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雷雨•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www.baidu.com
网页搜索
站内搜索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字体大小:
发表于 2010-2-7 14:46
2、雷雨•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相关搜索:
2、雷雨•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 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雷雨》人物关系表:
节选部分结构:
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分析:
1.周朴园
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对话由口音讲到无锡,讲到三十年以前,归结到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这时,侍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爷就是周朴园,周朴园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侍萍。“梅家的一个年轻***,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凌辱过的使女说成是“***”,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然而侍萍却说: “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她平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像。这时,周朴园想知道侍萍的究竟,便用“亲戚”来遮掩,并说要给她修坟,以此作为打听的理由,同时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仁慈”和乐于行善的“美德”。当他知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 ”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 ”表现出他极度的惶恐和不安。当他明白眼前站着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问道: “你来干什么? ”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接着又凭他三十多年从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提出质问: “谁指使你来的? ”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他担心侍萍告诉鲁贵,揭穿他的老底,他还担心侍萍利用鲁大海、鲁贵和四凤的关系对他进行敲榨,他终于使出用金钱收卖的手段: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这些集中暴露了他的世界观,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还以五千元支票进行收买,以策万全。
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三百块。还揭露他血腥镇压煤矿工人罢工,“叫***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他双手沾满了工人群众的血,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语)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 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 傅立叶说: “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恶,文明却赋之以复杂的、暖昧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这一个”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这一个”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我自己的骨肉”的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是恨,是悔”。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不公平的命”,但最后又发誓“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到你”,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报应”和“命运”,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忏悔”时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 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3.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第三课时
一、结构紧凑集中:
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 (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点)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负担”,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侍萍悲愤地说: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
(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习惯。“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鲁大海上场,舞台说明是“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 ‘让开,我要进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说明暗示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代表的坚定、勇敢的性格,而安排他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之后登场,便使戏剧冲突进一步发展,引向高潮。大海的下场是在冲突达到高潮后,鲁侍萍哭起来说: “大海,我们走吧! ”的时候,被仆人们拥下的。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周记《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周朴园》
要求: 根据《雷雨》中的情节,改写成记叙文,围绕周朴园的有关的事实叙述,其中最足以体现周朴园的个性化的语言可引用。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2-7 15:06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二
[文件] jiaoan52.doc
[标题] 雷雨
[关键词] 戏剧/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 . 初学戏剧,应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 . 《雷雨》是一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 四幕 )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 . 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下关于《雷雨》前后情节的介绍,把本文与其衔接起来。 4 .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5 . 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6 .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 ( 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 ) 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7 . 文章应以周朴园这个典型人物为核心,联络情节结构,寻找矛盾发端,挖掘人物性格,归纳文章主旨,学习写作特色。
【指点迷津】 1 . 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2 . 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3 . 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4 . 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 4 ) 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 5 ) 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 6 )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5 . 本文的艺术特点 ( 1 ) 个性化的对话语言。 ( 2 ) 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 3 ) 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艺术特点部分可贯穿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 . 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2 . 读下面几句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 ( 指窗 ) 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 ( 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 周朴园: ( 看她关好窗户了,忽然觉得她很奇怪 ) 你站一站。 这段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为了推动情节发展。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面貌上看,周朴园已认不出来了,但她熟练的动作和变化较慢的背影,却使周朴园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他的追问,推动了情节发展。 3 . 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 ① )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 ② ) 周 ( 汗涔涔地 ) 哦。 鲁:她不是***,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 ( 抬起头来 ) 你姓什么? 鲁:我姓鲁,老爷。 周: ( 喘了一口气、沉思地 ) 侍萍,侍萍,对了……你可以打听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这个现在还活着。 周 ( 惊 ) 什么? ( ③ ) ④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周朴园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慧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是周朴园虚伪、圆滑的表现。 ⑤鲁侍萍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⑥周朴园“惊愕”说明了他什么心态? 提示:梅***还活着,对他是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担心这对他的名誉和地位会构成影响。 4 .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 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下节录中简称“周”“鲁” ) 周: ( 惊愕 ) 梅花?⑦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 ( 徐徐立起 ) 哦,你,你,你是 —— ⑧ 鲁:我是从前伺侯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 ( 低声 ) 是你?⑨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周: ( 忽然严厉地 ) 你来干什么?⑩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⑾
鲁: ( 悲愤 )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⑿
周: ( 冷冷地 )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 ( 怨愤 ) 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你可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 1 ) ①处周朴园“惊愕”是因为: 提示:侍萍突然提起那绣在袖襟上的周朴园本人几乎已经忘记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
( 2 ) ②处一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的什么心理?
提示:周的恐慌的心理。
( 3 ) ③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和性格?
提示:表现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 4 ) ④处“你来干什么?”该如何理解?
提示:周料定鲁此次来是来者不善,她肯定要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
( 5 ) ⑤处周为什么要问“谁指使你来的?”
提示:周对鲁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此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策划。表现了周的奸诈多疑的性格。
对⑥⑦两句台词和舞台说明该怎样理解?
提示:由“悲愤”这个潜台词表现出鲁的性格不只是软弱,她对周的所做所为的不满表现了她性格中刚直的一面;她说“命”说“天”表现出她对自己的悲惨遭遇的根源尚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她说“我没有找你,我认为你早死了”,说明侍萍早已看透周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并对他恨之入骨。
5 . 体味本文的潜如词。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而让人体味、咀嚼。鲁侍萍找女儿来到周家,似曾相识的厅堂布置使她仿佛踏进旧梦,而柜上那张“死去的太太的照片”使她明白命运确实让她又跨进了三十年前同一个周家的门槛。这时周朴园走出来问她“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鲁侍萍不由自主地“看着他”回答,这“看着他”三字提示,平静的笔底 隐含着内心复杂的情感:三十年未见,容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吗?他还供着我的照片,保留着我当年生活的旧物,他真的还未忘旧情吗?而我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鲁侍萍虽然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同她生了两个孩子的周朴园,但她很自持,她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她只是似乎身不由已地想在这间房子里呆一会儿,于是几次将要下场又鬼使神差地被话头牵住。当她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哦,真像三十年前的侍萍!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然生疑,忽又释疑,心驰神荡,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迷雾逐步消散,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份量愈趋沉重。终于,侍萍情不由已地挑出只有他们两个知道的以丝线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是你?”以上这一段时间中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寄殖在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而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涩,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 6 . 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周朴园除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社会上层人物的道貌岸然,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以外,他的内心似乎还具有怀旧的温情,他的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似乎并不全是故作姿态。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美丽、温顺的侍萍还保留了一处思念的角落。尤其是当他在家庭中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时,他更想逃避到这处角落来寻找慰藉。但周朴园毕竟是周朴园,他的主导性格毕竟与他的阶级地位和资本家的身份一致。所以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以后,他的几缕温情立即消逝,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 鲁侍萍属于那种外表文静内心刚强的女子。她对周朴园有恨,所以她曾发誓不再走到周家的门。但三十年后的今天鬼使神差她又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情不能禁,自不由已地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而且她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诉鲁贵。她在周朴园悠悠怀旧之情面前也不禁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 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 ”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她毕竟是刚强的女性,他控诉周朴园的罪愆,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她的主导性格得到了升华。刚强中有软弱,怨恨中有情丝,这些都构成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妙文赏析】
终于做完了作业,一个星期天,又这样的坐了一整天。站起身,活动着手脚,走到窗前仰望天空,发现远处有一点黑影。哦,那是一只高飞的风筝。 那风筝飘来飘去,在自由地飞翔,在风中出生,在风中成长,被风哺育,被风培养,靠线绳的牵引,它高高地飞翔,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忽然间,我觉得自己就是那高飞的风筝,翱翔在广阔的蓝天中。父母殷切的期望,宛如那风总把风筝高高托起那样,希望我能够在那蓝蓝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老师给我认识,教我待人处事,就像那线绳为风筝指点迷途,带着风筝飞向天空。 风筝又是不幸的,它就像一只鸟一样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但它又不及鸟儿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往来于各处。当风筝高飞于苍穹之中的时候,身后总是有一条长长的线绳束缚着它的创造欲,束缚着它的激情,使它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此时,风筝似乎说:“放松这紧绷的线绳,让我自由高飞吧!” 天渐黑了,风筝被慢慢地收回去了。唉,它总是要受到牵制的,但它也是幸福的,有人无微不至的呵护。风筝看不见了,一身的疲惫也已经消散,我要继续复习了。 夜里,我梦见自己变做一只飞翔的风筝,但那是自由的,可以让我展翅高飞,蓝天是属于我的,未来也属于我…… 翱翔在天空上的感觉,真好! 赏析:这则生活片断十分典型,因为它反映出了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这一事实,全国的高三同学大多如此吧。 可喜的是,这位同学有自已调节的方法,从风筝那里得到启迪 —— “一身的疲惫也已经消散” —— 富有哲理。 另外,这则短文语言流畅,表意清楚,真实地反映生活感受,难能可贵。
【思维体操】 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 不超过60字 )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提示: ( 参考 )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学习本文掌握两点: 1 . 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在文中是怎样逐层展开的。 2 . 根据舞台说明和台词分析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如果考试涉及的话,涉及到第2点的可能性较大。
