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家族星星火炬 代代相传传

中国新闻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2009年3月1日
日 风雨烟霞 代代相传
宁波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余姚柿林村
象山儒雅洋村
奉化棠溪畔古村
慈溪任家溪民居
  主讲人 杨古城
  1938年生于舟山,1945年迁到宁波。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专家组成员。1982年起任宁波市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和地方文化保护。主要著作有《中国佛像艺术》(与曹厚德合著)、《中国狮子造型艺术》和《南宋石刻》等。
  一、宁波古村落的发现
  1973年6月,余姚县罗江公社在建造姚江抽水机站时,一群农民在姚江畔挖到三米多深处,突然发现一批鹿角,继而发现木柱和陶片,从此揭开了世界文化史上闪烁着光辉的河姆渡古村文化遗存。此后又陆续发现了宁波江北区的八字桥村、鄞州卢家桥村、余姚鲻山村、北仑白峰村、奉化茗山后村、慈溪童家岙村、象山塔山村等一批浙东古村落的雏形。
  然而,这批先民聚集的古村落,曾因海水或山洪而被淹埋于地下。直到近三千年之前,我国进入以父系氏族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之后,村落的组合呈现以姓氏家族为主体的群落特征,于是村庄、村落成为城池之外最基础的聚居地。成书于宋乾道5年(1169)的《四明图经》称“秦併百越,分天下三十六郡”。浙东属古越会稽郡,在浙东的姜、夏、黄、姚、虞等诸姓成为首批本土望族名村。
  可惜的是,千年以上的古村落竟没有一个保存至今!
  中国古村落最初称为“社”、“里”,这是远古氏族制度的遗制。在一千三百年前的隋代时,以“百家为里,五百家为乡”,唐代时始有“在邑者为坊,在野者为村”,因此宋代时鄞县城外有十三“里”,每一“里”则有1—3个村落,每一村百户左右。保留至今的宋代鄞县村落名称有高桥村、沈店村(现属海曙区)、盛垫村、张村、定桥陈村、北渡村、栎社村、黄公林村、林村、姜山、铜盆浦、宝幢村、东吴村等。
  宋代时奉化县原有25村,如今留下的古村名还有长汀、茗山、龙潭、白杜、石桥、双溪、固海、晦溪、陆照、公塘、曹村等。慈溪当时有22村,定海县(今含江北、镇海、北仑一部分)有31村等。
  公元1279年,元代统一中国后,又实行乡都制,鄞县分成55都,因此在现在的乡村老地名中还有“四都庄”、“五都王”等地名。在元代至正(1341—1368),又分为社,于是鄞州的“栎社”,可能就是那时候的老地名,而这些乡、里、都、社、村之制有的直到清代仍尚有沿袭旧制。
  二、宁波古村落的形成
  西汉晚期至南北朝,由于北方、中原战乱,首批移民迁入浙东。如鄞西蜃蛟魏氏在东汉建安元年(196)从山东迁入,余姚严氏从湖北迁入,又有三国东吴孙权的太子太傅阚泽趁乱归隐于慈湖。吴氏后裔一支在战乱中迁入甬东,建东吴村。此外,鄞东姜山陈氏晋时从苏州迁入。在宁海,道家葛洪的后裔在此建村。而在本籍的余姚虞氏、慈溪董氏等,都在浙东建立以氏族聚居为特征的古村落。
  唐开元26年(738),浙东始设明州治于小溪(鄞江),因任职明州刺使,应彪家族迁入樟溪密岩,世居瑯琊的钟氏也迁此定居。而原籍福建的孙氏也因防卫边寨而迁居于宁海樟树村。此外又有唐末明州刺使黄晟从福建举族迁鄞等。
  唐代晚期(907),中原“五代十国”征战不休,大批贵族或在浙东任职,或逃难来浙东,又形成一批村落。其中有祖籍河南的郑氏迁入明州;宁海下浦魏氏,原唐太宗近臣魏杞之后,在唐末乱世时迁浙,又转迁宁海;宁海东仓叶氏唐末避乱居此。鄞县四大望族的史、楼、丰、郑及宁海马岙俞氏、奉化庙后周、余姚金岙都是这一战乱时代迁入的。
  北宋末年(1127),金兵锋芒直逼江南,宋高宗率众大臣、富户过江,浙东陡增万户,一跃而成为浙江十州中人口最多的州府。鄞县城内人口6.5万,城外乡村人口5.6万,迁入的氏族达500余支,移民总数已超过了本籍的总量。其中著名的如章氏,原任宋高宗枢密院都承旨,随高宗南渡定居于宁海南乡;如邬氏,在宋金交战时,自山西太原迁入奉化东乡,建邬花楼村,氏族发展后又分脉西邬、东邬,又分迁宁海、奉化城内和鄞县。其他如鄞西朱氏原籍安徽,也随宋皇南渡任职明州而举家迁鄞。山阴陆寘,是著名诗人陆游的祖父,也迁入鄞东。鄞西汪氏北宋未安家四明;余姚大隐村,原是北宋大学士舒亶故里,又有南宋礼部尚书汪大猷故里;余姚车厩牌门头村、上庄、下庄,却因为南宋丞相史嵩之墓而形成村落,这与鄞东史家码村(原称史家墓)的形成相似。象山东陈村,大海环其东,姆岭屏村北,陈氏始祖于南宋初由福建从海途迁此。
  可见,南宋时代是浙东古村落发展的最繁荣时期。明代洪武14年(1381),明州更名为宁波府,乡村中仍恢复乡、里和村旧制,宁波府有户口10万户,约有二千座古村落。其中较大的古村落逐步发展为集市,如鄞县有甬东、宝幢、小白、东吴、下水、韩岭、横溪、小溪(鄞江)、栎社、林村、凤岙、石塘等16市;慈溪有文溪、大隐、黄墓(河姆)、车厩、渔溪、兰溪、鸣鹤7市;奉化有江口、蔡桥、尚田、溪口、南渡、泉口、白杜、袁村、公棠等10市;其余还有定海(镇海)4市,象山7市等。一直到了现代,有的村市又发展成乡镇和县城,特别是靠近交通和水脉地段枢纽的村落形成了以乡镇县城的集聚中心之后,浙东宁波城成为东南沿海的著名都会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宁波古村的环境空间
  环境空间,是浙东古村落孕育和兴衰最主要的条件,其中包含社会环境的安定和自然环境的宜居。
  宋明之后,浙东古村落的规模和形制已经稳定,村落已由原始定居型趋向主动开发型,这是地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规模的扩大,原有村落环境不适应生活起居的需求所致。
  据有关资料统计,北宋末年(1127),镇海每户有耕田20亩,人均9亩,在南宋嘉定年(1224),每户14.5亩,到了清代中叶,宁波府人均耕田1.47亩,这就促使不少村落和氏族寻求新的环境空间。如南宋四明史氏,至第四代,五个儿子分居明州城内和城东,第六代迁居东钱湖周边,第七代又迁分东吴、象山,再分支于余姚、北仑、宁海,远至福建、四川和贵州。
  慈溪的沈师桥村,由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使沈恒于乾道6年(1170)迁入,在此授教讲学,建了一座“沈师”桥。数百年之后沈师桥村繁衍为数千户大村,于明代初年(1368),沈氏一支迁到四明山“丹山赤水”亦耕亦读,栽柿植竹,于是村名称为“柿林”,雅称为“士林”。
  宁海三门湾畔的海隅僻地,在南宋时代才有福建移民在此建陈、周、王、郑、褚等小村庄,至明代之后,其中周氏的分支迁居三门沙柳、路上周、路下周、下畈周、下洋周等新建独立的氏族村落。
  地处天台和四明山峦纵深的宁海黄坛镇榧坑村,山高谷深,交通闭塞,然而于北宋大观2年(1108)新昌章氏迁此。明代洪武2年(1369),又有胡氏迁此。宁海与奉化接界的大蔡村,首先居此的蔡氏艰辛创业,后胡氏迁入,蔡氏另迁别处。鄞州四明山中的茅镬村严氏也选择深山为发族的基业。其他如象山儒雅洋何氏、鄞西李家坑李氏、余姚黄氏、宁海何氏等逐步从水丰土肥的平原迁往人稀林密的新家园。
