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教师每天都应该写教育随笔[系列一]
| 352 4
教师每天都应该写教育随笔[系列一]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0 21:52 教育随笔十八
2005·年终综述 自由、人道与儿童 ——写给2006年的教师 赖配根 (转自《人民教育》杂志2006年第1期第30-34页)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舍弃了对人的关注,历史就是一张没有灵魂的苍白的纸。教育生活是由每个教师直接影响形成的。舍弃了对教师的生命、人格、精神、理念的关注,教育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是哪些教师和他们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对2005年教育的理解鲜活起来?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可以有所期待?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叛逆” 郭初阳是2005年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人物。他的出现,对语文界来说,是一个震撼。这个震撼不是因为他个性的言论。比如,他说,我喜欢一个城市的程度,与这个城市里面好书店的个数成正比;他说,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启蒙者;他说,好的语文老师不应该读语文类期刊;他说,教参是伪权威;他说,考试摧残学生,也导致教师的堕落。但他不追求“语言的狂欢”,他更习惯用“脚”来表达自己对语文的看法。他的课例,比如《珍珠鸟》,比如《项链》,比如《愚公移山》,都可以说是在语文教育界扔下的重磅炸弹。教材是许多老师手里的“圣经”,尤其是教材中名家的文章,不少语文老师更是奉若神明。这就意味着,教学只是诱导学生去欣赏课文,去礼赞课文——从文字到思想,从修辞到结构。比如对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如果你对于课文结尾的议论怀有微词,甚或提出这是败笔,那么你就等着老师们骂你是语文教学的“罪人”吧!可以想象,这样的教育是在怎样偏狭的精神空间里进行,又是怎样让学生失去了“自我”。他根本无视这条课堂教学的“潜规则”。“郭老师似乎从来不把课本当回事。开学第一节课,他总是要我们挑整本书里面的好文章,然后他再备课。”他的学生说。备课的时候,郭初阳从不“顺从”教参,而是“首先进入文章,不抹杀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觉,也不抹杀学生阅读时的第一印象。当然,教学时要为学生展开尽可能多的材料。”而从他呈现的课例来看,教师提供的材料似乎都自觉地指向一个目标:颠覆课文表面的意涵,解构教参的陈腐教义,掀掉遮掩真实的面纱,从而给学生的思想以极大的撞击。教《项链》,他看出了灰姑娘故事叙事模式的影子,在两者的比照中(再辅之以各种“额外”材料,比如莫泊桑的女性观、创作观),课文的内在叙事结构和蕴涵的丰富意义突然被发现、照亮。这与只知道以“项链”为线索揭示资产阶级腐朽的虚荣思想、赞美诚实劳动的附会式解读教学相比,两者相距不可以道里计。对于《愚公移山》,他与许多教师一样对教材规定的中心思想不以为然,但不同的是,他的“反叛”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上的:在与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比较中,发现了不同结局(一成功,一失败)背后精神的迥异,又由愚公自信的理由推导出了可怕的逻辑(比如,子子孙孙思想的不变),后来更是引进外国教师对此故事的看法。但是,他这样做并非像有的人所说的要抛弃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实际上,让学生学会用理性、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不是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的民族精神建设任务吗),他只是要打开通向文本的更多的窗户,而不只是一扇。阅读《珍珠鸟》,他读出了作者思想的“笼子”,读出了作者向往信赖却在下意识里“欣赏囚禁”!自然地,区别于许多老师以“信任”为主题,他的课始终围绕“笼子”展开(如果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制造“笼子”的原因——课文作者缺少自我“忏悔意识”,缺少“一日三省吾身”的良知叩问,那么课堂也许会更精彩)。学生因此不只懂得了信任的重要,更对自由的精神有初步的了解和同情,对各种囚禁自由的“笼子”产生本能的警惕——这是形成独立人格的第一步。因而,郭老师的这些“叛逆”,首先不在于教学技巧甚至也不在于教育智慧,而在于思想精神气质。当然,他巨大的阅读量使他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他广阔的视野使他与学生的对话如行云流水。但这些仅仅是让他的课堂更有魅力。而赋予他课堂力量的是他骨子里头都浸透着的自由精神:独立的思想、理性的批判。正是这一自由精神,使他与一般教师区别开来。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节以创新的名义上的诗歌创作指导课,其中论及诗歌要有所寄托,老师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二是9岁寇准所作的《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与山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老师告诉学生:“‘独坐’,别人一边去,我独坐!‘如虎踞’,老虎是什么?兽中之王嘛!有味道,这青蛙绝不是一般的青蛙。为啥‘养精神’?精神足了,下边有活动,春天来到的时候,我要不先开口来报春,别的虫儿敢做声,我跟你没完!——霸气!霸气!男孩子应该有的阳刚之气,阳刚之气就是霸气的变形。”对于第二首,老师也做了独特的解释:“你们除了看到了华山的形象之外,还看到了什么?看到什么身份在里头?——宰相啊!宰相多大的官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一人乃天上红日也,万人乃众山之白云也。”据说这是一个名师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作的示范课。看来这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官本位的思想,而且是不允许别人做声只许自己随心所欲的官本位思想,怎么就如此阴魂不散?有了这样的比照,再回过头来看郭老师的课,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可贵的精神品质。尽管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上,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他的课有许多还可商榷之处,但是,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他自觉地拒绝制造思想“缺钙”的盲从者,而要培养有强大精神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他让课指向人生的远方,而不是局促在功利的当下。学生说:如果一定要以一个比喻来形容郭老师的话,我以为,许多语文老师和他们上的课是墙;郭老师和他上的语文课是窗,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我想,教育如果为学生多打开几扇这样的窗,那么,从窗里走出来的,就不太可能被贴上思想陈腐、想象贫乏、精神卑琐的标签。那份出于人道的生命关怀 2005,另一个让我想起的是武凤霞,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想起她是因为她上的《检阅》。《检阅》是三年级(下)的课文,写的是波兰儿童队员参加国庆节检阅的事。有个叫博莱克的,左腿截肢了,靠拄拐走路。队长决定把他放到队伍的第一排。这个决定成功了,国庆那天“成千上万的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并给予了“长时间的掌声”。看完课文,我很感动。但听完武老师的课,我很震动。在对生字、重点词语和课文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讨论开始了。 “其他儿童团员手脚健全,走得好是应该的,为什么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老师问。 “因为队员们没有因为博莱克是残疾人而歧视他,他们给了他一个机会。” “但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是什么态度?” “感到非常难办。” “我不明白,博莱克截肢了,已经不适合参加检阅了,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吗?” “不行,他会难受的。” “我们来模拟一下如何劝博莱克。” “对不起,博莱克,你是残疾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你就不要去了。” “为了集体的荣誉,博莱克,检阅时请你在家休息,把身体养好。” “我们还可以撒个谎,说,不是我们不让你去,是主席不让你去。” …… “如果你是博莱克,听了这样的劝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一个残疾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这些劝告会让他很伤心。” “他本来很伤心了,现在又受到了这样的打击,以后可能会放弃。” “我会很高兴,很感谢,他们没有奚落我,还这么为我着想。” “不管怎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参加。”老师总结了一下,并再次要求好好朗读队长的话。 课似乎该结束了,老师却突然抛出几颗“炸弹”。 “我觉得队员们的决定是很好的。但是,中间少了一个步骤,大家想想,是什么?” 一阵沉默。学生的惯性思维被打破了。 “没有征求博莱克的意见。”有的学生兴奋地说。 “对。队员们给了博莱克机会,但没有征求他的意见,他们应该告诉他这个决定或邀请他来参加这次讨论。为什么?” “因为博莱克才是讨论的主人。” “既然如此,课文这个地方就应该改动一下。还有一个问题,队长为什么要把博莱克放在第一排?” “显示对残疾人的尊重。” “鼓励他。” “让大家关注他。” “我不知道博莱克的个子怎么样,如果他的个子高,合适吗?”这个轻描淡写的反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老师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不同的选择都有,但原因却出奇地一致:为别人、为集体等着想,唯独没有为自己考虑。 “如果是我,我可以选择不参加,原因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腿的伤势更重了怎么办?”老师说,“总之,博莱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既然这样,课文就可以重新改写。我相信,课后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检阅’。”是什么东西震动我了呢?是武老师渐趋成熟的教育技巧吗,比如巧妙的设问,自然本色的对话教学?显然不是。与一些名师炉火纯青的课堂艺术比起来,这不算什么。是她教学思路的新颖吗?显然也不是。比这更新奇、更独特的课多的是。我思考了好几个月,现在终于明白,是她对“人”的无比尊重,是她那份出于人道的生命关怀。