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况足球20112011怎么任命队长

我的快捷通道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还没有帐号? 赶紧
发表于: 2010-08-09 21:48 22215
人阅读 159
人回复 | 2
8) ? 8 : this.value;
location='/read.php?tid=250925&fid=205 age='+page+''; return false;}">
8) ? 8 : this.previousSibling.value;
location='/read.php?tid=250925&fid=205 age='+page+''; return false;">Go
309 枚
发表于: 2010-08-10 老历史了,成王败寇,没啥说的,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450 枚
发表于: 2010-08-10 早知当今大不公,当初何必打蒋公?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承接:LED电子屏,安防监控,公共广播,网吧 KTV服务器组建调试,灯光音响,网络机房综合布线,卫星电视*** 15170046262
751 枚
发表于: 2010-08-10 那GCD是不是叫“窃取胜利果实”啊???
我知道得太多了,该死的楼主发这样的帖子干什么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378 枚
发表于: 2010-08-10 最终胜者为王嘛
最终胜者为王嘛,蒋的国军败就败在日本佬从中作梗,共 军暗中充值自势力,不说了,最终的胜者为王,胜利者他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2664 枚
发表于: 2010-08-10 难道世人不知道历史只是胜利者谱写的么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2536 枚
发表于: 2010-08-10 楼主,我来打脸了哈,TG再腐败,也不能忘记以花生米光头为代表的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腐败无能。
蒋介石是为日本能够顺利侵华做出过重大贡献的。
塘沽协定
塘沽协定内容
  关东军司令官元帅武滕信义,于昭和8年5月25日,在密云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所派军使、该分会参谋徐燕谋所提出的正式停战提议。依此,关东军司令官元帅武滕信义,关于停战协定,委任全权于该军代表关东军参谋副长少将冈村宁次,在塘沽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所委任的停战协定全权、华北中国军代表、北平分会总参议、陆军中将熊斌,签订停战协定于下:
一、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尔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
  二、日本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进行监察
  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保护,并给予各种便利
  三、日本军如证实中国军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中国军的撤退线继续进行追击,并自动回到大致大城一线
  四、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区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机关担任之 上述***机关,不可利用刺激日军感情的武力团体
  五、本协定盖印后,即发生效力
  作为以上证据,两代表于此签名盖樱
  昭和八年五月三十一
  关东军代表冈村宁
  华北中国军代表熊
梅协定》全文如下:
  ﹝1﹞梅津致何应钦备忘录﹝1935年6月9日﹞
一、中国方面对于日本军曾经承认实行之事项如下:﹝一﹞于学忠及张廷谔一派之罢免;﹝二﹞蒋孝先、丁昌、曾扩情、何一飞之罢免;﹝三﹞宪兵第三团之撤去;﹝四﹞军分会政治训练处及北平军事杂志社之解散;﹝五﹞日本方面所谓蓝衣社、复兴社等有害于中、日两国国交之秘密机关之取缔,并不容许其存在;﹝六﹞河北省内一切党部之撤退,励志社北平支部之撤废;﹝七﹞第五十一军撤退河北省外;﹝八﹞第廿五师撤退河北省外,第廿五师学生训练班之解散;﹝九﹞中国内一般排外排日之禁止。
  二、关于以上诸项之实行,并承认下记附带事项:﹝一﹞与日本方面约定之事项,完全须在约定之期限内实行,更有使中、日关系不良之人员及机关,勿使重新进入。﹝二﹞任命盛市等职员时,希望容纳日本方面之希望选用,不使中、日关系或为不良之人物。﹝三﹞关于约定事项之实施,日本方面采取监视及纠察之手段。
  以上为备忘起见,特以笔记送达。
  何应钦阁下:
  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
  昭和十年六月九日
  ﹝2﹞何应钦复函﹝1935年7月6日﹞
  敬启者,六月九日酒井参谋长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自主的期其遂行,特此通知
  此致梅津司令官阁下
  何应钦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七月六日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摩托车是一种有魅力的交通工具,
禁摩脑残.
1135 枚
发表于: 2010-08-10 楼主 知道的太多了
自古以来知道太多的都活不长久``
望楼主注意自身安全``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你这样打击XX党 要小心遭报复啊~~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280 枚
发表于: 2010-08-10 引用
原帖由
夜之颂
于 2010-8-9 23:26 发表
打败侵略者?没有那颗原子弹,谁也不知道历史将有什么走向。
老蒋军队真那么厉害,又怎会打不过小米加步***?
随便在哪复制了点东西就当作了史实。
谁是谁棋盘上的棋子…谁又能分辨的出。 ...
我居然会崇拜一个女人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243 枚
发表于: 2010-08-10 回复 14楼
的帖子
楼主说咯对.所以共军不找日本赔...不是日军邦,
加上苏红给了东三省.. 哪有三大战役.,,, 共军要谢日才对
这话虽然不好明示, 后来表现大家看得到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2536 枚
发表于: 2010-08-10 转帖一篇关于驳斥国民党抗战功迹的文章
作者:龙尾生光
在过去,我们的官方教科书关于抗战主要讲的是***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业绩,对国民党军所谓正面战场抗战情况讲的很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冶意识形态色彩日益淡薄,人们越来越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包括重新认识那段抗战历史。近年来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战历史的影视剧陆续播出,让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的今天的人们能更客观全面的了解国共合作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的那场伟大战争的真实情况。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偏偏与之相随的是沉渣泛起,混淆视听。一些国民党军队的余孽及***的反对者们借机大肆吹嘘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诸如忻口大捷、台儿庄大捷、万家岭大捷、长沙大捷等“一系列”胜利,似乎是这“一系列”胜利造就了抗战的胜利,更有甚者以国民党军抗战消灭日军人数超过***军队消灭的日军人数来公开诋毁***的抗战主力的功绩,宣称国民党军队才是抗战的主力,是最大的功臣。
这些逆潮还颇有迷惑力,让一些人真的开始认同国民党军队是抗战主力而鄙视***是游而不击出工不出力。拿数据一看可不是吗?***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八年抗战大小数万次战斗消灭日军合计五十二万多人,而国民党军所谓“正面战场”消灭日军合计七十多万;八路军新四军除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外,都是游击战,哪比得上国民党军“一系列”战役的胜利那么“辉煌”啊!而且国民党军抗战中死亡将士远超过***军队,也是“铁证”啊!
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可要真的将这些证据与抗战时的整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会显得及其荒唐和闹剧。
国民党所谓的大捷大多发生在抗战初期,如果将这些大捷按时间及地点排序的话,基本是两条线,一条是从北向南,一条是从东向西,最后都共同指向中国西南地区,即国民政府及国军沿这两条线大溃败后最后的落脚点。敢情这些大捷是在一路溃败中“创造”出来的,它们既没扭转溃败的战局,更没转化成战略上的胜利对抗战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增加点敌人的伤亡数外,最大的意义就是为国民党军逃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说这话肯定有人不喜欢听了,可这是事实。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宁沪一带,国民党其他军政要员的财富也有很多在宁沪及京津一带,要尽可能多地搬走就需要时间,何况国民党军是政府军,本来就有守土之责,面对全面抗战意志高涨的全国人民总得有所表示,硬着头皮也得打几仗吧,顺带着争取点逃跑的时间。以台儿庄战役为例,它是徐州的门户,因此徐州战区李宗仁集结四十余万国民党军与日军两万余人在此血战,付出惨重代价后赢得毙、伤敌一万多人的胜利,吹得震天响,也就是人人皆知的台儿庄大捷。可是后来呢?日本军整理集结后卷土重来,夺取台儿庄直扑徐州,国民党军放弃军政机关己基本搬空的徐州南逃。此时距台儿庄大捷仅一个月时间,可不是除增加点敌人伤亡数外为逃跑争取了一月时间而己吗?有能力在溃逃中组织战斗争取时间到还好,可恨的是为了摆脱日本人追击而逃命,竟然炸开黄河大堤,以决口之河水阻隔敌军。自己逃跑了,可大片土地被淹,数十万百姓淹死病死饿死,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无视百姓的痛苦,居然将此称为了不起的“黄河战略”,这也算是“大捷”吗?
真正有点意义的战役在抗战初期国民党退缩至西南以后。实在不能再退了,再逃就要出境成流亡政府了。于是从四川长江口至湖南长沙,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坚决抗战,凭借天时地利及将士拼命,取得了几次胜利,保住了最后这块“自留地”。日军面对云贵川险峻的地势及过长的战线难有作为,加之***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不断在敌后开展运动战、游击战,建立和扩大根据地、游击区,打乱了敌人“巩固后方,以战养战”的图谋,日本侵略军被迫停止了对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进攻,转而全力剿除八路军新四军,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有资料显示,日军将关内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用于对付八路军新四军,若按日军投降时的一百五十万计算,则日军用超过一百万的兵力及几乎全部的伪军(也有一百六七十万)对付八路军新四军,而仅用四十多万与国民党军近四百万对峙。国民党军居然也不敢主动出击,缩在西南坐视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艰苦战斗而无任何积极行动,这能称之为抗战的主力吗?
对于国民党军在抗战中的伤亡数远大于***军队伤亡数,因此国民党抗战的功劳比***大的说法,本人更觉可笑。国民党军素质低,战斗力差己是不争的事实,要不然也不会在后来的三年内战中被***军消灭八百多万而逃亡台湾了。日军是很瞧不起国民党军的,他们对国民党军的战斗配置是1:10,即以一个中队(连建制)或加强中队打国民党军一个团,居然每每得手,令国军损失惨重。对八路军日军开始也不放在眼里,仍按1:10进行战斗配置,及至屡吃苦头后开始重视,改1:5配置,仍不行,再改1:3配置,改1:1配置,最后不得不说“杀鸡也要用牛刀”。即使这样也还是出现了二千五百多日军将两连八路军当主力部队包围在村庄,激战一天也不能攻克,反让两连八路军趁夜杀出重围。天亮后日军进庄才明白真相,狂妄的日军无法面对这一现实,一名日军中队长精神崩溃而自杀。
以上可以看出,尽管武器装备和补给上存在巨大差异,国民党军队战斗力却根本比不上***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因此死伤人数多就不值得炫耀了。如果***军队和日军战亡比是1:1而国民党军是2:1或3:1的话,只能说明国民党军无能,太差劲,应该感到惭愧而不是将之吹嘘为自己功劳大,更何况其所阵亡的人数中还有并不令人尊敬的“水分”在里面。
以南京保卫战为例,当时国民党调集十五万人(多为装备差的杂牌军)守卫南京,可由于准备仓促,且没有坚守的决心,布置不当,指挥混乱,很快失败,高级将领抢先逃离,军队各自溃逃。日军攻打南京时,尚有数万未逃脱的国民党军队放下武器投降,最后被日军象宰羊一样一批批砍头、活埋或作活靶子射杀,这些人当然被作为抗战阵亡将士统计到国民党军的阵亡人数中,并作为比***军队死亡的多而证明国民党军队比***军队功劳大的证据了。何其荒唐!
