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三国事,三国人
作者:一文字 大小:204K 类型:文学 时间:2010-10-26 15:27:58
三国事,三国人 作者:一文字
第一节 大汉王朝
大汉王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君主专制封建王朝,开朝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刘邦原本是大秦帝国沛县的一地亭长,级别如派出所所长,却抓住了别人不敢想做的一个机会。当时是,天下大乱,豪杰揭竿而起,诸侯征战。此后,天下分割鸿沟楚河汉界,东有西楚霸王项羽,西有汉王刘邦,彼此攻伐五年之久,终究在垓下之战汉王取胜,项王授首,刘邦第一次以一介布衣的身份获取天下,国号大汉,定都长安。汉中央设三公、九卿、大夫、郎官,藩王太守等共治天下,并宣言:“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以此思想树立刘氏为天下正统的主导思想观念。
刘邦在位十年,太子刘盈即位,即使惠帝。惠帝在位七年驾崩,其母吕雉称制,吕氏之祸自此始。前180年,太宗文皇帝刘恒即位,诛杀吕氏,恢复刘氏江山。吕氏的擅权这也成为汉朝一个很的弊端,此后很多外戚都争相效仿,使得汉家的江山摇摇欲坠。
文帝与其子孝景皇帝刘启,父子厚爱养民,国家得以休养生息,史称“文景之治”。景帝之子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东征朝鲜,南平南越东瓯,北破匈奴,西服西域,疆土扩张千里。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孝昭皇帝刘弗陵即位,孝昭皇帝早崩,孝昭无子遗诏霍光辅政,霍光立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皇帝,二十七日之后,霍光以刘贺在位荒淫无度,二十七日做恶一千一百二十七事,在大臣的支持下,霍光首次以臣废君,改立武帝卫皇后之孙刘询为帝,即为汉宣帝,此后传元帝、成帝、哀帝、平帝,西汉王朝传国二百一十二年,在末代皇帝孺子刘婴的手上被外戚大臣王莽篡夺,西汉王朝在公元六年灭亡。
王莽所建立的“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仅传一代就灭亡的王朝。王莽末期,绿林赤眉起义,义军中的刘秀,在昆阳一战以三千勇士大破新军四十二万,粉碎了王莽的攻略军势,完全扭转了全局,由被动转为主动,此役彻底的粉碎了王莽的全国军事战略,不久之后起义军攻破长安,王莽被商人杜虞所杀,新王朝灭亡,更始帝刘玄入主长安,但是天下并没有安定下来。
而转战河北的刘秀不久之后也摆脱刘玄,自立为大汉皇帝,改年号建武。经过多年厮杀,平赤眉,定河南,收洛阳长安,得陇安蜀,终于在建武十三年,天下第四次统一(第一次为秦始皇一统六国,第二次为刘邦收服天下,第三次为王莽受禅汉朝)。
刘秀依靠其高超的驭臣智慧,在云台二十八将,以及窦融、马援等人的辅佐下,将末路已尽的刘氏王朝又保全了下来,亡国十九年的大汉王朝,又重新在洛阳城上树起了大旗,这一树又是近两百年,其中经历了“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东汉王朝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两百年中,东汉王朝事故多端,繁荣安定并没有持续多久……
第二节 四姓小侯
时间可以淡化很多事情,同样也可能演变很多事情,统治阶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明显。各阶级、各势力、各权势之间的矛盾经过时间的演化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矛盾很大的一部分是源自起初刘秀的用人制度,因为刘秀驭臣的高超,使得大臣们臣服,但到了他的儿孙辈的时候,能力一代不如一代,而大臣们经过漫长的磨练,却愈加显得成熟稳重,城府野心加剧,地位愈加的巩固。
到了中后期,出现的矛盾有皇帝与大臣的矛盾,外臣与内臣的矛盾,大臣与外戚的矛盾,外戚与外戚之间的矛盾就是老亲家与新亲家之间的矛盾。而其中最大的矛盾是外臣与内臣的矛盾。
内臣指的是皇宫里的宦官,外臣指广大的士大夫们,而士大夫之间也存在着与攀附豪门,豪门之间争权夺势的勾心斗角,而豪门更多的时候是那些皇亲国戚们,为了巩固或者发展自己的势力,收罗天下门生,这也就成了老一代皇亲与新一代国戚在权威上的矛盾。
东汉明帝时期,京都洛阳盛行四大家族,分别是樊、郭、阴、马四大家族,四家都是刘氏皇族外戚,汉明帝刘庄称其为“四姓小侯”。
樊氏是光武皇帝刘秀的姑父家,郭、阴二族为刘秀的妻家,郭皇后被废为中山王太后,阴丽华升为武烈皇后皇后,郭家开始走下坡路。马氏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女,汉明帝刘庄的后皇后,外戚势力以阴马两家为雏形,而且变得日益强大起来。阴、马两家相对较安稳许多,家族中也没有出现把持朝纲的外戚大臣。
明德皇后的堂哥马严之子马融季长,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东汉历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尤其是在其对经学和史学的成就,堪称东汉第一人。马融的孙子马日磾为东汉末代皇帝的太傅,成为最后的四姓小侯。
而除此四大外戚家族外,紧随马家之后的是豪门就是扶风窦融家族,窦家在东汉初期就已经是一公(窦融为大司空)两侯(窦融为安丰侯,其弟窦友为显亲侯)三公主(窦融长子窦穆娶内黄公主、窦穆之子窦勋娶东海王刘强之女沘阳公主,窦友之子窦固娶涅阳公主)四两千石(窦穆为城门校尉,窦林为护羌校尉,窦勋驸马都尉,窦固中郎将),门第广大,号称中兴第一豪族。
此之后,窦勋一脉更是日益隆盛,窦勋之子窦宪为大将军,窦宪之妹为章帝皇后,谥号为章德皇后,章帝驾崩后,章德皇后临朝摄政,而窦宪的军功卓著,北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窦家兄妹一内一外把持着整个东汉王朝,可谓是内荣外尊。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窦宪的骄横给整个家族带来了灾难,野心日见,章德皇后去世后,年仅十四岁的和帝依靠着维护皇权的强势毅然发动政变,抓捕窦宪兄弟将其遣返封地,不久窦宪兄弟皆被迫自杀,家族衰弱下去,这也是皇帝第一次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大臣下手。
直到顺帝时期,窦氏中的一支窦章因为他的学识人品再次得到士人的认可,窦章的女儿也被晋升为贵人,窦家再次出现在士人的视野当中。书包 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第三节 和熹太后
和帝的强势手段给予强臣一定的打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二十七岁的和帝刘肇突然暴毙,刚刚过百日的殇帝刘隆即位,汉家的天下转瞬之间又被和帝的皇后——和熹皇后邓绥家族把持。而和熹太后在东汉中期最具权威的人,政令皆是出自其手,堪比西汉吕雉。
邓家的祖上是光武帝手下的第一大臣邓禹,邓禹二十四岁封万户侯,为百官之首官居大司徒,年轻才俊一时之无双。建武十三年,天下统一,邓禹更是以兼有四县封地为第一功臣,称得上是大汉的中流砥柱,柱国良臣。
邓禹第六子邓训之子邓骘早年为窦宪府掾,和帝即位诛杀窦氏,邓骘之妹邓绥加为皇后,邓骘在延平元年106年加封为车骑将军,接替窦宪掌握全国军政,并且仪同三司,仪同三司是一个殊荣,是指官位不是三公但是享受三公的待遇。
邓骘兄弟五人除二弟邓京外,邓骘(上蔡侯)、邓悝(叶侯)、邓弘(西平侯)、邓阊(西化侯)皆封万户侯,一时之间一门四侯,天下无双,邓家势力居世族之首。
邓骘家族是在孝和皇帝的前妻阴皇后被废而登上大位的,阴皇后是光武武烈皇后的曾孙女,阴皇后与邓贵人的关系不是很好,暗地里诋毁邓贵人,做出最遭皇家忌讳的“巫蛊”而被迁到东汉的冷宫桐宫中,忧郁而卒。阴皇后家族也同样遭到了先前窦宪家族那样的悲剧,家族被赶回老家,阴皇后的父亲阴纲自杀,阴氏家族逐渐衰落下去。
身处高位必忧其身,邓骘曾眼睁睁的看着权贵一时的窦宪如丧家之犬被赶出洛阳,也明白做人不可不内敛,而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的时候,会有人红眼,也会有人奉承,一时之疏忽,即可酿出事端,唯谨遵自闭,方可保万世之长。
当邓骘的母亲新野君生病的时候,邓骘兄弟四人一起上表回家侍奉老母,他们的行为很快得到士人的认可,并成为一时之典范,邓骘的儿子犯法,邓骘并没有包庇,将妻子和儿子的头发减去,受到髡刑的处罚,自己也上表自责,更为士人们所称颂。
邓弘、邓悝、邓阊相继去世后,和熹皇后不久也驾崩北宫,原本昌盛的邓家只剩下了老弱的邓骘,此时的邓骘依旧享受着位极人臣的待遇。
而此时却出现了另一个有着相同待遇的人物,那就是东汉第六代皇帝孝安帝刘祜的乳母王圣。
乳母,顾名思义就安帝的奶妈,安帝是吃王圣的乳汁长大的,王圣对安帝有养育之恩,因为这层关系,王圣在宫里的地位在和熹皇后死后,成为最有权势的女人。内臣与外戚的矛盾第一次显露出来。
一山不容二虎的至理名言出现在东汉王朝的朝堂上,经过王圣的精心运作,权极一时的邓骘遭到了政府的抓捕,小心谨慎的邓骘担心连累家族而自裁。邓骘一死,安帝的皇后安思阎皇后家族开始掌握军权,阎显拜为车骑将军
权荣一体的王圣并没有过多久安稳的日子,安帝驾崩之后,王圣拥立北乡侯刘懿为皇帝,北乡侯驾薨之后,王圣又准备改立其他王子为帝,独断擅权,遭到士人的反对。曾被王圣谗毁的安帝皇太子刘保在中黄门孙程等十九人的帮助下,返回洛阳登基为帝就是汉顺帝,王圣在*中也被杀死,王圣一党的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厨监邴吉被杀,车骑将军阎显兄弟也被皇帝处死。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节 跋扈将军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梁贵人梁妠被册立为长秋宫。长秋宫是皇后居住的宫殿,在东汉,长秋宫又代指皇后,册里长秋宫就是册立皇后。
梁皇后生来异象“日角偃月”。这是与皇帝的九五之象的‘日角龙庭’与之相对的皇后人母就是‘日角偃月’。
顺帝驾崩之后,顺帝之子冲帝刘炳登基。刘炳的母亲是虞美人,刘炳也是顺帝刘保唯一的儿子。刘炳在位不到一年就早夭,皇族会议册立肃宗的曾孙渤海王刘鸿的儿子刘缵为帝。梁皇后的哥哥梁冀为大将军把持朝纲。
