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字体大小:
[转载]转徐文武教授《三国演义多少回提到荆州》
(2010-05-16 15:29:01)
标签:
原文地址:
作者:
《三国演义》中有多少回提到“荆州” 徐文武 “一部120回的《三国演义》,有72回提到荆州”,这句话经常会出现在荆州市对外宣传的材料和文章中,对荆州有着历史优越感的人,也喜欢在言谈中引用这句话。这句话听起来确实能让荆州人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但这个数字是有水份的,并不真实。 一、“72回”是如何算出来的呢? 我不知道最初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如何统计出来的。下面,我只是尝试着还原这种说法的来源。 用“荆州”作为关键词在《三国演义》中进行检索,共有61回出现有“荆州”二字。 再用“江陵”作为关键词在《三国演义》中进行检索,共有11回出现有“江陵“二字。 因为“荆州”就是“江陵”,所以:荆州+江陵=61+11=72 “一部120回的《三国演义》,有72回提到荆州”,就是这样来的。 二、这种算法错在哪里? 错误1:重复计算的错误 上述算法没有考虑到重复检索的问题,即在某一章回中,既出现了“荆州”二字,也出现了“江陵”二字,如第41、42、43、52、56、60、68等7回中,两个关键词都出现了,也就是说,重复计算了7次。减去重复的7次,就只有65次了。 错误2:历史地理知识的错误 上述算法是基于“历史上的荆州就是江陵,江陵就是荆州”这一错误认识进行统计的。历史上,“荆州”有汉荆州、有魏荆州、有吴荆州。在三国前期,东汉设置的荆州,就是“汉荆州”。“三国演义”中的刘表,就是东汉未年的荆州刺史。东汉的荆州包括南阳郡、南郡、武陵郡、长沙郡、江夏郡,治所在襄阳。《三国演义》中前40回提到的荆州,通常都是指襄阳为中心的“荆州”,有的就是指“襄阳”。如第36回写道:“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荆州刘景升就是荆州刺史刘表。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因为与刘表有交情,所以随刘表迁居到襄阳。因此,《三国演义》中前40回提到的”荆州“是今天的襄阳,而非今天的荆州。在前40回之中提到“荆州”的章回共有14回,所以应减去14回,这样65-14=51。 赤壁大战后,汉荆州被一分为二,北魏设荆州,治所在南阳,东吴设荆州,治所在江陵。魏荆州与吴荆州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三国演义》中,第106回曹芳任命李胜为荆州刺史,李胜自已说他是在“汉上荆州”任刺史,这里的“荆州”就是指魏荆州,辖地不包括今天的荆州(江陵)。因此,应减去这一章。这样51-1=50。 其他各章回中的荆州,就是吴荆州(其间含“刘备借荆州”在内),也有个别章回所说的“荆州”不能确认是指襄阳还是江陵,如果都算在内的话,120回的“三国演义”提到今天的“荆州”的,最多只能有50回,而不是72回。 罗贯中是小说家,不是历史学家。他在荆州的历史地理知识方面,也经常出错。在《三国演义》中,就出现多处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今天的人,读《三国演义》会读出错,也就很正常了,不足为怪。 附记: 三国演义多少回提到荆州
这个聚讼不休的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
一、什么叫“提到”?是有“荆州”两个字,还是说了荆州发生的事?
《三国演义》不过是一部小说,其中地理错误不胜枚举,早的上世纪就有四川社科院的沈伯俊先生辨伪匡误,并有专书出版。
二、《三国演义》中,“荆州”、“南郡”、“江陵”三个概念交互使用,因作者自己概念不清,常常南辕北辙,信口开河。
三、即使提到荆州,也并非一定是今荆州,因“汉(荆州)治汉寿,刘表治襄阳,刘备治公安”,关羽守荆州,才驻江陵(今城)。而且,吴蜀魏均先后设置荆州。 最近,地方大员赴台招商,声称《三国演义》有82回提到荆州,以此作为
“荆州文化底蕴深厚”之证明,正应了一句话“无知者无畏”。
已投稿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后一篇:
评论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昵 称:
分享到微博 验证码:
匿名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
后一篇 gt;
***: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Email 记住密码
密码 登录
安全验证
0) {$('ls_a wer').style.di lay='';$('ls_a wer').focus();} else {$('ls_a wer').style.di lay='none';}">
安全提问(未设置请忽略)
母亲的名字
爷爷的名字
父亲出生的城市
你其中一位老师的名字
你个人计算机的型号
你最喜欢的餐馆名称
驾驶执照最后四位数字
搜索本版
120回《三国演义》究竟有多少回写了荆州? 答:82回 ...
精彩推荐
查看:
回复: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19 注册时间
2005-10-5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400 小时 经验
26553 金币
11354 威望
1 积分
8592 精华
3 日志 记录 好友 相册 帖子 分享 主题 UID
802 来自
浙江嘉兴
1 积分
8592 精华
3 帖子 发表于 2007-3-12 17:54
下面列出!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19 注册时间
2005-10-5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400 小时 经验
26553 金币
11354 威望
1 积分
8592 精华
3 日志 记录 好友 相册 帖子 分享 主题 UID
802 来自
浙江嘉兴
1 积分
8592 精华
3 帖子 发表于 2007-3-12 17:58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r/ “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 < r/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 r/ “不五十日,报捷,江夏平,诏封坚为乌程侯。” < r/ 说明:江夏,郡名,汉高帝六年置。汉武帝时划为荆州所属之一郡。又据《三国演义》第七回:“(刘)表大惊,急聚文武将士商议。蒯良曰:“不必忧虑。可令黄祖部领江夏之兵为前驱,主公率荆、襄之众为援。’” < r/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 r/ “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卓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遭掣佩剑,欲斩丁原。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李儒急进曰:‘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众人皆劝,丁原上马而去。” < r/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 r/ “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 r/ “长沙大守孙坚出曰:‘坚愿为前部。’” < r/ 却说孙坚引四将直至关前。那四将?……第二个,姓黄,名盖,字公覆,零陵人也,使铁鞭”。 < r/ 说明:长沙、零陵均为荆州辖区。 < r/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 r/ “绍大怒,遂写书一封,差心腹人连夜往荆州,送与刺史刘表,教就路上截住夺之 < r/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 r/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风仪亭 < r/ “却说翻良曰:‘今孙坚已丧,其子皆幼。乘此虚弱之时,火遭进军,江东一鼓可得。若还尸罢兵,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也。’表曰:‘吾有黄祖在彼营中,安忍弃之?’良曰:‘舍一无谋黄祖而取江东,有何不可?’表曰:‘吾与黄祖心腹之交,舍之不义。’遂送桓阶回营,相约以孙坚尸换黄祖。” < r/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 r/ “当日刘繇兵大败,人马大半降策,策斩首级万余。刘繇与笮融走豫章投刘表去了。” < r/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盂德败师清水 < r/ “济侄张绣统其众,用贾诩为谋士,结连刘表,屯兵宛城,欲兴兵犯阙夺驾。” < r/ “绣势弱力孤,引败兵投刘表去了。” < r/ “曹公曰:(淮南袁术,江东孙策,冀州袁绍,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皆狐兔也。’” < r/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盂德会合三将 < r/ “忽报马到,报说:‘张绣依托刘表,复肄猖戮,南阳,江陵诸县复反,曹洪拒敌不住,连输数阵,今特来告急。’操乃驰书与孙策,令其跨江布阵,以为刘寝疑兵,使不敢妄动。” < r/ “却说张绣知操引兵来,急发书报刘表,使为后应,一起与雷叙,张先二将领兵出城迎敌。” < r/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淳拔矢啖睛 < r/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殂命 < r/ “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教待毕,玄馆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 r/ 说明:宜城属荆州。 < r/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 r/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骏’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 r/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 r/ “大军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犄其后,雷震虎步,若举炎火以蒸飞逢,覆沦海以沃嫖炭。有何不灭者哉?” < r/ “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现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义兵,罗落境界,举武扬威,并匡杜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 < r/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 r/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 r/ “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固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闯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某出言不逊,被某杀死。今献头与将军请罪。’” < r/cc/cc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 r/ “(简)雍曰:‘主岔明日见袁绍,只说要往荆州,说刘表共破曹操,便可乘机而去。’” < r/ “次日,玄德入见袁绍,告曰:‘刘景升镇守荆襄九郡,兵精粮足,宜与相约,共攻曹操。’绍曰:‘吾尝遣使约之.奈彼未肯相从。’玄德曰:‘此人是备同宗,备往说之,必无推阻。’绍曰:‘若得刘表,胜刘辟多矣。’进命玄博行。 < r/ “郭图谏绍曰:‘刘备前去说刘辟,未见成事。