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求教,内碰到梦三国周泰出装反怎么破

> 与 《奇谋妙计》 相关的分类:
")'>粘贴《奇谋妙计》地址到我的Blog
《奇谋妙计》内容简介:
收《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赵氏孤儿》等百余篇故事。
作者: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06-01]
奇谋妙计
图书评论
正在加载中...
《奇谋妙计》为书生读吧网签约作品,该作品属于小说文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子书,充值成为VIP会员后可以全文阅读和下载电子书,关于《奇谋妙计》目录页面说明存在差错或下载电子书存在问题的话请联系***人员。
您可以在kindle,kindle3,kindleDX,电纸书以及iPad平板电脑或者其他移动设备上阅读《奇谋妙计》,请登录读吧书城 m.du8.com
暂无作者简介
相关分类注册 我的快捷通道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搜索
【梨园轶事】武生泰斗杨小楼
楼层直达
UID:67897
注册时间
2006-06-22
最后登录
2011-06-26
在线时间
205小时
0 发表于: 2009-09-04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243cc0ec94611585f8.jpg?6');"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1.jpg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24d5234d653 cf99e.jpg?17');"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2.jpg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2409f01db855a1bc7f.jpg?4');"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3.jpg
杨小楼(1878一1938)为"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之子,原籍安徽怀宁,生于北京,曾拜在"谭派"老生创始人、第一代国剧宗师谭鑫培膝下为义子,依谭氏家族排名嘉训。幼入"小荣椿"科班,从杨隆寿习武生,后拜"俞派"武生创始人俞菊笙为师。
杨小楼天赋极好,天生一副气宇轩昂的魁梧身驱,扮相英俊潇洒。他性格沉静,善读书,并研习书法,平时眉宇间蕴含书卷英武气质,又天生一条高低宽窄兼备的、脆而亮高亢如裂帛的武生嗓子,更有他人所不备的炸音,为常人所不及,更无可效法。杨小楼家学渊源,师承名家,加之天资聪慧,更善采众家之长,融汇贯通化为已有,更为难得的是他精通少林、通臂拳术。在舞台上唱念做打无一不精,昆乱不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创一代武戏文唱之先河,创造了众多优秀的舞台形象,有"活赵云"、"活霸王"、"活猴王"之美称。 杨氏祖籍 杨小楼的祖籍为安徽省怀宁县,早年属安庆府所辖。该县距程长庚祖籍潜山县不远,曾有杨氏祖籍为潜山之说,杨小楼本人曾误为祖籍乃潜山,故为杨宗年取字续潜。在怀宁县内有一石牌镇,镇有一村,村名杨家墩,即杨氏之祖籍。
据马彦祥之《杨月楼、杨小楼父子姓氏的新发现》一文(载1982年第八期《文汇月刊》),谈到访问杨月楼家乡的情况。杨氏早年并非居此,而且非为杨性,杨氏宗谱实为《王氏宗谱》。该地人氏杨、王,丁、陈,吕、李,姓氏不分,内外有别。元末时,因朱元璋与陈友谅于安徽和江西交界的鄱阳湖交战,当地人为避兵灾逃至此地,改变姓氏。据说杨氏家族本系王莽后裔。王莽篡位失败,光武帝刘秀复国,传旨灭王氏九族。王氏中一族逃至某地,被追捕官兵盘问,急中生智,见路旁有一棵杨树,便指树为姓。官兵信以为真,遂放过他们。其它王氏族人闻之,亦纷纷易为杨氏,以避杀身之祸。自此,本族人中以王为姓,对外则称姓杨。 梨园世家 据《王氏宗谱》记载,杨小楼的祖父只谱名基旺,未言其它。
《中国京剧史》中杨月楼条目下,蓝凡说,月楼父名基旺,为卖艺拳师。但在俞菊笙条目下,蓝凡又说俞氏幼从杨小楼祖父杨双喜习武旦。董维贤著《京剧流派》一书中,亦说杨月楼父为武旦杨双喜,俞菊笙幼时曾从其习武旦。曲六乙在《杨小楼艺术评论集》中说,小楼祖父大刀杨二喜,为老徽班武旦演员,长于拳术,善用器械,还说戏曲舞台上的"耍流星",杨二喜始创。《杨小楼评传》作者周志辅(即周明泰),曾与杨小楼有过交往,亦说杨小楼的祖父名杨二喜,是唱武旦的,以耍大刀片出名,绰号"大刀杨二喜"。《京剧知识词典》中亦说杨二喜为武旦演员。据此看来,杨二(双)喜是否即宗谱中的"基旺"?一为艺名,一为族名?有待进一步考证。
杨月楼之父,生于嘉庆末年(1820),以卖艺为生闯荡江湖。当年杨氏手推独轮小车进京,车上一边是刀***把子,一边便是童年的杨月楼。父子在天桥把式场摆摊卖艺。恰被居住在天桥忠恕里的"奎派"老生创始人张二奎发现,张为杨氏技艺所惊。遂聘杨氏为忠恕堂的武戏教师。时张二奎的弟子俞玉笙正习武旦,自此科班的武技,均委杨氏传授。后俞因体魄魁伟,遂改习武生,更名俞菊笙。杨氏甚得张之器重,深感知遇之恩,遂令子月楼拜在张氏门下。
杨月楼(1844一1890)谱名久先,习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幼入张二奎之"忠恕堂"习武老生。排名玉楼,与俞玉笙、陆玉凤、沈玉莲、程玉翠同科。由于杨父与张师的精心培养,杨、俞二人技艺出众,成为张二奎的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
杨月楼于咸丰末年师满出科,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曾收过几名弟子,均未成名。杨于同治末赴沪演出,时年约30岁。正值盛年,文武兼备,长靠短打皆精。尤以《安天会》之悟空,出台能翻一百零八个筋斗,一炮而红,轰动了上海滩。" 月楼面阔耳大,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以演《四郎探母》著称,"同光十三绝"画像中,有其所饰杨延辉像。其它如《打金枝》、《金水桥》、《回笼鸽》、《五雷阵》、《取荥阳》、《牧羊圈》、《捉放曹》、《桑园会》等均继张二奎衣钵。《安居平五路》、《镇潭州》、《群英会》、《取南郡》、《御碑亭》等,按程长庚戏路,而《定军山》、《阳平关》等,则宗余三胜。
张二奎能演武戏,故杨、俞二徒亦能演武生戏,可谓师承有门。《长坂坡》、《恶虎村》、《连环套》、《翠屏山》、《下河东》、《黄鹤楼》以及《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等,均为其杰作,尤以《长坂坡》更为拿手。他所扮的赵云,飒爽英武,挥***酣战,犹如赵子龙再现。该剧仅在岁末封箱前一两日,方一显身手。他扮的孙悟空,身轻似猿,演技独到之处非一般人能比,颇有丰誉。当时人们敌视洋人之心甚深,视洋人碧眼红髯犹如马猴,故称杨之悟空为"洋"猴子,月楼姓与"洋"同音,因此人们赠他"杨猴子"之绰号。
光绪四年(1878)底,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顶戴的精忠庙(梨园行会前身)庙首。两年后程长庚病故,月楼接任三庆班主持。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初七经张淇林(张长保)保荐,与王楞仙二人被选入升平署为内廷供奉。杨月楼虽进宫承差不足三年,却深受慈禧的信宠。据升平署档案记载,就在杨月楼病故之年的慈僖寿诞之日,还领受白银二十两、药四匣的赏赐。
月楼前妻陈氏,无出早丧,续室胡氏。胡家原是有功名的,因与"戏子"结亲,被革去官职。胡氏生三子,长子家传,次子家英,均按族谱"家"字排名,惜均早夭。惟三子幸存,名三元,即与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三大贤"的"武生泰斗"杨小楼。月楼为使仅存的独苗继承艺业,在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谭鑫培和杨隆寿,望精心培育三元成材,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谭氏按家谱排名为嘉训。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1890、7、15)月楼病故,享年47岁,三庆班亦就此宣告解散。
杨小楼(1878一1938)乳名三元,为月楼之三子,幼随父学艺,8岁入杨隆寿的"小荣椿"科班(位于今铁树斜街)习武生,排名春甫,与叶春善、刘春喜、郭春山、冯春和、程春德(程继先)、郭际湘(水仙花)、谭春富(即谭小培)等,均为该科学生。13岁小楼父病故,便以嘉训名寄居大外廊营义父谭鑫培府中,1887年"小荣椿"班宣告解散,杨小楼未及满科,便结束了学艺生活。
杨小楼坐科之时,经杨隆寿、姚增禄、茹莱卿等精心培育,根底极其扎实。当时看功教师为武净范福泰(范宝亭之父),基本功训练极严,小楼亦刻苦勤奋学艺。向杨隆寿学了《石秀探庄》、《武文华》、《蜈蚣岭》、《八大锤》等剧。杨体魄高大,唱武戏没有身材适合的配角,仅演一般角色,被讥为"***饭桶",在班内颇遭白眼。为提高自己的技,请朱玉康、丁连升说戏,并经常与迟月亭、范宝亭、阎岚秋等切磋技艺。寄居谭府曾得到鲍吉祥指点,校正唱念字音,辨尖团字,又得傅荣斌操琴调嗓,技艺大进。谭氏又亲授《战宛城》,这出戏杨小楼演出是宗谭的。并请王福寿传《状元印》。当时俞菊笙的武生戏正盛极一时,凡俞演出,杨从不轻易放过,临场观摩默记在心。光绪二十二年(1896)小楼搭双奎班,杨隆寿、俞菊笙均在此班,小楼受益甚丰。俞念及杨的祖父是自己的蒙师,便另眼看待。某日俞演《挑华车》,派杨以三元之名扮黑风利,使杨与俞亲自交手,可谓亲传亲授。光绪二十六年(1900)杨拜在俞氏门下,甚得俞之器重,又亲传《铁笼山》、《艳阳楼》、《金钱豹》、《挑华车》等俞门独有的剧目。 (未完待续)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分享到
纵然历经磨难,心可依旧灿烂!
