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地图哪三个掌权

[评论随笔]解码三国(连载更新)
[评论随笔]解码三国(连载更新)
检查更新
原帖地址:
提交日期 2010-02-21 15:24:00 引言
如果问整个中国历史中哪一个时期最令后人关注、最为老百姓所熟知,我想回答多半会是三国。且不说别的,单就历史人物而言,恐怕没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这几位大名的。
  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说道的那样,“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不说以前,即使是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分不清众多的三国故事中,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虚构。
  要解码三国,首先必须还原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让那些被艺术作品神化了的、丑化了的、加工了的、扭曲了的、移花接木了的、张冠李戴了的人和事回复其原貌。当然,这里所谓的原貌,恐怕并不就一定真是事实真相。易中天先生说得好,“我们已经找不到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一问。”甚至“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肯说实话。”要想获得确切无疑的历史真相,那唯有期待有一天能发明时间机器,让我们回到过去亲眼看一看。在此之前,我们只好依靠历史记载,依靠史学家们的考证和考古学家们的发掘。
  然而,还原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够了吗?不够。若要知道历史的本来面目,文化水平高的,自可去看《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水平略次一些的,也可看近代史家的《三国史话》、《三国史》、《中国通史》等著作,最不济也可以看看现在常见的三国史普及读物。何必要我来解码?
  历史是什么样的是一个层次,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则是更深的一个层次。
  很多人在分析历史为什么会这样时,往往陷入片面化和简单化的窠臼中。简单地将历史人物的选择划分为明智和愚蠢。比如柏杨先生在其对《资治通鉴》的评论中就常常斥责他们“唯利是图”、“目光短浅”甚至“白痴”(在评价平原君赵胜主张接受上党时而引发长平之战时)、“野狗”(在评价白起坑杀长平降卒时)。再如,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也说袁绍“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说他和刘表都是“漂亮的草包”。然而,事实上如果来一个换位思考,换作柏杨先生、易中天先生在赵胜、白起、袁绍、刘表的位置上,恐怕更大的可能是他们会更愚蠢、更草包。就好比我们看足球,都能骂球员臭脚,但你自己上去踢两脚就知道自己的脚有多臭。
  单纯地将历史的曲折变化归因那些个人的贤愚忠奸是肤浅的。俗语云:利令智昏。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说明在人往往会因为涉及自身的利益而难于做出正确决断。而另一句俗语:“屁股决定脑袋”,则说明了所处的位置(在组织中的位置、处于哪个政治集团等等)对于决策的影响。此外还有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举例而言,白起难道不知“杀降不祥”的道理?但是,在以敌人首级为军功依据的秦国军功爵位制度面前,面对手下数以十万计要以这些战俘的人头去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下属。你若是白起,怎么办?
  所以,要了解历史的原因,必须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政治格局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
  具体到三国这段历史而言,从宏观的层面来说,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群雄并起的局面?为什么看似弱小的曹操能够打败袁绍,从而比较顺利地统一北方,而在强大之时却又屡败于孙刘,无法统一中国?为什么刘备能够轻而易举地从一个无用武之地的“英雄”成为“牧兼二州”的霸主?为什么东吴能够屡次战胜强敌但却始终只能偏安江东?司马氏为什么轻而易举地取代了曹魏?从微观的层面来说,为什么董卓能迅速地控制中央政府?为什么袁绍逃往冀州而非自己的家乡汝南?为什么陈宫和张邈会突然背叛曹操而投靠吕布?为什么关羽失掉荆州时刘备居然无动于衷?为什么诸葛亮在刘备决定东征东吴时根本不加劝谏?为什么诸葛亮死后魏延与杨仪会发生火并?如此等等,都有待于我们来解码。
回复日期 2010-02-21 15:35:41
  第一章
东汉的崩溃
  讲述三国的作品往往这样开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这是有道理的。众所周知,所谓三国,是指曹魏、蜀汉和东吴。但三国时代却绝不能以这三个国家的出现来界定。否则,像周瑜、关羽、袁绍,甚至曹操这些人就都算不得三国人物,而只能算东汉人物了。所以,一般而言,三国时代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说,三国其实是包括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这一段历史。
  我们也要从东汉末年开始讲起。但不是从汉献帝这儿开始,也不是从董卓进京开始,而要往前推,推到东汉政权开始解体的那一刻讲起。那是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了。
  这就是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在爆发之前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当然这种准备不可能明目张胆地进行,起义的领导者张角的办法是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发动平民百姓。他派弟子分赴各地以传道为名发动和组织贫苦百姓,“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形成三十方。其中,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所以,要谈黄巾起义,首先要谈谈黄巾军的宗教信仰——太平道。
  太平道不是一种普通的宗教派别,而是一个异端教派。怎么这么说呢?
  很多人认为太平道就是根据道教经典《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而发展起来的教派。其实不然。《太平经》作为正统的黄老神学思想成果,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的改良主义思想。
  东汉是一个神学非常发达的时代。早在西汉时期,由于受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的影响,儒家思想就越来越神秘化,甚至有的已经发展为神学理论。到西汉末年,各种图谶流行一时,更使得儒学越发具有神性。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此后,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这就进一步把儒家经义与谶纬图书等迷信东西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神学化。后来,当时在高层颇为流行的黄老学说也逐渐神秘化起来,老子也变成了神,到桓帝时期就产生了与儒学相结合的黄老神学。当时,桓帝“祠黄、老于濯龙宫”,又“立老子庙于苦县之赖乡”,并派高官去祭祀。
  在皇帝的支持下,黄老神学当然具有无上权威。《太平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太平经》最初是呈献给皇帝的。《后汉书&am #8226;襄楷传》上说《太平经》本是宫崇敬献给汉顺帝的神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亦有兴国广嗣之术”。但这书没有得到汉顺帝的欣赏。到襄楷手中,又再次向桓帝进献。到灵帝时,书中内容就已经得到皇帝的认可,灵帝“以楷书为然”。 从《太平经》的内容来看,基本上也是以劝人向善,劝富人多施舍一点给穷人,所谓“人贪人施”,其目的则在于“乐使王者安坐而长游”。这就充分说明了,《太平经》是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为解决社会问题以维护政府的统治而作的神学著作。
  《太平经》传到张角手里,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张角建立的太平道并没有把实现“太平”的希望寄托在皇帝、统治者的施舍和行善上面,而是要改天换地。大家都听说过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里明确地提出了要建立“黄天”。据《三国志&am #8226;孙坚传》记载,张角“自称黄天太平”。 “黄天太平”正是太平道的政治纲领和理想,与代表东汉的“苍天”相对立,具有强烈地推翻东汉统治的反抗精神。
  所以《资治通鉴》所说,“奉事黄老,以妖术教授”。“妖术”二字,明确地将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列为异端、邪教。这与后来以五斗米教为代表的正统道教广泛流传并得到上流社会认可和信奉完全不同。
回复日期 2010-02-22 09:55:46
  这样一种不可能得到上流社会支持的异端邪教怎么能够广泛地传播开来?一个原因在于张角本人的个人魅力起了作用。当时瘟疫横行,普通老百姓有强烈的求医需求。张角本人是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汉书》说他治病“病者颇愈”。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普通百姓生不得温饱,病无力医治,生活朝不保夕,痛恨东汉政府以及依附于政府的地方豪强的压迫但又无计可施,最终只能求助于宗教迷信。太平道所宣传的平均思想、反政府的思想,正好迎合了这种社会需要,所以深得普通百姓的认同。结果在张角的宣传、组织之下,太平道发展非常迅猛,信徒很多。
  古往今来,任何政府都不会允许公开反对政府的极端教派大肆发展。太平道如此猖狂地发展,难道东汉政府就没有察觉吗?绝对不是。早在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太平道的发展就已经惊动了政府高层,时任太尉的杨赐就专门上书灵帝谈如何控制太平道。他指出:“张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且欲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人,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到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的时候,更多的地方官吏上报“张角支党不可胜计”。但是,这些建议和信息没有受到重视。
  为什么呢?因为东汉的统治者们正在忙着做一件事,那就是内斗。
  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是一个以豪强地主为基础的政权。最初,这个政权分为三个层次。皇帝在顶层,他的旁边是军功集团和后族(即皇后的家族),但这两支势力都属于架空状态,没有根基。而在皇帝的下面,是士人集团,这是政权的中坚力量。而在士人集团的下面,是以不断被儒化的地方豪族大地主为核心的整个地主阶级。
  但是,到东汉中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皇帝太小,所以皇帝身边的后族占据了政权的制高点。皇帝太小,是整个问题的起因。但皇帝不会总是那么小,他总是会长大。皇帝长大之后必然会和掌权的这些后族(他的舅舅们)发生冲突。怎么办?得找个帮手。找谁呢?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作为皇帝,父母是指望不上了。老爹肯定死掉了,老妈本来就是后族的核心成员。至于朋友,整天在宫里的皇帝只能结识宦官。于是,皇帝和宦官结合起来对付后族。当后族被打倒之后,宦官又得势了。
  同时,皇帝长大了,也该结婚了。一结婚,新的后族又产生了。这个时候,如果长大了的皇帝一直手握大权也便罢了。没料到,东汉后期的皇帝不知什么原因,一个个比着先死。请看几个实际掌过权的皇帝的情况:和帝,终年27;安帝,终年32;顺帝,终年30;桓帝,终年35;灵帝,终年33。于是后族、宦官轮流上台。
  结果,到东汉末期,东汉政权的政权结构变成了皇帝在上,身边是后族和宦官,下面是以士人集团。后族、宦官、士人集团,这三支政治势力为了获取政权展开了激烈地斗争。这场斗争的巅峰就是著名的党锢之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就是指这一段时间。
  当时,由于桓帝凭借宦官的帮忙除掉了不可一世的梁氏后族集团,因此格外重用宦官。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及小黄门左悺、唐衡,因参与谋诛梁冀有功,五人同日封侯,人称“五侯”。“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
  这些宦官没有执政能力,只知贪污受贿,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大臣陈蕃在给桓帝的上疏中,忧心忡忡地指出:当时“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 面对这一危急的形势,士人集团分裂为两个派别,一部分人,既不愿与宦官集团同流合污,又无力去积极干预,于是拒不合作,消极避世,不再出来做官。等于说是主动抛弃了东汉政权。另一部分以杨秉、陈蕃和李膺和广大太学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则采取积极抗争的态度。他们同情人民的疾苦,担忧政局不稳,愤怒揭露并打击宦官集团。
  这些人以清流自命。他们把宦官和依附宦官集团的人物视为浊流,对宦官进行猛烈的攻击。他们攻击宦官的手段是向皇帝上书,揭露宦官擅权的弊端与罪恶,对他们加以弹劾。有的时候,还直接利用职权进行打压。
  桓帝时“五侯”专权,官僚集团中的杨秉、陈蕃、李膺等多次搬出“高祖之约”和汉家“旧典”苦谏,希望桓帝“遵用旧章,退贪财,塞灾谤”。杨秉揭露专权的宦官“猥受过宠,执政操权。其阿谀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伤,肆其凶忿。居法王公,富拟国家”。另外,士人们还对宦官进行舆论抨击。太学生聚集在一起,议论朝政,指斥宦官,太学变成了抨击宦官的舆论阵地。太学生还和各州郡的学生,甚至和官吏经常发生联系,互为声援。
  知识分子们的努力多少得到了一些回报。比如太尉杨秉劾奏益州刺史侯参的暴虐罪行,侯参在押往京都途中畏罪自杀。杨秉进而弹劾其兄大宦官侯览,结果桓帝只好免去侯览的官职。再如,司隶校尉韩縯告发“五侯”之一的左悺和他的哥哥左称“请托州郡,聚敛为奸,宾客放纵,侵犯吏民”,左悺、左称都畏罪自杀。打击宦官最大胆、最有力的是李膺。他担任司隶校尉时,宦官张让之弟张朔为野王县令,贪残无道,甚至杀害孕妇。李膺下令抓捕,张朔畏罪潜逃至洛阳,藏匿在张让宅中。李膺亲自带着从吏到张让宅中搜捕张朔,交付洛阳狱,取得供辞后立即处决。一时间宦官们甚至不敢再出宫门。
  面对知识分子集团的攻势,宦官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他们诬告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这个攻击打中了皇帝的要害。皇帝最怕的就是大臣们结党反对自己,于是桓帝震怒, “班下郡国,逮捕党人”,下令逮捕李膺、林密、陈寔等二百多人。宦官集团大事网罗,一时间“使者四出,相望于道”,甚至不惜“悬金购募”。太尉陈蕃由于拒绝签署捕捉党人的命令,并极力劝谏,也遭受到宦官集团的强烈攻击而被罢官。
  第二年,由于士大夫的奋力营救,和迫于舆论压力,桓帝不得已才释放党人,但是仍然对他们实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处罚。
  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回复日期 2010-02-23 19:19:53
  从这一次激烈地交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控制了皇帝,宦官势力极大;但是知识分子集团的后面是地方豪强势力,其能量也不小,双方基本上是势均力敌。而当时由于旧的后族梁氏刚刚倒台不久,新的后族势力根基不稳,因此没有参与到斗争之中。
  第一次党锢之祸,并未完全打垮知识分子集团。很快,知识分子集团就又东山再起。这一次,他们还得到了另一支强大政治势力后族的支援。这一次后族怎么加入进来了呢?因为桓帝死了。他的皇后窦氏就成了皇太后。窦太后的父亲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大权在握。后族的势力就因此而大大增强。窦武本人虽是外戚,但也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在他的支持之下,原先被打击、禁锢的党人又重新复职。后族和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力量就大了。
  于是,在建宁元年(公元168 年)五月,窦武等人以日食为借口,请求窦太后诛除宦官,并先下手诛了中常侍管霸、苏康,并要动手杀曹节。就在这个时候,窦太后犹豫了。到了这一年的八月,有人劝窦武、陈蕃立即动手,以防意外之变。但窦武等人并没有急于诛除宦官首脑,仍然通过上奏等正常手段来对付宦官集团。结果,宦官们利用他们能够控制皇帝、皇太后的优势,发动政变。一场大战下来,窦武等人失败被杀。宦官们立即发动反攻倒算,兴起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 年),宦官侯览指使人奏告官僚李膺、杜密等人“皆为钩党”,结果所有被告都被捕杀,妻儿都被流放边疆,亲戚朋友也都被剥夺政治权利。紧接着,宦官又大肆株连。一个牵连一个,一时之间,所有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牵连进去了。史称:“于是天下豪杰及儒学行义者,一切结为党人。”这还不算完,有些人就借着这个机会陷害政敌,凡是和自己作对的,都说他是“党人”。因此而被杀被流放的六七百人。
  宦官集团在打击反对派上还真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三年后,他们又把株连扩大到太学生,一下子就抓了太学生一千多人。又过了几年,到熹平五年(公元176 年),干脆直接下令“诏党人门生故吏父兄子弟在位者,皆免官禁锢。”只要和党人沾点儿边的,仕途就此终止。在这场延续十余年的大动乱中,无数正直的士人其及亲属朋友被杀。
  大家想想看,在这种政治环境下,谁还顾得上张角他们?只要他们不公开造反,那就由他们去了。
  眼看着就要到公元184年三月五日这个约定好的起义的日子,出了一个变故。张角的弟子中有个叫唐周的向政府告密,将起义计划全部泄露。东汉政府这才行动起来,逮捕了京师地区太平道的首领马元义,并在洛阳将他车裂,同时也大肆捕杀太平道的信徒。
  在这种情况下,张角不得不“晨夜驰敕诸方”下达了提前起义的命令,黄巾大起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史称“旬日之间,天下响应”,“遐迩摇荡,八州并发,烟炎绛天”,数十万农民同时拿起武器,反抗东汉朝庭。起义军所到之处,“燔烧官府,劫掠聚邑”,地方政府无力抵抗,“长吏多逃亡”。
  面对黄巾起义的熊熊烈火,面对政权即将倒台的严峻局势,东汉政府做了三件事。其一,解除党禁。当年三月,汉灵帝下诏“赦天下党人”。这就有效地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防止士人集团倒向起义军。其二,强化地方武装力量。据《汉书&am #8226;皇甫嵩传》记载,当时为了对付黄巾军命令各州郡加强军事力量,“诏敕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其三,组织军队平定起义。一方面是紧急征募将士,“诏公卿出马、***,举列将子孙及吏民有明战阵之略者,诣公车”。另一方面,任命皇甫嵩、朱儁为左、右中郎将,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分别率军镇压颍川和河北的黄巾军。
  东汉政府的这三个对策非常奏效。皇甫嵩、朱儁率领的中央军主力很快就打败了颍川黄巾军。之后,两人兵分两路,朱儁率军南下镇压南阳的黄巾军,而皇甫嵩则率领另一部分中央军北上与卢植一起围剿张角直接领导的河北黄巾军。到这一年的十一月,黄巾军主力基本上全部镇压下去。黄巾起义失败。
  这次大起义规模空前,但是它并没有像以前的陈胜、吴广起义(含刘、项等人的起义)摧毁秦帝国或者赤眉、绿林起义摧毁新莽政权那样摧毁西汉政权而建立一个新的政权,甚至没有能够支撑得时间更长一些。原因何在?
回复日期 2010-02-25 14:14:19
  第一,东汉政权的根基深厚。
  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最初是一个以地方豪族大地主为基础、以士人为中坚、以皇帝为顶尖(架空的后族和军功阶层在皇帝两侧)的类似金字塔的结构。到了东汉后期,在尖子上,皇帝的权力旁落到后族和宦官手里,党锢之祸将士人从金字塔的中层驱逐出去取而代之的是依附后族或宦官的官僚。上面两层已经面目全非,但是下层的地方家族大地主却不但没有变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其本身的力量得到了加强。一是这些地主个人及家族财富比东汉初年大幅增加;二是田庄经济的发展,包括田庄普遍出现、田庄规模的扩大和内部结构的完善;三是与田庄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地主私人武装力量的发展。
  第二,黄巾起义没有得到士人集团的支持。
  这有三个原因。其一,从士人本身来讲,由于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士人们忠字当头,忠于汉室。比如大家熟知的诸葛亮,至死不忘“复兴汉室”。另外,士人中大多数人是地主出身,他们不可能反对封建制度本身。其二,从东汉朝庭来讲,黄巾大起义爆发后,北地太守皇甫嵩就提出解除“党禁”,而且很快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当年三月,下诏“赦天下党人”,而且还开始求贤“举列将子孙及吏民有明战阵之略者,诣公车”。其三,黄巾大起义指导思想是太平道。太平道不但是与官方主流神学思想相违背的异端,而且有许多怪力乱神的东西。这种思想与士人的意识形态是有冲突的。因此也就不可能得到士人的支持。
  第三,黄巾军自身无组织、无计划。
  很多人说张角统一指挥各方黄巾,向洛阳进击。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各方黄巾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地区攻城夺地。比如张角直接指挥的巨鹿郡黄巾军,直到卢植率军前来镇压,从未离开巨鹿。再比如波才率领的颍川郡黄巾军直到被中央军消灭也未曾离开颍川半步。由此可知,虽然是共同举事,但却没有明确的进攻方向,根本没有进攻洛阳的打算。
  更要命的是,黄巾军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无论哪方有难,都互不救助。比如离洛阳最近的颍川黄巾军与皇甫嵩率领的中央军展开激战,损失数万人,但邻近的汝南、陈国、东郡、南阳四地的黄巾军竟然没有派一兵一卒前去支援,坐视颍川黄巾军被中央军消灭。更典型的例子则是巨鹿的黄巾军。张角病死之后,巨鹿黄巾军分别由张角的弟弟张宝、张梁率领。张宝守下曲阳,张梁守广宗。皇甫嵩先打张梁,将张梁围困在广宗,而此时拥兵十余万的张宝却坐视不理,并未前往援救。最后,两人被皇甫嵩个个击破。同在一郡的兄弟尚且如此,其他黄巾军之间的联系可想而知。
  虽然黄巾起义的主力被镇压下去了,但是这场大起义却没有就此终结。各地还有很多黄巾军和其他农民武装在对抗政府。据《资治通鉴》记载,“自张角之乱,所在盗贼并起,博陵张牛角、常山褚飞燕及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文八、平汉大计、司隶缘城、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之徒,不可胜数,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人。”
  就在这种情况下,东汉政府自认为最大的威胁已经解除,反而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起来。
  其实,早在黄巾起义之前东汉政府就已经腐败不堪了。比如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就已经公开卖官。据记载,当时的官价是二千石的官(大约相当现在的正部级)二千万,四百石的官(大约相当现在的正厅级)四百万。黄巾起义的时候,由于忙于战争,可能收敛了一点。这个损失灵帝及其身边的这些***污吏们决心要被回来。于是就在黄巾军主力刚被镇压下去的第二年,灵帝下诏全国田赋每亩增加十钱,用来修建宫殿和铸铜人。大家知道搞工程是最容易捞钱的地方,这些***污吏哪里会放过这种机会?在修建宫殿的过程中,一层层加紧盘剥,人民不胜其苦。史称:“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
  即使是这么折腾,东汉政权虽然危机四伏,但也还没有倒掉。无论是各地的农民起义,还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比如羌人的起义都没有冲破东汉政权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事实上,东汉政权最危险的敌人在内部。
  早在东汉初年,刘秀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就采取了强干弱枝的战略。一是罢除非边境地区的都尉官,地方政府里没有了军官的编制。而且国内统一战争一结束,刘秀就下令裁军,大大削减了地方武装部队的人数。二是将郡国化整为零。东汉时,刘氏皇族也被分封,但是,封的人数多,封的地盘少,许多封国的地盘连一个郡都不到。封国小,郡也不大。秦时全国是三十六郡,而到东汉时,据统计郡有七十多个。三是地方受制于中央。东汉时,无论郡或封国,行政首长和一些主要官员均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监督。
  这个情况一直到黄巾起义之前都基本没有改变。就拿地方官的乌纱帽来说,当时是要花钱买的。买官的钱全部交到西园,供皇室私用。一般情况是皇帝的使臣一手拿着任命状,一手就要钱。如果钱不够,甚至还可以像现在买房一样,先交点儿首付,上任后再分期还清。当时有个叫司马直的,被任命当太守(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官也不算小了)。他交不起钱,也不愿上任后从地方上捞钱来还款。皇帝还不让他辞职,他叹道:“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自杀了。这固然说明当时政府的腐败,但也说明政治资源掌控在中央政府手里,否则拿什么卖?
