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城池现在出国战了吗?我旁边的城池和我一样 我们都是秦国...

一枚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快快乐乐、自自然然的小石头。 顺着涧水旅行,涓涓细流中小睡栖息几日,奔腾激越时振奋跳跃几下。时光的打磨下,兴许变成润洁可爱的鹅卵石,兴许化为泥沙,回归自然。 哭过,累过,欢笑过,该怎么就怎么过
( Sat, 22 Jan 2011 18:26:44 +0800 )
Description:
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 原文地址: 原文作者:
·落花菩提·
杯茶无语,缘未留香。
最爱芳香何处?
花落菩提深深。
随缘即应,花落潋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有情花,烂漫叶,轰轰烈烈,
扬扬洒洒垂落人间,漫逐流水,
戏舞软风,醉酒红尘,莫如此境。
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喜欢在花落的季节,享受孤芳自赏的美。
也喜欢,在极度的喧嚣中,
独自微笑,独自平静。
花落是憾,落花是美。
淡淡的书香,淡淡的花香,淡淡的馨。
这是一个关于落花和菩提的世界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思量两份忧愁。
又有什么呢?
本无一物,却招惹了满身的尘埃。
眼看花瓣在秋风中曼妙飞舞,
那姿态优美的让人心碎。
往日的繁华如此凋零,如此消逝。
唯留下了残花,余香。
菩提暗坐,菩提暗坐,
看人间花开花落,看人间春夏秋冬。
只在一个回眸,便凝住了流云。
或许,本无起,亦无灭。
可还是幻化了这一切。
以至,牵起一干生灵去轮回。  
佛有心吗?本该一身素洁了却对立。
奈何古佛悠远,青灯易幻。
来世间,收起心缘,
红尘三千,救我于苦海!
梦自手边穿梭而过,偶尔定格。
想起苦思的日子,
箫声清远,焚雪落寞。
一生的冷暖,都随花飘落。
忘却梦了多久,只记得梦境中的那条河,
流淌着幸福,盛开着欢乐,
就这样信守企盼。
谁知,引退幻想的人,终生漂泊。
而我醒来,空空的手掌上,落叶凄美。
过一次奈何桥,喝一碗孟婆汤。
生生死死又何妨?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
身如琉璃,内外清澈,净无污秽。
愿,岂能仅是愿!
置身尘世,几多感慨,几多领悟!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须菩提得闻此经,佛曰如是如是。
佛畅然,须菩提释然。
空空者自诩空空,芸芸者飘如云云。 
云云,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纭纭,乐游园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空闻如斯又诀别。
清清浊浊,佛泪满面。
木鱼清灯,思绪澄如许。
独吟经典,钟声又响,静心参禅。
也许,花开,并非唯一的向往,
花落,并非所有的感伤。
坠入尘世,阅读沧桑。
多少个梦,似月的飘渺,
宁要飞过心灵的围栏,
于朦胧间流浪。
多少个梦,栖落水草间,滚落成露珠,
粲然一笑。
由此,放舍恩怨愁思。
飘零、凋落,与生俱来,无须忧伤。
唯于花开之日,绽放本能的热烈。
不能斑斓的每天,亦不必宣泄心底的疼痛与凄凉。
似一抹天籁箫音,牵动每一根神经,欣赏而无法珍藏。
我欲知影向佛去,哪怕是坐化在菩提树下。
那满树的落花,满世的繁华,
幽幽千年,浸于我心底的醉乡。 用尽此生,
与其为那些尘世的硝烟潸然泪下,
不如参透菩提落花,悟透世间繁华。
   ( Sun, 9 Jan 2011 10:59:42 +0800 )
Description:
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 原文地址: 原文作者:    做人要有几分淡泊的心态,要不然,欲望会让你痛苦不堪。
  人生贵在淡泊,古往今来多少名士终其一生心中都在向往或是操守着淡泊的心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算得上是个淡泊者;"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凭着淡泊,颜回成了千古安贫乐道的典范;钱钟书学富五车,闭门谢客,静心于书斋,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留下旷世名篇;齐白石晚年谋求画风变革,闭门十载,破壁腾飞,终成国画巨擘。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淡泊是人生的一种豁然,豁然对待人生中的进退;淡泊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珍惜眼前从不好高骛远。淡泊可以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拥有淡泊的人是幸福的,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淡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淡泊是在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淡泊是别人都忙于趋本逐利时仍然保持恬静。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守住一份简朴,不再显山露水;认识生命的无常,时刻保持一种既不留恋过去,又不期待未来的心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走一程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其实幸福离你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淡泊人生,并非消极逃避,也非看破红尘,甘于沉沦。淡泊是一种境界,要做到真正的淡泊,没有极大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唐朝著名高僧慧宗禅师,特别喜欢兰花,于是带着一群小和尚辛勤栽培。第二年春天,满山开满了兰花,小和尚们都高兴得合不拢嘴。不料一场暴风雨之后,满山的兰花被乱七八糟地打倒在稀泥里,花朵撒了一地。
  小和尚们看到后都忐忑不安地等待高僧的数落,哪知高僧却平心静气地说:"我栽花是为了寻找爱好和乐趣,而不是要得到愤怒和埋怨。"小和尚们顿时醍醐灌顶,不由得对高僧宽广的胸怀而钦佩。
  是啊,只要我们将那些快乐的兰花栽种于心田,拥有了兰心蕙质,我们的心境一定会盈满幸福与快乐、安详与宁静的。
  在生活中放下思想包袱,不必为丢失找不回来的东西徒劳,更不要为它心累。换句话说,千万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堆积在心里,让我们给心灵做个大扫除,把沉重的东西统统丢掉,轻装上阵,用轻松的心情迎接每一天。
  时间永是流逝,我们无法抗拒。然而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的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淡泊,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我们的心境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淡泊就在其中。这或许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能做到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淡泊人生,生命难得恬淡,难得从容。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人生本来极短,像流星划过天空一样。赤条条来,又将赤条条去,这么短暂的人生,何必为世间物所累?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旁边坐着一位胡须花白的老人,也在钓鱼。两个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总有鱼儿上钩,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没有收获。
  年轻人终于沉不住气了,问老人:"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地方也相邻,为什么你能轻易的钓到鱼,我却一无所获?"
  老人一笑,从容地答道:"你是在钓鱼,我是在垂钓。你钓鱼的时候,只是一心想得到鱼,目不转睛地盯着鱼儿有没有钓住你的鱼饵,所以你看见鱼不上钩就心浮气躁,情绪不断发生变化,鱼儿都被你的焦躁情绪吓跑了。我呢,我是在垂钓,垂钓跟钓鱼不一样,我垂钓的时候,只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鱼,鱼来我也不喜,鱼去我也不忧,我心如止水,不眨眼,也不焦躁,鱼儿感知不到我,因此也没必要逃跑。"
  老人所说的是一种境界,钓鱼是修身养性的一件事,老人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老人的一番话是针对钓鱼事件本身所说的,但引用到生活中,也不失为睿智的人生哲学。人的一生中兴衰荣辱,得失进退,谁也不能掌控,唯有保持一份淡泊的心胸,才可以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免受伤害。
  拥有一份淡泊的心境,不是做现实主义的逃避者,而是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有进有退,有荣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谷。如果我们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时候都会保持心理平衡,作出明智地选择。
  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历程的潮涨潮落。只要悟透了其中的禅机,便会豁然开朗。
  《圣经》上说:你出自尘土,必归于尘土。既然一切皆空,如此,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妨做做主人,且要做一回大度的主人,不必因计较得失而设计最美的行程。这样,即使将来归于尘土,也坦然自若。
  平淡的日子不会永远平淡,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欢乐和成功给予的那份慰藉,谱写出生命中最璀璨辉煌的乐章。
  做人要几分淡泊,淡泊是一份豁达的心态,是一份明悟的感觉。淡泊为人,才活得自我,才把自己的本色演绎得精彩。
  借力而行 —— 三言两语的人生忠告。
  淡泊是一种心境,如清风徐徐,如明月朗朗。
  做人要几分淡泊,才做得真实,做得自由,做得豁朗。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一个淡泊但长久,一个甘甜却无益。
( Tue, 7 Dec 2010 15:10:56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的 引用 的 引用 的 这位画家名字叫沃特豪斯,也是英国19世纪的一 位皇家美术学院院士,比阿尔玛.塔得玛小15岁.
是个功底坚实的画家.
虽然与透纳,康斯坦布尔,拉菲尔前派等大师相比,名气不如他们的大,但是他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情趣,总为世人所喜爱,在19世纪的欧洲画家群中,他的名字始终闪着光辉. 夏洛特的女子 创作于1888年,这是根据英国大诗人丁尼生的诗句画成的.它带有一种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丝丝的凉意爬上暮霭中的湖面,深绿色 的树丛和远山.折断的水草,惊飞的小鸟,船头上将要熄灭的蜡烛和有基督受难的十字架,全都预示着神秘的不幸事件既将发生.黑色的小船及倒影衬托出垂在船边的金***与玫瑰色相间的织毯,一位金发女郎悲戚地坐在小船上,正轻轻解开小船的铁链,准备躺下,度过她人生的最后时刻.