鹅毛一片,亦可换就高山流水!
UID:67897
注册时间
2006-06-22
最后登录
2011-06-26
在线时间
205小时
0 发表于: 2009-09-04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28e8890ad8f08e0105.jpg?3');"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4.jpg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288c 88c8df927fe.jpg?5');"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5.jpg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杨小楼在文明茶园以杨嘉训名贴演了《花蝴蝶》。后搭杨香翠之宝胜和班,兼搭谭鑫培的同庆班,是用的乳名三元,在同庆社杨的戏码列在压轴。一日谭大轴贴演《失街亭》,杨压轴《连环套》,是日杨因故误场,谭便主动提前唱《失街亭》,杨演大轴,演罢之后谭非常满意,从此更加着意培养传艺。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于弓弦胡同正黄旗世宅堂会,杨小楼先后演出了《骆马湖》、《铁笼山》、《鄚州庙》三出戏,是以艺名"小杨猴子"演出的。杨小楼的猴戏《安天会》、《水帘洞》得自张淇林亲授,张的《安天会》是独有的看家戏,从不轻易传人,但慈禧下旨,让张教会杨,当时那个敢抗旨不遵?一个是奉旨教,一个是奉旨学,杨深得张氏真传。1917年4月29日于第一舞台首次贴演该剧。杨的悟空,是有气派的得道仙猴,而不是毛猴,另一出猴戏《泗州城》是武旦为主的武戏。杨深知自己的身材本不适合演猴戏,杨学了猴戏,却很少演出。
杨小楼的《状元印》、《麒麟阁》等戏,亦为张淇林所授,这两出戏原是昆曲武老生戏。张是程长庚的三庆科班出身,后在宫中承差多年,是很有名望的武生教师,对昆曲的曲牌、武场无不通透。张淇林孤身一人,杨向张学艺是以为张养老送终为条件,后杨确实按承诺所办。
《林冲夜奔》是请牛松山说的,牛是王长林的师兄弟,牛传授给杨,又请了迟景荣为其拍曲,迟将老师方星樵请来坐阵,杨小楼学得极为磁实,该剧灌有唱盘。
杨小楼广采博取,不耻下问。南派武生夏奎章的四本《马超》,享誉江南。夏与小楼父交厚甚笃,月楼曾传授夏赵云戏,杨小楼便求教夏,夏奎章与谭鑫培又是儿女亲家,夏奎章将自己的看家戏《反西凉》、《战渭南》、《战冀州》、《诈历城》,穿在一起为一至四本《马超》,全部传授给杨小楼。
杨小楼身边有两位前辈辅佐,一位是武净钱金福,一位是傍谭鑫培多年的武丑王长林。老二位在武戏方面可称独步菊坛,在工架、步法、把子及身段方面倾囊相授,杨对这老二位执礼甚恭。杨小楼本身的条件得天独厚,加之名家授艺,个人勤奋刻苦,造就了一代名优,驰誉梨园内外。
杨小楼能戏颇多,他的代表作《长坂坡》,一生演出达二百余场,他的赵云器宇轩昂,大将风度,满台生辉,有"活赵云"之美称。其它如《挑华车》、《冀州城》、《状元印》、《铁笼山》、《艳阳楼》、《金钱豹》、《金沙滩》、《金锁阵》、《连环套》、《恶虎村》、《骆马湖》、《贾家楼》、《赵家楼》、《战宛城》、《青石山》、《麒麟阁》、《林冲夜奔》以及与梅兰芳合作的《霸王别姬》,均为杨小楼的传世杰作,可谓昆乱不挡,长靠短打无一不精,俊扮戏清秀英俊,勾脸戏豪放雄伟,唱、念、做、打纯熟隽永,武生演员打"哇呀呀"独一无二,他的武戏文唱为菊坛首创,有声有色,所塑造不同性格的舞台人物各异,栩栩如生,绝非单纯卖弄,胡翻乱打、耍杂技哗众取宠之人能比。
誉满津门
杨小楼这三个字是他后来的艺名,早期均以杨三元、杨嘉训之名见于戏单、然不为人注意。黄月山故去,俞菊笙年事已高不常出演,马德成去哈尔滨等地演出,京城武生乏人,此时杨小楼已崭露头角,又得俞氏亲传,后经武丑于惠力荐、并为他组班。1901年演出于庆乐园,时年24岁,然"杨小楼"之名观众尚不熟悉,遂改"小杨猴子"艺名。头天演出勾脸戏《铁笼山》,次日短打戏《恶虎村》,第三天长靠戏《长坂坡》。演出后备受称赞。消息传至津门,会芳园(即聚兴茶园)来京邀杨到津演出。所演的《金钱豹》深受津门观众欢迎,次年又转至大观茶园演出。1903年津门下天仙茶园又来京相邀。此次赴津以"杨小楼"之名,演出了长靠戏《长坂坡》,勾脸戏《艳阳楼》和猴戏《水帘洞》,轰动津沽,一炮而红,津门无人不知杨小楼,在戏迷中经常听到他们高喊"闪开了!"这句《艳阳楼》中高登下场时的叫板。就连饭馆跑堂的上菜,拉"胶皮"(人力车)的车夫,拉人走至闹区也高喊一声"闪开了!"足见杨小楼在津门影响之深。
杨小楼的声誉传至上海,1912年7月19日,应上海吕月樵、白文奎之邀,杨小楼赴沪大舞台演出,由老生白文奎陪同,自津乘船抵沪。当时《申报》曾刊称杨为"天下欢迎独一无二之著名武生"首次来沪,时年25岁。而沪地戏剧界则评论杨小楼的唱,未必如李吉瑞;跳,未必过李春来。在大舞台贴演《八大锤》,由盖叫天、吕月樵、李瑞庭、赵如泉四位沪上名角分饰岳飞帐下四锤将,他们要亲自看看这位青年武生究竟如何,但并无恶意,杨小楼的陆文龙,无论从扮像到武打,其功架之稳健,造型之英俊秀美,开打之火爆,亮相之边式,轰动了上海戏迷,内行无一人不佩服,一致称赞这位曾任内廷供奉的杨小楼。
进宫承差
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五日(1906、11、30)28岁的杨小楼被升平署(今西城南长街南口选西28中学)以"民籍教习"名义挑选进宫。每月白银二两,白米十石。作为一名演员,能拿上升平署的钱粮,是一项荣誉。自光绪九年(1883)开始选民籍教习进宫承差,至此已有85位。凡被选为教习者,一律升平署备一份演员应演的剧目,用***宣纸折子工楷誊写,呈慈僖太后,以备点戏时用,更为特殊的是把每出戏演出的时间标明,唱错了当然不行,时刻不准也不行,因此在宫里唱戏,演员一个个提心吊胆,万不敢疏忽大意,更不敢偷懒。
杨小楼进宫所呈剧目,有他多年在外地未露演过的,也有虽唱过而未列入的。他所报的剧目计有: 连环套 八刻 金钱豹 三刻五 青石山 四刻 战宛城 七刻五 霸王庄 三刻十 殷家堡 四刻 恶虎村 二刻五 骆马湖 七刻 八蜡庙 三刻 艳阳楼 三刻五 铁笼山 二刻五 牛头山 三刻 溪皇庄 五刻 水帘洞 四刻 下河东 四刻 长坂坡 五刻 武文华 二刻五 泗州城 二刻五 金锁阵 二刻 临潼会 七刻十 朱仙镇 五刻十 界牌关 二刻五 嘉兴府 二刻五 飞叉阵 三刻 蜈蚣岭 二刻 翠屏山 五刻 金沙滩 二刻十 反西凉 五刻 贾家楼 四刻五 黄鹤楼 三刻五 赵家楼 四刻 回龙阁 二刻 阳平关 三刻五 收关胜 二刻 磐河战 三刻五 战冀州 四刻十 当时演出计时以"刻"为单位,一刻为十五分钟,"分"为零数,二刻五即三十五分钟。
杨小楼进宫头天当差演的是《水帘洞》、《长坂坡》双出。慈禧看罢颇为赏识。说:"这个小杨猴子真不错!"慈禧本来就喜欢看杨月楼的戏,因而爱屋及乌,而又见他克绍箕裘,因而更加赞赏。
杨小楼在进宫前,已经在北京唱红了,进宫后又得到慈禧和皇上的恩宠,同业人也顺水推舟,一齐捧杨老板。尽管外因条件如此优越,尽管身价百倍,尽管戴上"国剧宗师"的桂冠,最重要的还是杨小楼本身的技艺精湛,否则绝难服众。宫中有学识的官员,也十分赏识杨小楼的技艺,他在太后面如此得宠,自然也得到王公贵胄的捧场。有些学仕、贝勒王爷,私下与杨结交,来往中谈的自然是戏。这些人都比杨有学问,而杨小楼确实是有心人而又虚怀若谷。在发声、字韵、念白、表演乃至人物的身份气质等诸多方面,使其获益匪浅,较任何人都胜过几筹,因而他在武戏文唱的创举中,又跨上了更高一层的境地。 (未完待续)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条评分 纵然历经磨难,心可依旧灿烂!
鹅毛一片,亦可换就高山流水!