  浙东古村落也有特殊社会环境中兴废的。
  如宁波十个历史文化名村的宁海清潭村,始迁祖张质曾任吴越国工部尚书,据称是汉代张良后裔,乱世中隐居宁海深■的镇亭山南麓里岙。明代建文4年(1402)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宁海学子方孝孺拒绝为朱棣写诏书,遭灭十族之祸。时任监察御史的清潭张岵正在里岙为父母办丧事,闻京城有变,自知在劫难逃,携家族数十人投潭尽节,待灭族的诏书和官兵到达清潭村时,村人早已逃离,村庄化为一片废墟。23年后朱棣死,村庄才逐渐恢复元气。
  战乱曾经使千万人流离颠沛,明清的沿海倭患也使数以百计的村落荒弃,官府和盗贼也曾经给平静的古村落造成血火之灾,宁海县黄坛镇深山峡谷中有一座“留五扇”的古村,诉述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宁海黄坛村,原称“松坛”,甬台古驿道穿越村前,宋代时,唐代名相杨国忠后裔迁居此地,称“松坛杨”。南宋绍熙(1190-1193),族人杨景思任职三省枢密使。元代至元26年(1289),为反抗元代统治,村人杨镇龙率众起义,后遭十万元军围剿血洗,黑夜之中仅杨三教一家挟带五扇屏风逃到深山隐居,现有杨姓百户,近400人,山名“五扇岭头”,村名“留五扇”。
  四、宁波古村的建筑与村落文化
  古村落,是先民聚居的生活场所,《史记·五帝本记》中认为“一年而所居成聚,稍筑室宅,遂成聚落”。但古代村落,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沧桑变迁,保存比较完整历史文脉的村落(又称乡土建筑),并不很多,宁波市及各县市由城建规划和文化部门评选的十座历史文化名村,一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村落整体环境完整性,其中包括建筑物、道路、桥梁、植物、水脉等,具有规模和原有历史风貌;二是除了物态遗存以外,还保存了较多的乡土文化,如祠、庙、宗谱、习俗等。
  如鄞州走马塘陈氏曾经以一门76进士而成为“中国进士第一村”;宁海前童村在明清二代有秀才以上功名234人,村内书院十余处,在近现代有博士、教授、高工、留学生达400余人。宁海清潭村地处深山,旧称“里岙”,宋明时任县以上官职30余人,进士和秀才55人;象山黄埠明初发族,子孙勤耕苦读,文风亦盛,多举人,秀才有41人,留下来的牌坊、祠堂、古庙、古墓、书斋等10余处。
  古村的建筑物是最被人注目的“不可移动文物”。浙东最初的建筑物是从原始蒙昧时代的“巢居”发展而成为“干栏式”。这是与江南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有关。从汉唐以来浙东古村民居多以氏族聚集群居于背山面水朝向东南为首选地。宁波地名之中依明水秀水建村的多达三成:如庄家溪、横河、清潭,管江、藕池、云湖、马渚、桃江、姜山、梅湖、邹溪、王家堍、余家坝等。在鄞州,“东乡十八隘、南乡十八埭,西乡十八耷”,都乃水土丰茂的高地。此外选择林木葱郁之山林,约占一成,如樟村、梅林、榧坑、栎斜、柏树下、楝塘等。浙东古村落以泥石为地,木构梁架和砖墙为主要构筑。
  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梁、枋、檩、柱构造,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在浙东尤为普遍应用。由于木构建筑具有良好的弹性缓冲外应力,因此无论山居、水村、海浜、闹市的村落,多以木质梁架承重屋面,即使地震或风暴“墙倒而屋不倒”。乡间的大宅“三合院”和“四合院”更是符合我国儒家尊卑礼制伦理道德的居住形式。如从古村屋面和墙头的戗脊和马头墙来看,既是房主人权势地位的标志,又增加了建筑物外观的壮美,更起到聚居村落的防火隔离作用。因此,浙东古村落,特别以姓氏为特征的古村落,像一部保存完整的浙东建筑史、民俗史和完美的文化史。它的潜在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愈显她的不灭光辉。浙东古村落的文化价值还体现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如还保存在古村落中的民间传说、故事、诗歌、谚语,无不与村落中的历史建筑和历代著名人物有关。宁波古村落中的大隐村、黄古林、大里村、黄贤村都与汉代“商山四皓”的“黄公”有关。
  在浙东的古村落中还保存着丰富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戏曲、说唱、歌谣等,浙江古村落中还保存着200座左右的古戏台,近千座的祠堂、堂前等文化建筑,这批“草根文化”,至今还在焕发着泥土的芳香。
  浙东古村落中还保存着城里已经逐渐在消失的传统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消费习俗;古村落中还保留了许多民间工艺、民间饮食和点心,有的还有千万人共同参与的庙会、灯会、舞狮舞龙抬阁会等。因此浙东的古村落“是一首风雨烟霞代代相传的民歌,一部先民精雕细刻的史书”(前建设部长叶如棠语)。浙东古村和古村文化将永远闪烁着璀璨的文化光辉。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古村落更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和保护。
  2005年8月公布首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名单;奉化市岩头村、余姚市柿林村、金冠村;宁海县清潭村、象山县黄埠村、儒雅洋村;鄞州区密岩村、走马塘村;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韩岭村;江北区半浦村。
  摄影 杨古城 龚国荣
合作伙伴: 日靖江王朱氏后裔祭祖大典
靖江王朱氏后裔祭祖大典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跳转到
字体大小:
发表于 2011-3-24 14:43
您是本帖第
个浏览者
靖江王朱氏后裔祭祖大典
靖江王朱氏后裔祭祖大典 2011年3月19日,桂林靖江王朱氏后裔齐聚尧山靖江王陵举行祭祖大典。 祭祖在中国是个普遍的习俗。无论东南西北,无论家族大小,都会在清明节扫墓祭奠祖先。有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分别去上坟;有的则约定日子,聚集在一起去祭扫。 在桂林,靖江王朱氏应该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家族了——
为巩固明朝朱姓的一统天下,朱元璋采取了“众建宗亲以藩王室”的政策,于洪武二年【
】定封建诸王之制。洪武三年【
】封诸王子为各地藩王。在
个藩王之中,其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洪武九年【
】就藩桂林,因“淫虐于市”激起“粤人怨咨”而被削爵,洪武二十五年【
】去世。朱守谦削爵后,由其嫡子朱赞仪继位,永乐元年【
