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乱弹]品三国,说谋士(图)
[野史乱弹]品三国,说谋士(图)
检查更新
原帖地址:
回复日期 2010-10-22 23:08:53
张昭就对他说,继承前人的事业,贵在勇于承担重任。如今天下大乱,群盗纷起,正是你建立勋业的时候,光哭有什么用呢!
说完,他让孙权穿上官衣,亲自扶他上马,列队出巡。
张昭的表态,使得自文武群臣至江东庶民都“众心知有所归”。
但局势并不乐观。当时,江东六郡的偏远地区并未顺从,很多士人也不认为他们和孙权是君臣关系。再看外部,孙策用李术为庐江太守。孙策死后,李术不肯事权,还收纳逃亡背叛的人。
孙权的堂兄孙辅不相信孙权保守江东,偷偷给曹操写信。另一位堂兄孙暠也准备造反。
在电视剧《三国》里,还讲了一个故事。为了孙权的大业,张昭劝大乔带着孩子离开都城,省得有人会怂恿她与她的儿子与孙权争位。
对外,张昭与朝廷保持联系。对内,让文武群臣各司其职。
对暂住在江东的名士,张昭积极吸收和安抚。北人如诸葛瑾、步骘、滕胤,吴地名士如陆逊、顾雍等皆相继进入孙吴政权,成就了后来陆机称颂的“江东盖多士矣”的局面。
对于不服叛乱的人,张昭、周瑜、孙权逐一解决。李术被杀,孙辅被囚禁,孙暠放下了武器。数十年后,孙暠的孙子,废黜并杀死了孙权的儿子。
总之,江东的政局没有因为孙策的早逝而出现混乱,孙权也度过了最困难的权力交接时期。
当孙权出征在外的时候,张昭充当萧何、荀彧的作用。在后方,他组织讨平了贼人匡琦,剿灭了豫章贼帅周凤,还有作乱的山越,残余的黄巾军,保证了大后方的稳定。
围绕刘备的问题,周瑜和鲁肃一直是主要参与者与执行者,张昭始终是主要决策者之一。
刘备入川,孙权准备出兵袭击刘备后方。
张昭认为,我们一动兵,曹操必然前来攻打我们。兵法云,上兵伐谋。您可以修书一封给刘璋,就说刘备结连东吴,共取西川,使刘璋心疑刘备。再写一封给张鲁,让他进兵向荆州。
这样,刘备首尾不能救应。我们起兵取之,事可谐矣。
应该说,张昭这一招还是比较高的。接着张昭又出更毒的一计。
差心腹将一人,带五百军,潜入荆州,下一封密书与郡主孙尚香,只说国太病危,欲见亲女。让郡主星夜回东吴,同时把刘备的儿子刘禅带来,到时作为人质。
当然,此事是三国演义杜撰的。总之,张昭的立场是给刘备制造困扰。
回复日期:2010-10-23 00:43:51
mark
回复日期:2010-10-23 05:24:42
mark
回复日期 2010-10-23 11:36:32
刘备入川后,张昭又献一计:让孙权把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一家都关押起来,让诸葛瑾入川求诸葛亮交割荆州。
这是个馊主意,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可怜诸葛谨白白在路上奔波。
这里就说到张昭与诸葛谨的关系了。在三国演义里,张昭在孙权面前告诸葛谨的状,说他会背叛东吴。
孙权说,我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
孙权刚说完,有人报诸葛瑾回来了。
孙权说,我说得怎么样啊。
张昭满面羞惭而退。
孙权所说的,非外言所得间也,是指当时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张昭不是原创,他可能是好心提醒孙权。
这事应该老罗臆想的。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曾经冒犯过张昭两回。所以他认为,张昭和诸葛谨有矛盾。
两回的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次,孙权命诸葛恪行酒,到了张昭面前。
张昭觉得喝得差不多了,不想喝,于是说,这不是尊老之礼。
孙权就激诸葛恪,让他力劝张昭。
诸葛属就说,当年姜尚年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现在一打仗,就把您放在后面。一喝酒,就把您请到前面,这还不叫尊老吗?
张昭无言,只能喝下。
《江表传》又说了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天,孙权正在上朝,突然一只白头鸟飞来,落在殿前。
孙权就问,这是什么鸟?
诸葛恪回答,白头翁。
张昭自以为大堂之中,他年龄最老,这次又是诸葛恪这混小子在嘲笑我。于是说,诸葛恪在欺骗陛下。如果有白头翁的话,那一定有白头母了。
诸葛恪说,鸟中有叫鹦母,难道就一定有鹦父吗。
张昭自讨没趣,又被大伙嘲笑了一把。
据查,江南确实有这么一种鸟,叫白头鹎。怪只能怪你多嘴,接话荐。
回复日期 2010-10-23 11:51:42
刘备入川后,张昭又献一计:让孙权把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一家都关押起来,让诸葛瑾入川求诸葛亮交割荆州。
这是个馊主意,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可怜诸葛谨白白在路上奔波。
这里就说到张昭与诸葛谨的关系了。在三国演义里,张昭在孙权面前告诸葛谨的状,说他会背叛东吴。
孙权说,我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
孙权刚说完,有人报诸葛瑾回来了。
孙权说,我说得怎么样啊。
张昭满面羞惭而退。
孙权所说的,非外言所得间也,是指当时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张昭不是原创,他可能是好心提醒孙权。
这事应该老罗臆想的。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曾经冒犯过张昭两回。所以他认为,张昭和诸葛谨有矛盾。
两回的经过是这样的。
有一次,孙权命诸葛恪行酒,到了张昭面前。
张昭觉得喝得差不多了,不想喝,于是说,这不是尊老之礼。
孙权就激诸葛恪,让他力劝张昭。
诸葛属就说,当年姜尚年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现在一打仗,就把您放在后面。一喝酒,就把您请到前面,这还不叫尊老吗?
张昭无言,只能喝下。
《江表传》又说了另外一个故事。
有一天,孙权正在上朝,突然一只白头鸟飞来,落在殿前。
孙权就问,这是什么鸟?
诸葛恪回答,白头翁。
张昭自以为大堂之中,他年龄最老,这次又是诸葛恪这混小子在嘲笑我。于是说,诸葛恪在欺骗陛下。如果有白头翁的话,那一定有白头母了。
诸葛恪说,鸟中有叫鹦母,难道就一定有鹦父吗。
张昭自讨没趣,又被大伙嘲笑了一把。
据查,江南确实有这么一种鸟,叫白头鹎。怪只能怪你多嘴,接话荐。
回复日期 2010-10-23 12:34:02
其实,这两件事只不过是小插曲而已。六十多岁的张昭也断不会因此事和二十岁的后生诸葛恪结下梁子。因为,张昭和诸葛恪是亲戚。张昭的儿子娶的是诸葛谨的女儿。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刘备起倾国之兵伐吴。张昭建议,立即派人将关公首级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曹操,让刘备知道此事是曹操所使。
此计没有奏效,孙权于是向魏称臣。
魏文帝曹丕派使者刑贞出使东吴。到了孙权的王宫大门,刑贞居然不下车。
张昭大怒,高声对他说,礼仪上没有说可以对谁不恭敬,法令上也没有说可以对谁不惩罚。但是,您也太妄自尊大了。江南力量再弱小,难道就没有一把杀你的刀吗?”
于是,刑贞急忙下车,按礼而进。此后,张昭被授予军委委员(绥远将军)和国务委员(由拳侯)。
刘备来之前,张昭张罗应对之策。刘备败之后,张昭又把胸脯挺起来了。当时,西蜀派遣使节邓芝来联合孙吴。
张昭出了个损主意,让孙权派人于殿前立一大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同时,选身长面大武士一千人,各执刀在手,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结果邓芝一番言语,让孙权闻言惶愧不安。
除了为国家出谋划策之外,张昭对孙权的生活也要干涉。他把自己定位为 “仲父”,把孙权当成孩子。他觉得自己有义务要经常提醒、督促孙权,让他成为符合自己期望的君主。
有一阵子,孙权迷上了一个非常时髦的运动,打猎。他常常骑马射击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猛虎。
要知道当时没有火***啊,这项活动危险重重。有一次,猛虎被扑上来攀住孙权马鞍。
看到孙权不务正业,张昭就进行了规劝。他说,君主应该善于驾驭英雄统帅,天下豪杰。咱们又不是蒙古人,哪里需要在原野上骑马奔驰,与猛兽为伍。
万一哪天被猛兽所伤,在身上留了纪念,岂不让天下人耻笑?”
孙权也认为自己的行为过分了,他真诚地向张昭道歉,然后继续自己的爱好。
但孙权下面一次玩大了。
回复日期 2010-10-23 14:57:42
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与群臣喝酒,着喝着就喝高了。权一兴奋,就让人往群臣身上洒水。他说,今天要喝个痛快,大家都要醉倒在台上,谁要是能够清醒地走下这个台,我就杀了他。
张昭一听,话也不说,直接走下台,坐车回家。
主公的话你也敢不听。孙权派人把张昭找回来,说:“大家一起饮酒作乐,张先生您何何发火呢?”
张昭说,当年纣王把酒糟堆成山丘,把酒灌满水池,通宵狂饮,当时他也认为是作乐而不是作恶啊!
