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大陆的时差分离的原因

已解决问题
问问团队
2010-07-23 17:57
Copyright 1998 – 2011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在上方输入您感兴趣的知识,点击搜索***后,下方将出现您感兴趣的问题列表。
进入任一您感兴趣的问题查看,点选其满意***处的4个评价按钮之一,即可完成对该满意***的评价。欢迎光临莲山课件,本站有十一万套免费课件、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 >> >> >> 正文
搜索标题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
5Y k J. c oM
第一课、好大一个家
第二课、首都北京
第三课、港和澳门
第四课、宝岛台湾
第五课、我们的“母亲河”
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
第七课、走上黄土高坡
第八课、登上世界屋脊
第九课、走进东北黑土地
第十课、享受热带风光
第十一课、大家庭里的成员
第十二课、多彩的民族风情
第十三课、各族人民大团结
第十四课、自然灾害的威力
第十五课、灾难之中的救护
第十六课、生命只有一次
第十七课、拒绝不良习惯
第十八课、远离毒品
第十九课、快乐地生活
第一课、好大一个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域。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地域宽广
课前准备
了解祖国面积、地理位置、海陆疆域的行政区域。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展示中国地图】这是什么、从地图上看,我们的祖国 就像一只昂首挺立的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伟大的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家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她、热爱她。
二、走进我们的祖国
1、快乐大搜索。
拿出事先搜集到的资料。
2、快乐大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材料,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材料。
三、地理小博士擂台赛
1、出示
我国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我国的领土面积有多大?世界上面积位于前三位的国家有哪些?
2、 每组派3名代表参加擂台赛。
3、评选地理小博士。
四、课后延伸
编一首儿歌,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指导学生对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概况有基本了解。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课前准备
分组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各省省会及简称。
教具准备
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
一、唱儿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唱一唱与家长编的歌唱祖国的歌谣。
二、畅游神州
1、分组交个组获取的信息
2、举行畅游神州展示会。
(1)、快速回答;省份、省会、简称。
(2)、拼图游戏
(3)、小结;我国划分了23 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
三、我爱宝岛—台湾。
1、学生交流有关台湾风土人情的资料。
2、学生交流有关香港风土人情的资料。
3、学生交流有关澳门风土人情的资料。
4、小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四、课后延伸
说说你最想对祖国说的话。
第二课、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2、了解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现代都市风貌。
3、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知道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通过上网、看报、听新闻和看电视等方式,收看近期有哪些重要会议正在召开,北京还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最近,首都北京有哪些国际友人来访,有哪些国际性重大活动等。
2、广泛搜集反映北京古城与新貌的照片、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10月1日,***主席在***城楼上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从此,北京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地方。
二、提问:北京作为祖国的首都和我国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首都是祖国的心脏?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首都是国际交往中心。
三、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教材第10页至12页,选择与本小组探究问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
四、引导学生汇报交流。为什么说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首都是国家政治中心?
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办公。党和国家许多重要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都在北京举行。
为什么说首都是国家文化中心?
高校,中央电视台和春节联欢晚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图书馆,北京军事博物馆。
为什么说首都的国际交往中心?
各国驻中国大使馆,中国外交部,国家元首来访,国际间友好合作。
五、引导学生探究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
提问:北京有哪些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反映了哪些丰富的历史?北京有哪些具有现代大都市的时代特色?让学生互相交流。
板书; 政治中心
2、首都北京 文化中心
国际交往中心
第三课、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知道香港和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简单了解什么是“一国两制”。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其他历史演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
1、搜集香港和澳门风光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港澳的历史。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特别行政区
1、提问: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有两个被称为特别行政区。它们是哪两个呢?它们在哪里呢?为什么是特别行政区?特别在哪里?
2、学生
教材第15页地图,找到香港和澳门。
3、学生阅读教材第16页“资料卡”,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
4、学生探究:“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以及“高度自治”具体指什么?“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怎么回事?是谁提出的理论?
二、指导学生追寻历史
1、为什么根据在香港和澳门建立特别行政区?
2、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资料卡”内容后,指名说一说。
3、教师补充讲解历史变革。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年,在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清政府再与英国签下《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用新界地区,租期99年。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发表联合声明。1990年4月,我国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自古以来,澳门就是中国的领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骗取明朝政府的许可,在澳门租界地搭棚,存储货物。1573年,明朝政府筑墙为界,澳门被葡萄牙殖民者长期占用。1849年,葡萄牙擅自宣告澳门为自由港。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就澳门问题发表联合声明。1993年3月,我国八届全国人民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三、回顾港澳回归
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时,中英和中葡举行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像。师生共同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庆典的相关影片,重温激动人心的时刻。
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
四、在地图上认识香港和澳门,认识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1、学生阅读教材地15页地图和教材第16页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2、让学生画一画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3、展示有关香港和澳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香港和澳门。
第四课、宝岛台湾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
2、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和特殊历史,使学生初步形成维护祖国统一的愿望和信念。
教学准备:
1、搜集台湾风光图片或旅游照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终于圆了萦绕一个世纪的团圆梦。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夙愿:就是实现台湾和大陆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二、指导了解台湾
1、提问:台湾在哪里?
2、台湾什么样?
3、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为什么会分离?
4、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图》,找一找台湾的位置,师生小结: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海面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包括台湾岛及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等80多个岛屿,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
北回归线从台湾中部穿过,南部是炎热的热带地区,北部是温带。台湾的地形特点:西部是平原,东部和中部是山地。
5、阅读教材20页,师生总结:
美丽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自然环境:山高、林密、瀑多、饶、市和海港
6、引导学生探究海峡两岸关系
了解台湾的基本情况,提问:台湾的风土人情和大陆有什么关系?台湾和大陆分离多久了?为什么会分离?
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已经做了工作?有什么意义?是否要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关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台湾与大陆分离的原因;海峡两岸关系血浓于水;大陆对台政策是努力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7、课外拓展
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两岸统一的渴盼心情。
板书: 风光秀美
4 宝岛台湾 资源丰富 工业发达,海上交通便利
第五课、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择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山河。
教学重难点:
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中国水系图,长江、黄河流域图。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中国河流分布图》
找到黄河和长江,在图上找到自己知道名字的主要河流,并把它们的名字填写在表格里。
二、指导学生了解黄河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6页《黄河流域图》。找一找,黄河流经我国哪些省级行政区?说一说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按照黄河流经的顺序)。
阅读教材第26页至27页,讲一讲黄河流经的地方什么样?“母亲河”给予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说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呢?
