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爷清楚地记得,一年多前从这里搬出去的时候,这里那样破败,与周围环境显得有些不协调。如今已经领到钥匙的唐大爷回来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曾经熟悉的那个“三角大院”。
“三角大院”地处塘双路繁华地段,属于官渡区太和街道前卫路社区辖区,因建筑物之间围成三角形状而得名。近年来,因地铁工程施工下穿此院,加之房屋建筑年代久远,故对大院内的7栋楼房进行了加固修缮微改造,并配套了绿化和路灯等公共设施。如今的“三角大院”已然绘出一幅舒适宜居的和谐新图景。
看改造 改出舒适宜居新环境
位于塘双路的前卫路社区“三角大院”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系铁路局职工宿舍,共有7栋楼房236户住户,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12817平方米。因建筑时间较早,此院无绿化、无物管,无人值班守门,车辆乱停乱放,属典型的老旧小区,住户多为老职工和外来人口。
2012年底,因地铁1、2号线工程施工下穿此院,加之此院房屋系砖混结构红砖房,已被鉴定为危房,需尽快加固修缮以消除安全隐患,院内住户临时进行搬迁,待房屋修缮加固后再搬回。今年6月,滞留户全部搬迁完毕后,微改造工程开始全面实施。
近日,记者走进“三角大院”,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映入眼帘,只见地面整洁干净,院子里垃圾房、休息亭、体育设施、路灯、绿化等一应俱全,还有精准扶贫衣物捐赠箱、社区儿童之家等,布局紧凑但规范整齐,全然不见了昔日杂乱无章、破败异常的景象,恍如走进了一个新建的现代化小区。
王奶奶11月25日正式回迁住了进去。“不光是外面,经过全新装修的屋子更有家的感觉了。”今年67岁的王奶奶告诉记者,改造之前,家里的墙体脱落严重,屋顶完全脱落掉,只见裸露的砖头,顶楼的人家更是糟糕,每逢下雨天经常会漏雨。现在,屋里的墙体焕然一新了,还铺上了全新的地板,***了新的房门、柜子,厨房和卫生间也进行了改造。简直就是一个新家,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
一楼正在装修的户主告诉记者,她要动手在新装修好的屋子里摆上些鲜花做装饰,让新住宅更温馨。
前卫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娴告诉记者,为了让住户回家后倍感亲切,太和街道及社区在对该院进行房屋加固修缮微改造的同时,结合居民需求配置了垃圾房、门卫室、绿化、健康路径等一系列设施。社区居委会原办公场所被重新改建,装修成189平方米的“儿童之家”,为社区儿童提供了充满童趣、温馨的场所,受到大家的欢迎。
“现在,微改造工程接近全面竣工,住户们10月底领到钥匙后,部分已于近期迁回。”杨娴说,很多住户是阔别4年之后,再次回到熟悉的新家。
看服务 绘就民生幸福新图景
“我们要感谢社区工作人员,要不是他们像对待亲人一样帮助我们,我们可能到现在还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王奶奶说着,动情地流下眼泪。
这是王奶奶的肺腑之言。她告诉记者,她和老伴自1972年结婚就一直生活在“三角大院”,和这里有40多年的感情。最关键的是,担心搬出去就搬不回来了,这叫人怎么舍得?她坦言,既想好好改造一下破旧的房子,又怕受骗上当回不来,内心着实非常矛盾。
事实上,不光王奶奶这样想,还有好多住户担心搬不回来或搬回来后要自己承当修缮及装修费用,一直不愿意搬走。2015年底地铁1、2号线已经通车,仍有47户住户滞留在院内,阻碍了施工方的工程进度,导致一些搬走的住户也产生了各种担心,甚至传出一些谣言,存在严重不稳定因素。
社区居委会主任陈嵘告诉记者,王奶奶一家是今年2月份才搬出去的,直到搬出去时都没敢拿搬迁补偿款,因为担心拿了补偿款,房子就被卖掉了。
陈嵘清楚地记得,动迁工作开始后,由于住户抵触很大,事情一直没能得到很好解决。2015年6月施工方无法按时进场施工,同年11月,街道及社区积极对滞留住户开展动迁政策解释、说服、动员搬迁的工作,使微改造工程得以顺利进行,院内的房屋得以尽快修缮加固。
陈嵘说,尽管社区工作人员跟居民打交道多,双方都很熟,但对搬迁这件事,住户对工作人员也很抵触。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是一边做滞留户的动迁工作,一边对已经搬走的空房进行加固改造,进度非常缓慢。
“工作再难也得做,一回不行就两回三回,总有办妥的时候。”面对困难,陈嵘没有退缩,而是本着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原则,一户一户反复做工作,倾听了解居民诉求,最终打动和感化了滞留户,打开了突破口,半年时间47户滞留户全部搬迁完毕。
现在,重新回到这个熟悉的大院,居民们平添出很多爱惜之心,不再乱扔垃圾、乱堆杂物、乱晒东西了,开始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个漂亮的院子。社区工作人员也很有成就感,现在他们一进院子,住户就拉着他们聊家常,什么事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曾经有一段时间,陈嵘为了做工作每天回家都很晚,现在住户们对她十分感激,看到她感觉比谁都亲。
云报全媒体记者 茶志福 通讯员 熊艳琳 文/图