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大学女同学同学TJ。

』 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致海内外校友的邀请信(转载)
点击:12230 回复:177
作者: 发表日期:2007-4-7 17:30:00 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致海内外校友的邀请信
  亲爱的海内外全体校友:
  五月的江南,草长莺飞;五月的同济园,欢声笑语。百年的弦歌,化成今日动人的音符;世纪的传诵,谱成今日绚丽的华章。2007年5月20日,是全体同济人的节日,我们的母校――同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我们谨代表五万余名在校师生员工,热忱邀请您重回母校,共同见证这一欢乐的时刻。
  百年同济,历经风雨,卓然自立,同济之名不变,精神之火永存。一百年同济的办学历史就是创造知识、启迪智慧、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历史。百年中,同济大学向社会输送了25万人才,其中包括以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为代表的百名院士。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被代代同济人相传、发扬光大。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同济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而努力奋斗。百年同济最大的贡献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爱国志士、科学英才,最宝贵的财富是遍布海内外的同济学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同济大学在国家高校布局调整中,实现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学校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上海铁道大学(原上海铁道学院、上海铁道医学院)实现并校融合,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管理,同时,学校又先后进入“211工程”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设行列。目前,学校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百年学府正焕发着新的活力,努力向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际知名大学的目标迈进。
  亲爱的校友,经过两年多的精心准备,百年庆典的大幕已经正式拉开,我们将以“同舟共济、继往开来”为主题,本着“隆重热烈、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特色鲜明”的原则,举办一系列富有同济特色的庆祝活动,以此答谢宾朋、缅怀先辈、凝聚校友、弘扬学术、光大传统、规划未来。
  我们热诚邀请各位校友与在校师生员工一起,同舟共济,共度百年欢乐庆典;继往开来,共谋第二个百年伟大宏图!
  如蒙应允,敬请回执告知各自就读相关学院。如果因系、学科变迁不明确相关学院的,可直接与校友总会联系,学校百年校庆网站上也将公布有关的联系办法。
祝愿各位校友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
二○○七年三月三十日
 回复日期:2007-4-7 17:32:12
    
  我校获赠***集成电路辅助设计软件(图)
   [来 源] 新闻中心
[发表时间] 2007-4-6
  4月6日,我校获赠美国Cadence公司价值1亿3千万美元***集成电路辅助设计软件,与此同时该公司还以成本价向我校微电子中心捐赠帕雷丁(Palladium)硬件加速器。万钢校长和Cadence公司CEO麦克·非斯特出席了捐赠仪式。
  据了解,Cadence公司的电子设计自动化产品覆盖了电子设计的整个流程,拥有最完整的设计工具产品链。该公司捐赠的这套软件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辅助设计工具,而该公司的硬件加速器能够更好地与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进行流程对接,易于使用,并能大大节省验证时间,提高一次流片的成功率。
  目前,我校微电子中心正加紧开发64位多核CPU,并且与法国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套设备的加入,必将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开发速度。
 回复日期:2007-4-7 17:38:39
    
  中银同济认同卡首发仪式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捐赠点启动仪式举行
  4月3日,中银同济认同卡首发仪式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捐赠点启动仪式在中法中心举行。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董唯俭、VISA国际组织中国区副总经理沈燕、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万钢、常务副校长李永盛、副书记副校长周祖翼、副校长李国强、陈小龙、副书记陆敏恂、马锦明出席,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中银上海分行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仪式。副校长赵建夫主持仪式。
  周家伦在仪式上致词。他说,同济的百年历史,是在师生的团结奋斗、校友的鼎立支持、社会各界的关心援助中逐渐发展壮大的。百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这枚小小的卡片不仅能够成为所有同济人的“特殊***”和值得永久纪念的“终生名片”,更能够成为海内外同济学子了解母校脉动,回馈母校培养、贡献母校事业的桥梁和纽带。
  董唯俭在致词中说,同济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中银上海分行有一百多名同济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出色。中银同济认同卡首发,是中银与同济合作的良好开端,相信双方的合作将更加深入,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董唯俭、沈燕、万钢共同为中银同济认同卡揭幕。李永盛、周祖翼为捐赠点揭牌。
  中国银行同济大学校友代表许建军在仪式上发言并现场捐赠。同济大学校领导、教师代表进行了现场捐赠。
  中银同济认同卡是中国银行和同济大学联合推出的银校合作项目,该卡不仅具有标准中银信用卡的所有基本功能,还具备众多专属于同济人的特别服务:首先,卡片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同济元素,卡片上还可以印制每一个申请人在校期间的学号;其次,卡片的持有人可以凭卡进入同济大学各校区,并可享受多项校园优惠项目;更重要的是,持卡人在刷卡消费时,中国银行将根据交易金额按比例提供一部分资金捐赠至“中银同济-同舟共济”校友基金,从而让同济人的每一笔刷卡消费都能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因此,这张卡片将是属于所有同济人自己的卡片,也将是体现同济精神、凝聚校友情谊的特殊载体。
周家伦在仪式上致词
董唯俭、沈燕、万钢共同为中银同济认同卡揭幕
李永盛、周祖翼为捐赠点揭牌
 回复日期:2007-4-7 17:38:46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济大学百年校庆顾问委员会主任乔石同志为百年校庆题词
  在百年校庆来临之际,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济大学百年校庆顾问委员会主任、校友乔石同志欣然命笔题词:“同舟共济
继往开来”,表达对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的热烈祝贺。
 回复日期:2007-4-7 17:42:01
    
  纪念李国豪系列活动隆重举行
  3月18日上午,由上海市政协与我校共同主办的同济大学百年校庆重大活动项目之一的“纪念李国豪系列活动” 在中法中心隆重举行。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出席活动并为李国豪生平图片展揭幕。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总经理谢企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谭庆琏、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毛经权、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叶叔华、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吴捷、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万钢等校领导以及师生代表、李国豪家属、生前亲朋好友等参加系列活动,共同缅怀李国豪光辉的一生,表达对李国豪的深切思念和对他的精神和风范的崇仰之情。常务副校长李永盛主持活动。系列活动包括李国豪纪念图书首发仪式、李国豪生平图片展、李国豪逝世两周年追思会等。
  在李国豪纪念图书首发及李国豪生平图片展揭幕仪式上,蒋以任指出,在1983年至1988年,李国豪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担任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他注重实际调研,充分发挥了政协参政议政的功能,开创了政协工作的新局面,获得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同志的高度评价。他表示,李国豪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但他的高尚情操、爱国情怀以及在科学上取得的光辉业绩,对国家和上海建设上的杰出贡献,丰富的教育思想以及在领导岗位上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继续总结和学习。
  周家伦在李国豪纪念图书首发及李国豪生平图片展揭幕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纪念李国豪校长,就是要实现同济大学有好友快地发展。举办百年校庆,是总结办学经验和精神,积极争取和整合办学资源,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会。我们希望全校师生能够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弘扬老校长留下的精神财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抓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机遇,群策群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万钢在李国豪逝世两周年追思会上说,在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举行老校长、两院院士李国豪的追思会和开展系列纪念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表达了同济大学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对老校长为学校建树的丰功伟绩、为我国桥梁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敬仰,对他作为一代学术大师,在学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学者风范的位无限敬意和深切怀念。我们要继承老校长的遗志,发扬和光大同济百年凝聚的同济精神,不断开拓进取,早日实现同济人的共同目标――把同济大学办成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师生代表、李国豪家属、生前亲朋好友、纪念图书《大智大爱――李国豪画传》和《李国豪与同济大学》作者等纷纷在纪念活动中发言,表达他们对李国豪的怀念之情。
  作为纪念李国豪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还将择日举行李国豪塑像落成仪式,开设“国豪讲坛”。
  李国豪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他在国际桥梁学术界已享有声誉,毅然谢绝导师的挽留,从德国回到祖国。从教学科研第一线退下来以后,他以高尚的学者风范和人格魅力,积极促进国际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特别是对增进中德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德国政府授予的大十字功勋勋章。
  李国豪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近70年的教学生涯中,呕心沥血、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提携后辈,桃李满天下。他领导同济大学成功实现了“两个转变”,注重推动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主持制订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提出建立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组织大批教师走上经济建设第一线,促进了教学、科研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荣获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李国豪更是一位卓越的战略科学家。作为我国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首要功臣和学界先驱,李国豪带领我国桥梁工程界实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宏愿。在南浦大桥、虎门大桥以及宝钢建设、洋山深水港建设、杭州湾跨海大通道等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和标志性的建设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次荣获国家重大学术奖励,并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被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学家,获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功绩奖。
蒋以任与同济大学校领导、来宾观看李国豪生平图片展
 回复日期:2007-4-7 17:45:19
    
  国家邮政局邮票设计师来我校调研
  为配合明年5月国家邮政局为我校建校100周年发行纪念邮票的设计工作,12月9日国家邮政局邮票设计师时向东博士专程来我校调研,并参观了四平路校区和嘉定校区。时向东博士是2001年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票和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邮票的设计者。
 回复日期:2007-4-7 17:45:47
    