梁家是出自安定豪族梁统之后,梁统与窦融同时一地豪杰,归附大汉之后,梁统被封为成义侯,后改封陵乡侯九江太守。
梁统的儿子梁松,梁松娶了刘秀的女儿舞阴长公主,梁松弟弟梁竦的女儿嫁给汉章帝为贵人生下了汉和帝,章帝有皇后是章德窦皇后,梁贵人并没有被册立为皇后,在死后,被册立为恭怀皇后。
梁松在光武皇帝去世的时候,遗照辅佐明帝,视为辅政大臣。后来因为犯法免官又诽谤明德马皇后之父而被抓捕入狱处死,这是梁家第一次衰落下去。
一直到和帝即位,梁家因为是和帝的舅家,又一次兴盛起来。梁竦的孙子梁雍的儿子梁商被封为乘氏侯。阳嘉元年132年,梁商被封为执金吾,三年又加升为大将军。
阳嘉六年梁商去世,其子梁冀接替梁商出任大将军,梁冀的弟弟梁不疑也同时出任河南尹。
梁冀在《后汉书》中的描写是:
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目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
长的凶狠,很有心机,而且擅长很多娱乐项目,当时能玩能娱乐的游戏他差不多都会了,而且很比较精通。可以说能力很强。
梁商去世的时候曾嘱咐梁冀要精忠报国,小心谨慎。但梁冀自来就是富贵生,梁冀死了之后更是没了束缚。故而,年仅九岁的质帝刘缵就‘亲昵’的称呼梁冀为“跋扈将军”。这话传到梁冀的耳朵里,呜呼哀哉!汉孝质皇帝刘缵被一个饼给杀死了。
梁冀与梁皇后商议改立肃宗的孙子蠡吾侯刘翼的儿子刘志为帝,就是汉桓帝。
梁冀之所以与梁皇后册立刘志为皇帝是因为刘志也是梁家的女婿,册立刘志就等于跟刘氏亲上加亲,刘梁共天下。桓帝即位之后,妻子梁莹也被册立为皇后,原皇后梁妠加位皇太后。
汉桓帝刘志是东汉时期一个比较昏暗的皇帝,即位之处授予梁家的威胁,事事谨慎,还算比较贤明,建和二年147年,孝桓皇帝元服行成年礼,开始独自主持朝政,但梁家的势力依旧影响着年幼的皇帝。
梁冀独断专权,以诸多借口杀死一时之俊秀太尉李固,杜乔等人,骄横益甚,内宫的梁皇后也嫉妒心极强,残杀受到皇帝宠幸的嫔妃,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内位二梁可谓让人发指,但皇帝却没有任何能力束缚他们,只能“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和平元年150年,皇太后顺烈梁皇后驾崩,梁家的皇宫支柱轰然倒塌,仅靠大将军梁冀一人在外把持,但对皇帝的束缚已经远远没有之前那么牢靠了,唯有桓帝的皇后梁莹在宫内做梁冀的内助。
延熹二年159年,汉桓帝的已经壮年,而且扶持了自己的一班忠臣,诸如中常侍单超、具瑗、徐璜、左悺、唐衡等人梁家的势力已经触动到了皇家的权利。
同年,桓帝皇后懿献皇后梁莹驾崩,梁家的宫廷势力瓦解,梁冀失去与皇帝唯一的关节,两者疑虑增加。因为懿献皇后的驾崩,后宫无主,此时桓帝宠信的是邓贵人,而邓贵人邓猛也最有可能成为新的皇后,宫里出现新的皇后,那么旧的皇亲势力必然受到打击,这让梁冀惶惶不安。
梁冀希望将邓贵人纳为自己的干女儿,让邓贵人成为自己在宫里的依靠。但是邓贵人的父亲邓宣和姐夫炳尊却不同意,梁冀就采取了极端的措施,派刺客去暗杀邓宣和炳尊以此威胁二人,炳尊不幸遇害。当梁冀的毒手伸向邓宣的时候,却被邓宣的好友中常侍袁赦发现,袁赦在第一时间通知了皇帝,皇帝为此大怒,加上之前太史令陈授上书皇帝外戚当权影响朝纲,桓帝同单超等五人合谋诛杀梁冀。
第二日,皇帝果断派出羽林、虎贲卫军,包围了大将军府邸,梁冀同其妻子被迫自杀,河南尹梁胤、屯骑校尉梁让、卫尉卿梁淑、越骑校尉梁忠、长水校尉梁戟及梁氏宗族子弟全部押解入狱满门抄斩,安定梁氏家族从此在东汉的历史上落幕。
而与梁冀有着往来的大臣也全部消除殆尽,太尉胡广被免职,司徒韩縯、司空孙朗入狱。牵连的三公九卿各部刺史、中郎将、两千石的官员被处死的有数十人,原本百官齐聚的承德殿仅有尚书令尹勋、光禄勋卿袁盱、廷尉卿邯郸义等人位列朝堂,其他空空如也。
桓帝的这次对梁家的打击从侧面看也是对广大士大夫的打击,士大夫们被消除的差不多了,这时朝廷又出现了另一股势力。
第五节 宦官入政
为桓帝立下汗马功劳的宦官单超被封为新丰侯两万户,徐璜被封为武原侯一万五千户,具瑗被封为东武阳侯一万五千户,各赐钱一千五百万。左悺封为上蔡侯一万三千户,唐衡封为汝阳侯一万三千户,赐钱一千三百万。其余宦官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被封为乡侯。
“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这句话是《后汉书》的原话,从此以后东汉王朝的朝堂上又多出一个政治党派——宦党。
单超死后,其余四侯变得专横起来,当时天下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墯”
来形容他们四人的权势,独断朝纲,如同猛虎一般。四人虽然是宦官,没有男性功能,但也要求享受男人应该享受到的滋润,广起门第,又招揽一些美女充作内室,收养远族为其子嗣或者收养他人子弟为己假子传递香火。曹操的祖父曹腾就是收养了曹嵩,才延续了曹腾一脉,故而原本不姓曹的曹操成为曹家的正统,即使在魏国称帝时期也没有将自己的曹姓抹去。
宦官当权之后,他们的宗族子弟在地方上就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怨声载道,百姓威畏宦官的权势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有的只能忍气吞声,江山根基开始动摇。
汉朝的宦官最初开始走入政权舞台是从汉明帝以后开始的:
“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后汉书卷七十八》)
自此之后,宦官的地位逐步提升,宦官们有一定的功勋都可以被授予侯爵,东汉最著名的宦官蔡伦,通过化纤技术研制出纸张,被授予了龙阳亭侯的爵位。东汉第一个封侯的宦官是辅佐孝和皇帝铲除窦宪的勋臣郑众,和帝封他为剿乡侯,安帝刘祜的迎立也是蔡伦同郑众的主意,可见当时宦官集团的势力已经初见规模。
拥立皇帝或者维护皇帝权威是一件奇货可居的事情,虽然有风险,但利大于弊。汉顺帝刘保在宦官孙程同王康、王国、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十九人的帮助下,一举铲除王圣一党,一诏之下,十九人同日封侯荣耀家门,孙程更是以被封为浮阳侯一万户。因为这十九人的小心谨慎,加上顺帝的性格温和除了其中黄龙等九人犯法被削夺封邑,并未遭到什么大的波澜都全身而退,安享晚年。
孙程死的时候,皇帝派遣五官中郎将追授孙程车骑将军的官职,还给孙程谥为:刚侯。并且让侍御史负责葬礼,风光无限。孙程成为被国家公认的功臣,这是宦官历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能被政府以及士大夫公认的宦官。
此后在册立桓帝的事情上,梁冀与顺烈皇后谋立刘志,其中中常侍曹腾同长乐太仆卿州辅等七人也参与谋划,刘志登基之后,曹腾等七人也被封侯拜爵,加费亭侯迁大长秋。
宦官掌权是一步一步扩大起来的,从为皇帝谋事,打击大臣,加大权利,这不是依照而成的,是宦官一代一代积累起来的,到了桓帝后期,中常侍侯览、曹节、王甫等人开始把持朝廷权利。
桓帝平定梁冀之后,变得骄奢淫逸起来,修宫闱重游乐,荒诞朝政,后宫储备了五六千的宫女以供其游乐,外权交由掌权的宦官们。
宫廷春秋多事故,在除掉梁氏之后荣登大位的皇后邓猛在延熹八年165年被废,邓氏家族的河南尹邓万世同虎贲中郎将邓会入狱而死。
邓皇后是原和熹皇后的侄孙女,邓皇后被废之后家族遭到打击,南阳邓氏家族在东汉王朝的历史上完全落幕。
第六节 窦武除宦
在邓皇后被废的同年冬天,新皇后入住长秋宫,她就是扶风窦融家族的窦妙,汉章帝刘炟的皇后章德窦皇后的侄孙女,窦融的玄孙窦武之女。
窦皇后的父亲窦武,是一个典型的儒臣,虽居武职,但常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对此时已成气候的宦官集团深恶痛绝,经常与陈蕃等大臣一起商讨除掉宦官。
桓帝驾崩之后,灵帝刘宏即位,刘宏是章帝刘炟的玄孙,刘宏的生母是董夫人,窦皇后没有子嗣但因为桓帝的原因论资辈被加封为皇太后。窦武也被加封为大将军总督内外。
跟窦武及太傅陈蕃一伙反对宦官的士大夫都被称为“党人”,党人在当时是一个污蔑的词语,结党营私是统治者最为憎恨的行为,宦官用党人来称呼窦武陈蕃组成的集团,在皇帝面前已经多了一分胜算,最起码皇帝自然而然的会与宦官站在一起。著名的李膺也是一个党人,还有刘淑,杜密,孔昱,许邵等人,分别号称“三君”(窦武,刘淑,陈蕃),“八俊”(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祐,魏朗,赵典,朱寓)“八顾”(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八及”(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八厨”(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等。
三君窦武、刘淑、陈蕃三人,窦武是皇亲国戚,是当时最具权利的士大夫也是士大夫的领导人,窦武被杀之后,家族刘淑字仲承,刘汉宗亲,当时经学大家。天下才子汇聚京师洛阳,刘淑以对策为天下第一无人能及。
陈蕃的故事就要通过陈蕃说过的一句话来形容了:
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这就话出自陈蕃父亲的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客人就说院子里有荒草落叶没有打扫很荒乱,陈蕃拿这句话反驳客人。对陈蕃的评价不能说其他什么只能说不脚踏实地好高骛远,纵有高才难得尽人死力。陈蕃当时反对宦官的态度最为强硬,并且获得了一句名言:
不畏强权陈仲举。
说的就是他在解救其他党人时不畏权贵的高尚气质。
其余党人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膺了,李膺官居司隶校尉,在年轻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能够被李膺看中的年轻人被誉为“登龙门”。
建宁二年五月169年,窦武同太傅陈蕃商议除宦事宜,上书皇太后:
故事,黄门、常侍但当给事省内,典门户,主近署财物耳。今乃使与政事而任权重,子弟布列,专为贪暴。天下匈匈,正以此故。宜悉诛废,以清朝廷。
宦官们专横如虎,不得不除,除之以安天下肃清朝廷纲纪,恢复大汉建制。但是窦太后对这件事并没有很快回应窦武,按理说窦太后是窦武的女儿,老子要求女儿办点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想到在这件事上窦太后采取了保守的态度,并且回应窦武:
汉来故事世有,但当诛其有罪,岂可尽废邪?