】就藩桂林。此后,靖江王代代相传,朱佐敬【庄简王】、朱相承【怀顺王】、朱规裕【昭和王】、朱约麒【端懿王】、朱经扶【安肃王】、朱邦苎【恭惠王】、朱任昌【康僖王】、朱履焘【温裕王】、朱任晟【荣穆王】以及朱亨嘉和朱亨歅共
任。孔有德于清顺治七年【
】攻陷桂林,朱亨歅自尽,靖江王历史结束。
现在,在桂林的好几个村庄都聚居有靖江王朱氏后裔,如灵川县大圩的朱家村、八里街朱家村、
还有临桂庙头、龙胜、荔浦等地,也有不少靖江王朱氏后裔到世界各地发展。朱氏族群庞大,每年来祭祖的人都非常多,场面不小。 靖江王朱氏后裔共同祭祖的活动在桂林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
靖江王朱氏后裔祭祖大典
2011-3-24 15:08 历代靖江王死后都葬于桂林市区东郊尧山西南麓,形成了南北15公里,东西7公里,共有王亲藩戚墓葬320多座的规模庞大、气势磅礴陵墓群,目前由靖江王陵博物馆负责保护和管理,并将保护和修缮得比较完好的庄简王陵对外开放。朱氏后裔集中祭祖都在这里进行。
靖江王朱氏后裔祭祖大典
2011-3-24 15: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5:11:36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4:47
2011-3-24 15:37
2011-3-24 15:3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5:39:48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4:53
2011-3-24 15:43
2011-3-24 15:4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5:46:13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4:54
2011-3-24 15:48
2011-3-24 15:48
2011-3-24 15:4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5:49:13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4:56
2011-3-24 15:58
身为朱氏后裔的朱芳?教授最新出版的《明靖江王二百八十年》一书也选在这里首发。
2011-3-24 16: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6:02:45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4:58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6:26:29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4:58
午时二刻,众人舞着狮子沿庄简王陵神道进入祭奠场地。
2011-3-24 16:28
2011-3-24 16:29
虽然天下着冷雨,有些村的没有来,现场来祭祖的朱氏后裔仍有上千人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6:31:22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4:59
2011-3-24 16:34
朱教授担任主持,主祭、陪祭就位后宣布开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6:34:56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5:01
2011-3-24 16:38
先由主祭、陪祭上香,并率众人三鞠躬。
2011-3-24 16:4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6:41:02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5:02
众宗亲依次上香
2011-3-24 16:45
2011-3-24 16:4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6:47:20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5:02
主祭朱远魁颂读祭文。
2011-3-24 16:42
2011-3-24 16:48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6:48:50编辑过]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5:03
2011-3-24 16:50
2011-3-24 16:5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6:52:02编辑过]
当前离线
65881 帖子
3022 精华
2742 阅读权限
70 在线时间
13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1 最后登录
2011-7-28 帖子
3022 精华
2742 经验
2742 点 注册时间
2006-9-21 发表于 2011-3-24 15:04
波老大,你发到其他网上的片子,这论坛不认的
当前离线
66189 帖子
2134 精华
19 积分
2385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1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9-24 最后登录
2011-7-27 帖子
2134 精华
19 积分
2385 经验
2385 点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11-3-24 15:10
昨天在你的新浪博客上看了,博客里的图片不能直接复制粘贴到这儿,需要重新上传才行。
色眼看世界:hi.baidu.com/kuaile618
当前离线
218148 帖子
422 精华
314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9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0-9-9 最后登录
2011-7-27 帖子
422 精华
314 经验
314 点 注册时间
2010-9-9 发表于 2011-3-24 15:21
[虞山公园--海棠花--太阳鸟----***----
看不到啊
当前离线
50504 帖子
122 精华
191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20 最后登录
2011-4-10 帖子
122 精华
191 经验
191 点 注册时间
2006-2-20 发表于 2011-3-24 16:53
这里很难上传哦!