像《检阅》里队长那样“特意”的安排,在我们的现实里并不少见。对此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感动。我们从未想一想,这样的“安排”是否侵犯了被安排者选择的权利。被安排者也是有自由意志的人,不是“物”。他们有权对自己的“安排”发出声音,他们可以选择参加还是弃权,也可以选择站在前面还是中间或者末尾。这样的选择,无关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也无关一个人精神趣味的高下,这是他作为人的权利。课文中队长说:“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好一个“放”字,这是把博莱克当作人还是物?“让大家都能看见他”,这是炫耀队员们的爱心呢,还是通过展览一个人的残疾去博得观众的喝彩,从而换取成功与荣誉呢?我不得不承认,在听完武老师的课之前,我不可能有这样的追问。而我所受的教育,不允许我有这样的追问。中学时我们读《孔乙己》,老师教我们读出的是对封建科学制度的愤恨和对孔乙己的轻蔑,比如他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就被认为是旧时文人虚伪、清高的典型写照。现在想想,孔乙己作为人,就不能有一点做人的尊严吗?他后来被打断腿爬到咸亨酒店,我们也能像小说里的酒客一样对他进行嘲笑吗?作为同类,我们的同情心何在?我们的悲悯情怀何在?教育如果少一份人性的光辉,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份暴戾之气。前不久,一家全国性大报登了一篇令人毛骨悚然的报道:某地中学的一个校长,围绕到底有没有打一个学生一巴掌的问题与家长发生了争执,结果竟被家长割断喉咙,当场惨死。对此,有些家长幸灾乐祸,甚至有人说校长“活该”。一名学生竟在校长遇害后的一天买了鞭炮到学校放;还有一名学生拿着三角铁要追打女教师,并当面对区教育局领导说:“对老师,我想骂就骂,想打就打。”专家说,要防止这种悲剧的发生,是家长和老师要学会“文明教育和说理教育”。我以为这只说对了一半。请你稍微思考一下,对于《检阅》这样的课文,如果我们不能像武老师那样去引导孩子去尊重别人,反而让孩子去欣赏、崇尚漠视别人生命权利的行为的话,那么,尽管教学方式极其文明,学生又如何能学会关怀生命?或许,我们还要担心:他们会不会也同样以爱或高尚的名义去戕害生命而不自知?“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卢梭说。如武凤霞这样对教学内容多一份人道视角的审视,把尊重每个生命的权利的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细节中,就是使每个生命都获得应有的高贵。这不是高不可攀的梦想,而是每个老师通过反省、追问都能够做到的。也许,你的一转念,将为社会多培育一份善良,一份仁爱,一份对生命的虔诚。 教育从儿童出发 2005,刘发建和他的《牢记历史 面向和平》课例,似乎也不应该淡出我们的视野。《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老课文,承载着厚重的教化功能:让学生记住我们那段悲壮的历史,记住那些为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并由此激发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总以为“只有对敌人恨得愈深,才能对祖国爱得愈深”,所以于这一课,老师讲得最多、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五壮士如何奋勇杀敌的文字,是那些展览暴力的血淋淋的场面。这样种下的是爱国主义,还是崇尚暴力的仇恨?这是孩子应该接受的东西吗?刘发建还发现,按照这样的思路教学,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买账,他们甚至说:“我不喜欢读这样的故事。”于是他面临这样的问题:到底该把什么传承给孩子和未来?是继续强化历史的恩怨,还是引领孩子从历史与英雄的故事中汲取正义的力量?他选择的是后者。他有意回避了杀敌的血腥场面,引入“日寇行礼”的历史细节,教学重点从感受五壮士痛击敌人和对敌人的仇恨,转移到体验他们爱人民爱民族甚于爱自己的生命的崇高情怀和英雄气概上。果然,孩子不再关注暴力场面了,但对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却彷佛感同身受,课后他们还倾情关注起葛老英雄的病情,并为英雄的去世而惊愕、伤心。这是一个可贵的转向。在多少年里,我们习惯的是没有憎就没有爱的思想。但对于分辨力还欠缺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何者为敌要无情地恨,何者为友要热烈地爱,他们能区别得清楚吗?说不定他不是把仇恨之剑砍向了遥远而抽象的敌人,而是指向了身边的亲人、同学、老师,还有周围其他善良的人们。说到底这是只按道德眼光区分、审判人的简单而僵化的思想在作怪。刘发建就是要稍稍改变一下这样的习惯。这就间接地碰到一个问题:教育到底从哪里出发?如果坚持从***世界、***逻辑出发,当然就会要求在课堂里尽量增加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如果从儿童思维、儿童意识出发,那么我们就要一面尽量保持儿童对世界美好的想象,一面把丰富而不是简化的人性呈现给他们。现代教育应该属于后者。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只有那些以儿童思维为基点,有机联结了儿童需要、儿童经验的教学,才会是有想象力的,有人性力量的。否则,教育不但无助于把历史精神传承下去,而且无法为学生精神的丰富提供养料。读一读下面这首诗,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孩子们,波拿巴·拿破仑 是什么时候 出生的?教师问道。 一千年以前,孩子们说。 一百年以前,孩子们说。 没有人知道。 孩子们,波拿巴·拿破仑 这一生 做了什么?教师问道。 他赢得了一场战争,孩子们说。 他输了一场战争,孩子们说。 没有人知道。 我们的***人曾经有一条狗, 弗兰克说, 它的名字叫拿破仑,***人经常打它, 那只狗 一年前 死于饥饿。 此刻所有孩子都感到悲哀 为拿破仑。 孩子们所能经历的悲哀或者其他情感,永远只能针对他们身边、嵌入他们生活的人物、事物和事件。许多历史神话和被神化的历史人物,比如这个被誉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拿破仑,对于孩子情感的影响,远不如与之同名的一条狗的生死来得真切。从成年世界、成年逻辑转到儿童思维、儿童意识,这对教师是一个艰巨的挑战。首要地,他们必须拥有一颗童心。所谓童心,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赤子之心,是对人对物先不下定论、先不存芥蒂、先不设防的赤子之心,是对复杂的人性有同情的了解和宽容的赤子之心。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座禅院,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群小和尚。一日晚间,老和尚在禅院外散步,突然发现偏僻的墙角边放着一把椅子:准是哪个耐不住寂寞的违反寺规由此翻墙出去逛了。他也不声张,移开椅子,就地而蹲。果然不久,一小和尚翻墙而出,踩在了他的背上。小和尚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只是平静地说:“夜深天凉,快回去加一件衣服。”从此,小和尚再也没有做傻事。大家都赞美老和尚善良。但我发现的是他的童心。如果他对小和尚的违规先有“杀鸡给猴看”的机心,他如何能容忍?如果他对小和尚的尘俗之念没有同情的了解,他如何能心生怜悯?童心是最好的老师。唯有有童心者,能恕人,能爱人。一个希望拥有儿童意识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的修养。最美的想象往往在文学里,最纯洁的情感往往在儿童文学里。如果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从小就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读过安徒生,没有为《小王子》、《夏洛的网》这样的童话感动过,那么我们的教育还能保存多少美丽的童年想象呢?在一所号称是书香校园的小学,我曾经让三四年级的学生列出阅读过的书目,他们居然很少提到儿童文学,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飘》、《中华经典诵读本》等却被一再写下。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学生也读一些“柔软”的书呢?不幸的是,当有人提出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份文学气息、少一点“文以载道”的教化色彩时,有的教师竟以语文“比政治课承担更多的德育与教化的任务”为由加以反对。难道我们还嫌把孩子的心磨砺得不够粗糙吗?这是最基本的两条,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两条。有的老师终其一生也没有看过多少本小说(更不用说童话),没有读过多少首诗,他们无法理解儿童,他们从未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要从儿童出发,教师要有儿童意识,这是时代的旋律。唯其如此,学校才不会驯化出无心无肝的“狼”,而是培养出情感丰富、富有童心、懂得爱人也值得人爱的公民。这就是刘发建和他的课例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思考。呐喊的尾音 梁启超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我要说:教师富则教育富,教师强则教育强。这里的“富”,是指思想的博大丰富;强是指精神和人格的健强。换句话说,没有怀抱自由思想、强健精神和人格的教师,就没有健康向上的现代教育。自由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是一个现代教师最基本的专业品格。然而,在教育教学研讨中,在许多教育专家那里,这是最不受关注的东西。他们关注的是一个老师的教学技巧、教育机智。如果一个教师对民主、自由、儿童意识没有基本的理解,那么他的教育智慧不管多么高超,也只是为非现代教育目标服务。在2005年的教育时空里,我们为什么对郭初阳、武凤霞、刘发建这些普通的生命发生兴趣?不为别的,不过是为他们身上所闪现的现代思想、现代精神而激动,而呐喊。然而,在一个如此功利,许多应该是社会良知的知识精英们都已沦落为经济动物的时代,我们在这里大谈自由、人道、童心,是不是有点唐吉诃德?对此,我不想重复人要有理想,教育没有理想就没有方向的老话。我只是想给你读一首打工者的诗:…… 这一刻,有一个句子 出现在我的诗里 这是我以前从没有写到过的 我不得不写下这让我莫名地踌躇 这让我莫名地悲伤的句子—— 哦,在北京,我狗一样生活 人一样活着 是的,不管面对何种现实,我们都不要忘记人的尊严。是的,我们每一个教师,不管面对何种生存环境,都不要忘记自己的道义责任,为了现代文明精神的火种不断,为了自己的职业尊严。
参考文献: 1.《本期话题:儿童文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人民教育》2005年第1期。 2.《话题:你想过“叛逆”课文吗》,《人民教育》2005年第3~4期、第5期。 3.《话题:语文,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人民教育》2005年第12期。 4.杨迪:《让我们失去“自我”的语文——以中国石拱桥为例》,《人民教育》2005年第24期。 5.李斌:《校长打学生一巴掌 家长要了校长的命》,《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23日。 [
本帖最后由 漫步小语 于 2007-2-1 08:32 编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质本洁来还洁去!!
