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 [资深粉丝]YY的最高境界就是有画面感——关于电影的点滴记录
点击:34313 回复:951
作者: 发表日期:2010-9-2 11:08:00 5月开了个贴子,也是每日更新,不料由于更新中过程中碰到世界杯,自己歪楼聊了一个月的球......
再后来贴子就被小广告给埋了。
无奈弃楼重开贴。
先当搬运工,把之前的关于电影的文字一点一点全搬过来。
原贴地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2024439.shtml
(已经弃楼了,更新不会再发到那里去)
正文开始:
很多人都说30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决定从今天起给自己找点事做——慢慢将那些关于电影的欢乐与感动,沉默与疯狂一点一点记录下来,争取每天都写一点,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要写,关于那些电影或者电影人,关于那些一个电影迷眼中的故事。
我的童年没有游戏,没有玩伴,坐在放映室的小窗口前看电影几乎是我童年的所有记忆,从我记事起,每天不看会电影我是绝对不会睡觉的,在影院里坐着看的感觉是最爽的,没有座位的时候我就坐在放映室的小窗口前看,在电影不景气的那几年,我就跑到电影院的录像厅(后来改为镭射厅,其实就是放VCD)里找个位子偷偷看,再后来家里装了宽带,我开始重温老片,开始各BT站寻找只看过文字介绍的冷门影片,开始大量阅读各类影评,业余时间99%以上花在了电影和天涯……搞得自己都没有好好谈一场恋爱,自己把自己剩下了。
30年了,到底看过多少部电影我自己没数过,虽然日记里一句话点评不少,但真正将观后感写成文字连小学时的作文都算上大概不超过50篇,想一想还真对不起那些看过的电影,对不起我花在电影上的时间,开始写吧,一部一部慢慢来。
这里没有八卦,没有爆料,这里记录的只是关于电影的点滴记忆。
回复日期:2010-09-02 11:11:10
以下博客同步更新: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nyw
QQ空间:http://xnyw1980.qzone.qq.com/
如果这个楼再被小广告给埋了,朋友们觉得看着麻烦的话,可以去博客里参观。
回复日期:2010-09-02 11:13:50
《2012》够烂的预言
为了这个博客,提前做了两个月的准备,可是用那部电影作为开博第一篇一直是个让我很头痛的问题,直到在天涯社区看到一个很可爱的帖子《老夫是2012号船长,欢迎大家上船,前提是你要有一项与众不同的本事》,楼主有个很可爱的ID:“胸口碎大石头头”,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叫“石头头”,但愿船长别说是因为自己注册的时候不小心手指抽筋了。
言归正传,说一说这部高调登场电影,导演罗兰德-艾默里克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导演,他创造了灾难片视觉特效奇迹,无论是《哥斯拉》、《后天》、《独立日》、《机械公敌》、《史前一万年》都应该称得上视觉盛宴,《爱国者》更是能被称为史诗巨片。
刚刚传出艾默里克要拍《2012》时,我就已经开始期待这部灾难大片。
看完之后差点破口大骂。
本来以为,这会是一场灾难片的经典之作,毕竟在一部电影里把地球给毁掉是应该出现很大特大的场面才对,但是这部电影里的特效完全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像导演拍了个《后天》升级版,本应该让人感到震撼的夏威夷火海让人觉得小气,带给我的冲击力还不如《活火溶城》,而在城市中狂奔夺命的镜头也缺少速度感,更糟糕的就是圣彼得大教堂门口那场戏,一部投资2亿美元的电影居然做出让人一眼就看出是绿幕的效果,真的有点可悲。
特效烂一点最多也就是让人觉得影片看起来不够过瘾,如果有一个不错的剧情,再烂的特效我都能够忍受,但是《2012》这部电影的剧本成为了电影最大的硬伤,整部电影看似煽情,实则极度白痴,一个老套得不能再老套的单身父亲勇救子女从获爱情的故事放到这样一个巨大灾难的背景里只会让人觉得男主角根本是个灾星,走一路身边的人死一路,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约翰路库萨克的表演还算给这个失败的男主角加了点人气分数。最让人没有办法接受的就是电影的结尾,为个狗屁闸门折腾半天,一个已经害死了一堆过客的男主角在一个看似道貌岸然的“人道”的科学家的支持下差点害死整整一船人,对这部电影剧情的评论,我只能给出一个字--“2”。
一部电影如果主角够弱,配角的 光芒就很容易体现出来,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特效不够刺激,剧情烂到极致,主角更像大龙套的电影里居然有这么多出彩的配角。首先要提一下的就是伍迪路哈里森扮演的查理,其实这个角色是整部电影里最2一个,伍迪路哈里森却将那种近乎于神经质的执着表现得很好,应该算得上是电影中最抢眼的配角。当黄石公园的火山爆发,滚滚而来的火焰将查理吞没的一瞬间,一个执着的嬉皮士的形象定格了。
第二个让我觉得很抢眼的配角是富翁私人飞机的副驾驶员Sasha,扮演者乔翰路厄布是爱莎尼亚人,男模出身,他暂时没有多少电影作品,参与拍摄的其它电影里我也没有注意到有这么一位演员,但Sasha真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俊、果敢……好吧,我承认我不是欣赏这位演员,我只是对着制服犯花痴了……
第三个让我眼睛瞪圆了的“配角”应该就是那只又听话又可爱的小狗狗了,呵呵,本人属于那种见了带毛的生物就走不动路的类型。
其实本人对这部电影没有更多的评论,大片与热门影评总有很多影评可看,多了,也就是在说废话了。
(电影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吸引了太多中国人的目光,也吸走了近5亿人民币的票房,关于这点,另文再叙)
回复日期:2010-09-02 11:16:49
Scrat的执着
汉乐府词中有一首堪称经典的爱情诗歌——《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无论是魏晋五言词、唐代曲子词、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现代诗歌、当代散文甚至是所谓的耽美小说,无次翻新这首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忠贞誓言的小曲,却严然没有这首小曲的纯朴、炽热、直率与执着。
然而这一切,在Scrat与坚果之间的故事里变得如此苍白无力。
山无陵,无陵又怎样?踩一个陵出来。
江水为竭,为竭又怎样?抽干云中雨水再把江水填满。
冬雷震震,震震又怎样?震你的吧,震不死我是你差劲。
夏雨雪,雪了又怎样?裹紧毛皮也就过去了。
坚果才是第一位的,制造冰河世纪也好,分裂大陆版块也罢,就算让历史混乱也无所谓,Scrat只要坚果,坚果就是Scrat的生活,坚果就是Scrat的生命。
可能会有人问:Scrat是谁?
让我先来描述一下Scrat的外貌:暴瞪突出的眼睛、超尖超长的犬齿,毛茸茸的大尾巴,强有力的胖胖的后腿,麻杆一样的灵巧的前肢,神经质般抽动的黑色大鼻头……有朋友想起来Scrat是谁了吗?
没错,Scrat就是《冰河世纪》那位超级龙套,对坚果有执着追求的松鼠,每次出场他都能找到可爱的坚果,每次找到坚果总要找个地方把自己的疏狂藏起来,于是它把坚果使劲地踩入地下、冰山、树洞……结果是宝贝没藏好,却引发一次又一次山崩地裂,火山爆发,河流泛滥……
Scrat在《冰河世纪》并不是剧情必须的角色,主创人员将这个角色放进动画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引出故事,但它为坚果发狂,从而引出一大堆笑料的事迹已让很多影迷把它深深的记在心中,人气甚至超过了片中的主角,无形中成为观众的最爱,于是三部电影,戏份一部比一部重,第一部中以开场与篇外的形式出场,在第二部中,它又勇斗食人鱼,并在拯救坚果的同时也拯救了大家,把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洪水引出平原,在第三部中,Scrat的爱情故事直接进入电影。
每次看到Scrat见到坚果的经典表情和抱住坚果的可爱动作时都会放声大笑,天底下原来还有偏执得如此可爱的生物。不算番外(在这里推荐一下《Scrat与时光机》),电影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部中Scrat掉入河水,被食人鱼包围,抓着坚果逃命时食人鱼把它的前肢和坚果一齐咬住,原本惊恐的表情不见了,眼睛一眯,以一种见了不共戴天之仇的仇人一般的勇气抓住食人鱼的尾巴开始歇斯底里地狂抡(在此处,导演不失时机地加入了中国功夫元素),看到这里,直接笑倒......在看过了Scrat的搞笑表演之后,不禁陷入深思,有些影评说它表达了一种对理想(坚果)的追求以及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种精神表面看来是纯美国化的,认真、执着、不顾后果,甚至笑料百出,可如果推而广之想一想,所有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梦想,然后就应该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上梦想前进的道路可能会碰到困难,也可能会走弯路,更有可能闹出一堆笑话,为什么不呢?傻傻地朝着既定目标走下去,没有什么能挡得住我们前进的脚步。
所以,我不太喜欢第三部动画中的Scrat,单纯的为了加强戏份,爱情偷偷地降临了,看着可爱的坚果躺在雪地默默开裂,看着Scrat像木偶一样被支使来支使去的白痴样,居然觉得有点心痛,幸好Scrat没有在爱情中沉沦,坚果重新回到Scrat的生命之中,继续向着梦想前进吧,哪怕到一直追求到天堂才能得到自己的最终目标(哦,可怜的Scrat,在天堂里向着巨大的坚果飞奔时居然被“笨蛋”sid给救活了)。
追寻梦想的路上不一定非要有伴,要找一个志同道合又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同伴真的很难,为什么不能学学Scrat呢?放弃不合心情的同伴,就这样一个人走下去,走到《上邪》中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的那一天。
Scrat的标准照
身手不凡的Scrat
回复日期:2010-09-02 11:18:45
那一抹残阳--记《末路狂花》
无意中翻到高中时的作文本,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写过一篇关于《末路狂花》的文章。真不知道我是否经历了穿越,因为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应该是在2003年家里装上ADSL之后,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真的会出现空白。