  “青春万岁”――纪念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合作协议签订
  12月7日,校党委副书记陆敏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签署合作协议,共同举办“青春万岁”庆典晚会。晚会将于2007年5月20日晚举行,以彰显“同舟共济,和谐中国”为理念,弘扬百年学府精神,营造浓厚校庆氛围。
  “青春万岁”主题晚会由中宣部宣教局、教育部思政司支持,中国教育电视台和相关高校承办,晚会贴近校园,贴近师生,弘扬时代精神,激发青春热情,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受高校师生欢迎。
 回复日期:2007-4-7 17:48:41
    
  参演教育部“五月的鲜花”大型校园演出活动的20所高校名单初步确定
  12月7日,校党委副书记陆敏恂与校工会、校庆办负责人赴北京参加教育部“五月的鲜花”大型校园演出活动第二次协调会。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主持会议,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力等参加会议。会议肯定了我校前期与兄弟高校的联络工作。按照部属高校与地方院校的比例关系,并充分考虑地域因素,会议初步确定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井冈山学院等20所参演高校名单。
 回复日期:2007-4-7 17:51:46
    
  万钢校长访问美国
  (转自中新网3月27日) 据美国《美中信使报》报道,当地时间3月25日晚,同济大学美国校友会设宴招待前来参加中国―莱斯大学高等教育论坛的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博士。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科技参赞陈和平、科技领事陈一斌、休斯敦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许华章以及同济大学校友40多人参加了晚宴。 晚宴由休斯敦同济大学校友会会长王峻博士主持。
  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博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当他得知同学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有的同学还在美国的大公司担当重要职位时,他说:“你们为母校争了光,赢得了荣誉,你们是同济的骄傲与自豪。”他希望校友继续努力,为促进中美文化科技交流做出你们的贡献,母校永远是校友的支持者。今年恰逢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他代表学校欢迎同学们回国参加学校百年庆典。
  同济大学校友会总会长金胜汶向大家汇报了同济大学校友会为回国参加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的准备情况,目前已经有40多名同学报名参加。最让人感动的是一对毕业于1944年,年届90岁高龄的老同济大学的校友夫妻将携子孙三代回国参加校庆。金会长还向大家汇报了同济大学校友会庆祝母校建校100周年暨爱心助学基金的情况。
  晚宴后,万校长为大家演示了为百年校庆准备的幻灯资料,讲述了同济大学百年的发展历史、目前状况以及发展前景。
  休斯敦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许华章先生把自己专门撰写的一副对联送给万校长,并表示愿意一如既往地支持关心教育事业。
休斯敦大学校友合影。(美国《美中信使报》图)
 回复日期:2007-4-7 17:52:41
    
  校党委副书记朱绍中一行访问台湾
  日前,校党委副书记朱绍中一行赴台湾拜会了在台校友。我校在台校友中大多是1949年前毕业的老校友,这些校友在母校学习时都勤奋刻苦,学业有成,走上社会后,也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校友们得悉母校来人叙旧,都十分兴奋,大家聚在一起追忆在同济求学时期的苦乐酸甜,他们大都经历了学校在抗战时期的六次辗转牵校,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意念深植于他们的脑海中,正是同济培养了他们做事认真执着的共性。朱绍中教授向在台校友介绍了学校近年的发展情况并邀请校友明年回校参加学校百年庆典。校友们都为母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在得悉母校明年将迎来百岁寿诞时,他们纷纷向母校表达了诚挚的祝福,同时也表示百年校庆时将会亲临盛会,为母校祝寿。
  在台期间,朱绍中一行还代表学校参加了我校1933年毕业的老校友、原台湾成功大学校长倪超教授百岁冥诞纪念会。纪念会上,朱绍中教授代表同济大学讲到,作为同济大学的杰出校友,倪超先生从事教育事业长达五十年之久,在他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秉承同济严谨求实的学风,学为标兵,师为楷模。更难能可贵的是,倪学长毕生克勤克俭,而以他和夫人的名义设立的倪李氏奖学金已经惠泽了800余名青年学子,遍及海内外,其中不少是母校的青年学子,使同济精神发扬光大,母校以他为傲。在成功大学期间,朱绍中一行还特别登门探望了我校105岁的老校友、原成功大学工学院院长张象贤教授。张象贤先生在台湾工业与学术界声誉卓著,有台湾“工学之父”的美誉,虽已105岁高龄,但思维清晰,反应灵敏,他对母校的发展十分关心,对母校百岁寿辰表达了自己的祝愿。
  据悉,朱绍中一行还走访了台湾昆山科技大学、虎尾科技大学以及逢甲大学等高校,与这些高校的领导就如何促进双方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共识。此外,他们还应邀参加了逢甲大学建校45周年的校庆活动。
 回复日期:2007-4-7 17:53:40
    
  校务委员会主任周家伦率团访问香港、越南和马来西亚
  近日,校务委员会主任周家伦率团对香港、越南、马来西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取得圆满成功。陪同出访的有校长助理董琦及土木学院和外事办有关人员。
  在香港,周家伦接受了凤凰卫视的专访。访谈中,他对同济大学的历史作了一个详细的回顾,并对学校近期的发展尤其是强势学科的开拓作了特别介绍。采访最后,他代表同济大学全体师生向海内外校友发出邀请:明年五月,相约同济,参加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庆典。
  访问越南时,周家伦一行在河内参加了越南建工大学40周年校庆庆典。庆典仪式上,周家伦受邀发言,对建工大学建校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当天下午,他又分别会见了越南建工大学校长与越南教育与培训部部长,对进一步加强同济大学与越南的合作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之后,又接见了越南的同济校友,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深表欣慰,并对他们提出了较高的期待。几十年来,同济大学为包括建工大学在内的越南多所高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越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马来西亚,代表团一行来到了吉隆坡访问吉隆坡基建大学,签署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吉隆坡基建大学在土木领域内的联合培养备忘录。签字仪式上,周家伦做了演讲,对未来的双边合作和美好前景做了概述。
 回复日期:2007-4-7 17:56:08
    
  万钢校长为普罗迪总理佩戴百年校庆纪念章
  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来我校访问
  9月16日,我校中意学院首批招收的84位本科生在嘉定校区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正在我国进行正式访问的意大利总理罗马诺&am #8226;普罗迪出席开学典礼,接受同济大学名誉教授聘书,并向同济大学500多师生发表演讲。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意大利教育、大学、研究部部长Mu i、我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万钢等出席。万钢校长为普罗迪总理佩戴百年校庆纪念章。
  普罗迪总理在演讲中表示,接受同济大学名誉教授称号,他很感动,也非常高兴参加同济大学中意学院首届新生的开学典礼。他说,作为意大利与中国联合开展的第一个高校教育合作项目,意中学院的成立是意中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中意学院致力于培养熟悉两国文化、管理两国事务的未来高素质领导人才,相信这必将为促进两国经济科技交流、加强两国关系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当今世界需要新的管理人才,国际化的教育显得愈来愈重要,他希望中意学院进一步拓宽两国高校间的教育合作领域,迎来更大发展。
  演讲结束以后,普罗迪总理还回答了现场提问。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李一汀同学向普罗迪总理赠送了自己在江西景德镇参加美术实习时,将象征中意两国的建筑绘制于坯盘上,通过上釉、烧制制作完成的装饰瓷盘――《愿景》,表达同济学子对总理来访的期盼与欢迎,也表达中国青年对中意两国共同拥有美好前景的诚挚祝愿。
  在出席同济大学中意学院开学典礼之前,普罗迪总理还饶有兴致地参观了“Volta科学遗产”与“同济大学中意合作交流汇总”展览、同济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等。
  据了解,普罗迪的来访,也是继2002年12月30日德国总理施罗德、2004年10月11日法国总统希拉克等之后,不到4年时间里,第三位欧盟国家首脑访问同济大学并发表演讲。
普罗迪总理从校长万钢手中接过名誉教授***并佩带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章
万钢校长为普罗迪总理佩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章
 回复日期:2007-4-7 17:57:05
    
  万钢校长率团访问香港
  日前,校长万钢、党委副书记朱绍中及港澳台办、校庆办负责人一行访问香港。
  在港期间,万钢校长代表学校与新鸿基郭氏基金签署了“新鸿基郭氏基金同济大学助学金捐赠协议”,郭氏基金将出资700万元人民币,从本年度开始至2012年,资助同济大学学习成绩优异但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4年大学本科课程,预计将有400位学生受惠。
  万校长一行随后来到华润集团,与华润集团总经理宋林、副总经理王印以及在华润任职的同济校友吴秉琪、唐勇、谢骥、史国庆进行会谈。万校长介绍了同济大学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百年校庆筹备情况,也了解了华润集团的业务发展以及同济校友在华润的工作情况。双方还就在建筑、节能、材料、环保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了磋商。
  在校友、凤凰卫视著名时事评论员邱振海先生的安排下,万钢校长来到凤凰卫视会见了刘长乐董事长,双方就新闻宣传以及专题片制作方面的合作交换了意见。
  万钢校长此行还访问了香港理工大学,受到了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高赞明教授以及在港理工任教的同济校友徐幼麟教授的热情接待。万校长还代表学校邀请香港理工大学参加拟于明年同济百年校庆期间举行的“两岸四地大学生龙舟邀请赛”。
 回复日期:2007-4-7 18:01:21
    