对这几万“军人”的死,我们除了表示同情外,却无法对其表示尊敬。他们能称之为英雄吗?他们几万人的死换了一个鬼子的死吗?他们这样的死去有功于抗战、有功于国家吗?“这是沙子堆起来的军队”,《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中的台词用在这儿再合适不过了。类似情况国民党战场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己。难道就因为***领导的军队未出现过类似几万人不抵抗任由鬼子杀死的情况,就可以笑话***军队死的人不够多、功劳不够大吗?
将帅元能,官兵素质差,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决心,甚至于内部争斗借日本人之手消灭杂牌军等等都是造成国民党阵亡数异常的原因,居然把它说成是抗战功劳大的证据,简直是厚颜无耻!
那么国民党军队消灭日军人数比***军队消灭日军人数多,总能证明国民党军是抗战的主力最大的功臣了吧?
我在文章的前面己讲过,国民党的“大捷”主要是在抗战初期的大溃败中创造的,但根本未扭转溃败的局面,除增加点敌人的伤亡数外最大的作用就是争取到逃跑的时间而己,谈不上对争取抗战胜利有多少积极作用。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拥有四百万军队并得到美国军事装备的情况下,面对不足五十万的日军仍不敢主动出击,缩在西南地区七年无所作为,让日军放心地集中上百万兵力及全部伪军(主要是国民党军投降过去的)疯狂进攻根据地解放区,国民党军队好意思自吹抗战主力吗?
抗战期间,几百万国民党军队一路向西南败退,丢失二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三亿多百姓沦落敌手,最后缩在西南不敢动弹,“养精蓄锐”准备打内战。而几万八路军渡黄河东进,挺进华北、华东和中原,不断建立和扩大根据地、解放区,至抗战胜利前己收复一半的沦陷区,解放沦陷区人民一亿多人,日军退踞大中城市及交通线地区,苦撑危局。如果***军队能有更好的武器和补给(蒋介石拒绝将美国援助的武器补充给***军队),肯定能取得更大的战果甚至夺取几个孤立的大中城市。一进一退,一战一守,一失一得,谁是抗战的主力最大的功臣不就明白了吗?
再量化一下数据就更清楚了。以国民党军队消灭日军七十多万计算,每消灭一个日军,对应的是丢掉三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约五百老百姓沦为亡国奴。以***军队消灭日军五十二万计算,每消灭一个日军,对应的是收复国土二平方公里以上,解放百姓约三百人。谁更有功于国,谁更有功于民,谁更有功于抗战,真是再明白不过了。
凭心而论,就整个亚洲战场来说,对击败日本法西斯功劳最大的当属美国,这是不争的事实。可从歼敌数来说,美国官方统计消灭日军约五十万(美军对日作战以海战为主),低于国民党军队消灭日军数,那是不是说国民党军不但是中国抗战的最大功臣,而且也是整个亚洲战场对日作战的最大功臣?想不到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居然是靠国民党军死守云贵川“守出来”的,真是笑翻了蒋委员长气死了山姆大叔!
为了让大家更加认识自吹抗战最大功臣的国民党的面目,有必要谈谈国民党在抗战中创造的几个奇迹。
日本在制造“七七事变”后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中国人民都奋起抗战,可国民政府却从未发表对日宣战的宣言,甚至在半年后日军攻陷南京后,中国驻日使馆居然还在日本正常办公。奇迹呀奇迹,直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居然还没“来得及”下战书,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整个抗战期间蒋介石脚踩两只船,跟日本人私下里的“和谈”直到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己确定无疑,在美国的压力下才悄悄停止。
1944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式大好的一年。苏军经过一系列战役,基本收复全境并向德国推进,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并解放法国,也向德国推进,太平洋战场美军发动一系列跳岛进攻,取得辉煌战果并封锁日本海上运输线,使其处境维艰,“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可国民党战场却响起“变奏曲”。日军只出动二十多万人发起进攻,却在豫、鄂、湘、桂四省辽阔的战线上打得国民党军一败涂地,损失五六十万人,丢失三十万平方公里领土,二千多万百姓沦落敌手,令世界震惊,而国民党却狡辩说是“诱敌深入”。只可怜这二千多万百姓,苦苦坚持了七年抗战,最后却为了“诱敌深入”不得不在胜利即将到来时去当一年亡国奴,而作为“抗战主力”的国民党军也凭此创造一个战争奇迹:一年后作为战胜者所控制的地区居然比战争初期失败时所控制的地区还要小很多。这就是打了八年所交的***,不服不行啊!
肯定有国民党余孽及仇共者要竭力否认歪曲甚至于谩骂污蔑,那本人最后再引用一下这类人所崇拜的外国人的观点吧。美国总统罗斯福是这样评价中国白的抗战:中国抗战最大的意义在于牵制住了二百万(关内关外的总和)日军使其不能用于其他方向,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以此为标准来看,国民党军仅牵制住约五十万日军,而***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牵制日军超一百万,东北抗联牵制关东军七十万,谁是抗战主力,谁是最大功臣还用说吗?事实是狡辩能歪曲的吗?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摩托车是一种有魅力的交通工具,
禁摩脑残.
261 枚
发表于: 2010-08-10 我来打脸的。当然,不是彻底的打。
首先,GCD宣传猥琐,KMT更加猥琐。不信请看《一寸山河一寸血》里面KMT对GCD的描述。
第二,不要把所有非GCD的战功都算在KMT头上。嫡系精锐和地方部队表现各有不同。不要一概而论。
第三,论单只部队的表现,GCD的表现可以了。GCD战斗环境更加恶劣,坚持更加难,投敌的比例相比很低。好比中国队和美国队踢世界杯。中国队冲出亚洲就是成功,但是美国小组不出现基本就是失败。从这一点来看,八路的表现绝对是当时所有部队里面排在前列的。不能因为宣传方面的猥琐就彻底无视GCD付出的努力。作为当时政府军,承担更多的责任也是必然。
第四,抗战前,蒋公对中国的控制才几个省。抗战之后,蒋公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实际接管了大半个中国。哪一个党派在抗战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也说不好。
第五,蒋公是英雄,老M更是英雄。抗日问题上都是功臣。厚此薄彼不对。当然,不能因为主流宣传不客观就把自己推向反面,更加不客观。
第六,内战导致政府的更迭,也是有历史必然性的。社会总是螺旋状发展的。某些地方会开倒车,但是终究历史的车轮大趋势是往前的。以前的政府代表的利益集团在当时国内的根基不牢,坐不牢江山不奇怪。
第七,不要看现状那啥就说当年那啥不好。当年那啥还是代表了先进的。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2536 枚
发表于: 2010-08-10 鄙人不是共粉,但也绝不是蒋粉。蒋粉脸皮厚过城墙,日记强国、地图开疆又一杰作:“统计抗日”
天下第九
先给大家看一下在网络上深入人心,影响至远的一篇蒋粉的统计杰作,国军大捷,几乎全歼日军,蒋粉脸皮厚过坦克装甲:
八路军、国军的战报与日军战报的有趣对比
,还原历史真相
国军方面
1、凇沪会战
国军战报:日寇伤亡16万余人;
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16万人, 伤31157人(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2、太原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万余人
日寇战报:伤亡6.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3、南京保卫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1.3万余人
日寇战报:日寇伤亡10.6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4、徐州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
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承认伤亡13.2万余人
5、武汉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25万余人
日寇战报:自身伤亡2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6、随枣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寇伤亡13万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7、枣宜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 7.3万人
日寇战报:日军伤亡69000余人(日本《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8、南昌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4万人
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9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13、上高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4万人
日寇战报:日寇伤亡39000余人,病减员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14、晋南(中条山)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39900人
日寇战报:日军损失计战死33670名,负伤2292名(《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5、第二次长沙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也有说7.4万)
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7000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16、第三次长沙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
日军战报:伤亡14600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17、浙赣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8万余人
日寇战报:日军伤亡71714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8、鄂西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34000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19、常德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28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20、豫中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335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21、长衡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6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15.2万余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22、桂柳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军6.3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损失5.6万余人(日本《战史丛书--大本营陆军部》)
23、缅北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9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8.4万余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的,是日本军事院校的教科书。以上日方的资料全部来自日本国内
八路军方面
1937年
1、平型关战斗
八路战报:歼灭日军 1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67人,伤94人(儿岛襄著:《日中战争》,日本文艺春秋社1984年版)
2、广阳伏击战
八路战报:歼日军千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亡63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3、晋察冀区反八路围攻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7人,伤52人;皇协军伤亡69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4、三次破袭平汉路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人,伤11人,无皇协军伤亡报告(《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5、冀中1938年春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日军战报:日军亡6人,伤26人, 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
6、120师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 1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2人,伤51人,皇协军伤亡101人(《华北治安战》)
7、易(县)涞(源)战斗
八路战报: 歼日伪军14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22人,皇协军伤亡40人(《支那事变陆军作战》)
8、129师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 4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10人,皇协军伤亡79人(《华北治安战》)
9、晋察冀区1938年秋反围攻
八路战报: 毙伤日伪军5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9人,伤132人,皇协军伤亡107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0、冀中区五次反围攻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 5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1人,伤65人,皇协军伤亡99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1、冀南1938年反“扫荡”