那个作文本准确的说应该是我的草稿本,本子里全是一篇写了个七七八八或者干脆只有提纲的文字,甚至还有一首没填完的卜算子,值得高兴的是关于《末路狂花》的文字是属于写了个七七八八的那一类。看到自己十多年前写的文字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搞得我有点后悔为什么要在一次喝醉之后把自己所有的日记本全给烧掉了,想要回忆那些往事变得越来越难,不过反过来想一想,有些事也许忘记了会更好些。说不定哪天我脑子里飘拖鞋,我会把空间里所有的日志全给删光光,然后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想,就那样过一天算一天,走一程算一程,特别是当一件事到了无法回头的时候,除了往前走,我别无选择。
其实也并非真的没的选择,如果回头应该还是可以重新来过,不过那样就真的要放弃很多东西,比如自由。
自由,正是这部电影的精神,有的影评人说这是一部反映两个女人对抗整个父权社会的过程的电影,但我看到的更多却是对自由的渴望,无怨无悔地宣泄着心底那些最疯狂情绪。
无论是那个想要强暴Thelma的男人还是那个无耻的英俊小贼其实都是点燃内心狂野的导火索,开着自己的车,顺着一望无垠的公路向前飞奔,不用再去考虑什么后果,不用再去考虑什么责任,只剩下阳光、空气和自由的心情,影片的最后,警车追至悬崖后面,thelma和louise最后话别,义无反顾地开车冲出悬崖......在看电影时我在流泪,因为在这个由男人统治的世界里,女人的反抗到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在写这篇文字时,我却笑了,无意中想到电影中的一句台词:“so do I want to come out alive... ”圣城的翻译是“我只想从生活中逃亡...”没错,从生活中逃亡,离开这个没有自由,走到哪里都会被男人欺骗、背叛、压迫甚至侮辱的世界,在无尽的原野中寻找真正的自我。
男人不是喜欢欺负与侮辱女人吗?那就让他们看看女人的本质是什么,让他们尝尝什么是被欺负与侮辱的感觉,让他们知道女人并非都是弱者,于是,电影中有了那位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卡车司机。像这样的人渣也能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真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就是他是个男人。电影中这类男人还有Thelma的丈夫,一个除了会大吼大叫其它一无事处的男人。幸好Louise的男友还算不错,可惜最后还是在国家机器的压力之下出卖了她们。
影片的原名就是《Thelma &am Louise》,平淡无奇的片名,不像中文版翻译《末路狂花》那样抢人眼球,平谈自有平谈的回味,生活本来就是平谈无奇的,如果不是发生了一连串的意外,这将是一个愉快的假期,不过这种愉快之后又将回归平静,又将在平静的生活中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世界。中文版翻译直接点题,看到片名就能想到这是一部以悲剧收场的公路电影,“狂花”两字将Thelma和Louise最后真实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花在中文里多指女性,狂花并不是说一朵花发狂了,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内在自我的尽情绽放。
尽情绽放吧,从这个可悲可怜的世界中离开,去寻找真正的自我,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渴望,对于女性来说,这种渴望又显得那么遥不可及,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无处可寻。
或许,这才是女性真正的悲剧。
无论在什么时候,哪怕在网络中,很多男性还是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女性平等的位置上与女性谈话,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板起面来教训人,就是以一种色咪咪的眼神盯着女性的胸和屁股。
世界在发展,但无论是在贫穷的国度或是发达的国家,所有的女性还是处在被欺骗、背叛、压迫甚至侮辱,无论那个女性的外表多么成功多么光彩照人,女性永远都是弱者。
如果这种侮辱是被迫的,我同情她。
在被侮辱时奋起反抗,我支持她。
但如果是自取其侮,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回复日期:2010-09-02 11:20:27
鬼才与天才的碰撞——《罪恶之城》
这是一部曾经让我为之疯狂的电影,09年看过导演版之后更是不知道用怎样的形容词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弗兰克.米勒的画风对此强烈,与常见的美式漫画的风格相比更具视觉冲击力,有一种类似版画的雕塑感,米勒早期的漫画继续着正义联盟和X战警的故事,虽然画风独特,但故事依旧延续着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传统,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漫画圈内他的名气倒是不小)。直到上世纪90年代《罪恶之城》的出版,这部完全与传统美式漫画不同漫画终于给天才带来了广泛的认知度(可怜的我,当时刚刚接触日本漫画,对美式漫画还停留在超人白银时代),弗兰克.米勒也成为了公认的漫画大师。要将这样一部另类漫画改编成电影作品,当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米勒本人曾经说过:“我从没有想过要把它搬上银幕,事实上,我杜绝把我的任何作品影像化。”
也许只有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这样的鬼才加疯子才有勇气力邀米勒共同改编这部漫画。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成功了,这部电影以独特的黑白加单彩画面完美整合了漫画原版的雕刻美感,正是这种独特的电影语言打动了米勒,就这样,天才与鬼才达成了一致,一部另类的电影就这样产生了。
罗德里格兹在选角上并没有花太大的力气,以他在电影圈中的影响力再加上一个个具有挑战性性的角度,大批演员不请自来,就这样,几乎是不费力气地引来了布鲁斯.威利斯、克里夫.欧文、米基.洛克、卡拉.布里奇斯、伊利亚.伍德、布莱特妮.墨菲……光是看着这长长的演员名单,足以让从不看漫画的观众或不喜欢罗德里格兹那种近似疯狂的导演方式的电影观众走进影院。预告片一出,漫画、影迷已经开始热血澎湃地等待着电影上映了。
这是一个鱼龙混杂、罪恶盘踞的黑暗城市,法律在这里完全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法制的监督,想要在罪恶之城中生存下来,只能依靠冷酷心与坚硬的拳头,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这种快意恩仇的让我仿佛进入了古龙小说世界,看着黑白画面中不时闪现的明亮色彩,似乎心底最黑暗最原始的欲望得到了喧嚣。这部电影应该是我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一之,熟悉到几乎每一秒画面都印在心中,看得次数多了,当心中的冲动渐渐平息,大脑渐渐开始清醒,漫画与电影真正要表现的人性光辉在血雨腥风的背后浮现,三段故事,三个为爱可以付出一切的男人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了爱。
Sin City:
马弗,无论葛蒂是怀着怎样的心态与这个有着暴躁脾气与丑陋外表的过气拳击手上床,马弗这只野兽彻底陷入爱情的温暖之中,当爱人被谋杀,自己陷入被指控为杀人凶手的困境时,野兽爆发了,在导演版中,马弗回到家中取***,提着鞋偷偷经过母亲的房间时,我禁不住笑了,再凶残的野兽也有可爱的一面。真正的野兽是谁?是那有着哈利波特一般天真脸蛋的狼人?还是高高在上一脸正气劝人为善主教?或者是这个城市?也许是这个社会。马弗最终在临刑着收获了爱情,他是对的,美女与野兽并非只存在于童话故事中。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只野兽,控制与释放之间的转变只是一瞬间的事,重要的是放出这只野兽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还是为了爱。
The Big Fat Kill:
迪怀特,一个整容后的杀手,他痛殴酒吧女招待雪莉的“男朋友”杰奇也许只是出于一个男人的正义感,当事态发展到老城区的***们发现杰奇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时,矛盾骤然升级,***们保护自己的行动破坏了与***之间的协定,黑帮也在这时插上一脚,迪怀特成为了矛盾的中心,他用暴力的方式解决了矛盾。在三个故事中,个人认为这个故事有点混乱,在没有看过漫画原著之前,一直没有弄明白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没有搞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真实意图,不得不承认自己有点笨。
That Yellow Bastard:
这是三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也许是因为这个故事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很多。哈迪是罪恶之城中一个坚守着法律公正的***,他认真、执着、不畏强权,为了一个素为谋面的女孩南希,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打伤了参议员的儿子。罪恶之城太过黑暗,这一点点正义的光芒并没有给这里带来转机,哈迪进了监狱,如果不是因为黄杂种想要再入引出南希,他只能在监狱里等死。这个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老男人再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用生命保护了南希的安全。布鲁斯&am #8226;威利斯这个长着桃花眼的老男人完全让我失去了抵抗力,当剧中的哈迪对南希说:“我的年纪已经可以做你的爷爷”时,我甚至有走进屏幕拥抱这位完美男人的冲动(好吧,我承认自己又开始犯花痴了)。
其实我并不赞成以杀止杀,总觉得一切矛盾都应该有更为和平的解决方式,但如果一切公正都失去了意义,一切非暴力都成为幻影的时候,只有手中的武器与拳头才能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所爱的人的时候,我想,我会选择暴力。让我用《离别钩》中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你为什么要用如此残酷的武器?”
“因为我不愿被人强迫与我所爱的人离别。”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真的明白?”
