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蔡依林去快乐大本营做puppy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Lady Dior: As Seen By 我之所见展览中,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获得充分自由度的前提下,围绕著名的Lady Dior进行自我创作。特别来自非时装领域的创作者,以局外视角对Lady Dior的进行自我读解,尽管颠覆了固有的优雅,却产生令人出乎意料的多元化演绎格局。我们特别专访著名静物摄影师Je y van Sommers与纪实摄影大师Martin Parr,邀其分享观点与创作心得。 Lady Dior与上海缘分不浅。去年此时,Dior在上海发布了由David Lynch执导,Marion Cotillard出演的《One Lady-Four City》系列短片中的第三部发生在上海,围绕一只深蓝色Lady Dior手袋的爱情故事。今年,Dior再接再厉,邀请包括Peter Lindbergh、Nan Goldin、Alec Soth、Martin Parr、Je y van Sommers、时晓凡、刘建华、David Lynch在内的诸位摄影师、视觉艺术家、影像艺术家、电影制作人,以这款极负盛名的手袋为中心主题,自由地进行发挥创作,由其独到的视角来诠释各自眼中独一无二的Lady Dior,并汇聚其作品完成了一场Lady Dior: As Seen By 我之所见展览。 Lady Dior诞生于1995年,因优雅设计和英国戴安娜王妃的钟爱而得名。可说得上是Dior品牌设计中法式风情的出色代表,其制作也贯彻Dior一贯的高级定制精神。然而,此次受邀的艺术家们却着实颠覆了手袋的优雅形象。好比,瑞士女艺术家Olympia Scarry在为Lady Dior创作的雕塑The Lady Has Arrived中,就将一只白色透明的手袋两侧完全炸穿;摄影师Kourtney Roy则塑造了一位提着手袋的女子倒在大街上不幸身亡的电影般诡异场景;中国艺术家刘建华这一次展出了他在2009年创作完成的金色陶瓷Lady Dior,为这一款手袋更添了强硬坚定的气质;Alec Soth干脆把手袋放在一堆乱石上,从几十米之外进行拍摄,照片中,手袋似乎削弱了平日高高在上的气势,而是与周边环境融为了一体,表现出他的独特思维。 时装品牌与艺术联姻并不罕见,而充足的自由保证才会是合作精彩与否的决定关键。很高兴地看到,在这场Lady Dior: As Seen By 我之所见展览中,艺术家在保证了个人风格的前提下,围绕手袋进行了大胆创作,而非因与商业领域接洽丧失了自我与艺术个性。特别众多来自非时装领域的创作者,以局外的冷静视角对Lady Dior的进行自我读解,一扫固有成见,产生了令人出乎意料的多元化演绎格局,或许能够对品牌在未来发展方向上有所启发。 阴影温柔
作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静物摄影师之一, Je y van Sommers以自己最擅长的光影效果呈上精彩作品。而这恐怕是这一次展览所有作品中最为抽象的一件手袋简单柔和的影子投射在背景墙上,完全看不见实物真身。她解读道: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探索阴影营造出的效果。经常使用单光源,这样,阴影就成为整幅照片的焦点所在。作品融合了我对阴影的兴致以及凝胶塑造出的既鲜明又柔和的色调。我追求一种非常简洁明了的形象,巧妙地将焦点集中到Lady Dior手袋上,不着痕迹。我也希望自己创作出的形象能自成一副完整的图画,而不必费心于它与Dior之间的搭配。
作为一名静物摄影师,拍摄前你通常需要多久来观察和理解你面对的事物?
Je y van Sommers
我喜欢把物件放在工作室里,放几天,但不会一直盯着它看,只是让它融入我的环境。然后,我大约需要半天的时间来思考拍摄的创意,每每我想定一个创意,就只会按照这一个主意来进行。
是否认为每件物件都具有灵魂?
我不认为是这样,尽管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相信每件事物都有它的情绪。在我的家里和工作室,我尽可能不放太多东西。我觉得,自己没法在一大堆东西之中工作,对我来说,少即是多。而一旦当我完成了某一物件的拍摄,会把它移出工作室,再度让自己的周围回归真空。
对静物摄影来说,最重要的为何?
影像应当具有生命不但究静物摄影而言,对于所有摄影作品来说,都是如此。那一凝结的时刻,唯有将你自己融入画面中才能完成。自由地表达自我,别想太多。最棒的照片,总是你觉得最容易完成的,如果你太用力或想得太多,照片不定不那么令人心悦。
见到Lady Dior的第一印象是?
非常硬质,结实,这也是我为何以光影加以处理,这样会让手袋的轮廓变得更柔和。
从何时起,你开始格外关注光影?
当各种各样光投射向墙壁,也许是透过窗户的光线?记得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幅场景,明亮的正午阳光,一位网球手身在棕色球场,地上的影子如此强烈而完美,你几乎可以看见网格的每一根线以及球拍的轮廓。我真的很想在工作室里重现这一幕哪怕艰难,甚至不可能。来自太阳的单一光源始终是我的灵感源泉,这也是为何我大量使用单一光源的原因所在。
你是否觉得自己迷恋光影?
我一直喜爱光和影,迷恋?那是太强烈的词。
记忆中最美的影子是?
我想不到某一个很特别很完美的例子。但,最完美的影子总是出现在当我手中没有照相机的时候。我想我真的应该随手带着相机,也带着一只小方块什么的,随时可以展开拍摄。真的,也许我真的应该这样做。
若有若无的微笑
纪实摄影大师Martin Parr表明了自己与时尚之间并无关系,时尚界的疯狂正是让他却步的理由。但,Martin Parr对时尚界还是保留着一点兴趣。例如之前与玛格南图片社合作的《Fashion Magazine by Martin Parr》,便收录了诸多Martin的时尚类作品。在那本作品集中,Martin运用了一种生活般的角度进行观察拍摄,无论是在超市购物的普罗大众,还是与亲密爱人相互拥抱的高级时装设计师们,都表现出的是一种寻常的生活场景。 这一次,Parr找来一位服务生来展示这款Lady Dior。照片中服务生西装革履,面部微笑恰到好处,他亲切地提供服务,一抹微笑若有若无,像是不置可否的面具。这正是摄影师对我们生活中普遍场景的细心筛选,将司空见惯却易被忽略的真实,以影像的方式呈递在我们面前。
你在哪里遇到了画面中的侍者?
在巴黎Royal Monceau酒店呆了几天后,我见到了这位侍者,我立刻知道我将在拍摄中使用他。接下来刚好迎来Lady Dior的拍摄,于是他成为了不二人选。
为何你认为他完美
无从解释,全凭直觉而论。
还记得看见Lady Dior时的第一印象吗?
Lady Dior是偶像。时尚,正是建立在偶像的概念之上。
通过这幅图像,你想讲述怎样的故事?
我并非一位时装摄影师,我太淘气。我尊重这疯狂的时尚世界,但与此同时,我也要玩我自己的游戏。
作为纪实摄影家,你认为,摄影的目的为何?
记录和分享这世界的疯狂。
能否以一句话评价当今世界?
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宣传照,每一张照片都在贩售一种图像或者主意。而我的职责是质疑这一切。对不起,我用了两句话。
对你来说,何为最艰难的工作,何为最容易的工作?
如果身在时装Party或艺术开幕展,那会非常容易,因为那里到处都是我想拍摄的人。拍广告照是最难的,因为必须首要取悦艺术总监而非你自己,但我仍愿接受挑战。
发表于
10:20:00
2011-07-03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读了一本Gia i Versace的传记,结果让我很恼火。对不起,我是抱着猎奇的心理读的这本书,结果没有得到我想要的。
在这本书中,Gia i Versace被描述得近乎完美:天生具有设计才华加上商业头脑,长相俊朗身材高大,整个家族又团结一致和谐友爱,完完全全就是个好好先生,就差个圣人的头号加身了。
我想要什么?当然是八卦了。Versace的Logo美杜莎的背后,隐藏的是戏剧一般的扑朔迷离。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Gia i Versace之死了。跟这条新闻比起来,之前的那些家暴、吸毒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Gia i Versace于1997年7月15日在位于迈阿密的别墅前被***杀(同年的8月31日,这位时装设计师生前最爱的Muse之一戴安娜王妃也不幸身亡)。有目击证人表示,Gia i死时是全身赤裸,而罪犯Andrew Cunanan却在六天之后自杀身亡,让这起案子变成了彻头彻脑的谜团。在这之前,Andrew就已经因为多起谋杀被联邦调查局列为十名重案通缉犯之一。而他为什么这一次选择了这位时装巨子下手,也许只有Versace家族的人会知其缘由吧。前不久一本名为《Metastasi》的书又爆出了Gia i之死是与黑手党相关联的猛料,又把故事推向新的高潮。
这段往事被翻拍成过电影(《Fashion Victim》),写成过戏剧,改编成小说......尽管这位与Giorgio Armani并称为意大利双巨头的设计师已逝,但事情还没有结束。Gia i Versace生前没有把事业留给男友或是自己的妹妹,从创业起就在自己身边做帮手,负责副线品牌Versus设计工作的Donetalla Versace手中,而是交给了被Gia i唤作小公主的Donetalla的女儿,当时年仅11岁的Allegra手里。关于这件事,大家普遍相信的一个说法是:Gia i与Allegra的爸爸,男模Paul Beck曾有过一段罗曼史。当然,这种说法遭到了家族发言人的坚决否认。无奈Allegra年纪尚小,只好由妈妈暂代行权。从小生长在巨大压力下的Allegra又一度患上厌食症,并且对于戏剧的兴趣远远大于了时装设计。看到这两年Donetalla频频与Christopher Kane接洽的消息,未来Christopher接手正牌也不是没有可能。
人为什么爱看历史?除了可以以史为镜来正衣冠,还可以享受那些段子八卦。时装史更是如此。好比前不久爆出了反犹门而风波不断的Dior品牌。有好事者翻查了Dior的历史,得出了反犹实际上一直贯穿其中的结论。其实要说消费时大多数人考虑的还只是设计价格等因素,对于其他不是十分在意。但这些小段史就是百听不厌,要是沾上点丑闻的话,那就更棒了。所谓物质与精神双丰收,大抵如此。
发表于
15:36:00
2011-05-28 《名牌至上》一书中写到:在香港街头随意拦下几位路人,向他们询问其时装偶像是谁。十个里面会有九个宣布是奥黛莉赫本。可是,从这些人的着装上来看,完全看不出赫本的影子。 不管怎样,这件小事至少证明了赫本时装偶像的身份足够深入人心。她就是甜品店里卖得最好的香草味冰淇淋,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叫人失望和出错的保守选择。类似的人还有:Kate Mo ,张曼玉。男生方面,约翰尼德普不羁的形象也蛮受追捧。这几位可以称得上是的的确确的Fashion Icon。 说到Icon这个词,近两年还真是会经常听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新面孔跑出来和大家见面。这些人的统一特点是:二十几岁,瘦,面容姣好,时常出现在发布会,秀场等时髦场合。媒体们的连番轰炸性报道,让人不刻意就能记住她们的名字。但要认真想想,对她们还是会十分陌生。她们是歌手?是演员?谁也说不出来她们唱过什么,演过什么。尽管身份复杂多疑,但自身的定位却十分简单。叫名媛太老气,叫It Girl太过气,通通来唤作Fashion Ico rdquo;真是铿锵有力上档次。 新晋的Icon们会时不时出现在杂志封面上和内页里,会坐在秀场的第一排。每日的工作就是穿衣服和脱衣服,还要不断强调自己对于穿这件事并不是十分的感兴趣。有时还会和一些品牌合作出一些冠有自己名的特别系列。要是这些都还不够的话,她们还很有可能有自己的乐队,一档电视节目,文艺点的去拍几部艺术短片,或者在史诗大制作中轧上一脚,在豆瓣上有自己的小组,单凭画画妆拍拍片就可行走江湖。甚至,在看秀之余,法国时髦杂志女主编都会靠过来拉起她的手啧啧称赞,表示自己也要买一件和其一模一样的衣服,祖母级评论员会称她为China Beauty。这都已经上升到了为国争光的高度。 实际上单纯把Fashion Ico rdquo;翻译成为时装偶像,似乎削弱了单词Icon的权威感(要知道这个词可是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某日我在翻杂志时,看到了某位Ico rdquo;的身份介绍不是演员,不是名媛,不是It Girl,而是直接飞至成为时尚先锋人物,这才是Icon该表现出的大气风范!印在纸面上立刻叫人感觉这个女人不简单。难怪如今越来越多人介绍自己时讲自己是私生活设计家,咨询公司老板叫自己意见领袖,作家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卖的就是这种你听不懂你就会崇拜我的噱头。 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英语里的Idol一词同样也有偶像的意思(当然这个偶像要比那一个气势上弱一些),却从来没有听过谁被称为Fashion Idol。要么你在平地上乖乖做你的素人角色,要么就在云端上当个至尊宝供人瞻仰,没有中间过渡。这可不是个从下到上循序渐进的金字塔结构,这只能是下宽上尖的牙签肉结构。所以那一众人也不论自己资质大小削尖头也要往上钻。中国有句古话讲: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抱着咬定青山舍我其谁的精神坚持下去,谁能保证野百合没有春天呢?