  百年校庆标志发布暨志愿者授旗仪式举行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市政府副秘书长姜平为标志揭幕
  3月28日,春风轻拂,垂柳舞翠,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标志发布暨志愿者授旗仪式在嘉定校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姜平、杨浦区区委副书记袁岳滨、嘉定区副区长夏以群和学校党政领导、师生代表等出席。校党委书记周家伦为百年校庆志愿者授旗。万钢校长在仪式上致词。
  百年校庆,是同济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难得机遇,是同济走向新里程的又一个起点,同济大学筹备百年校庆,是为了理清过去一百年的发展文脉,明确未来一百年的发展方向。百年来,几代同济人,培育了一大批科学英才、爱国志士。百年同济的历史是服务社会、工程报国的历史。同济筹备百年校庆,突出的是内涵建设,以百年校庆为契机,贯彻“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念,更好地为上海、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百年校庆标志发布暨志愿者授旗仪式是百年校庆的第一项大型活动。下午2时,仪式开始,活动以电视短片的形式,介绍了百年校庆标志的评选过程和入围作品。标志征集活动,得到了师生、校友和各界友好人士的热情关注,共征集标志方案2487件,作者来自全国除西藏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标志评选活动在校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共有52619人(次)通过网络、选票的方式参加群众评选。
  在全场热烈持久的掌声中,校友嘉宾吴启迪副部长、姜平副秘书长、老校友翁智远、俞载道为中标标志揭幕。由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刘斌创作的作品被选为百年校庆标志。万钢校长为中标作品的作者颁发***和奖金。副校长赵建夫向杨浦区、嘉定区领导赠送了百年校庆标志礼品。
  万钢校长在仪式上致词。随后,在同济大学新老校歌的悠扬乐曲声中,周家伦书记为百年校庆志愿者授旗。志愿者代表在仪式上郑重宣誓,他们表示:“以自信的微笑迎接四海宾朋,用细致的态度面对一切挑战,用我们的青春热情为母校百年华诞献礼!”
  在“同济,我为你干杯”的学生合唱声中,仪式圆满结束。
  随后,与会人员在嘉定校区近西大门参加百年校庆校友林开园仪式。副校长陈小龙在仪式上讲话。校党委副书记陆敏恂、马锦明为校友林石碑揭幕。校友林的树木以桃树为主,夹种李树,寓意“桃李满天下”。校友以集体的形式认捐这些树木,在母校培育大树,同时使校友对母校的感情之树根深叶茂。汽车学院作为首批认捐单位,在认捐的树木上扎上了红丝带,也扎上了对母校的一片深情。
  以垂直的阿拉伯数字“100”形成汉字“百”的造型,融合在圆形里,突出百年庆典的特殊意义。原校徽中的三人划船造型完美的诠释了“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理念,将其完整保留应用于“百”字之上,与原校徽形象统一,强化了精神理念,在视觉形象上与学校形象保持关联。标志简洁庄重,体现了百年名校的厚重和博大,以红色为基调渲染百年校庆的喜庆气氛。
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标志图案说明
 回复日期:2007-4-7 18:03:34
    
  “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项目已立项
  作为百年校庆的重大专项,由校庆办、产业办、科技园区、科技处等部门与杨浦区知识创新办、发改委、经委、科委等部门联合组织策划的“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项目,正式在杨浦区发改委和和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立项。该项目将完成“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业态规划和形态规划。
  “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项目将依托现有环同济产业带的良好基础,充分发挥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所特有的学科、人才、资源、品牌四大优势,围绕建筑城市规划学科群,打造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及创意产业区;围绕土木工程及工程咨询学科群,打造建筑工程技术及咨询产业区;围绕绿色工程技术学科群,打造绿色技术产业区。
  “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项目的目标是形成我国城市建设与防灾及创意产业特色品牌,达到产值300亿左右。这将是实现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内涵、确立在全国高校科技孵化器领先地位的重要诠释,并成为我国三区联动的示范和窗口。
 回复日期:2007-4-7 18:04:05
    
  万钢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在同济大学党委与杨浦区委常委中心组联组学习会上,校长万钢在讲话中就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了阐述。他说:“我们以同济百年校庆为契机,共同讨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讨论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三个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和谐。我们准备开展的校庆活动之一――同济号校友长江专航,将追溯同济的历史,寻找我们‘严谨、求实’的精神。我们搞国际论坛,就是要向世界展示和谐的杨浦,把我们的理念、建设的成绩展示给世界。而我们正在策划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构划着我们的未来,这是同济大学今后一百年发展的重要节点,将为人才的培养,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为社会的和谐作出自己的定位。使我们每一位回来的校友能真正感觉到,在他们曾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产生了新的火花,产生了新的亮点,又在为新的一百年而奋斗。
 回复日期:2007-4-7 18:04:28
    
  周家伦谈大学的向心力和辐射力
  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在《文汇报》2005年12月14日《文汇时评》专栏上发表题为《大学的向心力和辐射力》的文章。文章说,大学对企业具有吸附力,大学周围容易集聚起与强势学科相关的企业,形成产业集聚的雏形;大学有外在要求和内在愿望去寻求自身生产功能开发,发展与产业的关系,从产业演进的实际需求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前进的目标。在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将为“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注入新内涵。校区、园区、城区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影响,真正形成整体,将可以实现大学与城市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中在综合效用最大化。文章最后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规划与建设是百年校庆筹备过程中的重大专项,如果届时能初步显示产业集聚的效应,则不仅是为百年校庆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学校主动融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服务上海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
 回复日期:2007-4-7 18:05:56
    
  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在接受凤凰卫视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专题片摄制组采访时谈同济精神
  每一所百年名校,都有深厚的属于自己独特的积淀,这种沿袭的文脉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代代传播,成为独特的品行、气质、个性,我理解这就是一所百年名校的精神所在。
  我们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来总结概括同济精神,体现了我们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在顺境中善抓机遇,在同舟共济中形成凝聚力,在自强不息中实现发展目标。战争年代,我们边迁校边办学,边抗战边教学,后来,历次高校布局调整中,我们边改革,边抓机遇,追求卓越、乘势而上的目标始终不变。当然,同济精神有承传,也有变化和发展,但其内涵则始终不变。
  一百年,同济从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到抗日战争六次迁校,其间的艰难是中国其他高校很少经历的;一百年,从创建至今,“同济”没有更名,这不仅是文字上没有改变,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一脉承传;一百年,同济从创校时的医科到工科的发展,一直到现在综合性大学格局奠定,同济的发展始终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一百年,同济秉承求实创新的传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往上形成鲜明的特色。
  具体而言,我觉得同济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从同济走过的百年历程可以看出,同济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相连的。同济一百年的历史是服务社会、科学报国的历史。从殷夫烈士到周均时烈士,再到李国豪、项海帆等院士力主黄浦江上的大桥要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无不体现着同济人爱国办学的精神。
  二是,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同舟共济不仅是校名的涵义,而且是学校一直倡导的精神。战争年代,同济师生同甘共苦,社会贤达对学校鼎立支持,校友对母校的拳拳之心,共同在李庄谱写了一曲齐心协力、文化抗战的壮歌。新时期,我们的城市建设与防灾、现代装备制造业两大学科集群正是学校多年来的结晶。这些都是学校组建团队,协作攻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同济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济人共有的特点是务实开拓,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同济”二字,成为了城乡建设、医疗卫生、装备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质量信誉的可靠保证。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了这些行业领域的中流砥柱。这种务实开拓的奋斗精神,是新时期同济人直面挑战、谋求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四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同济人的精神气质和对待事业的态度,由于德国学术传统的影响,同济百年不变的踏实学风和务实的做人传统,一直代代传递,严谨而不固化,求实而不守旧,创新是同济人永恒追求的主题。
 回复日期:2007-4-7 18:06:28
    
  校长万钢在接受凤凰卫视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专题片摄制组采访时谈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对于每一个学校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像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资源、能源、环境等新兴学科,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多学科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交叉所形成的,所以学科交叉对未来发展是一个关键词。从学校的发展情况看,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学科,而最重要的是怎样把这些学科有效地进行交流和交叉融合,这也就是各种学科群体的重要取向。
  同济大学从现有的学科出发,进行交融发展,基本形成了工科方面两大跨学科集群。一是城市建设与防灾跨学科集群,该集群由建筑城规、土木、桥梁、能源、测绘、道路、岩土以及环境等多个核心学科的影响力构成。它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到土木工程到桥梁、道路、地下、环境、能源资源等方面,集中在我们国家急需要发展的一些领域上面的时候,就能够自然的形成多学科合作,就自然形成了交叉,就自然形成了学科新的发展方向。学科间要互相交叉才能完成一个较大的科技项目,比如我们学校在争取世博会总规划任务的整个过程中,集中了规划理念、建筑理念,同时又考虑了地下空间建设、交通领域建设、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很强的学科群体,既能承担国家和上海市这样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又迸发出很多新的理念。二是现代交通装备制造业跨学科集群,该集群由汽车、轨道交通、交通工程、软件、管理、材料、电子信息及机械等多个核心学科的影响力构成。嘉定是一个国际汽车城,有汽车的研发、销售、售后服务、汽车文化赛事等,如果只是把一个汽车学院搬过去,并不能胜任国际汽车城的需求,它还需要机械、电子信息工程、交通工程的扶持,需要新材料、艺术设计、文化赛事管理等。所以我们把汽车、软件、机械、交通运输、传播、材料、电信、经济管理等八个学院搬到嘉定,趋近应用,趋近需求,促使学校能够在多个外部环境的需求中形成学科交叉和学科群体的优势,实际上也形成了学科链。而嘉定汽车城从机械、电子、交通、汽车制造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这样,学校的学科链和区域的产业链实现对接。
  实际上,当学校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吸引力的时候,区域的发展反过来对学校就有很大的支撑。现代科学发展的方向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技术、能源资源等,而这些学科都是在不同学科相交叉当中产生出来的。同济大学注重学科群体和学科链的发展,实际上是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以期建立起我国领先的与国际一流同步接轨的实验室条件,建构国内领先地位、国际一流多个学科方向上的新兴梯队,并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国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
 回复日期:2007-4-7 18:09:22
    