【动手动脑】 系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一系列言行,“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对周朴园的评价、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尽管周朴园怀念侍萍,但侍萍的出现毕竟太突然,因此周朴园语无伦次,语多逆理,这是感情激动所致,是可以理解的。 B . 前后判若两人的不同态度,充分揭示了周朴园伪善、丑恶的心理:金钱可以收买人心,可以化解仇恨,可以赎回良心,可以解除威胁,充分显示了他满脑子的拜金主义思想。
C . 周朴园对鲁侍萍仍然一往情深,但几十年的分离,两人都建立了各自的家庭,如果感情用事,必然会使双方家人受到伤害,周朴园的冷酷态度只是表面的,他的内心肯定十分痛苦,由此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懂感情,重理智,刚强,勇于自我牺牲的人。 D . 周朴园既珍视和侍萍的感情,也热爱自己的家人;为了家人,他苦苦劝解侍萍;为了侍萍,他又不惜拿出五千块帮她解决问题。这充分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良心且善于处理家庭事务的人。 ***提示:B
【创新园地】 法国一家动物园里,有个鳄鱼池。来观赏鳄鱼的人很多。但观赏者中,有许多人往往喜欢朝池子里乱抛食物,还扔进一些空罐头、小瓶子。这些杂物,有些很容易伤害鳄鱼。为此,动物园的管理员想了很多办法,总是无法禁止这些人的不道德行为。他们在鳄鱼池旁贴出布告,上面写了不少请求爱护鳄鱼,遵守公共道德之类的话,但仍然无效。他们又贴出布告,警告乱抛杂物者,将处以罚款,但也没什么效果。后来,有一个管理员在布告牌上写了一句话,就把乱抛的风气制止了。 你猜他写的一句什么话? 请同学们把你的***反馈给我们 ***提示:原来,他写的是:“凡向鳄鱼池里乱抛杂物者,必须自己去拣回!” 你想,这下谁还敢乱抛杂物?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2-7 15:06
、雷雨教案
课前透视: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2、有条件的可课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展示: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说说你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今天课件中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出示课件展示雷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谈观看的体会,相机板书课题:雷雨
2、引发想像:教师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风声、雷声、雨声),启发学生闭目想像。听着这两段录音,你们都想像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两段录音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教师板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话平台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如:用动作记住:“压”垂" 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3、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如:开火车读、摘果子等。或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小组读课,互相正音,评价。
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1、出示“我会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如:“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3、 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
(由于文章篇幅较短,所以把整课的写字任务安排在这一课时,集中时间和精力。引导观察,分类指导,突出了重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
(字词的掌握、读书的水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思考: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 如: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 (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组内充分交流互动,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学生提出问题相结合,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黑沉沉( )( ) ( ) 拓展
1、你还读过其他描写下雨的文章或段落吗?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组内或全班交流。
2、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相关链接: 阅读在线: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2-7 15:06
雷 雨 教学目标
1、 领会作品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 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3、 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重点难点
1、 戏剧冲突的分析是教学的重点。
2、 通过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写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到根据他的剧本改编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电影的《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雷雨》 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合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错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二、检查预习 1、提问: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闪列出课文中周鲁两家人物之间都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在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存在着夫妻、父子、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仆之间的多种关系,这些关系层次交叉,互相牵连,产生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 三、戏剧常识介绍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人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万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到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 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 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的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 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 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下面再就几个名词术语作一些补充说明。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物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的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的人物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四、指导朗读课文
1、 分角色朗读
2、 教师范读
五、请一个学生概述第一场的内容
注意概述要点:
六、讲读课文的第一场戏 课文第一场院戏,主要通过周朴园和鲁侍萍对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一件事和一个人的对话,展开情节,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性格。分析人物就要抓住这些对话,深入思考人物语言的含义。 这场戏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周朴园向鲁侍萍问起三十年前无锡发生的一件事。 第二部分,周朴园以为当年的侍萍已经投河死了,但是仍然念念不忘,并打算为她修坟。 第三部分,侍萍没有死,命很苦,周朴园对侍萍的命运却无动于衷。 第四部分:侍萍就在周朴园面前,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的阶级本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周朴园为什么向一个自以为下人的问起三十年前的旧事? 1、语言的两段舞台说明: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一说明文字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从而引起了周朴园的疑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因而让她站站,并追问她“贵姓”。 2、周朴园听出鲁侍萍的无锡口音,而且三十年前就在无锡长大,因而进一步问起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3、三十年前的旧事旧情使周朴园的心情时时不能平静。周朴园说“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许多”突出了问人多,“派人”说明事情之重大。房间的东西是原来的,写内的布置也保持原样的,就连穿衣也要“我的旧雨衣”“旧衬衣”。在周朴;园看到这个下人的身影,关窗的习惯动作和听到她那熟悉的无锡口音,使周朴园陷入对往事的深思,进而向这个很奇怪的底下人问起了三十年前的旧画。 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而且还说“很贤慧,也很规矩?” 1、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周朴园是鞭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在家里也“格外显得峻厉”。三十年前,他对梅妈女儿侍萍的凌辱与他今天的身份地位不相称。周朴园认为侍萍已经投河而死,因此极力美化她,并且从各方面表示出他对“第一个妻子”的纪念,以掩盖他丑恶的灵魂。 2、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周朴园的妻子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教育的旧式女人”,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她对周朴园很不驯服。周朴园的儿子对他敬而远之,尤其是周萍“在家里很不规矩”。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那曾经被他凌辱过的“很贤慧”的侍萍。 鲁侍萍为什么要否定三十年前的自己“她不是***,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呢”? 鲁侍萍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的隐私。一方面揭露周朴园的伪善的阶级本性,一方面又诉说出多年来郁结在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怨恨。 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河死去难道贤慧吗?可是,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呢?原来“刀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周公馆了少爷始乱终弃,表明了他冷酷无情的阶级本性。 当侍萍说“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1、表现:
“惊愕”——吃惊而发愣
“忽然立起”——坐立不安
“连忙”“不,不,不用。”——害怕与侍萍见面。
2、周朴园的这些表现和他在前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侍萍的怀念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一言一行都暴露出他的资产阶级的本性。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的家庭的尊严。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鲁侍萍认清了周朴园的阶级本性,“望着周朴园,泪要涌出。”以一件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衬衣,巧妙地亮相;周朴园也认出了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三十年前的侍萍。
面对侍萍,周朴园又如何表现呢?
1、态度陡变,“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你来是不是要敲诈我?”当鲁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又责问“谁指使你来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莫非是鲁贵指使你来的吧”。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从他的阶级本能出发,“冷冷地”说出“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是“你认为不公平,找到我这儿来究竟怎么样呢?” 2、当鲁侍萍情着满腔怨愤哭诉周家给她造成的三十多年的苦难时,周朴园唯恐将事情闹大,则又极力淡化事态的发展,一再说“你可以冷静点、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3、当侍萍说“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时,周朴园则又再施他那虚伪的骗局,想再以那“为着纪念你,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等虚假的旧情来软化侍萍。 4、当侍萍识破周朴园的骗局时说“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的时候,周朴园还是怕丑画外露,尤其怕“很不老实的”鲁贵知道,而影响他的荣耀地位。因此又提“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言外之意“找出一个双方都好的办法了结这件事情。” 周朴园却想以金钱来平息侍萍对他的怨愤,了结他的罪恶。最后决定辞退鲁贵和四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托儿所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了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纯洁崇高的母爱。 七、请一学生概述第二场戏的内容 要点:
1、 鲁大海代表矿上罢工工人找董事长谈判。
2、 周朴园用金钱收买没有骨头的工人代表,破坏罢工,开除了鲁大海。
3、 鲁大海愤怒揭露周朴园镇压工人的血腥罪行。
4、 周萍出手、命人打亲兄弟,侍萍挥泪离开周家。
八:板书 周朴园 父子相遇 鲁大海
明知故问,冷酷无情 立场坚定 用钱收买,阴险狡猾 斗争坚决 开除大海,狠毒无义 阶级斗争 顽强抗争
[教学资料]
别具匠心的“四问”
——《雷雨》对白赏析一得 《雷雨》“周鲁相认”一场中,作者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别具匠心地为周朴园设计了四次大同小异的发问:①“你——你贵姓?”②“你姓什么?”③“你是谁?”④“哦,你,你是——”抓住周朴园的四问,我们可以理出剧情发展的内在脉络,辨识人物情感变化的浪迹波纹,体司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周朴园的第一次发问是他怀旧心情的自然流露。有关剧情告诉我们,由于家庭内外一毓矛盾的激化和爆发,周朴园此刻的心情正像那午后“使人异常烦躁”的空气,郁闷阴沉烦躁而又疲惫;他习惯地来到这间能给他温馨回忆的居室,正希图使充满痛苦寂寞幻灭之感的灵魂获得片刻安宁和慰藉。正是在这特定的心态下,眼前这个女人的“很自然”的关窗动作和南方口音触动了他遥远的记忆,于是,似乎漫不经心地打听起她的姓名来。由于这一问剧情犹如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了第一道涟漪。但随着侍萍一声平静的“我姓鲁”的回答,周朴园的好奇心基本打消,第一道涟漪也平息下去。而老妇人的南方口音仍使他谈兴未尽,于是在“怀旧”心绪支配下,剧情过渡到“话旧”。 “话旧”这一层,周朴园明明主动挑起话题,却又表现得躲躲闪闪,闪烁其辞。原来他有难言的苦衷——虽说眼前这个女人不是当年的侍萍,但这段往事终究是非曲直见不得人的丑闻。在侍萍故作淡然的一再追问(“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姓梅的?”)之下,他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吐出了三十年前的那一幕惨剧。“沉思”“忽而”“沉吟”的外部神态正透露出这个人物复杂奥妙的心理活动。然而在侍萍的严正揭露下,他尽管表面上还能“哦哦”地敷衍招架,内心却深为“苦痛”而至于“汗涔涔”。当侍萍直截了当地点出这位“***”的真实身份时,周朴园不由得“抬起头来”,惊疑参半地又一次发出疑问:“你姓什么?”剧情荡起了第二次波澜(慌乱中,“贵姓”的斯文语气已无影无踪)。但回答却是一句不无讥讽的“我姓鲁,老爷。”(潜强词是:老爷不要紧张,刚才我不是告诉过你“我姓鲁”吗?)这就又一次消散了他心头的疑云,终于“喘出一口气”,由慌乱转入“沉思”,开始从容地打听起侍萍的“后事”来,剧情转入“询问”。 面对这个正人君子“亲戚”“修墓”云云的虚言妄词,梅侍萍冷峻明白地告诉他:正和他深信不疑甚至所希望的情形相反,侍萍母子还活在人也。这无异在周朴园心中投进了一颗炸弹,他大为“惊愕”,疑心倍增。“忽然立起”的动作反映出明显的失态,“你是谁?”语气之急迫,语意之直露更甚于前两次,其警觉和疑惧令人想起一头爱到威胁的老狼。高傲的侍萍又一次巧妙地用“我是这儿四凤的妈”稳往了他的情绪,又同前面“四凤是我的女儿”相应和。 此刻的侍萍悲愤交加,情不能已,她抱定一个宗旨,不把这个负情背义的伪君子的五脏六肺翻个底朝天快不干休。于是她采取主动戟的态势,痛诉三十年来的苦难遭遇,旁敲侧击地试探周朴园是否“想见一见她”“帮一帮她”,岂料周朴园对活着的侍萍竟表现得毫无兴趣。于是侍萍抓住“衬衣”单刀直入,直捣周的隐私,彻底撕毁他的假面具。只见周朴园手忙肢乱,惊恐万状,穷于应对,终于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徐徐立起”,发出第四次探问:“哦,你,你,你是——”他缍明白这个知情人就是当年被他始乱终弃的侍萍时,却又无力道出那个使他灵魂战栗的名字,甚至不无妄想地希望听到侍萍口中吐出的是另外的字眼。侍萍则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一句“我是从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痛切而委婉地道出了真情,包含着无限凄苦和怨愤。至此,人物情绪几经起伏达到顶点,对立性格多次撞击爆发出耀眼的火花,戏剧情节反复跌宕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
纵观这部分情节,从“旧雨衣”开始,到“旧雨衣”“旧衬衣”终,前呼后应,首尾圆合;而周朴园的上次发问犹如四个枢纽,使剧情发展形成自然的顿挫,波澜起伏。
如何理解周朴园的“怀旧” 曹禺的《雷雨》第二幕,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其中有一段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旧戏,对周朴园的怀旧,一般认为表现了周朴园的虚情假意,《教参》也认为周朴园似乎在深情怀念死去的鲁侍萍,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怎么的。根据是周朴园认出鲁妈后的一毓的言行。笔者认为如此分析有偏颇,不是实事求是的,周朴园的“怀旧”还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
第一,周朴园不可能一生来就具有资本家的一切本性。三十多年前的他也具有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他与鲁侍萍的“结合”,既有鲁的年轻漂亮,“很贤慧,也很规矩”,也是他对爱情的追求。鲁侍萍确实曾全身心付出,为他生儿育女,让周朴园得到爱情的幸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他以为鲁侍萍“已投河死了”的情况下对曾爱过的鲁产生“怀旧”之情,应当说是在情理之中的。
第二,周朴园不如意的婚姻也促使其对鲁侍萍产生“怀旧”之情。周朴园与后来的两个太太的结合,先是“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因那痊阔***抑郁而死又娶了年轻貌美的繁漪。但繁漪很不驯服,独生子对他敬而远之,不如意的生活,使其倍感孤独寂寞,为弥补其精神的空虚,他怀念壹的鲁侍萍,彀的那份旧情,也是很自然的。
