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天龙八部传真号码游戏资料唐兵的省份证号码是多少

人海茫茫,真正能会面的,便是一种缘分,而能相识相知的,便是一种幸福。许多时候,往往在网上相互寒喧几句,就能感觉到遇上多年的朋友,这就是一种缘分。遇上你是我的缘,守望你是我的歌!! 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尽情品味历史的沉香,探讨历史的悬遗!!
( Fri, 14 Jan 2011 14:38:08 +0800 )
Description:
( Tue, 9 Dec 2008 19:00:22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核心提示:河南具茨山贯穿禹州、新密、新郑等地山上发现奇怪符号和坑洞,日前经专家鉴定,这些“天书”有4000年的历史,有学者甚至推测这些符号属于中国最早的文字,大禹治水的“河图”,炎黄部落聚居的“记事”等等。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Wed, 10 Sep 2008 10:07:56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从陈胜、吴广到朱元璋、洪秀全,一脉相承,农民揭竿而起的目的无非是求生存、求暂时做稳奴隶罢了,至多不过是个别领袖改朝换代的工具。在中国历史的上空始终回荡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和“彼可取而代之也”的声音。漫漫几千年的长夜,几乎从来没人对此提出疑问。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Wed, 10 Sep 2008 10:07:00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曾国藩的一生,将社会人生的道义看得太重,主动承担的责任太多,而中西文化的冲撞又将他撕扯得太痛,时代激荡的风云对他的要求太高……如果以当代的休闲生活观视之,曾国藩一辈子,活得实在是太累太累了!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Wed, 10 Sep 2008 10:05:49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斯大林当时下了一道秘密命令:捉到德军该团的人员一律不留活口。出于上下一致的仇恨,不仅一个士兵没留下,就连团长留捷列尔也早就被苏联特工活捉处决。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ue, 29 Apr 2008 21:48:52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林彪发言的大意是反对出兵。他说:主席让我们摆摆我们出兵的不利情况,我很赞成。我们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仗。特别是我们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ue, 29 Apr 2008 21:47:12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成为英雄就是走向死亡。当他们选择做英雄的时候,他们已经将生死看得很淡,更不会将个人利益当作决策的指针,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违反了游戏的潜规则,当他们进而要求皇帝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时,他们已经注定会死在皇权的魔爪之下。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ue, 11 Mar 2008 19:34:26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受一般古代话本小说的影响,普通读者普遍认为小说中的女一号便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美人。于是很自然的认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里的第一美人。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极为错误的。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Fri, 29 Feb 2008 15:23:07 +0800 )
Description:
在这里开始书写日记、心情 …
( Wed, 27 Feb 2008 13:45:16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茅屋再新墙再葺——"闯关东"的曲折历程及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Wed, 27 Feb 2008 13:43:30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有的人认为,庄妃在三官庙中前后逗留了几天几夜,方才说服洪承畴投降,而有人认为庄妃是在一天一夜之间解决了问题。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段故事中出现的庄妃———孝庄皇太后,足够聪明机智,富有洞察力和想象力,应该算是没有辱没这位女士的智商。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Wed, 27 Feb 2008 13:42:13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合用一妻的典故。昭君出塞的典故中,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唐朝帝王史中,也有类似的尴尬关系。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Wed, 27 Feb 2008 13:39:22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女人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投机钻营的人便纷纷投靠。提拔个把行政官员,对于婉儿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话又说回来,她毕竟是有七情六欲的健康女人,环顾人生,她美中不足的还是“私生活”。于是,婉儿秘密购买私宅,在宫外和一些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们勾勾搭搭。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hu, 21 Feb 2008 09:41:56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个名位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两类共计1168人属妃嫔;另有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天王。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hu, 7 Feb 2008 13:18:52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2006年,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研究员秦建明在一张84年乾陵附近航空照片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环。这个圆环惊人的规整,而且直径在110米左右。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hu, 7 Feb 2008 13:16:38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关露,一个被历史尘封的名字。今年是她的百年诞辰,没有纪念大会,没有追悼文章,一如当年她的去世,悄无声息。在关露身上,才女、汉奸、特工,三个身份纠缠了她一生。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Sun, 20 Jan 2008 14:00:35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联名签署的破击正太铁路的《战役预备命令》下发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并报中央军委。 那么,为什么又未见中央军委的批示呢?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Sun, 20 Jan 2008 13:59:34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韩信由于性格和品质上的一些弱点,加之在政治上的严重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非命,并被诛灭三族。一代名将,死非其所,令人扼腕叹息。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Sun, 20 Jan 2008 13:57:57 +0800 )
Description:
中国历史上16个少数民族的最后结局
  摘要:关于中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现在人有很多错误的看法,比如,汉族是纯血统的,这不对,汉族是无数个民族融合起来的。汉族是内容不断变化的“民族”,其实,古代没有“民族”这个说法,都是天子的子民,所谓“汉族”是近代革命党搞出来的,有政治化的意味。生活在中国版图上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从以下16个主要民族结局看,尽管古代有杀戮,但他们都没有消失,比如“党项”没有蒙古族灭绝,羯在16国
时代也没有被灭族。流传最大的谎言是匈奴,原来说匈奴被西汉打败后,部分成了欧洲的“匈奴帝国”,但近年通过数十俱古代匈奴尸体的DNA分析,欧洲匈奴和中国的匈奴毫无关系,这个重大考古和生物研究成就,不知道为什么被国内媒体忽略了。
  写此文的目的,主要是我对民族和历史感兴趣,另一方面,网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又在叫嚣汉族血统最纯,说某某少数民族被谁谁灭族了,试图挑拨民族矛盾。看看《史记》,最早的“汉族”就是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根据人类考古学,最早的人类出自东非,匈奴和“汉族”来自同一个祖先。希特勒这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种族主义者的下场大家都知道。
美国有大量的移民人口,也没有怎么害怕污染了他们本民族的血统。个人认为,中国的某些极端民族主义者是中了儒教的毒害,儒教的所谓“夷夏”之分,对今天的民族和谐团结非常不利,某个国学大师在媒体上甚至公然指责纪大才子,是
服务于清朝的汉奸。
  一匈奴
  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同一民族。近年来
使用DNA等测试手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二东胡
  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北有东胡、山戎”。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三乌桓
  秦末汉初(前3世纪末)之际,匈奴王冒顿单于击败东胡。东胡人北迁至鲜卑山和乌桓山,各以山名为族号,分别形成鲜卑人和乌桓人。乌桓山即现大兴安岭中部的东西罕山。乌桓随水草放牧,以穹庐为室,常要向匈奴进贡,匈奴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乌桓人大多归附于汉。乌桓南迁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留在塞外的部分乌桓人民,亦附鲜卑,常助鲜卑寇边。
