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一代枭雄物价人才济济

大唐帝国——正说唐朝三百年沧桑与辉煌(从12页开始 )
点击:695564 回复:4488
作者: 发表日期:2009-2-28 19:42:00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贺新郎.读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事件的记载都是靠那些史官的笔录而得以传承下来,而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也是在这些史书传记的字里行间中,通过被演绎和粉饰了文字来窥探所谓历史的真实和原委。喜欢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唐史更有一种情结。想想历史不过几千寒热,好像昨天才打马路过长安街,与你买花载酒初相见。问一声多少如烟往事,多少迷离真相在其间。让我们上路吧,梦回唐朝。
一、开国之君是庸不是雄
    龙生龙,凤生凤。要说李渊的家世,虽然没有出过皇帝,但也是出身豪门。其实按照这个家世,他原本没必要谋权篡位的。他的七世祖叫李暠,是东晋末年陇西有名的凉武昭王,在世事变迁中,李氏一门有盛有衰,但因祖上光荣,家道一直像人民币一样坚挺。
    西魏时,李渊的祖爷爷李天赐时运不济,仅仅混了个幢主,这个官自南北朝到隋代,也没超过七品去,但李天赐还是很争气的,他生了个贵子,叫李虎,就是李渊的爷爷。芝麻官李天赐的儿子李虎很有出息,经过无数次努力终于得到了皇帝的青睐,被赐姓——大野氏。在古代,被皇帝赐姓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这就等于烂铜镀了金身。
    于是昔日的李虎,如今的大野虎一路青云直上,做到了太尉,属于国家最高长官之一,并成为柱国大将军之一,而且他还做了一件令李氏家族的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的事情:在政治军事各方面都鼎力协助当时的西魏权臣——宇文泰。李虎的眼光很准,他看出来这是一项长线投资,虽然李虎在世时宇文泰并未篡位,但由于李虎的帮助,使宇文家族的地位得到巩固,所以宇文泰的儿子篡位做皇帝后,仍旧念念不忘李虎的恩情,将他列为开国元勋,封为“唐国公”,就这样,李虎为他的后代打下了角逐天下的第一步基础。
 回复日期:2009-02-28 19:49:33
    LZ,你也太牛B了吧
 回复日期:2009-03-01 15:16:52
    顶了
 回复日期:2009-03-01 15:26:15
    mark
 回复日期:2009-03-01 20:31:58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一位好皇帝的概率并不比今天买彩票中大奖高多少,但是一般来说,古往今来一个朝代的开基创业之主总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英异雄。这也可以算是一条历史规律吧,不过在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的大唐王朝却失了灵。
一千多年来,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正史记载的李渊的形象是当朝史官故意扭曲的,是他儿子李世民指使去干的。可是无论怎样精心地整理散落的材料,善意的考察李渊的生平,想从中挖掘一些符合开基创业之主的优点,甚至于想违心的给他一些过高的评价,都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做法。当然这也不是说李渊是个多么复杂的人物,相反他的真实面貌简单至极,一个标准的贵公子哥,无大志,追求生活的奢侈,肉欲的享乐。作为一位帝王,他注定只能是一个平庸之辈。此等人物在中国帝王世系谱中比比皆是,但作为一个朝代的缔造者却绝对是个例外……而且是唯一的。庸才何以创下盛世基业,原因很简单:老子虽平庸,儿子却有“跨灶之能”,“长江后浪推前浪,老子被拍死在沙滩上”在李渊身上来了一百八十度大逆转,他是儿子打江山,老子做大殿。
    隋文帝杨坚在北周任丞相时,恢复了李渊家族的本姓,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是李渊的姨,所以李渊自小便得到了隋文帝夫妇的喜爱,李渊于北周天和元年(556)出生于长安的唐公府邸,七岁时父亲亡故,李渊便袭封了唐公,被按照标准的贵族公子模式养大。新、旧唐史都称他:“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颇有些汉高祖刘邦的风范,其实不过是史家为他脸贴金罢了。其实说白了,也就脾气好,相貌好。他的本性充其量不过是:“风流好色,任性胡为”而已,这八个字在他以后的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认证。李渊的妻子出贵族世家,是隋朝神武公窦毅的女儿,窦毅为女儿择偶的标准很奇特,他命画工在一张大屏风画了只孔雀,然后请来数十位年貌相当的贵族公子,让他们射箭较技,靶心就是孔雀的眼睛,可惜这些公子的箭术不精,无人能命中目标。轮到李渊出场,两发两中,各中孔雀的一只眼睛,不仅博得满堂喝彩,还与窦家小订了终,这就是后世传为美谈的“雀屏中选”李渊的箭术精良应该是真实可信的,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李渊奉隋炀帝之命前往山西、河东镇压农民起义军,与毋端儿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龙门发生激战,史书记载“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余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
    
 回复日期:2009-03-01 20:40:23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大隋王朝后,因为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李渊很受重视,先是靠祖父的军功补为千牛备身,也就是宫廷侍卫,现在中南海第一保镖。后又转为礁,陇,歧三州刺史,可以说是官运亨通。隋炀帝即位,任命李渊为阳、楼二郡太守,后又征调他回长安任殿内少监,隋炀帝大业九年又升他为卫尉少卿,成为大隋帝国权利中枢里的要人,所以史书称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众多款附”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朝皇上对他太好了,什么好处都忘不了他。隋炀帝当时如果知道是养一白眼狼在身边,估计生吃他的心都有。
    大业十三年,隋炀帝再次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此时距炀帝被宠臣宇文化及所杀紧剩下两年的时间,这是大唐帝国兴起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所谓“反亦死,不反亦死”,在这种况下,人人都会挺而走险,当然其目的并没有“逐鹿中原”那样响亮伟大,不过是想多活几天而已。
      李渊任太守时,各地起义军早已经是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大隋帝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尽管如此,李渊对隋王朝还是忠诚的,一方面隋文帝、炀帝对他可谓是恩德隆重,另一方面李渊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这种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野心。作为臣子而言,李渊富贵已极,不会冒着被灭族的高风险去贸然入市,不然被套牢了可就亏大了。然而有几件事却逼迫李渊从贵族变成了陈胜、吴广。
    首先当时天下纷乱,隋炀帝猜忌心日益加重,害怕别人夺取自己的帝位,当时在民间流传一句谬语“杨氏灭,李氏兴”。方士安伽陀劝说隋炀帝杀尽李氏之人。隋炀帝虽然没有听从,但从此对李门戒心重重。不久,在毫无罪名的况下,他灭了右骁卫大将军李浑的族,而且对李渊也大不放心,有一次征召李渊从驻地赶来,李渊因病未能及时赶到,李渊有个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嫔妃,隋炀帝便问王氏:“你舅舅怎么来的这么迟?”王氏回说有病,隋炀帝竟说:“他会死么?”李渊听后知道自己已经引起了隋炀帝的猜忌,便天天沉溺酒色,并大肆收取贿赂来韬光养晦。
    其次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李渊决定起兵反隋也是因为一个色字。在史书的记载里,为了突出李世民在反隋这件事上的重要性,安排了一场巧局。而布下这个局的人里面,主要人物就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当时天下烽烟四起,隋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了。李渊官任太原留守,儿子李世民心怀大志,他倾身下士,结识许多英雄密图举事。晋阳令刘文静与宫监裴寂和李世民经常往来。刘文静十分器重李世民,劝他趁天下大乱的时候乘虚入关以成就帝业。李世民早有此意,只是怕李渊不从,刘文静便与李世民商量了一条计策。
 回复日期:2009-03-01 20:58:19
    
在这里我要质疑这条线索的真实性,众所周知太原起兵是创建唐朝的开端,而众多史料记载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据考证,在太原起兵中起主要作用的人还是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为巩固政权而把太原首义之功归于己,我以为是揽责而非贬低自己的老子。他贬低自己王朝的开国之君,只能说是在盛世华章上抹了一坨屎。在当时看来,李渊算是老杨家的亲戚,他太原起兵是以下犯上的“违礼”行为,并非功绩。李世民巧妙的为自己和父亲隐讳了太原起兵的“违礼行为”,并根据自己和父亲在太原起兵中的不同地位和处境,给予不同的荣誉。李世民这么一做文章,让本就平庸的李渊又添了几分别样的风情。
话说回来, 第二天李世民将密谋告诉宫监裴寂,与裴寂也策划了一番。又过了一天,裴寂在晋阳宫设宴邀请李渊。隋高祖杨坚当初在长安城东建造了一座大兴城,隋炀帝后来营建东都洛阳,他在这两处都置了行宫。晋阳宫就是行宫之一,裴寂是管理行宫的官吏。
    李渊到了行宫赴宴,美酒佳肴畅饮无数,已经醉得晕了头。忽然门外进来两个绝色的美女,她们一起向李渊敬酒,不一会儿李渊已酩酊大醉。两个美女扶李渊去睡,李渊稀里糊涂地与两个美女上了床。待醒来后闻见一阵异香,他十分惊奇,再一看原来是身边的两个美女在被子里陪着。李渊便问这两个美女的姓名和身份,美女自称是宫眷。李渊吓得魂飞天外,他哆嗦着穿衣服站起来,二美人忙劝慰他说:“主上失德,各处已乱离成这样,妾没有公的保护,免不得被人污戮,所以裴寂让妾托身于君,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李渊哪里还敢说话,他急忙跑出行宫,正遇见裴寂。李渊一把拉住裴寂责问:“你为什么害我?!”裴寂笑着将李世民将举兵的情形告诉李渊,他说:“现在盗遍天下,城门外就是战场,即使徇小节也免不了一死。假若举义师不但可以免祸,而且还可以得到江山。”李渊回到家里踌躇了几天,咬牙决定反隋。裴寂又进献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甲四十万首相助。裴寂所进献的宫女五百可能是作为军妓。
    再者隋之将亡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事了,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和二儿子李世民,却有胆有谋,文武兼备。两个儿子在外结当地英豪,秘密招募兵马,李渊并不知情。估计儿子们也知道自己的来自老子是有贼心没贼胆,不愿冒险。跟他说了,老头子再一激动心脏病再一发作,这天下还没打,先挂了。所以李世民犹豫好久也没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后来李世民看着天下纷纷扰扰,机会稍纵即逝,于是找了个机会,鼓足勇气劝李渊起兵夺取天下。如果李渊不是悬着“谬语“,“宫掖”这两柄利剑。他的可能会把儿子给朝廷治罪,好保住一家的命。虽然下决心起兵,却没有慷慨的调子,而是被逼无奈,满腹凄凉的味道,这也正映了李渊无大志,沉享乐的本质。李渊在起事之后,卑词厚礼与突厥和亲,表面是借兵买马,深层含义是怕突厥在后方突袭他的老窝,许诺给突厥始毕可汗的是他最喜爱的子女玉锦,以此巩固好后方。李渊留下小儿子李元吉留守太原,然后率三万精锐从晋出发,自此开始,李渊的天下就由儿子们一手给打了下来。
李世民十八岁就设巧局,谋天下。还是让我等小民叹为观止。想象我十八岁在做什么,流连街头,打架泡妞,祸害一方。
    