“你用离别钩,只不过为了要相聚。”
PS:
这部电影有一个很搞笑的花絮(以下来自百度):
应罗德里格兹的邀请,昆汀&am #8226;塔伦蒂诺出现在片场,他负责执导拍摄第二个故事中的一个额外场景,而报酬只有1美元。在本片之前,两人已经合作过三部电影,分别是《杀人三部曲》、《疯狂终结者》和《杀出个黎明》。最近,罗德里格兹刚刚为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2》创作配乐,酬劳也是1美元。长期以来,两人一直对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存在分歧,罗德里格兹倾向于数字电影,而塔伦蒂诺则仍坚持胶片电影。为此,罗德里格兹让塔伦蒂诺看到了自己为《罪恶之城》拍摄的样片。
塔伦蒂诺回忆道:“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世界,我在想,我的天,他们完成的城市景观和轮廓正是我喜欢的,光线、取景角度和所有的一切都让我着迷。”
就这样,塔伦蒂诺拍摄了第二个故事中德怀特和杰奇雨中驾车的场景,德怀特相信死去的杰奇在和他讲话。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说:“我认为罗伯特和昆汀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两位导演,能突然看到他们同时出现在片场真让我和克里夫惊讶。”
合作之后,塔伦蒂诺终于承认领略了数字电影的优势,而罗德里格兹也提高了两人下次合作的条件,那就是片酬翻倍,一定要达到两美元。
回复日期:2010-09-02 11:21:52
伤心太平洋——黑豹记事
魔影紫光 闇のパープル.アイ
编剧: 田边满 / 武上纯希
导演: 辻野正人 / 中西健二 / 大井利夫
主演: 雏形明子 / 加藤晴彦 / 中村あずさ / 唐渡亮 / 滨崎步
集数: 11
语言: 日语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1996
又名: Purples in the dark / 紫眸少女
其实,真的不建议去看这部由漫画改编的电影......日本动漫的真人化一向都比较幻灭。
“离别真的痛苦吗?或者温柔才是可耻的,或者孤独的人无所谓,无日无夜无条件;前面真的危险吗?或者背叛才是体贴的,或者逃避比较容易吧?风言风语风吹沙……”
……深深太平洋底深深伤心……
一只拥有紫色瞳眸的黑豹奔驰在旷野上,皎洁的月光洒漫大地,风轻轻地吹过草原。与黑豹那骄健的身影构成一副极富动感的精美图画。
从那个异变的神话中走出来的小田切贡,那么孤独,那么寂寞。一双紫色的眼睛仿佛能洞穿你的心。
其实,刚看《紫眸少女》时,我并不喜欢小田切贡这个角色。我认为他冷酷得近乎无情,在伤害了伦子与慎也之后,又极不负责地离开人世,根本就是一没有责任感的花花公子。然而在九年之后的今天,我重翻这部带领我走进漫画之门的小书时,我突然之间爱上了这似乎冷酷无情的黑豹小田切贡。
在他那冷峻的外表下,烧着一团火,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正如火山一般,平时冷静得如同石头而一旦喷发就会爆发出能够溶化一切的热量。身为异类的他,多想像平常人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但与生俱来的血液令他不能与人类亲近,只因亲近人类就代表着危险;同时,由于他的特殊体质,在同伴的眼中他不仅是强者,也是不能亲近的危险人物;他渴望得到一份真爱,却眼睁睁地见到爱人彩乃在自己面前倒下;他希望能利用古老的神话毁灭豹人族,毁灭这一切痛苦的根源,却不为人理解;他希望保护弱小的伦子,却又由于曾根原薰子的阴挠而不得不牺牲自己……
这一切的一切都并非小田切贡自己愿做的他做出这些选择,只因他无奈。
无奈……
关于无奈,古龙曾经写过:“人生之中最悲惨的境界不是失败,不是失望,更不是分离,而是到了别无选择之时。汉你真正别无选择时,你根本无法挣扎,无法奋斗,无法反抗,就算你将你自己的肉体割裂,将自己的心也割成碎片,甚至身化成灰,永堕鬼狱,你还是别无选择,无可奈何。”
这也是小田切贡的悲哀。
当我又一次看到那熟悉的场景:一只黑豹站在熊熊烈焰之中,等待毁灭自己,毁灭希望时。泪水从面颊滑落。
原来是我错了,小田切贡并非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他为了伦子不受伤害,用身体挡住了子弹;他为了争取足够的时间,扑向烈焰;他为了不让曾根原的阴谋得逞,引爆了炸弹;他为了伦子能生活得更好,留下了自己一生的积蓄。
也许小田切贡曾因为爱得太深而显得冷漠,但他的爱是真挚的,决对感性的。为了伦子,他将自己的伪装撕毁,使自己完全暴露在危险之中。他洒脱、他大度、他冷静、凶甚至很细心,他无论做什么都运用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方式,这样也许就愈显得他无情。然而,这也许正是他有情有义、极其负责的表现。
也许没有见到亲生女儿是小田切贡的遗憾,但黑豹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与温情的。
深深的太平洋底是否也会有一人为黑豹的伤心?是还也会有一块孤独人心的净土?是否也能见到那雄健的身躯在奔驰……
回复日期:2010-09-02 11:22:58
“二战后我想出版一本书,叫做《密室日记》……”
——《安妮日记》
今天是6月1日国际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其实在这个所有的儿童都放假,满大街都是快乐气氛的日子里,我不太想说过于沉重的话题。
但是,在欢乐的背后,应该想到国际儿童节是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的节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利迪策村屠杀时的6月的第一天为国际儿童节。(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
1944年3月的一天,贝尔根─贝尔森犹太人集中营里,一个名叫安妮.弗兰克(A e rank)的15岁德籍犹太女孩因伤寒离开人世,她只是千千万万个死于集中营的犹太孩子中的一位,纳粹是不会好好对待一个犹太人的遗体, 安妮.弗兰克可能被随意埋葬,也可能被送进了焚化炉。1947年,一位曾经收留和帮助过弗兰克一家的女职员将安妮躲藏在公司夹层时写的日志交给了费兰克一家唯一的幸存者,安妮的父亲:奥特.弗兰克。
这是一个躲藏在密室的阳光少女写下的文字,一字一句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与从收音机中听到的外面的世界,从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二日写到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26个月,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女就呆在一幢建筑的内部,静静的观察着这个世界,憧憬着她的未来。《安妮日记》改编的电影与电视剧作品至少有10部,其中最为出名的应该是1959年版与2009年版,其实无论是哪一版电影,反映的都是安妮笔下描写的那个时代,不用过多地评论谁谁谁导演得更好,谁谁谁表演更为出色,我们要记住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有着天真笑脸,有着当作家和记者梦想的女孩。她说:“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安妮在日记里并没有描写过多悲观情绪,向所有处于青春期的女孩一样,她的生活中更多的是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与姐姐的矛盾、对爱情的向往甚至对性的好奇。安妮就是用直白的语言、细致地描述着在密室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对细节的表述如此准确,她对人性的观察如此深刻,如果她能活下来,她会成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瑟芬.铁伊、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玛格丽特.米切尔……也许安妮.弗兰克会更为出色。
一场战争扼杀了多少生命?
这也许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数字,战争,不仅仅只是冲锋号吹响后的义无反顾,也不仅仅是对着沙盘和地图运筹帷幄,不能让这些激动人心的画面掩盖一个个独立个体的人性光辉。弗兰克一家选择了躲藏,在某些人的眼中这种行为根本就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端起***冲向战场,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走进炮火纷飞的城市,为什么费兰克一家不能躲起来?为什么一定要举起红樱***刺向敌人的胸膛?
孩子眼中的世界,不应该有太多的血腥,孩子眼中的世界,应该在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抱着猫咪和心爱的人一起坐在阁楼上看着月光。
我讨厌战争。
回复日期:2010-09-02 11:27:11
再品《天静沙》
七百多年前,一位叫马致远的本家写下这首《天静沙》: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定有人会问,这首短短的小曲和电影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就是我最钦佩古人的地方,短短几句完全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如果用电影语言来表现这首小曲,会有多美?一个长镜头由下而上,再转向近景,渐渐推远,不用背景音乐,也不用什么音效,只用大自然原有的声音就能表现离人、思乡、悲凉,让愁绪浓得化不开。
古人的写作一向是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痛到极致,反而会觉得有一点释怀,反而会看得很开。既然已经落魄,既然已经零汀,又何必去在意那些身外之事?天天喝可乐不见得比天天喝水来得健康,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会消化不良,如今的杂粮可是卖得比肉贵。反正人活着就是要死的,怎么舒服怎么活着吧,看看山水,品品美酒也是一种生活,听听音乐,写写文章也是一种态度,实在没事干了,对着月亮说说话也是一种享受。
马致远也曾热衷于功名,可惜二十余年未得志,等到五十之后入仕,却发现原来曾经向往的官场如此黑暗,他无法抗争,只能退而隐居,四处漂泊。饱腹之学,无所用之,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短短二十八字勾勒出一个充满忧伤的旅人孤身漂泊的身影。 或许,马致远还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他会如此落魄。不知是不是巧合,几乎所有的好文章都是文人落魄时写出的。苏东坡流放黄州时写出《前后赤壁赋》,范仲淹在贬放邓州时写出《岳阳楼记》,李白的名篇更多也出自不得意时,杜甫、刘禹锡也是如此。还有一位蒲松龄,更是不停的考呀考呀考呀,从十九岁考到七十一岁,终于成了贡生。一部《聊斋志异》共八卷四百九十一篇,若是这位老夫子早些看破,估计这些数字番一倍都不至。对此,也只能长叹一声。前辈们,为何要等到老才看破尘世,看透人心呢?不过我也要谢谢这些前辈,若不是因为他们,我也不至于这么早就知道“人生失意常八九”,更不可能在此写下这段文字。
看来任由思维乱飞也不是件好事,这个博客的主题是电影,我又扯到哪去了?
回复日期:2010-09-02 11:28:29
《铁面人》——历史的谜团
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愤怒的巴黎市民摧毁了巴士底狱。人们在监狱入口处发现了一行字,写着:囚犯号码64389000,铁面人。
这个发现证明了一位法国公主寄给英国皇室友人信中提到的“老囚犯”的真实:“多少年来,有个人一直戴着面罩住在巴斯底狱,至死不除。两名武士永远守在他身旁,只要他摘下面罩便把他杀死……这里面必然有些蹊跷,因为除此以外,他受的待遇很好,住得很舒服,各项供应无缺……没人晓得他是谁。”从1969年在敦克尔克港被捕起,这个囚犯一直受严密防护。从一六六九年在敦克尔克港被捕起,这个囚犯一直受严密防护。皮诺罗监狱狱长圣马斯曾经接到一道指示:“如果他向你谈论日常生活范围以外的任何问题,你便以处死来威吓他。”1698年圣马斯调任巴士底狱,这名神秘的囚犯也随之移监至此,直到1704年(有一种说法是1703年)死于狱中。
几乎所有的读到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提出同一个问题:他是谁?