整幅画最动人的是姑娘悲伤的美,使人久久难以忘怀. 夏洛特这个地方有一位美丽女子,她被神困居在一个古堡里,她只能通过窗户投射进室内镜子里的影像欣赏心中的偶像兰西罗骑士。只要从窗户往外看,她就要被毁灭。为了消磨自己,她每天纺织不止。有一天实在忍不住向外看去,厄运降临了,镜子破碎,丝线缠住了她,随后她被神示载往死亡之地。画面表现了夏洛特女士正坐在船上驶向死亡。这是一个以前少有的孤凄形象,她集感伤、神秘、疏离、飘逸于一身,既吻合了维多利亚的压抑情感,又具有难以表述的空蒙悲凉意象,众多的细节象征也符合流行趣味。此画也是沃特豪斯艺术基调的开启之作,一种孤苦的自恋情愫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 上一张与以下3幅都是表现这一 同一 内容. 这几幅画都是为了表现美丽的女子.作品都有一种装饰性. 《许拉斯和宁芙(水仙女)》
这幅画描画了仙女们从睡莲池塘里探出洁白的身体渴望着他,这根本就不是拉人下水,分明是轻挽柔抱,脉脉情深,亦真亦幻,观者会默然凝眸……此画从1897年在皇家学院展出后又于1900至1978年多次外出展示并广泛印刷,成为20世纪西方追怀理想主义艺术的代表作。
清清的月光照在他的脸上,照见了那绝秀俊美的面庞;水泽的宁芙(水仙女)立刻爱上了这年轻的异乡人,于是从水中露出了她们美丽的胴体。拉住他提水壶的手臂--那是他未曾听过的娇媚的声音,没有见过的令人迷惑的眼神,还有那晶莹如玉的珍珠。于是年轻的英雄被迷惑了,背弃了他的主人,宁芙们把他拉到了永远冷静清幽的世界。
d _ f E G8l 充满柔媚情怀的笔触,美丽而又凄婉、甚至是冰冷的结局;谁也无法抗拒.它诉说的是一个充满哀伤梦幻和诱惑魅力的故事。
由于沃特豪斯早年在意大利生活过8年时间,所以对希腊神话非常喜欢,以至后来多以希腊神话为作画题材。 《纳西修斯与伊科》 取材希腊神话。纳西修斯是美貌出众的青年,而且自我欣赏,以至到谁也不顾的程度。伊科是山林水仙女,非常喜欢纳西修斯,但从来不被他所爱。纳西修斯每天到河边顾影自怜,伊科只能委屈地望着他,最后郁郁而死,化成一种回声,纳西修斯之恋就是自恋。 《
达纳伊德斯姐妹》。又名《无底水缸》
取材希腊神话:埃及王有两个孪生儿子达纳俄斯兄弟。兄有50个女儿,弟有50个儿子,弟要兄的50个女儿嫁给自己的50个儿子。在新婚之夜,达纳伊德斯姐妹各自杀死了丈夫,神为了惩罚她们,就设了一只水缸,罚她们往里注水,水满则罚止,但水缸永远注不满,寓有使人徒劳之意。我们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作者 的基本功是很棒的.各种物体的质感都画得非常出色. 人们迷恋于他所创造的幻彩气氛,熟悉他笔下特有的白雪红梅似的,有着红红双颊的面色苍白的女性形象
1883年11月8日,34岁的沃特豪斯与25岁的伊斯特·肯沃特在圣玛丽教区礼拜堂举行了婚礼,这位黑眼睛圆脸庞的女子后来在沃特豪斯艺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许多画都是以她为模特儿创作的。
《奥菲莉亚》(1894)她支颐沉思的优美形象更加楚楚动人,此画在新画廊和利物浦秋展会展出时,受到了非同寻常的赞誉。
忒斯彼 客尔客把杯子奉献给尤利西斯 美人罗莎梦德
急切的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母亲无可奈何的看着她.画面的中心虽然在左上角,但是右边大块的重色与画框,裙子,以及母亲的安排与之取得了画面的均衡. 《奈哀德》从河里浮起的裸女奈哀德在贪婪地盯视着睡在草坡上的青年,这个红发女郎显示出女性特有的媚力。 圣·塞西利亚
是沃特豪斯向学院理想主义靠拢的作品,那种慵懒、冷艳、装饰性的特征与我以前介绍过的莱顿的《缠线》很相象.也是横构图,后面有背景,左右各有人物. 这两幅都是叫潘多拉的魔盒,少女潘多拉在森林里检到了一 只魔盒,并把她打开.不料,从此以后,战争,灾难,疾病,罪恶就来到了世界上.作者只是借这个希腊神话来表现美丽的少女罢了. 美人鱼 帕涅罗帕与求婚者 沃特豪斯
是著名的以女性视角表现恋爱、思考等一系列有精神象征意味的画家.作品有一种文学品位的装饰味.沃塞毫斯是世界声誉卓著的英国画家,从普利茅斯到安特卫普,从旧金山到波士顿,作品遍布欧美两大洲的知名的、不知名的博物馆,
十日谈的一 则故事 这是以卜加丘的十日谈故事为题材创作的画.
英雄救美人的故事.
迷人的花园
暴风雨
沃特豪斯笔下的女性有着古典的韵味,意大利式的典雅,人物形象又多为秀雅清纯的妙龄女子,其色调含蓄和谐,构图又极典雅
沃特豪斯一生充满热望地描绘着他钟情的充满幻梦色彩的传说故事,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画坛上文学作品的最好注脚者
。 ( Tue, 7 Dec 2010 09:24:15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引用 (美图欣赏)极品特写(76悦目花卉)
水之恋 的 (美图欣赏)极品特写(76悦目花卉)
特写很美,如果再远些效果更好!
1-23 23:12
引文来源 ( Fri, 3 Dec 2010 11:03:56 +0800 )
Description: 1.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 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2.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3.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了。我们看人也是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4.有一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那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5.每一株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份。爱护一朵玫瑰,并不是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
  其实,生活就像洋葱,一片一片地剥开,总有一片会让我们流泪。 ( Tue, 30 Nov 2010 10:06:58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的 只要你听英文流行歌,就不会不知道《在此等候》(Right Here Waiting)这首音乐史上的超级经典,更不会不知道赋予这首歌无穷感人魅力的Richard Marx。Richard Marx是标准的美国80年代白人青年文化的代表,音乐走精致浪漫的流行摇滚路线,追求华丽优美的旋律和热情激越的唱腔,再加上他能写擅弹,气宇轩昂,在唱功上的表现更是能放能收,这样的歌手想不走红都难。他刚一出道,就被称为是摇滚乐的新希望、最杰出的创作人,并屡获格莱美大奖的提名。 卡萨布兰卡是1943年的奥斯卡爱情经典,电影的名字就叫做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讲述的是在二战时期德国纳粹铁蹄下的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 然而,《卡萨布兰卡》这首歌却非该影片的主题曲。它是70年代由著名音乐人bertie higgi 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有感而写出的,用的就是电影的名字。 讲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因为看同名电影相恋的故事。歌词里出现多次的as time goes by才是《卡萨布兰卡》电影的主题曲《时光流逝》。 Carele Whi er(无心快语)这首经典的情歌Carele whi er(无心快语)来自Wham (威猛)!乐队。从一个中学生组合发展而来的Wham无疑是80年代最成功的英国流行乐队。他们以快节奏的、轻松的、具有灵歌风格的曲风风靡了全世界。乐队最主要的成员是乔治·迈克尔George Michael。 Yesterday Once More一首经典英文歌曲。中文名《昨日重现》。深入人心,历久不衰。理查德.卡朋特和约翰.贝迪斯为回应七十年代早期的怀旧风创作了这首歌曲。演唱者Karen Carpenter。这首夺金单曲在美国和英国两地都取得亚军的成绩。现在这首歌已成为永恒畅销单曲之一。Karen Carpenter。因慢性厌食和神经过敏于1983年2月4日死在深爱她的父母怀中。她死时只有三十二岁。但Karen Carpenter那清新、健康的旋律,略带忧郁的中音,亲切自然的演唱确永远让我们难以忘怀。 引用 【星星精选】重温——十首穿透你心的欧美经典歌曲 - 蒲石 - thelovetree 《I Will Always Love You》最初是由美国著名乡村女歌Dolly Parton在1973年创作的,并在一年后发行。1982年,美国著名黑人女歌手Whitney Houston 与Kevin Costner联袂主演电影《保镖》,使其成为电影《保镖》的主题曲。尽管她的唱片公司不喜欢这样的一个阿卡贝拉型(A ca ella)的开头音乐,但所幸的是两人都坚持这样的处理Whitney Houston 版本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唱片总共卖出了超过1200万张。这首歌在美国有线电视台VH1评选的25年来最伟大的100首歌曲中排名第八,最伟大的100首情歌中排名第一。 Sealed With A Ki (以吻封缄)演唱者Bo y Vinton。以吻封缄》是一首很具浪漫色彩的歌曲,叙离别情,但不伤感;道分手苦,但不低沉。夏天来临,主人公要与心爱的人分开一段日子,漫漫长夏,孤独又凄清,但主人公要把空虚填补:他要把每夜之梦写成书信,以吻封缄,寄给自己心爱的人。第二节用几个排比句子,幻想心上人不在的日子却处处见到她。见到她沐浴在阳光里,这是视觉在起作用;听见她的声音传遍各个角落,这是听觉在起作用;他要跑过去温柔地拥抱她,这是触觉在享受。但这只是男主人公的幻觉,不过也是伟大爱情的表现。 Mariah Carey凭借这首歌《Without you(没有你)》成了歌后惠持妮.休斯顿的终结者,与后者的常胜法宝“I'll always love you”(《我将永远爱你》)相比,它的旋律更流畅、配器更简洁,最为致命的,是演唱有着更强烈的感情。她丈夫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她如此投入——不是用声线,而是用心唱”,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尽管谁也没法永远爱谁,谁也不会没有谁就无法生活,但是这首歌的荡气回肠却足以让人咬牙切齿、身心俱灰,宁肯只要这片刻的强烈,而不要永远的诺言。 The Cascades来自加州圣地亚哥的这支乐队,是由擅长作曲以及吉他的主唱John Gummoe领军的,他在1950年代末期结识了另外四位乐手,由于彼此十分投缘,决定共同组团。他们以类似The Rooftop Singers的流畅抒情曲风,在许多私人的宴会上演出,逐渐打响名声。1962年底,他们录制第一张单曲《Second Chance》,虽然并不成功,但是他们的第二张单曲,也就是这首《Rhythm of the Rain 》, 却得到了爆炸性的成功,在流行榜上获得了第三名,同时更勇夺抒情歌曲排行榜的冠军。 《Unchained Melody》作于1955年,起初是为电影《Unchained》而作。这首歌为Hy Zaret和曲作者Alex North赢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歌曲奖的提名。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这首歌还是The Righteous Brothers演唱的版本。25年后,当《Unchained Melody》再次被用在电影《人鬼情未了》(Ghost)当中时,这首歌再度红遍全球。 据美国作曲家、作者与出版商联合会(ASCAP)统计,这首《Unchained Melody》已经被录制了300多次.1999年,ASCAP将《Unchained Melody》列入到了“20世纪25首被演绎最多的音乐作品”当中。 如果说这部片子是让达斯汀.霍夫曼成名,那还不如那么说,是这首《The Sound of Silence》让保罗.西蒙一举成名。有的电影,能让人感怀至深,唏嘘良久,那能称为一部成功的电影;而有的电影,当时你也许只是稍微的触动,但它却能穿过时光的隧道,在遥远的将来的日子里,牵起你丝缕的回忆,抓住你的心……
( Mon, 8 Nov 2010 12:31:23 +0800 )
Description:
生若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般静美。
喜欢秋天的阳光,有种把人心暖透一般明亮的金色,而且是那样洋洋洒洒地毫不吝啬地涂在大地的角角落落,自成一派,却一样的色彩斑斓,只是那色彩的味道更加浓郁,更为醇厚。
今晨走过林荫道时,随手用携带的手机拍下了这组《秋天的味道》的图片,来纪念一下那些安安静静地躺在地上的落叶,以及犹如落叶般归宿的人和事,他们都曾经那么地丰美壮硕过。 最初,让我有拍摄冲动的并不是那一地琐屑的落叶
而是这忽如一夜秋风,
昔日的林荫立马有了成熟的韵致
在最初的最初,它在我的心中和清扫它的人一样,只是一地碎屑。。。 碎步其中,浅浅的喜爱却慢慢地在心底升腾 一片,两片,三四片,
单薄,安详,斑驳, 青砖上略略的打个卷儿,好像还在做一个小小的梦儿 或者,一身褴褛,舒展着,也不去诉说 阳光下,晃出一身的金光,只当自己是大地最别致也最寻常的插花 一枚可爱的小书签,哦,不,是小树签,指引着我生命的方向 困顿,然,不失优美的弧度 你瞅瞅我,我瞧瞧你,真好,我们还是在一起 我本是一片,落叶
何处,不能归去?