发表于
20:32:00
2011-05-01
Tom Ford的回归秀会让人想起早期的光景容纳人数有限的沙龙里;省去的座位纷争的烦恼(大家都是front row~);模特们摇曳生姿的从帷幕后面走出来;设计师在一旁近距离为主顾们解读自己的观点灵感。缩小的秀场就是要降低声势,故作低调,可这又成为了新闻报道中最大的亮点,又是一对时尚界的矛与盾。
看看Chanel吧,对于这样一个有着诸多经典的品牌实在不必过于苛刻,只需保持住血统即可。那对着繁多的秀场图片,一个专业的时装编辑该怎样一眼分辨出这是哪一季的作品?有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不看衣服看环境!模特背后有一头狮子?2010秋冬高级定制的。有旋转木马?2008秋冬高级成衣的。在过去的几年里,Chanel的秀场上陆陆续续出现了乐器、动物、康朋街旗舰店、迷宫、电脑键盘、农场、冰山、东方之珠、煤山、Baby等等许多和衣服并没有本质上联系的装置摆设。结束的时候,Karl Lagerfeld振臂一呼带着大家大步流星向前走,这样的气势绝对要抢占隔日的报纸头版。
怎样解释这种行为呢?作为市场份额较高的品牌,这种砸钱方式不但能给自身建立起和自身巨头身份相吻合的气势,而且还能向外提供更多的谈资作为免费广告宣传。毕竟,当人们谈论着哇,Chanel这一季的秀场居然是在一个农家院里,还有超模做调情状和Lily Allen做现场表演呢!听上去要比这一季的秀场上出现了木屐,这种鞋款在14世纪时期的威尼斯十分流行更适合大众传播。看秀看秀,秀不就是场表演(show)么?
有人从Chanel越来越夸张的声势中闻到了Karl Largefeld要退休的讯息。西方有句话讲:永远不要做最后一个离开派对的人。意为人生时高时低,这秒你在巅峰,说不定下秒你就跌落至谷底。所以做人得学会见好就收。在最佳状态时全身而退,还能留有余晖供人敬仰,免得哪天马失前蹄,从此一蹶不振,带着失败的名号度过余生。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有这样的对话:Karl Largefeld?
Karl Largefeld。他真是个天才。
的确,真想回到那个能在煤山中走秀的年代。
是啊,地球上的煤都已经找不到了。
严厉的时装评论家未必会对这种大阵仗心满意足。在他们眼里,这完全就是种掩人耳目的手段。网上有一个恶搞Lady Gaga《Telephone》MV的视频,Gaga拿隔离带裹着自己,和Beyonce交待拍摄计划:首先这首歌和Bad Romance差远了,甚至连Poker face和Just Dance都赶不上,所以我决定靠半裸来混淆视听,顺便发疯乱丢东西来转移注意力。Got it?
有人不会像Chanel这样铺张,靠剑走偏锋同样取胜。之前中国设计师马可在巴黎办秀时就找了一群舞蹈演员,孩子等非模特人士展示设计作品,赢得了不少的赞誉。还有那位熊猫狂人。本质上来讲他不算是时装设计师,该划分到艺术家行列。同样在巴黎办的秀,全部是由黑白两色构成,每个模特都代表着一个社会身份。比如有一件上衣,胸口就印着二奶的字样。我那时的外教(男生)看见了这件,问我这汉字是什么意思,我给翻译成Two Bosom rdquo;。他听了连连称fun,就好像我们看见克劳迪娅希弗穿了件胸口绣着香奈儿汉字的***罩衫一样。
发表于
17:44:00
2011-04-21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时装学院拟于
日举行的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设计师作品回顾展放眼
McQueen19
年职业生涯,精选
余件代表作,成为自设计师离世以来最大规模的回顾展。展览致力于实现读解式编排而非编年体式的呈现,众多
McQueen
生前合作者们及业内权威人士应邀追忆与他共同度过的往事,从多角度帮助人们理解其作品的深度和意义。
读解式呈现
我不是愤怒。我只是过于浪漫。
Alexander McQueen
早前面对记者们的提问,为自己辩解道。
我们误读他了?一位会用嚣张的模特、鬼魅的装设来激怒和恐吓大家,把巫婆、寡妇这些不寻常形象悉数搬上伸展台的设计师,怎看也不像浪漫之人。但同时,记忆中又存在着某些与此相矛盾的证据:
McQueen
的右臂上甚至纹有英国老乡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一句话:
Love looks not with the eyes, but with the mind.
(爱由心生)这出戏中,害了相思病的
相信,爱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是人类最值得歌颂的情感,拥有化一切腐朽为传奇的神奇魔力。
Alexander McQueen
同样虔诚地笃信爱的力量。在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及是什么会使自己的心跳偷偷漏下一拍时,
McQueen
立刻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陷入爱河。
文身给了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设计师作品回顾展的策展人
Andrew Bolton
先生以新的理解,
对我而言,这概括了
McQueen
一生的时装态度他相信爱来自主观信念而非基于外貌的世俗成见。他通过揭示人们审美观的偏见与局限性,讽刺了一心拘泥于外表的趣味。本次
展览的名称
Savage Beauty
由前后辩证的两个词汇相互比照,似乎道出了他对
McQueen
的理解纵然狂野,美丽异常。
着手筹备展览时,一心期望能够完成一场对
McQueen
时装的读解式编排而非编年体式的呈现。于是,博物馆从其长达
年职业生涯中自
Nihilism
Angels and Demo 精选
余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特邀
McQueen
生前合作者们以及业内权威人士分享对
Alexander McQueen
生前的种种追思,随着展览于
月初拉开帷幕,这些精心而为的评述将从多角度帮助时装迷更好地理解当代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
Alexander McQueen
作品的深度和意义。仍然新鲜生动的记忆,
评论说,加强了展览应有的完整性。
好比,著名时装评论家
Suzy Menkes
Sarah Mower
Hilary Alexander
等都为这次展览中交换自己的看法,叙述了结识
McQueen
以来的点点滴滴;曾陪伴在
McQueen
年、现接任
Alexander McQueen
品牌创意总监的
Sarah Burton
,在与
Tim Blanks
的对话中动情地回忆到了
Alexander
的为人处事方式和对自己和品牌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时装摄影师
Slve Sund oslash;
则受邀为展览拍摄名录,他选择有着抽象化身体和脸庞的假模,镜头语言呈现着迷离而超现实的气息,恰好反映了
Alexander McQueen
的作品于现实和虚幻之间所保持的微妙平衡。
围绕一件展品,来自
秋冬季
系列中的一件军大衣,
McQueen
生前一位同事分享了一则动人的小故事:为完成这件大衣,
McQueen
独自留在他的工作室内,工作室的同事们早已离去。第二天早晨,大家回到工作室,发现大衣早已完工,静静地穿在人型台之上。此时的
McQueen
正抱着爱犬,蜷缩在沙发上,熟睡得犹如一个孩子般。 浪漫主义挥发
展览分为五部分:专注于设计师在制衣方面和对人体体态结构探索的成就的
The Savage Mind
;反映作品与浪漫主义中对情感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Romantic Gothic
Romantic Nationalism
向我们展示了
McQueen
作为一名英国设计师对自己血统的绝对忠诚和认同,而
Romantic Exoticism
则体现了异域人情文化作为其设计丰富灵感来源之一所产生的影响;当然难以忽略
Romantic Primitivism
,体现出设计师本人长期以来对大自然的赞美与敬畏。此外,一直与
McQueen
合作密切的珠宝设计师
Shaun Leane
和帽子设计师
Philip Treacy
的杰出作品也将单独陈列在名为
Cabinet of Curiosities
的单元供人参观欣赏。
完全可以把展览的五个部分用一词概括
Romanticism
(浪漫主义)。
Alexander McQueen
的设计中总掺杂着诸多般人类情感,或惊愕,或神往,或恐惧,或悲伤。
Andrew Bolton
评价道,
Alexander McQueen
台将强有力的情绪转化为富有冲击力的美学情绪,他延续了
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传统,将焦点集聚于情绪的表达无论恐惧或惊异。从早期控诉英格兰在苏格兰实施的暴行的
Highland Rape
系列,到缘起于
世纪日本幕府文化的
Vo 系列,再到生前最后的畅想未来的
Plato's Atlantis
系列,
McQueen
的作品将观众推向理智的极限,上演着震撼人心的荒谬的快乐,夹杂着惊异和恐惧,怀疑与厌恶
认为,
McQueen
的伟大之处在于无比强烈的情感,时时隐藏着向往巅峰和超越平凡的愿景。
一部由大都会博物馆编撰的同名书籍《
Alexander McQueen
Savage Beauty
》将同期发行。书中收录大量精美图片和深度访谈,细致介绍了
Alexander McQueen
的一生和其让人难以遗忘的舞台装置艺术风格。相信这本书对于所有怀念着
McQueen
的人都是个不小的慰藉。
发表于
22:12:00
2011-02-27 国内的设计师我现在最想采访一下的就是玫瑰坊的掌门人郭培。有别于一般杂志的对付了事或者官方口吻,我会用一种随意的,友善的,类似朋友间的语气问出我一
直想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促成了你和春晚这么多年来的合作?您放心,我不是央视派来的间谍,您尽管放心大胆的告诉我。以我一贯的口吻可能很多人觉
得我这是在讽刺人,我对天发誓这绝对是我的真心实意,因为我有时真为郭培感到一点点的惋惜。本土设计师要么是在小范围里有一点名声而素人百姓们一无所知,
要么就是因为抄袭的问题而天下皆知。很显然,郭培是属于后者。 我没亲身参观过郭培的工作室,但还是有所耳闻。据说她会叫女工们在闲时也要练绣卡(&helli 类似的专业术语),就是为了真正需要时不会手生。之前Cathy
Horyn和郭培进行了一次谈话,郭培就道出了自己对大裙子(big
things)的偏好。她也会举办时装秀,不过是以几年而非半年为间歇单位。记得2008年的时候周迅还穿过一件她的大裙子在《男人装》的封面上扮
演木偶娃娃,娇小的迅哥儿和穿上之后让人只能束手就擒的裙子倒也很相配。 先把美与不美抛开,她的几件衣服的确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我为什么想问:这样能做出来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衣服的人,为什么要涉足春晚这块谁上谁挨骂的领