  同济大学20周年校庆题词
 回复日期:2007-4-7 18:14:07
    
同济大学四平路正门
嘉定校区风光
 回复日期:2007-4-7 21:52:14
    你们要能象当年四所交大一样,让所有的***中央常委给题词校庆!!那就可以炫耀下了!!哈哈哈哈,,我们图书馆里都是他们的题词!!
 回复日期:2007-4-7 22:02:39
    作者:天府游侠01 回复日期:2007-4-7 21:52:14 
    你们要能象当年四所交大一样,让所有的***中央常委给题词校庆!!那就可以炫耀下了!!哈哈哈哈,,我们图书馆里都是他们的题词!!
=======================================
真是没素质,你这和在别人婚礼上说新郎新娘不般配没什么区别!
 回复日期:2007-4-8 11:12:52
    
  作者:天府游侠01 回复日期:2007-4-7 21:52:14 
    你们要能象当年四所交大一样,让所有的***中央常委给题词校庆!!那就可以炫耀下了!!哈哈哈哈,,我们图书馆里都是他们的题词!!
  这个西南交的傻子,政治局常委题词就是很牛的吗?同济以前的校庆,国家领导人题词的太多了,包括jiang、李鹏......等等,所有够级别的差不多都题了词,这不值得同济人拿出来吹。
  不过,拿什么“四所较大”来狐假虎威,就有点可怜了。所谓四所交大,仅西交算是牛校,也是正统;上交嘛,经考证确实是同济的孙子,冒牌的,而且也是外强中干;北郊嘛,地处北京,还是很不错的。那个鸟不拉屎山沟里的西难脚大,最多就是一个土地主而已,难怪以为政治局常委题了词就是很牛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复日期:2007-4-26 00:15:13
      作者:天府游侠01 回复日期:2007-4-7 21:52:14 
      你们要能象当年四所交大一样,让所有的***中央常委给题词校庆!!那就可以炫耀下了!!哈哈哈哈,,我们图书馆里都是他们的题词!!
    
     =======================================
     真是没素质,你这和在别人婚礼上说新郎新娘不般配没什么区别!
    作者:天府游侠01 回复日期:2007-4-22 20:53:13 
      西南交大第一!!!
    
    
      作者:天府游侠01 回复日期:2007-4-7 21:27:15 
        山东 2002年 理科 553 聊城大学
        现在在另所学校读研.感觉高考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陕西那2002年 548  去 哈工程的不要后悔了,我同桌当时630+还取了哈工程了,学校很不错的
      ------------------------------------------------------------
      山东2002高考一本线589,差了一本线那么多,何况山东考生爆多,还以为自己是个人物了,上了个西南狡通铁路技工学校就以为你自己是跟葱了,之前上聊城大学什么的更是垃圾堆。什么SB,2006年本科毕业,你娃考研都考了两次,高考还不知道复读了几年。也学人家在天涯上发帖子,可惜你发的帖子都是尿贴。老子2002年一本线500,老子考了610。老子寝室山东来的兄弟的没有低于650的。不知是可惜了你这垃圾进了西南狡,还是可惜西南狡就算培养技工也整出来你这么个垃圾。咳可鄙可悲
 回复日期:2007-4-26 9:22:05
    母校的帖子,顶下
 回复日期:2007-4-26 10:47:32
    级别明显不高嘛
 回复日期:2007-4-28 16:40:44
    朴实是tj
人的作风
 回复日期:2007-4-28 18:03:45
    同济和暨南1927年同为上海当时全国最早的一批国立大学,可惜现在暨南已经衰落了,尽管1978年暨南重建以来现在是处在上升时期,可是比起同济还有不小差距。去年暨南刚庆祝完百年校庆,今年是同济百年校庆了,恰值校长万钢荣升科技部部长,冀两间百年名校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祝贺同济百年。
 回复日期:2007-4-28 19:11:56
    
  百年同济值得商榷.
  德国人埃里希,宝隆在中国创办了同济医院,1907年,鉴于该医院医生不足,于是计划办一所德文医学堂培养医生,并得到在沪商人的拥护,并筹集了8万马克,购得一些手术器械,办起了同济德文医学堂至于这个学堂的招生\学制\章程,至今无法考究,只能认为是个附属于医院的进修学校而已,算不得大学.
  1912年,德国工商界筹款175万马克的巨资,成立的同济医工学堂,并入同济德文医学堂,这才应该是同济大学的正式成立日,原德文医学堂改为德文科,为预备学堂,学制三年(相当于中学),新成立医学、工科两科为正规大学,学制5年.
  现在的很多大学,都为了凑成个跨世纪,百年大学,....纷纷篡改历史,这种随意修改历史的做法,反映了治学的不严谨,后果是造就骗子他爹妈加8这样的一批人.....
 回复日期:2007-4-29 17:05:20
    呵呵,LS的实在可笑,中国的大学,有几个不是从学堂发展起来的呢?不知道LS的能否将自己的母校历史来讲下呢?
 回复日期:2007-4-30 09:28:27
    
  作者:100102 回复日期:2007-4-29 22:24:54 
    1952年同济医科从同济大学分离,迁到武汉成立同济医学院,从此同济大学便成为工科大学,如果以工科大学大学为起点,更应该从1912年成立医工学堂时候算起......
  乖乖,本爹马甲8、马甲9一段时间不来天涯打假,这头垃圾叫大(汉奸西脚大)的憨猪,就壮起了贼胆,乱咬同济了!
  按照侬这头憨猪的逻辑,你爹弄出了你以后,侬一直是头畜生,直到侬混进了汉奸西脚大,才算是人,但还是个汉奸崽子!
  侬那个西脚大,直到1938年才被汪精卫汉奸命名为“国立”大学,所以嘛,侬那个卖国求荣的汉奸西脚大,应该建校日期应该从1938年算起,迄今不过69年而已!如何死不要脸吹嘘100多年历史?......^_^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附】交通大学的真实历史:
  1、1927年,同济为上海唯一一所国立大学,交通不过是国民政府交通部部属专门技校而已;        
  2、1937年抗战时——国难当头、不去抗日救亡,却认贼作父、贪图荣华富贵追随日本鬼子做了大汉奸;
  3、1938年第一次被国立——汪精卫汉奸国的“国立”大学;
  4、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废除其汉奸学历、不予承认——下令和南京的伪中央大学倒进一个垃圾桶;
  5、1949年,两汉奸同流合污后的杂交交通大学一部分汉奸南郭先生跟随国民党败逃至台湾——今台湾交通大学;
  6、1956年汉奸杂交交通大学在大陆的剩余部分+老同济的机械、电气等系科迁至西安——今西安交通大学;
  7、1959年在同济造船系基础上建立的上海造船学院,迁入汉奸叫大遗弃在上海徐家汇的校园+西交遗弃的一小撮老弱病残——改名今上海交通大学,实则是老同济的孽种,却数典忘祖、欺世盗名、到处吹嘘是交通大学正宗,而且把当年中央大学扔给汉奸交通大学的学生jiang核心收罗为“杰出”校友;
  8、1980年代以来——在上海的叫大,除了继承老祖宗同济的船舶,所有学科没有不垃圾的,全部在老祖宗同济等校的胯下,国家投入巨资却始终弄不出实际成就只好坑蒙拐骗,用砂纸磨出来的假汉芯吹嘘“世界一流”,
  ......
    
