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农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对自己要求比较严。以诚待人、尽心做事! 谁要是快乐就能笑 谁要是做就能成功 谁要是寻找就能得到
( Sat, 30 Jul 2011 16:24:32 +0800 )
Description:
前言 去年的六月,我们六二班的莘莘学子们要离开培育了他们六年的母校,说真的,和他们相处了五年(我是从二年级接替的),很舍不得。但我对他们说分别时谁都不要流泪。孩子们很听话,有几个女生把泪水挂在笑容里。离校那天(6月18日)下午最后一节课,我说,把你们最想说的话留下来吧。然后,我每一个大组发一本作文本从前向后传写。 我本来打算回家就把他们的话放进空间里的,可当时有事就搁下了,不曾想一搁就搁了一年啦!这几天我收拾东西,忽然发现了孩子们用心写的话。于是放下手头的事,开始整理这些纯真的文字。 A组
秦岳华
希望你接的新一批学生,比我们更优秀,更棒!记住,一定要保护好嗓子!
徐佳伟
六年的友谊就要分离了,很舍不得。祝大家上一所自己认为理想的中学。
司凌鹏
感谢所有帮助我,让我欢喜的人。六年的时光如流水,有快乐也有烦忧。祝大家天天快乐。。。。。。
周志行
六的时间我过得很非常高兴。同学的友谊很珍贵,我很快乐!
吴子欣
一眨眼,六年过去了,希望母校越办越美,同学们上个好中学。祝老师笑口常开。
邵兴江
再见。
王垚桤
三小再见,大家再见!
徐梦成
这六年中记忆中有酸有甜,我永远不能忘记这个学校,这个地方,再见了!
祝同学们上个好中学,考个好成绩。
张国源
来三小学习三年让我很难忘。
彪序洁
在三小学习二年,有很多难忘的事,交了很多朋友,希望友谊天长地久!
李牧谣
各位都把我要说的说完了,实在是,唉,不讲了。各自安好! B组
岳明威
再见了,汪喆,再见了,我的同学!
唐小亮
再见了,我亲密的伙伴们,祝你们以后的路走得更好。
未来是温暖的彼岸,我们都为自己找到了方向,将来我们只能站在各自的岛屿遥遥相望。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希望能再次相聚,一个都不能少。。。。。。
张子仲
毕业了,送大家两句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陈雨航
我们曾一同在教室里撒下欢声笑语,播种快乐。即将分别,希望后会有期。
人生如梦,苍山如雪,残阳满天。该来的终是要来。别了母校。
季伟豪
再见,亲爱的母校,再见,亲爱的同学,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无名)一个忘记留名的孩子
真应了那厕所中的一句话"来匆匆,去匆匆"(有点恶心),小学六年转眼而过,同窗六年啊!同学们小学六年虽然过了,但仅仅是又一个开始,中学以及未来的生活已展开来,我们要激情面对生活。天下没有不散的晚会,希望你们和我的友谊永存心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就要分别了,我很舍不得。但我们肯定要说再见的。“同学们,再见了!!!!”
我们曾一起度过比棒棒糖还甜的时光,今天要各奔东西,我们要记住六年的每一丝回忆。
虽然我只在这待了一年半,可我在这度过了我永不忘怀的美好时光,这段时光比蜜甜。
王子璇
我们即将分别,即将各奔东西,我非常舍不得同学和老师。在即将离开时,我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谢谢”!
唐秀梅
勿忘我!没有鲜花,没有泪水,只有我深深地祝福!
叶梓濛
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星辰醉心其间,挥一挥手又怎能抺去这不绝如缕的眷恋。哪怕以后的风景再美再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人生分别寻常事,真告别时却又难说再见。。。。。。
过去我们只想到憧憬未来,而现在才知道珍惜,这六年的日日夜夜,每一秒钟怎能说走就走。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再见了,母校。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六年时光并不悠久,但却珍藏着一段美好的回忆。
风能带走记忆中的悲伤,但吹不走六年中的美好。
记忆的路灯下有着我的思念,愿我思念怕涟漪化作这帧诗笺,融入你的心灵。再见,亲爱的老师。
陈志豪
祝大家步步高升,永远快乐!
章秀伟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六年时光转眼即逝。但愿十年后大家再相见。
时间真的很快啊!转眼六年的美好时光过去了。现在我想起了一句话“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同学们,再见!后会有期!QQ1162146532
万思雨
再见了六二班,再见了六二班学生们!
只有友情一直藏心中。
张濛菲
回忆过去,酸甜苦辣点点滴滴,点缀了我的童年。QQ1342086649
万思雨
毕业了,说不出是苦是甜。隐隐觉得心底某个深处很伤心。
王强林
多谢老师栽培,您辛苦了!
周湘宣
六年小学时光眨眼间便过去了,我很舍不得母校、老师、同学。我要好好学习,给母校争光。
六年,小学很快就过去了,我很高兴,也很伤心。同学们,再见。
小学最值得我怀念的就是大家在一起的友谊,我希望这份友谊天长地久。
何哲镐
我们的分别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相聚,让我们为明天努力奋斗吧!
焦旻琪
小学六年转瞬即逝,我们有喜有忧,有欢有愁,要把这些最美好的回忆藏在心灵的最深处。
顾晨升
小学六年,我们一起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许畅(大)
祝母校明天更好!
六年就这样过去了,有些不舍。
我们要离开母校到新的学校,真有点舍不得,不过,我也想快点体验到初中。
张云霞
以前对我而言幸福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死小怪兽;现在对我而言幸福是:六(2)班。
刘庆伟
时间飞逝,转眼便小学毕业了,在分别之际,我不禁有些伤感,我想在这里最后说一声:“我爱你,六二班!我永远不会忘记小学同学、老师和那亲爱的六年级二班!”
吕林林
大家强忍着分别的痛苦,强忍着到一个新校园的欣喜,平平淡淡地过着这小学最后的一天。我们大家都知道过了今天大家都不可能在这个教室上课了,6月18日这天下午大家都很不快乐。
六年眨眼就过去了,虽然时间很短但我们的友谊永远不会改变。
我希望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刻苦、细心,好好学习报答我的父母和老师。
马上就要毕业了,老师们的教导我会铭记在心,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刘瑞峰
今天就要分开了,我真的舍不得大家,我真希望这一刻能暂停,让我多看看母校和同学。我也希望同学和老师把我记住。
许畅(小)
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我的心中有些伤感。再见了,同学们!
小学的生活就要结束了,马上就要和同学们分别了,希望还能再见。
陈子航
愿逝去的那些闪亮的日子,都化作美好的回忆,永远留在心房。
李雅倩
挥挥手笑别校园,像骑上马儿去流浪,别踌躇,莫彷徨,我们怎可苛求世事与沧桑。
岁月静好,年华无伤,我们仰望夕阳,微笑启航。即将步入中学的大门,我们要努力呢!还有,我不会忘记同学们的,因为不变的是友谊。既然注定要分别,那就把祝福留下好了,祝大家开心快乐!老师们也不要忘记我!最后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辛勤教育,谢谢!
小学的生活就要过去了,我很伤心,因为不能天天见到同学和老师了。希望以后还能相见。
同学们,希望你的人生因微笑、自信、努力、大方。。。。。而精彩。
最后来点祝福吧!
愿你们在以后的日子天天开心,事事顺心,更加优秀!