八路战报: 毙俘日伪军6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人,伤11人,皇协军伤亡16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939年
12、冀南春季反十一“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3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7人,伤70人,皇协军伤亡81人(臼井胜美著《中日战争》)
13、 115师陆房突围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0人,伤122人,皇协军伤亡67人(《华北治安战》)
14、五台山区1939年5月反围攻
八路战报:歼灭日军宫崎部队8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4人,伤27人(《华北治安战》)
15、太行区 1939年夏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7人,伤37人,皇协军伤亡70人(《华北治安战》)
16、冀中1939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 2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7人,伤89人,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
17、北岳区1939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36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34人,皇协军伤亡95人(《华北治安战》)
1940 年
18、平西区1940年春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灭日伪军800余人,击落日军飞机1架
日军战报:日军亡8人,伤40人,皇协军伤亡22人(《华北治安战》)
19、冀中1940年春季反全面“扫荡”作战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91人,皇协军伤亡62人(《华北治安战》)
20、抱犊崮山区反“扫荡”(亦称鲁南区1940年反“扫荡”)
八路战报: 毙伤日伪军22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58人(《华北治安战》)
21、 129师白晋铁路破击战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6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人,伤9人,皇协军伤亡12人(《华北治安战》)
22、晋西北1940年夏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4490余人俘 53人(内含日军11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37人,伤107人,失踪3人,皇协军伤亡失踪201人(《华北治安战》)
23、冀中1940年夏季“青纱帐”战役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100余人俘伪军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9人,伤22 人,皇协军伤亡39人(《华北治安战》)
24、百团大战
八路战报: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日军战报: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华北治安战》)
25、太行区1940年秋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 歼日伪军28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44人(《华北治安战》)
26、冀中1940年冬季攻势
八路战报: 歼日伪军23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0人,伤27人,皇协军伤亡59人(《华北治安战》)
27、太岳1940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歼日伪军26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伤7人,皇协军伤亡15人
(《华北治安战》)
28、晋西北1940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战报:毙伤日伪军2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8人,伤44人,皇协军伤亡102人(《华北治安战》)
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和《支那事变陆军作战》,为同一本书,都是日本防卫厅在20世纪60、70年代编
===================================================
极右派往往不通历史。别有用心的蒋粉们效法蒋介石“地图开疆”,来了个“统计抗日”。只要通晓中国、日本、美国、苏闻二战史资料的人,都会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总兵力最高近200万,伪军总共200多万。在中国战区,日军死亡约44万多头。而按这份蒋粉炮制的统计数据,仅仅计算这20多次大小会战,
国军即杀死鬼子180多万头,土八路杀死鬼子896头(一年打死100头,没记伪军。
据《八路军·表册》统计,自1939年9月至1945年10月,八路军共对日、伪作战99847次,消灭日军407454人,消灭伪军851249人。其 中,毙伤日军401648人,俘虏日军5096人,获日军投诚710人;毙伤伪军312282人,俘虏伪军402112人,获伪军反正136855人
。意图大家已经看得很明显了。但只要用脑子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问题:这份统计数据实在太强大了,它表明,国军仅这20几次大小会战,即令倭寇伤亡90%以上,打得倭奴溃不成军,中国战区日军基本死完了。没有***军什么事,没有苏军什么事,没有美军什么事。苏军没必要进攻东北,美军也没必要扔原子弹了。蒋军这帮废物,日军全被消灭还输掉战争,要等美军苏军出兵!真会开历史玩笑,只能说,蒋粉们信口雌黄,用统计完成了抗日大业。与袁腾飞老师一样,用一张嘴就能发明历史。
只要真正看过日本资料的人,面对这样的无耻谣言就会清楚蒋粉们有多么卑鄙,为文过饰非,无所不用其极。
无耻造谣的居然把浙赣会战、常德会战的战绩对比也说是引用日本的资料《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无耻造谣的,知道在日本军史里的“中国事变”、“大东亚战争”分别怎么写吗?
如果知道的话,那就应该清楚,《中国事变陆军作战》中怎么会有浙赣会战、常德会战等的记载呢?
查询战绩对比里自称引用的日本编的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华北治安战》,就可以看出《八路军、国军的战报与日军战报的有趣对比》里引用日军战报的是数据是伪造的!
谨以第一条为例,来教大家辨伪分析:
1、凇沪会战
国军战报:日寇伤亡16万余人;
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16万人, 伤31157人(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了解淞沪会战的人应该清楚,倭奴一共才9个师团,28万人进攻凇沪,结果 死亡16万人,伤31157人!倭奴伤亡20万,搞不清,如此大捷痛歼,国民党干嘛要逃跑!
比较靠谱的另一个版本是:
1、凇沪会战
国军1937年战报:日军伤亡6万余人;孙元良个人在2005年估计日军伤亡4到5万。
日军战报:日军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911人,伤3115人,共计伤亡4026人.
1938年的徐放会战统计就更搞笑了,日军1937年就已经统计出来了。
现将《八路军、国军的战报与日军战报的有趣对比》里国军部分逐个批驳如下(浙赣会战以后的在《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压根没有记载):
凇沪会战
国军1937年战报:日寇伤亡16万余人;
孙元良将军个人在2005年估计日寇伤亡14到15万。
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公布自身死亡16万人,伤31157人
(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数据是伪造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原文是:
淞沪会战:
1939年8月13日-1939年11月8日:日军战死9115人,伤31257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第83页)
太原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7万余人 日寇战报:伤亡6.6万余人(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数据是伪造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原文是:
1937年7月7日-1937年9月29日,在华北作战:日军战死2300人,伤6262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一卷第二分册第83页)
徐州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 日寇战报:日寇在1937年承认伤亡13.2万余人
数据是伪造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原文是:
徐州会战:
第2军第5师团
1940年2月20日-1940年5月10日:战死1281人,伤5478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分册第41页)
第2军第十师团
1940年3月14日-1940年5月12日:战死1088人,伤4137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分册第41页)
第2军到6月29日:战死7452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分册第82页)
武汉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25万余人 日寇战报:自身伤亡23万余人
因病减员6.7万余人(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数据是伪造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原文是:
武汉会战:
第2军:战死2300人,伤730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分册第195页)
第11军:战死4506人,伤1738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一分册第202页)
随枣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4万余人 日军战报:日寇伤亡13万余人
(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数据是伪造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原文是:
随枣会战:
日军战死650人,伤1800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二卷第二分册第137页)
第二次长沙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6万余人(也有说7.4万) 日寇战报:日寇伤亡57000余人
(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数据是伪造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原文是:
第二次长沙会战:
日军战死1670人,伤5184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二分册第165页)
第三次长沙会战
国军战报:毙伤日寇15万余人 日军战报:伤亡146000人
(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数据是伪造的,原文是:
第三次长沙会战:
日军战死1462人,伤4029人(《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第二分册第219页)
《华北治安战》里对日军失败讳莫如深,动辄就不记录日军具体损失多少。
八路军部分,只须找几条批驳如下:
5、冀中1938年春季反“扫荡”
八路军战报: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6人,伤26人,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
《华北治安战》中没有记载1938年春季的治安作战。
“日军亡6人,伤26人,皇协军伤亡71人”是在《华北治安战》何处记载?
14、五台山区1939年5月反围攻
八路军战报:歼灭日军宫崎部队8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4人,伤27人(《华北治安战》)
《华北治安战》中,关于1939年5月的“五台作战”的记述中,根本没有提到日军方面的伤亡多少。
《华北治安战》中说的在五台围攻中“亡4人,伤27人”的记录在哪里?
15、太行区1939年夏季反“扫荡”
八路军战报:歼日伪军2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7人,伤37人,皇协军伤亡70人(《华北治安战》)
16、冀中1939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军战报:歼日伪军25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27人,伤89人,皇协军伤亡71人(《华北治安战》)
17、北岳区1939年冬季反“扫荡”
八路军战报:毙伤日伪军36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34人,皇协军伤亡95人(《华北治安战》)
关于这三次作战,《华北治安战》中根本都没有专门记述。不知道那些战报是从何而来?
整个“1939年度的治安战”这一章中都没有提到“皇协军”嘛。“治安军”字样只出现一次,而且也并非实在记录伤亡的时候出现的。原句是“为了瓦解治安军及其它武装团休,对其家属施加压力”。
这三条中所说的“皇协军”的伤亡数字是哪里来的?
19、冀中1940年春季反全面“扫荡”作战
八路军战报: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11人,伤91人,皇协军伤亡62人(《华北治安战》)
《华北治安战》里的“冀中作战(4月11日—5月31日) ”的记述中,根本没有提到日军方面的伤亡多少。
“日军亡11人,伤91人,皇协军伤亡62人”的记录在哪里:
20、抱犊崮山区反“扫荡”(亦称鲁南区1940年反“扫荡”)
八路军战报:毙伤日伪军2200余人
日军战报:日军亡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58人(《华北治安战》)
《华北治安战》中关于1940年“山东(鲁西、鲁南)的肃正作战”的记述中,根本没有提到日军方面的伤亡多少。
“日军亡9人,伤60人,皇协军伤亡58人”的记录在哪里?