UID:67897
注册时间
2006-06-22
最后登录
2011-06-26
在线时间
205小时
0 发表于: 2009-09-04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30739c3f0f59a32e28.jpg?3');"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6.jpg
杨梅合作
1916年底,朱幼芬组建"桐馨社",杨小楼与梅兰芳同时应邀入盟。杨、梅在第一舞台首次合作,演出《长坂坡》,杨饰赵云,梅饰糜夫人。"掩井"一折,二人配合默契。《回荆州》杨饰赵云,梅饰孙尚香,至今没有再比那班社更好的搭档了。更为突出的是梅兰芳新排的《春秋配》中,梅饰姜秋莲,杨特别饰配角张衍行,使戏大大增辉,这也是杨小楼有意捧梅兰芳。
1919年梅兰芳在芦草园住所,为祖母办七十大寿堂会,杨、梅合作《镇潭州》,杨饰岳飞,梅反串杨再兴。
1921年2月,杨、梅再度合作,经双方协商共同组班,取两位老板姓氏偏旁"木"字,定名为"崇林社",杨方由刘砚芳,梅方由姚玉芙同任经理,管理演出业务。杨梅二人合作演出了《长坂坡》、《金山寺》、《混元盒》、《五花洞》等。该年11月29日为贺梅的挚友冯耿光四十寿辰,杨、梅再次合作演出了《镇潭州》。
1922年2月15日(正月十九日)于第一舞台,杨、梅联袂首演《霸王别姬》,此时杨小楼45岁,正是盛年。1918年3月9日,杨小楼和尚小云曾于第一舞台首次演出《楚汉争》一至四本。此次演出是齐如山根据明代沈采的《千金记》传奇,并参考了《楚汉争》的本子改编而成,需两天演完。后经吴震修删改为一天演完。又经梅、杨共同润色,一炮而红。因是首场演出,杨老板特烦钱金福代为勾脸。崇林社曾演于煤市街南。文明茶园,后期又挪到东安市场的吉祥茶园。
1922年5月底,应许少卿之约,崇林社赴上海天蟾舞台演出,连演了二十几天后便赴南通,为贺张謇七十寿辰,于更俗剧场(后易名南通剧场)演出了三场戏,头天梅演《天女散花》,杨演《骆马湖》。第二天白天,梅演《麻姑献寿》,杨、梅合演《长坂坡》。夜场梅演《游园惊梦》,杨演《连环套》。第三天又返回上海。此次南行同往的有郝寿臣、筱翠花、王长林、王凤卿、美妙香、姚玉芙等。杨、梅除各自演出了拿手剧目外,并在沪首次演出了《霸王别姬》,剧场戏票早已抢购一空,还临时增加了许多凳子,场内人们挤得满坑满谷,轰动了大上海。载誉归来后,8月梅兰芳组建了"承华社",杨小楼另组"松庆社",当时余叔岩正隶"双庆社",形成了杨、余、梅三足鼎力之势。这三大贤曾在一次堂会上,合作演出过《六五花洞》,杨扮大法官,梅饰假潘金莲,余饰张天师,杨老板在戏中一声"领法旨呀!"场内顿时炸了窝,喝采声震动了全场。1927年这三位又在金鱼胡同那家花园,杨悟山举办的堂会上合演了《摘缨会》,杨饰唐蚊,梅扮许姬,余演楚庄王,各人都有精采的表演,虽有轻重,但"三贤会"实属难得,在京剧史上呈现异彩。
杨、梅两位大师同班唱戏,只有两次,而在堂会和义务戏中,经常合作,演出剧目最多的是《长坂坡》和《霸王别姬》。1922年12月2日至4日溥仪与婉容大婚仪式,京沪名角应召演戏三天三夜,最后由杨、梅合演《霸王别姬》结束。1927年4月8日,梨园同仁为修缮东岳庙梨园祖师殿,于第一舞台演出义务戏,杨、梅再次合作《霸王别姬》。1931年9月11日至13日为十六省市水灾急贩义务戏,于第一舞台杨、梅又合作演出了《霸王别姬》和《回荆州》。
1936年于第一舞台为俞振庭唱"搭桌戏",杨、梅又合作了《霸王别姬》。1936年7月28日,位于宣武区樱桃斜街34号的梨园公会举行成立大会,杨和梅等15人被选为董事。是年秋,梅由沪返京,杨、梅又合作演出了三场《霸王别姬》。又于第一舞台为某医院筹款义务演出,杨、梅再度合作,演出了《长坂坡》这是他两位合作演出次数最多的一出戏。此剧赵云有句白口"主公且免愁怅保重要紧"。每当杨念到此处,必获得满场彩声。一句念白能在全场观众中获得如此的剧场效果,在京剧史中实为罕见。
1936年10月于天津中国大戏院,杨、梅合演了两场义务戏。第一天大轴为《长坂坡》,第二天大轴为《霸王别姬》,这是两位大师的最后合作。李典臣曾在天津为梅兰芳拍摄了《梅剧留真》,其中即有杨、梅合作的《长坂坡》"掩井"一场,此资料极为珍贵。1938年梅兰芳留居香港,杨小楼于此年初在笤帚胡同宅中病故。
杨余合作
杨小楼与余叔岩(1890-1943)首次合作演出是1920年初,杨与余由汉口返京后,余叔岩遂搭杨小楼的中兴社。2月14日于三庆园杨、余合作演出了《八大锤》,杨小楼饰陆文龙,余叔岩饰王佐,钱金福饰严正芳(不勾脸),郝寿臣饰金兀术。此剧杨曾傍义父谭鑫培唱过,当时因王桂官已故去,便安排杨扮陆文龙,也是有意提携杨而演出的。3月5日杨、余合作演出了《定军山》、《阳平关》,还接演了极少见于舞台的《五截山》(又名《收王平》),杨饰赵云,余饰黄忠。《五截山》戏并不大,但杨小楼还在剧中卖个"朝天蹬"。这场演出杨小楼演了双出,压轴戏是尚小云的《玉堂春》,前面杨演了《艳阳楼》。5月16日杨小楼仍是双出,于九阵风(阎岚秋)的压轴戏《湘江会》前面,与钱金福等演出了《五人义》,杨饰周文元,钱饰颜佩威。大轴为杨、余合作的《连营寨》,杨饰赵云、余饰刘备、钱饰韩当、许德义饰周泰。9月底余叔岩退出中兴社,首次赴沪演出。
1922年12月17日至19日,天津南善堂为筹集恤嫠款,于天福舞台举办了三天义务戏。18日夜戏为王蕙芳、姜妙香合演《得意缘》,龚云甫、侯喜瑞合演《徐母骂曹》。杨小楼、余叔岩再度合作《八大锤》,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陈德霖、王凤卿的《武家坡》,大轴通力合作反串《八蜡庙》,杨饰张挂兰、梅饰黄天霸、余饰朱光祖。1924年6月21、22,于第一舞台演出了两天规模宏大的义务戏。21日共十二出戏,杨小楼又是双出。倒第四杨小楼、郝寿山的《连环套·拜山》,下面是程砚秋、龚云甫的《六月雪》,尚小云的《秦良玉》,大轴戏《战宛城》,杨小楼饰典韦、余叔岩饰张绣、田桂凤饰邹氏、郝寿臣饰曹操。武生扮典韦始于俞菊笙,当年俞为傍杨月楼而演,杨也曾傍谭鑫培演典韦。次日共十一出戏,大轴杨、余又一次合作《定军山》接演《阳平关》带《五截山》。杨饰赵云、余饰黄忠、郝饰曹操、钱饰夏侯渊,鲍吉祥饰刘备、王长林饰报子。
1925年杨、余再度共组"双胜社",元月14日于开明戏院(今开明影剧院)大轴戏杨、余《八大锤》。前场有陈德霖的《落花园》。白牡丹(荀慧生)的《鸿鸾禧》等剧目。2月7日杨、余均贴双出,杨前演《恶虎村》,余叔岩和白牡丹的《乌龙院》、大轴戏《青石山》,杨饰关平、余饰吕洞宾、钱金福饰周仓、王长林饰王半仙。此次演出《青石山》带"接剑斩狐"。钱金福一展多年末露的技艺,不仅观众大饱眼福,连余叔岩为了看钱爷的斩狐,没顾得卸装。2月28日大轴戏杨、余的《战宛城》,侯喜瑞饰曹操、白牡丹饰邹氏。钱金福饰许褚。前场为陈德霖的《战蒲关》。4月26日杨、余又演双出,杨前演《贾家楼》,余与冯蕙林的《状元谱》,大轴戏杨、余、白牡丹、钱金福、王长林等合演《摘缨会》。余叔岩因膀胱宿疾时常发作,于10月2日与荀慧生(此时已不用白牡丹艺名)合演了《打渔杀家》后,便脱离永胜社。1926年杨便改组为"忠庆社",老生起用高庆奎。该年lo月4日天津八善堂于新明大戏院举办义务戏,杨、余、梅、郝、王凤卿、龚云甫、姜妙香、刘景然等合演了全部《回荆州》。
1928年余短期加人杨小楼"永胜社"(班名直延用到1938杨病故),杨、余第三次同班合作。3月28日于开明戏院合演了《战宛城》,剧中邹氏由当年傍杨月楼、谭鑫培的花旦名宿田桂凤(1866-1931)再次助演,使此次演出大大添彩。余叔岩因健康关系居家休养,除堂会、义务戏外,脱离了营业性质的演出。
1937年2月17日,老生名票张伯驹四十岁寿辰,于隆福寺福合馆饭店举办堂会,张氏粉墨登场,演出《失·空·斩》,饰诸葛亮,特烦杨小楼反串马谡,余叔岩傍演王平,王凤卿、程继先分饰赵云、马岱,帐前的四将均系京剧名宿,第一场大帐之威风,菊坛罕事。另配钱宝森之张郃、郭春山之老军,仅此硬角配戏,可称绝响。孰料此场为杨余合作之绝唱。余居家养病,不再登场,杨1938年逝世后五年,余因膀胱癌而辞世,年仅54岁。 (未完待续)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条评分 纵然历经磨难,心可依旧灿烂!
鹅毛一片,亦可换就高山流水!