马上我们就要各奔东西了,但不要忘记我们是一体了。
静谧的天宇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轨迹,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心目中的世界会变得和谐而安宁。
曹方林
同学们,大家要分开了,不要伤心,相信有缘再相会。
同学们,我的话很简单,在初中更好地学习,我们还会再见的。 六二班的孩子们,我被你们真诚的话语感动着。。。。。。
相信明天会更好!我们一起努力!向前,向前,再向前! ( Sun, 22 May 2011 13:00:28 +0800 )
Description: 上午和妈坐七路车准备去人民医院,真巧,刚到站台七路就来了,车子渐行渐近才发现车上人才济济,这让我空欢喜了一场。我对妈说坐下趟,妈点点头,现在妈很听我的话。车子刚启动,一年轻女子飞跑过来,可是车子留给她的依然是背影。她很失望地张望着车子远去的方向。我安慰似地对她说车上的人很多,等下一趟。她轻轻地“噢”了一声。 才等了一会她却急匆匆地走了,我想她可能有急事。可她刚走车子来了,她又飞跑着回来了。我和妈上车后她也气喘吁吁地上了车。上车后她翻了一番挎在右肩膀上的红色小包没有找到零钱,司机笑着说再找找。她最后从钱包里拿出一个贰拾的,面有难色地找人换钱。我拿出公交卡对她说:“我给你刷卡吧。”她立即说:“谢谢阿——大姐!”我听出来她先是想喊我“阿姨”的后来又改叫“大姐”的。 回家把这事说给家人听,儿子戏说我瞬间被降了一个辈份。
( Fri, 13 May 2011 19:17:29 +0800 )
Description:
同事转发来一个邮件,题目是:蘑菇少吃一点吧!为什么呢?我很喜欢吃蘑菇,不论是鲜蘑还是香菇,都很好吃。打开邮件仔细阅读,才知道原因,看来以后还真是要少吃点蘑菇。
我把邮件转载过来,与大家分享,为了健康,大家都少吃一点蘑菇吧。 蘑菇少吃一点吧! 在苏黎世大学医院病理所呆的时候,有天来了一位从大学本部生化系研究真菌的博士,到病理所做电镜技术员,名字叫
,很好很和气的一个人。由于工作上的事情,他来不久,我们就成了很好的朋友。这个老古同志很有意思,中学毕业后没有直接申请上大学,而是到一家造船厂当学徒。后来由于瑞士保护环境,渔业生产越来越不景气,他以
岁高龄,去苏黎世大学读生物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只好一直读下去。等到
好几了,才弄了个研究真菌的
。其实,当时老板顾他并不是为了研究真菌,只是想找个切电镜片子的人,他算最佳人选了。
老古对谁都一团和气,对我也不例外。在他之前,我请周围的人都吃过中餐,他是后来认识的好朋友,所以就单独做了一餐给他吃。他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征求他意见说想吃点什么时,他说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中餐就行。
单身多年使我自己也成了厨师。记得那是个周六的下午,我做了一顿比较丰盛的晚餐,期间有道菜是蘑菇炒瘦肉。蘑菇是我在中餐超市专门去买的,肉也是新鲜的,味道好得没得说,可以用色香味俱全来形容。具体做了几个菜已经不记得了,大概有
道吧。总之,他吃得津津有味,但就是对蘑菇炒瘦肉,动都没有动。
由于他送给我的学位论文就是关于真菌研究的,所以我很不解,就问他为什么不吃蘑菇?是不是怕蘑菇有毒,吃了会要命。哪知,不问不要紧,一问还真问出了很多话题来。 我介绍了我很喜欢吃蘑菇的历史后,老古同志告诉我,这蘑菇是不可以多吃的。每月最多可以吃
。我问何故?他说,蘑菇虽好,但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特强,最多可以达到
多倍。几乎所有重金属,如铅、汞、镍等等等等所有的重金属,蘑菇都会富集。但是,我们人体却没有排出重金属的机制。久之这些重金属就会在肾小管内聚集,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肾小管的坏死。其实,他最后的解释纯属多余,作为医生,我知道这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会聚集在哪里,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那时候我正在给老板做个有关小老鼠肾发育的小题目,看过很多关于肾发育的资料。我反驳说,肾的代偿能力非常强大,
个肾脏就可以维持人体代谢的需要。老古立即对我说
是啊是啊,所以建议你少吃点,每月吃
,让你的肾慢慢代偿啊!
过了几天,老古专门找到我,说他又问了他的那位研究蘑菇
生理学
的同事,那位老兄(也是洋鬼子)更绝:说一片也不可以吃,并调侃说
我们瑞士人人均寿命
多岁,就是不吃蘑菇的功劳
。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将信将疑,因为生活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时候在农村吃不到什么好东西,这蘑菇在草地里到处都有,又不花钱,还真吃了不少。后来油水多了,用蘑菇炒肉炖汤红烧等,样样都好吃。我是个很喜欢吃蘑菇的人。
后来在
新苏黎世报
上看到一篇报道,说在乌克兰、德国等被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的地区,专家们开出的处方就是大力种蘑菇,以富集这些被放射线污染的地区的重金属和有害金属,尽快使这些地区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看了这篇报道后,我对这位兄弟的话,才开始真正相信起来。
前几天新语丝上周光达先生在《爱肾别乱吃药
从台湾的洗肾说起》中说,台湾
多万人口中,要进行肾透的人就有
万多,真把我吓了一跳。周先生的观点当然是很正确的,因为什么药都需要肾脏来代谢,所以我们在无需吃药的情况下,尽量别吃药。但是不仅周先生没有提及这个问题,而且国内很多科普文章都没有提及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把自己知道的这个秘密说出来。以前没有说,主要是自己既不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专家,又没有看到过相关的研究资料,怕自己说错了,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不过,在写完这篇文章后,用
污染、蘑菇
在百度里检索了一下,还是有少许文章说不可以吃前苏联和乌克兰地区有核污染嫌疑的蘑菇。 记得刚做住院医生的时候,那时对卵巢癌患者做化疗,药物中顺铂已是必备药,而且现在这个药还是卵巢癌化疗的首选药。顺铂这个药物,对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起了很大的作用,使
年代前的
年成活率不到
,在使用这个药后其
年成活率超过
。现在这个药也用于其它恶性肿瘤的化疗。但这个药有个很大的毒副作用,就是损伤肾脏,像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一样,引起肾小管坏死。做小医生的时候对这个药的疗效还不是很清楚,一个病人要做
个疗程(一般一个月一次,算一个疗程,一个病人要做一年多),但我也没有见到几个因肾功能受损而停药的。最近
多年,发现卵巢癌患者的化疗,只需要化疗
个疗程就够了,疗效与化疗
个疗程差不多。但最近却一连发现有
位患者,在进行到第
个疗程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受损。当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顺铂对肾脏的损伤,但这几个病人的肾脏代偿能力怎么就这么差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随访中对这几个病人的饮食习惯问了一下,发现她们的确都和我一样,喜欢吃蘑菇。
国内的环境污染已经不再是个秘密。地不分南北,水不分东西,气不分内外,几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于在这些受到污染的水土上生长起来的蘑菇来说,可以肯定地是,它们会对土壤、水和空气中的重金属有富集作用。我们吃下去之后,这些重金属就会沉积在我们的肾小管内,久而久之,就会伤及我们的肾脏。一旦我们再有个高血压、糖尿病什么的毛病,肾脏的代偿能力会进一步下降。搞得不好,我们将来需要做肾透的人会越来越多,年纪也会越来越轻。 国内很多人都觉得找不到题目做,大家抄来抄去,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我真希望,有学习化学、食品或药品的朋友看了本文之后,对市场上的蘑菇中的重金属含量,做个检测,看看这些蘑菇中的重金属到底有多少,我们是否还可以吃,我们可以吃的最佳量是多少?
多年前老古同志建议我每月吃蘑菇不超过
,我现在觉得这个量应该再减一点才好。
蘑菇是我很喜欢吃的菜,但也成了我害
. ( Sun, 17 Apr 2011 19:51:43 +0800 )
Description: 我常觉家有一傻儿。 昨天下午,傻儿从四点一直打到六点多的篮球,大汗淋漓地回到家说:“妈,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我诧异无比地望着他:“怎么啦?什么事?打球受伤了吧!”他把左手伸到我的面前,我看了看他不红也不肿的手腕说:“是手腕受伤啦,是吗?”他说:“比受伤还要坏的消息。”“怎么啦?快说啊!”我已急不可耐。“我手表在篮球场丢了。”这个傻小子把我吓坏了。 傻儿上高中后除周六外每天都要到校上晚自习,他每个星期天晚上吃过饭总在家挨着不肯走,不等快到点了他是不肯出发的,我常对他说:“你去早点时间宽裕些,不是更好些吗?”他只是笑而不答。今晚又是如此。我说公交车六点以后是15分钟一个班次就不象平时那样好等了。他又傻笑着说:“妈,我发现每个星期天晚上你总想把我快点赶走。”“不是我想赶你,是想让你走早点就不会慌里慌张赶时间了。”我关心地说。“你不知道,妈,到班上大家都在埋头学习感觉气氛太压抑,不如在家多待会。”望着180厘米的傻儿,我感觉他的说法似乎有点道理。 傻儿你就继续傻下去吧。。。。。。
( Thu, 7 Apr 2011 18:38:06 +0800 )
Description:
上完《荷叶圆圆》的课文后,我一时心血来潮在黑板上画一大荷叶,准备设计一个板书。 荷叶刚画好,我还没有转过身来就听丁昊天在下面说:“荷叶画得好丑啊!”他话音刚落陈俊杰大声应道:“老师画的一点都不丑!” 我瞅着黑板上的荷叶笑着说:“丁昊天希望老师画出更美的荷叶。”“陈俊杰在鼓励老师。”“老师会努力学习画画的!” 茆子骞接着我的话补充说:“老师是教语文的又不是教美术的。” 予赧甚,不能出一言。。。。。。 ( Sat, 2 Apr 2011 19:21:17 +0800 )
Description: 翟鸿燊-国学之大智慧01之沟通篇(视频讲座) 《醋葫芦》 《
易 经 1
《易经2》
》 古典文学
古典小说 古典诗词
古典散文 古典戏曲 诸子百家 其他作品 ( Sat, 2 Apr 2011 19:20:09 +0800 )
Description: 班会教案 班 主 任
学校德育
计划总结 请到
的博客
欢迎推荐点评引用并注明出处 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内容. ( Sat, 2 Apr 2011 19:17:15 +0800 )
Description:
聆听大师的教诲
——于漪来温报告记录
(2011.3.22)
记录人:范维胜语文工作室学员 李小丽
一、我一直对温州人的精神充满敬佩:敢为人先,特别会创业。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15年来,温州人的教学有着跨越式发展:
建筑大厦。我本人对教育经费缺乏随带来的困难深有体会。温州在教学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建筑了许多教学大楼……
名师培养。采用“金字塔式”培养,教育工作抓一样——就是抓教师教育。
弘扬大爱。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内涵。
二、谈谈自己做教师最大的感受:
“一辈子学做教师”,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是“以人育人”的工作,教师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以自己才学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以高尚情操感染孩子。
不是所有人都可做教师,要不断反思做人师。古时韩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现言之,即德才兼备。俄罗斯教育家:“怎样的教育是有效的?……一切是以人格力量为依据。教育力量活的源泉是教师人格力量。”这成为我的座右铭。塑造自己完善人格,方可实现教学有效性。国家总书记指出教育方针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所以我也认为:“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