心若安然,
哪里不能舒展? 我的兄弟姐妹,
飘落只是换一种爱来表达
这,温柔的覆盖, 是对绿树的礼赞,是对活着的肃敬 而今,我也华美地谢幕,
淡忘了离开大树妈妈的孤独、哀伤
轻轻地,我走了,飘走了, 世间的万紫千红,今生的繁华和哀愁,统统忘却吧, 只有那,本真的爱,隽留心府 其实,这,不过就是一个轮回。。。 这一片沉醉的十月天,
离去已没有苦涩,变得那么耐人寻味。。。
( Fri, 5 Nov 2010 12:04:01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的 ( Fri, 5 Nov 2010 11:11:11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那些极致美丽的明星震撼瞬间(转载)
那些极致美丽的明星震撼瞬间
Amyling你什么眼神! 杨幂那里象她?最讨厌杨幂 把赫本跟杨幂相提并论还侮辱了赫本 昵称:zichun
引文来源 ( Sat, 30 Oct 2010 23:34:45 +0800 )
Description:
转自作者:     
   近日生病有闲,浏览才女们的传记,发现不同性情的女人所走的爱情之路迥然不同,而感情幸福的女人大致有几个特征:理性健全的思维、良好的家世与教育、独立的人格和风骨。
  爱情与理性
   柏拉图说,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到一定年龄,会日益觉察到理性在女人生命中的位置,这是离智慧最近的一种品质。理性聪慧的女子,往往也会成为爱情的主人。
   俄国姑娘莎乐美在人类爱***上被传为佳话,著名哲学家尼采向她求婚遭拒、大诗人里尔克对她一生依恋,弗洛依德书架上挂着她的照片,她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孕育思想,与他们互相充实和丰富彼此的人生。
   她出生于一个俄国将军之家,自幼饱受宠爱,一生自由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写作、旅游、交友、思索,体验人生,她嫁给一个大学教授,但请一位女仆为她代行妇责,死后将遗产留给女仆。对这个独立而理性的灵魂来说,从不会为感情要死要活,爱只是她人生的一小部分。
   同样,法国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波伏瓦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拒绝了萨特的求婚,但与他相伴一生,他们有各自的情人,但在精神上始终携手比肩。美国著名的日记体作家萨滕则一生独居,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她不仅有自己情投意合的同性恋者,且在人人害怕孤寂的晚年毅然选择离群索居,体验孤独。她们都是人类智慧和存在的探索者,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将它***为实实在在的生活目标,活得充实而精彩,她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国近当代才女中,林徵因和冰心对于感情的选择是最为理性的,也最幸福,均在留学时喜结连理,堪称才貌相当,门当户对。而萧红和庐隐最不幸,张爱玲和三毛外表看似聪明理性,本质上却是至情至性的受害者。
   林徵因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作为大建筑家梁思成的爱妻,她始终是徐志摩心目中最美的那朵玫瑰,哲学家金岳霖则为她一生未娶。事实上,作为一代才女,林徵因和陆小曼骨子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理性思维,并非传统意义上三从四德的好女人,而男人们则驱之若鹜。
   哲学家金岳霖对林徵因表示好感时,林并没有考虑梁思成的感受,以及夫妻的契约,而是坦诚地告诉梁,她同时爱上了他们两个,要对方决定。而梁思成经过一个夜晚痛苦的思索后,对林徽音和金岳霖表示祝福。
   林徵因的智慧最终表现在没有对徐志摩和金岳霖超越友谊。从结识之初,她便本能地与徐保持距离。徐志摩是一个爱情至上的感性中人,重小我而无大爱,他在热恋林徵因时冷酷地要求妻子张幼仪打胎,张幼仪认为危险时,他说,干什么不危险?坐火车还危险呢!嫁给这样的男子,也就嫁给了流浪的风,永远漂泊。因此,聪明的林徵因也许会在梁思成和金岳霖之间动摇,拒绝徐志摩时却非常坚决。她留恋他的体贴浪漫,但更能看出他人格中的缺陷,他永远只能是她生命中的点缀,需要浪漫时的蓝颜知己。
   相形之下,金岳霖却颇有自知之明地止步了(梁思成表示成全他们时他拒绝了),以他哲学教授的呆子思维,真正步入柴米油盐,是绝对不会幸福的,他好在拥有极致的性情,好在透彻地明白,柏拉图的爱是世间最美的爱,因为没有得到,所以在想象中可以最为圆满,因此才可以谱出这一曲佳话,(不仅一生未娶,在林徵因死后还记得为她过生日)本质上,也是对他自己独特人格和追求的成全,他堪称智者。
   如果说林徵因的感情生活是一个理性典范的话,萧红则堪怜可叹,是一个感性思维的悲剧。她幼年丧母,与父亲关系形同水火,离家出走后,被未婚夫欺骗并抛弃,身怀六甲在小旅馆中坐以待毙,萧军英雄救美,她以身相许,却性情不合,同居6年后怀着萧的孩子又与端木结合,婚后依然不幸福,虽誉满天下,但一生贫寒多难,30岁便含恨病逝于香港。
   萧红也许不是那种令人惊艳的美女,但才情过人,天真浪漫,性格活泼,别具知识女性的魅力。除未婚夫对她念念不忘外,在怀孕受困时萧军对她一见钟情,文坛领袖鲁迅也对她青眼有加。只是,这些用来处世还远远不够,她太天真了,对社会和人性了解得太少了,生命的每一步都走得如此草率!而她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有人认为她门槛太低,用情草率。明明是逃婚,又不清不楚与未婚夫同居,刚离开萧军又草率地嫁给端木,完全不懂得如何爱与被爱。事实上,酿成萧红命运悲剧的,是她一意孤行的感性浪漫的个性。客观上,她象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始终沉浸在诗和画的世界,完全不了解这个世俗世界的游戏规则,没有人教她,没有人扶她,她渴望关爱,渴望理解,却只能一个人在尘世间跌跌撞撞地摸索,碰得头破血流。
   理性思维极度缺乏的另外一面是,她的文笔和韵味少有人及,在冰心的诗性散文里,我们能看到泰戈尔的影子,但在萧红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原创萧红,尽管文坛上评价不一,但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讲,萧红文笔的个性与功力是最高的,这应当是上帝的公平吧。只是,一生悲情的代价未免太高。
   屈指数来,名闻遐迩的才女中,最感性的是萧红、庐隐、石瓶梅、孙多慈,她们几乎个个不幸,均年轻早逝,还有现代传奇——三毛。
  爱情与家庭
   如果父母拥有好的家庭,子女的爱情往往也会成功一半。好的父母还会让孩子吃一些苦头,吃过苦的孩子会更加理智,懂得珍惜感情和幸福。
   波伏瓦一出生便备受重视,她认为童年和家庭是自己自信的源泉。莎乐美和萨滕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阳光开朗的性格,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在国内,冰心和林徵因堪称家庭生活幸福的典型,冰心是海军司长的女儿,父母恩爱,家庭和睦,林徵因出身名门,是司法总长林长民的掌上明珠。可以说,她们都拥有较为良好的家世与教育,年少时上教会学校,稍长后留学海外,眼界开阔,学贯中西。
   反观各人经历,冰心和林徵因都在留学过程中备感人世艰辛,从而磨掉许多骄娇之气,一代名媛陆小曼也出身高贵,父亲曾任财政部司长和赋税司长多年,母亲是名门之后,多才多艺,但陆小曼的缺点在于身体多病,父母没有让她受一丁点委屈,因此在她的思维里,自恋和自我满足是最重要的人生内容,这样的人生观几乎毁了她的后半生。
   在家庭生活中,冰心、林徵因和陆小曼都是幸运儿,爱情之路也走得有声有色。反之,缺乏家庭和亲人之爱所导致的个性缺陷则是很难弥补的遗憾。张爱玲很大程度上吃了这个亏,聪明,但没有很好的家教,没有得到过爱,这样的女人,往往不懂得如何付出爱,在情场上是要求宠爱的孩子,时间一久,便是输家。
   同样,庐隐和萧红的家庭都是有缺陷的,造成了她们盲目的反抗和对自己的不珍惜。
   《海滨故人》的作者庐隐的童年最为不幸,不仅一直受到父母的憎恶,还几次差点死于非命,且都是父母所为。也许正因如此,长大的庐隐常说的一句话是,生命是我的,我爱怎么做便怎么做,谁也管不着。她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感情之路,不仅草率地解除婚约,下嫁有夫之妇,再次面临人生选择时,又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嫁给小自己8岁的李唯建,最终劳累过度,难产发生意外而死。她容易纵酒使气,自暴自弃,离经叛道,与从小没有得到亲人的爱,心理上不很健康应当有着很深的渊源。
   萧红亦然,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幼年丧母,虽然有宠爱的祖父,但更有绝情的父亲和冷漠的后母,祖父过世后,她为农民说几句话,家族伯伯们则要把她勒死,她侥幸出逃后,父亲立即将她开出族籍。在家庭这方面,走上社会后,她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帮助和理解,因此格外珍惜和鲁迅夫妻的感情。她很容易为一点温情而付出自己,似乎不懂得真正的爱,但骨子里,是因为太缺少爱了。