把自己比做纣王,这要是一般的主公,非要拔剑把说客杀了。
孙权此时酒醒了,他面带愧色,宣布晚会提前结束。
孙权呢,对张昭尊重,客气,甚至是畏怯。 因为张昭“辞气壮厉,义形於色”。
孙权私下里对别人说,“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总之,在孙权年轻时代,张昭是孙氏政权的主心骨,地位达到了顶峰。
顶峰,就意味着下降。
随着时代的推移,孙权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希望有更大的权力,越来越希望别人对他的尊重。
而张昭不顾情面的劝说,一如既往。孙权开始是忍让,后来是争论。争论中,张昭不时搬出自己有“遗诏顾命之言”,来震摄孙权。这让孙权更加不满。
我已近三十岁了。可是张昭这个老头子还是整天唠唠叨叨,老生常谈,谁爱听啊。再说了,在赤壁之战的这个事情上,我对你是有意见的,但我并没有追究你的责任,就已经是给你很大面子了。
孙权对张昭的转变不只是一个态度问题,原因是复杂的。
回复日期:2010-10-23 17:10:30
尊贵宝石专营比利时原装进口中高档天然宝石首饰
http://goldgem.taobao.com/
尊贵宝石专营比利时原装进口中高档天然宝石首饰
http://goldgem.taobao.com/
回复日期:2010-10-23 17:18:10
mark
回复日期 2010-10-23 21:23:10
首先,东吴战略发生了转移。孙权继位之初,以稳定内政,守住疆土为主。几年后,东吴实力增强了,对外扩张就成为主要任务。
比如攻打黄祖。周瑜早就想干了。后来,甘宁来到东吴,力劝孙权进军。
孙权对此是比较支持的。但张昭就以时机不成熟反对。
甘宁就说了,吴国以萧何之任付君,您当以居守为重。军事上的事情,您就不必太多过问了。
在这个问题上,孙权旗帜鲜明地支持甘宁。
鲁肃到来后,又劝孙权割地称帝,孙权的野心更大了。
张昭从内心深处是希望孙权成为汉臣。因此,他对鲁肃十分反感。
而孙权,是站在鲁肃一边的。
孙权感兴趣的人周瑜、鲁肃、甘宁,感兴趣的事是战争、攻城、称帝。他们都是年轻人,就是娱乐活动也能搞在一起。张昭五十多了,用个词形容的话,就是不合时宜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孙权也怕张昭专权。内事不决问张昭,但不能一直问下去啊。群臣只知道张昭你,我孙权的威信在哪里?我的心腹在哪里?“若仲谋不任事者,君自取之”这句话,对城府极深的孙权产生了心理阴影。
为此,孙权积极培养自己的党羽,比如鲁肃、诸葛瑾等。这些人没有江东士大夫阶级的后台,要想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就只能紧紧依靠提拔他们的孙权。
第三个原因,就是张昭自己的原因。张昭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从师傅重新变成了下属。失宠,是你自找的。
中国还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万历从小拜张居正为师。他长大后,严厉处罚了张居正的家族。
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例子。父母掏心窝地对子女好。子女在生活方式上,恋爱婚姻上,和父母反目成仇。
张昭和孙权,就是这种关系。爱起来,感激涕零。恨起来,比敌人还深。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宴请百官。他把功劳归于周瑜和鲁肃。张昭还没有上前表白,孙权就说,如果当初我听了你的建议,今天可能还不知道在哪里要饭呢。
张昭大惭,伏地流汗。
在这一点上,孙权也太不厚道了。他难道忘记了谁帮助他哥治理国家,又是谁扶他上马,为他解难。
更深的原因,这也许是张昭对孙权称帝不太积极,孙权借机敲打那些不满他的人吧。
回复日期:2010-10-24 00:21:45
MARK... 顶之~
回复日期:2010-10-24 01:30:27
很不错啊
回复日期 2010-10-24 09:37:34
因此,张昭不但没有位列三公,连丞相都没有当上。
但是,在群臣的心中,张昭早已是丞相的不二人选。
孙权却说:丞相事务繁忙,职责很重,让张昭出任恐怕把他累坏了,不是善待他的举措。还是让孙邵来当吧。
这位孙邵,文官班头在《三国志》中竟没有列传!显然,孙邰没有太多值得记述的功劳政绩。
后来,首任丞相孙邵病故了,众臣又推荐张昭。
孙权又说:丞相事情太多了。张昭这个人性格刚烈,容易得罪人,让他做丞相恐怕会惹来非议。最后用了顾雍。
无数人骂孙权寡恩,心胸狭隘。张昭做了一个丞相首辅所应做的所有事,但是的孙权却始终吝惜于给他一个名号。
顾雍为相,但很多政策还是遵循张昭的意见。
有一次,张昭提出,法令太稠,刑罚微重。
孙权并不同意,他问顾雍的意见。
顾雍回答:“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
于是孙权采纳了张昭的意见。
孙权对张昭不满意,但还是给张昭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也是张昭擅长的工作,当老师。
史载:(孙)权欲登读汉书,习知近代之事,以张昭有师法,重烦劳之,乃令休从昭受读,还以授登。
但孙权真的离得开张昭吗?他真的不想再见张昭吗?
下面这件事最能说明他们俩人的关系。
嘉禾元年(232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向吴称臣。孙权大喜,遣使大加封赏。张昭等认为其降有诈,谏阻孙权。
这一件,张昭辅助孙权已经32年了。孙权已是50岁的人了,张昭更老,78了,两个老头呛起来了。
孙权说,我二十岁就听你的,都听了三十年了。吴国之官进了宫拜我,出了宫拜你,我对你够可以的吧。可你多次当众数落我。我再也不能忍受了。
说完,他拔刀在手,直视张昭。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昭老泪纵横。
他说,当年太后、你哥哥嘱咐老臣照顾你,可是没有嘱咐你照顾我。我活一天,就要说一天,除非我死了。
听到这句话,孙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
哭归哭,我不听你的,可以吧,毕竟我是皇上。
张昭一看,我是管不了了。我不上朝,不和你玩了。
孙权一看,给我甩脸子不是。来人,用土把他们家门封上,我让你永远不上朝。
张昭这老头更倔,不上就不上,我也用土从里面堵上,你也别来。
后来公孙渊果然反复无常,杀了吴国的使者。
孙权后悔不纳张昭之言,数次发电报,安慰张昭。
张昭不出。
孙权只好亲自上门,在门口喊,张老师,别怄气了,出来吧。
张昭还是不出。
孙权实在没办法了。来人,放火,我就不相信你不出来。
结果还没有动静。
孙权一看急了,来人,快灭火,要出人命。
张昭终被儿子扶出,“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
君臣做到这份儿上,也算一绝吧。
回复日期:2010-10-24 10:10:38
那个叫“大耳村夫万人敌”你烦不烦那
你能是吧
那你自己去写一个啊
俺们没你那高的水平
看这个就已经足够了
你要不愿意看一边呆着去
整天在这JJYY烦死个人了
就像只苍蝇一样
楼主是脾气好跟你在这好声好气讨论
换我早问候你祖宗了
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就知道在这说风凉话
什么人嘛
回复日期:2010-10-24 12:33:52
mark
回复日期 2010-10-24 13:30:31
那个叫“大耳村夫万人敌”你烦不烦那
这ID是刘诸葛和关羽的称呼。很多人还是不希望改变三国人物的印象,呵呵。
张昭最后一部分。下面的人物是谁呢?呵呵,猜中有奖。
晚年的孙权,昏庸无道,多疑滥杀。很多年富力强的朝廷重臣都被孙权借故迫害致死,包括陆逊,就是给气死的。
而孙权对数怒龙颜、固执己见的张昭,还是善待的。
年过七十之后,张昭逐渐淡出东吴的政坛,做起了辅吴将军,改封娄侯,食邑万户。远离了权力的中心,远离了庶务的纷扰,他可以安心地做学问,写他的《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了。世上少了一个纵论经纬的名臣,多了一个饱学沧桑的儒士。
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张昭走完了他漫长而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与世长辞,丧事一切从简。
至少有一点我比你们强,孙策终年二十六岁,周瑜终年三十六岁,鲁肃终年四十六岁,吕蒙终年四十二岁,我终年八十一岁,足亦。
孙权素服亲临,谥曰文侯。这时候,他好象看到张昭在他面前一样,那个老人对他说,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於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
张公啊,朕的生活,是一天也离不开你啊。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张昭,功勋克举,忠謇方直。他认为孙策重用张昭而孙权忽视张昭,是孙权之不及孙策的地方。
张昭和孙策互补,且孙策在创业期。张昭与孙权都擅长政治,且孙权时期国家相对稳定,这是张昭贬值的原因吧。
《典略》上说,张昭有“嵩岳之资”,却仅仅播殖于吴中,这实在是太可惜了。张昭在汉帝身边,位居三公,也不为过。华歆还拜为相国呢,张昭比他强多了。
如果说张昭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没有提出东吴对外扩张的规划。这不是他的强项,也不能苛求于他。
张昭一生可谓:
才华盖世,名扬天下;
巩固江山,安民守业;
辅佐孙氏,两代重臣;
坚持原则,性格刚毅;
鞠躬尽瘁,除死方休。
回复日期 2010-10-24 20:05:53
西蜀第一谋士出场
谋士法正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
刘备在汉中攻城掠地,连赢数阵。曹操边啃着鸡胁,边纳闷。我和刘备打了一辈子交道,他的底细我最清楚,现在怎么长本事了。
来人,快去打探这是怎么回事。
不一会儿,有人来报,主公啊,这都是刘备手下谋士法正的主意。
曹操一声叹息,怪不得呢,唉,“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法正祖父法真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号“玄德先生”(缘份啊)。.其父法衍曾担任过司徒椽、廷尉左监。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皇帝吃不饱饭,大臣到处刨食。法正与同郡好友孟达看了看地图,咱们入蜀依附刘璋去吧。
他俩来自外地,没有名望,没有亲戚关系,加上刘璋是个不善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
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当然,这也不能怪别人,法正气度不宽,不能容人,所以身边的人也不待见他。
但有一个人对他还算不错。此人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于是两人不得志的人常常聚在一起喝酒,感概人生。
这人就是益州别驾张松。
回复日期:2010-10-24 20:45:11
mark
三国演义上这些谋士有些只说了一句,有些只出了几个主意,没想到竟然这么精彩
回复日期 2010-10-24 23:39:04
帮刘进蜀
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出使曹操,高兴而来,败兴而回。上一回,他哥哥去见曹操,被封为广汉太守。这一回,他被打了回来。
同样是人,同样姓张,差距咋这么大昵。
回家的路上,张松心情坏到了极点,自己受辱,回去如何给刘璋交代?