怎样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呢?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前者要求德才兼备,后者要求年龄结构的合理化,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同时学科之间要合理、和谐。作为一名教师是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统一,有才学、言行一致,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的境界。因此,我力求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好人师。我的榜样就是鲁迅先生,先生教课,不仅教室里人多连走廊里都站满了人,甚至先生站在操场上上课……师生交融的境界是世界上最美最动人的风景。……来自于先生的高尚人格魅力与献身精神。西南联大培养了许多人才,如杨振宁先生,他就说,人要打好中国文化的底子。陈寅恪先生上课,原则就是“古人讲过的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不讲,今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学术思考精神。双目失明后,陈先生照样讲学,能讲出知识所在的页码,简直就是一台活电脑。闻一多先生上《离骚》……苏步青教授强调:“基础教育中语数英非学好不可” ,先生们人格高尚,知识渊博。他们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一步步锻炼出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要不断攀登,摆脱平庸,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格”是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教师要做一名党放心、老百姓放心、对得起学生青春的人。教师,关系着国家的千秋万代,教师维系着人民的千家万户,教师责任大于天。
三、完善人格: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1、做合格的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自己,这是完善人格的前提。对孩子的教育是丝毫不能马虎的,经常半懂不懂,是治学不严谨才会导致的。教师必须谦虚、谨慎,才能虚怀若谷。教师要博采众长,借“脑袋”,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短处。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不知道,就是不合格的教师。别人讲话要认真听,因为那是经过思考的经验之谈。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教师淡泊名利非常重要。许多东西是外在的,人生的意义要靠自己把握,一个教师,为孩子、为国家做事,是有限的。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打下牢固的知识底蕴,是很难成为有识之人的。教育者如果分心,是没有办法把学校办好、把书教好的。教师,做事要心无旁骛,一个人在社会潮流中,不能不被物化(《礼记学记》)。学校培养一名优秀教师,就恩泽了很多学生。湖南某乡村以教师采用滚动式教学,老师的追求就是“让山里娃昂首走出大山”,在她的眼中,淡泊名利成为了一种本能。教后,教师要做好反思,记录孩子上课时的发光点、闪光点;记录自己上课的不足。因为,教师一到教学实践中,总会发现可课有不足甚至错误。我自己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上了一辈子遗憾的课。另外,要正确对待公开课。公开课就是研究问题,而不是要表演。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教师的个性、班级的差异等,都会使课呈现不同的模式。当教学成为一种模式,就失去了个性,课要“和而不同”,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上出个性。 “教师一定要找到自身最强的刺激,那就是不断地自我教育。”
2、自我挑战,是完善人格的途径。
1)教师在教学中的热情递减现象不可取。教学要有两个支柱:学而不厌和不断实践。
A、学而不厌。教得好首先是学得好。教师必须长流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断有新鲜原料,课堂才有时代活水。
B、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探寻规律。能否成为优秀教师,是在岗位上跌打滚爬磨练出来的。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
2)重要教学理论要反复学习,具体问题是多元的。《课标》的“三个面向”思想看似简单,内涵却丰富。站在怎样的至高点看教育?那就是教育的战略地位。比如,打开国门看世界,美国就认为,“赢得了教育就赢得了未来”。我们第二次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不同于过去的以知识体系为本。但这个理念怎么落实到教学课堂里,落实发展才是真本事。落实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东方教育重结构、重教法,有不合理之处,导致学生自主判断能力差;应该教“会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做人问题,是心灵的联结体,应该渗透在知识能力的渗透中。如今小孩常有看破红尘之感,社会负面看得太多,没有学会两只眼看世界,失之片面,才导致如此。中国对国际教育有巨大贡献,以有限的教育经费培养了近2亿学生。因此,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看待中国教育,不要只看问题,中国人要有自信力。我们应上升到理性思考与规律总结,加大宣传。丰富学生的情感,乡情、家园请、国家情……向学生撒播做人的良种。
价值追求上包括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自然价值和人类价值的和谐。
所有学科都要深入研究,如备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要深入文字背后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体会文章用词、词语的表现力、生命力,孩子才能真正体会语言,才会迁移。
3)教育“专业化”问题。科学研究自然,用实证定是非;专业,研究对象是人与人造的物,教育研究孩子如何成长、成才、***。专业教育解决怎们样的问题,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专业化就是是向着目标不断改进、不断发展。
教师要具备三个专业能力:教学、育人、教学专业知识。对于专业应持的态度是:对职业的认同与深刻的理解是国际民生大事。
专业化的三个问题:
A、教师是干什么的?《纲要》指出: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学校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为学生。
B、教师必须具备那些素质?
C、不同层面的教师如何成长、发展?
以上三个问题核心在于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解决这三个问题要处理前三角、后三角与中间地带的关系。
前三角:
A、学科知识体系框架,脑中要清晰。
B、教法。不同学科的教法各异,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C、课程的价值。认知了价值,才能教好。
后三角:
A、学生的内心需求。这一点我们做的不如国外。
B、环境。班级、学校的环境。如今许多校园缺乏神圣殿堂的神圣气。美国课堂评价第一评价环境和校园文化。
C、学生学习的教育价值何在?
专业化要明白前三角、后三角,胸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中间地带:教学实践,国外叫临床实践。
学生是在一堂堂课中学习、成长的,教学实践就是前三角和后三角的融合。教师要勇于实践,自己不清楚,就没有发言权。教师职业就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课堂要上得一清如水。自己清的时候,就一语中的,含糊时,废话最多。教学目标要明确,且要少而精,目的单一,重点突出。好课就是学有所得,知识、能力、情操有提升;学有兴趣,不仅是知识享受,而且是艺术享受;学有追求。想到去去落实,就怕想不到???课要教到学生身上、学生心中,成为他素质的一个部分。基础教育是教育之核,教知识之核。语文的文化积淀很重要。一个教师不能堂堂课上到学生心中,也要每学期有10节课上到学生心中,不要让课最后都销声匿迹。基础教育是战略中的战略,关系到战术问题。
读书是为了明理,为了报效家国。三尺讲台练习都孩子的生命、青春。立体的教学以人为本,线性的教学以知识为本。教师重要的在于身教,其身正,不令而从。教师上课是用生命在歌唱,以怎样的教去面对拔节的孩子?那就是“以人育人”,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学生做的,首先自己率先垂范,你做到了,孩子就会做到。人是有韧劲的,要有坚持不懈的劲。教师骂人的时候,就是教师最无能的时候。教师有职责扫除学生身上的垢泽,要不断对孩子净化感情。把学生当傻子的教师,那就自己是傻子,一定要尊重孩子。如果学生都懂事,要教师何用?如果学生都一教就会,又要教师何用?当你讲了2遍,学生还不懂时,教师就要考虑换切入口,因为每个学生个人底蕴是不同的。人是一个变数,是可以教育、可以培养的,老师的工作是一个感情的工作,感情净化,才能思想深化。教师的功夫下在怎样让学生对,校长的功夫下在怎样让教师好、更好上。教师自己要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育人先育己。“一坛老酒,酒坛上有酒魂;国有国魂,师有师魂”,一个人,退休是年龄,从教是终身。
( Sat, 2 Apr 2011 19:14:32 +0800 )
Description:
支玉恒:我这样一路走来 作者:支玉恒 来源:人民教育
编者按:支玉恒快40岁时才由体育教师转为做语文教师,结果一教就教出了自己的个性、教出了语文教学的名堂,教出了在全国的影响。于是,他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虽然在他身上缺少一些人们通常看得很重的荣誉光环,他不是“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没有被评过“全国优秀教师”,甚至他不是特级教师,但他并不缺少同行的认可。在小语界有“四大天王”之说,支玉恒便是其中之一。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话:来自同行的认可才是真正的认可,来自同行的尊敬才是真正的尊敬,来自同行的荣誉才是真正的荣誉。
“名师人生”栏目自开办以来,选取的人物至少是有影响的特级教师,而这次是一个例外。
支玉恒幽默、诙谐、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折服了数以万计的一线教师,他的身后有数量可观的“追星族”,为数不少的青年教师找上门来要拜他为师。这说明支玉恒是一位具有专业魅力的语文教师。论他个人的影响力,他走多远,他的课就带到多远,他的影响力也就扩散到多远。他一支粉笔驰骋大江南北,足迹几乎遍及了全国县级以上的地方。他的课开了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代讲”之风,创立了“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式教学;他对教学的思考、对理论的研究都注入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启发、引领了一线的教师,于是,从他身上散发出了“名师效应”,也使他成为了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名师。
我这样一路走来
● 支玉恒
经常有老师问我:“您学历不高,又不是科班出身,为什么课讲得那样好?”