  哈哈哈哈哈哈哈,“100102”,侬这头自卑变态的弱智憨猪,瞧见侬那个猪圈是个甚么东西了吧?!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复日期:2007-4-30 12:09:36
    凤凰资讯 大陆 正文
  万钢从普通归国学者到科技部部长仅用7年
  2007年04月30日 07:33
   “学而优则仕”,对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而言,这是一条水到渠成的道路。
  从普通归国学者到科技部部长,万钢仅用了7年时间。在熟悉万钢的人眼里,这与其说是一个为官升迁的奇迹,不如说是一段知识报国的佳话。
  昨天,从北京返回上海的万钢召集同济大学有关负责人开了一整天的会,就自己的工作交接等问题进行了商议。按照安排,万钢将暂时继续兼任同济大学校长,直到今年5月20日该校百年校庆活动结束之后。
  “海龟”汽车专家
  对于身为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的万钢获任科技部部长,上海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教学试验中心副主任王石泉教授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这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广纳贤才,贯彻***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体现。
  他说,显然有关部门对万钢已经考察了很久。这个决定说明,中央对科技自主创新及产业化已经极其重视,万钢也将有能力把中国科技管理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层面。
  万钢的才能被发掘,与教育部和科技部几位部领导的充分信任有关。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告诉记者,199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委托万钢带领中国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代表团回国考察汽车工业,当时正值中国汽车如何发展成为国内热点的时期。考察结果让万钢非常忧心。因为在他看来,中国汽车工业对国外的依赖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与此同时,万钢从当时欧洲爆发的能源危机中受到启发,判断新能源汽车将是全球汽车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于是,2000年,他向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汽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他分析,在传统汽车业领域,各大跨国公司的技术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如果中国从零开始做内燃机汽车,势必会碰到一些知识产权的问题,而只有在新领域进行研发,才能规避这些问题。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既是中国汽车业战略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必需。
  据同济大学校长助理董琦介绍,这份建议最终被采纳了。当时的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还向万钢发出了回国邀请。之后,下一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又将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的重任交给了他。
  2000年12月24日,西方圣诞节的“平安夜”,万钢辞别工作了10年的德国奥迪公司,坐上了回国的飞机。此时,他还并没有获得任何正式工作合同,更没有任何单位高薪聘请他。董琦对本报记者说,吸引万钢回国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确实想为中国做点有创新意义的事情。
 回复日期:2007-4-30 12:10:33
    
  低调“帅才”
  万钢是受科技部和同济大学邀请回国的,回到同济大学后,他从普通教授、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做起,再做到汽车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并于2004年就任同济大学校长。
  这次履新后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万钢表示:“与许多同志相比,我自感才疏学浅,特别是在从政经验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对此,董琦说,虽然万钢的上升速度在常人看来很快,但他确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出来的。“万校长刚回来之时,赤手空拳,一个人都没带回来,出差也没有科研经费,但他硬是坚持了下来。”
  在余卓平和董琦眼里,万钢是个低调、埋头做实事,并善于组织管理的人——董琦把他形容为一个“帅才”。
  余卓平说,万钢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超前思维,对于科技和市场前沿的问题特别敏感;二是组织科技攻关的能力特别强,自己做事情也特别投入。这让万钢无论在学校还是项目组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做项目时,他都会定下明确的规章制度,骨干成员每周一次例会,一般一次都不能缺席。每个项目都会排出明确的时间节点,只许往前赶,不许推迟。”余卓平说。
  同时,在做校长期间分管外事的万钢,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上也“很有一套”。
  万钢认为,大学要建立两个平台:一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二是国际人才交流和研发的平台。他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科研不能完全关起门来搞,要有开放的心态,要与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事实上,同济大学在国际交流中的特点非常鲜明,以欧洲国家作为最重要交流国是该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特色和传统。万钢上任后,更坚持和发扬了这一特色,不仅争取来了很多难得的项目,更加大了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合作。
 回复日期:2007-4-30 12:11:52
    
  “宝贝”“超越号”
  经过数年时间的开发,同济大学与上汽集团合作承担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其新能源汽车“超越一号”至“超越三号”已先后推出。
  新能源汽车是万钢和他的同事们的“宝贝”。“超越一号”刚研发出来后,有一次,司机驾车在同济大学校园里测试,当发现前方路面有一根树枝时,司机特意下车将树枝捡开后才继续前行。这一幕成为在同济校园里流传的佳话。
  王石泉认为,将自主创新科技产业化发展,将是万钢上任后科技部的工作重点之一。这从他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过程可以看出,“也是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要求。”
  10多年的企业经验,让万钢具备了敏锐的市场触角。董琦说,万钢在企业经过了全面训练,更能接近产业前沿,这是近几年来同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推新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但对万钢来说,最重要的是,根据国家需求、中长期发展规划,来规划学校的发展,并且与服务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紧密相连,在这一点上,万钢的思路非常明确。”
  目前,同济大学在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带动下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中心,包括与大众、西门子等,还与上汽集团建立了4个工程研究中心。“我们可以称为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学校了。”余卓平笑着说。
  “从电动汽车来看,我们当时起步就已经比跨国汽车公司晚了将近10年,但到了今天,世界上提这个话题必有中国。”万钢曾经非常骄傲地在一次大会上表示。(来源:第一财经日报赵何娟)
   编辑: 李增华
 回复日期:2007-4-30 12:58:05
    众校友,低调,低调啊。
 回复日期:2007-4-30 13:16:50
    
  凤凰卫视将播出“时事开讲在同济”节目(图)
   [来 源] 宣传部
[发表时间] 2007-4-30
  作为百年校庆重要的学术传播活动之一,由我校党委宣传部与香港凤凰卫视联合制作的“时事开讲在同济”节目日前录制完成,并将于5月4日起在凤凰卫视资讯台陆续播出。
  “时事开讲在同济”于4月28日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演播室录制。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石齐平、邱震海(同济校友),《时事开讲》主持人郑浩与我校学生就中国的改革开放、崛起中的中国外交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演播厅里座无虚席,场面火爆。同济学子在倾听了两位著名评论员激情和智慧的发言后,与他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两位评论员对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我校学生思维多元化,提问也极具针对性和挑战性。
  据悉,录制的节目将分三期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首播时间:5月4日(周五)、5月11日(周五)、5月18日(周五)的23:00,重播时间:5月5日(周六)、5月12日(周六)、5月19日(周六)的11:00。
 回复日期:2007-4-30 19:09:56
    恭喜恭喜
 回复日期:2007-5-16 17:30:21
    
  同济大学“教育推进伙伴计划(PACE)”中心成立(图), 获赠4.7亿美元软硬件设备
    
  [来 源] 新闻中心 [发表时间] 2007-5-11
    
  5月10日,由通用汽车公司、电子资讯系统公司、太阳计算机公司、优集系统公司等四家全球跨国公司在同济大学设立的“教育推进伙伴计划(PACE)”中心在嘉定校区揭牌成立,中心同时获赠700套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50台工作站等硬件设备以及技术培训,总价值超过4.7亿美元。这是该计划在中国第二所高校建立的中心,也是自计划推进以来在亚太地区投入的最大一笔捐赠。
  科技部部长、我校校长万钢,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科委主任李逸平,市科教党委书记李宣海,市科委副主任寿子琪,市经委副主任杲云,我校常务副校长李永盛,上海交大副校长林忠钦,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陈实,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公司总经理白雷蒙,以及电子资讯系统公司、太阳计算机公司、优集系统公司等有关负责人出席捐赠暨揭牌仪式。胡延照、万钢、陈实、白雷蒙、林忠钦等致辞。   
  教育推进伙伴计划(Partner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 Education),由通用汽车公司于1999年发起,与其他三家公司联合实施,其目的是通过捐赠计算机辅助工程工具,为全球重点院校的学生提供先进的汽车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的教育培训与实践经验。学生在学校可与通用公司的汽车工程师一样,使用同样的软硬件进行汽车产品的设计、制造、检验。
  万钢表示,PACE中心在同济大学的建立,将进一步提升同济大学机械和车辆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和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储备。
  据了解,同济大学PACE中心成立后,先期将在汽车学院、机械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以及工业设计等学科、专业中试点使用。
    