张松走着走着,遇到了刘备。没想到,刘备对自己特别的好。这么说吧,除了他妈,没人对他这么好过。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于是,张松回到成都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外交关系,和刘备结盟。
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
刘璋认为张松很有眼光,想派人联络刘备,加深感情。
他问张松,谁出使刘备最好啊。
张松当然举荐自己的朋友法正。
说实话,法正并不喜欢这个任务。实在不得已,只好前往。
刘备呢,早就想图谋西蜀,只有张松一个内应肯定是不够的。因此,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
这种待遇,我咋没享受过。
法正小算盘打起来了。
刘璋这个人暗弱无能。天下纷争,他袖手旁观。人家打完了,最后肯定打他。西蜀早晚被人灭掉,只是不清楚这个人究竟是谁。
刘备呢,他顶着皇叔的帽子,征战四方,很有雄才大略。对于西蜀,他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已经年过三旬,跟着刘璋这样的主儿混,没有什么前途,很可能成为他事业的陪葬品。
目前来看,刘备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如果我帮助刘备夺取西川,将来位子、票子肯定不愁。
回到益州后,法正与张松的共同语言更多了。俩人密谋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并积极准备。
建安十六年(211年),机会来了。
回复日期:2010-10-25 04:30:28
品三国,说谋士
迅读网 整理版:
http://xunread.com/xunlook.php?id=db54309b-4ba0-4db4-9546-00e14 5e266
回复日期 2010-10-25 08:49:57
那一年,刘璋听说曹操准备派遣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这张鲁是自己的邻居,他要是完了,曹操很可能继续南下兼并益州。
张松于是劝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让他带兵抵抗张鲁。
刘璋一听大喜,张松,你真是我的股肱之臣啊,就按你说的办。
他也不想想,你既然能给刘备兵、给刘备粮,还不如用这些兵和粮自己打仗呢?
估计张松没少说刘备的好话,要不然,刘备的劣迹,刘璋怎么能不知道呢?刘备为你卖命,他是志愿军吗?他图的是什么?
大臣反复劝说,刘璋就是不听。
法正于是再次被任命为使者,与孟达各率两千人出使刘备,迎请刘备入蜀。
这两人看来也是张松安排好的。
法正听到自己的任务,兴奋不已,机会就在现在。
见到刘备,法正就把话挑明了,“刘将军是命世英才,刘璋是无能之主。您第一步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第二步,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以益州的险阻为依靠,可以成就大业。
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是一个战略构想。法正的建议,才是可行的方案。
刘备不再犹豫,他以北伐张鲁之名,建安十七年(212)进军葭萌。
以武力征服西蜀,还是以计谋获胜?在这一点上,法正与庞统的意见是一致的,寻找机会直接杀掉刘璋,宣布他的罪行,趁西川文武官员还没有准备好,大军直抵益州,利用张松、法正的内应打开城门,占领益州。不过,肯定会激起各地的反抗,麻烦没完没了。
也可以先扣住刘璋,逼刘璋投降,然后占领西蜀。
刘备考虑人心未定,所以没有同意他们的方案。他准备先在西蜀呆着,再寻找机会。
机会没来,危险来了。
张松被自己的亲哥哥举报,事情败露被杀。他能有法正、孟达这样的异姓朋友,却不能摆平家庭内部矛盾。
刘备只好撕开伪装,于是与刘璋决裂,向益州进军。
法正为刘备提供地图,出谋画策,并亲自写了一封内容严峻而遣词委婉的劝降书。信中指出,刘备已占有益州三分之二土地的,得到了吏民的拥护。而刘璋您这边呢,则屡吃败仗,士无斗志,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开城归顺才是唯一出路。
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大军,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以坚壁清野的方式拖垮刘备。这样,刘备军队不仅吃不上饭。就是想退回到荆州,也会因地形复杂,难以实现。
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
回复日期 2010-10-25 10:03:33
法正说,主公,这一点你不必担心。刘璋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亲民的官员。这个计策损害了老百姓利益,他是不会采纳的。
果不其然,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
人家好心好意出主意,不听就算了,刘璋还罢黜了郑度。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大军包围益州。当时,城中还有数月之粮、三万精兵、官民都愿作战,
刘璋想想法正信中的恫吓,和老百姓的安全,还是决定投降。
成功了,刘备,还有法正。
治蜀能臣
刘璋原以为自己会第一个率众出城投降,没想到,蜀郡太守、汝南大牌名士许靖比他还早。
许靖是东汉末年人物评论家许劭的堂兄,先后仕于孔伷、陈祎、许贡、王朗、刘璋,加上现在的刘备,那绝对是响当当的投降专业户。
刘备呢,也不怎么样。他先后仕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我是主,我可以选择。可我的手下,不需要许靖这样不忠的人。
法正说,主公啊,世界上有很多人是有名无实,许靖就是其中之一。他无实不假。不过,他真的有名,走到哪里都有人认识他。如果你不重用他,那么天下人就会以为您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好吧,我好好尊他一下,给他来个重的,刘备拜许靖为左将军长史,相当于刘备的秘书长。后来许靖还当上太傅、司徒,位列三公。
曹操资许攸之力以得冀州,刘备资法正之力以得西川。刘备进了益州,法正是第一功臣。刘璋虽弱,以刘备的实力,还是拿不下来的。如果没有张松、法正等人内部相助,刘备,还得在荆州呆着。
回复日期:2010-10-25 11:25:09
楼主速度 作者:
回复日期:2010-10-25 12:34:55
速度
回复日期:2010-10-25 13:16:51
自从易中天喷三国后,一大帮SB易粉只要看到有人批诸葛亮,就像饿狗见到了屎一样两眼放光,不上前啃两口不罢休。一见到别人迷诸葛亮,就痛不欲生地说别人受三国演义毒害了,好像他们很懂历史一样。但你要问他们关于三国志、晋汉春秋、资治通鉴等有关于三国的历史记载,他们什么也不懂,他们压根也没有看过这些史书,当然,这些SB也看不懂。
虽然不能说所有的SB都是易粉,但基本可以说所有的易粉都是SB。
诸葛亮给人们怀念一1800多年就连他的居住之地到现在还有两个省的人在争并引以为荣,包括***在内的国家领导人都去拜望过诸葛亮。
而像楼猪这样的垃圾SB,有人以你为荣吗?
回复日期:2010-10-25 13:24:02
自从易中天喷三国后,一大帮SB易粉只要看到有人批诸葛亮,就像饿狗见到了屎一样两眼放光,不上前啃两口不罢休。一见到别人迷诸葛亮,就痛不欲生地说别人受三国演义毒害了,好像他们很懂历史一样。但你要问他们关于三国志、晋汉春秋、资治通鉴等有关于三国的历史记载,他们什么也不懂,他们压根也没有看过这些史书,当然,这些SB也看不懂。
虽然不能说所有的SB都是易粉,但基本可以说所有的易粉都是SB。
诸葛亮给人们怀念一1800多年就连他的居住之地到现在还有两个省的人在争并引以为荣,包括***在内的国家领导人都去拜望过诸葛亮。
而像楼猪这样的垃圾SB,有人以你为荣吗?
回复日期:2010-10-25 13:26:40
作者:名字没法不取 回复日期:2010-10-24 10:10:38
那个叫“大耳村夫万人敌”你烦不烦那
你能是吧
那你自己去写一个啊
俺们没你那高的水平
看这个就已经足够了
你要不愿意看一边呆着去
整天在这JJYY烦死个人了
就像只苍蝇一样
楼主是脾气好跟你在这好声好气讨论
换我早问候你祖宗了
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就知道在这说风凉话
什么人嘛
```````````````````````````````````````````````````````````````````````````
如果有个像你这样的SB在大路上拉了一泡屎,别人批评你两句,你是不是也反问,有本事你也在大路上拉了一泡屎呀?
回复日期:2010-10-25 13:35:27
品三国,说谋士
迅读网 整理版:
http://xunread.com/xunlook.php?id=db54309b-4ba0-4db4-9546-00e14 5e266
回复日期:2010-10-25 14:13:07
作者:WEI一觉醒来 回复日期:2010-10-25 13:26:40
作者:名字没法不取 回复日期:2010-10-24 10:10:38
那个叫“大耳村夫万人敌”你烦不烦那
你能是吧
那你自己去写一个啊
俺们没你那高的水平
看这个就已经足够了
你要不愿意看一边呆着去
整天在这JJYY烦死个人了
就像只苍蝇一样
楼主是脾气好跟你在这好声好气讨论
换我早问候你祖宗了
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就知道在这说风凉话
什么人嘛
```````````````````````````````````````````````````````````````````````````
如果有个像你这样的SB在大路上拉了一泡屎,别人批评你两句,你是不是也反问,有本事你也在大路上拉了一泡屎呀?
```````````````````````````````````````````````````````````````````````````
那像你这样的智者遇到这种事情会怎么办呢?
肯定是很快的俯身下去把它吃掉。
回复日期 2010-10-25 15:31:00
作者:WEI一觉醒来 回复日期:2010-10-25 13:24:02
自从易中天喷三国后,一大帮SB易粉只要看到有人批诸葛亮,就像饿狗见到了屎一样两眼放光,不上前啃两口不罢休。一见到别人迷诸葛亮,就痛不欲生地说别人受三国演义毒害了,好像他们很懂历史一样。但你要问他们关于三国志、晋汉春秋、资治通鉴等有关于三国的历史记载,他们什么也不懂,他们压根也没有看过这些史书,当然,这些SB也看不懂。
虽然不能说所有的SB都是易粉,但基本可以说所有的易粉都是SB。
诸葛亮给人们怀念一1800多年就连他的居住之地到现在还有两个省的人在争并引以为荣,包括***在内的国家领导人都去拜望过诸葛亮。
而像楼猪这样的垃圾SB,有人以你为荣吗?
有观点可以好好说嘛,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
***在内的国家领导人都去拜望过诸葛亮。
怎么拜望的。
本人两年前去诸葛亮墓拍的
回复日期:2010-10-25 17:12:49
记一号
回复日期:2010-10-25 20:17:39
尊贵宝石专营比利时原装进口中高档天然宝石首饰
http://goldgem.taobao.com/
尊贵宝石专营比利时原装进口中高档天然宝石首饰
http://goldgem.taobao.com/
回复日期 2010-10-25 20:27:00
因此,刘备重赏法正,封他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奖金呢,和诸葛亮、张飞及关羽数额一样,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五千万啊,够意思。
三国志说,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也就是说,法正是刘备的谋士之首,诸葛亮“每奇正之谋”,很佩服法正。
诸葛亮认识刘备7年了,跟着刘备风雨同舟,帮助一无所有的刘备建了家。法正呢,长诸葛亮四岁,帮助刘备建了业。两人虽然性格和兴趣彼此不同,但双方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足兵足食;法正则随军征讨,出谋划策。
法正、诸葛亮、与伊籍、刘巴、李严五人共同制订《蜀科》,作为治理蜀国的法律根据。
法正一跃升天,尾巴翘起来了。过去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而过去诽谤他的人,与他有过小矛盾的人,他则严厉报复,连杀数人。喜欢他的人,可以说法正是个真性情的汉子。厌烦他的人,说他心胸狭窄,气度有限。
有人已经看不下去了,向诸葛亮告发,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来纠正法正的行为。
对于法正与这些人之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诸葛亮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但是,刘备对法正的态度,他是知道的。就是告诉刘备这些事情,他也会袒护法正。
法正既然是个有仇必报的人,我诸葛亮也不能因此事和法正产生隙嫌。相反,目前自己更需要和法正搞好关系,才能保障蜀国的稳定。
对于反映情况的人,诸葛亮只好这样安慰,他说:
当初刘备在荆州的时候,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孙夫人之厉害,人人皆知)。
那时候的刘备,是一匹饥饿的狼,进退维谷。上了班,怕曹操孙权侵略。回了家,怕孙夫人狮吼。
现在,有了法孝直成为辅翼,他现在好象在自由地翱翔一样。
你想说服刘备来处罚法正?这事还是不要提吧。
许攸助曹进入冀州,恃功而骄被杀。法正助刘备进入益州,恃功而骄,没事。局势不同,不可比较。
法正听说此事,也有所收敛。
回复日期:2010-10-25 20:27:10
好贴!简介独到!