  黄巾起义爆发,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这个强干弱枝的部署出了问题。
回复日期 2010-02-25 20:48:18
  什么问题呢?对地方反抗势力的控制力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东汉政府做了两件事。
  第一是前面提到的,命令各州郡加强军事力量,“诏敕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各地方政府都组织起了军队。
  第二就是增加刺史的权力,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州设置州牧。最初刺史只不过是一个监察官,后来权力有所加强,甚至有时也让刺史带兵。但直到汉灵帝以前,刺史都还不是一级政府的首脑。黄巾起义之后,刘焉向灵帝建议说,四方动荡不安,就是因为刺史的权力太小,而且所用非人,不如“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这样一来,州牧或者刺史就成为总领一州军政大权的实权人物。
  这两个措施都加强了地方的实力。地方实力强了,自然控制力也就强了。其反作用就是,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也强了。
  不过在汉灵帝时期,地方政府还是比较听话的。因为,汉灵帝在加强地方实力的同时,也强化了中央的力量。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为了加强中央的军事实力,汉灵帝组建了一支新军。司令部就设在西园。一共设置了八个校尉,其中以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统帅全军。
  中央和地方的这种平衡关系没能保持太久。就在组建新军的第二年,汉灵帝驾崩了。这下子,依附于汉灵帝的宦官们慌了手脚。没有皇帝撑腰,他们很难与后族抗衡。于是以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密谋发动政变,诛杀何氏后族。
  当时,蹇硕把持在内庭,灵帝死的时候,他在身边。此前,灵帝并没有立太子。何皇后的儿子刘辩按《后汉书&am #8226;何进传》的说法是:“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所以灵帝更喜欢王贵人所生的儿子刘协(日后的汉献帝)。这个观点和后来的董卓是一致的。可见,抛开其他因素不谈,汉献帝刘协恐怕的确比汉少帝刘辩优秀。不过,灵帝考虑到何氏后族的实力比较强(虽然他们家是屠户,我估计不是杀猪的个体户而是开屠宰场的大老板,但是自从何皇后得宠以来,何进兄弟步步高升,“居重权”),废太子可能会激起何氏后族的反抗。所以,灵帝没有急着决定。毕竟,当时他还很年轻,也就三十出头,还不急于安排后事。
  没料到,人有旦夕祸福。年仅三十三岁的汉灵帝居然就一病不起,一命呜呼了。谁接灵帝的班?皇帝有没有遗诏,不知道。即使有让刘辩继任的遗诏也没用,因为遗诏的拟稿和发布都被蹇硕等宦官控制着。蹇硕是什么态度呢?他要先杀何进,然后立刘协为帝。
  对于蹇硕而言,这种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一方面,当时对于宦官集团威胁最大的并不是士人集团而是后族集团。东汉后期这两大集团就好比现在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一直是轮流执政。后族势力越大,宦官就越难控制朝政。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两个舅舅分别是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势力很大。而刘协这边,母亲王贵人已经被杀了,王氏后族的势力非常弱。在这种情况下,宦官集团选择刘协就少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另一方面,刘协是庶出,按照传统的继承方式,轮不上他当皇帝。如果蹇硕等人拥立他为皇帝,那就有拥立之功。这样就有利于蹇硕等人得到新皇帝的宠信。对于宦官集团而言,皇帝的宠信无疑是最大的政治资本。
  但是要立刘协为帝,必须除掉何进等何氏后族。否则,很容易导致手握重兵的何氏起兵反抗。在这种情况下,何氏起兵反抗也很理直气壮。刘辩是嫡长子,理应继承皇位。遗诏大家都没见着,也没有有威望的老臣作见证,谁知真假?何氏如果举兵反抗,宦官集团自己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蹇硕打算趁何进进宫的时候,把他干掉。
回复日期 2010-02-26 09:21:24
  玩阴的是宦官们的强项。皇帝死了,何进肯定得进宫奔丧,而且肯定也不能带兵。宫中军队都是宦官集团的人,何进一进宫来,那还不有去无回?在这个时候,以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的胜面是很大的。但是,蹇硕没有料到的是,自己身边出了奸细。
  蹇硕手下有一个司马名叫潘隐,和何进关系不错。看见何进从宫外进来了,就向何进使了个眼色。何进估计在进不进宫这个问题上也是心里直打鼓的,见到这个明确的信号,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掉头就跑,直接躲到自己的军营里去,“称疾不入”。这等于就是告诉蹇硕等宦官,你们要是敢立刘协,老子就跟你们动家伙。
  蹇硕等人没有办法,传下遗诏来,刘辩继位。刘辩一当上皇帝,何皇后就变成了何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权。于是,让何进和袁隗(袁绍的叔叔)辅政。这个安排意味着后族集团与士人集团的结盟。而事实上,何进也确实与袁家走得很近,对袁绍、袁术兄弟都是“厚待之”。此外,何进还大量网罗士人作为智囊,比如逄纪、何颙、荀攸、郑太等人。
  在与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后族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占据了上风。
  蹇硕发现,事态在向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坐不住了。他写信给另外几个宦官头目中常侍赵忠、张让、郭胜等人,建议发动政变将何进杀掉。
  可是,对于是否发动政变,宦官集团内部意见并不统一。以郭胜为代表的一派不同意发动政变,而且提出来以除掉蹇硕为筹码换取何进的信任。最终,赵忠等宦官集团的首领决定牺牲蹇硕以自保。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任何集团(尤其是政治集团)都不是铁板一块。不是说宦官一定就帮宦官,士人就一定帮士人。作为个体,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宦官居然会选择牺牲自己的同伴。
  其次,我们必须看到当时的政治力量对比是后族强而宦官弱。
  宦官集团在与后族集团的对抗中是曾经发动过政变的。窦武不就是被曹节等宦官给干掉的吗?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年窦武虽然与何进一样都是大将军,名义上是全军统帅。但是,窦武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他对军权的掌控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军队的这些将领不见得就真替他卖命。而何进不一样,黄巾大起义的时候,何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而他的弟弟何苗也作镇压黄巾军的主力之一,“攻破群贼,平定而还”。这个势力非窦武可比。此其一。
  其二,窦武和皇帝没有血缘关系。汉灵帝刘宏不是窦太后和汉桓帝的儿子,而是他们的堂侄。所以,当宦官们声称窦武谋反的时候,皇帝和军队是有可能相信的。事实是当宦官们这样宣传的时候,窦武的军队一哄而散。而现在的皇帝汉少帝刘辩是何太后的亲生儿子。何进是皇帝的亲舅舅。宦官再说他们谋反,有谁会信呢?
  其三,现在站在后族一边的士人集团不但有文官,而且由于镇压黄巾军,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手握兵权,比如在京城的袁绍、袁术等人手下都有兵。这与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
  所以说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宦官集团的这些头目们作出了弃车保帅的决定。牺牲掉已经和何进势同水火的蹇硕,以期缓和与何氏后族的矛盾。其中有些人比如郭盛,由于原来就和何氏关系不错,甚至可能希望傍上何氏这个“大款”。
  就这样,蹇硕被抓起来杀掉了。何进同时也接管了蹇硕的军队。
  蹇硕一死,其他宦官都没有兵权,只能依靠何太后。宦官集团其实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势力了。这个时候,政权已经落入到了后族手里。看上去,新的一轮宦官后族轮流掌权的循环又要开始。但是情况却有所不同。
  什么不同呢?作为后族核心人物的大将军何进误判了当时的形势,他高估了敌人而低估了自己。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他本人的政治水平不高。《后汉书》在评价他的时候就有“智不足而权有余”的论断。大家注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与从事政治活动相关的知识普通人基本上接触不到,从而具备较高政治水平是很难的。当时和现在不同,普通百姓(包括像何氏这样的大财主)没有读书学习的权利,也根本无法得到政治类的书籍。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里这样说:“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像刘备父子这样的帝王要读“申、韩、管子、六韬”这类的政治学名著还要请诸葛亮抄写,可见当时这些书籍是多么稀有。再加上当时并没有出现像后来《三国演义》之类的通俗历史小说也没有相应的戏曲、评书(这些艺术作品很多时候都被当作政治、军事教材来读),所以像何进这样的非士人、非贵族出身的人政治水平不高(尤其不懂宫庭政治)就很正常了。
  第二个原因其实《后汉书&am #8226;何进传》里面说得很清楚:“中官在省闼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胶固内外。进新当重任,素敬惮之,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故事久不决。”说白了,何进就好比一个暴发户,而那些宦官就好比老贵族。暴发户在这些老贵族们面前总觉得自己低一等,心理上自卑。这种自卑就导致他老想寻求外部势力的帮助。
  由于何进自身能力不足,又想得到外界的帮助,于是就拼命拉拢老牌官僚袁氏家族。然后又正是因为他本人政治水平不高,没有分辨政治策略优劣的能力,所以他就选择彻底相信袁绍。这下就踏上不归路了。
回复日期 2010-02-26 10:27:50
  作者:陷阱Mu 回复日期:2010-02-26 09:39:40 
    没有政治头脑必将被淘汰出局!
  ===============
  何进的悲剧正在于此。
  而何进本人政治水平不高,其实也不是他的错。是社会的错。
回复日期 2010-02-27 19:57:12
  袁绍这人我们以后还要讲,他的政治水平也是有限的。他给何进出的主意基本上是馊主意。他先是要把宦官尽数废黜,说是“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这个改革,动作太大,何太后不同意。何太后是整个后族的首领,是何氏后族的政治靠山。她不同意,何进就没办法。
  接着,袁绍就出主意让何进“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后向京城,以胁太后”。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这实在是馊主意。连老百姓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何况是董卓这样的凶神?只怕是引狼入室。更何况根本就没有必要。”
  其实早在当时就有好多人看出来这办法是要惹大乱子的。曹操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听到袁绍的这个主意就笑道:“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如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这话大概只是私下说说。不知什么原因,曹操并没有去劝何进不要这么做。
  曹操不劝,有人劝。何进手下的谋士陈琳就劝何进说:“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天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为乱阶。”陈琳说了两层意思。一是你何进对付几个宦官就像用大火炉烧毛发一样是很容易的事情。二是你请外面的军队到京城来,你控制不住,到时候谁兵力大谁就能称雄。何进不听。
  除了陈琳,郑太也站出来反对召董卓等进京。他说:“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猒。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庭。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生变,殷鉴不远。”这里,郑太特别提醒何进小心夜长梦多。何进还是不听。大概是因为袁绍毕竟是名门之后,所以更能得到何进的认可。
  何进最终命令董卓、王匡、丁原、桥瑁、鲍信等地方势力打着诛杀宦官的旗号威逼京城。这个举动有两个后果。
  第一个后果是,宦官们发现自己左右是一死,无奈之下发动了政变,杀死了何进。宦官集团在蹇硕死后其实就已经没有什么势力了,当时整个洛阳的军政大权就在何进等人的手中。所以,这次政变宦官集团只是困兽之斗,结果也只是拉了何进垫背。在一场混战之后,后族集团和宦官集团同归于尽。
  第二个后果是,中央政府的权威大打折扣,地方势力发现中央控制不住自己了。可以说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地方政府转变成了地方军阀。东汉政权解体了。
  当然,这个时候解体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到覆水难收的地步。中央政府依然占有极大优势。如果控制中央政府的人策略得当,那么局面是可以扭转过来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在动乱结束之后,并没有一支势力控制住了中央政府。政权落入到了以董卓、丁原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和以袁绍、曹操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手里。而这些人并没有和平相处,很快又一场激烈地争斗又开始了。
  正如最初陈琳所言:“大兵聚会,强者为雄”,这个时候谁军队力量强,谁就是老大。这个道理,董卓明白。所以,他一进京就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虚张声势。刚入京的时候,董卓手下也不过三千人马,要对付袁绍等人统率的中央近卫军,并不占优势。怎么办?董卓想了个办法,他让自己的手下在天黑以后偷偷地溜出城去,然后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地进城。连着几天下来,把城里的人都给唬住了,“谓卓兵不可胜数”。
  第二件,接收散兵游勇。哪儿来的散兵游勇呢?大家别忘了,何进兄弟被杀,他们手下的部队(有中央军也有他们的私人部队)现在是群龙无首啊。董卓一进洛阳,就立即把这些军队给接收了过来。
  第三件,吞并丁原。丁原是并州刺史、武猛都尉,后来就兼任执金吾(也就是京城警备司令),也是何进招来的“外援”之一,可以算作是董卓的竞争对手。董卓趁着丁原刚入京城,立足未稳,暗中拉拢了丁原手下的心腹吕布,发动兵变。结果一举杀了丁原,吞并了丁原的部队。
  董卓这三件事做得非常漂亮。那么有能力与他争夺中央政府控制权的其他实力派人物在做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什么都没做。
回复日期 2010-02-28 20:27:23
  我们先看曹操。他当时是西园八校尉之一,而且早在袁绍出主意招来董卓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事态会变得很糟糕。但是,在整个董卓获得朝中大权的过程中,没有见到任何关于曹操的历史记载。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在董卓大权在握之后,拉拢曹操,推举他为骁骑校尉,“欲于计事”。但曹操没有答应,反而改名换姓,逃了。
  曹操不是一般人,是既有才能又有胆略的英雄或者奸雄,而且据易中天先生分析,他当时“决心在这个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时候,以区区一己之躯,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且不说这话对不对,至少我们都知道曹操不是个明哲保身的人)。为什么居然没有任何动作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的那个“校尉”只是个虚衔,手上没兵。有证据吗?有一点旁证。大家注意,在何进被杀后,洛阳城大乱。带兵的主要是何苗、袁绍、袁术、吴匡、张璋五个人。而这五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何进关系密切。何苗是何进的亲弟弟;袁氏兄弟素来为何进所敬重,史称“厚待之”;吴匡、张璋是何进的部曲(也就是私人部队)的将领。
  那么这五个人应该就是何进死后,掌握着中央军的实权人物。与曹操不同,他们是有实力与董卓抗衡的。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何苗不用提了,由于他和宦官的关系比较好,结果在混战中被吴匡等人杀死了。
  与曹操同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袁绍,手握重兵。在何进被杀后,立即“引兵屯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斩之”。接着,又领着兵在洛阳城里到处追杀太监,凡是见到没长胡子的男子,也不多问,刀剑就砍上去了。结果弄得一些年轻人“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谁要是裤子脱得稍慢,恐怕脑袋就要不保。袁绍这一路杀下来,总共杀了两千多人,逼得张让等人带着皇帝逃出京城。
  但是当袁绍面对董卓的时候,他就没有这么猖狂了。不但不敢猖狂,而且是一动也不敢动。当时,骑都尉鲍信给袁绍出主意说:“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说这话的时候,董卓手上也就三千人马,而且刚进京城,立足未稳。当时如果袁绍发难,董卓恐怕很难抵挡得住。可是,袁绍没有那胆量,被董卓那每天进一趟城的三千人马给唬住了。《后汉书》用了六个字:“绍畏卓,不敢发”。
  袁术从他在混战中的表现来看,只参与了进攻南宫九龙门的战斗,兵力应该不多。董卓来以后,也没有什么表现。
  另外两个吴匡和张璋倒是有所表现,那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董卓进京后做的第二件事。他们归顺董卓了。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们个人能力和威望都还不足以掌控何进留下来的军队,必须依附一个有威望的领袖。而早在吴匡在攻杀何苗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与董卓的弟弟董旻合兵一处了。后来成为董家军的一部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董卓自己表现出色,加上对手表现不佳,结果董卓很轻松地就取得了对京城的控制权。
  拿到对中央政府的控制权以后,接下来就是稳定政权,控制整个天下的问题了。董卓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呢?做了,而且是软硬兼施。
  《三国演义》这一类的艺术作品让我们总有一种印象,觉得董卓就是一个大魔头。比如易中天先生就说:“董卓一伙,在当时的士大夫们看来简直就不是人。董卓是虎,吕布是狼,他们的部下则是野狗。”其实我们如果仔细读一读史书上对董卓的记载,我们就能发现董卓这个人也能算是一个豪杰。《三国志》上说他从小就浪迹于甘肃、青海这些羌人聚居的地区,与羌人首领结交。羌人首领到他家做客,他把家里的耕牛都杀了招待客人。后来他因战功而升官,他把得到的赏赐9000匹高档布料“缣”,“悉分与吏士”。对待朋友、手下真是好。从这一点,就给人感觉董卓有一股子豪气,是个性情中人。后来在与袁绍等人争夺京城的控制权时,也展现了董卓的能力。但是,当董卓控制了京城以后,他发现自己在政坛上发展有两个重大的缺陷。
  一个是他本人没有政治活动的经验。我们如果看看董卓的履历,我们就能发现,董卓并非名门之后,是以军功从军司马、郎中一类的底层军官一步步爬起来的,而且一直担任武职。即使到后来当上并州刺史、并州牧这样的省级领导,主要工作仍然是打仗。并州本来就是胡汉杂居地区,和中原地区不同,这里的地方长官主要任务就是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转引《英雄记》的记载说他在并州期间,“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既没有在地方上治理百姓的经验,又没有在中央政府任职的经历,政坛的资历近乎于零。
  董卓从政的另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他本人没有良好的人缘,朝中高官原先就没有一个和他关系好的。一方面,他不比袁绍、曹操等官宦子弟,有上辈留下来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常年少数民族地区,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中央高官,有一些机会还没有抓住。比如,边章、韩遂起兵造反的时候,中央政府派司空、车骑将军张温作为统帅前去镇压。董卓归张温指挥,但董卓没有借此机会与张温搞好关系,不但不听指挥,而且还恶语相向。再比如董卓和皇甫嵩共事的时候,也和皇甫嵩闹别扭。
  由于有这两个缺陷,董卓虽然手握重兵,但是没有人真的服他,他也知道自己没有威信。既然没有威信,那就得立威。
回复日期 2010-03-01 10:25:30
  怎么立?杀人。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古代,新上台的官员为了立威而杀人也是很普遍的事。一贯仁义无双的孔老夫子,不是上台刚七天就杀了少正卯吗?只不过董卓有的时候杀人杀得莫名其妙。比如,有一个名叫扰龙宗的侍御史,因为和董卓谈事情的时候没有把腰里的佩剑解下来,就被董卓认为是对他不敬,当场打死。这件事震动很大,也就成为后来董卓被妖魔化为喜欢“随机地从宴席中拉出一位官员当场打死”的一个根源。其实董卓不是精神病,他不会没来由地杀人。他杀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他的反对派。杀反对派是他立威的主要手段。比如大名鼎鼎的卢植就因为和董卓意见不一致而差点掉了脑袋。
  除了硬的这一手以外,董卓也用软的一手。董卓首先是给党人平反,把恢复陈蕃、窦武等人的名誉、官爵。这只是一纸诏书的事,很容易办。然后,就是以高官厚禄笼络士人和实力派人物。《后汉书&am #8226;董卓传》记载:“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
  董卓还真请到了一些当时的名士出来做官。比如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当时的名士。在董卓进京之前,他是个什么状态呢?按《资治通鉴》的说法是:“亡命江海”。 由于当时朝中实在太乱,蔡邕自己不愿意出来做官。但是,董卓说了:“我能族人!”这话一说出来,蔡邕就不能不去。不去,全家人的命都没了。结果一去,蔡邕就被任命为祭酒(相当于现在中央党校的常务副校长),而且很受尊重。接着,三天之内就“周历三台”,在中央三个关键部门任职,最后被任命为侍中,成为董卓的高级顾问。
  再比如荀爽。他是荀氏八龙之一,很有才华。后来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就是他的侄儿。董卓任命他当平原相,还没到任又晋升为部长级的高官光禄勋,刚到任三天,就被拜为司空。从平民到三公,总共历时九十三天。
  对于这些文人,董卓希望能用高官厚禄来笼络他们;对于当时政坛的实力派人物,董卓也是尽力拉拢的。比如曹操,董卓就推荐他当骁骑校尉。再比如袁术,董卓推荐他为后将军。
  但是,董卓没有料到的是,不到一年就天下皆反,他自己成为万夫所指的恶魔。就在董卓进京的第二年,公元19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绍等董卓亲封的高官同时起兵,组成联军,讨伐董卓。
  为什么董卓的软硬兼施没有取得成效?为什么以袁术、袁绍等人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开始公开对抗中央了呢?原因是董卓在施政方面有重大失误。
  董卓虽然任用了一些士人,但是在施政方面却施行的是不折不扣的暴政。董卓和他的军队,在整个洛阳地区大肆掠夺。抢什么人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无一幸免。当时,作为东汉帝国的首都,洛阳城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是富豪云集的地区。董卓的手下都是大西北穷地方来的,都是穷人,而前面提到了,董卓对待手下又特别豪爽。于是“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还有一次,董卓的军队路过阳城,正好遇上当地百姓聚会。董卓一时性起,下令把男人都杀了,女人和财物全抢走,分发给手下士兵。不光普通百姓被抢,连皇帝都逃不出被抢劫的命运。不但皇宫里的宝贝早就被董卓霸占了,而且就连皇帝的大小老婆、女儿们也都成为董卓他们掌上的玩物。甚至,皇陵里的宝贝都被挖了出来。这种暴政又怎么能不大失民心?作为地方军阀入主中央的董卓,政治根基本来就不牢固,这不就是给其他地方实力派反抗中央的口实吗?