可以肯定的是,这名囚犯并非普通人,他在巴士底狱中虽然失去了自由,但他的食宿并非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凄凉,应该说是安排得舒适妥帖,平时的穿着也是异常精美的衬衣和华贵的外套,面罩也是由黑天鹅绒和鲸骨制成的。监狱的一位老医生描述说,他虽然常检查这位奇怪的囚犯的舌头和身体其他部位,却从未见过他的脸,他身材优美,高于常人,举止高雅,令人赞赏,皮肤略带棕色,对自己的处境从无怨言。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典狱长和他说话总是毕恭毕敬站着的而且很少在他面前坐下。
生性浪漫的法国文人们当然不会放过如此有吸引力的传奇故事,在大仲马的笔下,天鹅绒面罩变成了铁面罩(《布拉热洛纳子爵》,这个故事续本一直不断涌现,其中以法国作家亚历山大.杜拉创作的《铁面人》最受欢迎),如此精彩的小说,电影人当然不会放过,本人大概做了一个统计:比较有影响力的电影《铁面人》有1929年由道格拉斯.范朋克主演的黑白版、1939年奥斯卡最佳音乐的提名、由著名恐怖片导演詹姆斯.怀勒导演的版本、1962年法国版、1977年由理查德.查伯兰主演的英国版(应该是中国电影观众比较熟悉的一版)以及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1998版美国版。
在这里,仅对1977版和1998版做一个小小的比较。
首先看看导演:
1977版导演是迈克.内威尔,《铁面人》中,他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把握非常到位,看电影时感觉就像是在阅读小说,那种浓浓的文学气息令人陶醉,欠缺的大概是不够浪漫,整电影看起来不像法国故事,更像英国小说。
1998版导演是兰道尔.华莱士,这部电影是他的导演处女作,我承认他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电影编剧,单就这部《铁面人》来说,他对影片节奏的把握失在是太糟糕了,完全没有焦点,使得电影比较闷,坐在影院里看时有用恨不得让放映员打开两倍速快进。
然后再来看编剧:
1977版编剧是William Bast,不熟悉,在这部电影里,应该说他比较中规中距,和小说没有太大的区别。
1998版的编剧正是导演兰道尔.华莱士,对原著的改动很大,但是故事说得不错,唯一的败笔就是达.塔南在编剧的妙笔下成为了菲利浦与路易的父亲,虽然那句“你才是一直戴着面具的那个人”看似很感人,实则很好笑,因为有一种传说铁面人就是法皇路易十四的亲生父亲。(大概是他还没从《勇敢的心》里回过神来,继续着新皇非老皇血统的传说。)
下面来看看演员们:
1977版几位配角毕竟隔了一个时代本人都不熟悉,他们的表演应该说就是学院派风格,找不出太多的毛病,但也没有什么过于惊艳的亮点。正是这种表演突出了理查德.查伯兰(实在找不到更清晰的1977《铁面人》的图片,本人配图中右下角剧照为《水晶鞋与灰姑娘》)的表现,他的表演极富张力,感情收放自如,一人分饰两角却真的表现出了两种全然不同的气质,同时他也很古典,非常适合扮演这类复杂的历史类人物。
1998版的配角……(请允许本人先感叹一下)……
杰里米.艾恩斯:奥斯卡、金球双料影帝,时光网给予的评价是:“他混杂了忧伤与癫狂的神秘气质无人可出其右。”一点不错,他高瘦、儒雅,浓重的英国腔在那沙哑而又桀骜不驯声线的表现下亦正亦邪。
约翰.马尔科维奇:一个低调,极少扮演主角的演员,他的气质显得有些飘忽不定却表现力十足,无论是滥好人还是烂到骨子里的坏蛋都能演得很好。
加布里埃尔.伯恩:大学时代主修考古学,毕业后执教西班牙文四年,此时他开始研习戏剧,之后加入伦敦皇家剧院表演舞台剧,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他的表演及有历史感。
杰拉尔.德帕迪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第一电影男主角,强壮结实的“大鼻子情圣”。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那英俊的容貌在四个演技派演员的掩盖下完全失去了光芒,其实他是一个好演员,在《铁面人》中的表现完全是因为太过年轻,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不够深刻从而显得有些轻浮了,当然,配角的过于强大也是主要原因。
两版电影中的女演员基本都属于花瓶类,在这里就不作评价了。
两版电影中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经典片断。
1977版:菲利浦从一个农家少年成为囚犯,再由三个火***手从巴士底狱中救出,他开始背族谱、大臣名单,学习皇家礼仪时有一段学习击剑的情节,理查德.查伯兰将菲利浦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那矫健的身手也的确让当时的中国观众疯狂了一把。影片的最高潮就是皇家舞会中精致的偷梁换柱,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设计精巧。
1998版:四个年轻时的战友再次并肩战斗,不顾一切地冲向皇家卫队,当硝烟散尽,四个肩并肩的身影出现在路易面前时(实在抱歉,看到这段时我都会不小心忽略掉画面左边那个灰扑扑的铁面人的身影),皇家卫兵们举剑敬礼,这一片断真的能让人体会到勇士的真正含义。
不想评价两版孰优孰劣,只想说1977版显得更为文学化,而1998版显得更为传奇化,两版电影都是好电影!
回复日期:2010-09-02 11:30:32
超级特工中的超级特工——记《007系列》
在超级特工类电影里,这个代号为007的英国男人估计是拥有最多影迷的一位,迄今为止,这个系列电影已经拍了22部,共有6位演员扮演过詹姆斯 邦德,有11位导演拍摄过这个系列。至于007女郎,根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50名以上,其它配角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PS:以上为米高梅/联美出品的007系列电影,还有几部由其它电影公司出名的007系列电影未列入007系列正式名单。
PPS:由于007系列电影片名翻译很多,以下所用电影译名采用的是个人比较熟悉的一译名。
詹姆斯 邦德
编号:007
身高:183厘米
体重:76公斤
眼睛:蓝色
头发:黑色
身体特征:右脸颊、左肩和右手背,以及腰部有疤痕,皮肤较黑
特长:射击、飞刀、滑雪、搏击、纸牌(赌博)、游泳、潜水、驾驶(赛车)语言:能操流利法语,德语,而且对其他语言也很有天份
这是作者给出的詹姆斯 邦德的资料,这六位演员从外形上来说都还是比较接近的,下面本人一一歪评,见笑见笑:
首任007肖恩 康纳利(出演邦德次数:6次)
1930年8月25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
出演影片:1962年《诺博士》、1963年《勇破间谍网》、1964年《金手指》、1965年《霹雳弹》、1967年《雷霆谷》、1971年《金刚钻》(还有一部由英国出品的《巡弋飞弹》,不算在正式的007系列中)
肖恩 康纳利的表演张弛有度,在机智的同时表现出的硬朗是之后的几位007扮演者都没有做到的,这也成为了我一直认为肖恩 康纳利扮演的007杀气太重,太过粗犷的原因。不过做为首任电影版007,他还是给影迷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这个系列电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成为了007的标杆人物:英俊、强壮、机智、绅士……由于是第一位出演007的演员,在大多数人眼里,他就是007。在《女王密使》票房惨败后,应邀出演第《金刚钻》,这部与之前的电影相比较而言显得有点无厘头的007出人意科的成功,为之后的影片竖立了一个新的007标准,机智中带着诙谐,在紧张情节的背后透着轻松的氛围。
第二任007乔治 拉兹比(出演邦德次数:1次)
1939年9月5日出生于澳大利亚
出演影片:1969年《女王密使》
个人认为......呃......这个又丑又怪的家伙实在没有办法评价他,唯一值得一提的仅仅是这部电影里的007虽多情却专一,不仅真正爱上了邦女郎,甚至与其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不幸的还没有从幸福中回过神来就成为了鳏夫,虽然这个故事温馨而感人,但观从并不买账,这部电影成为了007系列电影中票房最低的一部,因为票房惨败,拉赞贝再也没有出演过007。
第三任007罗杰 摩尔(出演邦德次数:7次)
1927年10月1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
出演影片:1973年《生死关头》、1974年《金***人》、1977年《海底城》、1979年《太空城》、1981年《最高机密》、1983年《八爪鱼》、1985年《雷霆杀机》
罗杰 摩尔是出演007最多的演员,7部电影的票房与口碑都比较好,其中为了跟风太空类科幻电影而拍摄的《太空城》虽然拍得有点不着边际,,但这部电影是皮尔斯.布鲁斯南加盟前票房收入最高的007电影。罗杰 摩尔的年龄比肖恩 康纳利还要大三岁,以45岁“高龄”(作为动作片演员,45岁的确算得上是高龄了)出演特工邦德,他的成功不仅仅只是靠着买力的挥力拳头,而是依靠着一种神奇的魅力,其实一头金发的罗杰 摩尔是从外形上来说最不像邦德的,但他的表演不像康纳利时代那样生硬,轻松幽默的对白使得摩尔系列的007电影看起来很不太像特工类电影而更像科幻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7部电影中,詹姆斯 邦德***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第四任007提摩西 达顿(出演邦德次数:2次)
1944年3月21日出生于英国威尔士
出演影片:1987年《黎明生机》、1989年《杀人执照》
提摩西 达顿莎士比亚舞台剧演员,他在出演007之前熟读了小说和剧本,他自己不希望延续摩尔扮演的007的无厘头,而选择了以一种富有沧桑感的人性化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这位超级特工,做为一名舞台剧演员,他的表演十分具有深度,两部电影虽然太过严肃了,却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第五任007皮尔斯 布鲁斯南(出演邦德次数:4次)
1953年5月16日生于爱尔兰
出演影片:1995年《黄金眼》、1997年《明日帝国》、1999年《黑日危机》、2002年《择日而亡》
因为第16部007电影《杀人执照》引起了版权纠纷,007电影的拍摄计划停顿了6年,提摩西 达顿在1995年“不希望因演007而从此被观众定形”为理由辞去了邦德的“职务”, 皮尔斯 布鲁斯南终于得到了扮演邦德的机会(80年代因电视合约在身,从而失去了一次机会)。虽然等了6年,但电影技术已经突飞猛进,一个全新的007电影系列展现在观众面前,皮尔斯 布鲁斯南英俊得有点无组织无纪律,再加上风度儒雅、穿着得体,光从扮相上看就很讨彩头,再加上不错的身手和温暖如春的目光他成为了全世界女影迷最爱的邦德并不奇怪,当然也有人认为他帅过头了,过于招眼是不太适合当特工的,但是看电影又不是招特工,帅哥养眼才是王道。
第六任007丹尼尔 克雷格(出演邦德次数:2次)
1968年3月2日出生于英格兰柴郡切斯特
出演影片:2006年《皇家赌场》、2008年《量子危机》
在刚刚传出将由丹尼尔 克雷格出演新任007时,我并不看好这个一脸欠揍样的演员,在电影上映前我曾经说他是史上最难看的007(请忽略乔治 拉兹比),在看过电影之后,我要向丹尼尔 克雷格道歉,他的表现真的不俗。和肖恩 康纳利相比他不够强壮;和罗杰 摩尔相比他不够幽默;和提摩西 达顿相比他不够沧桑;和皮尔斯 布鲁斯南相比他不够英俊。但他的确是小说原著中的邦德:聪明能干、彬彬有礼、潇洒风流、魅力十足、临危不乱且无所畏惧,也许不够英俊,却带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吸引力。
今天的歪评暂告一段,明天说一说007电影中的配角们。
肖恩 康纳利
乔治 拉兹比
罗杰 摩尔
提摩西 达顿
皮尔斯 布鲁斯南
回复日期:2010-09-02 11:31:35
天涯一次只能上传5张图片,小丹就委屈一下了,谁叫你是第六任呢?