窦武没想到女儿竟然跟自己这么说,又继续向皇太后申诉,皇太后不得已只得答应窦武,窦武因此除掉了在宫里很有权威的中常侍管霸和苏康。
管霸和苏康死后,窦武又继续上书要求杀了曹节,曹节是灵帝建策的功臣,窦太后这次就没在支持窦武得寸进尺的举动了,此前已经勉强答应一次了,这次再也无法答应窦武的建言了。
到了八月份,天空出现异象,太白星(金星)犯房左骖(天象房宿四星,为明堂,天子布政之官《宋史天文志》),上将星入太微(天庭,这里指皇宫)。
这个天象的解释是有外入内,大臣犯上,不利于君王。
窦武得知这个天象之后便开始做打算了,因为这个天象解释的大臣是非他莫属,担心时间一拖久变生变,于是同陈蕃谋划,安排心腹朱寓为司隶校尉,刘祐为河南尹,虞祁为洛阳令,控制洛阳局势。奏免黄门令魏彪,改山冰出任黄门令,以控制内廷。抓捕长乐尚书郑(左风右立)。
抓捕郑(左风右立)时,窦武犯了一个很笨的错误,窦武并没有杀了他,反而要拷问他,以供出其党,郑的后台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来的,窦武也是知道的,但却要一份供词,经过一番皮肉之苦,郑供出了他的后台同党当时掌握大权的宦官曹节、王甫等人的名字赫赫在历,窦武准备拿着这份供词去向皇太后和皇帝上表弹劾曹节。
供词经过大将军幕府典中书官写好之后,送到了尚书台。当晚就被这个中书官透露给了宦党长乐五官史朱瑀,朱瑀得到消息之后偷偷来到尚书台,偷取了窦武的表策,打开一看,怒言大骂,因为朱史郎的名字也在上面,朱瑀立即召集心腹共普、张亮等十七人,约誓诛杀窦武。并开始准备调集在城内的心腹军士。
曹节得知消息之后,立即通知皇帝,皇帝连夜前往承德殿避难,吩咐左右紧闭宫门。灵帝当场拜王甫为黄门令,连夜赶赴大狱北寺放郑郑(左风右立)出狱,将山冰、尹勋抓捕。并委派郑(左风右立)持节抓捕窦武。
窦武料定事情生变,跨马赶赴北军步军营准备武力抗衡,屯聚在城外都亭。
皇帝在得到窦武拥兵驻扎在城外的时候,更是龙颜大怒,立下下诏任少府卿周靖为行车骑将军持节,又派人去联络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摔五营将士*窦武,窦武事戚。
到了天明,夜漏已尽,王甫已经掌控城内军事,率领虎贲、羽林卫士千余人出城*窦武。
王甫大喊了一声:“窦武反,汝皆禁兵,当宿卫宫省。何故随反者乎?先降有赏”
于是乎,士兵倒戈,到了中午的时候,窦武手下的士兵跑的干干净净,堂堂三军大将军的威信反倒不如一宦官一句话的威力大。窦武和他的侄子窦绍在逃亡过程中,被围自裁而死。太傅陈蕃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也不得不自杀。
窦皇太后被强行迁往到了南宫,窦氏家族开始走向落寞。
第七节 太学生运动
窦武陈蕃一死,宦官们开始肃清党人,早在延熹九年(166年)就发生过一次‘党锢之祸’,以士家大族的李膺和太学生郭泰发动抨击宦官的行动遭到了当时中央政府的*,汉政府对于这种行为的参与此事的两百多名党人遭到禁锢。窦武当时初掌大权,为这些党人鸣不平,就想方设法的解救他们,而李膺等人也大肆宣扬个别宦官也是党人,宦官担心遭到诬陷连累自己,又主动要求大赦,这些党人又被解禁,遣返回乡。
太学生是指当时洛阳太学里的学生学子,太学是大学的雏形,也是经学最高学府,当时的士子划分为普通的太学生、资深的高才生、以及负责教导授业的博士等。
窦武陈蕃被杀之后的建宁二年,以中常侍侯览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开始大肆污蔑党人,原司空虞放、太仆卿朱密、长乐少府卿李膺、司隶校尉朱寓、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昱、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等全部被诬陷入狱遇害。而又遍布天下搜索党人,凡是在地方上有一定声望的或者有一定学识的都被归类为党人,遭到禁锢人数多大六七百人,都是当时豪杰俊才。
熹平元年172年,桓思皇后窦妙驾薨,窦氏一族在东汉历史的舞台上落寞,窦家也成为自光武皇帝中兴以来,兴盛最为长久的家族。
窦皇太后的死引发了当时轰动一时的事情。
太学中的太学生们思想觉悟很高,这让人不禁连线五四运动,那些大学生为国家为社稷的热血气节,这件事也可以看成是中国*进程的里程碑,中国的民族萌芽早在东汉时期便出现了。
太学生发起声讨中常侍曹节、王甫独断擅权的示威事件,有一个人写了一封举报信给汉中央,说窦太后的死因是曹节王甫所杀,而又继续攻击大臣们不能忠直皇帝。这件事情闹的很大,皇帝下诏严查,要求逮捕这个写信的人,派了当时的司隶校尉负责此事,但是司隶校尉刘猛认为事情不实,不能这样无目的的追查,因为刘猛的袒护而被曹节等人诋毁,被降为谏议大夫,段熲接替刘猛为司隶校尉继续追查此事,段熲名位大将,实际上与宦官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段熲有意袒护宦官,采取强硬措施抓捕上千名太学生,才将此事平息。
段熲抓捕打击太学生运动,结合此前侯览污蔑党人以及诛杀窦武陈蕃可以看成是一个事件的延续。是一场士大夫党人与宦官集团的一场长期斗争,但斗争的结果显而易见,党人失败了,而且败得一塌糊涂,一直到黄巾起义,在中常侍吕强和名臣皇甫嵩的谏言下,党人才得到解禁,而当这群党人解禁之后,天下又发生了剧变。
第八节 酷吏阳球
灵帝时期宫里比较有权势的宦官有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号称十常侍。而他们的老祖宗王甫、曹节当时已经老迈许久,但论资排辈,在宦官中的威望很高,所以十常侍时常以王甫曹节的动向为做事的规则。
十常侍是后来者,这十二个人当中赵忠是老资格的也曾做过车骑将军,这一点是其他宦官不能及的,张让是最被宠幸的,这些人都被封爵授官,亲朋子弟因为他们的缘故在地方也有自己的势力。在汉灵帝眼中张让和赵忠就是他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他们在自己的心目中也是父母般的地位。因为灵帝的这句话,导致宦官的权势日益的彰弭。
灵帝听信生母董夫人的建议开设鸿都门榜卖官鬻爵,这也助长了十常侍对朝廷人事的介入,扩大了宦官们的权势。凡是朝廷官职升迁,都要给一定的份钱,刺史,两千石的官员赴任都要给一定份额的‘责钱’,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很多人因为付不起这份责钱,要不自杀,要不辞官。所以当时的官事制度是非常混乱的,十常侍子弟也就滥竽充数,局势更加的混乱。
后来北宫伯玉起义进攻长安的时候,打出的旗号也是铲除宦官,可见当时宦官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地位,一个臭不可及的形象。
十常侍的权利,直接影响到了士大夫们的利益。当时,士大夫的领头人是大将军何进,何进是灵帝何皇后的哥哥。
何进字遂高,与何皇后是同父异母的关系。何进因为自己的这个妹妹当了皇后,在黄巾之乱的时候做上了大将军一职,大将军原本是军职,在汉朝中央只有战乱的时候才会任命,战事结束后就免除,低于三公。但是因为后来做上大将军的都是外戚,权利也积聚增加,名义在三公下,却已经高于三公了。
早在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担任司隶校尉的阳球就发动了一起争对宦官的斗争。阳球字方正,渔阳郡泉州人。阳球的为人跟他的字一样,表里如一做人做事方正,正直。
当时宦官王甫权倾朝野,宗族子弟爪牙鹰犬遍布天下,势力无人能及。王甫的养子王吉,担任沛国相,这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做事很“酷”,这个酷可不是现在的帅,而是指做人做事冷酷无情,尤其是他断案的能力能与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张汤相比,张汤是汉朝最为著名的酷吏,人有小错则受大刑,使人畏惧。王吉也是如此,在他担任沛相的时候,就对那些犯过案的人即使期满,也大加打击,生了孩子不养的父母也要被处死,在沛国五年,杀了一万多人,搞的沛国如同人间地狱。
王吉残酷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安定百姓不是靠刑法威慑,而是要以德服人,这才是古人追求的思想。王吉虽然是依法办事,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使用过于严肃的方法,不能起到安抚天下的作用。王吉是一个办事能力很强,但是毫无政治眼光的人。
阳球也是看不惯宦官的执政的行为,就说过一句:
“若阳球为司隶,此曹子安得容乎?”
如果他当了司隶校尉,就会大刀破斧的进行打击宦官的行动。跟阳球的愿望一样,阳球再后来还真的当上了司隶校尉,而且也开始了他灭宦行动。
阳球实际上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这个关系就有些让人费解了,阳球是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宦官的女婿,听起来就非常的荒谬,但却是如此,在东汉太监身上发生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程璜也是一个贪图富贵,仰慕权势才做宦官的,并不是向后来的太监是因为家庭原因做太监的,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阳球趁着当权的宦官王甫沐浴之际,向灵帝陈述了自己的主张,而且也得到了灵帝的,这很出乎人的意料,可见灵帝这个人还是对一面之词比较感兴趣,说的有道理就听。阳球一次性弹劾大长秋冠军侯王甫,中常侍淳于登,袁赦,封(上曰下羽,实在打不出来),中黄门刘毅,小黄门庞训,朱禹,齐盛,长乐少府王萌(王甫养子)等以及王吉等在州为官吏者家属爪牙,还弹劾了屡次建功勋的段熲纪明,段熲额驸王甫才做到了太尉,也被阳球归入王甫一党。
在灵帝的授意下,王甫父子以及诸人被杀,段熲饮毒自尽,这次打击,是士大夫集团最大的胜利,使得另外一个宦官曹节恐惧不已,段熲是当时汉朝数一数二的军事将领因为攀附宦官种下苦果,段熲是是凉州三明之一,其他两人分别是张奂然明,皇甫规威明。
阳球杀了王甫之后,就想在将曹节杀了,曹节等人害怕像王甫那样,一出宫门,阳球就来弹劾他们,吓得他们也不敢出宫沐浴,在安葬顺帝后妃虞贵人的时候,百官送葬,曹节看到马路边王甫的尸体,就很恐惧,后来回宫之后向灵帝进言,说阳球是个酷吏,对于安定社稷不会起到好的作用。灵帝听了之后就下旨调阳球为卫尉卿,阳球接到旨意的时候,在皇帝面前拍着胸脯说:
“愿假臣一月,必令豺狼鸱枭各服其辜!”
如果在给他一个月,他就能铲除所有的余孽,稳定朝野,但是灵帝没有答应,阳球在台阶上死命磕头希望能再次得到灵帝的信任,但是灵帝还是没答应。
阳球不得以只好接受了这一任命,阳球除宦官的运动就此结束。其实阳球的这次失败与阳球的为人有关,阳球并没有团结广大的士大夫,使自己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阳球不仅没有联络广大的士大夫,而且还派人告诉他们:
“且先去权贵大猾,仍议其余耳。公卿豪右若袁氏儿辈,从事自办之,何须校尉邪!”