  董卓的错误还不止如此,他在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什么问题呢?皇帝问题。
  在帝国时代,皇帝不仅是国家的元首,国家机器的最高领导人,而且是国家的所有者和政府一切权力的根源。所以说,在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直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谁当皇帝和怎么对待现任皇帝一直是中国政治最核心的问题。
  到东汉末年的时候,这个问题难倒了无数英雄好汉。各路诸侯是怎么对待皇帝的呢?
  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你承不承认现任皇帝是国家的最高领袖。两种选择,一是承认,二是不承认。我们先看那些不承认现任皇帝是国家最高领袖的诸侯是怎么做的。
  有哪些诸侯不承认现任皇帝是最高领袖呢?最典型的有两个半。两个是董卓和袁术,半个是袁绍。之所以说袁绍是半个,因为他由于外部条件的约束后来也不得不承认汉献帝的统治地位了。
  易中天先生很精辟地总结了这三位诸侯的策略,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
回复日期 2010-03-02 23:39:21
  我们先谈“董卓废立”。
  在董卓之前也有人想废掉皇帝,只不过他想废掉的是刘辩的老爸汉灵帝。这个人就是冀州刺史王芬。他在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时候,准备趁灵帝北巡时,以防黑山贼为由发动兵变,废掉汉灵帝,而改立合肥侯的皇帝。
  在王芬准备发动政变的时候,王芬曾经找过曹操,希望他能够加入进来。曹操没有答应,他说:“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讬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大家注意曹操对这件事的态度。他反对换皇帝,但反对的原因不是现在的皇帝好或者说他认为换皇帝是不忠的行为,而是换皇帝这件事很难成功。在曹操看来,王芬等人没有伊尹、霍光这样的地位和权威,换皇帝肯定失败。
  事实正如曹操所料的那样,汉灵帝不知道是因为听到了风声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没有去北巡,而且欶令王芬罢兵,并召他入朝。王芬估计阴谋已经败露,畏罪自杀。
  王芬只是一个不成气候的小人物,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胆量来干这件事,据说是因为听了术士之言,说什么“天文不利宦者”,其实也就是被人忽悠了。
  再次提出换皇帝的董卓可非王芬所能比,他的大军已经牢牢控制了京城洛阳。就在进京后的第四天,董卓就废掉了原来的皇帝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董卓为什么要这样做?四点理由。
  第一,刘协比刘辩聪明。宦官杀了何进以后,洛阳城大乱。张让等宦官趁着夜色,挟持年仅十四岁的皇帝刘辩和他九岁的弟弟陈留王刘协,逃出洛阳城,逃到了小平津。这时,被卢植和闵贡追上。张让等投河自尽,皇帝和陈留王兄弟俩又跟着卢植和闵贡往京城走。走到半路上,遇上带着大队人马前来迎接他们的董卓。当时刘协吓坏了,也不知道眼前这人到底是不是好人,想把自己怎么样,哆里哆嗦说不出话来,哭得稀里花拉。史书上记载是:“恐怖涕泣”,“不能辞对”。董卓问皇帝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和陈留王刘协说了会儿话,发现刘协这孩子比他哥哥强多了,语言流利,事情经过说得一清二楚,“卓以王为贤”。所以,三天之后,董卓就在朝堂上公开提出来,“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要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第二,董卓认为刘协和他比较亲近。这话得从汉灵帝的老婆何皇后说起。何皇后是个相当强悍的醋坛子,史称“性忌强,后宫莫不震慑”。她不允许皇宫其他女人跟皇帝生孩子。可没料到有位王美人,就把刘协给生了出来。这还得了?刚生完孩子,何皇后就派人把她给毒死了。刘协没了母亲,就从小由奶奶董太后抚养。董太后,除了姓董,和董卓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她是河间人,董卓是陇西人,最多也就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可是,董卓他自己认这亲戚。甚至有记载说,一见面就把刘协抱在了怀中。
  第三,树立威望。用易中天先生的话来讲:“董卓的想法很简单:你们不是都怕皇帝,都听皇帝的吗?如果我连皇帝都能换,还怕你们不听我的?”也许当时董卓的想法并不这么简单,但是换皇帝可以树立董卓的权威却是肯定的。当董卓提出来要换皇帝的时候,满朝文武都惊呆了,只有一个人敢公开提出异议。这个人就是卢植。他说,当年被伊尹废掉的太甲和被霍光废掉的昌邑王那都是昏君,“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不就是被吓着了,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吗?怎么能说废就废呢?董卓当即下令要杀卢植。好在有其他人求情,卢植这才免了一死,只是被罢官。这么一闹,还有谁敢反对董卓?董卓的权威当然也就树起来了。
  第四,防止何氏后族卷土重来。如果不废掉少帝刘辩,何太后就依然会是政府的头号人物。何太后的存在,对于董卓是个巨大的威胁。我们现在不知道何氏家族里面,除了何进、何苗兄弟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人。即使没有,董卓本人也很难长期控制何太后。而控制不了何太后,就不能控制政府。相反,只要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那么何太后就是死路一条。大家别忘了,皇帝的生母王美人就是这位何太后毒死的。而且,何太后干的坏事还不只这一件。把刘协拉扯大的董老太后也是她给害死的。有这两件血案,不死都难。
  所以说,董卓的这个做法从他的角度来看,是很高明的。他也确实得到了他想达到的目的。自从换了皇帝,董卓就牢牢地将中央政府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了。他的反对派,无论是袁绍、袁术还是曹操,都无力和他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
回复日期 2010-03-03 14:37:54
  作者:_志士仁人 回复日期:2010-03-02 22:34:44 
    没更新了?
  ================
  一般情况下,每天都会更新的。
  最慢不会超过每两天更新一次。
回复日期 2010-03-03 16:28:58
  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他这么一做,把自己变成了“天下共讨之,全国共诛之”的全民公敌。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没有理由。董卓废皇帝的理由是:“皇帝暗弱”。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他能有多英明神武?这哪里算得上理由?所以,董卓一提出要废皇帝来,卢植就站起来反对。他说了:“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意思很简明:皇帝又没过错,你废他干嘛?董卓根本不听,差点还就把卢植杀了。
  第二,没人支持。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废立皇帝这么大的事,哪能由你董卓一个人说了算?你至少得有几个得力的支持者吧。董卓也不是不想找,只是找不到。他事前跟袁绍商量过,但袁绍不干,理由和卢植后来说的基本一样。董卓想以武力相威胁,袁绍不吃这一套,把刀一横,撂下句狠话:“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第三,没有资格。董卓说得很清楚,“欲依伊尹、霍光故事”。但他没想想,伊尹和霍光可是你董卓能比的?伊尹是商朝的开国重臣,相当于西汉的萧何、张良。到太甲继位的时候,伊尹已经主掌朝政几十年了。再说霍光。霍光是汉武帝、汉昭帝两朝重臣,又通过政治斗争在昭帝中后期独掌朝纲,从中央到地方无处没有霍光的势力。你董卓不过就是一个进了京城的地方军阀头子,怎么能和这两个位政坛巨头相比?
  董卓没有理由,没人支持,也没有资格,但由于他手里有军队,他就把这事办成了。问题在于,军队不是只有你董卓一个人有,各州的长官谁没有三五千军队?原先之所以不敢怎么样,就是因为头顶上有个皇帝,大家从名义上讲都是皇帝的部下。皇帝只要下了命令,不管这命令是不是皇帝本人的意思,谁也不敢公然反对。但自从董卓把皇帝给废掉以后,各地方政府的长官就可以完全抛开董卓立的那个皇帝不管,也就完全不必理会中央政府的号令。
  这是董卓没有想到的。
  当他通过废立皇帝完全掌握了中央政府之后,他发现,他的所谓中央政府其实已经变成了控制着西北到洛阳一带的地方政府,变成了群雄中的一支。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各州郡都以讨伐董卓为名起兵,并公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参加关东义军的有自号车骑将军的袁绍、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后将军袁术,以及当时还是通缉犯的曹操。
  这些人起兵,大多数不是为了匡扶汉室,也不是为了要打跑董卓,只不过是借此机会正式宣布与中央政府脱离关系。
  董卓废立的最终结果是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错误。
  接下来我们来看“袁绍另立”。
  所谓“另立”,就是不承认现任皇帝,另外立一个皇帝。立谁呢?袁绍选择的候选人是幽州牧刘虞。袁绍认为:“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也就是说,皇帝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即使还活着,由于受到董卓的逼迫又远隔千里,也不可能统治天下。而刘虞是“宗室长者”,人品好,名声好,不如让他来当皇帝。
  袁绍想得很好。如果能够另立一人当皇帝,他就有拥立之功,肯定就能位极人臣,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群雄,比盟主要管用得多。
  关于这个设想,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在史书上指名道姓提到的支持拥立刘虞的,有冀州牧韩馥。韩馥是没什么头脑也没什么担当的人。起先各路诸侯相互联系起兵的时候,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京师三公的名义写信给他说:“企望义兵,解国忧患”。韩馥看完信后,拿不定主意,居然问手下说:我们是应该帮袁绍还是帮董卓呀?除了他以外,支持拥立刘虞的再就是“关东诸将”,没名没姓,也不知道是谁。
  反对拥立刘虞的有三个重量级人物。一个是曹操,曹操说了:“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第二个是袁术,他也是理直气壮:“圣主聪睿,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乃云今上‘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又曰‘室家见戮,可复北面’,此卓所为,岂国家哉!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第三个是刘虞本人,他回答道:“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污邪!”
回复日期 2010-03-04 19:36:11
  三个人都是义正辞严,但出发点却不同。
  曹操是和袁绍等人一起讨论的时候站出来反对的,从他的用词我们能够感觉到当时他是少数派。他说:“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大有“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的意思。他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而又被袁绍等人忽视的问题:如果这么做了,天下怎么安定得下来?
  大家要知道,当时刘氏宗室非常多,据《汉书&am #8226;平帝纪》记载,“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孙及兄弟吴顷、楚元王之后,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在西汉末年就已经有十几万人了,到东汉末年,可想而知那得有多少?连编过草鞋的刘备都自称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虞虽然是宗室,但也不过是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姓刘的之中的一个,和皇帝早就已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如果把他立为皇帝,难保别人不抬出其他宗室来当皇帝。像刘备这样的不说,益州的刘焉和荆州的刘表这两位也是“宗室长者”,难保没人支持。所以曹操就指出:唯有汉献帝刘协是正儿八经的帝室血脉,不拥护他是说不通的,是不义的,是没有政治号召力的。
  就从这一点上,曹操就确实比袁绍等人有政治头脑。
  袁术也反对拥立刘虞。史书上说他是因为有了不臣之心了,所以才不同意的。实际上恐怕也就是如此。他在写给袁绍的信中写道:“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可谓是义正辞严,但实际做起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自从董卓挟持皇帝躲到关中以后,袁绍就一门心思发展自己的势力,哪有“灭卓”的打算?
  刘虞自己不干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第一种可能是刘虞不敢。易中天先生认为:“刘虞是何等精明的人,他很清楚,如果贸然答应了这事,自己立马就会变成一个靶子,非万箭穿心不可。”这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成为别人的靶子恐怕绝对不是最可怕的事。刘虞的根据地在幽州,要当皇帝可不能呆在幽州这种边疆地区,你得到中原去。既然是袁绍等人拥立你,你就得到袁绍那儿去。这不就等于羊入虎口吗?是当一个傀儡皇帝还是当一个手握重兵的边关大员,刘虞怎么会选错?
  除此之外,还有第二种可能:刘虞真的忠于汉室,没有这个野心。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开始,东汉政府一直鼓励宗室读儒家经典,成为儒士。儒家强调“君君臣臣”。自幼学儒家经典的刘虞,会不会这种观念当作信仰他的信仰呢?我们不能随便否定这种可能。毕竟,刘虞是在东汉末年一位难得的好官,道德高尚,“为政仁爱”,有很多善政。他死后,史载幽州百姓“莫不痛惜”。而且后来董卓死后,汉献帝想回洛阳,派刘虞的儿子刘和去向刘虞求救。刘虞二话不说就派数千骑前往奉迎天子,可惜被袁术挡住了,没有去成。
  不管什么原因,反正这三位都不同意。尤其是刘虞不同意,那袁绍就没办法。此事只好作罢。
  我们再来看“袁术自立”。
  袁术是名门之后。大家都知道,袁家四世三公,也就是连续四代都有人位列三公。袁安是章帝时的司徒,这是第一世;比袁安矮一辈的袁敞当过司空,这是第二世;再下一辈,有袁汤历任司空、司徒和太尉;第四世也就是袁绍和袁术的父亲这一辈,袁逢是司空,袁隗是太傅。
  袁术是袁逢与其正妻生的儿子。你说袁术的出身好不好?
  袁术出身如此之好,于是就有点目空一切了。正赶上当时刘氏政权崩溃,他就起了当皇帝的心。其实在建安之前,各路诸侯,无论实力强弱,有心当皇帝的,恐怕就只有袁术一人。就说董卓。董卓那么狂,那么凶悍,但是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有心取代汉献帝。《三国演义》里面讲董卓死在去受禅台的路上,这是虚构的。事实上,董卓并没有把汉献帝怎么样,他根本就没把皇帝放在眼里。董卓大权在握以后,在距长安260里的地方筑了座城,名叫郿坞,积存了大量的粮草兵器。用董卓的话说:“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从这个事,就可以看出董卓是个典型的山大王,既没有匡扶天下的志向也没有取代汉献帝自己称帝的野心,是一个没有政治理想的人。
  那么袁术怎么就起了当皇帝的心呢?
  两个原因。其一,袁术看到一种谶书,上面说“代汉者,当涂高也”。谶书就是预言书,类似于现在挺流行的《推背图》一类的。所谓“当涂高”,也就是“当途高”,意思是正当大路又高大的。袁术认为自己的字“公路”就是这个“当途高”。其二是袁氏出自陈,陈是舜的后人,五行属土,颜色是黄。汉代是火德,颜色是红色。在袁术看来以土代火,以黄代赤,是合乎五德终始学说的。
  真是封建迷信害死人,由于心里有了这两个想法,袁术就起了自己当皇帝的心了。
回复日期 2010-03-05 11:33:36
  作者:我本陋室人 回复日期:2010-03-05 10:53:13 
    刘虞真的精明吗?不敢苟同。公孙氏身死家破国亡,谁灭的这小子?袁绍。袁绍精明吗?起码打仗不怎么样。刘虞怎么死的?死于公孙瓒。因而可以得知,这小子连公孙瓒都不如,自然是不如袁绍。如果袁绍只能勉强算个豪杰,刘虞也就算个草莽英雄罢了。不过我不否认刘虞是个廉政爱民的好主子,可是仅仅凭这一点,他是不可能称王称霸的。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士。这个民指的是一国人民,和刘虞的小家子气不是一样的。曹刿论战有: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士为知己者死,没有钱,怎么可能网络士人?刘虞可是个皇帝都认为他没钱所以没搜刮他的穷主。
    刘虞不自立,主要是愚忠思想,还有就是汉室实在是没什么指望了,他自己本是领兵的臣子,一旦被拥立,自己那点兵在拥立自己的人那里一下就没了,不是被吞了就是被分了。所以刘虞是不得自立,客观原因。
    他之所以有盛名我认为一是汉室宗亲,二是高洁(我个人不觉得这是好事),不过曲高和寡,不足成事
    在下陋室人鄙人,希望楼主不吝赐教。
  ====================
  我也不认为刘虞有多精明,其实是更偏向于我上面写的第二种可能的,他根本就没有野心。
  刘虞与刘表类似,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草包。生不逢时而已。
回复日期 2010-03-05 11:44:18
  为了当皇帝,袁术也不是一点儿准备都没做。首先,他通过挟持孙坚的妻子,从孙坚那里把传国玉玺给要了过来。这个没有什么难度,孙坚本来就是他的部下,况且传国玉玺在当时也没有多少实际用途。孙坚拿着它也没多大用处。
  接着,袁术就开始做舆论上、人事上的准备。但是,出乎袁术的意料,这个事不怎么顺利。袁术先后把自立为皇帝的打算透露给不少人,可是得到的几乎都是反对意见。
  最先袁术给自己儿时的哥儿们时任沛国相的陈珪写信说:“昔秦失其政,天下群雄争而取之,兼智勇者卒受其归。今世事纷扰,复有瓦解之势矣,诚英乂有为之时也。与足下旧交岂肯左右乎?若集大事,子实为吾心膂。”陈珪回答得很硬气,他说:“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吾备旧知,故陈至情,虽逆于耳,骨肉之惠也。欲吾营私阿附,有犯死不能也。”就是死,也不跟着你袁术干这事。
  后来袁术又和手下人商量,他说:“今刘氏微弱,海内鼎沸。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意如何?”一句话把手下都给说傻了,谁也没料到他有这心思。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莫敢对”。这时主簿阎象站出来了,说:“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
  袁术还不死心,又去问张范。张范称病不出,由弟弟张承代答。张承说:“在德不在众。苟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云匹夫,霸王可也。若陵僭无度,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能不能当皇帝,既和你姓啥叫啥没关系,也和你出身高低没关系。
  甚至袁术手下最得力的战将孙策也写信来劝他:“使君五世相承,为汉宰辅,荣宠之盛,莫与为比,宜效忠守节,以报王室。时人多惑图纬之言,妄牵非类之文,苟以悦主为美,不顾成败之计,古今所慎,可不孰虑!”谶书上面写的东西哪能相信?还是忠于汉室吧!
  可是袁术不管这些,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置公卿,祠南北郊”,正式称帝。
  称帝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孙策带着他的军队公开宣布与袁术决裂。接着,吕布拒绝了袁术的提亲,而且将袁术的使者抓起来送到汉献帝那里,以实际行动反对袁术称帝。袁术派兵讨伐,又大败而归。之后又被曹操讨伐,结果“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
  袁术的自立,除了自己过了一回当皇帝的瘾以外,什么好处也没捞着。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袁术误判了形势。袁术多次提到“秦失其政”,显然是将当时的情况与秦末相提并论。但正如当时很多人指出的那样,当时和秦末有很大的区别。
  区别一:皇帝非暴君。大家都知道,无论是秦始皇还是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都可以算作不惜民力的暴君。相反,即使是被刘备、诸葛亮等人“叹息痛恨”的桓、灵二帝也算不上暴君,更别说汉少帝和汉献帝了。所以陈珪就在回复袁术的信中写道:“今虽季世,未有亡秦苛暴之乱也。”孙策也说:“今主上非有恶于天下,徒以幼小胁于强臣”,“天下虽未被其恩,咸归心焉”。
  区别二:宗室力量强。后人在总结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教训的时候常常归因于未实行分封制。比如贾谊就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应当“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而司马迁也支持他的说法。在这里我们不去管这种观点对不对,但是这个观点起码反映了秦帝国宗室的力量很弱的现实。而汉朝则不同,宗室力量非常强大,最初甚至弄出了一个七国之乱。即便是后来不断弱化诸侯国的势力之后,刘氏宗室的力量仍然很强。在汉献帝初期,至少有四个实力很强的刘氏宗室,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刘虞和扬州的刘繇。除了这四位,还有一个刘备后来居上。这些宗室势力的存在,巩固了汉帝国的基础。
  区别三:汉未失“鹿”。在《史记&am #8226;淮阴侯列传》里引述了蒯通的一段话,话中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之语。于是就有了“秦失其鹿”、“逐鹿中原”这样的成语。这个“鹿”是什么意思呢?上百度一查,很多人解释为“帝位”。这个说法是不对的。“鹿”是指统治权,而统治权来源于被人们认可的暴力。光有暴力,不行;还得人们认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秦失其鹿”,事实上是失去了人们对其暴力的认可。而这种情况在东汉末年是不存在的,汉献帝为首的汉朝政府依然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合法的暴力机器。一大批士人依然忠于汉室。比如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他就是个拥汉派。当他发现曹操想要取汉献帝而代之的时候,就站出来反对,最终不明不白地死了。
  由于这三个区别,所以当时任何人都不能像反秦那样公然反对以汉献帝为代表的汉朝政府,因此也就不可能自立为皇帝。袁术的选择是一条死路。
回复日期 2010-03-06 20:01:19
  最后在周围所有割据势力的围追堵截之下,袁术的皇帝当不下去了。怎么办呢?想想袁绍好歹也是袁家人,于是就准备把帝号让给袁绍。他写信给袁绍说:“汉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与周之末年七国分势无异,卒强者兼之耳。加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尤,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续绝命救已灭乎?”从这段话里,我们还是能看出来这位袁家公子对形势的判断仍然有误,而且固执地认为袁家应该受命为王。真是悲剧啊!