域?为什么每一次春晚开播之前都要接受采访?为什么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知道有些话(我在袖口上用了一段海豹皮)有争议却还是要说?看来这个年头,不止是
明星们,任何人都该配一个公关团队,随时矫正犯下的过失,这要比事后说盗号说自己无知要有诚意的多。 有一个可能性:春晚的那些衣服并不是她设计的。玫瑰坊里也会有不少的实习生,服装学院的学生,一定的能力还没有养成,别人眼里一台不值一提的庸俗的晚会,
对于他们可能是几年来自己的作品唯一被人看到的机会。有时候实在是苦于没有思路,再加上时间催得紧,就干脆把一些已经发过的秀场图拿来,改个领子,改个裙
长,变个颜色,加些装饰,就成了一件新的作品。 我不想为谁的错误开脱,抄袭这种事绝对是百害而无一利,也不要说出道晚底子薄,先抄着慢慢就有自己风格了这样的傻话。我只是看到了一些人,和我们一样,硬
是从头看完了一整台无聊之极的晚会,和我们一样,也是边看边骂,不过我们是发完牢骚后就洗洗睡了,他们在等的是节目最后结束后,幕后人员名单上有三秒钟的
自己名字。就这几秒,也足以等上这么一晚上了。 最搞笑的是一些人(不乏一些大刊的编辑们)会说歌手戴的头饰是在抄袭Alexander
McQueen在2008年春夏系列中的设计。第一,那一季的饰品是Philip
Treacy设计的而非McQueen;第二,说句不敬的话,苗族人民这么打扮的时候这些人还没出生呢,更别提McQueen作秀了。这就是信息快速分享
社会的弊端,人人好像什么都懂,却又是什么都不懂。
发表于
20:22:00
2011-02-26
7.8 磅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糟糕的经济环境里,奢侈品投靠艺术展,可以让消费者把购买奢侈品理解成某种投资行为,降低在坏年景里乱花钱的内疚感
今年的
日开始,
精心选在魔都上海的当代艺术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文化香奈儿
Culture Chanel
艺术展览,展出香奈儿女士的设计、经典标志象征物、文字及创作手稿,向观展者展现香奈儿本人的美学思想及在时尚史里的影响。这位早于
年去世的时尚先驱生前曾说我要成为未来的一部分,显然她做到了。
德国诗人歌德为此应当跟香奈儿惺惺相惜。他说过更具操作价值的话,建立更好的未来要从深入发掘过去开始,像是站在时间轴的另一端。这正是当下的时尚界应对市场的一大解决方案。
社会效率为技术所推进,时尚作品不但被要求美,而且开始被要求快,这给设计师们带来的挑战尤其严厉。由最初的小作坊作业,到上世纪后期的奢侈品品牌
集团化的现象发生,设计师们失去了从容的资格,每一系列作品在首次亮相后都会立即被全球观众围观;原本只需应对一年两季的成衣发布,现在任务单上还添了度 假、
Pre-Fall
、限量等其它系列。
推出老式行李箱,巴宝莉
(Burberry)
翻新一战时期的作品样板&helli helli 灵感不足以支撑压力时,设计师们越来越多地在新设计里不断重复旧时尚。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就擅长把自己过去的作品重新拿出做旧,构成一个新的系列,以旧带新甚至成为他的品牌基因,几乎每一季的作品都有类似的影子。
Diane von Furste erg
则干脆完全复制了自己在
年发布过的并因此成名的
Wrap Dre (裹身裙),甚至连当年的广告也分毫不改地照搬发布,用自身的历史感索求顾客忠诚。
另一种诉诸历史的路径是如
般涉足艺术展览领域。
Yves Saint Laurent
先生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行了时装史上的第一场时装展览(尽管是在服装厅里展出),奢侈品牌举办艺术展览的风潮自此掀起。这种展览的主旨大多是回顾品牌自身历史和经典设计,顺手扶植新兴艺术家,或与艺术本身联姻。
年金融危机之后,奢侈品巨头们在举办艺术展之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年世博会期间,
Salvatore Ferragamo
把自家制鞋坊带到园区意大利馆,向游客们展示其在做鞋方面的深厚功力;
Christian Dior
品牌则举办了时尚插画师
Rene Gruau
的作品回顾展(
Rene Gruau
的插画风格对
Christian Dior
二战后时期的设计风格有很大影响。刚结束的
Haute Couture
周上,
John Galliano
也是以
的插画为灵感设计了新的高定系列);
将在佛罗伦萨开设博物馆来庆祝品牌成立九十周年。
经济危机推动
年,乔治 ull;阿玛尼(
Giorgio Armani
)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自己作品展的开幕式上表示,自己很自豪被选中与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并列,但并没有提到自己慷慨赞助博物馆的事实。这次展览受到不少非议与批评,因为阿玛尼在展览中展出的多是最新设计,并非曾经的经典,所以总让人觉得他是在利用博物馆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给自己打一场广告。
奢侈品牌办艺术展的确有广告之嫌,但艺术展还能赋予奢侈品牌其它价值。挪威的社会学学者
Lars Fr H. Svendsen
在其所著的《时尚的哲学》一书中写道:时装店花大力气接近艺术机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这些机构拥有极为丰富的符号价值,每个人都希望分一杯羹。如果一个
人希望在某个物体上增加符号价值,最简单的办法是将这个物体与含有巨大符号价值的其他物体放在一起,因为这种价值是有传染性的。但是,一旦某物体将这种符号价值传输给其他物体,它的自身价值就会在这个过程中降低。这就是允许时尚溜进艺术机构进行展览而备受批评的重要原因。
年底,以皮具手袋等起步发家的
品牌联合佳士得拍卖行发起了一场名为
收藏家的展览,展出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们收藏的
早年的精美手袋。
还特地开设网站,方便更多的时尚爱好者上传自己的藏品照片与所有人共享。在全球范围内,这还是奢侈品品牌首次在拍卖商网站推出特别活动。在解释此举初衷时,
主席兼行政总裁
Patrizio di Marco
说:我觉得通过网页让受众得以了解
的经典珍品是最合适的方法,尊贵而又现代。与佳士得的合作也完全符合我们想要加强
产品质量、工艺与尊贵品质美誉的目标。
据此,意大利当地的一家媒体发起的意大利地区奢侈品品牌盘点活动把桂冠给了
,而非一直被公认有思想的
。组委会给出的评奖理由是:
品牌在经济危机期间做了许多努力来巩固自身品牌形象,包括广告方面,设计方面,另外谨慎的举行回顾展览也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建立对品牌的信心,对于维持品牌形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经 济危机?没错。奢侈品是一个发自欧洲、足够古老的行业,他们在历史上与战乱、萧条相伴相依的次数比太多新兴行业都要多得多。糟糕的经济年景降临时,奢侈品
牌们的应对策略都会像历史上每次做过的一样:削减预算、缩小规模、裁减发布会与买手开支,等待冬天远去,春天重来。两次世界大战里,灾民们仍能在免费的包 肉纸上看到高级时装的报道,《飘》里的斯嘉丽在南北战争的窘境中也不惜将亡母的天鹅绒窗帘改制成礼裙,只要仍存在这样的美学终极狂热,奢侈品牌就有动力将
自身的骄傲与优雅维持下去。
当经济环境变差的时候,如果赋予奢侈品更多的艺术、文化属性,购买奢侈品就可以理解成某种投资行为,降低在消费者坏年景里乱花钱的内疚感。
与其作用相似的是,
Louis Vuitton
等品牌在近两年内在其平面广告里让手工坊的女工取代明星超模成为主角,同样是想以其这种手工制作、值得收藏的文化理念来吸引消费者。
到新兴市场去
Valentino
公司前任主席
Marzotto
主导收购了另一奢侈品牌
,并为其在法国巴黎
Les Arts D
coratifs
博物馆举办了创始人
Madeleine Vio et
作品回顾展。
品牌声望本已随着其
Madeleine Vio et
的过世而没落,但借助于这场展览的预热,
Marzotto
邀请到了前
的设计师
Rudy Paglialunga
的继任设计师,并于同年
月份的巴黎时装周上首次亮相,又一次把
品牌带回了主流阵营。
这个逻辑能够解释为什么近期有大量奢侈品在中国本土举办的艺术展:新兴而又动力强劲的中国被奢侈品行业视作救命稻草。它们有充分的动力在此深耕,希望用这块市场弥补西方消费的不景气。咨询公司贝恩公布的《中国
年奢侈品市场调查》显示,
年,奢侈品厂商从中国市场上掏走了
亿人民币,
年这个数字的增长率可能达到
在欧美,奢侈品产业链的一整套玩法已经被市场成熟消化,而中国的消费增长刚刚爆炸,很多人才刚知道诸多品牌的名字和高昂售价。为什么贵?艺术展是一个很好给
出***的方式:我们优雅、高端且内涵厚重。相比动辄出现的模特走秀,奉献特别系列(每每于此品牌总是抓不住讨好的尺度及要点),举办几场艺术展既可以拉近品牌与大众的距离,借助媒体之口让自己传播更远,但又不至于因为过于亲民而降低品牌身价。在成本上,展览也比其它营销策略节约更多。
古根海姆博物馆在
月把阿玛尼作品回顾展的亚洲巡回开进了上海美术馆。展出
余件服装、原作草图和视听的同时,还有意展现了阿玛尼在上年春夏推出的富含中式元素的作品系列。
但抛去商业目的,很多奢侈品举办的展览的艺术含金量相当之高。
品牌回顾展举办期间,
的首席时装设计师
John Galliano
都明文要求旗下所有的员工都要前去观展取经。
因为历史是需要积累,而非开创或经由捏造就可以产生的。一个刚刚创立的年轻品牌也许有成长为规模庞大的品牌的可能性,但它却没有办法告诉人家自己传承了超过百年历史的奢侈。这使得拥有历史的品牌就像拥有了一个不可被取代且不会被消磨殆尽的矿脉(只要品牌历史没有被玷污过)。《
大都市》中国版的副编辑总监张玮栩接受采访时,如此对笔者解释奢侈品文化中的非物质性遗产。
奢侈品之奢侈并不全然在于作品考究,也在于其历史、文化内核。博物馆等场所的管理者中不乏艺术方家,而前往观赏者也不止于名利场上的炫耀之辈,奢侈品们盯准的日益年轻化的目标受众,也大多会在时尚的历史展窗前肃然起敬。
即便是在有奢侈品消费传承的家族当中,年轻一代的消费观跟父辈们也不再相同。在他们看来,在不了解品牌历史背景的情况下购买奢侈品是不可为的暴发户之举。类似的艺术展,正能帮助奢侈品牌们从文化认同角度笼络年轻族群。
发表于
19:21:00
2011-02-26 时尚和艺术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挪威的社会学教授拉斯史文德森(Lars Svendsen)在其所著的《时尚的哲学》(《Fashion:A
Philosophy》)一书中写到:时尚和艺术有时就像是兄弟一样,时尚总是在想讨好艺术,而艺术对于时尚的态度,时而亲密,时而远离。《国际先驱论坛报》
的时尚编辑苏熙曼奇斯(Suzy
Menkes)认为,时尚和艺术之间有着很明确的界限。时尚因为自身的商业性注定不能够和艺术平起平坐,一旦这种商业性消失掉了,才或许能被称为艺术。很多设计师的设计中都带有很强烈的艺术性和实验性,如日本的川久保玲,以低调著称的Maison Martin
Margiela,但他们都明确强调过自己只是个服装设计师。这种谦卑或许能对一些埋身***塔之内的后辈们有所启示。难道在艺术和时尚之间真的无法找到一