 回复日期:2009-03-01 21:02:59
       李渊打江山靠的是父子兵,是典型的任人唯亲,文官的任免上还好一些,军权则完全由自己的儿子、兄弟、女婿等一拨人掌握。***杆子里面出政权,老李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可他忘了一点,这不是坐江山,而是打江山。真打啊,没有那两把刷子就是给你百万雄师,也能被灰飞烟灭。这些人当中大部分没有能力统兵打仗,屡战屡败,除了李建成、李世民率领的军队外,刚开始李渊的部队很少打胜仗。如果不是运气好,摊上了李世民这么一个百年不遇军事奇才,怕是刚刚起兵,从霍邑返回太原,不久就兵败被杀了。靠儿子打江山,自己开国当皇帝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例。这是李渊的大幸。不幸之处就是这样的儿子一下摊上两个,如果李建成也跟李元吉一般无用,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手足相残不可避免。在处理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李渊优柔寡断的毛病暴露无遗。他一直就清楚李世民不论文才武功,都在李建成之上,自己从心里面也最喜欢这个有些桀骜不逊的二儿子,但还是一定要立长子为太子。立了李建成做太子,仍然死守古训,不让他再带兵打仗,放着一个优秀的统帅不要,却派不争气的李元吉胡乱带兵,被打得丧师失地,最后还得李世民东南西北到处救火。作为开国之君,这点突破陈规的魄力都没有,实在差劲。
    随着李世民战功日高,李建成日益感到自己太子地位所受到的威胁。李建成本来是心胸开阔的,但在宫中日久,对黑暗的宫廷斗争耳濡目染,心态难免不起变化。而且在中国古代的绝对专制的皇权体制下,也由不得他心慈手软。唐统一以后,李世民以为“海内渐平”,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政治问题上来,开文学馆,广招治国之才,这更是激起了李建成的愤怒,下定决心除掉李世民。有一次高祖李渊带着李世民、李元吉外出巡游,而让李建成留守京都。李建成想在半道派兵截杀李世民,事情败露,因为李渊和李世民同行,所以这次行动就由普通的兄弟争权成了谋反大罪。参与行动的将领杨文及情知必死,干脆起兵造反。李渊大怒,将李建成囚禁,派李世民前往征讨,并向他许诺:“征讨杨文及之后,我便立你为太子。至于建成,我不能象隋文帝那样自诛其子,当封为蜀王。蜀地经济落后,士兵战斗力不强,今后他若能安守本份,当然很好,如有不臣之心,你要消灭他也不难。”看来是主意已定,连后事都想好了。但等李世民得胜归来,他又听了被李建成贿赂的嫔妃、大臣说情,改变主意,只是把李建成手下的谋士全部流放了事。废立太子之事,提也不提,弄得李世民十分尴尬。这不是耍我吗?
      后来,李渊看见太子和李世民矛盾日深,流血冲突不可避免,于是异想天开地还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招来李世民对他说:“晋阳起兵,扫平海内,都是你的功劳,本该立你为太子。但建成是长子,又为嗣已久,我实在不忍心把他废了。你们兄弟不和,同处京都,恐怕有祸。我有一个办法,你自到洛阳,建立王府,洛阳以东的国土都归你管理,我还特许你出入使用天子专用的车马、旌旗。你看如何?”这种办法,简直骇人听闻,亏他想得出来。倘真如此,李渊一死,天下非大乱不可。李建成比他老子有头脑,知道李世民留在长安,自己还有胜算,去了洛阳,便是潜龙入海,谁也休想制得住他,马上派亲信劝说李渊。李渊于是又改变了主意,此事不了了之。
    天子之言,岂能如同儿戏?何况太子废立,事关国体。李世民就算不想篡位,经他这么一折腾,不想也得想了。如此摇摆不定、言而无信,将来被自己儿子兵变赶下台,也是活该。
 回复日期:2009-03-01 21:07:18
    另一个帖子没办法发了,真是的,又要重新发,郁闷。
 回复日期:2009-03-01 21:26:22
    
二、悬而未决的玄武门
    
     “巍巍百尺楼,斑驳证千秋。曾见河中水,几番是血流。”公元627年7月2日(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外伏杀自己同父同母的一兄一弟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后,皇储之争一箭定格。接着又屠戮其满门,侄子侄女无一幸免,然后逼父亲高祖李渊逊位于他,史称玄武门之变。
     史学界,千百年来围绕“玄武门之变”事实层面和道德评价上的争议一直不休。一方面,李世民为了一个皇帝的位子而屠戮兄弟满门,侄子侄女无一幸免,这样的极端行为彻底打破了人类伦理的底线,很让后人为惨死者抱不平。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李世民曾亲自干预唐初历史的修撰,使得“玄武门之变”真相一直悬而未决。
     唐代关于“玄武门之变”前前后后的官方记载,基本集中在《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这两本《实录》正是在李世民干预下修成,史官不得不“为尊者隐,为贤者讳”,但秉笔直书一向是史官们的理想追求,事关脑袋的安危,不能明着对抗,就来暗的,其中一个高招,就是用“曲笔”,故意留下自相矛盾的记载,让后人从中发现被“隐”掉和“讳”去的事实。 综合史书记载,李世民为他发动兵变夺权找了三个理由:一、李唐王朝建国第一炮—太原起兵是他首倡;二、打天下他功劳最大,老爸唐高祖李渊多次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以作回报,但没有兑现;三、太子李建成要杀他,玄武门之变只是“自卫反击”。三条理由只是为了证明,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后来一代英主唐太宗是被逼的,别无选择。当玄武门外的喊杀声在历史的天空湮没,当兄弟的血早已凝固在宫门城墙。我们该如何去解读这一段没有真相历史,是任由史书粉饰涂抹,还是该质疑李世民的英主形象。翻遍史书,疑点毫无章法可循、可解。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首倡,老爸李渊被动听从吗?现在最流行的说法是,李世民设下美人局逼父造反的情节:话说李世民一心起兵造隋朝的反,却怕与隋文帝感情深厚且为隋炀帝表哥的父亲不肯,于是找到了老爸的心腹裴寂商量,裴寂当时正为隋炀帝管着晋阳宫,就挑了个宫女送去侍候李渊。事后,把李二公子的造反大计全盘托出。李渊大惊不肯。裴寂便道:“你已经睡了你皇上表弟的女人,这事闹出来也是一个死,就为了这个,也不得不起兵了。”李渊还是唧唧歪歪地拖延不行动。但温大雅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却有不同的说法。该书记载,李渊是太原起兵的首谋和组织者,其长子建成战功与次子世民相当,世民别无殊勋。
      李渊有没有许诺要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是老糊涂了吗?且不说按《大唐创业起居注》,世民和建成相比,并没有特别的功劳,就算有特别的功劳,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谁功劳最大就该做皇帝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逻辑,李渊会不会据此而改立太子,是相当可疑的。最可疑的还是,史载李渊多次对李世民说过要立他为储君,为何非但没有付诸实行,还一力对建成多所维护?立储是何等太事,岂可说来玩儿?莫非李渊是一个糊涂昏庸到极点的昏君。种种不合常情之处,只能说明,所谓许诺改立,肯定是李世民一方在当时放出来的谣言,或者就是后来修改史实时加上去的情节。
    
     待续 待续
    
 回复日期:2009-03-01 21:28:24
      李建成要杀李世民,给个理由先,有吗?史书的记载更是矛盾互现,漏洞百出。有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回元吉对建成说,要代他出头把老二干掉。性格仁厚的建成颇为不忍,急忙制止。这一方面肯定了建成不忍杀害亲弟,另一方面,史书又记载了两次建成谋害世民的阴谋,读来都有点匪夷所思:一次是建成故意送了一匹劣马给世民,想摔不死他也弄个残废。秦王何等英明神武,自然害他不倒。一计不成,建成又请世民到家中喝酒,结果世民腹中剧痛,由人搀扶归家,吐血数升才好——原来李世民就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可运功将剧毒排出体外。而建成这个阴谋家也是笨得可以,既是暗中下毒,还在自家夜宴上动手,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是他干的,而且,居然还毒人家不死!最可玩味的是,李渊知道“中毒”事件后,只是告诫建成:“你弟弟酒量不行,以后你们不要在一起喝酒了。”这是提醒老大你惹不起还躲得起?另一个可证明建成并没有谋杀世民的重要旁证是:玄武门之变后世民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教唆老大对付我?”魏征答:“太子要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非命了。”所以,虽然老大没想要老二的命,但老二却认为不能不动手了。于是,世民进宫到老爸跟前告了建成元吉一状狠的——秽乱后宫:“老爸,俺的一兄一弟给您高高地戴了几顶绿帽子哩!”于是李渊让三兄弟次日一早进宫,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质。听到这般“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指控,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李渊当场“龙颜大怒”,只是愕然,然后很冷静地让三个儿子次日当着群臣的面说个清楚。就算是在现代社会,类似涉及隐私的案件也是不会公开审理的。李渊的态度似乎表明,他并不相信二儿子的指控。而原告李世民更明白,他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他要的只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刺杀建成和元吉的机会。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在玄武门外伏击建成和元吉。两人发现不妥转身想跑,元吉曾向世民射出三箭,都不中,世民一箭就要了哥哥的命,杀死悍将李元吉的过程远比射杀李建成时复杂,身轻如鹞的李元吉逃向了茂密的树林,一次又一次闪过李世民手中那柄长槊的击杀。终于,李元吉等来了反击的机会,李世民奋力一击再次被闪过后,衣服反被树枝挂住,他失去重心,从马上摔了下来,长槊划了个弧线落在十几步之外。李元吉立即翻身扑上去,压在李世民的身上,伸出双手死死扼住他的喉咙。李元吉的膂力惊人,三军皆知其勇,李世民怎么挣扎也无法挣脱,眼见着他将顷刻亡命,一声弓弦响起,李元吉身子一顿,手上的劲松了下来,一只羽箭穿过了他的头颅,滚烫的血立即喷了李世民一脸。李世民用力将他的尸身推向一边,喘了一大口气,接着翻身站起,只见尉迟敬德引弓站在五十步以外的一棵树旁,正看着自己。这一幕,被清代大儒王夫之形容为“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史书说李世民是被手下大将逼着动手的,为何到了临门一刻,那些急于立功的猛将没有争先恐后地为主子分劳,而非得世民亲手沾上哥哥的鲜血?是他们面对无罪的太子,不免良心负罪而手软了?抑或杀太子根本就是世民自己的坚定主张,大部分手下不过是被裹挟同行,非得李世民亲自下手。按《资治通鉴》武德九年纪事:李世民的两员心腹大将李靖和李世眅都拒绝参与行动。房玄龄、杜如晦本也不肯来,世民就拔出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说:“两人想背叛我不成?不来就把他们砍了。”二人这才不得不从。政变后,李世民把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的各五个儿子尽数杀死,并把艳绝一时已通奸多年的弟媳、齐王妃杨氏(一子一女被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斩杀)收入后宫,颇为宠幸,甚至还一度想废掉贤德的长孙皇后,改立杨氏为后,被魏征力劝,乃止。
 回复日期:2009-03-01 21:35:08
    怎么又更新了,好好写啊。
 回复日期:2009-03-01 22:08:59
    1、篡改的历史与真相无关
    