第三,尽管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一系列的言行表现出周朴园的冷酷无情,但我们还不能由此认为他的怀旧是虚假的。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产生旧情思,过去的一切他都觉得很美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人、情强烈地吸引着他去追忆,并把这种怀旧美化,而眼前又老又穷的女人是不能与他心目中的鲁侍萍划上等号的,所以他不能接受眼前真实的鲁侍萍。此外,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声地位,因此他软硬兼施要打发鲁侍萍,以掩盖自己过去的罪行。
由此可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旧是真实的。我们分析人物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概念分。当然真实不等于真情,周的怀旧仅是弥补空虚的灵魂,正如曹禺所说:“他对鲁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他对侍萍的思念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了。这既可填补他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雷雨》的语言因素导学 一、旧词语 《雷雨》写于1933年。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其中一些词语今天已不再使用或词义发生了演变。这些词语称之为旧词语。阅读时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有助于理解剧情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 光绪二十年:年号纪年,即公元1895年。 洋火:火柴。 门房:大门口看门用的房子。 府上:敬辞,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门第:封建时代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 底下人:旧时指仆人。 老妈子:旧时指女仆人(含轻蔑意)。 可以用新旧词语替换的方法,在比较中理解旧词语在剧本中的作用。如用“公元1895年”替换“光绪二十年”,用“服务员”替换“底下人”,等等。 利用下面的表格,课后整理课文中的旧词语
类别 例句
表时 表地 表人 表物 二、直言义、婉言义和反语义 以下三段话,都出自侍萍之口,语义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1、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份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独生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2、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你的第二个独生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弟的***,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3、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以上前两段讲的是同一件事,即侍萍母子被周家遗弃的不幸遭遇,第一段用的是语句的婉言义。侍萍既要揭露事实的真相,又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用第三人称婉转曲折地叙述“梅姑娘”的遭遇。第二段用的是语句的直言义。侍萍在自己的身份公开后,面对面揭露周朴园的劣迹。第三段讽刺周朴园虽然发家致富,声名显赫,内心却害怕暴露自己的丑恶历史,用的是反语义。 通过对典型语句的分析比较,准确把握话语的含义,从而是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真话和假话 剧本的人物对话中,既有真话,也有假话。假话里既有别有用心的,也有被迫的,必要或善良的。回答下面的问题,透过现象,把握句意。 下面几句话,分别是谁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反映了说话人臬的性格特点? 1、梅家的一个年轻***,很贤慧,也很规矩。 这是周朴园的假话。他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封建家长的尊严,有意掩盖事实真相,表现了他的虚伪。 2、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侍萍讲的,这是必要的假话,表现了侍萍的机智。
3、你听着,鲁跚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 周朴园讲的。这是真话,表现了他的冷酷。 4、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这是侍萍讲的。真话,表现她备受欺压。 四,潜台词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或者是心理有话不便讲,或者说东道西,话里有话,弦外有音,这些没有讲出来的心里话,在剧本的对话中叫做潜台词。《雷雨》中有丰富的潜台词,把握这些潜台词对于理解剧情和人物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1、 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关系。
侍萍:亲戚? 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参考: 嗯:是的,你我管得着吗? 哦:(将信将疑)你会有这样的好心吗? 2、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侍萍:我是以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我就是从前给老爷生过两个儿子,被老爷遗弃的侍萍。) 3、大海: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吗? 朴园: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 (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知道——你我不存在任何关系) 4、周萍:(向朴人们)把他拉下去! 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你就是我日夜罹的萍儿?你凭什么打你的亲弟弟?我就是你的现在还不能对你说的亲妈妈!)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2-7 15:08
《雷雨》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艺,即学生分角色表演话剧《雷雨》。
6.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方法
1.分角色朗读、表演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论辩法。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雷雨》电影VCD光盘。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等。
2.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3.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VCD播放《雷雨》剧情片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有条件的可在课前观看电影《雷雨》)
3.提问:《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人物关系图:
4.提问: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学生思考后明确:
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对“戏剧语言”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个性化的戏剧语言是戏剧的重要特点之一。
B.戏剧语言指剧中人物对话,起交待情节、展开矛盾、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C.戏剧语言指剧本的语言,不同作家创作的剧本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D.戏剧语言是指借以表现人物性格的人物语言,它必须符合人物身份,有个性,有表现力。
2.(1998年全国高考题)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
C.《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1.A
2.B(A项“杜牧”应改为李白,C项“小说”应改为话剧,D项“歌德”和“德国”应分别改为普希金和俄国)
五、课堂小结
欣赏戏剧作品,首先应了解戏剧的发展等有关知识。在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应着重阅读剧本,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看哪些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1.课下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练习。
2.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雷雨(节选)(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1)自开头至“周朴园:……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为第一场。指定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第一场的情节。要求叙述时尽量详细点。
(2)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巡回点拨。
明确:30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阔少爷,凭他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品、才学,以及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等方面来看,他和侍萍都是极不般配的。但他却偏偏看重了“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侍萍也以善良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但恩格斯说过:“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他们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但激情消失(尽管他的爱还存在),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
(3)提问: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阶级矛盾?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前后的变化,感受其间存在的阶级矛盾。
明确:在自认为侍萍已“死去”的三十年里,周朴园到处打听无锡“梅***”的情况,准备为她修坟。当年侍萍住过的房间依然保持原样,记着她的习惯,记着她的生日等等。他经常怀念与侍萍在一起的“甜美”生活,对那个美丽温柔的“***”继续倾注着思念与感情。一旦得知了侍萍还活着,周朴园的惊愕异常明显。他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因为几十年来他刻意修饰的角色并不是生活中那个真实的人,也因为他将可能被人掀起盖头,露出庐山的真面目,所以当侍萍问到:“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时,他(连忙)“不,不,不用。”而当他清楚三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侍萍就站在自己面前时,便一连串地发问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等,他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因为鲁侍萍是他的罪恶的历史的见证人,是受他凌辱、压迫的当事人。她的意外出现,事实上成为周朴园的严重威胁,可能致使他的声誉和地位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他立即采取种种手段来消除隐患。这一切都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本性,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私生活和卑污的灵魂。
(4)学生思考: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教师点拨后明确: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剧虽没有直接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前曾有过的恋情,但却通过《雷雨》中写周萍与四凤的真情间接反映出了他们的感情。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对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侍女产生恋情,大约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情。另外,从周朴园保留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些琐事看来,他对侍萍是有真情的。对一个确认为已“死”了三十年的人依然念念不忘,这不是一个纯粹虚情假意的人能做到的。但当他看到侍萍奇迹般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的自私性格便显露出来,所考虑的就是当前自身的利益了。为保护切身的利益,他怀着虚情假意把过去的真情说出来,以“感化”侍萍。
由此看来,保留家具也好,记住生日也罢,在没有触及周朴园现实利益时,是真情的流露。一旦触及他的利益,便成了掩盖虚情假意的借口。真情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变成了假意,假意又在真情的幌子下得以表演。
(解说:此题的解释仅供参考。长期以来对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的问题,就是一个争议较大的话题。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其实不太好把握,因为他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建议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开讨论)
(5)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
明确: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阶级的对立,使她再也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在心底呼唤的名字了。
(6)学生默读周朴园与鲁大海相见的场面,思考父子因何反目成仇?
明确:鲁大海是作为工人代表来同资本家周朴园谈判的。尽管周朴园已知道他是自己的儿子,但在亲情与阶级利益面前,他选择了阶级利益。于是他摆出了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傲慢而冷酷的面孔。见到大海后,他不愠不躁,故意用挑逗的口吻戏弄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接着,又亮出电报、合同,证明矿工已复工,谈判代表已签字,并狠狠地宣布开除大海。由此可看出,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态度完全是一个阴险的资本家欺压工人的态度。这说明,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他们的矛盾自然就是两个阶级的矛盾。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精读有关周朴园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并把对周朴园性格特点概括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梳理。
明确:①第一场中,我们看到,周朴园向鲁侍萍打听“梅***”的“坟墓”等,让人感到他依然怀念已死的侍萍,但在对话中他却谎称侍萍是“贤慧、规矩”的“***”,而且只跟他“有点亲戚”关系。从这前后矛盾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实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高贵门第”和“老爷”的“尊严”,为了美化自己,并掩盖其对侍萍始乱终弃的卑鄙行径。因为在他看来,同女仆有点什么“关系”是可耻的,有损自己高贵的门第。
②当周朴园认出面前站着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侍萍后,就立即扯下虚假的面具,由对侍萍一片“深情”转而凶相毕露。“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等一连串的对话就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卑鄙的伪君子,一个浑身散发着铜臭的冷酷的资本家。当然周朴园的性格也有其复杂性,他对鲁侍萍的感情不全是虚假的。他不忘旧情,保留旧家具,旧习惯,穿旧雨衣、旧衬衫,一听到侍萍的无锡口音,便急于打听“梅***”的事情等,在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他感情的真实流露。因为他后来的家庭生活很不如意,妻、儿都对他敬而远之,使他倍感孤单寂寞,他只能用回忆跟侍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来填补心灵的空虚。
(2)精读有关鲁侍萍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小组讨论。
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刚毅、倔强,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是痛苦的经历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同时使她对现实的残酷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虽然她对周朴园的真正了解有一个发展过程,她的善良的天性曾使她一度对其产生过某种程度的轻信和谅解。但是,她从周朴园的前后行为的变化中,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险恶本性,清醒地意识到周、鲁两家人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阶级的鸿沟。于是她毅然撕碎支票,表示了她对周朴园这个卑鄙的伪君子以及对不公平的阶级社会的蔑视和抗议,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觉醒。
(3)细读有关鲁大海的语句,体会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明确: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他忠心耿耿地为工人弟兄争取权利,同资本家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是觉醒的工人阶级,通过周朴园的行为看清了其为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资产阶级的本性。面对虚伪冷酷的周朴园,他彻底地、义正辞严地揭露了其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他顽强地同周公馆的一群打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尽管在这场斗争中他是失败者,被工厂开除,但他却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骨气和英勇、刚强的反抗性格。当然,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勇敢却又鲁莽等弱点。
二、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雷雨》片断练习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照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周朴园证实了站在面前的真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鲁侍萍的时候,他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一变化彻底暴露了周朴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2.“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三句话的潜台词是____________。
A.来找儿子吗?是鲁大海吗?我就知道你会来的。
B.来敲诈吗?是鲁贵吗?你可真有能耐啊!
C.来找女儿吗?是四凤吗?我知道你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D.来续旧情吗?是繁漪吗?我真是没想到啊!
3.“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侍萍当时____________的心态?
