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一部影片,讲一个埃及特种部队队在埃及执行任务...

→ 精华区文章阅读
Movie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Movie
标 题: 《大众电影》2007年第20期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Nov 24 16:16:49 2007), 站内
  《大众电影》2007年第20期
  [影谈]
  “板块轮动”:大片的新趋向....................张颐武
  多写点抗战题材的作品等.........................
  2003—2007的中国大银幕..................王 陈
  2007中国电影数字化新进展...................罗雨田
  闭目摸象与睁眼摸象........................赵葆华
  艺术院校校花纯属无稽之谈.....................赵宁宇
  胡玫PK李少红,谁比谁更不靠谱?.................宋子文
  中国电影节病在“没感觉”.....................兰恩发
  只有“技”没有了“艺”——《不能说的秘密》............王国平
  震撼人心的300勇士——《300勇士》..............常 勇
  掀起以色列电影的面纱.......................高 媛
  [封面故事]
  《八月一日》:人民军队的第一***..................状 态
  导演宋业明:不一样的“八月一日”....................
  刘劲:第22次演绎周恩来........................
  侯勇:贺龙的大情、大义与大写意.....................
  吕良伟、李子雄:主旋律中的香港影星...................
  [影片]
  美国缩影《辛普森一家》......................孟 岩
  风雪狼道................................
  江南平寇记...............................
  一部视觉新奇的武侠商业片.....................李广田
  奋斗的过程更重要.........................苏 星
  没有***就没有新中国:从一首歌到一部电影............王 陈
  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情”与“歌”..................饶曙光
  东西方文化冲撞中的《沙漠帝国》..................王 炎
  沉默的复仇人...........................袁 远
  《丑女贝蒂》:最丑的人笑到最后..................牛 奶
  [影人]
  何赛飞:《舞台姐妹》中的“拿手好戏”...............高 桥
  李乃文的“牙刷”十年.......................高 桥
  鲍国安故事:英雄来自不同时代...................徐林正
  崔真实:想做幸福的女人......................郭 宁
  周星驰档案读解..........................朱菲菲
  [影史]
  魅力永驻刘三姐..........................朱安平
  摄制组琐忆............................王金山
  苏叔阳口述:真性情,好电影................苏叔阳 方 舟
  星级指南.............................朱浩云
  [资讯]
  国内:又一军旅题材力作《高地》开拍等7则................
  国际:汉克斯揭肯尼迪遇刺真相等7则...................
  观片指南.............................孙信理
  家庭影院频道...........................孙信理
  “板块轮动”:大片的新趋向
  张颐武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从事当代文学、电影和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等多种。
  这批新的“大片”的尝试,其实给了整个华语电影新的可能性。
  最近,我们可以看到引起电影界和公众议论的华语“大片”的状况似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李安已经引起了巨大轰动效应的《色,戒》或是姜文沉寂多年后拍摄的《太阳照常升起》,无论投资或者影响力都堪称“大片”。而值得期待的陈凯歌的《梅兰芳》和冯小刚的《集结号》,也都是投资巨大、引起多方瞩目的电影。这样一批新的华语“大片”的出现其实会深刻地改变华语电影的整个格局。在张艺谋忙于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而在电影领域中暂时缺席的时候,这批新的“大片”的尝试,其实给了整个华语电影新的可能性。
  从最早的李安的《卧虎藏龙》开始了华语电影的“大片”的创造,《英雄》则打开了“大片”在内地发展的新的空间,华语“大片”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已经渐成规模。对这种“大片”的发展,有种种不同的议论,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大片”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激活了中国内部的电影市场,使得观众回归了电影院。在内地的中心城市中,电影院已经再度成为时尚和都市文化生活的中心,观看电影再度成为一种中等收入者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的内容,电影文化开始再度活跃。本土电影有了新的生机,也让观众发现中国电影也有和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实力和能力。从总体上看,其对于国内市场的意义确实还是正面的。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关以张艺谋为代表的“大片”和以贾樟柯为代表的“小片”的争议,其实并不说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水火不相容,而是说明它们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在“大片”的繁荣的拉动之下,“小片”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贾樟柯可以向张艺谋提出批评,其实正是“大片”带动了电影环境活跃和改善的结果。另一方面,中国“大片”的出现,也拉动了全球的电影市场对于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新的关注。华语电影的真正的大规模的全球的商业运作已经有了一个开始。于是,像冯小刚这样原来仅仅通过“贺岁片”立足于本地市场的导演也通过《夜宴》进入了全球性的电影市场。这些都是一些积极的现象。它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对于中国文化的新的全球性的兴趣已经开始形成。
  当然。对于这些大片的内容人们还有巨大的分歧,对于这些电影所表现的以“武打”、“玄幻”、“爱情”基本元素的形态存在很多质疑,但这些中国“大片”的存在无疑是一件可以让世界认知中国新的文化的契机和条件。“大片”所打开的中国电影在内部拉动电影市场活跃,在外部促进中国电影进入全球性的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响当然还是积极的和值得肯定的。
  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原有的“武打”、“玄幻”、“言情”的固定套路开始有了突破。这次李安的《色,戒》就突破了原有的题材,而是以张爱玲的小说作为改编的对象,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片段和个人在历史中的命运作为主题。而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也是将眼光集中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这依然延续了“大片”全球性运作的方式和策略,但在题材的范围上进行了比较大的拓展。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开始成为“大片”的题材。至于《梅兰芳》和《集结号》也显然是突破旧有的“大片”模式的作品。
  这里一面是导演个人的发展,如李安就改变了《卧虎藏龙》的模式,而选择了新的题材。《梅兰芳》也是陈凯歌脱离《无极》的题材,进入新的天地的作品。至于《集结号》也是冯小刚在题材方面的重大的拓展。但这些作品又和导演的情怀和个人气质有深刻的联系,是他们的个性的很好的展现,所以值得期待。另一方面,这些电影对于“大片”的类型模式是新的探索。当时的“大片”都是一个类型。而今天的这些大片则有了新的面貌和新的可能。这说明了“大片”的模式一旦建立起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华语电影还是在全球市场上可以有新的作为的。
  股票市场有一个“板块轮动”的概念,主要是说一种类型的股票在一个时期一同上涨,然后另一个类型的股票上涨。随着这样的板块的轮流上涨,和题材的不断转换来引导市场的不断发展。从华语电影的“大片”来看,我以为这种“板块轮动”的现象也已经开始。“大片”从以“武打”“玄幻”“言情”三元素构筑的固定的类型,开始向新的、以二十世纪中国的色彩斑斓的历史为中心的电影转换。这种转换既是新的潮流的涌起,又是既往的成功模式的再度运用。这可以说是华语和中国“大片”的第二波的出现。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发展当然需要“小片”的活跃,但无论如何不可能依靠“小片”支撑自己的全球化的发展,大片的“板块轮动”其实正是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所需要的持续的繁荣的新的可能性的展现。
  我们期望这样的“板块轮动”带动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责任编辑/辛加坡
  多写点抗战题材的作品等
  多写点抗战题材的作品
  当年的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史所未有的深重灾难。而当今,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又有抬头之势:修改和平宪法,参拜靖国神社,打造进攻性武器……这一系列的动作并不是偶然孤立的。与此同时,在国内,人们对抗战淡漠了、淡忘了。决定中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在一些国人眼里如今已不再那么神圣了,很多人开始盲目迷恋日本的东西,觉得日本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这就给中国的文艺家提出了一个任务:多出一些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挑衅的一个回击,也给国人敲响警钟——勿忘国耻!
  中国的抗战,是中华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战。中国的抗战,不仅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还有更大规模更加丰富更加壮烈的会战、大战等无数个战役。每次会战大战,不论胜利或失败,都在抗战胜利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都是可歌可泣的,都是当代文艺家应该表现的。
  中国的抗战,还是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组成部分。来到中国参加抗战的国际主义战士有很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人。苏联红军、美国空军,成千上万的人把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他们也值得我们大力去歌颂、去宣扬。
  多写些抗战题材的作品,是当代文艺家们严肃而紧迫的任务。抗日战争中所发生的感人事迹是当代文艺创作丰富、生动、宝贵的素材。中国的文艺家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自觉积极地投入到抗战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去。
  北京读者:孙焕英
  《玫瑰人生》——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央视海外剧场热播的韩剧《玫瑰人生》既无玫瑰,也无玫瑰般的俊男靓女演绎的爱情故事,但却让观众欲罢不能。
  在诸多青春偶像片屡获成功之后,韩剧编导敢于洗尽铅华、直面生活中苦涩乃至龌龊的一面,通过小家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诠释幸福、爱情的真谛,这似乎更能显示出他们的功力和社会责任感。
  剧情设置得精巧,也是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姐姐的不幸源自第三者插足,而妹妹则不幸成为第三者。两姐妹从彼此的痛苦中,对情敌多了一份理解、也对自己多了一份反省,多重视角给了观众多元的感悟。
  该剧其实没有真正意义的坏人,各自立场使然。英怡属白领精英,聪明、理智又前卫,其情人李政道本是她的初恋,当初李为了前途而选择了英怡的同学蔷薇,又想熊掌和鱼兼得。蔷薇惩罚丈夫和英怡的手段是毒了些,但总算让英怡看清了李政道的爱是多么虚伪、软弱。英怡带给我们的理性思索或许更甚于顺怡带给我们的催泪效应。
  《玫瑰人生》是韩剧中比较贴近社会真实的优秀作品,在剧中,“玫瑰人生”既是酒吧名,更是盛文在此求婚时向顺怡的爱情承诺,但这承诺早已被风干遗忘。要等到失去才知道什么是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或许这就是该剧留给我们的醒世恒言。
  广州读者:王楚
  周韵在《太阳》里升起
  看完《太阳照常升起》,很多朋友都觉得陈冲演得最有味道,我倒是对周韵印象最为深刻。之前对周韵的印象停留于她在《天地英雄》中饰演的觉慧和尚,剃去一头青丝的她,让人总觉着在似男似女的中性面孔下隐藏着未知的力量,这神秘的感觉,被台词并不多的周韵靠着冷热刚柔交织的眼神和少量的动作,从头带到了尾。
  《太阳照常升起》里的她更是实实在在地把我震了,疯妈的狂奔、爬树、挖坑、上房顶、念诵一首诗,对儿子的疯打、撕咬,那激烈的状态被周韵用微微夸张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仅让人感受不到过分,反而因为她笑容里抹不去的童真,她黑发里的些许白丝,她漂在河上的旧军装,水中游着的红鱼鞋,而感到丝丝的揪心。等到看见她为儿子做的石头房,破碎的物件,残缺的烛光,我竟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那疯狂巨大的爱意,吞噬了一切,又还原了一切。 到她对儿子平静地说出“我好了”的时候,我看见,周韵的眼睛里,分明闪耀着爱的光芒。
  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姜文这个天才还给了周韵一个美到不能言喻的结尾:周韵在火车上上厕所的时候把孩子生在了铺满鲜花的轨道上。她抱着孩子对着远方,对着她死去的丈夫阿辽莎喊“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在这样的声音里,思念逝去爱人的内心终于倔强的释放。她的爱,在这一刻,穿越影像,砸进每个观者的隐秘深处,唤醒那最初的激情感受。
  虽然周韵对那个年代人的感情,未必完全的拿捏到位,但对于她这辈的女演员来说,她的表现已属难能可贵。周韵有非常耐读的气质,看她这次为《太阳》频频宣传,穿得不算明艳,却于柔和的女人味中流露着自信与坚强的气场,有一种阳光般的大气,你多看几眼,会感受到她身上释放出的太阳般的温暖。
  周韵是个很有悟性的演员,配以她内柔外刚的气质和经得起细品的容颜,可以预见,她此后的每一天都将会阳光灿烂!
  上海读者:关雷
  2003—2007的中国大银幕
  王 陈
  受访/张宏森 采访/本刊记者 王陈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电影人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电影创作出现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本刊采访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同志,他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描绘了这五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整体面貌和广阔前景。
  产量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大众电影: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全面繁荣。您能否谈谈这五年来国产电影产量的变化?
  张宏森:上周四(2007年9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同志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推动艺术创新构建和谐文化:开创电影创作全面繁荣新局面》,就是谈十六大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谈的是一个侧面,电影创作,不是整个电影产业。也许可做你文章的参考。
  十六大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去年***总书记在全国文代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用了三个“大”字: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这三个“大”字在中国电影产业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也是十六大以来我们电影工作总的一个写照。从2003年以来,我们的电影创作在产量上持续增长,从2003年的140部故事影片,2004年212部,2005年260部,一直到2006年的330部。今年的故事影片依然呈现增长势头,估计到2007年底收官的时候,会突破360部、接近400部的规模,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电影频道自主策划拍摄的一批供电影频道播出的电视电影,或者说叫数字电影。如果加上这个数字的话,每个年度最少要再增加100部。
  大众电影:数量增长的同时,影片整体质量如何?
  张宏森:创作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涌现出一批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坚持“三贴近”原则、反映主流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作品,代表作如《张思德》《云水谣》,还有我们这几年华表奖的得奖作品,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次,十六大以来一批传统题材或者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不断创新和深化。我们今天看《我的长征》《太行山上》,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就是因为影片加入了很多当代电影的审美元素,艺术创新的深度和幅度都很大,并且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第三,多样化的作品体系正在形成。随着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日益提高和日益广泛,电影创作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类型化的趋势,正在形成一个丰富的产品体系。比如正在探索和前进中的大片样式,走到今年,我觉得像《投名状》《集结号》包括《色,戒》这样的大片,和前几年相比可能相对成熟。中小成本的类型影片,以《疯狂的石头》为标志,也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
  第四,青年电影创作日益走向前台,它反映了我们电影创作生生不息的生态链条。我们过去说第六代,觉得他们已经很年轻了。但现在,像“云南影响”十部电影的十位导演,像宁浩,像9月21号中影集团签约的一批新的青年导演,都是属于在第六代之后新涌现的、20多岁或者说30岁左右的一批更年轻的青年创作者。他们开始独立创作,并且日益走向成熟,开始在电影创新和个性化道路上作出成绩。
  第五,华语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开始拥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世界电影舞台包括两个中心区域,一个是世界电影市场,一个是国际电影节。从《英雄》开始,越来越多中国影片登陆欧洲或北美,进入他们的主流市场。除了大制作外,一批中小成本的现实题材影片,也开始进入欧洲或北美电影市场,像《三峡好人》,还有9月23号在法国正式上映的《马背上的法庭》。过去我们是在亚洲甚至东亚电影市场徘徊,现在我们从东亚到亚洲、从亚洲到欧洲和北美,开始进入到世界电影市场的核心区域。
  在一些以艺术鉴赏、艺术评判和艺术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电影节,比如柏林、戛纳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上,我们收获了很多重要的奖项。在除上述三大电影节外的其他电影节上,我们每年还可以得到20多个奖项。对于任何一个国际电影节而言,华语电影的缺席都将是他们重要的遗憾。
  最后一点,电影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重新回来成为社会文化中心的一个话题。我们从来都是这样认为,哪怕是批评和建议,它也体现了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一种情感。如果有一天观众和媒体不理你,批评都懒得批评,那就糟了。
  大众电影:国产电影整体质量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看到,其中仍存在相当一部分质量并不能令人满意的作品。对于这部分作品,电影产业管理者有什么考虑?
  张宏森:数量的激增带来一般作品的增多,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比例关系。因为分母大了,分子就会跟着加大,这是量的激增带来的必然结果。确实有一些在专业资质上还没有达标的创作人员进入电影业,急功近利,制作了一些让人不满意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我相信随着市场的调整、校正和检验,大浪淘沙,该淘汰的就会被淘汰。
  全社会都在提醒我们,质量是生命线。为提高电影的艺术质量,我们有这么几个步骤:第一,对于已经达标的专业人员,我们期待他们有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有一种不断向其他同行学习、向其他艺术种类学习的勇气和信心。第二,对于那些不达标的作品,除了市场检验之外,我们慢慢地要在作品的准入门槛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防止他们盲目投资,也防止粗制滥造作品更多的出现。第三,我要向所有电影人呼吁,一定要面向观众、面向市场。我们当然允许纯粹的个人化的电影,但它不能形成主流。如果一个国家的电影主流是完全个人化的作品,那么这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面向观众、面向市场,向历史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其他艺术同行学习,这是我们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电影作品质量是缠绕当前中国电影界非常沉重的一个话题,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大家共同努力来一步一步解决好这个问题。
  电影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大众电影:整体质量提升带来的一个直接效果,就是市场异常活跃,在这方面电影票房是最直观的。
  张宏森:整个电影票房从十六大前不足10亿,到去年的26.2亿,平均每年增幅不低于20%。这只是我们主流电影院线的市场统计,不包括二级市场以及农村电影市场,而它们正在焕发新一轮的生机。二级市场指中小城市或者大的县城的发行放映市场,曾经一度面临倒闭的局面;现在随着中心城市电影市场的复兴,二级市场也在逐步复苏。虽然离整体恢复还有很大距离,但复苏的速度在不断提高。农村电影正在通过国家政策扶持,从传统的16毫米向35毫米放映过渡。我们还在进行数字化放映的试点,成功后将向全国推广,努力做到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规划。这是电影市场活跃的另一个标志。