     最高权力的游戏,如此残酷,又如此美丽。
     在人类的所有欲望中,没有那一种欲望,比对权力的渴望,尤其是对最高权力的渴望,更为强烈;没有哪一种诱惑,比权力的诱惑,尤其是最高权力的诱惑,更能扭曲人性;没有哪一种斗争,比权力斗争,尤其是最高权力的斗争,更能带来这么多令人不寒而栗的阴谋、背叛、疯狂和屠杀。但同样,也没有那一条道路,比夺取最高权力的道路,更能产生这么多令人心驰神往的传奇、辉煌、成就和雄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在打天下的征程中,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父子可以说是“铁三角”组合。这是战争年代,人多力量大。如今江山打下来了,不能三个人都去坐啊。皇帝只能有一个,老子先坐是理所当然。但作为儿子来说,谁能成为将来大唐的NO.1?李建成、李世民已经意识到,往后最重要的,就是对内的问题了。 所谓对内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谁将是李渊的皇位继承人?这是一个没有多少悬念的问题,当然应该是嫡长子李建成。
     但是,对于皇位而言,是唯一的选择吗?是不容改变的吗?当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一直就不靠谱。 秦二世而亡,唯一一个皇帝继承者恰恰不是嫡长子。 西汉十帝,只有四位是嫡长子继位。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吧, 隋同样二世而亡,隋炀帝杨广也不是嫡长子。也就是说,秦始皇以下,到隋炀帝止,嫡长子继位的只占16%。由以上分析可知,嫡长子继承皇位本来概率就不高,再加上李世民为大唐立下的无可替代的大功,李建成的皇位就越来越不靠谱了。
     李世民是主动伸手夺皇位,还是自卫还击,迫不得已而为之。在既定事实面前以前不重要了。我们来清点一下李世民凭什么与大哥争皇位,或者说老大为什么在这么多弟弟中间,唯独与李世民形同水火,毕竟都是窦太后所生,一母同胞。如果史书记载成立,李世民是第一个决定造隋朝的反的人。就算不成立,但李世民肯定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角色。按史书的说法,这小子老有才了。他综合运用劝说、激将、胁迫等各种手段,才使李渊最终决定起兵的。李渊于决心起兵时还对他说:“如果起事成功,那么我家天下都是因你所致,应该立你为太子。”这话连我这么一个比李渊还庸的庸才都不会说的,那么这句话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的理由之一,太原造反时,李世民年仅18岁。很难想象,年纪轻轻的李世民能在充满危机的太原,独立而又老到地策划谋反的大事。专家们早已证明,太原起义功劳最高、作用最大的,首推李渊。是李渊,拥有长期积累的军事实力;是李渊,拥有人才济济的合作团队;是李渊,拥有深谋远虑的宏观战略;是李渊,拥有步步推进的谨慎作风。李世民固然天纵神武,是不世出的英才,但以上这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是需要政治地位和号召力的。一个毛头小伙子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做到的。
    
     待续 待续
 回复日期:2009-03-01 22:13:28
    我的理由之二,史书本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或者说,胜利者是可以影响史书的记载的。《贞观政要》、《大唐新语》等书籍不止一次地记载了李世民关心史书对自己如何记载的实例。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提出,想看自己的《起居注》。大臣朱子奢马上劝谏:“按照制度皇帝是不准看当朝《起居注》的,如果你看了,必然会影响史官秉笔直书的公正性,那以后还有信史吗?”李世民只好罢了,但并没有死心。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有一次李世民对褚遂良说:“你是负责《起居注》的人,那《起居注》的内容,皇帝可以看吗?”褚遂良说:“今天的《起居注》,就是古代的左史、右史,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而且记录皇帝的善行与恶事,以为将来之警戒,这样也可使皇帝产生警惕之心。没有听说过皇帝亲自观看史书的记载内容的。”李世民说:“那我有不对的地方,你也都记录了?”褚遂良说:“我职责所在,当然记录了。”李世民这次又没有达到目的。但人家军事在行,敌方的庞然大阵都能找到弱点,别说面对自己的下属了。他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房玄龄。房玄龄是个老实人,在家怕老婆,在朝怕皇帝,在讲了一番皇帝不能看国史的道理之后,还是没能顶住。他指示许敬宗,写了一个修改本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终于达到了目的。其实李世民之所以要看史书,还是因为最关心玄武门之变如何记载。他看了之后,马上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作出了具体要求:“以前周公杀了自己的亲兄弟管叔和蔡叔,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在效法周公,知道不。”李世民应该还有一些更具体的指示,要不然,初唐史上如此重要的玄武门之变不会至今还罩着一团团的迷雾。
     说到这里,要简单提一下唐代的史书编撰制度。唐代的史书编撰制度堪称典范。中国自古就设有史官,所谓“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是史官所要记录的。但在唐以前,史书私修的多,如《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均为私修。李世民非常重视史书编撰,他在位时期,主持编撰了8部史书,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将史书由私修变为官修,建立了由国家组织的修史制度:
     一是起居注。这是史臣们的第一项任务,是皇帝每日大事的记录。二是时政记。这是皇帝同宰相们议事的记录。起居注、时政记比较零碎,但却是最为真实的原始材料。每到年末,这些起居注、时政记就被加以汇编,整理成卷。三是实录。现任皇帝的统治终结之后,全部的起居注、时政记就会被再度加以整理加工,成为编年实录。通常,这种实录还会收录一些死于本朝的著名人物的传记。实录编成,就可以用来撰写本王朝的完整历史,包括皇帝的本纪、著名人物的列传,以及各种志。我们今天看到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是以起居注、时政记、实录等为基础修撰而成。
     具体到唐朝,情况是这样的:起居注的编撰贯穿了整个王朝。时政记只在太宗时期、公元693年以后的短暂时期、公元796—862年间进行过编撰。
    
     待续 待续
 回复日期:2009-03-01 22:26:33
    楼主修改过后,还是不错的,顶帖子。
 回复日期:2009-03-01 22:43:11
    史书本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或者说,胜利者是可以影响史书的记载的。你不就是说李世民干的这些事吗,那朝那代的皇帝不是这样啊。
 回复日期:2009-03-01 22:45:23
    楼上说的对,史书本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或者说,
  胜利者是可以影响史书的记载的。
  你不就是说李世民干的这些事吗,
  那朝那代的皇帝不是这样啊。
  你写的唐史就是真相吗
  也不尽然
  大家都在传来传去。
 回复日期:2009-03-02 08:52:00
    上班时间来看看,唐朝往事让我喜欢,楼主别写了停啊
 回复日期:2009-03-02 09:18:40
    留个记号,下班再看。顶。
 回复日期:2009-03-02 09:32:32
    
实录的编撰在唐朝前期较为规范,但公元847年以后的几代皇帝时期,则根本没有编写。安禄山叛乱时,长安的史馆档案被付之一炬,公元756年以前的唐早期记录全部被毁。唯一留下的记录,是史官韦述所写的,并保存在他家中的私人底稿。后来,柳芳在此稿的基础上,将其续写至玄宗时期之末。以上的有限初唐史料,成为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年间编撰《旧唐书》的基础,也成为了杜佑编撰《通典》的基础。至于唐朝中后期的实录,都得到了较为规范的编撰,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史料。
     但到了唐朝的最后六十年,起居注被允许以简单的日历代替,这本已使得史料变少;同时,黄巢起义攻占长安以及随后的持续战乱,再度摧毁了原本简单的史料。结果,修史者只能依靠极少量的私人记载来填补记录的空白。 从以上的史书编撰制度可以看出,无论是起居注、时政记,还是实录,都可能已经被在任皇帝或其继承者施加影响,从而改变一些不光彩的记载,加上一些突出个人作用的记载。这是完全可能的。李世民及其继承者李治,极可能在为李世民屠兄杀弟的非常夺嫡手段辩护的情况下,夸大李世民在王朝初建时期的功劳,造成将李世民等同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假象。因为刘邦在夺得天下时,其父仍然健在,刘邦并没有把皇位让给自己的父亲,而是自己当了皇帝,尊父亲为“太上皇”。这样一来,李世民的皇位就名正言顺,有先例可循了。
     因此,说李世民在太原起义中,和李建成、李元吉一样,起到了骨干作用,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在这一点上,李建成、李世民打了个平手。
     在建立大唐王朝的整个过程中,李世民的确功高盖世。在奠基大唐版图的七个群殴事件中,李世民打了其中的三个半。分别是暴打薛举、痛殴刘武周、踹死王世充和窦建德,半次是打刘黑闼(我始终认为刘黑闼是被李世民打伤了元气的,李世民和他打的是硬碰硬的恶仗)。几乎可以这么说,大唐的天下,一半是李世民打下的,李世民就是大唐的“半边天”。相比之下,李建成在这方面就比较惭愧了。他只在打刘黑闼的后期出场一次,而且并没有经过大的恶战就收场了,算他参加了半次,已经是牵强了。在这方面,李建成远逊李世民。最后综合下来是李建成远不如李世民。李世民曾无数次战场血战,无数次纵贯敌阵,无数次盘马弯弓,无数次射杀敌将,这是扎扎实实、如假包换的百战军功,也是谁也无法抹杀的功劳。战场上的胜利,带给李世民的收获是无穷的:他首先收获了一大批与他出生入死、对他忠心耿耿的部下,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这些人都是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治理天下的骨干;其次,李世民的战功赫赫,使他在军队和朝野上下享有了崇高的威望,正所谓“天下归心”。
    