黄河从青藏高原流出,流经内蒙古大草原,流经黄土高原,流经华北大平原,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横贯中国北部,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其中黄河下游还是我国的粮、棉基地。黄河流域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让学生分组探究黄河泛滥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探究后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总结:
现存问题:“地上悬河”现象及危险;黄河断流现象及危险。
解决办法:南水北调工程。
三、用同样的办法了解长江。
四、总结复习,完成练习。
1、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 ”)。
2、( )和( )是我国两条主要的河流。
3、黄河发源于我国( )省中部,流经( )个省级行政区,从山东注入( ),全长约( )千米,是我国第( )长河。
4、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发出(“ ”)的号召,在黄河中上游( ),防止( );在下游加高加固( ),防止( )。
5、黄河下游形成的“ ”是黄河汛期的一大隐患。使黄河再现生机和活力的工程是(“ ”)。
6、长江发源于( )西部,最后注入( )。长江流经( )个省级行政区,全长约( )千米,是我国第( )大河。
7、长江沿岸著名的大城市有( )、( )、( )和上海市。
8、长江流域出现了很多问题,源头的( )正在退缩,上游的( )遭到破坏,人们把长江当成天然的( ),导致长江严重的垃圾污染。
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
2、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祖国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其他承载的历史文化,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文字或其他相关信息。
2、准备主题汇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我国不仅有世界著名的长江和黄河,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名山。在这些名山中,有的山势挺拔,气势雄伟;有的重岩叠翠,悬峭俊秀,有的流泉飞瀑,云雾缭绕。你知道这些名山吗?
二、说一说祖国名山
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图文。
2、教师以泰山为例,结合自然与人文进行讲解。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它以“擎天捧日”之姿、“拔地通天”之势,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初,大多来泰山祭拜天地;许多文人墨客在泰山览胜之余,也留下许多佳作。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佳句。
3、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名山进行学习,结合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信息,进行汇报。
4、出示
,完成练习:
(1)“五岳”指的是我国的五座名山,它们是东岳( ),位于( )省,西岳( ),位于( )省,南岳( )山,位于( )省,北岳( )位于( )省,中岳( ),位于( )省。
(2)东岳泰山被尊为“ ”,孔子有“ ”之语,唐代诗人杜甫有“ ”的佳句。
(3)华山有“ ”的说法。黄山有“ ”。( )山瀑布有“疑似银河落九天”的佳句。
三 、发表会“我爱祖国山河水”
提问: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确定表达方式;分组;小组自主探究;各小组依次发表小组的研究成果。
四、课外拓展
汇编名山之最;访谈家乡名山日月山。 第七课、走上黄土高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幻灯片。
2、《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
一、走上黄土高坡
1、曲《黄土高坡》
2、提出问题:你知道这首歌中所说的“黄土高坡”在哪里吗?“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
我们能从歌词中找到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板书歌词中反映西部地区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词语:黄土高坡、大风、四季风、西北风、东南风、窑洞、牛、黄河。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上黄土高原,看个究竟。
3、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地图。
说明:图中区就是黄土高原,人们又称黄土高坡。
看看黄土高原在我国什么地方?
黄土高原上有哪些地名是你曾经听说过或去过的?(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
4、小结:“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
5、质疑: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探讨交流。
阅读“资料卡”。
教师图示讲解:高原西部为贺兰山、东部位太行山、南部为秦岭,只有北部与内蒙古高原相连,且高原北部为沙漠和戈壁,这里常年盛行西北风,沙子和黄土就随风而至。经过上百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黄土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6、黄土高原什么样?
联系生活经验:谁去过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黄土高原?说一说黄土高原什么样?师生语言描述。
播放黄土高原图片。
提问:黄土高原为什么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
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提出问题: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人们是怎么生产和生活的呢?
2、阅读教材第38页至40页图文。
3、说一说,人是怎样适应环境的?(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梯田、挖窑洞、打井、穿老羊皮袄、戴羊肚毛巾,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1)生产方面:修建梯田;植树种草;放牧。
(2)生活方面:开凿窑洞;打井取水;扎白毛巾。
三、课外拓展
学生收集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的相关资料,在班上相互交流。
第八课、登上世界屋脊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青藏高原环境和藏民生活短片和幻灯。
2、《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
1、指导学生识图
出示:《中国地形图》。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青藏高原。
观察比较: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观察:教材第41页地图。
观察青藏高原范围:青藏高原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2、小结:在我国的西南部优这样一块神奇的土地----青藏高原,主要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境内。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总面积约250平方米,相当于我国领土总面积1/4,这里不仅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
二、登上“世界屋脊”-----欣赏青藏高原自然风光
1、提出问题:这么高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登上“世界屋脊”,看个究竟。
2、播放: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的幻灯片。
3、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至第42页的山水风光图。
4、阅读教材第41页地图。
在地图上找到青藏高原上著名的山脉和河流。
5、小结:这里有神秘的雪山,圣洁的水,碧蓝的天,灿烂的阳光和未受污染的耕地、大气和草原,青藏高原被誉为地球上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块“净土”。
三、登上“世界屋脊”-----领略青藏高原气候
1、提出问题:青藏高原海拔这么高,高原的气候和平原地区相比有什么不同?
2、阅读教材第43页,教师讲解。气温低。
说明:地势越高的地方,气候就寒冷,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就降低6摄氏度,所以地高天寒是青藏高原典型的气候特征。牦牛和青稞是适应这种高寒气候的特有物种。
空气稀薄、日照强。
说明: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阳光辐射强,日照时数多,所以这里又是全国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方。
看教材第43页“布达拉宫”图,讲解“日光城”。
1、提出问题:在青藏高原这样特殊的环境下,你知道藏民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吗?了解一些有关藏民生活的情况吗?
2、阅读教材第44页至第45页图文。
3、说一说:藏族人民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生产方面:牧业为主;种植耐寒农作物----青稞。
生活方面:藏袍服饰特点;住毡房;吃糌粑;礼节(哈达)。
五、课外拓展
自主探究藏民的独特风俗。
第九课、走进东北黑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特点及资源状况。
2、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东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图片。
2、《中国地下图》
3、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物产。
教学过程:
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1、出示:《中国政区图》教学挂图。
找一找:中国的东北部是指哪里?东北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
2、观察教材插图《东北地区》图。
找一找:东北平原、大小安岭和长白山。
小结: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北地区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兴安岭,北部是小兴安岭,东部是长白山。在大山的环抱中,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东北平原,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最北的地方是什么样?和我国其他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有谁去过东北?东北有什么特别之处?和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描述东北。(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地描述一下对东北的印象。)
二、这里的土地真肥沃
1、播放:东北黑土地风光。
2、阅读教材第47页图文。
(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说明黑土地的肥沃。)
3、提出问题:这里为什么有如此肥沃的黑土地呢?