  大众电影:市场经济里有买有卖才能构成一个完成的交易行为。看电影的人多了,相应的,投资电影院的人也就多起来了。
  张宏森:中心城市新建或者改建现代化影院的速度惊人,主流院线已经从过去的1400块银幕,到现在快突破3000块银幕了,这5年来我们的银幕数翻了一番。去年全国平均一天增加一块银幕,也就是说全年增加360块;今年我们本来以为能保持一天一块这样的数字就已经很乐观了,谁知到现在为止,已经达到了一天1.5块银幕,就是两天三块银幕的速度。一块银幕就意味着一个影厅啊。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惊人的。
  大众电影:到底是哪些人在投资电影院?
  张宏森:电影市场的活跃,正在吸引电影界以外的其他社会力量进入电影业。过去是电影人、电影业投资电影院,现在是全社会投资电影院,这是十六大以来非常好的一个现象。投资商之所以对电影院投资产生那么大的积极性和热情,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乐观前景,并且市场背后有繁荣的、可持续的创作做支持。
  大众电影:国产电影产量越来越高,电影院也越来越多,但我们仍感觉在电影院看不到多少国产电影,这是为什么?
  张宏森:每个人的目击范围是有限的,他的经验也是有局限性的。除了主流院线放映国产电影之外,还有二级院线和农村市场,这些市场空间往往是城市人看不到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市场开发也正在形成风气,除了院线放映外,还有音像市场、电视播出市场、网络点播以及海外份额等等。随着中国电影不断走向海外,其海外市场的额度也在逐年提高。我们做了这样一个票房统计,去年中国电影在海外收获的票房折合***民币,据不完全统计是16亿元,这个数字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产业化政策全面推行
  大众电影:中国电影近年来的繁荣与十六大以来电影界深化体制改革是分不开的,请谈谈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张宏森:2003年我们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把电影作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在电影界全面推行产业化政策。电影产业化政策的全面推行,大大解放了电影生产力,活跃了电影创作和电影市场。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国有电影单位加快体制改革和改制。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用现代企业制度把过去的事业单位转化为企业单位,改革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阵痛期,要不断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电影单位的新出路,我觉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和长影集团,三大集团都走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一批中小型国有电影单位也正在加紧完成转制和改制的工作。
  第二,我们所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也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我们在政策上打破了过去国有电影单位垄断电影行业的经营模式,允许多主体、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电影业,因此民营经济以及电影行业之外的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电影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我们做了一个初步统计,截至2006年底,已经有270家以上的民营单位投资中国电影(今年的数字我估计可以突破300家),这270多家单位其中有40%以上是可持续发展的,已经投资到3部以上,这意味着它不是投资一部电影,而是在不断滚动发展的,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这说明大家对于电影行业的兴趣正在稳定。270多家单位进入中国电影业,大大解放了中国电影的生产力,这个数字与十六大以前的相比较,差距悬殊。
  大众电影:是什么吸引这些资本进入中国电影产业?
  张宏森:第一是政策扶持。第二是21世纪以来,在和新媒体的竞争当中,电影又开始重新建立和拥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大片优势。高科技进入大片以后,电影迅速和音像或电视形成区别,这个优势使电影产业面临新的上升空间,让大家看到电影在21世纪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重新回归到整个文化产业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第三是中国电影产业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走过一段徘徊的道路,但是一旦生产力获得解放之后,中国电影将获得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第三中国电影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正在成为中国电影的一股非常核心的力量,再加上我们原有的国有电影单位,形成了推动中国电影向前的合力。最后一点,我们改善中外合拍的政策,吸引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来跟中国合作拍摄影片。这几年我们的合拍片从十六大以前的不足20部,现在扩展到了40部左右。
  大众电影:电影创作离不开电影人才,如何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发挥他们的创作才华?
  张宏森:广泛团结电影人才,增加电影界的凝聚力,这两年都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改善。我们去年做了一个统计,现在活跃在创作第一线的,包括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还有六代之后的导演。不同年龄层次的导演只要有工作能力、身体允许,几乎都活跃在创作生产第一线,就算过去长年不拍电影的人都恢复了拍电影,这才有了我们电影的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过去很多号称“地下电影”青年导演,我们还是要积极做工作,把他们引导到健康发展的电影道路上来。为什么拍一部电影要在地下偷偷摸摸地拍呢?我们正在消除“地下”的概念,一定要把所有的电影都扶持上来,让人人共享电影改革的成果。“地下电影”当然现在还有,但是我觉得和过去相比,已经是个别现象了。
  我们需要多样化的影片
  大众电影:刚才您在好几个地方都谈到了国产大片,比如国产电影整体质量的上升、电影重新为人们所关注、国产电影的海外市场份额等方面。能不能整体评价一下国产大片?
  张宏森:好莱坞推出的大片模式首先是证明了21世纪电影工业的能力,同时它召唤着更多的电影想象力和创作力来与之相结合。今天这么一个多媒体时代,如果把电影拍得像电视,那谁还会去花钱看电影?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电影要想生存,它必须要培养自己区别于其他媒体以及其他艺术品种的独特优势。好莱坞开创大片模式以来,对全世界都产生强烈的冲击。在这样一种电影现代化进程当中,中国肯定不能游离于外,不能冷眼旁观。中国必须迅速裹挟到这个浪潮当中去,用本土的、中国式的大片,来和世界电影同步,同时建立自己民族电影的优势。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到现在一直觉得大片道路没有错。
  当然这里面还伴随着另一个问题。我们一步踏入大片浪潮,缺乏足够的相关准备。电影工业和科技与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结合,现代电影和经典电影基本规律的结合,都需要磨合、锤炼和深思熟虑。在这个过程当中,率先推出的几部大片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他们探索的勇气和敢于进入的这种姿态,我觉得都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允许用一定的时间来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准备和走向成熟的过程。今年年底的几部大片大家可以看到,形态不太一样。我相信经过市场的反映、群众的检验,经过自己的反思和有效的思考,大片在未来的道路上,会走出相当好的姿态。
  有一点必须强调,大片不能成为中国电影的唯一方向。我们需要多样式的影片,而中小成本影片可能更符合中国国情,也更符合电影的实际状况。发展中小成本影片,提高它们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和大片绝缘。中小成本影片在提高艺术水平的关键时刻,需要从大片当中感受和吸纳他们传达出来有效信息,进行自身的改造和提升。发展中小成本影片是我们的一个主体目标,中小成本和大片不是对立的而是补充的关系。
  责任编辑/翟建农 胡晓英
  2007中国电影数字化新进展
  罗雨田
  我国计划每年新建电影院20座以上,新增银幕100块以上,新建城市、社区数字电影厅200家以上,形成数字影院规模化经营。
  第五届数字电影论坛日前在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论坛见证了中国电影数字化的新进展。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童刚局长、中国电影集团韩三平董事长及数字影视研究知名专家和国际知名企业高层,针对数字电影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论坛上,3D、数字拍摄和数字影院经营,成为今年数字电影的新热点和数字电影发展非常关键的三大要素。经过主办方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四年的全力打造,“中国数字电影论坛”目前已成为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数字电影技术、产业、政策的研讨与交流平台,它引领了数字电影的技术方向,也见证了
  中国电影数字化的新进展。
  我国数字电影的发展现状
  2007年是中国数字电影技术和数字影院发展最快的一年。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数字影院商业化运营的银幕达到4306块,发展最快的是美国,银幕数量为3289块,位居其后的是英国,中国目前排名第六。日前,中影集团已经与首钢集团合资成立中影首钢环球数码数字影院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开拓中国数字电影市场,预计在今年内将使数字放映银幕达到700块,排名跃居世界第二。
  在运用数字技术拍摄电影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拍摄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5年我国拍摄260部电影,其中有52部是数字电影;2006年共拍摄350部电影,其中110部是数字电影。到目前为止,经过审查后,在今年已完成的300部电影中有140部采用数字技术拍摄。国产电影市场近年来不但获得多层次市场的平台,产业潜力和综合效益也日渐凸现,这其中数字电影功不可没。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电影产品在国内影院的票房,加上海外电影市场,电影频道播映市场,大部分的收入超过了57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了20%。再次刷新了我国电影综合收入的最高纪录,国产电影在海外的主流市场和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票房和观众人次也比去年同期上涨30%左右,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虽然我国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数字电影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制作者把它看成节省电影成本的一种手段,一种小制作,采用数字技术拍摄的特点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数字电影是提高电影质量、艺术质量、技术质量的手段。中国数字电影的发展在世界上是比较靠前的,在数字院线的商业化经营和数字院线技术上,我国和国外并没有任何差距。
  重点发展农村公益数字放映
  自2004年起,为了使广大农民观众能够看上高质量的数字电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始在农村进行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的试点。2006年国家投入2000多套设备,扩大了试点的范围,全面展开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工作。国家广电总局也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将按照企业、市场运作和政府服务结合,大力推广农村数字电影的发行创意,逐步将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过渡。
  近期,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十一五”电影产业规划更是对数字影院建设提出了目标。我国计划每年新建电影院20座以上,新增银幕100块以上,新建城市、社区数字电影厅200家以上,形成数字影院规模化经营。发展数字电影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而数字化则分为三部分:数字化的拍摄、数字化的制作、数字化的放映。而数字化放映分三个层次,商业性专业的数字影院,属于最高的一个层次,和国外好莱坞商业化运作是一样的。第二个层次目标为中小城市,也叫乙级数字影院。第三个就是农村和社区的流动放映。由于采用的技术指标和设备不一样,因此三个层次的放映标准是不一样的,而社区和农村的流动性放映是比较便宜的。国家侧重的就是第三个层次,社区和农村放映采用公益性的播放。
  尽管这几年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出现热潮,比如2006年新增影院80多家,新增屏幕366块,达到极快的发展速度。但现有的规模制约了电影产业化的发展。为促进国产影片的发行创意,扩大国产电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工薪阶层,看到好的电影,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利用数字技术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今年将开始启动中小城市数字影院建设试点,国家投资部分资金,以华夏和九州(音)公司共同牵头社会力量成立两条面向中小城市、选用适合国际放映设备、立足国产影片放映的示范院线,探索中小城市电影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完善电影放映的结构。
  责任编辑/辛加坡
  闭目摸象与睁眼摸象
  赵葆华
  荣幸被聘为第12届华表奖评委,半月前被请到远郊一个地方,一连十一天看了六十余部入围国产影片,一句话概括感受:惊艳不已。我没想到国产影片有这么多精品力作,有这么多风格样式,有这么多新人新作涌向银幕。
  一向听人在痛骂国产影片,有人一提国片便摇头,很以国片为耻;在不少人的博客里,把国片同国足相提并论,声称一提国产片便来气。其实,这些“国骂者”之妄谈国片,我不想称其为瞎子摸象以偏概全,说他们是闭目摸象不得真相,倒十分妥贴。这些人看过多少国产影片,进过几次影院?
  近两年,国产影片加上数字影片产量总计已超过八百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电影产业国。艺术质量、制作水平亦不断提升。有人说中国电影如同中国足球,据我孤陋寡闻者所闻,中国足球近年尚未在国际大赛上获大奖,而中国电影则连年在重大国际电影节上频获殊荣。更多的人是拿美国大片与中国影片比较,美国七大电影公司所产平均摄制成本为五千万美金,中国电影平均摄制成本不足五百万人民币。电影比拼也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在这一点上,我们尚处于弱势,属发展阶段。另外,诸人看到的外国片也是百里挑一引进的,并非全貌。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拔地而起,渐成大气象。对中国电影应持关爱态度为好,把国片骂得狗血喷头与尔何益?与事何益?中国电影在骂声中奋然前行。中国电影人心态也够坚强和健康的了,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强。我劝诸公还是睁眼摸象为好,睁眼细看中国电影景观。
  谈到睁眼看国片,又让我生出另一番感慨。
  为什么看入围影片让我惊艳?因为缺少目睹芳容的机会。多数影片在影院看不到,“养在深闺人未识”。何以然?国产影片发行渠道不畅,我们的电影市场急功近利抓‘大’放‘小’。只认大片,不认小片。那些颇有艺术质地,颇有生气颇有创新意识和前卫精神的电影作品,缺少放映系统,发行系统有责。小片在艺术品质上没有形成强势,难以突围,小片自身亦有责。如今的电影市场,是强势者的天下,是赢家通吃的时代,这是市场的铁律。只有形成强势,才能在市场纵横天下。要么以大片之强势拔关开路,要么以艺术精神之强势,以喧的口碑声势呼啸市场。平庸之作行而不远,等而下之必被淘汰出市!对艺术影片,对优秀的中小成本影片,应有相应的放映系统,努力让它们面世为好。让广大观众去选择,不要仅凭发行公司和影院经理一己经验去决定中小影片的死生!他们的经验代表不了审美趋向。
  另一种感慨是,切莫热衷于原生态作品。这种重生活原汁原味而轻艺术概括的作品,为新写实主义,在文学上已不新鲜。如今被搬到电影生态上来,被视为上乘,倘如此走下去,这种在市场上难以行走,在艺术上亦无创意的趋势,对中国电影是伤害,是歧途。
  http://blog.sina.com.cn/zhaobaohua
  艺术院校校花纯属无稽之谈
  赵宁宇
  这段日子,网上四处都在流行各种校花的美人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看美女,不是什么错事。然而,不久又传出消息,若干校花纯粹假冒,其实都是演员,并且还包括日本、韩国的演员,贴张照片,下边就敢标某某大学校花,这就有些无趣了。这么多大学,这么多女生,有品貌的不少,真说选个花啊什么的不是难事,何必做假呢?但要说艺术院校有校花,可就贻笑大方了。
  艺术院校是指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专业院校,在这样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校花的概念。为什么?在艺术院校里,有表演系和播音系,表演系和播音系的女生大部分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导演系和文学系也有美女,论起相貌来一个赛一个,都是漂亮姑娘。这些女生形象各有特色,每个类型都不止一个人。整班整班的漂亮女生,有谁敢说自己是校花?所以,在艺术院校里,从来就没有什么校花的概念。
  在中戏,曾经有“五朵金花”和“八大金钗”之类的称谓,也只是随便的戏言,并不是什么广泛流传的通称。也只有记者在回顾某些班级的故事时,把这称谓提一提,做个街谈巷议的谈资而已。
  如今,突然冒出来许多校花,中戏的校花,北电的校花,每个学校都不止一个。校花校花,太多了就谈不上校花了,可现在这校花真是不计其数,似乎不成校花就不够优秀。记得第一次有人和我吹嘘他的戏用的是某校校花,我一下子就乐喷了。我在这个学校生活了半辈子,怎么就没听过什么校花呢?学生是不敢自称校花的,那样一来同学该觉得她有病了,不会再有人和她搭段子。老师是不会称学生是校花的,老师总是教人做一个敬业的好演员,决不要浮躁等等。摄制组也不会称谁是校花的,选演员哪个学校都去过,看到了许多漂亮女生,哪里会没见过市面似的大惊小怪:是校花耶!
  那么,艺术院校的校花这个概念是怎么跑出来的?很明显,无非就是一种宣传手段罢了。做影视作品,推演员,做宣传是必须的,但也总得照顾基本的事实吧?生生给艺术院校安上个校花的概念,赞扬了其中的几个,同时事实上也就把其他的许多人都给否了,这种宣传法可真不算高级。
  就算没有进过艺术院校的大门,就从网上看看消息,大家也知道艺术院校里肯定是美女如云的。校花这个称谓,就算了吧。
  更重要的是,一个演员要成功,决不是人为地安上一个“校花”的称谓就行的。踏踏实实练好演技,做好功课,在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是成功的最关键处。
  http://blog.sina.com.cn/zhaoningyu
  胡玫PK李少红,谁比谁更不靠谱?
  宋子文
  随着原定导演胡玫的退出,新版《红楼梦》的筹备几乎是被推向了一个死胡同。随后,同为女导演的李少红仓促上阵,接过了这个被人摒弃的烂摊子。
  说实在的,即便是胡玫不退出红楼这个大秀场,我也没觉得她能把这个烂熟的经典大戏拍得让人信服。女性导演,不一定就是婉约派,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女性艺术的行家。反之,她们经营男人戏的劲头往往要足得多。胡玫就是这么一个人,从《雍正王朝》到《汉武大帝》,甚至是言商的《乔家大院》,基本都是围绕着一群爷们打转,走的是阳性路数,所谓纯正的女人戏,她根本就没碰过。1984年的电影《女儿楼》,反映的虽然是一群部队女兵的生活,但谁又能说那些被军旅生涯打磨得像男爷们的一群人,无时不在展现阳刚与坚韧个性的个体,又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呢?她之所以能够在近些年连连以男人大戏为银屏带来惊喜,也是有赖于她对阳性视觉的纯熟拿捏与取舍。假若以你的观念来衡量,你能想象胡玫版的《红楼梦》是个什么样子吗?
  再说李少红。她的履历与胡玫也太相像了些,都是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又都是搞电影起家,后来却凭借电视剧名扬天下。但是与胡导演不太相像的是,李少红多年以来确实是从事女性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无论是《大明宫词》还是《橘子红了》,都可以拿来当作女性心理窥伺的范本来看待。不过,细心的人不难看出,她虽然大做女人文章,但骨子里却无时不透着一种不安分的因素。她的创作态度是极端的,基本不四平八稳地讲故事。很多人说,李少红的影视作品中,对女性心理的刻画都过于歹毒了些,甚至是有些诡异。她在作品中以心理对心理,为人带来了某些心理恐惧,让人领略到太多可怕甚至可怖的精神蜕变。更有评论者说,李少红很容易沦为一个心理剥皮者,而不是一个讴歌主义者。这个评价放到现如今以歌颂女性为题旨的《红楼梦》中,你可以设想一下即将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1987年版本的《红楼梦》之所以经典,除了演员气质与表现比较贴合之外,就是对细节的拿捏很见功底。无论是葬花、补袄、烧绢等戏,都能在一个稳定的调子里发挥戏剧的魅力。这些活计,是李少红作品中不多见或者说根本就看不见的。让她来做这样的情感主旋律,显然是有点勉为其难了。
  胡玫走,李少红入。《红楼梦》突然从一群红男绿女的概念中跳脱出来,成为了两个势均力敌的女导演之间的PK。冷静一想,其实两位女导演的功力与素质都与我们心目中所期待的红楼相去甚远。无论她们之间谁弄出了这台大戏,都难免成为挨骂的替罪羊,谁都不太靠谱。
  http://mkal.blog.sohu.com/
  中国电影节病在“没感觉”
  兰恩发
  就在威尼斯电影节正在进行之时,吴思远、张艺谋相继就中国电影节发言,一个是言词激烈的炮轰,一个是忧心忡忡的不满。截至目前,还未见各类电影节的主办方出面回应。是无奈还是默许?没人知道,但中国电影节病得不轻确是现实。电影节的病,就是“没感觉”。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22个电影奖项9月1日揭晓,最佳导演杜琪峰、最佳男主角刘青云、最佳女配角周迅等奖项均在预料之中,此前入围最佳电影、导演、编剧、男主角、男配角等十项提名的大热门《出埃及记》则大倒热灶,仅拿下最佳创意奖一项奖。本届赛果更是创下了香港本地电影奖项的一个纪录——影后出了两位:巩俐凭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蔡卓妍(阿Sa)凭《戏王之王》双双折桂;而最佳片也竟然由《父子》《墨攻》《放·逐》三部影片同时分享。对于这一“多黄蛋”结果,香港著名导演吴思远显得愤怒:“乱七八糟,简直是乱搞,什么叫最佳,最佳就只有一个。”
  同样,说到电影节,张艺谋略带遗憾地说:“我们没有这样的一种高贵感、崇高感,我就觉得咱的电影节两边都缺。要么你奔崇高,就像戛纳奔崇高;要么像威尼斯,奔亲和。咱都没有,我着急咱们的电影节什么时候能整得动静好一点,咱们现在好像方向找不准。”其实,“乱七八糟”并非香港电影金紫荆奖独有,“没有崇高感”恰是中国电影节没人买账的原因。
  作为娱乐记者,我曾经多次采访电影节,也多次面对这样的尴尬:顶尖电影人缺席,现场乱七八糟,评奖四六不靠。因为电影节“没感觉”,久而久之,顶尖电影人通常会缺席,最给面子的也不过是通过视频礼节性地问候一下。