     待续 待续
 回复日期:2009-03-02 09:34:29
      李世民最终收获了大唐天下。其实,回头想来,李渊既然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就不应该让李世民频频掌握兵权。即使为了借重他的军事才能,也应该尽量减少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教训远的不说,隋朝就有。隋文帝曾派次子杨广领兵平定陈国,使得杨广积聚了自己的势力,进而夺取了哥哥杨勇的储位。而现在,正因为李世民频频掌兵,才使他拥有了问鼎皇位的实力与野心。所幸的是,李渊所犯的错误,李世民的后代没有再犯。安史之乱后,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李泌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建议唐肃宗李亨:在平乱过程中,以肃宗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而不以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防止非长子军功过大,出现李世民仗军功夺取皇位的现象。 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一直大到了李渊也觉得除了太子之位以外,没有一个官职可以与他相称。但太子之位又不能给,只好于武德四年二月设天策上将府,封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天策上将”的官儿。
     但是,天策上将明显不是李世民的终极目标。这一点,李渊、李建成、李世民都清楚。怎么办?李渊左右为难。
     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其中,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等前四子都是窦皇后所生,即所谓嫡子。李玄霸是第三子,而且他早在隋大业年间就夭折了,还未能等到太原起兵时,自然不能竞争皇位了。而在《说唐》中,这位李玄霸被改成了李元霸,是天下第一条好汉,虽骨瘦如柴,却力大无穷,善使双锤,当时的好汉们(包括尉迟敬德和秦叔宝)在他手底下没有能走过三招的。历史上的李玄霸早夭,演义中的李元霸也早夭,而且,还为李元霸设计了一个非常戏剧化的早夭情节。李元霸在和李世民一起行军的途中,嫌天上打雷太响了。骂骂咧咧之余,提起手中斗大的大锤就向天上扔去,想砸得老天不再打雷了。结果,大锤飞向天空之后,李元霸仰面等了半天也不见锤下来,还以为掉到别处去了呢,刚刚低头准备走时,大锤正落在他的头上,敢情这大锤砸自己主人的头也很卖力,一下子就把他砸死了。
 回复日期:2009-03-02 09:40:51
     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回复日期:2009-03-02 09:44:35
    长见识,谢谢楼主。关注
 回复日期:2009-03-02 09:45:27
    李元霸在和李世民一起行军的途中,嫌天上打雷太响了。骂骂咧咧之余,提起手中斗大的大锤就向天上扔去,想砸得老天不再打雷了。结果,大锤飞向天空之后,李元霸仰面等了半天也不见锤下来,还以为掉到别处去了呢,刚刚低头准备走时,大锤正落在他的头上,敢情这大锤砸自己主人的头也很卖力,一下子就把他砸死了。
 回复日期:2009-03-02 09:56:14
    看看,闲着没事,发现一个好坑
 回复日期:2009-03-02 09:57:38
    这些人天天没事就会挖坑
  害人啊
  楼主你要停下来
  我从今不看你写东西了
 回复日期:2009-03-02 09:59:45
    楼主原来在这里开新帖
  红袖姐妹兄弟支持你、
  加油
 回复日期:2009-03-02 10:00:52
    这哥们以前是红袖的
  红袖人气现在不行了
 回复日期:2009-03-02 10:48:02
    
  作者:妖女也 回复日期:2009-03-02 09:59:45 
    楼主原来在这里开新帖
    红袖姐妹兄弟支持你、
    加油
  作者:五得 回复日期:2009-03-02 10:00:52 
    这哥们以前是红袖的
    红袖人气现在不行了
  ————————————————————-
  红袖的兄弟姐妹,多谢了!!!!!!111
 回复日期:2009-03-02 10:50:55
    不去红袖,不是因为它的人气不行
  主要是审稿太麻烦了
  以后有稿子还是会去发的。
  多谢翻山越岭来看我。
 回复日期:2009-03-02 11:08:04
    可以更好的
 回复日期:2009-03-02 11:27:01
    怎么又无法更新了,哎
 回复日期:2009-03-02 11:30:27
    2、谁的剑快谁有理——还原太子李建成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不讲理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谁的剑快谁就有理。在玄武门这场戏中,李世民的剑够快,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倒下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历史定格,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美化李世民,丑化他的兄弟是史家们必须的。 “高祖起兵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李建成“荒色嗜酒,畋猎无度”,“以庸劣居其右,”。之所以对李建成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是因为他曾经如此接近那个王朝的权杖。有时候会想,如果是他来当皇帝,我们想象中的盛世王朝,它的走向是繁华还是荒凉,是雷老虎的以德服人,还是老谋子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菊花残,鲜血淌的那一幕。
  “造反,我有份,而且分量很重”
 回复日期:2009-03-02 12:57:39
    为什么发不了帖子了,80字以上就通不过了。急啊!
 回复日期:2009-03-02 13:01:41
    我也遇见过,整整两天不可以发过百字的帖子。等吧,呵呵
 回复日期:2009-03-02 13:10:41
    我以为更新了呢,越来越有意思了,
  怎么又更新不了呢,天涯的服务器不行。
 回复日期:2009-03-02 13:25:17
    我试试,可以跟呀
 回复日期:2009-03-02 13:25:37
    唐盛时疆域图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回复日期:2009-03-02 13:38:00
    唐是中国一个全面繁荣昌盛的时代,
  各个方面都达到极高的程度,
  以后各代虽然能在某一方面胜过唐,
  但在整体上,都远不及大唐的辉煌!
 回复日期:2009-03-02 14:03:31
    楼主能不能说说唐太子李承乾为何被废
 回复日期:2009-03-02 14:46:18
    作者:zgmn001 回复日期:2009-03-02 13:25:17 
    我试试,可以跟呀
  ————————————————---
  可以跟帖,但跟文章长一点就不给发了。
 回复日期:2009-03-02 15:25:18
    耽误我今天更新帖子了。麻烦哪位大仙给弄下,不然发不了了。
 回复日期:2009-03-02 15:43:54
    2、谁的剑快谁有理——还原太子李建成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不讲理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谁的剑快谁就有理。在玄武门这场戏中,李世民的剑够快,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倒下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历史定格,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美化李世民,丑化他的兄弟是史家们必须的。 “高祖起兵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李建成“荒色嗜酒,畋猎无度”,“以庸劣居其右,”。之所以对李建成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是因为他曾经如此接近那个王朝的权杖。有时候会想,如果是他来当皇帝,我们想象中的盛世王朝,它的走向是繁华还是荒凉,是雷老虎的以德服人,还是老谋子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菊花残,鲜血淌的那一幕。
  “造反,不是老二一个人的事!”
 回复日期:2009-03-02 16:33:07
    发重复了,楼主
 回复日期:2009-03-02 16:58:59
    3
 回复日期:2009-03-02 17:00:20
    让我无法理解的是,中国一些学者为什么肆意歪曲历史,为什么喜欢造神?难道中国人真的没有承受真实历史的能力么?
  呵呵,我看是楼主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我们永远无法复原了,谁对谁错又有谁知道?况且,历史是否真实,与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关系不大,承受与不承受根本无从谈起.
 回复日期:2009-03-02 17:03:18
    “篡改历史,危害巨大”
  这个是事实,流毒至今
  “篡位”
  这个也是事实,但李建成不见得(应该说基本没可能)有李世民强,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就文治武功而言
  “玄武门之变”
  生在皇家就别讲骨肉亲情,尤其是在有能力的兄弟之中,否则惨死的就是李世民一家及其幕僚
 回复日期:2009-03-02 17:06:30
    同意楼上的
  李世民有过,但是绝对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皇帝,除了请圣祖康熙勉强可以望其项背外,其他都不可他比.
  在皇家讲亲情只是个笑话!
 回复日期:2009-03-02 17:08:33
    我想以前看史书的皇帝不在少数,你想想皇帝的权利有多大,
  你一个小小的史官管的了吗?
  一个皇帝想看下史书又不想别人知道会困难吗?
  之所以李世民看了被我们知道,更说明他的明主,
  何况他只是看了看,至于篡改简直是你自己想想的吧!——不成立
 回复日期:2009-03-02 17:10:26
    李世民是有过,但是功九过一,是古往今来的少有的英主.
  ——---刘彻\杨坚\李世民,是汉人三大帝.
 回复日期:2009-03-02 17:15:05
    顶
 回复日期:2009-03-02 17:17:01
    呵呵,很热闹
  都是为李世民唱赞歌的啊!!!
  毒害都不浅
 回复日期:2009-03-02 17:26:19
     呵呵,很热闹
    都是为李世民唱赞歌的啊!!!
    毒害都不浅
  ——--
  谁唱赞歌,你可看过历史。切
 回复日期:2009-03-02 18:09:16
    呵呵,记号
 回复日期:2009-03-02 20:19:42
    gentie
 回复日期:2009-03-02 20:22:43
     2、谁的剑快谁有理——还原太子李建成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不讲理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谁的剑快谁就有理。在玄武门这场戏中,李世民的剑够快,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倒下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历史定格,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美化李世民,丑化他的兄弟是史家们必须的。 “高祖起兵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李建成“荒色嗜酒,畋猎无度”,“以庸劣居其右,”。之所以对李建成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是因为他曾经如此接近那个王朝的权杖。有时候会想,如果是他来当皇帝,我们想象中的盛世王朝,它的走向是繁华还是荒凉,是雷老虎的以德服人,还是老谋子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菊花残,鲜血淌的那一幕。
 回复日期:2009-03-02 20:43:48
    为什么下面的内容就是发不上来
  版主封杀我了
  为什么发不上来
 回复日期:2009-03-02 20:51:08
    我的帖子评论随笔]郊原血 弯弓月——唐朝真相(每日更新)
    不让更新了,五百字以上就通不过,一直更新不了,为什么,为什么
 回复日期:2009-03-02 20:58:48
    