阳球说,对于那些有权势的士大夫也要铲除,只不过像这些人只要派自己的手下去办就好了,根本用不到他劳神。可见阳球一副趾高气昂的样子,得势两人。所以在阳球失败的时候,那些士大夫没有人去帮助他,眼看着他失败,因为他有时候的做法比宦官还气人,阳球本人也被《后汉书》编在了《酷吏列传》中。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九节 雒城豪门
洛阳城在近两百年的时间,出现过一个个豪族也落寞一个个豪族,追随光武中兴的云台二十八将,四姓小侯,以及扶风窦氏,安定梁氏,南阳邓氏,豪门一个接替一个,而在权利的争夺中一个又一个的倒了下去,走马观灯似的掌握着最高无上的权利,却又被这至高无上的权利噬夺了家族的荣耀。
中庸持道的人生态度,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人生追求,但在利益面前总会放下去这些所谓的气节。
除了有一夜暴贵的豪族也有着那些一代一代积累的名门望族,这些名门望族在勾心斗角的势力争夺中始终保持不败,这就多亏了他们不党不众的做事法则,一股中庸而为的思想贯穿其身。
东汉最为著名的大臣是胡广,胡广经历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六帝时间达三十余年,始终是辗转三公。当时有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胡广的为人:
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胡广周转在邓骘、梁冀、窦宪等人掌握的政权下,多次出任三公职务,而且到了灵帝时期被授予了太傅的职务,太傅是汉朝官制中最高的品秩官,上公万石。胡广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作为,但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上却是成功的。
除了胡广之外,兴起的豪族还有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荥阳郑氏、颍川钟氏、以文学著名的颍川荀氏、以及名臣家族安定皇甫氏、沛县曹氏、琅琊诸葛氏。
汝南袁氏更是以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被冠以“洛阳第一望族”。
汝南袁氏的开创者袁安在章帝年间出任司空位列三公,袁安的次子袁敞是汉朝三公、长孙子袁汤也是汉朝的三公、袁汤的次子袁逢同样是三公,袁逢的弟弟袁隗在灵帝时期也是汉朝三公,其余名人如蜀郡太守袁京、议郎袁彭、尚书郎袁敞、彭城相袁贺、沛相袁忠、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山阳太守袁遗等,天下袁氏门生更是无人可及,旧有“门生故吏遍天下”之美誉。
安定梁氏、扶风窦氏、汝南邓氏、一代代衰落后,汝南袁氏成为当时朝堂之上最为庞大的政治家族,紧随其后的便是同有其名的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是那位讲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演变过来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做苟且之事)”的弘农人杨震,自杨震开始,次子杨秉、孙子杨赐、曾孙杨彪均出任过汉朝三公位列宰辅,名耀当时
豪族名臣之间不断的争夺着,内外斗的狗血淋头,殊不知汉朝的天在变,而且是一天一个样。
原本已是主弱臣强的时代,外戚走马观灯似的掌权轮替,丝毫没有将皇家刘氏放在眼中,刘氏皇族旁支旁系受于政府政策显得愈加的平民化,这一对待宗族政策从侧面也加大了外戚大臣们势力对皇权的渗透,加上桓灵两代皇帝的荒诞,大汉的疆土遍地荒野,一场暴风雨似的灾难倾盆而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节 太平道
正当,东汉王朝的朝堂上尔虞我诈的争夺着权利之时,内臣与外臣水火不容之际,原本已经是满目苍夷的东汉王朝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在东汉市井街头却出现了一群穿着道袍裹着头巾,手上端着拂尘游荡传教的道士方士,这群人的领袖就是东汉最大规模的起义领导者巨鹿人张角。
张角兄弟三人,二弟张宝,三弟张梁,出生不详,人虽末流却有着一番豪情壮志。张角早年学习的是易道之术,善于风水,信奉黄、老学说,就当时而言,这样的学科毕业生是可以进入朝廷太史院做太史令为朝廷效力。黄老学说就是指信奉黄帝和老子的学派,当时的人们假用黄帝和老子的思想来考虑事情,黄帝仁爱,老子无为,这是一个只安求于现状,努力恢复追求远古生活的流派。这种追求远古大同生活的思想渐渐形成一个政治流派。
早在西汉初年,西汉政府执政官大多是这一流派的,诸如曹参张良。张角信奉黄老学术,学艺日精,自立门户为它建立了一个宗教门派——太平道,张角自己开始四处传教,俨然成为一个传教士,为自己的大同理想四处奔波。
张角擅长谶语,医术。谶语就有些类似预言之类的东西,看谶语预知未来,张角医术也是精湛,能手到病除,在当时迷信盛行的年代,在张角传教的地方,人们都非常尊崇这个能预知未来又能治病医人的张角。
张角通过其弟子的传播,张角的影响力直线增加,达到了九州之地其中八州都有他的信徒。徒弟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相当于现在的华东,河北,中原,江南地区。
张角的这些教徒追随张角的规模也非常大,张角巡游后面跟随着数以万计的流民,这些流民都是得到过张角帮助或者影响的,携妻带子,抛家舍业规模非常大。
当地政府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汇报上级的时候就说是张角行善渡人,教化百姓。这件事传到中央之后,中央主管军事工作的太尉杨赐(字伯献,弘农人)就上书朝廷要加以提防,防止聚众谋反图谋不轨。但是灵帝并没有在意这件事,因为张角在宫里有人,这个人就是封谞,封谞就袒护张角,灵帝听信封谞的话,对张角的事情也就置若罔闻。
张角为了管理自己的这些教徒,就按照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军队编制,在天下设立了三十六方,这些方中,多的有万人,少的也有六七千。方就好比一区域,这些区域的首领就好比将军。所以张角初步的军队编制就出来了。
张角的势力大了,对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也就有了更加急切的相法,说这是一种政治野心实际上也是受于对当时政府的失望,东汉后期的地主富豪们已经吸干了穷苦百姓的血了,而当权的政治家们又准备拿着他们的羸骨筑建自己的门庭。
张角是个有理想的人,有理想的就了追求,有时候为了自己的追求会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这种为了广大人民利益而去奋斗的人,这样的就是革命者,革去门庭的等级建立一个大同的世家。
张角起义的时间以及口号是: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甲子年就是中平六年公元184年农历甲子年。
苍天很好理解,就是当时的汉朝政府,那么为什么张角要用‘黄天’?
这就跟张角所擅长的谶语阴阳有关系了,在春秋时期著名的阴阳家邹衍就提出‘五德终始’说,五德指的是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意思是每一个朝代中代表五行中的一个属性,接替它的朝代也是五行中的一个属性,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通过相生相克这样的道理来来诠释当朝或者下一朝代的属性,这样的属性是顺行天道的方法。
当然有相生就有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所以当初汉朝取代秦朝水德的时候,就曾被演算为土德,因为土克水,后来又改变为火德,不过改变为火德这也就不和逻辑了。
在阴阳家的推算当中,汉朝是火德,通过五行相生的道理,火生土,所以张角认为接替汉朝的是土德。颜色之中代表土的颜色就是土***了,所以就用了‘黄天’。这个学所一直被后来的封建王朝使用,曹魏自认自己代替了汉朝,也是采用了土德之说。
但是这种‘阴阳五德’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在统治者利用的时候,也是矛盾多多不合逻辑的。商朝被演算为‘金德’,周朝是‘火德’,秦朝是‘水德’,这是一个相克的道理火克金,水克火。但是到了后来就从‘相克’变为了‘相生’。汉朝是‘火德’,曹魏是‘土德’,晋朝是‘金德’,火生土,土生金。而且采用相生的道理是就源自‘禅让’,汉禅魏,魏禅晋,晋之后分别是宋、齐、梁、陈,这几个王朝都是采用‘禅让’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是一脉相成。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这不过是统治者为了合法化自己的天帝之子地位,达到统治士人百姓的目的。
不过汉朝的火德,崇尚的是红色,中华民族一直以红色为喜庆祥和的颜色,对红色钟爱有加,这是从汉朝开始的。
在汉末盛行的谶语预言是“代汉者,当涂高也。”被阴阳家们解释为继承火德汉朝的将会是土德,代替汉朝的是一个有土命的王朝。所以通过这一点,黄巾的张角就抓住利用了这一个‘机会’,表明自己是顺应天道。
张角的教徒都是推崇***,衣服帽带都是采用***的。这也是后来起兵的时候,张角的教徒都头裹黄巾,而被称为黄巾军的原因。黄巾军还有个称呼是‘蛾贼’,意思教徒很多,像飞蛾一样,扑天盖地而来。
第十一节 张角起义
张角起兵的计划是通过斩首行动,直接袭击皇宫,杀了皇帝控制大臣,造成汉朝中央领导空缺,群龙无首之际,一朝发难,天下响应从而取代汉朝,这是一个大而又细的计划,出现任何纰漏都会影响计划的进行。
派去负责斩首行动的是张角的大徒弟马元义,马元义为三十六方中洛阳正中方的总指挥,马元义暗地里结实了十常侍中的封谞和徐奉。给予金钱财务,让封谞和徐奉在起义的时候直接杀了汉灵帝,响应张角。封谞和徐奉爽快的答应了马元义,其实封谞和徐爽也是头脑发热,纵使自己杀了汉灵帝,势必要遭到宫廷卫兵的追杀,到时候尸首两处,什么也不会得到,而且作为宦官实际上也为自己这一生的命运做了一个结果了。
计划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到了中平元年184年,万事具备就等着张角一声令下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同在洛阳的教徒唐周,不知道是因为胆怯还是与马元义的矛盾,将马元义检举出来,告发官府,官府得知消息后立即逮捕了马元义,马元义被捕之后,经过三公司隶校尉会审,马元义将计划和盘托出,张角的计划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马元义被车裂,五马分尸,封谞和徐奉也被杀。官府随即对洛阳进行大清查,逮捕了千余人,全部斩首,并且派遣官吏到巨鹿逮捕张角。
张角在得到马元义被捕牺牲的消息后,不得不仓促召集教徒起兵,教徒在得知张角起兵后,纷纷响应,这反而让汉朝政府有些措手不及。
黄巾军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百分比的话,男女各一半,其中男子中老弱与青年各占一半,所以能参加战斗的人仅有1/4,这1/4后面是成群结队的妇孺百姓,而且黄巾军没有什么武器,四处游击,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提供补给,导致黄巾军的战斗力非常的低。
到了这年二月份,黄巾在全国大规模爆发,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张梁人公将军其他大小将领遍布州郡,攻城略地,官府武力抵抗,纷纷外逃。安平王国和甘陵王国的民众劫持了甘陵国王刘忠,安平国王刘续,并且杀了刘忠的太子,济南国王刘赟也被起义的民众杀死,举国震惊。