  冷静地说,中国电影节虚与实都没有达到理想境界,从实的方面说,电影节每次评奖都会引起一阵质疑之声,评奖结果并不能服众;从虚的方面说,电影节缺乏仪式感,红地毯成了明星个人秀的舞台,今天失足明天走光,结果最崇高的红地毯成了小丑表现杂耍的场子。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电影人是喜欢过节的,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就有中国电影8部参演、4部参赛的盛况。然而中国电影人冷落中国电影节,着实让人尴尬。尴尬归尴尬,电影节还要办下去。怎么办?治病呗。电影节病在“没感觉”,那就开始找感觉。我不相信电影节主办方会找不到感觉。凭着对电影的真正热爱,凭着评奖的公平公正,就一定能找到感觉。
  http://blog.sina.com.cn/lanenfa
  只有“技”没有了“艺”——《不能说的秘密》
  王国平
  本片充满了“技”的要素,而缺乏“艺”的表达。
  导演:周杰伦
  主演:周杰伦 桂伦镁 黄秋生当周杰伦说他要执导电影时,我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志气;当在电影院看到他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时,我感觉在导演这个领域,他还是稚气未脱。
  志气缘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周杰伦的出现,开创了华语流行乐坛的一个新时代。他的拥趸疯狂而直接,连于丹也到处在讲,她喜欢周杰伦,并且是无条件的喜欢,从他唱第一首歌开始。流行音乐被他“玩”了个透,电影领域他要“牛刀小试”。人最舒服的是在按部就班地机械重复自己,人最痛苦的是在跃过一个顶峰去开辟另一番天地。周杰伦决定放弃舒服,选择了痛苦。尽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质疑这部电影到底渗透了他的多少思想,或者说他只不过是商业化运作的一枚棋子,但我们依然要看到他迈向导演监视器时全身所焕发出的勇气:电影导演这个行当,不是说干就能干的。
  然而,新手总是新手,或者说,处于流行文化前沿的周杰伦,是不可能拿出具有多少艺术震撼力的电影作品。这是由人生命运历练决定的,也是由文化的积淀决定的。所以,本片更多地局限于电影的娱乐功效,成为偶像与“粉丝”的一场合谋联欢。
  本片充满了“技”的要素,而缺乏“艺”的表达。也就是说,电影“制造”的成分十分明显,而“创造”的感觉大打折扣。这可以从电影整体上的无新意看出来,更可以从电影中有着大量似曾相识的桥段看出来。
  青春校园清纯的初恋故事,穿越时空的男女爱恋,对音乐艺术的痴迷甚至是疯狂……这些早已不新鲜。音乐才子叶湘伦一眼定情愫,他爱上了神秘女孩路小雨。青春恋爱的故事浪漫而简单:不外乎来点互相用手戳脸、重复对方说话诸如此类的亲密而又可爱的小动作,玩点捉迷藏之类的小游戏,动不动打翻一下“小醋瓶”,骑个脚踏车到河边偷偷亲吻一小下……或许知道这样的情节虽然“文艺”但是过于的单一,让观众难以打起精神,编导就决定来一个转向。电影中,叶湘伦沉溺于自己和路小雨在舞会上的默契配合,但是橄榄队的好友告诉他“别傻了,那天舞会一直只有你一个人在跳啊”,剧情陡然发生变化,有了悬疑的味道。到底是叶湘伦的神志出现了幻觉,还是路小雨具备特异功能成了隐形人?结果给出的***是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所以,电影一直在“转弯”,强硬地给人“惊喜”,让观众被迫总是在适应,就像听一个喜欢一惊一乍的人讲故事,故事没听明白,而且身心俱疲,太受累了!
  看本片如果你有戴帽子的习惯并且还有见了老朋友就脱帽致敬的习惯,那你可能一直在“脱帽”了。电影中有很多的“老朋友”,指的不是人,而是情节与桥段。《海上钢琴师》《触不到的恋人》《情牵一线》……这些电影的经典段落,都在本片中若隐若现。我们可以说这是周杰伦在向经典致敬,但是这样致敬就没有了自己。所以,电影没有留下多少让人产生真正触动的内容,倒是一两句台词可以令人品咂。
  先拣浅的说,路小雨问叶湘伦为何单手弹琴,他给予的答复是“因为另一只手可以牵着你的手”。这样粉嫩但情意绵绵的话让人不免怦然心动,合乎爱情时候的心境。除此之外,还有深的:叶湘伦问父亲什么是坏人,父亲的回答是“抽烟,不听音乐,就是坏人”。从逻辑上说,这样下结论存在严重的主观化武断,但这句话却是如此的深刻与在理。音乐是玄妙的,它有时柔软,有时激越,但都触及人的内心情感,都与人的心灵节奏合拍。美丽动人的旋律,可以让人疯狂,更可以让人安静,音乐,可以用来疗伤。人可以不懂关于音乐的子丑寅卯,但是不能拒绝音乐,“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说的秘密》对音乐是一次成功的普及。
  但这只是旁门,无法掩饰电影本身的苍白。可是,这并不妨碍电影在市场上赢得高扬的票房,这就是明星制造的力量。大量的观众不去关心这部电影的结构出了大问题,不去关心电影情节的乏善可陈,他们关心的是这是周杰伦的处女作啊。所以精明的商家不会放弃歌迷的这一心理,海报上写着暧昧的“周杰伦的第一次……”影院票价和影碟价格也比其他电影高出一筹。另外,他们还关心周杰伦与桂伦镁是否能够在生活中“来电”,并且高呼要周杰伦“替我们去爱桂伦镁”,并惋惜这不是可供操作的电脑游戏,否则“我们一定不停地按下键盘,让你们放弃矜持,走近一点,再走近一点……”
  商业时代,要适应这样的疯狂,但是电影的真正价值需要默默坚守。
  责任编辑/张扬
  震撼人心的300勇士——《300勇士》
  常 勇
  影片取材于希腊历史上著名的温泉关战役,讲述了斯巴达王李昂尼达率300勇士阻击数万波斯军队,最终血染沙场英勇阵亡的悲剧故事。
  由华纳兄弟投资的《300勇士》是那个拍僵尸电影成名的导演贾克·希德(ZackSnyder)继《罪恶之城》(SinCity)之后又一部大耍漫画风格的“癫狂”之作。影片正如《好莱坞报道》(Hollywood Reporter)所说的那样:“ 兰克·米勒笔下描写古希腊战争的生动文字成为栩栩如生的现实。”该片上映仅3天就创下了7000万票房,顺利登上北美票房周冠军的宝座。不仅如此,这部根据美国著名漫画家弗兰克·米勒的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还以其出色的表现成为北美影史上漫画改编作品首映成绩第5位的作品,仅次于《蜘蛛侠》和《X战警》。
  影片取材于希腊历史上著名的温泉关战役,讲述了斯巴达王李昂尼达率300勇士阻击数万波斯军队,最终血染沙场英勇阵亡的悲剧故事。虽然整个故事在叙事上没有什么突破,被某些影评人评论为“二流的故事情节”,但却绝对不会使人昏昏欲睡。正如该片制片人马克·坎顿说的那样,“它是一部采用新的方式拍摄的史诗性影片。虽然在叙事上仍然遵循传统,但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用的绚烂的电影技术为观众呈现生动逼真的画面,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进步。”
  导演贾克·希德这个40岁的男人自小迷恋视觉技术,大学时期学的是视觉设计艺术专业,之后又跑到伦敦继续学视觉技术。《300》像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在视觉上给观众以极大的冲击和享受。整部影片极力在画面上还原漫画的质感,全片很少用景深镜头,而是用深沉厚重的色调统一所有画面,使整部影片气势磅礴。影片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像油画般的美丽场景,但在唯美的景色,无可挑剔的光线背后,我们又能明显地感到原作的冷酷、黑暗和悲壮。正因如此,导演说:“米勒之所以授权给我们,是因为世上再无第二人能拍得出原著的感觉。”当然,过于拘泥于原作也使得本片在叙事上略显薄弱。影片着力于前方战争的线索,而忽略和淡化了后方宫廷内部斗争的副线,未能将两条线索有机的结合起来,减弱了两条线索之间的戏剧张力。
  该片运用了大量数字技术再现原作中的历史场景,更难能可贵的是本片将唯美的***和血腥的暴力场面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熔铸出新奇的视觉效果。虽然没有实景拍摄,但是本片的场景在CG技术的帮助下真实到可怕的程度,每一场杀戮都很血腥和逼真。我们在影片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奔流的鲜血和横飞的断肢。甚至我们可在特写镜头中清晰地看到人头被砍下的瞬间腔子里的喉管和骨头。但与此同时,在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打斗场面以外,片中有些镜头却又拍摄得美轮美奂。如影片中所表现的身着白纱的神谕女在青烟中舒展迷人的身姿,用曼妙的舞姿感应神的旨意这一场戏。焚香的青烟、身上的轻纱和飘逸的发丝幻化交织在一起,让人看了如痴如醉。另外片中更有许多挑战银幕尺度的激情戏,同样拍摄得唯美动人。这些唯美的画面在震人心魄的音乐的配合下,让观众在大银幕上真正体味到了视听的魅力!
  与《罪恶之城》一样,《300》的制作主要在室内完成。影片的所有拍摄主要在室内完成,真正用演员来拍摄的时间只有2个月,而且拍摄过程十分简单,拍摄外景只用了1天完成,其余时间演员几乎全部在摄影棚的蓝幕前做表情动作。但贾克·希德等人却整整用了近1年的时间在电脑前制作各种画面和声效,最后再将电脑虚拟的场景和人物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影像。为了保证质量,影片的特技更是邀请了曾经为《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黑客帝国》《指环王》等影片制作特技的Animal Logic公司制作。由于CG技术的熟练运用,令本片观赏效果大大提升,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一部仅仅耗资6000万美元拍出的作品。
  《300》虽然因其过分的暴力和暴露被划入R级,但和其他好莱坞大片一样,它依然有其意识形态的用意。影片将作为西方文化摇篮的希腊(斯巴达)一方描绘得英勇神武,而对其对手波斯(亚洲)却有妖魔化的嫌疑。影像上给斯巴达勇士的镜头主要呈现代表正义和英勇的金***,而反映波斯军队的多用冷酷的蓝灰色。人物造型更是截然不同。斯巴达的300勇士个个高大威猛,而其对手则是一个个青面獠牙狰狞可怖的怪物。叙事上正是这群代表了正义和自由的西方人抵抗野蛮落后的异域文化的英勇反击,这样就轻松的完成了一个民族神话的建构。
  总体来看,《300》绝对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电影,你一定会在绝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中重新回到几千年前那场惨烈雄壮的战争之中,在大屏幕上为这300勇士震撼和感动!
  责任编辑/张扬
  掀起以色列电影的面纱
  高 媛
  犹太民族在用自己独特的性格、幽默感以及智慧和能量来进行艺术创作,并试图通过电影引发观者的思考。
  以色列,年轻的国家,古老的民族。印象中,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总是和战争、宗教联系在一起,而这些也是以色列电影最关注的问题。9月24日至30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2007以色列影星吉拉·阿尔玛戈电影展”,则为我们掀起了以色列电影神秘的面纱。8部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影片,让我们再次领略到这个古老民族充满魅力的电影文化。
  这次电影展选择的8部影片不仅包括了吉拉·阿尔玛戈长达半个世纪演艺生涯的代表作,也是当代以色列电影的出色之作。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开幕式当晚放映的《阿维娅的夏天》。影片拍摄于1988年,根据吉拉·阿尔玛戈本人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影片讲述1951年夏天,13岁女孩阿维娅和在集中营幸存下来、精神受到刺激的母亲重逢后又被分离的故事。阿尔玛戈担任了影片的编剧、主演和制片,电影在第39届柏林电影节上得到高度称赞,最终获得了银熊奖。阿尔玛戈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该片导演E.科恩这次也出席了开幕式,谈到拍摄这部电影的心得,他说,战争情结,始终是以色列人无法回避的论题。的确如此,看过影片后,即使没有经历过那场惨绝人寰的罪恶屠杀的人们,也会理解并体会到以色列人的苦痛之心,这也是影片的感人之处。
  对以色列人来说,痛苦的回忆永远无法忘记。这个伤痕累累的民族,战争和移民的伤痛忍不住要用电影讲述出来。在《阿维娅的夏天》结尾有一幕,阿维娅抱着精神恍惚的母亲安慰道:“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战争的残酷和孩子纯真坚强的心灵交织映衬,催人泪下。
  吉拉·阿尔玛戈被誉为以色列电影“第一夫人”,从影50年,先后参加了上百部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位在电影、文学等不同领域都取得瞩目成就的艺术家。《阿维娅的夏天》和另一部展映片《苹果树下》都是根据她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是这次影展最感人的两部电影。
  其他几部电影也各有特色,比如1964年的《萨利赫》讲述一个来自东方的移民家庭的故事,以喜剧的笔调温和讽刺以色列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2006年拍摄的《被缚的手》通过一位艾滋病同性恋患者的母亲为儿子寻找大麻的经历,对以色列社会同性恋问题做出探讨;1973年的《切罗基大街的房子》讲述英国托管末期的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人们的悲惨生活,曾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魔咒》则描绘了以色列的摩洛哥移民多姿多彩的文化。从这些电影可以看出,以色列电影的题材选择和风格表达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主题大部分是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近几年以色列电影的艺术特点。众多活跃影坛的以色列导演,不再将政治和宗教的主题放在首位,而是放眼于对周边人的关爱,如人的基本生活和尊严等问题,体现出与早年的电影传统不同的艺术追求,也显示出电影工作者的道德勇气和胸怀。
  早年以色列电影多为充满政治意味的纪录片和剧情片,在很长一段时间,以色列电影绝大多数是遵循主流路线,电影视角大部分集中于政治和宗教主题。到上个世纪90年代,大量充满人文气息、具有不同风格的艺术电影才不断涌现。应该说,政治与社会现实在以色列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体现。但是,不管国家如何变化,也不管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多少曲折的道路,以色列电影始终保留着传统的民族电影风格,以色列电影人也以制作拍摄具有民族特质的艺术作品为己任。吉拉·阿尔玛戈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她曾在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慕尼黑》中扮演了男主角的母亲,但她始终视自己为本土影星。她说:“拍摄《慕尼黑》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但我最终还是要回到以色列,拍更多以色列电影。”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以色列电影经历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艺术探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特点和发展轨迹也各有不同。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影片;70年代反映非犹太人的情节剧和喜剧电影;80年代,政治因素支配了电影;90年代,电影开始注重内心世界,没有了政治,没有了战争,没有了意识形态,表现个人人性的题材取代了公共话题;到了本世纪,社会的变迁使制片人获得灵感,将民族性、本土性与个体性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现代电影的新领域。用吉拉·阿尔玛戈的话说,以色列电影文化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多姿多彩,以色列电影可以穿越语言障碍深深打动世界各国的人民。
  通过这次影展,我们能看出犹太民族在用自己独特的性格、幽默感以及智慧和能量来进行艺术创作,并试图通过电影引发观者的思考。这就是以色列电影所带给人们的感受。
  责任编辑/胡晓英
  《八月一日》:人民军队的第一***
  状 态
  出品人: 明振江
  策 划:刘星 刘金柱 施方平
  监 制:吴然庞敏 许开明 徐立庭
  制片人:陈全胜 白景军
  导 演:宋业明 董亚春
  编 剧:陆柱国 赵琪 刘星 李平分
  宋业明
  摄 影:姜力军 王敏 于学军 宾主
  美 术:马跃千 张国月 赵立新 王大雨
  录 音:王乐文 李安磊 安韶峰
  作 曲:董立强
  主 演:
  刘 劲 饰 周恩来
  侯 勇 饰 贺 龙
  吕良伟 饰 叶 挺
  吴卫东 饰 朱 德
  张再新 饰 刘伯承
  李子雄 饰 汪精卫
  徐光明 饰 张发奎
  侯天来 饰 唐生智
  黄若萌 饰 魏老三
  丁柳元 饰 大 湘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我们演的不是今天人们思维中的伟人,更不是五十年代授衔的大元帅,而是再现80年前那些年轻的***人在寻找探索的道路上,思想的激进、行动的鲁莽与冲动,还有那种奠定他们日后能成为伟人与元帅的革命激情与智慧。
  1927年,正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武汉政府国民党主席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向***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使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在此危难之际,中国***人没有被杀绝、被吓倒、被征服。在极端险恶的白色恐怖下,为了挽救革命,***中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毅然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建立了第一支由***领导的人民军队……
  导演宋业明:不一样的“八月一日”
  共和国元帅聂荣臻,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念念不忘的是八一南昌起义?贺龙元帅逝世后,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站在贺龙的灵堂前连续7次鞠躬、泣不成声。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历史上的“八月一日”
  大众电影:作为导演,作为军人,那个历史上曾经的“八月一日”在你心目中意味着什么?
  宋业明:“八月一日”是军旗,是人民解放军的节日;“八月一日”是火,是耀眼的光芒,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崛起。在筹拍时,我经常想:历史为何选择“八月一日”,“八月一日”预示着什么?共和国元帅聂荣臻,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念念不忘的是八一南昌起义?贺龙元帅逝世后,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站在贺龙的灵堂前连续7次鞠躬、泣不成声。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一场暴动,竟能诞生共和国7位元帅、4位大将、5位上将,这里还不包括未曾尝到胜利果实,早早长眠的叶挺、恽代英、周逸群等英烈们。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抉择使他们走到一起?又是怎样一种激情燃起南昌暴动的大火?历史已过去80年,先人已去,后人知多少?因此,有了我们的电影,有了我们的《八月一日》。
  大众电影:那么这部电影是要向那些参加南昌起义的将军、元帅们致敬?
  宋业明:是致敬,但我们更是怀着一份更高的敬意,向那些未曾尝到新中国的一颗胜利果实、未及接受共和国一枚勋章而早早长眠的英雄们,虔诚地写下他们的史诗。我们的人物就是那些在起义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我们将尽力表达他们当年心灵所承受过的、曾感悟过的人生抉择,弘扬他们在生死关头苦苦追寻、探求劳苦大众解放道路的革命献身精神。
  今天的《八月一日》和从前的《南昌起义》
  大众电影:之前有一部电影叫《南昌起义》,导演是汤晓丹。那《八月一日》和以前那部老电影有什么不同和独特之处?
  宋业明:我觉得大概有两点,一是视听冲击力比前一部更加震撼,二是历史人物的定位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像贺龙这个角色,过去出场还是像个元帅,是一个非常正气的领导。这次人物一出场,他跟周恩来两个人见面之前,基本上是按照一个旧军人来定位的——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部戏里大家看到的贺龙,前面是一个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旧军人,后边的戏我们来表现这个人物的嬗变——他在改变自我,走向***的道路。包括片中的周恩来和邓颖超,我们表现了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而医生告诉邓颖超她从此以后再也无法生育了。这些动人的细节都是以前没有表现过的。再比方说陈独秀,从前的电影很难允许让这个角色来表达他自己的内心。而在《八月一日》里,陈独秀跟周恩来两个人的一段戏,更多的是在表达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关于南昌起义,不是他反对,他是受到客观上的党内外、尤其是当时的共产国际的影响和限制——作为新生的党,我们还要从资金角度依赖于人家。陈独秀当时有他的苦衷。这些点我们在今天来表现更为客观、更有空间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展现每一个人物,而不是概念化。
  大众电影:这和所谓的影视创作的尺度有关,也和今天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
  宋业明:是的。这个片子从史学价值角度来讲,我们是迈了一大步。另外从故事的整体叙事也不一样。老的《南昌起义》基本上是在最后起义这上面定位,主要介绍的是起义,突出了事件;我们今天这部影片把笔墨着重放在人物身上。
  演员与表演
  大众电影:启用香港演员吕良伟演叶挺、李子雄演汪精卫,可以算是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突破。
  宋业明:刻画人物上有所突破,是我们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如果主要人物全部起用特型演员,相信观众还没进电影院光看海报就会想,还是那一套,很可能就不去看电影了。我们想用观众熟悉的明星,先拉近电影和观众的距离。当然,我们用明星首先看重的并不是他的名气,而是要与剧中人物神似。像侯勇,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用脑子演戏的人,对于不熟悉的角色,他绝对不会去凭感觉瞎演,而是会反复揣摩贺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有吕良伟,我在中央台的《艺术人生》里看到他谈人生、家庭、事业,人非常真诚、真实,而且帅气、洋气,在气质上非常接近叶挺这个角色。我们都知道,叶挺留过洋,非常讲究、干净。至于汪精卫一角,我们本来想请梁朝伟,但因为和《赤壁》档期冲突,梁朝伟没办法来,就请了李子雄。李子雄的反派演得相当好,不张扬,但能把人物骨子里的阴险、狡诈演得真实、可信。
  大众电影:我觉得你刚才说的那个神似特别重要。
  宋业明:我经常给主创们说,我们的片子的主人公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主体。对人物的把握,我们的重点是“神”似,而非“型”似。在演员的选择上要注意性格、气质的吻合,化装造型要给予外形以点睛效果。另外,我们的演员大多年龄超出历史人物年龄十岁以上,有了稳重、成熟、理性的思考,但缺少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血气方刚。这就需要每一个演员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突出个性的基础上,从形体到语言上去寻找青春的活力。我们演的不是今天人们思维中的伟人,更不是五十年代授衔的大元帅,而是再现80年前那些年轻的***人在寻找探索的道路上,思想的激进、行动的鲁莽与冲动,还有那种奠定他们日后能成为伟人与元帅的革命激情与智慧。
  视听效果
  大众电影:刚才谈了演员的表演,下面我们谈谈影片在视听方面的风格吧。我是在影院看的,感觉这方面做得不错,有大片的感觉。
  宋业明:这是一部史诗风格的历史正剧。尊重历史是前提,浪漫、写意是我们审美的追求。影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线性结构,以历史事件的进程为依据,努力展现推动事件前进的重要历史人物。本片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贺龙以及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我们浓墨重彩的是人。在影片的造型与色彩方面,我们追求一种压抑、凝重的感觉,忌苍白、轻浮,要体现出沉重的历史感;色彩在起义之前以冷色调为主体,最后的起义战斗则以浓烈的暖色调来张扬,突出血与火的红色。在摄影的用光方面,反差大,强调明暗层次,要充分利用光来强化凝重,把握色调。如果说我们的景是追求历史感,那么我们的用光就是在大写意。