个绝妙的平衡点了吗? 如果一个人,既在艺术界内有着标志性的作品,又同时涉足服装,重点她还是一位女性,更能设身处地的考虑了解女人们对于穿着的要求,那怎么样? 先不公开她的名字,让我们在开春时节里看一下今年春夏的伸展台上又有了哪些让女孩子们尖叫不已的梦想选择。Prada品牌刚刚把米兰秀场搬到了中国北京的
中央美术学院里,向我们展示完她的春季最新作品:简单的条纹图案,饱和的颜色,戏谑化的猴子香蕉印花,过膝的连身裙,一派七十年代的好风光。缪希尔
(Miuccia)女士的艺术感一向强烈,但还是有人翻出了前人的手稿说这不过又是时尚的一番轮回。这位前人正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索尼娅德洛内。 索尼娅德洛内(Sonia Delaunay),原名索尼娅泰克(Sonia
Terk),1885年出生于俄国,5岁时被舅舅一家所收养。舅舅是位律师,热爱艺术,经常带着小索尼娅参观游览欧洲的各大艺术馆和博物馆。或许就是这样
的早年经历对索尼娅以后的人生发展轨迹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她在艺术绘画上的才能逐渐显露了出来。在其老师的建议下,索尼娅从居住了十余年的圣彼得堡搬到了
德国,在一家艺术学院继续攻读绘画,继而又去了巴黎。 索尼娅的作品色彩丰富,热烈奔放,这和创作者的自由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到了巴黎之后,古板的教学模式让索尼娅心生厌倦,她索性干脆远离学校,独自一人
在艺术之都的各个角落里探寻,思考创作的来源。在23岁的时候,又出人意料的与一名德国的画廊老板威廉伍德(Wilhelm
Uhde。正是他发掘了毕加索,亨利卢梭等一众艺术天才)结了婚。这个婚姻对于双方并无多少真爱可言:索尼娅德洛内是为了躲避父母要求她回到俄国的命
令,威廉伍德则是为了对外遮掩他的同性恋者的身份。不过威廉在艺术界的人脉和资源为索尼娅打开了一扇窗,通过在丈夫的画廊里办展,索尼娅可以让自己
的才气为更多的人了解。正是在这些画廊的顾客中,她遇见了自己第二任丈夫罗伯特德洛内。罗伯特德洛内经常陪同母亲来画廊里看画。索尼娅后来这样描
述当时爱上罗伯特德洛内的感觉:在罗伯特的身上我能发现一首诗,一首用色彩而非言辞所撰写出的诗句。他就像是一场旋风,他对生活的渴望,那种向上的劲
头,让我不能自拔,深感愉悦。她当即和威廉伍德离了婚,搬去和罗伯特住在了一起。 在遇到索尼娅之前,罗伯特一直做着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偶尔也会尝试着去画一画在巴黎所见到的风土人情,一草一木,又尤以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最出名。婚后,夫
妻两人干脆把绘画当成正规职业。艺术家的生活毕竟有时难以预料,辛迪奈姆瑟(Cindy
Nemser)所著的《与十五位女性艺术家之间的艺术对话》(《Art talk:conversatio with 15 women
artists》
)就有这样的一段和索尼娅德洛内的访谈:你需要负责生活开支吗?有时候。你丈夫做什么呢?他画画。所以你帮他。当夫妇都是艺术家时,
这是常发生的事,女性就会将丈夫的事业摆在自己的事业之前。这是因为我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这就是为什么开篇是我要强调索尼娅女性的角色身份。艺
术界不乏同为艺术家的伴侣伉俪们,但因为种种原因女性一般会被丈夫的光辉所遮蔽。索尼娅和丈夫罗伯特共同开创了奥菲斯主义,但人们时常还是会忽略掉索尼娅
同样在背后做出的贡献。 奥菲斯主义(Orphism)一词,是由德洛内夫妇的好友,法国诗人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发明,专门用于形容这对夫妇那种具有立体主义(Cubism)倾向
的完全抽象的艺术一种旨在创造自己独立的现实的艺术。关于夫妇二人这一时期的风格变化和这一新风格的诞生,这里还有这样的一个说法:1911年两个人
的宝宝出生,索尼娅在一次给宝宝做织物的时候,发现织物所用面料的走向放置似乎与立体主义要不谋而合,他们惊奇的把发现应用在其他画作上,发现也同样
起到了不错的效果。难怪夫妻二人要把这样的新立体主义称为无心发现的再创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把夫妇两人困在了西班牙(当时正在为儿子治病),1917年的俄国革命也切断了索尼娅亲人们寄给她的生活补助。生活困顿之下,索尼娅
甚至还给当时巴黎的顶尖设计师保罗波烈写过信,请求保罗帮助自己在巴黎时尚界立足,却被拒绝了。无奈,索尼娅只好靠开办沙龙,为其他人设计服饰和戏服,
布置舞台背景谋生。这就是索尼娅最值得人称道的地方,她把自己的艺术造诣延伸了出去,延伸到了很多的实用性领域,她设计的服装和她的绘画作品一样有着强烈
的个人风格和色彩,大胆浓烈的颜色,配上抽象的几何图案,这些都帮助她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日子好转起来。索尼娅甚至还装饰过一辆雪铁龙汽车,有人
这么评价这次设计:索尼娅德洛内令人欢心的修正了,关于女性在时尚和汽车装饰上的文化主张。她创造了专属自己,能协调多种设计的睿智版本,将她前卫抽
几何风格,包容入机器世界中。索尼娅德洛内将她服装设计的图案,应用到汽车彩绘装饰上,融合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到社会映像中,并成为了流行的趋势。这种结
合她个人创作的作品到精密的人造器械上的经历,是她个人的一个突破。因为应用科技到她个人的创作中,这种现象也是象征着她是走在当时的时代前端。她的裙
装设计和这辆雪铁龙就曾一同出现在了1925年英国版《VOGUE》的一月刊的封面上。同年在她在索邦大学(Sorbo e)做的名为《绘画给设计带来
的 影响》的讲座中,她把时尚和艺术的关系为题,甚至在演讲中还预见性的谈到了时尚的成衣化的趋势。 拥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索尼娅却始终不肯去抢丈夫的风头。罗伯特对艺术的痴迷时常使他顾不得家里和亲人,难以预料的脾气更是叫人难以忍受。但索尼娅一直是
把丈夫的需求放到首位。在罗伯特去世之后,索尼娅就举办了多场悼念丈夫,回顾生前作品的展览,宣传抽象艺术,谨慎的守护着丈夫的遗产。在这段时间里,她几
乎完全把自己的创作抛到了脑后。五十年代左右,索尼娅又重新拾起画笔,但此时的她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加上身边亲人好友的相继离世,抑郁症一直折磨着
索尼娅,此时的创作很显然不如以前。令人欣慰的是,时代没有忘记这样一位有着卓越贡献的伟大女艺术家。作为唯一在世时在法国罗浮宫举办个人展览的女艺术
家,索尼娅和她那生动活泼的色彩想必一定会一直影响后世下去。 索尼娅德洛内无需靠着男人而使自己扬名。尽管生活中也经历过低谷和逆境,但索尼娅一直在妻子,母亲,艺术家这三个角色之间完美的转变着。她的天赋她的技巧,她的精神她的阅历,使她当之无愧的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发表于
19:19:00
2011-02-14 秀场前排邀请的明星里,演员永远要比歌手多。我不懂这其中的奥妙。现在的唱片难做不好卖?演员的出镜率高回报大?好莱坞的黄金时期时,连一向傲慢的欧洲设计师们都放下架子漂洋过海给演员们去设计戏服。歌手中能享受到这么高级待遇的认可就不多了。那怎么办?女艺人们个个都争着要当Diva,一样的赞助服穿着,自然就会一样的赞歌唱着。 Je ifer Lopez在2009年时有一首新歌叫《Loubouti 》,唱的自然就是那双谁都想要的红底鞋。在这首歌里,J.Lo足足把Loubouti rdquo;念了有33遍!在专辑的封面上,她也是穿着一身蕾丝装躺在地上摆出撩人姿态,脚上穿着的自然是一双黑色蕾丝图案的Louboutin。可惜她在全美音乐奖上表演这支歌时(当然穿着恨天高Louboutin)摔了一跤,影响了品牌形象,不然Christian Louboutin老先生真的应该看在这份诚意上,给J.Lo***一季的代言人当当。 其他女歌手不像J.Lo那样专情,只爱一个品牌可不行。Icon级的Lady Gaga就有一首《Fashion》,在里面大用品牌名念Rap:......Gucci, Fendi, and Prada. Valentino, Armani too, Madame love them Jimmy Choo......Louis, Dolce Ga ana, Alexander McQueen at all, Madame love those Manolo......《Sex and the City》拍摄电影版,主角Carrie Bradshaw不但平均每100秒就换一个造型,更是很深刻的讨论起女人究竟是是要Label rdquo;还是要Love的问题。主题曲的演唱人Fergie在歌中给出了***:Gucci, Fendi, Prada purses, purchasing them finer things......I'm into a lot of bling, Cadallic, Chanel and Coach, Fellas boast but they ca rsquo;t really handle my female a roach...... Buying things is hard to say, Rocking Christian Audigier, Manolo, Polo, taking photos in my Cartier......男友易变心,感情不稳定,什么还能比花钱买一份物质更叫自己心安并感到愉悦呢?华语乐坛的Elva萧亚轩在自己的《艳遇》中唱到:No Gucci No Prada,美也可以是蜻蜓。而她在之前还有一首歌就更直白了《LoVe》,要注意歌名的大小写。L.O.V.E, L.O.V.E, 我要的是专心 完整的爱情 L.O.V.E, L.O.V.E, 我要L.O.V.E, 不能只有LV~在新时代的经济独立女性们,如果自己足以让自己过得更舒适,满足自己的一点虚荣心需要,何必还要矜持着等着男友来送自己礼物呢。 《老友记》中Phoebe Buffay的扮演者Lisa Kudron在自己的另一部戏《说唱乐公司》里扮演了一位家世富贵的大***,也上台献唱了一曲,道出了无数独立女性的心声。When I was very little, my mom said to me A man's just a man, nothing comes free Well, who can I trust in this universe? She said you trust the power, the power in your purse。真正的大姐大Mado a在当年唱过一首深入人心的《Material Girl》,歌名似乎是对现在这样时髦女歌手的最好总结。性别革命从上个世纪一直闹到现在,确实很多人知道了自己不用去依靠异性,自己完全可以闯出一片天来。这是大家都希望看见的结果。而太多的这种品牌广告植入式的歌曲会不会让人有一天觉得很烦?不过好在的是,这些歌还不是那么的难听。
PS:写这篇的时候找资料时某傻提供了一首一女人絮叨着我不需要一双鞋(I don't need a pair of shoe)的歌。实际上正解是Cheryl Cole的《Parachute》:I don't need a parachute....