汉朝政府下令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在全国部署军事力量。朝廷委派何进为大将军,负责征讨黄巾事宜,何进率领羽林卫以及京畿宿卫五营部署在都亭,守卫京师。(都亭并不是指地名,而是负责城区外治安的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有一座都亭。洛阳附近有二十四都亭之说)
并且在洛阳附近百里之内的八关都邑洛阳防线上部署兵力,八关指函谷(灵宝黄河之南秦岭之北),太谷(偃师附近),广成(素有“两山夹一关之险境”的洛阳临汝),轘辕(偃师登封交接),伊阙(洛阳龙门山与香山阙口),旋门(汜水西南),孟津(洛阳之北黄河要塞),小平津(孟津花园口,黄河要塞)八处关隘设置关卡,派遣关都尉守卫。洛阳城全城警备*宵禁,由车骑将军何苗全权负责京畿安全,何进作为最高军事统帅负责指挥全军以及河南地区京畿卫戍军事方略。
汉政府的防御措施得当,有效的安定了京畿附近的局势,从而在大臣们的商会下开始部署反攻,灵帝在北地太守皇甫嵩和中常侍吕强的建议下撤销对党人的禁锢,大肆启用党人,同时升皇甫嵩为左中郎将,谏议大夫朱雋为右中郎将,博士卢植为北中郎将。左右二中郎负责河南地区*黄巾事宜,北中郎将卢植则负责整个河北的军事行动。
黄巾军势力很大,骤然而起铺天盖地而来,犹如蝗虫过田,顷刻湮灭。
在河南,黄巾将领张曼成攻陷南阳,杀死当地太守褚贡,另一队黄巾在邵陵击杀汝南太守赵谦。
在河北,黄巾军击杀幽州刺史郭勋和广阳太守刘卫。
两河之地处境堪忧,内政祸乱,外事侵扰,义军突起,华夏陷入大*时代。从黄巾起义一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华夏,时近三百余年,除了西晋太康几年的安定,华夏的百姓一直都是处于水生火热的。此一时期的历史,让人回卷而阅,多了几分英雄豪气,也多了几分哀愁肠断。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二节 汝豫之战
黄巾的势力在起义之初达即达到了鼎盛,皇甫嵩和朱雋各率领一支军队与黄巾军将领波才在颍川一带对峙,波才军势强劲,皇甫嵩军处于被动局面,朱雋与波才初次交锋,便败下阵来,皇甫嵩退守到长社(长葛)继续与波才僵持。
波才军势强,皇甫嵩军势弱,不利于皇甫嵩,于是皇甫嵩趁着北风肆虐对着依草结营的波才军发动火攻,并且与前来支援的骑都尉曹操一同对波才军发动攻击。其后,朱雋也带领军队赶上,对波才军发动连续进攻,波才军损失数万人。
在朱雋护军傅夑给朝廷的报表当中陈述了这一经过,并且劝灵帝要分清奸邪,铲除奸逆任用廉吏才能使天下太平,遭到了中常侍赵忠的打击,在赵忠的谗言下,傅夑没有得到任何赏赐,而皇甫嵩被封为都乡侯。
新上任的南阳太守秦颉也在六月份击败了围困南阳百日之久的张曼成部,使南阳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皇甫嵩与朱雋以及曹操继续带领军队南下攻打进攻汝南(平舆),陈国(淮阳)的黄巾军。
陈国王刘宠为人骁勇,弓马娴熟,百发百中,黄巾起义的时候,擅自带领王国卫队驻扎在陈国城池外的都亭,并且以强***压阵,国内的百姓因为知道刘宠的手段,所以都不敢出来响应黄巾,而陈国也成为河南地区少数几个没有遭到黄巾侵扰的地区。
皇甫嵩与朱雋在阳翟追击到波才,又在西华击败彭脱,河南地区的黄巾基本肃清,只留有盘踞在宛城的部分黄巾军主力。
卢植在河北与张角军对峙,也是捷报频繁,斩首万人,逼迫张角从曲阳退到广宗。灵帝派遣小黄门左丰犒军,左丰趁机向卢植索取贿赂,卢植为人刚直硬是没给,左丰为此回到灵帝身边诋毁卢植不肯卖力*,心怀两端。灵帝听了非常的恼火,就将功劳很大的卢植收押了起来,并且派东中郎将董卓负责河北地区的*工作。
董卓上任后,急于立功,反而被张角逼迫,险些全军覆没,朝廷不得不调皇甫嵩负责河北军事。在皇甫嵩赴任的时候,张角已经在军中病死,部署由其三弟张梁统领。
十月,皇甫嵩到了河北之后与张梁在广宗交战,初次败绩,闭门安军,监视张梁军事动向。张梁领兵第一仗就打胜了,有些骄傲,就放松懈怠没有更好的对皇甫嵩军有正确的认识。
皇甫嵩在得知张梁军队懈怠的时候,当天晚上就派出军队向张梁军营,发动夜袭,张梁全军瓦解,从第一天夜晚一路追击到第二天中午吃饭,张梁被杀,击杀斩首三万人,被追赶到河里淹死的的有五万多人。
皇甫嵩将张角的坟墓挖开,暴尸荒野,并且还将已经腐烂的张角头颅割下,送到了洛阳。
十一月份,皇甫嵩趁胜追击与巨鹿太守郭典,在曲阳攻打张氏兄弟的最后一人张宝,张宝很快就被击败,其部署妇孺十万人投降。
自此由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起义宣告失败,但是后来者也在继续抗争。
意义上,对于后来起兵反抗腐朽的汉政府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从张角,张宝,张梁被汉军击败,黄巾起义的高潮部分结束,但是极大的撼动了汉政府以及引导了更多的人起来反抗乱政。
另一方面,在河南主持军事工作朱雋同黄巾军残留部队任然在战斗。张曼成被击败后,其部将赵弘领导其部队,并且壮大了该部队,并且占据在宛城,朱雋同荆州刺史徐璆围困赵弘达三个月,始终没有攻陷宛城。但是城内的防备已经有所空隙,而且粮食匮缺,对于包围他们的朱雋很有利。
恰在这时,朱雋外任的时间到了,在当时做官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一个官不能做太长时间,都是有期限的,期限一到就要重新任免。有关部门就提醒灵帝,说朱雋的官职到期了,要求更换。而司空张温就认为非常时期当用非常手段,于是灵帝就没有征朱雋进京,而是继续担任镇贼中郎将的职务,负责河南的军事工作。
朱雋果断出击,将出城的赵弘击毙,城内又拥立韩忠为主帅,继续领导抵抗运动。韩忠没有赵弘那样坚定,觉得大事已去,就想向朱雋投降。
朱雋的部将也认为双方拉锯了很长时间,现在韩忠主动投降对于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也可以为部队换来休整的时间。但是朱雋却不这么认为,朱雋认为:“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逆。纳降无一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若受之,更开逆意,贼连则近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资治通鉴卷五十八中平六年》)
朱雋认为这些人已经是无药可救了,唯有杀了这些人才能斩草除根,态度很强硬,军事上也很强硬,逼的黄巾无路可退,韩忠被迫退到小城防守。朱雋也趁机从宛城东北攻入宛城,将韩忠包围在小城。
朱雋将韩忠团团包围,韩忠人多地少粮缺,朱雋在外围设了一个埋伏,松开一个口子,韩忠见机准备突围,又被汉军包围,南阳太守秦颉斩杀韩忠。
韩忠被杀, 城内又推孙夏为将,孙夏放弃宛城准备突围,朱雋乘胜追击,在西鄂精山将孙夏击破,斩首万余人。
自此黄巾河南主力以及之前被皇甫嵩击败的河北黄巾主力,两支主力瓦解,黄巾军在也没有足够的力量与汉政府抗衡,余部也被下属州郡剪灭。
张角掀开了汉末起义的高潮,此后一些地方受到黄巾起义以及太平道的影响,继续掀起反抗汉政府的运动,但是规模不能与张角此次起义相比较。
博陵张牛角,常山褚飞燕,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座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城,雷公,浮云,白雀,杨风,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张飞燕等。这些大都都是外号,并不是真名,至于‘飞燕’给的解释是轻勇矫捷,身轻如燕。张飞燕本名张燕,就是黑山的领导人后来投降汉政府,被授予平难中郎将,负责河北山区事务,也有跟其他官员选举孝廉和计吏的权利,在河北一带成为能与袁绍抗衡的势力,在官渡之战时投降了曹操,张燕也成为黄巾军中归宿最好的一个,其他人或多都在战乱中被诸侯歼灭。
张角失败之后,有一股残余势力被郭太领导,在西河郡的白波谷创建了新的势力,北攻太原南逼河东,其部署有杨奉,韩暹,胡才等人,聚众十万,被当地百姓称呼为“白波贼”,汉朝政府无力剿灭,加上朝野局势动荡,更无暇顾及。后来献帝从长安东归的时候,路上联系了白波军,白波军也参与了护驾的任务。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三节 北宫伯玉起义
在黄巾军横扫中原的同时,同年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羌族部落北地先零羌以及枹罕,河东地区(黄河甘肃青海流域)的部落起兵暴动,推选湟中义从羌领袖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领兵进攻凉州。
时任凉州刺史左昌在凉州贪污*,不得人心,当北宫伯玉领兵犯境的时候,左昌就派出诋毁他的西北豪侠敦煌人盖勋(字元固)去坚守汉阳郡阿阳(甘肃成县),左昌是有意让盖勋出阵,料定盖勋会兵败,因为北宫伯玉的军队太多了,盖勋军队寡弱肯定会并把,这是左昌的借刀杀人,但是北宫伯玉不争气,跟盖勋打了几仗,都被盖勋击败,转而向金城(甘肃永靖)进兵。在金城的时候,刺史左昌没有采取救援,坐视成败,北宫伯玉击败杀害了护羌校尉泠征(护羌校尉是羌族地区汉朝政府最高的官职,负责监察管理羌族部落),金城太守陈懿。并且劫持当地豪杰边章和韩遂等人为主将,边章韩遂骑虎难下,正式加入暴动军队。
攻破金城之后,北宫伯玉边章等将矛头直转左昌,左昌作战不利,很快被围困在冀县(甘肃甘谷),情况非常危机,而在他旁边唯有盖勋一支军队,于是左昌就向盖勋发出了命令,命令盖勋救援。左昌没有采用求救,而是直接用了上对下的命令,是因为他跟盖勋的关系非常差,唯有强制才能逼迫盖勋前来救援,而当盖勋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召集部属辛曾,孔常等率军救援。起初辛曾等人都不愿意去救援,第一是去了未必能救,弄不好还会拖累自己。第二左昌这个人不厚道,经常欺压他们双方有过节。
但是盖勋就说了,当初司马穰苴杀庄贾树立军威,如果没有人去,他也要效仿司马穰苴杀大将树军威明大义。在盖勋的号召下,军队很快赶赴到冀县,与左昌合力击退了北宫伯玉的军队,北宫伯玉不得不向后撤退,停止进攻。
凉州刺史左昌也因为州里发生武装*,而被免除刺史官职,任命宋枭为新的刺史。宋枭儒风典雅自做聪明,认为羌族起兵是因为没有得到礼教的教化,要用礼制人,于是就大力推广儒家经典《孝经》的思想学习,《孝经》是大孝子曾参写的,后被列入十三经之一。宋枭就希望用礼教来驯化当地百姓,盖勋就出来阻止这种荒诞的行为,盖勋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安定凉州,连安定都没有达到,就妄图教化,这种行为是非常不恰当,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但是宋枭执意如此,还是准备这样做,于是就上书朝廷,结果换来一顿臭骂,还丢了刺史的官职。
于是朝廷就启用耿鄙出任凉州刺史,耿鄙这个人还算忠勇,但是犯了一个错误,任用了一个叫程求的人做自己的治中从事,这个人是个混蛋,通奸牟利是个典型的无间道,遭到当地士人的鄙夷,耿鄙也没有得到广大的人民的支持。
东汉时期,汉族与羌族矛盾由来已久,早在公元107年汉安帝永初元年,东汉政府强制内迁在金城(兰州),陇西(临洮),汉阳(甘谷东部)三郡的羌族百姓西征西域,这激起了羌族百姓的不满,起初是逃避赋役,但是后来逐渐演变成斗争,这次斗争一直持续到公元118年。第二次大规模起义在140年,迫于当地政府的挤压,羌族再次暴动。公元159年羌族再次起义,最终还是被汉朝中央*下来。此后羌族各部时有暴动,但是规模不大。184年,先零羌北宫伯玉的起义也是一场规模相对较大的起义。
先零羌是羌族一直部落,分散在北地郡一带,大致位置在陕西中北部到宁夏一带,而参与起义的湟中义从羌,湟中是指湟中地区,大致在青海一带,义从指归顺朝廷的少数名族,大意为归顺汉朝湟中地区的羌族,这支羌族中也包括其他外来族,比如西域的月氏等族。
因为受于黄巾军的压力,汉朝政府并没有迅速调动军队去平定叛乱,北宫伯玉等人的势力得到扩张巩固,占据了河西诸君并且有意向东进攻汉朝腹地。
第二年中平二年,,北宫伯玉的军队临近三辅地区,北宫伯玉也给这次出兵找了一个很好的名目,就是准备到洛阳诛杀宦官,这要比张角起兵的口号委婉许多,天下苦宦官久已!