偶也遇到过,发帖字数受限,当时还没特别在意的...兄弟莫急,再试试?
 回复日期:2009-03-02 21:15:20
    谢谢兄弟,呵呵,我快一天没更新了。
 回复日期:2009-03-02 22:01:44
    发新帖了,老帖不是挺好的吗?
 回复日期:2009-03-02 22:07:30
    老帖有点乱,我认真整理了一下。
 回复日期:2009-03-02 23:34:49
    郁闷的晚上,无法更新,明天看看吧,不然又要放弃这个帖子了。
 回复日期:2009-03-03 07:58:22
    2、谁的剑快谁有理——还原太子李建成 
     
  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不讲理的东西,很多时候就是谁的剑快谁就有理。在玄武门这场戏中,李世民的剑够快,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倒下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历史定格,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美化李世民,丑化他的兄弟是史家们必须的。 “高祖起兵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李建成“荒色嗜酒,畋猎无度”,“以庸劣居其右,”。之所以对李建成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是因为他曾经如此接近那个王朝的权杖。有时候会想,如果是他来当皇帝,我们想象中的盛世王朝,它的走向是繁华还是荒凉,是雷老虎的以德服人,还是老谋子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菊花残,鲜血淌的那一幕。
  “造反,不是老二一个人的事!”
  李渊造反的原因被赋予千般风情,无论真相是因为李世民为老子设下的那“一 、 夜
、情”骗局还是李渊早就胸有大志以图天下。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李渊起兵知道的人范围不会很大。做为助手和参谋,最可靠并有成效的莫过于其子。当时李建成已25岁,作为老子我想应该是先要听听长子的意见吧?太原起兵后李建成与李渊的有一段对话,李建成说:“儿等早蒙弘训,禀教义方,奉以周旋,不敢失坠。”这话说得十分乖宝宝,让李渊同志很是放心。况且当时李世民年仅18岁,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李渊不会抛开李建成而独同李世民密谋。对于谋划,结纳人士等,李渊又怎能不让李建成参与呢?正如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所言:“至前此蓄谋叛隋,则二人(建成、元吉)亦不能不与也”。当时,李氏宗族习武之风培养了李建成的政治军事才能,对于关系身家安危的大事,他也不会无动于衷的。因此,李建成是李渊反隋活动的知情者、协谋者,那是相当可信的。如果历史让李建成开口说话,那么在这个阶段的李建成会说什么呢?“造反,不是老二一个人的事!”
  李渊密谋反隋,在太原起兵前,有两个基地:一个是太原,由他和李世民共同组织;一个是河东,由李建成独立进行活动。这样安排,李渊是有深刻用意的:一方面,太原是他的根基地,起兵要在这里进行,而世民政治经验不成熟,要加以培养。另一方面,河东是军事重镇,是通往关中的要地,大业十一年李渊曾在此讨捕农民军,有一定的政治基础,史称:“河东以来,兵马仍令帝(李渊)征发”。而且李渊许多亲属在关中,河东处于太原和长安之间,如果在河东进行组织活动,既可以接纳关中豪杰,有利于夺取关中,又可以响应太原互相呼应。
 回复日期:2009-03-03 08:02:33
    一、夜、情 ,居然就因为这个,搞了一天没发出去文章,晕,天涯真高,高啊
 回复日期:2009-03-03 08:03:50
    敏感词,同志们要记住,什么叫敏感词。就是耍流氓的词
 回复日期:2009-03-03 08:04:45
    “他”是建唐军事战争的重要指挥者
  唐朝天下是马上得之,李建成从太原起兵,至唐朝建立,为领兵主将,任左军统帅,他指挥的几次战役,虽然与李世民战功相比较有所逊色,但也表现了较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更何况后期他与李世民是因为分工不同,而失去了在战场立战功的机会。李渊攻取长安后,建立唐国号,根据自古以来“立嫡以长”的原则,加上李建成的巨大功绩,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太子是国之储君,需经常留在君主身边,参理朝政,协助君主制订大政方针,于是李建成留居京师,协助李渊处理军国政务。所以才让李世民在一些列打架斗殴事件中脱颖而出,才让李世民练就了一身更快、更高、更强的本领,也成就了一颗伟大帝王的雄心。
  一是夺取西河之战。西河临近太原,是进军关中的第一关口,由隋将高德儒率兵拒守。由于李渊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四面是敌,再加上士兵缺乏训练,军事上不占优势,此次战役是起兵后一次大战,对士气影响很大;李渊把此战提到关系唐业成败的地步,他说:“士马尚少,要资经略……,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若克西河,帝业成矣。”为此,把重任交给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并说:“西河绕山之路,当吾通行,不得留之。”足见李渊对李建成才能的信任,他还勉励说:“先以此郡,观尔所为。人具尔瞻,咸宜勉力。”
  为了迅速攻取西河,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携手,而此时两人既是兄弟,又是战友。一举攻克西河,前后仅用9天,初师告捷。李渊非常高兴:“以此用兵,天下横行可也。”李建成因功被封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
  二是智取霍邑之战。当时唐军四面强敌环绕:北有骠悍的突厥,虎视太原;东有强大的李密瓦岗军欲取长安;西有薛举的西凉兵垂涎关中。严竣的形势使李渊必须速取霍邑,否则会失去进入关中的有利时机,因为当时隋朝大军正与中原农民军激战,关中防御空虚,一旦李密大军西进,对李渊是十分不利的。
正当李渊欲攻取霍邑时,忽然传来刘武周引突厥袭击太原的消息,一旦失掉太原,将使李渊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这使一向沉着冷静的李渊十分着急,其内部分成两派:一派以裴寂为首,主张还救太原;一派以李建成、李世民为首(两人在战略上是一致的),主张坚持进攻,乘胜进军。 在这关键时刻,能否对局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做到知己知彼,将关系到唐军的前途。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的主张是建立在正确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的。他们首先分析了敌人的矛盾,指出:“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外虽相符,内实相猜。突厥必欲远离太原,宁肯近亡马邑,武周悉其此势,必未同谋。”因此裴寂意见是不可取的,接着指出了退却的严重后果是人心涣散,不攻自破。由于李建成等的分析细致,决断坚决,使李渊下定决心,他说:“尔谋得之,吾其决矣。” 李建成根据宋老生性情急躁“勇而无智”、“且内部猜忌的弱点,即“群小相猜,”决定采取智取的方法,他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诱敌出战,利用阵前辱骂、轻骑挑斗和自行退却等手段,引敌出来;二是利用精骑断其退路,前后夹击。结果大败宋老生军,斩宋老生于阵前,一举攻克霍邑。这一战震慑住了突厥和李密,声威大振。
 回复日期:2009-03-03 08:09:03
    兄弟,能发能拉,爽吧,呵呵
  那就别耍流氓了,好好写啊,看好你
 回复日期:2009-03-03 08:13:21
    再不通过,就被打败了。
 回复日期:2009-03-03 08:18:43
    三是智破刘黑闼。这是唐朝统一中的最后一次战争,它的胜利为唐初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将,窦建德降唐后,由于唐统治者对降将没有实行安抚政策,加上降将的疑惧心理,激起他们的反抗。武德四年七月,刘黑闼起兵,很快复夺故地。唐统治者先后派李世民、李元吉征讨,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由于实行“悬民处死”的高压政策,民心不稳,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武德五年,刘黑闼再次起兵,声势很大,再夺故地,李建成接受魏征、王王圭建议,请令征讨。虽然此处李建成有捡便宜的嫌疑,因为当时李世民已经让刘黑闼的元气大伤,但不可抹煞李建成的功劳。
  由于经历隋末战乱,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社会环境,盼望国家安定。窦建德部将刘雅对劝他起兵的人说:“天下已安,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这也代表了广大人民和士兵的心愿。李建成吸取以往的教训,接受魏征“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以坐视离散”的建议,改变过去“妻子系虏,欲降无繇”的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安抚政策以争取人心。史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这一措施起到了争取民心,瓦解斗志的作用,起到了不占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结果刘黑闼部队“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擒黑闼。”这样,不用战成功地解决了河北问题,使唐初社会安定下来。
  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虽然主要战役是李世民领兵进行的,但这些胜利同李建成抵御突厥,稳定后方,支援前线是分不开的,据史载,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李建成镇蒲州防御突厥;四年三月,李世民与窦建德征战,李建成北伐稽胡;八月李世民征伐刘黑闼,李建成安抚北境。以后又在武德五年、六年、七年多次防御突厥,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了作用。
 回复日期:2009-03-03 08:20:30
    作者:妖女也 回复日期:2009-03-02 17:08:33 
    我想以前看史书的皇帝不在少数,你想想皇帝的权利有多大,
    你一个小小的史官管的了吗?
    一个皇帝想看下史书又不想别人知道会困难吗?
    之所以李世民看了被我们知道,更说明他的明主,
    何况他只是看了看,至于篡改简直是你自己想想的吧!——不成立
  ——————————————————-
  唐初史被粉饰得最为严重,就是因为玄武门事件,而这一事件的阴影笼罩了李世民的执政一生。
 回复日期:2009-03-03 08:22:49
    谢谢明月、妖女、痞子、雪风、东山、(尤其芮韬兄的话不敢忘怀,我会写下去的)。
  鞠躬而谢!!
 回复日期:2009-03-03 08:53:24
    客气,朋友介绍来看看兄弟的文章,写得不错、
  好好写
  支持
 回复日期:2009-03-03 09:12:17
    