具体看日本战史中的真实数据:
77事变至8月30日至日军战死127人,伤348人
到9月29日止的累积,华北战死2300人,负伤6262人,
上海到11月8日为止,战死9115人,负伤31267人
平型关有大致战况记载而无详细数据记载,有个注释为“见华北的治安战”
台儿庄
第五师团战死1281人(128?人,最后一位看不清感觉是个1),负伤5478人
第十师团战死1088人,负伤4137人
徐州会战
第五第十师团在山东南部扫灭作战,到5月26止,长濑支队伤亡约1500人
4月26日-5月15日之间,步兵第四十一、第四十二联队损失人员如下:
步四一,战死196人,负伤553人
步四二,战死209人,负伤443人
第十四师团5月12日渡河作战,战死8人,负伤32人
5月10日至6月28日止,第二军战死7452人
第二十师团3月21日-4月20日的扫荡作战,战死138人,负伤约300人,敌军遗弃尸体约12000具
武汉会战
第六师团6月患疟疾住院2000人以上
截止9月进入光州、商城,第二军战死约550人,负伤约2000人,敌军遗弃尸体约12000具,俘虏约450人
步兵第三十九联队8月底离开庐州之后至九月底因伤亡和疟疾,减员约2000人
第三师团冈田支队9月12日攻占信阳,战斗中战死约550人,负伤1560人,敌军遗弃尸体约13000具
突破大别山作战中,第十三、第十六师团战死约1000人,负伤约3400人,敌军遗弃尸体约15000具
9月30日第六师团电文“战死284名(内将校7),负伤866名(内将校15)”
第二军攻占武汉的损失为:战死约2300人,负伤7300人,敌军遗弃尸体约52000具,俘虏约2300人
第十一军攻占武汉的损失与战果:战死4506(将校172),负伤17380(将校626),敌军遗弃尸体约143493具,俘虏约9581人
攻占广州作战
10月21日第十八师团右侧支队与师团失散,发生战斗,伤亡164人
第五师团珠江溯江作战,10月底伤、病者累积达1257人,整个作战战死173人,负伤493人
四月作战(1939年8月下旬)
第一百零四师团战死14人,负伤39人,敌遗弃尸体2336具
南昌战役
第十一军战死约500人,负伤约1700人,敌遗弃尸体约24000具,俘虏约8600人
穰东会战
第十一军战死约650人,负伤约1800人,敌遗弃尸体约15000具,俘虏约1600人
赣湘会战
第十一军战死约850人,负伤约2700人,敌遗弃尸体约44000具,俘虏约4000人
1938年-1940年 八路军达40万,解放区人口4000万,新四军十万,解放区人口1300万,***领导下的人民(包括游击区)已有一亿
1941年-1942年
由于日军对华北解放区持续扫荡,华北解放区人口下降为2500万,八路军减少到30万
1943年-1944年春
***军队发展到47万、民兵两百多万,解放区人口(包括游击区)增至8600万
攻占南宁战役
今村兵团战死116人(军官8),负伤250人(军官13)
盐田兵团战死34人,负伤57人(军官3)
登陆作业队战死5人,负伤8人
昆仑关大战
12月17日20时前后三木联队遭遇攻击,当即伤亡32人
12月19日20时至20日18时步兵第四十一联队第二大队(缺两个中队)战死9人(军官2),负伤30人(军官3),敌遗弃尸体323具,俘虏15人
12月18日-23日,三木部队战死97人(军官10),负伤260人(军官9)
龙州作战日军战死105人,负伤256人,敌遗弃尸体1600具,俘虏16人
九塘附近作战的部队及伤亡情况:
步兵第二十一联队战死198人(军官7),负伤469人(军官16)
步兵第二十一联队第二大队战死176人(军官11),负伤271人(军官11)
山炮第一中队第一小队负伤1人
迫击炮第二中队负伤1人
卫生队担架第三中队战死1人,负伤13人
师团无线电第四分队战死1人
1月1日到27日吉川支队战死112人,负伤481人
翁英作战
第二十一军战死293人(军官39),负伤1281人(军官57),敌遗弃尸体16312具,俘虏1196人
宾阳作战
第二十一军战死295人(军官33),负伤1307人(军官60),敌遗弃尸体27041具,俘虏1167人
1939年冬季作战直至1940年4月,日军伤亡约8000人,敌遗弃尸体约50000具
宜昌战役
日军战死1401人(将校106),负伤4639人(将校203),敌遗弃尸体63127具,俘虏4797人
宜昌战役时江北方面
日军战死247人(将校4),负伤228人(将校5),敌遗弃尸体2445具,俘虏101人
宜昌战役时江南方面
日军战死850人,负伤2015人,敌遗弃尸体16583具,俘虏647人
良口作战
日军战死251人,负伤548人,敌遗弃尸体3978具,俘虏67人
百团大战 日军伤亡总数不详,损失最大的独立混成第四旅团8月20日-12月8日战死276人,
(当时石家庄-太远沿线及太原地区由独立混成第四、第八、第九旅团担任警戒,1940年华北方面军伤亡总数为战死5456人,负伤12386人)
浙东作战
日军战死75人,负伤172人,敌遗弃尸体约2400具,俘虏440人
汉水作战
日军战死132人,负伤445人,敌遗弃尸体6439具,俘虏474人
豫南作战
日军轻微损失,敌伤亡达16000
江北作战
日军战死115人,负伤375人
中条山会战
日军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敌遗弃尸体约42000具,俘虏约35000人
苏北作战
日军战死26人,敌遗弃尸体3300具,俘虏960人
长沙会战
日军战死1670人(将校122),负伤5184人(将校272),去向不明者14人,敌遗弃尸体54000具,俘虏4300人
治安肃正战
昭和16年一年内,华北方面军战死2352人,负伤501人,敌遗弃尸体98318具
1941年香港作战
日军战死683人,负伤1413人,敌遗弃尸体约1555具,俘虏约9495人
第二次长沙会战
日军战死1462人,负伤4029人
这也是日本人书中的数据,也同样引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等书,我就呐了焖了,同样的书出来的东西,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本帖最后由 爱骑机车 于 2010-8-10 23:59 编辑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摩托车是一种有魅力的交通工具,
禁摩脑残.
261 枚
发表于: 2010-08-11 ls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你那么多数据都不高兴看,我看到了日军的战斗数据来自《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您竟然认为是“真实数据”!
美国人的笑话没有听过么?“我们正驾驶着被日军三次击沉的潜艇向日军全速撤退”……差不多是这样的。
日军的自己的伤亡数字有时候加个0都嫌少。大败都能向国内报成大胜。精神胜利无敌。
至于国军,喜欢夸大自己的战损。因为啥,吃空饷多了……
谎言的背面不一定是真实,可能是更大的谎言。最后一句送给主贴
本贴获得
条评分,总计
枚金币
2536 枚
发表于: 2010-08-11 引用
原帖由
上海夹石膏
于 2010-8-10 23:53 发表
我来打脸的。当然,不是彻底的打。
首先,GCD宣传猥琐,KMT更加猥琐。不信请看《一寸山河一寸血》里面KMT对GCD的描述。
第二,不要把所有非GCD的战功都算在KMT头上。嫡系精锐和地方部队表现各有不同。不要一概而论。
第三 ...
点评《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转贴)
作为抗日战争中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中少数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
淞沪会战
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员总数达近百万。在两个多月时间内,中国方面先后投入地面部队包括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还有空军的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几乎调动了当时全国所有兵力的1/3。而随着日本军队的不断增兵,其参战部队总兵力达到25万人左右,包括陆军共9个师团又2个支队(相当于1个旅团),另有从华北的第五师团分遣出来的国崎支队,以及海军第三和第四舰队。其调动规模也是史无前例。
【本段大意】中国军队真多,与日军的比例为3:1,在理论上居于明显优势。
【点评】此段总叙
淞沪会战
的背景,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至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决定实施这场战役。不过据搬网友引用的另一篇来源不明的文章,
淞沪会战
是“中国政府军事当局为了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采取‘先发制敌’的方针,首先围攻驻沪日军”。从兵力上看,孙子曰“倍则分之”,如果运用得当,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应该是有取胜的机会的。
【原文】“我们一天要消耗一个师!”参加过
淞沪会战
的劳声寰说,“我们装备不如他,我们的空军有250架,对方是3000多架,在上海的黄浦江上、长江口,日军有4艘航空母舰,黄浦江和长江有一百多条军舰。我们250架飞机对3000多架飞机,怎么打啊?”