252685 帖子
1139 精华 积分
29563 阅读权限
40 来自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小学 在线时间
4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0 21:53 教育随笔十九
温岭张老师的主意好,照办了,将长胡子的商榷帖子也粘贴于此。谢谢悠然东篱的整合。
捷足先登一下。整理了。
哈哈,谢谢老先生,我又把你的字体变大了,哈哈!我们一起合作,把这些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放在一起,便于网友们阅读吧!
2006,语文的回归!
——兼与赖配根先生商榷 凤凰网友 长胡子 题记: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是我第十一遍阅读完赖配根先生的大作《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的时候。 赖配根先生的大作《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中对现在出现的与之相左的语文教学争论热潮[1]称为“简单回归”,通读全文可以感悟到作者对这个潮流是感到“不满意”的[2]。但是,当我一遍又一遍的读完他的这篇大作后,我觉得就该用他文中的一个妙词来概括2006年的语文教育状态——简单回归! 简单回归!这是多么好的词语啊——因为,确实,每一个对语文教学状态关注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历老长一段时间的“复杂远征”,现在终于回归了。说它“复杂”,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语文曾经被捆绑了太多的“重任”——这可以从权威刊物、文件以及名人对于语文的性质和作用的论述与期待中找到***。说他“远征”,因为,曾经,我们的语文课程曾经成为政治课、思想教育课、自然课……我作大胆的浅薄的猜测,这两个原因恐怕是六年前语文“新课标”出台的重要原因——因为,语文要回家,语文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本体,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这是历史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原因,因为,2006年,语文确实不经意间“简单回归”了!回归的标志如下——如果我的列举能作为标志的话—— 1. 盛事展“风采”,高峰论“回归” 2005年,语文教育就唱响了“简单回归”的主旋律。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澜先生发表了长篇总结讲话。在这里我不揣冒昧,借用他的几段论述[3]: “语文”,姓“语”名“文”。“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 我们要回到语文课程的原点,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要“把语文的根留住”,要“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在这篇讲话里面,他对当前的阅读教学改革提出这样的建议:“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4]。崔先生对这句话作了详细的论述,为避免抄袭之嫌,不再大段引用。 2006年,“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成功举办并圆满结束,还是崔澜先生作总结发言。我不揣愚蒙,从这篇总结发言里读出了这样几点信息: 其一,标准——大赛的评课标准,没有高不可测得难以捉摸的名词,只有简单的四点[5]。 其二:理想——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6] 其三:回归——关于赛课情况,崔先生这样总结:“向家常课回归”[7] 。 可见,作为中国目前最高级别的语文教育的权威机构,自始自终都在努力尝试让语文回归!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在通过自己的艰辛实践,努力让语文找到回家的路! 2. 年初风催雨,岁末渐回归 除了上面的“简单回归”浪潮,2006年,有一个人的回归不能不令人瞩目!他就是赖配根先生。 2006的年初,《人民教育》推出了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的课例,提出两个话题(以下简称“话题”):“语文课,你在做加法还是减法”、“语文,有一种力量叫思想”。一时间议论纷纷,“许多人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 赖配根先生作为这两个话题的“策划人”之一(我这样认为的)自然对这样的结局意想不到(我这样认为的)。大概是人以群分吧,至少我接触到的老师们和网友们,都以为这两个话题有点“逆潮流而动”——正如赖先生自己的看法: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论者都纠缠于加减法的问题,而对于窦老师这个课例 (还有她今年其他新的教学实践)蕴藏的丰富教学理念,竟不同程度地忽略了,至少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8] 我以为,《人民教育》推出这两个话题的目的不是“以假乱真”或“抛砖引玉”,而是打算开拓语文的一种“新境界”。为什么这两个话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想,至少有以下原因: 第一,话题把语文简单化了——语文课就是两种计算方法的简单选择:加法或减法。这个论题本身就是肤浅的,也是不值得讨论的命题!但是,因为是《人民教育》这样的权威刊物提出来的,大多数对语文了解一点的读者、老师,开始都有点懵,当“醒悟”之后立即“聚而攻之”,抨击这个可以称得上“弱智”的问题! 第二,话题把语文狭窄化了——众所周知,语文的力量是复杂的综合的深远的广阔的,语文里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力量是影响人教育人熏陶人的重要力量之一。但是,话题独独把许多力量当中的一种“叫思想”的力量突出出来,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要知道,我们语文的性质刚刚摆脱的“工具性”“思想性”等单纯“质性限制”而有了新的恰当的内涵才五年,就出现把“叫思想”的力量突出地“高谈阔论”,这岂能容忍! 第三,话题暴露出话语者幼稚倾向——抛出这样的话题,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期望得到理想效果的。但是,意想之外的结果出现了,这种结果说明了两点:话语者原以为自己处于某种“地位”会“一呼百应”,但是,殊不知,广大天天和语文实践打交道的“语文前线工作者”没有买帐!那种以为自己掌握着高深的理论而对语文现实指手划脚的行为,不会得到语文实践者的认同!那种抓住个别现象就设想改变语文大方向的想法是幼稚的,毕竟,广大的一线语文工作者对于语文的理论不再处于蒙昧阶段了。 特别要提一提的是,作为承载话题的课例(窦桂梅的《晏子使楚》)本身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从网上的讨论和后来一些语文杂志的文章可以“窥见一斑”。用这样的课例说明有缺陷的观点,焉能服众? 对于这样的结局,赖配根先生有点尴尬和无奈,但是,他还试图为他的论点辩解——这这种感觉可以从《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中读出来——但是,即使这样,读完全文,可以欣喜地感到赖配根先生在悄悄地“简单回归”了,不信,试看: 第一,他所列举的课例已经不再局限于“加减法”和“思想”层面,而更多地关注语文的“历程”(课堂教学)了——比如,他强调“高峰体验”[9],这只有真正经历学习过程的人才可能获得的感受。 第二,从他所列举的课例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语文教学的“新认识”:重视感悟,重视阅读,重视熏陶!——“其实,面对经典文本,老师不必花太多的技巧,只要把学生带进文本的世界,他们就会被吸引,就会产生各种奇妙的阅读快感。”“语文和儿童文学都不拒绝教化,但这样的教化必须经由生动的文字和美好的审美体验……”[10] 第三,从作者列举的实例分析,作者对“语文”有比较明显的“简单回归”的认同。关于闫学老师《冬阳·童年·骆驼队》的课教学实录,我认真看了,从这堂课例中可以看到听、说、读、写、想这些比较“原始”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至于闫学老师和万玉霞老师共同的课堂结尾方法,不正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强调的“榜样示范”吗?特别是作者拿来做重点“证据”的胡小石给学生讲《楚辞》的教学案例——如果能称为案例的话——不正是简单语文、回归语文教学的真谛境界的典范吗?[11]而作者津津乐道的“教育气质”“书生气”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语文教学”——这二者没有空洞的说教、分析和直接的思想的抽取与灌输![12] 以上就是反对“简单回归”的赖配根先生的“简单回归”之证据! 3. 晏子使楚去,红杏出墙来 2005年初,《人民教育》推出了窦桂梅老师的课例《晏子使楚》,一时间“百家争鸣”、“议论纷纷”。不妨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以可见于网络上的言论为主——言论来源:教育在线、凤凰语文等,因为种种原因,不一一注明出处): 1) 关于课堂提问:在窦老师的课堂实录里,我对提出的问题已经在文中用数字标出,共计120个,可能不太准确。请大家思考和分析,每个问题的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归类后的结论是什么?一节课下来是120 个问题,学生的思考空间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如何保证?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如何保证?除去教师提出问题外,我大体看了一下窦老师的教学活动:有告诉学生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的,有等待学生顺接教师思维的,也就是让学生接下腔的,还有告诉学生做什么的,或圈画或读书、对话,大家思考一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干什么?如何帮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 2) 课堂流程基本是以教师的思考为主线,而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保证?语文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保证?有没有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3) 关于语文是加法还是减法的问题[13]: A、《人民教育》2006年第2期《语文课,你在做加法还是减法》的观点是以窦老师为例坚持“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但是,有不同的声音:翔宇教育集团实验小学副校长诸向阳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这样的说法的确值得商榷。”他以为,“就这篇文章而言,编者更多的是指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除了要读通教材、教参规定的教条,还要能自觉地去丰富课文,去创新课文。而‘我’的立足点则更加倾向于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方法或者手段。”实质我和诸先生一样,也是很赞同这样的观点的。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会把课文读厚行吗?想要上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不会抓住关键层层引领行吗?问题是,要是语文成了“减法”,或者其他,是不是说就意味着老师不能或者不会丰富课文、创新课文了?“减少是为了增加”,减少的应该是那些关于语文的附加于语文本体的种种,减少的应该是那些游离于语文本体、语文精神文化之外的东西。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减少是为了增加”,那么所谓的“增加”又是为了什么?我以为,这和“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一样,“增加是为了减少。”尽管这样的话说起来有些拗口,但实质就是这么一回事。无论你打算增加什么?(语言材料、图片音像、情感场景等等)还不是为了达成心中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吗?而教学的目标能做加法吗?事实上,也只有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明确易集中、精当易行,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最大限度的成功。 B、还以窦老师的《晏子使楚》教学为例,无论她要在自己的课堂上添加什么?无论她演绎着什么样的“加法”艺术,她最终的教学目标还是要引领学生领悟“尊重”、理解“尊重”,或者说通过这样的教学,要实现学生精神上的健康成长,要培养学生渐渐成为智慧的思想者。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在做“减法”的事情! C、如果真是这样,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非常急切地要请教这么几个问题: a、既然语文是“加法”的艺术,那么这“加”的该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增加”又是为了什么?b、“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你以为的语文味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有语文味的课就没有思想含量吗? C、既然文字是死的,字词句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学生的思想与精神成长的基石与落脚点应该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的成长是凭空得来的,还是要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得到?d、“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章不但缺少文学的气息,也似乎缺少应有的思想深度。”