发表于
19:52:00
2011-01-29 2011年巴黎春夏时装周上,最受人瞩目的秀莫过于Alexander McQueen。这是在品牌创始人Alexander McQueen自杀之后,其生前的左膀右臂Sarah Burton担任创意总监带给大家的第一场秀。在2010年2月11日,Alexander被人发现在伦敦的家中上吊自杀,除了一张写有Look after my dogs. Sorry, I love you. Lee字样的字条外,Alexander留给后世的还有2010秋冬系列中16套绝美裙装,以及生前对时装的不断探索和无法叫人预知的创意观念。在Alexander死后,媒体们纷纷冠以大师的名号。而在生前,尽管我们会称赞他的剪裁技术如何出神入化,他的创意是多么的天马行空,但倘若真要叫一声大师,似乎还是差着点火候。毕竟,当他辞世的时候也只有41岁。不过Alexander不会把这些放在心上。他是真正为时装而生的人,而不是为了庸俗的名号和众人的盲目追捧。 Alexander McQueen,或者我们可以像他的亲密朋友们那样,亲切地叫他一声Lee,似乎一直都只是那个在英国出生,爱给三个姐姐做衣服的小男孩。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用来夸口的财富。Lee的父亲是个出租车司机,觉得小儿子长大能做个水管工就够让自己满足了,认为儿子爱好做衣服这样娘娘腔的举动叫自己厌恶。而在学校里,Lee也会因被同学们嘲笑作McQueer(Queer是英文里对同性恋者的一种带有污辱性的叫法。Alexander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说自己在13岁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喜欢男人)而倍受困扰。好在Lee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在一路上保护着Lee,任其自由追逐自己的爱好,用自己的积蓄为Lee支付了在Savile Row做学徒和在Central Saint Marte 学习的费用。在Lee成名之后,每一次的发布会上,Lee的母亲都会从头到脚穿着一整套儿子的设计,坐在第一排享受着儿子带给自己的骄傲。 你最怕的是什么,我的儿子?你比我先离世。 这是当年英国《卫报》对Alexander McQueen和其母亲Joyce Barbara McQueen进行的访谈中的两句话。毫无疑问,母亲是Alexander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女人。大家也普遍认为,Alexander正是无法承受母亲去世带给自己的巨大悲痛才选择结束自己人生的。就在母亲病故后的第五天(2月7日),Alexander还在自己的Twitter上写下了生活还要继续这样的话。然而几天后,还是出现了我们都不愿意见到的那一幕。 我对他本人所知了了,但我对他的作品非常熟悉。我认为他的设计妙趣横生,永远不显得平庸。不过在其中总能看到一点死的诱惑,少许反人类的情绪。谁知道呢,要是你长期与死神过从甚密,也许总有一天死神会找上你。CHANEL的创意总监Karl Lagerfeld对Alexander McQueen的死做出如是评价。 Karl说的对,再积极乐观的人面对Alexander McQueen的作品都能感受到一种阴暗愤怒的气质,何况是设计师本人。在1995年的伦敦时装周上,Alexander初出茅庐第一次作秀。模特们不是像现在的那样高高在上,冷着一张面孔。Alexander的处女秀完全可以用张牙舞爪来形容。模特们好似那种浪迹在伦敦街头的小混混,姿势夸张不屑,衣服扣子不扣着袒露出自己的乳房和纹身,对两边看秀的观众大声的辱骂,走到T台尽头还会给摄影师们一个狰狞的鬼脸和污辱性的手势,一转身,还可以看见露出屁股的bumsters裤。就这样,Alexander在世界时尚界名声鹊起,赞美声和非议声一同向他飞来。他得到了伦敦时尚流氓(the hooligan of English fashion)和l'enfant terrible的名号,同时引起了LVMH的注意。Bernard Arnault在1996年邀请Alexander McQueen作为了Givenchy的设计师,掌手的第一个系列就是Givenchy Haute Couture。Alexander在这个高级定制系列中运用了大量的白色和金色来表达宗教的主题。不过这个以希腊神话为灵感的Givenchy首秀并没有得到热烈的回应。当时的《纽约时报》有评论这个系列充满了敌意,Alexander McQueen应该知道如果他化解不了这份敌意,至少应该把愤怒转化为一些新鲜的东西,而不是空洞的愤怒。或许是像Givenchy这样的以优雅著称的老牌对Alexander的才华加上了诸多的限制,到了2001年合约期满时,他没有续约,转而把个人品牌股权的51%卖给了LVMH的对手,PPR旗下的Gucci Group,从此开始专注在自己品牌的发展上面。一个真正让他可以挥挥洋洋宣泄个人才华的舞台向他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十年里,Alexander把秀做到了极致。 网络时代的急速扩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无需出国到达现场,就可以和常年霸据着秀场头排的特权人士几乎同时欣赏到设计师的最新作品。但Alexander的秀可不是几张Style.com的图片就能表达完全的。它更像是一场在小剧院里上映的舞台剧,而非传统意义的时装发布会。McQueen的灵感来源又是五花八门。最早的高地强暴(Highland Rape)系列,Alexander认认真真的研究了自己苏格兰祖上遭受的高地清洗种族屠杀活动,再如2005年向希区柯克电影致敬的秋冬系列,2007年的17世纪埃及女巫Elizabeth Howe的形象,都融入了许多Alexander对历史对文化运动的深刻见地。换言之,有时我们更会认为他是一位艺术家,一位行为艺术家,而衣服就像其他画家手中的画笔一样是Alexander独有的表达方式。 最值得人称道的秀要数以下几场:1999年的春夏系列中,模特Shalom Harlow在结尾时穿着一件白色抹胸裙站在舞台中间的圆盘上,伴着圆盘的慢慢旋转做出害怕的姿态。在圆盘的两侧,是Alexander从意大利购来的两架用来给汽车喷漆的机器。所有人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的是什么。突然,机器开始向Shalom喷墨。绿色,***的染料溅在Shalom的脖子上,白色裙摆上,自动的晕散开,构成独一无二的花案。其间,Shalom一直表现着想要阻止这一切发生却又无能为力。随后喷墨停止,Shalom Harlow才慢慢走下圆盘,向观众谢幕致敬。这一切都显得无比悲壮,让人不得不惊讶Alexander超乎寻常的大胆想象。再比如在看过了英国同胞J.K.罗琳的《Harry Potter》系列之后,Alexander把05初夏的秀场布置成一个巨大的国际象棋棋盘,模特们化身成一个个人肉棋子,在冷酷的背景音的指挥下不断变换位置。还有2004年的时候,Alexander居然找来了专业的舞蹈演员们与穿着浪漫拖地裙装的模特一起共舞。当曲终人尽时,只留下的是对当时近似疯狂的热烈欢乐的回忆。这场秀的灵感来自Sydney Pollack的电影《They Shoot Horses,Do rsquo;t They》。模特们的尽情起舞直至轰然倒下正是对片中对资本主义看似繁荣实则不堪一击的经济的绝佳反映。 许多人认为Alexander的作品虽美但高不可攀,实际上个人的美学品味从不只局限在高级时装界这个小圈子里,也会从上至下的辐射影响我们的普通生活。在Alexander刚出道之时,冰岛女歌手Bjork就邀请他为自己的音乐专辑操刀造型;Lady GaGa的《Bad Romance》一曲最早也就是McQueen2010春夏时装秀的主题走秀音乐,而在《The fame mo ter》专辑中,GaGa也是穿着着McQueen历年的经典作品由Hedi Slimane拍摄硬照。在2006 年,Alexander推出了自己品牌的副牌McQ,同时积极与Puma,Samsonite进行跨界合作设计,甚至亲身演绎了后者的广告;而那条最具代表性的骷髅图案围巾更一度是大街小巷人手一条。通过这种通试着与大众文化接洽合作的方式,Alexander可以叫自己的风格观念被更多的人熟悉,帮助巩固扩大品牌的消费基础,而非死守着小众不放。品牌的盈利虽慢但却很坚定,Alexander是有自己的想法,他想建立起一个新的如当年Louis Vuitton,Gucci一般的历久弥新的奢侈品品牌。每年的专卖店开张,利润的稳定增长,都显示着Alexander的长远打算,而这正是一般人忽略的。 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组合成独一无二的Alexander McQueen,这样一个巨大的矛盾体:他是个同性恋者,但也是热爱着女人,他极力去赞美女人们本身的身形曲线,不断修正以达到最完美的比例,而非用模糊性别的方式做中性打扮,他为她们塑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幻想形象,自己却常年和黑暗阴郁作斗争;他一直在巴黎办秀,却割舍不掉大英情结,把苏格兰经典红黑格纹,维多利亚时期的皇家风范悉数搬上了T台;在光鲜繁华的时尚圈里,他的挚友也始终只有那几位,甚至连这些人有时都不能深入到他的内心。而我们这些庸民又是多么不依不饶,随便由着自己性子就轻易追捧和贬低一个人。Alexander用自己的心血把我们的胃口喂大,然后稍有怠慢我们就颇有微词。看着每季精美的条理纹路,忘记了这就是当年那个好像愤怒一直无法平息的人所做。时光流逝着,McQueen把昔日外化的情绪逐渐凝重藏于体内,不让外人发现,我们还天真的认为那个孩子长大成熟了,学会控制自己了,当他穿着套兔子装出来谢幕时,谁又能肯定那面具下的表情是如外表一般活泼呢? 人常会认为天才一世固然耀眼,但似乎乏味,唯有配上悲剧的结局才能永垂不朽,值得自己津津乐道转述天才生前种种事迹。但事后的伤痛永远无济于事,不管怎样,那都是一个美的时代的结束。那真正扼杀了Alexander McQueen的刽子手究竟是谁? 谨以此文献给Alexander McQueen。
发表于
19:20:00