  刘劲:第22次演绎周恩来
  《八月一日》中的周恩来由解放军总政话剧团演员刘劲扮演。他曾经在多部影视剧中扮演周恩来,是目前圈内公认最优秀的“周恩来特型演员”。 从周恩来留法时期的《相伴到永远》到黄埔时期的《陈赓大将》、南昌起义时期的《周恩来在上海》、长征时期的《长征》、延安时期的《延安颂》、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解放战争、建国时期的《开国领袖***》到老年时期的《***》等等,基本上已经扮演过各个时期的周恩来。此次在《八月一日》的演出,是他第22次诠释周恩来这一角色。
  把针尖和麦芒连接起来的人
  大众电影:这是你第22次演周恩来了。作为一名人们常说的“特型演员”,你是怎么看待历史上的周恩来的?
  刘劲:这个问题比较大,那回答起来半天怕都说不完。刚才的情景你也看到了——我们的电影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厅首映,旁边一个厅有个座谈会,我站在门口,基本上不到两分钟就有一个人上前来要求合影,而且每个人走上来时第一句都是——“您是周总理吧?”他们的那种热切的、充满爱意的眼神、甚至说这话时已经有些湿润的眼睛,都让我真真切切、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周恩来的伟大。那对于他,可以谈的东西太多了。比方说他能文能武,受儒家和西方思潮的双重影响并能够把两者水乳交融般地融会贯通。
  大众电影:确实就像你所说的,他有一种强大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像一股非常强大的场,使那些和他接触过的中外人士折服、倾倒。
  刘劲:记得我看过杨尚昆的一个回忆录,里面他说从党成立,不管谁当总书记,历任***常委里只有一个人是不变的——那就是周恩来。他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有着一种能够把针尖和麦芒连接起来的非凡能力。
  29岁的周恩来
  大众电影:老年的、中年的周恩来你都演过,这次演“南昌起义”时的周恩来也应该是轻车熟路吧?
  刘劲:也不是,其实很紧张的。《八月一日》这部戏主要展现的是在这“第一***”打响之前,周恩来如何去承受压力,如何推动革命一步步地向前。首先和从前演的阶段不一样——“南昌起义”里的周恩来才29岁,很年轻。我现在这个岁数比他要大10岁。就像导演经常给我们说的——主要演员大多年龄超出历史人物年龄十岁以上,有了稳重、成熟、理性的思考,但缺少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血气方刚。这就需要每一个演员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突出个性的基础上,从形体到语言上去寻找青春的活力。
  大众电影:29岁的一个年轻人干了这么一件大事,现在想想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刘劲:这个时候中国处于振荡的阶段,***也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不是很成熟,也没有那么壮大,而且可以说是一直被压在最底层。它的反叛力就像岩浆一样在燃烧,但这种东西又不能释放出来,都得全部压在心里边,反映到每个人的身上,包括反映到当时的总书记陈独秀身上。到周恩来下边这些人,到叶挺、贺龙等等这些人,心里面每个人都在燃烧着一把火。这个火需要如何聚积起来呢?就是当时的南昌起义。周恩来是前委总书记,共产国际委派他来具体地策划、执行、实施这么一个起义,打响第一***。所以这个阶段所有的压力都到了周恩来身上。一个29岁的年轻人,你想一想。现在咱们29岁,你说你能干什么?你可能还在盲目,还在想每天我能够工资再多一点,或者是再晋个什么级,甚至是处于失业的状态。这么一个29岁的年轻人,他瘦弱的肩膀要承载多么大的事情!
  大众电影: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刘劲:这个阶段和别的阶段不一样,别的阶段有人替他分担,这个阶段所有的压力都在他身上。以后到了井冈山、长征路上,有***,***形成一个集体了,实力不断壮大,也有自己的军队了,可以说这个担子大家共同承担,这个时候不是就他一个人。但起义这个阶段他要承担主要责任。这样的一个角色状态表现人物内心的戏比较多,都要由内而外地发出来,演起来非常累。
  革命夫妻
  大众电影:我看片子里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情感戏挺感人的,也特别细腻。
  刘劲:这也是这个片子的一个突破点,虽然讲的是南昌起义,但不仅仅停留在事件上,而重要的是要刻画人物,要深入到人物内心。我自己特别喜欢周恩来和邓颖超道别的那场戏。
  大众电影:周恩来说“只要革命有后,你我无后,又有何妨”那场?
  刘劲:是的。雨夜,周恩来回到家匆匆和邓颖超道别,当时陈赓就在门口等着。邓颖超趴在床上睡着了,手里拿着个红色的婴儿小肚兜,身旁是几张邓颖超怀孕以后挺着肚子的照片。周恩来想把肚兜拿走时,邓颖超抓住了周恩来的手——其实周恩来进门的时候邓颖超就已经醒来了,这是两个人的默契。然后周恩来叫邓颖超去给他收拾行李,邓颖超说行李已经收拾好了。这个地方也是表现两位革命夫妻的默契——妻子已经从丈夫最近的早出晚归、焦虑的神情之间感觉到有大事要发生了。但是革命的纪律不允许她多问,她只是默默地支持着。当周恩来提着箱子走向门口时,邓颖超终于叫了声翔宇,扑到周恩来身上哭了起来。邓颖超告诉她肚子里的儿子周北伐没保住,周恩来说“小北伐走了,我们还年轻,来日方长”。邓颖超说“可是医生说我以后再也没有生育能力了”。这时候的周恩来眼泪终于流了下来,说了句:“只要革命有后,你我无后,又有何妨?”
  侯勇:贺龙的大情、大义与大写意
  《八月一日》中的重要角色贺龙由八一厂著名演员侯勇出演。他曾凭借《冲出亚马逊》《大染坊》《陈赓大将》《真情年代》等多部影视剧受到观众欢迎,有“荧屏铁汉”的美称。这是他继成功塑造陈赓大将之后,又一次扮演开国功勋的角色。
  大众电影:据导演说,当听说你受邀演贺龙时,感觉特别惊讶?
  侯勇:是的。我觉得这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区别,导演他能看到一个演员内在的潜质。
  大众电影:你觉得导演宋业明为什么会找你演出贺龙呢?
  侯勇:在这之前我跟他在《冲出亚马逊》里合作过。第一次合作得非常好,为我们第二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你想要是我们第一次合作得很糟,我演得导演也不满意,那第二次估计难度就比较大吧?另外在《八月一日》里,演周恩来的刘劲肯定是戏里边最早确定的一个,因为目前来说只有他来扮演最合适。之所以让我演贺龙,导演主要是从人物角度出发。这次创作,周恩来、***从形象上考虑首先要用特型演员,因为这两个领袖在观众心目当中的形象非常深,用了其他普通演员观众在心理上可能还不容易接受。而其他角色更多的是心理、气质、神似上来找。从我演《冲出亚马逊》里的王辉这个角色,到今天应该说已经有六七年了,这之间我塑造了很多不同的角色,从一个士兵到现在一个将军,而且是未来元帅的气质。导演觉得通过这几年的戏,我自己在不断成熟,气质比六年前拍《冲出亚马逊》肯定不一样,比较成熟,心态各方面都好于那个时间。另外我觉得从表演角度讲,因为贺龙是一个比较淋漓尽致的人物,他是非常真实、大情、大义,坦荡胸怀的人。这一点我觉得我的性格里有类似的地方。
  大众电影:据说当导演请你演贺龙这个角色时剧本还没有出来。
  侯勇:还没有。当时导演给我说,剧本还没有出来,你就看《贺龙传》,看贺龙这个人物骨子里的语言,动作,仔细想,自己去找。一开始并没有剧本,但剧本大的定位是南昌起义这个故事,肯定不会走远。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人物是什么样的,我们要通过这个历史,把贺龙这个人物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大众电影:演员的创作空间还是挺大的。
  侯勇:这个阶段的人物,周恩来29岁,贺龙比他大三岁,都是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年龄都比较小,比较年轻,有空间去展示这些人物后期不能展示的或者是他流露不出来的东西。把这个东西找出来,就是一种创作很大的空间。
  大众电影:《贺龙传》看了之后对创作用处大吧?
  侯勇:大,无论是对于剧本的理解还是表演用处都很大。我也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大众电影:听说拍骑马的戏的时候出了意外?
  侯勇:在北京“二七车厂”外景地拍摄影片里的一段戏时,因为天气热,我骑的那匹马闹开了脾气,前腿一提,我直接从马上摔下来,当场就摔晕过去,把片场所有工作人员都吓出了一身汗。还好我很快醒了过来,医生检查了一下没有受什么伤。作为演员,拍戏过程中尤其是拍武戏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但是不能因为害怕就对表演有丝毫的怠慢,镜头漂亮、符合导演要求还是最重要的。
  吕良伟、李子雄:主旋律中的香港影星
  在《八月一日》中,剧中第一奸角汪精卫由香港演员李子雄扮演。他于1985年被徐克导演发掘,成为旗下签约演员。1986年正式开始其电影事业,凭借首部电影《英雄本色》于1987年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最佳男配角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从影二十多年,他参与多部影视剧的演出,无论正义或邪恶角色均能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一位实力派演员。
  香港演员吕良伟在《张大千》中扮演一代丹青圣手张大千、《红顶商人胡雪岩》中扮演节烈书生王友龄、《七剑》中扮演痴情枭雄多铎、《南越王》中扮演传奇英雄赵佗……近年以来,有“传记一哥”之称的香港演员吕良伟成功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在《八月一日》中, 吕良伟直面其演艺生涯中一个崭新的挑战——饰演革命历史中的传奇人物叶挺将军。
  大众电影:听说李子雄进组之后,工作人员们都觉得你肯定演不了汪精卫?
  李子雄:我第一天到剧组时,穿着一件粉色上衣、蓝色牛仔裤,戴一顶粉色的帽子,看起来顽劣味十足,大家都说这种气质怎么能演汪精卫呢?不过当我穿上剧组赶制的白色西装,立刻像换了一个人。用导演的话来说就是英气十足、气质优雅,可以把汪精卫的睿智和狡猾立刻展现出来。
  大众电影:据导演说,吕良伟身上的洋气和贵族气吸引了他,觉得你肯定能演好叶挺。
  吕良伟:最后做决定前,我和导演在***里沟通过。导演说只要神态气质接近,外形上的差异并不重要。因为叶挺是一个非常帅气、潇洒的将军,加上曾经在海外留学,很洋气,那他就觉得我比较合适。我人还在香港的时候,就一直在看他的传记,准备这个角色。叶挺他是军校出身,成绩好,能文能武,有正义感也有人情味,部下受伤或战士伤亡他都很悲伤;另外,他写诗、写词,出过国,对中西文化都很熟悉。有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我并没有感觉塑造这一人物有多难。可能观众对叶挺很熟悉,但我对这个人物也了解比较多、研究比较深,希望观众看完以后可以给我一个批评,看看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有多深。
  大众电影:用今天的话来说,叶挺是个职业军人,这一点你在表演方面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吕良伟:我20多年前为了一个TVB电视剧中的角色,曾经在***学校受训了两个星期,自那以后,我已经习惯军人式的走路和站立方式。我从小就想当军人,这部戏算是圆了我一个梦。
  大众电影:普通话可能是香港演员在这部戏里遇到的一个大困难吧?
  李子雄:其实导演发出邀请的时候,我想过不接。因为对于汪精卫,之前我只是在课本上读到过,课本上给他的定义都是汉奸,所以我犹豫该不该接。想了一天,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克服了心理障碍。但语言障碍出来了。导演说要同期收声,但我实在没办法完全用普通话演戏,所以跟导演商量了一下,还是后期配音吧。当然,简单的台词我还是尽量说普通话。
  大众电影:导演说吕良伟倒是一直希望用自己的声音?
  吕良伟:是啊。在拍摄过程当中,每一句台词我都是照着普通话念,非常认真地学。不过广东味还是太重了,有的时候就影响了情绪。导演就给我说你先别管语言,情绪对了就行了。那我刚开始说不行,我必须得保留我的语言,因为我必须要对这个角色保持我的完整性。所以我一直就坚持下来用普通话说。可能最后的结果还是不符合导演的要求,后期的时候还是找别人配音了。不过效果还不错。
  大众电影:可能在接《八月一日》前,你们对中国的革命领袖当年的历史都不熟悉吧?
  李子雄:之前我只是从课本里听过汪精卫这个人。拍了这个戏之后,对里面这些历史人物有了解了,很感兴趣。我才觉得他们真是不容易呀,这么困难。拍完这部戏,我儿子放暑假,我就把我儿子送到广东黄埔军校的一个军训训练营,把他送到那儿当兵去了。我要让他假期的时候穿上军装军训,让他亲自体验我前一段拍《八月一日》的感受。
  大众电影:吕良伟有几场戏是骑着马的,据说片子里叶挺骑的马是整部电影里最漂亮的。
  吕良伟:我骑的那匹马是马队里最漂亮也是最烈的一匹马。拍戏的时候特别热,那匹马特别不听话,一直发脾气,不配合拍摄。马师驾马练了几次,镜头都没法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后来我上马走戏,调教了一下,那匹烈马居然变得乖顺起来。那骑马对于我来说是家常便饭,我经历过专门的马术训练,拍戏的时候我采用的是英式马术,上身比较直,在马上身体很稳,姿势很好看,适合叶挺将军的形象。作为一名演员,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拍武打戏比较多的演员,骑马、驾驶各种车辆、开快艇、散打、跆拳道、武术等等,必须样样都会,而且要有模有样。所以我在闲暇时会经常练习,以应对影片的各种要求。
  本组文章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提供
  责任编辑/辛加坡 冯湄 苏欢
  美国缩影《辛普森一家》
  孟 岩
  影片思考了引导美国社会步入秩序和正义的真正力量来源于普通民众。
  18位编剧,超过10年的精雕细琢,美国最长寿的电视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今年推出了电影版。7月27日,影片在北美首映的第一个周末,拿下了7400万美元票房,成为影史上最卖座的由电视改编的动画电影,将上映不久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从票房冠军位置挤了下来。
  作为美国播放时间最长的电视剧,《辛普森一家》从1989年12月首播,至今已播了18季,共400集,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自播出以来,它共获得了90项大奖,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视节目”,据说平均每集观众超过了1000万人。如此庞大的电视观众群,为电影的成功可以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部电影可被视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影片中辛普森一家就是最普通的美国家庭。父亲荷马是一名蓝领,心地不坏,就是有点智商低,说话做事常常不经大脑;母亲曾经是个有思想的女人,后来成了家庭妇女;大儿子巴特调皮捣蛋,总爱闯祸;大女儿智商极高,思想激进;还有一个不说话、嘴里永远含着假奶嘴的小女儿。此外,总统、环保局长以及邻居等角色也都各有象征意义,与辛普森一家共同勾画出了一部绘声绘色的当代美国生活简史。
  作为一部二维动画,《辛普森一家》吸引人显然不是因为画面。事实上,它的视觉风格非常朴素,从构图、色彩到人物造型设计,包括剧情都十分简单。故事讲述的是由于缺乏环保意识,爸爸荷马把宠物猪的粪便倒进湖水,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污染,引起环保局的注意。在总统授意下,春田镇被隔离了,而且还面临被毁灭的危险。影片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将美国政府、社会、民众的存在状态展露出来,处处可见美式的讽刺和调侃,却不仅仅满足于博人一笑的肤浅表象或是指桑骂槐的口舌之欲,它从更深层次上思考拯救美国的真正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哪里?影片似乎给出了***,即引导社会步入秩序和正义的真正力量来源于普通民众。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如同一则寓言故事。
  称《辛普森一家》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一部电视剧改编电影,一点也不夸张。原剧中高密度、大跨度的台词和旺盛的恶搞精神在电影版中不但没有丝毫的削弱,反而在更加精良的制作中被放大到极致,编导甚至连观众都没放过调侃。电影一开始,辛普森一家坐在电影院里,银幕上正在放映《猫和老鼠》。众人笑得前仰后合,爸爸荷马却忍无可忍,起身大骂身边的观众都是“大蠢蛋”:“明明电视上有免费的,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花钱在这里看!”上来就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观众,顿时人人都觉得“大蠢蛋”说的正是自己。
  类似这种冷幽默,热搞笑,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比如电视新闻播音员在镜头前,把松弛下来的脸皮从脑后用夹子夹住;荷马管自己的宠物猪叫“蜘蛛猪”和“哈利·波特猪”;女儿丽莎做的环保报告与去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的纪录片《无法忽视的真相》如出一辙,连名字都相似,叫《令人愤怒的真相》;总统施瓦辛格被描述成是个毫无主见、受人摆布的平庸之辈;而权力欲极重的环保局局长总爱炫耀权势,不去考虑怎样解决春田镇的污染问题,而是想方设法的掩盖事实真相。影片最大的嘲讽是儿子巴特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的那句话:“我不会非法下载这部电影”。尽管这个春田镇的头号恶童在每集电视里都会换着花样在黑板上写下一句别出心裁的话,但没有哪句比得上电影版里的这一句能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和互动关系,可谓精彩至极。
  《辛普森一家》最令人称道的是其辛辣的嘲讽精神。电影挖掘了美国政府和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一些人们普遍忽视的社会现象。例如公众对流行文化所营造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和簇拥;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宣传环保的声音往往在公众的漠视和敌对中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政府官僚对权力的追捧远大于对民众利益的关注;政府机关以公共安全为由对民主的干涉和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整个社会所暗藏的超人权、非理性的狂热暴力;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超现实的浮夸等等。荷马作为普通公众的典型代表,存在很大瑕疵,他自私、退缩、怠于经营亲情,但是他内心深处还保留着分辨善恶的朴素价值观及对亲情的向心力和驱动力,这种力量使他蜕变,使他强大,并最终完成了拯救春田镇的使命。
  遗憾的是,影片最后以荷马的个人英雄主义形式谢幕,实际上削弱了电影的独特个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尚已然成为美国大众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情愫。作为一部商业片,为了票房收入,始终要考虑大众口味,满足大众对它的需求,《辛普森一家》也无法免俗。
  责任编辑/胡晓英
  风雪狼道
  责任编辑/苏欢
』 [网友前线]美国强奸全世界(整理版)
点击:52867 回复:605
作者: 发表日期:2010-4-10 10:23:00 二战结束后,美国由一个羞答答的孤立主义者,似乎是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颐指气使的大侠。从那时起到现在的国际形势夸张一点说,可以归结成八个字:顺美者昌,逆美者亡。美国站在食物链的最高端,享受着最精美的食物,其他各路诸侯则在美国安排的国际体系下各自分得一杯羹。
全世界的经济体系就是建立在美国的消费加浪费的基础上的。
  1979年***复出后首次访美,陪同***一同出访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之在飞机上问***:“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同美国的关系?”***回答说:“回头看看这几十年来,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起来了。”言下之意,凡是和美国对抗的国家,都还处于乞丐一级。可以说,正是***认识到和美国搞好关系的重要性,把发展中美关系放在中国外交的第一位,才有了中国真正的开发,才迎来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就是说,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就是要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就是要参与美国主导的国际分工。
  邓公是个明白人,他的眼光无疑是很犀利的,一语道出了这个世界纷繁芜杂的现象背后的本质。现在简单回顾一下二战后美国强奸全世界的种种行为。
  二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但是却不是世界上第一有影响力的国家,那时的霸主还是英国,因为英国是第一政治大国,英镑是世界货币。所以美国的策略是扶持苏联,扳倒英法。经过在埃及、巴勒斯坦和越南等地方的较量以后,当年的世界政治大国英法知道大势已去,从此英国一头扎进美国的怀抱,法国则拥抱德国组成法德轴心。这个回合美国干的很漂亮,也一举奠定了江湖盟主的地位。从此世界局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美国的扶持下,再加上朝鲜战争,苏联这个硕大的家伙成长的很快,再联合东欧中国等为一方,美国领导西欧日韩台新马等为一方,双方互殴,这就是冷战。在付出多年挖空心思的不懈努力后,美帝摧毁苏修,而且还搅乱了俄罗斯。对苏联欲擒故纵,达到目的后就亮出锋利的爪牙,一剑封喉,高,实在是高!
  苏联都能够搞定,其他阿猫阿狗就更不用说。最早出来挑战的是不自量力的日本,在表达“日本可以说不”后,在做了那个取代美国的美梦后,美国开始修理日本,通过“广场协议”等一系列动作,从日本掠夺了大把的财富,把日本打回原形,日本没有脾气了。
  东盟是另一个被修理的对象,当年的东盟国家何等风光,什么小龙啊小虎啊,连欧洲也来措热闹,搞什么亚欧峰会,那时的媒体报道的很疯狂。但是东盟都是美国扶持的,当美国发动亚洲金融风暴,东盟一夜回到解放前。
  还有就是拉美非洲,这是被美国抛弃的地方,那当然是永世不得翻身,一个债务性经济,搞得他们民不聊生,就做奴隶去吧,现在还不是你们发展的时候。
  就算是欧盟,想搞欧元,那打你没商量,南斯拉夫就这样成了靶子。
  美国之于中国,似乎有所例外,二战后美国在朝鲜和越南遭到了可耻的失败,这都拜中国所赐,但是天朝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甚至还赔进去一个太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后来的政局。但是,如果美帝以她惯有的智慧,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一举摧毁天朝,不止于可能,而将是必然,什)。
  到了这种程度,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还有天理吗?有吗?如果有,美国就是天理!以前谁有民主问题、人权问题,现在谁有汇率操纵问题、汽车质量问题,都是美国说了算。美国说你有,你就有,没有也有;美国说你没有,你就没有,有也没有!
  难道美国就真的可以永远为所欲为了吗?难道美国就真的可以金***不倒吗?那倒也不是。首先,美国不可能搞垮所有的对手,退而言之,就算美国可以搞垮所有对手,但是你总得有帮手,美国也离不开全世界。其次,30年河东,40年河西,世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美国也有她兴亡的历史必然规律。
  其实破这个局的唯一希望就在中国身上,可惜中国问题缠身,短期内也难有作为。现在的局势是:美国来明的,大国来暗的,小国来阴的,恐怖主义来绝的。大家走着瞧。
 回复日期:2010-04-10 10:25:38
    强烈不信任美国的十大理由
  阿根廷新闻社2007年8月27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强烈不信任美国的十大理由”,文章摘要如下。
   一、架空联合国。美国的行为使联合国丧失了应有的作用和地位。美国对联合国的漠视表现在它拖欠联合国的巨额会费,并在有关事务的决策上明目张胆地避开联合国。入侵伊拉克就是美国炫耀它非凡的帝国能力的证明。
    