今又使简雍同往荆州,必不返矣。’” < r/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 r/ “(鲁)肃曰:‘昔汉高祖欲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am 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 < r/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 r/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 r/ “时操屯军西干伐刘表,表遣玄德引兵为前部以迎之。” < r/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 r/ “刘表坐谈之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 < r/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 r/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 r/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 r/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 r/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 r/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于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 r/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 r/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于龙单骑救主 < r/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 r/ 第四十三回 请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拌众议 < r/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墙 孙权决计破曹操 < r/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 r/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 r/ 第四十七回 阐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 r/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镇战船北军用武 < r/ 第四十九回 七里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腐纵火 < r/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 r/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贮存器公瑾 < r/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于龙计取桂阳 < r/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 r/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 r/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 r/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 r/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 r/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 r/ “超闻言,哭倒于地。众将救起,超咬牙切齿,痛恨操贼。忽报荆州皇叔遣人责书至,超拆视之。书略曰:……若能率西凉之兵,以攻操之右,备当举荆襄之众,以遏操之前。则逆操可擒,奸党可灭,仇辱可报,汉室可兴矣。书不尽言,立待回音。” < r/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 r/ “忽一人昂然而出曰:‘主公放心。某虽不才,凭三寸不烂之舌。使张鲁不敢正眼来觑西川,’正是:只因蜀地谋臣进,致引荆州豪杰来。” < r/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 r/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 r/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 r/ “却说张昭献计曰,‘且休要动兵。若一兴师,曹操必夏至。不如修书二封。一封与刘璋,言刘备结连东吴,共取西川,使刘璋心疑而攻刘备;一封与张鲁,教进兵向荆州来,着刘备首尾不能救应。我然后起兵取之,事可谐矣。’权从之,即发使二处去讫。” < r/ “且说玄德在葭萌关日久,甚得民心。忽接得孔明文书,知孙夫人已回东吴。又闻曹操兴兵犯濡须。乃与庞统议曰;‘曹操击孙权,操胜必将取荆州,权胜亦必取荆州矣,为之奈何?’庞统曰:‘主公勿忧。有孔明在彼,料想东吴不敢犯荆州。主公可驰书去刘璋处,只推:‘曹操攻击孙&am 权,权求救于荆州。吾与孙权唇齿之邦。不容不相援。张鲁自守之贼,决不敢来犯界。吾今欲勒兵回荆州,与孙权会同破曹操,奈兵少粮缺。望推同宗之谊,速发精兵三四万,行相十万斛相助。请勿有误。若得军马钱粮,却另作商议。’玄德从之,遣人往成都。” < r/cc/cc/ gt;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24 注册时间
2005-7-11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2242 小时 经验
109148 金币
101202 威望
2 积分
32993 精华
16 日志 记录 好友 相册 帖子 分享 主题 UID
608 来自
广东东莞
2 积分
32993 精华
16 帖子 发表于 2007-3-12 18:05
div cla =msgheaderQUOTE:/divdiv cla =msgborder以下是引用i三镇传媒/i在2007-3-12 17:58:00的发言:/ gt lt r/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 r/ “不五十日,报捷,江夏平,诏封坚为乌程侯。” < r/ 说明:江夏,郡名,汉高帝六年置。汉武帝时划为荆州所属之一郡。又据《三国演义》第七回:“(刘)表大惊,急聚文武将士商议。蒯良曰:“不必忧虑。可令黄祖部领江夏之兵为前驱,主公率荆、襄之众为援。’” / gt lt;/div/ gt lt gt;晕!你发的这个和江陵没关系啊!!呵呵!刘表住在哪里,这里的荆襄指的是哪里楼主自己清楚!!蒯良和蒯越是中庐(今南漳东)的地方豪强!江夏是现在的武汉一带!!/ gt;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19 注册时间
2005-10-5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400 小时 经验
26553 金币
11354 威望
1 积分
8592 精华
3 日志 记录 好友 相册 帖子 分享 主题 UID
802 来自
浙江嘉兴
1 积分
8592 精华
3 帖子 发表于 2007-3-12 18:07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 r/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 r/ “正议间,人报法正有书至。刘璋映人、呈上书,璋拆开视之。其略曰:‘前蒙遣差纬好荆州,不意主公左右不得其入,以致如此。今荆州眷念旧情,不忘族谊,主公若能幡然归顺,量不薄待。望三思裁示。” < r/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 r/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躯 < r/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 r/ “却说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玄德请军师商议,孔明曰:‘亮有一计,曹操自退。’玄德问何计。孔明曰:‘曹操分军电台淝,惧孙权也。今我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淝,牵动其势,操必勒兵南向矣。’玄德问:‘谁可为使?’伊籍曰;‘某愿往。’玄德大喜,遂作书具礼,令伊籍先到荆州,知会云长,然后入吴。到秣陵,来见孙权,先通了姓名。权召籍入。藉见权礼毕,权问曰:‘汝到此何为?’籍曰:‘昨承诸葛子瑜取长沙等三郡,为军师不在,有失交割,今传书送还,所有荆州南郡、零陵,本欲送还。因被曹操撤兵回南。吾主若取了东川,即还荆州全土。’权曰:‘汝且归馆舍,窖吾商议。’伊籍退出。” < r/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 r/ “到张(合阝)寨中,问及军情,合阝言:‘老将黄忠,甚是英雄。更有严颜相助,不可轻敌。’韩浩曰:‘我在长沙知此老贼利害。他和魏延献了城池,害吾亲兄,今既相遇,必当报仇。’遂与夏侯尚引新军离寨前进。” < r/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 r/ “操于高处望见,惊问众将曰:‘此何人也?’有识者告曰:‘此乃常山赵子龙也。’操曰:‘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急传令曰:‘所到之处,不许轻敌。’赵云救了黄忠,杀透重围,有军士指曰:‘东南上围的,必是副将张著。’云不回本寨,遂望东南杀来。所到之处,但见‘常&am 山赶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知其勇者,互相传说,尽皆逃窜。云又教了张著。 < r/ 曹操见云东冲西突,所向无前,莫敢迎敌,救了黄忠,又救了张著,奋然大怒,自顿左右将土来赶赵云。云已杀回本褰,部将张翼接着,望见后面尘起,知是曹兵追来,即谓云曰:‘追兵渐近,可令军士闭上寨门,上敌楼防护。’云喝曰;‘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在当阳长坂时,单***匹&am 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遂拨弓***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将营内旗***,尽皆倒偃。金鼓不鸣。云匹马单***,立于营门之外。” < r/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 r/ 第七十四回 庞令名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 r/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 r/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 r/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 r/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 r/ “却说曹丕正聚文武议事,绍近臣奏曰:‘蜀将盂达来降。’丕召入间曰:‘汝此来,莫非诈降乎?’达曰:‘臣为不救关公之危。汉中王欲杀臣,因此惧罪来降,别无他意。’曹丕尚未准信,忽报刘封引五万兵来取襄阳,单搦盂达厮杀。丕曰:‘臣以利害说之,不必动兵,令刘封亦来&am 降也。’丕大喜,遂加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领新成太守,去守襄阳、樊城。原来夏侯尚、徐晃已先在襄阳,正将收取上庸诸郡。盂达到了襄阳,与二将礼毕,探得刘封离城五十里下寨,达即修书一封,使人责赴蜀寨,招降刘封。刘封览书大怒曰:‘呲贼误吾叔侄之义,又间吾父子之亲,使吾为不忠不孝之人也。’邀扯碎来书,斩其使。次日,引军前来搦战。” < r/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 r/ “孔明闻知,即上表救秦宓。其略曰:‘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量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衰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嘁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 r/ “先主从之,召瑾入城,瑾拜伏于地,先主问曰:‘子瑜远来,有伺事故?’瑾曰,‘臣弟之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来奏荆州之事。前者关公在荆州时,吴侯数次求亲,关公不允。后关公取襄阳,曹操屡次致书吴侯,使袭荆州。吴侯本不肯许,因吕蒙与关公不睦,故擅自兴兵,误成&am 大事。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也。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一向思归。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 r/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 r/ “此时先主威声大震,江南之人,尽皆胆裂,日夜号哭。韩当、周恭大惊,急奏吴主,具言糜芳、傅士仁杀了马忠。去归蜀帝,亦被蜀帝杀了。孙权心怯,遂聚文武商议。步骘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吕蒙,潘璋、马忠、糜芳、博士仁也。今此数人皆亡,独有范疆、张达二人,现在东吴。何不擒此二人,并张飞首级,遣使送还。交还荆州,送还夫人,上表求和,再续前情,共图灭魏.则蜀兵自退矣。’权从其言,遂具沉香木匣,盛贮飞首,绑缚范疆、张达,囚于槛车之内,令程秉为使,责国书,望猇亭而来。” < r/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 r/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 r/ “却说章武二年夏六月,东吴陆逊大破蜀兵于猇亭、彝陵之地。先主奔回白帝城,赵云引兵据守。” < r/ 说明:挠亭彝陵,荆州所辖。 < r/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 r/ “却说东吴细作探知此事,报入吴国。近臣慌奏吴王曰:‘今魏王曹丕亲自乘驾龙舟,提水路大军三十余万从蔡、颍出淮,必取广陵渡江,来下江南,甚为利害。’孙权大惊,即聚文武商议。顾雍曰:‘今主上既与西蜀连和,可修书与诸葛孔明,令起兵出汉中以分其势尸面遣一大将,屯兵南徐以拒之。’权曰:‘非陆伯言不可当此大任,’雍曰:‘陆伯言镇守荆州,不可轻动。” < r/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 r/ “忽有关公第三子关索,入军来见孔明日:‘自荆州失陷,逃难在鲍家庄养病,每要入川见先帝报仇,疮痕未合,不能起行。近已安痊,打探得东吴仇人已皆诛戮,径来西川见帝,恰在途中遇见征南之兵,特来投见。’孔明闻之,嗟讶不已,一面遣人申报朝廷,就令关索为前部先锋,一同征南。大队人马,各依队伍而行。讥食渴饮,夜住晓行,所经之处,秋亳无犯。” < r/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 r/ “次日,后主早朝,大会官僚,孔明出班,上《出师表》一道。表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r/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 r/ “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遣逆,催、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 < r/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 r/ “于是曹休引军径取皖城;贾逵引前将军满宠、东皖太守胡质,径取阳城,直向东关,司马懿引本部径取江陵。” < r/ “于是陆逊总率江南八十一州并荆湖之众七十余万,令朱桓在左,全琮在右,逊自居中,三路进兵。” < r/ “逊曰:‘此非善策,吾自有妙用。’于是朱桓怀不平而退。逊令诸葛瑾等拒守江陵,以敌司马懿。诸路俱 < r/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 r/ “后人有诗曰: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 r/cc/cc!” < r/cc/cc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19 注册时间