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教材,教师讲解:黑土地形成的原因。
小结:东北平原在开发以前,到处都生长着茂密的野草。千百年来,野草不断地生长、枯死、腐烂,变成天然肥料,使这里的泥土变成了非常肥沃的黑土。
三、这里的森林真茂密
引言:大小安岭和长白山到处都是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古松参天,幼林茁壮。有些地方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人们把这里的森林叫做“东北林海”。
1、阅读教材第48页图文。
2、播放:东北林海风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东北原始森林中的树种多是针叶和小阔叶林,与我国其他地方的森林树种有什么不同?
联系生活经验或自然常识,比较认识东北林海的树种和热带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差别。大兴安岭以兴安岭落叶、阔叶树较多。
说明:树种与气候的关系。
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9月中、下旬就有霜,第二年4、5月霜期才结束,冬季长达七八个月,7、8月份平原地区才进入夏天。所以林区生长耐寒的树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都广为分布。这里树木生长慢,木材坚固耐用。
4、森林宝库。
引言:东北林海是一座大宝库,看看宝库里还有什么宝贝?
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插图。
介绍自己了解的东北物产。
四、这里的冬天真寒冷。
1、提出问题:你去过东北吗?那里有多冷?在寒冷的冬天,人们是怎样适应这种气候生活的?
2、阅读教材第50页至51页内容,教师讲解。
(通过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文化活动方面说明东北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衣:厚厚的棉衣、羽绒服、雪地靴、棉帽、棉手套,“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
食:吃易于储存的萝卜、大白菜、马铃薯等蔬菜,还可以腌渍酸菜;现在通过建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还可以通过火车从南方运送新鲜的时令蔬菜;吃冰糖葫芦。
住:住火炕;城市有暖气。
行:除了乘车,还有狗(马)拉雪橇。
玩:冰雕、雪雕、滑雪、滑冰、打冰猴、堆雪人等游戏。
3、如果你不是东北人,冬季要去东北,应该做哪些准备?(多穿衣,注意保暖。)
4、如果你是东北人,你有朋友要在冬季来你家做客,向他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吧! 第十课、享受热带风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
2、了解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热带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气候特点及其资源状况,热带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
1、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或幻灯。
2、《中国地区图》。
教学过程:
一、享受热带风光
1、阅读教材第53页至第54页图文。
2、播放:反映海南或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短片。
3、联系实际:有同学去过海南或西双版纳吗?谈谈自己的感受。
交流内容
海南之旅:去过的季节;对气温的感受;对阳光的感受;对四季常青的椰林的感受;有哪些热带水果?口感和家乡的水果有什么不同?
西双版纳之旅:
描述热带雨林景观特点;热带动植物与东北(或自己家乡)的区别。
二、识图
1、出示:《中国政区图》。
找一找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
找到北回归线,看看北回归线以南还有哪些地区?
2、讲解:热带的范围及形成原因。
三、探究环境与人生活的关系
提出问题:你在热带地区发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是这样?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什么有关系?
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闻,并分析上述问题。(如,一年种植三季水稻;人们戴斗笠劳动等。)
四、小组学习探究祖国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
引言:我国领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除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四个地区外。你还想知道我国其他哪些地方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呢?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区,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吧!
1、交流讨论。
2、分学习小组,选出要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渠道。
3、分配任务,落实责任。
4、小组成员分头搜集信息。
5、小组内交流分享,加工整理信息、整理学习汇报材料。
7、交流发表会。
8、小组活动评价(自评、组员互评和其他小组评价结合)。
第十一课、大家庭里的成员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2、根据服饰初步认知部分民族特征。
3、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4、渗透各族人民应该互相尊重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了解自己家乡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查一查
1、在学习本课之前,准备《中国民族分布图》。
2、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读图,分别了解和学习我国民族分布情况。
二、比一比
1、根据活动一的积累,师生通过比一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分布情况的认识和了解。
2、师生互动:教师说出民族,看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到其在地图上的主要分布区,并试着说出这个地区的名称、主要省份。
三、扩展学习
1、依据教材第59页的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表格,结合教材第58页的学习,学生通过自行查资料等方式进行补充。
2、将全班学生的补充材料汇集在一起,了解56个民族的情况。
3、重新列一个表格,根据人口多少,给收集到的各民族情况做个汇总。
四、少数民族知多少
1、让学生展示在课前搜集的有关民族服饰的图片。
2、结合教材第60页的几个范例,辨析所属民族及主要聚居地。
3、将课前搜集到的民族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将交流情况汇总,再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
五、认一认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1、学生将收集到的56个民族服饰的图片在小组内进行展示。
2、进行辨认服饰卡片的游戏: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手中有若干张服饰卡片。
游戏时,按顺时针方向顺序出示卡片。先由第一人出示一张卡片,由第二人说出这张卡片上所出示服饰为哪个民族的服饰。如果说对了,则赢得该卡片。
六、我是家乡小导游
1、在小组内将自己了解到的家乡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的情况介绍给组员。
2、小组派代表把本组介绍详细的民族再介绍给全班同学。
七、调查、访问
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少数民族,看他们都是哪个民族,再请他们讲一讲自己民族的有趣的事情。 第十二课、多彩的民族风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及丰富多彩节日的学习,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2、了解各民族习俗、禁忌,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3、知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特点,初步了解其多彩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各民族衣食住行的相关资料,包括:形成原因、主要特点、实物图片。
2、搜集感兴趣的食物、食品。
3、搜集有关民族节日的传说和小故事。(关于民族图腾的来历、民族英雄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民族聚居地的美丽传说、民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的故事、民族节日的来历和美丽传说等。)
教学过程:
一、关于衣食住行的探究性学习
1、展示学生搜集的不同民族衣食住行的资料。
2、小组交流搜集道德资料。
3、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搜集到的民族资料。
探究内容:
衣:1、各民族服饰中与生活习惯关联大的有哪些?
2、各民族服饰中与图腾文化关联大的有哪些?
3、各民族服饰中与传统习俗关联大的有哪些?
食:1、各民族饮食口味的探究:他们喜欢吃甜的、辣的、酸的还是咸的? 2、各民族的饮食口味和什么有关?
住:1、各民族习惯住在什么环境中?山区、水边、森林、平原、草原还是戈壁? 2、他们的居住和什么有关?
行:1、调查哪些民族喜欢骑马?哪些民族善于弄舟?哪些民族的交通工具最有特色?