  袁术脑子不太清楚,袁绍的想法是怎么样呢?当他最初另立皇帝的计划破产之后,他是怎么做的呢?袁绍毕竟比袁术脑子清醒一点,当他看到袁术的惨状以后,绝对不会步袁术的后尘。所以史书上的记载是“阴然之”,心里认同但嘴上不说。
  对于现任皇帝的统治地位,只有承认和不承认两种选择。袁绍既然不愿步袁术的后尘,成为众矢之的,又不能找出另一个刘氏宗亲来当皇帝,那么他所能做的就只有承认现任皇帝汉献帝的统治。
  不承认皇帝的统治,有废立、另立、自立三种选择;承认皇帝的统治,也不是只有一种选择。至少有两种:一是迎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奉天子以令不臣”,其实差不多;二是不迎奉天子,对皇帝敬而远之。
  做出第一种选择的代表人物是曹操。对于曹操的这个选择很多人是大加赞赏的。比如易中天先生就说:“曹操的做法显然高明得多。他既不废立,也不另立,更不自立,而是把现任皇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然后利用现任皇帝的旗号,以国家的名义号令天下,征讨四方。”
  但是,如果以为只有曹操一个人迎奉了天子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曹操之前,即便抛开董卓不算,掌控汉献帝的大臣至少也有四五个。
  汉献帝最早是被董卓拥立为皇帝的,因此一上台就是在董卓的控制之下。董卓受到关东义军的逼迫,觉得洛阳不安全,于是向西撤退,挟持汉献帝到了长安。汉献帝住在未央宫,身边没有任何忠于自己而又有实力的人物。一切都由董卓说了算。
  如果汉献帝就一直这么被董卓控制着,恐怕生活还比较安定。可是,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夏四月,也就是到长安的第三年的夏天,司徒王允联合董卓的卫队长吕布发动了政变,把董卓干掉了。这件事情在《三国演义》里面大加渲染,虚构了一个后来被列为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说是王允施的计策。其实没那么回事。不过吕布与董卓的女人有一腿恐怕是事实,董卓因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抓起兵器打吕布也是事实。所以,当王允找到吕布让他杀董卓的时候,吕布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
  吕布在董卓上朝的路上,发动袭击,杀掉了董卓。这件事一传开,可谓大快人心,长安城里上上下下都相互道喜,“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董卓一死,朝中大权自然也就落在了王允的手里。我们完全可以说,此时王允奉天子以令诸侯。
  王允和董卓不同,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小时候就被人称为“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十九岁进入政府工作,成为扫除本地恶霸的急先锋。后来又被三公同时征召,进入中央工作。黄巾军起义后,王允被选派为豫州刺史,镇压黄巾起义。何进掌权以后,又回京任职。在董卓手下,官至司徒,总揽内政。
  从王允的从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既当过地方掌官,又在中央高层任过实职,久经官场、政治经验十分丰富的人。该硬的时候,他非常强硬,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比如,灵帝时,王允发现宦官头子张让与黄巾军有联系,立即加以弹劾,结果没有告倒张让,反被张让打击报复,差点没命。该软的时候,他又非常有策略。董卓掌权以后,他“矫情屈意,每相承附”,最后拉拢吕布将董卓除掉。
  就是这样一位很有政治经验的人却没有能够稳定住局面,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混乱。董卓死后不到两个月,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率兵攻陷长安,王允等人被杀,吕布逃走。汉献帝刚出了董卓的虎口,又落入狼群之中。
回复日期 2010-03-08 12:15:22
  王允为什么这么快就失败呢?易中天先生认为:“胜利之后的王允也犯了和袁绍相同的错误,那就是大开杀戒”,“打击一大片”,“这就逼得董卓的旧部铤而走险,杀回长安。”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事实上,王允没有杀多少人,王允也不可能大开杀戒。因为他自己本人就是董卓的亲信,董卓对他是推心置腹,“不生乖疑”,“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在外人看来,王允可以说就是董卓集团的二把手。大家想想看,王允他凭什么对其他依附于董卓的人大开杀戒?所以,董卓死后,王允杀的主要是董卓的家人,除此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也就是杀了一个蔡邕。
  蔡邕之死,绝对是个冤案。据说,蔡邕之所以会被杀,是因为听说董卓死了,没有欢呼鹊跃,反而“有叹惜之音”。王允当时也在场,一下子就火了,说:“卓,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同疾。君为王臣,世受汉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卓受天诛,而更嗟痛乎?”马上叫人把蔡邕抓了起来。当时很多人替蔡邕求情,可王允就是不答应,还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最后把蔡邕给杀掉了。
  蔡邕是不是叹惜了,是不确定的。裴松之就认为这不可能是事实。他指出:“蔡邕虽为卓所亲任,情必不党。宁不知卓之奸凶,为天下所毒,闻其死亡,理无叹惜。纵复令然,不应反言于王允之坐。”蔡邕在王允面前对董卓的死表示惋惜,这的确不合逻辑。那么,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呢?柏杨先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柏杨先生说:“王允坚持非杀蔡邕不可,他说的那些理由,至堪玩味。如果因为蔡邕侍奉过董卓,王允也侍奉过董卓。如果因为蔡邕受到董卓亲信倚重,王允也同样受到董卓亲信倚重。如果因为蔡邕是董卓所征召,王允也是董卓所擢升。仅只因一声惊叹,罪何至死?只有两种解释是合理的,一是王允妒忌蔡邕史学上的成就,另一是王允本属于董卓的摇尾系统,他如果不把董卓的马屁拍得舒舒服服,董卓焉能把中央大权全部托付,其中一些丑态毕露的行为,蔡邕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王允不得不预防蔡邕泄露他的底细。他抨击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谤书’,充分显示出他恐惧什么——恐惧蔡邕的‘谤书’。”
  到底王允为什么坚持杀掉蔡邕,真相恐怕已不可考证。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王允在对待董卓的手下时,并没有像易中天先生所说的那样举起屠刀,“逼得董卓的旧部铤而走险”。相反,当吕布提出“尽杀董卓部曲”时,王允的回答是:“此辈无罪,不可。”
  那么,王允为什么会失败呢?
  在我看来,王允失败的根源在于他瞧不起军人。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王允为什么会轻视这些军人呢?我想,这与王允的出身有很大关系。王允出身于山西太原望族王氏,是士族人物。在他的身上已经体现出士族重视门第,不把寒门放在眼里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举个例子。比如吕布,勇冠三军,被当时人称为“飞将”。用陈寿的话说,虽然此人“无英奇之略”,但是“有虓虎之勇”。因此,他的几位领导都十分器重他。在丁原那里,吕布“大见亲待”,“见信于原”;在董卓那里,董卓“以布为骑督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到了王允这儿,待遇大不相同了。王允“素轻布”,没把他当成多了不起的人物,“以剑客遇之”。结果,吕布“既失意望,渐不相平”,心里老大个不乐意。对吕布这种在诛董卓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猛将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对于其他将领王允是个什么态度。
  对军人的轻视就导致王允没有把如何安抚董卓的部下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他完全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当然也就不会想着去了解这些人会怎么想、怎么做。于是,就一错再错,进而三错,最终身死人手。
  他犯了哪几个错误呢?
  第一个错误,不发赦令。
  诛杀了董卓之后,包括吕布在内的很多人就提出来要发赦令赦免董卓的手下。王允想来想去,没同意。他说:“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这话就是说,这些人本来就没罪,我为什么要赦免他们?如果我赦免他们,那就意味着认定他们有罪,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这个说法从法理上讲是站得住脚的。所谓赦免,是免除刑罚,不是宣判无罪。既然无罪,就不必赦免。而且根据现代法理精神,在没有被法院宣判有罪之前,都是无罪的。王允恐怕也有类似的思想。在他看来,政府没有说你们有罪,你们就无罪。
  可是王允忽略了一条,以李傕、郭汜等人为首的这帮凉州兵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不懂什么叫有罪,什么叫无罪,他们也不在乎有罪没罪,他们在乎的是会不会受到刑罚。而只要你一天不明确表示不处罚他们,他们就一天放不下心来。
回复日期 2010-03-09 13:13:44
  如果光是不发赦令,也还罢了。只要一切如故,时间一长,李傕等人也就放松下来了。可是,没等他们悬着的心落下来,王允又犯了第二个错误:解散他们的军队。
  王允是太不了解军阀了,他或许以为解除这些将领的兵权,不过就是调动一下职务,没什么大不了的。他哪里知道,军队是军阀们的命根子,解散军队对于军阀而言几乎就等于要他们的命。我们不必找太远的例子,就说董卓。前面提到了董卓在和皇甫嵩共事的时候曾经闹过别扭,其中一件最激烈的争斗就是围绕着军权而展开的。当时,汉灵帝下诏让董卓把军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居然不理会皇帝的圣旨和指责,就是不交兵权。李傕他们本来心里有总担心政府要杀自己,现在下令解除他们的兵权,他们能不一下子跳起来吗?
  王允身边也不是一个了解军阀的人都没有,当时就有人指出:“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建议王允以皇甫嵩为将军,把董卓留下的这支军队给管起来,暂时驻扎在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当时李傕等人就驻扎于此),等以后再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正确的意见没有得到王允的同意。这倒不是因为王允担心皇甫嵩不忠心或者没有能力安抚这支军队,而是因为王允认定安抚这支军队是个小问题。他说:“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甚不可也。”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王允看来,这支董卓留下来的军队不如关东诸侯重要。
  由于王允既不发布赦令,又要解除这些人的兵权,结果董卓原先手下的其他军队将领,也人人自危。在他们看来,“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于是“皆拥兵自守”。最终,李傕和郭汜统率的这支被王允所忽视的军队,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况下,悍然发动了叛乱,直扑长安而来。
  面对扑面而来的叛军,王允犯了第三个错误:激化矛盾。
  当李傕和郭汜的叛军向长安扑来的时候,王允是可以用和平的手段化解这场危机的。因为李傕等人不过是为了保命而作困兽之斗,根本就不是真的想控制朝庭。如果不是贾诩劝阻,他们很可能就放弃军队逃回老家了。贾诩是个能人,陈寿说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可以与张良、陈平相媲美。他指出:现在解散部队回老家去,只要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我们抓了、杀了,倒不如打到长安去。打赢了,“奉国家以征天下”,成为虎视天下的霸主;打输了,再逃也不晚。事后贾诩自己也承认这只是“救命之计”。如果王允认识到这一点,也许只要一纸赦令,就能平息这次叛乱。
  即使不下赦令,你派人去好好安抚一下,把误会解释清楚也行啊。大家听听王允是怎么跟派去的人说的。王允知道胡文才、杨整修两位是凉州德高望重的人物,于是派他们去解释一下。这个人选没问题,可是对这两位王允也没给好脸色(他一贯看不起他们),而且说:“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这个态度怎么能化解矛盾?胡文才、杨整修估计在王允这儿闹了一肚子火,不但不做解释工作,而且还鼓励李傕造反,甚至可能还做了一些动员工作。结果,李傕、郭汜从最初一支几千人的小部队,一下子就聚集成了十万人的大军。
  最后王允自食恶果,全族被杀。皇帝落入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的手里。
  由于李傕、郭汜以及后来加入进来的樊稠、张济等人本来是为了自己活命而发动叛乱的,一旦攻入长安,他们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把王允等人杀掉以后,就开始胡作非为。原来这些人都是董卓的部下,董卓在的时候,董卓是老大,一切董卓说了算。现在董卓死了,内部没有公认的领袖;共同的敌人王允被杀了,关东义军也散了摊子,外部没有共同的敌人。这个集团自然也就分裂了。
  第二年,李傕刺杀了樊稠,这就让郭汜等人更紧张了。终于,双方演出了一场“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的闹剧。
  怎么回事呢?李傕杀了樊稠以后,其他将领都紧张起来了,害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樊稠。尤其紧张的是郭汜。这其中还有个故事。原先郭汜和李傕两人关系不错,李傕经常请郭汜到家里吃饭,有的时候,酒喝多了就留宿在李傕家。郭汜的老婆对此很不满,于是就跟做了个局,诬陷李傕对郭汜下毒,而且对郭汜说:“一栖不二雄,我固疑将军之信李公也。”从中挑拨离间。最终这两位凉州军的统帅带着自己的部队在长安打起来了。
  郭汜想请皇帝到他那儿去,作为自己的后盾。李傕发现了之后,抢先一步,派人直接把皇宫一围,把皇帝和大臣们全弄他的军营中去了。皇帝到了李傕那儿以后,就派太尉杨彪与司空张喜等一班大臣前往郭汜营中,让郭汜别闹了,与李傕和平相处。郭汜不干,反而把杨彪、张喜等人给扣了起来。结果一边挟持着皇帝,一边绑架着大臣,双方就这么打了几个月的仗。
回复日期 2010-03-11 12:29:21
  怎么回事呢?李傕杀了樊稠以后,其他将领都紧张起来了,害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樊稠。尤其紧张的是郭汜。这其中还有个故事。原先郭汜和李傕两人关系不错,李傕经常请郭汜到家里吃饭,有的时候,酒喝多了就留宿在李傕家。郭汜的老婆对此很不满,于是就跟做了个局,诬陷李傕对郭汜下毒,而且对郭汜说:“一栖不二雄,我固疑将军之信李公也。”从中挑拨离间。最终这两位凉州军的统帅带着自己的部队在长安打起来了。
  郭汜想请皇帝到他那儿去,作为自己的后盾。李傕发现了之后,抢先一步,派人直接把皇宫一围,把皇帝和大臣们全弄他的军营中去了。皇帝到了李傕那儿以后,就派太尉杨彪与司空张喜等一班大臣前往郭汜营中,让郭汜别闹了,与李傕和平相处。郭汜不干,反而把杨彪、张喜等人给扣了起来。结果一边挟持着皇帝,一边绑架着大臣,双方就这么打了几个月的仗。
  不过无论是李傕还是郭汜,都是土匪头子一类的人物,没有政治头脑,也没有多大野心。他们把皇帝抓到手上不过是一时兴起,所以在张济的调解下讲和以后,也都没真把皇帝当回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答应了汉献帝的请求,让他带着百官回洛阳。
  皇帝和百官还没到洛阳,李傕和郭汜两位又后悔了,带着兵从后面追了上来。这个时候,皇帝身边有董承、杨奉等几位,也是凉州军团的将领,只是没有李傕和郭汜势力大。他们既然把皇帝抓到手里,当然也就不愿意再还给李傕和郭汜。一通混战之后,杨奉和董承等人带着皇帝、皇后等少数人逃过了黄河,百官宫女都被李傕、郭汜给俘虏了。后来还是托人找关系、走后门,李傕、郭汜才把百官和部分宫女给放了,还归还了一些器物。
  长安由于李傕、郭汜的混战,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而洛阳可能还不如长安。当初董卓在离开洛阳的时候,实行了焦土政策。所以,到了洛阳以后,皇帝和百官过得真叫苦,几乎和丐帮有一比。当时由于“宫室烧尽”,所以汉献帝先是住在老太监赵忠的宅子里,后来又搬 [最后更新时间]
2007-01-30 12:51:36.0 作品相关
第一章
作品相关
 [本章字数:5692 最新更新时间:2006-12-07 16:44:55.0]
  (SOHU水浒三国正文比赛第一名)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我喜欢这四句诗,因为诗中暗含着我的名字——张任。弓、长、人、王。
  我确实是擅长箭术的,但我并不是人中之王,我只是一员武将,一员平凡的武将。
  说到武将,人们会想到攻城夺地,而我却从来没有攻打过别人的城池。
  也许是因为我的主人厌恶战争吧?守护——成了我唯一的职责,守护我的家乡——益州。
  益州是天国,天府之国——天宫阙府,山岳之国。
  益州是我的家乡,它在我的心中永远是最美的地方。我不知道在别人的眼中是否这样,但是每当我转过头去,我总会看见三双贪婪的眼睛,仿佛是闻到鱼腥的猫儿,仿佛要一口吞下益州。
  其实益州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吞下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识蜀中之路,即使你有通天之术,也只能望尘莫叹,汉中的张鲁就是这样。
  张鲁是五斗米教的首领,长期与我们为敌,他攻蜀多年,未占寸土。
  张鲁只是小角色,另外的两双眼睛却常常使我焦虑难安、夜不能寐。
  一只是凤,一只北方的凤,凤翔九天,凤扫中原,曹家兄弟,大将之才,虎豹铁骑,横扫六合。
  一只是虎,一只南方的虎,虎啸十地,虎踞江东,孙家父子,人中豪杰,吴越剑客,傲视天下。
  面对这样的对手,能救我们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上苍。
  于是我日夜向上苍祈祷,终于有一天,我的祈祷灵验了——周瑜,死了——一个企图袭击益州的天才统帅,死了。
  周瑜的死对于东吴是上天降下的灾祸,失去他的辅佐,孙权仿佛是失去四肢的猛兽。
  周瑜的死对于益州是神灵怜悯的庇护,没有他的威胁,益州似乎除去了脊背上的荆棘。
  周瑜,一个多么可怕的名字,他的谋略,他的统领,他的远见,他的睿智,除了曹操,没有人可以与他抗衡。
  然而曹操也失败了,赤壁的烈火熔化了曹操的雄心,熔化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
  曹操失去了雄心,孙权失去了臂膀,按说益州本该安宁了。
  但此时的益州却吵翻了天,他们在争吵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字——刘备。
  刘备和我家主人一样是皇室宗亲,他本在中原,被曹操赶至江南,他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就当周瑜在乌林奋战时,刘备抢占了半个荆州——与益州接壤的半个荆州。
  听说刘备要带兵入蜀,有人说刘备可以帮助我们对抗张鲁,也有人说刘备入蜀是引狼入室,有人说刘备是当世人杰,大仁大义,也有人说刘备是乱世枭雄,假仁假义。我没有见过刘备,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听着他们反复争吵,争吵不休。
  终于,在涪城的宴会上,我见到了刘备。他有一张俊郎的脸,仁慈的眉宇间带着几分威严,比常人略大的耳朵,似乎是福气的象征。刘备常常微笑,是一种仁慈的微笑,就像我听到的传闻。
  传闻刘备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关羽,身高九尺,手使一把叫“万人”的刀,威猛无比,曾在万军中斩杀颜良,虽然那是他杀过的唯一名将。还有一个叫张飞,身高八尺,是个高大的书生形象,精通书画。曾喝退曹操的五千虎豹骑兵。世人都说他们俩的武功天下第一,万人难敌。他们二人都有很强的统领才能,听说还有一个叫赵云,以前是刘备的贴身护卫,一员爪牙之将。
  不过我并没有见到他们,当然,我也不想见到他们,他们的没有出现让我觉得自己有些杞人忧天。让我觉得刘备其实并不可怕。
  刘备在涪城一住三个月,只是吃喝玩乐。我甚至觉得他像是个骗吃骗喝的泼皮。
  光吃饭不干活,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主人给刘备三万军士,请他北上,又给了他二十万斛米,一千匹马,一千辆兵车,让他屯驻在葭明关,进攻张鲁。
  眼见就要开战了,我似乎有些兴奋,因为我早就听说刘备骁勇善战,一睹刘备的风采似乎已经成了我的愿望。
  上天一般是不会满足人的愿望的,这次就是。从荆州传来急报,说孙刘边界关系吃紧,刘备无心打仗,说要等消息,等负责内政和外交的诸葛亮与东吴谈判的消息,这一等就是好几个月,我只好和主人只回到了成都。
  在成都不知不觉呆了一年,刘备还是没有进攻张鲁,我的心里开始有些打鼓。正在此时,杨怀和高沛从边界发来信件,说刘备无心北上,恐怕心怀不轨。杨怀和高沛是蜀中名将,对主人忠心耿耿,他们负责驻守白水关,就在刘备附近。关于刘备,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的消息绝对可靠。
  可靠的消息让主人有些焦虑,但又无法做出什么有效的措施,只好让杨怀和高沛仔细监视刘备,一有情况,立刻来报。
  我和主人焦急地等待他们的消息,但是从此音信全无。
  无计可施,我们也只有等,没过都久,信终于来了,但是署名却是刘备。
  刘备说曹操要报赤壁之仇,企图进攻东吴,说自己与东吴是盟友,不可背信弃义,要求返回荆州支援东吴。刘备说他已经把边界线布置的无懈可击,张鲁是不足为惧的。还说他的兵力有限,要主人给兵给粮,等他打败曹操后,就回来消灭张鲁。
  面对刘备的贪婪主人怒不可遏,但在反复地斟酌后,主人还是给了他四千士兵和他要的所有物资的一半。也许这就是主人的性格,在他看来这叫仁慈,但是在别人看来这叫愚蠢。
  仁慈也好,愚蠢也罢,待人和善的主人对刘备还是友善的,但是谁都没有想的,接到回信的刘备竟然会勃然大怒,说我们有难,他不远千里来援助我们,说他遇到了困难,找我们要点东西都不给。大有要与我们决裂的意思。
  此时的主人终于看清了刘备的嘴脸,主人大怒,杀了当初主张刘备入蜀的张松。
  主张此事的张松死了,没过多久,当初反对此事的人也掉了脑袋,脑袋是被送来的——杨怀和高沛的脑袋。
  高沛他们的白水军被刘备占有了,从逃回来的士卒口中,我们得知,原来刘备早有预谋,他发现杨怀和高沛怀疑他后,便软禁了他们,主人听到大为愤怒。
  主人的愤怒还未散去,刘备军却早已南下,主人赶忙命我负责所有的军事行动,并派大将吴懿助我。
  我领兵驻守涪城,吴懿在城外布置防线。
  吴懿的防线布置的非常好,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当然,这次也不例外,但是刘备军没费一兵一卒——吴懿,投降了。敌军兵临城下。
  在刘备军先头部队黄忠的猛攻下,我被迫弃城而走。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仗,忘不了黄忠手中那血红色的短刀,忘不了黄忠手下那攻城兵的强悍,那哪里是在肉搏,那是在命搏,以命相搏。
  面对不要命的敌人,我们战败了,主人只好再派援军,这次是李严,李严能征善战,是员难得的将才。所以刘备又多得了一员将才,一员未战即降的将才。
  将才降了,没有选择的我只好带着军队退守雒城。雒城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我们挡住了黄忠的猛攻。
  黄老头退了,又来了两个年轻的,带着骑兵,一个叫刘封,是刘备的义子,武力过人。但打仗讲的是统领和谋略,刘封必然被我击败。
  刘封败了,另一个叫关平,是关羽的亲生儿子,他刚要进攻,却被人制止了,来的是一个很熟悉的身影,熟悉得我狠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他冲着城楼上的我笑了笑,又露出了他那仁慈般的笑容,仿佛我是他的老伙计。
  火计、挑发、伏兵、反间、奇袭、内讧……刘备军几乎把所有计谋全部用了出来。但是我坚守城池,他们还是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我不相信刘备能使出如此计谋,后来我才知道,所有侵略益州的谋略全部出自庞统之手,战场上的计谋全是魏延的杰作。
  魏延是刘备的大将,能力不在张郃之下。庞统是刘备的军师,计谋可比郭嘉。
  别说是魏延、庞统,就算来的是韩信、张良。就算来的是神兵天将,我张任依险据守,刘备!你耐我何?