【本段大意】但我军伤亡真多,主要是由于“装备差距”。
【点评】“一天消耗一个师!”,如果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那么有些人就要大叫“中国输了朝鲜战争”了(当然,朝鲜战场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在淞沪战场,这幅惨象却成了这些人引为骄傲的事情!这种可怜的双重标准令人目瞪口呆。在原文中,劳先生(我向他老人家致敬)手上的资料不太准确,错误地把当时日本的全部军用飞机拿来跟中国空军淞沪战场上的飞机作比较了。实际上,日本空军投入
淞沪会战
的飞机大约为400架,其起降机场有很多是蒋介石先生慷慨奉送的,——而且造轮船的大量钢铁也许就是从中国东北拿走的。此时蒋介石拥有的空军飞机大约为300架,确实与日本有差距,但这差距明显比朝鲜战场上中美军队的差距小得多。顺便提一句,原东北军有300余架飞机,但在“九一八”事变中全部送给了日本军队。说到军舰,过一会我们将看到,国军将在日军占有明显火力优势的滩头与日本军队对抗。
【原文】“头一仗我们的旅长就阵亡了,除了师长以外就剩下旅长,一个旅管两个团,师长都要到前面督战,后来他们都牺牲了……你想想,我们的牺牲有多大……”当年
淞沪会战
的军官易谨与劳声寰都已是耄耋老人,回忆往事,两位老人都泣不成声。
【本段大意】牺牲的官兵太多了,所以师长不得不放下师长的小小责任,负担起督战队员的重大职责。
【点评】先向易先生和劳先生致敬。他们提到“师长都要到前面督战”,就是说,挥舞着小手***,把那些胆敢后退的壮丁就地击毙。督战队是蒋家军的伟大发明和光荣传统,主要是确保官兵们不至于弄错了冲锋的方向。确实,这种活计对于一个师长来说实在是太委屈了;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师长应该是躲在阵地后面分析敌情,部署兵力的。师长放下宁愿督战也不愿指挥,壮丁在战火中随时可能转身向着来路冲锋,这种场面立即让人想起孙中山先生关于“一盘散沙”的著名论断。我窃以为,这段描述让人对国军的“英勇”程度立即生疑,其实是一大严重败笔,不提也罢。
【原文】88师师长、后升任72军军长的孙元良后来回忆,他们一个师15000人左右,到最后,只剩下不到1/3。“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2/3,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这是曾任第三战区司令官冯玉祥的一段话。
【本段大意】国军指挥官的主要职责判断哪里是“大熔炉”,然后拼命地把官兵们往炉膛里送。
【点评】先向孙、冯二人致敬。有人说,日军的装备比国军好得多,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日军步兵轻武器主要是三八大盖,并不比国军的德国和捷克式好多少;虽然日军的重型武器是要多一些,但毕竟难望美军、德军之项背,更是远远达不得朝鲜战场上美国的装备水平。当然这是题外话。这里令我感兴趣的是在这样并不算顶级强大的火力底下,国军的伤亡为何如此迅速而巨大?***只有一个,就是指挥官不太体恤士兵的生命,而是盲目地按照北伐战争模式,用人肉地毯去与日军弹片作寸土必争的无谓厮杀。这不是优秀指挥官的作为。所以***不会干这种蠢事,他将按照“避实就虚,以优对劣”的思想,努力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然后通过快速机动,重点突破敌方的薄弱点,以尽可能少的损失,逐个切割和吃掉敌军战斗单位。然而,在
淞沪会战
中,国军的战术却是挥舞着大刀长矛,向着敌人的弹幕冲锋,——后面是督战师长们的手***。
【原文】战争其实是两国总体实力的比较,参战的第26师副连长何聘儒战后回忆说,当时他们所在师里,一个步兵连只有3挺机***,50多支汉阳造步***,而且***支时有残缺不全,有的甚至没有来复线,乃至用麻绳捆绑避免***栓脱落。我们欠缺的也不仅是装备。劳声寰后来回忆一个很小的细节:埋锅造饭,“行军锅在那里做饭,烧得满天烟火冲天,这等于报告敌人,‘我在这里你来啊’,我们很多的部队,没有跟敌人见面就垮了,就这样被日本的炮兵、飞机给炸了。”
【本段大意】
淞沪会战
的伟大精神,就是拿着跟石块木棒差不多级别的“武器”,去跟拿三八大盖的日本人拼命。
【点评】“战争其实是两国总体实力的比较”,这话说得不错,不过1937年日本的GDP与1950年相当,也就是说,其经济总量低于当时刚刚过完 “黄金十年”狂欢期的中国。所以还是不说什么“总体实力”为好。不过作者也没有弄清什么叫“总体实力”,因为接下来他比较的是开武器装备这样的单项实力。喂,有熟悉国军组织的网友吗?请告诉我这第26师是不是中央军?我不想翻史书,不妨先打个包票:不是。可敬的劳先生在这里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细节,就是国军极度不重视总结战场经验,所以“很多的部队”都同样“烟火冲天”地烧饭,结果弹从天降,血肉横飞。这与共军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能够实现非常有效的潜伏,而这是善于学习的结果。所以美国学者说:***才是抗日战争这所大学校毕业的全A生。
【原文】在一派沿江平原的淞沪战场,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防守的天然屏障。从全国各地仓促赶来的中国军队几乎连像样的工事都无法修筑,全凭血肉之躯,就这样常常整连整营战死,而后继部队的士气却从未有任何的消退,依然一往无前。
【本段大意】国军作战可以不需要掩体,几乎赤条条地冲向敌军的***林弹雨。
【点评】最高统帅部竟然不知道军事地形学是干什么用的!这真是对蒋委员长“先敌制胜”战略的最大讽刺。——孙子说过“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但是,等国军到了指定的位置,竟然发现敌军已经处于进攻态势,而自己却无险可守,无壕可挖,一片白茫茫的海滩全在敌军的***炮直射范围内!请不要告诉我这是国军地图不完善的结果,这只能是指挥官愚蠢,根本不关心官兵死活的结果;你也不要告诉我说这是某师某团的决定,这只能是最高指挥部的部署,因为这决定着“前线”的走向。我不知道国军的最高指挥部何以作出如此荒唐的部署,我冒昧揣测,也许蒋是想把官兵们当活沙袋用,期翼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高山巨岳,以挡住日军前进的步伐。没有人统计过这种荒唐的部署导致了多少无谓的牺牲,而这种牺牲有很大一部分是必须从“英勇”中减掉的。
【原文】以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第98师为例,在仅仅18天的作战中,伤亡达4960人,几乎占全师兵力的62%,其中仅阵亡的营级以下军官就达约 200人。陶峙岳为师长的第8师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进入淞沪前线时,其装备甚至仍为20年代的汉阳造步***为主,全师根本没有重型武器。然而在淞沪战场,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部队,全无派系争斗中的推诿,全都抱一死的守土职责。第8师参战近3星期,全师作战人员从参战时的8000余人减员至700人!在战争最为激烈的蕴藻浜战场,第78师467团迎击渡河日军,1个连在10分钟内就全部阵亡!
【本段大意】坚决守住每一寸土地,不管有用没有用,能守不能守,就算一块毫无军事价值的土地,也值得牺牲成千上万的人。
【点评】在军事学上,有必须死守之土,有不必死守之土,而无寸土必争之理;土地固然是往往是战争的最终目标,但这个最终目标只能通过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而实现;因此,不能计较暂时的土地得失,而必须着眼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首要目标,有攻有守,机动歼敌,而不是盲目固守,一味挨打;但大牌 “军事家”蒋介石显然不相信这个道理,他似乎认为城市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他的名声所在,而人是次要的,反正只要壮丁机制存在,兵源就滚滚而来。十年后,***将毫不吝惜地把城市和地盘丢给他,并最终向他证明这个军事学铁律。现在回到正题上来。当一个野战师的伤亡数超过一半时,已经基本可以确定为丧失战斗力。既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野战师都是如此命运,而非嫡系部队竟遭全师覆没之厄运,那么这场战役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如果说军争的核心问题是以自身最小的代价换取敌人最大的牺牲,那么看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判断
淞沪会战
已经基本失败。
【原文】战争中先后有数十位少将甚至中将阵亡,甚至有中国高级将领因为失去阵地而毅然自杀成仁。战后何应钦在回忆中记载,
淞沪会战
中,“我军消耗竟达85师之众,伤亡官兵333500余人”。
【本段大意】我们用85个师、33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消耗”日军2个师、4万人的重大“胜利”。
【点评】这段文字让人甚感不安:将军阵亡能够成为一种荣耀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将军的首要任务是战胜敌人,而不是廉价地死于炮火或者自杀。国军将领的牺牲,非但无助于威慑日军,相反,这只是日军“武运长久”的强力证据,对于鼓舞日军士气是大大的有利;至于“自杀成仁”,鉴于有些人谴责狼牙山五壮士故事是“鼓励自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那么这些将军的事迹也同样不值得宣扬,他们应该象某些聪明人提倡的那样,勇敢地到日军的监狱中甚至七三一部队去进行红岩式的斗争。在中国有关抗战正面战场上的史书中,毙伤俘日军高级将领是需要单独列出来的重要内容,但现在的事实是:我们牺牲的国军将领远远多于日军。这如何能够让人骄傲得起来呢?更重要的是,牺牲的将领往往是更为坚决的抗战派,他们的牺牲,无疑是中国抵抗力量的巨大挫折!而且从战场力量的消长来看,形势是不利于我们的。至于“牵制华北日军的进攻,并准备抗击日军向上海的登陆作战”,显然已经成为泡影了,看来事实是无情的:
淞沪会战
丢城失地损兵折将,应该说是全面失利。
【原文】“战事初起,国际人士一般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是发疯”,曹聚仁曾这样写下当时国际社会对
淞沪会战
的看法。但中国军队恰恰通过这样的浴血奋战赢得了国际社会尊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思卡尔逊(Eva Carlson)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特使1937年8月抵达上海时,正值炮火连天。一个月后,他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里这样写道:“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
【本段大意】国际社会暂时认为蒋介石是要抗日的,但请注意,是“暂时”。
【点评】是啊,无论是“九一八”,还是华北事变,都证明了蒋介石当局没有抵抗日军的决心和能力;但这是蒋介石自己的错,而不是国际社会瞎了眼。如果让时间停在
淞沪会战