2、这些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和什么有关?
二、故事会
1、把搜集到的关于民族节日的传说、故事向同学们讲一讲。
2、根据故事内容和演讲表现,评选出本班级的“故事大王”。
三、图片展
1、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关注内容,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组。
2、每个小组将学习的成果、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3、将全班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到一起,根据不同的版块设计一期“民族风情”图片展。
4、每个小组派小导游对图片展的有关内容讲解。
四、课外拓展:我们这里有哪些民族特色食品
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我们这里藏族和回族的特色食品糌粑、手抓羊肉、馓子、蜜馓等。
有学生吃过这些食品的,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第十三课、各族人民大团结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2、感受我国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准备:
1、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分布图。
2、搜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
3、搜集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发布会
1、展示搜集的关于民族政策的资料。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了解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
2、学生摘录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条文。
二、故事会
1、在小组内整理体现民族团结的故事。一方面是汉族帮助少数民族的故事,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对汉族伸出援助之手的故事,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
2、开展“故事会”活动。
三、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谈话: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主权。按其行政地位,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提问: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多少个?其中自治区多少个?自治州多少个?自治县(旗)多少个?
小组内交流后回答。
提问:我省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呢?
四、调查
1、分小组调查自己家乡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2、调查自己家乡的少数民族政策实施的情况。
第十四课、自然灾害的威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对自然现象有所敬畏。
2、简单了解一些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通过探究,懂得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及周边国家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尊重自然,对自然现象有所敬畏。
教学准备:
1、师生分别搜集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的相关资料、图片。
2、搜集相关其他自然灾害的资料,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气候背景、生态背景等,包括灾害产生的后果,人们如何预防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的。
教学过程:
一、新闻发布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玉树地震的消息。
2、选派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有关玉树地震的消息。
3、交流有关四川汶川地震的一些资料。
二、查一查、访一访、填一填
1、谈话:同学们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有所了解,而对一些个别地区由于特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自然灾害知之甚少,而这些灾害页破坏了人们的生活,作为小学生也应该掌握。通过上网、资料的查找,了解书上没有提到的其他灾害,丰富你们的阅历,增长见识。
2、小组讨论交流:自然灾害有很多种。据统计,地球上分布范围较广、发生频率较高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十大自然灾害有哪些?
3、小组代表回答,师生评议总结。
水灾、旱灾、风灾、地震、泥石流、虫灾、火山爆发、滑坡、雪灾和森林火灾。
4、学生在小组内展示搜集的有关四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西南旱灾的情况。
5、填一填教材第78页的表格,根据实际情况扩充表格。
第十五课、灾难之中的救护
教学目标:
1、懂得虽然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采取合适的自救自护措施,会减少或避免一些伤害的道理。同时通过演习训练,掌握和提高一些自救自护的能力。
2、在灾害面前,了解国家援助、国际援助、以及公益援助,让学生感受爱心及互助的情感。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懂得虽然自然灾害是不可抗拒的,但采取合适的自救自护措施,会减少或避免一些伤害的道理。同时通过演习训练,掌握和提高一些自救自护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自然灾害中自救自护等方面的资料,了解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如遇火灾、泥石流、雷电等如何安全逃生的知识。
2、师生共同在课前调查了解世界救护救济组织;了解其性质、意义,并做详细记录。对一些救护救济组织救助了解哪些灾害中的人们做以记录,以备课堂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1、引言:在有些自然灾害面前,人力是无法抗拒的,但只要提高自信心,掌握一些科学自救自护的方法就会幸免遇难。
2、演讲唐山地震逃生及江珊的两个小故事。
听完故事后,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灾害中自救需要的诸多因素;求生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科学的避灾方法、镇定的心态、理智地分析当时情况,利用平时丰富的自救自护知识和训练带科学的避灾方法、镇定的心态、理智地分析当时情况,利用平时丰富的自救自护知识和训练带来的希望。
3、谈话: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涌现出一大批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英雄少年。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的爱心,充分体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优秀品质,感动了全国人民。
4、阅读教材85页小故事并思考问题。
思考:林浩、何翠青他们好不容易才从废墟中逃出,为什么又冒险返回去救同学?
许中正为什么要带领小伙伴们唱国歌呢?
李剑波在地震发生时,奋勇救出同学的行为令人敬佩。地震之后,他还做了哪些事情?如果你是被他们帮助的一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5、在小组内交流后指名说一说。
二、讨论
1、提出问题:面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应该怎样自救和互救呢?比如,遇上地震,遇上洪水,遇上大雾,遇到大风,遇到泥石流,遇到雷电,遇到大雪,被困在废墟中等。
2、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3、指派小组代表发言,大家了解一些自救互救的方法。
三、献爱心
1、导言:可根据汶川地震、西南干旱和玉树地震后全校师生捐款的情况导入。
2、引导学生今后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开展捐款活动:捐物、捐款、写慰问信、看望灾区小朋友、加入志愿者行列。
第十六课、生命只有一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寻自己的生命历程,体会生命的可爱,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2、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更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3、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生命。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生命是有限的,更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对生命要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教学准备:
1、学生调查、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
2、学生收集一些成长过程中的照片及有关材料。
3、学生收集父母写的《宝宝成长日记》。
教学过程:
一、我眼中的生命
1、教师提供学生在学校里活动的照片(上课、游戏、参加活动)。
2、学生从照片中谈谈自己感受到的生命的意义。
3、提出问题:“生命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吗?”
4、让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妈妈怀孕时的照片或录像,看看那时妈妈的样子和现在又什么不同?
5、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妈妈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哪些感受和期盼?
6、让阅读了妈妈日记的同学,说一说阅读后的感受,谈谈自己成长的快乐和艰辛。并说一说与爸爸妈妈交流后的感受。
二、寻找生命的价值
1、导言:事情做错了,可以改正重新开始,生命一旦失去了,还能再来吗?
2、阅读《有生命就有希望》《一块石头的价值》两个小故事。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同学们讨论交流,发表自己对生命认识的看法。
4、填写“我对生命的认识”的卡片。
三、我的成长照片
1、小组内展示学生收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2、小组内交流自己访问家长自己是怎样成长的过程。再指名几个同学说一说。
3、动员学生“我给自己记成长日记”,让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记录下父母讲述的自己的成长经历。
四、我要怎样珍爱生命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新的认识。
2、小组内进行讨论:生命只有一次,课外要怎样珍爱生命?