  刘备自然是不能把我怎么样的。几个月的对峙,局势似乎发生了变化,正面的雒城,刘备久攻不下,主人又派兵围攻葭明关,刘备将要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然而就在此时,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天底下最好的消息——曹操南下了。
  这次曹操是真的南下了,如果东吴兵败,刘备将面临着唇亡齿寒的危险。我想刘备一定会放弃对雒城的攻击,北救葭明关,命关羽镇守荆州,张飞东援孙权。
  张飞终于行动了,但是张飞并没有向东支援孙权,而是向西开来。向益州的国度,而不是他的盟友。
  所谓盟友最后只剩东吴孤军作战,所谓宗亲最后却是刘备夺人河山。不同的遭遇,相同的悲哀,无论是东吴还是西蜀,都是因为轻信了刘备的信义和仁德。
  也许刘备还是有仁德的,不然他的手下为什么会出动大军来救他呢?荆州军兵分三路,张飞军逆江北上,收复巴西,以防我军截断刘备后路;赵云军逆江西进,攻取江阳,绕道包围成都以西;诸葛亮军向西进攻德阳,直攻成都以东。而刘备军丝毫未动,继续攻击雒城,拼命攻击,死命攻击,像是发了疯的恶魔。
  恶魔降临人间,降临在这个你死我活的时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谁都渴望活着,当然,我和我的主人也不例外,但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刘备似乎占了上风。
  风儿从我的面前吹过,我站在城楼上,看着美丽而又熟悉的景色。事已至此,也只有如此了。
  刘备军似乎已经习惯了我的坚守,就连撤退时他们也是慢吞吞的,因为他们知道,我不会杀出城去,不会有追兵。
  所谓兵不厌诈,也许就是这样吧,当我带着土生土长的益州兵冲向攻城的庞统时,他的军队瞬间变的溃不成军。庞统逃了,我甚至可以想象出他惊慌的嘴脸。我带着军马向前冲去,前面是雁桥,是庞统军的军营,我占领雁桥,继续追击庞统。
  庞统逃了,刘备军截断了我军与雒城的道路!听着士兵报告的消息,我全身的热血沸腾了,因为这就是我要的效果,我要刘备的命。
  刘备,我来了!我率军杀了回去,只要我们从正面袭击刘备,城中的军队从后面杀出,刘备就会腹背受敌,只能以死相拼。
  “乒!”但是当我与魏延战到三十多个回合时,我却还是没有看见城中的军队,这时,我有种不祥的预感。
  回营,我没有选择,回雁桥的军营,抗拒着刘备的追击和又杀回来的庞统。
  庞统军猛攻着。在用弓箭拒敌的战斗中,我突然发现一个文官模样的人,他正拿着剑左右挥舞,似乎是在指挥着士兵,我有一种感觉,他就是庞统。
  庞统,念起这个名字,我的牙齿几乎要磨出火花。就是这个家伙,要是没有他,益州本该是青山绿水。
  想到这,我的心提了起来,咽了口吐沫,我悄悄地拿起弓,搭上箭,我感觉自己是个猎手,只要动作稍微大了点,猎物就会吓跑。我咬了咬牙,一箭射去……
  看着庞统胸口中箭,看着他翻身落马,看着他的身影缓缓地从我眼前倒下。顿时,我感觉心里舒畅极了,我感觉天空是那样的蔚蓝,河水是那样的清澈,我感觉人世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虽然我身边的战士在一个个地倒下,虽然我的身边充满了血腥与残杀……
  再一次看见刘备,是在雒城的大殿中。
  雒城的将军惧怕刘备,所以不敢出城与我夹攻刘备。但是怕一个人是没有用的,比如说他们,此时就已见了阎王。
  我不怕阎王,虽然我已被绳捆索绑,其实严格地说不是不怕,而是还没想到,因为此时的我还沉浸在射死庞统的喜悦中。
  刘备有负于主人,我杀了他最强的军师,算是对得起主人了。庞统定计侵占益州,我射死了他,算是对得起益州的百姓了。此时的我只能想到这些,因为我只是一员武将。
  武将的一生无非是杀死别人或被别人杀死,能死在强者的刀下,是武将的一种荣耀,但是能杀死强者,那更是武将的荣耀。
  就让我带着荣耀而死吧。我现在已经想到了刘备那凶神般的模样,他一定会像个恶魔。他会用鞭子抽我?我听说他早期这样打过都督。他会用戟刺我?我听说他在当阳这样对过他的手下。我不断的假设着。
  但是当我见到他时,我的恐惧、荣耀、倔强都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惊诧,我张着惊诧的嘴巴,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我看见的竟是那仁慈的微笑。
  “张将军乃是大将之才,不知可否与在下共成大业?”刘备竟然在招降我?我本以为他会将我千刀万剐,面对一个我这样的敌人,竟然能做到不计前嫌?
  难道这样在天下人看来就叫大仁大义?或许在益州人看来这叫假仁假义!也许在庞统军士看来,这叫背信弃义!
  当庞统的军士发出失去理智的怒吼,当荆州的士卒将要做出过激的举动,我知道我的死期到了,当然,这比我预计的已经迟了许多。
  站在雒城的城楼上,我面向南方,南方,主人在那个方向,那里是我的家乡,有我的母亲,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最爱的成都,最爱的天府之国。
  别了,高耸的群山。别了,蜿蜒的山径,别了,我的最爱——天府之国。
  [三国水浒征文NO.20]别了,天府之国睿雪飞张[terryxiaolang@sohu]
  楼主的文笔真的很美,荡气回肠,巴蜀之美,在楼主笔下,勾画的如画如幻,故事也精彩,赞叹。
  主题19、立意19、文笔19、结构18、刻画19 总评94
  [三国水浒征文NO.20]别了,天府之国睿雪飞张[terryxiaolang@sohu]
  楼主真是了不得,让我们看到的是青山绿水的巴蜀,看到的是睿雪飞张的战争,看到的是肝胆豪情的张任,真是荡气回肠。没得说,人物刻画极其成功。
  主题19、立意19、文笔18、结构18、刻画19 总评93
  [三国水浒征文NO.20]别了,天府之国睿雪飞张[terryxiaolang@sohu]
  “我”,张仁眼中“忠义”之价值标准,皆源于各为其主。但张仁在战火中所演绎的忠义豪情,令人敬重。行文流畅,人物生动,心理描写也颇成功。
  主题19、立意19、文笔19、结构18、刻画19 总评94
  [三国水浒征文NO.20]别了,天府之国睿雪飞张[terryxiaolang@sohu]
  楼主长于铁血文章。
  主题15、立意16、文笔19、结构16、刻画17 总评83
  [三国水浒征文NO.20]别了,天府之国睿雪飞张[terryxiaolang@sohu]
  也属故事新编类,却是其中翘楚,人物、情节不离三国演义主线,通过张任之眼,刘璋的政治低能,刘备的政客本色,政治的翻云覆雨险诈无常,尽现眼前,文笔也爽朗,典型的明月阁风格,呵呵。感谢楼主又让我深刻了一个历史人物:张任。
  主题15、立意18、文笔20、结构20、刻画20 总评:90
  一等奖
  [三国水浒征文NO.20]别了,天府之国睿雪飞张[terryxiaolang@sohu] 454
  [三国水浒征文NO.20]别了,天府之国睿雪飞张[terryxiaolang@sohu]
  94+93+94+83+90=454
 [本章字数:13763 最新更新时间:2006-12-08 12:38:16.0]
  (SOHU读书水浒三国征文比赛三等奖)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平原县 18岁
  我看着窗外的雪花,静静飞舞,落地时的短暂,纷飞时的缤纷。
  “曹真,回答我的问题!”郭先生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我缓缓站起,无言以对。
  “ 我来替子丹兄回答,士气论曰‘敌将常胜,贬其有勇无谋。’”我身后的曹休站了起来。
  “不错,曹休答得不错,主公(曹操)说你是曹家的‘千里马’,所言不虚。”郭先生赞许着。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为将者还需心思细谨。”我顺声望去,是夏侯尚。
  郭先生名叫郭嘉,是我军第一军师,常年随叔父(曹操)东征西讨,自官渡之战后,叔父便开始消灭袁氏残余,再过几天就要去攻打南皮城了,袁绍的儿子袁谭在那,眼看就要打仗了,郭先生不愿休息,说对曹家子弟的培养更为重要。
  我叫曹真,字子丹,其实我本姓秦,我的父亲是叔父(曹操)的将官,父亲死了,叔父怜我年幼,加上我父亲又是战死的,对曹家有功,叔父便让我姓曹,算作曹家族子。
  我是“假”的曹家族子,刚才被郭先生称赞的“千里马”曹休是货真价实的,他字文烈,谋略过人,自尊心强,从不认错,是个死要面子的家伙。
  那个叫夏侯尚,字伯仁,夏侯家和曹家是本家,我们几个同岁,同辈,伯仁是个好人,很重感情,非常善良。
  咳!早上的谋略课我可是丢人丢大了,下午叔父要带我们去围猎,就看我的了,嘿嘿!
  “子丹!我已经打了五只野兔,四只野鸡,用了九支箭,一箭一个,还剩最后一支箭了,你要加油哦!”曹休策马持弓从我身边掠过。
  “你敢小看我?这次绝对还是我胜出,等着看吧!”哼!想赢我?没门!
  我还是三支箭,找只大一些的动物打,我边想边骑马前行,突然我感觉背后一阵风声,我回头一看,只见一只白额猛虎向我呼啸而来,我猛然一惊,还未多想,我的白马受到惊吓,撒腿就跑,猛虎见状,也追了过来,我定了定神,把三支箭一起挂在弦上,拉满弓,回头便射,弦响箭出,猛虎应声倒下。
  “勇猛雄武,是我曹家的好儿郎!”我努力拉住缰绳,回头一看,只见叔父站在远处。
  ……
  “曹休,五只野兔,四只野鸡,一只野鸭,一只麻雀,共十一只动物。”官员记录众人的猎物。
  “曹休,你是如何用十支箭射了十一只猎物?”
  “回叔父的话!侄儿用最后一支箭射断了树枝,枝头上的麻雀掉入水中,树枝掉落,正中野鸭。”曹休说完,回头冲我做了个鬼脸。
  “哈哈哈!聪慧过人!咦?为什么没有看到夏侯尚的猎物啊?”
  “回叔父,侄儿什么也没打,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有它生存的权利,人没有权利剥夺,而现在每天都有人失去生命,害人要杀人,救人也要杀人,看似一样,但只有一统乱世,才能结束残杀,侄儿认为杀动物和平乱世无关。”
  “哈哈哈!曹休机智,夏侯尚仁爱,但这次的胜出者是曹真,他杀死了一只白额猛虎,你们都是曹家的好儿郎,我要重重的赏赐你们,我当然知道你们的愿望,好!就赏赐你们为虎豹骑将官,随曹纯将军合围南皮城。曹休!把你的机智用在战场上,去那捕杀你的猎物!夏侯尚!用你的仁爱去我抚慰南皮的臣民!曹真!你听着!南皮城有一只袁家的白额猛虎,我要你提着他的头来见我!”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南皮城 18岁
  “袁家!”“白额虎!”“提着他的头来见我!”我不断地思索着叔父的话。
  在虎豹骑的猛攻下,南皮城被攻破,袁谭弃城败走,我带着虎豹骑的战士向前追赶。
  前面渐渐看见十几个人,有一种感觉告诉我,袁谭——就在里面。
  逃亡的敌军好像有人注意到了我,一个骑兵挺***而来,我挥起长戟,那人倒下。
  “袁公子!保重!”两个将官打扮的人策马持矛夹攻而来,两个、三个、四个,敌人蜂拥而至,我左冲右突,沉着应战。
  “嗖!”“嗖!”两箭飞来,我身边的两个敌将应声倒下,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曹休和夏侯尚带着军士杀了过来,看着袁谭身边的最后一个人倒下,我暗暗地说了一声:“白额虎,轮到你了!”
  “噌!”袁谭挥起长剑,怒目以对:“来者何人?”
  “曹家族子,虎豹骑将官曹真!”我把戟一横。
  “好一个曹家族子!你曹家的子弟是汉子,我袁家的子弟也是堂堂男儿!在下袁谭,请赐教!”袁谭挥剑而来。
  “那我就送你一个最荣耀的葬礼,袁家虎子,受死!”我舞戟向前。
  ……
  我挥起长戟,袁谭的头了飞起,一腔热血直冲云霄,染红了缤纷的漫天飞雪。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白狼山 20岁
  “主公!漫山遍野全是敌人,感觉有十几万人!”
  “袁尚、袁熙(袁绍之子)不简单啊,北逃到乌丸还能弄来十万大军。”叔父登上高处观望敌军:“不过可惜,你有十万,我有五十万。”叔父的话把我们全惊呆了,我们在白狼山不过五千人。
  叔父见我们面带惧色:“我的虎豹骑全是百里挑一的战士,随便拉出一个士兵都可匹敌战将,以一挡百,难道不是五十万大军吗?” “虎豹骑一定以一抵百,大破敌军!”曹纯(虎豹骑统帅)拔出长剑:“虎豹骑全军听令!上马备战!”
  “曹纯!就看你的了,让胡儿(北方少数民族通称‘胡’)见识见识中原骑兵的厉害,张辽!去把‘鱼儿’引上来。”叔父的那种自信与霸气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张辽穿过山涧回到本阵,乌丸军队沿山涧追来。
  “文烈!看你的了!”曹纯下出了命令。
  “虎豹骑弓***骑听令!”曹休持弓在手,“跟我上!”曹休一马当先,拉满一排利箭,靠前的一排乌丸骑兵全部应声倒下,弓***骑的强弓硬***把敌人封锁在山涧。
  乌丸的首领蹋顿单于见处于劣势,想退出山涧,谁知夏侯尚带着巨盾骑早已绕到了他的身后,巨盾骑的士兵每人带着一面巨大的盾牌,可以遮住人和战马,盾牌相连犹如铜墙铁壁一般,巨盾骑每人配有战刀,用于肉搏。乌丸就这样被堵在了山涧中。
  蹋顿单于指挥军队继续作战,不断向曹休的弓***骑发起冲锋,眼看就要冲出射程。“这蹋顿单于果然有冒顿单于的风范。曹真!该你了!”
  听到曹纯将军的命令,我举起方天戟大吼一声:“虎豹骑长***骑!跟我上!”在曹休的掩护下,我们冲入敌军,我挥舞长戟和众勇士们一起向前冲杀,势如破竹,我们大声喊着:“**突袭!”乌丸军乱作一团,当蹋顿单于正想稳住士兵时,我的画戟已穿透了他的胸膛。
  胡、汉共二十万敌军全部投降,这只是虎豹骑的功劳吗?我回头看了看站在山顶的叔父,他仿佛一只紫色的凤凰飞翔在半空中,而我们只是凤凰羽翼下的**而已。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长坂桥 21岁
  一座桥,一个人,一杆矛,一匹马,我却觉得站在我面前的仿佛是千军万马。
  “张飞?”“张飞!”“他就是张飞?”“主公说他是万人敌!”
  “不要慌!不要慌!”虎豹骑统帅曹纯命令士兵镇定。
  叔父南下,刘备带一万步兵南逃,我们五千虎豹骑率兵追赶,消灭敌军五千,敌军名将赵云都险些被我们捉住,我们一路上气势如虹,追到桥头,桥上只有一个张飞,但我们却不敢向前,我们带的是百里挑一的虎豹骑,二十万乌丸都败在我们手下,但此刻我感到一种恐惧笼罩着我们,我们的士气在下降。
  “燕人张益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圆睁怒目,手持丈八钢点矛。
  张飞背后尘土飞扬,想来必是疑兵之计,伏兵不会如此大张旗鼓,但敌军还有五千,刘备、关羽又骁勇善战,不可轻敌,看着眼前的景象,一骑、一桥,尘土飞扬,这哪是战场?这分明就是一幅画,画里有个八面威风的大将军,张飞真的只是一介武夫吗?还是“敌将常胜贬其有勇无谋”?只靠武力真的可以万人难敌吗?
  曹休小声说:“曹纯将军,敌将有诈,切末轻敌。”
  “燕人张益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张飞再次大吼。
  我原以为张飞是个黑脸大汉,谁知却是个白面书生,是什么让他立在这桥头?他真的不怕死吗?如果我军万箭齐发,他“万人敌”又怎么样?还是他想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真的会死的人?敌人已经败了,我们捉住了刘备的两个女儿,还差点捉住刘备的儿子,我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的士兵杀了那么多无辜的百姓,但敌人的百姓又会变成敌人的士兵,是我们错了吗?我宁愿让张飞带着拿起兵刃的百姓,我一定与他一决高下,但这眼前的噩梦,够了!结束吧!
  “够了!结束吧!将军!我们的罪行还要再继续吗?”夏侯尚的喊声是那么的无助。
  “战又不战!退又不退!是何道理?”张飞第三次发出了怒吼。
  我感觉整个长板桥在震动,伴随着我军的士气一起动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息,是只有身经百战才会有的堂堂将气。
  “将军,我们已经没有士气了。”我轻声说。
  曹纯将军终于开口了:“张将军!女娲真的可以补住天吗?”
  “曹将军,虎豹真的可以吞噬天下吗?”
  “白面威风大将军,桃园画家张益德,张将军,再会了,撤兵!”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乌林 21岁
  赤壁的怒火吞噬了我军的铁锁战船,怒火在旋张,伴随着火色战甲的东吴军向我军袭来,我仿佛看见一只赤色的巨虎在那里张牙舞爪。
  “铃!铃!铃!”
  “师傅!怎么会有铃铛的声音?”我看着军中的第一剑客“虎痴”许楮问道。
  “不好!是东吴大将甘宁来了,我来断后,你们带主公和程昱军师先走!”
  “文烈!伯仁!和张辽将军一起,带叔父先走!”“嗖!”一箭正中我左臂,我一把推开拉我的曹休:“快走!”
  我举起方天戟冲了上去,曹休、夏侯尚的呼喊越来越远了,我忍着箭痛,协助师傅大战这位头上带着羽毛的东吴大将军。渐渐的漫山遍野布满了红色,我发现远处来了两支军队,旗子上各写着“凌”和“吕”,凌统和吕蒙都是东吴名将,不知道为什么,在这危急关头,我见到敌人的援兵反而笑了。甘宁!吕蒙!凌统!周瑜!周瑜为什么没有来?加上周瑜正好是东吴的四大名将,我曹子丹有幸为叔父而死,还是死在东吴四大名将的手里,我曹子丹随死犹荣,武将的一生无非是杀死别人和被别人杀死,男儿踏上战场的一刻,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死在战场上,无论多强的敌人,毫不畏惧,背水一战,上天啊!感谢你送我曹子丹这个最隆重的葬礼!叔父!保重!文烈、伯仁!为兄先走一步了!想到这,我大吼一声,策马挥戟冲向吕蒙和凌统的军队,我仿佛看见吕蒙、凌统惊诧的嘴脸,我仿佛听到师傅的呼喊,我仿佛看见有许多支箭向我袭来,我感觉天空是那么的蓝,很蓝,很蓝……
  “子丹!”“子丹!”“你醒醒啊!子丹!”
