,是要付之于实践才能实现的,可我很懒。我时常警告自己,如果一直懒下去,这个愿望的实现恐怕遥遥无期。因此,今天想起各位亲朋古旧的作用了,从下一回日志起,咱们玩点实的,开始畅游在中国书法艺术的绵绵长河中,希望亲朋故旧监督区区在下不才酸泡我进行这项艰苦工作,助我坚持完成之。呵呵,先多谢捧场了,希望我也不让大家失望。 正式工作还没开始,先谈谈几点打算: 一是我想先从书法人物开始,以纪传体的形式开始这项工作,所以我会先不按朝代挑选一些代表性的书家写写,初步考虑先写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广为人知的书家,随后补充完全,以其作为书法人物史部分; 二是文风方面,我希望文章的基调比较活泼轻松。作史确实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作史并不一定要用生硬教条的语言,尤其是艺术史。因此我打算,在不脱离历史史实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加工,使得人物丰满化,力求能从人物感觉到艺术的魅力,当然具体还要看实际我能不能胜任了,事在人为; 三是在人物史告一段落后,开始进行作品欣赏部分,对书法传世之作,按年表进行赏析。 四是待前两部分基本丰满,开始第三部分流派和理论史。书法艺术的长河,诞生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书家,在历史上形成了诸多流派,有些是理念,容易明白,但也有许多的理论著述生涩难懂,所以这一部分的写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放到最后写。 五是虽然这是一部关于书法的史传,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史,我作这个史的目的为了让中国书法艺术更亲近更真实的方式展现出来,不会像某些当代书家一谈书法就姑作高深,让人民远离艺术。我的目标是让对书法感兴趣却又没时间系统了解中国书法的朋友,轻松读懂我们的国粹。 最后,对于书法史所跨年代,我初步打算从甲骨文出现开始至近代一些已经故去的大师止(如沙勐海那辈,不涉及当代尚健在的书家,对于他们偶不熟)。 粗粗的就这几点打算吧。这项工作时间跨度可能非常长,先谢了常来我这破地方逛的兄弟姐妹,多多监督,提醒光溜达不湿脚的兄弟姐妹,少潜水,多露头,如果能提中肯建议的我请你们吃我最爱吃的冰糖葫芦,哈哈。
( Tue, 8 Aug 2006 17:18:41 +0800 )
Description: 早上去了趟梅家坞开会,讨论课题。讨论的结果虽然在意料之中,但依然觉得郁闷,原先预定的方向彻底做了调整,思考了许久的东西也拱手“送”人,剩下了一堆难啃的“骨头”。但却也有意外收获。 我们讨论的地点是一个公司的私人会所,背靠着茶山,侧面就是五云山,离梅家坞茶庄云集的那条马路有着不远的一段距离,非常的安静。会所的西面,有两棵樟树,据说都有两百多年了。微风许许,华盖之下,即使在炎炎烈日的中午也能感觉得到那份自然的凉意。我们就是在这古樟之旁的露天凉棚里用了午餐。招待我们的是一个六旬开外的老者,是开办这个会所公司的董事长,我的意外收获就来自于他。 老者花白的头发,高大的身材,山东人,非常健谈,时不时妙语连珠,在我们如此接近自然享用美妙午餐的同时,他也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着他的人生体验。说实话,健谈且能活跃气氛的人我也遇到过一些,但无外乎是,不断的说些***段子,政经轶事,经常流于低俗,所以多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给面子的干笑两声,过完就忘。 老者是一个见过世面,骨子里蕴涵着很多传统文化的人。言谈中得知,他1953年十七岁时从烟台来到杭州的,曾经是某工艺美术厂的厂长兼首席设计师,后来从政的儿子下海经商,遇到很大的困难,他就做了儿子公司的董事长,与他儿子一起共度难关,经过了几年艰苦的日子,现在他们父子的企业已是国内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了。午餐中,基本上是老头唱独角戏,我们只负责吃着听,这位老者讲了很多他做人的感受,还时不时开在座的某校长和某女教授的小玩笑。讲到他和他太太时,他说:男人这辈子是少不了女人的,少了女人就不幸福了;女人可以不要男人,因为没有男人,女人可以过得更好。所以男人一定要对老婆好,不能照顾好老婆的男人应该去警局自首。讲到人生他说:做人就应该享受一直开心的过程,无论你做什么,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开心,让自己开心,让身边的人开心。整个一顿午餐,我们就是在他那非常达观的情绪影响下享用的。 事实上,他所奉行的生活理念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哪套达观理念,都是我们早已熟知的,可现实中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我认为,他做到了,而且践行于实际,这从他的言谈,从他的精气神,从他爽朗开心的笑声中,都能直觉的感受的到。66岁的老头,腰板甭儿硬、精神甭儿好,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恐怕就是快乐了! 回来的路上,听着同行的人谈论着这达观的老者,我在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自呱呱落地始,要去往何方?我没有***,恐怕也没有一个人能给我***。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人生很漫长,你也许要度过几万个日日夜夜;人生也很短暂,说不定某一刻人生就嘎然而止。而漫长和短暂的区别,或许就在于你快不快乐。试问,你快乐吗?你是否找到了你的人生之“引”?共同寻找吧…… ( Mon, 7 Aug 2006 11:15:13 +0800 )
Description:
皮里秋黄话情爱,刀锋入肉骨销蚀。
怨愁快意千古事,文章害命何人知。
世运不济贵***,情路曲折多算计。
两心会意如来事,三界之外有人知? 看了朋友的新作,颇有感慨。体裁一贯,讽刺一贯,虽然说着自己,却骂着天下“有情人”。心底坦白者应该有醍醐灌顶之感,内心秽暗者恐怕要汗津不止。她所谈的是当代人对感情道德的疑问,她所厌恶的是当代人感情理性的混乱。其实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在我们今天这个崇尚科学,但归根到底崇尚市场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