回复日期 2010-10-25 21:34:56
刘备虽然占据益州后,但他是河北人,在蜀地没有亲戚、朋友,急需要与蜀中大族、豪强加深关系。
这时候机会来了,就是刘备回复了单身汉身份。甘夫人已去逝,孙夫人回娘家也不回来了。因此群下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懿之妹吴氏。
这位吴氏有个特殊身份,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是刘璋的嫂子,也可以说是刘备的嫂子。
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娶他的老婆,有违礼法。
法正想***之美,就劝刘备。他说,春秋时期,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子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晋文公乃春秋五霸,他娶了侄媳,也没人说什么,主公您这么做,完全可以。过去,你和刘璋只是同宗,现在则是亲戚了。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她真的很漂亮哟。
刘备于是与吴寡妇成亲。婚后生活很幸福。几年后,吴氏就为刘备生了两个男孩。
蜀中对
诸葛亮献了隆中对,鲁肃有吴中对,法正也有蜀中对。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劝刘备说:
前年,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但他没有趁势图巴、蜀,而是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自己北还了。
这个原因不是因为曹操筹谋短浅,兵力不足造成的。肯定是曹操后方出了问题。
法正分析得很对,当时刘晔 、司马懿都劝曹操进巴蜀,但曹操没有采纳,而是回去稳定统治,顺便称了魏王。
现在呢,夏侯渊、张郃在汉中留守。他们俩人都不是帅才。如果我们举众前往征讨,一定能够打败他们。
我们占领汉中之后,在那里安农种粮,积蓄实力。天下有变,我们可以以上中下三策应对。
上策是我军继续西进,通过长安,直达洛阳。我们驱除曹操,自己迎奉天子。
中策呢,我们可以慢慢地蚕食雍州、凉州的土地,扩大我国领土,直到把两州都占据。
下策呢,汉中是西川的大门。我们守住西川要害,就不怕来敌侵犯。国家可以更安全,更持久。
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机会,请主公不要犹豫。
诸葛亮的隆中对,已是十年前的事情了。进军汉中,刘备不是没有想过,但肯定没想明白。
法正的建议,具体实用。刘备大笔一挥,同意,兵进汉中。
回复日期 2010-10-25 23:01:26
汉中称王
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派张飞、吴兰等为先遣部队进至武都,与曹洪军相持。曹洪集中兵力一一击破,雷铜、任夔战死,吴兰逃到少数民族后,没搞好民族关系,被杀,张飞被迫撤出武都地区。
北伐不利,刘备亲率大军北征,与夏侯渊、张郃军相持在阳平关一带。刘备派陈式攻击马鸣阁道,意图切断阳平北面道路,从侧后方威胁阳平关。结果遭到徐晃军队的截击,损失惨重。
刘备夺取汉中,遭遇到不可想象的困难,完全不是三国演义写得那么轻松。曹军不断聚集,刘备不断损失,已经威胁到刘备主力的侧翼安全。刘备紧急命诸葛亮征调留守部队增援汉中前线。
诸葛亮对此还持怀疑态度,在杨洪的劝告下,全力以赴支持前线。
可能是压抑的时间太长,在一次与曹军作战当中,刘备不顾敌众我寡恶境,继续指挥军队前进。当时魏军箭如雨下,士兵开始退缩,刘备却冲到前线,谁也劝不下来。
法正一看,什么也没有说,就走上去,挡在刘备前面。
一看自己心爱的谋士站在自己的前面,刘备急了,大声喊道:“孝直,快避箭,快撤退。”
法正喊道,明公您自己也冒着箭雨、飞石,我怕什么呀?
刘备一看,只好说,孝直,快,我和你一起撤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1月,为打破僵局,争取主动,法正劝刘备放弃进攻阳平,而是渡过汉水,向西边的定军山一带机动,以此调动夏侯渊离开坚固阵地,在运动中寻找战机。
夏侯渊果然中计,与张郃率军渡过汉水。其中,夏侯渊驻守南线据点走马谷,张郃驻守东线据点广石。
法正提出声东击西之计,他让刘备将万余精兵分作十队,趁夜轮番进攻广石。张郃虽然奋力应战,保住了据点,但也十分的吃力。于是他向夏侯渊要求增援。
夏侯渊将一半精兵分拨给张郃,自己则继续固守南线。
时机成熟,刘备下令,主力由东线迅速转向南线,全力进攻。他先派兵偷袭走马谷,放火烧毁了曹军阵地前的防卫工事鹿角。
大火临门,夏侯渊亲自率四百军士出营救火、修补鹿角。
这时候,法正告诉刘备,总攻的时刻到了。刘备大旗一挥,黄忠居高临下,从后方擂鼓突袭,夏侯渊猝不及被黄忠斩杀,益州刺史赵颙也同时阵亡,曹军溃败。
南线失守,张郃的东线马上受到巨大的威胁。张郃收拢散兵,又退过汉水扎营。
刘备只好渡过汉水,继续追攻击张郃。
回复日期:2010-10-25 23:59:52
晕了,看到这里没遇到那个卖茶叶的,来了个卖宝石的,还是小广告,而且还是个孝顺孩子,他
妈 来他来的,擦!
回复日期:2010-10-26 00:03:43
晕了,看到这里没遇到那个卖茶叶的,来了个卖宝石的,还是小广告,而且还是个孝顺孩子,他 妈
让他来的,擦!
回复日期 2010-10-26 09:24:50
张郃的想法,守在岸边,不让刘备过河。他手下谋士郭淮建议,沿河阻击是向敌人示弱的表现,我们应把部队向后撤,让刘备军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时再出兵攻击。
这就是兵法上的“半渡而击”,张郃采纳了这个建议。
看到张郃军队后撤,法正马上就白了,你让我们过,我们偏不过。
于是两军又回到了对峙的状态。
相比以前,刘备已经取得了一场大的胜利,一扫前期不利的阴霾,获得了主动权。而张郃却不能独自撑起局面,他向曹操求援。
夏侯渊战败的消息大出曹操所料,他急忙从长安率兵赶到阳平一带,准备与刘备的主力展开决战。
但刘备却依靠大巴山的地形,“敛众据险,终不交锋”。
曹操大军进攻不了,天天在营里人吃马喂,十万张嘴(还有马嘴)叭叽叭叽叭叽,需要大量物资。而后勤运输线太长了,经常遭到刘备军小分队的偷袭,今天毁个路,明天放个火,后天抢个粮。
大量部队在此,发挥不了用场。留少量部队,肯定被刘备全歼。最后曹操说,俺实在不能忍受了。
这时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曹操嚼着鸡胁,决定将所有部队撤离汉中。
刘备从此占据了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汉中这个地方,听听名字就不一样,是当年高祖起事的地方。
我想刘备此时此刻不是在笑,而是在哭。
三十年风霜雪雨,那个报国青年如今已是五十九岁的老人。
昨天,多少次兄弟天各一方,多少次妻离子散,多少次寄人篱下,受人冷眼,多少次独自走在夜晚逃亡的路上。
今天,我西据益州,北达汉中,中领荆州。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还娶了比孙夫人强百倍的吴夫人。
昨天,我被曹操追得无处可逃,老婆孩子都丢给了他。
今天,我让不可一世的曹操大军撤退。
一切都是这十年发生的,这都是谁的功劳?
法正,你是我的第一功臣,我要拜你为尚书令、护军将军。尚书令为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
法正,也到了人生的顶点,我是总理,不是县长。
回复日期 2010-10-26 11:17:08
谁想第二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后被追谥为翼侯。这是西蜀第一次有人封侯。
这一年,关羽被斩,荆州丢失。
刘备的事业进入了转折期。
法正之死,另外一个人也非常伤心。这就是他的好朋友孟达。
关羽被东吴擒杀,孟达袖手旁观。刘备想抓住孟达,为弟弟关羽报仇。诸葛亮想抓住孟达,为姐姐报仇。
这里就不得不说诸葛亮与孟达的家仇了。就在去年,孟达进攻房陵的时候,斩杀太守蒯祺。蒯祺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诸葛亮的姐夫。
惹恼了这两位,孟达还有活头吗?
孟达也不是傻子,他与申耽、申仪商议说,我与法正曾有功于刘备。现在法正已死,刘备肯定要要除掉我,我该怎么办。
在申氏兄弟的唆使下,孟达反水,将上庸献予曹魏,并导致刘封被杀。
上庸地处荆益连接处,八天时间可北到宛城(司马懿的速度),向东则直达荆州。此地一失,诸葛亮“隆中对”两线出军的计划完成破灭。
孟达跑了,刘备更加气愤了。他拒绝了所有的劝阻,一意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彝陵之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病逝于白帝城。
蜀军全国积蓄了十万兵力,结果在彝陵之战中,损失一半以上。
诸葛亮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在刘备面前说一不二的诸葛亮,也承认即使是自己也没有法正在刘备前面有说服力。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个场景。
曹操赤壁大败后,退兵时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简直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这一点,陈寿他老人家都同意。他说,法正然不以德素称也。拟之魏臣,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法正辅佐刘备九年。在这九年中,刘备取西川,夺汉中,从寄人篱下到成就王霸之业,与曹、孙鼎足天下。这完全符合诸葛亮在隆中时对刘备发展所作的规划。
如果法正多活十年,刘备的事业还能更上一个台阶。
法正如果不死,世界将会怎样?