2005-10-5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400 小时 经验
26553 金币
11354 威望
1 积分
8592 精华
3 日志 记录 好友 相册 帖子 分享 主题 UID
802 来自
浙江嘉兴
1 积分
8592 精华
3 帖子 发表于 2007-3-12 18:08
table width=72% bgcolor=#ffffff border=0tbodytrtd align=left width=97%table cla =wr cell 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cla =gray14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 r/ “忽奏丞相令杨仪赍出师表至。后主宜入,仪呈上表章。后主就御案上拆视,其表曰:‘……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 < r/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 r/ “即时下令,教荆襄各处都要训练人马,择日兴师。” < r/ “懿曰:‘孔明尝思报猇亭之仇,非不欲吞吴也,只恐中原乘虚击彼,故哲与东吴结盟。陆逊亦知其意,故假作兴兵之蛰以应之,实是坐现成败耳。陛下不必防吴,只须防蜀。’” < r/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请葛亮遣木牛流马 < r/ “权览毕,大喜,乃谓费礻韦曰:‘朕久欲兴兵,未得会合孔明。今既有书到,即日联自亲征,入居巢门,取魏新城。再令陆逊,诸葛瑾等屯兵于江夏,沔口取襄阳,孙韶,张承等出兵广陵取淮阳等处,三处一齐进军,共三十万,克日兴师。’” < r/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 r/ “却说曹睿闻孙权分兵三路而来,亦起兵三路迎之,令刘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阳,睿自与满宠率大军救合淝。” < r/ “懿曰:‘量此小卒,杀之无益,放归本寨,令说魏将宽厚仁慈,释彼战心,此吕蒙取荆州之计也。’” < r/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 r/ “肃曰:‘昔关云长威震华夏,孙权令吕蒙袭取荆州,抚恤将士家属,因此关公军势瓦解。今淮南将士家属,皆在中原,可急抚恤,更以兵断其归路,必有土崩之势矣。’” < r/ “又遣荆州刺史、监军王基,领前部兵,先取镇南之地。师领大军屯于襄阳,聚文武于帐下商议。” < r/ “后人有诗曰:长坂当年独拒曹,子龙从此显英豪。乐嘉城内争锋处,又见文鸯胆气高。” < r/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纟林姜维斗阵破邓艾 < r/ “文官武将,朝贺已毕,大赦天下,改元永安元年;封孙纟林为丞相,荆州牧,多官各有封赏,又封兄之子孙皓为乌程侯。” < r/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 r/ “昭遂拜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铖,都督关中人马,调遣青、徐、兖、豫、荆,扬等处;一面差人持节令邓艾为征西将军,都督关外陇上,使约期伐蜀。” < r/ “却说钟会受了镇西将军之印,起兵伐蜀,会恐机谋或泄,却以伐吴为名,令青、兖、豫、荆、扬等五处各造大船,又遣唐咨于登、莱等州傍海之处,拘集海船。” < r/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 r/ “休从其言,遂命陆逊于陆抗为镇东大将军,领荆州牧,守江口,左将军孙异守南徐诸处隘口,又沿江一带,屯兵数百营,老将丁奉总督之,以防魏兵。” < r/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 r/> am “于是皓令镇东将军陆杭领部兵屯江口,以图襄阳。” < r/ “晋主以羊枯之言,拜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事。杜预为人老成练达,好学不倦,最喜读左丘明《春秋》传,坐卧常自携,每出入必使人持《左传》于马前,时人谓之‘左传癣’。及奉晋主之命,在襄阳抚民养兵,准备伐吴。”cc/cc /td/tr/tbody/table/td/trtrtd height=17/td/tr/tbody/table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24 注册时间
2005-7-11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2242 小时 经验
109148 金币
101202 威望
2 积分
32993 精华
16 日志 记录 好友 相册 帖子 分享 主题 UID
608 来自
广东东莞
2 积分
32993 精华
16 帖子 发表于 2007-3-12 18:13
楼主别发了,漏洞百出啊!!呵呵!!!我随便找几个错误!!!/ gt lt gt;------------------------/ gt lt gt;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 trong檀溪(檀溪在江陵吗?)/strong> lt r/> am am lt r/ 第三十五回 玄德< trong南漳/strong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南漳是江陵吗?)< r/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 trong樊城/strong 元直走马荐诸葛 < r/ 第三十七回 < trong司马徽/strong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 trong司马徽住在南漳水镜庄啊)/strong> lt r/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 trong隆中/strong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 r/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于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trong(请注意:公子刘琦是在襄阳向孔明求救,实际和江陵无关)/strong> lt r/> am am lt r/ 第四十回 < trong蔡夫人/strong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 trong(请注意:/strong蔡夫人是住在襄阳呢?还是住在江陵< trong?呵呵!!)/strong> lt r/> am am lt r// gt;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22 注册时间
2006-12-22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603 小时 经验
25755 金币
153519 威望
0 积分
9564 精华
4 日志 记录 好友 相册 帖子 分享 主题 UID
710 来自
湖北襄阳
0 积分
9564 精华
4 帖子 发表于 2007-3-12 18:14
这个熊蜂是专家![em01]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24 注册时间
2005-7-11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2242 小时 经验
109148 金币
101202 威望
2 积分
32993 精华
16 日志 记录 好友 相册 帖子 分享 主题 UID
608 来自
广东东莞
2 积分
32993 精华
16 帖子 发表于 2007-3-12 18:17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 r/ “青、幽、徐、冀,< trong荆/strong、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 / gt lt gt;----------------/ gt lt gt;这个也算发生在荆州的故事吗???/ gt;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27 注册时间
2006-4-27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853 小时 经验
10362 金币
696 威望
0 积分
2308 精华
0 日志 记录 好友 相册 帖子 分享 主题 UID
17848 中尉, 积分 230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92 积分
湖北武汉
0 积分
2308 精华
0 帖子 发表于 2007-3-12 18:18
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7-19 注册时间
2005-10-5 阅读权限
110 在线时间
400 小时 经验
26553 金币
11354 威望
1 积分
8592 精华
3 日志 记录 好友 相册 帖子 分享 主题 UID
802 来自
浙江嘉兴
1 积分
8592 精华
3 帖子 发表于 2007-3-12 18:44
多少故事为争夺荆州埋下伏笔,多少故事围绕荆州展开。。。。/ gt;[em01][em05]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Copyright 湖北楚天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主管:***湖北省委宣传部 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办: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系列讲座:《三国志演义》的版本知多少?
中国网 | 时间:2005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主持人:傅光明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刘世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
傅光明: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刘世德先生。大家欢迎。 中国的古代小说大多有个版本的问题,三国、水浒、红楼,都不例外。拿三国来说,它最早的版本出现在什么时候?后来又有多少个版本流传?也就是说,到底有几个版本的《三国志演义》,诸多版本之间有什么不同?今天就请刘世德先生给我们演讲《三国志演义》到底有几个版本。大家欢迎。
上次讲过了“《三国志演义》的作者”,今天接着讲“《三国志演义》的版本”。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
《三国志演义》的版本问题比较复杂。我今天不可能全面地、系统地来讲《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我只能挑选几个有关的问题来谈。严格地说,我演讲的题目应该叫做“关于《三国志演义》版本的几个问题”。
我要讲的是哪些问题呢?一共六个问题,如下:
一、《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什么?
二、《三国志演义》过去最流行的版本是什么?它有什么贡献,有什么过失?
三、《三国志演义》版本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四、在《三国志演义》版本中,有哪些特别值得注意的情况?
情况之一:关索。他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后人插增进去的?
五、情况之二:关羽之死。关羽之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写法?