UID:67897
注册时间
2006-06-22
最后登录
2011-06-26
在线时间
205小时
0 发表于: 2009-09-04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33a1de1c4dcf0f94ac.jpg?38');"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7.jpg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33fa7c2e8954a09b31.jpg?129');"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8.jpg
提携后进
杨小楼与梅兰芳除合作《长坂坡》、《霸王别姬》等戏外,1916年梅在桐馨社时,排了全本《春秋配》,须两天演完,这样杨在开场或大轴均不便再唱一出。若请杨加盟固然好,但《春》剧中角色仅有一绿林好汉张衍行适合,只是戏不重,只有两场简单的开打,谁料杨小楼满口答应,欣然愿演。分明是有意对晚辈的帮衬,当时年仅23岁的梅兰芳深感杨大叔提携之情。尤其贴《霸王别姬》时杨在广告牌上,让人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梅后面,梅见后立即着人更改过来。
1917年梅兰芳退出桐馨社,不久年方17岁的尚小云加入,合作《长坂坡》和《楚汉争》,杨分饰赵云和项羽。
1937年,尚在吉祥戏院演出《湘江会》,尚饰钟离春,杨以花甲之年配演吴起。尚小云在剧中亲自领略了杨的艺术魅力,从而使自己在武戏及身段方面,吸取了杨派的表现化为已有,成为"尚派"表演中突出的特色,其中有相当成分的杨派痕迹。
1923年12月22日,"松庆社"于开明戏院首演《陈圆圆》,由23岁的朱琴心(1901-1961)饰陈圆圆,杨为朱傍演吴三桂。
1925年25岁的白牡丹加入杨、余的"双胜社",杨、余同白牡丹合演了《战宛城》、《摘缨会》等戏,亦为杨、余对荀之提携。是年6月28日,白牡丹贴演《大英杰烈》,杨主动提出扮演王富刚,与荀合作开打默契,为此剧增彩。
1931年元月,杨小楼应上海荣记大舞台聘请,再度赴沪演出,随行人有马连良、新艳秋、金少山、姜妙香、马富禄等人。马连良时年30岁,杨小楼已53岁,杨除傍马唱《摘缨会》外,特于该年2月10日在上海大舞台马连良演《要离刺庆忌》戏中,杨助演庆忌。杨小楼为从人物出发,不顾年高,仍摔"硬僵身"。马连良深受感动,被誉为"艺坛双绝"。
杨小楼自成名之日起,深深感觉学艺之艰辛,成名更不易,故对青年演员中勤奋之士,尽全力扶助,使之技艺大进。除前所述得杨扶助外,尚有高庆奎(1890-1942)、贾璧云(1890一1941)、雪艳琴(1906-1986)、新艳秋(1910年生人)、章遏云(1911年生人)等人,均不同程度地得到杨小楼的扶持。
反串剧目
杨小楼能反串演出除武生以外的其它行当的角色,演来一本正经,说句戏班的话直乎直令,并非故弄噱头。他家学渊源,能演正工老生,及承家传。在《大登殿》中饰薛平贵,扮相端庄凝重声腔酷似其父,艺宗张二奎。老生行实为杨门家传,就杨小楼的行当来说是反串,但这出戏可以说是本工。另外曾反串过《法门寺》的赵廉,演出时减少了唱词,以念、做见长,也极为认真,轻易不演机会难得,观众认可,一睹为快。
1923年5月27日于开明戏院,杨小楼贴演过《黄鹤楼》带《芦花荡》,杨前饰赵云,后反串架子花脸应工的张飞,这是他特地向钱金福请教的,正因为有此功底,所以1937年他才能接演马谡的邀请。当时是他女婿刘砚芳之胞兄刘砚亭给说的戏词,脸勾得极为标准漂亮,留有剧照传世。
杨小楼在宫中承差时,曾在瑞德宝主演的《界牌关》中,配演武花脸应工的王伯超。因剧情中王伯超的武艺超过罗通,当时慈禧太后一时兴起有意点的,在宫外从未演出过。
杨小楼不仅能反串老生、花脸,还曾在义务戏《八蜡庙》中反串过旦角张桂兰(黄天霸之妻),梅兰芳反串黄天霸,梅夫人福芝芳也在包厢看戏,杨上场后,在黄天霸报过名后,杨小楼却自称:"我,福芝芳!"台下大笑不止,梅夫人也笑出了声。1929年4月27日,第一舞台,为山西服务会筹款义演,大轴戏是全体反串《大八蜡庙》,除杨、梅分饰张挂兰、黄天霸外,尚有余叔岩饰朱光祖、马连良饰关泰、程艳秋饰贺仁杰、阎岚秋饰褚彪、姜妙香饰金大力、朱桂芳饰费德功、萧长华饰大人,郝寿臣饰张妈、侯喜瑞饰***、诸如香饰老院子、邱富棠饰米龙、陶玉芝饰窦虎。
爱国志士
杨小楼在京剧界称得上是一位艺术大师,他的爱国精神又渗透在他所表演的剧目中。他在"五四"运动的感召下,精神振奋,于1919年7月20日在三庆园,他与李连仲、王长林、范宝亭等演出《五人义》,借剧中人周文元之口,振臂高呼:"走!去烧卖国贼的房子去!"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九一八"后,为鼓舞士气,宣扬民族气节,把抗战精神通过历史人物,曲折地表达出来。1934年9月初,他在天津春和大戏院(今工人剧场)演出新编历史剧《百宁百骑劫魏营》,他饰甘宁,为激励将士在劫营之前与将士席地而坐,这里有一大段慷慨激昂的话白,甘宁鼓励将士保家卫国,要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抗敌精神。观众听罢,激动得热血沸腾,顿时掌声雷动,舞台上下共鸣。后来又一编演了姜维智取邓艾的新戏《坛山谷》,这也是一出具有爱国思想的好戏。表现了一位老艺人爱国的赤子之心。
1936年春,北平尚未沦陷,可是京东通县已组织起汉奸政权。伪冀东长官殷汝耕,过生日举办堂会,派人进城邀请各行名角,杨小楼的名字是必在名单之上,并称只要唱,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却遭到杨小楼的严词拒绝。事情的经过是这样:中间人赵某,私自收下包银,没敢露面,催戏人无法交差,最后只得让刘宗扬顶替演了《龙风呈样》的赵云,后台见杨老板没来,人人揪着心,气氛异常紧张,家里人等了一夜,宗扬还没回来,不知出了什么事,直至天亮,宗扬才到家。宗扬说:"发现老爷子没去,戏完了,把三义永的箱扣下了。"中间人这才把包银退回,又托人从中斡旋,才把戏箱取回来。梅兰芳返京后得知此事,深为敬佩,并亲自登门看望,并劝杨小楼说:"您不如趁早往南挪一挪。"杨说:"躲到哪儿去好?这么大岁数了!我就是装病不唱,也能混到死!" "七七"事变后,北平的地方维持会,为迎接日本兵进城,组织堂会献媚于日寇。汉奸吉某到杨家约请,杨托病拒演,吉某威胁说:"不唱就抄家!"杨听罢气愤之极,怒斥道:"我不当亡国奴!"吉某见状无法回去交差,又耍弄软手段,杨执意不允。于是吉某差人将刘砚芳拘押宪兵队作为人质,以示要挟。杨氏夫人及其女得知,家中乱作一团,杨夫人周氏哀求,甚至要下跪。杨小楼见状实难忍受,迫于无奈便让宗扬与侯海林陪他同往。剧场内如临大敌,杨小楼毫无惧色,到后台不脱棉袍棉裤,不穿彩裤,只打了两道眉子,扎上靠便草草上场了。不讲什么亮相、九龙口啦,临场现编的对子,本来演的是《战宛城》的张绣,他便借张绣之口,发泄被人夺去城池,变主为奴的愤懑之情,念白铿锵有力,一腔热血宣泄得淋漓尽至,引起观众的热烈掌声,日寇误为精彩处,随手拍掌,汉奸在一边知情,却又不敢向日人说明。事后杨小楼自知尚有后患,为了避免再有人前来纠缠便和夫人周氏一起住进了法国医院,在这里避过一时。自此杨小楼念及身体状况不佳,面临的形势,产生了息影舞台的念头。可是又不能看着公益活动而不参加。1937年10月23日,于新新大戏院(今首都影院)带病参加义务戏演出。戏码是《战宛城》,郝寿臣饰曹操、筱翠花饰邹氏,"刺婶"一场,杨自感无力,几乎是用手中的***支撑着身子。是年十一月底于第一舞台又演出了一场义务戏。压轴谭富英、金少山合演《捉放曹》,大轴杨小楼、郝寿臣等演出《九代中原》(即《铁笼山》)当演至姜维兵败之时,姜:"……四十五万铁甲雄兵,只剩七人五骑,岂不气……"戏中有姜维吐血的表演,可是台上的杨小楼真吐了口鲜血,从此病情更加严重。十一月初七(农历)正是杨小楼59岁寿辰之日,华乐园经理万子和照例送来了电影片,在杨家放映,奈杨心境不佳,虽客满西跨院,但终未放映,仅把送来的烧磁像收下了。转过年来,杨小楼的病情不见痊愈,虽经名医延治,终未奏效,于1938年初,农历正月十五日逝世。(未完待续)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纵然历经磨难,心可依旧灿烂!
鹅毛一片,亦可换就高山流水!