3、学生将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五、课外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身边自强不息、珍爱生命的人,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
2、小组将访问结果进行整理,总结出被访问者自强不息的动力所在。
3、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精神。
第十七课、拒绝不良习惯
教学目标:
1、明白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爱惜生命就要保证身心健康发展。
2、知道不良生活习惯对生命的危害性。
3、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爱惜生命就要保证身心健康发展。知道不良生活习惯对生命的危害性。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关于不良习惯及危害的相关资料。
2、学生通过报纸、电视、书籍、网络等媒体搜集有关不良习惯及危害的资料。
3、准备不良习惯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小小座谈会------“不良习惯危害大”
1、教师导入:珍爱自己的生命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还要拒绝生活中的一切不良习惯。拒绝不良习惯是珍爱生命的一种体现。
2、阅读教材100页,了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及危害。
3、小组内交流不良习惯的危害。联系实际讲自己身边的悲剧。
4、让学生认识的人中搞调查,把调查到的信息填写在教材第102页的表格里。
5、教师谈话:在这些惊人的数字和案例背后,还有多少血泪的诉说呀?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诉说吧!
6、指派学生朗读教材101页的两份信。
7、请学生说说听完这两份信后的感受。
8、教师总结:不良习惯像一颗毒瘤,在危害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危害着家庭的幸福和睦,危害着社会的安定繁荣。
二、向不良习惯说“不”
1、教师谈话提问:无论我们有意,不良习惯有可能会进入或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2、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后发言。
3、师生总结:拒绝不良习惯,应该从正确认识不良习惯的危害开始。面对诱惑,我们应该坚决杜绝“第一次”,让不良习惯没有机会腐蚀我们的生活。除了自己做到抵制诱惑、杜绝第一次外,我们也应该积极宣传,让更多的人远离不良习惯。
三、课外拓展
1、调查你周围的人,看看他们有哪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给他们造成了哪些危害?完成表格:
接受调查者
姓名或称呼 这些不良习惯给他们造成的危害
迷恋赌博者
迷恋网络游戏
2、设计一个拒绝不良习惯的标语或者宣传画。
3、我们的生活中,无论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还有很多人深受不良习惯的危害,写一封劝说信吧,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阳光,更加美好!
第十八课、远离毒品
教学目标:
1、了解毒品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
2、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
3、对生命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知道要抵制毒品。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毒品带来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要远离毒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有关资料。
2、教师搜集我国抵制毒品和对吸毒这种行为所采取的措施及法律条文。
3、学生搜集有关抵制毒品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吸毒的危害
1、教师谈话:
毒品是指鸦片、***、***、大麻、可卡因等能够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吸食毒品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都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
2、提问:你们认识林则徐吗?一提起他,我们就会想起鸦片战争,我们知道那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禁烟运动。请你们讲一讲了解到的鸦片对人们的危害。
出示幻灯,让学生从一些图片、数据、案例中了解吸毒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3、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了解导致吸毒的原因,使他们小心警惕生活中的吸毒陷阱。
提问:既然吸毒有这么大的危害,为什么有的人还要吸毒呢?他们是怎样染上毒瘾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106页的资料。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5、教师总结:
研究表明:吸毒不仅引发大脑病变,心脏病变,传染疾病,还可以使人瘦弱不堪,丧失劳动能力,最终导致死亡。同时,吸毒和犯罪又是一对孪生兄弟。吸毒者在耗尽个人和家庭钱财就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行贩毒、贪污、诈骗、盗窃、抢劫等多种犯罪活动。近年来,我国的吸毒人数和因吸毒而引发的刑事案件真正逐年增加。
二、抵制毒品
1、提问:我国的法律对吸毒、种毒、制毒、贩毒的行为有什么规定?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指名说一说。
3、小结:我国严禁吸毒。对一般吸毒者采取强制和自愿戒断相结合的态度,而对屡戒屡犯者将采取劳动教养的强制性康复措施。对于种毒、制毒、贩毒的行为严惩不贷。
4、让学生阅读我国《劳动教养戒毒工作规定》的条文,大概了解戒毒工作的情况。
5、提问:
你现在对毒品的危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人们远离毒品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派小组代表发言。
第十九课、快乐地生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生活中的无限快乐。
2、知道排解生活中不快乐因素的一些简单方法。
3、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快乐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珍爱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生活中的无限快乐。知道排解生活中不快乐因素的一些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教师为每名学生准备一张学习卡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屏幕出示。
(1)图片:笑脸
(2)图片:哭脸
2、教师:你能认出图片中的这两种表情吗?谁能猜出拥有这两种表情的人是什么心情?(快乐 悲伤)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带着哪一种心情生活?(快乐)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想永远快乐地生活!那是不是想快乐就能如你所愿呢?哦,原来并不全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快乐生活的法宝,你们说好不好?
板书:快乐第生活
二、讲述自己的快乐体验
1、教师:想一想,你什么时候感到最快乐?你会因什么而快乐?把你的快乐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看谁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其他同学。
屏幕出示:笑脸
2、小组内成员交流自己快乐的体验。
3、小组汇报。小组内选择一种最快乐的体验讲给其他小组同学听,看哪个小组讲得最精彩!(可以用讲故事或表演的形式)每个小组讲完后,一起来归纳故事中的我们究竟在什么中快乐,为什么而快乐。
板书:健康 交往 挑战 奉献 成长
三、寻找快乐生活的法宝
1、教师: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很快乐,是不是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快乐中?你有哪些不快乐的事?给大家讲一讲。
2、学生讲述自己不快乐的往事。
3、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发现我们有的时候会因生病、闹矛盾、恐惧、私利、学习任务重等事情而不快乐。那遇到这些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想一想办法。看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又简单又解决问题!
4、小组交流汇报。
板书:积极的心态 勇于面对困难 寻求帮助 ……
5、小结:同学们的办法可真好,我想如果再遇到那些不快乐的事我们也不怕了!我们会永远快乐地生活!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
5Y k J. c o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相关教案: 最新教案
点击排行
推荐教案
版权所有:
2001-2010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莲山课件]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请联系我们13807847103。
Copyright 2001-2010 莲山课件 All Rights Reserved.桂ICP备05002647号。希望每天的生活都能象糖果一样甜蜜、美好
( Fri, 16 May 2008 21:37:11 +0800 )
Description: 郁闷呢,干了几天的活,校长今天一句“全校干的最差的,重干!”几天的辛苦不仅白费了,还得重新花钱顾人干,这会了还的加班监工。真是的,什么校长嘛,不说一句辛苦了,也不问青红皂白就一票否决,而且还被批一顿。冤枉啊!!!