看望来了...
 回复日期:2009-03-03 10:43:28
    好帖,好好顶!
 回复日期:2009-03-03 11:15:13
    3、相煎太急——两大集团
  唐高祖李渊的正妻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李建成、二儿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和四子李元吉,其中第三子李玄霸早夭。
  公元617年5月,李渊在李世民的辅助和策划下于太原起兵反隋,并且直捣长安,建立了唐王朝。唐王朝建立后,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太原起兵,李世民功劳最大,只因李建成是李渊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在随后的削平割据、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李世民更是功盖天下,他先后率兵平息了陇右薛举父子、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几个主要割据势力,实现了唐王朝在全国的基本统一。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军功卓著,威望骤增。当621年7月,李世民一举消灭窦建德、王世充返回长安后,李渊认为仅仅封王已经无法体现对李世民功劳的封赏了,于是给李世民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
  随着李世民的功劳进一步增大、封赏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他本人逐渐产生了觊觎皇位的野心,另一方面天下臣民也倾向于李世民继承皇位。太子洗马魏征就说过:“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这必然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妒忌和不安。为争夺皇位,逐渐形成了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集团和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集团。?
 回复日期:2009-03-03 11:16:39
    先说太子集团
  太子集团除了首领李建成以外,还有以下主要成员:
  一是齐王李元吉。李元吉在两个哥哥的相争中,为什么选择支持大哥李建成,而不支持天下归心的二哥李世民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李建成曾经救过李元吉的命。李渊在太原准备起兵反隋的时候,李建成、李元吉并不在太原,而是和同父异母弟智云居住在河东。李渊秘召李建成等回太原,这时二十九岁的李建成把十五岁的李元吉带上潜回太原,而把同父异母弟十四岁的智云留在河东,结果李智云被隋朝官员逮捕并杀害。可以说当时他们回太原的路上是很危险的,要不然,李建成肯定会把两个弟弟都带上的。李建成把李元吉带上一同潜回等于是救了他一命,李元吉肯定非常感激。第二,李建成对待弟弟们相对比较宽容,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后,只要不是威胁到其皇位的事,其它的事即使触犯大唐刑律也不会过于追究责任;而李世民却恰恰相反,为了大唐帝国的兴盛,会对弟弟们严格要求的。李渊的小老婆们就曾对李渊说过:“太子仁厚,陛下升天后,我们母子可以相托”。而李元吉一向喜欢玩猎,不太愿意遵纪守法,当然希望宽容要求的哥哥上台了。第三,李元吉曾被李世民的手下大将尉迟敬德三夺其槊,李元吉感到这是十分耻辱的事,由此对尉迟敬德和李世民怀恨在心。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率大军攻打洛阳王世充,李元吉和尉迟敬德随同出征。尉迟敬德这个人善于避槊,每次单骑突入敌军阵中,即使敌军环绕周围用槊刺尉迟敬德,也不能伤他,不仅如此,而且他还能夺取敌人的槊,用来回刺敌人。李元吉也是使槊的,而且一贯非常骁勇,很看不起尉迟敬德被别人这么吹捧,于是要求同尉迟敬德进行比试。李元吉命令把槊刀去掉,只用杆来刺,尉迟敬德却说:“即使有槊刀,也不能伤到我,请不要去掉槊刀。”果然,李元吉不能刺到他。这时,李世民问尉迟敬德:“避开槊和夺取槊,谁更难?” 尉迟敬德回答说:“当然夺槊更难了。”于是李世民命令尉迟敬德与李元吉再次进行夺槊比试。李元吉刚刚用槊没刺着尉迟敬德,感到面子上很过意不去,这时听说尉迟敬德还夸海口能空手夺取自己手中的槊,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于是手拿着槊刀,跃马奔过去就刺,结果连续三次都被尉迟敬德将槊给夺过去了。对于这件事,李元吉虽然表面上对尉迟敬德的夺槊能力非常惊叹,但暗地里感到十分耻辱,非常怀恨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在众人面前丢了自己的面子。还有太弟一说,不过那已是武德九年的事了,那时李元吉早已是太子集团的核心成员了,李建成的允诺只不过是让李元吉更加忠于自己的手段而已。
 回复日期:2009-03-03 11:17:59
    二是后宫妃嫔,也就是李渊的小老婆们。李渊晚年娶了不少小老婆,这些小老婆们也为李渊生了二十个年幼儿子,这些小老婆们为了以后母子有个依靠,竞相结交李渊年长的儿子。那么她们为什么选择投靠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呢?主要是李世民有几件事使得罪了皇帝老子的后宫妃子们。第一件事是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李渊命贵妃等数人去洛阳宫中为皇宫选取宫女和珍宝,这些贵妃却私下向李世民为自己求取珍宝,而且还为亲属求官,李世民都没有答应。由此,贵妃们很生气。第二件事张婕妤为其父向李渊求取的几十公顷良田被李世民先赏赐给了淮安王李神通,张婕妤父去要,李神通因为李世民已经赏赐给他了,所以不同意。得不到地,张婕妤当然要怨恨李世民了。第三件事是李世民的部下杜如晦经过尹德妃父亲尹阿鼠的家门,却被骄横的家丁给拉下马来暴打一阵,打断了一个手指,还骂到:“你是什么人?竞敢经过贵妃家门不下马。” 尹阿鼠担心李世民向李渊告状,却指使尹德妃恶人先告状:“秦王左右欺负我父亲家。”双方结怨更深。这边,李世民对李渊妃嫔们的无理要求都不答应,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曲意事诸妃嫔,谄谀赂遗,无所不至,以求媚于上”(《资治通鉴》)。这样两相比较,后宫妃嫔当然选择站在太子这边了。
 回复日期:2009-03-03 11:19:48
    三是魏征、王珪等太子府文官。魏征原是李密的部下。公元618年,唐帝国才刚刚建立,只拥有长安一带的关中地区,这时拥有洛阳附近广大地区的李密与洛阳的王世充在偃师进行对峙。李密在决战前召开了军情会议,就关于是否进行决战进行了讨论。魏征投了反对票,魏征认为:“虽然我军多次取得胜利,但精锐部队伤亡很大,最近刚同宇文化及打了一仗,虽获胜,但急需休整,士兵的心里也很倦怠,很难迎敌。我们不如深沟壁垒,不与敌战,等敌人粮食吃尽撤退后,到时候我们追击,没有不胜的道理的。”可是李密受众将骄傲求战的影响,最终没有听魏征的意见,而与王世充决战,结果一败涂地,没有办法只好投靠唐帝国。魏征也随同李密一道投奔唐帝国,后来太子李建成闻其大名,将其引入太子府中,任太子洗马,对其礼遇甚加。魏征感谢其知遇之恩,也尽其所能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公元622年(唐帝国建立第五年),原窦建德手下大将刘黑闼在河北地区聚众反叛,魏征和太子中允王珪一同建议太子亲自出征讨伐刘黑闼,以取得功绩名望来镇服天下,同时还能结交当地豪杰,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李建成采纳了这个建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快就平定了刘黑闼的叛乱,结交了大批当地豪杰。为保太子之位,魏征为李建成出了许多计策,但大多不被李建成采纳。王珪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公元624年(唐帝国建立第七年),因太子手下杨文干在庆州谋反受牵连,被流放到外地。太子集团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智囊。
 回复日期:2009-03-03 11:20:58
    四是薛万彻、杨文干、韦挺、冯立、谢叔方等武将。薛万彻原是幽州都督李艺手下的猛将,后被李建成收为左右,对太子忠心耿耿。杨文干是太子的心腹卫士,后被派为庆州都督,私下为太子秘密招募壮士,公元624年,受太子指使起事失败被杀。冯立、谢叔方皆是太子集团的重要大将,对李建成也都十分忠心。
  另外,在当朝宰相中,封伦是暗中支持太子集团,他数次在李渊面前帮助李建成说好话。杨文干事件中,李建成差点被废,幸亏他在李渊面前竭力营救才使李建成转危为安。
  最重要的是皇帝老子李渊也是支持李建成的。太原起兵,李世民功劳最大,李建成也统率军队建立赫赫战功。李渊被封为唐王后,因李建成是长子,所以被立为世子。唐帝国建立后,李建成又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这时李渊还是十分喜欢李建成的,李建成太子的地位也十分巩固。后来,随着李世民功劳越来越大,李渊又产生了废立的想法,但在自己宠爱的小老婆不断地吹床头风下,最终放弃了这样的想法,转而一心一意支持李建成。李渊就曾说过:“建成作为太子已经很久,我不忍心夺去他的权力啊!”到武德九年的时候,李渊基本上对太子集团的奏请都一一满足了。
  另外,为一旦有变做准备,太子集团还暗中招募长安和各地的勇士二千余人为太子宫卫士,驻扎在长林门,号称长林兵。齐王也暗中招募勇士作为齐王卫士。
  在地方上,由于河北地区是李建成率军平定的,因此太子集团在河北地区有着一定的支持基础。幽州都督李艺也暗中支持太子集团,李建成曾向其征调三百幽州突骑为卫士,后因人告发而未调成。
 回复日期:2009-03-03 11:24:36
    再说秦王集团
  秦王集团这边可谓人才济济,除了领导才能十分突出的李世民外,还有以下主要成员:
  一是长孙无忌、高士廉、长孙顺德等秦王长孙夫人的娘家亲戚。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夫人长孙氏的哥哥,这个人非常有才能,虽然生长于富贵的家庭,但十分好学,精通文史,善于出谋划策。他从小就和李世民关系就非常好,李世民和父亲于太原起兵后,他投奔李世民,经常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他是秦王集团的核心成员和重要谋士。高士廉是长孙夫人的舅舅,武德五年的时候任雍州治中(京城卫戍总司令部总务官),李世民因为他是夫人的舅舅,而且非常有才望,因此对其非常亲敬。高士廉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谋划人员和参与人员。长孙顺德是长孙夫人的堂叔,也是秦王集团的重要成员。
   待续
 回复日期:2009-03-03 11:25:59
    二是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文官。在秦王府文官中,房玄龄、杜如晦是最核心人物。房玄龄博览经史,才能卓著。李世民率兵攻打渭北的时候,他投奔李世民,李世民一见如故,对其十分赏识,引为知己。房玄龄也感谢李世民知遇之恩,尽心尽力辅助李世民。房玄龄不仅为李世民计划谋略,政变计划是他最先提出的;更重要的是他潜心为李世民搜集人才,杜如晦就是他荐留于秦王府的。“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旧唐书》)杜如晦也和房玄龄一样,聪明悟性高,熟读文史。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夸他是“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他是公元617年,李世民平定长安的时候,被收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后来有一次,他曾经差点被调离李世民。当时,由于秦王府里有才能的人比较多,秦王府属官被任命为地方官的很多,李世民感到十分忧虑。这时,杜如晦也被调任地方官,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官属被调走的虽然很多,但都不足惜,唯有杜如晦有辅助帝王的才干,大王要经营四方,没有杜如晦是不行的。” 以房玄龄的识人才能,对杜如晦如此评价,可见杜如晦的重要性。此后,杜如晦一直跟随李世民左右,是秦王集团的核心人物。另外,李世民还于公元621年(唐帝国建立第四年)开设文学馆,招纳博学之士,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宇、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以及杜如晦、房玄龄等皆为文学馆学士,时称“十八学士”。
 回复日期:2009-03-03 11:28:30
    楼主今天更新这么多啊
 回复日期:2009-03-03 11:29:39
    今天发完不就算了吗
  我可以不走了
  就坐在这里看了、
  呵呵——————————————————--!!!!!!
 回复日期:2009-03-03 11:32:57
    来了,看看就走
  李世民手够黑的啊
 回复日期:2009-03-03 12:06:28
    三是尉迟敬德、程知节(本名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张公谨、侯军集、张亮等秦王府猛将。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手下的猛将,武德三年被李世民打败后劝降。武德四年,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期间一同投降的刘武周手下都背叛投奔王世充了。李世民的手下将领都认为尉迟敬德也必将叛逃,将他关了起来,并劝李世民将他杀掉。李世民力排众议,认为其必不会叛逃,将他释放并且赐予金银安慰其心。尉迟敬德感谢李世民知遇和信任,从此对李世民忠心耿耿。程知节、秦叔宝二人原是李密部下的猛将,李密被王世充战败后,二人无奈投奔王世充,后来发现王世充器量狭小且对手下猜疑心很重,不是二人要投靠的明主。李世民攻打王世充时,在两军阵前,二人和吴黑闼、牛进达等数十骑向西驰百许步,下马向王世充拜谢后投奔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二人十分骁勇,见二人来投,对二人礼遇有加,收二人为秦王府属官,二人从此以后死心塌地效忠李世民。段志玄在太原起兵时,就和李世民关系很好,后来长期跟随李世民征战,作战十分勇敢且战功赫赫,是秦王府的骁勇大将之一,对李世民忠心不二。张公谨这个人力量十分大,一开始投奔唐军时,名气并不大,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后来其才能被李世勣、尉迟敬德发现而推荐给李世民,被引入秦王府做官,进秦王府后数次为李世民谋划计策,都和李世民心意,因而逐渐被李世民所亲信,也是甘心为李世民效死力的大将。侯军集、张亮等也是因为才能卓著而被李世民收到府中做官,其中张亮在政变前被派往洛阳,巩固李世民在当地势力。
  在当朝宰相中,陈叔达和萧瑀也是支持李世民的,虽然二人不能被划为秦王集团,但二人在李渊面前出于公心为李世民说好话,对李世民多有帮助。陈叔达就曾劝说过李渊:“秦王刚强,不宜对其采取强制措施”。
  另外,为预防不测,秦王府也暗中招募了八百多勇士,作为秦王集团的一只重要的军事力量。这只部队在后来的政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方上,由于大部分天下都是李世民平定的,很多在地方官都曾是李世民的手下,因此李世民在地方势力上要比太子集团强的多,尤其在洛阳河南一带,更是李世民经营的基础,李世民曾派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也是秦王集团的重要成员)镇守洛阳,作为一旦有变的根据地。