   林徵因的绝世美貌和才华也掩盖了她的缺点,事实上,她的母亲是林长民的二夫人,因为自身原因很不得宠,绝不是一个端庄贤淑,能教她三从四德等诸种美德才艺的大家闺秀,因此,她在大家庭中得到的母性滋养并不多,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完美的林徵因个性修养方面的一个不足,她锋芒毕露,几乎没有女性朋友,也不善于体恤他人。她的某个学生画的图不够好,率直可爱的林徵因惊奇地说,这哪是人画的,气得那个学生立即转了系。
   而冰心在温情母爱这方面则占尽优势,终其一生都在这块绿洲上留连。相对来说,冰心的家庭之爱最为完满,心态也最为平和,虽然容貌不及林徵因,但多福多寿,备享尊荣,健全理性的处事态度与家庭和母亲的爱有着很深的关系。也许,正因为二人所擅胜场不同,因此方有后人所谓的较量与不和之说,二人的老公为国外留学室友,但回国后一直少有往来,冰心曾写《太太的客厅》讥讽林徵因的沙龙,林徵因也曾送一瓶醋到冰心处。
   值得一提的是丁玲,她出身官宦地主大家庭,幼年丧父,债主盈门,尝尽世态炎凉,母亲带着她出外求学,母女俩一起上学,母亲虽是大家闺秀,但坚强上进,端庄好学,与向警予等人立志为振兴女子志气读书,不久丁玲弟弟又病逝,她肩负母亲重望,到处漂泊,一度找不到自己方向。可以说,丁玲最终在文学上成就一番事业,并在建国后身居高位,与她母亲的为人与身教,以及自身经历过的苦难是分不开的。
     
  爱情与风骨
   风骨是超越小我的一种品质,是智慧之上的智慧。
   在才艺方面,陆小曼无人能及,甚至在林徵因之上,她通晓英语法语,弹琴绘画唱曲跳舞,无一不精,但在做人风骨方面,陆小曼是远不及林徵因的,也正因为如此,梁启超才会在给女儿的信中,评论她为妖妇和祸水,徐志摩家中二老至死不认她这个儿媳。
   因为,她实在太自私了,是一个不懂得付出的,被惯坏的孩子。上苍赋予她的一切,都成为她以个人为中心,寻求生活享受的资本。一生中,她只爱自己。
   嫁给王赓后,她与徐志摩相爱,伤透了丈夫和父母的心,嫁给徐志摩后,她依然夜夜寻欢,穷奢极欲,全然不理徐志摩为生活家用到处奔走,捉襟见肘,苦不堪言,更谈不上夫唱妇随,举案齐眉,不仅不愿与他同行,不为他收拾行装,还任性使气,动辄扔东西诉苦发脾气。
   反观林徵因,在战火纷飞中,一直与梁思成同甘共苦,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身体多病,物质窘困,但从未吐露半句不满。与陆小曼相比,林徵因很完满地做了一回女人,有丈夫有孩子有事业,以及不同层面的蓝颜知己,她从不贪慕享受,,对事业有执着,对社会有关爱,活得阳光而磊落。即使在感情上面有纠结,但也正因为如此,获得了精神领域中最美的情谊。有舍也有得。
   用迷信的角度来讲,她这样的品质是“旺夫”的,如果她与徐志摩结合,想必也会在文字和诗歌领域互相唱和,共同升华吧。也许正因为如此,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更加埋怨的是林徵因,她认为林徵因闪了徐志摩,他为她离了婚,她却嫁给了梁思成。在张幼仪的心目中,如果徐志摩和林徵因结合,命运想必不会这样悲惨吧。
   当然,陆小曼是绝顶聪明和理性的,她知道自己要怎样才能快乐,如何选择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她选择了瘾君子翁瑞午,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心人,多才多艺,专情多金,又能做小服低,为她***推拿,把她当作女皇顶礼膜拜,完全延续着她从小的婴儿梦,但是,她也就此沉沦,再也无法长大,人生没有什么突破,更谈不上境界的升华。
   从个体的幸福来讲,她表面上活得很纵情,但都是属于个人的物质和享受,一生中,她风华绝代,受人仰慕,但从来没有独立过,更谈不上建立自己的风骨和精神,因此,很难说她的一生是幸还是不幸。
   相比而言,张幼仪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在徐志摩与她离婚后,不仅公婆收她为继女,还出国深造,自我完善,后来又转战商界,成为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她50多岁再嫁,婚姻美满。徐志摩,只是她人生的一个山谷而已,笑得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
   同样是被弃者,鲁迅的夫人朱安则一生等待着她的大先生,为自己立下了这个时代最后的贞节牌坊。她空有夫人之名,鲁迅一生供养她,却没有碰她,但她死心塌地奉行着旧的礼教准则,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性格也是极其坚韧不拔的。鲁迅死后,周作人想接济她,但她记着鲁迅与二弟反目的过去,宁肯挨饿也不接受。她顽强地守着自己的位置,但这是一个空位。
   朱安是旧礼教绝望的化身,一个时代巨大的悲剧,也许,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他人身上,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往往是悲剧的开端。
  小结
   爱本身是感性的,如果没有理性掌舵,往往会输得很惨,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偏于感性,往往不太幸福。
   对女人而言,理性的思维至关重要。因为女人的软肋是感性,精神不独立,再加上经济有依赖性,往往会上演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旧戏。如果一个天性便多愁善感的女子,家境不佳,平日又读多了唐诗宋词和琼瑶三毛,进入世俗社会,往往会经历从云中跌到地上的历程,要吃大苦的。
   相对艺术家来说,学者更加理性,婚姻也往往容易美满,钱钟书、梁思成、吴文藻、朱自清,甚至胡适的婚姻都为人所称道。而徐志摩、郁达夫和戴望舒,爱情都很轰轰烈烈,结局却同样不幸。徐志摩冒天下之大不韪与京城交际花陆小曼结为连理,却很快离心离德,郁达夫为大美人王映霞离婚,却冲动任性,自曝家丑,最终二人反目,戴望舒则为女人几次自杀,最终没有赢得一个女人的爱情。
   男人尚且如此,何况女人?
   而理性是一个人的护身符,无论有怎样的不足,如果有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理智,也会为自己准备好退路,能够一生安稳。如张爱玲,家庭和性格都有缺陷,但绝顶聪明,从不牵愁惹恨,轻易动情,爱过之后再无留恋,认清形势,全身而退。学林人瑞苏雪林,大半生独身,但作品等身,桃李满天下,成为卓有建树的学者和画家,自得其乐的百岁老人。
   当然,感性到极致也会传为佳话,如高君宇和石瓶梅,由于种种原因生前未结连理,最终在同一个医院同一个病房同一个时辰相继西去,这样的人,是与尘世间幸福无缘的,就象宝玉和黛玉,属于另外一个世界的木石前盟,另当别论。
   对我们这些凡俗的小女子来说,要的是在这个烟尘滚滚的世界里,也能有滋有味地活下去,并且找到幸福的钥匙。虽然出身不能选择,性情不能选择,但在理性的旗帜下悄悄修炼,相信我们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智慧和风骨,从而收获今生的爱与圆满。
( Sat, 30 Oct 2010 23:28:25 +0800 )
Description:
美就是这样的不经
意 hy; hy; hy; hy; hy;
就是那一刹那 hy; hy; hy; hy;
悠忽回转你的
眸 hy; hy; hy; hy;
映入的是
烂 hy; hy; hy;
抚一下如
秀发 hy; hy; hy; hy;
入心脾的气息 hy; hy; hy; hy;
让你瞬间
醉 hy; hy; hy; hy; hy;
的伫立 hy; hy; hy; hy;
却不能掩住
的狂跳 hy; hy; hy; hy;
命是雀跃的 hy; hy;
生命是
然的 hy; hy; hy; hy;
生命散发的光
辉 hy; hy; hy; hy;
如阳光般的
泻 hy; hy; hy; hy;
我的身体温
了 hy; hy; hy; hy;
复苏了 hy; hy; hy; hy;
唤起我的重生 hy; hy; hy; hy;
绊着我的生命 hy; hy; hy; hy;
入我的呼吸 hy; hy; hy; hy;
我如婴儿般
睡 hy; hy; hy; hy;
梦中是绚烂的
园 hy; hy; hy; hy;
翻飞于花丛 hy; hy; hy; hy;
扑扇着莎莉般绚烂的
膀 hy; hy; hy; hy;
停驻我的
间 hy; hy; hy; hy;
我就像美
的天使 hy; hy; hy; hy;
挥手 hy; hy; hy; hy;
便让蝴蝶
成 hy; hy; hy; hy;
人间的
灵 hy; hy; hy; hy;
飞入你的厅
堂 hy; hy; hy; hy;
拂你的
袖 hy; hy; hy; hy;
你的额 hy; hy; hy; hy;
看你的
颜重回 hy; hy; hy; hy;
听你那
耳歌声 hy; hy; hy; hy;
与你共
舞 hy; hy; hy;
当呢喃的祝
伴你入梦 hy; hy; hy;
她重又
出窗棂 hy; hy; hy; hy; hy;
的翻转自由的身躯 hy; hy; hy; hy;
把美丽播洒在那葱绿的原野 hy; hy; hy;
( Thu, 28 Oct 2010 11:56:51 +0800 )
Description: 一天,一只兔子在山洞前写文章,
一只狼走了过来,问:“兔子啊,你在干什么?”
答曰:“写文章。”问:“什么题目?”答曰:“《浅谈兔子是怎样吃掉狼的》。”
狼哈哈大笑,表示不信,于是兔子把狼领进山洞。
过了一会,兔子独自走出山洞,继续写文章。
一只野猪走了过来,问:“兔子你在写什么?”
答:“文 章。”问:“题目是什么?”
答:《浅谈兔子是如何把野猪吃掉的》。野猪不信,于是同样的事情发生。
最后,在山洞里,一只狮子在一堆白骨之间,满意的剔着牙读着兔子交给它的文章,题目:“《一只动物,能力大小关键要看你的老板是谁》。” 这只兔子有次不小心告诉了他的兔子朋友,这消息逐渐在森林中传播;
狮子非常生气,他告诉兔子:“如果这个星期没有食物进洞,我就吃你。”
于是兔子继续在洞口写文章
一只小鹿走过来,“兔子,你在干什么啊?”