A.对不公平命运的愤愤不平。
B.对不公平命运的反抗斗争。
C.对不公平命运的妥协屈服。
D.对不公平命运的无可奈何。
参考***:
1.伪善 自私 冷酷
2.B 3.A
三、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准备戏剧表演。由课代表组织同学准备道具。
2.自行组织小组,准备“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资料。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2-7 15:15
《雷雨》的多种阐释
(选自《名作重读》。钱理群,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钱先生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研究方向,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写下了大量研究著作,文思敏捷严谨,在国内颇有威望。至于钱先生在语文教学界所作的努力及其影响之深远,则毋庸我等置喙,早已流布于广大教师之口耳矣,所谓北钱南孙,并为珠玉。)
一 说起中国现代剧作家,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曹禺;说起曹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雷雨》。中国话剧史上,甚至记载了这个日子:1936年5月,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最著名的卡尔登剧院公演《雷雨》,全场轰动,连演三个月,场场客满。观众连夜排队,甚至有人从外地赶来观看,“从老妪到少女,都在为这群不幸的孩子流泪”;茅盾因此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诗句。抗战时期,《雷雨》更走向了全国:无论是大后方,还是抗日根据地,甚至沦陷区,到处都在演出《雷雨》。有过这样一个在日本军队的大扫荡中排练《雷雨》的“故事”:“正当排繁漪深夜追逐到四凤家的窗下时,敌人的炮声从几个方向传来”,有的演员吓呆了,剧团的领导人却镇定地说“正好利用这些炮声作效果,抓紧时间继续排练”(参看陈靖:《百花山上一枝花——回忆挺进剧社建立前后》)。新中国成立以后,《雷雨》更是成为每一个剧团的保留剧目,拥有最多的观众。一直到90年代,《雷雨》改编成电视,也仍然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雷雨》甚至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周朴园与侍萍的“重逢”,引发出了课堂上的热烈讨论…… 在大半个世纪中,《雷雨》为什么能够始终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观众的持续的欢迎? 这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大概是不可忽视的:《雷雨》内涵的丰富性,提供了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不同的读者、观众都可以从中读出、看出不同的“意思”,在不同的方面引起共鸣,有自己的发现,不仅是对作品意义的发现,从根本上,更是对自我的发现…… 这正是符合文学的特点的。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的,有的意义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有时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雷雨》给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经典文本。“说不尽的《雷雨》”正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作“一文多解”,去试验、显示我们的想像力、理解力——就这样开始我们的创造性的阅读吧。
二 在我们自己阅读之前,不妨先看看作者本人,以及前人(读者,研究者)是怎样解读《雷雨》的。曹禺曾一再声明,他在创作开始时,“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他同时又承认,“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以后人们就按照作者的这一事后追认来阐释《雷雨》,强调它对“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于是,人们注意到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周朴园和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的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侍萍与周朴园的重逢,大海与周朴园的对抗,大海与周萍的冲突,等等。这里同时展现着:下层妇女(侍萍)受侮辱、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受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年轻人(周冲)的青春幻梦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感情纠葛、血缘关系与阶级矛盾相互纠缠:周萍与四凤,是情人,是主仆,又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周萍与大海,是亲兄弟,又是敌对的大少爷与穷工人;侍萍与周朴园,昔日是夫妇,今日再见,一个是大老板,一个是家仆的老婆;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存在着公司的董事长与罢工工人代表的尖锐对立,但他们却是父子;繁漪是周萍的后母,却又是他的情人;周冲是周萍的弟弟,又是情敌……这一切使剧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极度紧张的冲突与极度的痛苦之中。而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周朴园。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一代都死了,只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这就更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力量。 或许我们可以具体地来赏析“吃药”这场戏。繁漪出场时,作者介绍她是“一个受抑制的女人”,说“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此刻,她内心正燃烧着对周萍不可克制的爱火,那是她的最后的希望,又怀着被周萍遗弃的恐惧,同时激起的是对这个罪恶的周公馆,连同它的主人——周氏父子的怨恨。她的这一切痛苦是名为她的丈夫的周朴园完全不了解的,他也从未想过要关心与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他只把繁漪的异常表现看作是有“病”,一味地要她“吃药”,以为这就是尽到了丈夫的责任,说不定还为这种“关怀”而产生某种自我神圣感。这一切在敏感的繁漪看来,不仅是可悲的隔膜,更是虚伪,是另一种强迫与压制。因此,当四凤奉周朴园之命请她喝药时,她甚至产生了“厌恶”感,进而命令将药倒了。于是就有了这场周朴国强制繁漪喝药的戏。当周朴园得知繁漪命令四风将药倒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慢)倒了?哦?”——完全没有想到;然后,“(更慢)倒了!”——居然违背我的意志,做出这样的不可理喻的事!于是断然下令:“(低而缓地)倒了来。”——语气是平静的,但却是不可违抗,内含着严威的。因此,当繁漪试图作一点反抗,表示“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时周朴园立刻“高声”喝道:“倒了来”,使出了家长、主人的全部威风,明是对着四凤,其实是对繁漪施加压力。——在这一段戏里周朴园只反复说“倒了(倒了来)”这几个字,却初步显露了他的专断的性格;作者通过几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写出了语气的变换,把周朴园内心感情反应写得极有层次感。接着是周朴园与繁漪的正面冲突,写得也很有层次。开始双方都不愿把矛盾推向极端:周朴园“向繁漪低声”地劝说:“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读者甚至可能从中读出了某种从未有过的关怀的柔情;繁漪也是“顺忍地”回答说:“好,先放在这儿。”并没有一口回绝。——这情绪的舒缓是戏剧冲突中必要的松弛。接着,周朴园一声“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他连繁漪“顺忍”的退让都不能容忍,他要求的是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这就把矛盾激化了,繁漪“忽然”命令四凤:“你把它拿走。”她决定不再顺忍,要正面反抗了;周朴园也“忽然严厉地”命令繁漪:“喝了它!”要立刻实现他的意志,绝不让步。——这两个“忽然”,写尽了繁漪的倔强与周朴园的横暴,双方情绪的急剧变化使刚刚松弛的戏剧的弦立刻绷紧。但达到高潮还有一个发展过程。周朴园的一句话“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把戏剧冲突推向另一个方面,读者、观众因此注意到在场的还有周萍与周冲兄弟俩,他们也必然地要卷入这场冲突中来。在此时的周朴园看来,繁漪是否服从他的命令,把药喝下去,关系到他苦心建立起来、也是他所追求的家庭秩序,他是要不惜运用一切手段来维护的。于是他命令两个儿于对不屈服的繁漪施加压力。他不知道两个儿子,特别是周萍,与繁漪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而且他们刚刚与繁漪谈过话,这样就必然把前面的戏带到这个冲突中来.使整个戏的内涵更加丰富,每个人物的情感反应更加复杂与激烈了。周冲是繁漪的亲生儿子,在前面的对话中,繁漪显露了少有的亲子之情,脸上闪出一丝微笑的影子,而周冲更是当面称颂繁漪“您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您最大胆,最有想像力,最同情我的思想的”,并且不顾繁漪一再暗示、警告,把周朴园看做是一个最终能理解自己的父亲。现在,父亲突然在他面前展现专横的这一面,他内心的震惊是可以想像的,当他“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地喊道:“爸,您不要这样”时,是在恳求父亲不要自毁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更是要维护自己的青春偶像,也许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春天的梦”开始崩溃了。而繁漪眼见自己的隐痛——在家庭中备受压抑的可怜地位,以这样一种方式,突然显露在自己的天真的儿子面前,她一定感到了穿心的痛苦;面对儿子含泪的哀求,她不能不“拿起药,落下眼泪”,但她又绝不愿意在亲生儿子面前,显露自己的屈辱,她“忽而放下”:“哦,不!我喝不下!”这撕裂的一声高喊是具有一种震撼力的,就在这“拿
2、雷雨•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www.baidu.com
网页搜索
站内搜索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字体大小:
发表于 2010-2-7 14:46
2、雷雨•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相关搜索:
2、雷雨•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 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也开***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雷雨》标题的意义: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雷雨》人物关系表:
节选部分结构:
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
第一层: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写他们过去的矛盾
第二层: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写他们现在的矛盾
第二部分: 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见面。
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周朴园压榨工人的罪行,反映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
分段依据: 第一部分从家庭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方面来揭露周朴园。
为了使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集中在一幕戏中得到反映,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回顾”的方法,把历史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了,用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分析:
1.周朴园
从他们的意外遭遇,这一场谈话来看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对话由口音讲到无锡,讲到三十年以前,归结到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这时,侍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爷就是周朴园,周朴园却不知道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侍萍。“梅家的一个年轻***,很贤惠,也很规矩……”他把被自己凌辱过的使女说成是“***”,为的是美化自己,按照剥削阶级的意识,少爷与下人有这种关系是可耻的,要门当户对,要维持面子,自然就把侍萍说成是“***”。然而侍萍却说: “可是她不是小组,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她平静地、原原本本地说出了事实。这话犹如利刃,触及了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的丑恶行径,他“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像。这时,周朴园想知道侍萍的究竟,便用“亲戚”来遮掩,并说要给她修坟,以此作为打听的理由,同时在别人面前表示自己的“仁慈”和乐于行善的“美德”。当他知道在自己的意念中已经死去的侍萍还活着,而且她的孩子也活着时,便神经质地惊愕起来,说“什么? ”时而“忽然起立”紧张地问“你是谁? ”表现出他极度的惶恐和不安。当他明白眼前站着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遗弃的侍萍时,他“忽然严厉地”问道: “你来干什么? ”立刻就显出了他的狰狞的面目。因为他认为侍萍的出现,会对他的名誉和地位构成威胁。这句话撕去了刚才用来伪装“善人”的面纱,露出了他凶恶的本相。接着又凭他三十多年从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提出质问: “谁指使你来的? ”他对侍萍软硬兼施,先是反脸不认人,说什么“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为了怕家人知道,他竟提出不许侍萍“哭哭啼啼”,接着想哄骗侍萍忘记“从前的旧恩怨”,叫她“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企图掩盖自己的罪恶。他花言巧语,要侍萍“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想以他过去那廉价的感情打动侍萍,拉拢侍萍。他担心侍萍告诉鲁贵,揭穿他的老底,他还担心侍萍利用鲁大海、鲁贵和四凤的关系对他进行敲榨,他终于使出用金钱收卖的手段: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在他看来,金钱能化却侍萍的愤恨,金钱能赎回他的罪恶,金钱能使受害者微笑,金钱能使造孽者心安,金钱能永远消除这件事对他的威胁。这些集中暴露了他的世界观,反映出他的了老奸巨滑和阴险。为确保自己的名誉地位不受威胁,他不许侍萍同自己的亲生骨肉相认,并勒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还以五千元支票进行收买,以策万全。
以上通过周朴园对侍萍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他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本性,说明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这些性格特点,在鲁大海同周朴园的面对面的斗争中进一步地揭露出来。周朴园使用了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镇压工人,一方面瓦解工人的团结,并且开除了工人罢工的领头人鲁大海。鲁大海在愤怒斥责周朴园时,揭露他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他扣三百块。还揭露他血腥镇压煤矿工人罢工,“叫***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他双手沾满了工人群众的血,他“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语)所以周朴园是一个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人。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
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 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对此应如何理解? 傅立叶说: “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恶,文明却赋之以复杂的、暖昧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这一个”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伪善的存在”。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这一个”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我自己的骨肉”的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是恨,是悔”。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不公平的命”,但最后又发誓“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到你”,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
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报应”和“命运”,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忏悔”时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 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3.鲁大海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仇敌。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第三课时