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的汉朝政府这才急忙抽调刚刚结束汝豫之战的皇甫嵩率领军队在长安驻防,并且让中郎将董卓为副将,协同守卫皇家园陵,伺机*北宫伯玉。三辅是指京兆尹,左扶风郡和右冯(音凭)翊军,因为是西京长安京畿地区,负责西京长安防卫所以有‘三辅’之称。
皇甫嵩与北宫伯玉等人作战,失利。再加上之前因为得罪了中常侍赵忠和张让,被免去左车骑将军职务。而身为副将的董卓还是一如既往的驻守在扶风。
第十四节 傅燮主战
因为皇甫嵩的失败,中央政府不得不正视西北问题。当时出现了两个极端的看法,一个是以司徒崔烈为首的,主张放弃凉州的求和派,另外一个就是主战派。两派都有一定的势力,主战派中以司空张温为首。灵帝不得已下诏官员集体讨论如何处理西北事务。
主战派的议郎傅夑,言辞激烈慷慨激昂的说道:“今凉州地处要冲,国家藩卫。高祖初兴,使郦尚别定陇右。世宗拓境,列置四郡,议者以为断匈奴右臂。今牧御失和,使一州叛逆。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若使左衽之虏得居之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虑,社稷深忧也,若烈不知,是极弊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资治通鉴卷五十八中平二年)
傅夑的陈述中说出两个事件,一个关键。第一个事件汉太祖刘邦听从刘敬的话,定都长安,派遣郦商平定了陇西。第二个事件,汉武帝时期,派遣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夺下了张掖,酒泉,敦煌,武威四郡,打开了河西走廊,连接了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一个关键,就是凉州的地理位置,凉州是河西走廊的命脉,连接着与西域都护,若使丢了凉州,那就等于丢了西域,丢了半壁江山,而且凉州临近长安,这也是不利于汉朝疆域的安全,妥协只能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只有主动出击才能保住疆土。
傅夑还批评了崔烈的做法,在职乱国,不配做司徒崔烈是通过卖官才做到司徒的,崔烈在赴任的时候,灵帝在朝堂就开玩笑说:“悔不小靳,可至千万”,崔烈花了五百万钱,而灵帝认为最少要一千万才行,后宫的程夫人也反嘲讽,崔烈是正人君子,怎么会做卖官鬻爵那样的丑事。但事实如此,崔烈的名声一落千丈,连他的儿子崔钧也嘲讽他。
廷议的结果是主张出兵,灵帝听了傅夑的陈词也是心动,就派司空张温为主帅,授予车骑将军军职,并且让执金吾袁滂(字公喜)为副将,中郎将董卓(字仲颖)为讨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张温举荐孙坚(字文台),陶谦(字恭祖)为参军,随军出征。张温奉诏收集三辅壮士,五营士兵,近十万人,进军驻扎在美阳。
起兵的北宫伯玉派韩遂边章率领军队到达美阳,与张温的军队展开对峙。张温仗着人多势众,没有料清虚实直接与韩遂交战,战事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就是先打了个败仗,不得不重新部署军队。
第十五节 董卓奇袭
到了第二个月,十一月份。气温越来越低,双方都变得消极起来,军心涣散粮草不足,而韩遂的军队是拉起来的,没有经过训练,素质上就要比汉军欠缺许多,而此时韩遂的军营上空又不现了一个非常不吉利的天象。
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颗流星,流星的位置比较低,所以后面拖的尾巴就显得有些长,这颗流星就恰巧的从韩遂的大营上空划过,搞的人心惶惶。古人视流星为天灾,不像现在的人对着流星许愿视为美好很浪漫。义兵们看到这个场景都有些害怕,就想着找点回去,免得发生什么灾难在自己头上,韩遂和边章也打起了退堂鼓。
对方的军队准备撤退的消息传到了讨虏将军董卓的耳中,董卓决定抓住这个时机,趁机攻打韩遂。董卓与扶风的将领鲍鸿商议好,合兵一处,在韩遂边章撤退后的第二天尾随其后,展开了攻势,打散了韩遂边章的军队。韩遂边章二人带着残兵继续向西逃窜,逃到了榆中。
董卓的这次军事行动,实际上是擅自行动,没有跟汉军主将张温讨论过,没有得到授意,就出兵了。这种行为成功了只是批评一下,如果失败了那么就有杀头的危险。不过从这次行动也可以看出董卓的为人,善于抓住机会,敢于冒险,而且也有些专行。
董卓的成功,激起了汉军的士气,张温没有立即处理董卓擅自调兵的罪名,而是又派了另一位将军周慎孙坚继续带领所部三万人追击韩遂边章。又派董卓领三万人进攻先零羌。
被新提拔上来的参军孙坚,没有像张温那样被董卓的胜利冲昏头脑,而是非常清晰的看出了局势的端倪。孙坚就提议周慎分兵一万,先去阻击韩遂边章的后路粮道,切断韩遂与北宫伯玉的联系,孤立韩遂。但是这个建议没有得到周慎的采纳,周慎直接率军围住了榆中。
被追击的韩遂边章,也掉转行军路线,绕回去驻扎在葵园狭,葵园狭但从各‘狭’就可以看出这里的地势,是一个峡谷,狭同峡,这个地方如同一个葫芦谷,谷口小,里面大,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韩遂驻扎在葵园狭这里,正好切断了周慎的粮道,阻断了与大营的联系,让周慎孤军在外。原本孙坚的计谋是将韩遂一军,没想到反被韩遂将了一军,这让周慎叫苦不迭。
周慎为了挽回被动,被迫撤退,丢下了粮草辎重,向张温大营撤退,韩遂边章抓住机会追击周慎,周慎在回到张温大营的时候已经是败的所剩无几,而张温得知周慎兵败后,不得不全军撤回长安,在做休整。
张温的军队被韩遂边章继续追击,在退回长安的时候,张温派人去招董卓回师救援,此时董卓正与先零羌对峙,而且也是被围追,董卓派人在河面上凿洞,给人一捕鱼的假象,暗中却开始了撤军计划。先零羌发现董卓撤退的痕迹,就要追击,但是因为河面被凿开,原本结冰的河面犯起水来,阻挡了先零羌的追击路线,董卓得以安然撤退。退到扶风才算安定下来,董卓在接到张温的军报后,并没有立即回复,而是拖延了些时日,才从扶风撤回长安。这让张温心里很不爽。书包网 www.bookbao.com
第十六节 孙坚出策
张温见董卓回来了,就责问他为什么迟到,没有及时报到汇报工作。董卓也没好气的回答张温,而且言语之中有些傲慢,站在张温旁边的孙坚就低头附耳说道:“董卓违反军纪不仅不承认罪过而且信口雌黄大言不惭,不如把董卓杀了,以正军法!”
“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
”《三国志卷四十六》
张温原本也是非常不满意董卓的,加上前面违反军纪,这次又当面顶撞自己,按照一般的情况董卓是死定了。而且后面孙坚也举例说这样做有利于军心,孙坚举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也一直被人视为肃正军法的典型。一个是田穰苴杀监军庄贾,一个是魏绛戳杨干。
春秋时期,齐庄公时期,晋国与燕国一起进攻齐国,当时齐国无大将,晏子就举荐出身贫寒的田穰苴为将,并且让宠臣庄贾为监军。田穰苴得到旨意后就立即着手准备出征事宜,并且‘立表下漏’等候庄贾,立表下漏是当时计量时间的方法,跟滴水计时一样。庄贾因为是齐庄公的宠臣,肆无忌惮,又是第一次当监军,视同儿戏,在家跟奉承他的人一起喝酒送行,结果误了时间,很晚才到军营,田穰苴二话没说就把庄贾正法了,随行的扈随连忙把这件事告诉了庄公,庄公要刀下留人,因为军营里禁止骑马驾车,田穰苴也把这个传递谕旨的使者马车给杂了,这件事让晋国和燕国听到后,还没交锋就直接撤除了齐国国境。
第二个魏绛戳杨干,是晋悼公时期,魏绛是军队里执法肃正的执法官,杨干是晋国公族里的公子悼公的弟弟,杨干擅自调动军队,被魏绛发现,遭到了处分,而且悼公得知后还不得不向魏绛道歉,才挽回杨干的命。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孙坚是非常热衷于杀了董卓的,董卓如狼饿虎,给人的印象就不是很好,当时局势也相对混乱,孙坚也急于表现,就鼓动张温以职务之便杀了董卓。
张温的看法是,第一,董卓是陇西的名人,又在陇西多年,知根知底对于陇西的安定将会有一番作为,第二,董卓指挥军队还是很有一手的,又逢国乱,不应该残害人才。
孙坚明知张温有心袒护董卓,但还是直接列举了董卓的三大罪状。
第一,董卓傲慢上司。(“不假明公,轻上无礼”)
第二,董卓之前跟随皇甫嵩*北宫伯玉的时候‘无作为’。(“受任无功,应召稽留”
第三,坐视韩遂边章做大。(“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
(取自《资治通鉴卷五十中平二年)
第一个是论公,第二个是论事,第三个是论人,缺少职责。董卓这三个态度虽然不是什么非常大的罪过,但是却无法让人容忍,董卓就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孙坚性情刚直,这也是主张要杀他的原因,剪除后患。
张温听了也觉得在理,但是犹豫,就对孙坚说:“君且还,卓将疑人。”意思是说要孙坚赶快离开,免得遭到董卓的怀疑。这也恰巧看出张温的为人,狐疑寡断,临危不决。
记得有一句古话,是一个君王教导自己的继承人的话,原话已经淡漠,但是大致的意思还是记得的:当得罪一个人的时候,对他大加威刑,刖足断手鞭笞他,但是不把他杀了,只要他有一口气在这个人迟早会把你给杀了!
这句话看似比较残忍,但是在这种变化莫测的条件下,这也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只是这种方法太让人鄙夷,觉得他的手段残忍至极,环境背景不同,其意境也是不同,换个柔和的说法就是:不把你的敌人置于死地,迟早要被他置于死地!