  东汉末年,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称王。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蹋顿统一现辽宁一带的乌桓各部。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战于柳城,斩蹋顿诸王,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乌桓与各族杂居,形成“杂胡”。乌桓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铁弗”人赫连勃勃立国胡夏。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人所创。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
  四鲜卑
  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鲜卑起源自黄帝之孙曰始均,《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
  87年鲜卑崛起,在2世纪时继承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后,陆续在华北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439年北魏统一华北,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663年为吐番汗国所灭。
  三国时期在乌桓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崛起。
  在西晋至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分为三大支部。
  (1)东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曾和晋阳的刘琨联合,后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有人认为该部与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有关,但并无实证。
  慕容部的慕容?于五胡十六国前期创立的大燕国,史称前燕。前燕于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慕容暐(字景茂)在位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慕容垂在此之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战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同时慕容暐的弟弟慕容冲(小名凤皇,前燕的中山王,大司马)也建立了一个燕国,史称西燕。3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败后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后燕皇族由慕容德率领成立南燕,南燕后被东晋所灭。(慕容?、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与高句丽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的前燕。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杨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2)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
  386年,代国后代拓跋圭自称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见柔然。
  (3)西鲜卑
  慕容?之庶兄慕容吐谷浑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
  史书上的看法认为,鲜卑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赫连勃勃成立夏国。
  在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后秦击败,乞伏干归投奔南凉。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
  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后凉的秃发乌孤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部分被其他民族同化,部分演化为柔然
  五柔然
  柔然,鲜卑人的一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柔然源于东胡族,4世纪中叶附属于拓跋部,主要游牧在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迁后,进居阴山一带。5世纪初,首领社仑迁居漠北,合并附近的部落组成联盟。
  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与地豆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旗和通辽市一带)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如乌孙服属。
  鲜卑人拓跋部创立的北魏政权曾多次与柔然互相征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肃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势力后,认为柔然人智力低下,像只会蠕动的虫子一样,下令改称柔然为蠕蠕。
  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门可汗击败,汗国崩溃。柔然王室由邓叔子可汗率领,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师宇文泰不敢收留,将此部三千余人收捕,交突厥使者全数斩杀于长安青门外。
  另一部柔然西迁中亚,后同当地一些嚈哒部落为逃避突厥追杀进入欧洲,称阿瓦尔人,占领了中欧潘诺尼亚一带。568年,巴颜可汗建立了阿瓦尔王国,后阿瓦尔人又携同其统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尔干半岛,602年,攻打拜占庭不克。这些军事行动使得整个巴尔干半岛斯拉夫化了。公元9世纪初,阿瓦尔王国被查理曼大帝击溃,阿瓦尔人定居下来,成为现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还有一些柔然人逃至外兴安岭一带,融入当地室韦民族。室韦人是蒙古人的祖先。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民族也有柔然族源。
  六契丹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后建立辽朝。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据考证,目前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裔,另外在中国西南有家谱的家族中,有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已经汉化和当地居民融合了。在俄语、希腊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如现在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Kitay”。当代英语也有用"Cathay"来表示中国,如CathayPacific(国泰航空,“中国太平洋航空”)。
  七蒙古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
  汉朝时期,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时期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
  《旧唐书》有“蒙兀室韦”,“蒙兀”与“蒙古”是同名异译,在蒙古语中意为“永恒的火焰”。
  蒙古诸部中,东蒙古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宋朝时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东边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的。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西部蒙古诸部则在同一时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础上形成。
  明朝时东、西蒙古分称为鞑靼和瓦剌。
  八突厥
  突厥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3亿操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跟蒙古语是兄弟语言。
  突厥带有匈奴的血统。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住在现今中国西北地方。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国的北匈奴。西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攻灭东突厥,在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东突厥帝国。约在7世纪末8世纪初,最后亡于回纥。
  九回鹘
  回纥,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乌护”、“乌纥”、“韦纥”、“回鹘”。回纥是维吾尔族及裕固族等族的前身。在唐朝的同时代,回纥和吐蕃在北方和西方立国,对中国历史有深远的
影响。
  回纥的前身敕勒是最早在西元前三世纪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的部落联合体。该部落群有狄历、敕勒、铁勒、丁零等名称,都是相同发音的音译。由于使用一种“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大车,又被称为高车。这些部落共有袁纥、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
  北魏时,东铁勒袁纥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为突厥汗国的统治之下。
  隋朝称韦纥,隋大业元年,袁纥部因反抗突厥的压迫,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
  唐天宝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主。唐朝时,回纥取“迅捷如鹘然”的意思,改作回鹘。
  立国后,回纥因历史的关系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要对农业国进行骚扰与掠夺。回纥曾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版图最大时疆域东接室韦,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跨大漠。
  回纥后因长期与吐蕃战争,加上内讧不断,于846年被所属部黠戛斯所亡。
  三路西迁
  一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
  一迁葱岭西楚河一带,称葱岭西回鹘。
  一迁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后来成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现在的裕固族。
  其中前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族人。
  十女真
  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读音“莫吉”),隋-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清朝以后,“女真”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女真人(满洲)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日后版图的基础。
  十一党项