他可能会阻止刘备东征,帮助刘备北伐,继续实施“蜀中对”的战略规划,占领雍州、凉州。
他可能会劝说孟达不必反叛,保住上庸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将来可以和荆州的关羽共同北伐。
他可能会随刘备出兵,劝说刘备防止陆逊的火攻之计,至少保存刘备的实力,甚至让刘备多活几年。
在普通人的眼里,刘备的成功,诸葛亮占70%,法正只占30%。也许这个比例正相反
当然。有人说法正有卖国求荣之嫌。其实在那个年代,包括刘备在内也是数次背主。
毛宗岗的评价比较客观,他说:张松、法正、孟达、彭羕四人皆卖国,而各有不同:初欲投曹操,而继乃向先主者,张松也。既归先主,而又欲叛先主者,彭羕也。事刘而复降曹,降曹而其后又欲归刘者,孟达也。其背刘璋之后,始终事先主者,惟法正一人而已。
如果没有法正,还有三国鼎立的局面吗?
回复日期 2010-10-26 19:21:33
诸葛亮和法正,谁对刘备的贡献最大?
回复日期 2010-10-26 21:03:42
下面这位,不让诸葛,鲁肃,荀彧,绝对超一流谋士出场。
沮授(?-200),字公与,广平(治今河北鸡泽县东)人。
有人落水了,他守在孤岛上向上帝祈求救援。不一会儿,一艘船来了,让他走。
你们不是上帝派来的船,你们先走吧。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只船。他再次以同样的理由拒绝。
最后,他饿死了。
见到上帝,他就责怪起来,你为什么不救我。
我已经派去两条船了,你为什么不上去啊。
袁绍,比这个人更可怜,沮授劝了他七次他都不上船。
沮授年轻的时候,就当过两个县的县长。但他并不满足:当县长只是小试牛刀而已,将来我一定能为帝王谋治国之略。
中平六年(189年),冀州牧韩馥发现了沮授的才能,就拜他为冀州别驾,骑都尉。
两年后的一天,韩馥收到袁绍的一封言辞亲切的来信。信里说,公孙瓒要打你,你很危险,让我来帮助你吧。
沮授也看了这封信,他告诉韩馥,别相信袁绍,他那是骗你的,他才是来打你的。
韩馥不信,热情地把袁绍请来了。袁绍无情地把他请走了。
但袁绍留下了沮授,聘请他为从事。
新官上任,沮授为新领导袁绍做了一个战略规划方案,内容如下:
前言:客气加表扬
袁绍您啊,是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为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怀惧,济河而北,勃海稽服。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
内容:实施计划
第一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埽;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
第二步: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
第三步: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
第一步就是远交近攻,三面扩张。在这四个征服对象中,两个是反政府武装份子,一个是外国军队,只有公孙瓒算是政府军,但他骄横无礼,是个不服从幽州牧刘虞的地方军阀。
讨伐他们,在道义上,我们就占了优势。在地缘方面,也可以避开中原征战,多交朋友,少树敌人。
第二步:一旦第一步拿下冀、青、幽、并四州,再据黄河天险,我们就可以成为天下最有势力的一方(九州占其四)。这时候,我们到长安接回天子,还都于洛阳,主公您就成为国家的第一功臣。
第三步,以天子令征讨诸侯,平定天下。
这是三国史上第一份战略规划,也是第一次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沮授眼光之高,之远,不敢说高于隆中对(诸葛亮),榻上策(鲁肃)、蜀中对(法正),也可以与之比肩。
回复日期:2010-10-26 22:08:29
沮授和田丰真是可怜,没遇上好人
回复日期 2010-10-27 09:26:35
听完报告,袁绍拍手大笑,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先生之才,可比张良、陈平,我表你为监军、奋威将军。
拍完手的袁绍虽然白占了冀州,可是实力并不强,远逊于北方的公孙瓒。但在沮授规划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袁绍的确做到了“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
建安二年(197年)的时候,袁绍被任命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支势力。而当时曹操只有兖州和豫州的一部分,官位也比袁绍低一点,是司空并代理车骑将军。袁绍虽然还有公孙瓒在身边捣乱,但曹操那边更麻烦,吕布、袁术、张绣、刘备,哪个也不好解决。
因此,袁绍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实话沮授的第二步规划。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汉献帝东归抵达河东。听到这个消息,沮授立即找到袁绍:主公,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我们应该马上派兵迎接天子建都邺城,然后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奉迎天子,有用吗?袁绍拿不定主意,就找大家商量。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坚决反对。袁绍一看,是自己的老朋友淳于琼。这个淳于琼也算是老革命了,当年和曹操、袁绍一起共事。他为袁绍建过什么功劳不知道,但他害了袁绍两回,都是致命的。这是其中一回。第二回就是袁绍派他去守乌巢粮草。他天天喝酒,最后粮食被曹操烧光了。
除了这个糊涂虫,一个好主意没有,整人特别在行的专家郭图也反对迎接汉献帝。
他们的意思是说,汉朝已衰,难以复兴。要是把天子接过来,事事都受他约束,反而不方便。
沮授说,迎奉朝廷,尊重皇帝,是天下最高的道义。现在机会难得,如你不去。必为他人所用。
曹操虽弱,但他有明确的政治理想,他把自己定位为汉臣,并没有想自己左右皇帝或当皇帝,这也是荀彧等很多人跟随他的原因。
袁绍呢,又想另立皇帝,又想自己当皇帝,这些都是和历史潮流相违背的。
所以,他并不把汉献帝当回事,也不认为现在的王朝还有价值。于是,他听了淳于琼的建议。
这是沮授让袁绍第一次上船。
在袁绍讨论是否接受汉献帝的同时,曹操那边的会议也在召开。
回复日期:2010-10-27 13:44:45
作者:名字没法不取 回复日期:2010-10-25 14:13:07
作者:WEI一觉醒来 回复日期:2010-10-25 13:26:40
作者:名字没法不取 回复日期:2010-10-24 10:10:38
那个叫“大耳村夫万人敌”你烦不烦那
你能是吧
那你自己去写一个啊
俺们没你那高的水平
看这个就已经足够了
你要不愿意看一边呆着去
整天在这JJYY烦死个人了
就像只苍蝇一样
楼主是脾气好跟你在这好声好气讨论
换我早问候你祖宗了
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就知道在这说风凉话
什么人嘛
```````````````````````````````````````````````````````````````````````````
如果有个像你这样的SB在大路上拉了一泡屎,别人批评你两句,你是不是也反问,有本事你也在大路上拉了一泡屎呀?
```````````````````````````````````````````````````````````````````````````
那像你这样的智者遇到这种事情会怎么办呢?
肯定是很快的俯身下去把它吃掉。
```````````````````````````````````````````````````````````````````````````
怪不得这么多人说你们这些易迷白痴呢。
明明是我和“大耳村夫万人敌”兄对无知楼猪进行批判,而像你这样的白痴却人们弃之如敝屣的垃圾如获至宝。
这也难怪,我们都在声讨大路上拉了一泡屎的楼猪,却没有注意到在旁边吃得津津有味的你。
在这里要对“名字没法不取”说一声对不起,我们耽误你吃屎了。
回复日期 2010-10-27 14:11:50
作者:名字没法不取 回复日期:2010-10-25 14:13:07
有意见对我提,你笑话别人做什么,喜欢易中天不行吗。
喜欢他的人多了,难道喜欢你的人比他多吗。
你举出一个超过易中天的,说三国的人物。
回复日期:2010-10-27 19:24:27
者:前世花匠 回复日期:2010-10-27 14:11:50
作者:名字没法不取 回复日期:2010-10-25 14:13:07
有意见对我提,你笑话别人做什么,喜欢易中天不行吗。
喜欢他的人多了,难道喜欢你的人比他多吗。
你举出一个超过易中天的,说三国的人物
````````````````````````````````````````````````````````````````````````````
就凭你这句话,可见你真是井底之蛙。比易中天强十倍百倍的人多了去了,就连在煮酒里发表过作品的,也有好几个比易中天之流强多了。不过我没有心情给你扫盲。
回复日期 2010-10-27 23:31:12
你有本事扫盲,就写一个贴子,我一定会以礼相待,即使你错了,也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绝不会学你,因为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尊重。世界是多元化的,其实我参照了易中天的作品,但绝不崇拜易中天。但易中天的成功有目共睹,是他掀起了三国的热潮,别人是比不了的。也许有专家学者比易中天考证更严谨。但人家易中天的特长是说书,不是这个。观众,读者听的是书。不是专家的论文。三国演义的真实性还不如易中天呢,但三国演义影响更大。
你除了在这里骂人,没听到有什么真才实学的观点,不知道你要做什么。
继续发贴了。
谋士毛玠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得到了一致的通过。曹操也不和袁绍商量,就抢先把皇帝接到了许昌。
沮授的三步曲,由于第二步踏空,也就没有了第三步。按照沮授的计划,袁绍可以挟天子令曹操,指挥曹操。现在反过来了,曹操可以遍告天下,说袁绍是贰臣叛贼。
袁绍吃个哑巴亏。
后来,袁绍明白过味来了。他写信给曹操,威胁曹操,让曹操把皇帝送到他这儿来。
曹操给他回了一封信。信是曹操写的,但是以皇帝的口气回的,把袁绍骂了一顿。
袁绍知道这是曹操在骂自己,没有办法,干受气。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消灭了公孙瓒。他把自己喜欢的小儿子袁尚留在身边,让自己的长子袁谭去青州当刺史,次子袁熙去幽州当刺史。