六、情况之三:“周静轩诗”。它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后人插增进去的?
一 《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什么?
讲三点:
(一)嘉靖壬午本和叶逢春刊本
(二)嘉靖年间还有没有其他的版本?
(三)嘉靖之前有没有其他的版本?
(一)嘉靖壬午本和叶逢春刊本
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三国志演义》版本是嘉靖年间的刊本。
这有两部: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
嘉靖壬午本是大家比较熟悉的。
嘉靖壬午本并没有记载刻印的具体年分。但它有一篇序言,是张尚德写的,写于嘉靖元年(1522)夏天。根据目录学、版本学的通例,人们把这一年定为嘉靖壬午本刊印的年分。
全书分为24卷,每卷10节,共240节。
它是一种刻印比较精致的大字本。这在《三国志演义》版本中是比较少见的。
我认为,这是最接近于罗贯中原稿面貌的版本。
我说的是“接近”,而不是“等同”。
这是因为,它已经过了后人的改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它的节目(回目)出奇地整齐,一律都是七言。
叶逢春刊本,大家可能不太熟悉。
它是孤本。仅仅收藏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一家修道院(皇家爱思哥利亚修道院)的图书馆里。
很多研究《三国志演义》版本的学者都没有见到过这个本子。解放以前,戴望舒(诗人、古代小说研究家)曾经看过这个本子,并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一来,很多人没有看到戴望舒的文章,因为它发表在某一个报纸的副刊上;二来,那是一篇小文章,介绍得不详细,也不具体。
直到1997年,日本关西大学井上泰山教授搞到了叶逢春刊本的缩微胶卷,把它影印了出来。定价2万日圆。
叶逢春刊本也没有记载刊印的确切年月。但是,书前有一篇钟陵元峰子的序言,写于嘉靖27年(1548)春天。可知它也是嘉靖年间的本子。
叶逢春刊本分为10卷,每卷24节。其中的卷三、卷十已佚失。
叶逢春刊本是福建建阳刊本。
证据1:在叶逢春刊本卷首,题“书林苍溪叶逢春彩像”。书林是地名,在福建建阳,是明代印刷业中心。证据2:上图下文是闽刊本独有的特征。
(二)嘉靖年间还有没有其他的版本?
这个问题需要从明人书目的记载谈起。
明人书目记载的《三国志演义》明刊本,现知有四种。其中一种记载的是万历以后的版本。其他三种记载的都是嘉靖或嘉靖以前的刊本。
1)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史志三”“野史”类第一目:
《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
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2)晁瑮《宝文堂书目》“子杂”类第五百四十三目:
《三国通俗演义》,武定板
3)周弘祖《古今书刻》上编“都察院”第十八目:
《三国志演义》
这三个人都是嘉靖年间人。因此他们记载的版本,至少也应当是嘉靖刊本
从书名来看,这三种书目著录的《三国志演义》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属于嘉靖壬午本系统的版本,而不是叶逢春刊本系统的版本。
(三)嘉靖之前有没有其他的版本?
嘉靖之前,有其他的版本。
1)弘治7年本。
2)成化、弘治年间的刊本。
前者没有实物,只是我的猜测。
后者存在实物。可惜只剩了残叶。
弘治7 年本
在嘉靖壬午本上,有两篇序言。一篇的作者叫张尚德,陕西人,写于嘉靖元年(1522)夏天。另一篇序言的作者叫蒋大器,浙江金华人,写于弘治七年(1494)春天。
由于蒋大器的这篇序言,还发生过一段小插曲。解放前,192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过嘉靖壬午本。因为他们的底本只有弘治七年蒋大器的那篇序言,而没有嘉靖元年张尚德的那篇序言,就误认为该本是弘治七年本,因而在书的函套上,在书的封面上,说是“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把该书的刊印年代一下子提早了28年。这是不对的。
发生错误的原因,是上了书商的当。书商抽掉了嘉靖元年的序言,只保留了弘治七年的序言,把一部嘉靖刊本冒充为弘治刊本,卖了一个好价钱。
既然有序言,就表明有这个弘治7年的本子。
只不过,它是抄本,还是刻本?目前还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猜测,它可能是一个刻本。这是因为,从一般的情况看,给抄本写序言的,往往是作者的同时代人;给刻本写序言的,则往往是后人。而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人,序言作者是弘治年间人,他们相隔有一百年之久。
蒋大器在序言中说,罗贯中完稿以后,给这部小说起名,叫做“三国志通俗演义”。如果这句话符合实际,如果这句话没有被别人改动过,那么,这个弘治本和嘉靖壬午本一定有亲密的关系。说不定,这个弘治本就是嘉靖壬午本的底本。
这个本子是现在所知道的年代最早的本子。
可惜,这个本子没有保存下来。
所谓“残叶”,指的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某一个明刊本《三国志演义》的残叶。
这个残叶保存于《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之中。《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八卷,共两册,它的前后衬叶恰恰是《三国志演义》某一个版本的残叶。
残叶由上半叶和下半叶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叶。每半叶12行,每行22字,共264字。
残叶的文字,属于第29节“孙策大战太史慈”。
拿残叶的文字和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作仔细的比较,结果发现它既不是嘉靖壬午本,也不是叶逢春刊本。从文字上看,它接近于嘉靖壬午本,而和叶逢春刊本比较疏远。
这个残叶的版本究竟是哪个年代的呢?
首先,可以确定,残叶所附存的《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刊行于明代嘉靖八年(1529)。
确定了在个前提之后,就有了三种可能性。
可能性一: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面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之后(例如,万历年间)的人。换句话说,残叶不是刊刻于嘉靖年间,而是刊刻于万历年间、明末;甚或是刊刻于清代,也说不定。
可能性二: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面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但,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1529—1566)之间的人。因此,残叶有可能出于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之间刊行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可能性二实际上派生于可能性一。
可能性三:《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保持着原先的面貌。换句话说,残叶是在嘉靖八年被当作衬叶使用的。因此,残叶必然出于嘉靖元年至八年之间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甚或是嘉靖元年之前的某个刊本。
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极小,甚至几乎没有;第二种可能性也很小;只有第三种可能性方能成立。
这是因为:第一,上海图书馆收藏的那个《陶渊明集》,看不出有改装的痕迹。它无疑是原装原貌。第二,从纸张、字体、版式看,残叶断非嘉靖之后的产物。
最早发现残叶的沈津是一位图书馆学专家、版本学专家。他认为,残叶为成化、弘治年间刻本。我同意他的判断。
二 《三国志演义》过去最流行的版本是什么?
它有什么贡献,有什么过失?
如果要问,在许许多多的《三国志演义》版本中,对于过去的读者来说,或者,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哪一种版本是最最熟悉的?那么,***很可能就是毛宗岗评本了。
读《水浒传》,不能不知道金圣叹。读《红楼梦》,不能不知道脂砚斋。同样,读《三国志演义》,不能不知道毛宗岗。
“毛宗岗评本”,说得更准确些,应该叫做“毛评本”。“毛”,指的是毛纶、毛宗岗父子二人。“评”指的是评点、评论。
不应该把毛纶排除在这个评本的名称之外。过去把毛评本叫做“毛宗岗评本”。我认为,这个名词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参加评点的人,在毛宗岗之外,还有他的父亲毛纶。他们父子二人都参加了评点和整理《三国志演义》的工作。而且评点和整理这部小说的发起人是毛纶。毛宗岗只不过是完***。毛纶是个瞎子。他的许多评论,都是由他本人口授,由他儿子毛宗岗笔录。
毛纶,字德音,号声山,江苏苏州人。生活于明末清初。
他很有学问,但一生穷困不得志。中年以后,双目失明,过起了闭门著书的生活。
除了评点《三国志演义》之外,他还评点过戏曲《琵琶记》。他评点的《琵琶记》刊行于康熙五年(1666)。书前有一篇《总论》,其中谈到他们父子二人正在进行的《三国志演义》评点工作:
昔罗贯中先生作《通俗三国志》,共一百二十卷,其纪事之妙,不让史迁。却被村学
究改坏,予甚惜之。前岁得读其原本,因为校正,复不揣愚陋,为之条分节解。而每卷之
前,又各缀以总评数段。且许儿辈亦得参附末论,共赞其成。书既成,有白门快友见而称
善,将取以付梓。不意忽遭背师之徒欲窃冒此书为己有,遂致刻书中阁,殊为可恨。今特
先以《琵琶》呈教,其《三国》一书,容当嗣出。
这一大段话,使我们了解到以下几点:
第一,《三国志演义》的评点工作,主要是由毛纶本人进行的。“儿辈”系指毛宗岗。毛宗岗只不过充当了助手的角色,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
第二,毛纶评点工作的内容是:1)“校正”文字。2)在正文之中加入“条分节解”的评语。3)在每卷正文之前撰写“总评”。
第三,他的评点工作,在康熙5年之前,已经完成。
第四,毛纶评点的《三国志演义》一书本来已经决定由南京的一家书坊刊行。但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以致刊印之事作罢。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只知道是:他的一个门人,违背师训,想把此书据为己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当日的种种情况,因为时日相隔久远,直接的、间接的有关文字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今天已无法了解其中的究竟。
毛宗岗,字序始,号孑庵。生于崇祯5年(1632),至康熙48年仍然健在,卒年不详。
康熙18年(1679)12月李渔为毛评本写序,此书由醉耕堂刊行。醉耕堂刊本乃是现存最早的毛评本。
附带说一句。现在大家看到的毛评本上有一篇金圣叹序。大家都以为那是出于金圣叹的手笔。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那是假的,和金圣叹毫无关系。那是把李渔的序言改头换面地改写了一下,变成了金圣叹的序。其实,那是书商玩的把戏,大家千万不要上当!