一、结构紧凑集中:
作者灵活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侍萍同周朴园相认的过程中,通过侍萍“回顾”过去的遭遇,巧妙地交代了三十年前的事。这样,既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历史,又用过去的矛盾推动了现在的矛盾,进而暴露了周朴园伪君子的丑恶面目。又如在侍萍和周萍母子相见的的情节中,穿插了周朴园和鲁大海父子之间的冲突,使父子、母子、兄弟都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遇,从而反映了劳资之间的阶级对立,使剧作产生了深广的社会意义。三人对话,各依自己的性格发展,构成紧凑的戏剧冲突。
二、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集中: (三一律,戏剧创作的特点)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负担”,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侍萍悲愤地说: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四、舞台说明的作用:
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
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
(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习惯。“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
(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鲁大海上场,舞台说明是“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 ‘让开,我要进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说明暗示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代表的坚定、勇敢的性格,而安排他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之后登场,便使戏剧冲突进一步发展,引向高潮。大海的下场是在冲突达到高潮后,鲁侍萍哭起来说: “大海,我们走吧! ”的时候,被仆人们拥下的。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周记《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周朴园》
要求: 根据《雷雨》中的情节,改写成记叙文,围绕周朴园的有关的事实叙述,其中最足以体现周朴园的个性化的语言可引用。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2-7 15:06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二
[文件] jiaoan52.doc
[标题] 雷雨
[关键词] 戏剧/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 . 初学戏剧,应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 . 《雷雨》是一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 四幕 )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 . 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下关于《雷雨》前后情节的介绍,把本文与其衔接起来。 4 .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5 . 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6 .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 ( 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 ) 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7 . 文章应以周朴园这个典型人物为核心,联络情节结构,寻找矛盾发端,挖掘人物性格,归纳文章主旨,学习写作特色。
【指点迷津】 1 . 关于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2 . 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3 . 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4 . 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 4 ) 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 5 ) 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 6 )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5 . 本文的艺术特点 ( 1 ) 个性化的对话语言。 ( 2 ) 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 3 ) 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艺术特点部分可贯穿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 . 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2 . 读下面几句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 ( 指窗 ) 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哦。 ( 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 周朴园: ( 看她关好窗户了,忽然觉得她很奇怪 ) 你站一站。 这段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为了推动情节发展。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面貌上看,周朴园已认不出来了,但她熟练的动作和变化较慢的背影,却使周朴园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他的追问,推动了情节发展。 3 . 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 ① ) 鲁: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 ② ) 周 ( 汗涔涔地 ) 哦。 鲁:她不是***,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 ( 抬起头来 ) 你姓什么? 鲁:我姓鲁,老爷。 周: ( 喘了一口气、沉思地 ) 侍萍,侍萍,对了……你可以打听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这个现在还活着。 周 ( 惊 ) 什么? ( ③ ) ④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 提示:这是周朴园假心假意的赞语,并非赞赏她的贤慧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是周朴园虚伪、圆滑的表现。 ⑤鲁侍萍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嘲笑、讽刺周朴园的卑鄙无耻。 ⑥周朴园“惊愕”说明了他什么心态? 提示:梅***还活着,对他是很不愿意知道的消息,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担心这对他的名誉和地位会构成影响。 4 .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 周朴园与鲁侍萍在下节录中简称“周”“鲁” ) 周: ( 惊愕 ) 梅花?⑦ 鲁: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 ( 徐徐立起 ) 哦,你,你,你是 —— ⑧ 鲁:我是从前伺侯过老爷的下人。 周:哦,侍萍! ( 低声 ) 是你?⑨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周: ( 忽然严厉地 ) 你来干什么?⑩
鲁:不是我要来的。
周:谁指使你来的?⑾
鲁: ( 悲愤 ) 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⑿
周: ( 冷冷地 ) 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 ( 怨愤 ) 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你可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 1 ) ①处周朴园“惊愕”是因为: 提示:侍萍突然提起那绣在袖襟上的周朴园本人几乎已经忘记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
( 2 ) ②处一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的什么心理?
提示:周的恐慌的心理。
( 3 ) ③处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和性格?
提示:表现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 4 ) ④处“你来干什么?”该如何理解?
提示:周料定鲁此次来是来者不善,她肯定要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
( 5 ) ⑤处周为什么要问“谁指使你来的?”
提示:周对鲁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此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策划。表现了周的奸诈多疑的性格。
对⑥⑦两句台词和舞台说明该怎样理解?
提示:由“悲愤”这个潜台词表现出鲁的性格不只是软弱,她对周的所做所为的不满表现了她性格中刚直的一面;她说“命”说“天”表现出她对自己的悲惨遭遇的根源尚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她说“我没有找你,我认为你早死了”,说明侍萍早已看透周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并对他恨之入骨。
5 . 体味本文的潜如词。 潜台词就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嘴上未说,但心中已想;或嘴上这样说,而心中却那样想;或嘴上已说完,而心中意未尽。潜台词丰富内涵大大扩展了舞台语言艺术的延衍性深广性。它常常借助舞台提示并通过演员心神化一的表演而让人体味、咀嚼。鲁侍萍找女儿来到周家,似曾相识的厅堂布置使她仿佛踏进旧梦,而柜上那张“死去的太太的照片”使她明白命运确实让她又跨进了三十年前同一个周家的门槛。这时周朴园走出来问她“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么?”鲁侍萍不由自主地“看着他”回答,这“看着他”三字提示,平静的笔底 隐含着内心复杂的情感:三十年未见,容颜上还能找到当年的痕迹吗?他还供着我的照片,保留着我当年生活的旧物,他真的还未忘旧情吗?而我现在就站在他的面前,他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鲁侍萍虽然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同她生了两个孩子的周朴园,但她很自持,她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她只是似乎身不由已地想在这间房子里呆一会儿,于是几次将要下场又鬼使神差地被话头牵住。当她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时,周朴园却喊住她:“你站一站。”周朴园觉得她关窗户的动作很眼熟:真像一个人,哦,真像三十年前的侍萍!这时,他内心开始将面前的“她”与三十年前的“她”互相比照,忽然生疑,忽又释疑,心驰神荡,心迷神乱,在略带沉思的交谈中使迷雾逐步消散,真相逐渐明朗。动作、口音、生活地点、生活时间、生活秘事,每一次交谈,内心认定的份量愈趋沉重。终于,侍萍情不由已地挑出只有他们两个知道的以丝线梅花补衬衣窟窿的隐私,于是,周朴园“徐徐立起”,“低声”地说出“哦,侍萍!是你?”以上这一段时间中的台词,未曾说出口的心理内容大大超过了舞台上所能耳闻的对白。三十年前的生活经历奇迹般寄殖在短的意外重逢的交谈中。而潜台词的心理脉流时而奔流恣肆,时而受抑阻涩,时而回旋往复,令人心弦震颤,回味无穷。 6 . 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周朴园除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社会上层人物的道貌岸然,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以外,他的内心似乎还具有怀旧的温情,他的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似乎并不全是故作姿态。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美丽、温顺的侍萍还保留了一处思念的角落。尤其是当他在家庭中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时,他更想逃避到这处角落来寻找慰藉。但周朴园毕竟是周朴园,他的主导性格毕竟与他的阶级地位和资本家的身份一致。所以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以后,他的几缕温情立即消逝,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 鲁侍萍属于那种外表文静内心刚强的女子。她对周朴园有恨,所以她曾发誓不再走到周家的门。但三十年后的今天鬼使神差她又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情不能禁,自不由已地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而且她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诉鲁贵。她在周朴园悠悠怀旧之情面前也不禁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 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 ”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她毕竟是刚强的女性,他控诉周朴园的罪愆,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她的主导性格得到了升华。刚强中有软弱,怨恨中有情丝,这些都构成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妙文赏析】
终于做完了作业,一个星期天,又这样的坐了一整天。站起身,活动着手脚,走到窗前仰望天空,发现远处有一点黑影。哦,那是一只高飞的风筝。 那风筝飘来飘去,在自由地飞翔,在风中出生,在风中成长,被风哺育,被风培养,靠线绳的牵引,它高高地飞翔,去探索那未知的世界。 忽然间,我觉得自己就是那高飞的风筝,翱翔在广阔的蓝天中。父母殷切的期望,宛如那风总把风筝高高托起那样,希望我能够在那蓝蓝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老师给我认识,教我待人处事,就像那线绳为风筝指点迷途,带着风筝飞向天空。 风筝又是不幸的,它就像一只鸟一样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但它又不及鸟儿那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往来于各处。当风筝高飞于苍穹之中的时候,身后总是有一条长长的线绳束缚着它的创造欲,束缚着它的激情,使它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此时,风筝似乎说:“放松这紧绷的线绳,让我自由高飞吧!” 天渐黑了,风筝被慢慢地收回去了。唉,它总是要受到牵制的,但它也是幸福的,有人无微不至的呵护。风筝看不见了,一身的疲惫也已经消散,我要继续复习了。 夜里,我梦见自己变做一只飞翔的风筝,但那是自由的,可以让我展翅高飞,蓝天是属于我的,未来也属于我…… 翱翔在天空上的感觉,真好! 赏析:这则生活片断十分典型,因为它反映出了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这一事实,全国的高三同学大多如此吧。 可喜的是,这位同学有自已调节的方法,从风筝那里得到启迪 —— “一身的疲惫也已经消散” —— 富有哲理。 另外,这则短文语言流畅,表意清楚,真实地反映生活感受,难能可贵。
【思维体操】 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 不超过60字 )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提示: ( 参考 ) 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学习本文掌握两点: 1 . 课文中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在文中是怎样逐层展开的。 2 . 根据舞台说明和台词分析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如果考试涉及的话,涉及到第2点的可能性较大。
【动手动脑】 系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一系列言行,“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对周朴园的评价、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尽管周朴园怀念侍萍,但侍萍的出现毕竟太突然,因此周朴园语无伦次,语多逆理,这是感情激动所致,是可以理解的。 B . 前后判若两人的不同态度,充分揭示了周朴园伪善、丑恶的心理:金钱可以收买人心,可以化解仇恨,可以赎回良心,可以解除威胁,充分显示了他满脑子的拜金主义思想。
C . 周朴园对鲁侍萍仍然一往情深,但几十年的分离,两人都建立了各自的家庭,如果感情用事,必然会使双方家人受到伤害,周朴园的冷酷态度只是表面的,他的内心肯定十分痛苦,由此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懂感情,重理智,刚强,勇于自我牺牲的人。 D . 周朴园既珍视和侍萍的感情,也热爱自己的家人;为了家人,他苦苦劝解侍萍;为了侍萍,他又不惜拿出五千块帮她解决问题。这充分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良心且善于处理家庭事务的人。 ***提示:B