的确,论学历可以说是中专,初中毕业我考上了体育学校,实际的文化水平,也就是初中那点底子。体校毕业后,教了20年体育,因为身体原因才改行教语文。
死心眼下“笨”功夫
初教语文时,语文教师的三大基本功读、写、说,可以说样样都不行。怎么办?我这个人有一个怪脾气——不论干什么,不想让人家挑出毛病,不想让别人笑话。于是,一狠心,练!汉语拼音一点不懂,找本校低年级的郭兰芝老师学,一连补了三个晚上,攻下来了。字写不好,练毛笔字!一连三四年,备课、改作业、批作文、写总结、写论文,包括写检查,只要写字,一律毛笔小楷。朗读读不好,借来录音机,读了录,录了听,听了改,改了再读再录再听。每篇课文都要折腾三五遍。文化底子薄,不懂教学理论,买书、看书、做笔记、写心得,一直坚持到现在。
我这个人生性乐观,老招人笑,大家都喜欢听我说话,说这叫幽默。这幽默可帮了我的大忙,上课时,学生两眼瞪得溜圆听我讲课。下课了,我就与孩子们一块踢球,他们二三十个人也从我脚下抢不走球。他们可佩服我了,我说什么他们都听。班里的纪律也好了,一个学期被评了二十多次周红旗。毕业考试一下子考了全市第一。坐下来一想,我这个语文老师当得还行,心里挺骄傲!
但是上课,还总觉得有点无头无绪。没关系,听听别人怎么上。上课了,不管人家同意不同意,我推开门就去听课。老师见我傻傻的,挺真诚,也不好说什么。下了课,就找老师研究讨教,有时也给人家提提意见。真奇怪,老师们不仅没有讨厌我,看样子还很欢迎。于是,几年下来,我的听课笔记本堆了一大摞。我分别把它们装订成册,包上皮儿,还给它们起了好听的名儿,如叠翠、积玉、传芳、览胜,等等。
那时我们的校长是刘树勋先生。这位校长有个特点——酷爱听课。他一听课,就把怀表掏出来,放在桌角上,听得哪里有问题了,就“吭吭”地直咳嗽,下课就要找你“算账”。他特别爱听我的课,于是我就得到了他许多的“吭吭”。还有一位刘淑娴局长,人很和气,听课听高兴了,脸上就笑成了花,于是我也得到了她许多美丽的微笑。我的语文教学就是在这二位长者的微笑和“吭吭”中一天天进步的。一晃,7年教了7个毕业班,6个班在全市考第一,一个考第二。
渐渐地,我被区市的教研部门盯上了。那时,张家口地区教研室的主任是李德善先生。此人文学水平很高,擅长语文教学。他召集了我和其他几位优秀教师组成了一个类似于“别动队”的特别研究小组,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还编写了上百万字的教学资料。和李德善主任共同研讨的那几年,是我教学水平提高最快的几年
踏上自我反思的“战车”
大概是1982年,我教语文的第4年吧,河北省电教馆要来张家口给一位老师做录像课,我偷偷地找到李主任,让他去和省里的同志商量,给我也拍一课。没想到人家答应了。那次是我第一次看见摄像机,拍了郑振铎的《别了,我爱的中国》,没想到这节课被推荐上去,还获了全国的奖。从这以后,我就走出了张家口,应邀到省内的不少城市去讲课。在外面讲课,既是荣誉,也是压力。正是这种压力,逼得我进一步苦学苦练。
1985年,我被派参加了国家教委举办的为期一年的全国小学教育研究班。在这里,我听了许多专家、教授的理论报告,参加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理论水平得到了一次空前的提高。在学习交流会上我还作了一个《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的报告。并参加了研究班学术著作的编写工作。在编写中更广泛地阅读了许多学术著作,做了详细的笔记。
1986年,我第一次出省——北京宣武区右安门一小的张光缨老师请我去上课。我讲的是《飞夺泸定桥》。当时张光缨老师的姐姐、海淀区教研室主任张光珞老师也带了人去听课。北京,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北京的老师向来都是接待外省的去听课。我一个山中小城的老师来这里讲课可不是闹着玩的。我的心一直跳了一天一夜,但我又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既然作了精心的准备,讲就讲,放开了讲。结果两节课讲下来,张光珞老师连饭也没让我吃,就把我拉到了海淀,再给他们讲。我知道,大概这一炮又打响了。自此,我走出了河北省,又先后应邀到河南、陕西、天津、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等省市去讲课。
别人的课越听越多,自己的课也越讲越多,我的心里犯嘀咕了,总觉得我们的课讲起来怎么跟理论著述上说的有点对不上号。书上说:“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但是机械地获得的知识是同发展智力无关的。”“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连老外都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要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可是我们是怎样讲课的呢?有的40分钟老师要讲30多分钟,有的整个课都在喋喋不休地问答。这怎么叫“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技能呢?有一个阶段,这些问题把我憋得好苦。
究竟怎样教学生学语文呢?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喜欢读书,他们更喜欢那种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既然学生喜欢,我的课上就让他们敞开去读。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他们说话不打结巴了,作文句子通了,连错别字都少了,真是怪极了。一看书,人家早就说过了:“阅读是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标志。”“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再想一想,我们讲课,弄作业,说来归去都是为了一个“考”字。为了考,有的死记硬背;为了考,顾不上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可书上也早就说了:“学校的职责不限于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以及发展智慧能力,学校更负有促进与指导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主要职责。”原来,我们好多习以为常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的!怎么办?没说的,只能改!
1989年,全国要召开建国以来第一次带有大赛性质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当时我也阴差阳错地被作为特级教师邀请去为大会做“示范课”。我暗下决心,在这次大会上,讲课一定要少讲少问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情感,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结果讲课获得成功,掌声经久不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的学术委员杨再隋后来评论说:“支玉恒老师把读的功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让汉语教学的魅力展现得如此多姿多彩,实在难能可贵。”“为当时从一讲到底到一问到底的语文课堂教学,送来一股清凉的风。”广西教研中心的黄亢美先生也说:“自此全国很多地方兴起了‘支氏品读法’”。
会议后,我针对时弊,深思熟虑写了几篇文章。第一篇是《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发表在1990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没想到却由此引起了全国范围的一场学术大讨论。各种期刊发表辩论文章数十篇,历时一年多。第二篇是《反思“带着问题读”》,第三篇是《“带着问题读”的再反思》,第四篇是《“问答式”必须改革》,均发表在当时的《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又引起了新一轮持续一年多的全国大讨论。我很高兴,这反映了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沉闷空气已被打破,人们开始关注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改革,但也反映了两种思想正在斗争。
我又想,教学是实践的科学,光在口头上争来争去没有什么实际成效。再说,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主张,当它没有在操作层面上获得突破之前,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由此,我更坚定了在教学操作上改革突破的决心。 做人是人生的第一大课题
当老师的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多读、多动脑。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依然是配角。于是我设计了《太阳》一课,在杭州讲出,又得到了极大好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特意为此写了一篇《小学阅读教学的新突破》,他说“整个教学过程中支老师没有提出一个直接涉及内容理解的问题,全部板书也是由学生完成。两个教时中,进行单独说话、朗读、辩论、书写、板演的学生有近百人次(集体或小组活动的不计)。”“的确,语文教学负荷太重,承袭太多,要突破模式化的框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何容易。突破,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突破,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读了这些话我更坚定了方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我得到许多老前辈的扶持与帮助,也为我做出了“做人”的榜样。首先是斯霞老师。1998年,上海S版教材举行教材教法研究会,请我到上海去讲课,当时年已近90岁的斯霞老师也应邀到沪参会。斯老师听了我讲的《太阳》,课后特意找到我,跟我谈课谈了一个多小时。斯老师肯定了我的课,也给我指出了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她说:“你以后再讲课我还去听!”果然不久她就应邀参加了广东顺德的教学会。在会上她又听了我讲的《高粱情》一课,仍然对我进行了谆谆教诲。在会上斯老师从早上第一节课开始,一直到下午散会,始终端坐会场,认真听课做笔记。她说:“我最喜欢听老师们上课,最喜欢听大家讨论教学了,我要好好学习。”有一天晚上快11点了,我外出归来,见斯老师一个人在宾馆走廊里走来走去。我很奇怪,问斯老师怎么了。斯老师示意我小声一点,轻轻地说:“我今天老是咳嗽,等同屋的老师睡着了,我再进去。不然我咳嗽得人家不能睡。”听了这话,我顿时感到全身的血液在涌动。这是一位90岁的老人啊,一声咳嗽都在想着别人,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做人,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大课题,斯老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人品、人格,才有了她辉煌的教育成就。第二年,江苏省为斯老师庆贺90大寿,斯老师特意给我发了邀请函,我还与斯老师全家合了影,没想到这以后再也没见到老人家。
在我的一生中,袁瑢老师也是我做人和教学的楷模。1982年夏,我随河北省组织的“教育参观团”到南方学习。这天要到上海市实验小学听殷国芳老师的《赤壁之战》。但上课的却是年逾花甲的袁瑢老师。原来当天殷老师的婆母病危,已退休的袁老师不愿让全国各地来听课的老师徒劳往返,心中失望,不愿让殷老师心怀愧疚,也不愿让病危的老人心中不安,更不愿耽误了几十个孩子上课,毅然重执教鞭。虽然袁老师也参与了殷老师的备课,但谁都知道,临时拿书上课不但很难,而且有风险。结果袁老师上课行云流水,举重若轻,让我这个第一次见到她的人心怀崇敬。崇敬袁老师的教艺纯熟,崇敬她博大的爱心。后来她听了我的《第一场雪》,紧接着在洛阳又听了我的课,每次都与我促膝长谈,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洛阳会议结束后,大会安排我的老伴和女儿与袁老师同行送她回上海。到上海后,袁老师执意让她们母女住到她家中,时间长达一个星期。每天晚上袁老师都给她们画好第二天出门游览的线路图,注明车次,上车地点、中转地点、下车地点。第二天一早就起来给她们做好了早点,吃完饭,亲自送她们到第一个上车点。下午又早早到终点站等着带她们回家,天天如此!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次我和袁老师等几位老前辈去牡丹江市讲课,没想到遇到了洪水,带路的牡丹江市的李守仁老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心中也很发慌,但袁老师镇定异常。她说:“没什么大关系,人生下来谁不遇到几次考验。我很好,倒是你们要沉得住气,心一慌就乱套了。”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和鼓励。后来我去江西瑞昌讲课,返程时,正赶上长江决口,潮头就在后面追着汽车,从后视镜中可以看到翻滚的浊浪。车上人都很惊慌,怕我这位请来的客人被水卷走。我知道,我要是稍显惊惧,全车人都会手足无措。于是,我就像当年袁老师那样稳坐不动,还和他们开玩笑。司机情绪稳定了,沉着地飞驶。因此说袁老师给我的教诲,绝不仅仅是教学上的。
杨再隋老师也是我教学生涯中最尊敬的一位导师。他对我教学上的指导,由于过多,过于具体,这里无法一一述及,只讲杨老师教训我的那一次。有一次在湖北天门市讲课,课前一位著名教授告诉我上阅读课也要读写结合,最好让学生写一写。我很为难。课里没有这样设计,教学步骤环环相扣,从哪里挤时间呢?但又一想,读写结合确实很重要,应该有所体现;第二,加上写作会使课堂添彩,获得好评;第三我是头一次到天门讲课,这里是“状元之乡”,应该留下好印象;第四,专家特意叮嘱,他又在台下第一排听课,不改一改,人家会不高兴,对我今后也没好处。于是上课时我就做了临时调整,老惦记着挤时间。结果每一个步骤都没有到位,作文也没有写好。下课后,杨老师把我叫到跟前,我只好据实以告。杨老师毫不客气地说:“上课就是上课,哪来那么多的私心杂念!没有周密计划,没有精心设计就胡讲一气,这是不负责任!不要以为自己上课比较灵活,就可以随心所欲,改得这样不伦不类,算什么!”杨老师的话像当头棒喝,一下子让我无地自容,也让我清醒。我为了人情面子,为了自己所谓“添彩”,为了让人家说好,为了讨好专家,竟然拿教学当儿戏,拿学生当儿戏,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从这以后,我努力克服浮躁,克服功利心,时时刻刻不敢忘记“责任”二字了。
返璞归真去浮华