UID:67897
注册时间
2006-06-22
最后登录
2011-06-26
在线时间
205小时
0 发表于: 2009-09-04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395b2d2f2efbd03c35.jpg?4');"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1.jpg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3942ae975054e7ddd9.jpg?4');"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2.jpg
=700) window.open('http://www.17lu.cn/attachment/day_090904/09090413399951e50b242c4920.jpg?4');" style="max-width:700px;" onload="if(this.offsetWidth>'700')this.width='700';" >
图片:u=508540530,1072316614&am fm=0&am gp=-30.jpg
杨门弟子
杨小楼的入室弟子仅有四人。早年收的侯海林(1898-1977)初习丑后改武净,是宫中一位太监介绍的,正式拜师,杨并收为义子。故人们都称他为"海舅"。侯孤身一人,住杨家侍杨左右,并代杨说说武打场子。刘砚芳结婚时,侯以娘家兄弟的身份扶轿送亲。五十年代初,曾随孙毓堃在市戏校前身私立艺培艺校教武戏。1977年病故,享年80岁。
1935年3月12日,杨于中山公园水榭,举办收徒仪式,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傅德威、延玉哲向杨执弟子礼,延父为旧***署官员,名延庚字少白系旗人,与杨熟悉,又经名流从中说合。延玉哲与傅交好甚厚,遂一同拜师。延去了台湾,脱离剧界,1957年故于台北市。傅后又拜在尚和玉门下,为尚派传人,1988年病故,享年73岁。
在上述徒弟中,虽拜师杨小楼,但均未得其真传,拜师又得亲传者唯孙毓堃一人。孙幼年坐科俞振庭办的"斌庆社"(位于宣武区百顺胡同西口)名斌恒,工武生,孙母为俞菊笙之长女,在社中甚得其舅俞振庭之器重,出科后曾以"小振庭"艺名而享誉京都梨园。孙之身量体魄,脸型及扮相,颇有几分似杨。而且武底扎实,会戏不少,孙之父母均有意让子拜在杨小楼门下深造。杨又是俞菊笙的徒弟,孙若怀俞、杨两门技艺,前途定为可观。杨对孙也极为赏识,若收孙为徒,恐俞振庭有门户之见,故杨未直接提出此事。后经孙母出面策划,杨始答应收孙为徒,并将孙之艺名改为毓堃,此举引起俞振庭之大不满,致使许久不与孙家往来,杨也为此落埋怨,虽拜师却未说戏。孙母又费尽心思从中周旋,迫使杨不得不给孙用功。但则一件凡孙在俞家学的戏不介入,只亲手传授了《状元印》和《冀州城》俞不唱的戏,其它都靠孙在剧场观摩师傅的演出,《霸王别姬》只给孙说了半出,本欲传授给孙,可杨夫人对杨说:"你自己不'留半包'啊?"故推托未曾说完,后孙用心观摩,每演必默记在心,终于偷会了这出。待孙贴演时,杨大为惊讶,"他怎么全会啦?!"' 杨的女婿刘砚芳,得杨真传之剧目有《长坂坡》、《挑华车》、《铁笼山》等。外孙宗杨、宗年均受杨之指点。尤其是宗杨不仅长相和扮相,言谈举止酷似外公,杨也甚喜宗杨;也萌生使其承己衣钵之念。但宗杨未能成才,便于1945年病故,年仅33岁。 另外刘砚芳之婿高盛麟(1915-1989)坐科富连成,私淑杨派,凡杨演出高必到场,这是富社特许的。盛麟出科不几年杨便逝世,况与杨又是隔辈,那时高到杨家学戏,只是宗杨给说而已,杨在一旁看看。有一次杨很高兴,亲自示范《武文华》中万君兆走边一场。其余有时是丁永利给说说。高演出颇具杨派风范,是梨园界公认的杨派武生。
杨氏后嗣
杨小楼的夫人为张二奎弟子周春奎的侄女,与杨成婚后,仅生一女,名桂子(1896-1938)聪慧娟秀,善绘骨画。小楼爱之如掌上明珠。经水仙花(郭际湘)为媒,配刘砚芳(1894-1963)为妻。小楼视刘为己子,家务委其管理。砚芳初曾从鼓王刘宝全习京韵大鼓,奈唱段俱二簧味儿,故刘劝其改习皮簧,遂入"鸣盛和"科班学艺,初习旦角不宜,遂改武生,后又归老生行,艺名"小梧桐"。
桂子成婚后生四男四女,长子宗杨(1913-1945)工武生,妻迟温媛(迟世恭之大姐)有子名长瑞,颇似宗杨,工武生,现山东省京剧团工作。 次子宗年字续潜,(1918-1981)曾入富连成世字辈,习文武老生,其母不忍让儿子受苦,令退科,曾拜王少楼为师习老生。 三子早夭。
四子宗华,原习老生,后转入影视业,现在新疆。
长女慧芬适高盛麟。次女慧英为武生田玉龙之母。三女慧芸未嫁即亡。四女慧琴适玉泉营农民张某。 杨小楼的女儿亡故后,经侯喜瑞为媒砚芳续娶北京鼓楼外馆李记李宝祥之姐为妻,生一男一女。子名宗绪,工文武老生,1939年生人,从侯海林学了一些杨派戏,曾向张春彦问艺。先后在中国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贵州省京剧团工作,现退休在家。宗绪娶鼓师孙长荣之女宜萍为妻,孙宜萍为尚小云弟子工刀马旦,于贵州省京剧团退休在京。其长子长瑜继承艺业,工武生,现贵州省京剧团工作。宗绪妹慧茹,工刀马旦,适上海海关朱文正。
杨小楼视砚芳胜过己出,故业务、家务均交其掌管。砚芳长子取名宗扬,原本改姓杨,后因故改次子宗年过继姓杨。
杨宗年娶妻邓惠卿,生五男三女,有三男一女业梨园。
次子长青工文武丑,1976卒于贵州,年仅34岁。
三子长秀、四子长和(现在陕西)均工武生,长女学敏,中国京剧院旦角演员,已退休。
杨长秀1965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师从茹富兰、钱富川、孙毓堃等名家,现为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高级教师。娶妻刘荣香,原在新华京剧团,师从李砚秀、白玉茹习旦角,后因该团调往西藏,遂退团改业。她深知学艺之艰辛,传艺之辛苦,非常支持长秀的工作。有子杨朔,199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师从尚长春等。现为北京京剧院演员。1993年以《柴桑关》一剧,获凤仪杯青年演员奖。现从高盛麟关门弟子丁震春学艺。
杨小楼曾于二十年代,经白云观老道引荐于宣武区晋太高庙龙泉寺孤儿院,收养一同姓者杨克明为嗣,1930年报端曾刊登过合影照片,并为其成家,娶琴师徐兰沅妹为妻。后受人数唆人歧途,不但不正经学戏,讲吃讲穿,而且染上赌毒恶习,杨小楼屡次规劝,但不知悔改,杨毅然将其逐出门墙,为此徐、杨两家大伤和气,曾诉诸公堂,影响杨的正常演出,无奈登报声明脱离关系。
(本文得到杨长秀先生、刘宗华、刘宗绪先生、李德彬先生及夫人刘淑琴、萧盛萱先生、王世英、刘曾复先生和沈宝祯先生提供了宝贵资料,谨此一并致以谢意。)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纵然历经磨难,心可依旧灿烂!
鹅毛一片,亦可换就高山流水!
UID:67897
注册时间
2006-06-22
最后登录
2011-06-26
在线时间
205小时
0 发表于: 2009-09-04
回忆杨小楼的演出
作者:刘曾复
我没少听杨小楼的戏