丹尼尔 克雷格
回复日期:2010-09-02 11:32:39
另类的科幻——《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写在前面:今天的更新本来是007系列电影中的配角们,应天涯里一位可爱朋友的点播,插播这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电影,全片仅仅转换了三个场景:客厅、院子里、走廊,似乎连情节都被省略了,观众们只是在一群大学教授的对话里听到一个神奇的故事:John Oldman教授出人单科的辞职,几个学校里的教授朋友前来送行,当问及辞职原因时,John Oldman告诉他们自己是一个活了140个世纪的怪物,从穴居人时***始便不断积累知识,他和哥伦布一起发现新大陆,和贝多芬一起聆听音乐,与梵高一同过画,聆听过释迦穆尼的教诲,最离谱的是他承认自己就是耶稣……在一场充满智慧辩论达到高潮时,当观众们都开始相信这个故事时,John Oldman说这些都是他编的,他只想知道这个神奇的假设是否能成立,一切归于平静,这次聆听马上接近尾声时,真相却以一种真正出人意料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
一个镜头一部影片的成功作品并不少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希区柯克导演的《夺魂索》,这部电影像话剧一样为观众展开一幅充满悬疑的画卷,单纯以对白的形式表现的电影也并非独创,法庭类电影代表作《十二怒汉》也是在单一场景中以纯粹的谈话(辩论)吸引观众。但要将悬疑、剧情、吸引人的谈话内容结合在一起并非易事,首先是影片的节奏不能过于缓慢,不能太过沉闷,镜头要表现出一种类似于“偷窥”形式,这样才能让观众有身在现场的感受,不然花钱坐在电影院里看别人聊天还不如约几个朋友到酒吧里聊天来得痛快;其次是演员的表演,这部电影里没有大牌演员,并非不是大牌就不会表演,自然、亲切使得电影带给人非常强烈的真实感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内容。
一部电影要吸引观众,如果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就只能依靠能够将吸引人的内容了:一个活了14000年的人类就生活在自己的身边,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影片就在问题中开场,一个接一个充满智慧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精彩的回答,每一个问题的***都充满了合理性,看似不可辩驳又无处不存在漏洞。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不合理的假设之上:一个人拥有不死之身,无论用什么相的方式都杀不死他。试想一下,当一个人说自己就是耶稣并且说耶稣传播的思想是来自于佛家时,有多少宗教界人士会像电算中那位女士一样精神崩溃?电影剧情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走进了导演设置的世界,在一个缺少理工科学者(电影中出现了心理医生、历史学家、宗教权威、社会学家,就是没有理工科学者)辩论中,脱离了枯燥的数字却进入了一个更为枯燥的领域——哲学。
我一向不太喜欢研究哲学,特别是当讨论人类的进化、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创造了神还是神创造了人一类的话题的时候,通常我都会头大,所以,我把这个命题当做小说家和导演的一个玩笑,虽然电影让人回味无穷,但我真的没有细细去回味过其中的深刻含义,在看够了充斥着视觉轰炸的好莱坞大片后,这样一部安静的电影可以用来调整一下思绪:从古自今,有多少人梦想着长生不老,就连那些经过修炼终***形的妖怪们不也想着能吃上一块唐僧肉吗?但真正的长生不老会是什么样?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离开人世,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自己默默继续着旅程,这样的生活你想要吗?
回复日期:2010-09-02 11:34:06
超级特工中的超级特工——记《007系列》之配角篇
做为一个延续了23部的系列电影,除了出色的主角之外,这个系列电影里还有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配角(邦女郎下回再说)。
M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她)是007的顶头上司,每一集的戏份都只有短短几个镜头,观众们对于M的关注更多的是M是谁?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观众们也只能在英国情报机关高层寻找着自己的***:
在西方的间谍机关里一般把主管成为MOTHER。最早M的原型是是有着“MI5(军情五处)教父”之称的威廉.梅尔维尔,在官方的相关文件中,梅尔维尔的代号就是“M”。早期的007电影中,M原型是应该就是这位。到了后期的,007电影中M换由一位女性出演,并且戏份越来越重,观众们开始猜测是否因为M是007很亲密的人,就像母亲(mother)一样。很快,另一位英国情报特别行动执行处高级官员薇拉&am #8226;阿特金斯——一位身材修长、肤色白皙,是个超级美女成为了观众们“内定”的M原型。
Q先生
Q先生的原型是一个部门:英国国防部属下的防卫、研究和发展机构DERA的主要组成部分QinetiQ。
Q先生每次出场都会给观众带来惊喜,看007电影时欣赏Q先生的高科技武器,特别是Q先生的试验室里那些正在试验的新鲜玩意(当然也有事故)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而其扮演者Desmond Llewelyn也是几乎出演了所有007系列电影的一位。从007系列电影的第二部1963年的《勇破间谍网》(《来自俄罗斯的爱情》)开始,一直到1999年的《黑日危机》。
在电影《黑日危机》里,Q先生介绍了他的继任者R先生,当Q先生随着升降梯缓缓下降离开观众视野时,我真忍不住哭出了声音,因为我知道,在这部电影正式上映后还不到一个月,也就是1999年12月19日Desmond Llewelyn永远离开了我们,可爱的Q先生走了。在2002年第20部007电影《择日而亡》里,呆头呆脑的R先生出场,他带来了007最眩的一部车--隐形阿斯顿马丁KE02 EWW,在为邦德挑选道具小桥段中,由皮尔斯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邦德依旧调皮的玩着各种神奇道具,我们看到了《八爪女》(1983)里那只以假乱真的鳄鱼型水艇,《黎明生机》(1987)里的小飞机,《勇破间谍网》(1963)里的单人飞行器……(以上如有误请指正) 基本上是五位007使用过的道具各有一件,这是剧组对Q先生Desmond Llewelyn的致敬。
Money pe y
Money pe y女士是M的女秘书,每次邦德要见M之前都要经过这位可爱女士的办公桌,每次邦德都要用充满挑逗性的升调语气(除了提摩西 达顿)亲切地与这位女士打招呼,并打听一下M先生的心情等等,其实她是比邦女郎更为花瓶的角色,她的存在更多的为是了调节一下紧张的气氛,至于她对邦德是真的充满爱慕,那就是仁者见仁的问题了。
除了以上这几位007电影中重要的配角之外,还有几位让我印象深刻的配角值得一提。
诺博士:这位首部007电影中的大反派,剧情设定其为中国人,但所有的中国观众看到那张涂着厚厚油彩的脸都想笑,其实在早期的中国电影里,外国人的角色也是如此可笑,厚重的油彩、夸张的表情,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不熟悉时闹的笑话。
韩国哑巴男仆:出自《金手指》(1964年),之所以对这个角色有印象完全是因为那幅可笑的装扮——钢圈圆顶礼帽。
S.P.E.C.T.R.E.的大头目Er t Stavro Blofeld:前五部电影里一直没有露过脸的大反派,能看到的只是玩猫的右手(怎么这么像《神探加杰特》)而已。
大钢牙:在罗杰 摩尔饰演邦德时,这位有着超大号的身体、超大号的金牙的打不死的小强一直都在观众的视野里晃来晃去,扮演者理查德.基在片中没有台词,他暴躁易怒,只会听从命令打架、杀人,真的很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杜宾犬。直到《太空城》中他与一位眼镜牙套妹在太空船中收获了爱情……
Jack Wade:中情局联络人,一个为了提高娱乐效果而增加的角色,效果的确不错,至少在众多的配角中我记住了一个充满美式幽默的情报员。
赵将军:出自《择日而亡》(2002年),在这部极力抹黑朝鲜的007电影里,由香港老戏骨曾江扮演的赵将军的确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一是因为的确很喜欢这位演员,其二自然是因为那老辣到位的表演。
其它的配角基本没什么印象了。
《黑日危机》向Q先生致敬片断中出现的道具
回复日期:2010-09-02 11:37:09
超级特工中的超级特工——记《007系列》之邦女郎篇
自《诺博士》一片中扮演“甜心骑士”的乌苏拉&am #8226;安德丝身着白色比基尼破浪而出,“邦德必搭配美艳邦女郎”的传统便开始了,23部电影里一共有多少位邦女郎我没数过,记得多年前看过一篇技术性文章中提到77位,可惜的是文章没有保存,只记得这个数字,如果没有记错,这篇文章应该是在《择日而亡》上映之前看的,那位细心的朋友只统计了20部007电影中的邦女郎数量,如果加上最后这三部,邦女郎的数量应该超过80名,真是佩服那位朋友,除了对情节有所推动的正牌邦女郎,他把邦德身边还围绕着美艳女子全给算进去了。
这么多的邦女郎中大半都属于花瓶,在这里也就不再一一介绍,只挑出其中对电影情节有推动作用和实在让人印象深刻的几位做一个歪评吧。
Shirley Eaton
出演007影片:《金手指》1964年
由其扮演的Jill Masterson***是007迷眼中最性感的邦女郎,其实在电影中她的戏份不多,甚至可以说很短命,刚刚出场上了邦德的床就被男友以一种金光灿烂的方式杀死。死得如此美丽,难怪让人念念不忘。
若林映子
出演007影片:《雷霆谷》 1967年
由其扮演的Aki完全是一个日本情报部门为邦德准备的“慰安妇”,整部电影里完全没有看到她有什么非常抢眼的表现,可她却死得可谓莫名奇妙:在一个宁静的夜里,她躺在邦德的身边做美梦,反派派出忍者杀手潜入邦德的住所,用一种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杀人手法——从房顶上房顶上沿着细线准备投毒,结果邦德拿可怜的Aki当了“肉盾”,导演想表现的是无意,可肖恩 康纳利的表演真的让人觉得邦德是故意的。
Grace Jones
出演007影片:《雷霆杀机》 1985年
由其扮演的Mayday与其说像个女人,不如说像个野兽……她是这集中大反派Max Zorin的私人保镖,一出场就把当年还算得上小***的博主吓得够呛,女的怎么能长成这样?根本就只能用强悍来形容,结局虽然死得够英勇,可惜本人对她是喜欢不起来。
Jane Seymour
出演007影片:《生死关头》1973年
第一次知道有种可以用来占卜的牌叫塔罗牌就是因为这部电影,邦女郎索丽塔是一位塔罗牌大师,拥有超凡的预知能力。之后的情节落于俗套,只记住一个富有神秘感的邦女郎。
Diana Rigg
出演007影片:《女王密令》1969年
Tracy,一个相信爱情却得不到爱情的悲情女性,她聪明、冷静,还有高贵迷人的气质,过人的胆识和显赫的家世,可惜电影不需要这样一个完美的女主角,邦女郎注定只是配角,所以,她在片尾得到了所谓的幸福也失去了生命。
Anya Amasova
出演007影片:《海底城》1977年
代号3X的阿玛索瓦苏联少校,一开场似乎给邦得一个下马威:“任务完成后我会杀了你”这是当她发现邦德就是杀死自己的爱人的“凶手”时的表现,只可惜最后还是被罗杰 摩尔扮演的超级花心大萝卜给骗上了床
Lois Chiles
出演007影片《太空城》,1979年
能记住她完全是因为她在另一部电影里被杀了N 次……
请参考《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年)
Dolly
出演007影片《太空城》,1979年
她不是邦女郎,这个可爱的眼镜牙套妹是大钢牙的女朋友。
????