 回复日期:2007-5-16 17:38:26
    
  从上海到李庄
   [来 源] 文汇报
[发表时间] 2007-5-13
  历史是一条水,人事是一条船。
  在两个四季的好几个月份里,沿着一条水——血腥的、硝烟的、情感的、理性的,也是教育的与文化的,一个人或几个人,就那么走着……
  1937年时的日本国,不只是要占有,也是在毁灭是中国城乡里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那曾经让它们折服了几千年的文明。它们还有更长久的目标,那就是把希望放在中国的未来——希望将中国的教育皇民化,而把我们源远流长的国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化灰烬于炮火——不——心火之中!
  上海的“八一三”事件,苏州河、黄浦江与东海的波浪至今还渗有血滴,闸北和浦东的黑烟还投影在日光之中。同济大学不能幸免,且是日军重点追炸的对象。一个象征性的事件是:1937年8月12日那一天,诗人冯至到江湾招考附中新生(大学预备班),早晨他从吴淞乘小火车,傍晚回校时小火车就被日本人停了。那时没有手机,夫人姚可崑(同济高职的德文教师)一点也不知道先生身在何处,日头下海很久,连个影子也见不到,“冯至”只是恶梦中的期待了。殊不知,诗人无车可乘,无路可走,下下策只有听别人的建议,租一只小舢板,乘着烟雾在日军横行的军舰中穿行,夜里十点多,拿着四幅从国外带回来的名画,晃若隔世般潜回他们在市区暂时租住的小屋。诗人刚刚狼吞虎咽吃下一碗肉丝面,隆隆的炮声自天而降,吴淞的水浪如利剑般在他的诗象里冲天而起……
  一夜间,同济化为尘土。校工的血被日军的炸药舔焦了。同济人开始流徙了。冯至和他的夫人、以及才一岁左右的女儿冯姚平,不得不在***炮声的伴奏中,沿着一条艰辛的路,讲着——笑着——啼哭着——从上海跑到浙江金华,从金华跑到江西赣州和吉安,从赣州、吉安跑到广西八步(今贺州市),从八步再到昆明、到通往越南的宜良,最后到了四川南溪李庄和宜宾,辗转跋涉,且舟且车且徒步,且学且歌且抗日。若将数路并进的总里程加在一起,超过了两万二千里,是一次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在八年抗战救国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走的路比同济更远,受的磨难比同济更深。可以说,同济搬到哪儿,日军就撵到哪儿,是否生怕同济与德国有关的军工、造船和医学等专业给他们造成麻烦?当然,也没有一所大学经受的考验比同济更大,这是现代中国教育史,更是同济教育史上的壮丽史诗。
  由于复杂的原因,冯至到昆明一年左右,转入西南联大任教了。昆明大学太多,物价飞涨,同济有好几个活生生的学生被日本人植进了死亡的子弹。大部队仍要搬迁!最后收留飘泊三年之久、无校无家的同济师生的,是仅仅东西长约一公里,南北宽约半公里的李庄。
  李庄太有历史了:当时它的建镇史有一千四百年,“九宫十八庙”,被称为长江上游第一古镇。其地理之重要,建筑之辉煌,物产之丰富,在四川沿长江一带少有可比;李庄人太淳朴太热情了:十六字电文——“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不仅安顿了数千人的同济大学,后来还容纳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体制人类学所和社会科学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和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学术机构。比李庄的人口多出好几倍,但他们包容了,养育了,最后也和谐了,谱成了战乱期间,高等教育、高等学术与川南农民和平共处、同度时艰的一段佳话。
  那几年的李庄,学者济济一堂,学生激情飞涨,感人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与同济有关的,有两件事不能不提。一是包括李庄在内的川南一带,发生一种叫麻脚瘟的病,重者以致死亡。同济校医唐哲(曾治好了姚可崑等不少重症病人,后为武汉医学院院长)亲自救活了数十人;医学院教授杜公振和助教邓瑞麟经过动物实验等查出病因,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1943年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二是生物系教授童第周,曾邀请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李约瑟到访李庄的同济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李氏发现,这位当时世界一流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的学术成就,竟是在沙漠一般的一无所有的实验条件下完成的,他简直无以置信。
  确确实实,李庄创造了奇迹,同济也改变了历史。在李庄,同济成立了法学院,将德文补习班改为新生院,将造船组扩增为造船系,并增设了机械专修科,而理学院的数理系分拆为数学和物理两系。学科不断发展,学生也不断增加,为四十年代中期以后真正综合性的同济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纪念同济与李庄同生死、共存亡的友谊,2006年,同济大学与宜宾市在李庄建立了“李庄同济纪念广场”,树起了纪念碑,学校邀我写了一篇《李庄同济纪念碑碑铭》,全文如下:
  民国未筹,同济先创。悬壶于黄浦,泛舟在海上。壶中民生久,舟边社稷长。八一三,炮声响,倭寇暴爢,儒祖惊殇。江尾狼烟虎火,学馆断瓦残墙。别吴淞,越浙赣,渡桂滇,归李庄。豪情飞四野,战歌动五乡;蓬车开新路,绷带挽危亡。十六字电文,春催繁蕊枝枝笑;数千名学子,客来八方户户忙。宝殿旋古意,白鹤雕奇窗。水环山静,福地仙乡。银刀剖案,众生侘惶;眉锁迷尘,心塑金刚。我有科学克痹症,侬靠勤苦供命粮。吴语柔,德文香,川音如酒诉衷肠。禹王宫中雷雨沸,东岳庙里机声琅。桂轮江涛动天外,留芬茶浪醉书乡。学研医工理法,建筑文化后方!海外来宾家家串,龙门阵里夸炎黄。狼蹄独山裂,羊街军号响;帆樯猎猎破日吟,凯歌阵阵通天唱。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斗转满甲,星移海沧。伟哉同济,同心同德同舟楫,彤彤辉辉;济人济事济天下,济济翔翔!大哉李庄,李桃花信年年风,庄田果实处处香。有诗曰: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金沙金,黄浦黄,奔流不息长江长。百年同济遨四海,新侪一新学界,古镇万古流芳!
吴淞时期的校舍(后遭日军炸毁)
昆明时期的校舍
李庄时期的校舍
 回复日期:2007-5-16 17:43:35
    
  人民日报:与祖国同行 以科教济世——写在同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
  [来 源] 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 2007-5-16
  同济百年,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字里行间闪烁着与世界先进科技、与祖国发展、与城市建设同舟共济的激情与理性。随手拈来它最新一页的几行新墨,就让世人惊叹:
  由新任科技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作为第一课题负责人所设计的“超越”系列第四代、“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最高车速已达150公里/小时,正加速驶向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开车不用油”,不再是痴人说梦。
  2007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同济大学建立“亚太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充分肯定该校在世界遗产保护、尤其是古建筑保护方面的成就。
  5月,上海高校节能降耗现场会在同济大学召开。这个神奇的校园,自主研发的中水系统、“地源新风”与余热利用等节能技术,使楼宇冬暖夏凉、浴室热水无能耗、曾经的废水,浇活一大片湿地,每年节能1200万元。
  ……
  与华夏命运休戚与共
  1907年秋天,华洋杂处、西风东渐的上海,在黄浦江畔的白克路(今凤阳路)冒出一件新鲜事儿。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为他那间拥有20张床位的同济医院,附设了一所“德文医学堂”,专招中国学生。这间仅3名教师、33名学生,如芥豆之微的小小学堂,经过百年嬗变,成了拥有25万校友、百位院士、俊彦辈出的著名学府——同济大学。
  1912年,同济由医学而扩充工科;
  1917年,由国人接办,至1927年,晋升国立大学;
  1937年,在同济大学30周年的庆典中人们这样称赞:“社会服务极众,贡献尤广,可见同济学生在校时能学其所用,毕业后复能用其所学。”
  话音未落,日寇飞机轰炸上海,炸毁同济校舍。但济世兴邦的梦想,在同济长达近十年的颠沛流离中,依然如故。漂泊过浙、赣、湘、粤、桂、黔、滇、川等8省,同济在川南偏僻小镇李庄,找到“一张平静的书桌”。
  “当时既无电灯,亦无书店。同学们国难当头,读书更是专心。”87岁的土木工程系教授俞载道回忆道。
  俞教授主持设计过众多建筑,其中的同济大礼堂,以40米净跨和拱形网架结构,成为当时同种形式建筑的亚洲之最,荣获“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他71年与同济相濡以沫,李庄往事清晰如昨:
  ——东岳庙安置了工学院,祖师殿暂栖医学院,理学院则入主南华宫。睡在上铺的俞载道,以箱为桌,跪着看书,“三根灯草”陪着他熬过战火中苦读的漫漫长夜。
  古庙荒村,斯文并未扫地。同济人用学识回报当地百姓。
  川南一带,流行人称“麻脚瘟”的痹病,无药可治,唯有等死。一天晚饭之后,宜宾中学忽报近40人染上此症,乱作一团,急邀同济医学院唐哲教授等相救。经与杜公振、邓瑞麟教授反复研究实验,终于找到罪魁祸首:当地食盐中含氯化钡,造成慢性中毒!
  对症下药并加预防之后,“麻脚瘟”绝迹川南。当地百姓从此将“同济”二字,当成神医扁鹊念兹在兹。
  1946年,战火稍歇。同济大学携医、工、法、理四大学院,回到故乡上海。
  凤凰浴火新生,同济则在坎坷中缔造着辉煌。
 回复日期:2007-5-16 17:45:15
    
  与祖国发展心魂相守
  新中国诞生了。1952年,在高校布局调整中,同济大学变身为土木类工科大学。1979年,同济大学和共和国一样,迎来重大转机。李国豪教授劫后余生,复出担任同济校长。
  李院士在“文革”中被隔离两年之久,赤子之心支撑着他始终不辍科学求索。他从广播里听到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猛然记起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通车典礼,大桥曾出现晃动现象!他为两座大桥不安了……从此,几尺见方的隔离室,成了这位科学家神游八极的天堂。他以报纸边角和夹缝,演算推导,渐入化境,寒来暑往,物我两忘,终于取得重大成果。1973年,囚室结晶的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破解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和南京长江大桥的稳定问题之疑案,也消除了中国大桥设计多年来的心病。
  李校长甫一赴任,办了两件大事:其一,将同济转变为以土建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二,恢复与德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传统联系和德语教学传统。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同济大学又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材学院、上海铁道大学等院校并校融合,羽翼日丰,一飞冲天。
  “造桥修路,是同济长项,在中国工程界口碑很好。”做了50多年钢结构研究的沈祖炎院士,看似淡然的一句评价,却有强有力的业绩支撑:虎门珠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钱塘江三桥、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都凝结着同济人的汗水和智慧。
  单说造桥,就辉煌得炫目: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建成38座主跨400米以上的桥梁,其中同济参与设计24座,占63%;在建22座主跨400米以上桥梁,同济参与19座,占86%;至于有同济毕业生介入的,数量更加惊人。
  有一段与宝钢的往事,是同济人无私无畏、与共和国建设同舟共济的写照。
  1981年,国家实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由于宝钢选址、投资,以及一期建设中出现桩基位移等问题,“宝钢下马”呼声很高。李国豪校长力排众议,认为位移之症结不在选址失当!他和专家们提出三个强有力的科学论据,得到采纳,使宝钢幸存,并建成举世闻名的钢铁工业基地。
  而同济“刀下留城”的呼号,则为华夏挽留了几处先人瑰宝。先是名扬中外的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不畏权势,戮力保护中国古文化遗存;后有以阮仪三为代表的同济人对古镇古村的一力护持。
  平遥,唯一名列世界文化遗产、且保存完整的中国古城。上世纪80年代初,建筑系阮仪三教授惊见平遥古城将沦为大拆大建工地,顶住重重阻力,率同济学者与学子为平遥古城制定保护规划。江苏周庄、同里、甪直,浙江乌镇、南浔、西塘,以及山海关城在内的古村镇,这些拥有先人遗泽的零珠散玉,终被同济人从推土机下挽救……
  为了共和国的发展,同济人专啃硬骨头。
  青藏铁路举世瞩目。穿越昆仑山海拔4600—4800米的长年冻土层修筑隧道,是公认的“世界难题”。毕业于同济铁道专业、选择荒凉的西部效力国家的梁文灏院士,以全新的设计思路和线路选择方案,让“铁龙”成功洞穿昆仑山。
  还有在国内外同行中起步最晚的同济海洋专业,同心同德30年,如今已挑起“国家队”重担,迈入西太平洋的国际竞技场。
  走过百年沧桑,支撑同济辉煌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如此概括:“同济精神”包含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每一个诠释后面,都是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25万同济人,用生命为“国之栋梁”做注脚。
 回复日期:2007-5-16 17:53:44
    
