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怎么提高名师点数数

山大附中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一级教练员,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西省“育人杯”先进个人、十佳教师,山西省骨干教师,多次获山西省、太原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这是一份不需要你自己做的学案;这是一份拿到即可参考的绝佳学习资料;这是一份名师写给你的“私人教材”。山西晚报启动山西名师团以来,数十名重点学校的名师倾情加盟,他们将通过山西晚报《名师课堂》为你一对一解答学习难题,倾情打造只属于你的私人课堂。

  俗话说,得数学者得天下。在高中众多学科中,数学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反应敏捷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学科。首期《名师课堂》聚焦高中数学,自从发起问题征集以来,众多家长和学生纷纷在“山晚微课堂”的平台上留下各种问题。在此,我们综合大家的主要问题,专访山大附中高中部数学名师王晓玲,为大家解答关于高中数学学习的“疑难杂症”。

  在高中众多学科中,数学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反应敏捷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学科。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初期会进入一个学习“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

  如果对这一“困难期”没有清醒认识,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就会对数学产生畏惧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能力,动摇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才能学好高中数学呢?

  首先,要了解高中数学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明确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不同特点,做好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尽快度过“困难期”;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通过辛勤努力,必能在高中数学上取得满意成绩。

  孩子今年即将升入高中,但是学习一直处于被动模式,尤其对数学学习十分吃力。即将上高中,孩子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

  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

  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所以,学生在进入高中后要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节奏。

  听老师讲,初中数学是分散的知识点,高中数学是连成串的知识结构。那么这明显的差别体现在哪几点呢?

  首先是数学语言表达的差异: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函数语言、向量语言等。

  其次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初中阶段,老师为学生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经验型定势思维。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知识的多元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将要求学生更全面、细致、深刻、严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的高素质思维,增强自己的思维递进性,完成从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过渡。

  再次是知识数量的差异:高中数学在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例如:高一《代数》第一章就有基本概念52个,数学符号28个,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高中数学课时紧,教学进度一般较快,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样,就难免会造成部分学生最初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影响到学习成绩。

  最后是定量与变量的差异:初中数学中,题目、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高中是最关键的三年,由数学出发,可以辐射到化学、物理等学习方法的连接。那么在升入高中以后,如何学会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呢?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八个环节,即计划、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破疑、总结、拓展是少不了的。

  首先是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其次,课前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预习不能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对错误的地方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知识拿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使所学到的知识由“熟”到“活”。

  总结,是学习数学的必备技能。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有关数学学习的几点建议,要提高主动性,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好自己的长期和短期目标。

  (一)记好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的不同侧面的理解、数学规律、解题思路、老师补充的内容。

  (二)建立数学纠错本。记载平时出现的错误,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溯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规范解答、严密推理。

  (三)及时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多多积累数学模型。

  (四)学会总结归类。可:

  从数学思想上归类。

  从解题方法上归类。

  从知识应用上归类。

  从知识结构上归类。

  (五)增加数学课外阅读,加大自学力度。

  (六)及时巩固,消灭前学后忘。

  (七)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争做“小老师”,形成数学学习“互助组”。要懂得讲一遍比做一遍掌握得更扎实,更牢靠。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提到杭州市青春中学李馨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有印象。

  在由杭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杭州市中小学“名师公开课”栏目中,李馨曾作为首批授课的数学教师,参与录制并播出了《5.1 一元一次方程》和《6.8 余角和补角》这两节课。

  而在学生们的眼中,李馨更是他们可以直呼姓名的好哥们,也是射箭场上的好师傅。他带着学生们拉弓射箭,他说学数学就像射箭一样,要有扎实的功底,要有平稳的心态。

  上数学课也可以看电影

  各种难题都可以“挑战”他

  李馨教数学,至今已有19年。数学课,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有板有眼的,甚至有些无趣的、害怕的,不过李馨却能把数学课上得有滋有味。

  别以为看电影是语文课的“特权”,在数学课上其实也行。李馨上课总喜欢给学生们放电影片段,比如在讲到圆与圆的位置时,李馨就给学生们放了一部叫做《飓风营救》的电影。而李馨著名的“赤壁”课更是有名,在那节课上他将图形的变化运用到战场上的阵法变化中去。

  这样上课,能抓住知识重点吗?李馨说,其实现在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行了,学生应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播放电影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们自己能够从中提炼知识要点,并配合课后的精选练习加深印象。为了巩固知识,李馨还特别看重学生纠错的环节,每天都要让学生们拿着数学纠错本,与他一对一地当面分析。

  李馨还给学生们下了“战书”,欢迎大家拿着各种复杂的练习题在课堂上向他“挑战”。每每有学生把自己苦思冥想也解不出的习题带到课堂上,念给李馨,然后李馨就开始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列出解题过程,得出***,这19年来还没有题目难倒过他。

  “当然有时候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会想到一种更好的方法,那么我就会把第二种方法也写出来,让学生们来看。”李馨说,这样的挑战意在让学生们能够模仿自己的解题过程,打开更多的解题思路。

  基本功要扎实,心态要平稳

  可别觉得直呼李馨老师的名字显得不尊重,在学校里,孩子们都是这样叫他的。李馨说,他与学生们之间永远是平等的,就像好兄弟一样,所以每年的同学聚会大家一定要李馨参加,李馨还把今年6月刚毕业的30多个学生带到自己家里,好一顿美味佳肴来犒劳。

  2004年,李馨开始练习弓箭,同年就在杭州市民间奥运会上拿到了冠军。从此以后,李馨和他的毕业生们的聚会又多了一个项目,就是带着学生一起去玩射箭。

  李馨说,其实学数学就像是学射箭一样,一张数学卷子满分120分,代表了射箭比赛上的12枝箭,一共120环。“平时考试的时候,学生们犯了一点错误,很难意识到或者说认为不在乎,但在射箭比赛中118环,还是119环就和满环差很多了。”射箭的比分不仅很直观,而且和学数学一样都有一个瓶颈期,要上100分(环)很容易,但越想接近满分就越难,有时候甚至要在一个分数段徘徊很久。

  “这个时候你就应该思考,为什么分数上不去?我带学生来射箭,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理解,遇到问题一定要找到原因并分析它。”李馨说,想要稳定射箭成绩,首先是拉弓的动作要标准,这就要求人反复地练习积累经验,然后在比赛中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稳锁靶心,这些技巧都是可以活用到平时的考试中去的。

  不过让李馨感到遗憾的是,因为在读的学生们年纪小,平时课业又紧张,他只能带着已经毕业的学生们去练习射箭。在校生,就只能在他的描述中感受射箭的魅力了。 记者 郑可琪(今日早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