我对杨小楼有个清楚印象是从1922年起始的,那时我8岁。一次长辈带我去织云公所听堂会戏(织云公所在东珠市口三里河路北,是当时绸缎布行会址),那天有高庆奎、茹富兰、郝寿臣、王又宸、李春来等人的戏,大轴是杨小楼、梅兰芳、王凤卿、钱金福、姜妙香、李寿山、许德义、迟月亭、张春彦等人的新戏《霸王别姬》。那天晚上,我除对梅、王、姜扮相之佳十分惊讶外,对钱、许,特别是杨的脸谱非常入迷。长辈对我说杨的项羽脸是钢叉脸,我当时觉得他的脸上好像画了一棵大树。杨演项羽的开打场次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从这次《霸王别姬》之后,我一直没少听杨小楼的戏,直到1937年,那年我23岁,最后听了他的《金钱豹》。彼时他已是59岁的老人了,次年病故,享年60岁。那次"鼓界大王"刘宝全在哈尔飞戏院的《大西厢》与"国剧宗师"杨小楼在长安戏院的《金钱豹》同一晚上演,使人有二者不可得兼之感。《金钱豹》的其他演员有迟月亭(豹化身)、邱富棠(猴化身)、郭春山(涂保即黄鼠狼)、郭庆永(悟空)、孟庆惠(唐僧)、赵斌芝(猪化身)等。开打时杨穿白缎豹衣裤,一身锦绣,金脸蓬头,光彩夺目。演"驾风前往"时,坐高台椅上扳左腿迈步下高台,变幻化身时虎跳、走边踢腿、朝天镫等动作,腰腿敏健无匹。使叉开打,一切均不出舞台把子规范,不采用武术专家的舞叉技艺,但有一次下场往空中极高地抛叉、接叉时做了一个非常好看的亮相,弓箭步,左拳空举过头,右手执叉头向下、头向右望叉柄,巧妙地运用武技于舞台把子之中。
从织云公所《霸王别姬》到长安戏院《金钱豹》,15年间我听过杨小楼的各种戏,老生、武生、红生、武净、猴儿、武丑,真是一位昆乱不挡的京剧大师,当年人们称他是"国剧宗师"并非过分。我个人所听过的杨小楼的戏有《金锁镇》、《长坂坡》、《取桂阳》、《回荆州》、《黄鹤楼》、《阳平关》、《五截山》、《汉津口》、《冀州城》、《战宛城》(张绣)、《挑滑车》、《麒麟阁》、《宁武关》、《湘江会》、《白龙关》、《青石山》、《贾家楼》、《甘宁百骑劫魏营》、《镇潭州》、《陈圆圆》、《康郎山》、《八大锤>、《连环套》、《恶虎村》、《殷家堡》、《落马湖》、《武文华》、《霸王庄》、《赵家楼》、《五花洞》、《野猪林》、《山神庙》、《林冲夜奔》、《摘缨会》、《八蜡庙》、《英杰烈》、《铁笼山》、《艳阳楼》、《金钱豹》、《闹昆阳》、《晋阳宫》、《英雄会》、《金沙滩》、《状元印》、《芦花荡》、《战宛城》(典韦)、《闹花灯》、《坛山谷》、《霸王别姬》、《挂印封金、灞桥挑袍》、《大登殿》、《法门寺》、《水帘洞》、《安天会》、《五人义》等(反串《八蜡庙》张桂兰不计在内)。其中最能代表杨的特长的剧目,应该说是《长坂坡》、《连环套》、《安天会》。杨有唱好这些戏的特殊条件,这就是他的扮相和嗓子,当然更根本的还是他的功夫。杨说过武生要能来《挑滑车》、《铁笼山》、《恶虎村》、《落马湖》这四出戏,别的也就不怕了。这四出戏唱、念、做、打俱全,要有真本事才能来得了,可以说是四出基本戏。
杨小楼作古已半个世纪了,但生前上演剧目的剧本,特别是新编戏,像《野猪林》、《甘宁百骑劫魏营》、《坛山谷》、《康郎山》等戏的剧本现均留存。另外当年最早从百代公司起到最后长城公司止,各唱片社有杨的许多录音。从角色来说,包括武生、武老生、武净、猴儿等戏的代表性唱念选段;从腔调来说,包括京剧和昆腔;从剧目来看,包括传统戏和新编戏,有的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杨在一戏中的唱念安排,例如《长坂坡》、《汉津口》、《战宛城》、《连环套》、《霸王别姬》。全部资料可以全面反映杨所演剧目的范围和不同角色的唱、念方法,从录音还能听出来杨的唱、念如何与文武场面配合成为整体,体现杨演戏的精神面貌。录音中鲍桂山的单皮鼓、罗文田的大锣均属珍贵艺术资料。杨留有不少正式剧照,如《青石山》关平、《画春园》徐胜、《莲花湖》韩秀、《镇潭州》岳飞、《长坂坡》赵云、《阳平关》赵云、《连环套》黄天霸、《灞桥挑袍》关羽、《霸王别姬》霸王、《劫魏营》甘宁、《坛山谷》姜维、《康郎山》曹晟等。照片虽为静止形象,但从中能看出身段劲头和化装原则。杨亲笔绘过脸谱册页,包括姜维、高登、典韦、金钱豹、牛翅等角色的脸谱,其中一部分在当年《北洋画报》发表过,是一份重要的京剧美术资料。
当年内外行赞成杨小楼的戏的人非常多。内行中非武生行的人爱听杨戏的有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荣蝶仙、芙蓉草等。老观众常特烦杨演某戏。1933年杨经人烦演《铁笼山》,在吉祥戏院演出。当时舞台上除有检场人外,后台的人可以在台上听戏。《铁笼山》开始时,检杨人在下场门边靠场面外侧,放了一把空椅子,等到"起霸观星"时从下场门匆匆走出一位身材魁伟、面形瘦长的便衣人士,在椅子上一坐,一看原来是孙毓堃。我当时精神为之一振,心想甭看今天戏里的"姜维",就看这个听戏的"姜维",也就够过戏瘾了。原因是孙毓早就由于演《铁笼山》这类的戏而著名一时了。孙毓堃在台侧一坐就好像是由他来报幕,介绍今天的《铁笼山》不是一般的《铁笼山》。孙毓堃是俞振庭的外甥、杨小楼的义子,有扮相、有功夫,学杨有他的特殊条件。杨逝世后,孙邀请杨的配演人员,也在吉祥戏院演出,很受欢迎。
对了杨小楼的《铁笼山》,我的清华同学陈鍫曾评论过:"他在台中间一站,好像是一边旗子(指靠旗)伸到台的这一边,那边旗子伸到台的那一边,一个人把台都照满了,大红脸上的大极图好像从头顶上鼓出来了。"这个评论是很中肯的。
杨小楼收徒
杨小楼的拜师弟子有三人。早年收过侯海林,侯演武净,一直随侍杨。另外正式弟子是延玉哲和傅德威,延、傅当时是中华戏曲学校学生。延已病逝台北。拜师仪式是在中山公园水榭举行的,时间是1935年。杨为了收徒,在吉祥戏院亲自演:了《贾家楼》和《野猪林》两出戏,给学生作示范。我听过这次戏后的一个想法是:《贾家楼》是一出打基础的经典武戏,《野猪林》是一出有创作性的新编文戏。这反映出来杨小楼的教学思想。杨小楼以身作则,要求学生们高标准地打好基础高水平地创新,要全面发展,能文能武。事后杨曾亲去中华戏曲学校,请学校关心傅、延二生的学习。可以说杨对收徒非常重视,非常认真负责。
杨小楼还说过,小孩学戏一上来就学猴儿戏不成,学不好能学出毛病来,一辈子改不过来;到二十来岁底子打结实之后,再学猴儿戏不晚。他教外孙刘宗杨(后改刘宗扬)就是照这个原则办的。刘宗杨小时在朱幼芬所办的福清社科班学习,福清社解散后在俞振庭所办的斌庆社科班搭班演戏。有人建议杨小楼教刘宗杨学学猴儿戏。那时刘十几岁已经能纯熟地唱《连环套》、《庆顶珠》之类的大戏了,但是杨小楼还是不同意让刘学猴儿戏。直到刘二十来岁,杨才教他《安天会》。刘宗杨幼年天赋极佳,可惜由于结核病早年逝世。 谈到打底子问题,武生打基础的戏很多,为什么杨给博、延示范《贾家楼》呢?我联想起一件事。当初余叔岩正式拜谭鑫培之后,谭亲自给余说了《失街亭》的王平和《太平桥》的史敬思。这两出戏属于老生打底戏,难度较大,学会这类戏,垫高基础,一生有益。小孩开蒙学扎靠老生,可以用《渭水河》南宫适之类的活儿来打底,但对已经会而且唱过许多戏的余叔岩就不合适了,远不如学《太平桥》。杨小楼给傅、延示范《贾家楼》很像谭鑫培给余说《太平桥》。延玉哲当时程度低些,傅德威就不是普通的学生了,不仅演过《贾家楼》,而且还演过《战宛城》、《四平山》等许多大戏。对一个已经演过《贾家楼》的学生示范《贾家楼》有什么意义呢?我从听戏得到的理解是杨的《贾家楼》是大班(演员组织戏班演戏,俗称大班;凡以培养学员为主,有时也演戏的班子则称为科班,也叫小班。)的《贾家楼》,科班学生演戏与大班演员演戏在格调上还是有区别的。想到那次孙毓听杨的《铁笼山》,大概不是去看有什么身段、打什么把子。可以说他基本都会,他是"内行看门道",去看杨台上风度,提高他自己的艺术境界。像孙毓这样自觉学戏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学杨还必须想到杨的艺术渊源问题。大家公认,杨自己也承认他是俞派武生。杨直接跟俞润仙(菊笙)学过戏,俞润仙在《贾家楼》戏中有许多创作,包括把子、出手。杨的《贾家楼》是真正宗俞。杨给学生示范俞派《贾家楼》也就是教给学生学戏要取法乎上,打好基础。杨这次演《贾家楼》,不仅示范了唱"粉蝶儿"、念、做、打,还示范了扮戏。杨此戏用缃绿色解、靠、箭衣、扎巾,适合唐壁戴掺髯的身份。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纵然历经磨难,心可依旧灿烂!
鹅毛一片,亦可换就高山流水!