  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躺在地上,旁边围满了熟悉的面孔,“叔父。”
  “醒了!醒了!醒了就好!是张辽和徐晃二位将军救了你。”我赶忙起身,想要跪谢救命之恩,但一阵巨痛充满了我的身体。
  “主公那边隐约有军队,他们的盔甲是绿色的。”
  “绿色?糟了!刘备的军队追来了。徐晃!保护子丹!全军快走!”
  我看着叔父的脸,我知道他在想一个人,如果那个人还活着,我们就不会有今日的失败,他在想我们的师傅——郭嘉。记得那年下着大雪,师傅说他和叔父平定了辽东就回来,我和文烈、伯仁站在雪地上等师傅回来,但是没有等到,从先回来士兵的脸上我们知道,师傅回不来了,我们几个还是站在雪地里,我们说好谁都不许哭,我记得那年下着大雪,雪下得好大,好大……
  我军为了逃避刘备军的追赶,快速前行,由于下过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战马根本无法走快。
  “主公!来的是刘备大将关羽!离我们已经不远了!”士兵的话让叔父眉头紧锁。
  突然一群人跪了下来:“主公!我们这些伤兵没什么用了,我们躺下,把路填平,你们骑马从我们身上踏过去吧!”
  “啊?这……”
  “主公!”“主公!”“主公!”“主公!别再犹豫了!”“主公!关羽快追来了!”“主公!请快快上马!”“主公!请快快上马!”
  我隐约看见有泪水顺着叔父的脸庞流下。“上马,前进。”叔父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主公!再见了!如果有来世我还当你曹家的兵!”
  “主公!再见了!您一定要一统天下!还天下苍生一个太平盛世!”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潼关 24岁
  “金吕布,银马超。”叔父(曹操)说。
  “金吕布,银马超。”叔父自言自语地说。
  “金吕布,银马超。”叔父在点将台上自言自语地说。
  “吕布都败在我的手下!我还怕马超吗?”叔父拔出长剑,“消灭马超,扫平西凉!”
  “消灭马超,扫平西凉!!!”“消灭马超,扫平西凉!!!”“消灭马超,扫平西凉!!!”……千军万马的壮语比西北的寒风更为猛烈。
  建安十六年,西凉马超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人组成联盟军起兵谋反,叔父亲自带兵征讨,与马超军在潼关对峙,叔父用计占了上风,马超派人求和,叔父假装允许,离间他与韩遂,最后马超与叔父限定日期会战。
  兽头盔、金锁甲、火色战袍、梨花马,好一个西凉“锦马超”,八面威风,傲视天下。“曹贼!你的死期到了!”马超两军阵前横***立马。
  “马超小儿!你还是回到西凉去吧!落叶归根,何必客死异乡呢?”叔父鞭指笑骂。
  “曹贼!你仗着夏侯渊的骁勇,曹仁的沉稳东征西讨,现在他们已被成宜和李堪引走了,现在你本阵已无大将,曹贼!你身先士卒征战了几十年,今天我让你死在战场上,也算是个圆满的归宿了。”
  “马超小儿!我送你个大礼吧!你见过五千只虎豹同时出击的景象吗?”
  “什么?”
  “虎豹骑全军听令!全军出击!”叔父挥鞭向前。
  “虎豹骑巨盾骑听令!掩护弓***骑前进!”夏侯尚手持长***,指向敌军。
  马超从未见过巨盾相连的骑兵,面对这样的铜墙铁壁,马超的标***兵根本是无计可施。
  “虎豹骑弓***骑出击!”曹休话应刚落,巨盾分开处早已是万箭齐发,西凉骑兵平时的怪叫这时早已被哀号所取代,马超见状大怒,带领骑兵向前冲来。
  叔父微微一笑:“发信号给曹真,该他动手了。”
  我接到命令,手握长戟:“虎豹骑长***骑听令!出击!”我带着埋伏了许久的军队从马超的后方杀来。
  “欺人太甚!”马超发现腹背受敌,顿时火冒三丈,手持狂兽残月***向我军本阵冲去,马超英勇无敌,所到之处无人能敌,即使是百里挑一的虎豹骑也挡不住马超的冲击。
  “曹贼!受死吧!”愤怒的残月***冲着叔父面门袭来。
  “白日做梦!”一条银***架住了马超的攻击:“曹家族子夏侯尚在此!”
  “嗖!”一箭飞来,马超闪身躲过,只听北后传来:“曹家族子曹休在此!”
  “乒!”马超起身架起一杆飞来的画戟,画戟回荡,我飞身握戟,分心又刺:“曹家族子
  曹真在此!”
  “好个曹家族子!你们三个一起上吧!”我与曹休、夏侯尚三人“丁”字形把马超夹住厮杀,好个“锦马超”,力战三将,丝毫不乱……
  “报!成宜、李堪已经被曹仁和夏侯渊将军斩了!”
  “曹家族子!再会!”曹休的长剑被震飞了,我仿佛看见一只西北的孤狼前行在凛冽的寒风中。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 下辩 31岁
  “张飞是要断我军后路!与雷铜、吴兰三面合围我军!”
  “不对!张飞是以雷铜、吴兰佯攻我军,好让我军分兵抗敌,趁我军本阵兵力不足,进攻我军本阵!”
  “好了,不要吵了。”曹休平和地说,“什么三面合围?张飞又是在虚张声势,他又在玩弄长板桥的把戏。”
  “长板桥?张飞以十二骑喝退五千虎豹骑兵,名扬天下?”曹洪叔父一面惊诧。
  “不错,张飞这次又是在用疑兵之计,他在等待援军。”
  “那我们是不去理会吴兰他们还是防御他们呢?”曹洪叔父不知曹休何意。
  “杀了他们吧。”曹休轻描淡写地说。
  “啊?如果我们分兵攻打吴兰他们,那张飞来袭怎么办?”曹洪问道。
  “张飞一定会来,而且现在也该来了。”曹休的自信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报!张飞的帐外叫阵!”士兵的报告惊呆了所有的人。
  “子丹!伯仁!两个时辰内,我要看到雷铜和吴兰的人头!”曹休仿佛大将军一般,我突然对他有一种陌生的感觉,陌生到觉得可怕。
  “不可轻敌!文烈!你要冷静!”曹洪叔父一把拉住曹休。
  “主公说了,这次我虽为参军,实为主帅!叔父啊!你真的还把我当成只会统领弓***骑的曹文烈吗?”曹休提起长剑,轻声说了句:“桃圆画家,我来了。”
  奉曹休的命令,我带着军队去攻打雷铜的营寨,我挥舞长戟一马当先,冲入营寨,果然如曹休所料,雷铜军队不多,警备松懈,士卒懒散,似乎根本没有想过我军会去进攻他的样子。
  ……
  我带着军队回到本阵,曹休正与张飞对峙,战场被是喧闹的,但这里却静的可怕,两军剑拔***张,但两位主将却一言不发,我的马蹄声打破了这异常的宁静,曹休看到我,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没过多久夏侯尚也回来了。
  “张将军。女娲真的可以补住天吗?”曹休终于先开口了。
  “看阁下的年龄应该不是曹洪将军吧?”
  “在下曹家族子曹休,只是个小小的骑都尉。”
  “曹家族子!后会有期!撤军!”
  “桃圆画家!后会有期!回营!”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汉中 35岁
  夏侯渊叔父死了。
  夏侯渊叔父死了。
  夏侯渊叔父死了。
  ……
  不!夏侯渊叔父不会死的!不会!不会!
  “征西将军夏侯渊在此!!!”我带着夏侯渊叔父的弓箭攻入了刘备的阳平关,我带着夏侯渊叔父的大将张颌、徐晃杀死了刘备的别将高详,叔父的每一支箭上都有“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字样,我用叔父的箭一支支的射穿刘备将领的身躯,我要让刘备记住,我要让全天下记住,汉中有一只西部的猎豹,他骁勇无敌,转战速击,他平张鲁战马超,他所向无敌,他是西部的战神,他是西部永远的“征西将军”!!!黄忠?对!黄忠!是他杀死了叔父,黄忠在哪?黄忠在哪?我在阳平关里怒吼,像一只发了疯的怪兽,刘备!我会接替我叔父,永远守在西部的土地上,落在我手上的刘备军一个也别想逃掉,我要你们陪葬,要你们通通给我夏侯叔父陪葬!!!
  我接替夏侯渊叔父镇守西方。曹休被派往南方作战。夏侯尚随曹彰(曹操之子)到北部征讨。
  后来曹操叔父去逝了,曹丕(曹操长子)废了汉献帝,自己当了魏文帝。
  我指挥费曜消灭了张进等人在酒泉的谋反,被封为征西大将军,接替夏侯渊叔父。
  曹休在历阳大破东吴军,烧掉芜湖的东吴兵营数千家,被封为征东大将军,接替夏侯墩叔父。
  夏侯尚打下了刘备的上庸城,平定了那的三郡九县,被封为征南大将军,接替曹仁叔父。
  统领虎豹骑的曹纯将军去逝了,虎豹骑变成了皇家的卫队。
  我带领张颌和徐晃二位将军镇守西部。
  曹休带领张辽和臧霸二位将军镇守东部。
  夏侯尚带领文聘和牛金二位将军镇守南部。
  我们三兄弟成了魏国的三根柱子,支撑着魏国的半壁山河。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洞口 35岁
  “禀告征东大将军!张辽奉命战败归来!”
  “好!张将军,这是第几次战败了?”曹休转过身来。
  “回大将军!这是第十次了!”
  “一个月败十次,够了!张将军,请你三天后带领本部战船出战,这次的胜败就靠你了。”
  黄初三年,曹丕陛下三路出兵伐吴,曹休带领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叔父进攻濡须,我与夏侯尚带领张颌、徐晃攻打江陵,孙权仓惶应战,命令吕范、朱桓、诸葛瑾分别抗敌,曹休与吕范隔江对峙。
  “报!张辽将军出兵不利,被全琮、徐盛、孙韶击败,伊卢将军战死!张辽将军已败回本阵!”士兵的话令在场所有的人大惊失色,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张再平和不过的脸上。
  “败的迟了点,比我预料中的迟了点,好了,老天爷,后面看你的了。”曹休的话令所有的人一脸茫然。
  ……
  “报!江面上起了狂风,东吴的战船大多被掀翻,敌军落水者无数!”
  “就这样就结束了吗?那也太扫兴了。”曹休擦拭着手中的长剑。
  “报!敌将徐盛的战船被狂风吹到了我军岸边,徐盛领军杀上岸了!”
  “胆识过人!来的正好!”曹休提剑欲出。
  “将军不可!你身为大将,万一有什么不测——”
  “放心!徐盛的刀还不配砍死我!”曹休走出营寨,“儿郎们!随我去活动下筋骨!”曹休带着士兵冲向徐盛的部队:“魏国征东大将军曹休在此!”
  徐盛猛然一惊,提刀在手冲向曹休:“来的正好!看来我徐盛拜将封侯的日子到了!”
  曹休长剑劈下:“我的剑可不是用来看的!”
  徐盛举刀架起:“水上是我东吴的天下!”
  曹休连续猛攻:“可惜你已经上岸了!还是快回到你的水里去吧!”
  徐盛连连招架:“会回去的,但要带上你的脑袋!”
  曹休大声吼道:“我以征东大将军的身份命令你回去!”
  徐盛哈哈大笑:“你是不是被我打傻了,真是笑话!”
  曹休微微一笑:“这是命令,不是笑话。”
  “报!徐盛将军!吕范将军有令,放弃洞口,全军撤回江南。”
  “报!征东大将军!藏霸将军带领轻船五百只,敢死队一万人偷袭徐陵城成功,烧掉吴军的攻城战车,杀死吴军数千!”
  看着徐盛惊愕的脸孔,曹休轻声说:“我说过,这是命令,不是笑话。”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江陵 35岁
  “伯仁!诸葛瑾(东吴大将)就交给你了!”
  “子丹兄放心,三个月内我必破诸葛瑾,然后与子丹兄合围江陵城,诸葛瑾是一儒将,不足为惧,子丹兄,要小心江陵的朱然,他可是个大将之才。”
  “哦?张颌!徐晃!你二人带本部军马为先锋,帮我扫清江陵城前面的障碍,我要去会会那个大将之才。”
  黄初元年,曹丕陛下三路大军南下伐吴,我与夏侯尚进攻江陵,孙权派诸葛瑾、朱然、孙盛前来抵抗,诸葛瑾兵屯洲渚,朱然镇守江陵,孙盛在江陵城周围设置多个营垒以防我军。
  张颌、徐晃大破孙盛的营垒,孙盛败走,我领大军到达,兵临城下。
  “大将军!我们攻城三天,朱然指挥有方,名不虚传,但末将发现江陵城只有北门防守严密,东门、西门守兵甚少,明日,我与徐晃将军分别去攻打东、西二门。”张颌一向灵活机智。
  “好!就按张将军所言!明日我亲自来攻打北门!”
  张颌与徐晃去攻打东、西二门,我领兵来到北门,见北门守卫严森,敌军士气高昂。“这个朱然不简单啊!”
  突然!北门城门大开,一彪人马冲出城来,为首的将官打扮,威风凛凛,英气逼人。我一挥长戟:“朱然!跟我玩这套?兵来将挡!”我手下的众将官镇定自若,率兵抵住敌军,他们曾经全是虎豹骑的战士,什么样阵势没见过。
  朱然见冲不乱我军阵角,便大声喊道:“我乃朱然!谁敢与我一决高下?”
  “朱将军!你支开张颌、徐晃意在直冲我军本阵,此乃你的上计策,你单挑我军,为激励士气,此乃你的中计,激励士气不代表能大败我军,要是能拿下我的脑袋,那不就大功告成了吗?我有心送上,祝将军大功告成!”我策马持戟来到两军阵前。
  “那在下谢了!这可是你自找的!”朱然提***便刺。
  “我能当这个征西大将军可不是仅仅因为我姓‘曹’啊!”我举戟相迎与朱然战在一处。
  一个是北魏的曹家族子,一个是东吴的孙氏儿郎;一个是攻,一个守;攻的是赤马金盔金画戟,守的是白驹银甲亮银***;一个金戟翻滚好似凤翔九天,一个是银***连刺犹如虎啸山林;一个是戟破苍穹东征西讨要为曹魏平太下,一个***搅波澜左护右援要保东吴千百年。
  “朱然!你的下计呢?我等着呢!”
  “我也在想呢,该来了!”
  “报!征西大将军!敌将援军潘璋、杨璨杀来,正在我军背后!”
  “咳!回去吧!”我叹了口气。
  “曹真!你也怕了?”朱然面带嘲笑。
  “不是!我是说你该回去了!”
  “什么?”
  “报!朱然将军!潘璋将军和杨璨将军的援军遭到张颌、徐晃的伏击,陷入苦战!”
  “什么?”
  “朱然!你回去吧!你的前三招结束了,该我了,我喜欢‘困兽之斗’。”
  夏侯尚水陆并进大破诸葛瑾,三个月后与我合围江陵城,夏侯尚攻打南门,我攻北门,张颌、徐晃攻东门和西门。我们挖地道、堆土山、建箭塔围攻了江陵城六个月,这时江陵城内流行肺病,能参加战斗的东吴军仅剩数千。
  “报!朱然从城楼上射来一封信!”
  “信?”我打开一看。“神机妙算的征西大将军曹真阁下:你不用等江陵县令帮你开北门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你到阎王殿自己去问他好了。朱然书。”
  我把信收起,拿起酒杯。
  “报!徐晃将军追击潘璋军,西门敌军杀出,徐晃军兵力不足请求增援。”
  “我早已派一营和二营过去增援了。”我玩弄着手中的酒杯。
  “那我部兵力不就不足了吗?”曹义(我的副将)问道。
  “那我们就把一营和二营的营垒给他们好了,看样子他们也应该来了。”我放下酒杯,拿起画戟。
  “报!朱然趁夜色领兵杀出!”
  “走!一营二营不要了!跟我到杨璨的营垒去转转!”我带十几骑撤出,朱然紧追不舍。
  “曹义!我命令你在这挖的地道还在吗?”
  “回将军!还在!”
  来到杨璨营垒前我大喊一声:“征西大将军曹真在此!儿郎们!冲啊!”然后领兵进了地道。
  “报!征西大将军!杨璨以为我军来劫营,正用弓***阻击朱然派来追赶我们的骑兵。”
  “报!征西大将军!陛下有令!瘟疫蔓延,命大将军与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率军返还。”
  “咳!算了!大将之才,再见了!你们爱打,趁着夜色,慢慢打吧。”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 石亭 41岁
  “是诱敌之计啊!大司马!不可上当啊!”
  “我们攻破东吴的皖城,杀了他们大将审德,大人名震天下,也因此被陛下(曹操之孙魏明帝,曹睿)升任大司马,吴将韩综、翟丹等人被大司马天威所惧,前来求降,今天潘阳太守周鲂也来投降,这有好怀疑的呢?”
  “好了,不要吵了。我在想一个问题,你们说二十年前的博望坡之战到底是谁胜了?”曹休站起身来。
  “二十年前,刘备军进攻博望,与大将军夏侯墩对峙,刘备烧掉自己的军营撤兵,引诱大将军前去追赶,大将军与于禁将军去追,刘备伏兵四起,李典将军前去救援,刘备退兵。大司马说的是此事吧?”
  “大将军遭到伏击,死伤惨重。”
  “那刘备军遭到李典将军的攻击,死伤就不惨重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打仗怎么能以士兵死伤的多少来定性战争的胜败呢?”
  “刘备来攻,未得寸土,当然是刘备败了!”
  “大司马!你怎么看?”
  “我也不知道,我在想——历史——要重演了!”曹休走出营帐,注视着天边西下的残阳。
  太和二年,魏明帝兵分两路伐吴,司马懿率军顺汉水而下,曹休督各军向寻阳进发,吴将周鲂诈降,曹休率兵二十万人马来到皖县。
  “报!大司马!敌将大都督陆逊领军为中路,朱然、全琮为两翼攻击我军,我军抵挡不住,被分割成数快,首尾不能相救。”
  “后退!退到石亭!”曹休的脸上没有丝毫惊恐。
  “朱然!曹休退了吗?”陆逊问道。
  “禀大都督!曹休放弃少数残兵,带大军撤了。”
  “命周鲂攻击曹休残部,朱然!全琮!朱桓!徐盛!随我追击曹休!”陆逊挥剑向前。
  ……
  “朱然!这是哪里?”陆逊问道。
  “再往前去就是石亭了。”朱然指向前方,“大都督!前边来了一彪人马!”
  “大都督!后边也有!”全琮大声喊道。
  夜色朦胧,前方的军队为首的是一员白袍小将:“大都督!末将奉命在此迎接大都督多时了!”
  “奉命?奉谁的命?”陆逊握紧手中的太岁日月双剑。
  “奉我父魏国大司马曹休之命!”小将话音刚落,只听到“嗖!嗖!嗖!嗖!”万箭齐发,四面八方的火矢冲着陆逊的东吴军飞去,好似万道星光,渲染了这本该寂静的月色。
  ……
  “报!大司马!敌将朱桓率兵挡住了我军后退的去路!”
  “朱桓不简单啊!连这一步他都算到了!”曹休一剑刺进了探子的胸膛,“不过这个计划没有被陆逊通过。
  “报!大司马!少将军的伏兵被陆逊打败了!少将军生死不明!”
  “哦!知道了!”曹休又是一剑,“我手下的探子我全都认识!”这个探子也倒下了。
  “将军!刚才的第二个探子是跟随你多年的小六子啊!你忘了吗?”曹灵(曹休部将)面带疑惑。
  “闭嘴。”曹休轻声说:“曹灵,你跟了我多久了?”
  “我与将军同岁,本是虎豹骑士兵,曹纯将军让我保护将军安全,从攻打南皮城到今天,已经二十三年了。”
  “曹灵,这二十三年来为兄让你受苦了,为兄今天还要拜托你——”曹休双手抱拳。
  “末将受之不起!能跟着将军是我曹灵的福气!将军有什么吩咐?刀山火海,末将万死不辞!”
  “带着原来虎豹骑的弟兄,少将军就拜托你了。”曹休把长剑插入剑鞘,“把夏侯墩叔父的紫凤天河***给我。”
  ……
  “威震天下的魏国大司马曹休曹大将军!你终于来了!”朱桓阴阳怪气。
  “朱桓!不得无礼!”陆逊双手抱拳,“曹将军!这一战陆某服了,只是陆某有一事不明,你明知周鲂有诈——”
  “大都督可知道我国二十年前的博望坡之战?”
  “曹家‘千里马’,名不虚传,以计还计,千古帅才!”
  “大都督!那你以为是刘备胜了,还是我夏侯叔父胜了呢?”