的这两个月,看来可以说蒋介石政府虽然没有抵抗的能力,但似乎是有抵抗的决心的。可惜,时间是没有办法停止的,仅仅过了一年多,无论是曹,还是卡,都将改变看法了,因为卡氏所称的“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团结”将被蒋介石的铁腕所粉碎;于是,他们将转而认为蒋介石当局无意与日本战斗,蒋真正关心的仍然是如何翦灭***。卡尔逊后来转向认同***,还决心把毛的游击战术推广到美国海军陆战队,因而成为美国特战部队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著有 Calson on China at War,1937-1941,以及Twin Stars of China,后一本书就是讲***与蒋介石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卡尔逊将军用他的亲身经历证明:国际社会最终认可***是抗日战争催生的真正英雄。
【总评】
现在把各段的大意串起来读一下:中国军队真多,与日军的比例为3:1,表面上居于优势;但结果是中国军队伤亡惨重得无以复加,仅仅一场战役就消耗了将近十分之一的军事力量;战场上,由于牺牲的官兵太多了,所以师长不得不放下师长的小小使命,负担起督战队员的重大职责;而至于更高级的指挥官嘛,主要职责判断哪里是“大熔炉”,然后拼命把官兵们往炉膛里填;对于士兵来说,
淞沪会战
的伟大精神就是拿着跟石块木棒差不多的“武器”,去跟日本人拼命;对于国军最高统帅部来说,不懂得军事地形学也没有关系,可以毫不吝惜地把官兵们派往无险可守的地区,以期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高山巨岳,挡住日军前进的步伐;蒋公要求坚决守住每一寸土地,即使是无谓的寸土必争导致有生力量的严重损失也在所不惜;于是,我们用85个师、33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消耗”日军2个师、 4万人的重大“胜利”;这场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使得国际社会如梦初醒,暂时认为蒋介石是要抗日的。
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战争的价值在于死亡,而不是胜利;战死的官兵越多,越能证明一个民族的英勇,就越能体现一场战争的意义。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义和团。义和团的精神,一是爱国,二是轻生,三是莽撞。这种精神在
淞沪会战
的国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象小学生一样归纳完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后,看来没有必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了。下面还是来谈谈
淞沪会战
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战术。总体上看,
淞沪会战
是中日双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重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景。一方面,敌军没有利用自身具有的机械化装备,发挥机械化部队快速机动的特长,通过大纵深的侧面快速迂回,实现对我方的包围,反而是反复实施正面进攻,形成残酷而低效的消耗战,因此,日本陆军的表现是远远无法与其德国同行相比的;另一方面,国军仍然沿袭北伐战争模式,在己方单兵素质远不如敌,重型武器也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实施地毯式的密集人海攻守战术,而且机械呆板地试图不惜代价守住每一寸土地,——而不是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攻击敌方的薄弱环节,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人力和物质资源。这样的人海战术,是***军队从来都没有干过的,但偏偏是后者硬被“国军”及其盟友扣了个“人海战术”的帽子,可笑。
——战略。
淞沪会战
的决策是仓促而且冲动的,军事计划可谓漏洞百出,加上错误的战术,那么其总体战略的命运也就顺理成章了。从战争的结果来看,淞沪战役根本没有达到国民政府预期的战略目标,有人说“
淞沪会战
迫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打破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但这只是自我安慰式的梦呓。首先,淞沪战役确实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但却显然是中国提前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工业基地,遂致国府西狩;其次,
淞沪会战
本来就是企图制止日军进入沪宁杭,而不是要掩护沿海工业内迁,所谓“掩护”不过是颠倒因果、文过饰非的幼稚把戏;第三,淞沪之战无论对于蒋介石,还是中国军民,都实际起到了打击士气和信心的效果,因为它又一次证明:纵然蒋介石下决心抗日,也不能够有效地击败日军。还有人说这场战役消耗了敌人的“战争资源”,但从战争的结果来看,中国方面的丢失了大片国土,而且人员伤亡远大于日方,因此这种“消耗说”是完全不成立的,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而已。
——士气。我并不是要否认某些国军官兵确实是英勇的,而且大多数国军官兵也是想抗日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都因此而成为完美的战士。应该如何界定 “英勇”行为呢?我认为,“英勇”首先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在杀敌欲望驱使下,运用智慧和力量尽可能多地杀敌,在危急关头能够牺牲自己,保护战友和集体;因此,如果师长把督战队员的职责看得比自己的指挥组织工作更为重要,那么在督战队***口下的“英勇”行为无疑是阴冷灰灰暗的。我是个自由主义者,不喜欢这种被迫的、缺乏主动性的“英勇”行为;说实话,我的长辈中也有不少人做过国军军官,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湘西战役等军事行动,但他们留下来的回忆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却并不是官兵之间血浓于水的战友情谊,也不是克敌制胜的畅快感受,而是一些痛苦无比的场面:满地呻吟的伤兵,以及在伤兵伤口上蠕动的蛆虫!这就是蒋公对英勇官兵们的尊宠和礼遇吗?不要说蒋公穷困潦倒,至少他是有钱让宋美龄女士穿金戴银的。
——领袖。事实上,某些人在硬做泪眼,大颂国军官兵“英勇无畏”的时候,心里头却在试图借着国军官兵的“英勇”光环,来为蒋某人戴上一顶圣人花冠。这是用心良苦的,蒋某人若地下有知,一定笑得恨不能重新活过来,好用他枯干的指骨,轻柔地抚摸其粉丝们厚厚的面皮。但蒋氏粉丝们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用绳索捆来的壮丁队、用手***武装起来的督战队、毫无价值的人海战术,以及至今仍是一盆浆糊的国军伤亡烂账,这一切都证明蒋某人的头脑里是没有“人”这个神圣概念的!他不知道兵民是胜利之本,因此根本不关心基层官兵的死活;他只知道“军人的天职是服从”,用自己僵硬的战术思维指挥远方的军队,从来不在乎如何发挥基层官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整十四年的抗战史上,他集中精力抗日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两年,而且纵然是那些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会战”,也没有留下一个堪称经典的战例,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可悲境地。因此,他的抗战确实是消极的,他根本不配享有抗战领袖这个光荣称号。
——结论。必须记住,战争博弈的基本规则是“保存自己,消灭【讨论】任命队长不同会影响球队发挥吗?
标题:
【讨论】任命队长不同会影响球队发挥吗?
游侠会员
金钱 129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16:28
【讨论】任命队长不同会影响球队发挥吗?
我玩的是实况8,换了能力高的人做队长,球队整体实力会上升吗?
难道任命队长对球队没有影响?
游侠会员
金钱 29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17:10
应该是吧!!!不觉得有什么影响!!!【支持】 【支持】 【支持】
游侠会员
金钱 117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来自 苏州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17:41
关键看操作者的
关键看操作者的
关键看操作者的
关键看操作者的
关键看操作者的
游侠会员
金钱 65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18:05
队长不容易得红牌,不信可以去试
游侠会员
金钱 77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18:08
默认的是球队心理素质最好的人是队长.但好像对整体影响不大
游侠会员
金钱 69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18:52
我用尤文 一直都用内德维德做队长 很好用 呵呵~
不知不觉我在游侠已经注册6年了。。。
游侠会员
金钱 86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18:59
队长这个怕只是一个噱头而已吧,难道还会有很明显的影响?既然每个队员都有心理素质和发挥稳定与否方面的素质了。
禁止访问
欧洲足球先生
金钱 4878
经验 20
荣誉 10
互助 2
来自 REAL MADRID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20:35
一般要选有指挥官星星的当队长,应该可以 让队员跑位积极吧~~~~~~
月经是子宫孤独的泪
[img]http://img.freep.cn/my/20061027/2/51487368.gif[/img]
游侠会员
金钱 420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21:35
一点影响都没有...................................................................
游侠会员
金钱 134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21:41
因该没影响 黄牌照的不误 反而你打几脚好球进球啦 动作大点不容易的黄牌
游侠会员
传奇教练 普林斯顿
湖南湘军 最佳新人
金钱 1144
经验 20
荣誉 10
互助 9
来自 长沙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22:42
  喜欢用厉害的守门员做队长,扑球都厉害一些啊 【开心】
游侠会员
金钱 17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23:36
打ML,亨利32岁时跑都跑不动了,33岁让他配上队长队标,联赛一个赛季进36个,助攻15次,跟疯子一样,有时觉的让前锋当队长球会进的多.
游侠会员