   二、长期以来有预谋地干涉他国内政。在整个20世纪,美国热情地介入各种事务,最初是干预中美洲国家内政,热衷于通过政变或军事干预控制这些国家的政治。尽管近一段时间美国使用的干预手段变得更加柔和,例如采取人道主义干预(当然其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利益),不过目标仍然是相同的,即保证他国听美国的话。
    
   三、总是感觉世界充满威胁。自从柏林墙消失后,美国时刻需要真实或想象中的威胁,以便它维持庞大的军事和镇压机制。如果说最初的意图是为了尽可能预防来自俄罗斯的威胁,后来则加上了反伊斯兰主义色彩。伊斯兰威胁被添油加醋,很快就被等同于恐怖主义。
    
   四、对民主的理解错误。得到美国支持的不民主政权不计其数,例如索摩查、皮诺切特、佛朗哥、苏哈托等独裁者。尽管近一段时间美国确实维护了一些被称之为“低密度民主国家”的政权,不过这些国家似乎没有开展任何反对独裁、腐败和不公正的行为。
    
   五、外交政策双重标准。美国外交政策一直奉行这种标准:对敌对友两种手段。以色列或土耳其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对联合国决议充耳不闻,却不会受到制裁或军事干预。而美国敌人的待遇不是这样,不听话就会受到严重的军事报复或经济封锁。美国外交政策的背后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地缘战略和地缘经济利益。
    
   六、拒绝接受国际刑事法院的司法权。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国将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交给海牙法院审判,但自己却在1998年拒不加入《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作为双重道德标准的忠实追随者,华盛顿拒绝让美国公民在这个法院接受审判。
    
   七、致力于军事化。美国的反导系统似乎是为了给已经非常强大的军力增添双翼。与此同时,美国的军费开支显著增长。从2001年起,俄罗斯、中国和七个“没教养的国家”(朝鲜、古巴、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叙利亚和苏丹)的国防开支总和只相当于美国军费开支的1/3。
    
   八、使全球化脱离了常规,导致贫困和灾难。美国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领导了一场不断升级的全球化。美国的利益在同样由华盛顿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等机构中得到了实现。美国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世界经济秩序,令20亿人口每天只能以不到一美元的费用维持生活。
    
   九、经济和社会不平等差距悬殊。美国有超过4000万人的寿命不到60岁,4500万人不能享受卫生医疗福利,5800万人是文盲,还有5200万人生活贫困。最近20年,美国1/5最富人口的实际收入增长了40%,1/5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则减少了10%。在发达国家中,美国这个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人口贫困率最高的国家。
    
   十、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的主要责任人。美国经济是污染最严重、使用稀缺资源最多的经济。温室效应和臭氧空洞很大程度是美国大肆铺张浪费的经济行为造成的。美国对最近出现的有违生物多样化原则的农业生产方式也负有责任。
 回复日期:2010-04-10 10:27:35
    何新:美国有个惊天大阴谋!
    ——再答香港商报
  问:何新先生,您曾说,您认为美国似乎有一个解决全球问题的时间表?
  答:对。
  问:您的看法是什么?
  答:我认为美国当前针对阿富汗以及即将针对伊拉克的战争,只是美国意图重新安排世界的时间表上的第一步。
  问:第二步呢?
  答:世人皆知,美国英国高度重视伊斯兰地区,是具有深远的地缘战略考虑的,特别与石油政治有关。而后其打击目标将转向东亚的儒教地区,首先是朝鲜以及中国。美国之所以特别关注朝鲜问题,实际与其关注台湾问题一样,因为它们是指向中国的战略前沿区域。
  问:但布什总统在公开谈话中一直认为中国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
  答:这只是外交辞令。值得注意的是布什总统在9&am #8226;11后明确说过:凡不是美国朋友者都是敌人。我认为美国对华既有一个短期的安抚政策,还有一个长期不变的根本性战略目标:这就是必须遏制中国走向强大。克林顿任总统时采取的办法是实施接触性遏制,即软遏制。而布什总统时代的政策则似乎更倾向于硬遏制,即武力遏制。
  问:在中国之后呢?
  答:然后会轮到俄罗斯。我认为美国对俄罗斯联邦未来的战略长期目标是早已胸有成竹的,这就是:孤立它,隔绝它,弱化它,拆解它。最终必须粉碎它。无论俄联邦对美国实行什么政策,这一目标都要达到。但在时间表上,解决俄罗斯问题则是排在中国问题之后。
  问:解决这些国家之后,天下会太平吗?
  答:如果上述目标顺利达到,那么美国其后的矛头会转向修理那几个对它一直怀有异心的不稳定盟国,法兰西、德国以及r-i本。
  问:难道美国以后不要盟国了吗?
  答:美国心目中真正的铁杆盟国,只有两个,这就是英国和以色列。其它所谓盟国,都只不过是仆从或暂时加以利用的工具。请注意布什总统当今所确定的关于美国敌人的定义:任何持有或谋求对美国具有威胁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都是敌人。这个定义的潜台词是:只有美国有权拥有和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他任何已拥有或谋求拥有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不论是现在的敌人,潜在的对手或目前的盟国,都是对美国有潜在威胁力的国家。看来,美国未来准备对全世界实施秦始皇的政策。
  问:秦始皇?
  答:公元前221年,中国的秦始皇下令销毁民间的所有兵器以及可用以制造兵器的金属。其实秦始皇也是反恐怖主义的一位旗手。为防止恐怖主义袭击(如荆轲刺秦以及博浪椎一类),秦始皇在结束对六国的战争之后,立即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鼎,并铸成金人十二。
  问:你所描绘的似乎是一幅十分令人惊怖的未来景象。那么你认为未来真的具有发生核战争的可能吗?
  答:我在1991年与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交谈时,已设想过在第21世纪可能发生核游击战。最近几年我多次警告人们,当今世界愈来愈逼近走向核战争。不久前,美国披露了国防部的秘密核打击报告。这在全球已成为热点话题,但对我不会感到是新闻。3月13日,布什总统在白宫新闻会上,又宣布美国将实施新的核战争政策。他明确地宣示:对任何国家,包括无核国家,进行核攻击是美国必要的选择之一。虽然鲍威尔后来又否认这一点,但这只是反映了美国统治层内部的一种战术性争论。而从美国近年采取的全面整军备战政策看,在美国所认为必要的时间和地点对任何对手发动突发性核袭击,已绝非一种不可设想的神话。
  问:你认为,美国准备核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统治全球吗?
  答:不。我认为美国与19世纪的古典帝国主义国家不同,它并不想统治现在这样一个地 球。如果根据1995年美国旧金山费尔蒙特饭店全球精英会议的精神,美国理想中的明日 世界,是一个只有现在地球人口20 %的世界。
  1/5精英对4/5无赖的战争
  问:上次您曾谈到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费尔蒙特饭店会议,这次会议似乎未在媒体上见诸报道?
  答:这次会议非常重要,但至今在媒体很少见诸评论。原因是它是高度保密的。据说只有3名特选的媒体记者被允许旁听旧金山会议所有工作小组的讨论,所以一般传媒似乎都不了解关于此会的内情。
  问:请您谈谈您所知道的情况。
  答: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由美国出资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邀集当今世界的500名 最重要的政治家、经济界领袖和科学家,其中包括乔&am #8226;布什(当时他还不是美国总 统)、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布热津斯基以及索罗兹、比尔盖茨、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等 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在旧金山费尔蒙特饭店举行高层圆桌会议。讨论关于全球化 以及如何引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问题。这个会议认为,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业已 到来。这个时代将是非工业文明的时代。工业时代与它的大规模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一起,已成为经济史的短暂瞬间即将不复存在。(奈斯比特语)欧洲模式的福利资本主义已经过时。
  问:关于后工业时代这个话题,人们早些年已不断地从传媒中听到过。
  答:是的。但如果没有认真研究过关于旧金山这次会议的精神,你是绝不会理解所谓 崭新的文明、后工业时代等语词的真正涵义的。
  问:请问这个会议对此是如何解释的?
  答:旧金山会议的与会者把未来简化20比80的一对数字和一个靠喂奶生活  (tittyainment)的新概念。
  问:这是什么意思?
  答:据与会者透露,到会的全球精英们认为,在21世纪,仅启用全球人口的20% 就足以 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因为目前全世界的价值,主要部分仅是由地球人类中的1/5所生产。换句话说,其余的80% 或4/5地球人口,都是不能创造新价值的人类废物。越来越 多的劳动力将被弃置不用。因此他们认为,地球上只有20% 的人有权积极地参与生活、挣钱和消费(此外再加上1% 或2% 的丰厚遗产继承人。)(以上均引自该会纪要, 汉斯。马丁&am #8226;彼得先生提供。)
  问:那么其余的人呢?
  答:参与这个会议的精英们似乎认为,人类中多余的80%人口属于垃圾人口,对于仅占 20% 的有价值人口,它们是巨大的麻烦同时会制造极大的安全问题。这些垃圾人口多数 分布在目前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正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中的这些垃圾人口成为产生无赖国家的根源。一旦这些无赖国家持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会成为反对地球精英 的邪恶轴心。
  问:那么如何解决呢?
  答:会议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两个方案。一是布热津斯基提出的喂奶主义:弃置和隔绝那些无用而穷困的垃圾人口。不让他们参与地球文明生活的主流。仅由20% 精英将一些消费残渣供给他们苟延残喘,这就是所谓\喂奶\(enterainment&am tirs)的路线。 布热津斯基说,未来人类社会是1/5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必须让其余4/5的废料人口 被排挤出局并依靠喂奶过日子。
  问:如果其余80 %人不愿接受这个方案,或者如果说,1/5的精英已不愿意再对那无用的 4/5人渣实施喂奶呢?
  答:那么就产生另一个方案,就是逐步设法用高技术手段消灭他们。被特准参加此会 的德国《明镜》周刊记者汉斯&am #8226;彼得&am #8226;马丁这样描述这个会议,说它对未来地球上的每 一个人所提出的问题是:你将成为地球之宴的就餐者还是将成为食剩的垃圾?
  问:太可怕了。这难道是真的吗?
  答: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政策,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是如何看待现实和未来的。因为政策 的目的无非是两点:一是应对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二是引领和塑造现实使之达到所期 待的未来目标。在后一意义上,远期政策实际就是导向未来的国家战略。这次旧金山会 议之所以极其重要,其根本意义即在于此。
  问:近年人们常谈所谓后现代、后工业文明、全球化,但似乎没有人考虑你所阐述的这一层意义。
  答:近200年以来,英美的统治精英一直深受三种社会哲学的影响。一是马尔萨斯主  义,认为地球资源和环境无法承载隔代而倍增的人口。二是应用于人类的达尔文主义, 主张大自然的天律是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三是尼采鼓吹超人对群畜人渣宣战的精英主义。
  所以出席这个会议的精英认为,当今地球所负载的无用而劣质的人口垃圾是太多了。当 代所面临的全球环境以及不可再生资源问题,使人口危机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必须用战 争和瘟疫(生物武器)来消灭他们(新马尔萨斯主义)。由于现代世界财富的绝大部 分,仅由20% 的优秀人口和优秀文明(以英格鲁撒克逊文明为代表)所创造。所以必须设法消灭和淘汰那些无能力创造新价值的群畜(新尼采主义)。
  人们应当注意到,在客观上,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干净核子技术,遗传基因武器技术 以及生物武器技术已经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高科技手段。也就是说,现在已可以使用较人道的方式(而不是维斯康辛集中营的焚尸炉),非血腥地、大规模地消灭劣质人 口和文明。必须在这一意义上,人们才会真正理解美国何以对任何其他国家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此敏感,同时自己则大规模地加速研制发展这一类新式武器。
  尼采说:就我的本性来说,我是好战的!攻击,这就是我的本能。与人为敌,这是我的 天性。(参看商务版尼采《权力意义》第18页)
  布什总统上台以来,对世界不断提出尖锐刺耳的挑战。有人称之为单极主义,有人称 之为牛仔斗士,其实都不确切。布什主义就是尼采主义。
  问:尼采哲学近年在国内也很流行。
  答:我们国内一些精英总是很乐于对国外流行的东西象鹦鹉一样学舌。但仅仅是作为鹦 鹉,因为鹦鹉并不理解它所叙述的那些语句的真实意义。
  让超人降生,消灭这些群畜!必须爱除衰退的种族!这是尼采在1889年写作的《权 力意志》中发出的呼唤。我设想,这个淘汰劣质种族和人口的武力和文化的复合进程, 也许会在第21世纪即本世纪之内成为人类最终所将面临的一种严峻生存现实
 回复日期:2010-04-10 10:28:02
    让美国把中国也强奸了吧,赶紧的
 回复日期:2010-04-10 10:29:22
    中西冲突的本质——对有限的地球资源之争
  西方和中国的冲突,不是美国保守派冷战分子们鼓吹的,是一种意识形态之争,也不是亨廷顿老哥标榜的,是不同文化和文明之争(当然,有一些脑残人士,一直认为只要中国做西方3百年殖民地,大家就有好日子过了)。
  中国和西方的冲突,归根结底,就是膨胀的人类人口,对有限的地球资源之争。而其他任何把这种资源之争,进行文化或者意识形态上的包装,从而导致事态向对自我利益有利的方向发展,都是一种扯虎皮的行为。
  看清楚这一点,就知道为啥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的军事行动,只不过是以反恐的马甲,来控制中亚的能源和地缘资源,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源水龙头,并限制中国通过巴基斯坦走廊,对自己的能源和贸易生命线进行守护。
  看清楚这一点,就知道为啥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对伊朗,叙利亚,黎巴嫩,也门的虎视铮铮,只不过是以民主人权的马甲,来控制世界的核心能源和地缘中转站,达到掌控世界的目的。
  看清楚这一点,就知道为啥美国在缅甸的颜色革命,希望通过昂山素姬的反对党上台,从而把美国势力插入其实力薄弱的印度洋,控制马六甲通道的另一个出口,从而像当年的匈奴一样,彻底控制汉朝的丝绸之路咽喉。
  看清楚这一点,就知道为啥美国和西欧(尤其是法国)在苏丹达尔富尔的操作,企图把达尔富尔变成非洲的科索沃,从而使西方国家可以从乍得伸手进来,利用世界银行主导的乍得-喀麦隆管道,抢夺苏丹的能源。
  看清楚这一点,就知道为啥美国要在索马里用兵,防止该国伊斯兰势力的崛起,从而控制亚丁湾这个红海和印度洋的咽喉点。
  看清楚这一点,就知道为啥美国和西欧在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的动作,是在俄罗斯的刀插不进,水泼不入的能源资源控制网上,试图扯开一个缺口。
  看清楚这一点,就知道为啥当中国和安哥拉合作开采石油时候,西方媒体对安哥拉的口诛笔伐,全力打压,直到最后美国成功的压迫安哥拉将能源对半分给美国,才逃避了西方媒体的攻击。
  其实原因很简单。美国和西欧人非常满意他们享受的高人一等的生活,可是当世界上的其他穷人,都想过上这种羡慕人的生活,问题就大了。因为大概俺们需要起码5-6个地球才可以养起来这种生活。
  现在的发达国家,25%的世界人口要消耗75%的世界资源,你想抢人家的饭碗里的大肉,还指望人家和你客客气气?你发梦啊。
  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必须得到控制和引导才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印度模式,就是1亿人国家,然后出现1千万富人,2千万中产阶级,和7千万穷人。
  马上就有人说,老哥你是不是写错了,印度不是1亿人,是11亿人。不是,俺没有写错,印度是1亿人,因为印度只有1亿人口是被当作人看待的。那10亿有一张嘴和两条腿的东西,在印度是不被当作人看的。
  联合国说,这十来年世界贫困人口的减少,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发生的,而中国政府的一个破历史记录的功绩,是领导了超过6亿人民走出了贫困。而相比中国,印度大概有7亿多的人口是生活在低于联合国的贫困线三分之一以下的水平的,而这个水平,是美国的猫和狗都不会过的。
  而带动中国人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就是中国政府在西方最大的原罪。因为道理很简单,越多的中国人富裕了,就有越多西方人独享的世界资源被中国人拿去了。中国的人口太大,占世界的五分之一,要让这样大的人口,向西方消费水平靠拢,必然会把人家西方人的生活水平降低。
  这就是中国和西方冲突的根本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有人建议,就是中国拉美化,沿海和大城市的少数人口,向西方生活水平靠拢,大部分人则是继续贫困。要这么做,就要打破中国政府现阶段保障政治稳定,全力发展经济的既定方针,要么美化自由市场的作用,推动进一步的贫富分野,要么丑化自由市场的作用,回归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均贫。
  本来中国最好的选择,是将主要力量,花在把社会财富这个大饼做得更大,同时在不牺牲效率的情况下,兼顾社会公平,把大饼的分配向穷人方向移动一些,这样才可以让穷人们在大饼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的分配上,都有所改善。
  而中国在不放弃共同致富这个政治和社会发展目标,在未来就无法避免和西方国家的直接冲突,并不能排除发生战争的可能性。
 回复日期:2010-04-10 10:31:28
     近期中美国际肉搏路线图
    