是否小学语文课本的每篇文章都应该是文学的经典之作,或者都有你所期望的“思想深度”?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文章才能称得上你所言的“思想深度”? 4) 就教学艺术而言,窦老师的课是好的;但是,就语文课的目的而言,我似乎难以恭维。因为,这是以教师“自己”为中心的语文课。教者做了三件事情,概括为三个字:挖、牵、灌。为了找到教者预设的主题,教者像一台挖掘机!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设计目的,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流程,教者不惜强牵着学生的“鼻子”死拉硬拽!为了强调“个性”的朗读、理解,教者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把“某某放进去”,有时候学生放不进去了,教者就要求学生“送进去”!这样的放进去、送进去和灌输、填鸭有区别吗?在“挖、牵、灌”的课堂上,学生在哪里呢?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窦老师的课是精彩非凡,但是,透过这些言论,我们是不是该有所思考?大概是这些言论对窦老师有所触动,所以,今年推出的一些课也开始悄悄地回归——以《游园不值》课堂实录为例来看: 1) 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 如果说在《晏子使楚》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那么《游园不值》则是能基本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虽然教师的 “霸主”地位仍然明显,但是,学生能够得到重视了: 其一,开篇不同了。《晏子使楚》中教者用自己熟悉而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规圆矩方” 开篇,有些勉强;《游园不值》中,从学生的旧有知识(古诗)和学生熟悉朗读(学生对朗读的感觉永远是那样的新鲜)开始进入新课,显得自然。 其二,过程不同了。《晏子使楚》教学的过程是为了教者的预设服务的,整个过程都在奔着“尊重”而去,不客气地说就是教者是一个谜面掌握者,学生是一群猜谜者,为了解开教者知道的这个谜,教者“引导”着学生们“前进”,当然在引导过程中不乏某些技巧和片断令人感到新鲜,但是总的感觉就像“狼奔豕突”。为了是自己的 “主题”得到证明,教者补充了大量的与教材具有相似性特点的材料——当然,极少补充材料运用恰到好处——但是,这些材料就像烹饪时添加的各种佐料,因为太多,所以使得整堂课有些“浓烈刺鼻”味道,纯净的营养素被破坏,只剩下一个“所谓的主题词”。而在《游园不值》中,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全面的有重点的体悟着“语言文字”和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以及所孕育的感情,因为课堂所补充的额外材料不多所以没有冲淡课堂教学主体内容,也带来了对诗歌本身的充分地体验。(虽然,这个过程显得肤浅些——从课堂最后的总结性的环节可以看出[14],但是,可喜的是窦老师已经开始向我们的平常课过渡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遇到这样的不满意的局面) 2) 开始重视语言文字的感悟了。 比如在教学“怜”时,老师这样操作 师:明白了。这“怜”才便是真真切切地爱惜。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地爱苍苔,惜苍苔,那他该怎么走啊?请你走一走,注意同学观察。走过来! 一学生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走向窦老师。 师:你为什么这样走?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 师:踮脚说明你更爱苍苔,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没有看到他表情。他的表情对着我。师描述他的表情。 师:我是多么的矛盾,所以我就只能这样走啊!读得慢还轻。谁还有没有别的。我还可以这样走。 另一生走向窦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 窦老师向听课的老师描述他的神态,问:你走得挺快,还跳着走,这是为什么? 生: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 师:踩得快,印就 生:快就浅! 师:听她怎么来怜苍苔。 生读,苔读得特别轻。 师:亲爱的同学们,来吧,我们自己就对苍苔这份怜——开始。齐读,很轻。 这样的教学场景在《晏子使楚》当中是几乎看不见的。在《晏子使楚》教学过程中,充满课堂的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口头运动”,几乎看不到这样细腻的理解体会过程。只有这样的体会和感悟,才能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所裨益。而这样的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感悟是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当然,擅长主题思想采撷的窦老师虽然在这里没有抽取出什么“主题词”或挖掘出什么“深刻思想”,但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内涵”足以使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深远的意境和作者的独特的指意。这正是“简单、高效”。 3) 开始回到简单语文的路上。 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问题的话,我对“简单语文”的定义是这样下的: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15]。 如果用这个定义来比对《晏子使楚》和《游园不值》两则课例,我觉得前者教学目标深邃——指导课堂教学结尾才揭示出来“尊重”,而没有那些语文常见的目标(比如听、说、读、写、想等目标的落实),相对于这样的一个目标,教者选择的教学内容——无论是教者抓住的文本重点还是补充的材料,都有喧宾夺主之嫌,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反反复复,反反正正都在为一个目标服务,就显得繁琐了。而观察后者,就觉得“清楚、轻松、清纯”:目标清楚——赏析诗歌、享受语言、体会感情、领悟意境、感悟哲理(这是我根据课堂实录进行的判断,不知道恰当与否,欢迎批评指正);氛围轻松——因为以文本为中心,所以课堂教学,给人的感觉显得轻松,没有为了证明什么结论而急切地寻找各种证据和理由的负重感;课境清纯——我以为,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字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语言文字的技法,获得语用能力。窦老师在这堂课上带着学生大量的读教学文本,充分地体会词句和作品意境,使得作品的语言和精神能滋润学生的心灵。朗朗书声、静静思考、轻轻划写、纷纷议论……这是多么纯净清爽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境界啊!这些,不就是简单语文的特点吗? 由此,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窦老师在06年已静悄悄地“简单回归”了。这种回归是必然的,因为,哲学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规律就是“繁——简——繁——简……”的循环过程。这样看,06年的“简单回归”潮流是必然的任何人都阻挡不住的。 当然,那种片面地认为“简单语文”就是简单的做做“加法”或“减法”的人,是无法看到这种回归的趋势的,因为,他们注意的是表面的、材料上的、环节上的、内容上的添加或减省,而非语文实质上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大道至简”[16]。 --------------------------------------------------------------------------------
[1] 赖配根:《人民教育》2006/23/《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 2006年初的时候,我们推出了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的课例,提出两个话题:“语文课,你在做加法还是减法”、“语文,有一种力量叫思想”。不想引起了热烈讨论。许多人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 [2] 赖配根:《人民教育》2006/23/《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 ……这不是一般的反思。它的背后,涌动着强大的“简单回归”潮流……如果新课程不能据此校正前行的坐标,屏除浮躁,下决心让教师、课程尤其是课堂据有丰富的内涵,并以教育的内涵美去征服学生,去鼓动那些已经倦怠的改革参与者,去转变旁观者的态度,那么,前面提到的“简单回归”潮流,或许有一天会拥有强大的力量。 [3]崔 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4]崔 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5]崔 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1.课程理念要先进。2. 教学目标要明确。3. 语文训练要扎实。4. 教学过程要朴实。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6]崔 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7]崔 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课上得怎么样呢?现场和网上看课的广大教师,大多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观摩课正在向我们期望的阅读课回归,向家常课回归。有的老师在发出的手机短信中欣喜地说,看到了真正的常态下的精品课。也就是人人学得来、做得到的优质课,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看着好做不到的观赏课。 [8] 赖配根:《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人民教育》2006(23) [9]赖配根:教育是需要“高峰体验”的。一个教师在教育中没有“高峰体验”的经历,他就不太可能热爱自己的职业。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享受过“高峰体验”,他就不太可能有求知的渴望。《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人民教育》2006(23) [10]赖配根:《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人民教育》2006(23) [11]赖配根:“先生教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就只是读,读着读着,便情不自禁地拿着书唱起来,唱了一遍又一遍。五六遍之后,先生把书一掷,对学生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人民教育》2006(23) [12]赖配根:教师身上的“书生气”,是会辐射到学生心灵深处的。因为这种“气”是对知识和学问“一种纯粹的敬仰和热爱”,是教师独立人格的外显,是孟子所说的一个“君子”应该拥有的浩然之气,它本身就具有恒久不衰的精神吸引力。《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人民教育》2006(23) [13]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遗憾的是,一些语文老师做的是减法,除了教材、教参清楚明白规定的教条,就很少自觉地去丰富课文,去创新课文。”(《人民教育》2006年第2期《语文课,你在做加法还是减法》) [14] 窦桂梅《游园不值》课堂实录:请你比较比较园内和园外,当你冲出园子外边,里边和外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没有跳出自己,依旧把自己看作是读者,所以这时窦老师再三启发都不见她领悟有点急。最后请她坐下去了。(2006年3月26日上午,宁波逸夫剧院) [15]崔 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 [16]崔 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 [ 本帖最后由 悠然东篱 于 2007-2-1 09:43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温岭祖庆 于 2007-2-1 10:30 编辑
] 青铜战士
UID 255338
积分 36190
帖子 1196
经验 1407
金钱 7138 ◎
阅读权限 40
注册 2005-1-12
来自 广东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7-2-1 10:29 这是漫步语文老师的转帖,也一并转帖与此,方便大家阅读思考。谢谢漫步语文老师!