  从两大集团来看,双方势力可谓旗鼓相当,太子集团在京城势力稍强,不但得到皇帝老子的支持,而且东宫和齐王府所蓄养的士兵也比秦王府多;在地方上,秦王集团则远强于太子集团。两大集团为争夺皇位继承权,到公元626年6月(唐帝国建立第九年),已到剑拔***张、一触即发的地步了,到底鹿死谁手?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日期:2009-03-03 12:31:30
    很好,记号
 回复日期:2009-03-03 12:35:29
    唐朝实际是祸害中国二百多年。唐之前中国领先周边原始民族几百年,唐统治后中国就不占优势了,那些曾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周边原始部落都建立了像唐一样的帝国。
 回复日期:2009-03-03 12:40:11
    楼上一派胡言乱语
  拉出去
 回复日期:2009-03-03 12:49:54
    你懂什么,就知道唱赞歌、
  唐朝的盛世这么一个无能且废物只打败仗、只靠女人和亲、只靠捡麦子的王朝是怎么从只有晋阳一地——就算是武德建元也只有关中和山西——的地方割据变成了统一全国,势力直达中亚的大王朝的?
 回复日期:2009-03-03 12:51:22
    如此评价唐朝是瞎子摸象!
  摸到大象尾巴,就说大象象条小蛇。
 回复日期:2009-03-03 12:55:53
    李世民绝对是一代英主,千古一帝
  比什么康熙,什么家伙强多了!
 回复日期:2009-03-03 13:00:50
    我挺挺唐太宗的,但是历史定论说千古一帝说的是秦始皇!
  说道康熙,并不去考虑它的资格问题,而是二月河为了加强戏剧效果强加上去的;
  所以,这个他自己都不会相信,只是为了加强电视剧效果,
  但是千古一帝本来就是说秦始皇的属于历史界的千古定论!
 回复日期:2009-03-03 13:05:46
     除了一些狂热的粉丝之外,唐史爱好者都不讳言唐朝的失败和弊政,痛心于唐后期的孱弱,几次中兴机会的丧失……
 回复日期:2009-03-03 13:18:31
     除了一些狂热的粉丝之外,唐史爱好者都不讳言唐朝的失败和弊政,痛心于唐后期的孱弱,几次中兴机会的丧失……
   +++++++++++++++++++++++++++
  废话一句,鉴定完毕
 回复日期:2009-03-03 13:24:22
    中国是没有“唐粉”的,唐朝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中的辉煌一页,作为后人的我们更多的是承前启后、发扬光大。
  我们不否认唐朝的缺点和不足,有了它才能使我们重蹈覆辙,但是也不能遮掩它的光芒。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唐精神
 回复日期:2009-03-03 13:30:46
     强盛不代表从只有从军事方面讲
  如果那样的话 老毛还在世的时候 中国也是世界强国之一咯。
  唐朝的强盛是在多方面的
  历史上从没有哪个朝代向唐朝那样对外来文化极度的包容。但是却没有受到影响 相反使我们的汉文化 威名远播,唐朝的威名一半是打出来的 一半是靠文化比出来的。当时的周围国家 都是以到唐朝学习为荣的。历史上有记载 光日本在唐朝时期来唐学习的人数都有几千人之多。
  军事上的强大不代表永远的强大,即使胜利了也是一时的,只有文化上的强大 才会真正的使人心服
  不然为什么小日本那些杂碎,看不起中国,但是讲到汉唐 却漏出崇拜之意
  因为汉唐是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上,文化发展的颠峰时期。
  即使我们在现在 外国人羡慕我们的也是悠久的文化,但是却从来没羡慕过我们的军事。
  中国的文化到死都学不完的
 回复日期:2009-03-03 13:39:47
    后来的李唐皇室是衰弱了,和安史之乱之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比,
  但地方上还是很强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皇帝丢了长安,
  却每次都能够打回来,让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经过安史之乱后,
  地方为什么可以拥兵自重,有点诸侯的味道〔简直就是土皇帝〕。
 回复日期:2009-03-03 13:41:06
    国外的唐人街可不是假的!
  像什么日本,朝鲜,马来西亚……被同化的也不少啊!!!
 回复日期:2009-03-03 13:56:52
    好像都有理啊!!!!1
 回复日期:2009-03-03 13:58:03
    一个两个真有学问
  我看你们都能当历史学家
  李世民,我喜欢这个人物,其他不管
 回复日期:2009-03-03 14:06:00
    呵呵
  按照那个逻辑,世界上是没有盛世和大帝国的。
 回复日期:2009-03-03 14:21:26
    以前在唐吧看见过一个问题,如果李世民 赵匡胤 成吉思汗 朱元璋 皇太极 五人逐鹿天下 谁能称雄。欢迎楼主和有识之士来探讨下。
   这五个人手里同时都拥有精兵,猛将,谋士.而五个人每个人都有豁达大度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智慧.如果五人一起争霸天下,谁能称雄,谁能做天下之主.
 回复日期:2009-03-03 15:37:13
    顶
 回复日期:2009-03-03 15:46:53
    谢谢大家来这里聊天,聊的我都看了。
  公平地说,唐朝初期到开元盛世,这一段时期是强大的。
  无论是对世界的影响和对中华文明都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但是,它被粉饰得有点过了。
 回复日期:2009-03-03 16:43:00
    4、皇储之争一箭定格
  公元626年6月4日,这一天距离唐帝国建国仅仅才9年,距离唐帝国消灭叛乱基本统一全国更是仅5年,但是这一天,却发生唐王朝最血腥的惨剧。清晨,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第二个儿子秦王李世民,这个唐帝国建立最大的功臣,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大将和平时训练的敢死勇士悄悄在皇宫的北门玄武门埋伏下来,静静等待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的到来。
  之前一天,唐帝国的天文台长傅弈向皇帝李渊秘密报告:“太白金星出现在秦地(陕西省)地带,秦王李世民将登上宝座,治理天下”。这是一份对李世民极其不利的报告,李渊这时才当了九年的皇帝,而且当皇帝以来真正舒心的日子也不长,从建立唐帝国以来,就一直同不同的政权争夺天下,胜败都未可知,如果失败的话,可能连脑袋都保不住,现在刚刚平定天下不久,可以好好享受当皇帝带来的乐趣了,而且感觉自己身体也很好,当然不愿意把皇位交给别人了,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可以,何况这时的李渊对李世民已经不喜欢,而且经常猜忌,另外天下也基本平定,也不在依靠李世民来打仗了。天文台长傅弈的报告其实是一份暗示李世民要造反的报告(好听一点说是政变)。这当然对李世民很不利了,自古以来帝王对威胁其皇位的争夺者都采取残酷和血腥的手段,即使捕风捉影的事也往往要掉对手的脑袋。二十二年后,当太史推卜占象,预言“女姓君主将兴起”,民间又广传《秘记》中言:“大唐天下,三代以后,女主武王代理天下”,这时已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对此十分厌恶,正好有个将军李君羡小名叫“五娘”,更倒霉的是他的官职、封邑都有“武”字,于是李世民毫不犹豫找个借口将他给杀掉。可见皇帝对皇权的维护是很残酷的。不过傅弈秘密报告这件事的可信度值得怀疑。第一,通过星象来预示政局变化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史书中经常有这种记载,不过主要还是借天象来达成某一目的,如劝谏帝王或鼓动造反;那么到底要劝谏皇帝李渊什么呢?第二,天文台长傅弈递交这份秘密报告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是劝李渊把皇位交给李世民?还是鼓动李渊杀掉李世民?如果是后者,那么傅弈可以归为太子一党或者是心向太子,但是一方面史书上从来没有找到这样的证据,另一方面天文台长是十分专业的官职,再想升迁的难度是很大,投靠太子来升官可能性不大,何况太子在这场皇位争夺中并没有稳操胜券,这时对他暗送秋波又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是前者,我们只能说这个天文台长太蠢了。所以,我认为可能这件事是杜撰出来的,主要是突现秦王李世民当上皇帝的合法性,是受上天眷顾的,从而掩盖这场政变的非合法性和残忍血腥,毕竟兄弟骨肉相残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美事。
 回复日期:2009-03-03 16:43:52
    李渊对自己儿子李世民的猜忌由来已久了。李世民屡建战功,功高震主,这历来都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父子骨肉至亲也不例外。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武门之变前4年,当时,李渊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的命令,二儿子秦王、四儿子齐王的教和高祖李渊的诏敕并行,有关部门只好根据收到的先后来决定执行哪个。秦王李世民因为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功劳大,赠给他几十倾田。李渊的小老婆张婕妤向李渊求取这些田地,李渊手写敕令赐给她。李神通因为李世民的教在前,不肯把这地让给张婕妤。于是,张婕妤向高祖告状,可想而知,枕边风吹起来是很厉害的。李渊十分愤怒,把李世民狠狠责备了一顿。又对自己的关系最好的部下,身为宰相的裴寂说:“这个儿子常年在外带兵,被书生们教坏了,不再是从前那个儿子了。”那时就已经对李世民生出疑心了。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玄武门之变前2年,高祖李渊出去打猎,大儿子李建成、二儿子李世民、四儿子李元吉全都随从。李渊命三个儿子比赛骑马射箭。李建成有一匹十分强壮的马,但是这个马有一个缺点,它飞奔时脚步不稳,容易栽倒,如果人骑在马上飞奔的话,很容易从马上摔下摔死。李建成想用这匹马来害李世民,可是李世民骑术精湛,并没有受伤。李世民感慨对部下说:“李建成打算利用马来杀我,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怎么能够伤到我!”这句话后来传到李渊的小老婆耳朵里,小老婆们又歪曲向李渊告状:“秦王自己宣称‘我有天命,要当天下之主,怎么会白白一死。’”李渊大怒,又狠狠责备李世民说:“天子自有天命,单靠人的智慧和力量,无法夺取,你追求宝座,为何这般急迫!”李渊对李世民的猜忌更深了。同年,大儿子李建成和李渊的小老婆们又诬告李世民表面上要抵御突厥,实际上想总揽兵权,实现篡夺皇位的阴谋。李渊又大怒,又一次狠狠责备李世民。
 回复日期:2009-03-03 16:46:54
    李渊这个人好猜忌,但比较优柔寡断,虽然在选择继承人上是倾向大儿子李建成,但也不愿让二儿子过于难堪。这次天文台长的报告虽然使李渊进一步加深了对二儿子李世民猜忌,猜忌其有谋反之心,但毕竟没有掌握谋反事实证据。另一方面宰相陈叔达 “秦王对帝国有大功,不可以废黜。而且他性情刚烈,如果受到打击挫折,恐怕无法负荷忧愁悲愤,万一发生无法预测的意外,陛下后悔已来不及了”的话对李渊影响也比较大,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李渊不忍心逼迫太急。因此这一次李渊收到天文台长的报告后,并没有狠狠责备李世民,也没有惩罚他,而是将这个报告交给李世民。李渊这样做,主要是要告诫李世民,你有野心我是知道的,希望你不要轻举妄动。
  李世民收到这样的报告是非常吃惊的,因为他已经决定发动政变诛杀大哥李建成和李元吉。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如果因为这个报告使皇帝父亲对自己加强戒备,必将对自己政变的成功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时的形势已是政变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以太子为首的东宫集团已经磨刀霍霍了。由于秦王府拥有众多精兵良将和谋士,太子集团要除去秦王李世民,首先就要剪除这些勇将和谋士。之前,太子集团对他们的剪除行动已经实施了。
  太子集团要剪除的第一个对象是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武德九年,两大集团的矛盾已经很深了,李世民因为洛阳是险要之地,恐怕情势突然恶化,计划出京据守此地,于是命令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同时命令张亮率左右侍卫王保等一千余人同去,暗中交结当地英雄豪杰,等待事态发展。李世民付给张亮大量金银绸缎,任其使用。洛阳是李世民于武德四年攻打下来的,当时据守洛阳的王世充集团和河北的窦建德集团与关中的李渊集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李世民在洛阳战役中一举消灭王世充集团和窦建德集团,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为大唐帝国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打下洛阳后,禁止士兵骚扰抢劫百姓,以获得民心;没收府库金银绢帛,赏给将士,以获得军心。通过这两手,李世民在洛阳建立很好的基础。张亮按照李世民的指示在洛阳广泛结交英雄豪杰活动很成功。但是张亮的活动还是被太子集团侦察到了,于是李元吉向皇帝老子李渊告状说张亮结交不法之徒阴谋叛变,李渊一听立马就将张亮抓起来了,交给有关单位审理。张亮十分勾种,任凭严刑拷打还是百般劝说,硬是不承认。最后因为没有掌握证据,不得不放了张亮,仍然让他回洛阳任职。太子集团想剪除的第一个对象就没有成功。
 回复日期:2009-03-03 17:54:27
    路过看看、
  留个记号!!
 回复日期:2009-03-03 18:06:35
    人无完人啊,始终一代帝王做到的是其他不能做到的,中华英雄嘛,喜欢李世民,喜欢读唐史,跟着作者混...
 回复日期:2009-03-03 18:44:55
    关注 郊原血 弯弓月——解读另类唐史
 回复日期:2009-03-03 19:22:54
    唐朝到底有多强,看看现在全世界都有唐城,
  就知道那个时代征服了多少人。
 回复日期:2009-03-03 19:48:58
     “盛世”声声,是小人在荷包里积蓄的通货,是小农在篱笆内温存的呓语,是小国在城墙内满足的欢唱……
 回复日期:2009-03-03 21:11:51
     另一个帝国新兴的时尚,则可能源于女性的爱好,就是对金、碧、紫、白等颜色的偏爱。这种偏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帝国皇家的旗帜、仪仗、装饰、装潢,甚至内侍、官员、朝臣们的服饰,都变得鲜艳妩媚,摇曳生姿。
 回复日期:2009-03-03 21:47:31
    顶
 回复日期:2009-03-03 23:04:11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回复日期:2009-03-03 23:05:14
    