这是一个愚蠢的立方的主意。一是任人为亲,手下的人没有了奋斗的动力。我们为你打拼,最后是你儿子当官。二是人才因此而各拥共主,内斗正式开始。三是儿子之间,会产生极大的矛盾,直到兵戎相见,你死我活。
这是袁氏内部最大的炸弹。
看到危险,沮授不得不去劝袁绍。他说,有一只兔子走在十字路口,就有四个方向的人来抓。如果有一个人抓住了,其他人就散了。
君主的儿子当中,如果年纪相当,就选贤能的那一个。如果德行相当,可以占卜。这是自古订下的规矩。
希望您能够以前朝为戒,早点明确儿子们的名份。
袁绍说,我让儿子各据一州,正好看看他们谁的能力最高。
我这也是第二次开船来救你,你不上来就算了。沮授摇着头走了。
袁绍的儿子后来比得不是能力,是武力。三国演义里说,袁谭披挂上马,与袁尚交锋。袁尚见袁谭大骂。袁谭也骂,说你药死父亲,篡夺爵位,今又来杀你哥哥。
二人亲自交锋,袁谭大败。袁尚亲冒矢石,冲突掩杀。
袁绍要是地下有知,在阴曹地府里,也得住精神病院。
回复日期:2010-10-28 08:00:18
作者:WEI一觉醒来 回复日期:2010-10-27 13:44:45
所以我说你们这些所谓的智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
我从头到尾都没看过一期易中天的节目
居然这么肯定的被你归为易迷
这是好玩
我看这问题的根源不在楼主对诸葛、周瑜的态度
而在于你们对易中天的态度
回复日期 2010-10-28 09:41:47
决战曹操
袁绍军事会议正在热烈的召开。大会的主题是,打不打曹操。袁绍同志主持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并没有达成共识。
其中,田丰先生和沮授先生反对出兵。
田丰认为,这几年连年起兵,百姓疲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我们应该先献捷天子。如果没有回馈,就说曹操隔我王路。我们在黎阳屯兵,在河内增加舟船、置备兵器,让精兵屯扎边疆。三年之内,可以大破曹操。
沮授同意田丰的看法。他认为,制胜之策,不在强盛。表面上,曹军数量远逊于我们。但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比地方军阀公孙瓒要强多了。田丰的建议很好。另外,我们出师无名,也没有道义上的优势。
沮授和荀彧、郭嘉的判断是比较一致的。这是沮授第三次劝袁绍上船。
审配和郭图则同意出兵。他们认为,袁绍实力强大,攻打曹贼,易如反掌。何必耽误时间。
田丰是袁绍的老臣,沮授是实权派(监军)。如果不打仗,审配和郭图两人就会始终排在他们之后,这也是他们想打仗的主要原因。
袁绍听了大家的意见之后,他终于没了主意。
不一会儿,他又有了主意,还不如没有主意呢。
想到曹操过去对自己的不敬,想到曹操实力远小于自己,想到马上到来的大胜利,我不能再等了,开战。
主公,您不能出兵,出则必败啊。
田丰,你个乌鸦嘴,来人,把田丰给我关起来。
看到老朋友的下场,想想马上将要进行的战争,沮授难过了。
沮授写好遗嘱,做好公证,把家里人叫来,把财产分了。
我的亲人们,这是我的临别演说。明天我就要出征了。这一仗,打胜了什么都好说。打败了,我很难活着回来。而且据我判断,此次必败。
大家都说,先生不必悲观。曹操兵马不强,怕他个球。
沮授说,你们懂个球。你别看曹操势力小,这个人我了解,他深明远略,心胸大度,是个人物。
你再看我们,表面上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军队已是疲惫不堪了。主公傲慢奢侈,大将骄横无度。
扬雄曾说过,‘六国蚩蚩,为嬴弱姬’,今之谓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袁绍表现强大,实际上是为曹操事业当掂脚石的。
回复日期 2010-10-28 17:37:56
沮先生再一次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即自己的死亡。
沮授与其说是曹操杀的,不如说是袁绍杀的。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耀武扬威地出兵了,他派大将颜良为先锋,进攻白马。听说是此公出征,沮授马上找到袁绍,劝他说,颜良绝对是一员勇将,但他不懂计谋,应对不了曹操大军。
荀彧也曾对曹操说过,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
袁绍不认为,反而训斥了沮授一顿。他不行,你行,你舞一个刀试试?
袁绍第四次拒绝了上船。而颜良也没有上船,被关羽斩杀。他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关羽做了广告。
袁军第一战就败,没有出乎沮授的意料。
主公啊,这一败其实对我军损失不大。目前我军在军力上和地理上都有优势。我们应“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稳打稳扎,和曹操打持久战。
同时,我军可以“分出部分骑兵,去袭击曹操的边境和地方,扰得他不得安宁。我们呢,只要坐在这里看热闹就行了。
如果你还是要进军渡河的话,可以分两步走。先过一部分军队,如果取胜了,全部人马都过河。如果前军失败了,后军可接应。
田丰的意思是不战,沮授意思是缓战。不战还可免败,缓战实可致胜。
我十万大军都出来了,不和曹操打仗,我来旅游来了。损失一个颜良算什么,我还有文丑。文将军,你和刘备现兵发延津,再战曹操。
沮授听完后,长叹一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
袁公您野心勃勃自负其勇,部下们只知道贪功夺利。悠悠东流的黄河啊,我还能回来再见到你吗。
沮授说完,就病了,气病了。
不一会儿,袁绍收到战报,文丑也被杀了。
回复日期:2010-10-28 18:47:01
作者:前世花匠 回复日期:2010-10-27 14:11:50
你举出一个超过易中天的,说三国的人物。
-------------------------------------
楼主可曾看过吴闲云的贴子?
易中天说的三国很好,思维辨证,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本人一直以为是近年来少见的优秀历史评说。
头些天在天涯逛,无意发现这个吴闲云的贴子,不由一惊,再一看,竟然是两年以前的老贴,已经出书,相见恨迟。若论方法之妙,视角之奇,谋思之密,洞见烛微,个人认为,要在易三国之上。
今贴一链,有关诸葛的专题,楼主有隙或可一观。
吴闲云(78)战略究竟能不能修改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29695.shtml
回复日期:2010-10-28 18:52:11
挥发
回复日期 2010-10-28 20:11:10
叁号的建议很好,比那些张嘴就骂的人好。因为我们在讨论问题。
很多人都有自己非常好的见解,值得沟通。三国博奕也不错。
竞争也是这个过程。
要说吴的文章值得借鉴没问题,要说超过易中天,还是让事实和读者说吧。
不过,他的很多观点是利用了三国人物,以三国演义为基础,不是史实
另外,脱离了事实,更多的是讲博,比如
(一)从私来讲
刘备并不信任关羽,他用自己的小舅子在荆州看着关羽,还是难于控制。可控制,则疑人可用。不可控制,则用人必疑。
连刘备自己都驾御不了关羽,更何况他的儿子阿斗呢?所以,除掉关羽,就为儿子继位扫去了绊脚石。
从私的角度来讲,选择关羽死,对刘备个人是有利的。
这个结论不知道是怎么得出来的
还有,博奕往是如果对方怎么,我就怎么,如果对方怎么,我就怎么,是互动的,但这位作者写的都是,我有三条路,哪条好。这不是博奕。
回复日期 2010-10-28 20:21:06
自我纠正一下,这位作者写的部分是我有三条路,
有博奕的内容,但部分不是
回复日期 2010-10-28 23:07:18
数一数二的大将,这么快就没了,不会吧。袁绍还没有缓过神来,就听见有人叫他。
主公啊,你知道沮授为什么老阻拦你出兵吗?
袁绍一看是郭图,就说,我哪里知道啊。
他这个人啊,有私心。一来他不想动用自己管辖的人马,他要保存实力。二来,他劝说主公不战。这样,很多不愿意作战的将士,自然感激他了。
这是我的人马,还是他的人马?
袁绍一听,勃然大怒,他让人把沮授叫来,对他说:
我命你把手下的三分之的二兵马交出来,转给郭图、淳于琼管理。
人第一次犯错误是可以允许的,第二次犯错误是可以原谅的,第三次犯错误是愚蠢,第四次犯错误是不救药,第五次犯错误,只能说是爱好了。
第五次啊,袁公啊,你还不上船。
主公啊,你削弱我的兵马并不重要。现在,敌我两军已对峙旷日。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
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袁绍第六次拒绝了沮授的建议。
你还是老调重弹嘛?屡挫我军锐气,你难道想学田丰吗?来人,把沮授给我关起来,我再也不想听他说话了。
这时候,曹操大营中,荀攸正在侃侃而谈,“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曹操听后,深为赞同,荀军师的建议很好,我们应寻找时机,迅速开战。
回复日期 2010-10-29 08:46:42
沮授被押在营房,无事可做。就继续分析敌我形势。突然,他发现了袁绍的一个最大的漏洞。袁公如果不做防备,我军必败。可是我又被关押,如何出去。
晚上的时候,沮授趁人不备,偷偷溜出了营房,找到袁绍。
主公啊,我军人数远多于曹操,因此军粮就显得很重要。您应该派蒋奇率军掩护淳于琼运粮,以防止曹操偷袭。
袁绍一听,淳于琼是我的上将,这还用你提醒。对了,我不是把你关起来了吗,你怎么出来了。
来人,是谁把沮授放出来了,立即给我斩首。把沮授给我关起来,他再跑了,我惟你们是问。
沮授心说,我这是第七次劝你上岸了。我军很快就失败了,我自身难何,恐怕没有机会再救你了。
曹操果然夜袭乌巢,攻烧粮谷,袁军土崩瓦解。
袁绍听到这个消息,他终于做了一个最英明的决策;跑。
曹操,我大帐的东西,都送给你吧。手下的文武,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沮授,我也不要了。
沮授之死。
袁军大败,沮授被曹军俘获。
听到这个消息,曹操大喜,让人立马把沮授请来。
回复日期:2010-10-29 08:56:01
坐等发帖 作者:
回复日期:2010-10-29 09:03:15
赞!不能不再顶!
楼主辛苦了!
这么晚这么早都来出贴。
只能顶才聊表敬意。
回复日期:2010-10-29 09:13:23
作者:前世花匠 回复日期:2010-10-28 20:11:10
(一)从私来讲
刘备并不信任关羽,他用自己的小舅子在荆州看着关羽,还是难于控制。可控制,则疑人可用。不可控制,则用人必疑。
连刘备自己都驾御不了关羽,更何况他的儿子阿斗呢?所以,除掉关羽,就为儿子继位扫去了绊脚石。
从私的角度来讲,选择关羽死,对刘备个人是有利的。
--------
这个结论不知道是怎么得出来的
吴有一个解释:
作者:吴闲云 回复日期:2009-1-7 14:34:53
我对“人心”、“抱负”、“小人”、“宏图大志”等等这些抽象、感性、不能量化、没有标准、定义不明的词汇很反感。因为这些词汇都是莫棱两可的,使用这些词汇,会把一个人变得很“圆猾”
.........