[原创]再谈“语文回归”(欢迎批判)现实的、根本的、全面的 ——再谈“语文回归”兼与赖配根先生商榷
凤凰网友 长胡子 自从我在读过赖配根编辑的《2006 语文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有所感想之后,就在“凤凰语文”《教学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006,语文的回归!》,不想受到众多网友的关注。一时间,褒贬不一,风起云涌。这是笔者丝毫没有预料到的。这说明,对于“语文的回归”这个问题,关心的人不止我一个! 读了众多网友们的跟帖,也读了几篇文章[1]后感到,我的那篇草就之作有进一步说明的必要。是以有此文,也再次就教于方家。一、“语文”,还是现实些也许是我表述的不清楚,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造成了读过《2006,语文的回归!》(以下简称《回归》)的人总以为,我赞成这样的观点:语文,简简单单地就回归了——回到了语文的原点!(这个观点是赖配根先生的[2]反对的。)这个观点也是我反对的,因为这个观点确实对语文改革的发展方向判断错了——改革的大方向岂能逆转?——我的看法是:语文,要回归到“现实”的状态!!(从我的众多的回帖当中我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六个年头了,但是,新课程给人的感觉总有点……这大概是我们每个关注语文教育现状的人,都会注意到的: 1、 语文有点“玄”:新课改催生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许多的说法,都显得那样的博大精深,那些名词是多么的新鲜而玄妙。比如:理解、感悟、体会、探究……这样的目标要求该如何操作?特别是该如何操作才能达到恰当的“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个综合的性质判断。这个学科的性质特点该如何把握才能算达到“统一”的程度?……有点玄! 2、 语文有点“悬”:现在,对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方向进行引领的“灯塔”主要有:语文学科的报刊杂志、名师的课堂教学、上级组织的课改现场会、大大小小各种分量的专家的讲座。这些灯塔发着自己的光芒,照耀着周围的黑暗,但是,他们的塔光没有能照耀到最广大的最底层的(专家们以为到达实验小学一级就到达了农村小学)课堂教学“黑斑”。高深的理念和先进的思想无法和实践融合,于是,新课程的语文状况就成为两截头——上半截:高、新、尖;下半截:沉、旧、钝。新旧两界,分隔明显,造成了现在的语文有点“悬”。 3、 语文有点“旋”:有人认为现在的语文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语文是一朵花,还是几朵花或者是几十朵花?今天来了个名家,讲述“情智语文”,明天有人来推销“深度语文”,后天组织听听“文化语文”,……我们这些一线的语文老师们,本来语文的理论修养就不足,这个风刮来,那个风刮来,我们就像是“惊涛骇浪中的鱼儿”,一个字的感觉——旋!这样的状况,如何能使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安心教好语文”——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究竟是不是这样弄啊,这样弄行吗?……这些问题,时时困惑着我们。我们这些天天侍弄庄稼的人盼的是一年一季的好收成,只要我们能使庄稼收成好,我们就认为行啊。现在,这个理论,那个指导,我不知道该听哪个好啊!我还不如来个简单的:“好用的有效果的”,就是选择的标准!我们不知道一些新名词的确切的内涵是否像我们理解的那样准确——我们不是专家,何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高峰体验”,专家讲的是“原著”上的意义,但是到我们这头,我们就会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理解,我不知道这样的理解是否符合原意——所谓“高峰体验”,就是让学生“有收获,感到成功,感到快乐”,于是我们就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喜欢语文,自己也喜欢上语文,学生和我心里都感到快乐,就觉得踏实。所以,我们“侍弄”现在的语文,就觉得“简单有效”就行。我们会在课堂上写字,读书,默写……。因为,这些能造就出语文的基本功,能使人看见我们语文的成效,能让我和我的学生感到“语文成长的喜悦”!我们不可能像那些名家大师们动不动就两堂课连上,这在我们的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是不允许的——课程安排的限制,你要上语文,人家还要时间上数学呢……也不利于我爱的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从来不会拖堂超过三分钟,孩子们要方便要散心的啊!我也不会在宝贵的课堂上只是进行现在流行的那种“对话”——教师问,学生答——一堂课下来,就是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问题,我觉得,对话,还有多种的方式:比如,写字时,和文字对话;朗读时,和作品对话;造句时,和用的词语进行对话;续写时,和原作进行对话——对话为什么一定要展现出来呢?默默的,不行吗?所以,我们这些人的课堂,一般的目标比较简明——基本上是“一课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主要的目标。因为,一学期一学年,只要每节课都能真正达到一个目标,我的学生就是语文的能手了。为了达到这一个主要的目标,我一般地很少去盘算着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层层推进”……我只是围绕这个目标来和我的学生共同奋斗。所以,我作为现实的一线的语文教师,完全接受并且努力实践着崔峦先生的建议:“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3],我期望我的语文教学达到崔峦提出的“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 二、“行进”,从“根本”开始今天,当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新的层次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这个核心决定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是否符合改革的精神,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语文课程能否促进“人的发展”。我以为,这里的发展不仅指学生的发展,更指教师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双向的。但是,通常的,我们总是着重于学生的发展这一面,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教师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或者说,学生发展是显性的,教师发展是隐性的。当我们把“课程目标”放到学生一块,当我们把视角缩小到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块,我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如何才能够“以学生发展为本”? 1 语文教育教学要有个“本”。这个本就是学生的“基本”。所进行的语文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学生的“本”上谋取他们的发展。 2、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要有“本”。这个本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凡是从这个目的出发,向这个方向努力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值得提倡的。 3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要有“本”。这个本就是活动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任何活动、手段、方式都不能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能为彰显教师的能耐而忽视学生的存在。活动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如果我以上的认识没有问题,那么,我就觉得我们的语文应当努力做到: 1、 要细细研究我所担任的这个班级的语文的基础状况,以及影响学习语文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状况; 2、 要细细研究并采用适合于我的这个班级的学生的语文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案、方法; 3、 分析作为教者的我对于这班孩子的“适合性”,以及存在的“不适合性”,扬长避短; 4、 不以班级中的特殊现象来评价班级的语文水平——高高低低各不同。不因高废低,不因低抑高!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语文发展上的表现! 5、 要保证在我的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在我的引领和共同语文经历中听说读写想等语文能力都得到提高。我和孩子们在语文的生活里共同成长,留下可以见到的发展轨迹,攀登到力所能及的高度!这样来,“语文新课程”在我的班级上的“行进”,就不是一个点或几个点,而是一条条具有学生特点的发展线路,也就是我的几十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变化轨迹!大到我的学校的所有班级,“语文新课程”的“行进”,就是每个班级的语文水平的发展的轨迹!推而广之,在我们这个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在全国,“语文课程的行进”,同样是一条一条的线索,这些“线索”,有细有粗,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有暗有淡……这些线条涂抹出最动人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亮丽图画——教师的,学生的;城市的,农村的;“特级”的,“普通”的;“专家”的,“草根”的…… 这条条的线啊,就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面——语文新课程行进的方方面面!这个个面啊,就成为语文新课程这艘巨轮的综合体!在这艘巨轮上,有人站在船头,有人站在桅顶,有人站在船尾……有人在扬帆,有人在望向,有人在转舵,有人在加油……不管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为新课程添砖加瓦,我在“新课程”里从事着自己的工作,虽然简单,但是,实在有用!同时,我们所有的人都搭载这艘巨轮前进着——向着新课程的目标“人的发展”前进。所以,如果,认为新课程就是几个点的运行坐标,就是显而易见的偏了;所以,认为新课程就以几个名家大师的表现来衡量,就偏了;所以,认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就应当像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做法为标准,也就偏了。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在符合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前提下,只要能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无论是采用什么手段、方式,都行!“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愿我们每个处于最底层的语文工作者,不迷惑于某个人物、某种观点、某种做法,“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三\视角,还可更广些现在有一种现象:看语文课程改革状况,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准。这是不全面的。就拿最高级别的教育杂志《人民教育》来说,在2006年“年终综述”时,也以课堂教学为例。特别是对2006年课程改革作权威论断的《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4]一文,更是以课堂教学为例证。这就使得这篇文章变成了作者喜好的“某类课堂教学”的展台,而没有能全面地概括课程改革的现状,所以,这篇文章没有能具备课程前进引领的航标的性质。新课程是个巨大的综合体。要全面评价,需要具有宏观的观点和能力。我作为一个最底层的语文工作者,无力做到。