2011-3-24 16:57
有兴趣的到我BLOG看算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3-24 16:59:33编辑过]
当前离线
75229 帖子
2547 精华
3367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3-5 最后登录
2011-7-25 帖子
2547 精华
3367 经验
3367 点 注册时间
2007-3-5 发表于 2011-3-24 17:06
要不要喊:反清复明~~~
http:// .guilinlife.com/UploadFile/2008-9/20089260112942329.jpg
当前离线
81793 帖子
8916 精华
8744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6-10 最后登录
2011-7-27 帖子
8916 精华
8744 经验
8744 点 注册时间
2007-6-10 发表于 2011-3-24 18:00
以下是引用
美丽村长4
在2011-3-24 17:06:00的发言:
要不要喊:反清复明~~~
八十年代,联宗祭祖都还是不被允许的
封建王朝,是***要打倒的
现在可以耀武扬威了
农民又在失去土地
普通劳动群众又被几座大山压着了
难道说这世界真的又变化了???
难道说过去革命错了,现在重新拨乱反正了?
还是说过去革命革对了,现在被复辟了?
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么???
俺百思不得其解!!!
(说明:只针对社会现象,不针对朱姓——俺也祭祖,也该祭祖!)
快门一闭曝光一张
眼睛一闭报销一生
该干吗干吗
当前离线
20854 帖子
7122 精华
17 积分
7991 阅读权限
90 在线时间
3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5-30 最后登录
2011-7-27 帖子
7122 精华
17 积分
7991 经验
7991 点 注册时间
2005-5-30 发表于 2011-3-24 20:22
清明到了,大家一起来祭奠祖先吧。
博客:贺街闲逛http://blog.sina.com.cn/luoxia888
摄影网站
www.luoxia999.fotoyard.com
当前离线
125641 帖子
250 精华
372 阅读权限
30 在线时间
3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13 最后登录
2011-7-27 帖子
250 精华
372 经验
372 点 注册时间
2008-9-13 发表于 2011-3-24 20:32
其他相隔不远几个又不去。光祭这个有什么用!
版权所有
GMT+8, 2011-7-28 03:52,
Proce ed in 0.145121 second(s), 32 queries, Gzip enabled我要提问 gt gt 提问
山西太原朱氏巷在那里?
悬赏点数
个回答
匿名提问 2009-09-22 21:43:10
山西太原朱氏巷在那里?
验证码: 登录并发表
正在发表回答,请稍候……
您输入的内容将会在您成功登录之后自动发表。
回答 2009-09-22 22:07:43
东魏 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地方性政权,中国北朝之一。都邺,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由鲜卑化汉人高欢拥立北魏孝文帝年仅十一岁的曾孙元善见为献宗孝静帝,为自己登上帝位而铺路,并与宇文泰所建的西魏对立,建都邺城(今属河北省)。在整个东魏统治时期,政权一直掌握在丞相高欢家族手中,执政期间关东地区胡汉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东魏与西魏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从而奠定了北朝分裂的既成事实,中国大陆也进入了南北朝末期的“后三国时代”。由于占据了山东传统富饶地区,东魏当时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都居三国(东魏,西魏,南梁)之首。原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见尔朱氏之乱)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永安三年( 530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 北魏节闵帝)。太昌元年(532),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永熙三年(534) ,孝武帝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 r  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政权,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 , 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企图吞并对方。天平四年( 537),东魏军西征,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双方互有胜负。武定四年(546),高欢亲率大军 10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战50余天,他病倒军中被迫退兵,次年年初,死在晋阳。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掌握东魏政权。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东魏亡。东魏传一帝,享国十六年,后高洋建立北齐。< r  北朝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历一帝,约十七年(534~550)。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见尔朱氏之乱),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 r  永安三年(530),孝庄帝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节闵帝)。太昌元年(532),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 r  永熙三年(534),孝武帝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高欢随即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从洛阳迁都于邺,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政治中心。< r  高欢所控制的东魏政权,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 r  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企图吞并对方。天平四年(537),东魏军西征,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河桥之战(538)、邙山之战(543)中双方互有胜负。武定四年(546),高欢亲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苦战五十余天,他病倒军中被迫退兵,次年年初,死在晋阳。其子高澄、高洋相继掌握东魏政权。武定八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参见第574页梁东魏 西魏对立形势图)。< r 2009-10-18 00:46:32