张温的柔弱,最后给自己带来了灭顶的灾难,而张温同除孙坚之外的另一个参军陶谦身上也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这在说道徐州陶谦的时候会记录,此处省略。
边章韩遂因为张温军队集结完毕,不利于持久战,就撤退了。张温带领军队一直驻扎在长安,观望局势,并且让董卓分兵驻扎在扶风。董卓得以单独掌权。
第二年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张温在长安被加封为太尉,董卓也被进封嫠乡侯。孙坚调到中央为议郎,以备后用前面与董卓一起参与追击边章韩遂的鲍鸿也被提升为屯骑校尉。
第十七节 北地傅燮
边章,韩遂退回陇西后,起义军内部又发生了矛盾,公元187年,韩遂发动兵变,杀了其他三位将领,首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以及曾一起战斗过的边章,独掌大权,拥兵十余万,规模达到了鼎盛,并且向陇西郡进攻。
陇西郡太守李相如在被韩遂打的无可防备后,向韩遂投降。新上任的凉州刺史耿鄙在得知陇西被攻打之后,就率领军队去征讨韩遂,被中常侍赵忠贬的傅夑外任汉阳太守,也随耿鄙出兵。
傅夑建议耿鄙先修养整顿内政军队,不要盲目的去迎战。凉州此前被北宫伯玉洗刷过一遍之后,大部分的地方官员都是新提拔上来的,彼此并不是很了解,应该先提升内部团结,才有利于对外,虽然有些‘攘外必先安内’的意思,但这也是当时形势所迫。
耿鄙没有听从傅夑的建议,准备大干一场,提升一下自己在地方上的权威。结果耿鄙的军队在抵达了狄道之后,就发生了兵变。州别驾被韩遂策反,杀了治中程球,转而又杀了耿鄙,军势溃败,傅夑撤回汉阳守备。叛军也随即攻打包围了汉阳。
在追击傅夑的羌军中,有一部分是从北地来的,傅夑是北地人,在郡很有威望,而这些人对傅夑是非常的尊重,不想兵戎相见,就纷纷下马,跪倒在城池外面,苦苦哀求傅夑求傅夑回北地老家,不愿残害他。敌我敬重,这种场景让人看了,不禁动容,没有因为双方的立场而改变对一个有德性人的尊重与敬爱,更加体现傅夑的德行高贵,以及在那种豪壮的气概,令人感慨万分,敬佩不已。
傅夑的儿子傅幹,字别成。傅幹看了之后都哀求傅夑,让傅夑听从外面哀求他的人。傅夑也感到叹息,退成义进成仁,对自己都没有损坏,而且退还可以保住一家老小,但是在傅夑心中,国比家大,他就对傅幹说:
圣达节,次守节。殷纣暴虐,伯夷不食周粟而死。再遭世乱,不能养浩然之志,食禄,又欲避其难乎!吾行何之,必死于此!汝有才智,勉之勉之!
傅夑鼓励傅幹要做一个守节的人,要学商朝末年的伯夷叔齐宁死不吃周朝提供的粮食,现在要做一个能恪守臣节的人,这样才不会愧对国家,愧对自己的心。
傅夑并且为傅幹留了后路,将傅幹托付给了自己的主薄杨会,并且将杨会比喻成保全赵氏孤儿的程婴。
在凉州西部也有自己一份势力的狄道人王国,就派原来的酒泉太守黄衍劝说傅夑投降,黄衍说:“天下已经不再是汉朝天子的天下了,不是靠你一个人就能改变的!”
傅夑怒色说道:“若剖符之臣,反为贼说耶?”
傅夑铁了心与外面的贼兵一较高下,保全自己的名节,率领自己手下的士兵直接冲入敌阵,被乱刃杀死,汉阳郡被韩遂等人洗劫一空,全城罹难。
傅燮的忠肝义胆,让所有的人为之感动,汉政府追谥傅燮为壮节侯。壮节侯在谥号中分别是武德刚毅曰壮,临义不夺曰节,这两个谥号放在一起,一种节气油然而生,慷慨激昂的言辞举动,让人为之动容。
傅燮的儿子傅幹,字彦材后来加入曹操幕府为仓曹属。傅幹的儿子傅玄字休奕魏晋名士。
此后耿鄙的司马扶风人马腾(字寿成),也拥兵起事,响应韩遂,并且与韩遂结为兄弟,推王国为首领,割据西北一带,西北凉州也成为第一个名存汉室而为韩遂马腾盘踞的势力。
前面因*韩遂有功的张温也因为凉州的变革,被免去职务。
西北除了王国韩遂马腾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势力,枹罕的宋建也趁此时机割据枹罕自称“河首平汉王”。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2年)在马超与韩遂起兵的时候还结合了其他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等部,这些人也是当时趁乱割据一方的诸侯,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描绘的那样‘马超十健将’这些人与马超的地位也是相等,只是以马超为首而已,都是一些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一群地头蛇。
第十八节 功臣被弃
灵帝在黄巾起义之后,也将工作重心从荒诞有戏放到了军备上,中平五年,灵帝组建了‘西园军’,而且自己也自称‘无上将军’,并且在平乐观主持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加以树立国威。
给灵帝的评价就是为人荒诞,但不荒谬,对于宦官太过于信赖,以灵帝的能力足以跟齐桓公相比较,只是朝廷里没有像管仲那样的人辅佐他,有学识的人离他而去,奸逆的小儿趋势而上,军国大事不糊涂,人事犯糊涂。也偏好一面之词,这一面之词说的有道理,灵帝也会采纳,只不过他没有权衡这个道理的天平是否公允。
在*黄巾中有贡献的人皇甫嵩,朱雋,卢植,秦颉,傅夑,曹操,郭典,徐璆,王允等人,皇甫嵩被加封左车骑将军,槐里侯食邑八千户,朱雋被封为右车骑将军钱塘侯食邑五千户。卢植因为得罪了宦官而被免职,险些被杀。秦颉在中平三年,被江夏兵赵慈所杀。曹操被任为济南相,徐璆也因为得罪中常侍而被罢免,后来任为汝南太守。
作为第一功勋的皇甫嵩被封为槐里侯(陕西兴平)封地是槐里县和美阳县,加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这是位极人臣的待遇了,即使是当时的大将军何进也不过是慎县一地,汉朝侯爵最多封四县,就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邓禹仲华了有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皇甫嵩可以说是灵帝朝第一功臣了,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没有给予中常侍张让贿赂五千万,而被夺取了左车骑将军印绶,又将封邑减为二千户,转封为都乡侯。虽然皇甫嵩的待遇减低但是依然对汉政府忠心耿耿,也一直被给予重用。
朱雋,仅次皇甫嵩的功臣,加封钱塘侯五千户,位特进。朱雋做事圆滑,所以在此宦官与士大夫之间的斗争中始终保持中庸,但是对皇帝可谓精忠有加,在张燕叛乱时,朱雋在河内率领家兵与敌军作战,死守北线。而在董卓乱政之后,依然在暗中运作反对董卓。
卢植,可以说是一个文武全才了,文能讲经授业,武能安邦定国,东汉后期一个集大成于一身的人物,门徒众多诸如公孙瓒、刘备等人,后来也遭遇政治打击,逃到了河北避难,依旧在袁绍处得到礼遇。
被升任为济南相的曹操,在地方政绩沛然,但依旧逃不过***污吏所勾结的宦官们的打击,看在他祖父曹腾的面子上,年轻的曹操着实吃了一次大亏。
傅夑,因为之前在写个朝廷的报表中得罪中常侍,而没有被封侯。这件事情后来在中平三年,汉灵帝平派遣赵忠论功行赏破黄巾有功的人,执金吾甄举就向赵忠陈述傅夑的功劳,但是赵忠却要傅夑给自己一笔钱,被傅夑断然拒绝,赵忠因此将傅夑调到汉阳担任太守,汉阳这个地方靠近西北的马腾,韩遂,是一块比较动荡的地方,傅夑于后死于韩遂的战斗中。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县人(今山西祁县)。王允在黄巾之乱的时候,担任豫州刺史,在与黄巾作战中,无疑间得到了一封中常侍张让写给黄巾的信,王允将这封信送到了灵帝那里,灵帝当面责骂张让,张让吓的跪地求饶,灵帝也就放了他一马。
张让对王允怀恨在心,就想方设法的陷害他,将王允拘捕入狱,在狱中对王允百般侮辱不久之后又遇到皇帝大赦,王允被放了出来,又派到地方担任刺史,还没出京城,又被张让因为其他的事情而逮捕。这件事让杨赐知道后,就为王允不平,有门客看到王允这样受屈辱不禁大哭了起来,性格刚直的人还拿出了毒药,准备一死了之,免得在受屈辱。王允就责骂他们:“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资治通鉴卷五十八中平元年》)
王允慷慨入狱,后来在大将军何进,以及杨赐袁隗等人的帮助下,灵帝才赦免王允的死罪。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一个按时古代封建时代对功臣元勋的总结话语,但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却是一个与功臣共富贵的人,上仁下则尽死力,上屈身则收士民之心,这也成为作为臣子所追崇的代表皇帝,因为跟这样的领导干会有一个好前程有一个好结果,上下同心协力,在困难的局势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汉朝政府对那些开国功臣非常的厚爱,当然除了那些有眦雠皇帝的‘乱臣’了。合理的对待自己的下属,安抚自己的下属,让他们尽力为自己尽职尽责这也是巩固自己领导地位的一种措施,所以汉灵帝刘宏不是一个好领导,但是王允的慷慨言辞确实表现他是一个好下属,一个封建时代的表现,王允堪称忠臣。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节 引言
谈论起三国东汉历史,首先想到的人就是曹操,其次是刘关张和孙权诸葛亮。刘关张的评价可谓是义薄云天豪气万丈,对与赵云则是忠肝沥干英勇无双,诸葛武侯被人倾服的就如一个妖怪!而其中对于曹操的评价则是褒贬不一,有好有坏。之所以曹操的褒贬不已就在于他的性情性格方面,曹操的性情多变,变的让人应接不暇,完全是一个没有办法预测其行为的,对于对手来说那是狡,对于朋友来说那是滑,对于亲人来说那是爱,对于敌人来说那是诡……
曹操是东汉末年救人民于水火的英雄,是一个能与群雄争霸气概江山的英雄豪杰,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臣贼子,气度如乱世浮沉我主天下的侠肝义胆,他也是一个能登台赋诗纵酒高歌的文人雅士……
曹操的知名度,在中国在三国之后的历史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影响颇远。而在中外历史当中,曹操的知名度也是不亚于孔子的历史人物。
曹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感触,有人贬低曹操,认为他奸,有人追捧曹操,认为他枭。
说他奸,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忠,为了‘忠’而刻意的去体现去表现,这样的行为本身就很“奸”。
说他枭,是为了去追求他,追求他的能力,他的智慧,他的武运,他的人生。羡慕他的一生,但是一个追捧者永远落后于人。
原本历史是由后来人评价的,但是唯独曹操没有得到一个正真客观的评价,每一次的评价似乎都是应对曹操的一件事对其评述,当人云亦云的时候这就变成了三人成虎的评价,都没有值得评论的价值,人张一张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我没有能力去评价他,评价他只能是超越他的人,我们最多只能说是议论他,议论的多了,见解就多了,见解多了,匪夷所思的看法就会出来,为了有一个客观的了解,那只能说是去看曹操的人生轨迹,心中自然有一个定义的评价。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节 少年宵小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安徽亳州)。在很多剧本中说曹操沛国谯郡人,这个谯郡就值得让人推敲,谯郡的建立是在建安后期,沛国是省级市,谯郡也就是相当于县级市夹在县与市中间,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在当时是部分一级和二级的,完全是一个独立的,谯郡是在谯县的基础上从沛国分离出来的,自成一级地方。