但是,我愿意在赖配根先生的眼光无暇顾及的角度里搜寻我以为本该关注但是被渐渐忽略的课程因素,并以此告诉耐着性子读我这篇拙作的人——我们的新课程也该回归到这些地方: 1、回归到“考试评价”上 ——当我们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的语文和其它的学科一样经历着“临产儿”一样难熬的痛苦——考试的瓶颈无法使我们的语文最终放开手脚!当我们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进行,当我们评价语文课程状况的标准还在酝酿之中,我们就在喋喋不休地高谈阔论自己的改革是多么的有成效!这不是自欺欺人又是什么?君不见,素质教育方向明明白白,课程改革活动轰轰烈烈,考试检测手段扎扎实实?每个有点良知的语文人,都知道,现在,就是在课程改革六年后的今天,“学生负担”愈演愈烈,“教师压力”愈来愈重!(某些地方可能好点,但是,这样的地区可能不多——凭我的直觉和视觉以及听觉,概括不当会及时改正。)如果这样搞下去,我们如果还只关注公开课的“课堂教学”,即使所有的“课堂教学”再是“新课改”(这是显而易见的假设!),其实,最终是什么都不改! 2、回归到“学生考卷”上。 ——以我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的要求、目标。因此,对于,学生的语文试卷是不是都可以具有同样的特点——以课程标准来命题,来确定内容。也就是说,只考一考“基本的”东西,即“应知应会”。但是,到今天,我似乎还没有看到哪一级权威机构和组织或权威个人来对语文界言说:“语文,只是考试……别的就……”于是,我们的老师摸不准考什么考哪里,就带着学生做、做、做,练、练、练。试想一想,试对一对,有几个学校在考试前不早早结束新课,停下其他所有的非考试课程,进行半个月、一个月的“狂轰滥炸”?结果,考卷上的东西,让老师和学生…… 3、回归到“家常课”上 ——“新课程”是一个全面工程。不是公开课、示范课的专利。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家常课”还是风景依旧。当我们把目光投注在那些设计精当的效果卓越的引人注目的“特殊课堂”上,我们有没有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课该有多少人参加了全程的设计?这些课该磨了多少遍?如果我们的家常课都有这些课的几分之一的功夫,取得几分之一的效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会有多大的提高?所以,新课程,如果真能回归到这些“家常课”,那是最实在的课堂改革! 4、回归到“平常人”上 ——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投注在崭露头角的新秀身上,投注在名家大师身上,我们会感到欢欣鼓舞!因为,这些老师的新课程理念是把握得那样准,诠释得是那样的恰当,运用的手段、教法是那样的恰当、有效!但是,我们有没有思考,这些人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该是多少?10%?5%?还是更少?我们判断新课程的中教师的状态如果以这些极少数人为参照物,那产生的印象就是就对整个师资队伍状况的“歪曲”!“平常人”——那些新秀和名师以外普通的教师的教学状况究竟如何?我们知道吗?我们知道后会如何?他们对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起着怎样的作用?当我们的新课程忽视这一居于大多数的人群时,新课程的局面应当是可想而知的。 5\ 回归到“制度建设”上 ——新课程改革作为国家意志,必须得到完全的贯彻,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见到这样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新课程,教育行政部门所作的就是这几类事情:新课程知识考试,举办新课程报告会,组织新课程现场会,收收总结,发发新课程论文***,检查检查课改情况。其他做的大概和课改之前的差不多。于是乎,面临这些活动时候,就似乎“新课程”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也有了效果。但是,毋庸讳言,“课改检查面面俱到,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状况虽然无法涵盖全面,但是也至少能说明问题!课程改革需要制度的保证,需要对课程改革中的人——教育行政者、教育执法者、学校校长、老师进行强有力的制度干预,以保证课程改革的真正的彻底实施! 6\ 回归到“教育常态”上用新课程理念指点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使“新课程”成为一种“教育常态”,成为像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应试教育”那样的扎扎实实、真真切切、清清楚楚。那我们的新课程就无需再召开一个个的推进会,就无需再一个个红头文件来规范、限制,就无需再举行一场场的报告会,就无需再组织一次次的现场“作秀课”大赛!回到常态,这是所有从事语文课程改革的人的希望,也是任何一个对教育、对语文负责的人的最需要努力的地方。这种努力不是坐在房间里写写文章就行的,要我们实实在在地付出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最有效的付出者就是我们处于教育基层的“草根们啊”! 2006,语文新课程终于开始悄悄回归了。但是,在回归的路途中,仍然会遇到阻力。但是,回归,既然开始,就别停止! -------------------------------------------------------------------------------- [1] 凤凰语文/凤凰论坛:非儿。的《课程改革行进的坐标不只是一个》、梦轩的《年初乱想》、思想的天鹅的《语文该回归到哪里》 [2]《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人民教育》2006(23):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比如,有的人认为,现在的新课程语文课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工具性教育太薄弱了,应该纠正过来。又有的人说,现在的课堂“声光电”泛滥,已经伤害到学科教育的本质,因而主张取消多媒体,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好。 [3]崔 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4] 作者:赖配根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06(23) [ 本帖最后由 漫步小语 于 2007-1-31 17:34 编辑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质本洁来还洁去!!
252685 帖子
1139 精华 积分
29563 阅读权限
40 来自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小学 在线时间
4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0 21:54 教育随笔二十 行进的坐标不该只有一个点 菲儿 认真阅读了赖配根编辑撰写的《2006 语文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及长胡子老师撰写的《2006,语文的回归》,颇为感慨! 赖编辑认为新课程进行到第六个年头时,有些人常常有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提出了校正前行坐标的三个经验:高峰体验、美丽的趣味、教育气质。而长胡子老师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驳:首先应用了崔峦先生的两次讲话,得出语文教学最权威机构在尝试让语文回归;然后利用赖编辑本身的前后言论,证明他其实正走在回归之路上;其次,通过对窦老师前后课例的比较,证明名师课堂也正在静悄悄的回归。总而言之就是强调了肯定了语文的“简单回归”!(这是咱阅读文章后的理解,或许没有解作者意,也或者扭曲了作者的意思,请原谅的哦!) 说实在的,当时一阅读赖编辑的文章,立马就认为不是这么回事;但今天阅读长胡子老师的文章,又感觉长胡子老师仅仅抓住赖编辑所说的“有些人常常有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这点来强调了“简单回归”这么一个观点,可能真正对一线老师来说,还是倍感模糊。 1、 说说“回归”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讲“回归”:首先,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新课改已经搞得轰轰烈烈,深入了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老师,每一个课堂,其实不然!进入新课改以后,走课赛课活动是层出不穷,而专家学者大多听得都是这些课,一些经常外出听课的年轻的骨干层面的老师,接触的也是这些课,说实在的在这些课堂里,很多教育教学的理念是得到了更新的,也由此也带来许多不足,由此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思,思索语文的是否该“简单回归”。但这些人的课不能代替广大一线教师的课,不是新课程下课的全部。或许很少有人走进中老年教师的课堂(即便是你同校的老师),或许很少有人走进乡村的课堂;听过几个50岁左右普通老师的课?走进过几所只有黑板和粉笔的乡村小学?了解他们的课堂状况吗?他们压根也还没有真正走进呢,这边又喊着让“回归”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学校占多数吧,中老年老师也是一个庞大的教师群体吧,即使是抽样调查,也该各个人群都抽取一些呀!其次,即便是一些教育的先驱者,他们在新课程前行的路上暴露出了种种不足,引起了反思,促进了“回归”,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理性的回归,是螺旋式的前进。比如,对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使用初始阶段,很多人把放任自流当自主,一个阶段后,意识到此的不足,开始反思,如果是简单回归,那就该抛弃此学习方法,但事实并不是,他们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是如何才能有效的“自主学习”,这就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新课程伊始,谈“讲”色变,老师不敢开口了,什么都让学生感悟体验,现在新课标不是进行了修改了嘛,倡导有意义接受学习!所以,对于某些人,喊回归早着呢,但教育先驱者们能使他们少走歪路;而对于再某些人,回归不是简单的,而是在新课程路上对矫枉过正的再矫正。因此在这里要对赖编辑说,“回归”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个阶段后的反思结果;要对长胡子老师说,“回归”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2、说“简单回归”与“高峰体验” 不管是阅读赖编辑的文章还是长胡子老师的文章,都有让我如此的感觉:他们俩把“简单回归”和“高峰体验”对立起来了。(或许我的感觉不对哦!)姑且把“简单回归”后的课堂叫“简单语文”吧(其实,我一直不赞同在语文前面加什么定语,还是喜欢语文倡简的说法,为了叙述的方便,先如此说了,大家都该明白那个意思,别跟我吹毛求疵哦,嘿嘿!)“简单语文”与“高峰体验”完全是不同层面上的事情,把他们放一起比较,纯属风马牛不相及。这么说吧,高峰体验是什么样的语文课都需要的(诗意语文啦,情感语文啦,简单语文啦等等等等)回归后的简单的语文课堂里就没有高峰体验了?就不需要高峰体验了?什么是高峰体验?用赖编辑的话来说就是:窦老师的课大都如此,只要你 (不论是观摩者还是学生)进入她的课堂,你就会深深地“走进去”,走进情感丰富的世界,走进思想碰撞的海洋,不知不觉你就忘情了,“沉醉”了。这是一种“高峰体验”:它让你发现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美妙,学习原来可以如此愉悦,思考原来可以如此幸福。我个人认为高峰体验呈现在我们的课堂中,该是学生的体验,学生有否高峰体验了,不是你赖编辑说了算的,甚至也不是学生说了算的,这种高峰体验有时是自己不察觉而深入其中的,所以教育家布鲁姆说:“高峰学习体验(具有高峰体验所包含的某些品质)是极为生动的,以至学生在多年后还能详细地回忆起来……一般说来,它们是对学科产生新的兴趣的源泉,是重大的态度与价值变化的刺激物,它们起到了使学习变得真正令人兴奋的作用。”这样看来,高峰体验是教育性之所以发生的一个基本条件。请关注“以至学生在多年以后还能详细地回忆起来”这几个字,一时的情感体验不一定是高峰体验。在我们的一些课堂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动人的场面,老师流着泪,学生流着泪(不是说不需要流泪),可真深深铭刻在心了吗?相反有些课堂淡淡然淡淡然,学生多年后依旧能清晰回忆。阅读过《在师生团聚会上的致辞》这篇课文的人都该知道分别28年后侨居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宝生记忆最深的是什么! 高峰体验,它应该是我们所有的语文课该努力追求的一种教学效果!