【创新园地】 法国一家动物园里,有个鳄鱼池。来观赏鳄鱼的人很多。但观赏者中,有许多人往往喜欢朝池子里乱抛食物,还扔进一些空罐头、小瓶子。这些杂物,有些很容易伤害鳄鱼。为此,动物园的管理员想了很多办法,总是无法禁止这些人的不道德行为。他们在鳄鱼池旁贴出布告,上面写了不少请求爱护鳄鱼,遵守公共道德之类的话,但仍然无效。他们又贴出布告,警告乱抛杂物者,将处以罚款,但也没什么效果。后来,有一个管理员在布告牌上写了一句话,就把乱抛的风气制止了。 你猜他写的一句什么话? 请同学们把你的***反馈给我们 ***提示:原来,他写的是:“凡向鳄鱼池里乱抛杂物者,必须自己去拣回!” 你想,这下谁还敢乱抛杂物?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2-7 15:06
、雷雨教案
课前透视: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另外教材又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于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2、有条件的可课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展示: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雨吗?说说你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那么今天课件中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出示课件展示雷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谈观看的体会,相机板书课题:雷雨
2、引发想像:教师播放雨前和雨时的两段音像资料(风声、雷声、雨声),启发学生闭目想像。听着这两段录音,你们都想像到了什么?相机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把两段录音和插图进行正确搭配。教师板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雷雨可以说是学生记忆中的一个影像。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方式,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话平台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如:用动作记住:“压”垂" 用换偏旁记住“虹”等。
3、利用生字卡片进行同桌互检。也可设计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如:开火车读、摘果子等。或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
4、小组读课,互相正音,评价。
5、全班合作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把课文真正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的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了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1、范读,引导学生谈谈听读的感受。启发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进而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2、学生再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分出来。
3、图文对照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课文语言的简炼。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进行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感,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1、出示“我会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生归类分析字行,说发现。)
如:“虹、蜘、蛛、蝉”都是虫字旁,书写时要注意“扁口”上宽下窄;“压、逃、越”都是半包围构;“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等。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重点笔画。
3、 学生临写,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之后,再进行书写,写得好的全班展示。
(由于文章篇幅较短,所以把整课的写字任务安排在这一课时,集中时间和精力。引导观察,分类指导,突出了重点,促进了学生自主写字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1、读写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利用生字卡片或课件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分段读文,回忆课文内容。
(字词的掌握、读书的水平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划分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内容,进行合作读书。思考:你认为这个部分写得怎么样?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读书感悟的情况;教师相机点拨。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提问题。 如:描写雷雨前的部分“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什么?能把它去掉吗?为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该怎么读才能体现天气骤然变化? 描写“雷雨中”的部分,为什么用3个“哗”?该怎么读这3个“哗”? 两个“渐渐地”说明了什么?等等。 (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组内充分交流互动,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学生提出问题相结合,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诵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越下越大。__越__越__。
2、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池塘里的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了,( )也( )了。
3、照样子写词语:黑沉沉( )( ) ( ) 拓展
1、你还读过其他描写下雨的文章或段落吗?把自己收集的材料在组内或全班交流。
2、观察一个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相关链接: 阅读在线: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2-7 15:06
雷 雨 教学目标
1、 领会作品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 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3、 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重点难点
1、 戏剧冲突的分析是教学的重点。
2、 通过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写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到根据他的剧本改编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电影的《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雷雨》 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合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错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剧作。 二、检查预习 1、提问: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闪列出课文中周鲁两家人物之间都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在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存在着夫妻、父子、母子、母女、兄弟、兄妹和主仆之间的多种关系,这些关系层次交叉,互相牵连,产生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 三、戏剧常识介绍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人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万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到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 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 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的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 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 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下面再就几个名词术语作一些补充说明。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物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的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的人物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四、指导朗读课文
1、 分角色朗读
2、 教师范读
五、请一个学生概述第一场的内容
注意概述要点:
六、讲读课文的第一场戏 课文第一场院戏,主要通过周朴园和鲁侍萍对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一件事和一个人的对话,展开情节,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性格。分析人物就要抓住这些对话,深入思考人物语言的含义。 这场戏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周朴园向鲁侍萍问起三十年前无锡发生的一件事。 第二部分,周朴园以为当年的侍萍已经投河死了,但是仍然念念不忘,并打算为她修坟。 第三部分,侍萍没有死,命很苦,周朴园对侍萍的命运却无动于衷。 第四部分:侍萍就在周朴园面前,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的阶级本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周朴园为什么向一个自以为下人的问起三十年前的旧事? 1、语言的两段舞台说明: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一说明文字暗示了她对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很熟悉,从而引起了周朴园的疑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因而让她站站,并追问她“贵姓”。 2、周朴园听出鲁侍萍的无锡口音,而且三十年前就在无锡长大,因而进一步问起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3、三十年前的旧事旧情使周朴园的心情时时不能平静。周朴园说“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许多”突出了问人多,“派人”说明事情之重大。房间的东西是原来的,写内的布置也保持原样的,就连穿衣也要“我的旧雨衣”“旧衬衣”。在周朴;园看到这个下人的身影,关窗的习惯动作和听到她那熟悉的无锡口音,使周朴园陷入对往事的深思,进而向这个很奇怪的底下人问起了三十年前的旧画。 周朴园在谈到三十年前的侍萍为什么说她是“一个年轻的***”,而且还说“很贤慧,也很规矩?” 1、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周朴园是鞭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在家里也“格外显得峻厉”。三十年前,他对梅妈女儿侍萍的凌辱与他今天的身份地位不相称。周朴园认为侍萍已经投河而死,因此极力美化她,并且从各方面表示出他对“第一个妻子”的纪念,以掩盖他丑恶的灵魂。 2、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脱。周朴园的妻子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教育的旧式女人”,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她对周朴园很不驯服。周朴园的儿子对他敬而远之,尤其是周萍“在家里很不规矩”。周朴园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那曾经被他凌辱过的“很贤慧”的侍萍。 鲁侍萍为什么要否定三十年前的自己“她不是***,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呢”? 鲁侍萍表面上否定自己,实质上揭露周朴园的隐私。一方面揭露周朴园的伪善的阶级本性,一方面又诉说出多年来郁结在内心深处的悲哀和怨恨。 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跳河死去难道贤慧吗?可是,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呢?原来“刀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周公馆了少爷始乱终弃,表明了他冷酷无情的阶级本性。 当侍萍说“现在还活着、境况很不好”,并且问周朴园“想见一见她么、想帮一帮她么”时,周朴园有什么表现,他的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1、表现:
“惊愕”——吃惊而发愣
“忽然立起”——坐立不安
“连忙”“不,不,不用。”——害怕与侍萍见面。
2、周朴园的这些表现和他在前面所表现出来的对侍萍的怀念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一言一行都暴露出他的资产阶级的本性。周朴园关心的并不是侍萍,而是他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的家庭的尊严。他害怕自己与侍萍的关系再次暴露,害怕别人从这种关系中看到他丑恶的灵魂和虚伪的本质,使他身败名裂。 鲁侍萍认清了周朴园的阶级本性,“望着周朴园,泪要涌出。”以一件绣着一朵梅花和一个萍字的衬衣,巧妙地亮相;周朴园也认出了眼前这个下人就是三十年前的侍萍。
面对侍萍,周朴园又如何表现呢?
1、态度陡变,“忽然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言外之意,“你来是不是要敲诈我?”当鲁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又责问“谁指使你来的”,言外之意是“一定是有人指使你来的,莫非是鲁贵指使你来的吧”。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从他的阶级本能出发,“冷冷地”说出“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言外之意是“你认为不公平,找到我这儿来究竟怎么样呢?” 2、当鲁侍萍情着满腔怨愤哭诉周家给她造成的三十多年的苦难时,周朴园唯恐将事情闹大,则又极力淡化事态的发展,一再说“你可以冷静点、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3、当侍萍说“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时,周朴园则又再施他那虚伪的骗局,想再以那“为着纪念你,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等虚假的旧情来软化侍萍。 4、当侍萍识破周朴园的骗局时说“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的时候,周朴园还是怕丑画外露,尤其怕“很不老实的”鲁贵知道,而影响他的荣耀地位。因此又提“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言外之意“找出一个双方都好的办法了结这件事情。” 周朴园却想以金钱来平息侍萍对他的怨愤,了结他的罪恶。最后决定辞退鲁贵和四凤,“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分析鲁侍萍的人物形象: 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她正直、善良,但是在周公馆却备受凌辱和压迫。大年三十的晚上,被周家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痛不欲生,跳河自杀。遇救以后,一直托儿所在社会最底层,含着怨愤生活了三十年。生活磨炼了她,使她认清了周朴园的本性,勇敢地控诉了周朴园的罪行。她以撕毁五千元支票的举动,表现了她的纯洁崇高的母爱。 七、请一学生概述第二场戏的内容 要点:
1、 鲁大海代表矿上罢工工人找董事长谈判。
2、 周朴园用金钱收买没有骨头的工人代表,破坏罢工,开除了鲁大海。
3、 鲁大海愤怒揭露周朴园镇压工人的血腥罪行。
4、 周萍出手、命人打亲兄弟,侍萍挥泪离开周家。
八:板书 周朴园 父子相遇 鲁大海
明知故问,冷酷无情 立场坚定 用钱收买,阴险狡猾 斗争坚决 开除大海,狠毒无义 阶级斗争 顽强抗争
[教学资料]
别具匠心的“四问”