《黎明杀机》1987年
在这部电影里我没记住那个被称为史上最笨的正牌邦女郎,我记住的是片头邦德参与直布罗陀海峡演习时,跳伞掉进了一艘游艇上,游艇里有一个正埋怨旅行无聊的女人,结果这位从天而降的“真男人”给了她一次浪漫的机会,只可惜看了几次片尾也没有找到扮演者的名字。
以上都是早期007系列电影中的邦女郎,由于化妆、造型以及剧本的原因,本人看剧照时经常分不清谁是谁。007系列电影到了布鲁斯南时代,邦女郎的风格突然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个邦女郎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超级特工中的超级特工——《007系列》之邦女郎(下)
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几乎一成不变与八十年代的沉闷,007系列电影由于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不说皮尔斯 布鲁斯南那张英俊得无组织无纪律的脸,也不说他那卓尔不凡的风度和与生俱来的贵族气质,光是每集两位正式邦女郎就够有看头的了。与早期邦女郎不同的是,新时代的邦女郎们更具个性,虽然并没有完全摆脱花瓶的尴尬处境,但每一位都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Goldeneye》(《黄金眼》) 1995年
Famke Ja en
一开场,由Famke Ja en扮演的前苏联战斗机飞行员Xenia Onato 在盘山公路上与邦德飙车就显出了强大的气场,可谓是火药味十足超级辣妹。当看到她使用双腿绞杀男人时那种享受的表情,超级辣妹变成了可怕的变态女杀手,这个身高180CM女人所表现出的强悍杀伤力绝对超过Mayday(《雷霆杀机》),在我认识的男性同胞里99%都对Mayday这位黑金刚没兴趣,但提到enia Onato 这位女魔头时,99%的男性朋友虽然不停地叭啦叭啦,但都流露出了牡丹花下死的表情……唉……
(画外音:男人,有的时候也够贱的……)
Izabella Scorupco
由其扮演的Natalya Simonova大概是007系列电影里最优秀的邦女郎,除了有出众的外貌和超高的智商之外,最重要的是她不像早期邦女郎那样少根筋,除了陪邦德上床之外就是给邦德添麻烦,和同部电影中的反派邦女郎enia Onato 相比,她的战斗力几乎为0,可是她聪明,知道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知道打不过就跑(她跑得还真不慢);她还很勇敢,在危急关头挟持直升机驾驶员帮了邦德的大忙,这个邦女郎,实在太完美了。
《Tomorrow Never Dies》(《明日帝国》)1997年
Teri Hatcher
初识这位女演员是电视剧版《超人》,那时就很喜欢这个长腿大眼的美女,看到她出演007电影,本以为能看到更多的精彩表演,结果她扮演的Paris Carver是个超级大花瓶。这里要八卦一下,本来她的戏份会更重一点的,但由于在拍摄期间怀孕了,她主动要求删减戏分,所以,她就这样惊艳登场,突然死亡……做为邦德的旧情人,余情未了地背叛反派丈夫,落得这样的下场也不足为奇呀。
杨紫琼
邦德一向都很绅士,很勇敢,在与邦女郎合作时,他都是非常可靠的保护者,而在《明日帝国》里,林慧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她不仅绝顶聪明,还擅长格斗,熟悉***械,在中国功夫的比较下,邦德的身手只能用蹩脚来形容了,在板房那段林慧与杀手对打的那段戏里,邦德完完全全成了配角,几乎没帮上忙不说,还被小小的涮了一回,呵呵呵呵(傻笑声),这个是谁保护谁呀?与之前出现的东方邦女郎不同,林慧具有东方女性的含蓄但绝对不温柔,电影高潮部分背着两挺机***扫射的场面让我直接想到《终结者2》中单手使用来复***的女主角,怎一个“强”字了得。片***骑摩托车逃跑的片断近乎是一个动作片的神话,镜头流畅,剪辑出色,速度感运行感极强,之后有多少部动作电影中出现过类似的镜头我没数过,但没有一部能够超越这一组精彩镜头。试想有几个女演员能在不用替身,不用绿幕的摄影条件下完成这些漂亮的动作?杨紫琼因这部电影成为东方首席女动作演员也算得上名副其实。
《The World Is Not Enough》(《黑日危机》)1999年
Sophie Marceau
在Elektra King面前,007系列电影里所有的坏女人都变成了乖小孩,她真的很聪明,很迷人,很可怜,Sophie Marceau这个演员属于不用说话就能够勾起男性保护欲望类型,她扮演的Elektra King是个完全意义上的长着天使面容的恶魔。她可以上演苦肉计,可以谋杀自己的亲身父亲,可以绑架父亲的好友M,可以在使用绞刑器时毫不手软,虽然是坏事做尽,但她实在太过动人,当邦德亲手杀死这个魅力十足的坏女人后,多情的007居然掉下了眼泪。看得可怜吧吧的我心都要碎了……
Denise Richards
扮演Christmas Jones,一个核武器专家,可惜我没从她的身上看到一个核武器专家的影子,怎么看都是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看《星河航队》里我就因为角色而不喜欢这个女演员,她的表演给人一种很“作”的感觉,在这部电影里,她就是一个花瓶,我还是省点力气少说几句吧。
Serena Scott Thomas
她是《黑日危机》中的编外邦女郎,她扮演的Dr. Molly Warmflash真的是个超级没有原则的医生,邦德媚眼一抛,健康证明到手。真是可怜了从第一集开始就坐在办公集前的Mi Moneype y。
《Die Another Day》(《择日而亡》)2002年
这是007系列20周年的献礼之作,投资达到空前的1亿4200万美元,片中有不少桥段都在向之前的经典镜头致敬,电影剧情够出色,场面够精彩,但就是给我一种说不清楚的不舒服的感觉,就是不爽。
闲话不说,回归正题。
Halle Berry
这个来自NSA(国家安全局)美国女特工Giacinta Joh on实在让人难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柏林和奥斯卡双料影后Halle Berry的表现真的没有太多的可取之处,国家安全局的女特工就这水平?她的外形很像战斗型的邦女郎,可惜除了一开场的高台跳水之外,别的动作戏显得都很笨拙。在行动过程中,完全是少根筋的表现。在最后一场动作戏中,和反派邦女郎Miranda绝一死战,明明应该是很好看的一场戏,结果被Giacinta Joh on的多话搞得像两个泼妇争风吃醋抢老公一样。
Rosamund Pike
第一次看到Rosamund Pike的资料的时候吓我一跳,她居然是1979年出生的最年轻的邦女郎,她的外表比她的实际年轻起码大了十岁(暴汗)。Miranda Frost,MI6情报员,剧中将她设定为悉尼奥运会的击剑冠军,可能是前一部《黑日危机》里Sophie Marceau的表现实在太过抢眼,直接导致我对这个新的反派角色完全无感。
《Casino Royale》(《皇家赌场》) 2006年
《Quantum of Solace》(〈量子危机〉)
这两部电影的风格与之前的007电影差别很远,取消了片头一成不变的以***膛为视角邦德出场方式,基本用来调节气氛的Moneype y这一角色也被取消。剧情完全是以邦德为主角,而邦德的个性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丹尼尔 克雷格版007不再幽默十足,风度翩翩,而是多了几分苍凉,邦女郎又回到了花瓶的老路上,看过电影之后就忘记了她们的脸蛋,所以,我就省下力气说几句关于历任Moneype y女士的话吧。
在前21部007电影中除了主角詹姆斯 邦德之外,每集都出现的角色只有Moneype y(Q是从第二部《来自俄罗斯的爱》开始出场的,在《最高机密》一部中,M放假了)。
Moneype y换了三任:
第一任是出演次数最多的Lois Maxwell,她从第一部《诺博士》一直演到第十四部《雷霆杀机》,与三位邦德合作过。她扮演的Moneype y个人认为是最完美的,认真、具有幽默感,和邦德有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她对邦德的要求仅仅一支玫瑰、一个友好的吻,一张从远方寄来的明信片,多好的人呀……
第二任Caroline Bli 出演了提摩西&am #8226;达顿版邦德两部007电影,戴着黑框眼睛……别的,没印象了。
第三任Samantha Bond,出演了布鲁斯南版邦德四部007电影,这个与看名字会以为是邦德妹妹的英国女演员的表现也算不错,前三部让人看到了一些Lois Maxwell的风格,可是在《择日而亡》里,英国淑女的形象全毁了……看得我真的很想拿鞭子抽Martin Cam ell,谁叫你小子这么拍的?
PS:
天涯插图片实在是麻烦,在这里更新的部分如果图太多我就不一一贴出了,想参考图片的朋友请移步至同步更新的博客。
回复日期:2010-09-02 11:38:24
红酥手 黄縢酒——越剧《陆游与唐琬》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
谁都知道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陆游是爱国诗人,中国人几乎都读过他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其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有人说他的诗“气吞残虏”,这和他始终坚持抗金有关,只可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坚持抗金的人在仕途上都会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这样一位有着“气吞残虏”的气势,有着一腔爱国热血的诗人却没有办法把握自己的爱情.....