UID:67897
注册时间
2006-06-22
最后登录
2011-06-26
在线时间
205小时
0 发表于: 2009-09-04
为什么杨小楼给学生还要示范演出《野猪林》呢?我的理解是既然拜杨为师,还是应该演一下杨的新戏。杨成名后一直没断排新戏,包括旧戏新排,例如《林冲夜奔》、《麒麟阁》和新编剧目《野猪林》、《甘宁百骑劫魏营》等。1922年杨小楼在上海跟牛松山学了《夜奔》的身段之后,回到北京正式拍曲排练,增加人物场次,演出之后大受欢迎,致使《林冲夜奔》成为北京皮黄武生戏的典范。杨演红《林冲夜奔》后,计划排全部《林冲》,共分四本:《野猪林》、《山神庙》、《林冲夜奔》、《火并王伦》。1929年杨与侯喜瑞排出《野猪林》、《山神庙》,杨演林冲、侯演鲁智深,在北京西珠市口大街的第一舞台公演。后来《山神庙》不再演出,杨在晚年还一直与郝寿臣上演《野猪林》。杨小楼的《野猪林》是一出文戏,没有武打,主要是唱、念、做。这样安排正是服从全部《林冲》的整体性,有文有武,不急于把武打拿出来讨好。杨在《野猪林》中重视唱念安排,"起解"的西皮导板、原板、扯四门颇有《战太平》的激愤之气。在此戏中杨的创作艺术境界确实很高。一个很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完全躲开了与此戏相似的《大名府》的表演,深受当年观众的称赞。例如"误入白虎堂"一场,是高俅要斩林冲,林高喊冤枉,高俅惊思之下吩咐把林送开封府定罪,由中军押下,场上毫无像《大名府》打堂的难看形象。观众更关心的是野猪林遇害得救一场的处理。由于剧情与《大名府》发配太相似了,大家猜不出林冲脚被烫伤后到底走什么脚步,真怕出来跛跛像《大名府》卢俊义那样不美观的走法,甚至人们想如果杨小楼上来一步一颠唱一段二黄散板,那可就一世英名付诸流水了。你猜我猜,都猜不透。等出场一看,大家全服了。"野猪林"一场前接鲁智深过场,鲁下后,解差董超(迟月亭串演)、薛霸(先是傅小山、后来是王福山)后台一声喊叫,董先上,林冲斜身磋步上,薛随后上,三人"编辫子",林归中间后转身端丫后倒、低头坐地不起。这场用"切头"、"串子"等锣鼓配合,编辫子时林一直走磋步一句话也不说。坐地后是董、薛搀林,捆树上,鲁救,松绑,薛背林,与鲁智深合唱二黄散板下。在这一段表演中没有大走的动作,很便于处理烫脚问题。这样表演既合理又火炽,既美观又能充分发挥杨本身的特长,杨的磋步是有口皆碑、无可挑剔的绝技。杨所演的《野猪林》里的林冲是"忍而又忍",这样就更便于衬出《山神庙》以后林冲的"忍无可忍"。这种欲擒故纵的表演艺术手法值得后人学习。
对杨小楼演戏的评论一直流传着"武戏文唱"的誉言。武戏文唱不是武生不武,武戏不武。如果《挑滑车》高宠起霸一腿也不踢,"石榴花"边只转几个身,那可不是"武戏文唱"而是"武戏温(瘟)唱"了。所以武生贵在武。但武也要有武法,武要结合戏情,如果《挑滑车》高宠来个倒扎虎,那岂不***仰马翻了,那就不成为高宠了。所以武戏文唱是指能演出武戏的戏情,这就是杨演武戏的优点。这次演出,我觉得杨小楼对己对徒弟要求唱、念、做、打、翻平均发展。只有这样演传统戏、演文戏、演新编戏才都能演好。
1923年,我9岁时,陪祖母在吉祥戏院听过一次白天戏,剧目有许德义的《嘉兴府》,杨小楼、钱金福、王长林的《霸王庄》,杨小楼、德珺如、侯喜瑞、张连升的《镇潭州》。杨小楼与德瑶如在《镇潭州》中所打的"***架子头"与一般出入很大,后来我请教杨的女婿刘砚芳,刘说这个***架子头的打法是学谭鑫培和王楞仙所打的那一套,杨是跟王楞仙学的。杨还跟王学过《八大锤》双***把子。这个***架子头很能表现出大将风度,马上交锋稳重沉着,棋逢对手,合乎《镇潭州》的戏情。《镇潭州》是武老生戏。杨的武老生实质上是学谭鑫培的,此外《战宛城》、《宁武关》、《下河东》以至《八蜡庙》褚彪也都是谭派。杨小楼是谭鑫培义子,得过谭的指点,成名后陪谭演戏,演过《连营寨》、《阳平关》等戏,深受观众欢迎。 父子降汉 1932年,我18岁时在开明戏院听过一次夜戏,剧目有杨小楼、范宝亭、王福山的《霸王庄》,杨小楼、钱金福、刘砚芳、刘宗杨、邱富棠、关丽卿、迟月亭、王福山、陶玉树、陶玉芝、徐霖甫等人的《父子降汉》。《父子降汉》就是《闹昆阳》,也叫《飞叉阵》,由刘砚芳、刘宗杨父子分饰马援、马洪父子,为了新颖用了《父子降汉》戏名贴出。此戏杨演牛邈,有抛叉表演,但与《金钱豹》不同。《金钱豹》是豹抛叉,猴接叉,台上主要是两个人。而《飞叉阵》则是牛翅主要在"档子"里抛叉,由耿龙、耿虎接叉,其他人也有抛叉接叉的表演;另外还有马援抡大镗破飞叉,马洪(勾蓝鲸鱼脸,那次由王福山演)用彩叉叉玉貌公主等表演。杨的第一次抛叉是从上场门外,超越台上众人的头,抛到台口,由翻到台口的耿虎接住。迟月亭年轻时以接叉著名,这次演耿龙;在人群中也接了一次叉,接叉与抢背结成一体,干净利落,不同凡响。那时迟已接近五旬年纪了。杨演牛邈除抛叉外,许多处都与众不同。头场上高台在吹打中耍翎,望门,双刀开打,在档子里"过河",边耍"揉花"边走;在一次下场时,把右手刀夹在左腋下,左手背刀,右手掏翎,跺泥亮相下,一切既有武旦之姿又兼武净之悍,气韵天生,美不胜收。这次《父子降汉》上演之前,杨、刘特请钱金福指导,安排开打,特别是大刀"四股档",牛邈(杨演)、马援(刘砚芳演)、耿弇(钱演)、玉花公主(邱富棠演)四把大刀开打,非常漂亮别致。杨自成名之后一直请钱为他配演,一直向钱求教,直到晚年。 安天会 1935年我陪一个来自青岛的表弟苏文玉去开明戏院听杨小楼的《安天会》。我自己也很想听这出戏,因为这次《安天会》是许德义的杨戬(二郎神)。许德义并不是陌生演员,为什么想去看他呢?原因是从1928年之后,杨、许一直七年没合作过。这次再次合作,我出乎意料地高兴,大概许多观众也有同感。许德义是当年钱金福以外的著名武净,一直陪杨小楼演戏,与钱金福成为杨的左右臂。1928年杨小楼、余叔岩第三次合作期间,由于后台管事人办事不当,杨、许发生误会,许辞班不干,杨余合作也因之结束。现在,时过境迁,误会消除,杨许重行合作,这当然是一件喜事。在此附带谈一下杨、梅、余合作的情况。杨、梅、余除各领一班自己演出外,曾多次合作演出。1919年梅余同在喜群社演出于新明大戏院(在北京南城香厂、现永安路,1927年焚毁)。1921年杨梅合组崇林社,排演《霸王别姬》。杨余前后三次合作,第一次是1920年在中兴社,第二次是1925年在双胜社,第三次是1928年在永胜社。杨余第二次合作时旦角有荀慧生,荀不用白牡丹艺名,改用本名,是采纳了杨余的建议。当时杨、余、荀和梅、王(凤卿)、尚(和玉)两班人马轮流在开明、新明两戏院大唱对台,观众大饱耳福。杨、梅、余除在义务戏中同台演出外,三人没有合组过班社。
我听过开明的《安天会》之后,对杨小楼的演戏产生了一些想法,这就是杨对自己的戏总在不断地改进。京剧界的《安天会》,武丑和武生都演。在北京最早演《安天会》的是坐科时期的王福山,王福山是王长林的次子,文武丑兼能,后来在杨余班中顶替王长林。叶盛章是王福山的弟子,也能演《安天会》,王叶都是以武丑来演《安天会》的。杨小楼的《安天会》是跟张淇林学的,张、杨都是武生。京剧票友载涛的《安天会》也是跟张淇林学的。当年,载涛还教过中华戏曲学校的陆德忠(陆后来转业),载涛自己演的以及他教别人演的《安天会》一直没改张淇林的演法。斌庆社俞少庭演此戏也走此路。但杨小楼到后来,包括开明那次,演《安天会》时却做了不少改动,例如去掉了猴儿的拿棍起霸,减去了猴儿与二郎开打中的五个"走马腰封",只留下"剜萝卜",这类做法都能使戏紧凑。但他所削除的是他自己的东西,不是其他配演人员演的内容。杨的《安天会》从猴儿一上场直到猴儿被擒住、抬下去,一气呵成。杨小楼跟张淇林学《安天会》的经过,也能说明杨对艺术的认真态度。杨跟张学《安天会》先是学了三个月,张说全都说齐了,杨说我还不成,求您再给细说说;于是张又帮杨练了三个月,张说这回可真没得说了,杨说还不成,您给排排罢;张于是又帮杨排戏,开始是请来配演人员一块练,后来勾上脸、穿上行头练,又练了三个月。这样做的结果是杨小楼的《安天会》演成功了,超过了当时的一切猴儿戏,称得上是"美猴王"。 杨小楼学俞,学谭,请教王(楞仙)、钱、张、牛(松山)都是在成名之后,这说明杨对艺术的态度是取法乎上、精益求精。杨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具备一定基础的。杨小楼幼时在小荣椿科班学艺,除受到杨隆寿、姚增禄等人的教导外,还得益于杨万清老师。杨万清后来在喜连成科班二科教武戏,他教何连涛(喜连成著名武生,后拜尚和玉为师)武戏时,人们总觉得杨万清像杨小楼,其实应该说杨小楼像杨万清。杨小楼在科班中跟杨万清学过许多本事。一个演员的特点与他所打的基础很有关系,开蒙所学,影响一生。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纵然历经磨难,心可依旧灿烂!
鹅毛一片,亦可换就高山流水!