——《雷雨》对白赏析一得 《雷雨》“周鲁相认”一场中,作者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别具匠心地为周朴园设计了四次大同小异的发问:①“你——你贵姓?”②“你姓什么?”③“你是谁?”④“哦,你,你是——”抓住周朴园的四问,我们可以理出剧情发展的内在脉络,辨识人物情感变化的浪迹波纹,体司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周朴园的第一次发问是他怀旧心情的自然流露。有关剧情告诉我们,由于家庭内外一毓矛盾的激化和爆发,周朴园此刻的心情正像那午后“使人异常烦躁”的空气,郁闷阴沉烦躁而又疲惫;他习惯地来到这间能给他温馨回忆的居室,正希图使充满痛苦寂寞幻灭之感的灵魂获得片刻安宁和慰藉。正是在这特定的心态下,眼前这个女人的“很自然”的关窗动作和南方口音触动了他遥远的记忆,于是,似乎漫不经心地打听起她的姓名来。由于这一问剧情犹如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了第一道涟漪。但随着侍萍一声平静的“我姓鲁”的回答,周朴园的好奇心基本打消,第一道涟漪也平息下去。而老妇人的南方口音仍使他谈兴未尽,于是在“怀旧”心绪支配下,剧情过渡到“话旧”。 “话旧”这一层,周朴园明明主动挑起话题,却又表现得躲躲闪闪,闪烁其辞。原来他有难言的苦衷——虽说眼前这个女人不是当年的侍萍,但这段往事终究是非曲直见不得人的丑闻。在侍萍故作淡然的一再追问(“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姓梅的?”)之下,他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吐出了三十年前的那一幕惨剧。“沉思”“忽而”“沉吟”的外部神态正透露出这个人物复杂奥妙的心理活动。然而在侍萍的严正揭露下,他尽管表面上还能“哦哦”地敷衍招架,内心却深为“苦痛”而至于“汗涔涔”。当侍萍直截了当地点出这位“***”的真实身份时,周朴园不由得“抬起头来”,惊疑参半地又一次发出疑问:“你姓什么?”剧情荡起了第二次波澜(慌乱中,“贵姓”的斯文语气已无影无踪)。但回答却是一句不无讥讽的“我姓鲁,老爷。”(潜强词是:老爷不要紧张,刚才我不是告诉过你“我姓鲁”吗?)这就又一次消散了他心头的疑云,终于“喘出一口气”,由慌乱转入“沉思”,开始从容地打听起侍萍的“后事”来,剧情转入“询问”。 面对这个正人君子“亲戚”“修墓”云云的虚言妄词,梅侍萍冷峻明白地告诉他:正和他深信不疑甚至所希望的情形相反,侍萍母子还活在人也。这无异在周朴园心中投进了一颗炸弹,他大为“惊愕”,疑心倍增。“忽然立起”的动作反映出明显的失态,“你是谁?”语气之急迫,语意之直露更甚于前两次,其警觉和疑惧令人想起一头爱到威胁的老狼。高傲的侍萍又一次巧妙地用“我是这儿四凤的妈”稳往了他的情绪,又同前面“四凤是我的女儿”相应和。 此刻的侍萍悲愤交加,情不能已,她抱定一个宗旨,不把这个负情背义的伪君子的五脏六肺翻个底朝天快不干休。于是她采取主动戟的态势,痛诉三十年来的苦难遭遇,旁敲侧击地试探周朴园是否“想见一见她”“帮一帮她”,岂料周朴园对活着的侍萍竟表现得毫无兴趣。于是侍萍抓住“衬衣”单刀直入,直捣周的隐私,彻底撕毁他的假面具。只见周朴园手忙肢乱,惊恐万状,穷于应对,终于在无法回避的情况下“徐徐立起”,发出第四次探问:“哦,你,你,你是——”他缍明白这个知情人就是当年被他始乱终弃的侍萍时,却又无力道出那个使他灵魂战栗的名字,甚至不无妄想地希望听到侍萍口中吐出的是另外的字眼。侍萍则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一句“我是从前侍候过老爷的下人”痛切而委婉地道出了真情,包含着无限凄苦和怨愤。至此,人物情绪几经起伏达到顶点,对立性格多次撞击爆发出耀眼的火花,戏剧情节反复跌宕推向前所未有的高潮。
纵观这部分情节,从“旧雨衣”开始,到“旧雨衣”“旧衬衣”终,前呼后应,首尾圆合;而周朴园的上次发问犹如四个枢纽,使剧情发展形成自然的顿挫,波澜起伏。
如何理解周朴园的“怀旧” 曹禺的《雷雨》第二幕,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其中有一段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旧戏,对周朴园的怀旧,一般认为表现了周朴园的虚情假意,《教参》也认为周朴园似乎在深情怀念死去的鲁侍萍,其实他的怀念是十分廉价怎么的。根据是周朴园认出鲁妈后的一毓的言行。笔者认为如此分析有偏颇,不是实事求是的,周朴园的“怀旧”还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
第一,周朴园不可能一生来就具有资本家的一切本性。三十多年前的他也具有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他与鲁侍萍的“结合”,既有鲁的年轻漂亮,“很贤慧,也很规矩”,也是他对爱情的追求。鲁侍萍确实曾全身心付出,为他生儿育女,让周朴园得到爱情的幸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他以为鲁侍萍“已投河死了”的情况下对曾爱过的鲁产生“怀旧”之情,应当说是在情理之中的。
第二,周朴园不如意的婚姻也促使其对鲁侍萍产生“怀旧”之情。周朴园与后来的两个太太的结合,先是“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因那痊阔***抑郁而死又娶了年轻貌美的繁漪。但繁漪很不驯服,独生子对他敬而远之,不如意的生活,使其倍感孤独寂寞,为弥补其精神的空虚,他怀念壹的鲁侍萍,彀的那份旧情,也是很自然的。
第三,尽管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一系列的言行表现出周朴园的冷酷无情,但我们还不能由此认为他的怀旧是虚假的。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产生旧情思,过去的一切他都觉得很美好。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的人、情强烈地吸引着他去追忆,并把这种怀旧美化,而眼前又老又穷的女人是不能与他心目中的鲁侍萍划上等号的,所以他不能接受眼前真实的鲁侍萍。此外,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声地位,因此他软硬兼施要打发鲁侍萍,以掩盖自己过去的罪行。
由此可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旧是真实的。我们分析人物应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概念分。当然真实不等于真情,周的怀旧仅是弥补空虚的灵魂,正如曹禺所说:“他对鲁侍萍的怀念可能是真的。……他对侍萍的思念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了。这既可填补他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雷雨》的语言因素导学 一、旧词语 《雷雨》写于1933年。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其中一些词语今天已不再使用或词义发生了演变。这些词语称之为旧词语。阅读时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有助于理解剧情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 光绪二十年:年号纪年,即公元1895年。 洋火:火柴。 门房:大门口看门用的房子。 府上:敬辞,尊称对方的家或老家。 门第:封建时代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 底下人:旧时指仆人。 老妈子:旧时指女仆人(含轻蔑意)。 可以用新旧词语替换的方法,在比较中理解旧词语在剧本中的作用。如用“公元1895年”替换“光绪二十年”,用“服务员”替换“底下人”,等等。 利用下面的表格,课后整理课文中的旧词语
类别 例句
表时 表地 表人 表物 二、直言义、婉言义和反语义 以下三段话,都出自侍萍之口,语义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1、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份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独生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2、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你的第二个独生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弟的***,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3、那是因为周大少爷一帆风顺,现在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以上前两段讲的是同一件事,即侍萍母子被周家遗弃的不幸遭遇,第一段用的是语句的婉言义。侍萍既要揭露事实的真相,又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用第三人称婉转曲折地叙述“梅姑娘”的遭遇。第二段用的是语句的直言义。侍萍在自己的身份公开后,面对面揭露周朴园的劣迹。第三段讽刺周朴园虽然发家致富,声名显赫,内心却害怕暴露自己的丑恶历史,用的是反语义。 通过对典型语句的分析比较,准确把握话语的含义,从而是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真话和假话 剧本的人物对话中,既有真话,也有假话。假话里既有别有用心的,也有被迫的,必要或善良的。回答下面的问题,透过现象,把握句意。 下面几句话,分别是谁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反映了说话人臬的性格特点? 1、梅家的一个年轻***,很贤慧,也很规矩。 这是周朴园的假话。他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封建家长的尊严,有意掩盖事实真相,表现了他的虚伪。 2、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侍萍讲的,这是必要的假话,表现了侍萍的机智。
3、你听着,鲁跚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 周朴园讲的。这是真话,表现了他的冷酷。 4、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这是侍萍讲的。真话,表现她备受欺压。 四,潜台词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或者是心理有话不便讲,或者说东道西,话里有话,弦外有音,这些没有讲出来的心里话,在剧本的对话中叫做潜台词。《雷雨》中有丰富的潜台词,把握这些潜台词对于理解剧情和人物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1、 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关系。
侍萍:亲戚? 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参考: 嗯:是的,你我管得着吗? 哦:(将信将疑)你会有这样的好心吗? 2、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侍萍:我是以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我就是从前给老爷生过两个儿子,被老爷遗弃的侍萍。) 3、大海: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吗? 朴园: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 (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知道——你我不存在任何关系) 4、周萍:(向朴人们)把他拉下去! 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你就是我日夜罹的萍儿?你凭什么打你的亲弟弟?我就是你的现在还不能对你说的亲妈妈!)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2-7 15:08
《雷雨》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艺,即学生分角色表演话剧《雷雨》。
6.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方法
1.分角色朗读、表演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论辩法。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雷雨》电影VCD光盘。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等。
2.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3.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三、整体感知课文
1.VCD播放《雷雨》剧情片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有条件的可在课前观看电影《雷雨》)
3.提问:《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人物关系图:
4.提问: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学生思考后明确:
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对“戏剧语言”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个性化的戏剧语言是戏剧的重要特点之一。
B.戏剧语言指剧中人物对话,起交待情节、展开矛盾、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C.戏剧语言指剧本的语言,不同作家创作的剧本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D.戏剧语言是指借以表现人物性格的人物语言,它必须符合人物身份,有个性,有表现力。
2.(1998年全国高考题)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浦歌》——杜牧——唐代——诗歌
B.《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
C.《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1.A
2.B(A项“杜牧”应改为李白,C项“小说”应改为话剧,D项“歌德”和“德国”应分别改为普希金和俄国)
五、课堂小结
欣赏戏剧作品,首先应了解戏剧的发展等有关知识。在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应着重阅读剧本,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看哪些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1.课下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练习。
2.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雷雨(节选)(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1)自开头至“周朴园:……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为第一场。指定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第一场的情节。要求叙述时尽量详细点。
(2)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巡回点拨。
明确:30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阔少爷,凭他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品、才学,以及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等方面来看,他和侍萍都是极不般配的。但他却偏偏看重了“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侍萍也以善良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但恩格斯说过:“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他们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但激情消失(尽管他的爱还存在),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
(3)提问: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阶级矛盾?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前后的变化,感受其间存在的阶级矛盾。
明确:在自认为侍萍已“死去”的三十年里,周朴园到处打听无锡“梅***”的情况,准备为她修坟。当年侍萍住过的房间依然保持原样,记着她的习惯,记着她的生日等等。他经常怀念与侍萍在一起的“甜美”生活,对那个美丽温柔的“***”继续倾注着思念与感情。一旦得知了侍萍还活着,周朴园的惊愕异常明显。他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因为几十年来他刻意修饰的角色并不是生活中那个真实的人,也因为他将可能被人掀起盖头,露出庐山的真面目,所以当侍萍问到:“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时,他(连忙)“不,不,不用。”而当他清楚三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侍萍就站在自己面前时,便一连串地发问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等,他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因为鲁侍萍是他的罪恶的历史的见证人,是受他凌辱、压迫的当事人。她的意外出现,事实上成为周朴园的严重威胁,可能致使他的声誉和地位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他立即采取种种手段来消除隐患。这一切都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本性,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私生活和卑污的灵魂。
(4)学生思考: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教师点拨后明确: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剧虽没有直接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前曾有过的恋情,但却通过《雷雨》中写周萍与四凤的真情间接反映出了他们的感情。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对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侍女产生恋情,大约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情。另外,从周朴园保留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些琐事看来,他对侍萍是有真情的。对一个确认为已“死”了三十年的人依然念念不忘,这不是一个纯粹虚情假意的人能做到的。但当他看到侍萍奇迹般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的自私性格便显露出来,所考虑的就是当前自身的利益了。为保护切身的利益,他怀着虚情假意把过去的真情说出来,以“感化”侍萍。
由此看来,保留家具也好,记住生日也罢,在没有触及周朴园现实利益时,是真情的流露。一旦触及他的利益,便成了掩盖虚情假意的借口。真情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变成了假意,假意又在真情的幌子下得以表演。
(解说:此题的解释仅供参考。长期以来对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的问题,就是一个争议较大的话题。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其实不太好把握,因为他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建议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开讨论)
(5)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
明确: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阶级的对立,使她再也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在心底呼唤的名字了。
(6)学生默读周朴园与鲁大海相见的场面,思考父子因何反目成仇?