沛县的曹家是一个大户人家,门庭广大乡绅名士,在当地可以说是富甲一县,势比一方。曹家子孙还是比较争气的,子孙入学升官遍布各地,祖宗积德,子孙尽力,光宗耀祖。
在沛县,除了门庭大的曹家外,还有一个中产阶级家族,名闻四邻的夏侯家。夏侯家相传是夏侯婴的后人,夏侯家中道没落,单出了两个有名的堂兄弟,堂兄夏侯惇,堂弟夏侯渊。夏侯惇早年拜师学艺,年少轻狂血气方刚。师傅被人侮辱了,名节被毁。侮辱一词就以现在看来不过是言语上的诋毁,最多反驳几句,有骨气的会动手打一架就算了,但在那个年代,侮辱的是跟生命同价甚至高于它的是名节,一句古话说的好: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恰好的反应出名节的价值。年仅十四岁的夏侯惇,一怒之下,用了所学的武功,将那个侮辱师傅的登徒浪子给杀了,杀人闯祸,为此夏侯惇很早就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夏侯家家道中落,子孙凋零,穷人家的孩子不值钱,托给好人家收养,便是祖宗夏侯婴积德了。曹家虽然大,但是家中却还是有一个人没有子嗣,这个人就是曹家曹老太爷曹节的三儿子曹腾季兴。曹腾是一个太监,而且是一个名望很高的太监。曹家是书香门第,曹节的德行在当时也是如雷贯耳,在全国排宦的风气下,家里出了这么个不孝子,没有兄弟愿意过继子女给曹腾,已经飞黄腾达的曹腾只好找到了夏侯家,在夏侯家找了一个天资聪颖,脑袋灵活的小子作为自己的养子,这个人便是后来的曹嵩。
曹嵩在养父曹腾的帮持下,做上了大官,光宗耀祖,原本被瞧不起的曹家三院,又风光了起来,门庭若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逐渐走下坡路的曹家,又恢复了往日的神气。不久之后曹嵩的大儿子出世,就是中国历史最著名人物曹操了。
曹操有个小名字叫‘吉利’,呼之曹吉利,这个名字听起来确实很吉利,讨人喜欢,讨人喜欢的让他又多了一个小名阿瞒,阿瞒在此之后经常被敌势力诋毁,瞒有两个意思,一个在是褒义意思是极大的,通满。另外一个就是瞒骗,有一个骗的意思,之所以曹操被敌军称呼为阿瞒就在于他善于骗,骗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说曹操没道德。家人的意思是极大伟大的意思,但是敌人视为善于瞒骗的骗子。
吉利小的时候,可不怎么吉利,人倒是很聪明,鬼灵精怪的,但是有个生来就有的病,不知道是不是什么家族遗传病,就是中风,中风病就以现在的医学条件也只能用药品控制,治标不治本,犯起来折腾口吐白沫抽搐不止,曹操的一生都被这个病困扰,中风病还引出很多故事,而且还和当时最为著名的医学专家华佗联系在了一起。
曹操人聪明,而且不是一般的聪明的,没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思想上也就没有了枷锁,这就显得有些自负了,加上年轻年少,什么事情都敢去做不服气好勇气,过着“飞鹰走犬,游荡无度”的美好时光,就让人感觉是个活脱脱的二流子一个地痞流氓,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宵’。
长辈看到家里有这样的人,肯定心中有些担忧,就要批评他,让他改过。曹操有一个叔叔,看曹操整天不学无术,就有心要责难他。只要曹操在外面犯了什么比如错打架斗殴,就告诉他老子曹嵩,曹嵩听了弟弟的话,就要去责罚曹操,曹操自然也是死不承认,心中自然而然的就很舒服了,就想难难自己的这个叔父。
不久之后天赐良机,就让曹操逮住了这个机会,曹操在路上鬼混恰巧碰到了这位叔叔,叔叔看到曹操又在惹事生非,就想去管教管教他,曹操计上心头,当着叔叔的面倒在地上,手脚乱摆不停的抽噎抽搐着,叔叔看到了下了一跳,心里一慌就上前看看情况,曹操装作很痛苦的样子说道:“老毛病,中风病犯了!”
叔叔一听是犯病了,惊慌失措,跌跌撞撞的就跑去跟曹腾说,曹嵩听了,也是非常紧张,急忙派人找曹操回来,当时曹操在那活灵活现的,奔奔跳跳,跟人继续打闹着,丝毫看不出有什么病状,曹嵩就问曹操:“你刚才是不是犯病了?”曹操装作疑惑的样子说:“谁说我生病了?我不是好好的吗?”曹腾一听,也觉得奇怪就说:“是你叔叔说的呀,他说你犯病了!”曹操故作叹息的说道:“叔父这是骗你的,他是不喜欢我,才会这么说我的!”
曹嵩被曹操这么一说,回想自己的这个弟弟经常在他面前说阿瞒的坏话是这个原因,对自己的弟弟也有些不满,认为他这样是挑拨他们的父子关系。自此以后,不管曹腾的这个弟弟再怎么说曹操,曹腾也就听听摆了,从来不去过问。曹操没有曹嵩的约束自然如鱼得水,生活肆无忌惮起来,年少轻狂惹的事情麻烦也就越来越多。
关于曹操在外惹事的事情举不胜数,惹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在沛国得罪了沛相袁忠,进而遭到袁忠的追捕,事情原委不是很清楚,但是这次闹得事情很大,导致要被收押入狱判刑处罚,即使靠着当时在朝廷做官的曹嵩也无助于此,只能眼睁睁的看曹操被抓起来,后来在与曹家有密切关系的夏侯家的夏侯渊揽下才幸免于难。
为了避难,曹嵩不得不将家从沛国迁到了陈留,以此来防止袁忠的追查。
曹操的好朋友是名冠京师的东京洛阳第一豪族汝南袁家的袁绍,以及袁绍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袁绍的好友许攸,以及党人八厨长者东平张邈。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东汉末代上的风云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不一样的机遇,不一样的人生。
第三节 大长秋曹腾
曹操的家世在《三国志·卷一 武帝纪》开头就提到了“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上面这段中,第一个“汉相国参之后”可以直接省去,好的就这么说同姓同宗也不死没有可能,也许五百年前还真是一家但史无考稽,难听的就是无稽之谈。
汉朝中央政府秉承着老祖宗“忠”、“孝”、“信”的良好品德,对于为汉朝立下汗马功臣的大臣都给予封妻荫子的殊荣,尤其是萧何、曹参二人,刘邦的左膀右臂,即使嫡孙断绝也会在他们的旁系中选择继承爵禄者。
早在肃宗孝章皇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的时候,封曹参之后曹湛为平阳侯,祭祀曹参,继承曹家荣耀,成为曹参嫡后,而又在和帝永元三年十一月(公元92年)下诏:
“高祖功臣,萧曹为首,有传世不绝之义。曹相国后容城侯无嗣。朕望长陵东门,见二臣之垅,循其远节,每有感焉。忠义获宠,古今所同。可遣使者以中牢祠,大鸿胪求近亲宜为嗣者,须景风绍封,以章阙功。”
和帝的这份诏书中提到的容城侯就是指曹湛,曹湛后来又被该封容城侯,曹湛没有后代,作为嫡传的曹参后人,也就断绝,只有支系旁支,而也未提到任何一人,在《汉书·曹腾传》中也未提到他是曹参的后人,而《续汉书》中记载曹腾是曹节的儿子,《三国志》说他是曹参后人,无非是想给曹操一个好的出生,即使曹腾是其曹参后人与曹操又有什么关系?曹操不过是曹腾养子曹嵩的儿子,本身也并非姓曹,血缘关系为零。
西汉初年,曹参作为汉朝的开国大将以及第二任相国,被封为平阳侯,并且剖符为信,成为诸侯,剖符为信也就是后来“丹书铁卷”的雏形,可以世代享受爵位,所以重信重孝的汉朝政府到了东汉时期依然没有忘记这个约定。
曹操在其日后受于压力写的《述志令》又称《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提出了自己的出身,这本《令》是曹操一个非常坦诚的自白,其中第一部分就是将自己的世家说了出来,言语非常谦虚,也影射了一些早年的自卑感:
“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说自己出生卑微,没有办法跟那些世家豪族相比较,世家豪族就是指汝南袁家,弘农杨家之类的大家族。若是曹腾的祖上是曹参,曹操作为曹腾养子的儿子也会有一个值得骄傲的一面,而这里什么也没有。
既然曹操不是曹参的后人,那么后面提到的曹嵩,就是他的生父,这里是毋庸置疑的,而曹嵩也是曹腾的养子,这也是事实,典史可据。三代以内的家族历史是不会颠倒黑白的,这也说明曹操名义上是个官宦之后,其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过继荣辱的关系,所以也被打击。因而被被当时士大夫鄙夷的一个宦官家庭。
东汉末期,排宦成风,但是文人士大夫又没能力去消除他,只能是来用言语鄙夷。陈留的边让,是汉末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诋毁过曹操,曹操逮到机会就杀了边让。还有一个人叫桓邵的人,也轻慢过曹操,曹操把他逼到广东交州,交州刺史士燮接到曹操的命令,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桓邵被完好无损的送到曹操面前,桓邵跪在地上哀声祈求,曹操还是毫不留情的杀了他。曹操虽然权位越来越高,但是也被这样的宦官家世背景而被士人打击。
曹腾在汉安帝刘祜是太子的时候就陪同太子刘祜读书的侍臣,而且跟刘祜的关系非常好,刘祜非常赏识曹腾给予了“饮食赏赐与众有异”的待遇,刘祜即位以后提拔为小黄门这是以一个职轻权重的职务,在还是在宦官当权的初期盛行的阶段,安帝刘祜也是在中黄门孙程的帮助下取得地位的,可见宦官集团在当时已经具备规模,而曹腾也在其中混出了自己的一个地位。在汉朝宦官拥立皇帝已经屡见不鲜了,而曹腾也恰巧遇到了这样的一个‘机遇’。
汉桓帝刘志,是在汉质帝刘缵被‘跋扈将军’梁冀毒杀之后,被推上皇位的,而能够被推上皇位,是由曹腾这个中常侍鼓动梁冀而来的。质帝被杀,皇位空虚,太尉李固提议立清河王刘蒜,清河王刘蒜的父亲刘延平过继给为清河孝王刘庆,也就是章帝的孙子,又比较年长,又出自汉章帝刘炟之后,在性格处事上要成熟很多。而梁冀要立章帝的另一个曾孙吾蠡侯刘志,刘志年少,不像清河王那么成熟,李固要立清河王是为了汉朝江山,而梁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此时曹腾依附梁冀势力,王爷的地位要比一个侯爷的地位高很多,论资辈王爷更进一步,但是在这个关键性的决策中,曹腾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刘志被顺利推上皇位,而曹腾也被加封费亭侯,官拜大长秋,大长秋跟日后所说的大内总管类似,执掌后宫琐事,曹腾也因为这件事而正式载入史书。
曹腾在此后做事愈加的沉稳,小心谨慎,不得罪任何人,由此经历了安、顺、冲、质、桓五帝,地位才能够长盛不衰。
曹腾做官很清廉,有一个蜀郡太守要巴结曹腾,太守是是想给自己找个靠山,制造一个好的背景,最好的靠山不是当权的士大夫而是宫里贴近皇帝的宦官们,因为宦官与皇帝经常接触,说的话要比大臣们更容易入耳。在送给曹腾的信被负责监察益州司法行政的益州刺史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发现,并且检举揭发上报朝廷,种暠原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