再说,还没有谁把“人心”搞清楚的
--------------------------------------------
基于此,吴分析个人利益,不会从人心,道德层面上来解,什么君子谋义,小人谋利之类。而是全部放在博弈中情况最差的一面:即两人的利益必然是冲突的。所以吴分析说:
从私来讲,刘备并不信任关羽。
吴不是说“人性本恶”,而是“人性本恶”导致两人博弈中最差的情况出现。所以得出这个结论。
吴的相关评语: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必须要能够“控制”。只要能控制,所用之人才可以不必怀疑,而怀疑之人也可以用之。如果不能控制,那么,不要说怀疑之人,就是不怀疑的人,也可能背叛你的!
--------------------------
以此可以推论,兄弟间亦是有相疑与防范的必要与可能的。当然史据上并没有两人直接冲突的记载。
然而既然赵武灵王卒于其子,唐李建成亡于其弟。所明利益是先于道德的。
因此吴的分析是符合博弈原则的。
回复日期:2010-10-29 09:27:46
而且以上仅是吴的分析之一,另吴还从公的方面分析了刘备与关羽的利益关系。应全面来看。
-----------
作者:前世花匠 回复日期:2010-10-28 20:11:10
这位作者(指吴)写的部分是我有三条路,哪条好。有博奕的内容,但部分不是。
-------------------------------------------------------------------------
可以提前对已方优选策略单独进行分析啊。分析本身就已经是博弈了啊。
其实,除了跟别人博弈,人难道不也在跟自已博弈吗?按西学观点而论,人是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相信楼主自已也常常在脑海里挣扎斗争,相互博弈。而楼主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博弈细节矛盾双方一一列出。
博弈过程是一种分析过程,只要存在矛盾关系与利益比较即可。
回复日期:2010-10-29 10:10:59
博弈学是现代分析方法。
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来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为,还原事件细节。当然也可以是历史。
古人没有博弈学的概念,但其行为却是自觉不自觉的尊循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吴用博弈学的方法来倒推历史,固然以三国演义素材为引线,但读者如果掌握了思路,悟出了门道,自然也就可以自行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呵呵,当然这个过程要缓冲一下,可以先从戏说开始)
有点像破案过程,刑侦人员对案件事件进行倒推,尽量分析和还原案情过程,当然并不一定将所有因素都分析到或者都还原到,每一点都毫无漏算考虑到,这不符合统计运筹的原理。
刑侦人员作出逻辑上的推理,然后寻找证据,或者将证据关联起来。
这有点像历史考据。
但人证物证有可能是伪证,有假。几家证词证物间互有冲突,如何采信呢?
传统历史学家,像易中天,只将各种史书的记录列举出来,作一般的对比采信,是为考据。并不注意史书所载史实的逻辑性。史书所载的荒谬诧异之事数不胜数。
(用易中天的话说,有三种历史形象。个人鄙见,应有四种,增加一种:逻辑形象)。
更有甚者,考证史书作者与所记人物之间的新仇旧恨,还不惜追到祖宗八代,以此来推翻史书的记载,置疑记录的动机。
再或者为尊者讳,为官者讳,不惜曲逢删减,春秋笔法。
凡此种种,无不揭示传统历史观的局限,其分析采信手段的BUG,似乎不比小说家言好多少。
中国历史学家以此来做考证推论,千百载以来莫不若此,虽循惯例,难有进步。
窃以为新历史学当引进现代先进的研究方法。
即以易中天之品三国,虽然引经据典,不乏考证,但其言论观点仍受到更为保守的历史学者的批评,认为有哗众取宠之嫌,又遑论吴闲云这种更为前卫的历史方法,受到不待见和置疑也是必然的。
当然易中天的三国系多年讲解经验积累而成,非数日数时之功,所以虽然观点剽悍,却言辞有趣。观点出新,却举证充分,论证合理。但总体还是在传统历史考证的范畴里的。比考据,吴文当然不如了。如果要挑吴文的弱点,在分析各方面势力博弈时,对当时的经济,财政,制度等方面的引入不够,这略有遗憾。但相信这个工作量很大的事,应该已经有人开始再做了吧?呵呵,坐等。
但吴文的重点是还原历史的方法与思路,如果不是以史据的立场,而是以接近历史真相(非史据真相)的立场而言,窃以为吴文比易文的方法立意更高,分析得更符合逻辑。
而且容许后学的不断跟进与补充,随资料的叠加,博弈面的充实,还原的过程就越接近事件真实。是一种先进的可积累的可证伪的方法。
再往前一步,历史学是固守在考据呢,还是与时俱进,结合目前基因学,生物学,数学,逻辑学等各方面的方法成果呢。
回复日期:2010-10-29 10:25:06
再往前一步,历史学是固守在考据呢,还是与时俱进,结合目前基因学,生物学,数学,逻辑学等各方面的方法成果呢。
-----------------------
再加一个经济学。
回复日期 2010-10-29 13:50:56
博弈学分析三国,完全同意。其实各诸侯都在使用这种办法,所以该文章很受欢迎。
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所有事件都适合这种方法。比如刘备认为杀关羽这件事。
一是事件当中,利益是复杂的,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原则不好确定。
其二,决策一般得不到最优,只能最合理。
其三,分析人物不能完全脱离史实的假设,否则和三国没有关系。比如华容道是
没有的事情。
比如袁绍,后半生次次都是最选最差的方案,道理何在。
比如,孙权杀孙策的可能性最大,孙策临死前被迫交权给孙权。
贾诩劝张绣袭击曹操是危险的。他应该告密给曹操。
沮授没有投降,许攸投降了。很多投降都不是理性的。
历史因为不理性而好看。因为理性而深奥。
看看而已吧,不想讨论了,呵呵。
回复日期:2010-10-29 14:34:47
呵呵,有点偏了。
历史因为不理性而好看。因为理性而深奥。
-----------------------------------
楼主总结得很好。历史人物总是不完美的。
假如袁绍换做刘备,唉,叹沮授,一代谋士就此陨落。
等楼主下文。
回复日期 2010-10-29 16:33:42
沮授一见到曹操,就大喊,曹操,我是不会投降你的。
曹操说,老朋友啊,我们由于处在不同的阵营中,所以造成了与隔绝。没想到,今天我把你抓住了。
沮授说,袁绍失误,导致失败。我智力有限,所以被俘。
曹操说,是袁绍有眼无珠,昏庸无能,不是您智力不足。现在天下大乱,国家未定,希望先生能够帮助我。
公与啊,如果能到我这里,天下不足虑也!
沮授说,我的叔父、母、弟,都在袁氏手下。如果您真的帮助我,就把我杀了吧。
曹操是位好主公,袁公是个窝囊废。但我要投降,家人肯定被袁绍杀光。与其这样,或者我死在这里,或者我能跑回家里。
这是沮授的想法。
曹操说,那怎么行。来人,给沮先生松绑,好生招待。我今后还要多听先生教诲。
夜里,沮授准备偷马逃跑,被人发现。一个书生,哪能走出几万人的大营,沮授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曹操这才下了决心:来人,将沮授斩了,但一定要厚葬。多谋之士,忠义之臣,竟然不被我曹操所用。
沮授儿沮告鹄守在邯郸,也被张辽所射杀。
就这样,一位三流超一流的谋士,消失了。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趁了袁绍的无能。虽然他的计谋没有应用,不过他说的话,句句应验。我小时候是天天听三国评书的,基本上只要是沮授说过的话,反过来听就是明天的内容。
荀彧曾经笑评袁绍几位谋士,语气中带有讥讽。比如他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
沮授在袁绍谋士当中排名靠前,但荀彧并没有对沮授进行评价,也许是对沮授的尊敬吧。
与或荀彧、鲁肃、郭嘉相比,沮授哪一点儿比他们差呢,除了没看准自己的主子。
回复日期:2010-10-29 17:39:47
”前世花匠“加油!!
回复日期 2010-10-29 20:45:46
大牛人来了,
荀攸(157-214),字公达,颖川颖阴人。
在曹操众多谋士当中,谁被曹操评价最高?谁参与战事最多?谁出计策最多?
荀攸,荀公达也。
曹操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
***说,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曹操是什么人?别人傻,他看不上。别人聪明,他怀疑。在曹操身边二十年,没被发现有什么毛病,只能说荀攸不是人,是神。
据说荀攸是名门之后,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荀子。中国古代人口少,东汉离春秋也就几百年时间,这事还是有可能的。现在要说刘德华和刘备有什么关系,估计是瞎扯。
荀攸是个苦孩子,幼年父母双亡,寄居于祖父荀昙家里,和自己的叔叔荀衢一起生活。
荀攸小时候,这位粗心的叔叔喝醉了,误伤了荀攸的耳朵。当时,七八岁的荀攸并没有去向祖父告状,而是把这事给隐瞒了下来。如果遇到人多的时候,他就用手把耳朵遮住。后来荀衢听说了此事之后,对荀攸的聪明感到十分惊讶。
荀攸十三岁的时候,爷爷荀昙也去世了。
这时候,荀昙旧部中有个叫张权的请求为荀昙守墓。荀攸看到这个人眼神,就产生了怀疑,并告诉叔父荀衢。荀衢审问张权后,发现张是杀了人想借守墓逃命。
十三岁的孩子啊,荀攸肯定大有出息。
中平元年(184年),何进当政,征海内名士入朝为官。荀攸到,拜为黄门侍郎。
五年后,即189年,董卓作乱。荀攸和伍琼、何颙密谋刺杀董卓。荀攸认为,董卓无道,虽有强兵,实为一匹夫。刺杀他一可以谢百姓,二可以据肴、函关隘,辅佐皇帝,号令天下。
后来,有识之士如贾诩、荀彧、毛玠、田丰、沮授等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而荀攸却是此说之首创,拥有知识产权。
但此事未成,大家都入狱。
董卓请群臣吃饭的时候,听说刚抓了一批俘虏,就命令将这些人带上来,砍断手足,凿刺眼睛,割掉舌头,把这些人的***用大锅煮熟。
密谋刺杀这样的主儿,下场可想而知,会非常恐怖。
想到这儿,何颙在狱中自杀了。
回复日期:2010-10-30 10:15:48
恩,谋士,我很感兴趣!