  “今日之战,我既是刘备又是夏侯将军,如果我是刘备,我有威震华夏的关羽,以画制敌的张飞,他们助我伏击敌军。”陆逊指着朱然和全琮。
  “如果今日之战我是夏侯将军,我有毅坚如铁的于禁将军助我杀出重围,有文武双全的李典将军助我大破敌军。”陆逊又指着朱桓和徐盛。
  “曹将军!你为将时指挥着天下无敌的虎豹骑,为帅时接替的是夏侯墩将军,你的大将张辽是千古难寻的将才,是你曹家最好的‘矛’,你的大将臧霸是果敢沉稳的名将,是你曹家最好的‘盾’,而现在呢?你身边还有谁?军令严明的天神将军曹仁?兵贵神速的战神将军夏侯渊?勇猛刚毅的破城将军乐进?曹休啊!你们魏国虎八骑、魏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多谢指点!夏侯叔父啊!原来是谋事在‘计’,成事在‘将’啊!”曹休提起紫凤天河***,“徐盛!你我之间洞口的决斗还没结束吧?”
  “徐盛!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我吗?”陆逊把太岁日月剑插入剑鞘,“把周瑜大都督的赤虎斗部剑给我。”
  “曹文烈谢过!伯仁啊!黄泉路上你走慢点,为兄来了!”曹休挺***向前。
  “乒!!!”紫凤、赤虎两兵相碰,擦出的点点星光闪耀在这淡淡的夜色下,熊熊的火光中……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 洛阳 43岁
  文烈死了。
  伯仁也死了。
  文烈为伟大的祖国死了。
  伯仁为心爱的女人死了。
  文烈就是个性“烈”了点,其实可以不死的,但他认为作战的失败是天底下最无法接受的耻辱。
  伯仁就是性情“仁”了点,其实也可以不死的,但他觉得爱人的死去是人世间最无法逃避的痛楚。
  文烈是个大将军,更是个大男人。
  伯仁是个好将军,更是个好男人。
  后来蜀国的诸葛亮带兵犯我边界,我与其对峙,蜀国看来已经没有什么大将了,诸葛亮是管理内政的丞相,竟也带兵打仗?葛诸亮派马谡镇守街亭,我派大将张颌去攻打,马谡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将军队安置在山上,认为置于死地而后生,张颌是“魏五子”中唯一一个还在世的,他以谋略著称,马谡哪是他的对手,诸葛亮把马谡关入大牢,马谡死在牢里,如果打了败仗就要杀,那我夏侯墩叔父该死在博望,曹仁叔父该死在江陵,因为张颌的失误导致夏侯渊叔父兵败身亡,张颌在汉中早就该被千刀万刮了,我魏国若也是这样,还哪来的“虎八骑”“魏五子”?还哪来的这大大的疆土?再后来,我料定诸葛亮会进兵陈仓,便派郝昭和王双带重兵镇守,诸葛亮久攻不下,只好退兵,马谡的计谋失败,死在牢里,诸葛亮的计谋失败却没什么后果,这样的蜀国也就不足为惧了,只是他手下有个叫魏延的,无论勇猛、计谋可比张颌,不过他在诸葛亮的手下,估计也就发挥不出什么才能了,后来听说这个家伙制定了一个奇袭我国都城的计划,可惜没有被诸葛亮通过。其实我还是挺佩服诸葛亮的,他把蜀国治理的很好,他发明了能连续射箭的武器,还发明了叫“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还有人说他懂占卜,会什么九宫八卦,不过他不擅长统兵,不该到战场上来。
  我把守护西部的重任让给了司马懿,让他代我镇守西部,有人说重用他是养虎为漶,会毁了我曹家的天下,说太祖(曹操)曾经做过一个“三马食槽”的梦,其实我以为只要能一统天下,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对天下苍生来说,谁做皇帝又有什么区别呢?曹家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中华能出个新朝代,出个好皇帝,不是好事吗?我相信没有人会说天下是司马家打下来的,而“曹操”这个名字会流传千古,他是文韬武略会流传千古,他是英明神武会流传千古……
  当我拖着病重的身躯回到洛阳时,洛阳下起了大雪,我躺在床上,我知道,文烈和伯仁在等我,我该去找他们了。
  我们一起长大,是最好的伙伴。
  我们一起战斗,是最好的战友。
  我们一起为曹家镇守一方,是最好的曹家族子。
  我看着窗外的雪花,静静飞舞,落地时的短暂,纷飞时的缤纷。
 [本章字数:689 最新更新时间:2006-12-05 12:08:38.0]
  楔子
  五月的和风依然带着春意般的温暖轻轻吹抚着我的额发。
  额发飞扬,仿佛我那繁杂如丝的思绪,漫天飞舞。
  校园还是那样的春意昂然,西方的传说中十三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今天就是,是我的生日,也是我的宿名。
  谁都有宿名,逃不开,躲不掉,这就是命,命中注定的命。
  当跌落虚空的残叶放弃了最后的挣扎,渐渐离开断枝时,我看见了他的脸。
  和他那张押在石板上,背后图案是老虎的红桃A。
  学弟陆逊在笑,一种夹杂着傲然但依旧儒韵犹存的微笑,或许这就是他的儒雅之气吧。
  虎,王者之气,整个南楼的男生都沉浸着这种气息中,无论是高居五楼首座的孙权,还是一楼三室的晚辈孙韶。
  其实在一个小时前,在五楼季座朱然的诡异一笑下,我就已经预示到了现在的一刻。
  但不安天命的我是从不信命的,不信这就是我的命,不信这就是我那不可抗拒的命。
  因为我是刘备,是高居西楼五层首座的刘备,我时常看着寝室里那空空无人的两个床铺,每当看见它们,我的心里总会泛出一丝忧郁和伤感。
  因为那是我最好的兄弟次座关羽和季座张飞的床铺,可惜,他们已经走了,永远也无法回来。
  这就是轩辕武校的规矩,谁都无法违抗的规矩。
  “拳头就是真理!”一句多么简单且又冷酷得没有一丝情感的口号。
  它伴随了我四年,四年的校园生活。
  直到今天,今天的飞花漫天,今天的五月春色。
  我,刘备!走了!
  再见了,那纷争永不停休的轩辕武校。
  再见了,那青春曾经飞扬的激荡年华。
  再见了,那随我并肩战斗的西楼兄弟。
  再见了,那与我同床异梦的尚香***。
第一章
 [本章字数:3285 最新更新时间:2006-12-07 12:47:59.0]
  “咙……咙……”的火车前行声在我的耳边作响,就像是我的思绪,漫天飞扬。
  拖着下巴,我心不在焉地看着天边浮动的流云,三天前发生的事情又回荡在我的脑海中。
  “三年级二班周杰伦,哦!不对!是周杰!马上到校长室来,马上到校长室来!”教室喇叭里传出的滋啦话语平日里总是听不清楚,不知所云,今天倒是好,连周杰伦都冒出来了,看着全班同学前仰后合的笑状,我深深地叹了口气,不是我没有幽默细胞,若是平时,我一定会和他们一样,并会一把拉住我身旁的任何一个人,然后笑不成声对他说:“阿们(阿,第三声,阿们,我们的意思,家乡话)学校别一个不小心把狗仔队给招来了。”但是现在我绝不可能笑出来,因为巧了,本人正好姓周名杰。
  走在去校长室的路上,我的脑袋以每妙数千万次的速度飞快地旋转着,前几天我还因为作了首讽刺化学老师是秃顶的打油诗被请进了校长室,校长对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行径,他竟然对我施展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说教,中间都不带下课的,他也真有闲工夫,真是毁人不倦。什么组织纪律观念单薄,什么不尊师重教,什么煽动校园不良风气……给我扣的那些帽子大有要将我送交公安局判为反革命份子的意思,咳!其实这个事情也怪我,我一时兴起,竟忘了校长也是个秃顶。因为此事本人还中了头等大奖,连阿们家老头都被请去了,阿们家老头一向简单粗暴,回家后对我又是一顿暴踢,连高压锅盖都用上了,直到现在我这后背还有两个深深的拖鞋印,刚刚风平浪静了两三天,真是好景不常,难到我最近犯太岁吗?估计这次又是犯上“洋柿”了。
  不知不觉,前面就是校长室了,早已轻车熟路的我径直走了过去,抬起胳膊,敲了敲校长室的门,这门是一定要敲的,不是什么礼貌不礼貌的问题,而是据小道消息,校长常常在办公室里玩电脑游戏,有时还看A片。若是我一个莽撞冲了进去,见到什么少儿不宜的画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那可就麻烦了。已经超过成年一岁的我倒没有什么,就怕超过成年二十多岁他会不好看哦,这个秃顶色胖子找我本就没什么好事,我若再搅扰了他的好事,只怕他会恼羞成怒,公报私仇。
  想到这,我又“咚……咚……”敲了两下比我们教室破木门好上N个等级的软皮包嵌的铁门。“请进!”一声很有礼貌的普通话从校长室里传出。
  请进?在阿们一百六二中,从看大门的老张头到这秃顶死胖子,我从没听过哪个说普通话,也从来没听到他们对学生说过半个“请”字。按说我应该听到的是一句冰冷的“进来!”这“请”是从何而来啊?我的不解还没有解开,然而就再我拉门进入的瞬间,一件极为恐怖、恶心到了极点的事情出现在我的眼前,因为我清楚的看见一张媚笑到变态的脸孔出现在一个秃顶胖子的脸上,那坑坑洼洼犹如月球表面的脸上竟然扭曲着一副令人作呕的笑容,并一步步地向我靠近,我几乎要把中午吃的红烧排骨全吐出来,一股排骨味已经到了我的咽喉。
  “校长!你……”一时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睁大惊愕的眼眸盯着那极为可怕的表情。
  “小周啊!来!”那个死胖子竟然一把拉住了我的手?不行,晚上一定要让我老妈去楼下的百姓人家超市多买两瓶84消毒液回来。
  “校长!您找我有什么事吗?”我赶忙把手从他的手中挣脱出来。
  “小周啊!你对武术感兴趣吗?”死胖子端来一杯开水,“来!喝水!”
  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近似献媚的笑,殷切客气的水,无厘头的问话,这死胖子是不是A片看多了,导致雄性激素变异,他不会是对男人有兴趣吧?伴随着一个不禁的冷颤我赶忙打消了刚才的念头。“武术?我对古龙的武侠小说比较有兴趣。”
  “哦!不是这个意思,小周,如果学校把你推荐到武校你愿不愿意?”
  “武校?”一口刚喝进嘴里的水被我喷了出来,开什么玩笑,我们家老头还等着我考经济类大学呢,他干了一辈子会计,所以打算让我也学会计。虽然我对这个决定不是很有兴趣,但是也别无选择,但就是干什么也不能学武啊?怕吃苦没出路不说,就是我这19岁的年龄学这个也晚了,我愣愣地看着那死胖子:“校长?您到底是什么意思?”
  死胖子微笑着说:“小周!我们知道你一定不想去,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怎么说呢?这件事一句两句和你说不清楚,你还是先看看这个吧!”
  接过死胖子手中的文件,一个鲜红的公章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教育部”
  “你校周杰同学请于今月底立刻入学轩辕武校,地址:嵩山西南五十公里轩辕山顶。”教育部会指明道姓让我去这个什么轩辕武校?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但是想想校长这反常的举动,应该不会是假的,“校长,这?”我抬眼看着那死胖子。
  “小周同学,去这个学校有好处的,你快往下看!快往下看!”他竟然还学港台人犯爹(第三声),我真想抽起身边的折叠板凳直接把他砸爬下,妈的!排骨味都到鼻子了。
  “如果达到如此条件……”我低下头继续看去。
  “什么?一百万?”我实在难以接受这个惊喜,因为我这上面说如果我进了这个学校,国家会给我一百万。
  “小周同学,你少看个零!”
  “什么?是一千万?”我几乎要晕倒,我想都不敢想,这简直,简直,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了!当然,不光是我,我想任何人都敢想象自己会突然得到一千万。
  我兴奋地已经无法言状,但那死胖子却露出一副忐忑之色:“还没完,你继续往下看!”
  我又低下了头“如果该生没有在规定时期内入校,该生所在学校的校长将被撤职。”
  哦!我恍然大悟,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什么会对我突然变成这种态度,原来我的抉择关系到他的饭碗子啊!
  想到这王八蛋也有犯到我手上的时候,我顿时气势大盛,“啪!”地一把拍在他的肩头,拍得那死胖子猛然一惊,我冲他坏坏一笑,咬着牙说道:“死胖子!老子不要钱,老子就是想整死你!”那死胖子一听这话顿时脸色煞白,面无血色,带着几分乞求地目光看着我,那目光真像阿们家吉祥小区里的那只每次见我吃着早饭上学时,就会伏在我面前摇尾巴的流浪狗。
  “哈哈哈哈!逗你玩的!老子不傻!老子跟钱没仇!”我又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了!爷爷我走了!你安心看你的黄片吧!哈哈哈哈哈!”
  爽!真他妈的爽!长那么大从来没那么爽过!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了,一想到这件事,我就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估计这件事至少能让我偷着乐个三五年。
  乐归乐,但这蹊跷的文件还是冷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给我那么多钱,让我去上这个武校上学呢?听着“咙……咙……”的火车声,我觉得头有些疼,算了,不想了,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生死由命吧。
  下了火车我转汽车,下了汽车我转客车,通往嵩山少林寺的旅游观光客车,我问了一圈,除了这车,再也找不到去那个什么轩辕山方向的车了,算了,先到嵩山再说吧,大不了到时候打的。
  打自己的的,让走路的说去吧。一千万都到手了,几个打的钱算什么?“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是在一起的吗?管他呢!无所谓,一千万散尽还复来!不对!一千万散尽可就还不来了,不过按我这小城市出来的消费理念花钱,一千万,恐怕这辈子都散不尽哦!
  九曲十八弯,少林观一观!我地孩来!(家乡话,表示惊讶)不一样就是不一样,阿们家乡那栖霞寺跟人家这一比明显就不是一个等级的,看看人家这规模,这气派。
  四大金刚当门卫,哼哈二将是保镖,韦护抗个降魔杵,佛祖下令就出招。
  再看看阿们家乡的,除了观音、如来、地臧王,还有一个巴掌大的玉制普贤菩萨被摆放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已是满身灰尘外,就再也找不到第五个佛了。
  “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吟颂着六祖慧能他老人家的佛家千古绝句,我缓步向前,大肚弥勒、燃灯古佛、文殊普贤,我连大鹏鸟都没错过,该拜的都拜了,香也烧了,我可不是特意来玩的,还有要事在身啊,在天黑以前一定要赶到那个什么轩辕武校,要是在这旅游圣地过夜,虽不是黑店但也要把你当凯子(傻子)宰,宰你个张口结舌AND无可奈何。
  然而就在我兴步向前时,一张熟悉的脸孔神话般地出现在我的面前,神话!绝对是神话,按说这小子现在应该在坐在阿们家乡三十四中文科垃圾班的教室里通过党的光辉历史接受思想境界的改造才对,怎么会出现在这?一个巨型的带下划线加粗仿宋红色大问号出现在我那烫过锡纸烫抹着发蜡的电击般秀发之上。
 [本章字数:4533 最新更新时间:2006-12-14 14:15:37.0]
  带着又惊又喜的奇异笑容,我赶忙挥舞着手臂向他跑去:“朱泽宇!朱泽宇!”
  那小子顺声四处观望,最后把目光投射向我的方向,就在他的目光触及到我的刹那,他睁大双眼,似乎是看见比哈雷彗星还稀罕的不明移动行星。
  我这行星,不对,是我这星星,我这一脑袋的星星在头顶上晃悠,对于他的出现也同样充满了问号。
  “你怎么在这?”我和他竟然不约而同露出惊诧的脸孔,说出同样字正腔语速快到惊人的家乡话。
  “我?我是来旅游来了,国家掏的钱,怎么样,是混大事的吧?”朱泽宇又再次让我看见那一个星期没见到的玩世不恭的嬉笑脸孔。
  “你耶熊吧!(家乡话,你拉倒吧)就你还混大事的?告诉你,我才是国家出的钱,让我来的,不过不是来玩的,是来什么轩辕武校上学的。”我不想和他开无聊的玩笑,所以毫无掩饰地把实话告诉了他。
  “什么?你也是去轩辕武校上学的?”朱泽宇的眼睛睁得几乎要暴出来。
  “难道你也是?”我的眼睛似乎已暴出来了。
  真没想到,这小子竟然也跟我一样,被国家选送轩辕武校,说实话,我真是开心到了极点,能在异乡看见一个和自己玩了六年的老朋友,换了谁不开心的难以言状啊。
  翻开尘封许久的记忆,那还是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在阿们那破旧得就快要被教委拆掉的解放一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教室里,来了一个我没见过的孩子,他就是朱泽宇,一个来补习英语课的外校生,后来在初一的入学大典时,我只是一个不禁意的转身,竟发现这个家伙站在我的身后,从此,我们就一直站在一起,不过不是前后,是并排,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逃学。后来高中虽不在一起了,但还是频繁见面,不过都是一起去打PS游戏,一起去家门口的粮校澡堂洗澡,然后再一起喝杯老地委宿舍的冰酒酿而已。真没有想到,今天竟然会在这碰到他。
  我和他是无话不谈的绝对铁哥们,搂着他那比竹竿粗不了多少的身躯,看着他那来回在额头前摆动的至鼻额发,整个的事情我们都互相弄清楚了,我们的经历都差不多,但惟独一点不一样,我只是吓唬吓唬阿们学校那死胖子校长,他却对他们校长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三国无双三游戏教程说教,作为他来武校的条件。
  他说:“这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他尝尝这滋味,反正他平时对我讲的是没用的玩艺,我也给他讲讲没用的玩艺!”
  我说:“谁说游戏攻略没用?至少可以打一遍游戏通关!还有点用,他平时对你说的是一点用没有,你吃亏了!”
  他说:“亏了就亏了吧!至少我说完后心里感觉爽多了,比拆了那令我厌恶的教学楼还要爽!”
  做为80S的我们别的爱好没有,就是喜欢哈,从中国到世界,从游戏到就业,从柯南到墨攻,从韩寒到魔戒,但最喜欢哈的还是三国,哈哈诸葛亮不会打仗,哈哈张飞书画宗师,哈哈夏侯惇水稻将军,哈哈关羽色狼一个,其实我们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只是喜欢卖弄一下而已,把从别人嘴里哈出的东西,再哈给其他的人听,就当是个消息传播的中介者吧。虽然我们也常常哈些祖国、未来,貌似有理想、有道德,好象在进取“四有青年”的候选人一般,但比起只爱吃零食看肥皂剧的人,差距还是不小的,至少他们为电视台的收视率和没有营养可言的垃圾食品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的嘴巴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吃,一个是说,他们选择了前者,那我们也只好选择后者了,眼高手低,只动嘴,不动手,这一直是我们被长辈们握在手心的话把,不过此时,我们还是可以理直气壮的不动手的,因为坐在去轩辕山的出租车上有司机开车,不需要我们动手干什么。
  上了山,最后司机把我们扔在了山顶,当然,那是在我们先扔下40块钱车费以后,我看了看眼前这一片诡异的竹林和身旁那和竹子差不多粗细的朱泽宇,夕阳西下,感觉心里毛毛的,这荒山野岭令我想起了小时候既爱看又怕看的《聊斋》。在我们的再三研究之下,我们认为这整个事件应该不是什么人的恶作剧,既然来了,还是进这竹林看看吧。
  壮着不是很大的胆子,我们终于穿过了竹林,虽然我的手已经被朱泽宇捏得快要骨折,不过还好,因为我最担心看见的狐仙姐姐没有出来,八成她也在家里啃着零食看肥皂剧呢。狐仙没看见,弧线倒是看见一条,是一块三合板做的牌子,牌子不大,插在醒目的地方,上面写着五个大字和一个箭头符号——“轩辕欢迎你→”我们顺着箭头望去,只见前面有一堵墙,墙不高,也不宽,非常光滑,只是上面有一块凹了下去,凹下去的地方呈手掌状。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什么近似于暗道机关之类的东西,然而就在朱泽宇因好奇而把手伸过去,严实合缝地对上那凹下部分时,他竟然奇异般地从我的眼前消失了。虽然这是超过我正常思维可以接受范围内只有在科幻片中才能看见的景象,但兴奋和直觉告诉我,这就是通往轩辕武校的路。
  想到这,我没有再犹豫,立刻将手伸了过去,顿时,只觉得眼前一白。
  好刺眼,好亮的光,我感觉一种强烈的光芒出现在我的眼前,但却正在渐渐散去,愈来愈弱,然而就在此时,我只觉得面前好象有一种强大无比的冲击力,直冲我而来,那感觉好象是腊月里狂烈呼啸的寒风。
  我赶忙睁开了双眼,“啊!”一件让我不得不像被踩到尾巴一样尖叫的事情出现在我的眼前,因为我看见一个身躯庞大、钢筋铁骨、头颅四方、双目煞亮的巨型异兽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刚想逃,还没来得及动脚,只觉得身躯被迫一颤,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左拽去。
  就在我双脚站定的瞬间了,我看见了朱泽宇头上的汗珠和那巨兽头上出现的“136”字样,凭借我多年的生活经验,我决定与朱泽宇打一个赌,我赌刚才过去的那个东西是136路公交汽车。在朱泽宇气喘吁吁地说完一句好险之后,我们打算离开这个地方,因为一个身穿制服的交通***正在朝我们做手势,虽然我看不懂,但我明白他在说什么,他是在说:“快离开那,十字路口中间非常危险!”