  奥巴马访华之前,中美基本上处于试探阶段,大家都没有出招,而奥巴马也基本上忙于收拾自己后院的烂摊子。2009后半段,自奥巴马访华之后,双方算是彻底开始真刀真***的干上了。
  先是贸易上的制裁这就不说了,已经走了好几个来回,但这些都是台面上的,换句话说只是普通招数并未有太大的直接接触。真正的肉搏从气候峰会开始,中国用坚强的意志和策略的说服力让西方发达国家无功而返,中国在峰会上也赚足了眼球,最后虽然奥巴马气得闯入发展中国家代表会场但最终并未拿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最终的协议也是不具法律约束力的、给下次谈判留台阶的东西而已。中国从气候峰会上没输就是赢。
      
  但气候峰会还是对未来的博弈,当前真正的博弈核心仍是伊核问题,包括朝核问题实际上都是伊核问题的分支而已,中国借助朝核问题介入了伊核,从边缘人到坐庄,这个过程花费了数年的布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美近期的擦***走火归根结底还是在伊核问题博弈上的出牌而已。美国期望通过控制巴基斯坦来彻底控制中国通往伊朗的走廊,甚至不惜花费70亿美元来支援巴基斯坦政府。但中国的根扎在军方,中巴军事合作使得美在巴基斯坦的招数并未完全奏效,美国也没能将巴基斯坦拿下。至于印度阿三,虽然叫得很响,但也没胆量真的动刀动***,最终印巴战争也没能打起来。最近,中美又有哪些真刀真***呢?最近的就是美对台军售,但实际上美对台军售依然是一个伊核问题,美国希望通过停止对台军售来换取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的配合。这种傻事中国怎么可能干?伊朗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来说至关重要,涉及到未来数十年的发展甚至生死,台湾已经是一个死棋,拿回来只是早晚问题或时机问题,美国想拿一个死棋换中国一个决定生死的活棋那是绝不可能。因此,中美在伊核问题上就真的开始较劲了,先是美十二月初放出消息可能解冻对台军售,接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12月24日表示“(现在)在伊朗核问题上,当务之急是加强外交努力争取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制裁(伊朗)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业遂(1月)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表示“我认为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外交谈判的努力还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我们认为通过外交努力来弥合分歧,找到解决办法的空间还是存在的。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的选择,同时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因为制裁(伊朗)本身不是目的,而且现在制裁(伊朗)的时机还不成熟,因为外交努力还在进行当中。”两次表态已经摆明了要全面保护伊朗,别说战争就是制裁也不行。这样的表态当然就惹恼美国,1月6日美国连夜启动对台军售,中美伊核问题的较劲达到了一个高峰。很快,朝核问题就被朝鲜重新摆上了桌面,甚至连委内瑞拉都不甘寂寞要帮中国一把。中国更绝,直接以一个强硬的GMD导弹中段拦截回应美国的对台军售。这就是整体的博弈轮廓,在这中间还夹杂着一些新的博弈。比如百度被黑把责任栽赃给“伊朗网军”,中国伊朗往日无怨近日无仇而且还有超级密切的共同利益,“伊朗网军”除非是替美国人服务的否则没有理由黑中国的百度,更何况黑的是在美国的域名解析服务器,各种嫌疑都表明这更像是第三者的挑拨离间以达到疏远两国关系,但这种作法实在太过弱智,栽赃都不会提前埋线。不过,这实际上也是美国对中国的警告,即美国有能力瘫痪中国的互联网服务,这也给中国的IT精英们提了个醒,安全还是要靠自己搞,域名解析必须有自己的。另外,谷歌最近也不老实,今天竟然发表声明称弱政府不同意他们的无限制搜索就撤出中国。谷歌真是太不了解中国人了,这种愚蠢决定只能让他更快丧失中国市场,谷歌失去的市场随时会有新的竞争者拿下,在中国试图挑战政府的国家安全是必然会失败的。这里不得不佩服李开复的英明,真是一位有远见的人,一看政府要对谷歌下手顺水就离开了谷歌自己创业去了,不趟这浑水。当下若李开复依然坐在谷歌中国区总裁的位置上将是多么尴尬的一种局面。
      
  对美国来说,它只想通过各种手段来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从美国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但美国要想继续占据着霸权地位就必须让正在崛起的中国牺牲;站在中国角度,让中国牺牲那中国人是不答应的,因此中美真刀真***的博弈就这样开始了。中美的博弈依然在继续,这种博弈仍然在激烈进行着,现在包括欧洲、俄罗斯、日本、印度都在观望,没有人特别清晰地站在某一个阵营,只是某个层面立场不同,整体利益层面不同而已。这里,对中美来说任何一方都输不起,美国输了将继续衰落,中国输了将失去未来很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甚至就此衰落。作为中国的老百姓,无论如何在对外问题上是一定要一致的,因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自己的家园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维护除非汉奸。
  Google可能推出中国这件事已经一天了,再看此事,发现其事件政治目的更大,因为Google早已经成了美国的政治工具。关注军事的人都知道,过去一年中美暗斗越来越厉害,而最近几年,美国发现他们精心策划了几十年的局对付中国似乎不太好用了。于是开始撕下虚伪的面具赤裸裸的开战了,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白,我就扯的远一点:
    
  1、2001年,美国导演911,有了借口打阿富汗。同时美国也培养了一个得力干将和特种部队,那就本拉登和塔利班,他们本身就是和美国一伙的,美国需要到打哪里,他们就跑到哪里,美国好以反恐的名义打过去。(最近巴基斯坦逮住的非常多塔利班分子直接都是美国人)
  2、2003年美国给中国来了一个非典病毒,搞的中国上下一片乱,然后发动伊拉克战争,一举搞定伊拉克,打伊拉克的理由说是伊拉克有核武器,到今天都没有见到一个毛,结果美国承认当时错误判断了,但是伊拉克死亡了多少人了?
  3、2005年后,美国的大量热钱融进中国,想象10年前抢夺东南亚和日本一样来掠夺中国的财富,于是让中国国内的卖国贼精英疯狂的鼓吹股市楼价,于是过去几年一路飙升。
  4、 2007年,中国政府开始采取策略,大量热钱被套了进来,美国就开始采用各种手段逼中国放钱,大雪地震暴乱等等,但是我们根本不妥协,结果呢?美国自己发生了金融危机,他们通过又把危机转向了全世界。而美国政府背后的部分利益团体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和中国政府合作(请了解共济会和洪门)。
  5、 2009年奥巴马这个明星上台,上台之后做的事情和他选举宣言相反,他比小布什还狠,还坏。为什么要搬一个诺贝尔和平奖给他呢?就是给他戴一个高帽,希望他能够和平一些。且让我们看看2009年发生的事情吧。奥巴马上台后,首先是增兵阿富汗,同时为了限制中国,他们目标就是搞定巴基斯坦,因为巴基斯坦是中国通往中亚的唯一通道,一单巴基斯坦被他们搞定了,他们就彻底掐住中国的脖子了。到目前为止,美国已经全部几乎全部包围了中国,给中国戴了一个项链。中国周边仅剩缅甸、巴基斯坦和中国密切,巴基斯坦是中国通往中亚的通道,缅甸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快速通道。
    
  且让我们看看美国政府有多狠吧:
  1、让东南亚众多小国叫嚣和骚扰中国,但是中国避而不理,后来美国军舰亲自到中国南海骚扰,中国毫不客气,直接撞它丫的,美国吃了一个哑巴亏。
  2、让塔利班组织进入巴基斯坦,让后塔利班组织拿着美国给的前进武器和巴基斯坦打了起来了。
  3、导演印度恐怖事件,几个塔利班份子干掉了大量的印度***,甚至印度公安局长都被杀了,想以此事件挑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结果被中国化解了。中国化解的招数很简单,和印度搞军事演习,向巴基斯坦卖武器。
  4、放出甲流病毒,全世界传播,并且批评中国政府严防甲流。(和2003年的招数如初一撇,想以此搞乱中国,他们好去打巴基斯坦,但是被中国防住了)
  5、75新疆暴乱,幕后的主子当然是美国,大家看的都非常非常的明白,他们出钱出策略,死了好多人啊,太狠了。
  6、最近一段时间,巴基斯坦逮住了不少塔利班份子,清一色的美国人,不知道美国这个双簧戏还要唱多久......
  2009年低,美国鼓吹了十几年的”全球气候变暖“谎言开始发威了,开了一个大会,想以此来限制中国的发展,中国根本不吊丫的,结果谈来谈去,等于没谈。更加讽刺的是,最近全球气候都在变冷。
  2010年了,美国更加急了,一方便继续在西边搞动作,为分裂新疆在做布局,同时开始进一步出售武器给台湾来要挟中国,中国呢?直接用导弹拦截试验给与还击。
  2010 年1月7号,国务卿希拉里&am #8226;克林顿(Hillary Clinton)在国务院请吃饭。这是一场小规模的晚宴,规模虽小,来客却都是通讯科技界的重量级人物。客人名单上有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am #8226;施密特 (Eric Schmidt)、Twitter联合创始人杰克&am #8226;多尔西(Jack Dorsey)、微软首席研究与战略官克瑞格&am #8226;蒙迪(Craig Mundie),以及Mobile Accord CEO James Eberhard, Cisco CMO Susan Bostron, NYU Profe or Clay Shirky, Personal Democracy founder Andrew Rasiej等。
    
  这顿饭后,Google第一个出击了,这招是妙棋:通过此事件,Google可以制造舆论,给中国政府压力,同时能够提升媒体对Google的关注度,提升中国市场份额啊。如果它真退了,Google损失就大了,除非美国政府答应给他们好处了。
 回复日期:2010-04-10 10:34:09
    谁导演了这次“金融危机”
  美国的经济危机是自然的发生的么?还是人为的导演的?你相信主流媒体的瞎说?还是相信表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每天打开电视,或者打开各大门户网站,看到的就是一些狗屁不通的专家人云亦云的放屁似的在谈论金融危机,他们在放屁赚钱可以理解,但是如此愚弄百姓是可恨。所以本帖子给你讲一个真实的美国金融危机,和今后几年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先罗列一下从房产繁荣到次贷危机再到金融危机这个表象:
  1、最初是美国疯狂的盖房子,卖房子更加疯狂,因为就算你没钱,我也敢卖给你,这就是过去这些年美国的零首付卖房。为什么美国那么多机构敢零首付卖房呢?
  说他们傻,我不信,他们一个比一个猴精,为什么呢?继续看  
  2、没有钱都能够买房子,那么美国房地产市场这个市场真实繁荣啊,既然非常的繁荣,那么房产就自然不断上升。
  3、没钱买房,那么房地产商赚啥呢?当然赚了,最初是商业银行,反正有房产抵押。但是抵押的价格都是高估的价格。这些银行把债权卖给了两房和其他投行。这些投行再把这些债权进行各种各样的包装,包装成投资产品,然后卖到世界各地。
  仅仅中国,就买了几千亿美元的这样的垃圾资产。也就是中国借了几千亿美元给美国没有钱的人买房子住。平均下来,也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借美国人了几千元,让他们买房子住。  
  4、等把全世界的众多资金都买了这些资产之后,而那些穷鬼大部分都还不起贷款,纸里面保不住火,所以该是时候了,然后导演的次贷危机就产生了。
  5、次贷危机产生了,折腾了一段时间后,为了让戏演的更加真实,倒闭一两家投资银行或者普通银行。就像911美国政府自己炸掉自己两座比较老的大楼一样。表面使美国很惨,但是结果呢?  
  6、结果是美国政府从美联储借来了7000亿美元救市,而美国的房价降到了很低水平。目前美国的普通白领只需要工作一年,就可以购买到一套房子。  
  7、美国出现经济危机了么?
  美国出现了大规模失业么?美国经济出现了惨淡了么? 没有没有。只不过为了导演的更加真实,倒闭了几家投行而已。一切都是演戏。
    
  切记,这只是表象,在表象背后的真实是什么呢?接下来继续谈
  这里要问大家一个问题:
  1、如果发生了战争,谁赚钱呢?
  2、如果发生了经济危机,谁赚钱呢?
    
  你可能会奇怪,这样也能赚钱?***的确是如此的,大家学过历史都知道,美国靠两次世界大战赚了。那么经济危机如何赚钱呢?  
  就拿这次7000亿美元救市吧?这钱谁出?  
  美国纳税人?NO,这样的观点是很弱智的观点?  
  那如何救呢?开动机器印钞票啊!  
  别的国家这样做必定通货膨胀,美国这样做就不一样了,因为美元在全世界流通。  
  那么美元是谁来印的呢?美国政府么?  
    NO.  
  美国政府没有权利印美元,美国政府只有权利像美联储借美元。钞票是美联储印刷的。
    
  美联储是谁的呢?
  你可能想都不会想,认为是美国政府的。那你就错了,真实的情况是,美联储是私人机构的,不是美国政府的。是私人控制的。  
  美国政府借的美元越多,他们就越高兴,并且不让美国政府还,只需要美国政府那税收抵押来做利息就OK了。
    
  美国政府借钱越多,这些私人组织就越赚钱,所以他们热衷于打战。热衷于发动金融经济危机。
  1929年那次经济大危机,确实是一次美国经济危机,同样是导演出来的。不过通过那次经济危机。这些私人机构彻底控制了美国。  
  而今天的这次经济危机,他们要控制的是世界,而非美国。而作为他们藏身之处的美国,表面是危机,其实是收益。  
  收益非常的直白:美国政府让普通老百姓工作一年,就可以买一套不错的房子。而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呢?工作10年也买不起。  
  全世界买单,为美国普通老百姓解决了住房问题,你说他们受益是大是小呢?而他们的付出就是倒闭几家公司,让股市动荡动荡而已。而美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受太大影响。
  全民的住房大难题,美国就这样解决的了。
    
  谁导演的呢?  
  美国政府是前台,真正幕后是其控制着美元和美联储的利益集团。  
  今后几年的全球经济该如何发展呢?后面继续聊
  接下来该如何发展:
  美国导演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自然带动股市动荡,记住,是动荡。而不是真正的经济危机。  
  因为过去这些年,美国不断的像全球发行美元,大家拿着美元买美国什么东西呢? 可以买的太少了,于是只能作为投资买美国的这些国债和金融衍生品。  
  美国和背后其利益团体导演这次金融危机,自然引起全球的金融动荡和股市动荡。有了这么动荡,美美国有就机会把大家进一步拉下水更深了,这就是目前的救市呼声。这招确实很无赖,但是无赖背后是阴险。
  在导演的这场危机中,很多老银行都倒了,金融行业合并兼容事件频频发生。其实这次金融危机,加强的控制美联储的幕后集团对银行金融业的进一步控制。
  同时也让欧美这些国家对美国更加的依赖,因为借给美国的钱越多,就越依赖美国。今天各大网站财经网站的头条都是:七国集团财长宣布应对金融危机计划
    
  其实,现在美国最想的就是勾引中国去美国“救市”,但是,中国不会傻到那个地步的。  
  中国这几年在金融市场的损失,而造成这些损失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卖国贼、买办势力的做崇。而帮不帮美国“救市”这种大事,这些买办势力就无法直接控制了,这需要最高层的决策。  
  最高层日理万机,平时忙不过来,现在重视这个事情了,是不太可能犯傻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不会种美国“救市”的圈套。  
  中国现在要做的,就是稳定自己的市场,而中国目前的股市,比起去年最高的时候是很低的,但是比起三年前,考虑到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目前这个大盘还是合理的大盘。2005年,中国的大盘不到1000点,三年涨到2000点左右速度也是很快了。所以现在只要稳住就OK了。
  然后就是楼市,楼市我们完一会儿谈,谈楼市之前,先浅谈一下军事。  
  从现在两三年内,中国一定会有大动作。什么大动作呢?  
  这个动作就是让TW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是必然的,趋势已经挡不住了,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鬼子想拉中国进入帮他们“救市”,又突然向TW出售武器的原因了。  
  TW的问题,一直都不是TW军事的问题,而是美国干涉的问题,美国现在导演的这个金融大戏现在刚刚演了三分之一,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演完。而中国越来越强大了,并且手里的牌越来越多。所以明后年是最后的时机。  
  小马哥最近不仅仅说台湾和大陆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讲和谐社会了。哈哈!
  说到这个导演,我们要看看台面上的导演“小布什”上台这些年都导演了那些大事,他导演这些大事背后的目的和结果。
    
  一、小布什导演911事件  
  911这个事可谓惊世骇俗啊,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吃惊,吃惊的来不急怀疑这件事。其实911事件是美国政府自己干的,为什么呢?这里我只提几个简单的问题:  
  1、美国的防空水平,能够允许一个飞机在自己境内那样飞多半小时么?
  2、大家去看看录像上最有名的镜头,第二座高楼10秒钟自由落体化成灰,而旁边建筑没有任何上海。飞机撞一下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么? 这只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定点爆破技术才能实现。  
  另外还有200多个证据证明这个只有美国政府才能干出来,这里不多证明了,心有疑虑的人搜索一下《911惊天大阴谋》纪录片来看看。  
  在911事件之间,美国控制下的全世界的媒体都在不断的宣传一个关键词,什么关键词呢?“恐怖组织”,当这个概念被普及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导演了911,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打阿富汗了。
    
  二、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之间,人民过的很富裕啊,但是伊拉克战争之后呢?看看奥运会上伊拉克运动员的装备就知道了。  
  美国为了人权,就这样在伊拉克发动战争么?  
  一切都不错是借口而已,不敢是阿富汗,还是伊拉克,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石油。  
  控制了石油,控制了美元,再控制粮食,就几乎控制了世界了。这三个东西,全都新的武器!1、过去几年,世界石油的产量一直高于消耗量,但是过去几年石油为什么价格被疯狂上涨呢?  
  2、美国去年控制了一下粮食出口,饿死了多少人呢?  
  3、过去几年,人民币升值过程中,多少美元进入了中国,中国股市增长速度是多么疯狂?2008年为什么突然疯狂又跌到了2000点内呢?
  这一升一降中,中国老百姓失去了多少财富?  
 回复日期:2010-04-10 10:36:27
    倚天立:中华民族未来最危险的敌人——犹太/JD教的跨国金融帝国
        
  话题的来源,是三年前本人一次浑身血液沸腾的亲身经历。
  数年前,本人身边有一些人品很好的朋友(不少是台湾人),他们都是一些富有牺牲精神和人文关怀的JD教徒(但仅限于JD教范围内),由此本人与他们交往颇深,还专门跟随他们去到险峻贫穷的西昌大凉山上,看他们如何在彝族人中间传教。可是,后来的一次经历,彻底震撼并改变了本人的观点和看法。
  有一次,本人参加JD教兄弟会的圣诞团契,餐会上,有一个年轻的中国教徒作了一次见证,他对着一百多个信教和未信教的中国人,发自肺腑地痛陈过去没有找到“主”是如何的痛苦和愚昧,最后,他总结说:
  “以前我自认为我是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可是现在我终于知道了,龙是什么?龙其实就是蛇,蛇是什么?《圣经》上说,蛇就是撒旦,就是魔鬼,龙的传人其实就是撒旦的子孙。我不愿做魔鬼的子孙,我要作主的儿女!……”
  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快到了。圣诞节,作为一个JD教显著的文化特征,正在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来,味道越来越浓厚,气氛越来越诡异。也许,今天的中国人通过目前正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看到了一种核平衡时代后的最新形式的现代化战争模式,但是,对于另外一种已经悄悄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来的另外一种隐性的文化侵略,我们更多的人却是茫然不晓,茫然不知,更谈不上抵抗和反击。
  如果这也是一种不见硝烟的对抗,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精神较量,是文化体与文化体之间的思想竞争,不妨把这场思想和文化的对抗称之为“宗教战争”。
      