毛纶、毛宗岗父子二人都参与了《三国志演义》的评点。那么,毛纶做了些什么?毛宗岗又做了些什么呢?
毛纶自己说,“校正”的工作是他做的,各卷的“总评”也是他写的。李渔在序言里谈到“评者”的时候也只提到毛纶一个人的名字,而没有提到毛宗岗。
我们不知道,毛纶在“校正”和“总评”之外,还做了些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毛宗岗在“笔录”之外,还做了些什么。我们更不清楚,他们二人之中,谁做得多,谁做得少,谁应该的主要的,谁应该是次要的。好在他们是父亲和儿子。即使把帐错算在谁的头上,也没有多大的妨碍,不至于引起著作权的纠纷。
在这一点上,儿子毛宗岗占了便宜。在今天,他的名气更大。毕竟他是毛评本整理和评点工作的最后完成者,毕竟他的名字印在毛评本的显著位置上。
我只是提醒大家,不要把毛评本的著作权全归在毛宗岗一个人的名下!谁付出了劳动,谁就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我们不要忘记“毛纶”这个名字!
怎样来评价毛评本?
毛评本有什么贡献,有什么过失呢?
这不能不说到毛评本的性质。毛评本的性质是什么呢?
它既是一个修改本,又是一个评点本。
修改本
毛评本归罗贯中的原本作了很多的增删和修饰。
在毛评本卷首有一篇《三国志演义凡例》一一地介绍了他的修改。一共有十个方面。主要有三类:删,增,改。
【删】
1)删除了个别的字,例如:之、乎、者、也。还删除了一些冗长的、重复的词语。
2)删去了伪托的李卓吾评语。并用自己的评语来纠正旧评语中“唐突”刘备、“谩
骂”诸葛亮的地方。
3)删去汉代尚未产生的七律。例如:钟繇、王朗的铜雀台诗(56回);蔡瑁的题
壁诗(34回)。
4)删去一些“后人捏造”的、“今日传奇所有”的、或“今人之所知”的情节。
例如:关羽斩貂蝉;张飞捉周瑜。同时,还删去一些“古本《三国志》所无”、
“非今人之所知”的情节。例如:诸葛亮欲烧魏延于上方谷(103回);诸葛
瞻读邓艾信而犹豫未决(117回)。
有些删节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们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羽斩貂蝉、张飞捉周瑜。
前者见于元人杂剧,后者还出现在今天的京剧舞台上。
有的涉及人物的性格,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诸葛亮与魏延。
【增】
1)增添了一些细节。例如:
关羽秉烛达旦(25回) 管宁割席分座(66回)
曹操分香卖履(78回) 于禁陵庙见画(79回)
诸葛亮夫人之才(117回) 郑玄侍儿之慧(22回)
邓艾凤兮之对(107回) 钟会不汗之答(107回)
杜预左传之癖(120回)
大多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2)增添了一些选入《文选》的文章。例如:
孔融荐祢衡表(23回) 陈琳讨曹操檄(22回)
3)增加唐宋名人的诗词,删去了周静轩等人的“俚鄙可笑”的诗句。
【改】
1)改写了一些“讹”“误”的情节。例如:
刘备闻雷失箸(21回) 马腾入京遇害(57回)
关羽封汉寿亭侯(26回) 曹后骂曹丕(80回)
孙夫人投江而死(84回)
2)对“参差不对”、“杂乱无章”的单句回目进行合并、润色,改成精致、对偶的
双句回目。
有些可改可不改,有些没有必要改。例如,孙夫人与貂蝉的比较。
作为修改本,毛评本有功有过。
【功】毛评本的出现,在客观上扩大了《三国志演义》传播的范围,使它拥有了更多的读者,扩大了《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全国解放以后所排印的第一个《三国志演义》版本就是毛评本。直到前几年拍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所用的底本依然是毛评本。
【过】在很多地方,毛评本对待伟大作家罗贯中的伟大作品《三国志演义》,不够尊重,作了许多不必要的修改。在这一点上,它当然是有过失的。
以上说的是毛评本作为修改本的性质。
评点本
毛评本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的很多透辟的见解,细腻的分析,精彩的议论,都能给读者很大的启发。它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宝库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毛纶、毛宗岗父子和他们的前辈金圣叹、后辈脂砚斋一样,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三 《三国志演义》版本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以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情况而论,《三国志演义》版本的发展,可分为如下的6个重要的阶段:
1) 14世纪
2)15世纪
3)16世纪上半叶
4)16世纪下半叶
5)17世纪上半叶
6)17世纪下半叶
第1阶段,罗贯中撰写《三国志演义》,脱稿以后,此书以稿本和传抄本的形式逐步在社会上传播。
第2阶段,《三国志演义》刊本开始出现,传抄本依然在社会上普遍流行。
这有两个标志:上海图书馆藏《三国志演义》残叶;《三国志演义》嘉靖壬午本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前者证明了《三国志演义》刊本在嘉靖之前的存在。后者证明了《三国志演义》抄本广为流传,风靡一时。
蒋大器序:“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
第3阶段,《三国志演义》刊本的种类开始增多。今天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两个完整的和比较完整的刊本(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即在这个阶段问世。两个不同的版本系统开始形成,各自适应着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社会阶层的读者对象的需要。一个版本系统以嘉靖壬午本为首,另外一个版本系统则以叶逢春刊本为代表。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变化:有的刊本插增了图像;有的刊本各自插增了不同的诗文。
第4阶段,有3个特点,一是《三国志演义》刊刻的地域逐渐扩大,二是《三国志演义》版本的整理者分别往正文中插增了个别的人物和情节,三是两个版本系统互相向对方吸取养料。周曰校刊本从叶逢春刊本吸取静轩诗,又自己插增关索A(诸葛亮南征途中,七擒孟获)。余象斗刊本受到周曰校刊本的启发,插增了另一个关索B(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征西川)。
第5阶段,《三国志演义》版本的种类继续增多。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名人评本开始出现。在这之前,评语系整理者所加。此时,评语的作者被冠以名人的名字(李卓吾、钟伯敬等),真假难辨。二是开始采用分回的形式。在这以前,是分节的。全书分为240节。这时开始分回。但并不彻底。每回之内,仍然分为两节,个有标目断开。
第6阶段,毛氏父子评本问世,逐步地、全方位地独占了《三国志演义》的销售市场。受到打击最大的是建阳刊本。它们慢慢地从市场上淡出。今天保留下来的《三国志演义》建阳刊本,数量非常少。它们的身份起了巨大的变化:它们已经不是文学读物,失去了阅读的价值,而是被当作文物,只剩下了研究的价值。
另外,这时也彻底地完成了分回的形式。一回之内不再分节;回目也变得讲究起来,注意回目和内容的统一,注意对仗和辞藻。
值得注意的是,和《三国志演义》同时产生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水浒传》,从版本演变
的过程来看,却维持着和《三国志演义》同步的发展,呈现出相同的或近似的轨迹。
四 在《三国志演义》版本中,有哪些特别值得注意的情况?
情况之一:关索的加入
他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后人插增进去的?
关索问题牵涉到关羽有几个儿子的问题。
据陈寿的《三国志》说,关羽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关平,一个叫关兴。关兴之名仅见于关羽传。关兴之名则见于关羽传、孙权传、潘璋传。
而在民间传说、宋元话本、《三国志演义》中,关羽却有了三个儿子。增加了关索。
《三国志平话》出现了关索的名字。只出现了一次。
成化说唱词话有《花关索传》。
《三国志演义》中的关索有甲、乙之分。
关索甲见于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之时。
关索甲首先见于周曰校刊本(万历十九年)。
在周曰校刊本中,从第173节到第179节,关索的名字一共出现了十二次。
周曰校刊本第173节(卷九第十三节)“孔明兴兵征孟获”:
共起两川甲兵五十万,前往益州起发。忽有关公第三子关索入军来见孔明,曰:“自
因荆州失陷,避难在鲍家庄养病。每要赴川见先主报仇,疮痕未合,不能起行。近日安痊,
打探得东吴仇人已雪,径来西川见帝,恰在途中,遇见征南之兵,特来接见。”孔明闻之,
嗟呀不已。一面遣人申报朝廷,就令关索充为前部先锋一同征南。
关索甲究竟是罗贯中原稿中原有的,还是后人插增进去的?