2000年以来,国家颁布了《课程标准》,提倡学习方式的变革,特别提倡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但是由于对《课标》精神理解的偏差,在不少方面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例如,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认为只要上课就要分组讨论,学生面对面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就算探究合作了。针对这一形式主义的倾向,我又设计了《难忘的启蒙》、《宇宙生命之谜》等几课。我力争学生在分组时人人任务落实,防止“滥竽充数”现象发生,使每个参加讨论的学生都有事可干,有话可说,让人人的学习都对本组集体探究的成果负责。这样,课的形态变了,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本学习规律没有被打破,而是被纳入了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杨再隋老师在文章中评价说:“从变革的角度看《难忘的启蒙》一课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支老师以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诠释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破了当今语文教学中的许多思维定式和课堂教学模式。”
这些年,教学交流在全国普遍铺开,一些教学竞赛也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开展。这就免不了要上许多公开课。公开课、竞赛课的广泛兴起,使广大教师增加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但是,由于公开课本身的公开性、竞赛性,就免不了给公开课本身涂上了功利的色彩。因此,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有的人上公开课不是在给学生上课,而是上给听课的老师看;上课时关注的不是学生收获了多少,而关心的是自己出了几次“彩”;上课时不把课堂看成学生学习成长的圣地,而当作了展示个人所谓才华的场所。这样一来,上课时哗众取宠的有,卖弄才情的有,生拉硬扯的有,放任自流的有,不一而足。虽然为数不多,但由于公开教学的公开性,“名师”效应的扩散性,其危害不可低估。看到这种情况,我心痛不已,应约参加了《福建教育》举办的网上讨论《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作为主讲人,我讲了近3个小时,回答了10个重点问题。最近又写了《洗净语文课堂上的浮华》一文,将发表在上海的《小学语文教师》期刊上,希望能起一些哪怕很微薄的作用。
总之,几十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一路走来,没有迷失自我,没有迷失方向。这是由于我时刻记起一个教师的责任,记起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虚心向老前辈学习,先做人后教书,使自己在七十高龄的今天,还觉得对得起自己。
个人简介:支玉恒,男,中学高级教师,1939年12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59年毕业于河北体校,分配到原籍任体育教师,1978年做语文教师。1984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园丁,记一等功。曾任张家口市桥东实验小学校长,后又做教研工作。现为山东省威海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名誉校长。先后出版了《耕耘与收获》、《支玉恒小学语文教学文集》、《欣赏与评析》、《百篇作文评点》、《课堂教学实录集》、《阅读教学方法集萃》、《课标教学新录》、《课堂情趣与智慧》等十多本教学专著。
( Sat, 2 Apr 2011 19:13:19 +0800 )
Description:
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老师们好!很高兴有这样一次观摩研讨的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最近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新思考、新做法,我报告的题目是——《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
我不知道老师们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想,您的目光可能会聚焦到“文本秘妙”这个字眼儿上。什么叫文本秘妙?文本秘妙和阅读教学有什么关系呢?
一、发现文本秘妙
好的,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期待,我们先来解剖一只“麻雀”吧。什么叫文本秘妙呢?我们看这篇课文——
长 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篇课文,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某个主持人来朗诵,你会请谁呢?有人请赵忠祥,可以;有人请朱军,肯定不行。要我请,我就请《国宝档案》的解说人——任志宏。为什么?因为文章的情感基调决定着任志宏凝重、内敛的声音表现力是朗诵这篇课文的最佳人选。其实,我说的这一点,已经触及文本秘妙了。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秘妙呢?
我觉得,“结构”是它的第一个秘妙。从文章的整体来看,先写什么?见闻;后写什么?联想。除了见闻和联想还有别的什么吗?没了。文章一共4个自然段,一、二两段写见闻,三、四两段写联想。通篇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这是文本在结构上最大的秘妙。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长城》的内容,那么,你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秘妙的。
“章法”是它的第二个秘妙。这篇文章有什么章法呢?它的章法就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大家看,第一段,起——“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第二段,承,“承”就是承接、承续,顺着“起”的内容和语势写下去——“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第三段,转,“转”是转折、转换,就章法而言,转是最难写的部分——“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还写长城吗?不写了;写什么呢?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语势上看,这都是一种转折、转换。第四段,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里,“合”起到一个总结、提升的作用,“伟大的奇迹”正是点睛之笔,文眼在此。
“语言”是它的第三个秘妙。《长城》的话语风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平实”,第二是“精确”。不要以为平实很容易哦,“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一种很高的语言品位。“平实”中见出“精确”来,就更难了。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精确、妥帖绝非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比如“站在长城上”,很平实。如果把它改成“走在长城上”,行吗?不行。“走”不庄重,不敬畏。面对伟大的奇迹,你的感觉是什么?肃然起敬。所以,你必得“站着”,而不是“走来走去”。再看这个“踏着脚下的方砖”的“踏”字,改为“踩”,行吗?你踩的是谁呀?是我们的长城啊!“踩”轻浮,“踏”庄严,这就是“平实”中见出的“精确”。再看第三个“扶”字,“扶着墙上的条石”,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不信,你换一个,“摸着墙上的条石”,你摸谁呀摸?!行吗?不行。简简单单三个字,背后的情味是什么?是对长城的无限崇敬。作者显然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看长城、写长城的。平实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却是如此精确、妥帖,这就是高品位的文字。
“基调”是它的第四个秘妙。我仔细统计过全文的标点符号,全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中间倒是出现过两个顿号,除此之外,还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的,不曾出现一个叹号。就句式的角度看,文本只有陈述句,没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内敛和凝重的。其实,文中有些语句是可以改写成感叹句的。譬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可以改为“远看长城,它多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再譬如:“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可以改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还譬如:“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可以改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啊!”三个叹号一加,感情似乎变得强烈了,但是,全文的情感基调却因此被冲淡、被破坏了。说白了,还是作者对长城的情感态度问题。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就这样默默矗立了数千年,坚强、刚毅、庄重,它不需要任何人扯着嗓子喊“来看啊!快来看啊”,这叫“吆喝”,是小摊小贩的行为。长城的静默,才能显出它的雄伟和恢弘。因此,文本这种情感基调是最切合长城的特征的。
“顺序”是它的第五个秘妙。它的宏观顺序当然是先写见闻、后写联想。但是,就中观和微观的层面看,文本的写作顺序一样值得我们加以关注。我们看:写见闻,“远看长城”,其实这个“看”字应该换一个字眼儿,远“望”长城,是吧?然后呢,就写“来到长城脚下”,这叫由远到近。再看,写联想,“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是现实。“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叫历史。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序。
“句法”是它的第六个秘妙。《长城》一文的句法当然有很多秘妙,我觉得最有特点的是两处;第一,是它的数据说明。第二,是它的还原比较。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太多的数据,比如:“一万三千多里”、“一百多里”、“五六匹马”、“两米多高”、“三百多米”、“两三千斤重”等等,大量的数据运用说明什么?精确,精准。长城如此神圣,不允许你对它有丝毫的扭曲和夸张,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甚至不需要形容词。这是句法上的第一个特点。再看第二个特点,“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种写法叫还原比较。哪里是“还原”呢?“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不,这是作者想到的,这叫“想象还原”。把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画面和场景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原出来。还原以后呢?比较。“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这叫比较。通过还原比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长城施工的艰难。无数肩膀,无数双手,无数汗水,无数鲜血,无数个生命才筑就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所以说,长城不是条石筑成的,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长城”是它的第七个秘妙。我不知道各位对长城之长是如何理解的,“长城”的秘妙不在“城”,因为城到处都有,而在“长”。事实上,长城之长即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而无论是空间之长还是时间之长,我们可能都缺乏充分的解读。比如“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是写长城的空间之长。我们以为长城只有一万三千多里,其实错了,长城从战国时候开始修,修到秦,修到汉,修到唐,修到宋,修到明,康熙不再修长城了。前后一共修了多少呢?十万多里啊!纵横十万里,这是空间之长。还有时间之长,长城是古代修筑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来修筑一道军事防御设施。上下两千年,这是时间之长。所以,长城之长,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奇迹”是它的第八个秘妙。都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奇迹体现在哪儿呢?第一是它的“气魄雄伟”,“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写出的正是这种气魄。第二是它的“构造精巧”,细细研究长城的构造,我们发现,垛子就像盾牌一样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瞭望口可以安全地观察敌情变化,射口可以用来放箭射敌,城台则可用于屯兵,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看似简单的设计,实则具备观察敌情、攻击敌人、躲避进攻、互相支援等多种军事防御功能,可谓匠心独具、举世无双。第三是它的“施工艰难”,完全凭人力在陡峭的山岭上修筑起如此巨大的工程,不可谓不艰难。第四是它的“工程浩大”,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1周多。
“图腾”是它的第九个秘妙。编者为什么选《长城》?《长城》被放到“世界遗产”这个主题单元当中,而且是作为第一课出现的。很显然,长城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工程。那么,长城是什么?是文化遗产。从文化的角度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图腾。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我的中国心》中,不是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歌词描写吗?《长城》一文的开头,用长龙比喻长城,显然也有深意在。长龙长城,既有形似更有神似。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先民诗性智慧的创造。长城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经过数千年的绵延和积淀,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凝聚人心、有别外族的又一个文化图腾。这种神似,才是更加本质的东西。试想,将长城比作“长蛇”、“巨蟒”又会如何呢?