  党项是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是羌族的一支,又称作党项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党项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带,以畜牧为生,唐朝中期时,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宁夏、甘肃、陕西交界一带,原居地的党项族人则受吐蕃贵族役使,被称作弭药人。北移的党项则分为八部,唐末,其中较强的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姓李。
  至宋初,首领李继捧归降宋,但族人拥立李继迁叛宋自立,李继迁之孙李元昊称帝,成立了西夏,统治西北地区达约200年之久,西夏为蒙古灭亡后,党项族被蒙古人称作“唐兀”,属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时还有部分甚为活跃,但其后逐渐与其他各族融合,党项之名逐渐消失于中国历史上。
  据近年来人类学家的查访,在四川地区尚有党项族人的后代,可能是西夏灭亡后南移的党项人与弭药人融合而成,此外在安徽、河南等地也有党项人的后裔存在。
  十二羌
  羌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和汶川县。现有人口30.6万人(2000年)。羌族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羌族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聚居于中国西北,秦国曾与羌族展开过战斗,至汉朝未止。三国时羌族开始迁居中原,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山部地区。五胡十六国期间,384年羌人姚苌利用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兵败后,关中空虚之际,自称万年秦王。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建立后秦。
  北宋到南宋时,1038年至1227年期间,羌族的一支,党项族曾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建立了大夏政权,史称西夏。
  十三氐
  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氐族与羌族同源。曾有说法,指属于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
白马藏人。春秋战国时始以氐为族名,居于中国西北部。汉朝至三国期间,氐族曾两度大迁徙,至关中一带居住。其时还有如羌族的少数民族迁入关中。十六国时晋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后凉、仇池等政权。随著长居于中国日久,在唐朝时代,一部分氐族人与吐蕃人相融合,而其余氐族则与其他民族相融合。
  十四吐蕃
  今天的藏族,吐蕃王朝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846年,达磨赞普被杀,吐蕃分裂为贵族领主割据的局面。元朝后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
  十五羯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于小月氏﹐曾附属于匈奴﹐故又称“匈奴别部”。匈奴衰亡后﹐南匈奴及一些原附于匈奴的部众﹐于魏晋时代散居上谷郡与汉人杂居。他们以农耕为主,信奉“胡天”(祆教)。晋时,羯人石勒建立后赵,为十六国之一﹐后渐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部分旧史解释说羯胡主要散居于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
  时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陕西渭水北诸山间也多有此族。他们与汉族杂处﹐主要从事农业﹐相貌特征为深目﹑高鼻﹑多须﹐通常用火葬﹐信仰“胡天”(祆教)﹐姓氏有石﹑支﹑康﹑白等。
  十六丁零
  敕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铁勒、高车、丁零(丁灵、狄历)。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在冒顿单于时臣属于匈奴。南迁入中原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在中原的丁零人曾建立翟魏政权。
  4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人大都已鲜卑化。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人在北魏时期大量参加鲜卑人、汉人的战争,其中大部和丁零人一起逐渐融入汉族。
  敕勒中北方的一部臣服突厥汗国,后来成为回纥,现代维吾尔族的祖先。俄罗斯联邦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雅库特人也是敕勒人的后裔。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Sun, 20 Jan 2008 13:51:56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是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圣物。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hu, 10 Jan 2008 14:14:13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说到世界各国的佣兵,其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数已经有五百年历史的梵蒂冈“瑞士禁卫军”。这是世界上最小的一支军队,却专门负责保护天主教教宗的
,而且规定只能由瑞士人担任。
据东森新闻网刊文,梵蒂冈是全球最小的国家,面积44公顷,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廷也拥有自己的军队。梵蒂冈的军队与警卫组织,原为四支部队,即荣誉队、宫廷侍卫队、宪兵队及瑞士禁卫军。前二部队在1970年7月15日由教宗保禄六世解散,因为这些组织已不合今日的需要。后将第三部队,即宪兵队改为治安***。唯有第四队瑞士禁卫军,始终如一,毫无变更。
梵蒂冈“瑞士禁卫军”
而且这群禁卫军全部都由瑞士人担任禁卫军,平时驻守在教廷大门口,遇到弥撒活动,则在圣伯多禄广场维持秩序。
教廷禁卫军人数大约一百人,规定必须由瑞士人、同时是天主教徒来担任,身高要求至少173公分。
由瑞士人
教宗的传统,至少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典故。
公元1527年5月6日,在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发起的“罗马之劫”战役中,负责保护当时教宗克莱孟七世的189名瑞士卫队,有147人英勇捐躯,瑞士禁卫军尽忠职守,英勇抗敌的名声不胫而走,也成为梵蒂冈惟一保留下来的一支军队。
一位前瑞士禁卫军士兵说:“我们发誓用生命捍卫教宗,这不只是我们的传统。”在近代史中,瑞士禁卫军保护教宗最有名的例子,发生在1981年5月,当时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圣伯多禄广场举行例行的祈福弥撒,突然之间***声大作,若望保禄二世腹部中弹、性命垂危,瑞士禁卫军以最快的速度,将教宗送到
急救,才及时救回一命。
在瑞士卢森有一只“垂死之狮”石雕像,纪念法国大革命时英勇保卫法王路易十六而殉职的瑞士佣兵,上头用拉丁文写着,“向瑞士人的勇敢和忠贞致敬”,无疑就是瑞士佣兵最动人的写照。 (本文来源:东北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Mon, 24 Dec 2007 18:07:38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核心提示:近日,"走进皇家"文物展中120件文物陆续抵达长沙。其中,包括重达20斤的道光帝金印和藏有光绪帝头发的“德宗景皇帝髻塔”。据悉,运送文物过程由武警和武装押运车全程监护。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Wed, 19 Dec 2007 16:16:23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赴重庆谈判前,李克农郑重地告诫警卫人员:“如果国民党特务掏出手***,那不是你们的罪过。但是刺客的子弹打出来,我可要你们的脑袋!”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Wed, 19 Dec 2007 16:12:23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古代何谓“典妻”?“典妻”又称“承典婚”、“借肚皮”、“租肚子”等,指的就是借妻生子,为旧社会***婚姻派生出来的临时婚姻形式,与现代社会“借腹生子”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hu, 8 Nov 2007 14:30:49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核心提示:今年初,江西靖安发掘出一处先秦古墓,古墓曾遭遇盗墓者,墓坑密密麻麻居然一共摆放了47具盛放尸骨的棺木,其中28口主人是女性。有些尸骨骨缝还长出绿色晶体。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hu, 8 Nov 2007 14:30:03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福州建新镇刘宅发现了千年古墓。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发现的古墓陪葬品包括寿山石俑、铜镜、铁牛、银钗等86件,在学术上有相当研究价值。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Wed, 7 Nov 2007 19:53:17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核心提示:新疆天山1号隧道施工现场发现距今约2500年至3000年,属春秋战国时期的千年古墓。现场发现原始的石磨、简单的陶器、残缺的铜刀、千年的朽木等文物。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Mon, 29 Oct 2007 19:38:35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核心提示:28日,北京市石景山田义墓管理处负责人透露,全国唯一一个太监博物馆将进行全面升级,计划明年7月重新向公众开放。未来还将公开展示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的神秘干尸。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Mon, 29 Oct 2007 19:36:42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核心提示:位于该县境内的“舒王墩汉墓”日前经过专家研讨论证,有望建立博物馆,进行保护性开发。此汉墓的价值在于规模较大、陪葬品独特,是一处值得保护和开发的文物景点。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hu, 25 Oct 2007 19:24:05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核心提示:10月23日,央视《鉴宝》栏目部分专家在沈阳为市民鉴宝,数百市民各自拿出自家宝贝排队等专家们鉴定。在这次活动中,竟然出现了稀世珍品被称为天下第一龙的玉猪龙。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hu, 25 Oct 2007 19:18:26 +0800 )
Description:
报道:
  核心提示:10月24日,一根巨大的千年阴沉木在江北区鱼嘴镇江边渐露庐山真面目。而据当地居民说,当地发现阴沉木的消息传出后,不时有外地买家来此打探。
我对这条新闻的看法是: ( Thu, 20 Sep 2007 08:31:19 +0800 )
Description:
做法来自贝太10月号
(牙不是很好,稍微做了些改动)
1.姜和大蒜切片,葱切花.猪手切块去毛洗净;
2.大火烧开水,放入猪手焯烫1,2分钟,捞出用清水把血沫洗干净,控干水份;
3.(此步骤可酌情增删),牙齿不好,将猪手入高压锅压一会;