3、说说“坐标”与“教师” 什么是坐标?坐标是描述位置的一组数值,一般有纬度(北或南)和经度(东或西)。也就是说,在坐标上有可以有无数个点,每个点都代表一个数字,纬度和经度的交叉点也会有无数个,它应该没有一个终极目标,而只有一个前行方向。初看赖编辑的文章,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后来没有说,是因为我自己问了自己三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不需要高峰体验?我们的课堂需要不需要追求趣味?我们的教师需要不需要教育气质?回答是肯定的,既然是肯定的,那这坐标又错的何处呢?它并没有点错,只是它的范围不是所有教师,而是一部分老师,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师层次不一,有名师、各骨干层面的老师、更有广大的普通老师,我们无法用一个坐标点来指引老师,就像我们无法用同一个要求来要求学生呀,要承认差异。赖编辑从一些名师课堂中提炼出来的这个坐标点它是为在正在迅速成长的一批准名师点的,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达到大多数老师目前还无法企及的高度。而长胡子老师文中所提到的那些需要回归的课堂的执教者,除了一部分确实是在教育教学前沿的摸索者(他们在摸索的过程中当然会遭遇困惑,走在路上谁又知道前面究竟会遭遇什么呢);更指一批年轻的教师,他们一下被冲进新课改的浪潮中,但由于自身素养的问题,更多的是照猫画虎,并没有真正领略一些名师课堂的精髓,学其形失其蕴,从而产生了种种问题。他们还不能驾轻就熟、还不能如鱼得水、还不能随心所欲,这一切都不是仅仅靠教学方法的更新可以弥补的,更需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如薛瑞萍老师、窦桂梅老师、周益民老师等等,但这决非一日之功。那么他们该把坐标的点点在何方呢?我曾在赖编辑的文章中回帖:赖配根编辑从一些名师课堂里看出了名师之所“有”,却没有真正走进一线,从一线老师的课堂里看出其所“需”,名师之所“有”非一线之急“需”啊!标坐标,如不了解一线之急“需”,标它何用?现在想来,也颇偏激,我更多是站在普通教师的立场上来思考这个问题,其实对于广大的普通的一线教师,他们该有自己坐标点。我们不能以名师课堂来通观语文教学,也同样不能以普通教师的课堂来通观,不同层面的教师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点,他才会觉得可以前行! 课改在继续,教学在继续,行进在课改教学中的我们,可曾找到那指引我们行进的点? 依“标”务“本”是行进坐标的原点 ——兼谈“简单回归”论 张豫信 近来在凤凰语文教学论坛上反复拜读了“赖配根”先生撰写的《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的大作、“长胡子”老师撰写的《2006,语文的回归——兼与赖配根先生商榷》和《现实的 根本的 全面的——再谈“语文回归”兼与赖配根先生商榷》的大作以及“非儿”老师撰写的《行进的坐标不该只有一个点》的大作,颇为感慨!不由自主地想表达几点粗浅的认识。正确与否?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赖先生认为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六个年头时,有些人常常有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提出了校正前行坐标的三个经验:高峰体验、美丽的趣味、教育气质[1]。而“长胡子”老师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驳:首先应用了崔峦先生的两次讲话,得出语文教学最权威机构在尝试让语文回归;然后利用赖先生本身的前后言论,证明他其实正走在回归之路上;其次,通过对窦老师前后课例的比较,证明名师课堂也正在静悄悄的回归。总而言之就是强调了肯定了语文的“简单回归”!可是“非儿”老师则认为“赖先生”的文章“不是这么回事”,而又感觉“长胡子”老师的文章仅仅抓住“赖先生”所说的“有些人常常有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这一点,来强调了“简单回归”这么一个观点,对一线老师来说,可能令人感觉模糊。因此“非儿”老师从说说“回归”、说“简单回归”与“高峰体验”、说说“坐标”与“教师”这三个方面作了比较深刻的阐述,结果迸发出“课改在继续,教学在继续,行进在课改教学中的我们,可曾找到那指引我们行进的点?”的发人深省的感叹。
一、学习“简单回归”随感 通过对“赖配根”和“长胡子”及“非儿”三位先生(以下简称“三先生”)的大作拜读再三,尤其是对“简单回归”论的论述,令人感叹、令人回首与瞭望、令人思绪万千!我认为“三先生”对“简单回归”这个观点的认识,既有大同小异之处,也有质的区别。反思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有目共睹的,也是鼓舞人心的;但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的。从哲学的角度看,有“百花齐放”,就有“百家争鸣”。有些问题往往越争辩就会越清晰。正如当年***曾经指出,是“鲜花”,还是“毒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由表及里、由内到外,要去粗取精、汲取精华、去其糟泊。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是个地大物博且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特别是带有学术性和导向性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和论证,有争议、有思辩,才能达成共识,才能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2]。 “三先生”关于“简单回归”或者说“语文回归”的雄辩,应该说初衷的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都认为课改以来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存在的问题是次要的。这是共识性认识。但是,“赖先生”与“长胡子”和“非儿”两位先生又有质的区别:从“赖先生”的《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的大作看,站在高端的位置上似乎有点霸气,大有“改正朔,易服色”而开拓另一种新境界的趋势,同时又以个别名师课例为先锋,大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嫌,似乎有“感受黄山,天下无山”之片面。而“长胡子”和“非儿”两位先生是站在底层一线教师的角度谈“回归”,我以为谈得情真意切,谈出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心声。 其实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市县以下乃至一线的教师,大都能够关注理论和注重实践、针对问题去研究对策。这是由于网络信息时代,加之各级课改培训使其理论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倘若有个别所谓的高端权威专家一意孤行地另搞一套“理论”,那么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自然会有比较和鉴别的……
二、依“标”务“本”是行进坐标的原点 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由于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局限和干扰,很难按照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因此,造成小学语文教学失去本真、本体的东西太多了。于是乎不堪回首、令人痛心。 2005年,语文教育就唱响了“简单回归”的主旋律(我赞同这个说法),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崔峦老师大声疾呼: “语文”,姓“语”名“文”。“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 我们要回到语文课程的原点,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要“把语文的根留住”,要“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3]。
因此,根据高峰会议精神和高端人物讲话内容,结合我国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现状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本人在此提出依“标”务“本”是行进坐标的原点这个观点,期待同仁的关注与指正。 本人曾在《依“标”,务“本”,追求语文教学的真谛》(凤凰语文教学论坛)主题帖中谈到: 所谓“依标”,就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因为“课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准则,也是执行和实施课程计划的纲领性文件。所以毫不夸张地说,“课标”不仅是语文教学行动的指南,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宪法”。 所谓“务本”,正如张庆先生所指出的,语文课改要“务本”,要“务”语文之“本”。语文的“本”是什么?一是“人本”,二是“文本”[4]。 当前,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自然语文”、“本色语文”、“绿色语文”、“情智语文”、“简单语文”等主张,实际上也是削尽冗繁,从而去追求语文教学的真谛。 曾记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小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脱离“大纲”(教学大纲)和“课本”(教材)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等等,可谓贻误一代人。在那个年代,除人教社以外的各省市县也可以编写教材,更有甚者公社书记和大队支书指示队小(村小)校长和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背诵“***语录”、“老三篇”、“党章”和参加各项政治活动等等。由此可见,脱离“大纲”和“课本”的教学质量是不堪回首的。 综上所述,所以,我认为依“标”务“本”是行进坐标的原点,对广大乡村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切合实际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和“课本”应由国家级权威专家制定与编写,才能保证其高质量和高水平。而广大乡村教师则必须依“标”务“本”地进行教学。否则,那将是盲人骑瞎马,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参考文献: [1]赖配根:《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人民教育》2006/23) [2]崔 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3]崔 峦: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4]张庆:《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
本帖最后由 雨中丁香 于 2007-6-18 22:36 编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质本洁来还洁去!!