我认为,关索甲不是罗贯中原稿中原有的,而后人插增进去的。这个“后人”,就是周曰校刊本的整理者、编辑者、刊行者。
这有三点可说。
第一点:
最早的嘉靖壬午本和叶逢春刊本中没有关索。
第二点:
无论从人物性格塑造上看,还是从故事情节编织上看,关索甲这个人物完全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第三点:
“关索”后增的痕迹十分明显。对照着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来看,如若删去周曰校刊本中的有关“关索”的字句,正文仍然流畅,毫无碍滞的感觉。
相反的,由于插增了有关“关索”的字句,反而显出了周曰校刊本情节叙述中的不合
情理的疵病。
不合情理之处一共有八点。
不合情理之一:
关索是“因荆州失陷”而避难在外的。也就是说,“荆州失陷”之前,他无疑是身在荆
州。那么,为什么书中有关荆州的种种情节叙述竟对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交代?
不合情理之二:
据关索自己说,他“径来西川见帝,恰在途中,遇见征南之兵”。关索的出发地自然是鲍家庄;而诸葛亮统率的南征军队前往的目的地是建宁、牂牁、越隽三郡。前者在荆州一带,后者则分别在今云南曲靖、贵州凯里、四川西昌一带。关索如果从荆州一带径直前往成都(“帝”的所在地),是不可能在“途中”遇见“征南之兵”的。他怎么不走直线,却走曲线呢?
不合情理之三:
诸葛亮见到关索后,“就令关索充为前部先锋,一同征南”。实际上,先锋另有其人。一为魏延,二为赵云。
证据一:
周曰校刊本第174节(卷9第13节)“孔明兴兵征孟获”说:
却说孔明引大军已到益州界分。前部先锋魏延,副将张翼、王平,才入界口,正遇
鄂焕军马。
这就是说,先锋是魏延。
证据二:
周曰校刊本第174节(卷9第14节)“诸葛亮一擒孟获”说:孟获手下的三洞元帅分兵三路而来,诸葛亮以“不识地理”为由,不用赵云、魏延,而派王平、马忠、张嶷、张翼迎敌,——
云请魏延到自己寨内,商议曰:“吾二人为先锋,却说不识地理而不肯用。今用此后
辈,吾等岂不羞乎?”
所谓“此后辈”,指的是王、马、张四人。可知先锋实为赵云、魏延,王、马、张四人是副将。其间安插不下关索。“令关索充为前部先锋”——不过是插增者的一句空话而已。
不合情理之四:
周曰校刊本第175节(卷九第十四节)“诸葛亮一擒孟获”:诸葛亮事后解释说,他派张嶷、张翼二人埋伏在山路上,并派关索带兵接应。
其中,诸葛亮所说的“令关索以兵接应”,也是一句后加的话。因为在事先的调兵遣将过程中,诸葛亮只派了六人:王平左路迎敌,马忠右路迎敌,赵云、魏延随后接应;张嶷、张翼中路迎敌。他根本没有派过这位半路上出现的关索。这正暴露了“令关索以兵接应”这句没头没脑的话的破绽。
不合情理之五:
周曰校刊本第175节“诸葛亮一擒孟获”说,吕凯“拣得林木茂盛之处,分做四个寨子,王平、张嶷、张翼、关索各守一寨”。
为什么要“分做四个寨子”?这是因为有四位“副将”:王平、马忠、张嶷、张翼,正好一个副将守一个寨子。赵云、魏延的身份和王平四人不同,是“大将”。他们是以大将的身份充任先锋的。如果关索也是先锋,则也应属于大将的身份。他岂能去和王平、张嶷、张翼三人同守寨子?如此一来,将置另一位副将马忠于何地?
这就是说,实际上是关索顶替了马忠的名字。
不合情理之六:
在周曰校刊本第175节“诸葛亮一擒孟获”说:“魏延、马忠、王平、关索擒诸洞酋长至”
这一句同样有明显地改动的痕迹。因为上文交代得十分清楚:诸葛亮定下擒孟获的计策后——
先唤赵云入,向耳畔分付如此如此。又唤魏延入,亦低言分付。又唤王平、马忠入,
亦密密的分付。各人受了计策,皆依令而去。
诸葛亮定下擒孟获的计策后,他是把任务分配给赵云、魏延、王平、马忠去执行的。所谓“各人受了计策”的“各人”,就是指他们四人;其中,并没有马忠。
毫无疑问,又是用关索顶替了马忠的名字。
不合情理之七:
周曰校刊本第179节(卷9第19节)“诸葛亮六擒孟获”:祝融夫人出兵,与张嶷交锋:
战不数合,夫人拨马便走。张嶷赶去,空中一把飞刀落下。嶷急用手隔,正中左臂,
翻身落马。蛮兵一声喊处,将张嶷、关索执缚去了。
当时的战场上,交手的双方是张嶷和祝融夫人。祝融夫人飞刀砍伤了张嶷的左臂,张嶷翻身落马,因而被蛮兵捉去。关索既未出阵,又未受伤,难道蛮兵竟会跑到蜀方的阵营内去抓捕关索吗?只不过插增了两个字(“关索”),却形成了情节叙述的不合理!
不合情理之八:
同一节下文紧接着又说:
马忠听得张嶷等被擒,急出救时,早被蛮兵困住。望见祝融夫人挺标勒马而立,忠忿
怒向前去战,坐下马绊倒,亦被擒了。都解入洞中,来见孟获。
这就是说,被擒的一共是三个人:张嶷、关索、马忠。
但,周曰校刊本同一节下文又说:
孔明端坐于帐上,马岱解祝融夫人到。孔明急令武士去其缚,请在别帐赐酒压惊,
遣使入洞,欲送夫人换二将。
周曰校刊本上文明明说,祝融夫人擒获的是三人(张嶷、关索、马忠),怎么会用祝融夫人去“换二将”呢?如果删掉关索,则正好凑够“二将”的数儿。周曰校刊本由于增添了一个关索,遂滋生了“二”与“三”的矛盾。
更何况,紧接着周曰校刊本下文又说:
使命入洞,与孟获答话已毕。获大喜,即放出张嶷、马忠,还了孔明。
可知祝融夫人所擒获者确实是“二将”,关索之名无疑是后添的。
关索甲既然是后来插增的,那么,关索乙是不是也是后添的呢?
关索乙见于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入川之时。
关索乙首先见于余象斗刊本(万历20年)。
余象斗刊本第节(卷九第九节)“关索荆州认父”:
玄德入武陵,与孔明说曰:“子龙取桂阳,翼德取武陵,云长未知也。当驰书去荆州
报知,言翼德、子龙已各得一郡。”云长乃回书云:“恭接捷报,深为兄喜。但闻长沙一郡
犹未曾取得,如兄长想手足之情,令关羽干这场功。”玄德见书大喜,遂教翼德星夜去荆
州替云长来取长沙。
张飞随带轻骑前到荆州,见云长曰:“哥哥令我特来替守荆州,欲兄建功。”云长大喜,
设宴叙情。
酒至半酣,忽有小校报曰:“门外有一小将军,姓名花关索。身长七尺,面似桃花。
也要进见,特来报知。”关公曰:“唤他入来见我。”小校传令与索。索谓母曰:“母亲与
妇暂且在外片时,儿先入见爹爹。”索入见关公,双膝跪下,垂泪曰:“儿得大人遗体,未
尝奉侍,不孝之甚,望父恕罪。”
关公正容曰:“你是何人,敢来错认我耶?”索曰:“儿三四岁时,见父不在家,常问
于母。母道:‘父亲自杀本处豪霸,逃难江湖,雁杳鱼沉,不知何所。’又值家贫,只依[外]
公胡员外家,抚养长成,指教说,父昔日在桃园结义,今闻在荆州。特来寻也。”关公迟
疑不信。索曰:“父不认儿,儿无所倚。”哭昏在地。
张飞扶起,谓云长曰:“我看此子必不妄认。兄出外日久,家中事恐忘怀了,可仔细
思想:逃难之时,嫂嫂有怀孕否?”关公沉吟半晌曰:“吾逃难时,老小果有怀胎三个月。
但此子既是吾儿,宜姓关,何姓花,名关索?吾故不肯遽认。”
张飞复问其故,索答曰:“七岁时,元宵玩灯,闹中迷失,索员外拾去,养至九岁,
送与班石洞花岳先生学习武艺。因此兼三姓,取名花关索。”关公听毕曰:“原来如此耶?”
掩面而哭:“吾儿若不来,吾怎知汝子母艰辛。”随问曰:“今母何在?”索曰:“就在门外。”
关公曰:“快请进相见。”
索出门外,请母进府。关公一见胡氏,遂二人掩面大哭。张飞曰:“今日兄嫂、父子
相会,骨肉团圆,真如古镜重明,缺月再员(圆)也。请收双泪,且作贺喜。”胡氏随命
儿妇三人拜见关公,复拜张飞毕,红日西沉。张飞告退。是夜,设宴以叙夫妇之情,谓胡
氏曰:“吾家贫,汝又在岳父家住,为孩儿娶一妇尚不能,因何娶得三个媳妇?”胡氏曰:
“先过鲍家庄,遇鲍三娘,后过芦塘寨,遇王桃、王悦,皆与孩儿斗演武艺,比儿不过,
愿成夫妇。”关公曰:“吾有此子,如虎生翼矣。何愁汉室不兴乎?”