“主题”是它的第十个秘妙。《长城》一文的主题是什么?怀古,睹物思人。余秋雨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学的最大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过秦论》是怀古,《阿房宫赋》是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是怀古,《甲申三百年祭》也是怀古。作为一种文学传统,我们同样在《长城》一文中看到了它的印记。当然,《长城》的怀古已经有了现代人的视野和观念,那就是——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对《长城》的文本秘妙我做了上述分析,一共拈出了10条。当然,细究之,肯定不止10条的。现在,通过解剖麻雀,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文本秘妙是什么”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概括了。
那么,什么是文本秘妙呢?
从表达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我们平时在阅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哎呀!这个不正是我想说的吗?他写的怎么跟我心里想的一模一样啊?但是,我却写不出来。因为,个中秘妙非我所能知、所能会。
从接受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读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文字表现与存在。完全熟悉的文字表达不是秘妙,完全陌生的文字表达也谈不上秘妙。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你找到了秘妙的存在。
从比较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是文本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注意,是这个文本独有的个性,个性越鲜明,秘妙越精彩。
从语言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语言创造和价值。文本秘妙是一种语言的创造,不管是怎样的秘妙,一定栖身于不朽的文字中。
二、确立语文核心价值
但是,问题又出来了。啊呀!这么多的秘妙,你叫我怎么办呀?难不成“饭馆里端菜——和盘托出”吗?那也得看看这是一桌怎样的菜呀,满汉全席,饕餮大餐。别说学生吃不消,咱做语文老师的又有几人吃得了呢?
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又非常棘手的问题。文本秘妙解决了文本“有什么”的问题,但是,“有什么”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文本秘妙进行深入处理和加工,哪些可以转化为教学内容,哪些可以暂时悬置起来,哪些可以相互整合为一个独立组块?这就是我紧接着要讲的“确立语文核心价值”的问题。
关于“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老师在《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一书中有过独到而精辟的阐释。她指出:“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甄别和筛选各项文本秘妙中的“语文核心价值”呢?
第一,看一看这个秘妙有没有语文的特征。
什么叫语文的特征呢?语文通常被看做一个名词,语文就是语言文字。但是在我看来,“语文特征”中的“语文”一词,不妨把它看成一个动词,就是“用语言文字去表达”,就是言说、书写。如果我们从动词的角度来看语文,就能准确地把握“语文的特征”了。明白了语文的特征,我们回头来看一看《长城》的10条文本秘妙。第一条是“结构”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二条是“章法”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三条是“语言”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四条是“基调”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五条是“顺序”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六条是“句法”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七条是“长城”的秘妙,涉及对长城之长的理解,属于内容和涵义层面的秘妙,语文特征不明显;第八条是“奇迹”的秘妙,涉及对“奇迹”内涵的解读,语文特征不明显;第九条是“图腾”的秘妙,涉及长城在文化精神层面上象征意义的解读,语文特征不明显;第十条是“主题”的秘妙,涉及对“怀古意蕴”的现代阐释,语文特征不明显。通过上述分析和判断,我们可以把后面4条秘妙先拿掉。
第二,看一看这个秘妙有没有文本的个性。
所谓“文本的个性”,就是在同类文本中,这一秘妙是否属于这个文本独有的特征,就是文本的“这一个”。这种个性化的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就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
我们来看一看剩下的6条秘妙,它们都有着明显的语文特征,但是,哪些是这个文本特有的个性、哪些却是同类文本共有的特征呢?第一条是“结构”的秘妙,从整体上看,先写见闻后写联想。据我所知,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文章不少,比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其中就有不少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但这只是局部的、语句的写法,而非全部、整体的写法。因此,在整体上采用“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结构方式,确实是《长城》文本独有的个性。第二条是“章法”的秘妙,起承转合,章法极其严谨、整饬,这在散文中是极其罕见的。倒是古诗中,尤其是七绝中经常看到这类章法。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起;“一片孤城万仞山”,承;第三句什么呀?转了,“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一个否定句式转到笛声的意象上来,这个叫转。七绝最难写的就是这一句,转。转得不好,就一落千丈,掉下去了。转得好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转出一种新的境界来。最后是合,“春风不度玉门关”。再比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起;“山色空蒙雨亦奇”,承;后面要转啦,不能再写湖光山色了,写什么?“欲把西湖比西子”,转了,转出一个新的境界来,“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叫合。这类章法,古诗中常见,但是现代散文却不常见。因此,“章法”也是《长城》独有的个性特征。再往后面看,第三条是“语言”的秘妙,平实、精确。类似这样的语言风格,显然不只是《长城》才有,我们读过的很多文本都有这种风格倾向,譬如叶老的《爬山虎的脚》、丰子恺的《白鹅》等,都属于这类语言风格,因此,这一条不能算。第四条是“基调”的秘妙,感情凝重、内敛,这类基调的文本我们见得也不少,像《十六年前的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因此,这一条也不能算。还有,第五条的“顺序”、第六条的“句法”,都能在别的文本中经常看到,因此,它们也不能算。于是,就“有没有文本独特的个性”来看,就剩一、二两条秘妙了。
第三,看一看这个秘妙有没有统领的功能。
什么叫统领呢?就是从这个秘妙出发,能整体地把握文本的内涵,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来看剩下的这两个秘秒,先说“结构”吧,从整体看,先写见闻后写联想,因此,从这个秘妙出发,就能将全文的内容一网打尽,显然,它有统领的功能。再说“章法”,按“起承转合”的思路来解读全文,既是可行的,更是高效和简约的,因此,它同样具有统领的功能。看来,“有没有统领功能”这一梳理标准还不足以让我们最终确立哪个秘妙具有语文核心价值。
第四,看一看这个秘妙有没有迁移的价值。
什么叫迁移?拿来让孩子学习、模仿,举一反三,能在新的语境和情境中运用这一秘妙。我们先看“结构”,让学生模仿“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这一结构方式进行构思谋篇,可以吗?应该是可以的,特别是对高段学生。“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对习作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那么,这一条就可以判定为有迁移的价值了。再看“章法”,让学生的文章写出“起承转合”的套路来,不是不行,而是偏难,也许对尖子生可以,但是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则要求拔高了。因此,这一条就不能算了。
至此,我们就很清楚地发现,结构上的“先写见闻后写联想”是《长城》这个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我们常说“一课一得”,常说要抓住重点,常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但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是凭经验设计。现在,有了这样一个相对科学的筛选和甄别机制,那么,这些经验之谈就有可能真正迈向语文课程方法论的轨道了。
三、围绕语文核心价值展开设计
现在,我们可以大胆放心地围绕这个“语文核心价值”展开我们对《长城》的教学设计了。我们将《长城》的教学构思分成这样三个大的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品读形象”。围绕“先写见闻”的“见闻”展开教学,主要抓两个问题:第一看到了什么?“看到什么”指向作者的“见闻”;看到这样的长城,作者涌起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感情”指向见闻背后的文化意蕴。第二是哪些字眼和语句流露着这种感情?这是由思想内容出发重新返回到语言文字上来,关注语言、擦亮语言、揣摩语言,走的是一个完整的来回。第一板块集中解决“见闻”的问题。
第二个板块是“追思历史”。围绕“后写联想”的“联想”展开教学。主要抓三个问题:第一个,想到了什么?又涌起了怎样的情感?“想到什么”指向作者的“联想”。第二个,哪些字眼和语句流露着这样的感情?时刻不忘回归语言本体。第三个,写长城,只写看到的行吗?为什么?写作者的联想好处是什么呢?这里,引导学生发现“见闻”和“联想”之间的认知逻辑和情感逻辑是至关重要的。否则,见闻归见闻、联想归联想,井水不犯河水,那就不行了。
第三个板块是“抒写英魂”。长城的见闻与联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前面大量写条石写方砖写建筑材料,后面写劳动人民怎么把这些材料运送到崇山峻岭上,两者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这是作者的一种写法。还有没有别的写法、做别的联想呢?细读之,我们发现,有的。譬如:文本中还大量出现这类字眼儿:“瞭望”、“屯兵”、“堡垒”、“射击”、“打仗”等,看到这些字眼儿,你会作何联想呢?会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吗?不会。想到什么呢?想到狼烟四起,烽火连天,马嘶人喊,刀光剑影;想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想到“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不是?因为,长城是军事工程,是防御设施,是戍边镇关、保家卫国的。我们也会自然地想起那些在长城上下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于是,你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文字做出这样的联想:站在长城上,扶着成排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的想起那些坚守边关的将士们 。在这里,读写之间得到了有效互动。撑起这一互动的正是文本秘妙中的语文核心价值: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我们都说语文教学要告别内容分析。怎么告别呢?我以为文本秘妙是告别内容分析的一把金钥匙,所以,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教学是坚守语文本体的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教学是走向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教学是促进专业成长的阅读教学!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教学是充满浓浓诗意的阅读教学!老师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文本秘妙、确立语文核心价值吧!