“写文章”“什么题目”““《浅谈兔子是怎样吃掉狼的》”
“哈哈,这个事情全森林都知道啊,你别胡弄我了,我是不会进洞的”
“我马上要退休了,狮子说要找个人顶替我,难道你不想这篇文章的兔子变成小鹿么”
小鹿想了想,终于忍不住诱惑,跟随兔子走进洞里。
过了一会,兔子独自走出山洞,继续写文章
一只小马走过来,同样是事情发生了。
最后,在山洞里,一只狮子在一堆白骨之间,满意的剔着牙读着兔子交给它的文章。题目是:《如何发展下线动物为老板提供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狮子越长越大,兔子的食物已远远不能填饱肚子。
一日,他告诉兔子:“我的食物量要加倍,例如:原来4天一只小鹿,现在要2天一只,如果一周之内改变不了局面,我就吃你。
于是,兔子离开洞口,跑进森林深处,他见到一只狼
“你相信兔子能轻松吃掉狼吗”
狼哈哈大笑,表示不信,于是兔子把狼领进山洞。
过了一会,兔子独自走出山洞,继续进入森林深处
这回他碰到一只野猪----“你相信兔子能轻松吃掉野猪吗”
野猪不信,于是同样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森林深处的动物并不知道兔子和狮子的故事
最后,在山洞里,一只狮子在一堆白骨之间,满意的剔着牙读着兔子交给它的文章。
题目是:《如何实现由坐商到行商的转型为老板提供更多的食物》 时间飞快,转眼之间,兔子在森林里的名气越来越大
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有一个很历害的老板
这只小兔开始横行霸道,欺上欺下,没有动物敢惹
它时时想起和乌龟赛跑的羞辱
它找到乌龟说:“三天之内,见我老板!”扬长而去
乌龟难过的哭了
这时却碰到了一位猎人
乌龟把这事告诉了他
猎人哈哈大笑
于是森林里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情
猎人披着狮子皮和乌龟一起在吃兔子火锅
地下丢了半张纸片,歪歪扭扭的写着:
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还有强中手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森林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兔子吃狼的故事似乎快要被大家忘记了
不过一只年轻的老虎在听说了这个故事后,被激发了灵感
于是他抓住了一只羚羊,对羚羊说,如果你可以象以前的兔子那样为我带来食物那我就不吃你。
于是,羚羊无奈的答应了老虎,而老虎也悠然自得的进了山洞。
可是三天过去了,也没有见羚羊领一只动物进洞。他实在憋不住了,想出来看看情况。
羚羊早已不在了,他异常愤怒。正在他暴跳如雷的时候突然发现了羚羊写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想要做好老板先要懂得怎样留住员工》 ( Fri, 17 Sep 2010 09:36:15 +0800 )
Description:
  画家画兰,始于宋末赵孟坚、郑思肖(号所南)。也许是兰花这种植物的生态很适合国画的工具笔和墨的发挥,很适合中国历代文人画家普遍具有的清高、飘逸、雅兴的、动态的表露,所以自宋后,画兰名家迭起辈出,相继以兰花为载体,把他们的理想、情趣、美感、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是五叶三花即形态毕现,情趣盎然。加上艺术书法的题文题诗题句(中国古代的画家往往也是书法家、诗家、园林花卉的行家),或寄情或寓意,笔简意赅,意境邃深,辄成珍品。
  赵孟坚的首创墨兰(用墨写兰)笔调劲利而舒卷,清爽而秀雅。画上春兰两株,丛生草地,鲜花盛开,如蝶起舞,给人以清新的快感。所南翁画兰则以画“露根兰”(即画兰不画土)出名,他元朝初年隐居吴下,以画露根兰寄寓他的无土亡国之痛。他在墨兰长卷中更是题上“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的话,以表达其民族的自尊心。他的画风笔墨简洁,别有清绝之趣。所南翁画兰则以画“露根兰”(即画兰不画土)出名,他元朝初年隐居吴下,以画露根兰寄寓他的无土亡国之痛。他在墨兰长卷中更是题上“纯是君子,绝无小人”的话,以表达其民族的自尊心。他的画风笔墨简洁,别有清绝之趣。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赵孟頫的兰蕙图则明显地师承了赵孟坚的画法,以自由抒卷的笔调来表达一种奔放而飘逸的情感。明代文征明的兰则笔墨恣肆,且常杂以竹、荆、石块,以衬托兰姿。随后有女画家马守真的工笔淡写,画家徐渭的大笔挥洒,画家项之汴的中锋(笔锋)洒脱,画家周天球的折叶卷花,都各具风致。至清朝和近代,画兰之风更盛,且更各具个性,各显高致。
墨兰图 赵孟坚 卷纸本墨笔 纵34.5厘米 横9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墨兰两丛,生于草地上;兰花盛开,如彩蝶翩翩起舞;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全图用笔劲利,笔意绵绵,气脉不断,是赵氏画兰的代表作。赵孟坚(1199—1264),南宋画家。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海盐(今属浙江)人。能诗、擅书法,工画水墨梅、兰、竹、石,取法扬无咎。尤精白描水仙,笔致细劲挺秀。传世作品有《白描水仙图》、《墨兰图》、《岁寒三友图》。
墨兰图 郑思肖
  郑思肖画兰完全是借物抒情言志,所画兰多疏花简叶,不求甚工,而自由挥洒,更觉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传世《墨兰图》,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亦不画土,益显花的品格不凡。画上题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落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以“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之章。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是时为元大德十年),这都表明他与元朝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郑思肖(1241 -1318),南宋。字所南,一作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又号一是居士,福建连江人,世家三山(今福州)。太学上舍,应博学宏词科,会元兵南下,隐吴下。坐必南向,誓不与北人交往。
兰蕙图 赵孟頫
  此《兰蕙图》则明显地师承了赵孟坚的画法,以自由抒卷的笔调来表达一种奔放而飘逸的情感。赵孟頫(公元1254年—公元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元代书画家、文学家。
兰竹图 文征明
  这幅《兰竹图》,在画风上显得分外秀逸自然,潇洒清新,用笔流畅而秀挺,简朴而纤美。所画兰草,叶叶飞舞,生动有姿,兰叶用笔,刚柔相济,苍润劲挺,笔笔有功力,疏密有节奏。作者文征明生于1470年,卒子1559年,整整活了九十高龄。他是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原名壁,字征明,号衡山。学画于沈周,又与祝允明、唐寅、徐应帧相切磋,称“吴中四才”。
  墨兰图
  吴昌硕
  寸轴纸小
  水墨
  纵137.5厘米
  横32.8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画中写山石危耸,幽兰丛生于崖壁石脚。淡墨粗勾山石,简笔点染。兰丛以焦墨渴笔写出,纵横纷披,其意萧萧。兰花以淡墨点写,浓墨点蕊,清雅恬淡。左侧题长句以补空白,又与画面豪宕气势相为辅成,整幅作品,一气呵成。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兰石图
  李方膺
  立轴纸本   墨笔
  纵110.8厘米   横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淡墨粗笔点写出大块山石坡地,几丛幽兰,花叶纷披,纠缠错结。以焦墨写兰叶,运笔如飞,纵横豪致,粗犷不羁之气充满画面。此画作于乾隆十八年十月,而李方膺于十六年被诬贪脏而被撤职查办。这画也许是他激愤心情的真实写照。
  李方膺(1695-1755)江苏人,清代画家,字虯仲,号晴江,又号秋池、衣白山人、借园主人等。
  墨兰图
  陈衡恪
  立轴绫本
  墨笔
  纵107.8厘米
  横33.3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陈衡恪作画用笔生辣劲强,这幅兰图以焦墨写兰叶,其势纷披,硬朗爽健。兰花用淡墨点写,多以中锋拖出,少了几分娟秀妩媚,却多了一种桀骜不驯的气势,豪迈纵宕,畅快淋漓。
  陈衡恪(1876--1923)中国画家。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子。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善诗文、书法;尤长绘画、篆刻,曾得吴昌硕指授,笔简意饶。
兰石图 郑板桥 清代人画兰首推
幽谷兰竹图 潘天寿
兰石图 彭八百
兰石图 王乃壮
忆潇湘 李苦禅
( Thu, 19 Aug 2010 13:34:12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的 穿越而来的孟姜女 节选自本人新书《稗官女史》第二部 九月上市出版 我知道,现代女孩都有个共同的爱好,旅游,曾记得有个美女问过我,你旅游曾经最远去过哪?
我想了半天才说,妈妈在我小时候,曾经带我去过秦皇岛,后来我也挺尴尬的,好像自己真的是连河北省都没有出过。
我是很想出去走走的,但是可惜一无时间,二无钱,三来懒散惯了,所以只能始终遵循着父母在,不远游的“老人言”。
但是,在这篇文章开写前,我突然想起了妈妈带我去过的秦皇岛,那里给我最深刻的印象的是我曾经去过一个地方,叫姜女庙,是为了纪念孟姜女而修建的旅游景点。
虽然对于那个庙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是我在那里第一次听说了孟姜女的故事。 故事里的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民间故事。
秦始皇是一个强势的君王,他的作为我就不细说了,估计列位读者比我要清楚的多。
一般强势的君王对于美女的欲望自然也比他人更为强烈。
《史记》记载秦始皇灭亡六国后将“
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而《
三辅旧事》上说:“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馀人,气上冲于天。”
秦始皇拥有的女人数量可谓不少,但是让人奇怪的是在官方记载中,我们只能找到与秦始皇相关的两个女人记录,一个是皇后赵氏,她是赵孝成王的女儿,而另一个是那个被赵高和胡亥矫诏害死的太子扶苏的母亲郑妃。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对于这些女人,秦始皇只有占有,没有爱情,对于很多女人,秦始皇其实只是一两次的临幸,甚至还有一些女人终老于咸阳,都没有见过他一面。
所以说从这点上来说,秦始皇是个不太有情趣的君王,他对于女人只有男人那种最原始的占有欲,而没有丝毫的怜爱之情。
虽然正史里找不到和秦始皇有关的女性记载,但是野史里可不乏其说。
秦始皇和孟姜女的故事就被民间传的沸沸扬扬。
传说,孟姜女是秦朝时的一个富家***,有一天,孟***在自家后院里,把一把丝扇掉进了池塘里,便捋袖子,露出玉腕子去捞,这时她看见了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也看见了她。
在封建时代里,女性,特别是没有出嫁的女性,见到青年男子,就是失节,还让男人看到了一条白白的胳膊,那就更没法见人了。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女性有两种选择,第一是自杀,第二是干脆嫁给这个男人。
这个青年很走运,可能是因为长的帅的缘故吧,孟姜女把这件事情禀明了父母。孟姜女的父母问这个男人的姓名,这个男人叫万杞良,是因为想逃脱秦始皇的厚重的劳役,逃难来的,没想到误打误撞的到了孟家的宅院,看见了孟姜女。
孟姜女的父母也比较“通情达理”,既然让人看了就结婚呗。
就这样,孟姜女嫁给了万杞良。
可是即便怎么样,命运都没有饶过万杞良,秦朝很快又征召劳工去修长城了,
孟姜女只好哭哭啼啼地送走爱人。
孟姜女在丈夫离开后,很不放心,天天惦记他,于是便万里迢迢地赶奔长城工地。
当孟姜女赶到长城的时候,他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都说现在农民工苦,农民工领不到工资多可怜,那是没到长城工地去过。
这里别说工资,能保住命就不错。千万劳工在兵吏的驱使下,干着重体力劳动,每天都有无数的瘦骨如柴的男人倒下去。
当孟姜女向这些劳工问及万杞良的名字时,万杞良的死讯就像晴天霹雳一样,把孟姜女震得差点当场昏厥过去。
当孟姜女问及旁人,丈夫埋在哪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摇摇头,因为每天都在死人,每天都在埋人,谁也不会给谁立个碑。
孟姜女绝望了,丈夫死了,就连埋在哪都不知道。
当孟姜女看到眼前雄伟的万里长城,悲从心来,放声痛哭,这一哭就是七天七夜。
这七天,日月无光,山河失色。
到了第七天的头上,长城的一面城墙突然崩塌,一具白骨露了出来,孟姜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磕破中指,把血滴在白骨上。
古人是信这个的,认为只要是一家人,或者是两个人真心相爱,他们的血肉就会融合在一起,孟姜女的血滴在这具白骨上,马上就融了进去,孟姜女知道这就是丈夫万杞良。
秦始皇听说还有这样的奇遇,便想召见孟姜女,但是当秦始皇见到孟姜女的美色后,色心大起,想把孟姜女带回自己的后宫。
可是孟姜女不从,她背起丈夫的骨骸就跑,秦始皇在后边追赶,当孟姜女跑到海边,前边已经无路可去,孟姜女便背着丈夫的遗骨,跳海自尽。
以上故事是我综合了各种孟姜女的传说做的最为完备的文本故事。不过,大家可能也看的出来,这个故事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不说旁的,把长城哭倒的情节就太邪了一点,我想那时还没有豆腐渣工程,一段坚固的城墙哪这么容易就被哭倒了,很显然孟姜女是一个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而并非历史人物。
可是人们要问,孟姜女到底有没有其人呢? 原型
月,***离京到外地休假一周,其间在山东省逗留了三天,***与陪同的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一时兴起,谈起了孟姜女的故事,***说:“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 ***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来呢?