金钱 91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6 23:36
汗 楼上的 我都用前锋 射门准一些【经典】
游侠会员
金钱 327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7 00:00
应该没关系吧??
【天啦】 【天啦】 【天啦】
不能因为学习而耽误了游戏
游侠会员
曼联 替补中场
金钱 1425
经验 0
荣誉 0
互助 0
来自 云和山的彼端
状态 离线
发表于 2005-10-7 00:14
心理作用 。
坚信自己选的路,走下去
www.netshow .com game.ali213.net
我们每天在进步
游侠游戏社区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11-7-28 03:39
Powered by
2001-2007
Proce ed in 0.014332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enabled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个人资料
热点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227,175
关注人气:
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相关博文
推荐博文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字体大小:
1949年国民党是如何将大陆黄金运往台湾的真相
(2011-01-12 11:50:38)
标签:
分类:
1949年国民党是如何将大陆黄金运往台湾的真相 笔者由于家境寒素,经过漫长崎岖的路程,年近中年才在美国完成习医素愿,专心医学教育与研究三十余年,对政治是敬而远之。但历经乱世,负笈国外数十年,对中华文化、历史及未来却是十分关切的,这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台湾的海外留学生的一般通情。
70年代回台湾探省父母兼度假,在台北衡阳路或台湾大学对面的一些小书报摊上总想找到一些大陆和在台湾当地遭监禁过的作者写的值得一读..
笔者由于家境寒素,经过漫长崎岖的路程,年近中年才在美国完成习医素愿,专心医学教育与研究三十余年,对政治是敬而远之。但历经乱世,负笈国外数十年,对中华文化、历史及未来却是十分关切的,这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台湾的海外留学生的一般通情。
70年代回台湾探省父母兼度假,在台北衡阳路或台湾大学对面的一些小书报摊上总想找到一些大陆和在台湾当地遭监禁过的作者写的值得一读的"禁"书,偶而也翻翻有"文化太保"(按:太保一词,在50年代的台湾是指一群爱滋事、耍流氓的中学生)之称的李敖写的书。李跟笔者台大同寝室同班的好友王尚义(60年代台湾校园文学名作家,去世于1964年,年仅27岁)相熟,并与王的大妹生了一位女儿。看看李敖的书,也是想知道有没有关于王尚义的故事。有一天翻到一本李敖编的《蒋介石研究》,不料却看到一整页先父吴嵩庆的肖像,并称他为"蒋介石的总账房",说先父是除俞鸿钧以外,另一位在1949年前后"盗窃"大陆国库资金运到台湾的重要人物。该书资料仅是引跟随先父三年的一位湖北人詹特芳在大陆发表的一篇文章,詹在1948至1949年当过先父的机要秘书。
看过《蒋介石研究》后,也仅是暂时埋在脑后头,笔者在海外的医学工作实在太忙,除临床、教学外还做研究,每天工作时间长,哪能顾及父亲过去所做过的事。更何况父子相聚时短,他从来不谈公事,所以也没有问过他有关的事。
只是有一年,大约是1990年,洛杉矶的一位记者朋友陆大声凑巧也在台北,一天请他来家早餐,介绍跟先父认识。陆是见识广的记者,对近代史的人与事都娴熟于心,临行前提问先父:"可否请教一下吴老先生有关上海沦陷前中央银行黄金运出的过程?"先父略迟疑后断然说:"此事我不清楚。"
1991年9月父亲第一次回镇海老家探亲两周,返台北当天即逝世,享年90。母亲当年91岁,身体欠佳,我即星夜赶返,在准备丧事及等候大陆几位兄弟来奔丧期间,母亲指着书房的先父手迹说:"快把这些寄去美国,由你保管吧。"那时海峡两岸刚开通不久,她考虑到父亲早些年的工作多少牵扯到国民党政府的机密,他不止曾经担任国民党军队的财务、军需总监达15年(1947-1962)之久,而且每周参加国民党政府"总统府"军事及财经两次最高机密会议。如果给从没离开过大陆的儿子们看过这些资料,也会影响他们在海峡那边的生活,至少会带来些困扰。他们业已过古稀之年,还是少知道些"不该知道的事"为好。
办完丧事后,回美国依然为生活奔波忙碌,转眼到了1996年先父去世五周年的前夕,台北《传记文学》社长刘绍唐先生是先父老友,鼓励我写篇纪念文。在这前后我也看了他生前的两本自传《嵩庆八十自述》(中外杂志社1981年版)及《嵩庆九秩散记》(1991年),里面完全没提黄金的事,于是就去翻他的遗档,才发现他1949年的记录,应是除2008年所公布的《蒋介石日记(1946-1955)》(斯坦福大学馆藏)以外,记录国共内战有关军费的日志的第一手数据,是黄金"秘档"。先父的记载与詹特芳的回忆相合,可以说詹在大陆没敢乱说,也没有夸张,这可能与新中国实事求是的精神有关,另一方面在"坦白从宽"的政策下,詹也没有夸夸其谈的理由与胆量。
1996年9月笔者在《传记文学》发表《家父吴嵩庆将军逝世五周年》一文,率先提出上海国库三批黄金运台的史实:俞鸿钧经手在1948年12月1日至1949年1月3日,用海关船运出上海的260万两为第一批;先父掌管的99万两军费黄金为第二批,1949年1月里用军舰先运至厦门;5月,解放军逼近上海,汤恩伯又取走20万两(或40万两),是最后一批。但是,笔者在过去的一年里又发现新的一批,那是1949年2月7至9日用军民航机运去台北约60万两的黄金,在时间上应是第三批,5月上海解放前的最后一批就是第四批了。这第三、四批也算是军费,但是第二、三批黄金是蒋介石不想让"代总统"李宗仁知道的军费秘账,没有公开支出记录,仅有《大溪档案》的略账("厦门分行代付拨交联勤总部吴署长嵩庆黄金数量",有别于第一、四批及以后1949年8月从美国运回的第五、六批,在两岸的"中央银行"及蒋的《大溪档案》里明明白白记着一笔笔的支出)。这里当然牵扯到当年国民党内部的斗争。
在1949年上海解放前的半年里,国民党政府也不断用商船军舰运出大量白银及银元,总量在3000吨以上,连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舰上也装有30万块银元。1949年后半年里,"嫡系"国民党军队的薪饷就是发银圆与黄金。因而,笔者也提出白银(数千万以上的银元及近亿两的银锭)及在国外新铸的银圆,在国民党政府军费及国共内战时所充当的重要角色。
纪念先父逝世五周年一文发表后不久,又幸得机会访问了先父旧属李光烈,他在1949年奉派去厦门鼓浪屿负责提调军费黄金银圆,用一本密码与先父单线联系,也是詹特芳提到过的人。笔者1997年在《传记文学》上发表《上海中央银行黄金从厦门转运台湾的补充及一点建议》,此"一点建议"就是提议台湾当局,以部分运台"剩余"黄金所值的利息,来设立"中华世纪黄金教育基金",主要为增进两岸善意互动,也对大陆许多由于这些"现金"运台而导致金圆券狂贬、受损的老百姓的一点象征性的"补偿"--此"现金"是当年国币金圆券的准备金。同时,也切望当年的直接受益者,如以大量此黄金及外汇为开办费的私营企业台湾《联合报》(含美洲《世界日报》)能出钱出力,共襄盛举。
李光烈后来又接受香港《亚洲周刊》访问,并被北京《参考消息》(1998年5月1日,如图1.3)转载,此为继李敖、詹特芳之后,先父经手的黄金军费部分更广泛地为国人所知。文中还提到,
台湾"中央银行"的负责人承认,当时台北的文园国库尚存有大陆运来"剩余"的黄金近100万市两,占总库存量的百分之7.99(如图1.3中的文末)。
之后,笔者又访问了当年代表"总统府",在台北把"剩余"军费黄金,于1949-1950年兑换为新台币发作国民党军队军饷的赵志华,并发掘出此军费金银也曾提作蒋介石下野期间(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从溪口、广州、重庆、成都到台北的"蒋介石总裁办公室"的经费,这里面还包括了蒋在1949年七八月里访问菲律宾季里诺总统与南朝鲜李承晚 总统的费用。于是我继续写了《从一张借据说起--谈上海中央银行黄金运台后的流向及引退后"蒋总裁办公室"的经费来源》(《传记文学》1997年12月)一文。由于赵志华往来"财务署"及台湾银行,也导引笔者对运台后这笔黄金的流向开始注意。如全是用于正途,奉于公众(如作军饷、政费、买军民粮食),也可给两岸人民一个明确交代及一点安慰;但如是假公济私(如作《联合报》的开办费),也只能秉笔直书,给近代史留下真实记录。
至于对这些国库资金数量的追踪,要提到先父老友周宏涛,他曾在国民党政府关键时刻(1943-1958)担任蒋介石"总裁"的机要秘书。2003年他把在"侍从室"的资料交给一位职业撰稿人,出版了《蒋公与我》(天下文化社),把大溪的《蒋中正档案》(此即前曾提及的《大溪档案》,现收藏于台北"国史馆"以下简称大溪档案中有关国共内战时的重要事件,包括财经方面,择要公诸于世。书中特别提及1949年2月8日他奉命从奉化飞上海,去传达蒋总裁的指示,将上海央行黄金及其他资金"运至安全地区,以免落入解放军之手"。他在外滩的央行从刘攻芸(继俞鸿钧任央行总裁)处得知:"……目前全国黄金存量,运到台北260万两、厦门90万两(按:经财务署细点后才知是99万两),放在美国38万两,上海仅存28万两,承兑支用40万两……此外还有数千万银元。"这就是当年央行国库账面上的总共456万市两黄金和大致储存地点。(俞鸿钧1949年1月28日给蒋的一封密电里记载的,较刘所说的黄金量要多14万两,即470万两)周的任务在1949年2月8日及10日两天的《蒋介石日记》里都有记载。运到台湾的数量总结于表1.1。
表1. 1 《中央银行档案》与《大溪档案》记载黄金量 对照表
黄金(批次) 注① 年/月/日
(由 /运到) 中央银行档案
(市两/吨) 大溪档案
(市两) 备注
第一批 (1) 1948/12/1
(上海/基隆) 200.4万两/62吨 200.4万两
(图1-5) 《中央银行档案》南京二档馆藏
(2) 1949/1/1
(上海/厦门) 57.3万两/18吨 《中央银行档案》南京二档馆藏
1949/2/7
(上海/台湾) 55.4万两,
注② 飞机运台
第二批
1949/1-2
(上海//厦门) 90+万两/33 吨
(国军财务署点收
99万两) 注③
中央银行总裁报蒋介石总裁 (1949 / 2/8) 及《黄金军费密档》(吴嵩庆/詹特芳)
第三批 1949/2/7- 2/9
(上海/台湾) 60万两
(20吨,作军费)
注② #9314; 宋子文、俞鸿钧密电,《中央银行档案》,以军机民航机运
第四批 1949/5/19 - 6/5
(上海/台湾) 19.2万两
(《中央日报》宣称是40万两) 19.2 万两 《中央银行档案》南京二档馆藏,以军舰105号登陆艇运送
美国 - 38.0万两 中央银行总裁报告蒋介石总裁 (1949 / 2/8)
(第五批) 1949/8/22 (美国/台湾) 9.9万两
(第六批) 1949/8/30 (美国/台湾) 9.9万两
1950/9月 2.3万两 业库、银圆券准备金
1.9万两 日本赔偿(另银18吨)
合计 - 464.9 - 486.7
万两,注④ #9316; 299.1
万两 两档案数量差别主要在绝密军费黄金第二、三批 注:① 从上海运黄金到台湾共分四批,如包括美国两批则为六批。

《大溪档案》2月7日的黄金是第一批,不是第三批里的,主要基于央行总裁刘攻芸在2月8日说:"运到台北260万两……"这是厦门运台湾的第一批里的余数,不属第三批;其次,刘还说央行还有68万两,这明示第三批的大部8日还在上海,不应在7日已进国民党政府的档案记录。
③ 第二、第三批黄金,由财务署分别在厦门、台北保管,是蒋介石的秘密军费,下野的蒋总裁可直接分配调用。