4.中火将炒锅中的油烧热,放入大蒜片,姜片,干红辣椒,爆炒出香味,放入处理好的猪手,(偶在此还放入板栗,胡萝卜小块),翻炒,加入开水(如高压过,倒入压猪手的汤汁),酱油,白糖,焖煮,直至汤汁变浓稠,起锅前调入一点醋和盐,继续翻炒到汤汁收干,起锅散上葱花即可.
( Tue, 11 Sep 2007 13:56:30 +0800 )
Description: 芝城之母--练氏夫人,练湖(
)人,五代闽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之妻。
练氏夫人保全建州城
唐天祜年间(904~907),章仔钧撰“时论三策”献给闽王王审知,得到王的赏识,任为西北行营招讨使,配给步兵5000人,屯守浦城西岩山.有一次,唐将卢某托言借路经过山下,到时却忽然擂鼓攻打营垒,包围营盘.章派边镐、王建封两名校兵往建州求援,两校兵因雨延误时间,按军法应当处斩。练夫人出面劝阻说:“形势危急,正是用人之时,怎好杀壮士?”于是,仔钧释放了两名校兵。后来,边镐和王建封投靠南唐。
南唐保大一年(943),闽国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次年,福州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立为闽王。不久,王氏旧部又杀朱文进,迎王延政入福州为闽王,改殷国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此时南唐乘王延政入福州之机,派兵进攻建州。以大将查文微为元帅,命王建封为先锋、边镐接应,并下令城破之日要将建州百姓杀尽。王、边二将听说章仔钧死后、练氏夫人迁居建州。此时建州危在旦夕,当设法保全昔日恩人生命财产安全。遂备金银财帛、解甲步行到练氏夫人家拜谢,并授白旗告夫人曰:“吾辈曾蒙夫人恩活,岂敢忘报。现唐兵将屠灭建州百姓,请植旗于门为号,当保全之。”夫人尽还金帛和白旗曰:“建州城中居民六、七万人,只有极少数是你们的敌人,郡等若记旧德,望保全此城。若必屠杀,则我家愿与城俱亡,不愿独生。”二将闻言,深受感动,遂令收回白旗,并告全城居民以植杨柳为记,当可保全。夫人令子孙家人连夜遍告州民。第二天,南唐大军进城,家家门前遍插杨柳,兵卒均不敢犯。结果只杀了36个将士,并在城外大州放了一把火,报称“火烧一大州,杀了36条街人”。全城百姓安然无恙。建州人民感念练氏夫人全城大德,在夫人辞世后,破城治不许建墓禁例,将练氏夫人墓建于州署后衙(今工人文化宫前),并题碑曰“全城众母”。每届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前遍插杨柳,以志纪念,至今千年,不少人仍保留这一习俗。1990年,建瓯人民又在原墓址附近新铸练氏夫人铜像一座,并刻大理石碑记其传略。
五代闽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之妻。
练氏夫人保全建州城
唐天祜年间(904~907),章仔钧撰“时论三策”献给闽王王审知,得到王的赏识,任为西北行营招讨使,配给步兵5000人,屯守浦城西岩山.有一次,唐将卢某托言借路经过山下,到时却忽然擂鼓攻打营垒,包围营盘.章派边镐、王建封两名校兵往建州求援,两校兵因雨延误时间,按军法应当处斩。练夫人出面劝阻说:“形势危急,正是用人之时,怎好杀壮士?”于是,仔钧释放了两名校兵。后来,边镐和王建封投靠南唐。
南唐保大一年(943),闽国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次年,福州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立为闽王。不久,王氏旧部又杀朱文进,迎王延政入福州为闽王,改殷国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此时南唐乘王延政入福州之机,派兵进攻建州。以大将查文微为元帅,命王建封为先锋、边镐接应,并下令城破之日要将建州百姓杀尽。王、边二将听说章仔钧死后、练氏夫人迁居建州。此时建州危在旦夕,当设法保全昔日恩人生命财产安全。遂备金银财帛、解甲步行到练氏夫人家拜谢,并授白旗告夫人曰:“吾辈曾蒙夫人恩活,岂敢忘报。现唐兵将屠灭建州百姓,请植旗于门为号,当保全之。”夫人尽还金帛和白旗曰:“建州城中居民六、七万人,只有极少数是你们的敌人,郡等若记旧德,望保全此城。若必屠杀,则我家愿与城俱亡,不愿独生。”二将闻言,深受感动,遂令收回白旗,并告全城居民以植杨柳为记,当可保全。夫人令子孙家人连夜遍告州民。第二天,南唐大军进城,家家门前遍插杨柳,兵卒均不敢犯。结果只杀了36个将士,并在城外大州放了一把火,报称“火烧一大州,杀了36条街人”。全城百姓安然无恙。建州人民感念练氏夫人全城大德,在夫人辞世后,破城治不许建墓禁例,将练氏夫人墓建于州署后衙(今工人文化宫前),并题碑曰“全城众母”。每届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前遍插杨柳,以志纪念,至今千年,不少人仍保留这一习俗。1990年,建瓯人民又在原墓址附近新铸练氏夫人铜像一座,并刻大理石碑记其传略。 练氏夫人保全建州城
唐天祜年间(904~907),章仔钧撰“时论三策”献给闽王王审知,得到王的赏识,任为西北行营招讨使,配给步兵5000人,屯守浦城西岩山.有一次,唐将卢某托言借路经过山下,到时却忽然擂鼓攻打营垒,包围营盘.章派边镐、王建封两名校兵往建州求援,两校兵因雨延误时间,按军法应当处斩。练夫人出面劝阻说:“形势危急,正是用人之时,怎好杀壮士?”于是,仔钧释放了两名校兵。后来,边镐和王建封投靠南唐。
南唐保大一年(943),闽国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次年,福州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立为闽王。不久,王氏旧部又杀朱文进,迎王延政入福州为闽王,改殷国为闽国,国都仍设在建州。此时南唐乘王延政入福州之机,派兵进攻建州。以大将查文微为元帅,命王建封为先锋、边镐接应,并下令城破之日要将建州百姓杀尽。王、边二将听说章仔钧死后、练氏夫人迁居建州。此时建州危在旦夕,当设法保全昔日恩人生命财产安全。遂备金银财帛、解甲步行到练氏夫人家拜谢,并授白旗告夫人曰:“吾辈曾蒙夫人恩活,岂敢忘报。现唐兵将屠灭建州百姓,请植旗于门为号,当保全之。”夫人尽还金帛和白旗曰:“建州城中居民六、七万人,只有极少数是你们的敌人,郡等若记旧德,望保全此城。若必屠杀,则我家愿与城俱亡,不愿独生。”二将闻言,深受感动,遂令收回白旗,并告全城居民以植杨柳为记,当可保全。夫人令子孙家人连夜遍告州民。第二天,南唐大军进城,家家门前遍插杨柳,兵卒均不敢犯。结果只杀了36个将士,并在城外大州放了一把火,报称“火烧一大州,杀了36条街人”。全城百姓安然无恙。建州人民感念练氏夫人全城大德,在夫人辞世后,破城治不许建墓禁例,将练氏夫人墓建于州署后衙(今工人文化宫前),并题碑曰“全城众母”。每届清明节家家户户门前遍插杨柳,以志纪念,至今千年,不少人仍保留这一习俗。1990年,建瓯人民又在原墓址附近新铸练氏夫人铜像一座,并刻大理石碑记其传略。
( Tue, 11 Sep 2007 13:51:51 +0800 )
Description:
浦城县 位于中国
最北端,踞八闽上游,仙霞岭山脉与
脉交接处。属南平市。人口39.8万(1999)。汉族为主,有畲、蒙古、回、苗、彝、壮、布依、满等13个少数民族。面积3383.02平方千米。秦属闽中郡。汉始元年间设冶县。东汉建武年间改冶县为侯官。东汉建安年间置汉兴县。三国永安年间改吴兴。隋开皇年间吴兴并入建安县。唐武德年间置唐兴县。天授年间改名武宁。神龙年间复名唐兴,天宝年间定名浦城。盛产稻、麦、桂花。浦城百姓栽培丹桂的历史悠久,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丹桂之乡”。矿产有铜、铅、锌、锡、金、银、钴、铁、硫铁、煤、钨、钼、铀、萤石、磷、钾长石、蛇纹石、云母、石棉、石墨、大理石等。野生动物主要有虎、豹、熊、猴、山羊、穿山甲、鸳鸯、角怪、娃娃鱼等。药材主要有泽泻、莲子、厚朴、米仁、蕲蛇等。名胜古迹主要有仙楼山、梦笔山、九石渡、古埠观前等。 辖9镇8乡、2个街道办事处、286个村、9个社区,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万人,91898户。城乡劳动力24.05万人(2006年)
( Tue, 11 Sep 2007 12:26:42 +0800 )
Description: 在最新的北师大版教科书里,第二课《劫难中的抗争》第一目“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第二次鸦片战争最重要的两个条约-------《天津条约》只字未提,而《北京条约》只以小字部分出现,且只有“赔款割地,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内容。我认为这样处理有些失当,《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从它的内容和《南京条约》相比,可以看出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与之配套的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的《历史地图册》,对于《北京条约》英国割占
九龙司地方一区
及两个条约增开十一处通商口岸(
营口、天津、烟台、汉口、九江、江宁、镇江、淡水、台湾、汕头、琼州
)有比较详细的图示。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知道英国割占香港的过程和清朝内河航运权的丧失,但对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条教材却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就不能从中体会清政府的权益是如何一步步丧失,从而对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怎样加深,有理解上的困惑。86楼 2008-10-08 13:49:23
就用自己的方式看历史。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三人行,必有我师。
等级:0级
积分 :112364
87楼 2008-10-09 16:43:35
第五部(第三十三~第四十章)
第三十三章 石崇斗富与狗尾续貂
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掉曹魏皇帝登基,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晋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后的混乱局面。
在曹魏时期,世族遭到刻意压抑。司马氏执政后诛杀异己,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渐渐抬头,使得西晋开国功臣有大半属于无德又无才的人物,如平定东吴中功劳最大的王濬却远不及节制他的王浑官爵高封地多。当时较出名世族有琅琊王祥、颖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裴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京兆杜预等。
对于晋的开国皇帝,后人多评价司马炎资质平庸,承父辈基业才当上帝王。看到前朝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为以后的八王之乱埋入祸根。
不过在晋建立初期,武帝还是做了一些事。比如顺应民意,大力发展农业,颁行户调制,减免徭役,设立常平仓等等。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籴即买入粮食,与粜相对),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欠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史书记载:“晋武帝泰始四年,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
晋武帝虽屡屡提倡节俭,但未以身作则,而他自己也是好色之徒,后宫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当时社会也是奢侈腐败贪污受贿不断。由于奢侈和贪污密不可分,当时士大夫几乎都收贿聚财。
聚财到极致的石崇,成为全国首富。石崇如何成为全国首富,这是个迷。史书上说其在荆州时劫远使商客而致富。不过石崇当荆州刺史是晋武帝死后之事,与王恺斗富是在武帝时期。看来石崇在原城阳太守的任上就没有劫财。石崇的父亲石苞,在晋武帝时曾官至大司马,后受排挤而死。石苞临死前将自己的财物分给其他五个儿子,可恰恰不给这最小的儿子石崇,石崇的母亲对此提出异议。石苞说:此儿虽小,后自能得。日本推出的三国游戏里把石苞当做风水先生,估计来源于此。