2011-01-15 在2011年新年到来之际,我衷心的向上天祈祷: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让那些什么干扁身材最时髦,健壮丰满太***的怪异审美观都统统消失吧!让那些只喝零度可乐,拿芹菜当主食的瘦小男男女女们都统统见鬼去吧!这个世界的审美观需要再来一次颠覆了! 可能是因为最近狂迷Sci or Sisters,突然发现自己一直追求向往的那种体型论是个错误。Sci or Sisters的主唱Jake Shears身形就不瘦弱,但就是能让人对他产生十足的肉欲。再加上早年做过Go Go Boy的经历,在舞台上肆意慵懒地袒露着上身扭动着身体,就可以骚出一地的水来。性感性感,终归是性字打头。 而且我一直相信时尚的缔造者永远是那些雌雄同体的同志们。在同志圈里,没有一点值得露的本钱,你都不好意思出柜,要的就是那种赤裸直接的诱惑。走进任意一家gay bar,看见的都是或近乎全裸或近乎半裸的男男男男。即使是平日里一本正经的不得了,也会把扣子解开几粒让身体透透气。而皮革,捆绑等一些时装元素,哪个不是从这个近乎***的地方里走出来的呢? 时装不也是一直在和欲望挑逗相连吗?朋克女皇Vivie e Westwood一句最终的时尚就是脱去人的所有衣服一下子把人们带回到最初无衣蔽体坦诚相见的伊甸园中,人类最早的衣服就是在这诞生。当亚当夏娃吃了禁果之后才有了羞耻之心,找来树叶兽皮把身体的重点部位给遮掩住。所谓的时装史也就是人类和自己身体作斗争的历史。想不到一向被认为保守的中国会诞生被称作世上最性感的衣服的旗袍。传统旗袍从正面来看确实无趣:密实的面料把着装者的躯体包裹的严严实实,连仅露出来的颈部肌肤都要用小立领来遮掩一下。但从侧面来看是,一切都泄底了。两侧的开叉,让人觉得好像一览无余又好像一无所获,挑逗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很多设计师在改良旗袍时总想东西融合,把旗袍从中一剪,变成两件式,称其是新时代年轻风貌。可惜就是这一剪子下去,把原来最值得称道的闷骚劲儿给破坏掉了。 同样,国外的历史发展也无不沾惹着暧昧气息。《拿破仑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当时战争时期巴黎女人在酒会上寻欢作乐时穿着的文字:&ldquo helli helli 她们不顾廉耻,卖弄风骚,不穿衬衣,几乎一丝不挂。确切的来说,是没穿衬裙,胸衣。她们穿着一件漂亮的浅淡色的平纹布做成的希腊式紧身衣,袒露着双臂小腿和小脖子,还能让人隐约看见那更神秘的东西。就在拿破仑征战前线的时候,爱人约瑟夫正如此穿着沉浸在酒会和情欲之中。而男性也不甘示弱,即使需要拼杀,他们也还是有办法让自己的穿着更性感一些。17世纪时流行的一种紧腿裤就是一例,男人们爱用它来搭配着靴子在马背上展示自己的力量。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虽然穿着不甚舒适,紧腿裤还是会吸引男人为之赴汤蹈火。而且这些还不够,裤子的裆部还会有下体盖片帮助男人炫耀自己的雄性魅力。时装说的是一种隐喻的话,平日里说不出口的那种近乎***的语言透过衣服讲出,似乎也叫低俗变得高级起来。 经过了十多年的病态瘦弱美潮流,我真心的希望在明年的时候能看见一些不一样的诱惑美丽,直接大胆,而不是压抑兴致。好在,这个冬天还有足够长的时间叫我们攒足本钱在春天时释放自己。
发表于
22:45:00
2011-01-14
最近总有人抱怨,说我不理解编辑们的辛勤付出,对他们过于苛刻。虽说办杂志的主要是靠广告养着,但读者还是在那摆着呢。本身读者的素质就高不到那里去,也就没什么动力。我想倒也是,为公平起见,这篇文章来讲一下时尚杂志的读者们。
每家媒体都有个假定的目标读者群,像25~35岁的都市白领女性,有稳定独立的收入,事业正处在上升期等等。但事与愿违,这事就像设计师卖衣服一样,,不是所有穿你设计的都是Daphne Gui e ,更可能是Beth Ditto;当然也不是每个读你杂志的人都是年轻女性,我的姥姥偶尔也会翻一翻。Pookylee把读者细化到以下几类,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A.购物指南型
这类人比较务实,时装杂志就等同于品牌名录,看中哪件直接撕下来冲到店里去买,看不中的通通略过。什么摄影师是谁啊,有什么有深度的专访啊,与他无关。这类人是广告商的最爱。之前我翻《周末画报》时看中双鞋,惊呼这就是天生为我准备的,撕下那页第二天便挨家询问,最终被告知全城还剩一双(谁知真假),而且鞋号还不一定匹配。脑袋发热的人哪顾得上这些,买回家后才发现这双鞋极其的难穿,鞋身又长又窄,稍不留意后边的拉链就拉不上了,最夸张的一次就是穿上一双鞋用了一首歌的时间。这次消费受到了周围不少人的奚落,例如某人踩了我一脚,埋怨我:谁叫你买这么长的鞋?
B.模特至上型
时装是和模特有关,模特良好的身材比例也能更好的展现出设计师的作品。但是模特表现力这个词是个嘛意思?我理解成一种类似演员演技的东西。一些人以为自己喜爱模特就要比中学生喜爱Super Junior有品位,实际上两伙人没有多大区别。举我看到过的一段对话为例:
A:(贴图)这张图里的裙子是神马牌的?
B:Alexander McQueen。
C:(贴图)容祖儿在演唱会的时候也穿过哦。
B:不用看,一看那廓形就是假的。
C:不是啊,黄伟文在围脖里说这是他和容祖儿特地去欧洲品牌那里订做的,可能是为了演唱会活动方便改了一下吧。
B:......算我眼拙。
过了一会儿。
B:不过还是模特有表现力。
那我要是某天拍个梁咏琪,这群人会怎么说?梁咏琪之前做模特的时候有表现力,做艺人之后表现力没了。对待这样的人,我总想像Carine Roitfeld那样:怎么着吧,老娘就在一年里最重要的九月刊封面上用Marion不用模特,气死你们这群丫的!
B1.中模至上型
这是B类的一个分支,人数正在急剧扩张增长中。主要的特征表现有:只要是有中国模特,不管是走秀啊,街拍啊,自拍啊,代言啊,大片啊,都会惊呼美死了,平时爱爱特别人家的名字,连带捎上经纪公司经纪人以及其他一堆有的没的的人。拜Fashiongonerogue这样的网站,所有人现在都会第一时间抢来高清杂志内页图来发布;也拜围脖这样新媒体的福,可以让人家模特知道自己有多爱她。中国姑娘在国外工作很辛苦,请真诚支持。我该支持什么呢?我又该怎么支持呢?这算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吗?
B2.外模至上型
B2和B1正相反,以在中国本土杂志上看见西方面孔为人生最大乐趣。说崇洋媚外可能又过了,或许是每天和同胞们吹胡子瞪眼看的腻了,不过是寻求换个口味。要记住外模可要是非亚洲的哦~
A:Angelica,你们的杂志一个外模都没有。我这期要罢买。
Angelica:没有呀,虽然这期我们做的是Chinese I ue,但还是有外模参与大片拍摄啊。Tao就是日本人啊。
A:不行,我要欧美的模特拍大片!
Angelica:可是为什么呀?中国也有许多很优秀的模特,各个方面都不输给外国人啊。
A:切~中国模特没有欧美模特有表现力!
C.收集赠品型
按照逻辑来说最初读者是都不知道杂志是可以送东西的。有一天某家杂志为抢夺市场,违背了行业道德用了这一招,读者们一见惊呆了,这从来没见过这么优惠的事啊!《XXXX》居然赠东西了啊,大家都快去抢啊,去晚了就抢不到了啊!同行们见了也惊呼这招好啊我们也要用啊,慢慢的就催生出一批没有赠品就不买杂志的读者来。在2006年,Cosmopolitan,瑞丽,ELLE,Voogue等四家刊社及相关广告发行经营机构联合向中国期刊业提出一份倡议书,倡议各刊社不再以任何形式在零售与订阅中馈送赠品。就今天的现状来看,显然谁也没有遵守这个约定。据说历史上最高回赠是Elle某年某期赠送了一只一百多元的睫毛膏,当期销量甚至超出了李宇春上封面。但好的赠品永远是少数,大部分的还是和中国学校校服一样:学校和工厂一合计,把卖不出去的烂尾衣加个logo就处理掉了。我一直不嫌事大的期盼某天出版业里也能发生像《武林外传》里同福客栈的佟掌柜和对门怡红楼抢客源大馈赠最后怡红楼被搬空的事&helli helli D.封面独尊型
封面对杂志有多重要?应该因人而异。忠实读者到点付钱拿起就走,普通读者才会仔细掂量封面内容,思忖足够了之后再下决定。但有一批人只生活在二维世界里。他们认为编辑部就是图文制作公司,杂志就是平面海报。而且对封面的好坏评判标准也很奇怪:有明星的差,有模特的好;一个模特的差,多个模特的好;有中模的差,有外模的好;有重印的差,有新拍的好;国内拍的差,国外拍的好&helli helli 《Numero》新年第一刊,梅老师掌镜,杜鹃上封面,我就听见有人说:我讨厌这种请不起外国摄影师的杂志!你还不能说他们就这点出息和见识,因为他们可是会删帖的哦~
E.粉雄救兵型
时尚杂志的读者中同志要占到多少人?Conde Nast就做过统计,最后数据没有公诸于世。据说是怕吓跑那些为数不多的异性恋读者,而且这还不分是男性杂志还是女性杂志,真正的天下大同。之前和别人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同志们去买时尚杂志就是种浪费,本身就是创造者了哪还用得着受感化。我朋友不这么认为:你知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看完时装杂志后变成gay的?好吧,这种事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谁也说不清楚。
F.捧A贬B型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郭德纲说:你爱喝咖啡和爱吃大蒜这都没有错,但你喝咖啡的站起来说吃大蒜的庸俗这就不对了。就一本杂志看不出来你的品位好坏,甚至Moschino还说过:好品味不存在。因为喜欢而捧这无可厚非,但要是捧的时候再拉来一家做垫背的这显示的是自己的无知加无耻。时髦这码子事没那么高深,说穿了就是打扮自己图个高兴。杂志要么从视觉取胜,用图片语言来表达美感,要么从最基本的做起,手把手教大家怎么穿会显瘦,怎么穿会显腿长,井水不犯河水。潮流杂志,少女杂志又不反人类反社会,还轮不到一批人辱骂嘲讽。谁还没有个年轻的时候?Karl Lagerfeld说了:时尚这事本身就和年轻人没什么关系。另外,爱看杂志的心里头都有本最爱,但要是时时刻刻把我只看XXXX,我从来不看XXXX挂在嘴边大声宣布,要么是你人生太贫瘠,没见过什么好东西,要么是你被什么东西洗了脑,要么是你想讨好谁。我觉得讨好某个人的概率要更大些。
G.挑刺专家型
有人会把杂志当成本书来读,逐字逐句的琢磨,然后提出一大堆改进方案:专题的针对性不够强,会断了整本杂志的节奏感;拍他还不如拍他;造型感不强;单品推荐单元商品布置的没有重点,设计师访谈不一定非要加个模特上去,那个女人太喧宾夺主;字体太难看;文章字小看着不舒服;把流程编辑开了吧&helli helli 他们是最不受杂志欢迎的人,他们隐藏在敌刊中,专家中,无聊人士中,他们叫自己闲得慌。
经过调查,我们还可以发现以下各种类型读者:
H.贪图实惠型(书太厚了,觉得很值)
I.装逼以表现自己很有品很有国际视野型(好像都是叫的别人)
J.欣赏广告型(所以一年买两本就行啦)
K.从业者参考顺便考虑抄袭型
L.习惯购买型(或者叫偏执强迫型)
M.好奇这群人疯什么型
N.标题诱惑型(好比你看见封面上有主编面试如何以貌取人你就买了,然后才发现原来就是卷首语里的三段话)
O.心血来潮型
P.为破零钱型(三元的比五元的好卖,五元的比十元的好卖,十元的比二十元的好卖的另一种解释)
Q.空虚寂寞随便翻翻暂时美美眼镜型
R.只看八卦栏型(We love Grazia!)