zhongtc:你可是姓钟,帮你查得资料一篇如下:
一、 姓氏来源 钟姓起源共有五个:
宋桓公次子襄公系列产生钟烈系;桓公三子遨系列产生钟接系。桓公是这两支钟姓共同的祖先。烈系和接系先后起源于许昌地区。
1、源于周朝时代的宋国君偃的三弟公子烈,周赧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军攻灭之后,公子烈避奔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改子姓为钟姓 。
桓公往上溯是宋国开国始祖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十三世孙。微子启和微仲衍同是商代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分别是帝乙的长子和次子。从微子启再往上溯三十代是商代始祖契。契是帝尧的同父异母兄弟,即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轩辕皇帝。
2、源于和公子烈同宗同源的宋桓公三子遨,公子遨为宋襄公委派出使晋国,生子改姓伯名扈。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谏而得罪了执政的(谷阝)氏而被杀,伯宗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太宰,食邑于钟离小国(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20里),子孙遂姓钟离。
伯州犁(五十世),伯州犁生二子:长伯(谷阝)(音细)宛,次连(五十一世),连居南阳,以其祖父伯宗的名字为姓,成为宗姓的始祖 (见《唐书·宗姓世系表》)。伯邰宛生一子:伯(喜否)(音匹)(五十二世)。伯韶仕吴为太宰,但在公元前473年,越王打败了吴国后被杀。其子笪(音抚)在家乡钟离小国以土为氏改姓钟离,名钟离(竹甫皿)(五十三世),钟离篮生一子:钟离髦(音矛,五十四世)。钟离髦生一子:钟离秩千(五十五世)。钟离秩千生一子:钟离垣 (五十六世)。钟离垣生一子:钟离(鬲+傻-亻)(音宗,五十七世)。钟离醒生一子:钟离昧(五十八世)。钟离昧生于周末,仕西楚霸王项羽为车骑将军。公元前202年楚霸王败死,钟离昧逃亡投奔在汉大将韩信府,被汉王用陈平计害死。钟离昧生二子:长发仍居九江郡(今安徽寿县一带),次接为避祸去离字单姓钟,开创了中原继钟烈姓钟以后,钟接系钟姓的新纪元(五十九世)。
3、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他们后代比较有名的还有楚大夫钟建以及钟子期。钟子期,因《警世通言》中有“高山流水识知音”的故事而名闻遐迩。钟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钟赐姓.到东汉建公十二世孙兴甫,已延续到颖川,兴公被光武帝召拜为中郎将,敕封 为关内侯,谥赠颖川公.颖川公传到四十五世维处,维处次子伯琰,自南宋绍兴年间迁居万载康乐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江西省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谱序介绍)
4、是不少少数民族有钟姓。最多的是畲族,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他们的始祖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三子分别姓盘、蓝、雷,一女名叫龙郎公主,当地一个叫钟志深的人人赘,与龙郎公主结婚,民族成分由汉为畲,姓为钟。
5、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是为安徽钟氏。
二、 迁徙分布 无论是复姓的钟离还是单姓的钟,都发源于今安徽省境内。而后,大致于汉晋之际,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颖川的钟氏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始到以后得数百年间,颖川长社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许多姓书都说钟氏发源于颖川。东汉时,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其七世孙钟雅西晋时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至今浙江绍兴的,钟雅的7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他的儿子钟宠为临海令,为避侯景之难徙居至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市)。南朝末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唐初陈元光父子奉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钟氏还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广东广州、安徽合肥一带。宋、 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湖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从乾隆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台湾,后又有人迁海外。
***历史名人:
1 钟兴 诏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诸藩王子地,敕封阁内侯,谥好曰:颖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
文昌 文荣.
2 钟瑾 字延瑜 汉建和间为博士 子一: 玺 玺后裔 秀 迁陇西.
3 钟皓 字季明,汉建和年间举为孝廉,迁颖川郡功曹越数年诏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读经史子书
谈琴乐道啸傲林壑以陈实等齐名,当时号称颖川四长.配刘氏, 子一: 繇.
4 钟繇 字元常 (151-230年)魏黄初间擢为太傅善草隶二体 至今海内宗之 配吴氏,子二: 毓 会.
5 钟毓 字秉衷,智慧机敏,议论侃匕,颇有文风,为魏青龙间中书令,车骑将军.配荀氏,子一: 司顗.
6 钟会 字士季 (225-264年)为魏镇西将军 后为邓艾争功为司马昭所害。
7 钟司顗 字异常,晋泰始六年主薄.配王氏,子三:熹,焘,照.
8 钟熹 字日晖,晋大康无年召为司隶校尉.配晏氏,子一: 颖.
9 钟焘 字星曜,西晋建兴二年为焦州刺史.配司马氏后裔颛迁居山西太原府.
10 钟照 字容光,东晋永昌元年授司隶校尉.配陶氏,子二: 颜 项.
11 钟颖 字超群,晋永嘉六年召为侍中.配王氏,子二: 昭 晖.
12 钟颜 字惟渊,东晋建武四年为江州司马.配陶氏,后裔明迁居成都.
13 钟项 字继祖,为东晋大宁三年荆州别驾,配谢氏,子一: 晟.迁居凌江南雄府.
14 钟昭 字纪明,晋建武二年授陈留太守,配刘氏,子一: 雅.
15 钟晖 字孔光,东晋大宁三年召为俆州刺史,配司马氏,子一:稚.迁居江夏.