在以上一段文字中,关索的名字出现了10次之多,而在其后,直到第141节,关索的名字又出现了34次。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实际上是一场不同地域之间的商业竞争。
在万历年间,在出版界,尤其是在福建建阳的出版界,兴起了一阵“插增”的风暴。出版商纷纷以“全”或“全传”为标榜,以“我有你无”的“插增”为吸引力、号召力,展开了一场比人物、故事、情节多少的竞争,来争取自己的销量的上升。
这种“插增”的风气不仅笼罩着《三国志演义》的出版,还笼罩着《水浒传》和《西游记》的出版。
《水浒传》:插增田虎、王庆的故事。
《西游记》:插增江流儿、唐僧出身故事。
拿《三国志演义》来说,出版商的心态是这样的——
周曰校刊本出版于南京,它针对的是叶逢春刊本那样的福建建阳刊本:你没有关索,我有关索!你不全,我全!
周曰校刊本出版于万历19年。第二年,万历20年,出版了余象斗刊本。
余象斗刊本针对的是对象,非常明确,那就是南京的周曰校刊本:你增加了关索,我也增加关索!你在七擒孟获当中增加关索,我便走在你的前面,在进军西川当中增加关索!你在12个地方增加了关索的名字,我比你厉害,我在44个地方则家了关索的名字!
我们把周曰校刊本插增的关索叫做关索甲,把余象斗刊本插增的关索叫做关索乙。
怎么知道关索乙也是后添的,而不是原有的呢?
这需要了解关平在书中的行踪。
插增关索的方法:1)增添关索的名字;2)用关索代替关平;3)故意删去关平的名字。
漏洞之一:拆散了刘封、关平的伴侣关系。
伴侣形象的作用:1)性格的陪衬、补充;2)容貌的雷同或异常;3)中军主将身边一左一右的护卫。
举例:孟良、焦赞。吕方、郭盛。关平、周仓。关兴、张苞。
漏洞之二:刘备派错了人。关平分身有术。
嘉靖壬午本:庞统死后,刘备派遣关平回荆州,去搬请诸葛亮,是有原因的:这表明,他想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关羽父子。诸葛亮已经看出了这一点。
(刘备得到成都后,封赏文武众臣,赐给关羽金银等物。关羽派遣关平自荆州到成都去见刘备、诸葛亮,表示感谢。然后,关平带着诸葛亮的回信,星夜赶回荆州。这一情节,各本一致。)
现在派的是关索乙,则关平自然留在西川。诸葛亮入川,带上关索,留下关平(?)。
回荆州的,既然是关索,关平自然留在西川。怎么又在荆州呢?
五 情况之二:关羽之死
关羽之死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写法?
嘉靖壬午本在国内存在着多种版本。其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微妙的区别。
遗憾的是,我们的学者还没有研究出,究竟有多少具体的区别,这些区别又意味着什么。这是条件的限制。一来,研究《三国志演义》版本的学者本来就少得可怜,二来,学者们没有条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不可能带着一种版本到各地图书馆去各种不同的版本去一一核对!
但是,各种不同的嘉靖壬午本之间最大的区别,我们还是掌握的,那就是:嘉靖壬午本有初刻本和覆刻本的不同。而初刻本和覆刻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表现在关羽之死的描写上。
能够得到这样的认识,归功于:我们见到了两种嘉靖壬午本的影印本!
哪两种影印本呢?
一种是1929年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底本是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藏本和日本文求堂主人藏本,互相配补。另一种是1975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以上海图书馆藏本为底本,并用甘肃省图书馆藏本配补。
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是初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是覆刻本。
关羽之死见于第153节“玉泉山关公显圣”。
初刻本——
且说关公在麦城,计点马步军兵,止有三百余人,粮草缺少。是夜,城外吴兵招唤各
军姓名,越城而去者数多。不见救兵到来,心中无计,遂与王甫曰:“吾悔昔日不用公言!
今遭此危急,将复如何?”甫哭而告曰:“今日之事,虽有子牙复生,亦无计可施也。”赵
累曰:“救兵不至者,乃刘封、孟达按兵不发也。何不弃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来收
复汉上,未为晚矣。”公曰:“吾亦欲如此。”遂上城观之。见北门外小路,旌旗不整,队
伍交杂,乃问曰:“此去往北,地势若何?”一人答曰:“此去皆是山僻小路,可通西川。”
公曰:“今夜可走此路。”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公曰:“虽有埋伏,吾
何惧哉!”即下令,马步官军,严整军装,准备出城。甫痛哭曰:“君侯于路小心保重!某
与手下百余人,死据此城,城虽粉碎,身亦不降也。专望君侯速来救援!”公痛哭而别,
与子关平、都督赵累引手下二百余人,开放北门,奋然突出。比及天晚,吴军见之,不敢
阻当,四下逃窜。关公横刀前进,行至初更,约走三十余里,只见下凹处,火鼓齐鸣,喊
声大震,一彪军出,为首大将乃丹阳故鄣人也,姓朱,名然,字义封,
以上文字,两种影印本全同。下文便有了异文:
1)朱然说:“趁早下马受降,免汝一死。”覆刻本无“免汝一死”四字。
2)“关公不敢恋战,急回山路而走。”前一句,商务印书馆影印本作“公不与交战”。
更大的异文则是:
背后关平赶来,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当先,随行
止剩十余人。行至决石(地名),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丛杂。时五更将尽,随行止剩
十余人。行至决石(地名),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丛杂。
这一段文字,初刻本和覆刻本基本上相同。不同的是下文:
初刻本——
时五更将尽,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两下伏兵皆用长钩套竿一齐并出,先把关公坐下
马绊倒。公身离鞍鞒,已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关平听知父已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
朱然精兵皆至,四下围住,平孤身独战力尽,父子皆受执矣。当夜吴侯孙权恐不了事,自
引诸将直至临沮。时东方已白,闻已擒关公,孙权大喜,聚众将于帐中。少时,马忠簇拥
关公至前。权曰:“孤久慕将军盛德,欲结秦晋之交,何相弃耶?将军平日自以为天下无
敌,今何由被吾所擒也?将军今服于孙权否?”关公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听吾
一言。吾与刘皇叔义同山海,今日误中奸计,但有死而已,和能服耶?”孙权回顾左右曰:
“云长世之豪杰,孤深爱之。孤欲以厚礼宥之,若何?”主簿左咸曰:“昔日曹操得此人
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爵汉寿亭侯,赐美女十人。如
此恩养,尚留不住。其后五关斩将,曹操怜其才而不忍除之。今日自取其祸,却欲迁都以
避其锋。况主公乃仇敌乎?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孙权低首良久而言曰:“斯言是也。”
急命推出。
是岁十月中旬,关公于临沮并其子关平同时归神。
覆刻本——
时五更将尽,正走之间,喊声举处,伏兵又起,背后朱然、潘璋精兵掩至,公与潘璋部
将马忠相遇。忽闻空中有人叫曰:“云长久住下方也,兹玉帝有诏,勿与凡夫较胜负矣。”
关公闻言顿悟,遂不恋战,弃却刀马,父子归神。
两相比较,主要是覆刻本删节和改写了关羽被擒、被杀的细节,
这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崇拜关羽的风气的一种反映。
六 情况之三:“静轩诗”
它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后人插增进去的?
“静轩诗”指的是存在于《三国志演义》众多版本中的署名“静轩”、“静轩先生”、“静轩周先生”或“周静轩先生”的诗歌。
在现存的《三国志演义》版本中,有静轩诗的,以叶逢春刊本(嘉靖27年)为最早。刊行于叶逢春刊本之前的嘉靖壬午本(嘉靖元年),其中不见静轩诗的踪影。
叶逢春刊本十卷,现存八卷。卷三、卷十已佚失。在现存的八卷中,共有静轩诗45首。
在已佚的两卷之中,是否还有静轩诗?如果有,那么,究竟还有几首?