( Tue, 13 May 2008 21:49:02 +0800 )
Description: 今天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的第二天,是我校全校教职工粉刷教室的日子,三人一间教室,目的是为了“两基”迎国检。 正式教师工资高大部分花钱包出去干,而我们这些临时的小老师是舍不得那些钱的只好自己卷袖子干了。通过三小时的大干,第一道工序算是大致完工,也累得够呛,三个人都成了白面人。 接下来的几天还得把剩下的工作干完,想想就愁,只好自己唱着我是一个“粉刷匠”给自己加油了,誰叫咱们穷学校也穷呢。
( Tue, 13 May 2008 21:31:06 +0800 )
Description: 五(1)班期中考试卷面分析
考试时间:2007年10月26日 五年级(1)班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卷面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大题失分不是很多,有9个学生把“贪婪”写错了,有4个学生把绕多加了一点,其它的如“诱惑”“慕”“秉”等字只是个别的一两个学生写错了。
第二大题失分主要在“哀”“辱”“械”的组词上。
第三大题写近义词失分主要在“急促”与“索性”的近义词写得不够准确。
第四大题失分较多,主要是学生没有把表现精神品质与认真学习的词搞清楚,还有就是这道题出得不严密,例如我认为“聚精会神”既可表示精神品质又可表示认真学习,词义不是很明显导致学生理解有误。
第五大题主要是第三个改反问句与第五个修改病句错的比较多,所以怎样改反问句还有待加强。
第六大题答错的学生不是很多,错的学生问题主要出在:a个别学生没有把修辞手法搞清楚写成了说明方法;b第五个句子既是比喻句又是排比句,大部分学生看到只有一个空就只填了一个,被扣去0.5分。
第七大题失分主要在第二题的第一空,主要原因是这一段内容学生没有背到;再就是有少些学生这几段课文背的不是很熟被扣去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分。
第八大题失分较少,只有个别学生其中的两三句没写或个别字写错了。
第九大题失分在第三四小题,原因是对课文读的不熟。
第十大题阅读(一)第二小题有二十几个学生选错了,第三小题个别学生分段分错,填空也填错,也有个别学生画句子的没画,原因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太粗心。大部分学生阅读(一)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阅读(二)失分不多,只有少数学生选择读音选错或太粗心第一第二小题没做。
作文有三分之一学生扣分较多,主要是重点部分写得不具体,感受体会不深刻,有一个学生作文干脆不写。好的一点是全班基本没有离题现象。 以上是我对这次考试的卷面分析。出现以上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由于换了老师学生近来表现得比较散漫,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认真听讲,家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依赖性比较强。
2、我们班很多学生手太懒,太贪玩。
3、基础知识还是不够扎实。
对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我将在后面的学习中抓基础知识部分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也将从自身找原因努力将我们班的成绩提上去。
( Tue, 13 May 2008 21:29:20 +0800 )
Description: 25《七律·长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小黑板、红军长征挂图。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指生答: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领导的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的诗——《七律·长征》
3、学生读题。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听“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谈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学生谈完老师做补充,并给予学生鼓励。如:你知道得真多。你真是个搜集资料的小能手等。)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同桌互读: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用小黑板出示,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注:第一二行中“红军/ 不怕 / 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的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
5、通过刚才的朗读,您能理解诗中哪几句话?
(学生回答完,老师再解释,给予正确的***)
(三)、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第二课时
(一)、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2、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下面,我们分4人小组。
3、全班交流,谈自己欣赏的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谁先来说?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诗中提到五岭和乌蒙山,(相机板书:腾五岭、跨乌蒙)这五岭、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谁能带这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板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齐读这一句。
师:你能用什么词语或成语来形容片中的场面!(指生答)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指生读)(板书:英勇无畏)
e.“喜踏岷山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胜利就在前方,白雪皑皑的前年雪山会把红军战士们吓倒吗?(相机板书:岷山雪)你认为他们会在途中遇到什么困难呢?谁来说说你的感受?(指生说)
师:红军战士历经了千山万水,终于走完了长征路。(相机板书:千山、万水)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时战士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板书:喜踏)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态呢?(板书:乐观向上)这样开心的时刻,让我们与战士们一同分享吧!
4、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岷山是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万丈豪情、胜利之喜通过声音读出来吧!。(引导生用书中的词语回答“尽开颜”)
什么人“尽开颜?”(所有的革命军人)
b、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生体会,指生答)
c.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五、背诵诗文,布置作业
1、入情朗读、背诵。
2、书写生字。
3、课后收集***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注释】
1、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2、〔五岭逶迤(wēiyí威移)腾细浪〕大庾(yǔ宇)、骑田、萌渚(zhǔ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3、〔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4、〔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江的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又称绞平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说“云崖暖”。
5、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6、〔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形势险要。桥长约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中央红军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达泸定桥,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夺得此桥。
7、〔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
8、〔三军〕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
9、〔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0、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Tue, 13 May 2008 21:27:22 +0800 )
Description: 评丁老师教研专题课《雨点儿》 丁老师执教的《雨点儿》一课,专题是培养学生识字读书的兴趣。 《雨点儿》一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告诉学生雨点是从云彩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对于进入小学学习才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雨点儿》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和阅读很好的教材。文章篇目短小,但语言文字很有特点。课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来呈现的。这篇课文生字量挺大,要认识12个,而这12个生字全都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中。认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
听了丁老师的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整堂课看,丁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思路清晰,善于引导,环节紧凑,能够很好的围绕专题。
2、丁老师用谜语导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丁老师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习生字。比如:学生自己读、开火车读、用生字卡片同桌互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等
4、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丁老师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自然段,找生字,使学生学习更生动更灵活。
5、动画课件优美(下雨的情景,雨后的美境景)将课文内容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除此之外丁老师让学生用飘落练习说话学生说的很好。总之这节课上得还是很成功的,我认为有一点不足之处是丁老师在给学生出示学习要求时有的地方不是很明确,再就是写字也是一年级教学中的重点,练习写生字时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说每一笔的占格,老师再示范写字,让学生注意笔画顺序。最后我觉得这节课在内容上排的比较满,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内容学习,而时间只有四十分钟学生最后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太到位。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述,评的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 Tue, 13 May 2008 21:22:08 +0800 )
Description: 评黄老师教研专题课《盘古开天地》 黄老师执教的《盘古开天地》一课,专题是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研究。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听了黄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导入具有吸引力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动画片是他们的最爱,也最具有吸引力,黄老师通过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学生看的特别认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兴趣。
二、始终围绕专题
黄老师的专题是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研究。在这里,黄老师始终围绕专题,其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在“听、说、读、写”的四种基本能力中,“读”又是最重要的。不管是读课文还是读生字,黄老师都让学生读的很多,以自渎、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其中同桌互读又体现了新课标的合作意识。黄老师还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表现在:a让学生自制生字卡片;b读错的字及时纠正;c对“清”“浊”“混沌”“四极”的解释;d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三、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黄老师让学生用动作体会“抡”字,这样更形象、生动,更容易让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充分发挥想象教学