( Sat, 2 Apr 2011 19:12:44 +0800 )
Description: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有,根本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诗意语文只能成为一个动词,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得到她、拥有她,你只能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她、观照她,而在这样一个即时即是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
“诗意语文与文本秘妙——王崧舟师徒阅读教学观摩研讨会”的策划与举办,是诗意语文的又一个行进姿态。这其中,七节课的展示与观摩无疑是这一行进姿态中最美、最富诗意的剪影。
在林珊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二泉映月》的倒影;在才华执教的《刷子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两小儿辩日》的碎片;在绍国执教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慈母情深》的镜头;在丽玲执教的《夜莺的歌声》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普罗米修斯》的线索;在钱锋执教的《诗经·采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长相思》的意境;在林莘执教的《游山西村》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枫桥夜泊》的另一番天地。
是的,这些课,无疑是对诗意语文最生动、最具质感的诠释。但是,影响的焦虑并没有让他们失去自我。他们依然是他们,而我,也依然是我。诗意语文绝非某个人、某个团体的专利,我们行进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迎来各自的生命的精彩和诗意。
一、栖身秘妙:在不朽的文字中发现诗意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王国维语)的言语个性、言语智慧和言语创造,就是文本的美之所在。发现、开掘文本秘妙,无疑是在为诗意语文这潭活水正本清源。七节观摩课,在文本秘妙的确立和处理上,是高度自觉、一以贯之的。
文本秘妙,在精致的构思技巧上。《与象共舞》一课,紧扣课题逐一展开。教学指向的是文本的“双关”写法,其实,双关在这里更多是作者的一种创作思路。就全文的构思看,与象共舞既有“和大象一起跳舞”的表层意思,更有“和大象和谐相处、亲密无间”的深层意蕴,而且,这深层意蕴才是文本的主旨所在。所以,作者真正着墨“和大象一起跳舞”的文字比例并不大,相反,在近五分之四的篇幅中所写的内容均与大象跳舞无关。但是,在领悟了“与象共舞”的深层意蕴后,我们不得不为作者精致、精巧的构思而拍案叫绝。原来,文本的一字一句无不在写“与象共舞”,那种人象合一的天地奇观、天作之合。双关构思,正是文本最深刻的诗意所在。
文本秘妙,在不朽的精神母题上。《诗经·采薇》一课,抓住“杨柳依依”这一经典意象,一唱三叹、层层递升,力图进入我们民族性格中最凄美、最柔软、最精微的精神寄托。显然,《采薇》一诗,“杨柳依依”这一意象的创造、传承、并最终化为“送别”这一精神母题,无疑是其最大的文本秘妙。是的,自《采薇》始,这“杨柳依依”的动态意象以及意象所蕴涵的那种送别的忧伤和盼归的期待,成了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约定俗成的心理记忆和诗性寄托。
文本秘妙,在深邃的哲理境界上。《游山西村》一课,毫无悬念却别出心裁的演绎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思意蕴和人生境界。说毫无悬念,是因为这两句诗的象征性哲理早已家喻户晓,因此,将文本秘妙锁定于此,是意料之中的事。说别出心裁,是对哲理意蕴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是充满诗性的,在置身意境中感悟、在知人论世中感悟、在联系类比中感悟、在切记体察中感悟,诗意融化了高深、坚硬的哲理。
文本秘妙,在出乎意料的章法上。《刷子李》一课,经过二度设计、二度演绎后,学习目标的指向变得非常明晰了。舍弃了“侧面烘托”,舍弃了“细节描写”,全课紧紧围绕“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抓住“果然、轰然、悠然、居然、竟然、忽然、恍然”等表现心理变化轨迹的词语线索,巧妙而自然地揭示了“一波三折讲故事,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一文本的核心秘妙。
文本秘妙,在细致入微的线索上。《唯一的听众》一课,在充分感受到“不教而教”的教育智慧的同时,也集中挖掘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言语表达秘妙。纵观全文,“我”的心理变化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十分沮丧”——“充满神圣感”——“又沮丧起来”——充满歉意——“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样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写得曲曲折折、委婉细腻,不难发现,“我”的心理变化主要是受到老人的默默鼓励与呵护,以致后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听众成了“我”终身的老师、心灵的导师。
文本秘妙,在鲜明的语言节奏上。《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通篇洋溢着的是一种“慢”的节奏、“慢”的情调、“慢”的话语风格和生命回忆。于是,“慢”成了文本的一大秘妙。这“慢”,既是一种降低速度的缓慢,也是一种放宽心理的舒慢,更是一种细细回味的闲慢。表现在话语节奏上,就有了“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的复沓句式和“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的回环语势。
文本秘妙,在匠心独具的表达手法上。《夜莺的歌声》一课,环境描写是其重要的文本秘妙,我们在这里能发现并确认着环境描写的种种作用和意义。譬如,“大道两旁”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增加真实性;譬如,“树林深处”的描写渲染着紧张、危险的故事气氛,引人入胜;譬如,“林中空地”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期待高潮;譬如,“围墙旁边”的描写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余音绕梁。这些,不正是文本诗意之所在吗?