252685 帖子
1139 精华 积分
29563 阅读权限
40 来自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小学 在线时间
4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白银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0 22:37 回复 #63 红窗棂 的帖子
感谢楼主用心整理的好资源!
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快乐与幸福!
我的学校:http://www.akjnxx.net
我的博客:http://akbjjqqlb768.blog.163.com/
375090 帖子
1535 精华 积分
60916 阅读权限
50 来自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南小学 在线时间
7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3-14 最后登录
2011-7-25 TOP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1 15:17 引用:
舒馨晨曦
于 2007-6-10 22:37 发表
感谢楼主用心整理的好资源!
谢谢晨曦在第一时间来访
你总是用自己的辛勤来点燃别人的激情!
放心吧,一路上有了你的鼓励
我会努力奋斗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质本洁来还洁去!!
252685 帖子
1139 精华 积分
29563 阅读权限
40 来自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小学 在线时间
4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08:26 教育随笔二十一
星期二
释 题:
我非常想把这个题目用画画出来,可是我的美术功底太差.其实上小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美术课,可又最怕上美术课.因为,家里当时很穷,常常为买不起美术本和水彩笔被老师拒之门外.后来到了美术课时,我干脆就不上直接到教室的外边站着......
大庆的天气怪得很,好象一只变色龙,又好象孩子的脸,喜、怒、哀、乐无常,说变就变。
上周,还是阴雨连绵,惹得人心情一团糟,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看到外面的阴天就会让你兴致全无。尤其是每每出门总会踩的一脚泥,走入教室屋里更是泥沙一堆。不仅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卫生,还让学生在不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更可恶的是上周三,我竟然在天内连续三次掉到泥沟里,弄得一脚泥不说还把自己新买的皮靴弄坏了,校长和同事们看了都捂着嘴笑......我这心那真是
拔凉拔凉的
!别提有多伤感了......
记得"六一"儿童节那天,竟然又下起了小雨。不知有多少孩子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而苦苦相盼,但是就这样被一场无情的雨给冲散了。为了不让我的孩子们失望,我亲自领着杜佳明、张久阳和我儿子王雨铮来到了公园。在雨中游园别有一番风趣,虽说我已经到了而立的年龄可心依旧与孩子们共同在公园的上空荡漾着,那种快乐是无法言喻的,在高空转车上我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童年
借此话题可写一篇
童年回忆
以此来怀念我的妈妈
可这周,老天爷也不知道怎么了,好象在为“六一”那天而表示歉意,一连数日骄阳似火,烤得万物都发了蔫,路上的行人更是寥寥无几。每天上班,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我的学生们,这么多孩子都挤在一个教室里,一定会透不过气来。因此,每到上班时,我就会一路小跑早早来到班级,第一件事就是先往地上泼三盆水,让孩子一进来就有一种凉爽的感觉
我期待着......
孩子们甜甜的微笑!
我期待着......
孩子们快乐的在教室里学习!
我期待着......
孩子们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我期待着......
有一天,
他们会在蓝天中放飞自己的心灵!
我期待着......
二十年后,
我和我的孩子们仍能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 也许到了那个时候,我已经慢慢变老,
走在大街上孩子们可能认不出我了.
班中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再也不会见人害羞了;那些淘气包们,可能后悔当年总是惹事生非让老师操心;望着这些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转眼间就长大***,我真高兴,也为自己骄傲! 虽然自己已经变老了,可我心依旧那么年轻,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课堂!
本帖最后由 红窗棂 于 2007-6-12 09:25 编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质本洁来还洁去!!
252685 帖子
1139 精华 积分
29563 阅读权限
40 来自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小学 在线时间
4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08:52 终于看完了,收获不少。辛苦了!
守望寂寞,也是一种修为的方式。(QQ:107602812)
空中小屋:http://blog.eduol.cn/user1/4292/
441377 帖子
805 精华 积分
42436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深圳 在线时间
28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6 最后登录
2011-6-16 TOP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09:12 回复 #66 红窗棂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洪乐 于 2007-6-12 11:26 编辑
跋涉,低矮地飞行。 静云斋半亩方塘
234281 帖子
2955 精华 积分
103499 阅读权限
150 来自
山东东营 在线时间
62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8 最后登录
2011-7-5 TOP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09:30 读丑奴儿贴有感
发表于 2005-8-28 10:31 跑吧!(10页以后2年级)
[这个贴子最后由丑奴儿在 2005/10/30 10:31pm 第 1 次编辑]
工作十年, 幼儿教育耗去我五年半,
通过各种努力, 到了现在的学校, 半年电脑, 一年美术,
再通过各种努力,终于可以教学我喜欢的语文,手拿语文教科书的感觉真的不一样呢!
接一个四年级,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和我的学生一道在今天六月划了个圆满的句号.
新学期开始,我将面对的是全新的面庞,工龄的老教师,教学上的新手,没有其他的捷径可走,就努力地----跑吧!跑吧!跑吧!
跟着星星跑,跟着月亮跑,跟着太阳跑,跟着人教论坛里的同行跑!
我知道我的体力,我也明白我的毅力,唯有朋友们的提醒,提携,我才能不掉队,呵呵,只要不掉队,即使跟在队伍的最后面,我也很会流着汗笑容满面.......
本帖最后由 丑奴儿 于 2006-12-24 00:37 编辑
今天读了丑努奴儿的贴子感想多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质本洁来还洁去!!
252685 帖子
1139 精华 积分
29563 阅读权限
40 来自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小学 在线时间
4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10:30 我是红窗棂(李老师)的学生
希望老师加油!
本帖最后由 红窗棂 于 2007-6-12 14:07 编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质本洁来还洁去!!
252685 帖子
1139 精华 积分
29563 阅读权限
40 来自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小学 在线时间
4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白银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10:31 看得我眼都花了.
你整理的文章真的不错.
让我们一起追梦吧.
391131 帖子
2350 精华 积分
68243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48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4-4 最后登录
2011-7-3 TOP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12:30 我最喜欢的人
来到论坛快三个月了,论坛里的好多朋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让我最难忘记的就是下面几位:
开心小语和洪乐
只因为很重要的两点:
1、关爱新人 无私奉献 对初来论坛的会员非常关注,无论自己工作多忙有求必应!如果新手来到了这里,经过大家多年创建起的家园,没人理没人问的,那么我们共同的家园怎么来继续营造呀!长江后浪推前浪,新来的会更勤奋的!
2、回贴率三最---
最快、最多、最准确 作为老师,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这句口号从古至今一直喊着,可是在论坛里我认为这两位是真正做到了
“三最”! 看了论坛里很多老师都发过,看贴要回类似的文章。的确是这样,如果大家都在忙着写贴,却没有时间
“跟贴”,
论坛的互动、交流怎样来进行呀!
有了二位的鼓励,我终于开了自己的新贴—
教师每天应该写教育随笔! 综上所述,我个人
“严重”
“开心小语”和“洪乐”
为最佳活跃网友!
其实我还忘记了两个,就是:
小冉—带病进论坛 坚持写贴长达二年多(从2005年4月18日开始到今天),在论坛里可不多呀!心底有爱心底不忘记学生,这样的老师应该学习!
、[原创]我愿做个故事妈妈—姜小晓燕 无私地为农工孩子讲故事,由最初“5个”发展至今。风雨无阻,这种为了敬业精神让人发自内心的佩服!
本帖最后由 红窗棂 于 2007-6-12 12:34 编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质本洁来还洁去!!
252685 帖子
1139 精华 积分
29563 阅读权限
40 来自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小学 在线时间
4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14:09 读后感
我是李老师的学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这里的小作者很有趣,竟然三次掉到泥沟里.六一还竟然下起了小雨,心情肯定不高兴,在这里小作者的妈妈也很有爱心,把自己儿子的同学都带到了公园还帮他们买了门票,孩子的妈妈对孩子也十分负责,我相信,作者的妈妈一定不会变老,你会变得更加年轻,美丽,夸张一点说的话就是希望李老师''长生不老''.
本帖最后由 红窗棂 于 2007-6-12 14:12 编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质本洁来还洁去!!
252685 帖子
1139 精华 积分
29563 阅读权限
40 来自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小学 在线时间
4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14:12 高兴极了
第三节课,我给一个学生看了我写的文章
中午,这个学生(四年二班的王仕博)来找我要给我留言,
于是他吃完饭就跑来找我!
我建议他用WORD,
不然有时候网络断线了就白写了!
刚刚来到办公室,看到他已经打完了!
很是高兴!
学生已经开始读自己的贴子了!
本帖最后由 红窗棂 于 2007-6-12 15:37 编辑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质本洁来还洁去!!
252685 帖子
1139 精华 积分
29563 阅读权限
40 来自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小学 在线时间
41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白银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14:51 太长了,没时间看,下午有空时再看不迟,等我,
420907 帖子
1090 精华 积分
40907 阅读权限
50 在线时间
4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5-10 最后登录
2011-6-21 TOP
白银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7-6-12 17:02 回复:教育随笔二十一
孩子王的称呼听了好长时间,
可是你对工作的那份热情和执着让我为之动容,
不是每一个教育者都能有你的细心和苦心.
你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不仅育人,重要的是育“心”。
420907 帖子
1090 精华 积分
40907 阅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