教学时,黄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写很具体,黄老师从书中省略号引导,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有的说;“盘古的脖子变成了高山。”有的说:“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指山。”还有的说:“盘古的头发变成了茂盛的草地”……有一个学生说“盘古的鼻子变成了山,那么他的鼻孔就变成了山洞”学生说的很生动,想象教学激发了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黄老师引导学生以“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结束这节课,我认为也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和思维拓展。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述,评的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指教。谢谢﹗ ( Tue, 13 May 2008 21:21:05 +0800 )
Description: 评郭老师教研专题课《只有一个地球》 郭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专题是小学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郭老师对文本的处理,首先从有关质疑的诗句开始,导入质疑的方法。
郭老师在整篇课文中都贯穿了“质疑”二字。让学生用课前提到的质疑方法对本课提出问题,例如从说明方法质疑,从学习目标质疑,从课题质疑,从课文内容质疑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课。
二、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郭老师在这方面处理的很好。《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告诫人们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这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事情,学生很感兴趣,郭老师让学生从课文中不懂的句子段落入手质疑,然后让学生先自己交流、解答,回答不对的老师在相机给予指导。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教师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通过质疑解答,让学生自学课文
郭老师在教授本课时,在深挖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解答完问题后,理顺课文扫清了课文障碍,让学生自学讨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概况。并充分体现了课标要求在质疑中理解,在质疑中体会,在质疑中感悟,比如: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这句话,学生在了解地球如此美丽、壮观之后,产生了强烈的对地球热爱之情。使学生强烈的意识到地球的可爱和保护地球的迫切。
最后,郭老师又返回课题,让学生交流讨论了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充分体会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并齐读了最后一句话,呼吁同学们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充分体现了课标渗入了情感。我认为郭老师这节课上的很成功,没有发现大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述,评的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 Tue, 13 May 2008 21:19:56 +0800 )
Description: 评何老师教研专题课《母鸡》
何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专题是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她的讴歌与诠释从未有过终止。《母鸡》是老舍的一篇佳作,通过描写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在这节课中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在何老师执教的《母鸡》一课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点。
1、以多种形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这节课中何老师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读课文,默读课文,齐读课文,让个别学生读课文等多种阅读形式来读,从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始终围绕了专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以读促思,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何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由浅入深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然后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由讨厌母鸡到喜爱母鸡的情感变化过程。
3、体会感情,联系生活。
通过抓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后,何老师又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融入到生活中。在表现母鸡负责的段落中,何老师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责任,学生的责任。接着又让学生始终沉浸在“一位母亲就是一位英雄”的赞歌中,使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情感熏陶得到了升华。
4、写作方法的渗透。
何老师通过让学生比较老舍的《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不同特点,让学生体会总分,分总的写法,从而引出了《母鸡》一课中“欲扬先抑”的写法。为下面的课堂小练笔打好基础,学生受益很多。 最后,何老师这节课准备的也很充分,目标明确,导入清晰一目了然。不足之处就是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述,评的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 Tue, 13 May 2008 21:18:33 +0800 )
Description: 评李老师教研专题课:口语交际《小小“推销员”》 李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小小“推销员” 》一课,专题是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在李老师这堂《小小“推销员” 》口语交际课中,李老师首先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导入课堂,巧妙激发起学生兴趣;其次顺势引导学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商品;然后引导学生在分组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班上进行推销表演;最后让学生给自己推销的商品添加广告词。通过学生练习以及教师的合理引导,使学生知道了如何以热情好客、彬彬有礼的态度打动顾客,从而推销自己的商品。培养发展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本堂课李老师始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教学,凸现了如下亮点:
一、导入自然,目标明确,符合专题,教学组织有序。 本堂课中,李老师自然的导入并明确了目标,使学生明白了这节课推销商品应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使学生介绍起来井然有序。本节课中李老师也始终贯穿了“口语交际”这个专题。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商品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为后面课堂活动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小组合作、巧妙引导,培养发展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中提出:口语交际课堂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交流的素养。在这堂课中,吴老师始终围绕这个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及交际能力训练,让学生在其中明白了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评价别人;学会了倾听;并且知道了交际中要注意礼仪。
1、李老师在安排学生在班里开了一个小小的商品推销会。首先安排评委,出台了评比方法,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后选代表在班里推销自己的商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这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推销的热情。
2、当学生在台上进行表演时,台下的学生都认真地听着。这一做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倾听。在后来的学生评价中,老师多次提醒学生应该如何去评价别人,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评价,学会了欣赏别人,还让学生在评价的同时得到了自身的提高。这一做法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提高学生的能力。 3、最后,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的商品加上广告词,让自己的产品锦上添花。学生表现的很积极,而且广告词编的也很好。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知道的经典广告词,从而使本次的口语交际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最后,我认为李老师的这节口语交际课上的很成功,有一个小小的不足之处是板书时把“使用”写成了“实用”。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评述,评的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 Tue, 13 May 2008 21:16:11 +0800 )
Description: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期末考试试卷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的 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的。
3、在班级和学校里,我们每个人都有选举权和 。
4、 为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多、更快和更方便的服务。
5、 是报纸和杂志的简称,是传递 和 的载体,是面向读者定期连续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6、纳米是一种 单位,一纳米等于一百万分之一毫米。
7、 的发展,不仅仅改变着整个世界,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8、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印刷术 、指南针。
9、2003年,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 在太空向全世界发出问候。
10、邪教组织是指那些以宗教为名,进行邪道说教、妖言惑众活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和他人身心健康的组织,是一些具有反 反 反 反 性质的犯罪集团。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实行( )年制义务教育法 A六 B七 C八 D九
2、可以直接吃的食物有( ) A苹果、葡萄、水稻 B香蕉、黄瓜、草莓 C小麦、花生、菠萝 D梨、土豆、荔枝
3、我们穿戴及床上用品,大多是用棉、丝、毛、皮等农产品为原料,经过( )制成的。 A工业加工 B农业加工 C农业和工业加工 D手工制作
4、( )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使我们的生活丰衣足食。 A工人 B解放军 C农民 D学生
5、我国铁路营运总里程位居( ) A世界第一 B世界第二 C亚洲第一 D亚洲第二
6我国高速公路已突破3万千米,跃居世界第( )位 A一 B二 C三 D四
7、( )是一种采用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 A汽车 B轮船 C飞机 D磁悬浮列车
8、( )具有运量大、快速、准时、不污染空气的特点 A汽车 B火车 C飞机 D地铁
9、中卫市的邮政编码是( ) A755000 B700055 C715000 D751000
10、( )是人们最便捷的通信方式 A发传真 B写信 C打*** D发邮件
二、 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小雨的妈妈对小雨说:“女孩子上学没有用,认识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小雨妈妈这种认识对吗? ( )
2、古人联系的方式有:击鼓传声、烽火台、驿站、信鸽等。( )
3、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
4、“119”、“110”可以随便打。( )
5、“私自撕下别人信件的邮票、私看别人的信件”这种做法是对的。( )
6、我们生活中的报刊、电影、唱片、收音机、电视、网络等都属于大众传媒。( )
7、邪教就是宗教 。( )
8、“法轮功”是邪教组织。( )
9、全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农业和农民。( )
10、水上交通具有运量大,运价低的特点。( )
四、我会填(每空2分,共10分)
1、填入你喜欢的节目
我经常看的电视频道
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
我喜欢的理由 2、食物分类表(至少五种)
可以直接吃的农产品 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 五、简答题(共20分)
1、网络都有哪些作用?网络有利也有弊,你知道上网时应该注意什么吗?