二、营造气场:诗意的濡染与教化
如果说文本秘妙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那么,教师的诗意教学则是诗意语文的关键和互通点。教师的诗意教学,前联文本、后接学生,是疏通、沟通和贯通文本诗意和学生诗意的桥梁和纽带。诗意教学的策略和路径应该是多维的、立体的,往往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课而异、因生而异,但在表面不一致的背后,则是某种更内在、更本质的同构一致。这里,诗意语文课堂上的“气场”则是一种本质的同构。
没有气场的课,不是诗意语文的课。课堂气场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气场的课,有教学魅力,有精神吸引力,有浓浓的氛围和情调,它是一堂课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的集中诠释和高度表达,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濡染。不知不觉地投入、悄无声息地习得、自然而然地感染、深入骨髓地浸润,这一切,正是课堂气场对学生生命气场的诗意教化。
营造气场,就是要准确把握一堂课的情感基调。作为文本的《唯一的听众》,它的情感基调是温馨、平静的;作为课的《唯一的听众》,它的情感基调一样也是温馨、平静的。整堂课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感张力,有的只是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般的温婉和淡定,林珊的教学语言如拉家常般的自然平和,典型语段的朗读从从容容、不徐不疾,对老教授的形象气质也紧扣文中三次出现的“平静”二字,于“平静”中学生慢慢体悟“不教而教、大教立心”的智慧和境界。正是和谐统一的情感氛围,营造出一种柔美、感人的气场。
营造气场,就是要艺术构建一堂课的教学节奏。课堂节奏是一种合于规律的变化,起承转合是一种节奏,前后对比是一种节奏,螺旋递进是一种节奏。有节奏就有气场,有气场就有诗意。《诗经·采薇》一课,所呈现的是一种回环复沓、盘旋而上的课堂节奏。课的第一乐章是对“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直观凝视,感受到的是一种优美的意境;第二乐章引入诗的后半部分及历史背景,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中感受到诗的凄美意境,节奏为之一变,境界为之一升;第三乐章以“杨柳”为线索,拈出一长串含有“折柳”意象的古典诗词,于送别的忧伤中感受盼归的守望之情,课堂节奏再次一变,进入一种醇美的境界。
营造气场,就是要高度整合一堂课的多种元素。课堂元素,包括文本、语言、媒体、环境、手段等。每一种元素,既有认知的功能、又有启示的作用、还有审美的价值。诗意语文对课堂元素的关注,不仅指向认知的、启示的,尤为重视审美的。对于各种课堂元素的选择和使用,都力求在审美这一维度上得到整合。《冬阳·童年·骆驼队》在音乐这一媒体元素的使用上,可谓苦心孤诣、水乳交融。无论是在《禅诗》的背景音乐下悠然朗读“学咀嚼”的语段,还是在《风之语》的背景音乐下怡然想象驼铃声的弦外之音,都让人心旌摇曳、心驰神往。
三、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
文本诗意和教师诗意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诗意上来,学生的诗意无疑是诗意语文的归宿和落脚点。在这里,学生的诗意包含着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从过程的角度看,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的学习”,诗意的学习不同于简单的理性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它是体验的学习、直觉的学习、顿悟的学习、审美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切近语文学习的本真和规律。从结果的角度看,学生的诗意就是“诗意生命”,通过诗意的学习,最终成就和成全学生的诗意生命。诗意生命是一种言语生命,是一种美善相谐、至诚至真的生命,成就学生的诗意生命乃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语言抒写诗意生命。诗意语言是诗意生命的外化和某种确证,反之,诗意生命需要通过诗意语言来加以内化和成全。《与象共舞》一文是赵丽宏先生诗意生命的某种显化,借由《与象共舞》一文,学生和赵丽宏的诗意生命进行着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沟通,其中“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笨重的感觉”的话语节奏、“与象共舞”在各种新语境中的简约类化,更是浓浓诗意生命抒写的典范的美的语言。学生在品读、咀嚼和迁移这些美的语言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广化、美化、深化、敏化着自己的诗意生命。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形象塑造诗意生命。《刷子李》一文中的主人公“刷子李”,谁能否认他是一位充满人生诗意的奇人呢?他的人生,与其说是功利的,毋宁说是审美的。他干的是俗而又俗的粉刷匠,但是,他干活的规矩奇得美妙、干活的打扮奇得美妙、干活的动作奇得美妙、干活的质量奇得美妙,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职业境界,更是一种审美的表现。当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进入学生的审美视野时,这种进入,不正是一个诗意生命对另一个诗意生命的召唤和澄明吗?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情感陶冶诗意生命。战争是残酷和残忍的,但战争也在另一种意义上洗涤和洗礼着人性,《夜莺的歌声》借由主人公“夜莺”的形象塑造,表达了对不屈的意志、镇定的品质和过人的机智等美好人性的赞美。直面惨淡的战争,“夜莺”们无畏无惧、智勇双全,在战争的废墟和瓦砾中绽放的依然是璀璨的生命之花。这样的情感和精神无疑是陶冶诗意生命的最佳资源。
抵达心灵,就是以美的哲思淬砺诗意生命。诗意并不总是浪漫和唯美的,相反,诗意亦是对人生、对宇宙的某种当下的洞悉和了悟。因了这种洞悉和了悟,诗意洋溢出浑厚圆融的智慧,《游山西村》正是这样一个力证。诚如课中林莘诘问学生“作者只是在写山西村的景色吗”,就传统诗论而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但在情智圆融的诗作中,我们是否还可以说“一切景语皆智语”呢?大量充满禅意的诗,莫不如此。也因此,我们才会对课中安插“当我们 的时候,我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露出会心的一笑。
四、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
文本诗意、教师诗意、学生诗意,最后都归于课的诗意。课是时间和空间的特定交汇点、是生命与生命注定的交融点。文本诗意、教师诗意和学生诗意这三个不同集合的交集区,即为课的诗意。人在课中、课中人中是一种诗意,人如其课、课如其人是一种诗意,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是一种诗意。诗意与风格有关,但风格不能诠释和涵盖诗意的全部。举例来说,李白、杜甫、王维的诗自然都充满诗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显然,三位诗人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诗仙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诗圣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诗佛王维的诗风清丽旷淡。这就意味着,“诗意”是一个超越个性、超越风格的范畴,就观摩会的七堂课而言,每堂课都诗意盎然,每堂课却风格迥异。如果说这也是某种启示的话,那么,我觉得“上出本色、成为自己”才是真正的诗意。
超越风格,就是上最适合自己的课。这是就超越的起点而言的,常态课我们无从选择,公开课我们大可不必追逐时尚、东施效颦。课如人,有的课一见就喜欢,有的课越看越没劲。确实,课与人的缘分也有深浅、轻重之别。哪些课特别适合自己、哪些不是,对此,我们应该有一种清明的判别和决断。这次观摩会,几位弟子所选课文,是特别适合于他们自己的。丽玲选上《夜莺的歌声》,延续了她一贯的激情作风,她上那类大起大落、悬念迭起的课文,可谓操纵自如、驾轻就熟。绍国选上《冬阳·童年·骆驼队》,则是对经典的诗意文本的执着与不舍,他的《木笛》、《月迹》,都是再经典不过的诗意文本,经由他的设计和演绎,将诗意语文的唯美风格推向了极致。当然,适合不是被动的适应,相反,在不断突围和超越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更多文本值得自己为之倾情投入、倾心创作。
超越风格,就是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也许,这是我们所栖居的诗意语文的大地上绽放的最诗意的生命花朵。我的《与象共舞》,黯淡了悲情与细腻的风格,代之而起的是简约、平和;林珊的《唯一的听众》,平静中不失激情、温婉中彰显大气;绍国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如冬阳一般明净,如童年一般天真,如骆驼一般浑厚;丽玲的《夜莺的歌声》,一样的激情澎湃,不一样的细腻坚实;钱锋的《诗经·采薇》,“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篇);林莘的《游山西村》,激情与哲思齐飞、华美共精致一色;最让我感动的则是才华的《刷子李》,两度设计、两度施教,目标变了、流程变了、方法变了、效果变了,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的风格,那样淡定,那样灵动,那样敏锐,他由我眼中的青年才俊一跃成为笑傲江湖的一方大侠。诗意本色,本色诗意。教学至此,夫复何求?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深情地向往:“未来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充满诗意情怀,都能用自己的诗意感悟去唤起孩子‘心灵中的诗人’;未来的孩子如果都能拥抱、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那是多么好!”是的,我们正在创造这样一个未来!因为,没有诗意的语文不值得一教,没有诗意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 Sat, 2 Apr 2011 19:11:29 +0800 )
Description: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讲评课
www.jyb.cn 2009年09月02日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简介】
管建刚,江苏省吴江爱德双语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著有《魔法作文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线教师》。曾获2008年度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专心于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系列讲座、文章,引起广泛反响。新著《管老师教作文》、《管老师改作文》共八册即将出版。
会诊“心想”病、“关联”病、“说”病
(一)点评好句子
师:这次作文,同学们写出不少精彩的句子,我们一起欣赏。
●一听到这些,我的头就变大了,批评的话,责备的话不断地在耳边响起。
●我气不打一处来,眼睛里充满了火星!
师:曾彦铭的头并没有变大,裴菲的眼里也没有火星冒出来,这叫会写。再读:
●我在房间里“学而时习之”,他们则在电视机前“不亦乐乎”。从客厅里传来的笑声,飘进了我的耳朵,我心里痒痒的,我多么想和他们一起看、一起笑啊!
师:诸雁婷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分为二地用,有创意。再看杨宇慧的,读:
●哎,作业几时无,把笔问青天,我欲上床睡去,只恨作业未完……
师:大家的笑,是对杨宇慧改写诗词的最好认可。再读: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还是那么矮,外公说我一年才长一厘米。哎,连外公都嘲笑我,我这个烦恼究竟何时能了?
师:“何时能了”,用词老练。朱清怡,你不妨看看吕湫宁的烦恼:
●我去书店买《三国演义》,收银员问我有没有上小学,看那么难懂的书;去理发,理发师问我几岁,我让他猜,他猜到八岁就不再猜了……
师:为什么猜到八岁就不再猜了?
生:理发师认为他不可能超过八岁。
师:你说的意思,吕湫宁没写,隐含在省略号里,这叫意犹未尽。
……
●肥胖总是困扰着我:147CM,43KG,腿比妈妈的还粗。每当看见苗条的小姑娘,从我身边娉娉婷婷地走过,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狠狠扭一下大腿上的肉,暗暗埋怨:汪猪猪,你怎么这么胖!……
师:一个“扭”字,一声“埋怨”,汪佳琪,你写活了。男生,大声读作者名字。
师:不过,有比王佳琪更狠的,请看华赟的:
●我恨不得现在把肚子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割掉!
师:大家都笑了,能够使你笑、使你愁的句子,是好句子。一篇文章,你要有三个好句子,那叫有文采。写好作文,要回头找,我有好句吗?没有,改出几句来。
(二)“心想”病
师:叶李希有一句话,和黄玥的话,异曲同工:
▲我听了,气得都快把肺给炸破了,心想:什么嘛?高矮又不是能自动调整的,是天生的。
师:叶李希的话略输一筹,输在多了一个词,要删去,你猜会是哪个?(停顿一会儿)一时拿不准,不要紧,再看两句,它们犯一个病。
▲我心头一紧,心想:什么?今天居然要考跑步。
▲我很不爽,心想:要是我走回家的话,现在就是在家里看书吃零食了。
生:删去“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