陆游与唐婉可谓“琴瑟调和”的一对恩爱夫妻,可陆游的母亲并不喜欢这个儿媳,逼迫陆游休弃唐婉,不知道陆游是怎样的心情,也许他也曾经哀求,最终的结果却是唐婉被休,改嫁赵士程。在唐婉改嫁几年之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山阴城南沈园中与唐婉邂逅,唐婉与其夫赵士程安排洒肴,聊表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唐婉见后,提笔和《钗头凤&am #8226;世清薄》一首(见《历代诗馀》),不久之后,唐婉愁怨而死。
关于他们的传说有很多版本,很多戏曲中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曲目,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越剧版,虽然越剧版《陆游与唐琬》的故事情节与原版传说不太相同——陆游恨秦桧误国嫉贤,不得伸恢复中原之志,与唐琬春游沈园时商议双飞福建结交忠良义士。母唐夫人爱子心切而专断,阻陆游远行,嗔唐琬违命,却信托新贵之唐侄陆仲高为陆游谋前程。陆游鄙仲高依附秦桧,作诗讥刺以拒,唐琬则为仲高之弃妇李盼盼鸣不平,仲高恼羞成怒刺激唐夫人,宴席不欢而散。唐夫人盛怒迁恨唐琬,逼迫陆游逐妇,闹成僵局。父陆宰悯唐琬之无辜,为儿策划,瞒母留妻于外宅。深秋,唐琬独处小红楼日益绝望,深怜陆游受累而求去。陆游爱之愈坚,决意邀请岳父唐仲俊来调解。谁知调解不成,亲家决裂。陆游赶来,人去楼空,内外交困,爱恨交织,修锦书托卖花三娘致唐琬,约相守三年。三年后,陆游自福建归重游沈园,惊闻唐琬改适赵士程,相逢不能语。陆游询送酒婢小鸿,证实唐琬为他“断绝情爱而一心报国”作出牺牲。陆游悲愤题“钗头凤”词于粉壁,唐琬见而和作,肠已断矣!秦桧死后,恢复中原呼声复起,陆游赴任建业,梅林觅香魂,慷慨长吟以告唐琬在天之灵。
越剧唱腔婉转,曲调动情,虽然加入了奸臣误国与豪迈壮烈的情节,但这个在中国戏曲种类中最适合表现悲情故事的曲种娓娓将故事道来时,观众感受到的依旧是为情所伤的陆游那种心碎神伤的悲凉气氛。
以前我却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
一个能写出《钗头凤 世情薄》的女子应该算得上一代才女,难道就因为儿媳太有才气?传说因为陆游与唐婉婚后常常呤诗作对,陆游忘记了功名利禄、科举课业,这在陆游母亲的眼中是大逆不道的,她一心盼望儿子金榜题名,光耀门庭,这成为了逼子休妻的理由。虽然陆游在休妻之后苦读三年,参加科举,等待他的却是朝廷的腐败与官场的黑暗,虽有一腔热血,虽有一身才华,却只能苦苦挣扎。不完美的爱情甚至是悲剧的爱情更能让人为之动容,陆游与唐婉的悲剧是封建家长思想造成的,我们可以感叹这段凄婉的爱情,也可以鄙视满脑子功名利禄的陆母,但做为一个母亲,陆母有错吗?
没有。
有哪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出人头地呢?
想想每年高考时,无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大雨倾盆,守候在考场外的家长们眼中带着的期待,心中怀着的希望和陆游的母亲有什么差别呢?一定会有人说:有差别,当然有差别,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封建家长造成的,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陆游的母亲以“无德”令字休妻完全正常,而且现在的高考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科举差别很大……恕我直言,我看高考与科举在实质上还真没有什么差别。
也曾经幻想如果陆游与唐琬生活在魏晋,那他们将是一对神仙眷侣。魏晋时的文人大多对政治不感兴趣,也不用忙于争取功名。可没有了功名作祟,他们的爱情一定幸福吗?不,他们也不幸福,因为除了功名利禄,除了家长专制,人们的头上还悬着一把随时可以斩断红绳的刀--皇权!
王献之是古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的最小的儿子,他既正派又潇洒,在一个充满了方法氛围的家庭中被夸着长大,成年后,他与表姐郗道茂结为夫妻。王献之对仕途完全没有兴趣,父亲又置办了大量的山林田产庄园,生活很富足,他潜心研究书法,与表姐过着情投意合的清静日子。这样的生活谁不羡慕呢?只可惜他是王羲之的儿子,是与父亲齐名的书法家,还是士人集团中公认的翩翩公子。像这样的公子自然会引来无数或羡慕或嫉妒的目光,我也相信一定会有不少女子为之动情,只是他已经有了妻子,一个名门望族女儿。不过,在这些目光中有一位很特别,她叫司马道福,曾经嫁给桓温的儿子桓济,后来桓济欲篡兵权失败被贬,她便与丈夫离婚,不知道她是在离婚前还是在离婚后爱上王献之的,总之,她爱上了这位年青的书法家。按王家的标准,这样的女子可能不在选媳的考虑之中,更何况王献之与郗道茂相亲相爱,没有让他们分开的理由。这时就能看出司马道福的特殊身份了,她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她是当朝皇帝的妹妹--新安公主。
皇帝当然架不住妹妹的哀求,于是下诏命王献之休妻再娶。
我不知道郗道茂的感受,只知道《世说新语&am #8226;德行》中有“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虽然王献之与亲安公主育有一女,但他念念不忘的却是自己前妻。很想知道司马道福婚后的生活是否幸福?成天面对一个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心上人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在皇权的重压下换来的爱情会甜蜜吗?
完了,我又扯到哪去了?
附: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婉《钗头凤 世情薄》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杯具到找不到电影版的图片。
回复日期:2010-09-02 11:40:38
可爱的刀疤脸--汤米 弗拉纳根
第一次注意到这位演员是在电影《勇敢的心》里,那位新娘被抢走的刀疤脸,那时傻傻的以为是角色需要而做出的刀疤,两年后《夺面双雄》,完全无意中瞄到了他面上的伤痕,因为戏份太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以前在哪见过他,直到2000年看《角斗士》时才记下他的名字。没想到十年过去了,我能找到的关于他的资料也仅有以下:
汤米 弗拉纳根
性别:男(这个根本就是费话,难道我还看不出他是男的?不过资料里都有这一项,没办法呀……)
身高:183cm(这个身高,在欧洲男演员当中不算出众)
生于1965年7月3日,苏格兰人
曾经做过画家、装饰师(说实话,我真没搞明白这个职业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做装饰设计吧?),还做过唱片制作人(这个我不能保证100%正确),他的脸是被匪徒砍伤的,当时几乎丧命,经过多次手术,还是留下了两道很特别的疤痕,伤愈后,他在朋友和妻子的鼓励下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
(以上来资料来自维基百科和其他英文网站,我的英文水准差到只能依靠翻译工具和字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翻译,如果以上有误,请谅解。)
其实说他可爱也只是一厢情愿,先让我们看看他演的都是些什么角色吧,除了大龙套小配角之外就是变态杀人狂、杀手、死得很难看的炮灰......好吧,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角色?其实在这些角色中可以看出他拥有高超的演技,但是因为脸上的缺憾可我永远也看不到由他真正担挡主角的电影。如果一个演员总是扮演同样类型的角色,总有一天人们会烦的,也许汤米 弗拉纳根并不是偶像型的演员,也算不上是演技派,但从他已经出演过的角色可以看出,他是一块没有被打磨过的钻石,灰扑扑的并不起眼,有时镜头一晃而过,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比如《罪恶之城》因为电影是黑白片的缘故,看了很多遍都没有看到汤米.弗拉纳根,如果不是因为看导演版时认真看了字幕,才发现那个喜欢用炸弹的Brian就是他演的。
在《来电惊魂》 (2006年)中,只在片尾露了脸的汤米.弗拉纳根着实抢眼(这部电影中变态杀人狂的声音是由兰斯&am #8226;亨利克森配的),短短几秒,没有声音,没有表情,完全依靠眼神就表现了一个杀人狂的凶狠与冷静,如此犀利的眼神只在《沉默的羔羊》中看到过。
《神鬼战神》 (《匈奴王阿提拉》2001年)中他的扮演了阿提拉的胞兄,为了杀死兄弟不惜下毒,可惜配角就是配角,还没有看到他更多更精彩的表现时就挂了。
《呛烟高手》(2007年)中他扮演一个易容高手,在大多数的时候那个角色使用的是别人的面目,他露脸的镜头完全没有对白,真是可惜了这个角色。
回复日期:2010-09-02 11:42:15
肚子饿了,下午继续当搬运工。
回复日期:2010-09-02 11:47:08
船长表示压力很大
回复日期:2010-09-02 11:49:35
手机记号 作者:
回复日期:2010-09-02 12:05:42
MARK
回复日期:2010-09-02 13:43:27
无良mark党。
回复日期:2010-09-02 14:53:38
继续当搬运工
看那海天一色——《碧海蓝天》
“你知道怎么才会遇见美人鱼吗?要游到海底,那里的海更蓝,在那里蓝天变成了回忆,躺在寂静中,你决定留在那里,抱着必死的决心,美人鱼才会出现。她们来问候你,考验你的爱。如果你的爱够真诚,够纯洁,她们就会接受你,然后永远地带你走……”
雨后的天空总是蓝得让人眼晕,突然想到最近一直在看球,关于电影的文字一点没写,天空这么蓝,刚好有朋友点播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那就借着世界杯休赛的时机写几句吧。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生命来源于海洋,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对海洋的强烈渴望,看着海景,看着海豚,看着天际飞过的海鸟,那是生命摇篮最美的一面,整部电影清新、流畅,完全抛弃了商业电影的叙事模式,遭到主流影评界的排斥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影迷一向都不太卖主流影评界的账,就是这样一部不像商业电影也不像文艺电影的电影在法国电影院持续放映时间超过了一年,打开电脑想要写点什么时,突然发现除了满眼的蓝色之外,电影情节几乎全都想不起来了,赶紧下载重温,在吕克贝松镜头中爱琴海的海水美到令人窒息。