  繁华倒是很繁华,比阿们的家乡强,但没有阿们家乡好,因为我们不认识路,问了N个看似很地道的地方人,他们虽然知道轩辕武校,但说没有公交车可以到,于是我们把主意又打在了出租车的身上,他们虽然也知道武校,但他们嫌太远不愿意拉。
  在这不知所措的时候,朱泽宇啃了啃他那已经被他啃得不成形的指甲,然后很兴奋地拉起我就向着一个方向狂奔而去,并说他有办法了。但是令人郁闷及至的是他最后竟然在一家打印店的门口停了下来。
  三分钟后,朱泽宇笑嘻嘻地走出了打印店,手里多了样东西,一张贴上黑色标语的硬纸板子,只见上面写着“求租可达轩辕武校速度不慢于公交车的交通工具,自己报价,问价不回,要的M,骗子滚!”看着这煞费苦心的牌子和他那得意洋洋的表情,我真是服了他了,这几年网络游戏他真的没有白玩。
  在一家书报亭的门口我们站了十五分钟,准确地说是他在傻站着,我在假装看报纸,毕竟我的心里素质修炼得还不到如此登峰造极的境界,怕万一遭到漂亮美眉的围观,我的脸上会露出羞涩的红韵来。
  车没等来是可以理解的,美眉没有等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个戴着袖标的老太太正向我们走了过来,这我就不能理解了,朱泽宇似乎也看出了问题的严峻性,不是我们弱,而是敌人太强悍了,因为天下间还有谁能难缠过老太太?何况还是戴袖标的,八成是强化过的。
  就在我们决定撤退时,那强化婆婆竟然追了上来,无奈强化过得就是不一样,在她的一声呵斥后,我们再也不敢逃了,朱泽宇小声说道:“我们没随地吐痰啊!”
  “哎!说你们呢!你们站错地方了,应该去马路对面的那个巷子里!”
  我知道她在说我们,但我不明白她在说什么,在无数次回头都能看见她那永不放弃的目光后,我们决定还是按她说的走进那个巷子里。
  就在进入巷子的刹那,我和朱泽宇的眼睛都迸裂而出,因为我们看见十几个和我们一样举着牌子的人,无论是年龄,牌子的内容,脸上的迷茫都与我们大致相仿。
  “晕倒!难道这里是传奇中的土城仓库不成?”我笑着说。
  “传奇可是创造了网游的奇迹!”朱泽宇随口说道。
  就在此时,我看见十余辆机动车辆从远处驶来,我脱口道:“奇迹来了!”
  与我们一样神色的家伙全部欢欣雀跃起来,看着前面的人踏进了车子的门,我们也钻了进去。
  好久违的车子,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此物我们家乡叫“拐的”又称“马兹达”俗成“蹦蹦”
  伴随着“蹦……蹦……”声我们向前行驶着。
  看着朱泽宇将要随手将那牌子扔掉,我说:“别扔!下次迷路了还能留着用!”
  朱泽宇说:“迷路了找***叔叔,要是交一分钱不行,交包烟你还怕搞不定?要这破牌子干什么?”
  我正打算告诉他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却有人在我前面开口了:“小伙子,那东西留着!”我们顺声望去,说话的竟是开蹦蹦的老伯,那老伯说:“下次你要是在市里想回学校,只要找个巷子,把牌子一举,不出五分钟,就一定能看到我们的人。”看看!看看人家这是什么办事效率,想到我们学校机房安一个软件安了一学期,我不禁更加由衷得想赞美下劳动人民,但有付出,就要有回报,我们只顾着高兴,忘了问价钱。
  我说:“老伯,到武校要多少钱啊?”
  老伯说:“不要钱!”
  朱泽宇说:“不要钱?那你们靠什么吃饭啊?”
  老伯笑着说:“你们误会了,我们就是武校的人,你们坐的这是武校的校车!”
  看着如此庞大气派每辆竟然可以坐下两个人的校车,我差点就地晕菜,去见***他老人家!幸好朱泽宇为我掐了半个多小时人中。
  “轩辕武校!”四个金灿灿的大字出现在我的面前,但我和朱泽宇还是在想我们是不是走错了,这是不是学校暂且不论,但这景致绝对是故宫,传说中的紫金城,这红墙,这金瓦,这中国的不能再中国的古式建筑,如果这时再加几个摄相机镜头的话,这简直就是拍摄古装戏的景地。难不成这是三国城水浒城之类的特制拍摄景点,在国家的强行命令下被迫改成武校?
  我们决定还是不忙研究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肚子早就饿得开始唱戏了,必须先安顿下来再说。
  地不小,人不多,转了七八十来个弯,我才看见学校里应有的熟悉景象——一堆一堆的人。就在我们正思索着该往哪堆人的方向去时,一个长发披肩,身穿淡***连衣裙的清秀女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们好!请问二位学友贵姓?”
  面对别人的问话当然要回答,更何况是美女,我赶忙说道:“我叫周杰,22岁,手机暂时没有,QQ号是4624……”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朱泽宇的拳头已结结实实地打在我的脸上,伴随着我的身体直直地倒下,那清秀的女孩咯咯地笑道:“刘备同学真是幽默!”
  刘备?到底是她耳朵有问题?还是我耳朵有问题?我一个翻身站了起来:“我叫周杰!”
  女孩说:“我知道你叫周杰,那是你以前的名字,过了今天,你就叫刘备!”
  刘备?三国时的蜀汉皇帝刘备,一个只会哭的懦弱小人,我最讨厌的三国人物,我怎么会变成他了?这实在是令我郁闷不已:“为什么我要叫刘备啊!我叫张辽可不可以?我比较喜欢辽哥!”
  女骇笑了笑:“每个人的名字都是学校规定好的,不是你想改就能随便改的。”
  朱泽宇赶忙说道:“我叫朱泽宇!”
  “哦!原来是公孙瓒同学,你好!你好!”女孩边说边伸出手来要去和朱泽宇握手,我一把抢上前去,握住那柔软细腻的小手:“请位我该怎么称呼***您啊?”
  在朱泽宇将我拎起随手扔到身后的瞬间,我听到女孩清脆甜美的声音:“我叫王馨可,不过从明天起,我叫貂禅!”
  注:1。同窗兄弟:刘备与公孙赞曾一起跟卢植学过儒术,所以他们两算是师兄弟。
 [本章字数:4517 最新更新时间:2006-12-14 14:27:23.0]
  貂禅?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听到这名字再看着王馨可那可人的身影我顿时感觉浑身兴奋,突然,我想起一个问题,刘备好象和貂禅没有半点关系,别说八杆子,十六杆子都打不着,刘备,刘备的老婆是——
  孙尚香!!!当这三个雷霆万钧般的字出现在我脑海时,我只觉得一道树杈状的闪电从我的头顶劈下,孙尚香,孙坚的女儿,孙权的妹妹,顿时!我的世界一片漆黑!
  漂不漂亮暂且不说,这是个加强型的野蛮女友,这家伙自幼习武,蛮横霸道,据说,刘备和她洞房时,她的房间里挂满了兵刃,把刘备吓得半死。
  完了!我的青春!我的理想!我那充满少男梦想的校园生活!……我摆出了一副沉思者的造型。
  “走了!”朱泽宇一把将我拉起,跟在王馨可的身后。
  在一路的交谈中我们了解了许多事情,令我又惊又喜又郁闷的是我们这学校竟然是堂堂正正的本科,还能考研。
  我说:“我们这学武的还有本科?再说了这四年时间又能学到什么?武侠小说中哪个人物不得学个十几年?”
  王馨可笑着说:“无所谓拉,反正现在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多我们几个也不多。”
  朱泽宇深深地叹了口气:“我们为社会就业问题又加了些包袱!”
  我说:“研究生还是能找到工作的,不是说了能考研吗?”
  王馨可说:“我看难!考研这事八成也就那么一说。”
  我说:“看来这最终解释权还是归校方所有的。”
  朱泽宇说:“你还指望他跟你解释?你想的美!到时候他一句不行,两个字就把你打发了!”
  我本来以为王馨可是比我们高一届的学姐,没想到我们竟然是第一届,她也是和我们一届的,只是比我们早来了几天,所以负责下接待工作,早来了就要接待别人?这是什么道理?她虽然没说明白,但看她那意思似乎是在学校领导中有熟人。
  王馨可拿着我和朱泽宇的***走进了一间大房子,让我们两在外面等着,不一会啊,她拿出两个军用包来,然后对我们说:“这是你们两的被子、床单还有军训服装什么的。”
  “军训?还要军训?”我脱口道,因为在初中、高中军训过两次,都次都是叫苦连天。
  “当然要军训!”王馨可边说边打开了我们的军用包,“听说我们的军训非常严,可不是像普通大学一样走走路站站军姿就算过去了,对了!你们两把这个拿好!”
  我接过她手中的东西一看,原来是皮带,他把我们包里的皮带拿出来给我们干什么,我不解地看着她,虽说这皮带头做的精致了些,也不用特意拿出来吧。
  王馨可说:“这包东西什么都能丢,就是这条皮带不能丢,不光不能丢,你们还要每天都带着,因为这皮带头里有一块芯片,里面有你们的所有数据,如果没有芯片,你们是无法进出学校大门的,还有,如果芯片坏了,你们的在学校的数据将全部消失,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笑着说:“意味着再掏十块钱补办一个呗!”
  王馨可说:“这可无法补办,这将意味着你们从此离开武校,再也回不来了。”
  朱泽宇说:“不就等于被开除吗?开除无所谓,只要不罚款就行了!”
  王馨可说:“谁说不罚款?”
  我赶忙说:“罚多少?”
  王馨可竖起了一根手指头。
  朱泽宇说:“一百?”
  我说:“一千?”
  王馨可说:“再加个万,一千万,就是国家给你们那一千万,你们要全部还给国家!”
  这也就是说这钱还指不定是谁的呢?想起了赵丽蓉奶奶那唐山味小品台词的我赶忙一把掏向朱泽宇的口袋:“手机!快!”
  我接过手机,播完号码:“喂!老爸!那一千万千万不能动,一点都不能动,那个钱还还指不定是谁的呢?……”
  打完***,朱泽宇问我:“你难道就不打算买个手机吗?”
  我故作翻眼看了看他:“怎么?用你的手机你心疼了?”
  朱泽宇说:“你把我讲的像你一样,我的意思是,你买个手机好谈恋爱啊!”
  我不解地看着他:“谈恋爱和手机有什么关系啊?”
  朱泽宇说:“就知道你对大学生活什么都不懂,我出来前都问清楚了,真正有事打***回家,一般都用IP***打,让你买手机是发短信用的。”
  我还是不明白:“发短信?”
  朱泽宇不耐烦了:“你上中学时难道没和小女孩传过纸条吗?一个作用!感情不要培养啊?猪!”
  哦!原来一般和猪的感情都是需要培养的,因为猪笨,反应迟钝,反应快的纯情小兔子和依人的小麻雀什么的早就坐着大款的奔驰跑了,哪还有空跟你慢慢发短信培养?
  废话聊不少,这时我们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竟然不知道自己是学什么专业的?虽说是学武,至少也要有个专业吧,比如说刀剑系、暗器系、重兵器系,长兵器系,长***系,短***系,沙漠之鹰系,AK47系……
  朱泽宇说:“对!还B46系?你以为是打反恐精英?”
  王馨可说:“你们反恐精英打的很好吗?
  朱泽宇说:“不怎么样,不过怪喜欢玩的。”
  王馨可说:“咳!真不巧,西楼男生学的是电脑对战游戏,你们是北楼的!”
  我说:“什么?我没听错吧,西楼的男生学的专业是电脑对战游戏?我们这不是武校吗?怎么改电脑游戏学校了。”
  王馨可说:“怎么?你们还不知道?武术是公共课,每个专业还有不同的专业课!”
  朱泽宇羡慕地说:“咳!要是我能去他们专业就好了,可以学游戏设计!”
  王馨可说:“什么游戏设计?他们学的是游戏操作,也就是对战!”
  国家招他们来上大学本科武校就是为了学习游戏对战?我和朱泽宇同时双目爆出,相互对视,然后莫名地看着王馨可的脸。
  王馨可笑着说:“呵呵!你们这些人的表情真有意思,已经连续好几天了,每个人都是和你们一样的表情。”
  我突然想到了自己,赶忙问道:“那我们呢?我们是学什么的?”
  王馨可说:“你们是北楼的,棋牌专业,你们两个在九班,九班是围棋班。”
  什么?他们学电脑游戏,我们竟然学围棋?一听到围棋两个字,我的脑袋立刻变得一个头两个大,因为阿们家老头就爱下围棋,记得我小时候,阿们家住学校里,阿爸天天招几个老师来家,一下下一夜,弄得满屋子都是烟味,我经常梦见着火了,119来了,然后被一片浓厚的烟味呛醒,醒来后,朦胧中看着前方那方形的棋盘上黑白交错,然后再无奈地闭上眼睛,继续做梦救我的火。后来家搬到了左邻右舍都造纸厂工人的吉祥小区,阿爸找不到人下了,从此我也再没梦过救火。
  这么多年过去,但是童年阴影中的黑白色与烟雾味是我永远也忘不掉的,那么多年不见,真没有想到,到了大学,竟然会再次与它狭路相逢。
  其实我对于围棋的厌恶也并没有那么夸张,它只是曾经间接伤害过我,但是那么多年不见了,这厌恶也就没那么重了。其实真正伤害到我的是西楼的那帮小子,一想到他们上课就如同坐在网吧里一样,这个喊贼在A区,那个喊***在狗洞的,估计那时候的我恐怕就如同买了贵五分钱土豆的老婆婆一般愤愤不平。。
  如果说他们是在背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而我是在下围棋,说不定我还会对围棋产生爱慕之情。
  咳!人的苦恼往往源于攀比,没办法,我也是人,估计以后的日子里也只有跟着苦恼了。
  “我们一共有五个系,东楼是篮球系,一班二班学正规篮球,三班四班学街头篮球;南楼是足球系,五班学正规足球,六班学沙滩足球;西楼是电玩对战系,七班学反恐精英,八班学魔兽争霸;我们北楼是棋牌系,九班学围棋,十班学象棋,十一班学军旗;中楼是舞蹈系,十二班学街舞,十三班学拉丁舞。”听了貂禅大人的解说,我开始有点怀疑这学校校长的理解水平,这哪里是武校?这分明就是体校+艺校+网吧+舞社+老干部活动中心又名棋牌社,棋牌社?不知道抓赌的会不会来?总之就是不像武校。
  王馨可笑着说:“要培养的就是多元化人才,再说,现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出去也没啥用。”
  虽然我不明白打反恐精英出来的本科生除了能去参加正规的WCG比赛,或是用此赌博外还能干什么?但是听到她嘴中的“元化”,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脑子里冒出了热气腾腾的元宵。
  听着朱泽宇那蛤蟆功修炼得不比欧阳峰逊色的肚子,我突然又冒出一个念头。
  我问朱泽宇:“你说江湖中的大侠常常神秘失踪,会不会大多是被饿死的?”
  朱泽宇说:“也许有!他们一般只带金银,不带干粮。”
  我如杀毒软件般地搜索了下记忆,然后说道:“我搜索了一下金龙鱼的作品,暂时还没发现。”
  王馨可估计是太好奇了,问我:“金龙鱼是谁?卖色拉油的吗?他也写武侠?”
  我说:“你真是前途无亮,连这么有名的人都不知道!金龙鱼就是金庸、古龙、梁羽生啊!”
  王馨可几乎昏厥,朱泽宇口吐白沫。
  我和朱泽宇没住过校,更没吃过食堂,对这种常在校园电视剧里看见的地方,始终怀着一种渴望地新鲜尝试感,这一定比在家里吃饭有感觉。按王馨可告诉我们的路线,才转十几个弯,我们就看见食堂了,这学校的食堂高大恢弘,气势磅礴,令我和朱泽宇大为震惊。
  我说:“阿们老祖宗的建筑就是有形,哪像现在的房子都是四四方方的一点个性都没有,
  朱泽宇说:“是啊!要是每户人家都能把自己的房子个性化,从一楼到六楼每家都……”
  他的话我还没听完,一种改良的糖葫芦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上面插着山查、橘子、葡萄、圣女果……
  朱泽宇说:“这食堂看上去不错,要是再加上几个礼仪***,就和阿们家乡的锦亭鲍鱼馆差不多了。”
  我说:“人家是食堂,又不是大酒店,不搞那些没用的东西,人家讲的物美价廉、美味可口、货真价实。”
  武校的食堂绝对货真价实,当我看见海带烧肉里那瘦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五花肉肉皮上挺立着几根可爱且又晶莹的猪毛时,我非常确信这是猪身上的肉,绝对的货真价实,但是我总感觉那几根妖娆的猪毛好象在跳动,那诱人的舞姿几乎让我产生立刻瞬移离开这里的冲动。
  朱泽宇说再看看,他说那毛豆烧鸡看着还不错,当他刚要决定去买饭票时,我清楚地看见一个刚打完这盘菜的眼镜男转过身来,在可以当镜子照人的不锈钢盘子里我看见了一片片黄灿灿的豆子,和在这群豆子前簇后拥中傲然挺立的一块鸡块,鸡块不大,骨头不少,那鸡块在豆子中耀武扬威,犹如九五之尊,见到这景象,我立刻顿悟,人的价值不是由自身决定的,而是由特殊的环境决定的。
  饿是难忍的,花卷是可以砸死人的;饿是沉痛的,馒头是没热气的。我们要求热一下,食堂人说那是不可能的。当我们说要买包子时,那食堂人的话语令我们惊诧不已,张口结舌,目瞪口呆,苦笑不得,她竟然说:“包子卖完了,我把馒头给你切开,夹点菜进去,一样吃!”
  当我决定要走时,我们被一个奇怪的大桶吸引了,在观察研究以及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个东西叫免费汤,学校里还有免费的东西?我顿时激动不已,于是我们找来个碗,但是这汤实在是太稀了,我怎么看怎么像刷锅水。
  朱泽宇说:“凭借我多年的生活经验,被沉到锅底的大多是实物。”
  于是他用大勺刮着锅底捞了一勺,我清楚的看见一个深蓝色的东西被盛了上来。
  他说:“紫菜鸡蛋汤里怎么会有这个?这是什么蔬菜?”
  我说:“凭借我多年的生活经验,被盛到碗里的似乎是抹布。”
  他点点头哦了一声表示明白。
  我摇摇头咳了一声表示无奈。
  “啪!”我只感觉一只大手拍在我的肩头。“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好唉声叹气的?”
  我回头望去只见一黑面短发的彪形大汉站在我的身后。
  “请问阁下可是刘备刘大哥?在下燕人张翼德是也!”
  注:1。刘备叹气。演义上刘备看着招兵的告示叹气,张飞走到他身后,拍着他肩膀说:“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好唉声叹气的?”
 [本章字数:4684 最新更新时间:2006-12-12 11:57:27.0]
  张飞?三国时与刘备义结金兰的兄弟?难道他要与我结义不成?
  我说:“我叫周杰,在这学校里叫刘备,你找我干什么?”
  张飞脱口道:“结义!”
  我倒!真是个实成的家伙,他不会是抱了本《三国演义》在研究一步步该干什么吧?再说,三国人物对于我们也只是一个称号而已,我们之间又不一定要与历史一样,难道他没有看过YY的网络小说,不知道历史是可以改写的吗?就算要和我结义,也要先搞清楚我是什么样的人,为人怎么样吧?
  突然间,我发现一个问题,这一米八几高大汉子的一股莽撞劲和张飞还真有些像,朱泽宇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大狂妄,自负自恋的性格还真和公孙赞有些像,难道说……
  难道说我的性格是和刘备一样的?是个除了会哭和会逃跑再有一点小阴险以外没有任何用处的懦弱小人?不至于吧?是我本来就这样?这是以后会变成这样?我反复思考着自己是否与刘备的共同点。
  张飞见我愣在原处半天不说话,觉得我是被他的莽撞给吓着了,他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是这样的,我刚来,看见了貂禅姐姐,他说我和你一个班,还说我们的口音有些像,我寻思着,我是张飞,你是刘备,你也就是我大哥了,我该跟着你,大哥好!我真名叫王海涛。”
  王海涛?“你等会!”我抬手的动作打断了他正要给我鞠躬的进程,“你的小学是不是在B市解放一路小学上的?”
  王海涛一愣:“对啊!”
  我又说:“你是不是上完小学就离开了B市,去了F市?”
  王海涛又是一愣:“没错?你怎么知道?”
  我微微一笑:“本人姓周名杰,是你的小学同学。”
  我发誓,这绝对是我这辈子冒然轻言中最后悔的一次,就在我这几个字刚说出口后,王海涛顿时脸色大变,一把将我抱了起来,在空中旋转翻腾,大约在十几分钟后才将本人放下来,我只觉得天旋地转,满眼都是星星。
  王海涛突然说:“我想起来,小时候六年级的时候你借了我本《机器猫》,到现在还没还我!”
  有吗?他简直就记忆超人,这大陆板块漂移前发生的事,他竟然到现在还记得,借别人东西不还,这是我周杰的风格吗?又不是刘备借荆州!刘备?我的身上不会真的潜藏着他的种种劣根吧?
  这时朱泽宇拍着我的肩膀说:“我们的中午饭你到底可打算吃了?再不吃可连带猪毛的菜都吃不到了?”
  想起那一根根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