回复日期 2010-10-30 11:14:35
而荀攸在狱中谈笑自若。他没有死,熬到董卓先死了。荀攸于是无罪释放回家。
李傕、郭汜两人也发现了荀攸是个人才,于是任命他为任城相。这个地方可是个敏感地带,经历黄巾之乱后、又迎来了曹操、袁绍、公孙瓒、陶谦几大势力争夺。呆在这里,会反复被不同的人欺负。聪明的荀攸拒绝上任。
纵观天下,荀攸找到了一个好地方,益州。去过成都的人都知道,这的确是一个好地方。
益州既有险固的地理屏障,又有州牧刘焉在那里稳定局势,就是缺乏中原名士。因此,荀攸上书朝廷,自荐担任蜀郡太守并获准,他准备出发。
没有飞机、火车、汽车,还没有道路。荀攸走到一半就走不下去了。他到了相对平安的荆州观察时局,后来就遇到了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天子至许县。因素闻荀攸之名,就给荀攸写去一封书信。信中说:“今天下大乱,这正是有智谋的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你是人中龙凤,应该趁此机会有所作为,然而您却驻留在荆州顾盼观望,耽误的时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看刘表无能,曹操真诚,于是投奔曹操,相谈甚欢。曹操对荀彧,钟繇说,公达,奇人也,吾得之,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曹操任命荀攸为尚书,不久又改任军师。这一年是196年,荀攸死于214年,死在征讨东吴的路上,也就是说,荀攸为曹操工作近二十年,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有人统计,荀攸在辅佐曹操一生当中,共奉献重大计谋12次,每次都能使曹军绝处逢生或出奇制胜,成为曹操行必求计的重要谋士。
回复日期 2010-10-30 16:50:38
这人“有人”,叫钟繇。他说,我每有所行,反覆思考,自以为没问题了。可是一咨询公达,很快就得改变了。当他准备给荀攸作传的时候,自己先去世了,您老人家其实也可以先写个目录嘛。
荀攸其实完全有条件自己出书,比如《从军笔记》、《战争苦旅》、《我在曹操身边:不得不说的故事》、《曹操那些事》,肯定畅销。荀攸也著了一本史书《魏官仪》,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接下来,我们数一数荀攸的功劳吧。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军南征张绣,荀攸第一次随军同行。出征前,荀攸劝曹操说:张绣与刘表之间,从表面上看是相互支持,互利互惠。实际上呢,张绣是一个依附刘表的游击队长。时间长了,刘表肯定不愿意白白供养着张绣,张绣肯定也会嫌刘表不够大方,两人矛盾会越来越大。
我们现在进攻,他们一定会联起手来对付我们。我们取胜的把握并不大。只要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内讧,我们使用诱兵之计,可一一破之。
曹操当时对荀攸还没有完全建立信任关系,又报仇心切。结果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不是张绣,不是刘表。
是贾栩,让曹操二次失败。
曹操后悔地对荀攸说:“不用君言至是”。
后来,曹操没有派一兵一卒,张绣投降。
曹操服了。
第二张图片丑了点
回复日期 2010-10-30 20:11:36
张绣还没有解决,吕布与袁术来了。考虑吕布凶险,曹操有些犹豫。
荀攸说,目前刘表、张绣刚与我们作战,不会再来袭击我们。吕布加上袁术,可谓流氓加无赖。他们崛起后,周边势力因惧怕他们,一定会纷纷依附。到时候,我们与他们势均力敌,胜负难料。现在,他们刚起叛乱,人心初动,我们应该迅速歼灭他们。
曹操于是决定放弃再次征讨张绣,集中兵力,攻击吕布。
吕布败退下邳,固守不出。曹军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时间越来越长,背后的袁绍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在背后捅刀子,曹操没有底,想回军。
荀攸与郭嘉一起劝说曹操。他们说,吕布勇而无谋,现在已三连败,锐气全无。趁陈宫还没有想出什么计谋之前,我们奋进急攻,可生擒吕布。
再坚持,曹操终于杀了吕布,得到徐州。
这次战斗,曹操觉得自己几乎完全是依仗荀攸的计谋才成功的,连连称赞荀攸:“即使是颜子、宁武这样的古代大圣贤,也不过如此!”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是郭嘉的建议。谋士所见略同,就不要争了。
颜子,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宁武是春秋时卫国人,为了卫成公的生存和官位,他不避艰险,保君安身,被孔子所称道。现在姓宁的人,都以宁武为祖先。
吕布刚灭,袁绍又来了。
回复日期 2010-10-30 21:34:19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冀州牧袁绍进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如果直接到白马御敌,肯定会被迎头痛击。
荀攸献计,分而击之。
曹操率军向西到延津,佯装渡河,袁绍必然分兵应对。然后我军回撤,以轻兵袭击白马,攻其不备,大破袁军。
曹操很听话,依计而行。袁绍很听话,让颜良分兵向西。
听到这个消息,曹操马上引兵回来,向白马疾进。颜良正在追击,突然接到曹军回来的消息,感到莫名其妙。他刚出阵一看,有一员红脸长须的将军就过来了,带着刀来的。颜良临死都不知道自己是被谁杀的。
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败退。
曹操得胜后,迁移当地民众,继续沿河西退。
袁绍接着派大将文丑和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追击曹操,速度很快。
而此时,曹操也就五六百骑兵,根本无法对抗。
曹操也没有准备迎敌,反而让部队解鞍放马,抛弃物资,晒起了太阳浴。将领们看着着急,一直劝说曹操,主公啊,您没看到袁绍骑兵来了吗?赶快上马,还能杀他几个。
荀攸连忙劝阻说,我们正在放饵引诱敌人,怎么能上马迎敌呢?
曹操马上给荀攸施个眼色,意思是你别说漏了。
荀攸一看,心领神会,不再说话。
文丑骑兵一到,看到遍地的军马、兵械,也不追曹军了。下马就抢东西,文丑大声喊叫,也没有人听从。
混乱之机,曹军突然杀出,又大破袁军,文丑也被斩杀。
文丑颜良,河北名将,两战皆为曹军所斩,袁军士气大减。这些,都是荀攸的功劳。
回复日期:2010-10-30 21:44:14
mark
荀彧是荀攸他叔,为啥不推荐荀攸来曹操这里
回复日期:2010-10-30 22:04:56
84091222)温县,论坛发贴,顶贴,炒作(QQ:184091222)武陟,论坛发贴,顶贴,炒作(QQ:184091222)博爱,论坛发贴,顶贴,炒作(QQ:184091222)濮阳,论坛发贴,顶贴
回复日期 2010-10-30 23:29:12
应该有荀彧推荐的因素。三国演义说是两人一起来的。实际上,应该是荀彧先投曹操的。
回复日期:2010-10-31 00:41:52
看三国演义的内容就烦
编故事怎么都行,楼主不要再引用了
回复日期 2010-10-31 08:35:53
虽然暂时胜了两阵,但敌强我寡的局面并没有明显的改观,曹操军中不少人有畏惧心理,不敢出战。
荀攸鼓励大家说,袁绍军虽多不强,我军兵少却精。我军的弱点是粮草问题,因此我们等不起,必须急战。
虽然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但袁军强大,对阵三月,局势毫无进展,曹操的粮草还是快消耗完了。
荀攸建议曹操,我们也可以去消耗袁绍的粮草。我听说袁绍运粮队这几天就要了,其主将韩猛虽锐而轻敌,偷袭必定成功。
曹操问,谁能担此重任。
荀攸说,徐晃可以。
曹操派徐晃及史涣前往,二人在故市(今郑州西北)截烧袁军数千车粮草。
时隔不久,袁绍谋士许攸因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并献计偷袭乌巢。
大敌当前,敌人谋士前来献计,众人都不相信。
只有荀攸与贾诩相信,他们力劝曹操采纳这一计策。
于是,曹操亲自率五千步骑兵夜袭乌巢,留荀攸和将军曹洪守营。
这时候,袁绍大将张郃、高览因受袁绍怀疑突然来降。敌将带着大批人马要进营寨,曹洪死活不敢开门接纳。
荀攸对曹洪说,张郃是因为他的建议得不到袁绍重用,才愤怒而来,没有其他的动机,不必怀疑。
曹洪于是接纳张郃。
此时,曹操也非常顺利,他率军将袁绍屯积的粮草和车辆全部焚毁
荀攸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认为,袁绍虽然损失了大量粮草,但兵马实力未挫。与袁绍相比,曹操的实力还是不济。
回复日期:2010-10-31 11:03:18
楼主不应该将三国演义和史实混淆着来写的,这样给人的感觉是四不像。
回复日期 2010-10-31 12:29:55
谢谢大家的建议,呵呵,我前面解释过了。
荀攸的故事应该大部分是三国志的。
回复日期 2010-10-31 16:01:23
曹公,我们还要第二次重复实施解白马之围之计,即分散袁绍的兵马,各个击破。具体作法是,向袁军传假情,就说我军将调拨人马,一路攻取邺郡,一路攻打黎阳。袁绍听说后,由于担心后路被断,肯定分兵。
趁袁绍调兵拔寨之时,混乱之际,我们全力急攻袁寨,可一举获胜。
袁绍刚将兵马分出,曹操的大队兵马就来了。袁绍哪里敢摆空城计啊,还是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吧。
盔甲不要了,金银财宝不要了、图书车辆不要了。慢,孩子还得要。袁绍带着自己的幼子袁尚跑了。
就这样,官渡之战,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之一,结束了。
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奠定曹操统一天下的战役,是谋士荀攸参与了全部过程,并做出巨大的贡献的战役。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率军南下,与荆州刘表作战。这时北方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为争夺冀州而发生内战。袁谭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求救。
众将都认为,刘表势强,而袁谭、袁尚不会成就气候。现在大军已近刘表,可先击刘表后,再北上征袁。
荀攸则不以为然,他说,现在天下大乱,刘表坐在荆州,从不出动出击,处于守势,对我们没有什么威胁。
而袁绍雄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实力远超刘表。袁绍虽无能,对人还是比较宽厚,很多人对袁家是感恩的。如果袁绍二个儿子和睦相处,那倒是我们的真正威胁。现在,兄弟成仇,两虎相争,机会难得。我们的目标,两虎都要捕获,先协助袁谭消灭袁尚,再趁机灭掉袁谭,二袁来则北方定,北方定则天下定,机不可失。
荀攸计划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