    最能形象说明开元时期的繁荣局面的是杜甫的那首《忆昔》
    
真是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
 回复日期:2009-03-04 07:18:57
    一大早起来顶兄弟!!
 回复日期:2009-03-04 07:39:31
    也顶再看,好不好呢!!!
  楼主要更新啊
 回复日期:2009-03-04 07:40:24
    今天还有比我早的
 回复日期:2009-03-04 08:03:53
    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优劣,主要有哪些考量呢?
  —,国势的强盛;iw]&am ound am yuml am up2 am up1; `www.h c123.comWX=2u&am #157 am thor am Ccedil am icirc;l
  二、民生的安福;iw]&am ound am yuml am up2 am up1; `www.h c123.comWX=2u&am #157 am thor am Ccedil am icirc;l
  三,政治的清明;iw]&am ound am yuml am up2 am up1; `www.h c123.comWX=2u&am #157 am thor am Ccedil am icirc;l
  四、文化的发达;iw]&am ound am yuml am up2 am up1; `www.h c123.comWX=2u&am #157 am thor am Ccedil am icirc;l
  五,结局和影响。iw]&am ound am yuml am up2 am up1; `www.h c123.comWX=2u&am #157 am thor am Ccedil am icirc;l
  这些题目,还是大了一点。具体来说,应该包括:疆域,国祚,军事,皇帝,摄政,iw]&am ound am yuml am up2 am up1; `www.h c123.comWX=2u&am #157 am thor am Ccedil am icirc;l
治世,变乱,纲纪,宫廷,效能,人口,民生,民族,文化,影响,结局,等等。
 回复日期:2009-03-04 08:41:38
    也一早来支持,等待新作...
  噢,楼上比较有借鉴作用...
 回复日期:2009-03-04 09:38:17
    
一个字:顶!
两个字:再顶!
 回复日期:2009-03-04 15:29:55
    太子集团要剪除的第二个对象是秦王府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太子集团想的第一招是利诱。李建成、李元吉秘密送给尉迟敬德金银器一车,并写信表示:“盼望有幸得到长者的照顾,用这一点菲薄的礼物,增进我们贫贱时相识的友情”。尉迟敬德严词拒绝,说:“我,尉迟敬德,出身贫贱,隋末,天下大乱,人民流离,一直追随叛逆,罪该万死。秦王对我有再生之恩,现今我又名列王府,只有杀身以报。对于太子殿下,我却没有一点功劳,所以不敢接受重赏。如果和殿下秘密交往,就是贪图富贵,对主人不忠。对这种人,殿下要他有什么用呢?”李建成大怒,从此和尉迟敬德断绝来往。第一招失败了。太子集团想的第二招是暗杀。李元吉派刺客于夜间袭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得到消息,命家人把大门到卧室的所有门户,全部打开,自己躺在床上,并不移动,刺客几次已到庭院,都不敢进入卧室。这一招又失败了。太子集团想的第三招是陷害。李元吉向皇帝老子李渊报告说尉迟敬德犯了罪,李渊这时在帝位的继承上已经完全倾向于李建成,李元吉的报告一到,李渊就下令逮捕尉迟敬德,关押在监狱中调查审理,打算处死。李世民竭力营救,才留下一命释放。第三招又失败了。
  太子集团要剪除的第三个、第四个对象是秦王府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和右二护军段志玄。李元吉对程知节进行诬陷,李渊于是命令程知节出任康州刺史。程知节坚决不去,并对李世民说:“大王的四肢和臂膀都被剪除,身躯还能活多久?我愿意冒死刑的危险,留在京城保护大王,请早定大计。” 李元吉又对段志玄进行利诱,送给其金银绸帛,又被段志玄拒绝。
  太子集团要剪除的第五个、第六个对象是秦王府的智囊房玄龄和杜如晦。李建成对李元吉说:“秦王府的智囊,使人畏惧的是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于是加以诬陷,李渊将二人斥逐调离秦王府。
 回复日期:2009-03-04 15:32:14
    经过这一轮的打击,秦王府的属官都感到忧愁恐惧。这时留在秦王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