因为孟姜女的原型就在齐国,姜这个字,其实就是春秋时齐国的国姓。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型一直追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
在讲春秋时,我特意漏掉了一个《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中的故事,就是为了今天在这里对孟姜女的问题做一下梳理。
公元前
550年,齐庄公让晋国栾盈做内应(前边讲过这个故事),自己亲自帅兵奇袭晋国,但是由于栾盈事败,齐庄公担心孤军深入,难以成功,便早早撤退了。
公元前
年,齐庄公回齐国的途中,经过莒国的领地,他突发奇想,贼不走空啊,这趟出去不能白玩,所以齐庄公就想了个坏主意,捎带脚把莒国灭了得了。
这次冲动让齐庄公失去了三名勇士,却创造了后世的一个传奇。
为了激励将士,齐庄公赏赐州绰、贾举二勇士,一人赐了一辆五匹马的战车。州绰和贾举二人十分高兴,贾举又推荐临淄华周和杞梁(也作
)二人,孔武有力,可当大将。
于是,齐庄公召来华周和杞梁二人,一见之下,果然仪表不凡,真壮士也。
所以,齐庄公各赐了一辆战车给华周和杞梁,并封为了大夫。华周满心的不高兴,对杞梁说道:“同样是赏赐勇士,赏给州绰和贾举一人一辆五马战车,却只赏给我们两个人一辆一马战车,对于我们来说,这不是赏赐,是侮辱。干什么干,不如逃跑,另寻他处吧。”
杞梁一听,有点犹豫,对华周说道:“我家里还有老母亲,让我回去跟老母亲说一声,然而再跑不晚。”
杞梁回家,将事情前因后果告诉了母亲。母亲教训了杞梁一番,说:“如果你生时没有什么功劳,死时不能出名,就是坐了五马战车,人家也会笑话你。如果你有大功劳,又死得轰轰烈烈,那么即使是那些坐五马战车的人,也不如你。君命不可违,你还是去努力打仗吧。”
杞梁把母亲的话跟华周一讲,华周面红耳赤,叹道:“妇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却不懂,惭愧惭愧!”
于是华周和杞梁二人同乘一车,在齐庄公军营中听候调遣。这一天齐庄公调兵遣将,准备开拔。华周与杞梁主动请缨,要做前锋。齐庄公问道:“你们要步兵多少人?战车多少乘?”二人回答说道:“既不用兵,也不用车,我们就坐你赏给我们的战车,两个人一辆车足够了。”齐庄公想看看二人到底如何勇敢,大笑着同意了。杞梁二人出了大帐,约定轮流驾车,临行的时候,说道,如果能有一个人在车上守住右边,就笃定能战胜一支军队了。这时有一个小兵叫做隰候重的挺身而出,愿意同行。于是三人同行,一人驾车,一人拿着兵器在车左,一人拿着兵器在车右,向莒国都城进发。
莒国国君听说齐军马上要到了,亲自率领三百个步兵到城效巡察。没想到正好与杞梁三人相遇。杞梁马上亮明身份,说:“我是齐将,你们谁敢上来决一死战?”
莒国国君大吃一惊,再揉揉眼睛仔细一看,没看错吧就一辆车,三个人,保镖都没有。
这种便宜不捡是傻子,莒国国君命令三百步兵围攻三人。杞梁与华周对隰候重说:“你在车上击鼓助威,看我们如何杀敌!”
于是二人跳下战车,手持长戟,冲入重围,左右冲突,长戟横扫,当者披靡。三百个莒国士兵居然被二人杀得死伤过半。
莒国国君大为惊叹,对二人说道:“别打了,好厉害的将军,只要你们归顺莒国,我把莒国分给你们一半。”
杞粱二人笑道:“抛弃国家投降敌人,是不忠;领了军命而不去完全,是不信。不忠不信而贪图私利,不是我们的为人。”说完,又奋戟砍杀。莒国国君抵敌不住,大败而走。还好,杞粱来的人少,怕莒国有援兵,便没敢继续追击。
齐庄公听说杞粱二人大败莒国国君,大喜,要大赏二人。
当使者,托着赏赐来到二人面前的时候,杞梁说道:“大王当初只赏给别人五马战车,而只赏我们一马战车,是以为我们不勇,现在又用重利来封赏我们,是以为我们重利轻义。我们真的这么品行低下吗?”
于是杞粱二人,驱车直逼莒国都门。
事实证明,杞粱、华周和隰候重,这三个人只堪配勇士的称号,他们不是军事家,在他们的眼里,自己凭借强壮的身体就可以完成一切。
三个人面对着整个莒国的军队,就是这样,莒国国君也没敢正面和这三个人交锋,他命令在城门狭道处挖土成沟,在沟里装满烧得红红的木炭,炭火腾焰,他想通过这种方式组织三人的进攻。
隰候重见此慷慨地说道:“古来将士,能青史留名的,肯定是不怕死的,我能让你们过去。”于是隰候重趴到炭上,让杞梁二人从他的身体上冲过去。
等杞梁二人过去之后,隰候重已经变为一块焦碳了。二人大哭一场,持戟杀入城门。莒国国君早就在城门埋伏下弓箭手,万箭齐射。杞梁二人冒矢突进,身中数箭,又杀了多人。守城的军士环立城上,皆向下拼命射箭。杞梁、华周先后战死。
当齐庄公听说三名勇士殒命后,再次攻打莒国。没想到,莒国继续顽强抵抗,
齐庄公大腿受伤,只得退军,最后齐庄公只能和莒国签订停战协定,双方罢兵。
齐庄公这次出征是失败的,既没有在晋国那占到什么便宜,就连莒国这里也让他损兵折将,白白牺牲了三名勇士。
可更让齐庄公郁闷的还在后边,因为一个女人,正在齐国的都城下等待着他。
当齐庄公将杞梁尸体殡于郊外,正要入郊,正好碰上杞梁的妻子来迎夫尸。
齐庄公停车,使人到
杞梁妻
前吊丧。
杞梁妻
寒着脸说道:
“是不是杞梁有罪,违背了您的命令?假如杞梁无罪,那么还有祖先的屋子在,怎么可以在郊外吊唁呢?我不敢接受。”
齐庄公一听,
大为惭愧,于是将杞梁之尸殡于其家而去吊丧。
杞梁妻
发丧,到了城门之外,停棺露宿三日。
这个故事中的杞梁妻,被认为是孟姜女最早的原型。 城墙崩塌
好久没有写考证型的文章了,借孟姜女这个机会,把我对孟姜女的考证给大家说一下。
首先说,《左传》中的故事,很有可能是真的,因为它合情合理,一个失去丈夫的寡妇,向国君撒点怨气,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孟姜女的故事重点,在于她哭倒了长城,再简单点,也最起码给有哭的内容,可是《左传》故事里
杞梁妻只是要求齐庄公吊唁,而丝毫没提哭的事。
这就让人有点意外了,那这个
杞梁妻是怎么和孟姜女联系在一起的呢?
原来这件事情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亚圣孟子,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一句话,直接导致了这两者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联系,孟子曰:“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亚圣的这句话战国时齐威王的名臣
淳于髡也曾经说过:“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就这样,杞梁妻由一个敢向君王撒怨气的女人,变成了一个爱哭,会哭,且哭出了花样的女人,连国家的丧葬的习俗都被她改变了,听说齐地后来还产生了哭调,就是老百姓模仿杞梁妻的哭声而来的。
孟子说的话,我们也是基本上可以相信的,因为他说的也比较符合逻辑,丈夫死了,年轻的女人守了寡,怎么说也是件悲痛的事,哭的再难过也不为过。
可是,孟姜女人家可是把长城哭倒了,杞梁妻你的哭声虽然改变了国俗,甚至后来还变成了流行歌曲的调子,可是和孟姜女比起来功力似乎还不到家。
结果我们的老朋友西汉的刘向同志在他的两本名著《说苑》和《烈女传》中,都把杞梁妻哭的情节,增加了一点艺术效果,杞梁妻跳入淄水自杀了,而且在自杀前她还做了一件事情。 “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
-----《说苑》 这种描述可就严重了,城真的倒了,而且很多人相信这是真的,所以很多人开始在想,是哪里的城池会这么的不堪一击,简直就是豆腐渣工程。
于是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开始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始了寻找豆腐渣工程的主题讨论活动。
首先有历史学家提出在《烈女传》中,杞梁妻临终所跳入的是淄水,淄水就是今天山东淄博境内的淄河,它发源于淄博市南部的博山区,而后北上,流经淄川、临淄两区,最后从东营进入渤海。它几乎穿越了淄博南北,全长
公里,是淄博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 据刘向的记述,杞梁妻是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下恸哭,而后又投淄水而死的,因此他们推测这个城应该距离淄河不会太远。 而临淄城就变成了豆腐渣工程的最大怀疑目标,淄河从南到北横穿临淄,而淄水正好从城的东墙下流过,当年齐献公就是因为都城所在地东临淄水,才更名为临淄的。 而据当地居民说,临淄城古时候是没有东城门的,因为淄河河堤代替了城墙,淄河成为了城东的天然屏障,而且那时的淄河水流很大,尤其是城东的一段水很深。因此说杞梁妻在临淄城下哭夫,然后登上城东的河堤,从这儿投淄河而死是最有可能的了。
可是会不会是杞梁妻哭倒的就是这东面的城墙呢?很多历史学家相信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第一种说法是杞梁妻哭倒了临淄东城墙。
而豆腐渣工程的第二个怀疑对象是杞城,这个地方也在山东境内。
这个说法从东汉末年就开始了,王充的《论衡
变动篇》中,很直接的指出杞梁妻哭的是杞城。
而这种说法的支持者是大历史学家顾颉刚,顾先生认为先秦的时候,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女的用姓,男人用氏,杞梁这个杞,它应该是一个“氏”,春秋的时候,山东就有一个杞国,杞梁肯定和杞国有关系,很可能他是杞国人,在齐国做事。 而杞梁战死后,中国人将就落叶归根,她的妻子把丈夫送回老家安葬,然后在丈夫的墓前大哭一场,而在她墓地旁边的杞城就成了一个倒霉的地方,城墙被哭塌了。
而有些人反对这个观点,因为杞国的国都在雍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杞县。河南和山东差得够远的了。
而顾颉刚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在西周时杞国的国都在西周时的确是在雍丘,而到了春秋时已经从河南迁往山东了,这是根据有关历史文献以及自清代以来在新泰境内出土的大量杞国文物证明的。
然而,顾颉刚的说法仍然不能令所有的人信服,因为北魏有个著名的地理学家叫郦道元,他的《水经注
沭水条》中说,杞梁妻所哭之城是沭水流经的莒国城。
在莒县城的南部,现在仍然保留着一段大约
多米的夯土城墙,看上去有六七米高,顶部宽约
米,经专家鉴定,它就是春秋时期莒国的古城墙遗址,并且据《左传》记载,杞梁当年就是在这座城下战死的。 然而,莒国城在鲁南,临淄城在鲁中,两地相距
多公里,在当时的情况下,杞梁妻到莒城哭夫再返回淄河投水似乎不太可能。所以,这种说法也没能被绝大多数的人认可。
到此为止,杞梁妻所哭的城已经出现了临淄、杞国、莒城三处,地点虽然不同,但都在山东省的东部,并没有离开这个故事的原始路线。 这就是历史学家给我们的成果,他们把杞梁妻哭倒的城墙,定位在了山东。
但是这有什么意义吗?