约80万两用于国共内战军费(据《大溪档案》电子档"厦门分行代付拨交联勤总部吴署长嵩庆黄金数量"是786540两),但全部运台湾黄金全数约400万两(其中60万两又回运大陆,作国民党政府8-12月的行政费用),另加共值350万两黄金之外汇和银子,最后运存台湾"现金"总数约为700万两黄金之等值。

1949年2月8日刘攻芸(继俞鸿钧任央行总裁)称央行国库账面上总共有456万市两黄金。1949年6月27日财政部长徐堪报告蒋总裁,当时(6月24日)央行各地存金为3829174两(《大溪档案》加上6月21日拨付台湾银行80万两作新台币准备金,总数则为4629174市两,量较2月为多,或是因为厦门黄金突然在6月初多出了9万两。
2004年11月李登辉在新竹选举时,有否认黄金运台的公开言论,曾吸引了许多海内外人士的关注,这当然是弥天大谎。笔者在洛杉矶招待记者,驳斥李罔顾史实的栏言。蒋经国的日记及其手撰《我的父亲》一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这一批黄金,是很顺利地运到台湾了"。但李登辉与一些台独分裂分子的谎言也居然能混淆视听,使人顿生"时不我与"之感,要赶紧把60年前的历史真相找出来,还原给海峡两岸的老百姓。
2006年11月《民国时期台湾档案汇编》(简称《民国档案》,由陈云林主编)巨册问世,促使笔者出版《黄金档案》(台北,2007年),其中也收罗了一些与黄金运台无关的近作,书出来后,知道虽是孕育十余年,但还是有些早产。2007年至2008年底,由美国两次前往厦门,勘察黄金运送路线及鼓浪屿岛上的中国银行地下金库;三次去上海,查1948年至1950年的旧资料及外滩银行建筑群;一次去台北和南京(第二档案馆),寻求国民党政府流落的档案,特别是有关中央银行运台金银的原档。
2008年7月下旬,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首度公开蒋介石抗战后及内战时期1946年至1955年的日记,此日记在胡佛图书馆原本的齐全性,远非大陆或台湾的手抄本或分类本所能比。蒋当时是国民政府最高元首,日记里每日毛笔字的工整与坦率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见图1.5),他是央行"现金"运台的原始计划与推动者,尤其是"密藏"厦门的军费金银,先父是直接奉蒋之命令行事的。 不加入蒋介石日记的记载,任何试图"解密"国共内战末期国民党政府的政、军、经重大事件的努力,都将是"隔靴搔痒",国民党政府资金运台湾及用于内战,就是蒋在1948至1949年最重要的布局之一,影响深远,造成60年后今日的台海现况。
笔者于2008年9月驾车由洛杉矶北上来回十五六个小时,专程趋访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蒋介石日记里多次提及先父,每次日期与先父记载相合。但账没有记,仅提纲领。作为国家元首,日理万机,只会择要而记,是必然的。笔者在本书中原原整整地呈现蒋有关日记与先父记载于读者眼前,以供读者及近代史的工作者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原始资料。
例如,先父1949年6月12日的日记(图1.6)中有那天进谒蒋介石后的记录,为"密藏"黄金军费90余万两作"最后之决定"的分配;查同日蒋介石日记:(在高雄要塞)"……见雷震、(林)蔚文、(洪)兰友、许朗轩、吴署长(嵩庆)等解决各种问题……"比较之下,对运台黄金整个事件前后,蒋日记的简略隐晦可见一斑,尤其是密藏在厦门的军费黄金,更是"机密档案中的最高机密",两岸的中央银行档案都在此"消声",不仅外界不知,连国民党政府高层都"噤口不提"。只有先父在1950年2月2日的日记中提及在台北"立法院"军费会议上"财政部"要提用此秘密军费金银时,感叹道:"……盖保管款本属机密事,现成公开。"最近在《大溪档案》电子档"厦门分行代付拨交联勤总部吴署长嵩庆黄金数量"及《尹仲容与台湾经济的重建1949-1953》一文中,出现厦门密金的支出总数是786540两及拨款日期与数量,但无细账。此总数与笔者2007年所估计的厦金支出为80万两相契合。
图1.6 先父1949年6月12日的日记中记有那日进谒蒋介石总裁后的记录,为秘密黄金军费90余万两"最后之决定"的分配:"①
渝筑穗款43万仍在厦;② 陕港款运台暂存;③
余15万两交联勤,其中8万余为粮款,6万余为经费……"其中,"呈刘郭报告……"中的刘(攻芸)为央行总裁、郭(忏)为联勤总司令
蒋介石1949年的日记里记载着许多有关财经的关键资料,如:
1月15日(下野前6日):约见(俞)鸿钧、席德懋指示中央中国两银行外汇处理要旨,总勿使两行外汇为后来者消耗于无形,略为国家与人民保留一线生机耳。
1月21日:本日为余第三次告退下野之日,只觉心安理得,……密告孙(科)吴(忠信)金融与外汇之处置与实数。对(李)德邻实告其政治、军事及人事之部署。(按:此日蒋辞国民党政府总统职,金融实数里也应包括上文2月8日央行总裁刘攻芸告诉周宏涛的黄金量。)
5月19日:……督导青岛之撤退与厦门存金之移动……
6月3日:……台湾改革币制基金已经拨定,今后应以台湾防务为第一……鸿钧、(刘)攻芸、严家淦来见,报告外汇、头寸及台厦存金之支配,并指拨台湾银行基金共计五千万美金,此乃最主要之政策得以强勉实施为慰……[按:此基金就是两星期后发行的新台币准备金--80万两黄金(每两以50美元计算)与1000万美元外汇,此原意为省的地方货币,已稳固流通了60年。] 蒋介石日记里的用词如"存金"、"现金"、"现洋"、"现货"、"基金"等,是指黄金、白银及外汇,即国库资金的总称;另有国民党军队"抚恤基金",是1949年1月下野前夕,在南京拨给海陆空三军的数千万银元。先父日记里有关"现金"拨为军费案件则称作:"草约"、"手续"、"准备金案"及"绝密保管款"等。总之,巨额金银以百吨千吨计、辗转运送千里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1949年国民政府面临在大陆崩溃之际,此中国仅有的"现金"是万方注目的,不止李宗仁代总统觊觎(蒋介石5月2日日记:"李德邻留桂不来穗,其目的在要求军权与财权"),美国也以此借口拒绝援华(蒋介石7月3日日记:"美国务卿问顾(维钧)大使……'何以不用台湾存金'")。更重要的是,这是国家货币"金圆券"的准备金,是人民大众的财产,蒋就不得不隐讳其言,更要各位军政"领导"绝对保密,尤其是这密存厦门的黄金,更是绝对机密。60年过去了,此联结海峡两岸的巨大事件,应该到还原真相和解密的时候了。
这些年,笔者也在美国、台湾、中国大陆及网上搜集资料并继续访问与运金有关的耆宿,有先父旧时同事,包括海、陆、空、勤及新闻、财经等各界人士,颇有新"出土"的史料,这里要感谢许多位前辈与朋友的帮忙,当然缺失还是难免。本书把笔者十多年来追踪国民党政府"黄金档案"真相及发掘先父的军费"密档"日记的来龙去脉,在"夕阳黄金之年"挥汗笔耕不缀,不容青史尽成灰,将此史实献给海峡两岸的百姓。
1948年12月2日凌晨,也就是1日夜晚,外滩全面戒严。英国记者乔治·瓦因(George
Vine)住在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北楼)靠中国银行一边的客房。午夜之后,他向东望,虽在全面戒严下,从昏暗的路灯下依然可以见到岸边的"海星号",甚至护航军舰;他向西望,可望到中国银行的侧门(今滇池路74号)及圆明园路口,挑夫或两人挑一箱,或一人挑两箱,从滇池路走向海边,一艘500吨级的海关缉私舰(图3.1)停靠在黄浦江边上。做新闻记者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凭着专业的直觉,就断定所挑体积小而沉重的担子里,必定是贵重的黄金,便立刻从黄埔滩20号的华懋饭店内,把中国银行内运出黄金的目击情况,向伦敦、向世界发出以下电讯:"……中国的全部黄金正在用传统的方式--用苦力运走"【The
Soong Dynasty(《宋氏王朝》),Sterling Seagrave著,Harper
Pere ial,1986,第441页。】
外滩中国银行金库
2006至2008年,笔者四次飞越太平洋来到上海,查找上海档案及实地勘察外滩,首先为解一个谜:为什么从旧黄浦滩路23号的中国银行里,运出24号中央银行的国库黄金?
由中国银行与和平饭店之间小路(今滇池路)步入中国银行之后院,***就浮现出来了。原来中央银行的国库黄金及银元存在中国银行后院地下室的金库里,现在有武警在外站岗,当然无法进去一探究竟。但其中有一部分,开放给一般民众,我们沿着一个螺旋梯向下走去,下面豁然开朗,有存户在查看自己的贵重存物,玻璃门上写着"远东第一大库","始建于一九三七年",即是日寇全面侵华的那一年。中央银行的地下金库应该是在同一层附近。就像旧时修机场,一部分作"军用",另一部分作"民用"。我们所能看到的大概是"民用"部分。
中为中国银行(黄浦滩路23号,中间平顶),左侧为华懋饭店(今和平饭店北楼),与中国银行有滇池路相隔,右侧白色六层楼即原中央银行(24号)
登上和平饭店楼顶,向东面望,就可看到黄浦江,现在是游客云集的外滩江边公园,当年(1948年)12月1日的午夜,缉私舰"海星号"就停泊在岸边,不远处还有一艘军舰,美盛号(或美朋号),在巡航监视。从江边往西看,23号(中国银行,17层)与24号(中央银行,6层,第二次大战时的日本正金银行)之间只有一条小巷子,从和平饭店北楼上面是看不见的。所以,那晚挑夫应该是由中国银行与和平饭店之间的小路(今滇池路)走向江边的。
图3.3 由中国银行北旁门(今滇池路)进入银行地下室,即原中央银行的国库所在
乔治·瓦因发出电讯的次日,英国报纸就刊登了这条新闻,路透社也发布以下新闻:"国民党政府央行偷运黄金"。香港左派的《华商报》(1948年12月3日)及其他报纸也转载了这条消息。
另据《中央银行档案》,几天以后,宋子文又命上海央行运广州银圆1000万元(共2500箱,每箱4000枚),也是从"金圆券"准备金里提出的,于12月8日利用淞沪警备部(司令陈大庆)夜间戒严时,以招商局的"海沪轮"运去广州[《民国档案季刊》1989年第1期,第53页)'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向台北厦门密运现金一组资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但没被媒体、社会及一般民众注意到。
12月1日深夜的运金行动,不只轰动上海,也震惊了全中国,长沙的湖南省参议会首先通电全国:"这些金子都属于全国人民所有,是三个半月前(1948年8月19日)以发行金圆券强迫收购来的,来自民间,作为金圆券的准备金,随意移动会影响老百姓对金圆券的信心。"云云。上海人心惶惶,没过几天就在中国银行门前发生了震撼世界的黄金挤兑(Gold
Rush)。国民党政府在中国银行以远比黑市价格低的纯金,有十百倍的利润及保值,让市民拿1000金圆券(每日牌价上调)换兑黄金1市两,但每天限售1000两,先来先购,于是成千上万的市民都到银行外面去排队。
黄金挤兑惨剧
据上海《大公报》12月9日记载:"……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于11月21日起开始办理存兑至12月6日,(天里)共兑出黄金15617两(合金圆券10551万元),兑出银圆941341(合金圆券9413100元)……"上海《申报》12月27日刊登:各地"国行所兑出金银,仅占库存廿分之一",如以库存黄金400万两计,则兑出黄金全国为20万两。外滩拥挤***海,让举世看国民政府的笑话,最后以挤死挤伤多人告终。
现在要从以下各点来试着还原历史的真相:首先是12月1日深夜,究竟有没有黄金由上海外滩运出?英国路透社于1948年12月2日向全世界发表国民党政府央行偷运黄金的新闻是否可靠?若是事实,这一次到底运出了多少两金子?由何人决定运出?其次,究竟由哪些种方式运出?从上海运到哪里?
国民政府从大陆撤退到台湾之最初二三十年,对于黄金运台的事都噤口不言,而主持其事的人,包括先父在内,也绝口不提,因黄金运台的事情,从大陆民众观点来看是民怨极大的。为拥护政府,许多老百姓排队兑换,据正式资料,由中央银行在上海一地就收兑了美钞3400万,取得黄金110万两及银圆500万块,占全国70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