16 钟雅 字彦胄仕,东晋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配刘氏,封夫人.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迁居青州.
17 钟隆英 字崇高,东晋隆和三年授散骑常侍.配董氏.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纯 景贤. (景纯迁居山西
贵阳府)
18 钟景冬 为东晋安帝元年柳州长史.配徐氏.后嗣志尧迁居云南大理府.
19 钟志学 字尚书东晋咸兴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迁居滇南昆阳州.(其兄志元迁居广西桂陵府)
20 钟志淳 字以朴宋文帝时官授中郎将.配张氏.子一: 辅 迁居南阳. (志淳弟 志冲迁居青州寿元县)
21 钟朝 字维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配宋氏,子一: 辐.
22 钟辐 字士衡,号靖节,博通经史学富二酉,为金陵才士,孝建间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禄大夫,见时政日
下遂致仕归田隐居于终南山.配梁氏.子一: 嵘.
23 钟嵘 字仲伟,号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词赋比齐,建武初年授记室掌文翰内史,后勒枢密史.配齐氏
子一: 宿宗.
24 钟宿宗 字继先,性恬静寡,欲不愿仕进,惟陶情于山水间,号为林泉逸叟.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5 钟世翰 字绂堂,陈大建二年辟为国子祭酒不就,隐居桃源之阳,自号葛天逸士.配汤氏,子五: 国珍 国宝 国器 国栋 国翰. (国宝后裔迁居兖州之钜野)
26 钟世藩 字牧之,隋大业二年举为镇江太守.配杨氏,子一: 国桢.迁居广州新宁县.
27 钟国珍 字上选,公性潇洒,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绍祖父之风,隋炀帝屡征不起.配宇文氏,子二: 开泰 开秦迁居柳州.
28 钟国器 字君选,唐武德元年授中书舍人.配李氏,子一: 开和 迁居晋州之赵城.
29 钟国翰 字良材,唐永徽二年举为国子监正,配唐氏,子一: 开祥 迁居汀州之清流.
30 钟士贞 字以正.唐贞观己酉年为郁台从事,配唐氏,子二: 侃 偃 二兄弟迁居舒州.
31 钟士廉 字介夫,唐贞观乙已年以人材选授侍中.配高氏,子一:侗.
32 钟侗 字思愿.唐永微间征为博士不就.配张氏,子二:嘉谟 嘉猷. (嘉猷迁居思明府下石西州)
33 钟嘉谟 字对扬.唐景龙年间举文儒优等者,公学富才优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书郎中.配周氏,子
一: 绍京.
34 钟绍京 字可大.号静轩.公性至孝事亲以礼,有宗圣养志之风,且善书法有右军铁书银钩之美.唐开元乙卯年受枢密省直,学士后值玄宗有内患之忧,公竭力以平定之,诏封公为越国公.配裴氏,封越国夫
人.子一:羡.
35 钟羡 字洪乔.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配李氏.子四: 文柄 文灿 文煜 文耀. (文煜迁居西安府)
36 钟文柄 字慧然.唐永泰乙己年国子监.配朱氏. 子二: 霖 雰.
37 钟文灿 字焕采.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经登第累官给事中.配许氏.子一: 雱.迁居山西太原府乐平县.
38 钟文耀 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灿以明经全部第授江州通判.子二: 雯 垅 (垅迁居京山长寿
县. ( 雯迁居河南汝宁县)
39 钟霖 字宇瑞. 唐大历间证为侍读不就.配裴氏.子一: 秉联. 秉联子六:茂松(茂柏,茂林,茂梓迁居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 (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0 钟雰 字雨兴. 唐大历壬子年间授铜陵尹.配刘氏.子一: 秉达.迁居山东临淄县,即济南府.
41 钟茂松 字长青.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经书擢进士第.配马氏,字一: 一鸣.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迁居
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2 钟一鸣 字翔飞.唐大和戊申年国子监.配秦氏.子一: 绅.
43 钟传 字继先.公少业负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众万人依山为堡与义兵讨仙芝后
抚州诏为州刺史,进江西观察史后以讨黄巢屡陷贼锋巢诛,拜受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颖川
公,郡王余详邑乘传,唐僖宗赐宅产于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实钤阳康乐县置有产.后裔散居四邑
让宜阳集二百篇祥郡志.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公甍后,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楼墓表详
通志.配吴氏,浩封颖川夫人.子三: 名儒 名俊 名杰. 传公弟芹,兰,芷,蕙迁居浙江绍兴.荃迁居叙州
府兴文县.
44 钟英 字奇彦.唐光启已酉以明经擢进士芜湖刺史后,致仕逐留籍而家于芜湖.配刘氏.
45 钟名儒 字匡昭.号博齐.嗜读古史书经传怡情林壑之间,不荣怀于富贵自为契皇居士.配伍氏.子三:
金声 金亮 金扬. 金亮迁居咸宁县. 金扬迁居辰州府泸溪县.
46 钟名俊 字匡时.号承动.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参军后,湖南马殷陷其旁邑将有并吞时,遣将克复,
封洪都侯.光化间赐宅产于南昌西山映霞楼后传卒于此.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7 钟名杰. 字匡雄.袭父爵仍镇江西.配陆氏.
48 钟名宁 字安行.唐光启初年擢高第累官给事中.配江氏,子二: 金凤 金凰. 金凤迁居常德府龙阳县. 金凰迁居河南府陕州.
49 钟金怡 字干谋.官至吉州刺史官籍于吉州.
50 钟金情 字上友.后唐时授永丰县令,仍居西山.
51 钟金博 字能文.唐时以明经登第官至御史.居南昌. 怡 情 博三公后裔具祥南昌谱.
52 钟艺古 字多才.后汉乾佑年间授淮安抚史参军.配石氏,子一: 建.