好像什么都解决不了,因为人家孟姜女哭倒的是长城,而杞梁妻哭塌的是城墙。
这咋又联系到的一块呢?
历史、戏剧和考古此时交相辉映,为所有人解开了这个谜题。
原来在淄博市的博山、淄川和沂源三个区县就保存有近一百公里的齐长城遗址,而这段长城准确地点在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的南部,距离齐都临淄约
公里的城子村。
城子村地处淄河上游,它原是齐国南北通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曾经建有规模很大的兵营。在它周围的山上,有很多齐长城的遗址。
据《肥城县志》卷二《古迹志》记载:“长城:县北二十里,俗名长城岭。“前瞻古堞,梁妻大哭之城”,肥城的长城遗迹就是齐长城的一部分。
当时,东周时的各国为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都修建了长城,比较著名的有,齐国、燕国、赵国和秦国。
而秦始皇所谓的修长城,其实是把这几国的长城接在一起而已。
而杞梁妻哭塌城墙的说法,很容易让古人联想到哭塌的可能是齐国的长城,而齐国的长城后来也就变成了秦国的长城,这一切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整体的一个关于杞梁妻哭塌城墙的考证过程,从西汉到现代,无数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为了得出这一条清晰的线路来,辛勤的工作着。
但是还是那句话,这种工作有意义吗?
出发点本来就是错的,因为城墙被哭塌这件事情,本来就没有发生过。 传说与传承
戏剧和历史是有差距的,历史和真实也是有差距的,由此可证孟姜女和杞梁妻的差距是大大的。
我曾经亲手抚摸过山海关博物馆里,陈列的堆砌长城时最原始的岩石,那些岩石几乎每一块都有一人多高,成方型,即便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化,却依旧坚硬。
那时我很小,但是,那时我就抱定了一个想法,孟姜女哭不倒长城,换成等式替换的就是杞梁妻也哭不倒长城。
其实这个故事,只有最开始杞梁妻哭夫,吊唁那个故事是真实的,而后来的故事其实是文学工作者再加工的结果。
在刘向之后,很长时间,没有人在提及杞梁妻的故事,而到了后汉三国时期,陈琳突然写了首不太引人注目得的诗叫
《饮马长城窟行》,里边有这样的诗句: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 而晋代的左
芬也夸赞杞梁妻: “夫卒莒境,郊吊不宾,哀崩高城” 而这两段记载也成为了把秦始皇和杞梁妻联系起来的桥梁。
三国之后是魏晋南北朝,然后中国就迎来了灿烂的隋唐。大唐王朝是以其富庶闻名天下的,而大唐的文人们也有太多的时间思考加工之前的那些故事。
结果戏剧性的变化产生了,孟姜“横空出世”了,姜本来就是齐国的国姓,而孟是老大的意思,孟姜女实际上就是姜大姑娘的意思,而这个姜大姑娘和齐国的那个杞梁妻也就这样建立起了联系。
唐代的《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秦朝时的燕地,而且把故事说的有鼻子有眼,杞梁妻变成了孟姜,杞梁变成杞良,而孟姜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也都在这本书上有所体现,具备了今天的故事的雏形。
唐朝末年有个爱做诗的和尚叫贯休,他做了一首诗就叫《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从这首诗开始,
杞梁妻也好,孟姜女也罢,终于和秦始皇挂上了关系。
从此以后,真实的故事面目全非,而戏剧中的形象越来越传神,
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
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叫孟仲姿,或姓孟名姜女;
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粱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人们出于对暴君秦始皇的憎恨,把故事附会到了三百年后的秦始皇身上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而后来这个故事随着朝代的变更变得更加离奇。
特别是以戏剧著称的元朝和以小说著称的明清三代,孟姜女的故事又有了大的发展。
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孟姜哭城的故事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而杞良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
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顾颉刚在他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里,讲述了一段曾经发生在上海的怪事。文章记载:“清宣统二年,也就是
年,上海推广马路,开至老北门城脚,得一石棺,中卧三尺余石像,当胸镌篆书“万杞梁”三字。” 万杞梁是山东人咋又会跑到上海去呢?
原来,据从上海图书馆查到的民国初年的《孟姜仙女宝卷》等石印本所载
:“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
孟姜女的原籍竟成了松江府华亭县,丈夫万喜良是姑苏人,姑苏也就是今天的苏州。
这松江府华亭县就是现在上海的松江区,清代也隶属于苏州。 据顾颉刚研究,明代的修城墙、修长城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百姓深重的苦难也使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流传达到了高潮。
靠近明朝故都南京城较近的苏州和松江一带,就成了孟姜女传说故事在江南的一个重要流传区域。上海的城墙是明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
年修建的,清代又有扩建,因筑城的年代正值这件故事风靡一时,而且又听到当年秦始皇把万杞梁筑进长城以求城墙坚固的传说,所以也就凿了石像埋在城底。 万杞梁和孟姜女也就从山东老家,又迁徙到了上海来了。
在清代的《澧州志》和《孟姜山志》上记载,孟姜女是是秦代的澧州人,就是湖南省的津市,津市与相邻的澧县早先合称为澧州。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孟姜女的故事是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的。
而现在的孟姜女俨然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象,更是一个被神化了的形象了。
山东淄博、河北秦皇岛、江苏苏州和上海松江、湖南津市以及陕西铜川都有姜女庙,而人们虔诚地称她为姜女娘娘。
而孟姜女也欣然的以一种神女的形象接受着大众对她的顶礼膜拜。
我的一个朋友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里发现了罗成的庙,回来问我,真的有罗成这个人嘛?我说正史上肯定没有,是小说中编出来的人物,他不信,编出来的人物咋还有人会给他立庙。我当时就给他举了孟姜女的例子。
这就是中国式的崇拜,有时并不真实,但是却可以满足老百姓最起码的精神需要。
当然这个故事里最倒霉的是秦始皇,他其实什么也没做,却被孟姜女硬生生的拉进了这个故事,找谁说理去?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他是暴君呢?还有那一段段、一丝丝的联系,虽然牵强附会,却被我们伟大的中国戏剧家们硬生生的联系到了一起,组成了这么幽怨哀婉的故事,孟姜女像是一个从春秋时代穿越而来的女性,而她穿越的时代并不只是秦朝,她像是在时间隧道里迷失了方向一样,在历朝都要逗留一会。
想起了《宰相刘罗锅》里的歌词: “故事里的事,说是也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这篇文章我不知道是该咒骂秦始皇,还是该表扬中国的戏剧家,或是肯定一下历代历史学者的不懈努力。
能把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女人写上这么一大篇,也不知道大家看烦了没有,不过不要紧,很快我们就将回到现实中去,因为大秦王朝是短暂的,因为两个强人马上站在了历史的中央,彻底毁灭这个王朝。当然关于这两个强人身边的女性故事,也马上会成为历史的一段主旋律。 ( Wed, 28 Jul 2010 13:00:50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骷髅将军白起的是是非非 节选自本人新书《他们曾经这样狠》 问谁是中国古代的常胜将军,抢答题,请抢答,答对加十分,答错减十分!
孙膑?被人挖了双膝,前半生不精明,扣十分!
赵云?正史中没小说中这么牛,扣十分!
薛仁贵?再英雄也吃过败仗,扣十分!
难道是白起?答对了,真聪明加十分!
为什么是白起?他不是杀过很多人吗?
废话,我说的是谁是历史上的常胜将军,白起打仗就从来没失败过,当然你说的也对,白起的每一场胜利都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他打的每一场战争都超过了十万人以上的伤亡。 战神?死神?