  与上海建设鼎力互动
  赤峰路、国康路,是上海杨浦区两条极不起眼的小马路。但与同济为邻,便占尽风光,拥有年产30亿元的科技园区,其中80%的企业,以同济为依托,从事建筑设计与规划。
  “将知识和技术外溢,对周边城区产生良好的辐射效应,这是大学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万钢如是说。
  这两条小马路,只是同济服务上海经济建设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决定修建跨越黄浦江的南浦大桥。日本专家傲然提出:中国不具备此类大桥的设计能力,称愿提供免费设计及贷款,条件是工程必须由他们承担。
  李国豪院士急了,他让助手项海帆代表同济桥梁系师生给时任上海市市长的***写信,力陈中国桥梁界有信心有能力承此大任。1987年9月,***批示:“我看主意应该定了,就以中国人为主设计……”
  李国豪提出的“叠合梁斜拉桥”方案,工程造价仅及日方概算的一半!
  1990年,上海酝酿浦东开发,杨浦大桥又摆上议事日程,同济方案一次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1993年,主跨602米的杨浦大桥通车,成为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中国桥梁界自此走上一条独立自主、国际领先的桥梁设计与建造之路。
  上海的苏州河,蜿蜒穿越全城,却曾是该市一道刺目的伤疤,其恶臭浑黑,市民无不掩鼻。
  作为市政府“一号工程”,上海决定全力治理苏州河。积重难返的千钧重担,由同济人轻轻挑起。同济环境学专家徐祖信教授“标本兼治”的治污思路脱颖而出,其创意在于“让苏州河水变‘活’!”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新设一道闸门,江河互换,流水不腐,提高了河水的自净能力。如今,河里重见鱼虾嬉戏,更添龙舟竞渡……
  土木、桥梁、交通、环保……同济人使出传统的拿手绝活,助上海发展一臂之力,同时,在汽车、软件等创新领域,也为这座城市插上翅膀。
  2002年4月,承载着开发新能源汽车的梦想,同济汽车学院呱呱坠地,院长是留德归来的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万钢。一年后,我国首辆混合动力轿车“超越一号”起跑。2006年6月,法国巴黎必比登赛场,同济研制的两辆氢燃料汽车“超越三号”,在这项全球清洁能源汽车的顶级大赛中,创下4个A、一个B的骄人战绩,让外国同行惊羡。一位中国外交官兴奋地说:“以前一直都为西方的科技成果轻轻鼓掌,今天,我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为中国人喝彩了!感谢同济!”
  由于与上汽集团等企业的合作,燃料电池轿车的产业化步伐日愈加快,有望成为上海汽车工业新的增长点。
  日前,投资4.9亿元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即将在同济嘉定校区投入使用,将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汽车产品研发基地,同济与企业的协作,将更加密切。
  近年来,同济的深海地学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生物基因研究等项目,均成国内领头羊之一,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项目中脱颖而出。在上海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中,同济大学入选8项,其中5项为牵头项目,力拔各高校头筹。
  正如上海市委书记习***日前在同济调研之后所说:“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大学是城市振兴发展的强大支撑,是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实力与城市动力的重要体现。”
    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在新世纪的东海之滨,正演绎着一曲曼妙的“双人舞”。
  与学科创新激情相伴
  初夏的同济嘉定校区,满目青翠簇拥着由同济人自己设计的风格独具的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及“新天地”休闲街。乍一望去,恍如进入一个精致的园林。
  在软件学院创新基地,大三学生黄君扬正和团队研究策划新的选题。提及去年在“花旗杯科技大赛”中获得全国第一名的事儿,他说:“活动中,不仅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很好结合,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精神也加强了。”
  大学,当以育人为本,为此,同济坚持“名师执教”。
  在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实践教学被看作重中之重。2003年始,学校大胆挑战传统教育模式,投资3000万元,建成土木、环境、电子信息、汽车等16个“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让学生自己寻找课题,寻找资源,寻找***。
  为鼓励学生创新,只要学生申请,校内所有实验室随时向学生开放,院长或主管教学副院长亲自担任基地负责人,同时组建教授指导团队,跨学科、跨学院参与指导,将学生创新活动与学分、深造等挂钩,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从小喜欢汽车的张震,进校后惊喜地发现,创新基地可以提前让他实现造车梦想。得知国际上有个“极限重力赛车”比赛,他们在短短两个多月,拉到20多万元赞助,设计出了样车,成为参加该赛事的首支中国团队。
  “现在的学生,比我们上学时不知幸福多少倍了!”软件学院副院长万金友有些“妒忌”地说。
  幸福在于,他们拥有丰富的、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有IBM、APPLE、Intel等7个企业联合实验室,价值超过1亿元的教学实验环境;与国内外10多家知名软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上海贝尔等著名跨国企业纷纷成为同学们的实习场所。
  在APPLE学生俱乐部,由5名本科生编写的《苹果平台软件开发技术》出版,2名本科生在APPLE的WWWDC2006上演示作品,这是中国学生首次登上APPLE全球讲坛;由学生自主研发的手持会展导游系统,将亮相2010年世博会;1名本科生在嵌入式教研领域颇具知名度,当起了100多名教师的培训老师……
  目前,同济大学各种各样的创新组织已达100多个,网罗了数千名核心成员,吸引了数万名外围同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大磁场。近年来,“挑战杯”、“世界青年设计发明及论文”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足球大赛等重要赛事,捷报频传。不到5年,同济学生共获得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种科技创新奖励100余项。
  百年同济,无愧此联:
  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
  《人民日报》 ( 2007-05-16 第01版
人民日报记者 李泓冰 王有佳)
  【附图】同济积极参与国家与上海重大工程建设承担科研攻关重任:
东方明珠
洋山深水港跨海大桥
杨浦大桥
黄浦江污染治理
 回复日期:2007-5-16 17:55:45
    刚发了人民日报的报道
  还要审查
 回复日期:2007-5-16 17:56:19
    刚发了人民日报的报道
  还要审查
 回复日期:2007-5-16 17:57:03
    刚发了人民日报的报道
  还要审查
 回复日期:2007-5-16 17:57:38
    刚发了人民日报的报道
  还要审查
 回复日期:2007-5-16 18:00:15
    
  同济大学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附照片)
   [来 源] 文汇报
[发表时间] 2007-5-15
  学科链结合产业链,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产业需求,是百年同济学科发展的基本理念。
  近年来,同济大学发挥汽车、材料、环境、海洋以及管理等多学科优势,聚焦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在节能环保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全球气候演变基础理论研究和长江水环境应用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节约型校园创建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在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留下了同济人深深的足迹。
  研制新型生物质材料
  以可再生的非粮作物为原料,可完全降解
  随着使用传统化工塑料所带来的石油耗减和白色污染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们多年来一直在苦苦探索,期望找寻到一种既能节省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又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新材料,最终催生了由纳米与生物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任杰教授主持研制成功的新型生物质材料--“聚乳酸”。
  与传统化工塑料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不同,“聚乳酸”是以木薯、甜高粱等饱含淀粉质、可再生的非粮农业经济作物为原料,经过发酵生产出乳酸,再经过特殊的聚合反应过程生成的一种高分子材料。它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可用来制成各种包装材料、日用塑料制品、医用产品、纺织面料、农用地膜等,而且比一般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特性更为优良。
  这种新材料既可有助于缓解石油及其副产品的紧张,又能为环境友好做贡献。它具有完全可降解性,在自然界微生物作用下能自动***成水和二氧化碳,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多就能在堆肥条件下自然降解。而石油基化工塑料产品,即使深埋地下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被***;将之焚烧,又会产生大量污染物。
  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同时,聚乳酸以我国高产的木薯、甜高粱等重要的非粮农业作物为原料,又有利于我国大量农产品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农业作物的扩大生产,构架出一条农产品工业化的产业链。
  “聚乳酸”项目对能源、环保、农业三方面具有综合作用。2004年8月,这一成果列为上海市首批29个“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同年12月,同济大学与上海新立工业微生物科技公司等共同组建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稳步踏上产业化生产的征程。
  2005年底,百吨级中试示范生产线建成,第一批中试产品问世。2006年底,项目又列入国家发改委生物质工程示范专项和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当前,公司正在筹划万吨级生产示范线的建设。
  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生产2亿吨化工塑料,我国的年产量在1800万吨左右。专家预测,新型生物质材料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部分或大部分替代国内普通塑料产品的消费市场。
  在政府、高校、企业各方推动下,生物质材料的规模化投产已指日可待。2010年上海世博会,包括包装材料、一次性水杯、饭盒、世博园区的路牌、游客佩戴的胸卡等在内,都有可能会采用这一新型环保材料。
在工博会展出的生物质材料聚乳酸城产流程
 回复日期:2007-5-16 18:01:57
    