53 钟振纶 字经初.宋祥符初以明经擢进士.治平二年授池州铜陵刺史后解组而家于斯.配谢氏,子二:
流 源. 源后裔迁居江宁府上元县.
54 钟清 字濂溪.宋治平丁末明经选授中书令,熙宁初后迁为给事中.配文氏,子一: 鏐.
55 钟澄 字莹川.宋元丰庚申年为处州尹.配苏氏.子二: 镛 钤. 镛随父任家于处州. 钤贬于徽州.
56 钟流 字文明.宋元丰甲子明经擢第.配鲁氏.子一: 镗.
57 钟奭 字周良.宋宝元年间为陕西招讨副史.配程氏,子一:玮.随父任命而家于沔县龙门山.
58 钟铉 字弘量.宋嘉裕戊戍年间为吉州刺史.配欧阳氏,子一: 峦.随父任家于吉州.
59 钟鏐 字良玉.宋熙宁壬子擢为国子监正.配贾氏,子一: 峰.
60 钟镗 字声远.宋绍圣初年以明经擢为进士累官至汀州司马,性至孝友治家以义方抚下,以慈爱一
堂上下和睦肃然一十余世,内外毫无异议无分家之意,,乡党称之曰:义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门曰:
义门钟氏.配田氏.淑慎温恭幽间贞静妇道无惭姆仪可师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课子有孟母之风宾
媲庐妮之美处妯娌以慈惠待族邻无怨无恫.当时称之曰贤.子三: 秀芝 廷芝 瑞芝.
61 钟峰 字九我.宋绍圣甲戍擢高第拱授豫章太守,后任满致仕逐卜地于洪都之西山开疆启族而为我
江西钟氏始祖.配朱氏,子五: 友忠 友仁 友义 友智 友信.
62 钟友仁 字善长 性浑厚质朴实掏情于坞遣兴于山水觅形挹胜遨游至南安之上犹,见其山川美丽,逐
携妻与子卜筑家焉而为上犹之始祖.配张氏,子二: 鼎 爵.
63 钟友信 字敦实.宋建中靖国年间登第授泗州主薄.配江氏.子一:受.
64 钟鼎 字名器.宋建炎年间以明经擢进士第公天性孝友第爵殜年早侄日新幼公抚养成立及日新长
凡爵所余留产尽付之毫无偏曲后与侄倡置义产并构书院廷师以教乡族子弟俊秀者侄亦唯命是从
乡党称公为一乡善士.配张氏.子一: 日贞.
65 钟希和 字永叔.宋靖康末年授临川教谕.子一:存敬.
66 钟日贞 字德耀.号阳明.宋元裕年间选授淮安节度副使.配赵氏,子三: 维寅 维处 维恭.
67 钟日新 字汤明.宋元裕年间明经登第累官至侍中.配欧氏,子二: 维清 维祺.
68 钟存敬 字惟直.宋建炎年间为蔡相中书.配罗氏.子二: 杰 俊.二人仍居西山.
69 钟伯琮 字巷璧.公少而颖慧,智略过人,凡诸子百家,以及经传稗官史书无不博览,而志向尚怡静不
愿仕进,且性辟山水潇洒若陶处士而磊落过之不以方隅自囿好遍览名山大川遨游至袁州之分宜见
一山突兀峥嵘不知其名受询此地老者曰此山之得名为钟山亦自有由余祖父相传晋时雨后大钟山
流出验其铭仍秦时所造,公闻言维匕既而叹曰此山名钟予亦姓钟,想钟氏其将兴祥于此涉其岭恍惚
登天溯其愿头若蜿蜒之积蓄其下之长江若天河长堑波澜不惊澄澈潆回有斯地之灵秀何患不出人杰
逐携家而卜筑启宇于斯山之原,凡袁郡钤阳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也.配袁氏,子二: 大海 大用.
70 钟大海 字钜瞻,宋隆兴年间明经登第擢九江主薄.配严氏,子三: 悫 慧 恕.
71 钟大用 字宏深 宋隆兴年间以人材选授云间教谕.配卢氏.子二: 思 意. 意迁居赣州信丰县之香
山下.
72 钟恕 字守安 宋乾道年间以人才选授淮安刺史.配袁氏.子二: 明德 明善.
73 钟道 字步端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吉州教谕.配郑氏,子二: 日尧 日舜.
74 钟明善 字本初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维扬主薄.配梁氏,子二: 日文 日武.
75 钟明经 字博知 宋绍熙年间选授长宁主薄.配林氏.子七: 日诰 日诏 日咏 日诗 日谆 日志 日询.
76 钟日禹 字夏基, 宋绍熙末年明经擢国子监.配林氏,子二: 芳型 芳升.
77 钟芳杶 字步程,宋庆元年间为龙泉教谕.配黄氏,子一: 颢.
78 钟世杰 字硕彦,公生平忠厚,秉性钢柔相济严以持身慈以接物尤好读左史公彀等书不求文达惟乐
情于林泉自号为葛天氏之遗民.配严氏,子二: 箕范 丹书.
79 钟丹书 字昌言 公自幼才志不群博览子史有济世之略,而卒不得其怀及明大祖遣大将军常遇春征
友谅,余党至于康因军中乏粮,是时公家富厚储积丰裕,见军士张惶仍出其困栗千余石以抒其急,后
于太祖嘉公之义封公为中宪大夫以酬其捐栗之功.配梁氏,封夫人.子三: 应 庭 庠. 庠迁居攸县,后
又迁居于萍川大安乡宣风渡.