S.只买不看型
T.只看不买型
U.Marketing人员阅览竞争品广告型
欢迎补充~
发表于
21:07:00
2010-12-30
要说围脖还真是个好东西,这九月号还没出各个官方差不多把一半以上的内容全给抖落出来了。
先放言独家披露天后复出全历程,放出远赴法国拍摄花絮照,还把历年王菲&time Elle
封面做成大图回馈歌迷,
家(又是她家
)资深专题编辑随便一转一句居然没一个好看的全部否认。而韩寒装可爱的怪异
摄影师不解释估计没几个看得懂。雅痞主编和老外主编均在当期卷首语里逐个点评:
拼大牌艺人的,衣袂飘飘,神情冷漠的王菲;
对利用明星贩卖商业利益不屑一顾,转而支持华裔时装设计师;
不管不顾,杜鹃啼血(!)就认定自己的。(
)如果你一直都是把时尚杂志当做一位每月相聚的密友,与她分享生活中的各种见闻、收获和灵感,甚至把她当做能带你去美丽新世界的使者,那么,一年中总有某个月,你会对你们之间的友谊多多少少感到一些困惑。这个郁闷之月就是每年的九月。因为她往往在这时用自己的真面目让你震惊。例如,她可能会与
位超级模特一起出现,带着一脸难以掩饰的得意对你说:
嗨,朋友,看看我和我的伙伴,都是中国最顶级的佳丽,穿着人们能在中国找到的最美、最昂贵的衣服。都是名牌的最新款哦!怎么样?你很羡慕吧?第二种情况,是她带着章子怡来见你,一脸殷勤地说:
亲爱的,真高兴又见面了。快来看看我们家子怡!她多迷人!我们俩真是最光彩照人的一对!你说呢?而那位拉着王菲来赴约的朋友,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The lady is back
With me
!看我把她打扮得、拍得多美!你们就等着被震惊吧!在这一片狂热和喧嚣中,你怎么可能不暗自纳闷:
她跟我每个月相聚,究竟是出于关心和友谊?还是只想向我炫耀她的魅力和她的名人朋友。(虹)最后出刊真可谓一片愁云惨淡,买
真不如买本三联生活周刊(同期专题为什么我们爱王菲)加上上网浏览
Celine Lookbook
,一字未减这样的话都能放在封面上只会招来同行的嘲笑。
家长岛拍摄图泄露更早,就是没料到还有双封面这一手。传言
版封面太不入眼才有了第二辑
Jackson
版。尽管不讲秋冬时尚,一整本都是亚洲人倒也诚意满满,就连品牌历史单元都不忘选择周大福。销量这么好不知孙菲菲最爱品牌
会否另加钱?
又有大动作,一个经历过巨大磨难的女人送给你,又是断臂又流血泪还是有人解读得好:
款西服裙装衬衫风衣长裤,暗指
,谁又能解释明白也要婚姻也要爱是个神马逻辑
周迅再度精灵姿态穿
假皮草做真环保代言上
Cosmopolitan
,封面够美但内容确实搞笑:一来称龙腾大姐大李丹妮为龙丹妮;二来在上期
Bitch=baby in total control of herself
后,再创新词
MLGB=make life get better
,为语言事业做贡献。
不负众望,湖南丫头果然给力,一举拿下创刊号天使魔鬼双封面。就连
pookylee
极为欣赏的刘著***都出现在这场九月号大战上,你若没瞧见不妨一猜是在时装上还是时装男士上?
第二波被人戏为青蛙公主,高国芝绿脸露乳撞上
Vogue Paris
九十周年纪念刊的拉拉抓乳,但毕竟还是第三世界新刊物,刚起步不必要这么急。内页里的梅老师的一组女继承人无论是构图创意还是造型都十分好看,这才是本土化时该呈现的作品。之前
说拍欧美
拍亚洲
。为证自己宝刀未老,
Kate Wi let
,为了啥?谁知道
若只是因为
要出来和大家说一声虽然我离婚但我很好,也不知看见
reprint
LadyGaGa
比自己名字都大的英伦玫瑰是什么表情。赵薇正刊春春副刊,
一招吸引粉丝增强购买力的招数有够高,蕾丝边眼妆是否暗示
身份?冰冰
冰冰上芭莎,结局是孙郡完胜陈曼的神经质女艺术家。跪求不要再来什么宝岛美男了,巴掌大的地方折腾不出来什么壮举来。
Cosmopolitan
撞衫能撞到一年前都不见有人解释一下,是滴,编辑又开始撇清了。
Patricia
上封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真正京城制作黑白双煞女特务好看到爆!只是安吉里卡卷首语实在让人汗毛一耸:那么多的篇幅被用来将一群高龄产妇怀孕生子还能海唔诶奥的故事到底是为神马?姚晨副刊封面正刊专访,
pookylee
真心劝你一句
It Girl
之路不好走,提升自己演技学会接片才是上上策。
模仿美版也来三人行,舒淇
+Armani
无新意,杨女侠
(尽管我爱她)让人莫名想起老黄瓜刷绿漆。挚爱的外滩画报改版,我还要不要继续捧场呢?新的一期明日风尚登的
Suzy Menkes
的文章两周前外滩画报就已经全文转载过了,编辑们没事都不读书不看报吗
年底收关,
上再现子怡身影。幸好未用另外一张图做封面,一年已过再扮脆弱只会招人烦。
Elle Extra
的张悦掌镜的孙菲菲真是又年轻又时髦,表情多多好生活泼。
重回正轨,
Lara Stone+ Willy Vanderperre
算是注入新鲜血液,就算这样也不要把傅正刚轻易唤作纪焕博。大大小小的别册共八本,它们是
,施华洛世奇,
,某手表,
年日历,雅姿,礼物别册,
宣传册。总厚度可比同期任意男刊。广告这么做是想和读者说阅后即丢吗?芭莎舒淇,嘉人周迅,下句话你来接
支招:
好的模式看再多也会腻,例如梅老师
吴岭,奕方的文
+Conde Nast
的老图
好的专题总监是多么重要啊,不要总想着给别人指点人生
Nicoletta
歇一歇吧
广告多就算了,还分别册的,夹带的,软宣的,不同纸样的。。。
成也围脖,败也围脖
副刊总做的比正刊好看是好事坏事?
取消明星四连拍单元吧,穿好看的也就那几个,也不要写一些听起来很美的文字当读者没长眼睛。会教给小朋友很古怪的审美观的
麻烦转告某些女星,摆拍和街拍的概念差远了
篇:开了美术部吧&helli helli 每一家篇:除了这些你们还能写出来点别的东西么?(巩俐:
大女人
张曼玉:北京地铁
巴黎自行车
戛纳影后
章子怡:(泼墨前)国际范儿
(泼墨后)受伤
赵薇:母性
周迅:演技
李冰冰:努力
金马影后
范冰冰:国际范
舒淇:美艳
姚晨:亲民
张静初:文艺
董洁:文艺
陈燃朱珠田原:
It Girl
用之前
视觉总监于昂的一段话做结尾:现在的杂志啊,要么得送
个环保袋,要么得有
本别册,要么得印
款封面,要么得夹带
款产品的小样,要么封面人物至少得
个起,要么就得做个
,否则你根本就不好意思放在报摊上卖。这话普通老百姓说可以,从一个做杂志的人嘴里说出来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了。
我们来年再见
发表于
00:14:00
2010-12-29
又是一年好光景!随着伟大祖国影响力日益攀升,活在支那不愁每天无新闻。年底为你盘点过去一年各大美化生活叫你
have-it-all
的时髦杂志全年表现,提前告诉你我非欧莱雅的人,每年一度砸钱多给果果的自嗨游戏与我无关。认真你不就输了
开年时节便传出李宇春会登时装圣经
封面的消息,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要知道前月时候春春作为人肉布景出现在
月刊时,都未曾引起这么大轰动。时装迷一是认为有辱圣经头号,二是死活不觉得春春个人风格有多时髦。亏得你们整天见到
就尖叫,高高瘦瘦中性风又何其相似。别以为爱个模特就显得你有多
high fashion
,模特圈的那点烂事都是些美貌背后用灵魂交换出来的罪恶。
家官网甚至提前做专题邀请各位前来投票,大家一起猜新春春会以何形象示人,复古精致
优雅成熟
奢华高贵
性感夺目
八竿子打不到的词就敢直接拿来瞎用,你要真叫人选了妖艳一项,出刊之后看不见可是如何是好。真正出版之后才让人觉得被耍,春春依旧是借着宣传电影躲在内页中,副刊倒是有大头照,但不知这副刊是否会真的有人看。依旧的
Wing+Grace
组合,但纵使有造型女王
Grace Lam
也难以扭转
不给正脸照的尴尬局面。(对比春春新形象和
contributors
栏中为她化妆的高建,两人可像否?)一项钟爱的挨踢狗的专题还没做完,各种二代各种上,
pookylee
超想知道,拍摄张志峰的圣马丁爱女时,孩子真心会想穿老爸设计的青楼肚兜裙吗?至于我们的时尚十年专题,估计也就是为了应新世纪头十年的景,但你要不说一般没人能想到。至少在时尚墙单元能叫
退去肉欲一展清新,倒也功德一件。
晚了两个月,才把影后周迅搬上封面,同样都是巴黎拍,同样都是粗眉妆,同样穿
各个方面是都不输人,但就是让人觉得没有劲。或许大上海一夜已去,再怎么折腾都挽不回老卡尔失败之作被世人的耻笑这一铁证。内页还有汤唯***巴黎看秀图。怎么
怎么这么像软宣呢?徐若瑄借电影春风瞬间上位,大大小小杂志毫不客气统统拿下。编辑们也在谢天谢地,不但有钱进账,排版时只需在人名下敲上全城热恋四个大字,要多省心有多省心。对于这种近乎于无耻的编辑行为,我懂得衰亡出版业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杂志卖不出不都是自己作的吗?至于章子怡,除去
Cosmopolitan
开年号,还有之前体现真性情的
。只可惜墨攻之后再无杂志可上,只赢来个洪晃姐姐为其叫苦叫冤,谁叫你也选错了封面人物呢?什么,你说
先错的?那不叫错,那是
家拿钱砸出来的,要错也是
先犯的错。要是
砸钱,也不至于把世界都市挤兑的
元一本。哦哦,世博会!!苏姐姐放心用,这么哏的话题不用担心有人和你一起抢。
二月号用脚趾头猜都知道得做情人节。这不吴彦祖和徐若瑄(!)又携手出现在
上复制去年葛优舒淇的浪漫双人封,当然,封面上一定得有《全城热恋》四个大字,一个不许多,一个也不许少。幸好有《全城热恋》在手,随便抓来几个都能凑成一期,怪不得现在人人都想当个时装编辑,这么不用脑子的编辑方式还能收黑钱谁不想干?吴彦祖会在采访里说什么:哎呀呀,我可从没觉得我长得帅。
二月刊借着
Je ica Stam
扳回一票,梅
Testino
拍摄的猫咪无比娇羞可人,这才是个大刊的样子。
的二月双飞封连隔月后的腻歪二人组阮经天和赵又廷都要有模有样的学一次,而梅
Testino
则第一次呈上了最优作品。至于成年舞会上的中国公主,我拜托您啊,你这是
月刊,《外滩画报》在
年九月份就已经报道了,而且我打包票绝对要比
家好看得多,毕竟外滩不会给何家晴梳个韩火火的发型。
New faces
你还是别记了吧,记也记不住。本月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
先问你认识李欣汝么?不认识?难怪时装会有双封面,还配上性爱
年的骇人标题。
这年头办杂志的终于意识到了明星会比慧星还丧这句话
三月刊封面一律是魔豆现身
嘉人上舒培比去年九月硬推的晓萌强不知几倍
只是不知道这时装总监的位置是否已被
让位于火火
连扒瞎都像要瞎凑一脚
推出了老新掺杂的豆面
一向见风使舵的扒瞎莫非找来了整形医院作客户
由吕燕和李丹妮来演绎整形前和整形后再合适不过了
这也的确有悖宁请山寨女皇
她在哪
也不要魔豆的扒瞎风格
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国际章是原定人选
那找名媛啊
邓文迪都能用
宝宝明子不都是早就应在封面上的了?至于
Vogue, angelica
是想让杜鹃提前退休吗
人多少不重要
重要的是美感在哪啊?不但封面让杜鹃梳个中分,内页里刘雯的姿势也极其诡异。
来吸收一些直男客户
可惜硬是让宝岛版
抓奶照比了下去
如果志玲姐姐元畅弟弟能和
Je ica stam
互换位置
那才叫浪漫二月和春装大刊
周迅再穿
,再花粗眉妆,不知影后内心会不会觉得烦。
什么最时髦呀硬汉最时髦!托经济危机的福让热腾腾的雄性荷尔蒙夹杂着蒙古国黄沙袭卷而来,西北汉子荣登时尚颠峰!