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然而比起石崇还差得很远: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世说新语》载: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恺用这株珊瑚树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心疼不已,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一笑置之:“别心疼了,我还给你。”说着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这些珊瑚树高度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恍然若失。
石崇在河南金谷涧建了金谷园。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石崇家中还有一位绝世美女,绿珠。绿珠是大理人,石崇当交趾采访使时,以真珠十斛得到了绿珠。为了慰籍绿珠的思乡之愁,金谷园内筑百丈高的崇绮楼,可极目南天。
绿珠善吹笛,又善舞《明君》,明君就是指汉元帝时的王昭君。石崇让绿珠吹奏此曲,她又自制新歌:我本***女,将适单于庭。辞别未及终,前驱已抗旌。仆御涕流离,猿马悲且鸣。哀郁伤五内,涕位沾珠缨。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愿假飞鸿翼,乘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昔为匣中玉,今为粪土尘。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屏。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词意凄凉婉转,其才情亦可见一斑。绿珠妩媚动人,又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石崇每次宴请宾客,必命绿珠出来歌舞敬酒,看到绿珠的人都忘失魂魄,因此绿珠之美名闻于天下。
石崇在朝廷里投靠的是贾谧,后来贾谧被诛,石崇因为与贾谧同党被免官。当时赵王司马伦专权,依附于赵王伦的孙秀暗慕绿珠,看到石崇免职,便明目张胆地便派人向石崇索取绿珠。石崇坚持不给。孙秀大怒,劝赵王伦诛杀石崇。石崇对绿珠叹息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流泪说:愿效死于君前。于是坠崇绮楼而死。石崇在死前也终于醒悟,说:这些人,还不是为了贪我的钱财!押他的人说:你既知道人为财死,为什么不早些把家财散了,做点好事?石崇无语。
石崇勇敢有谋略,也有些文采,留下一些作品传世。然而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斗富的故事,石崇开始还以为是死在绿珠手里,最后时刻才明白,其实是死在自己钱财手里。
杀石崇的赵王司马伦是司马懿的第九子,也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
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即位,也就是晋惠帝。惠帝是历史是出名的白痴皇帝,和手下人在城外听到蛙鸣,问手下:他们叫,是为官还是为私?手下人只好说:在谁家就是为谁叫。因为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惠帝,惠帝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曰:“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何不食肉糜,是古代一句名言。但经常被当今的很多精英学者以及官员引用。龙永图就这么说过:老百姓买不起房?他们傻嘛!买不起房完全可以租房过一辈子嘛,转变一下观念就行了。
有惠帝这样的白痴皇帝,主要归功于他的皇后贾南风(贾南风是贾充之女)。武帝怕把基业交到白痴手里,曾经出卷考试,贾后帮忙惠帝答题。司马炎一看儿子虽然平庸,却不白痴。于是惠帝顺利即位。贾南风帮助惠帝登基,是为了自己的皇后位置,然而由于自己没有生子,贾南风诬蔑太子谋反,废掉太子干政。
赵王司马伦采孙秀计策,挑拨贾后杀了太子。随后赵王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到齐王冏入殿说奉诏废她时,她说:诏都是我发出的,你哪来的诏?贾后自作聪明,反为他人作了嫁裳,真是一代蠢后。
除掉贾南风及其党羽后,赵王伦专政。专政后司马伦一如司马懿、司马昭辅魏,发诏自为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等。后进九锡,还把自己的儿子都封王。
过了一年,也就是301年,司马伦觉得还是当皇帝过瘾,于是让晋惠帝禅让帝位给他。司马伦一即位,就把他的同党,不论文官武将,或是侍从、兵士,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职。当时,官帽上面都用貂尾做装饰。司马伦封的官实在太多太滥,官库里收藏的貂尾不够用,只好找些狗尾巴来凑数。民间编歌谣讽刺叫做“貂不足,狗尾续”。这也是成语狗尾续貂的来历。
看到赵王伦也能当皇帝,其它王也开始加入夺权斗争。301年五月,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三王联合常山王乂除掉赵王伦,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长沙王乂除掉齐王冏,长沙王乂掌政,随后,谁当政就会被其他几王除掉,直到306年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毒死惠帝,豫章王司马炽继位,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参加这场混战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汝南王亮、楚王玮,一共有八个诸侯王,历史上称为“八王之乱”。
有成语乱七八糟:乱七指西汉的七国之乱,八糟则指西晋的八王之乱。以形容混乱不堪。
本章点评:石崇富可敌国,盗有道亦无道,权才是道;贾后专制秉政,滥则乱却更乱;因位而乱。
第三十四章 闻鸡起舞与冉闵杀胡
根据史书记载,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加起来,人口有七百六十七万,而到了晋武帝时,人口竟然有一千六百万之多。二十几年人口增加一倍还多,这可不仅是由于战争结束,登记户口恢复以及少数民族内附才是导致人口急剧增加重要原因。
汉末以来,北方大量少数民族迁入,到西晋时关中一带胡人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胡族本身都是被世家大族收作奴婢,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汉人相差不远,渐渐形成割据势力。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饥荒,略阳、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逃荒到蜀地。氐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在绵竹等地设立大营,收容流民。击败晋军,攻下广汉,李特进了广汉,学汉高祖刘邦宣布约法三章,开官仓,救济贫苦百姓。306年,李特的儿子李雄在蜀自称皇帝,国号大成。后来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改国号为汉。历史上称成汉。
308年匈奴领袖刘渊(刘豹之子,刘豹在三国演义中是蔡文姬的匈奴丈夫)称帝,因汉朝在百姓中影响大,国号汉,后称前赵。八王之乱后,刘渊的儿子刘聪趁洛阳空虚,攻陷并掳去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在刘曜持续攻打下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建国仅51年(不包括灭吴)的西晋为前赵所灭亡。匈奴、氐、羯、鲜卑及羌等族,陆陆续续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王朝面临崩溃的时候,晋朝还有一些有志气的将领还坚持在北方与匈奴贵族战斗。刘琨是杰出代表。
刘琨年青的时候,有一个好友祖逖。西晋初期,他们一起在司州做主簿,晚上,两人睡在一张床上,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常常谈到深更半夜。一天夜里,他们睡得正香,一阵鸡叫的声音,把祖逖惊醒了。祖逖往窗外一看,天边挂着残月,东方还没有发白。祖逖叫醒刘琨说:你听听,这可不是坏声音呀。它在催我们起床了。两个人高高兴兴地起来,拿下壁上挂的剑,走出屋子,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这就是闻鸡起舞的典故。
晋怀帝被俘后,中原大乱,祖逖率亲邻几百家避难南下,甘苦与共,被推为流徒的首领。至泗口,镇东大将军司马睿(也就是后来东晋的晋元帝)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征为军咨祭酒,移居京口。
祖逖上书司马睿,力请北伐。313年,司马睿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只给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作为北伐物资,由其自募战士,自造兵器。
祖逖带着随他南下的部曲百余家北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这就是中流击楫的典故。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兵士陆续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晋元帝即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封他为镇西将军。
祖逖的好友刘琨的军事才能更强,多次击败匈奴,镇疆守土。然而刘琨在幽州被东晋的权臣王敦害死,祖逖又听说晋元帝跟王敦正在明争暗斗,忧愤成疾病死。祖逖闻鸡起舞的勤奋与中梳击楫的英雄气概为后世所敬仰。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一个特殊时期,出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也是最被误解的人,那就是冉闵。
八王之乱时,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羯族)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晋阳秋》残本称“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据史书记载:成汉的使者到邺城,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血腥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北方汉人锐减,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石虎(石勒之子)将邯郸以南中原地区,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其狩猎围场,规定汉人不得向野兽投一块石子者,否则即是“犯兽”,将处以死罪,被杀或被野兽吃掉的人不计其数,汉人的地位竟连野兽都不如。
如果说石虎是残暴荒淫的话,石虎的儿子石邃只能以变态来解释。在自己府上闲着无聊的时候就带着刀乱窜,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头砍下来,擦干净血放到盘子里面做成工艺品和部下观赏。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恶魔竟然笃信佛教,他命令他所掳掠的汉族女子做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和她交配,然后就把这个倒霉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来和牛羊肉混着煮,还把这种食品赏赐给部将吃,让他们猜测是什么原料做的。
五胡乱华时代的中原是汉族的人间地狱,胡族的兽欲天堂。乱华的五个胡族为:匈奴、羯、氐、羌、鲜卑,此外还包括丁零、乌桓、卢水胡、巴氐、铁弗、和夫余别部和入侵辽宁的高丽、九大石胡的一些远迁部落等。当时因各种原因迁入中原和关中的胡族达五六百万之多。
残留的汉人,为了活命,纷纷筑堡自卫,与胡人对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人认为的“坞堡遍地都是”,当时的北方壁堡也要相隔百里才有一个。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由此推测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不过四百万左右。北方汉人面临被杀绝的危险,而南方的只有三百万。如果放任胡人乱杀汉人,北方汉人杀光后,南方汉人能否还存活得了,中华民族还存不存在?