80 钟伯琰 字肇盛 号发基.公性豪迈智略过人,遍觅山川与堂兄伯琮遨游至袁郡见袁之有钤阳山水秀
丽文峰叠障兄伯琮携家肇基于钤阳后不数年遨游至康城教授生徒,见邑中风俗淳朴文薮严集公思
此地必有发祥于兹,公由钤阳而开基于斯,即今之万载邑西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生宋宣和丙午
三月初五晨,殁宋庆元庚申八月十六已葬邑西石板段龟形.配尚氏生宋建炎丁末四月十九已殁宋庆
元壬戍八月初二末葬邑西毛家坑凤形.子三: 大鲲 大程 大智 女一: 适蓝.
81 钟华 字华兴,号松轩.性至孝友,治家有义,慈爱一堂上下雍睦,居住邑西见隅坊差遥甚重置庄田于
牟村.子二: 禧 受.
82 钟宪鼎 字玉铉 任南京应天府高淳县训导,生明弘治辛酉年八月初十寅,葬社山象形.配彭喜香,胥
秋兰.子三: 栋 楷 相.
83 钟美 号念泉 由选贡任饶州府余干县教谕,生平好学,凡诸子史书无不密观,公年十八游泮次年岁
试补入郡廪屡战棘闱文以呈堂后应选廷试考授余干教谕以致仕归家悬车筑室于刘家市名曰守庐
堂潇洒林泉弄孙自乐邑中绅士称之钟博学者即公之别号寿至七十有三无疾而终生明嘉靖辛亥十
一月初八子,殁明天启癸亥九月初六辰.配宋氏.子一: 宗廷 女一: 适张.
84 钟梧 号白崖.由选贡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教谕,生明嘉靖庚寅三月十八末.配周安英,龙戴贞.子一:
广 女一: 适宋.
以上摘自江西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文公世系.万公始世辈次排列顺序; (万代久兴,树焕增锦.善
维良基,明选朝庭,泰正嘉升,长发其祥,宏德辉英,盛昌寿龄). 也许各位在这里能找到过去祖先的名
字,本人水平有限,在列出族谱一些历史名人,难免有错字.见凉! 此次修谱是1993年冬续修.
85 钟荣光:广东香山人,清光绪二十二年加入兴中会,并创办宣传革命的报纸。1928年岭南大
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
86 钟世铭:直隶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绪进士。光绪三十二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
回国后,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英语教员、教务主任。1921至1925年间,先后任北洋政府盐务署
署长、财务处长及总代长。后调任奉天交涉员,未几辞职。
87 钟芳礼:清代广西人,一说广东花县人。一说原名芳球。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为御林侍
卫。咸丰三年,在天京被封为丞相。
88 钟颖:清代满州正黄旗人,爱额觉罗氏。曾充四川陆军小学工程处提调〉光绪三十三年继任四
川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统,兼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奉调入藏,为办事长官。数
年后回川。
89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精音律。相传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因被
伯牙引为知音。他死后,伯牙在他的墓前弹了一次琴后就不复鼓琴。
90 钟离春:战国时期齐国人,她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才取胜的皇后。本来就是齐国人,
相貌奇丑无比,40岁了还没有嫁人。于是她自己去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的状况,提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后被齐宣王采纳,并立为王后。
91 钟天纬:江苏华亭人,清代著名翻译家,译书数十种,著有《则足集》。
92 钟人杰: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领袖。
93 钟懿蓉:号镜人,广西苍梧人,同治丁卯科亚魁、甲戌科进士,任刑部贵州清吏司、广东肇庆
典阳罗分巡道、惠阳嘉兵备道刑部主政兼监试官。
94 钟丽轩号丕世:国学生,广西苍梧念村人,置税米一百余石,教子有方;三子天贵字育刚乾
隆庚子科第六名武举,四子天贡字育嘉庆甲子科第二十五名武举;曾孙家兰字超国优贡生道
光六年(18岁)明经进士。
姓: 钟
排名: 56
由来: 钟姓是个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在当今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6位。钟姓最早的一支系以官为氏,是周朝乐官钟师的后代。先秦时期的钟姓人,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从汉***始的以后一百年内,颍川长社一直是钟氏的发展中心,晋代从中原入福建省共13人,其中有钟姓,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今绍兴的,南朝末、隋初有钟士雄,曾当过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中称他为“岭南酋(qiu)帅”,南朝时岭南的少数民族国也有人姓钟。唐初光州人陈政、钟德兴在福建安家,唐代,钟氏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广州、安徽合肥等地,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潮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点,从清乾隆时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来有些人又徙居海外。明帝时钟太傅,书法博取众长,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南朝有文学批评家钟嵘,所撰《诗品》,在文学上有重有地位。近代有植物学家钟观光,可见,钟氏为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钟”姓的来源有三:
一、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代,以邑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个叫简狄的,因拣到一只燕子蛋,简狄吃了以后生下了契。后来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传至商纣王时,有一庶兄名启,被封于微,见商朝管理不好,尚书商王,商王又不听,于是出走。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投奔周武王,后来他被封为宋。
至宋桓公时,宋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任楚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于是以地名为氏或单称钟氏,代代相传。
二、出自嬴姓,为钟离氏改钟氏。周代伯益的后人封钟离国,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国人称钟离氏。
是为安徽钟氏。
三、钟氏源流始于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钟赐姓。到东汉建公十二世孙兴甫,已延续到颖川,兴公被光武帝召拜为中郎将,敕封为关内侯,谥赠颖川公。颖川公传到四十五世维处,维处次子伯琰,自南宋绍兴年间迁居万载康乐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江西省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谱序介绍) 回答 您可能会感兴趣 - 1个回答 - 2个回答 - 1个回答 - 2个回答 - 2个回答 - 1个回答 - 4个回答 - 1个回答
等您来回答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