  平时,看着许多网友对JD教的各种态度,或者好奇、或者宣扬、或者迷惘、或者争辩、或者反击无力,本人几年前就想就这一话题与大家进行一次多角度的探讨,但由于时间和精力,无法来开一个每天都需要更新的帖子,但这一次,圣诞节即将到来,看到网络上的各色神棍们又开始又新一轮的喧嚣,本人决定再来一次半年苦战,和大家一起来捍卫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
    
  从历史千百年漫长的大尺度来看,民族的竞争,国家的竞争,个人的竞争,实际上到最后就是文明的竞争。
  而文明的核心就是宗教。
  随着考古工作的累累硕果摆上案头,我们渐渐认识到,从人类文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近万年过去了(上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国的人工水稻种植历史已经接近万年)。在这万年之中,曾经诞生了数千个独立的文明和更多的夭折消失的文明萌芽,但是放眼世界,这个世界上只有唯一一个人类文明史上绵延不绝的文明,这就是养育我们千百代无数中国人的精神长河——中华文明;
  纵观历史,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残杀与掠夺,充满了奸险与罪恶,但只有一个文明始终像太阳一样悬挂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天空上,她倡导“仁义礼智信”,奉行“温良恭俭让”,她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天下,而不是许多对立的国家,所以,她提倡“万邦和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赞成“大义凛然”、“义不容辞”,歌颂伟大的自我表率行为,“寇可往,我亦可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回复日期:2010-04-10 10:39:24
    经典回复——中国人的信仰
    
  在别的帖子看到的两段经典回复我想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信奉的不是道教也不是儒教,我们信奉诸子百家,我们信奉我们的文化体系。
                  
  至少2500年的文化史造就了我们,我觉得对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历史”。
                --------------------------------------------
   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于历史的执着就类似于其他民族对于宗教的执着。每个以中华正统自居的朝代都会主导编修前朝的历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着如此体系完备的由官方编撰的一整套史书,这里面包含这中华文化的一切奥秘。中国的史书除了让人们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之外,还起着近似于其他民族宗教典籍的作用。历史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使人们产生文化归属感,不亚于基督徒或穆斯林的宗教情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情感的支撑,才使得中华民族无论经历多么打的坎坷磨难,总是能走出困境,重新统一在一起。
                
  信教的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中国人这种不信教的民族,认为这样的人没有信仰没有寄托,心理一定是极度空虚的。其实他们一点也不了解,有着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国人,早就获得了比宗教更为高级的心理寄托方式,那就是历史。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谁说中国人没有宗教情感?“吞八荒而扫六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是中国领导者的宗教情感,“武死战,文死谏”这是中国文臣武将的宗教情感,“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中国人对朋友对情人的宗教情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中国人对长辈和晚辈的宗教情感,“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中国人对待真知的宗教情感。看看这些,有谁能说中国人是空虚的?没有信仰的?只要中国能够沿着正确的路走下去,认真的反思和传承传统文化,中国何愁不大出于世界?中国文化何愁不独秀于宇内?
    
  所以现在历史只学1840后的,实在是执政者的一大荒谬。只学屈辱史,容易培养下一代被害者的情感,而只有学习了千年来泱泱大国华夏文明的历史,才能够培养一个大国子民的心态。
    
  有一种信仰叫历史。
 回复日期:2010-04-10 10:44:08
    前苏联垂死时分27.5万亿美元消失的真相
  如果你从未听说过里欧.万塔(Leo Wanta)这个名字,请不要感到惭愧,因为应该感到惭愧是哪些号称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西方新闻媒体。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它早已在从新加坡到巴黎的国际金融和外交圈子里闹得沸沸洋洋,但西方主流媒体们却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沉默。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金融事件,如果问题失控,全世界的金融体系将面临信用崩溃!
  这也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金额,它涉及高达27.5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归属,如果记入利息和投资回报,总金额将高达70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30倍!
  这将是一个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银行的惊天大案。
  2006年5、6月份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笔4.5万亿美元的巨款从瑞士秘密汇到了美国,用以“私”了这一案件。如此巨大的资金转移引起了世界金融市场美元流动性短缺危机,由此直接导致了2006年5、6月份横扫世界的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包括黄金和白银)的暴跌。
  究竟谁是万塔?他又是如何拥有27.5万亿美元的财富的?不是说世界首富身家才500多亿美元吗?怎么可能有人拥有比比尔. 盖兹还要多500多倍的财富呢?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
  万塔的真实身份是当年里根总统最信任的金融战争专家,曾是美国财政部、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的高级官员。80年代,万塔直接受命于里根总统从事旨在颠覆苏联卢布的秘密金融战争。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成立了“新共和金融集团”(New Republic Financial Group),公司运作资本仅1万7000美元,但是很快在美国秘密的海外账户资本注入后,万塔的生意越玩越大。到1990年10月,万塔以高于黑市一倍的比价(28卢布比1美元)完成了一笔以50亿美元买进1400亿卢布的利润极高的交易,这要感谢他在苏联内部的同谋们。在1991年1月和2月,万塔在伦敦黄金交易市场上大肆做空黄金高达2000吨。早已疲弱不堪的苏联经济,全靠着黄金出口这点养命钱,金价的暴跌在苏联的棺材盖上打进了最后一根钉子。
  万塔的秘密行动被称为“伟大的卢布骗局”(Great Ruble Scam)。
  在苏联解体后的几年中,万塔和其他美国金融战争的高级专家们与前苏联内部的腐败势力里应外合,大肆洗劫了前苏联的国家财富。情况一度荒唐到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撒克斯(Jeffrey Sachs)直接帮叶立钦修改总统令,美国律师乔纳森.海(Jonathan Hay)亲笔制定了无数俄罗斯法律条文和政府规定,美国财政部的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给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的信中甚至详细指导如何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俄罗斯经济的病情在“美国大夫”的“悉心关照”之下,下场可想而知。
  1991年的冬天对俄罗斯人民来说是异常严酷的,俄罗斯经济体业已严重失血的身躯,在国际金融家开动的超级通货膨胀这部“财富绞肉机”碾过之后,大批前苏联的社会主流人士的毕生积蓄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大学教授,医生,军官,工程师,纷纷走上严寒的街头,去兜售各种价格低廉的小商品,其中一部分人甚至不得不 乞讨。戈尔巴乔夫参加1991年11月马德里的西亚和平讨论会时,甚至不得不偷偷提前离开会议,因为他的俄罗斯代表团付不起宾馆住宿费。
  苏联人民积累了70年的国家巨额财富到哪里去了?真像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苏联经济早已“资不抵债”? 人民的财富真会“蒸发” 得无影无踪吗?
  其实在超级通货膨胀中,财富并不曾蒸发,财富只是发生了转移。万塔的27.5万亿美元就是前苏联人民“蒸发”的财富的下落。
  与历史上贫穷弱小的国家无力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前苏联拥有着强大到让美国无法安睡的军事力量,在军事实力仍然相当强大的状态下,整个国家遭到外部势力疯狂与彻底的洗劫,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金融战争所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丝毫不亚于苏联整个卫国战争的损失程度,所不同的是,卫国战争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是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而金融战争的惨败,导致了国家解体和经济长期衰败。战争对苏联的破坏仅仅持续了4年,而金融崩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灾难已经接近16年。
  在搞垮苏联的金融战争中,万塔可谓战功显赫。但是,噩运不久却光临到他自己的头上。
  1993年7月,万塔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威廉.塞辛斯(William Se io )派往瑞士,目的之一就是抓捕一名要犯马克.里奇(Marc Rich)。这个马克.里奇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不仅是国际黄金市场上的一代枭雄,也是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的武器供应商,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的铁哥儿们。摩萨德及时通报了马克.里奇美国即将抓捕他的信息,马克.里奇及时离开了瑞士。万塔在瑞士扑了个空。
  万塔在瑞士的另一个任务就是与白宫法律顾问(Deputy White House Cou el)文森.弗斯特(Vince Foster)会面,将2.5亿美元从万塔的账户上划给一个名叫“儿童防卫基金”(Childre ’ Denfe e Fund)的秘密户头上,这个基金的控制人正是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
  当事情办妥之后,弗斯特兴冲冲地回了华盛顿。万塔却突然被瑞士***逮捕。万塔当时的官方身份是索马里任命的住瑞士和加拿大的大使(1993年3月),身为外交官的外交豁免权也未能帮助万塔,他实际上处于瑞士警方绑架的状态下,被非法关押了134天。
  回到华盛顿的弗斯特在得知万塔被关押的消息后,立刻四处活动营救万塔。结果7月20日,弗斯特在华盛顿近郊靠近中央情报局的一处公园里,被发现“自杀身亡”。该消息震惊了华盛顿政坛。一个显然的谋杀事件,被当作自杀草草结案。身为克林顿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堂堂的白宫法律顾问,竟然惨死在离白宫不超过5 英里的公共场所,而附近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央情报局的总部,这一切简直是匪夷所思。
  当弗斯特突然“自杀”的消息被瑞士警方通知他的时候,最后还加了一句让万塔毛骨耸然的话,“弗斯特先生自杀的日子正是你女儿的生日。”
  紧接着,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接踵而来。美国威斯康星州税务部门查出万塔的公司在1982年和1988年少缴了1.4万美元的州税,要求瑞士将万塔引渡回美国。瑞士竟然答应了。万塔戴着手铐回到美国之后,因为子虚乌有的区区14000美元欠税,被判了22年监禁。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简直是错的没边儿了。打垮苏联“邪恶帝国”的美国“英雄”,却被自己人投进了监狱。
  问题出在万塔认为自己是效命于美国政府,他管理下的巨款理所当然的是属于“民选政府”背后的全体美国人民所有。不幸的是,“民选政府”及其背后的势力,从来就把这笔不记在任何美国官方账目上的海外巨款当做自己随意支配的“小金库”,而在这个方面非常“较真”的万塔,则表现得处处不合作。早在1989年8 月,当时的老布什总统就要求万塔打一笔10亿美元的款子到巴拿马朝圣者基金(Pilgrim Investments), 收款人是”Jorge” Bush。万塔有很大的顾虑,认为任何动用他掌管下的“公款”而进行对私人有益的行为,都触犯了美国的联邦重罪。财政部长贝克“开导”万塔说,像布什家族这样的人是超越法律的。万塔虽然最终照办了,但却留下了证据。目前,万塔能够拿出的证据显示有7430亿美元的款项被几届总统“不当”使 用。
  随后几年,万塔的兄弟和生意伙伴纷纷离奇死亡,他自己在狱中也三次被下毒,最终让他幸免于难的,还是只有他才知道全部资金的下落和密码。
  2003年4月15日,在长期申诉冤情之后,终于美国联邦法官吉拉德.布鲁斯.李(Gerald Bruce Lee)做出了对万塔有利的判决,法官确认了万塔在法律上对这笔巨款拥有监管人的地位。2005年,万塔从威斯康星州的监狱中转到家里继续服刑。在他的法律顾问和美国两大律师事务所的协助之下,于2005年底与美国财政部和白宫达成协议,以4.5万亿美元的现金支付给万塔作为对他“卓越贡献”的酬劳,万塔同时答应放弃对其余款子的监管权。
  万塔还提出提前支付35%的联邦税给美国财政部,总额为1.575万亿美元,因为万塔后来在弗吉尼亚成立了一家叫AmeriTrust的公司来打理他所管理的款项, 所以他将同时支付6%的州税给弗吉尼亚州,总额为2700亿美元。
  这就是“万塔计划”(The Wanta Plan)的由来,就其规模和对美国经济的刺激作用而言,堪称“第二次马歇尔计划”。
  “万塔计划”最终的协议于2005年12月签定,代表美国政府签字的是助理国家安全顾问威金森(Wilki on)和财政部长保尔森。
  美国财政部的记录表明, 万塔名下的基金包括:
  相当于4.5万亿美元的资产属于里欧.万塔的AmeriTrust Group,Inc.,这已经在“账面”上了。
  相当于8.7万亿美元的资产,已经在“美元系统之内”了,存在于主要国际银行的美元账目上,这些钱不曾被人“挪动过”。
  相当于14.3万亿美元的资产仍然在海外账户上,为应收账款。这些钱早已被金融机构抵押和交叉抵押,对这些资产的召回,将迫使许多世界著名银行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
  2006年5、6月份,4.5万亿美元的巨款从瑞士秘密通过外汇交易和其它渠道进入美国的银行间交易结算系统(CHIPS),这笔有名有姓的钱却被“劫持到”了高盛, 花旗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aerica)的账号上。
  忍无可忍的万塔向美国政府提出2006年7月31日为最后期限,如果万塔的账号上还收不到钱的话,他将可能向最高法院起诉政府,?金融市场都摒住了呼吸,美国政府是否遵守法律成为了美元信用的试金石。
  7月31日过去了,整个美国政府、国会山、新闻媒体全部鸦雀无声,就像这件事根本不存在一般。美国政府在全世界众目睽睽之下,出现了赖账!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国际信誉也就随之化为乌有。一个法制社会的民选政府如果拒绝执行法律,这在整个西方社会看来,无异于信用彻底破产。
  万塔以美国政府债权人的身份通知世界主要银行,停止对美国政府1亿美元以上的资金结算,除德国中央银行之外,其它金融机构表示同意。
  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出现剧烈震荡,美元的信心从此进入了高危时期。
  这笔4.5万亿美元的巨款现在究竟在哪里呢?它首先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财政部在高盛和花旗银行的账户上,后来转到美联储,然后钱又到了洛杉矶的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从那里又被转回到纽约的美联银行(Wachovia Bank),最后这笔钱分别被转入不同的账户,其中就包括了短暂出现在万塔的AmeriTrust公司在摩根斯坦利的证券账户。
  财政部已经“正式完成”了所有交接工作,美联储也已将烫手的山竽丢给了银行系统。如果万塔最终没拿到钱,那是银行支付系统出了问题,与政府与美联储无关。
  目前,美联银行(Wachovia Bank)成了问题的焦点。美联储11月份三次“建议”美联银行拿钱。11月17日星期五,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30,审计人员进入美联银行的纽约大楼,进行查账,美联银行当天直到上午11:00才开始对外营业。美联银行拒绝拿钱的原因就是“资金不足”。
  如果最终美联银行仍拒不付钱,万塔势必上诉到联邦法院,该银行是美国金融系统的重镇,一旦被迫关闭,将拖垮整个美国银行系统,并最终波及全世界。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这样的惊天大案迟早会曝光。在局面难以收拾之前,必须消除以后可能的“隐患”。最近以来,国际金融界果然“意外频繁”。
  2005年1月,中央情报局官员杰克.罗奇(Jack Roach)在试图取出万塔一个账号里的存款未遂之后,在瑞士联邦银行(UBS)的地下室里被谋杀。
  2005年3月3日,法国银行家Edouard Stern在瑞士日内瓦的公寓里被***杀。
  2006年4月-6月,4.5万亿美元的资金被陆续通过外汇交易和其它渠道从瑞士进入美国CHIPS体系,从而造成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流动性急剧短缺,直接引发了5月和6月的世界范围的股市暴跌和大宗商品(包括黄金和白银)价格震动。
  2006年7月13日,位于伦敦金融城附近的“铁山”(Iron Mountain)文件仓库“失火”,大火整整烧了3天,大量的国际金融行业的原始文件、凭证单据都储藏在“铁山”里,最终只落得个灰飞烟灭。
  无独有偶的是,7月12日, 加拿大渥太华附近的“铁山”文件仓库,也被烧成了平地。
  2006年7月22日,《达芬奇密码》中提到的罗马宗教组织“主业会”(Opus Dei)的银行家Gianmario Roveraro被人大卸八块。意大利反有组织犯罪的金融调查专家马克.萨巴(Marco Saba)认为“主业会”与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之间的“奇怪活动”,与万塔的钱,和银行家Gianmario Roveraro的死有密切联系。
  2006年9月13日晚间,41岁的俄联邦中央银行第一副行长安德烈&am #8226;科兹罗夫遭两名持***歹徒暗杀并于次日不治身亡,其司机当场被打死。
  2006年10月11日,俄罗斯“外贸银行”莫斯科分行经理亚历山大 普罗辛在私人寓所的电梯附近遭遇***击而头部中弹身亡。
  2006年11月21日22点左右,当俄罗斯专业建筑网商业银行董事会第一副主席康斯坦丁 麦谢良科夫驱车来到莫斯科诺沃苏谢夫斯卡娅大街他的寓所门口时,突然遭到凶手***击,一***击中背部,一***击中头部,当场死亡。
  是谁在杀人灭口?又是谁在销毁证据?
  最先报道“万塔案件”的是伦敦的“国际货币观察”(International Currency Review)杂志,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国际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几乎没有任何官方评论。截至今日(2006年12月3日),在中文互联网搜索引擎“百度”上关于“LEO WANTA”的查询记录为0。
  在google.com上关于“LEO WANTA”的查询记录为31,300。
  世界上是否真有里欧.万塔其人呢?
  ***是,确有其人。一个最简单的验证方法就是到美国官方的“监狱管理局”网站上去查寻,打进Wanta, Leo就可以了,他的号码是43419-053,入狱时间是:1993年11月19日,性别:男,年龄:65岁,种族:白人。
  尽管关于万塔的正式新闻报道极少,但是如果查询90年代初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地方报纸,就可以找到对里欧.万塔案件的报道。
  麦迪逊的主要报纸《Capital Times》1993年12月15日有一篇题目是“地方监狱关押着‘国际商人’”的报道,文中语气充满了调侃,“万塔先生说他在过去的几年里没有收入,他声称他的债务是美国政府的责任,因为他的生意是政府行为的掩护。而调查人员认为,万塔是一名国际骗子,他在世界上到处行骗,拖欠他人欠款。在一次明显的欺诈中,他造成了欧洲投资人50万美元的损失,他当时声称他是货币交易商,在中国有重要的生意。对于指控他因为欺诈在新加坡、泰国和瑞士曾被拘捕,他争辩说他告诉瑞士当局他是索马里大使,是副总统戈尔的朋友。他坚称自己是奥地利维也纳的合法商人,公司的总部设在A leton(威斯康星)。”
  1994年7月16日,另一篇题为“法官命令(对万塔)进行精神检查”,文中说“法官说他被告知,万塔先生对精神病专家说他曾是外国大使,为以色列秘密***工作,帮助计划美国国防部的B-1轰炸机,今年可能要赚40亿美元。”
  1995 年5月9日, 在《Capital Times》《税务欺诈庭审开始奇怪的旅途》一文报道,“助理检查官道格拉斯.海格星期一告诉陪审团,详细的证据表明了万塔设立了一系列的皮包公司来通过瑞士、中国和美国的银行进行洗钱,然后万塔用这些钱来支付一些无可挽回的债务。辩护律师约翰.施维兹则认为威斯康星州的检查官根本不理解像万塔这样的人是如何运作金融的。”
  1995年9月15日,《Wisco in State Journal》报道说,“精神病医生的检查报告将会说明万塔先生究竟是一个高级骗子还是一个可怜的精神病人。万塔先生是个世界周游者,他声称他是中央情报局的探员,索马里住瑞士的大使,他还说他是前总统里根和布什的朋友。他是1994年的一本名叫《窃国大盗》(Thieves World)的书中的主人公,万塔导演了一出欧洲卢布骗局。”
  如果“万塔案件”确有其事,而没有任何主流西方媒体报道此事,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远比我们感觉更为可怕的世界里。
  谁是这个世界真正的统治者?他们的意图是什么?他们下一个目标又是谁?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金融黑洞,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帮处心积虑策划着建立一个伦敦-华尔街轴心控制下的“世界单一货币和世界单一政府”的国际银行家。
  众所周知,如果有人控制了某种商品的供应,也就是做所谓的“霸盘”生意,那么他将可以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而货币与其它所有商品都不同的就在于它是一种社 会上所有人都必需得到的商品,谁要是控制了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权,这些人将毫无疑问地成为整个国家的主人,他们将能够随心所欲地获得超级利润。
  如果国际银行家最终控制了整个世界的货币发行权呢?全世界的人民都将成为“新罗马帝国”的现代奴隶。他们将通过债务,而不是从前的锁链,来驱使和驾驭奴隶们的命运。
  过去300年的世界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国际银行家通过建立私有的中央银行来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并逐渐控制了民选政府、司法体系、新闻媒体、教育文化、武装力量的历史。
  国际银行家已经踹开了中国的大门,他们将重演历史上的种种伎俩。中国人民即将看到的不再是船坚炮利与明火执杖的西方列强,而是西装革履和温文尔雅银行家们。这次他们带来的不再是“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书,他们的公文包里塞满的将是,“金融开放”和“世界政府与世界单一货币”的彩票。金融开放,事关中国未来的百年国运和亿万人民的财富安全,它决不同于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已开放的领域。
 回复日期:2010-04-10 10:45:50
    何新关于中国与美国未来的魔鬼预言
  何新先生,中国学术界备受争议的人物。
  喜欢他的人,认为他是自学成才、学贯古今的爱国学者;反对他的人,则骂他是一个哗众取宠、靠政治投机钻营取利的“学棍”。
  那么他到底是“学者”还是“学棍”?我想,“察其言,观其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他的言论拿出来,与现实比较一下,就会一目了然。
  以下文字均摘自何新网站: http://www.hexi et.com/ ,有兴趣深究的网友请自行前去观看,这里只发关于时事方面的预言。(所谓的“魔鬼预言”,纯为吸引眼球,不太厚道,何新先生与众网友见谅,呵呵~)
  1991.11,关于世界政治与今后热点的预言:
     中东今后不再是世界战略斗争的焦点地区;
     90年代全球战略斗争中心转向亚太地区;
     战略焦点区城东移的原因是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
     中国大陆及边缘区域将是未来世界战略竞争的中心焦点;
     新殖民化的危险前景:
     所谓人权,所谓民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问题,都是实施这一目标所需要的道义借口和理由。但即使没有这些理由,其目标也照旧会毫无犹豫地继续贯彻下去。
  1991.11,西方对华战略:
     分析西方对华的最终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若干点:
     (1)以意识形态和挑动高层政治纷争,使中国陷入长期内乱。
     (2)在民族和领土上分裂肢解中国。
     (3)在经济上摧毁中国国有制下的整体民族工业,通过向私有化的过渡,把中国的部分“中产阶级”买办化、国际代理人化,实现面向美国及西方的“市场自由化”。
     (4)民族工业、农业瓦解后的中国,将成为西方倾销剩余产品的巨大市场,购买力可通过给予苛刻贷款和榨取资源(包括提供最廉价劳动力)来实现。债务压力和期待乞求援助的梦想,将成为捆缚中国人的有效锁链。
     (5)***后的中国产业部门,实现了非国有化的中国资源,以及通过大动乱而陷入饥饿状态的众多劳力,都将成为只能根据西方条件而出卖的经济要素。中国将成为21世纪未来世界新秩序下远东的最大新殖民地。
     (6)在社会持久动乱和日益贫困化的情势下,发达国对中国将像对非洲落后民族一样,提出淘汰人口(即灭绝种族)的要求。
     以上不是危言耸听的神话。一方面这一进程在东欧和苏联已经发生。另一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正在意识到,90年代到21世纪初,世界经济中一个危险的新趋势,就是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重新殖民化的全球跨国一体化进程。人们不应忘记,19世纪的全球殖民地经济,也是一种在发达国主导下的统一经济政治秩序和国际分工关系。
  1992年,关于中美关系:
     综上所论,可以确信,在一、二年内,不论美国方面谁在台上,中美之间都有可能发生重大的战略性的政治对抗。此事可能已成定局。
     但是另一方面,中美力量不对等。中国目前在美国市场上仍存在重大经济利益。故一旦要发生对抗,兹事体大,不可不慎,必须谋定而后动,不可冲动行事,也不要虚张声势。反击要选择要害,但要适度而要有节制。
     美国此次派特使赴华,是其欺华惯伎,一是来看反应、看虚实。二是在每次给予中国沉重打击之后,都故作给台阶之举。但已造成的既成事实则绝不逆转。特使一来,使中国人对美国仍存有“单相思”的幻想。其实稍停片刻,即将出手新的更狠毒的打击。在此一类招法上,正可看出布什具有“东方式”的阴狠之术。(其对伊拉克更是阴毒至极。)
     展望今后中美关系,今后用得着重庆谈判陷入危机时***讲的一个话:“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否则,中国人就应准备一步步地作退让,直到最后丧权辱国。直到向流亡组织交出政权而投降,同时将现在的中国一分为三,或五,或六,或七。
  1999年关于中国当前经济的论断:
    许多人已意识到,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结构问题。而结构问题的原因何在?在于部门、资源及人力的配置失衡。结构失衡问题如何解决,可以依靠股市和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吗?实践证明不能。这只能导致(事实上已经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泡沫化。
     被炒家称为“发大奖”的1999年5&am #8226;19股市大井喷。实际是令遭不景气的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的一次内伤性出血。
     出口外贸行业在市场外受美欧新保护主义政策的种种打压,在市场上则由于高汇率政策而减弱竞争力。国内众多生产型企业被模仿西方的税制改革而带来的复杂高税率压得抬不起头来。
  2000.4.5,关于香港的预言:( 是否后来真如何先生所言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点我不太清楚,请达人指教)
     我预测在今年(何新重复强调了一下“今年”),香港很可能再度发生金融危机。
     香港现在实体经济并未恢复景气,目前股市的景气完全是虚假的,实体产业的股票没有长,只有这些概念股在疯长。为什么炒家专做概念股,而不做实业股票?因为实业“盘子”大,庄家做不动,而这些新概念股“盘子”较小,便于炒作。所以,香港今年有再度爆发金融危机的危险,我预测,9月11月最晚不超过明年春节,情况就见分晓.
  2000年,关于网络经济:
     网络是一种新兴的工具,非常有意思。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新技术概念,非常有潜力。但是,它是技术工具,不是经济。把它说成是什么“知识经济”,这就是骗人..
     在上次金融危机前香港在英资带动下大炒红筹股和房地产业,这次换了一个新的虚拟的概念性的产品―“网络”―所谓的科技股,又在大炒特炒。许多人以为,高科技股就是高科技,这完全是误解
  2003.2.20,关于伊拉克战争 (请对比一下当时电视上的主流评论)
     我认为根本将不会有大型的、有意义的对抗性战争,伊拉克即将会发生坍塌性的崩溃。天下之势,不怕土崩,只怕瓦解。连年的封锁及武器核查,已经造成了这个国家从精神意志到政治直到军事的彻底瓦解之势。剩下的只是一个空壳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均已列入清单一览无遗,近乎罗掘俱穷,U2飞机地毯式侦察覆盖了全部国土的每一尺土地,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军事实力可言?
     只是至今还很少有人说破,或意识到,这种大规模武器核查行动本身,实际就是从属于美国摧毁萨达姆体制的精密部署中的一个重要作战环节。不过是巧妙地借联合国之手而实施罢了。
     萨达姆政权的生存期限屈指可数。
     2003.4.11
     伊战前我曾说过,美对伊战争不会遭遇大规模的有意义抗击。战争进程已证实这一点。只是当初我未想到伊拉克人的爱国情绪如此强烈以及军队初期的抵抗意志如此顽强。我也未料到战争的终局是如此地缺少戏剧性。短短二十几天的战争如昙花一现。
  2003.2.20,关于布什连任的预言:
    无论伊战的结局如何,美国经济的衰退和不振将是长期的,日本病已经传播到了美国。布什70%会连任,但美国的衰落与其他若干大国的衰落,都是不可避免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体系的总危机进程实际已经开始。必须打仗,本身就是以制造危机为手段,借以试图摆脱本国面临的种种危机。希特勒当年也是这样做。
  2002.6.27,关于阿拉法特的命运:
     阿拉法特为什么必须除掉?因为他乃是作为巴勒斯坦统一的最后一个政治象征。在他身后,巴勒斯坦不会再有任何具有个人魅力的政治领袖。(虽然阿拉法特之形象由于其近年的政治无能表现,实际上也早已支离破碎)。
     美国如今已经不再需要这个近乎失去意义的象征。阿拉法特6月25日在会见法国外长时仍悲情地呓语说:布什的计划绝对不是针对他本人的。在他心目中,布什总统仍是他最尊贵的朋友。殊不知布什始终对他充满蔑视,从来没有会见过他,从来未和他通过***,也从未承认他应当作为以色列的谈判对象。
     阿拉法特既不是一个英雄,也不是一部悲剧。作为一位政治家,他是一个由于无能和无所作为而处境十分可悲的人物。这种可悲性导致他的弱势子民对他充满同情和怜悯,而他的对手(沙龙和布什)则对他充满蔑视。在许多方面,他晚年的道路都与晚期的戈尔巴乔夫有所相似。但是由于巴勒斯坦的特殊处境,他的结局也许会更为悲惨。
  03年2月22日,美国为何不敢轻言对朝鲜动武:
     1.朝鲜没有石油,美国对朝发动战争在经济上得不偿失。
     2.朝鲜社会内部具有比伊拉克高得多的政治组织性。更容易动员全民,进入一场卫国战争。
     3.朝鲜复杂的山地和丛林,是地面游击战的天然陷阱,而且便于抵御轰炸和耐受精确打击。
     4.如果美国对朝采用空中袭击,则其驻韩基地、冲绳基地必会遭到朝鲜的导弹报复,其舰队也可能遭受攻击。
     5.战火必会波及韩国、日本。
     6.一旦战争陷入胶着状态,态度暖昧的中、俄可能中立,但也可能对朝提供某种物资或军火支援,使美军陷入长期作战的泥潭。(在伊拉克美军则不会陷入这种状态。)
     7.由于西方多数国家在朝没有任何利益,加上伊拉克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尽管金正日目前在对美国搞边缘政策,美国却不敢作出强烈的回应。
     8.朝鲜是一个在国民经济上已濒于绝境的国家。
     正是这种内外形势,逼使这个国家不得不铤而走险,搞极其危险的战争边缘政策。目前朝鲜对韩朝会谈及美朝会谈,尚存有某种幻想。如幻想彻底破灭,则完全可能主动挑起战争,试图以此为最后手段,打破内外困局,甚或实行对韩国的劫掠。如失败,即使本土被炸平,却也同时可以打破朝韩分割现状,毁灭韩国经济,破坏日本经济,以至破罐破摔不惜同归于尽。(毁掉韩国和日本,对美国未必非常心痛。反有利于加强其单极称霸的地位。)
     由此即可以理解美、日、韩目前对朝核问题的微妙态度和政策。也可预测其趋势。
  2000.4.5,关于中国未来:
    中国初步的工业化已经完成了,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在某些领域,中国的发展进步已经很快,中国已具有在世界上争一个强国地位的潜在实力,但是中国现在缺少一套全球战略。如果有了正确的战略,分步实施,中国将可以在50年内成长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达国家。在世界历史上,一个新兴国家兴起的同时,往往意味着前一饰野?阙占主导地位国家的没落,世界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这就是美国某些战略家拼命要抑制中国的原因。所以,未来中国要发展,面临的国际关系和斗争是异常复杂严峻的。
 回复日期:2010-04-10 10:46:53
    贴了这么多,来点轻松的。
 回复日期:2010-04-10 10:48:37
    暴笑——《圣诞老人》与《祖国在沉睡》的故事
  先说说《圣诞老人》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阴森恐怖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一位老爷爷独自在路上走着,突然摔倒了,摔掉了自己的小鸡鸡,为了纪念他,从此人们叫他剩蛋老人!
      