冉闵原是乞活军将士之后。307年,西晋新蔡王、并州刺史司马腾被攻杀,随之撤出并州的部分流民武装以复司马腾之仇为名,建立军队,并州饥民向冀豫地区乞食,后由田甄率领,称为乞活军。
后赵(也称石赵)的君主石虎死后,冉闵离间氐人领袖蒲洪和石赵的关系,蒲洪被迫带所部氐人离开,去了山西南部与河北交界地带,随后冉闵调虎离山,使石赵调羌人领袖姚带羌兵去征讨蒲洪。在引开了石赵两位得力干将和他们的羌、氐军队后,冉闵利用石虎的一个儿子的称帝野心,鼓动并支持他杀掉皇子称帝,引发各拥众兵的石虎诸子不满,纷纷起兵争位,造成后赵大乱,冉闵在混战中趁机积结自已力量,收编了出身于乞活军的高力卫兵万余人,又强迫石赵的汉人李农和王基造反,兼并了他们的数万汉军。
公元350年,冉闵致书各地,号召汉人起来杀胡人复仇。冉闵也投入到杀胡战斗中。最初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年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以万人斩胡首四万;以汉军六万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最后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不退反进被史书称为“十战十捷”。
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石虎自己杀掉,六个自相残杀而已,五个被冉闵灭族。另外一个被东晋杀死。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步兵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骑兵包围。冉闵连杀三百余人,后被俘,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
冉闵就义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悲天呼地。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
在冉闵和中原各路义军连战连胜的武力威胁下,有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自想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九大石胡甚至从此远迁回中亚老家。结果在返迁过程中在路上这些各种各样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进攻对方,掠杀对方抢食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
根据德国历史学界的说法,在公元350年左右,匈奴人在中国遭到了种族灭绝的灾难,共有二十万匈奴人被杀,所以匈奴人离开中国迁移到蒙古高原,又受到暴雪的威胁,只能继续西迁。西班牙一些史历学家认为,巴氐在冉闵时期西迁到了欧州,成为西班牙人祖先的一部份。欧州学者的观点是:中国方面的南匈奴入主中原,至329年匈奴与羯人合流,统一黄河流域,称为赵国。此种局面只维持了二十年,350年以冉闵为首的中国势力由内部攻袭胡羯,胡羯人大部被杀,一部西迁,从此以匈奴为名的有组织的力量就不再见于中国的历史。
冉闵杀了二十万胡人,而因冉闵而吓跑并互相杀食的胡人有近百万。举国杀胡,因冉闵而起,然而如此响应之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冉闵也不是某些史学家说的一味滥杀。他曾经宣布:“与官合则留,不合则去。”一夜之间,周围百里的汉人全部争相拥入城中,所有的胡人全部离去。除去复仇原因之外,驱逐数百万胡人出中土,是冉闵对民族的功绩。后来胡人害怕,不得不与汉人合作,也成就了隋统一中国。
由于冉闵建立冉魏政权时间很短,冉闵征鲜卑后,臣子大多自杀,以至于冉闵没有正式传记。东晋政权暗中勾结慕容鲜卑,当时胡汉双方的御用史官都将冉闵写成了屠杀者。在中国历史界总有一些道学先生,以泱泱中华胸襟坦荡为由片面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更不去分析五胡乱华对中华民族构成的威胁。史书上也再没有人为冉闵正义直言,史书上的冉闵被严重的歪曲。清未学者荆驼写的“冉闵传”,称冉闵“振古铄今,扭转乾坤”,这也是第一次正面为冉闵立传的人。
本章点评:中流击楫,昏庸东晋仅祖逖刘琨闻鸡起舞;壮志未酬,泱泱中华皆响应冉闵颁令杀胡。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163.com
等级:0级
积分 :25187
88楼 2008-10-09 17:36:18
见地深厚,大长知识!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守望春天的记录客MSN:zhanghf_8@hotmail.com QQ:28488051
等级:0级
积分 :112376
89楼 2008-10-12 09:40:34
第三十五章 苻坚治秦与东山再起
349年,在后赵任武兴公的冉闵向皇帝石遵(石虎之子)建议:蒲洪是人中豪杰,坐镇关中,恐怕秦、雍两州将不保。于是石遵免去蒲洪都秦雍两州的职务。蒲洪大怒,派人向东晋联络,向东晋投降。这时后赵又内乱不乱,冉闵扶持石鉴当了皇帝,秦雍两州汉、氐、羌等族被后赵强迁到东部的移民纷纷西归,经过枋头(河南浚县淇门渡)时,公推蒲洪当头领,部众有十余万。
350年,东晋封蒲洪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后为襄国公。蒲洪用三万氐兵击败了姚襄(后赵权臣姚弋仲之子)率领的五万羌兵。蒲洪有谶文有“草付应王和他的孙子坚背有“草付”二字,于是改蒲姓为“苻”。并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
不久,冉闵建立大魏政权,后赵的将领麻秋设宴毒死苻(蒲)洪,想夺兵权,苻洪的儿子苻健杀了麻秋,并接管大军,取消了苻洪的称号,采用东晋的封号假节、右将军、襄国公等。
麻秋生性暴虐,在役使百姓筑城时,昼夜不让休息,只有在鸡叫时才使其稍作休息。他的女儿同情百姓,自学口技,常常学鸡叫,这样别的鸡也就跟着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后来被麻秋发现,因为害怕便逃到仙姑洞修道,后来从桥上升天成仙。这就是麻姑成仙的来历,民间最著名的麻姑献寿桃。与后世的周扒皮的半夜鸡叫不同,麻姑学鸡叫是为了让民工早早休息。
苻健遵苻洪遗命,西取关中,又骗过晋将杜洪,分道攻取长安。晋永和八年即帝位,国号大秦。东晋的一代枭雄桓温北伐(桓温曾三次北伐,其实都是为了压制政治上的敌人,为自己最后称帝建立功勋。),大秦郡县望风而降,关中大震,苻健使用坚壁清野的战略,终使晋军乏食而退,并追击大破晋军。
苻坚是苻健弟弟苻雄的儿子,由于苻雄为大秦创业立下大功,身为丞相、东海王,苻雄死后追赠魏王,苻坚袭承了爵位。
苻坚自幼聪明过人,8、9岁时,言谈举止犹如大人,所以倍受祖父苻洪的宠爱。当时有个善于相面的人,在路上看到苻坚长相奇特,就上前拉住他的手说:这里是皇帝巡行的街道,你们在此玩耍,不怕司隶校尉把你们捆起来吗?苻坚回答说:司隶校尉只捆有罪的人,不捆玩耍的小孩。相面人对随行的人说:这孩子有霸王之相。资治通鉴记载苻坚自幼心怀大志、度量开阔、学识渊博、又有才干。
苻健死后,他的儿子苻生即位。苻生自幼独眼,苻洪和他开玩笑,笑他独眼只能流一泪,他立即拔刀把自己胳膊戳了个窟隆,说这不又是一泪吗?苻洪生气用皮鞭抽他,他说能耐刀劈槊砍,受不了皮鞭,苻洪对苻健说:此儿狂悖,宜早除之。不然,必破人家。苻健欲杀他,为苻雄谏止。成年后可力举千斤,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桓温北伐时单骑冲突晋阵,斩将搴旗前后数十,晋军胆裂。
当上君主的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视杀人如儿戏。其中第一个被杀的就是托孤大臣段纯。只是为段纯说:不等到第二年再改年号,不符合古代的礼仪。每逢接见大臣,都让侍从箭上弦,刀出鞘。资治通鉴载:“锤钳锯凿,可以害人之具,备置左右。即位未几,后妃、公卿已下至于仆隶,凡杀五百馀人,截胫、拉胁、锯项、刳胎者,比比有之”。一次天灾,风把树给连根拔起,苻生听到有谣言就抓了一群人挖胸。连他母亲的弟弟强平,劝他“上天降灾,陛下应爱民”也被他用铁锤击碎头颅。强太后被他气死。
说起暴君,估计苻生能达到极致,因为他杀人从不用理由。奉承他要杀,责斥他更要杀。资治通鉴载:或剥人面皮,使之歌舞,临观以为乐。尝问左右曰:“自吾临天下,汝外间何所闻?”或对曰:“圣明宰世,赏罚明当,天下唯歌太平。”怒曰:“汝媚我也!”引出斩之。它日又问,或对曰:“陛下刑罚微过。”又怒曰:“汝谤我也!”亦斩之。勋旧亲戚,诛之殆尽,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
因此,朝中人人自危,都希望苻坚取而代之。尚书吕婆楼向苻坚推荐了王猛。苻坚与王猛一见如旧,谈及时事,苻坚大悦,自谓如刘玄德之遇诸葛孔明。
苻生也听到了风声,对一位侍女说:苻法和苻坚兄弟也不可信赖.明天就把他们除掉。侍女等苻生熟睡后,秘密报告了苻坚。看来杀苻生是顺民意的,他的侍女都想让人杀他。苻坚兄弟立即采取行动,召集亲兵,分两路冲进王宫,杀掉苻生。在朝臣的一致拥戴下,苻坚登位,号称大秦天王。
苻坚是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大旱之年,他减少饮食,并让后宫不再穿绫罗绸缎,开放禁止渔猎的限制,使大灾之前,民间并没有多大损失。