明确:鲁大海是作为工人代表来同资本家周朴园谈判的。尽管周朴园已知道他是自己的儿子,但在亲情与阶级利益面前,他选择了阶级利益。于是他摆出了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傲慢而冷酷的面孔。见到大海后,他不愠不躁,故意用挑逗的口吻戏弄大海:“你叫什么名字?”“你有什么事吧?”接着,又亮出电报、合同,证明矿工已复工,谈判代表已签字,并狠狠地宣布开除大海。由此可看出,周朴园对待鲁大海的态度完全是一个阴险的资本家欺压工人的态度。这说明,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他们的矛盾自然就是两个阶级的矛盾。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精读有关周朴园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小组讨论。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并把对周朴园性格特点概括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梳理。
明确:①第一场中,我们看到,周朴园向鲁侍萍打听“梅***”的“坟墓”等,让人感到他依然怀念已死的侍萍,但在对话中他却谎称侍萍是“贤慧、规矩”的“***”,而且只跟他“有点亲戚”关系。从这前后矛盾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实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高贵门第”和“老爷”的“尊严”,为了美化自己,并掩盖其对侍萍始乱终弃的卑鄙行径。因为在他看来,同女仆有点什么“关系”是可耻的,有损自己高贵的门第。
②当周朴园认出面前站着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侍萍后,就立即扯下虚假的面具,由对侍萍一片“深情”转而凶相毕露。“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等一连串的对话就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卑鄙的伪君子,一个浑身散发着铜臭的冷酷的资本家。当然周朴园的性格也有其复杂性,他对鲁侍萍的感情不全是虚假的。他不忘旧情,保留旧家具,旧习惯,穿旧雨衣、旧衬衫,一听到侍萍的无锡口音,便急于打听“梅***”的事情等,在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他感情的真实流露。因为他后来的家庭生活很不如意,妻、儿都对他敬而远之,使他倍感孤单寂寞,他只能用回忆跟侍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来填补心灵的空虚。
(2)精读有关鲁侍萍的对话部分,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话,分小组讨论。
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刚毅、倔强,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是痛苦的经历把她磨炼得坚强勇敢,同时使她对现实的残酷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虽然她对周朴园的真正了解有一个发展过程,她的善良的天性曾使她一度对其产生过某种程度的轻信和谅解。但是,她从周朴园的前后行为的变化中,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险恶本性,清醒地意识到周、鲁两家人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阶级的鸿沟。于是她毅然撕碎支票,表示了她对周朴园这个卑鄙的伪君子以及对不公平的阶级社会的蔑视和抗议,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觉醒。
(3)细读有关鲁大海的语句,体会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明确: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他忠心耿耿地为工人弟兄争取权利,同资本家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是觉醒的工人阶级,通过周朴园的行为看清了其为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资产阶级的本性。面对虚伪冷酷的周朴园,他彻底地、义正辞严地揭露了其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他顽强地同周公馆的一群打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尽管在这场斗争中他是失败者,被工厂开除,但他却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骨气和英勇、刚强的反抗性格。当然,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勇敢却又鲁莽等弱点。
二、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雷雨》片断练习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照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周朴园证实了站在面前的真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鲁侍萍的时候,他的态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一变化彻底暴露了周朴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2.“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三句话的潜台词是____________。
A.来找儿子吗?是鲁大海吗?我就知道你会来的。
B.来敲诈吗?是鲁贵吗?你可真有能耐啊!
C.来找女儿吗?是四凤吗?我知道你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D.来续旧情吗?是繁漪吗?我真是没想到啊!
3.“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侍萍当时____________的心态?
A.对不公平命运的愤愤不平。
B.对不公平命运的反抗斗争。
C.对不公平命运的妥协屈服。
D.对不公平命运的无可奈何。
参考***:
1.伪善 自私 冷酷
2.B 3.A
三、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因此,《雷雨》也是一出人性悲剧。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我们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应看到其悲剧的一面,应看到其性格的复杂性。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四、布置作业
1.继续准备戏剧表演。由课代表组织同学准备道具。
2.自行组织小组,准备“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论资料。
(布衣教师)
当前离线
27171 精华
65083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17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0 最后登录
2011-7-29 管理员
发表于 2010-2-7 15:15
《雷雨》的多种阐释
(选自《名作重读》。钱理群,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钱先生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研究方向,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写下了大量研究著作,文思敏捷严谨,在国内颇有威望。至于钱先生在语文教学界所作的努力及其影响之深远,则毋庸我等置喙,早已流布于广大教师之口耳矣,所谓北钱南孙,并为珠玉。)
一 说起中国现代剧作家,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曹禺;说起曹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雷雨》。中国话剧史上,甚至记载了这个日子:1936年5月,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最著名的卡尔登剧院公演《雷雨》,全场轰动,连演三个月,场场客满。观众连夜排队,甚至有人从外地赶来观看,“从老妪到少女,都在为这群不幸的孩子流泪”;茅盾因此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诗句。抗战时期,《雷雨》更走向了全国:无论是大后方,还是抗日根据地,甚至沦陷区,到处都在演出《雷雨》。有过这样一个在日本军队的大扫荡中排练《雷雨》的“故事”:“正当排繁漪深夜追逐到四凤家的窗下时,敌人的炮声从几个方向传来”,有的演员吓呆了,剧团的领导人却镇定地说“正好利用这些炮声作效果,抓紧时间继续排练”(参看陈靖:《百花山上一枝花——回忆挺进剧社建立前后》)。新中国成立以后,《雷雨》更是成为每一个剧团的保留剧目,拥有最多的观众。一直到90年代,《雷雨》改编成电视,也仍然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雷雨》甚至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周朴园与侍萍的“重逢”,引发出了课堂上的热烈讨论…… 在大半个世纪中,《雷雨》为什么能够始终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观众的持续的欢迎? 这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点大概是不可忽视的:《雷雨》内涵的丰富性,提供了解读的多种可能性,不同的读者、观众都可以从中读出、看出不同的“意思”,在不同的方面引起共鸣,有自己的发现,不仅是对作品意义的发现,从根本上,更是对自我的发现…… 这正是符合文学的特点的。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的,有的意义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有时连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楚。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雷雨》给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经典文本。“说不尽的《雷雨》”正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去作“一文多解”,去试验、显示我们的想像力、理解力——就这样开始我们的创造性的阅读吧。
二 在我们自己阅读之前,不妨先看看作者本人,以及前人(读者,研究者)是怎样解读《雷雨》的。曹禺曾一再声明,他在创作开始时,“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他同时又承认,“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以后人们就按照作者的这一事后追认来阐释《雷雨》,强调它对“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于是,人们注意到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周朴园和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的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侍萍与周朴园的重逢,大海与周朴园的对抗,大海与周萍的冲突,等等。这里同时展现着:下层妇女(侍萍)受侮辱、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受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年轻人(周冲)的青春幻梦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感情纠葛、血缘关系与阶级矛盾相互纠缠:周萍与四凤,是情人,是主仆,又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周萍与大海,是亲兄弟,又是敌对的大少爷与穷工人;侍萍与周朴园,昔日是夫妇,今日再见,一个是大老板,一个是家仆的老婆;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存在着公司的董事长与罢工工人代表的尖锐对立,但他们却是父子;繁漪是周萍的后母,却又是他的情人;周冲是周萍的弟弟,又是情敌……这一切使剧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了极度紧张的冲突与极度的痛苦之中。而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周朴园。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一代都死了,只留下了对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这就更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力量。 或许我们可以具体地来赏析“吃药”这场戏。繁漪出场时,作者介绍她是“一个受抑制的女人”,说“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此刻,她内心正燃烧着对周萍不可克制的爱火,那是她的最后的希望,又怀着被周萍遗弃的恐惧,同时激起的是对这个罪恶的周公馆,连同它的主人——周氏父子的怨恨。她的这一切痛苦是名为她的丈夫的周朴园完全不了解的,他也从未想过要关心与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他只把繁漪的异常表现看作是有“病”,一味地要她“吃药”,以为这就是尽到了丈夫的责任,说不定还为这种“关怀”而产生某种自我神圣感。这一切在敏感的繁漪看来,不仅是可悲的隔膜,更是虚伪,是另一种强迫与压制。因此,当四凤奉周朴园之命请她喝药时,她甚至产生了“厌恶”感,进而命令将药倒了。于是就有了这场周朴国强制繁漪喝药的戏。当周朴园得知繁漪命令四风将药倒了,他的第一反应是:“(慢)倒了?哦?”——完全没有想到;然后,“(更慢)倒了!”——居然违背我的意志,做出这样的不可理喻的事!于是断然下令:“(低而缓地)倒了来。”——语气是平静的,但却是不可违抗,内含着严威的。因此,当繁漪试图作一点反抗,表示“我不愿意喝这种苦东西”时周朴园立刻“高声”喝道:“倒了来”,使出了家长、主人的全部威风,明是对着四凤,其实是对繁漪施加压力。——在这一段戏里周朴园只反复说“倒了(倒了来)”这几个字,却初步显露了他的专断的性格;作者通过几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写出了语气的变换,把周朴园内心感情反应写得极有层次感。接着是周朴园与繁漪的正面冲突,写得也很有层次。开始双方都不愿把矛盾推向极端:周朴园“向繁漪低声”地劝说:“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读者甚至可能从中读出了某种从未有过的关怀的柔情;繁漪也是“顺忍地”回答说:“好,先放在这儿。”并没有一口回绝。——这情绪的舒缓是戏剧冲突中必要的松弛。接着,周朴园一声“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他连繁漪“顺忍”的退让都不能容忍,他要求的是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这就把矛盾激化了,繁漪“忽然”命令四凤:“你把它拿走。”她决定不再顺忍,要正面反抗了;周朴园也“忽然严厉地”命令繁漪:“喝了它!”要立刻实现他的意志,绝不让步。——这两个“忽然”,写尽了繁漪的倔强与周朴园的横暴,双方情绪的急剧变化使刚刚松弛的戏剧的弦立刻绷紧。但达到高潮还有一个发展过程。周朴园的一句话“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把戏剧冲突推向另一个方面,读者、观众因此注意到在场的还有周萍与周冲兄弟俩,他们也必然地要卷入这场冲突中来。在此时的周朴园看来,繁漪是否服从他的命令,把药喝下去,关系到他苦心建立起来、也是他所追求的家庭秩序,他是要不惜运用一切手段来维护的。于是他命令两个儿于对不屈服的繁漪施加压力。他不知道两个儿子,特别是周萍,与繁漪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而且他们刚刚与繁漪谈过话,这样就必然把前面的戏带到这个冲突中来.使整个戏的内涵更加丰富,每个人物的情感反应更加复杂与激烈了。周冲是繁漪的亲生儿子,在前面的对话中,繁漪显露了少有的亲子之情,脸上闪出一丝微笑的影子,而周冲更是当面称颂繁漪“您不是一个平常的母亲,您最大胆,最有想像力,最同情我的思想的”,并且不顾繁漪一再暗示、警告,把周朴园看做是一个最终能理解自己的父亲。现在,父亲突然在他面前展现专横的这一面,他内心的震惊是可以想像的,当他“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地喊道:“爸,您不要这样”时,是在恳求父亲不要自毁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更是要维护自己的青春偶像,也许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春天的梦”开始崩溃了。而繁漪眼见自己的隐痛——在家庭中备受压抑的可怜地位,以这样一种方式,突然显露在自己的天真的儿子面前,她一定感到了穿心的痛苦;面对儿子含泪的哀求,她不能不“拿起药,落下眼泪”,但她又绝不愿意在亲生儿子面前,显露自己的屈辱,她“忽而放下”:“哦,不!我喝不下!”这撕裂的一声高喊是具有一种震撼力的,就在这“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