  研发新能源汽车
  以工业副产氢气为能源,实现污染零排放
  作为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在给人类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它所引发的能源和环保问题让人们忧心。因此,自上世纪90年代起,各国政府和汽车企业纷纷投巨资研发替代石油能源的可再生洁净能源汽车,特别是用氢作能源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来自于氢和氧的化学反应,排放的是纯净的水,零污染,因此尤其受到青睐。
  2002年初,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重任落到了同济人的肩头,“十五”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启动,万钢出任项目总体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同时,以万钢领衔的同济团队为主,承担了这一重大专项中技术最为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
  此后仅仅5年时光,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便走完了别人十多年的历程,书写了中国燃料电池轿车发展的光辉篇章:2003年8月,中国第一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在同济大学问世,举世瞩目;2004年6月,第二代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二号”轻快驶上校园的跑道;同年10月,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六届“必比登”全球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在全部7个项目的角逐中,以5个“A”的优异成绩崭露头角;2005年8月,第三代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三号”精彩亮相,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2006年6月,两辆“超越三号”远赴巴黎,参加第八届“必比登”清洁能源汽车国际挑战赛,包括奔驰、通用、福特、丰田等全球顶级汽车生产商在内的一百五十多辆清洁能源汽车同场竞技,最终,“超越三号”与德国奔驰研制的燃料电池轿车一起,荣获赛事最高奖;2006年12月,搭载上汽自主品牌“荣威”、“罗孚”车型的第四代“上海”燃料电池轿车问世。
  为了让节能环保的燃料电池车尽快走出实验室,早日驶入寻常百姓家,同济大学燃料电池轿车研发团队只争朝夕,加快向产业化的目标迈进。2006年初,由10辆“超越三号”组成的小车队驶出校园,在城市道路中开展道路试运行和可靠性耐久性试验,通过实际运行,为燃料电池汽车在技术上面的改进和提高提供现实依据。一年内,项目组分别完成了对“超越三号”相当于14万公里的振动试验台整车道路模拟可靠性试验,300个小时、大致相当于10万公里的耐久转鼓试验台整车模拟可靠性试验,以及6辆“超越三号”车累计10.2万公里的实际道路行驶试验,为燃料电池轿车迈向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结果支撑。
  2006年9月,同济大学联合壳牌公司在上海国际汽车城内开始建设上海首座固定加氢站,为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加氢服务。这一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也是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与国外不同的是,同济大学燃料电池轿车采用的是上海工业副产氢气,资源丰富,它是把炼钢厂、化工厂产生的焦炉气进行纯化提取而成,使用氢气与使用汽油相比,不仅节能环保,而且成本更低。
  在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研发团队正在一步步积极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进程,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继续书写绚丽华章!
“超越三号”参加2006年巴黎必比登挑战赛,获最高奖
 回复日期:2007-5-16 18:03:17
    
  携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培训未来领导人,培养可持续发展专业人才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致力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积聚起了强大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2002年,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决定选择一所高校,共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作为在亚太地区开展环境学科学术交流和人才培训的重要基地时,同济大学以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综合实力和突出业绩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进入了联合国的视野。200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同济大学将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考虑到未来年轻领导者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一个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决定性影响,2004年至今,同济大学成功举办了3期未来领导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修班,先后有来自亚太地区近40个国家政府机构、企业、国际组织的90余名环境官员来校接受专业培训,极大地增强了这些环境决策者、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他们在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从而协调人文、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因素来面对和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2007年,这一培训计划拓展到对于非洲青年领导人的培训。
  立足于同济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双方还启动了全球第一个“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硕士学位培养项目,面向亚太地区招生。这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一次与大学开展学位教育。该项目针对全球环境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课程和实践。首届硕士学位班14名国际、国内生已于2006年9月开学,今年计划招收第二届新生20名。这一专业方向的博士培养项目也将在2007年启动。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克劳斯·托普弗博士受邀担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科首席教授,亲自为学生授课。
  同济大学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努力,赢得了著名企业的关注和参与。2006年初,德国拜耳公司与同济大学签约,计划在未来五年出资100万美元,在同济设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金教席”,支持学校招聘高水平教师,提供优质教育,并设立奖学金,资助研究项目。此外,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意大利环境国土资源部等也在学院设立了研究基金和奖学金。汇丰银行还与同济合办了三期面向国内环境管理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领导人研修班。
前联合国秘书长、环境规划署主任托普弗先生受聘同济大学首席教授
 回复日期:2007-5-16 18:05:54
    
  向深海大洋进军
  致力于全球气候演变基础理论研究
  全球气候演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及未来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深海研究,以揭示全球环境气候演变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撑。他们研究的重点是中国新生代环境演变和西太平洋暖池在全球气候环境演变中的作用。
    “中国要想跻身于国际海洋研究的前沿,就必须向深海大洋进军。”正是基于这一共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汪品先教授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我国正式加入全球地球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1999年2月18日至4月12日,以汪品先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
    在随后的研究中,汪品先教授领衔的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术梯队获得了一批突破性、领先国际的创新科研成果。随着这些成果接连问世,同济大学成为中国古海洋学研究中心和东亚海洋地质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极地气候变化将直接影响我国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此,海洋学院王汝建教授分别于2003年、2007年参加了我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和第二十三次南极科学考察,对极地气候开展科学研究。
  聚焦母亲河
  开展长江水环境应用基础研究
  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同济人的密切关注。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江的水文条件、资源与环境特征不断发生着变化,产生了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长江流域未来的发展。
  为此,同济大学积极建设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联合重庆大学、三峡大学、宜宾学院、武汉大学、九江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长江沿岸的另7所高校成立“长江水环境研究高校协作组”,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将之建设成为长江流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开放式综合科研平台。
  这一重点实验室以长江上游、三峡库区、下游河口区域为重点,主要针对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中产生的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对长江流域污染防治、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演变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的科学研究,力求为保障长江水环境安全、保护和利用长江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为长江流域的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理论与实践结合
  节约型校园创建取得实效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同济大学从2003年开始,以创新为动力,效益为中心,教育为目的,寻求校园节能环保新思路,努力探索创建“节约型校园”新途径,取得了多个方面的成效。2006年,全校能源消费比预算节约1200多万元。
  学校在学生浴室屋顶***了太阳能热水系统,使20吨的水温度稳定在30℃左右,每天可节省燃油87公斤,一年光照以250天计,按照目前的情况,经测算,每年可节省燃油2万多公斤。针对学生浴室的淋浴水,学校采取了中水回用措施,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站,使之达到排放标准后用于绿化浇灌,以及给学校池塘补水,同时利用淋浴废水的温度循环加热。每年节约费用30多万元。
  此外,在大礼堂改造、百年校庆标志性建筑——教学科研综合楼、中法中心楼、旭日楼改造、文远楼改造、游泳馆建设、校前区草坪灯光等项目中,都因地制宜采用了多种类型的最新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利用、冰蓄冷系统、中庭通风系统、座椅送风方式的置换通风空调系统、变频供水系统、(地源、空气源)热泵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等。尤其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考虑了投入与产出比的问题,使在新技术得到运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体现出良好的经济性。
  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同济大学有关专家、教授积极致力于城市综合环境问题、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与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引入并研究循环经济以及相关政策,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为了研究解决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中日益突出的城市综合环境问题,提供高层次决策咨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卢耀如教授发起,联合国内十多所高校筹建的“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2005年5月在同济大学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依托多所高校的力量,对单一城市、区域性城市实施环境评估,或对全国性城市环境重要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生态环境与循环经济领域的战略咨询研究,主持编写“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他还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国家建设部、上海市政府等部门聘为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政策咨询与项目评估的主要专家,被联合国发展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聘为相关项目的专家。
  在同济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学校提出了以学科大集成的方式,构建包括建筑、结构、环境、材料、生态、能源、资源、管理、人文、法政等多个学科参与,文理交融的“可持续发展学科群”,强化区域性、领域性综合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研究,将其建设成为中国及太平洋西岸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技术的国际性研究中心。
1999年,综合大洋钻探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海域实施,这也是在中国海域实施的第一次大洋钻探,汪品先教授是该航次两位首席科学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