他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洁的汉族士人参与朝政,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寒门出身的王猛。王猛受到重用,更是一年内五次升迁,做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氐族贵族们都不服气,苻坚斩了狂妄的樊世王猛杀了皇亲强德,又和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全面查处扰民乱政的权贵,接连诛杀了20多个不法的贵戚豪强。于是,京城内外百官震肃,豪强贵戚无不老实守法。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秩序,老百姓拍手相庆。苻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才知道天下有法制的好处。王猛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良相。有“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之说。王猛升至三公之位,苻坚还要加给他位居三公之上的录尚书事(尊称“录公)。王猛对此殊宠辞而不受。王猛在十六国纷争、南北对峙的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倾其文韬武略,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而苻坚,独识伟才、用才不疑,绝对够得上一位英主!
苻坚自幼学习汉族文化,仰慕儒家经典,为扭转氐族迷信武力,轻视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积极恢复了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招聘满腹经纶的学者执教,并强制公卿以下的子孙入学读书。苻坚每月到太学一次,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勉励他们刻苦学习。
苻坚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到各级权力机构任职。同时规定:俸禄百石以上的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如果不通一经一艺,则一律罢官为民。
他还劝农桑,修水利,纳谏如流。史载,当时秦境安定清平,家给人足,“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贾贩于道”。
苻坚志在统一天下,经过20多年的精心治理,加上王猛这样文武皆通政治军事能力超强的贤才,到王猛死后,苻坚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十分天下,秦居其七”。王猛在临死前曾有遗言: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
然而国富兵强,只剩下地处东南一角的东晋尚未征服,苻坚对此耿耿于怀。379年,前秦攻克了东晋的南乡、襄阳等郡。苻坚认为夺取东晋,统一天下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伐晋。
遗憾的是,苻坚后来忘记了王猛的遗训,于王猛死后八年的383年不顾群臣的普遍反对,调集九十余万大军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而王猛叮嘱再三要苻坚除掉的鲜卑、羌族上层阴谋分子,如慕容垂、慕容冲、姚苌之流,因为未被除掉,这时便乘机举兵造反,纷纷。割据自立,把前秦的一统江山搅得七零八落。两年后,苻坚被姚苌杀死。九年后,前秦灭亡。
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的是东晋的宰相谢安。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也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干。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历史遗迹。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授鞭断流、围棋赌墅”等成语,一直脍炙人口。淝水之战使得前秦统一全国的意图破灭,而且使得北方由统一重新转为混乱分裂,也奠定了此后的南北对峙时代,直到隋朝统一全国。
本章点评:前秦以良相强国,以刚武妄断失败,王猛遗言有远见;东晋靠名臣辅佐,凭知敌激将获胜,谢安再起胜东山。
第三十六章 东床快婿与五柳先生
在晋代的士族中,琅砑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导是王祥的族孙。王导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的实际创造者。晋怀帝时,王导随司马懿的曾孙、琅砑王司马睿南渡,在西晋灭亡后,他主动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即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在晋室中又不是至亲,能够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导的支持。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安排,拉拢江南士族,吸收北方人才,巩固了地位,说王导是自己的萧何!
以至于晋元帝登基时,都想拉住王导,要他一起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晋元帝非常尊重王导、王敦兄弟,王导掌管朝政;王敦总管军事。民间流传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着东晋的大权。王家的子弟中,很多人都封了重要官职。
名门望族间,常有门当户对的联姻。三公之一的太尉郗鉴听说王家子弟各个长得都很英俊,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一天,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导的子侄们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一个人,袒腹躺在东边的竹榻上吃烧饼,好像什么也没听到。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鉴。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人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他,这个躺在东榻上的人就是王导的侄子王羲之。后人于是称女婿为“东床”,皇帝的女婿被称为“东床驸马”。
王羲之相传从师于卫夫人,卫夫人是士族卫瓘(三国后期抓捕邓艾)之后,中国古代杰出的女书法家,书法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著有《笔阵图》。
王羲之练习书法非常刻苦,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我对书法的看法是,最高境界为“书至瘦硬始通神”。而用笔的力度也说能说明书法的功夫。据说有一次,王羲之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按照东晋的风俗,每当三月三,人们都要去河边进行活动,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契”。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兰亭集》,因为王羲之书法已经得到公认,大家就公推他作序。王羲之当时已醉,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笔泼墨。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后人通称为《兰亭序》,《兰亭序》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据说王羲之当时即兴而书,情绪饱满,而醒后再写多遍都不如意。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后人均尊《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称王羲之为“书圣”。
世人关注王羲之的多是他的书法,而对王羲之的政治才能了解很少。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从这段里,可以看出,王羲之多次被重臣举荐为高官,却不去当。
又载: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羲之
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从这一段里,有了一点说明,素无廊庙志,然而王羲之果真不关心国家大事吗?这要由当时的政治环境说起,当时朝中,殷浩与桓温不合,王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此写信提醒殷浩,浩不从。殷浩北伐,王羲之以为必败,写信制止他,言辞很肯切。殷浩出行被名将姚襄击败。后来殷浩又要北伐,王羲之又劝阻说:“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复及,莫若还保长江,督将各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引咎责躬,更为善治,省其赋役,与民更始,庶可以救倒悬之急也!”