一手打造的徐静雷不愧为新时装偶像,
封面一亮内页的黄教主都感叹没有胸肌自愧不如羞于见人。
Men's uno
还要黄力行干嘛呢?王伟不也快让雷演了。而当提起时装杂志肤浅
各个杂志编辑立刻有如被人指着鼻子骂
纷纷反击
可不小心还是让每月一出的杂志露了底
烂的可以的出版物让人不再担心时装产业
转而忧虑该行业对环境的影响
那做环保专题
那倒真是容易
一年一年复制粘贴再找个老男人脱光之后照张相
既得名又得利
你说是不是?李冰冰多年媳妇熬成婆
封面的正气凛然的形象让人难以相信这就是风声里国民党中人
但在官网眼里你还是范冰冰。网上骂声一片
其实也就是会个把像瑞丽加女友复制粘贴到处显白罢了
别到最后拿了欧莱雅的赠品还骂人家。杂志送包似乎成了惯例
杂志内页专门介绍挽
的名媛
外面再赠一个没脸去用的印杂志名的
如此办刊思想亏这群人能想出来
.Grazia
周年大减价五元起售,不要包只卖两元
时装总监还在围脖上贴心安抚没拿到包的读者。这要是倒手当废纸卖还不赚飞了
说不定回收站的女工看过之后也开始认为自己是超模
超模很好当
你是女的
你长的长。至于芭莎的复古刘嘉玲,手中建国初期的***真让人好奇
苏芒表示
此举是为了向
Telephone MV
是我们时代伟大的艺术家
时尚扒瞎十分荣幸能在所有媒体之前以第一时间向公众传达
Telephone
是最时髦的配件这一消息
也彰显了扒瞎在业界的先锋地位。
在五月呈上
Natalia
的双面娇娃。双封面来的让人摸不到头脑(后来想通了,娇兰
一家一个都不得罪)
杜拉拉的大字快把
Natalia
小脸遮掉
但阻挡不了
的娇羞可人
改版后的
越发亲民
编读往来甚是抢镜
织围脖的安吉莉卡也无比可亲
范冰冰上封面都要人陪
可长了一张只能演殉国战士的脸的柳云龙真让人怀疑他怎么能红起来
冯海可以步娟子后尘了
至于男刊则让人大跌眼镜
莱昂那多俨然时尚先生新宠
老男人之间总是惺惺相惜
周周都不懂什么是时装
既然不懂就说懂的人装
直男的心思真难猜
智族网集各刊编辑
风格也极为零散
科比?!汽车专刊?!男版时装孙瑞祥替代
当摄影师是最好的了
年度最优男装大片提前出炉。而相反女版时装直接拿来广告(我就不说是哪家)当封面,姚晨高圆圆李小璐仨不挨边的人能硬生生的放在一起,做人可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魔都慈善一夜刚落幕,哈利贝瑞立刻登上
六月封面。远道而来的巨星岂有怠慢之理,可礼服都不给换一下拍摄恐怕十分钟搞定。汤唯继续扮默片时代之你干问我就是不说话女郎二度上
,小手掐腰眼神坚定,
砸钱何多盖过内页的力量演绎。老
一句拍摄亚洲女人我还在摸索阶段轻松抵对大师不给力,还我
Sorrenti
的群众呼声。时值富士康事件正沸沸扬扬之时,达人志贴心送上黑白哀悼封面,金色大字写作
世纪富士康革命。什么你说那是
世纪健康革命?
Who Cares~ Elle
再度证实了杂志做环保只能靠全裸这一铁的事实,陈曼
技术出神入化,天朝刊物不准露点,陈曼就把点给修没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七月最大看点还要属小辣椒姐妹花扶摇直上被封本土
IT Girl
而引发的双方骂战,可惜
家一点幽默感都没有,原帖不知什么时候被删掉了。截下部分言论供君娱乐:私生活的我
@AmmonSun:
做人不要那么笑人无憎人有的下三滥,老是外国的月亮圆,才最被人看不起没地位。
IT Girl
就非要家世好?星二代的老爸老妈哪几个不是嗑药精,就高尚高贵了?
02:55)AmmonSun
私生活的我
又是一个二奶,无语中。私生活的我
@AmmonSun:
果然是下三滥的草民
道理没说出多少脏话却是不少
私生活的我
@AmmonSun:
是不是黄土
是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看到的接触到的是你这种草民接触不到的
酸葡萄心理你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时尚圈不缺批评的声音
但是这种声音里独独没有你的份
13:43)Kuai
谦虚使人进步
你们七月号的杂志选题不就是要针对平民草根么
现在又骂别人是草民
也太可笑了
的编辑这种水准
下面提意见的留言大多数都是表示对七月号水准的失望
像我说的
有期待才会有失望
自七月号之后
有很大一部分的读者不会对
再有期待了
那么也不会有失望和意见了
编辑马甲满意了么
私生活的我
@AmmonSun:
我就是
编辑的马甲
我们没有在老板炫耀自己的习惯
但就是看不得一堆势利鬼洋奴在那里围着自己的老大乱叫
骂人的人
自己脑子想想清楚
不要自揭其短自取其辱
。。。。
IT Girl
据说这个词来源于
年时英国小说及剧作家
Elinor Glyn
,用来形容好莱坞片《
》中性感、品位及性格的女主角
Clara Bow
。换言之,这是个已经过时快一百年的老概念。就算让给这两位气一气大陆
It Girl
又如何?何不声讨
版块的怪异的座驾单元?摆明了就是不把你读者放在眼里。奥迪经理带着妻子四处留影拍照留念抢版面,这钱可真是说赚就赚。
Pookylee
要联手
推出田原朱珠陈燃
限量版白衫,你可想购买?安吉里卡够胆把牙缝女当封面,定会引来只羡模特不羡星的粉丝们直呼先锋,也不至于被骂章鱼喷墨。
Cosmopolitan
宣传《唐山大地震》把俩平均年龄近
的人放在封面上,母板露沟勾引男人的那股骚劲无处寻。编辑都把自己撇得超清,是都不怪你们,都是封面自己长出来的。要不要嫁怪蜀黍是在讽刺谁啊。传言
被召回,大家急急忙忙冲上街上去抢,平日销量可见一斑。周迅穿
,花粗眉妆,上。。。我都不想写了
Cosmopolitan
周年刊找来老朋友张柏芝,
Valentino
再怎么穿都掩盖不了没减下去的肥。徐巍主编这次号召大家做
。要知道
家编辑部主任是怎么说:虽然现在
Bitch = Babe in Total Control of Herself
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女人
,但这相当于王八蛋=王者风范八面威风淡定稳重一样,强词夺理和标题党只能当个笑话瓦~至于
Karlie Klo 都不会想到自己在东半球同样这么受欢迎,居家毛衣一套在七月流火(我知道这词嘛意思
)时演绎秋冬时髦。韩寒专访还
,只是自从去年嘉人能叫他裸上身拍摄后其他家再难拍出惊奇来。杜鹃再度现身教穿衣,新婚
,台湾小生一个不落下,真的是要一洗前耻挽回民心。最伤感的莫过于明日风尚了,好东西要懂得珍惜,我有***改版后的杂志收藏你可否要借去当书看?姚晨继续时尚受害者姿态登上时装封面,不要以为贴个假睫毛就是
,不是弄俩色块就叫波普包豪斯。时装总监还在围脖里称觉得不美的都是农民!小的眼拙加上自幼家境普通,贫民的身份还是揣一辈子吧。达人志又找来貌似红实际上又不怎么红的十大男星上封面,二月国际中文号
不早用过?
都有露胸,我说张静初的是真黄晓明的是假你可同意?一连露两次可是要有底气的呦
最后让我们为明日风尚默哀一分钟。。。一分钟到。要知道周末画报的一组苗族少女图可是把庸俗的奢侈品的钱味吃得干干净净,绝对值得收藏。
发表于
23:58:00
2010-12-22 Lauren Wei erger不能算得上是一位好作家。她总共出过三本书,有两本被评为了年度最差。唯一幸免的那本就是人尽皆知的《the Devil wears Prada》。在这本书里,Lauren带着一肚子的抱怨和怒气,本打算着把一盆狗血痛痛快快地泼在那个常年梳着Bob头型的女人脸上,没想到自己倒是给仇家做了一个大大的宣传广告。书出版发行了之后,暴虐的老板非但没成为大家舆论指责的焦点,反倒是变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传奇榜样。实话实说,Lauren的这本书写的也不怎么样,通篇都是一个女人絮絮叨叨的抱怨,拿自己被折磨到支离破碎的生活和老板圣诞节收到的256件礼物作对比,再加上偶尔琢磨一下要不要往老板的午餐里吐口水。《纽约时报》的书评中写到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满足了普通老百姓对上流社会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因为小说自有原型在,暂且不论书中所写的是真是假,把这些虚实不清的段子往当事人身上一套,再揣摩人家生活的每个细节,这才是我们最大的乐趣所在。 书中描写的出版社伊莱亚斯-克拉克就是在影射全球知名的出版集团Conde Nast Publicatio ,《Runway》杂志就现实中被誉为业界圣经的《VOGUE》,魔头主编不必说,自然是指A a Wintour。《VOGUE》最早诞生于1892年,最初是本销售量不怎么高的珠宝杂志,还是本周刊。传说中有一回Conde Nast先生上街前问妻子需不需要自己给她带点什么东西,妻子回答:哦,你帮我买一本vogue吧。结果Conde Nast买下的不只是一本杂志,而是孕育了整本杂志的公司,并以自己的名字给新公司命了名。后来又被Samuel Irving Newhouse以500万美元的优惠价买下。在Si Newhouse精明的商业运作下,《VOGUE》很快便成为了公司里最赚钱的杂志。 地处于纽约市中心的Conde Nast办公大厦是无数时装迷得心之所属,如同《the Devil wears Prada》里开篇描写的那样Miuccia,Giorgio,Donetalla经常会在大楼的电梯里再次遇见他们在2002年推出的锥形高跟鞋或者是在春季时装秀上推出的带有泪状坠饰的手提包。而对更多的人而言,他们的好奇心早已经超越了这些天价的华服和靴子,因为,再也没有哪个地方会像这里那样腔调十足适合被用来当做谈资了。Conde Nast以出版高端时尚类杂志为名,这自然是少不了砸钱做事。而这家公司的挥霍程度完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年集团里有位叫Alexander的编辑总监,他有两句极有个人特色的名言:"浪费是我的信仰和浪费对于创造力非常重要。他叫公司长期为他在巴黎的一套公寓付租金,但每年时装周的时候他自己却从来都不入住,只住在Htel Ritz里。去年经济危机时,有谣言称Conde Nast集团要削减开支,鼓励员工们出入乘地铁,时装周期间不安排豪华宾馆。但公司发言人马上就跳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