UID:67897
注册时间
2006-06-22
最后登录
2011-06-26
在线时间
205小时
0 发表于: 2009-09-04
霸王别姬
1936年我陪长辈在第一舞台听杨小楼、梅兰芳、王凤卿为俞振庭所唱的搭桌戏,俞由人搀扶到后台道谢,那时俞56岁,又有病,说话已不清楚了。俞振庭是俞润仙之子,以演《金钱豹》、《飞叉阵》、《挑滑车》、《铁笼山》、《艳阳楼》、《鄚州庙》等戏著名。俞三十多岁后组班当老板,遍邀名角演唱。1917年俞还成立了斌庆社科班。俞振庭当时很能经营,后来各角陆续自立成班,到了1930年后大、小两班相继解散,以致生活日窘,最后到了由梅杨为他唱搭桌戏的地步。 这次第一舞台的《霸王别姬》是我最后一次听杨梅合作的戏。杨小楼最初与尚小云排过《楚汉争》,1931年与梅兰芳另排《霸王别姬》。第一舞台这次的《霸王别姬》与当年在织云公所听的那一次对比,回忆起来有一定的出入,主要是项羽、特别是韩信的戏削减了。杨的想法是要把项羽演成英雄,以便更好地衬托出虞姬是美人,他结合他的专长定出表演项羽的程序。排戏过程中不少内外行向杨介绍表演项羽的经验,杨都一一认真听取。演出之日,各位在后台翘望,看杨如何采用这些建议。等杨出场后不到一会儿,其中有一位退出"观察团"不看了。有人问他为何不看下去,他说:"甭看了,咱们都棒槌啦,人家是武生霸王,咱们都没出花脸圈。"当时大家都认为他说得对,非常佩服杨的突破、创新精神。杨扮戏十分用心,除采用霸王新式头盔外,第一次演出还特请钱金福代他勾脸。在第一舞台演《霸王别姬》的前一周,杨在华乐演《野猪林》、《八蜡庙》时伤脚;一周后脚伤未愈、勉强上演。当晚由于臂痛,他烦迟月亭代为勾脸。
灞桥挑袍
杨小楼成功地创造了美猴王、武生霸王和文戏林冲等角色后,他还试图演一下当年为人神化了的关公。演关公戏著名的老辈演员有王鸿寿(老三麻子)。王扮相极佳,脸勾得很秀气,身段稳重,除打马垂手频频加鞭外,与一般老生看不出有多大分别,没见有像今天有人演关公戏大吸气、大瞪眼、大哆嗦之类的动作。杨小楼在公演关公戏之前与郝寿臣、刘宗杨摄过不少剧照发表,从剧照来看已经使人感觉出来杨的关公戏吸取了王鸿寿的经验。
1934年杨在吉祥戏院正式贴出《挂印封金、灞桥挑袍》,与郝寿臣、何佩华、李洪福、迟月亭、傅小山等人合演。对当晚的演出,观众总的感觉是不甚精彩。杨本人也不满意,说演时头疼得厉害。稍迟,天津春和大戏院邀杨去津短期演出,指定要演关公戏。杨在津临别纪念演《灞桥挑袍》,票价加到每张四元,预售一空。到了演出前夕,杨忽然说梦见了关老爷显圣,不敢演关公戏了,得回戏。春和戏院当然不同意。杨说演什么都成,就是演不了这一出。当时经天津绅商名士说合,春和试说要求杨演《长坂坡》、《安天会》双出,没想到杨当时就答应下来。当晚演出观众十分满意。杨演完累得躺在后台起不了身,但说今天头一点也不疼了,又说得罪了关老爷,下次再也不敢了。
杨演关公戏不能不说是失败,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剧本和演员身上。
《灞桥挑袍》这出戏,我自小不但听过京剧演员王鸿寿的,而且还听过汉调著名演员余洪元的,这次又听了杨小楼的。杨对剧本虽然做了改动,但总的轮廓改动不大。杨是第一次演此戏,也许是由于戏不熟,施展不开,演得不理想。但是王、余两位名家演此戏就不知有多少次了,但我也觉得他们演得有点温,不过瘾。我觉得"挂印封金"的故事本身就不很精彩,编成一出好戏也就很不容易了。至于演员,王鸿寿、余洪元、杨小楼不能不说是好演员,剧本不好演员也很难施展。另外,杨小楼本人的迷信思想无疑限制了他对这一出戏的艺术创作。
1936年杨小楼在吉祥戏院贴出《挑滑车》,许多内外行都去听。那天前边还有郝寿臣、刘砚芳、茹富蕙、韩金福的《伐齐东》,郝演双出、再演《下书》牛皋。《挑滑车》除杨演高宠外,许德义演金兀术,迟月亭演岳飞,杨春龙演黑风利。杨小楼在后台化装时看见刘宗杨在旁边,对刘宗杨说"看着点,这回收了"。体会杨的心情是,一方面想把自己的拿手戏在晚年都唱一回,另一方面又有"年纪到了"的无限感慨。杨这次是扎蓝色靠,扎得很高,露着脚面;袖口也高,小白袖露着手腕;头上不带"千斤",显得又精神,又利落,一看就是一员年轻勇将。这与《铁笼山》姜维的扎靠方法完全不同。《铁笼山》靠扎得低,盖脚面,袖口也靠下,盖着手腕,显得是大将军风度。因此从扮相上就能区分出这两出戏中的不同人物。从武打功夫来看,《铁笼山》之纯熟,《挑滑车》之猛烈,完全显出杨的武打功力,可以说杨直到晚年,唱、念、做、打、翻仍然都是100分,武打的100分中包括戏情分数。以58岁老人能演《挑滑车》这样的累戏,实在令人又高兴、又感动。戏瘾是过了,看到老人受累,又感到过意不去。那次演出当然也显出老人的老迈,杨边舞边唱时,唱显得吃力,但坐高台唱"黄龙滚"仍是满宫满调,赢得满堂喝彩。另一情况是挑车不再摔叉,而是以弓箭步代替,当然捋马鬃、趋步、勒马照旧十分细致。杨那次演出之前早已胸有成竹,决定演出策略,作了"收了"的打算。这次《挑滑车》从"闹帐"到"挑车",全戏仅用30分钟时间。杨一上来就全神贯注,始终"催"着观众、至少是我,集中精神去听他的戏。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纵然历经磨难,心可依旧灿烂!
鹅毛一片,亦可换就高山流水!
UID:67897
注册时间
2006-06-22
最后登录
2011-06-26
在线时间
205小时
0 发表于: 2009-09-04
杨小楼的《长坂坡》到底有多好呢?这个问题早有公论,无需我饶舌,但还是愿意把一点管窥之见提出,供作同好的谈助。总的说,我觉得杨小楼的《长坂坡》唱得太巧了,他能抓住各种机会显示他的本领,但又毫不影响整个的戏情。以唱念来说,刘备当阳憩马时,他的"主公且免惆怅,保重要紧"一句念白,是为人所公认的杰作。杨小楼这句念白之所以好,一则这是他(戏中赵云)在《长坂坡》中的第一句正式念白,大家都注意听;二则,更根本的是他有好嗓子。杨小楼无疑问地重视这句念白在戏中的场合地位,但是他凭着他的天赋佳喉,适可而止地把这句念白念得恰到妙处。实际上杨小楼在《长坂坡》中,把打动观众的重点唱念安排在搭救简雍一场,即"马来呀,黑夜之间破曹阵……"的一组唱念。这一场是赵云一个人站在正场(简雍面向内跪在里场对赵云没有影响)的第一次正式唱念。杨小楼在后台一声"马来"一下就抓住了观众,出场后手执马鞭、长***边走边前后瞭望,马鞭***花转身打马亮住,开唱"黑夜之间……",身段之美、锣鼓之整、歌喉之亮、唱腔之足,立刻赢得满堂喝彩。在此戏的做功方面,无疑重点是在见糜夫人掩井一场。这场戏当年杨、梅搭配之绝有口皆碑,无庸资述。打的方面,一般公认重点是曹操观阵和随后的陷马坑大战。这里边能见功夫之处很多,杨小楼演此戏时从一开头就能给人一种"威风凛""似天神"(曹操后边观阵时的唱词)的印象。这种印象在赵云第一场正式开打中就已经产生了。这场开打紧接张飞救刘备的小开打。小开打是赵云正式开打的前奏,对赵云开打起重要的衬托作用,对照起来更容易显出赵云开打的精彩、火炽。这场开打是赵云与曹兵五将打"六股档",中间穿插张郃射倒糜芳,杨小楼边走边打,穿梭一般,显出赵云英武绝伦,同时也使观众对扮演赵云的杨小楼的武打赞叹不已。杨小楼把《长坂坡》复杂的戏情演得十分动人,而且层次分明。《三国演义》是好小说,《长坂坡》是好戏,杨小楼是好角。当然,杨演好戏没有绿叶陪衬也是不成的,梅兰芳糜夫人之外,钱金福张飞、许德义张郃、迟月亭文聘、王玉吉张辽、陶玉树许褚……均非凡品。
演员老来常愿意把他的艺术经验总结到他的创作当中。谭鑫培老来把《连营寨》、《珠帘寨》等戏做了艺术加工,把他的本领,包括唱、念、做、打、翻,都合理地用上,这些新排老戏成为当年后学以能学会为荣的"新戏"。《珠帘寨》前边"解宝"的唱腔且不说,后边"收威"概括了《铁笼山》、《对刀步战》、《战长沙》等各剧目的精华,充分显示出老谭的本领。杨、小楼晚年演出《坛山谷》、《康郎山》,也有想充分表现其昆、乱、唱、念、做、打全面艺术的企图。
1937年杨正式演出《康郎山》,这是他一生中最后演出的一出新戏,除杨本人演曹晟外,郝寿臣演牛皋、刘砚亭演荆超、王福山演马童、李洪春演岳飞。当天演员都很卖力气,杨表演内容也很丰富,有徒手对打、趟马、朝天镫、弹琵琶、双戟开打、唱、念等。可称长靠、短打、文、武兼备。但是观众感觉不出有何特殊精彩之处,好像是演了一出故事,还是不如《长坂坡》过瘾。《康郎山》剧本,上演前也经过杨小楼本人和大家的仔细分析,但到底还是只研究过一次。不像《长坂坡》剧本,用杨小楼自己的话说:"您跟我要《长坂坡》本子,我倒是有,还是清宫里正式印的本,上面还写着杨小楼演,可惜跟我今天演的《长坂坡》简直就不是一出了。我演《长坂坡》就不知改过多少回了。倒是《薛家窝》还成,我不常演,今天演,我还得照老样来,现改也来不及。"说到演员,以杨本人而论,杨演《康郎山》还是第一次,《长坂坡》自杨成名以后,台上演戏40年,每年演五次,杨一生在台上就练了200次,实际可能远超过此数。杨在台上演《长坂坡》,也可以说有多少名演员陪他练功,这种实际经验是极其宝贵的。演员是唱出来的,台下练50回不如上台唱一回。好剧本也不是一次就能写好的,也得边唱边改,但改法也有不同。比如说杨、梅、王演的《霸王别姬》前后也做过改动,但一直不失原意,是三个主演共同把戏演好,互相陪衬。这与为突出一个主角而简化配演的办法是完全不同的。曾见过有人演《长坂坡》,为了突出赵云,把刘备、张飞等人的场次大事削减,实际上不利用配演的衬托作用而突出一人,观众老看赵云一人,也显不出赵云突出之处。这样做事倍功半。
我很希望今天的内外行同志认真研究一下杨小楼的舞台艺术,特别是好好利用一下杨本人所留下的艺术遗产,包括剧本、唱片、照相、脸谱等物,分析一下杨的艺术规律,找出有益于发展京剧的经验。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纵然历经磨难,心可依旧灿烂!
鹅毛一片,亦可换就高山流水!
http://www.17lu.cn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或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跳转
胶东在线旗下互动新媒体 Copyright 2004-2011
******:0535-6785662 广告***:0535-6785669 ***QQ:
Powered by
Code 2003-2011
Corporation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