其实这部电影诉说的故事其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热爱大海的贾克,一直想与大海为伍,即使他在年少的时候,父亲因一次潜水发生意外而被大海吞噬,贾克对大海的爱始终没有改变。但是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贾克认识了年轻美丽的女子乔汉娜并爱上了她,从此贾克六神无主地彷徨在大海与乔汉娜的抉择中,当贾克的好友恩佐在一次潜水失误中将生命交给了大海后,雅克告别了他的乔安娜,潜入深海,与海豚追逐嬉戏……按着法国人浪漫思路思考着电影的结局,并不难过,恩佐和贾克也许根本就不属于大地,他们的离开是回家了
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就说了一个如此简单的故事,不管别人给这部电影多高的评价,我却不认为这是吕克.贝松拍得最棒的一部片子,不过就像他自己说的“电影,不过是一片阿司匹林”,这部蓝色的电影能够带给人宁静,就连恩佐的死都没有让人感觉到荡气回肠,反而让人觉得有一种淡淡的感动。
其实想要好好的写完这部电影的观后感真的很不容易,因为看完之后自己都不知道应该回味些什么,看看床头的电子钟,已经是凌晨两点半了……
回复日期:2010-09-02 14:55:34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波斯王子:时之沙》
游戏改编成电影看了不少,不得不说大多都是杯具。
有了迪斯尼的参与,杯具和洗具就会一同上桌了。
关于游戏,我的知识基本属于白痴+菜鸟,不过如果是能够引起电影公司的兴趣改编成电影的游戏一定也是一款非常不错的大制作游戏。
不过做为电影,的确算不上是什么优秀之作。
首先选角就有一点失败,男主角杰克.吉伦希尔长了一张很卡通的脸,不管怎么样,他的确长得不够一个英勇的波斯王子,反而是两个有着正统波斯血缘的王子的表现显得更为抢眼。女主角杰玛.阿特登几乎只是一个花瓶,一开始凶巴巴,最后显示一丝柔情也就足够了,这样的表现应该是任何一个长着漂亮脸蛋的女演员都能做到的。如果主角够弱但反角的表现足够强大的话(可以参考《蝎子王》),电影也算是拥有亮点,可惜在本片中,我并没有看到一个非常出彩的反角形象,也可能是因为这并非一部需要追求剧情的的电影,所以,坏叔叔的表现还够不上抢眼。
再来说说特效,现在的电影如果不追求精彩的剧情,那视角效果就成为了拉动电影算票房的唯一途径,不过在电影技术发展到已经可以想要什么效果就做出什么效果的今天,想要期待一部电影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视角震撼的确够特效师伤伤脑筋的,本片的特效中也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可圈可点之处。
迪斯尼公司对于电影的定位是“适合全家一起观看”,这样一来,除了游戏迷、影迷之外还要照顾到小朋友的口味,在紧张的剧情中加入一些搞笑元素也属于正常,不过过于现代地表现驼鸟大赛就有点玩过了,这个情节除了能逗小朋友发笑之外,对电影情节基本没有实质上的推动作用。制片人布鲁克海默曾经说过这不是一部过分追求与游戏的形似,可惜达斯坦飞檐走壁真的很像游戏场景。
所以我只能说,这是一部浪费了一个好题材的电影。
回复日期:2010-09-02 14:56:56
平凡人生平凡人——《小武》
我不喜欢看国产电影(仅限大陆地区)是有原因的。
50年代之前的中国电影还处于发展期,虽然有不少为人津津乐道的精品电影出现,但是由于电影技术的限制实在没有办法看到更多的经典之作,并且由于连年战乱,很多电影已经成为了残片,目前也仅有一些片断可以看到。
50年代到80年代的国产电影虽然也有一些精品电影出现,但是导演过于脸谱化,演员的表演过于戏剧化,实在没有办法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8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发展期,思想、文化的解放造就了一批可以谓之伟大的电影,但是满地开花的电影制片厂也造就了数量惊人的跟风烂片,想要从太多的烂片中找到精品的确不太容易。
90年代之后应该是一个电影技术大革新的时期,伴随着新生代的电影导演的日渐成熟,所谓审片制度也与时俱进地日渐成熟了,为了能够放映,导演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个性的元素,中国电影无论从剧本、电影镜头、剪辑、特效上来看都落后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电影,国产独立电影由于失去了合适的放映地,造成观众群非常之小,虽然2000年之后由于互联网进入了普通家庭,很多没有机会进入电影院观看的电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片源……唉,不提也罢。
所以,我很少看国产电影,不过既然有朋友让我点评一下《小武》,在驴子找到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外挂字幕版本看了。片名还没出来就听到了熟悉的赵大爷的声音,这一段纯正的东北二人传念白给电影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俗,俗得往地上掉渣子的一部电影。
小武戴着眼镜,光看脸,文质彬彬,但他的眼神与动作出卖了他的“职业”,大喇叭里正在高喊严打,似乎已经注定了小武的结局。小武的兄弟小勇要结婚了,小武还惦记着多年前的一句“要送他六斤钱”的承诺,他应该是带着一整天的收入去参加兄弟的婚礼,当我看着成箱的红梅、石林与红塔山,听着跑调的《选择》,看到小勇手里那个一按就会放音乐的打火机,点歌还要老板亲自动手的卡拉OK厅,突然就回到那个王靖文还没改名成王菲,兄弟和朋友之间的真感情正在受到物质冲击的年代里。不管其它人怎么说这部电影如何好,个人还是觉得作业只是作业,没有办法用商业电影的标准来衡量。《小武》描写了一个小城里小偷的生活,只可惜由于电影投资的限制,场景过少,为了充实电影情节,大量的写实镜头显得过于拖沓,影片节奏完全是散板,贾樟柯就是用这种节奏与镜头诉说的一个并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其实这就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精彩与煽情是属于商业电影的,小武就是一个平凡的小偷,一个平凡的还带着点人情味的小偷,至少他会把偷到手的***扔到邮筒里。
看完了《小武》,发现自己可能比小武好不了多少,唯一比他强的大概就是我不用问别人就知道BP机上写的是什么字了。
《小武》海报
回复日期:2010-09-02 14:58:01
美国少年的中国功夫梦
哇哦…...先不说电影拍得好不好,电影是拍给孩子看的,整部电影的构架还不如很多年前一部名为《花旗小和尚》的电影。
我只想说小史密斯的功夫学得比他老爸好太多了。
再过十年,又是一颗不得了的小星星。
就算没过那十年……唉……谁叫我已经从小***升级为怪阿姨了呢?看到正太就忍不住想捏捏。
唉......老了,老了。
回复日期:2010-09-02 15:00:42
***的世界未必精彩——《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这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时空三部曲”(或“寻找三部曲”)中最为性感的一部电影。
记得一位男性朋友曾经说过莫妮卡.贝鲁奇的美丽是那种令人窒息的美,当时他信誓旦旦地地:“如果允许,我愿意在和她缠绵一夜后死在她两腿之间。”在被我严重批评之后,他带着些许嘲弄指着我的鼻子说:“其实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看你对着显示器一脸的花痴样,你想像的画面大概也和我的差不了多少。”朋友说得一点不错,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国度,在那个还未长大而渴望进入***世界的年纪里,美丽的异性往往能引起过少男少男们过多的关注,但是***的世界真的如青涩少年眼中那样精彩吗?
***是:不。
朱塞佩.托纳托雷的电影充满了一种浪漫的唯美气息,在细腻而感性的画面中,一个美丽和平但并不宁静的小镇里,伴随着浓郁西西里风情的提琴小调,一个13岁的男孩在春末的一天得到了生命里的第一辆脚踏车,那一天,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的日子,在战争的阴影中,男孩看到了美丽性感的玛莲娜。在一个渴望长大还未长大的孩子眼中,玛莲娜永远是电影中的女主角,孩子会以各种身份出现在女主角的面前,只要展开想像便一切皆有可能。在看《天堂电影院》时我已经被朱塞佩.托纳托雷感动得一塌糊涂,透过放映窗口看电影的记忆不是所有电影爱好者都有的。而幻想着自己是电影主角的记忆估计很多人都有,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将自己还是少年时的幻想搬到电影中,《埃及艳后》、《金刚》、《码头风云》、《宾虚》等等等等一系列经典老片都出现在了男孩的春梦中。
对于这部电影,我并没有过多地关注一个男孩的成长,也许我看到的是人们是如何毁灭一道明亮的风景,玛莲娜实在太过美丽,美丽当她走过广场时,所有男人的眼中都写着“猥琐”,而所有女人的眼中都写着“嫉妒”。她的丈夫应征入伍成为北非兵团的一员,借着孩子偷窥的视线,她拥抱着丈夫的照片踏着舞步入梦,她将丈夫的信件放在胸口,玛莲娜对丈夫爱一点一点感染着观众。玛莲娜丈夫死讯传来时,真正的悲剧上演了,一群早已对她垂涎三尺的男人如同嗅到血腥的苍蝇一般拥向那小小的院落,聪明的观众应该猜到了结局,玛莲娜丈夫一定没有死去,他一定会在玛莲娜受到最严重的伤害之后,在战争结束之后才会回来。
玛莲娜一次又一次为了生存而交换着自己的肉体,一直到她剪短长发,坐到广场中央正式成为真正的娼妓。从某从意义上来说,选择这样的职业对于玛莲娜也是她宣泄自我的一种方式,在之前的镜头中,玛莲娜总是低头含胸,不施脂粉,当她将一头黑发染成红色,浓妆艳抹地出现在广场时,那昂首步伐分明充满了自信,不管女人们如何用恶毒的话语中伤,不管男人们抱着何种心态递过打火机,有几人看到她眼角那颗泪珠呢?男孩这回是真的走火入魔了,无论看到什么样的女人在他的眼中都化身成为了玛莲娜。(电影看到这里,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彪悍的西西里民风,哪有父亲带着未成年的儿子去逛妓院的?)一个男孩正式步入了***的世界,***的世界美丽吗?
战争结束了,电影中最丑恶的一幕出现了,一群彪悍的西西里女人将玛莲娜拖到街头殴打漫骂,并将她赶出小镇,男人们静静地在一边围观。这一幕其实发生在二战结束后被德军占领过的所有国家,不知道为什么,看电影时我居然忘记了那段早已熟知的历史,我看到的是一群妒火中烧的女人在发泄压抑多年嫉恨,殴打玛莲娜的女人们的脸上流露出来的满足让我觉得可怕,从心底里升出一股寒意,摧毁美丽难道真的会引发人类灵魂最丑恶的快感吗?终于,在男孩的帮助下,玛莲娜挽着丈夫的手再次低眉敛目地走过广场,人们在讥讽、嘲弄、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玛莲娜老了有皱纹了胖了,菜市场里,玛莲娜朝着那些殴打漫骂过她的女人们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