他又给会稽王司马昱写信说:为人臣者谁不愿尊其主使国家兴隆,堪比前世!何况又遇到千载良机(这句话是指北方大乱,冉魏灭亡)!然而从内部来看,可忧的地方远远超过可喜……以区区吴、越一块小地方,去争夺天下十分之九,不亡还等什么!支持殷浩的司马昱没有听从建议。后来殷浩出兵,由于军费浩繁,连太学都撤销,学生遣散(其实拿下太学只是借口,真正目的是维护世家利益)。
殷浩北伐屡次失败,最后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总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咄咄怪事后来成为表示莫名其妙的最佳方式,然而殷浩最终也不如王羲之有远见,当然也是志向不同。由于与王述不合,对朝中争斗的不满,以及对浙江山水的热爱,王羲之辞去官职,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王羲之死去几十年后,东晋末年与刘宋时期出现了两个影响中国文化的大家,田园文学创始人陶渊明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到了陶渊明一代,变得家境贫寒。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做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做五柳先生。
后来,由于太穷,只靠自己耕种田地,无法养家。陶渊明出去谋官,几经辗转,去彭泽当了县令。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有一天,郡里派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陶渊明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这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说起督邮,真是有趣,三国时,督邮去搜刮刘备,被刘备暴打一顿(演义中为丰满猛张飞形象,把鞭督邮换做了张飞),那个督邮出场就是挨打而来,而陶渊明面对的这个督邮,看来只是为长陶渊明志气而来。
陶渊明觉得这个乱世与自己的志趣、理想距离得太远。从此退隐归耕,写诗文来抒发自己的心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有传世名篇《桃花源记》。苏东坡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谢灵运是东晋淝水之战中名将谢玄的孙子,他酷爱登山,喜欢攀登险峰,也很喜欢攀岩。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而游乐山水,并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确立的山水诗的地位,也影响了后来唐代的诸多诗人。
本章点评:羲之令袒,淡然若无事,识才太尉招婿东床;渊明植柳,悠然似仙农,无聊督邮反被其羞。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163.com
等级:0级
积分 :7124
90楼 2008-10-12 09:55:54
非常透彻精辟 高
等级:0级
积分 :2168
91楼 2008-10-12 11:34:36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一個人獨處時- ﹣→﹥不是天使..╰ァ就是魔鬼},;●_)
等级:0级
积分 :1104
93楼 2008-10-15 11:05:33
等级:0级
积分 :112651
94楼 2008-10-16 17:20:36
第三十九章 亡国之音与杨坚灭陈
在北朝东、西魏与南朝梁并立的时代,名将倍出,虽然各为其主,但大多名垂青史。而有一个人,却臭名远扬,这就是侯景。
侯景是鲜卑化羯人。最初为北魏将领,镇压葛荣起义后显露名称。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侯景随高欢任职于东魏。536年,侯景率军7万攻南朝梁楚州,俘刺史桓和,随即被梁朝名将陈庆之击败。击败侯景,也是陈庆之的最后一仗,三年后,庆之病死。
后来随高欢攻西魏,功迁司空。听说高欢病重,即拥兵自固。547年正月,高欢死后,高澄袭位。侯景素轻高澄,遂叛投西魏。六月,不愿受制于宇文泰,改附南朝梁。548年正月,侯景被东魏击败,率步骑800人奔寿阳,梁武帝萧衍授其南豫州牧。
548年八月,因反对梁与东魏议和,于寿阳起兵反梁,十月,攻入建康,后拥萧正德为帝,被任为丞相。549年三月攻克台城,梁武帝忧愤而卒。侯景缢杀萧正德,立武帝太子萧纲为帝。551年八月,废简文帝萧纲,立萧栋为帝。十一月,废萧栋自立。
从历史记载来看,侯景骁勇,也有些谋略,驭军严整,善造攻具,如飞楼、备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等。侯景生性残忍,机诈多变,反复无常,所到之处,屠城洗劫,古都建康“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对名门望族尤其是王谢两族进行血洗,原因是由于王谢两族不与其结亲。唐刘禹锡的《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描述的既是王谢繁华丧尽的情景。
553年四月,侯景被梁湘东王萧绎部将王僧辩、陈霸先击败,逃至胡豆洲为部将所杀。
在击败侯景后,还有一段故事。
据资治通鉴记载:王僧辩从江陵发兵前,请示湘东王萧绎:平贼之后,君主萧栋还健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对待。萧绎说:宫内你随便诛杀。王僧辩说:讨贼的事,臣当作自己的任务,而成济之事(成济曾杀曹魏四任帝曹髦),请再请旁人。侯景败后,太宗萧纲,豫章王萧栋与两位兄弟萧桥、萧樛相扶从密室出来,在路边遇到杜则为他们打开枷锁。两位兄弟高兴地说:今日才免得死于非命!萧栋说:祸福难料,我还有些担心!过了些天,遇到朱买臣(已得湘东王密令),招呼他们上船一起喝酒,还没到席散,他们几个都被抓着沉入江心。身为帝王的萧栋,比两位老弟有眼光,然而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这点眼光是不够用的。
溺杀萧栋的朱买臣,是梁的宣猛将军,与汉代休妻(覆水难收的典故)的朱买臣同名。
梁的混乱局面最终成就了陈霸先,陈霸先建立陈王朝。由于北方混乱,相对平静的陈朝经历了一段政治平稳,百姓升平的时期,传到五帝,为陈后主。陈后主名叫陈叔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他的名出自亡国之音。
后主在位时专喜声色。最宠张丽华,后宫家属犯法,只要向张丽华乞求,无不代为开脱。王公大臣如不听从内旨,也只由张丽华一句话,便即疏斥。江东不知有陈叔宝,但知有张丽华。
后主还喜诗文,也很有才华。曾作诗《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是一首著名的宫体诗,宫体指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梁简文帝萧纲。由于艳词较多,后来也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这首诗一出,即有大臣指出“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这种意味不详,但陈后主认为“王气在此,役何为者耶?”
在陈王朝吟唱玉树后庭花这首举世闻名的亡国之音的时候,北方的隋朝早已蠢蠢欲动,意欲南下。
隋是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周灭北齐之后,581年,周静帝禅位给外祖父杨坚。杨坚建国号大随,后改为隋。说起隋唐,必须提到西魏权臣也是北周的实际创建者宇文泰。
宇文泰是李世民的外曾祖父,鲜卑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宇文泰对军队统辖系统进行改革,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的八部之制,立八柱国。任命赵贵、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六人为柱国大将军,实际统率六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有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有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有兵四万八千人左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府兵。
八柱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贵族集团,融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此集团中人文武全能,“入则为相,出则为将”。并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
宇文泰恢复鲜卑姓氏,府兵也均随主将为鲜卑姓,从形式上胡化了一批汉人,杨(隋朝)、李(唐朝)都是胡化了的汉人。
杨坚是汉族人,鲜卑姓是普六茹。建立隋,是为隋文帝。杨坚称帝的谋划中,得到了高颎的大力支持。
杨坚称帝后,有吞并江南、统一中国之志。他先采用南和北讨的战略,击败突厥,赢来了平定南陈的最佳时机。在平南陈的谋划上,高颎为杨坚制定了扰敌疲敌的战略:“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热,水田早熟。量彼收积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杨坚采纳高颎建议,每逢江南将要收割庄稼的季节,就在两国边界上集结人马,扬言要进攻陈朝,使得南陈的百姓没法收割。南陈集中人马准备抵抗隋兵,隋兵又不进攻。这样一来,南陈的农业生产受了很大影响,守军的士气也松懈下来。隋兵还经常派出小股人马袭击陈军粮仓,放火烧粮食,使陈朝遭到很大损失。
在平南陈的准备活动中,高颎向杨坚推荐了两个人,贺若弼与韩擒虎。
贺若弼长于谋略,在北周时,随韦孝宽伐陈,攻下陈朝数十座城,使长江以北都归北周。这其中贺若弼献计最多。杨坚伐陈时,大臣们纷纷献取陈之策,若弼也献取陈十策。杨坚派人戍镇江淮,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文帝遂任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守江北要地广陵(扬州)。
588年十月,五十二万大军,在晋王杨广率领下分为八路伐陈。
589年正月初一,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渡过长江。最初的时候,贺若弼先买陈朝的船藏起来,而用五六十艘破船放在小河沟,使陈人以为隋军没有战船。他又让沿长江布防的军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聚集在历阳。于是军旗林列,营帐遍野。陈国人以为大兵将至,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设防。隋军换防之后各自散去驻防,陈军于是也散去。后来习以为常,就不再戒备。等到贺若弼率领大军真正渡江时,陈人一点也没有发觉。
韩擒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