白起也叫公孙起,他是今天陕西眉县人。这个人身受秦昭襄王的赏识,《史记》中记载他第一个职务叫左庶长,这是个重要的军事要职,而在这之前,没有丝毫的证据表明白起有过军功。
而在秦国,因为商鞅变法,军队中的军士想要提升官职,是要看杀了多少人,有多勇敢,才可以得到提升的,而白起是这里的例外。
秦昭襄王之所以看重白起,并不是因为白起个人杀人能力有多强,而是他可以把秦国这批杀人如麻的大兵,用的得心应手,非常艺术,《史记》记载其“善用兵”。
白起在历史上的第一次登场是公元前
294年,秦昭襄王此时正在策划如何攻击韩国的新城,而秦国这个时期,并无名将。
没想到秦昭襄王大胆启用新人,白起这个默默无闻的历史边缘人物,最终走上了属于他的历史时代。
而他的第一次亮相是这么的惊艳,
公元前
年,白起率大军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虏魏将公孙喜,端掉了魏国五座城池。
这场战争,韩国的军士被斩首二十四万人,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杀戮,这场战争让魏国,乃至整个战国七雄都知道了白起这个名字。这之后,战国诸雄凡听到白起的名字,无不胆战心惊,而白起攻掠的城池无不望风而降。
我们来看看这场二十几万人的杀戮后,白起的战绩。
公元前
年,白起攻魏,取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公元前
年,取垣城(约当今山西垣曲县)。
公元前
年,白起攻赵,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
公元前
年,白起开始向战国末年的超级强国楚国进攻,轻取鄢(今湖北宜城县西南),邓(今河南邓县),西陵(今湖北宜昌县)。公元前
年,白起又乘胜攻楚,取安陆(今湖北云梦县、安陆县一带),并攻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然后白起把大军压到洞庭湖边上。楚国仓皇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从此,秦以郢为南郡。
在这一连串的胜利后,白起被封为了武安君。而在这些胜利中,我们没有看到白起的再一次大规模的杀戮,我只能这样理解,白起对于韩国的杀戮是一场心理战。为的是让其他国家对自己的强悍的军锋都有所畏忌,不敢与秦军正面交锋。
而白起的目的达到了,六国的军队看到白起,就像看到了死神。
而在这一连串的进攻后,白起就像一把利剑一样被封存了,秦昭襄王知道了白起的实力,好刀要用在刃上。
而这把利剑再次出鞘的时候,是在五年后了,白起再次被派上了战场,他要面对的再也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三晋的挑战,也就是韩、赵、魏三家的联军。
由于白起的突然消失,怕是三国联军也未料到,秦国会重新启用这位战神。
结果,白起再一次让这些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们,想起了白起,他是战无不胜的战神,还有他更是让人避之不及的死神。
白起先避开三军主力出其不意攻打魏国,攻占了华阳,而在芒卯设下伏兵与回援的三大主力决战,这一战俘获三晋大将数名,并斩首十三万人。
而赵将贾偃不服气,带领已经撤退的赵国军队再次与白起展开战争,白起也没客气,迅速击溃赵军,俘虏了两万多人。
白起看了看这些俘虏,冷森森地说:“把他们扔进河里喂鱼!”
白起的兵士早已习惯了主帅的杀戮,杀人这种事在秦军中是习以为常的,而在白起的军队里杀人简直就是和吃饭睡觉一样,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两万投降的士兵,被捆成了“粽子”,然后被扔到了黄河里,活活淹死,这是白起第一次杀降,而杀降不祥这句偈语,也彻底成为了白起人生的悲剧起点。
而之后,白起又消失了,他再出现的时候,一起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大的杀戮展开了。 长平之战
当一些考古队员在今天山西平县西北挖出大量的尸骸的时候,他们惊呆了,尸骨形态各异,无规则的摆放着,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死状非常恐怖,而且死前都在拼命地挣扎。
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考古队员无奈的摇了摇头,说道:“这里就是当年长平之战的战场啊。”
公元前
年,秦军攻下韩国的要地野王城,切断了韩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与黄河以南、韩国中心地带的联系。
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权衡利弊,觉得只有把上党郡十七城献给赵孝成王,才能迫使赵韩的联合,免遭强秦吞并。
赵国欣然接受了上党归赵的请求,封冯亭为华阳君。
公元前
年,秦昭襄王派左庶长王龁率兵向上党进攻。而赵国也派出了当时最强的名将,也是老将廉颇驻守上党的咽喉长平。
廉颇到任后,自知秦国兵士的厉害,不以野战作为自己的战术,而是坚壁自守,不轻出战,把秦军拖疲之后,再相机反攻。
这期间廉颇曾经想试探性的偷袭亲军,而试探的结果是,秦军无懈可击,赵军屡屡失利,这更增强了廉颇固守长平的战略意图。
这使得秦军虽然强悍,却也是寸步未进,双方战局呈现僵持的状态。
而此时,秦相范睢偷使了反间计,他得知赵国有个非常厉害的公子,叫赵括,此人是名将赵奢的后代,一向只会纸上谈兵,交横自大,他在国中屡屡谴责廉颇的战法太过保守。
范睢利用这个机会,收买赵国的重臣向赵王进言,说廉颇畏战,实际是早想投降,把上党献给秦王了。秦国人不怕廉颇,就怕赵括。
赵孝成王一听果然中计,用在国内大举鼓吹进攻战术的赵括替下了老将廉颇。
而此时,在赵国的国内,只有两个人知道赵国的大祸到了,一个是已经病危的蔺相如(将相和的主角),另一个是赵括的母亲,赵奢的妻子,他上书赵王,一定不要启用赵括,如果启用的话,请您在赵括失败的时候,赦免赵家。
赵孝成王很无奈,答应了赵母的要求。
赵括走马上任了,而秦国此时也走马换将了。这就像是篮球场上的定位盯防一样,赵括有冲劲,上来一顿穷追猛打,还真有可能把王龁击败。
为了让这种可能性降到负数,秦国打出了久违的王牌,白起。
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
公里,而秦国投入了
万兵力打这场战争,这几乎占了当时秦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可见,秦国对这场战争的重视。
赵括一接任就改变了廉颇的计策,立即向秦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赵括的父辈,包括廉颇,这些老将军难道是真的害怕秦军而不敢与其野战争锋吗?
确实是真的害怕,这不是什么畏战行为,而是赵国军队的构成与秦国军队的构成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可以说秦国后期的军备发展就是以对付赵国而特意准备的。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大力发展骑兵,骑兵的特点就是机动性好,而且对步兵的杀伤力非常大。
而秦国基于这一点,发展了混合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式,我们从西安出土的兵马俑的军士的组成就不难看出,秦国的军队建制。
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
弓***的射击有一条规律,因为临敌不过三发,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箭装上以后射出去,你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次箭射出去以后,敌人就冲到面前来了。而秦军当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在战场上,形成密集、致命的强大杀伤力。万***齐发,蝗虫般雨点般飞击赵军,刺穿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
这样就算在强大的骑兵也无法快速的推进到秦军的大阵前方。
秦军的***所用的箭头,和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不一样,当时为了增大杀伤力,
一般箭头都是带有倒刺和血槽,但是秦***的箭头没有,都是三棱形的,完美的流线外形,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流线的轮廓减少空气的摩擦力,加快速度也增加射程,而锋利的棱角可以穿透铠甲和衣物深入肌肤!
面对秦***兵,赵军根本无法前进,只能防御,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然而,这只是秦军的第一道攻击波。
在***兵后面,是秦军团的长矛兵。他们手持的长矛接近
米。  
秦军就是由这样的长矛兵,组成长矛方阵。
经过严格训练的秦士兵,挺着长矛,只能向前,无法后退,不管前方发生什么情况,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方阵始终不变。形成几千人、几万人的一个铜墙铁壁方阵。***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除秦长矛步兵外,还有手持戟和铍的秦步兵,戟长
米左右,这种兵器就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由于兵器不长,持戟士兵可以做单兵格斗,发挥自由搏击的技巧,长柄兵器铍,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在
左右,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而秦军还有相当数量的战车,这种战车的威力几乎相当于今天的坦克。
面对这样的部队,赵国能怎么办?廉颇是勇将,但是光凭勇敢就能够战胜所有的敌人吗?肯定不行。
赵国也很想改变,改变自己的兵力配备,然后可以在野战中战胜秦军,可是一个国家的那种骨子里的风格是无法改变的,就像巴西队就是以技术足球为主,而意大利队就是以防守反击为主一样,无论换多少教练,这种建制和战斗素养是无法改变的。
赵军的打法就像是意大利队一样,以突击为主,当突击不成的时候,就死守防线。廉颇很明白自己军队的特点和对方军队的特点,钢筋混凝土似的防守把整个秦军弄得是寸步难移。
而此时赵括完全想打破这种思路,想把意大利队瞬间变成巴西队。
赵军放弃防守,大举进攻。
而站在远端的白起,看到了出动的赵军,脸上露出了无奈的微笑。
在历史中,大多数人对于白起的印象是那种青面獠牙比恶魔还可怕的杀人魔将,比如前两天看电视剧《荆轲》,导演就让徐锦江这样的凶神恶煞似的演员来塑造白起这个形象。
其实白起的形象并不是如此,在正史的记载中我没有一次看到过白起站在阵前和敌军对战这样的场面出现,可是说白起是彻彻底底的儒将的雏形。
白起面对赵军的进攻,本可以用秦军的优势与赵军野外决战,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赵国既然想做巴西队,我们秦国为什么不可以变成意大利队呢。
秦军一反与赵军对攻的战略,做出防御姿态,在长平东南的有利地势上构筑壁垒,与赵军作战的部队,按照白起的命令佯装败退。
赵军连胜,赵括信心猛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率大军离开大本营,义无反顾地扑向秦军的营垒。
诱敌战术很成功,丝毫没有任何的障眼法,赵括的兵力就被吸引了过来,真不知道赵括这书是怎么念的,应试教育害死人啊!
而白起立刻启动包抄计划,派出两支奇兵。共三万人。一支两万五千人,断绝赵军后方交通线,另一支是五千人骑兵直奔赵军大本营。
我们做一下假设,如果赵括在大本营侧翼安排下一支伏兵,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的?
不用人数太多,因为秦国偷袭的部队也是以骑兵为主的,而在骑兵的对战方面,赵军是占有非常大的优势的。
但是赵括大概是在兵书中没有找到这条相应的记载,所以并没有布置,所以秦国的部队,迅速的找到了赵军的补给部队,并一举摧毁了赵军的补给线。
而赵军的大本营也被那五千骑兵瞬间摧毁。
赵括此时意识到,坏了,自己好像是钻进了一个口袋。前有追兵,后有堵截,还有什么比这更为凶险的。
而此时站在自己正前方的白起,正在冷冷的看着这个被称为天才的战争分析家。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白起嘲笑赵括连这个中心思想都还没有弄懂,就出来打仗,显然是把战争当成了儿戏。而赵括此时再糊涂也明白一个道理,自己此时手握重兵,如果可以击败前方的白起主力部队,仍然有获胜的可能。
可是白起就是白起,他是历史上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的将军,因为他熟悉战争的每一个环节,他把秦军阵地工事修得异常坚固,别说赵军,就是连只蚊子也别想飞进来。
攻不进去,更撤不出来,赵军彻底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赵括此时立即建筑工事,采取了固守待援的战术。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但是如果你了解白起是个怎样的人的话,你就会觉得,这个固守的方法就太低级了。
白起并不是意大利队,要像巴西队一样展现技术的时候到了。他采取了非常温和的方式,但是却也是最为狠辣的招数,这就是所谓的鸟笼战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