这需要从其他的途径查考。
所谓“其他的途径”,这里指的是余象斗刊本。
余象斗刊本刊行于万历20年(1592)。在现存的闽刊本中,它的刊行年代仅次于叶逢春刊本。它和叶逢春刊本同属于一个版本系统。它在很多方面和叶逢春刊本有着共同点。因此,在收集叶逢春刊本已佚的静轩诗方面,它有很大的参照价值。
余象斗刊本共20卷,残存14卷,6卷已佚(卷13至卷18);叶逢春刊本共10卷,残存8卷,2卷已佚(卷3,卷10)。叶逢春刊本的卷数,只有余象斗刊本的一半。它的两卷相当于余象斗刊本的一卷。余象斗刊本的卷1、卷2相当于叶逢春刊本的卷1,余者可以依此类推。
余象斗刊本所缺的卷13至卷18,正是叶逢春刊本现存的卷7至卷9;而叶逢春刊本所缺的卷3、卷10,也正好是余象斗刊本现存的卷5、卷6和卷19、卷20。
也就是说,叶逢春刊本所缺的两卷,余象斗刊本并不缺;而余象斗刊本所缺的6卷,叶逢春刊本也不缺。
因此,在静轩诗的篇数上,叶逢春刊本可以和余象斗刊本相互补充:二本的静轩诗篇数相加,去其重复者,即为叶逢春刊本和余象斗刊本各自的静轩诗应有的总数。
余象斗刊本现有静轩诗50首。
在这50首中,一半(25首)和叶逢春刊本相同,另一半(25首)为叶逢春刊本所无。
和叶逢春刊本相同的25首中,10首分布于卷1至卷4;15首分布于卷7至卷12。
为叶逢春刊本所无的25首中,5首分布于卷5、卷6,这正是叶逢春刊本所缺的卷3;20首分布于卷19、卷20,也正好是叶逢春刊本所缺的卷10。
经与叶逢春刊本对校,余象斗刊本相同的25首静轩诗的字句也完全相同。
这就从侧面证明了,余象斗刊本的静轩诗来源于叶逢春刊本。同时,这无疑地也告诉我们,余象斗刊本有而叶逢春刊本无的那25首静轩诗,正是叶逢春刊本已佚的卷3、卷10中的25首静轩诗。
45 + 25 = 70。这就是叶逢春刊本中应有的全部的静轩诗的篇数。
静轩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试举两首为例。
例一:第151节(叶逢春刊本7/7)“关云长大战徐晃”:“静轩有诗叹曰”——
陆逊青年未有名,吕蒙诈病暗行兵。
关公莫待临危悔,纵为欺人一念轻。
这是批评关羽大意失荆州:瞧不起年轻的陆逊,没有识破吕蒙的计策。
例二:第218节(余象斗刊本19/2)“司马师废主立新君”:“静轩诗叹曰”——
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这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看法:天道循环,一报还一报。
这70首静轩诗是罗贯中原稿中原有的,还是后人插增的?
这70首静轩诗当然不是罗贯中原稿中原有的。因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他的《三国志演义》也写于元末明初。而静轩诗的作者周礼(周静轩)却生活于是明代的正德、嘉靖年间。这时,离开明初,已有一百多年了。罗贯中怎么能够看到一百多年以后的人的诗歌呢!
那么,这70首静轩诗是叶逢春刊本的底本原来就有的,还是叶逢春刊本自己插增的呢?
我认为,这70首静轩诗不是叶逢春刊本的底本原来就有的,而是叶逢春刊本自己插增进去的。
这需要举出具体的例证来加以说明。
我写过一篇论文,题目叫做《三国志演义叶逢春刊本插增静轩诗考》,里面举出了六个例证。
现在,我选择其中的两个例子来说。
一个例子见于第138节“耿纪韦晃讨曹操”。
嘉靖壬午本138(14/8):
夏侯惇将五家老小宗族皆斩于市。王必箭疮发而死。将百官起赴邺郡。曹操于教场立红旗于左、白旗于右,乃降王旨曰:“昨夜耿纪、韦晃等造反,放火焚许都,汝等多有出救火者,亦有闭门不出者。如曾救火者,可立于红旗之下;如不曾救火者,立于白旗之下。”众官自思,救火者必无罪,多奔红旗之下。三停内有一停立白旗下,操教尽拿立于红旗下者。众官各言无罪,操曰:“汝当时之心,非是救火,实为助国杀害吾宗族。”尽命牵出漳河边斩之,死者三百余员。其立于白旗下者,尽皆赏之,仍令还许都。
叶逢春刊本138(6/18):
夏侯惇将五家老少宗族皆斩於市。。惇将百官起发赴邺。曹操於教场立红旗於左,白旗於右,乃降王旨曰:“昨者耿纪、韦晃造反,致火烧毁许都,汝等两件有出救者,有闭门不出者。曾救火,可立於红旗下;不曾救火,立於白旗下。众官自思,曾救火者必无罪,多有奔红旗下立。三停内有一停立於白旗下,操交尽拿立於红旗下者。 众官各言赎罪,操曰:“汝等之心,非是救火,实为助国图害吾宗族也。” 尽命牵出漳河斩之,死者二百余员。静轩先生诗叹曰:
韦耿徒换辅汉忠,谁知天命属奸雄。可怜俊杰遭诬死,血染漳河水浪红。
其立於白旗下者,尽皆赐赏,仍令还许都。
这首静轩诗咏叹的对象,实际上是耿纪、韦晃,不是被斩的“众官”。诗中所谓“俊杰”,指的便是耿纪、韦晃等五人,而不可能是立于红旗下的那两百多个官员。
二者被执行死刑的地点不同。五家老少宗族是“斩于市”,立于红旗下的那两百多个官员则是被“牵出漳河斩之”。
如果静轩诗为原稿所有,它应当安插在“夏侯惇将五家老少宗族皆斩於市”一句之后,或“王必箭疮发而死”一句之后。现在的情况却是,插增者仅仅因为正文有“漳河”二字,这首静轩诗也有“漳河”二字,就阴差阳错地、想当然地放置在这里了。
另一个例子见于第151节“关云长大战徐晃”。
嘉靖壬午本151(16/1):
芳大惊,急同傅士仁出城投降。蒙大喜,引见吴侯。孙权重赏二人,抚民劳军,南郡居民,无不忻悦。
叶逢春刊本151(7/7):
糜芳寻思无计,只得相随傅士仁出降。正说间,吕蒙兵至城下未(围)定。糜芳随傅士仁出降。吕蒙引见吴侯,各各重赏。静轩诗曰:
从来仁义感人深,背义忘仁恨不禁,犬马知恩曾报主,糜芳何起叛君心?
安抚数郡,。
在原文中,“孙权重赏二人,抚民劳军”两句是连在一起的,主语都是“孙权”。到了叶逢春刊本,由于静轩诗的插增和阻断,竟使得引文倒数第二句“安抚数郡”丧失了主语。
最后一个问题:叶逢春刊本为什么要插增静轩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静轩诗是由叶逢春刊本首先插增的。
叶逢春刊本插增静轩诗,是为了竞奇斗艳、出奇制胜的需要,首要目的在于和嘉靖壬午本(或其底本)展开市场营销的竞争。
那么,它为什么不是插增别人的诗,而是插增周静轩的诗?
叶逢春刊本卷首有钟陵元峰子的《三国志传加像序》,其中说:
书林叶静轩子又虑读者之厌怠,鲜于首末之尽详,而加以图像,又得乃中郎翁叶苍溪者,聪明巧思,镌而成之。
卷1卷首又题曰:“书林苍溪叶逢春綵像”。这就告诉读者,此书系叶苍溪(逢春)、叶静轩父子二人合作刊刻而成。
叶逢春之子字“静轩”(或号“静轩”),这启发了我们的思考。
查叶逢春刊本所插增的静轩诗共45首③。这些静轩诗的作者其实是余杭人周礼④。但是,叶逢春刊本的刊行者并没有把这一点直截了当地、痛痛快快地透露给读者,而是采取了一种巧妙的半遮掩的手段:一方面,通过钟陵元峰子的序文宣布刊行者之一是“叶静轩”;另一方面,插增的45首静轩诗中,43首作者仅仅署名“静轩”或“静轩先生”,不肯带出“周”字。只有两首的作者勉强署名“周静轩先生”和“静轩周先生”。
绝大多数的署名为什么不带“周”字?这颇耐人寻味。
我想,叶苍溪、叶静轩父子在主观上恐怕难免有冒充的嫌疑吧?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凑巧的事:叫做“静轩”的刊行者,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周静轩”的诗?或者说,选中了“周静轩”诗的刊行者叶苍溪,他的合作者、儿子为什么不起别的字或号,偏偏要叫做和周静轩相同的“静轩”?
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傅光明
:刘先生就《三国志演义》的版本问题作了简略的梳理,使我们对《三国志演义》复杂的版本问题有了个大致的了解,其中很多内容都讲得十分有趣。经刘先生一讲,不难觉出,版本研究实在是门专而深的研究。要研究版本,非得像刘先生一样,需下一番深究博考的苦功夫。研究作品的版本,对研究作品本身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想说明一点,研究古典小说的版本和现代作家的版本有一个特别的的区别。拿《三国志演义》来说,像刘先生刚才讲到的,都是别人不尊重罗贯中的著作权,比如毛氏父子,对原作进行插增和删改。而现代作家,则是大多由于政治原因,在解放以后自己主动地插增和删改,像老舍、巴金、曹禺,还有刘先生开头讲到的叶圣陶等现代著名作家,都不能例外。研究他们这些作品的版本,则更有了思想史的意义,对研究作家精神的心路历程十分重要。最后,让我们感谢刘世德先生的精彩演讲。 [演讲时间:2004年10月31日。]
供稿:中国现代文学馆
] [
] [
]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网 页
新 闻
行 业
区 域
网 站
图 片
游 戏
购 物
地 图
| 法律顾问: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