  现在说说《祖国在沉睡》的故事。好多年以前,有一位小学生接到老师的一道家庭作业:用祖国、党、社会和人民造句。小朋友不会,于是他去找家人帮忙。
  他来到奶奶房间,发现奶奶睡着了。于是来到爸爸妈妈的房间,这时他爸妈正在做那事,做的正起劲,被他这么一打断,他老爸怒从心头起,给了他一巴掌,然后问他什么事?
  小孩就说有这么个造句,爸爸说这还不好办:奶奶是祖国、爸爸是党、妈妈是社会,你就是人民。于是句子就造出来了:
    祖国在沉睡
    党在干社会
    社会在呻吟
    人民在流泪
    ......
  其实,放眼全球,这就话可以这样说:
  祖国默默在沉睡
  美国强奸全世界
  世界痛苦而呻吟
  人民暗暗在流泪
  这就是本贴的主题。
 回复日期:2010-04-10 10:50:57
    当老大的
都一样啊。
  老大是轮流来做的。
  美国也才当了几十年而已。
  有啥了不起的。
  当然要跟老大搞好关系。
  否则你吃个屁。
 回复日期:2010-04-10 10:51:06
    占个位子
 回复日期:2010-04-10 10:52:36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思想文化教育问题】
  中国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道德重建!  
  说一句比较刺激很多人的话,中国现在缺少文化和思想。你走到大街上,顺便问上100个人,问他的追求和目标是啥? 基本上都是:赚钱!!!  
  疯狂的物质欲望,造成了今天中国社会的畸形风气,前一段的毒奶粉事件就是一种证明,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看看许多网站和媒体,性和钱,成了两个核心的吸引眼球的主题。这就是当代人大多数的内心的追求。  
  有钱了,你就快乐了么?成了陈冠希,你就幸福了么?  
  中国为什么缺少文化和思想呢?  
  1、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已经离我们远去
  2、西方的那种Open的思想我们只学习了其中的一面。学到的更多的是负面的文化,要知道西方这种思想是离不开他们的基督教文化的。  
      
  在答记者问时,小孩子一句童言无忌式的回答“我想当***”雷倒观众一大片,也让大人脸红。以前我们是官本位,现在是***本位。就是因为当官有大好处,所以大家都争相当官,考***挤破了头皮。所以有人感叹,黑领压倒白领。
  现在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大裂变的关键时期,我们的社会也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就是说现在正是一次大洗牌的前夜,你我身处其中。
  自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传统渐渐丢失了,新中国的建立,意味着共产主义思想的确立,其他西方学说也就衰微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确立,让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也有动摇,于是我们开始迷惘了。
  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是:失义理于孔墨先哲,斥规法于西洋诸邦,于是理想破灭、道德沦丧、寡廉鲜耻、无法无天。我始终认为,中国还需要一次思想启蒙,还需要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就象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样,就象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现在的中国,又需要一批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人,带领不知不觉的人,完成神灵交付于我们的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简言之:时代呼唤巨人。
  尽管现在的社会有很多畸形的东西,但是我还是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克服这些困难,紫薇圣人一定会诞生。
 回复日期:2010-04-10 10:54:29
    中国当前真正的思想者,不超过五百人(中华亲爱家)
      
  这五百人,中国社科院的,可能一个也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党校的教师中,可能一个也没有。  
  入选的机制就不合理.会背书的,会拍马屁的,会弄虚作假的,才能进入社科院,才能进入上述学府.真正有思想,有良心的,可能一个也进不去。  
  无数高官中,可能一个也没有.他们不需思想,只需编造数字和事实,塞进一些别人的道理。  
  报纸的记者及其主编,电视的记者及其主编,可能一个也没有.他们惯于忽攸.时间久了,他们也会不知思想为何物。  
  接受近些年的研究生教育,博士教育的人,可能一个也没有.因为他们的教师,基本上是没有思想的.他们的教材,也基本上是没有思想的.我不相信,目前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能够培养出有思想的人. 
  出国留学的人,可能一个也没有.一些出国留学的人,学的是理科,自然不知思想为何物.另一些人学的是文科,说到底还是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那一套.而自由主义和经骓主义,不过是西方文明走上错误道路后,才出现的现象.严格地说,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不是真正的思想.反而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损害.
      
  哪么,这五百人,到底分散于哪些领域?  
  我看,有思想的人中,一些人可能是一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认为这些东西是有宝贵价值的.领悟着这些东西的深刻内涵.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大多数人不过是肤浅的理解,能够深刻地理解的人,并且把它当做真理去热爱的人,为数不多.  
  有思想的人中,一些可能移居在海外.虽然说要尊重知识,要解放思想,虽然人权入宪,但事实上却是叶公好龙,视思想为洪水猛兽.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有思想的人,不得不移居在海外.但离开海外的人,心灵浮躁的,仍居大多数.静下心思想的,依然寥寥无几.  
  有思想的人中,有一些是文学爱好者.我始终认为,文学离思想更近.许多文学家,如托尔斯泰,泰戈尔,雨果,有着一颗博大的同情心,这使他们可以孤军深入,揭示人性最幽秘的东西,揭示社会发展最深刻的东西.尽管当前的文学仍然素质不高,但我相信,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像食指,像海子,像余虹那样,做着思想的工作,给更多的人们发去火光.  
  有思想的人中,有一些是宗教信徒,或宗教爱好者.人们常说,没有宗教,很难有道德.这句话很有道理.同样,我也认为,离开宗教,很难有深刻的思想.越来越多的思想爱好者,关注宗教.同样,越来越多的宗教信徒,从事思想文章的写作.这是好现象.但这种宗教信徒和宗教爱好者,在这方面所作的工作,仅仅是开始.要成为大家,要结出硕果,还有大量艰苦的道路要走.
 回复日期:2010-04-10 10:59:16
    进来看看大***的心里话,读来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啊!
      
  前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徐其耀不但贪污受贿2千余万元、拥有146名情妇,而且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官场的潜规则,可以说,徐其耀是中国官场的第一研究家。他的信全文如下:
        
   “孩子:
        
  你的来信我已收到,对你在大学里的表现,我很欣慰,你要再接再厉。
        
  既然你选择了一定要走仕途这条路,你就一定要把我下面的劝告铭记在心:
        
   1、不要追求真理,不要探询事物的本来面目。
        
   把探索真理这类事情让知识分子去做吧,这是他们的事情。要牢牢记住这样的信条: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确的。实在把握不了,可简化为:上级领导提倡的就是正确的。
        
   2、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说假话。
        
   要把说假话当成一个习惯,不,当成事业,说到自己也相信的程度。***和做官是最相似的职业,只不过做官出卖的是嘴。记住,做官以后你的嘴不仅仅属于你自己的,说什么要根据需要。
        
   3、要有***,但不要真有知识,真有知识会害了你。
        
   有了知识你就会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是从政的大忌。别看现在的领导都是硕士博士,那都是假的。有的人博士毕业就去应招***走向仕途,那是他从读书的那天起就没想研究学问,肯定不学无术。记住,真博士是永远做不了官的。
        
   4、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
        
   要不知疲倦地攫取各种利益。有人现在把这叫腐败。你不但要明确的把攫取各种利益作为当官的目的,而且要作为唯一的目的。你的领导提拔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的下属服从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周围的同僚朋友关照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自己可以不要,但别人的你必须给。记住,攫取利益这个目的一模糊,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5、必须把会做人放在首位,然后才是会做事。
        
   这里的做人做事你可别理解为德才兼备的意思。这里说的做人,就是处关系。做事是实际工作,这点会不会都无所谓。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记住,现在说谁工作能力强,一点都不是说他做事能力强,而是指做人能力强。呵呵,你看那些把能力理解为做事的人,有好日子过才怪。
        
   6、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
        
   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我们周围的人无论外表是什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