2、说说你的父母为了让你早日成长,都有哪些行为表现?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跟父母沟通? ( Tue, 13 May 2008 21:14:05 +0800 )
Description: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
五(1)班语文教学计划
一、五年级(1)班教情学情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上学期的考试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课堂及教学,我觉得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态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表现的就不够端正。主要表现在作业方面。很多同学作业虽然能按时按量完成,但书写较差,质量不高。有时也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但并没有采取一个有效的措施来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有时我也觉得是自己的失信导致他们学习态度的恶化。
2、课堂上学生听课的有效性较差。很多时候我发现班上有很多一部分学生上课听得不认真。虽然,这些学生中并不全是思想开小差的,很多都是不积极参与的,感觉课堂与他无关。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他才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这次考试上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有些题目已经反复强调过,但仍有部分学生出错。
3、自身的教学方法。课前,虽然也做好了准备工作,但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没能够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课堂上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活跃。
4、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认为考的不理想,问题主要出在阅读与写作上,再就是一些细节问题上。
(二)改进措施
1、在接下来的这 一学期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说服,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体验。
2、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学。
3、对于阅读与作文的改进:
A、要切切实实夯实基础。课堂上对字的音、形、意教学必须到位,要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要有耐心和恒心。
B、对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要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
C、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避免“漫谈”,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的感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静心读文、圈画词句,自由练说,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静心倾听的习惯。
D、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养成留心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阅读习惯。所以应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能广泛阅读不同表达形式的文章,班级里可经常开展读报活动,并引导学生交流读报所得的要点,从而真正落实课标精神。
E、教学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进一步通过课的研究,通过专题重视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F、要加强对不同题目在写作上角度方面的异同点,作文指导、评讲。作前指导应重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打开思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各种相关的材料;作后讲评应重在表现方式比较,语言表达的流畅,篇章结构的安排等方面下功夫,要避免千篇一律,面面俱到,每次评讲应根据习作的要求、特点精选一、二个评点,组织学生相互评点,相互学习,相互修改,使学生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提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的能力。
G、平时应多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教师也以结合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结合语文阅读材料等引导学生经常练笔。
二、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的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第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在“语言的艺术”,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第二次在“走进信息世界”,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28篇,精读和略读各有14篇。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组成。每组课文后设“词语盘点”。一些课文后还安排资料袋和阅读链接。
全册课文中的生字,要求认识200个字,要求写的150个字。
教学工作细则: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在阅读中识字,借助字,词典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写好字,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
3、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
在生字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注意学生书写,让学生在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1)朗读。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教师少讲,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美好,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默读。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要把默读与理解、思考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课后练习题。默读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目的、方法要得当,并能体现对课文学习遂步深入的层次。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任务。
(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主要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关联。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借物喻人的方法;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寄情于物的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语言内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1)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剧本和相声,在了解课文基本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或重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演一演。
(3)散文,通过指导朗读,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并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口语交际
1、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2、要创设特定的情景。
3、要体现双向互动。
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人内容入手,作文讲评要在激励。
A、首先要解决写的内容
B、选择恰当的内容来写
C、指导的内容: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用词是否适当;是否表达出真情实感。
D、讲评程序:总评→交流,欣赏佳作→指导修改→互改,自改。 重点训练:修改习作。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A、鼓励学生“睁大”眼睛,“伸长”耳朵发现生活的人与事。
B、合理安排好材料,运用精美的语言来表达。
3、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A、平时多写感受、启发,仿写课文中的开头、结尾……
B、把课后小练笔写好
(五)综合性学习
1、阅读两篇阅读材料,了解报告的基本特点。研究什么?怎么解决?
2、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3、搜集资料,交流资料。
4、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
5、初步开成观点。
6、研读两篇报告,了解撰写报告的基本特点。
三、教研专题: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情感。
1、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避免“漫谈”,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的感情。
2、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静心读文、圈画词句,自由练说,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静心倾听的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留心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阅读习惯。所以应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能广泛阅读不同表达形式的文章
4、教学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 Tue, 13 May 2008 21:12:03 +0800 )
Description: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第一单元】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中心发言稿
【第二单元】
  第二组: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 Tue, 13 May 2008 21:05:57 +0800 )
Description: 第二单元 壮丽的山河
5.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择水而居,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
2、黄河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3、课前布置作业:以“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主题,让学生们广泛搜集资料和信息。
教学过程
导言: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众多的江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哺育着大河两岸的各族人民。其中,长江和黄河是我国两条主要的河流,是我国远古人类的发源地,孕育了古老的人类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中国主要的河流
阅读教材第25页“中国河流分布图”。
在图上找一找我国主要河流,并把它们的名字填写在书中表格里。
二、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欣赏黄河
1、播放:黄河的影视、电子幻灯片或图片等。
2、让学生谈谈对黄河的印象。
老师: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对黄河的印象吗?原来你心目中的黄河是什么样子?二者有什么不同?(学生发表自己观点。)
(二)探究“母亲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1、质疑: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样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和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又有什么关系呢?
2、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
阅读教材第26页至第28页。
小组内交流:
从教材中获得的关于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的内容。
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交流学习:
(1)黄河流域。
阅读教材第26页“黄河流域图”。
说明:地图上的阴影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